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从牛顿定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

_10 方励之(当代)
GM 。换句话说,倘若质量为
M的体系是强引力场的
2
c
GM
源,那么这个体系就应该压缩到
R ..2 那么小的空间范
c
围里去。下面的表中给出一些物体的
GM
的值。
2
c
名称质子人地球太阳银河
2
GM
c(厘米)
10-52 10-23 10-1 105 1016
根据我们在地面实验室中的经验,要想完成表中所要求
的压缩,似乎是完全不可能的。用目前最强有力的压缩机也
不能使水的体积缩小十分之一。所以,要想把偌大的太阳压
缩成一个直径仅几公里的球,似乎是童话中的事。
·90·

自然界到底有没有强大的压缩机能把弱场物体压缩成强
场呢?上面的经验使许多人对这个问题持否定态度。因此,
自然界到底有没有强场物体存在,也使人们怀疑。如果根本
没有强场物体存在,那么,广义相对论即使再好,也是无用武
之地的东西了。
自然界到底有没有强大的压缩机能把弱场物体压缩成强
场呢?上面的经验使许多人对这个问题持否定态度。因此,
自然界到底有没有强场物体存在,也使人们怀疑。如果根本
没有强场物体存在,那么,广义相对论即使再好,也是无用武
之地的东西了。
引力坍缩
这个问题是从分析星的平衡性质开始的。一颗星的性质
最主要的决定于两种力,一种是星体自身的引力,一种是星中
物质的压力。倘若压力大于引力,星体将发生膨胀;若引力大
于压力,则星体将收缩;两者相等时,星体达到平衡。
早在
1930年,密尔恩分析一种没有能源的、由经典理想
气体构成的星。他发现,在这种情况,压力总是不能与引力相
抗衡。任何质量的这种体系,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总要无限
坍缩下去,一直到空间尺度缩小到零。物质密度增加到无穷
为止。
随后,张德拉塞卡和朗道分别指出密尔恩的分析不完备。
·91·

因为在高密度下,物质的性质远远不能用经典理想气体来描
写。这时必须考虑量子力学中的不相容原理。这种不相容原理
能产生巨大的抵抗坍缩的力量。这种压力通常叫做简并性压
力。仔细说来,在高密态情况下的简并性压力,大体可以分成
两大类:一类是简并电子压力,当物质密度在
104 —108克/厘

3范围时,它起主要作用;另一类是简并中子压力,当物质密
度在
1012 —1015克/厘米
3范围时,它起主要作用。具体计算表
明,考虑到简并性压力后的确使问题有所好转,在一定质量范
围内的天体不会出现密尔恩式的无限坍缩。张德拉塞卡的计
算表明,当压缩到一定空间尺度后,简并电子的压力将与自引
力达到平衡,稳定下来成为一种致密的星,叫做简并矮星,白
矮星就是一种简并矮星。天狼
B星是一颗白矮星。但是,简并
电子压力也并不能彻底排除无限坍缩的威胁,特别是对于质
量大于
1.5个太阳质量的天体来说,不再能形成稳定的简并
矮星。摆在它面前的命运依旧是坍缩。
张德拉塞卡曾经这样来描述当时的境遇:“我们的结论
是,在我们能够回答下列基本问题之前,有关恒星结构的分析
不可能获得较大的进展。这个问题就是给定一个含有电子及
原子核(总体是电中性的)的封闭体,如果我们无限地压缩这
些材料,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以上的讨论都是基于牛顿引力理论的。
到三十年代末,奥本海默采用广义相对论来分析这个问
题。结果仍然没有变化。虽然他们证明了在一定质量范围内
坍缩后能存在稳定的中子星(即简并中子压力与自引力抗衡
·92·

而形成的星体)。但是,他还说:“当所有热核能源耗尽之后,
一颗足够重的星体将会(无限)坍缩。”
而形成的星体)。但是,他还说:“当所有热核能源耗尽之后,
一颗足够重的星体将会(无限)坍缩。”

1.发生引力坍缩,形成大量的致密天体。
2.致密天体大体有两大类,一是由有限坍缩形成的,例
如白矮星和中子星,另一种则是由无限坍缩形成的天体。
第一个结论就牛顿引力理论或广义相对论来说都是一
样。第二个结论当然只能靠广义相对论来得到,因为牛顿的
引力理论不适用于强场情况。先讨论第一个结论的观测证
实。
强场天体在何处?
1934年巴德和茨维基发表了一篇短文,对找寻这种奇异
的天体提出了一些猜测。这篇文章行文之短,涉及面之多,预
测之大胆和准确在物理学和天文学史上是罕见的。我们与其
复述他们的观点,不如原文照录:
超新星和宇宙线
在每个星系(星云)中,每几百年要发生一次超新星爆发。一个超新星的寿命
大约是二十天,当它们绝对亮度极大时,可高达
Mv=-14m。超新星的可见辐

Lv 大约为我们太阳辐射的
108倍,即
Lv=3.78 × 1041尔格/秒。计算指
出,总辐射(包括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在内)数量大约是
Lr = 107 Lv=3.78
·93·

× 10× 10尔格/秒。所以,超新星在它的整个寿命中发射的总能量为
Er≥105 Lr
=3.78×1053尔格/秒。如果超新星最初是十分普通的质量为
M<1034克的
恒星,则
Er /c2与它本身的
M同量级。在超新星过程中,大块的物质湮灭了。
此外,还可以设想,宇宙线是自超新星产生的。假定在每个星云中每一千年左右
有一颗超新星出现,则在地球上所观测到的宇宙线强度将为
σ= 2×10-3尔
格/厘米
2·秒量级。观测值约为
σ=3×10-3尔格/厘米
2·秒作为存照,我们
还提出这样的观点:超新星是表示从普通星到中子星的过渡:所谓中子星,就
是星的最终阶段,它完全由挤得极紧的中子构成。
随后三十多年的观测研究证明巴德和茨维基的立此存照
是正确的。最关键的证据是关于蟹状星云的研究结果。
蟹状星云是银河系中一个弥漫的气状星云。它的光度很
大,差不多相当于
100个太阳的光度。星云的能量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吸引着许多天文学家。
早在
1928年就有人提出蟹状星云与
1054年的超新星
(见第三章)有关。后来又发现星云如今还在膨帐。根据膨胀
速度可以算出星云从膨胀开始到现在大约用了
800年。这个
数字与
1054年到现在的时间非常相近,支持了二者有联系的
观点。到底是怎样的联系呢?
以后,又研究蟹状星云当中的一颗恒星。这颗星也很奇
怪,它的光度很大,约为太阳的
100倍。但是在光谱中却看不
到谱线。它与通常恒星的光谱全然不同。
到这时候,关于蟹状星云的研究似乎是积累的问题多,解
决的问题少:1054年超新星爆发留下了什么?星云辐射的能
量是由什么提供的?中心的恒星到底属于哪一类?等等都是
没有解决的问题。然而,问题越多,越尖锐,往往预示着越接近
·94·

解决。
关键的一步是进行了光变的观测。利用快速测光方法发
现,蟹状星云中恒星的光度是变化的,它极有规则地发射周期
的脉冲。周期
T非常稳定,它是
T=0.03310615370秒,
这是迄今为止天体现象中的最短周期。
脉冲星是一种致密天体
根据周期的稳定性可以断定它是由天体自转产生的。周
期的短促又说明自转天体的空间尺度一定很小。此外,光度
很大又表示它的质量不会太小。这样一个大质量而小体积的
天体不正是那种引力坍缩后所产生的致密天体吗?
有了这个突破点,蟹状星云中的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了。1),这颗星是
1054年超新星爆发过程中从普通恒星坍
缩而来的。普通恒星的自转周期一般是一个月。由于角动量
守恒,在坍缩过程中角速度将不断加快。所以在形成致密星
之后,它的自转周期就可以短到几毫秒。
2),精确的测量发
现,脉冲周期有极慢的变长趋势,这反映着致密星的自转在减
慢,转动能量在逐渐减少。转动能的减少值正好等于通过星
云及中心星辐射出去的能量。
这些满意的结果,最终支持了巴德、茨维基的观点:超新
星是当普通星坍缩到致密星时发生的现象。
虽然蟹状星云中心星并不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脉冲星,但
·95·

是脉冲星是一种中子星这个重要的结论却主要是根据对蟹状
星云的研究而得到的。说来也很有趣,尽管几十年来不少人都
观测过蟹状星云,但它的光变性质却一直没有被发现。这也
不奇怪,因为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使肉眼不能看到比
60毫秒
更短的周期或光强变化。蟹状星云脉冲星的
33毫秒周期刚
好被视觉暂留效应模糊掉了。如果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周期稍
微再长一点,那么,发现致密星的故事也许早结束了。大自然
这样安排,似乎是有意要考验人们的智慧。
的确,中子星的发现是人的多方面智慧结晶。在物理理
论上,它几乎用到了从经典到相对论的全部理论。在技术上
涉及了天体测量,光谱分析及守时的工作,此外还有几百年前
中国天文学家的忠实而详尽的记录。
今天在银河系中已经记录到三百余颗脉冲星。估计在银
河系中,总共可能有
109颗这种致密天体。
至此,我们证明了关于强引力场问题的第一个理论预言:
一定存在着许多经坍缩而成的致密强场天体。
现在转向第二个问题:是否存在有限坍缩及无限坍缩两
大类致密天体?
在介绍观测证实之前,我们再仔细介绍一下有关有限坍
缩和无限坍缩的理论预言。
中子星的结构
有限坍缩可能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者反常中子星、层
·96·

子星等等,名目繁多。这是因为目前对高密物态还知道得不
很清楚,结论不完全一致。但它们有许多共同的方面。我们
以中子星为代表来介绍它们。
子星等等,名目繁多。这是因为目前对高密物态还知道得不
很清楚,结论不完全一致。但它们有许多共同的方面。我们
以中子星为代表来介绍它们。

1.4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坍缩以后,压力
非常大。在这种压力下,原子中的电子几乎全部与原子核中
的质子产生俘获反应,放出中微子而使质子变成中子。因而
整个星体几乎全由中子构成。这时它的密度比水约高万亿到
百万亿倍(即约为
1012 —1014克/厘米
3)。一颗质量约等于太
阳质量的中子星,其直径仅有数十公里左右。
因为所有恒星几乎都有自转,并且存在磁场。所以,当坍
缩成中子星时,自转就会加快(这是由于角动量守恒)。磁场也
会加强,因为原来的磁场分布在恒星内外很大的范围内,收缩
之后,磁场就集中在很小的范围之中。从一颗太阳那样的星
坍缩成中子星,它的磁场会增加上百亿倍。
这样,中子星往往是一颗具有强大磁场的高速自转的星
体。一般说,磁极的方向和自转轴并不一致,正如地球的自转

9-1 第一个被发现的脉冲星
CP1919的脉冲式信号
轴和地磁轴也不完全一致一样。在中子星的磁极附近,磁场
特别强。电子在这个强磁场中运动就会放出很强的射电波。
·97·

射电波的发射方向主要集中在磁极的方向。当中子星的磁极
指向地球时,地球就可以接收到它发射的电波。中子星每转动
一周,我们就收到一次信号,形成脉冲式的射电波(图
9-1)。
这就是有限坍缩形成的天体的主要特征。
黑洞
无限坍缩的结局是黑洞。
早在
1795年,法国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拉普
拉斯就曾指出,在一个质量足够大的星球表面,光线是不可能
逃出去的。按照牛顿引力理论,每个星体都有一定的逃逸速
度。地球的逃逸速度就是所谓第二宇宙速度,大约是
11公
里/秒。对质量大而体积小的天体来说,这个逃逸速度可能
大于光速。在这种情况下,星体发的光也不能发射到远处去。
因而,在外部看来,它就是一个不发光的天体。可以称它为牛
顿理论中的黑洞。不过,我们已经知道,牛顿的引力理论在原
则上是不能处理光的问题,我们不能轻信这个结果。
广义相对论中依然存在无限引力坍缩的过程。设想一个
人正站在发生坍缩的星体表面。他持有一盏强大的灯。在坍
缩之前,引力场还很弱,他的灯光可以向四面八方发射出去。
光线大体都沿着直线传播(图
9-2)。当恒星开始坍缩后,质
量逐渐集中到越来越小的范围之中。当恒星的尺度减小时,
它的表面引力就变得越来越大,引起光线弯曲。最初,只有那
些在水平方向的光线才有明显弯曲,这些被弯曲的光线并没
·98·


9-2
有发射出星体,而是折回到星体表面。坍缩继续下去、灯的光
线将越来越收拢。最后,所有的光线都不再能逃离星体表面。
我们说,这是恒星缩小到它的“视界”之内了。落进视界之内
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再被外界的观测者看到。这就形成了
黑洞。
“视界”就是黑洞的表面。质量为十个太阳质量的恒星,
它的视界半径约为
30公里。也就是说,当这种恒星坍缩到约
30公里的大小时,就开始成为黑洞。
任何进入视界的东西,都不可能再出来。而且,当一颗坍
·99·

缩的星,收缩到自己的视界之内以后,就再也没有任何物理过
程可以阻止住它进一步的坍缩。它必将无限地坍缩下去,最
终变成一个点,在这个点上许多量都变成无限大,所以它叫做
“奇点”。
缩的星,收缩到自己的视界之内以后,就再也没有任何物理过
程可以阻止住它进一步的坍缩。它必将无限地坍缩下去,最
终变成一个点,在这个点上许多量都变成无限大,所以它叫做
“奇点”。

9-3表示一颗星在坍缩过程中的亮度变化。从图上
看到,恒星变暗的过程是极其快的。一颗质量为十个太阳质
量的星体,在开始坍缩后约百分之一秒,就几乎完全看不见
了。

9-3 坍缩星的亮度变化
黑洞是不毛的
有限坍缩能形成种种复杂结构的天体,而无限坍缩所形
成的黑洞却是一种极简单的东西。甚至它比任何我们看到过
的物体都简单。因为,任何物体都是由复杂的原子、分子构成
的。而对黑洞来说。我们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谈它的分子结
构。因为,无论黑洞由什么东西坍缩而成,一旦它们进入了视
·100·

界,我们就不必去管也不能管他们的细节了。因为它们不再
能给我们任何有关细节的信息。因之,本来不同质的东西形
成的黑洞却都是一样的。
界,我们就不必去管也不能管他们的细节了。因为它们不再
能给我们任何有关细节的信息。因之,本来不同质的东西形
成的黑洞却都是一样的。
按这个定理,宇宙间只有很少几种类型的黑洞,它们全都
开列在下面的表中。
名称类型特性
史瓦西黑洞
只有质量
角动量及电荷为零
球对称的最简单
的黑洞
RN黑洞
有质量及电荷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