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原来这才是春秋

_7 贾志刚(当代)
  从隐公那里回来,公子翚的感觉不太好。俗话说:疏不间亲。自己这趟挑拨离间不成功,隐公会怎么想自己?重要的是,将来公子允登基了,如果给他知道这件事,自己的老命恐怕就不保了。
  公子翚越想越不对劲,怎么办?眼下只有一个办法:反过来蹿唆公子允杀了隐公,杀人灭口。
  忽悠不了厚道的,就忽悠不厚道的。
  "公子啊,绝密内幕,宫廷内参。隐公想要立自己的儿子做世子,准备找借口干掉您呢。"公子翚来对公子允说。
  "什什什什么?"公子允吓得够呛,他早就担心自己会是这个下场,因为先例实在是太多了。
  "你大哥要杀你啊。"
第60节:做人的难题(4)
  "我我我逃到宋国还来得及吗?"公子允的意思,立马就要跑姥姥家去避难。
  "不可,鲁强宋弱,宋国不能保护你。"
  "那那那怎么办?"
  "他不仁,不能怪你不义。公子啊,我公子翚一向深明大义,匡扶正义,见义勇为,好人好事做惯了。这样,我来帮你,我们先下手干了他。"
  "大哥,拜托你了。要是我能当上国君,你就是总理。"公子允此时只想活命,压根没想到公子翚在忽悠自己。
  杀害隐公的可行性方案连夜赶制出来,公子翚知道自己拖不起,万一哪一天隐公突然宣布让位,自己就算完蛋了。
  所以,要快。
  三天之后,鲁隐公要去庙里祭祀钟巫。钟巫是什么人?
  从前,隐公还没有做鲁国国君之前,鲁国曾经与郑国作战,隐公被俘,关在郑国大夫尹大夫家中。
  "老尹,放了我吧,你看你在郑国混得也不怎么样,跟我去鲁国,我会报答你的。"隐公利诱尹大夫。
  "问问我的神先,神说行,那就行。"尹大夫动了心。他的神就是钟巫,供在自己家的庙里。
  尹大夫和隐公在庙里求了个签,大吉。于是,尹大夫带着全家跟隐公跑到了鲁国。隐公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从那以后,除了对尹大夫格外关照之外,还在郊外建了钟巫庙,每年都去祭祀一回。
  隐公去祭祀钟巫,每次都住在妫大夫家中。公子翚的办法就是预先派人扮成杂役,找个杂货房藏起来,到晚上潜入隐公卧室下手。
  公子翚实在太了解隐公了,一切都被他猜中了。隐公是个不喜欢兴师动众的人,很体恤手下,因此出门都是轻车简从,带几个随身侍从而已,下榻也就在妫大夫家的客房罢了。
  到了晚上,隐公就寝,侍卫也都休息,只剩下妫大夫的家丁在院外巡守,却没有想到刺客早已经埋伏在了院内。
  午夜时分,刺客下手。
  隐公就这样死了,实在连给我们发挥想象的空间都没有。
  公子允顺利接班,就是鲁桓公。鲁桓公上任第一件事,任命公子翚为总理。
  公子翚把脏水泼到了妫大夫的身上,以谋杀国君罪将他全家处斩。整个鲁国都知道真相是什么,但是没人敢说。
  冤哪,隐公死得冤,妫大夫一家死得更冤。
  其实,隐公要保住自己的办法有很多。第一,听从公子翚的计策,杀了公子允;第二,杀了公子翚;第三,提拔公子翚。
  可是,隐公一样都没有做。他太厚道,他只为别人想,没有为自己想。
  人不能太厚道。
第61节:朋友、兄弟、利益(1)
  朋友、兄弟、利益
  灯枯油尽。
  一代英豪终于走了。
  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在中原一带横行无敌,人见人怕。如今,他终于鞠躬尽瘁了。
  公子忽接任,就是郑昭公。
  公子忽实际上是个有为青年,在诸侯中间名声极好,能力强、性格宽厚、人品一流。有证据吗?有。
  齐僖公的两个女儿都是绝色美女,前文说了大女儿就是林青霞,那么小女儿呢?也找个同城美女形容一下,那就是范冰冰。作为大国国君,僖公在选择女婿的问题上并没有要求门当户对,他只有一个标准:人品好,有事业心。
  他把大女儿嫁给了卫国的世子急子,那是一个好青年。不幸的是,大女儿没能到急子手上,就被急子他爹卫宣公给霸占了。生米成了熟饭,齐僖公也只能认倒霉。
  二女儿呢?齐僖公看好郑国世子公子忽。于是,若干年前,齐僖公派人到郑国提亲。按理说,这么漂亮的女儿,再加上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如今还是人家来求亲,公子忽就该屁颠屁颠应承,趁早娶回来。可是,公子忽拒绝了,理由是"人各有偶,齐大,非吾偶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左传》)。
  啥意思?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有合适的对象,齐国太大,齐国公主不是我合适的人。《诗经》里说了:自由恋爱才是幸福。我要追求自己的幸福,何必非要吃齐国的软饭?
  后来,北戎侵犯齐国,郑庄公派公子忽和大将高渠弥前往齐国增援,一仗下来,全歼戎兵,公子忽的表现堪称完美。齐僖公对公子忽是越看越喜欢,恨不得把他抓起来直接送进洞房,于是,再次求婚。公子忽再次拒绝了,高渠弥劝他,他也不听,弄得齐僖公很没面子,非常生气。
  回国之后,祭足也来劝公子忽:"公子啊,如今的国际形势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有了齐国这样的亲戚,还怕谁?如今的国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虽说你是老大,是世子,但是公子突、公子危、公子仪们都盯着国君的宝座呢,要是你有了齐国这样的后援,谁还敢轻举妄动?"
  "不,我不吃软饭。"公子忽很倔。
  后来,公子忽娶了陈国的公主,他觉得这样心安理得。
  公子忽有骨气,但是,骨气有什么用呢?
  软饭,该吃的时候还是要吃的。君不见,有多少人是靠着吃软饭飞黄腾达的?
  --好朋友公子冯
  郑昭公登基了,按照规矩,就要派使者前往各个睦邻友好国家通报,以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前往宋国的使者派了上卿祭足,也就是总理亲自出访。一来宋国是友好国家,二来公子突在宋国,昭公就请祭足致意宋庄公,今后好好对待公子突,毕竟是自己的弟弟。
  原本是好心好意,昭公没有想到却办成了坏事。就连祭足这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没有想到他将会遇上一件怎样的荒唐事。
  宋国,就是一个荒唐的国家。
  公子突在宋国很不爽,虽然舅舅姥爷对自己还算不错,自己的银子也足够花。
  "舅舅,替我想办法,帮我回郑国当国君吧。"公子突求舅舅帮忙。
  公子突的舅舅在宋庄公那里很得宠,于是去宋庄公那里汇报。
  "不好吧,忽哥那可是我的朋友啊,在郑国的时候对我非常关照,一起喝酒一块泡妞的,我怎么能忘恩负义呢?"宋庄公拒绝了。
  于是,公子突的舅舅去找华督商量。
  "好啊,这么好的事情,怎么能拒绝?"华督一听就高兴了,他去找宋庄公了。
  "主公,听说你拒绝了公子突。"华总理开门见山。
  "是啊,忽哥是我哥们儿啊,朋友加兄弟啊。"
  "主公,有句话叫做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兄弟,听说过吗?"
  "听说过,很好啊。"
  "主公,现在呢,是我们欠郑国的人情,逢年过节还得给他们送礼物过去。可是,要是我们帮着公子突回郑国,那就是郑国欠我们的人情了,就该我们收礼了。这样的好事,为什么要拒绝?"
  "对啊,华总理你说得很对啊,怪不得老百姓都说你是人民的好总理,那就答应他。"
  "你不怕公子忽说你不够朋友?"
  "嗨,朋友算个屁,朋友就是用来出卖的啊。别说朋友了,兄弟怎么样?不过,不能便宜了公子突这个狗日的,叫他来,先谈好条件。"
  第二天,华督叫来公子突,与宋庄公三人进行协商。最终,为了能够当郑国国君,公子突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丁亥条约》,条约内容为:宋国在适当时机帮助公子突回国担任国君,作为回报,郑国向宋国进贡如下:城池三座,白璧百双,黄金万镒,每年三万钟谷子。
  黑啊,宋庄公真是黑。
  想当初宋庄公还是公子冯的时候落难在郑国,郑国对他多好?后来他回国当了宋庄公,郑国也没有向他要什么回报。如今呢,不仅要出卖最好的朋友,破坏郑国的安定团结,而且要把郑国掏空。
  什么叫恩将仇报?
  算来算去,郑庄公一辈子没看错过人,唯一没有看出来的就是这个宋庄公。他知道公子冯是白眼狼,但不知道他是这么个白眼狼,也算是打了一辈子雁,被雁啄了眼。早知如此,不如把他送给宋殇公开膛破肚算了。
  祭足来了,华督和宋庄公都很高兴。
  "华总理,老祭是老朋友啊,当初就是他送我回来当国君的,好好招待啊。"宋庄公给华督布置了作业。
  怎么好好招待?关起来。门口放狗,保安持刀执勤。
  祭足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当年的丧家犬公子冯就是这样报恩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外交礼节都不管了。好在,华督来了,总理对总理,总算有人理了。
  "老祭,不成敬意啊。"华总理说。
  "似乎这不是待客之道啊。"祭总理压着火说,在别人地头上,也不好发火。
  "咱们明人不说暗话,大家都忙,就直接说了吧。公子突在我们这里,我们国君说了,公子突比公子忽适合担任郑国国君,因此请你帮忙,赶走公子忽,迎回公子突做国君。"华总理说得很直,反正也没有外人。
  "不行,那不是谋反吗?我家主公是庄公立的,我怎么能赶走他。不行,你另请高明吧。"祭总理断然拒绝,心说他妈的公子冯良心被狗吃了,谁养他他咬谁啊。
  "老祭,我们宋国有句话叫做敬酒不吃吃罚酒。告诉你,你要是从了我们,你还当你的总理,你要是不从,我们宋国已经准备了六百乘战车,全是最新款的鲁庄公三三型,明天就能出发讨伐郑国,出发之前,就把你砍了祭旗。攻破郑国之后,你全家男的砍头,女的充作军妓。何去何从,你看着办吧。"
  祭足不说话了,他怕死了。谁不怕死?
  "唉,"祭总理长叹一声,该来的终归还是要来的,公子忽要是早听自己的劝告,有齐国撑腰,宋国怎么敢动他?"好吧,听你的。"
  合约早已经准备好了,签字画押,最后发誓:"我祭足若是不立公子突为国君,天打五雷轰。"
  作为附加条件,祭足要把女儿嫁给公子突的表弟雍纠,这样,大家就都成亲戚了,有了这层裙带关系,今后的合作更保险一些。
第62节:朋友、兄弟、利益(2)
  --要债、拖欠、催债
  发过誓的人是不能抵赖的,在那个年代是这样的。骗人可以,骗鬼神不可以。
  祭足从宋国回来,随行的队伍中混杂了公子突和雍纠。
  两天之后,祭总理号称生病,发了病危通知,于是,全体大夫前往总理府探望。
  但是,总理根本没有生病。
  "各位,公子突无罪被流放宋国,宋国上下义愤填膺,将要出兵前来讨伐。而郑国目前还沉浸在悲痛之中,肯定不是宋国的对手。怎么办?古人说得好:社稷为重,君为轻。当今只有一个办法,请主公让位给公子突,大家看怎么样?"大伙都齐了,祭足也是开门见山。
  外面,兵器相碰撞的声音,士兵轻声说话的声音。
  "我支持,公子突比他哥哥更适合管理郑国。"高渠弥第一个响应,因为昭公一向不喜欢他。他现在是国防部长。
  总理和国防部长都表态了,大家还有什么话说?拥护,全体拥护。
  "我这就带兵去把公子忽给砍了。"高渠弥说着,就要起身。祭足连忙拦住他,说道:"算了,何必赶尽杀绝呢?赶他走也就行了。"
  祭足当即派人给昭公送了快递,快递上有所有公卿的签名,内容大致是:国防部政变,您下课了,公子突上课了,快逃。
  昭公逃了,逃往卫国。算起来,从继位到下课,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因为昭公宽厚,公子危和公子仪原本呆在郑国没跑。如今公子突回来了,赶紧逃命吧。于是一个去了蔡国,一个去了陈国。
  公子突登基了,就是郑厉公。
  郑厉公上任第二天,宋国特使就来了。
  祝贺?是要债来了。
  这个时候,郑厉公后悔了,看看《丁亥条约》,看得自己头皮冒汗,这不是卖国条约吗?这不是要被后人骂吗?这死了敢去见自己老爹吗?郑国的土地,每一寸都是老爹费尽心机,东征西讨得来的,就这么送出去了?
  "老祭啊,想想办法吧。"厉公把祭足请来,大家商量。
  "啊,这条约你也敢签?"祭足一看,也吓出一身汗来,他万万没有想到还有这么一份卖国条约等着自己。早知有这个条约,就是死也不敢把公子突给弄回来了。
  "别说那些了,想办法吧。"
  两人商量了一天,达成以下共识:首先,城池一座也不给,宁失千金,不失寸土。答应把三城的贡赋都给宋国,但是要秋收之后再给。对宋国就说刚刚登基,若是立即割城,恐怕国内动乱。第二,白璧、黄金先给三分之一,以后再补;第三,每年给宋国的谷子,从明年开始算。
  就这样,郑国把自己的方案给宋庄公送去,同时送去白璧三十双,黄金三千镒。
  "马拉戈巴兹。"宋庄公大怒,直骂公子突忘恩负义。"在宋国像条狗一样,回了郑国就不认账了。"
  第二天,宋庄公派来追账的人就到了,说是不按协议执行就不回去,坚决坐地泡。
  面对坐地泡,怎么办?
  "这样吧,我们请齐国国君和鲁国国君出面,为我们转圜斡旋吧。"祭足从来没有碰上过这样的事情,也只能尽量想办法。
  事到如今,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郑厉公当下派出特使,带着国礼分头前往齐国和鲁国。
  特使来到齐国,说明来意,齐僖公拍桌子大怒:"公子忽有什么过错?啊?为什么废了他?等我抽出空来,率领天下诸侯讨伐郑国,还他一个公道。"
  在齐僖公的心里,虽说公子忽两次拒绝求婚,但是始终还是喜欢公子忽,为他抱不平。
  礼物留下,特使滚蛋。
  郑国使者在齐国碰了一鼻子灰,在鲁国却是受到欢迎。
  鲁桓公是个热心肠,也想多交些朋友,何况,鲁郑两国也是传统友邦,帮忙说几句话也不费什么事情。
  鲁桓公约了宋庄公相会,两国元首就在扶钟这个地方进行了最高层会晤。
  "老宋,我看就算了吧,郑国确实有困难。"寒暄之后,鲁桓公开始劝解。
  "不行,大家都是中原国家,不能说话不算话啊。再说,那几个城池又不是粮食,说句话就给过来了,有什么困难不困难的?"
  "那是人家的祖业嘛,考虑一下感受。"
  "感受,怎么不考虑我的感受?"
  基本上,第一次斡旋失败。
  郑国知道斡旋失败以后,派人给鲁桓公送来了一样东西,什么东西?商彝。彝是什么?青铜祭器。商彝呢?就是商朝传下来的文物,宋国祖庙里的镇庙之宝。那么,这超级文物宝贝怎么在郑国这里?公子冯回国继位之后,作为感谢送给郑国的。
  郑国现在把这个拿来了,希望鲁桓公帮着还给宋国,抵了那三座城池。当然,拿这东西也是顺便提醒宋庄公:别忘了你也欠我们的情。
  鲁桓公还真是个热心人,再次约会宋庄公,老地方见。
  "看,这是当年你给郑国的感恩礼物,他们一直珍藏着,如今还给你,希望能抵得上那三座城池。"鲁桓公让人取出商彝,还给宋庄公。
第63节:朋友、兄弟、利益(3)
  "我说是什么呢,这么个东西,我们祖庙里有的是,算什么宝贝?我还是要城池。"宋庄公打死了就是要城池,心说咱也不是玩文物的,要那干啥?
  第二次斡旋再次失败。
  两次斡旋失败之后,宋国的催债代表团来得更勤了,说话越来越不客气,要吃要喝要回扣,弄得郑厉公非常不爽。
  于是,郑厉公又派人去恳请鲁桓公继续斡旋。
  鲁桓公向宋庄公第三次发出热情邀请,希望就郑国债务问题进行新一轮斡旋。
  宋庄公很烦,他对鲁国的使者说:"你知不知道我已经很烦了,你知不知道你们主公已经很烦人了。郑国欠债不还跟你们有什么关系?没事自己找地方凉快去吧,拜托不要来掺和了。"
  两个字:拒绝。
  --反目成仇
  鲁桓公的邀请遭到粗暴拒绝,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他很愤怒,实际上他一直很讨厌宋庄公这个人,前两次会晤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给脸不要脸,打他。"鲁桓公决定。鲁国打宋国历来是有心得的,宋国的郜鼎都给鲁国抢回来了。
  于是,鲁桓公与郑厉公在武父秘密会见,两国元首在对宋问题上十分一致,一拍即合。
  "老宋贪得无厌,我早就想跟他翻脸了。鲁哥,我听你的,咱们办了他。"厉公是什么人物?他是郑庄公最欣赏的儿子,决不是一个受窝囊气的人。
  鲁郑两国迅速组成联军,鲁桓公、郑厉公亲自领军,进发宋国。
  听到鲁郑联军靠近国境的消息,宋庄公有些傻眼了,狗急了还跳墙呢,把人家逼急了,可不要跟你拼命。
  反目成仇了。
  放着恩公不当,非要当仇人。
  怎么办?硬着头皮也只能打了。可是宋庄公也知道宋国的队伍根本就不是郑国的对手,何况还有鲁国。他听说齐僖公对郑厉公很不满意,说不准齐国愿意跟自己联合起来抗击郑国呢?
  宋庄公紧急派出华督前往齐国。齐国跟宋国历来也不是什么友好国家,齐僖公尤其讨厌宋庄公,所以对华督也是爱搭不理。
  到了这个时候,华督也只好厚着脸皮说话了:"公子突这个白眼狼,我们也是被他给骗了,否则怎么会把公子忽赶走呢?如今这个王八蛋联合鲁国来攻打我们,希望贤侯不计前嫌,帮助我们击败他们,活捉公子突,帮助公子忽复位。"
  "不好意思,我们正要打纪国呢,没工夫帮你们,你们好自为之吧。"齐僖公根本不给面子,不过,他也确实是要打纪国了。
  为什么齐僖公要打纪国?因为他最近回顾了一下历史,结果发现原来齐国和纪国是杀父父父父父父父仇人。为什么说这么多父字,因为齐僖公往上数七辈,齐哀公的时候被纪国国君在周王面前说坏话,结果当时在周朝兼任中央领导的齐哀公不幸被周王处死,还被剥光了洗干净烹了祭祖。
  血海深仇啊,比血海深仇还要深。
  其实再往前算算,纪国国君那也是姜太公的后代啊。
  这一边,华督灰溜溜从齐国回来,向宋庄公作了汇报。
  宋庄公这下没指望了,死心了。他大骂齐僖公不够意思之后,也只能面对现实:"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我们拼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靠自己是对的,如果靠齐国,麻烦就大了。
  宋国是没有跟鲁郑联军对抗的底气的,死守城池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也正因为他们谁也指望不上了,守起城池来反而更专心更努力。
  鲁宋联军直逼宋国首都,宋军龟缩不出。鲁郑联军连续攻打,毫无进展。
  就在双方僵持的情况下,齐国把宋国救了。
  齐国出兵攻打纪国了,小国纪国根本不敢对抗,纪国国君派人赔礼道歉外带痛骂自己祖宗是王八蛋,可是齐僖公就是不肯放过他们,非要把纪国国君抓回来照方抓药,给洗干净烹了不可。
  纪侯比宋庄公还要害怕,一边拼命守城,一边派人快马来找鲁桓公求救。为什么找到鲁桓公?因为两家是亲戚,纪侯是鲁桓公的姐夫。
  这里正在预备再次攻城呢,纪国使者到了。鲁桓公拿过纪侯的求救信,一看之下,吓了一个哆嗦,信上怎么写?"舅子啊,快救命吧,来晚了,姐夫就成回锅肉了。"
  鲁桓公当即决定移师纪国,帮纪侯解围。
  "难道不是派个特使就解决问题了?"郑厉公有些奇怪,为什么奇怪?因为鲁桓公不仅跟纪侯是亲戚,跟齐僖公也是亲戚。一个是他姐夫,一个是他老丈人。
  原来,齐僖公那个漂亮得跟范冰冰似的小女儿没有嫁给郑昭公,退而求其次,被齐僖公嫁给了鲁桓公。
  说来说去,齐僖公和纪侯还是转折亲。不过话说回来,那些诸侯国谁跟谁不沾点亲戚啊?
  "别提了,就为了那档子陈年旧事,我替我姐夫给我老丈人求了多少次情,讲了多少次冤冤相报何时了的道理,可是他老人家就是听不进去。没办法,老丈人再亲,那也不能眼看着姐姐当寡妇啊。这一次,齐鲁两国是非开战不可了。"鲁桓公看来是下了决心。
第64节:朋友、兄弟、利益(4)
  "鲁哥,壮哉。你帮我打宋国,我也不能对你的事情袖手旁观,走,我们一块打齐国去。"别说,郑厉公挺够义气。
  就这么着,鲁郑联军不打宋国,打齐国去了。
  说来说去,齐国原本不想帮宋国,可实际上却帮了他。
  鲁郑联军来到纪国,就在城外扎营。
  鲁郑联军大营的对面,是齐国的大营。
  扎好大营,鲁桓公请齐僖公阵前对话。
  "你来干什么?"齐僖公见面就问,拿出老丈人的威严来。
  "老丈人,我看就算了。古人说得好,冤冤相报……"鲁桓公又是老一套,没等他把"何时了"说完,齐僖公已经忍不住大骂起来:"报你娘个屁,杀父之仇都不得不报,何况我们是杀父父父父父父父仇人,怎么能放过?你有种的话,别叫我老丈人,咱们战场上见。"
  鲁桓公被抢白一顿,脸上十分难看,当下也不客气:"好,既然如此,只好战场上见了。"
  鲁桓公回营,一面派人进城安抚纪侯,一面和郑厉公商讨如何与齐兵交战。
  两人商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出营一看,把两个人给吓傻了。
  一个晚上,在齐国大营的旁边,平添了三座大营。
  鲁桓公和郑厉公都是倒吸一口凉气,齐军一夜之间增加了三倍兵力,这仗还怎么打?
  可是,等他们看清楚这新增的三座大营的旗号的时候,笑了。
  三座大营,分别是卫国、燕国和宋国。卫国和燕国都是齐国邀请来助战的,卫国国内正乱,出兵不过是应付,谁让卫惠公是齐僖公的外孙呢?燕国在北面,战斗力十分稀松,他们来凑热闹主要是想齐国帮他们抵御北边的狄人。而宋国是主动来帮齐国的,他们的算盘打得不错:在别人的地盘上帮着齐国打败郑国和鲁国,不就等于齐国帮自己打鲁国和郑国吗?还能落齐国个人情,多好?
  大家的算盘都不错,齐僖公也很高兴。
  可是,在鲁桓公和郑厉公的眼里,那三国军队就是三坨狗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尤其是卫国和宋国,那好像就是专门来给他们羞辱的一样。
  原先打齐国还没有把握,如今反而十拿九稳了。
  事实证明,他们的看法是对的。
  大战开始了,南面阵地是郑国和鲁国军队,北面阵地依次是宋国、齐国、燕国和卫国军队。
  鲁国军队率先发起冲锋,鲁桓公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燕国和卫国军队还没开战就已经想溜了,鲁桓公大吼道:"燕国和卫国的兔崽子们,姓姬的不打姓姬的,识相的快滚。"
  卫燕两国都是姬姓国,听鲁桓公这么一喊,好像找到了逃跑的理论根据,更不打话,转头就跑。
  另一边,郑国已经与齐国和宋国交手了。没打几个回合,鲁军从侧面杀来,宋国军队最怕的就是鲁军和郑军,此时哪里还敢交手,掉头就跑。宋军一跑,把齐军的阵型冲得乱七八糟,弄得齐军也只能溃败。
  所以说,看见宋军、卫军和燕军,郑厉公和鲁桓公更有信心了。
  还好,郑厉公和鲁桓公网开一面,没有穷追,齐军虽然溃败,损失并不严重。没办法,齐僖公率领残兵败将回国去了。
  鲁军和郑军解了纪国之围,也各自回国。
  从那之后,郑国和鲁国结盟,宋国和齐国结盟,都是恨对方入骨。
第65节:郑国四兄弟(1)
  郑国四兄弟
  杀机四伏,杀声四起。
  在没有王法之后,诸侯杀人以及人杀诸侯就成了一种趋势,一段时间里,"杀了也白杀,不杀白不杀"蔚然成风。
  当年周王室还有威权的时候,诸侯国中篡党夺权的事例并不多,因为中央政府会对这类造反事件进行镇压。所以,一个强大的中央是整个国家安定团结的基础。
  但是,进入春秋,周王室成了摆设,失去了威力。于是,杀掉诸侯取而代之就变成了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从前还要中央的委任状,现在不用了,自己找块萝卜刻个章就能任命自己。
  可是,问题来了,你杀别人容易,别人杀你也容易。萝卜满大街都是,你会刻章,人家也会刻,你刻个侯爵,人家还能刻公爵呢。
  说实话,当个诸侯也不容易,掉脑袋比平头百姓还简单。
  这一章里,看看郑国四兄弟的命运吧。
  --活活气死老丈人
  伐纪战败之后,齐僖公十分郁闷,女婿竟然这样对待自己,真是天理何在?他越想越气,越气越想,终于气出病来,很快就鞠躬尽瘁了。
  齐僖公去世,儿子诸儿继位,就是齐襄公。
  齐襄公有两大爱好,其中一个是喜欢打架。跟谁都打,还特记仇,说白了就是一个典型的街头混子。另一个爱好就是好色,跟谁都乱搞。
  齐襄公有个亲叔叔叫夷仲年的,前文曾经提到过。夷仲年有个儿子叫公孙无知,也不知道怎么就取这么个名字。虽然名字不好,可是人招人喜欢,齐僖公就特别喜欢他,后来干脆破格提升他的待遇,把他的待遇水平定为"世子级"。
  小的时候,公孙无知比较无知,跟堂哥诸儿打架。你说兄弟两个,打架就打架呗,摸摸脑袋就过去了,可是诸儿记住了。等到诸儿当了襄公,第一件事就是把无知的待遇水平降下来了。无知很恼火,可是没办法。
  为什么要说这一段,后面要用到。
  下面,来说说老公和老爹谁重要的事情。
  --祭女
  郑鲁两国大胜齐宋卫燕之后,郑厉公总算可以不用整天看宋国使臣的坐地泡了。
  古人说得好啊:苟无外患,必有内忧。
  对外战争的胜利往往使内部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郑国就是这样。
  厉公其实从一开始就不喜欢祭足,但是那时候他需要祭足为他出谋划策,应付外敌。现在,宋国被打趴下了,祭足的用处不是那么明显了,厉公就感觉祭足功高震主,对自己很不尊重。
  "这个老东西跟公子忽的关系好,说不定哪一天帮公子忽杀回来,我不是就惨了?"厉公有一天想到这个问题,越想越害怕,越想越觉得这件事情就要发生。
  厉公不是昭公,他更狠也更果断。于是,他毫不迟疑,把大夫雍纠给叫来了。
  雍纠是厉公的表弟,原本是宋国人,随厉公来到郑国之后,就成了郑国的大夫,是厉公的第一亲信。
  "老弟,祭足这个老家伙对我很不敬,我想要除掉他,有什么办法?"厉公问雍纠。厉公自己是不敢杀祭足的,因为祭足的势力太大了。想想,三代郑公以来,祭足在洗脚的功夫出过多少主意,朝廷里有多少人是他的老部下。
  "我看也是,你不杀他,迟早他要杀你。"雍纠表示赞同,他对祭足的总理宝座有一定的想法。
  两人于是商量办法,最后的办法是:雍纠在东郊修了一栋别墅,过几天邀请祭足去参观并且指导装修,雍纠就在那里设宴招待,顺便在饭菜里下毒,毒死祭足。
  "干掉了他,你就是总理。"厉公拍拍雍纠的肩膀。
  兄弟两个高兴,就喝了几杯预祝胜利。
  雍纠很高兴,一嘴酒气,哼着流氓小调就回家了。
  "你还知道回家,怎么不死在外面?"老婆在家里大发脾气。老婆是谁?祭女,祭足的女儿。当初宋庄公与祭足签订的协议中有一条,就是把女儿嫁给雍纠。在这个问题上,祭足没有赖账。
  "这这这。"雍纠慌了,他很怕老婆。不过这不怪他,祭女的性格像她老爸,太强了。
  "这什么这?还唱小调,泡妞去了?"祭女逼问。
  "没,没有。"
  "没有为什么那么高兴?升官了?"
  "嘿嘿,被你猜中了,我要升官了。"雍纠喝多了点,又想讨老婆开心,一不留神,说出来了。
  "升什么官?"
  "这,这,"雍纠犹犹豫豫,遮遮掩掩,还转移话题:"你看,多么蓝的天呐。"
  祭女很聪明,她在盘算:不算郑厉公,雍纠现在的地位在郑国排第三,要升官,只能是国防部长和总理。雍纠连战车都站不稳,国防部长肯定是没戏的,难道他要当总理?取代我爹?
  祭女看出问题来了,她没有听说过自己的父亲要辞职,而且自己的父亲也不可能辞职。
  "蓝你个头啊,说吧,升什么官?"
  "这这。"
  看见雍纠吞吞吐吐,祭女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她知道,再逼问也是逼不出来。如果真的逼问出来了,那也就是自己被杀人灭口的时候了。
  "算了,你不说我也知道,你要当上卿了。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你跟郑侯是要对付我爹了。唉,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们真要对付我爹,我也没办法。鲁侯把他老丈人给打了,他夫人不也没话可说吗?再说了,我爹跟我也没什么感情,自从我娘生了我,我爹就只爱他的小妾,半年都不跟我们娘两个说一句话。唉。"祭女说了一大堆话,大意就是你要干什么我都支持。
  雍纠高兴坏了,想不到祭女平时凶恶,关键时刻竟然深明大义。
  "老婆,既然你这么说,我就把实情告诉你吧。"雍纠一高兴,乘着酒劲,把他和厉公的计策一五一十都说了出来。
  "早说啊,既然这样,我帮你去请我爹吧。"
  "太好了,太好了。"雍纠真高兴,他一直就很怕祭足,担心自己去请祭足的时候一不小心露了馅,那不是自己找死。
  当晚,兴高采烈的雍纠兽性大发,在床上疯狂发泄。
  "你就折腾吧,你们雍家能不能留下个种,就看你今天晚上的效率了。"祭女心里说。
  --雍纠之死
  第二天,祭女回了娘家,说是帮雍纠去请祭足参观别墅。
  回到娘家,跟爹问了好,就把娘扯角落里嚼舌头去了。
  "娘,我问你,爹和老公,哪一个亲?"祭女问。
  "都亲。"娘说。
  "哪一个更亲。"
  娘想了想,说:"爹亲。"
  "为什么?"
  "你想啊,要是你爹死了,你就没爹了。要是你老公死了,还能再找啊。"娘的话言简意赅。
第66节:郑国四兄弟(2)
  "好。"祭女说,原本她还有点犹豫,毕竟作寡妇的滋味不好受,如今听娘分析得这么透彻,下定了决心。
  后面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祭女把一切都告诉了祭足。
  "马拉戈巴兹,他活腻了。"祭足咬牙切齿。以祭足的智商和老辣,对付雍纠这样的公子哥儿简直是太简单。
  第二天,祭足去参观雍纠别墅,雍纠设宴招待,上来就敬酒。
  "你喝了。"祭足把自己的酒杯递给雍纠。
  "这,爹。"本来就心虚,如今更害怕,雍纠不知道该说什么。
  "喝不喝?"
  "爹,这。"到这个时候,雍纠知道事情已经败露了,没等他跪地求饶,祭足已经一拍桌子,大喝一声:"来人。"
  总理府的侍卫们进来了,直接将雍纠踹倒在地,捏着鼻子把那碗酒灌了进去。
  别说,郑厉公托人从楚国进口的毒药还真不错,一盏茶的功夫过去,雍纠七窍出血,成了死人。
  郑厉公第一时间得到线报,说是雍纠谋杀不成反而被杀。
  "唉,这个废物。"厉公叹了一口气,怎么办?跑吧,不跑连自己都没命了。
  往哪里跑?宋国是不成了。算来算去,跑蔡国算了。
  就这样,厉公跑蔡国去了,那一年是厉公四年(前697年)。
  后来,厉公知道雍纠是被老婆出卖了,又是长叹一口气:"这个蠢货,这世界上最不可靠的就是老婆啊。"
  --老大之死
  郑厉公跑了,祭足决定把郑昭公弄回来。郑昭公在哪里?在卫国,整整四年了。
  卫惠公高高兴兴把郑昭公给送回了郑国,为啥这么高兴?他以为能得不少酬谢。
  可是,他错了。
  根据宋国的经验,祭足知道,酬谢再多,卫国也不会满足,最后还是翻脸。与其如此,反正最后也是翻脸,不如一开始就什么也不给。
  就这样,郑国什么也不给,干脆把中间那些环节都省略了,从一开始就把卫国当敌人了。卫惠公从满怀希望到彻底失望,把他气得肺都要炸了,逢人就说郑昭公不是个东西。其实昭公也是没办法,他也不敢惹祭足。
  当初把人家赶走,如今又把人家请回来,祭足也觉得不好意思。好在昭公是个实在人,多多少少也知道祭足当时的处境是迫不得已,因此也没有什么怨言,依然像从前那样尊敬他,对他言听计从。
  祭足本来就有些心存惭愧,见昭公对自己一点怨恨也没有,倒有点不好意思了。怎么办呢?祭足想想,干脆找个人给昭公出出气吧。
  于是,祭足来找昭公了。三言两语之后,话归正题,祭足老着个脸旧事重提,说起那一段来,把当初高渠弥怎么第一个跳出来支持推翻昭公,又怎么要亲自去杀昭公这些事情添油加醋说了一遍,最后,祭足压低了声音说:"主公,这个高渠弥不是个好人,找机会杀了他。"
  "唉,算了,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吧,我也不喜欢高渠弥,可是那时候他也有他的难处。"昭公很宽厚,根本就没有想到要杀高渠弥。
  "那,那就撤他的职。"
  "那也不好,我刚刚复位就撤了他,别人怎么想?算了,等等再说吧。"
  祭足没话说了,不过他也放心了,昭公连高渠弥都不记仇,对自己就更不会怨恨了。
  昭公这个人真是个很厚道的人。他从卫国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一个人,谁?公父定叔。公父定叔是谁?就是公孙滑的儿子、叔段的孙子,算起来,是昭公的侄子。公孙滑在卫国避难,日子过得很是艰难,没活多大岁数就死了,留下一个儿子就是公父定叔。定叔那时候还是个孩子,东家一顿西家一顿这么熬日子。昭公到了卫国避难,听说公父定叔过得艰难,就把他接来同住,现在回国了,干脆就把他一道带回郑国,让他做了大夫。
  再说郑厉公,跑到蔡国之后,跟蔡国国君混得不错,借了点兵,竟然一口气把郑国的大城栎城给拿下来了。有了根据地,郑厉公就有想法了。
  厉公跟鲁桓公一向不错,于是去找鲁桓公,再通过鲁桓公去找宋庄公,承认错误并且表示今后一定把欠宋国的东西都补上,只求宋国帮他光复郑国。
  宋庄公是什么人?认钱不认人。听郑厉公说把欠他的都补上,高兴了。
  于是,敌人又成了朋友,厉公跟宋庄公又成了哥们,两人合兵一处,再加上鲁国,又拉上卫国,也算是四国联军,一起进攻郑国。
  祭足是什么人?领导郑国抵抗四国联军,结果怎么样?用赵本山的话说:咋没咋地。
  四国联军无法取胜,各自回国。
  祭足派大将甫瑕驻守大陵,专门防范厉公。
  厉公也只好躲在栎城,盼望着祭足早点死。
  转眼昭公回到郑国三年(前695年),那一年齐襄公要娶周王的女儿,请了鲁桓公做订婚主持人。在气死老丈人之后,鲁桓公与大舅子齐襄公很快达成了谅解。
第67节:郑国四兄弟(3)
  祭足听说这个消息,知道机会来了。齐国和郑厉公那是仇人,而且当年齐僖公特别欣赏郑昭公,因此,现在的齐襄公肯定愿意跟郑国修好。而借助齐襄公,又可以跟鲁桓公讲和,这一趟过去,等于拉拢了两个大国,对郑国岂不是一大外交胜利?
  祭足把这个想法对郑昭公一说,郑昭公大喜,当即派祭足前往。
  祭足准备了郑国特产,急急忙忙上路,来到齐国首都临淄。还别说,齐襄公对祭足十分友好,一来仰慕祭足的大名,二来对郑昭公印象极好,爹在世的时候常常对他说"你看人家公子忽"。两人见面,齐襄公对祭足的所有请求一口答应,还对郑昭公没有当上自己的妹夫深表遗憾,表示"忽哥就是我的偶像"。
  "我们始终坚持一个郑国的外交方针,坚持郑昭公是郑国合法君主的原则,而栎城是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齐襄公正说得起劲,突然有人来报:"主公,郑国政变,郑侯被害。"
  得,谈了那么多,白谈了。
  怎么回事?原来,祭足前脚走,后脚高渠弥就下手了。高渠弥和郑昭公一向就不对眼,而且一直在担心昭公会找机会收拾自己。如今看见祭足去了齐国,不出意料的话会取得丰硕的外交成果,那时候昭公的翅膀更硬,自己的日子恐怕就更难过了。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高渠弥下毒手了,他利用昭公去城郊打猎的机会,派人假扮强盗,将昭公杀死。之后,火速从蔡国接回了郑庄公的三儿子公子危,接任国君。
  你不杀人,人就杀你。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初郑庄公的看法是对的。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并且仍将继续证明下去,心慈手软是做不了政治家的。
  听到这个消息,齐襄公一拍桌子:"谁杀忽哥,我就杀谁。"当即就要起兵伐郑,旁边有齐国大臣提醒"主公就要举行婚礼了,等等吧"。齐襄公想想也是,只得作罢。
  齐襄公能等,祭足不能等啊,老婆孩子一大堆,也不知道安危如何。当下告辞了齐襄公,急匆匆回国。
  祭足一辈子都在算计别人,可是还是免不了被人算计。所有动心眼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可是他偏偏栽在两个几乎没有心眼的人的手中,一个是宋庄公,另一个就是高渠弥,两个二百五给了他两次措手不及。
  所以,有人说聪明人往往折在二百五的手中,这是千真万确的。
  --老三之死
  情况没有祭足想象得那么糟糕,他的家小很安全,没有人动他们。不仅没有人动他们,还有人给他们送粮食。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当了郑国的君主,都不会动祭足,一来他的实力超强,二来外交能力超强。所以,即便是昭公被祭足出卖了一次,再次回到郑国之后,还是要仰仗祭足。而即便果断如厉公,想要对付祭足的结果也是把自己给赶出郑国了。
  所以,不论是高渠弥还是公子危,从一开始也没有想过要对付祭足,而是要拉拢他。因此在公子危登基之后,第一时间给祭足家里送去了粮食。
  得知祭足回国之后,高渠弥亲自上门邀请,前去拜见公子危。公子危谦虚得很,问寒问暖,学习请教,最后还承诺原有待遇不变,依然担任总理职位。
  到了这个时候,祭足无可奈何,只得认命了。昭公已经死了,死人不能复活。公子危再怎么样,总比厉公回来好一些吧?
  公子危是在那一年冬天登基的,转年到了第二年初秋。初秋季节,齐襄公没事找事,在卫国首止召开诸侯大会,中原诸侯国纷纷响应,各国诸侯都是亲自前往。
  邀请函也发到了郑国。公子危一看,好啊,这说明齐襄公看得上我啊,咱不能给脸不要脸啊,去。
  公子危决定去,可是自己没什么底气,就把高渠弥和祭足都找来,要两位陪他去。
  "主公,不能去,很危险。"祭足提醒他。
  "为什么?"公子危急忙问。
  "第一,齐侯父子跟昭公关系都很铁,你是杀了昭公登基的;第二,齐侯这个人很记仇,据说主公年轻的时候曾经跟他打斗过,好像是为了斗鸡吧?总之,他一定记住了。"祭足看人看得准,信息也很准。
  "嗨,那时候我们都没事干,可不就斗鸡,他出老千,我当然不干,就打起来了,结果我把他鼻血打出来了,他把我的鸡给掐死了。不过,我不觉得他会记这些仇啊,没事。况且,如果不去的话,那就彻底得罪他了,他们诸侯大会趁机出个决议,联合起来征讨我们,那才是祸从天降呢。"
  总之,公子危下定决心要去。
  祭足呢?下定决心不去。他借口肚子疼,没有随公子危去参加诸侯大会,公子危只带着高渠弥去了。
  事情的发展与祭足的预料简直一模一样。
  公子危和高渠弥来到了首止,第一时间去拜会了齐襄公。
  原本,齐襄公也没有杀公子危的意思,只要公子危对当年因为斗鸡打架的事情赔礼道歉,也就算了,顶多罚他学两声公鸡叫。可是公子危偏偏就没有赔礼道歉,他还以为齐襄公大人大量呢。
第68节:郑国四兄弟(4)
  齐襄公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
  公子危和高渠弥回到住处,正在那里说齐襄公挺客气之类的话,那一边齐襄公派的兵已经到了,二话不说,抓起来再说。公子危也带了侍从,但是人数悬殊太大,谁敢抵抗?
  后面的废话基本上就不用说了,齐襄公当然不会说因为当年斗鸡打架要杀你,而是说了一些类似篡党夺权叛国行逆之类的套话,然后一刀把公子危砍了。而害死郑昭公的高渠弥没这么便宜,被五马分尸。
  就这样,公子危在郑侯的宝座上只坐了半年多一点,就追随大哥去了。
  --老四之死
  老大老三都死了,老二现在是仇人,谁来干这个国君?
  老四呗。答案正确。
  祭足从陈国把公子仪给请了回来,公子仪的性格跟大哥相近,把国家都交给祭足管理。祭足依然派大将甫瑕驻守大陵,防范厉公。为什么不干脆出兵灭了厉公?因为这个时候郑国已经没有能够领军的大将,再加上宋国出人出钱帮助厉公整固栎城,要拿下栎城并不容易。
  长话短说,一转眼,十四年过去。
  第一号男配角祭足虽然够狠,那也狠不过命去,终于,祭总理去世了。
  算一算,从郑庄公寤生上任,到公子仪上任十四年,祭足担任郑国首相,足足六十四年。这样长时间的总理,那在全世界也没有第二个。
  再算,祭足从郑武公开始担任公务员,中间辅佐了爷孙三代六个君主,这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没有第二个。
  为什么祭足的政治生命能够这么长?他喜欢洗脚。
  祭足去世了,郑国人民感到很悲痛,免不得写一些"人民的好总理,你在哪里"之类的悼念文章。但是,有一个人高兴坏了,幸灾乐祸的人始终是存在的。谁?郑厉公。
  "哈哈,老祭,你还是死在我的前头了。"厉公听到这个好消息,连夜庆祝。
  祭足死了,厉公再也没有对手,立即行动,第二天夜里偷袭大陵成功,活捉守将甫瑕。甫瑕贪生怕死,当面求饶,承诺帮助厉公除掉公子仪。于是,厉公以甫瑕的老婆孩子为人质,放甫瑕回郑国都城。甫瑕倒也说话算数,跟厉公里应外合,杀死了公子仪和他的两个儿子,迎厉公复辟。
  这一年是郑厉公(复立)元年,也就是前679年。
  一个人逃跑了,谁?公父定叔。作为昭公的死党,他相信厉公决不会放过他,所以他又跑到了卫国。
  厉公不是昭公,厉公可没有那么心慈手软。他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知道,清除异己是他必须要做的事情。
  "子之事君有二心矣。"(《史记》)厉公先把甫瑕请来谈话,直接说"你是个叛徒,你这样的人怎么敢用?"。
  甫瑕没话说,基本上,厉公也没给他发言的机会,推出去就给砍了。甫瑕后悔死了,早知如此,何必帮他复辟呢?
  其实,叛徒不叛徒并不重要,厉公之所以要杀甫瑕,其实并不因为他是个叛徒,甚至不是因为他整整对抗自己十七年。
  杀了叛徒,按理说忠臣就该重用了吧?不然,忠臣更要杀。
  第二个被找来谈话的是原繁,祭足死后,原繁就是资格最老的元老了,而且,作为公族,原繁还是厉公的伯父。想想看,原繁该有八十多岁了。
  "寡人出,伯父无里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左传》)厉公对原繁说:"老伯啊,当初我被赶走了,你呢也不暗地里跟我通消息;我回来了呢,你又不来表个忠心,我很不高兴啊。"
  没办法,八十多岁的原繁被逼上吊自杀了。
  叛徒要杀,忠臣也要杀。年轻的要杀,老得快死的也不放过。这就是郑厉公。
  之所以要杀甫瑕,是因为他握有兵权;之所以要杀原繁,是因为他是大臣中的首领。
  现在,掌握兵权的甫瑕被杀了,在公族中最有号召力的原繁也自杀了,两大威胁解除,厉公终于可以安枕了。
  有人问,祭足呢?与厉公有深仇大恨的祭足呢?虽然祭足死了,厉公会灭他的门吗?答案是否定的。
  厉公没有动祭足家的一草一木,甚至他还特别关照祭足的子孙。祭足一家安然无事,舞照跳,马照跑,厉公说了:"老祭嘛,各为其主嘛。"
  三年之后,厉公找个借口杀了当年祭足的死党公子阏。而在杀死公子阏之后,厉公派人去卫国把公父定叔给找回来了,说:"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之后安排公父定叔在十月份回国,说法是:"良月也,就盈数焉。"什么意思?就是说十月份是个好日子。
  十月份,公父定叔回国,厉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当场任命公父定叔为上大夫。
  "我们的国君大度,讲亲情,真是个好人。"全国人民都这样说,厉公笑了。他爱公父定叔吗?亲弟弟他都要杀,难道他爱一个堂弟?当然不是,公父定叔不过是他做秀的工具,应该说,这个秀做得成功极了。
  对于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来说,恩怨可以一笑泯之,但是利害关系要随时牢记,铲除异己绝对不能手软。而厉公显然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尽管他不一定是个好人。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大概就是说的郑厉公这样的人吧。
  不管怎样,老四也死了。
  根据《史记》的记载,"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居六年,厉公果复入。"什么意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六年前,曾经有两条大蛇恶斗十七天,一条是农村户口,一条是城镇户口,最后,农村户口战胜了城镇户口。六年之后,厉公果然回来了。算一算,正好被赶走十七年。
  所以,蛇这个东西不要轻易惹他,他们能预测未来,就像癞蛤蟆能预测地震一样。
  郑国一口气杀了三个国君,真够乱的。有人说,小国才这样,大国不会。
  那么,来看看大国是怎么干的。
第69节:周公主义(1)
  周公主义
  周朝开国,武王在分封诸侯的时候显然有所考虑,决不是随手就把哪里封给谁。武王分封诸侯的方式就像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把最危险的地方给能力最强的人,把最安全最舒适的地方给最弱的人。
  看上去这不公平,但是,从长远看,这很公平。我们常说:风险越大,机会越大。
  按着当时的天下形势,陕西属于周朝的根据地,而西戎那时候不成气候,因此周朝的伟大首都并没有迁去中原,而是留在西部;在南面,一帮蛮子国家都在深山老林里,不成气候,因此不去管他;主要的敌人在哪里?第一在东面,东部的夷人实力很强而且忠于商朝,周朝的势力那时候根本到不了东海;第二是在北面,北面的狄人来去如风,破坏性很强。
  基于这样的形势,武王作了以下的人事安排:姜太公封在齐国,在今天的山东北部,主要对付东夷;周公旦封在鲁国,在今天的山东南部,主要对付淮夷和徐戎;召公奭封在燕国,在今天的北京一带,主要对付狄人。这样,周朝初期三个能力最强的人都分配了重任。
  后来到了成王,又把晋国给了最有出息的弟弟唐叔虞,在今天的山西南部,同样用来对付狄人。
  事实证明,把最艰难的任务给能力最强的人等于是给了他们最好的奖赏。齐国、鲁国、晋国任务完成得非常好,不仅防范了敌人,而且征服了敌人,燕国也很好地屏蔽了狄人。齐国、鲁国、晋国先后成为大国,周朝东部变成了无国界,直通大海。而后起的晋国一统北方,与楚国一同成为超级大国,只是北边的草原实在无边无际,才给了匈奴人繁衍壮大的机会。
  说到周朝的大国,从地位、国土、国力、文化等诸多方面来说,齐国和鲁国绝对是首屈一指的。这两个东方最大的国家,同时又是整个周朝最为和睦相处的两个国家,世为婚姻的两个国家,几乎没有战争,很长时间就像一家人一样,以至于到了如今,山东就简称为齐鲁。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介绍这两个国家的历史。
  那么,我们先说鲁国。换言之,从周公开始。
  --孔圣人心中的圣人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但是,孔子的心中有他的圣人。
  孔子心中的圣人是谁?周公,确切地说,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旦。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认为他是古代最伟大的圣人。孔子反复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周公,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中华民族的所有美德和智慧都体现在他的身上。周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天文学家、音乐家和文学家。历朝历代,人们对于周公的尊崇从来没有改变过。
  非常遗憾,现代人对周公所知甚少,知道的一点皮毛大致就是"周公解梦"或者"梦见周公"。
  周公是中国文化的先圣、至圣,将中国文明推向了最高峰。我们今天的文化观念,道德礼仪,风俗习惯,都是由周公创立,一直传承至今。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倡导周公的政治理想和周礼文化,老子的《道德经》不过是对周公整理编写的《周易》的读后感。总结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第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黄帝,实现了天下归一,带领中国人进入文明社会,是人文初祖。第二个便是周公,开创了中国文化,将中国文明推向了极高境界,是先圣、至圣。不夸张地说,周公缔造了周朝的繁荣,也缔造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政治和道德文明,他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理论基础。
  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没有走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范畴,而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则不过是周公思想的不同解读。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周公,那就是数典忘祖,那是耻辱和愚昧。
  开始说周公之前,尤其提醒以下姓氏保持恭敬,因为这里将要说的是你们的祖先,伟大的祖先,令你们自豪一生的祖先。这些姓氏是:鲁、蒋、邢、茅、祭、展、柳、臧、郎,还有一部分姓周、汪、季、孟、施。回忆一下,前面那个洗脚的祖师爷祭足就是周公的后代,厉害吧。
第70节:周公主义(2)
  --周朝元勋
  传说周文王姬昌一共一百个儿子,老大姬伯邑考,早年被纣王所害。老二姬发,就是后来的周武王,老三姬鲜,老四姬旦。在所有儿子中,姬发和姬旦是文王最看重的,也是最贤能的。而姬旦最孝顺最友爱,在所有人中鹤立鸡群。《史记》如此记载: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
  文王去世之后,武王姬发继位。当时,姜太公被武王尊为"师尚父",又是老师又是义父,实际上还是岳父。而"周公为辅",翻译过来,周公就是总理了。弟弟当中,类似召公奭、毕公高、毛公遂、曹叔振铎、卫康叔等等都是很能干的,跟着四哥辅佐二哥。
  那时候,姜太公老爷子岁数大了,出出主意掌握掌握方向,具体的工作都是周公带着弟兄们干。武王十一年,周军进军牧野,会战商纣军队,周公作《牧誓》,宣告上天,鼓舞士气。之后,人数处于劣势的周军一举击溃商军主力。
  周军攻破商朝首都朝歌,商纣王跳楼自杀,武王亲自砍了纣王的头。之后,前往神庙宣告上天以及布告人民。那时候没有三军,但是仪仗队是有的。我们想象一下,在仪仗队的鼓乐声中,武王正步走向神庙,左边周公手持大钺①,右边召公手持小钺,左右保护武王。什么是钺?就是斧头为弧形的大斧,主要用来做礼仪用。
  前文说了,周公被封在了鲁国,国家在今天的曲阜一带。不过,周公没有去,留下来继续担任中央政府总理。
  --平定叛乱
  周朝灭商朝第二年,武王得了重病。当时天下远远没有平定,于是大家都很惊慌。这个时候,周公写了祷词来向祖先祈祷,请求神明允许自己代替哥哥去死。之后将祷词放在祖庙的金滕匮里,告诫看守的人不许泄漏。
  但是,武王还是在不久后逝世了。从科学的角度说,祷告是没有用的。但是不要忘了那是一个敬鬼神的年代,向鬼神发出请求,是一件非常严肃非常认真的事情,如果不是出于真心,谁也不敢去胡说八道。
  武王去世的时候,儿子姬诵继位,就是成王。成王那时候只有十三岁,换了太平年代,没问题,就算还在肚子里也不怕。可是,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十三岁显然无法驾驭那样的世界。没错,郑庄公十三岁能忍,可是,成王那个年代,靠忍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周公毫不客气地,或者说义不容辞地继续留下来,继续当总理。而且,他不止当总理,他还当摄政王。什么是摄政王?就是坐在王的位置上来代替周成王管理天下。
  周公当了摄政,很多人不满、嫉妒、不服。事实上直到今天,依然有所谓的学者一口咬定周公就是想篡位,甚至断言武王就是周公害死的。在这里,顺便向这些所谓的学者表示鄙视,骗稿费骗职称也该选择一种稍微有点良心的方式吧,靠挖祖坟过日子是要遭天谴的。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