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原来这才是春秋

_2 贾志刚(当代)
  褒妃到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说来说去,申后和琼瑶不是来讲故事的,是来要自己命的。琼瑶的故事她当然不信,但是她信不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幽王信不信。
  "你编的吧?"幽王说,很显然他不信。
  "我要是编的,天打五雷轰。"琼瑶赶紧发誓。
  "那好,把木桃给我找来。"幽王说,这是最简单的办法。
  可是,木桃已经死了。不仅木桃死了,所有知道这件事情的人都死了,除了琼瑶。
  什么叫做死无对证?
  幽王的脸色变得很难看,而且越来越难看。
  --打赌
  自古以来,有一个保命的秘诀,那就是:打赌。
  "琼瑶,显然是你在这里胡说八道,妖言惑众。来人,推出去喂狗。"幽王愤怒极了,他就知道琼瑶是来害褒妃的,从她开始讲故事,幽王就知道。
  申后有些慌了,她急忙求情。
  可是,这个时候求情有用吗?特别是申后求情会有用吗?幽王想:你也是同案犯。
  就连褒妃也替琼瑶求情,乡下人,心肠软。
  褒妃求情有用吗?幽王想:你这么善良,陷害你的人更应该喂狗。
  关键时刻,要靠自己。
  "大王,我和你打个赌。褒妃已经有身孕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若是生下来是个好孩子,我甘愿喂狗;若是个妖怪,请大王为我平反昭雪。"琼瑶镇定地说。她从前讲过靠打赌逃生的故事,想不到自己给用上了。
  这是一个幽王不能拒绝的建议,否则就显得他太心虚。
  于是,琼瑶被关押起来,申后没趣地回去了。
  --褒妃生了
  褒妃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终于有一天太医告诉幽王"你们不能再干那个事了"。幽王说他早就不干了,但是他要守在褒妃身边。
  也许是幽王爱褒妃爱到足以克制自己性欲的地步,也许是他担心自己不在身边褒妃就可能被人害死。总之,即使在褒妃已经不能满足他之后,他依然不肯去临幸别的女人。于是,整个后宫弥漫着绝望的气氛。
第11节:琼瑶的故事(3)
  直到有一天,王宫里传出"哇"的哭声,褒妃的孩子落地了。每个人都很关心这个孩子,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是人还是妖,褒妃则更多一点关心:像褒子哥哥还是像幽王。
  结果是这样的:男孩子,是人,长得有点像幽王,也有点像褒妃。换句话说,就是谁也不像。其实,像褒子哥哥。
  幽王很高兴,他又多了一个儿子。
  申后很沮丧,她知道,琼瑶这下要喂狗了。可是,这一次她猜错了。
  "放了琼瑶吧。"褒妃对幽王说。
  "为什么?"
  "我们生了孩子,是大喜,何必要杀人?况且,她也是不得已。在宫里混,都不容易。"褒妃说。
  幽王放了琼瑶,整个后宫的人都开始称颂褒妃,包括那些原本嫉恨她的人。
  以德报怨,以柔克刚。或许褒妃不是蓄意这样,但是这却是她在与申后的斗争中获胜的不二法宝。
  现在,是时候说说幽王宠爱褒妃的第二个理由了。
  --酷,一酷到底
  什么样的女人才是具有恒久魅力的女人?这个问题几千年来一直困扰着女人,特别是困扰着美女。绝大多数的美女对男人是具有魅力的,但是她们往往发现,用不了多长时间,男人就会对她们失去兴趣,她们失去了早先的魅力。为什么会这样?男人固然是喜新厌旧的,但是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令男人始终对她们保持兴趣吗?
  其实,褒妃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早在将近三千年前,褒妃就给出了正确答案,可是,人们没有注意。现在,让我们来解读这一案例。
  褒妃从进宫开始到幽王被杀,时间跨度为八年,八年中,褒妃从十四岁到二十二岁,经历了怀孕和生孩子的过程。从天真少女到成熟少妇,从窈窕身材到大肚婆再到略显丰满,幽王对她始终恩爱如一,忠贞不渝。这期间,还时不时有人献上新的超女,但没人能撼动她的地位。
  褒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字:酷。所有如今扮酷的男男女女们,他们的祖师奶就是褒妃。
  首先说褒妃为什么酷。
  褒妃是不情愿进宫的,她心里装着的是褒子哥哥。
  初进宫,面对陌生环境,她很紧张,特别是跟幽王上床的时候。过了不久,紧张感消失了,但是她发现了另一件要命的事情--她怀孕了。
  算算日子,褒妃发现肚子里的孩子很可能不是幽王的,而是褒子哥哥的。如果一定要算概率的话,基本上八成该是褒子哥哥的。再想想,幽王的生育能力似乎不是太强,近期临幸过的超女也不少,可是没有一个开花结果的。
  褒妃开始担心,担心肚子里的孩子,担心自己。
  如果以上两条还不够的话,那么还有第三条,就是她时刻要提防申后的陷害。
  当以上三条同时成立的时候,褒妃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她不是不想笑,从前采蘑菇的时候她也常笑,可是现在她实在笑不出来;她不是想酷,可是不由得她不酷。
  褒妃不笑,她从来不笑。
  而男人天生就是犯贱的,女人越是讨好他们,他们就越看不上女人。反过来,女人越是对他们不搭不理,他们就越是觉得这样的女人好。
  天下第一贱男毫无疑问是天子了,因为天下女人都要讨好他。可是,当一个女人在她面前扮酷的时候,他傻眼了。他充当惯了征服者,所以他很向往被征服的感觉。于是反过来,他要讨好这个扮酷的女人了。
  褒妃就是一个很酷的人,而且她不是扮酷,而是真得很酷。幽王所见过的女人都是对他堆满笑容的,如此酷的女人从来就没有见过。幽王完全被褒妃吸引了,被她征服了,再加上褒妃的善良和率直,幽王确实是无法从褒妃这里脱身了。
  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对他酷。
  女人在交流经验时常说:"对男人,别给他好脸色看。"别以为这是废话,这是真理。
第12节:烽火戏诸侯(1)
  烽火戏诸侯
  幽王给自己的小儿子取名伯服,他很喜欢这个儿子,甚至愿意给儿子端屎端尿。直到现在,他才体会到当爹的快乐是什么。
  可是,褒妃还是那么酷,还是不肯笑一笑。事实上,幽王的记忆中,褒妃从来就没有笑过。
  "亲爱的,为什么你从来不笑?难道在宫里的生活不如意?难道有什么心事?"幽王问褒妃。
  "怎么会呢?我在宫里深得大王的宠爱,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琼浆玉液,听的是靡靡之音,看的是翩翩之舞,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怎么会不如意?"
  "那你为什么从来不笑?"
  "大王,我出身贫寒,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我从小就总是发愁,总是担忧,没有什么让我开心的事情,我几乎就不知道笑是怎么回事。后来到了宫里,不愁吃不愁穿,按理说我应该高兴才是,可是我还是高兴不起来。"
  "为什么还是高兴不起来?"
  "大王宠爱我,我知道宫里那么多后妃们都很嫉妒,恨不得我死,恨不得伯服死。如今大王健康,我们母子还能好好活下去,可是哪一天大王千秋了,我们孤儿寡母的,我们靠谁去?到时候我一狠心一跺脚,追随大王去了,可是伯服怎么办?宜臼能放过他吗?申后能放过他吗?每每想到这些,我怎能笑得出来。"
  说到这里,褒妃哭了。幽王搂着褒妃的肩膀,没有说话。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可是既然褒妃说出来了,他猛然发觉这确实是个问题。他知道,只要自己头天死,第二天申后和宜臼一定会把褒妃母子剁成肉酱的。
  "孩子,过来。"伯服在一旁看见母亲哭泣,不知为了什么,瞪着眼睛在那里看,幽王一把将他也搂了过来,抱在怀里。
  俗话说:天子也有烦心事。
  --褒妃成为褒后
  幽王很快下定了决心,他知道什么叫做长痛不如短痛,什么叫一劳永逸。
  于是,他召开了公卿会议,三公六卿一共是九个人,大致相当于政治局常委。
  简单介绍一下周朝的中央政府组成,西周的最高官职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之下设六卿: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
  其中,三公基本上是荣誉职位,真正管事的是六卿。到了春秋时期,太宰改称正卿,行使总理权力。六卿的分工是这样的:太宰是朝廷中的政务总管,太宗管周朝的宗族和谱系,太史管起草文书、编写史书、策命诸侯、卿大夫等,太祝是最大的祭祀官,太卜是管卜笠的,太士也是神职官吏。
  六卿之下还有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臣爵禄、刑罚等。
  "我准备废了申后,大家看看有什么意见?"幽王说。在周朝,其实很有民主气氛。
  所谓的"民主",就是天子先给出结论,然后大家想办法去论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每个人都知道今天的决议将会是什么了,有的人假装沉思,因为他们反对但是又不敢说。从当时的道理上说,申后没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废掉她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这个时候,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总理虢石父站了出来。
  "天子英明啊,真的是太英明了。申后要品德没品德,要能力没能力,废掉她是大周官民的共同心声啊。"虢总理的发言热情洋溢,直奔主题。
  虢总理开了头,常委们随后纷纷表态,基本上就算是全体一致通过了废除申后的提案。
  "那么,谁适合担任王后呢?"幽王还要问问。
  这一回虢总理没有发言,太祝尹球发言了:"大王啊,全天下都知道褒妃有才有德,早就该当王后了。大王,您要是不让褒妃当王后,对不起,我第一个辞职不干了。"
  尹球说得慷慨激昂啊,好像是在逼幽王就范。
  "你们呢?"幽王问大家。
  "老尹说得对,您就听我们的吧。"大家都这么说,好像这真是群众的呼声。
  幽王笑了,这帮王八蛋,醒目。
  王后的事情妥了,下来自然是太子的问题。这回好,没等幽王发话,主动有人说了。领导说的,咱们要赞成;领导没说的,咱们也要主动替领导说出来。
  这次说话的是位列三公的太傅(相当于顾问委员会主任)祭公,"宜臼这孩子,好好的孩子,愣被申后给惯坏了。说起来,我也有责任。不过事到如今,我这当老师的也不能护着他,他真是不能再当太子了。我看,就让他在申国插队落户吧,别回来了。"
  好家伙,批评和自我批评都用上了,结论就一句话:废了太子宜臼。
  "你说的也有道理,可是废了宜臼,谁合适啊?"幽王问,明知故问,大家都在演戏。
  大家一合计,也别说是谁了,大家各把自己的答案写在手心上,看看谁是最佳人选吧。于是每人发了一只笔,写完了,大家把手一摊,幽王一看,乐了。
  --说什么也不笑
  伯服五岁的时候,幽王给了他一份大礼--太子。而褒妃也同时得到一份大礼--王后。
  从采蘑菇的小姑娘到王后,褒妃--这个时候应该叫褒后了,褒后走过了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
  "亲爱的,这下可以放心了吧?"幽王高兴了,这下算是了了一桩心事。
  "放心了。"褒后说,可是没有笑。
  褒姒不笑,褒妃不笑,褒后还是没有笑。
  "你为什么还不笑?"
  "我笑不出来。"
  "为什么还笑不出来?"
  "我也不知道,大概这件事情在我的意料之中吧。"
  幽王有些失望,这样的事情褒后都笑不出来,什么能让她笑出来呢?
  其实,褒后不是不想笑,她是真的笑不出来。她发现,伯服越是长大,就越是不像自己,也不像幽王,而是像褒子哥哥。一方面,她担心会东窗事发;另一方面,幽王老了,五十多了,干什么都力不从心了,因此褒后更加地想念褒子哥哥。
  --千金难买美人笑
  褒后的一酷到底令幽王彻底倾倒,就如歌中所唱的"你主宰我崇拜,没有更好的办法"。幽王决定把自己的人生目标锁定在"博褒后一笑"上。
  许多人可能以为幽王很无聊,其实不然。作为天子,幽王其实很苦闷,因为他从来不懂得给别人带来快乐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而褒后恰恰为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他能够体会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快乐和成就感。
第13节:烽火戏诸侯(2)
  如果他爱人民能够像爱褒后一样,那他不是一个伟大的天子吗?
  "包子,包子。"褒后在梦中喊道,幽王被惊醒了。包子?褒后一定是在梦中想吃包子了。
  幽王轻轻地起身,他要给褒后一个惊喜。
  早上,褒后醒来的时候,还没有睁开眼,就闻到一股香味。睁开眼看,她惊呆了,床边竟然摆了十几笼包子,猪肉的、茴香的、蘑菇的等等,一应俱全,而幽王正用得意的眼光看着她。
  "放包子在这里做什么?"褒后问。
  "你做梦直喊包子,我知道你想吃包子了。"幽王说。
  褒妃笑了,苦笑,还不如不笑。不错,她是梦见了包子,可是不是吃的包子,而是褒子哥哥。看着眼前的包子,褒妃的忧思只能更深。
  幽王并不气馁,他知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很快,一个宫女报告说两年前她不小心撕裂了自己身上的绸衣,那个声音很怪,褒后当时笑过。
  幽王大喜,立即让人去库房取来成捆的绸缎,让几个力气大的宫女趁着褒后不注意的时候撕裂。一捆绸缎撕得粉碎了,褒后还是不笑,后来不仅不笑,一听到那声音就皱眉头。
  《史记》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看见没有,幽王想了成千上万的主意,褒姒就是不笑。有钱、有权、知道疼人,还百折不挠地逗老婆开心,多好的老公啊,这样的大款,今天多少人想傍啊。
  幽王实在无能为力了,怎么办?这个时候,他想到了最后一个办法。
  --群众路线出成果
  幽王想到了群众路线,具体表现方式就是悬赏。前面我们就说过了,悬赏和绑架是最好的管理方法。靠绑架,幽王得到了美人,现在,我们看看悬赏的力量。
  幽王告示宫内外,若是有人有办法让褒后笑,重赏千金。
  群众路线一向就是战无不胜的法宝,这一点一再经过检验。
  终于,一个人想出一条妙计。这个人是谁?虢总理。
  "大王,我有办法。"虢石父是个很聪明的人,幽王已经有想法要把他提拔到三公的位置上。
  "你有什么办法?速速讲来。"幽王问。
  "大王,我这计策虽好,可是兴师动众,不知大王可认为值得否。"虢石父先卖个关子。
  "少废话,当一个男人真的爱上了一个女人,做什么他都愿意。若是能让褒后开口一笑,别说兴师动众,就是送半个江山出去,也不在话下。"
  虢总理笑了,没想到幽王还真是个情种。
  "大王,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因此在骊山之上建了烽火台,每隔二十里一座,直达诸侯国,但有贼寇入侵,立马点火,附近诸侯见到烽火,星夜起兵来援。如今天下太平,烽火好久不用了。大王可以和褒后去骊山游玩,夜举烽火,诸侯必然急忙忙来救,来了却没有贼寇,一个个都得傻眼,褒后见了,必然开心大笑,哈哈哈哈。"虢总理想象那个场景,忍不住自己笑了。
  "好主意。"幽王大喜,当下赏赐五百两金子给虢石父,约定事成之后再给剩下的五百两。
  后人都说幽王坏,说句公道话,若是没有虢石父这样的"总理",幽王能坏到哪里去?
  --烽火戏诸侯
  三天之后,月朗星稀,万里无云。虢总理特意挑了一个好日子,以便保证烽火能够传递出去。
  一切准备妥当,幽王起驾,带着褒后,从镐京出发直奔临潼。来到骊山脚下,有轿子接着,上到山上。山上有座骊宫,虢总理早已经备好宴席,并有胡姬歌舞。
  看看天色黑下来,这边开宴,那边点火。烽火台上,火焰腾腾,慢说二十里,就是五十里外也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二十里外的烽火台也连忙举火,一一传递,就像火炬传递一样,一直传到了东西南北各路诸侯那里。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首都有难,中央有难,天子有难。四面的诸侯看到烽火起来,立即进入一级战备,正在吃饭的扔下饭碗,正在大便的提起裤子,有的诸侯国国君亲自带队,有的派出最精锐的战车,大家奔向同一个目标:镐京。
  将近三千年前,没有柏油马路,没有带轮胎的车轮,从河南、山西以及陕西南部的汉中奔向镐京,那绝对不是轻松的旅途。
  午夜狂奔,星星引路,诸侯们为了什么?他们为了一个信念:保卫祖国,保卫中央,保卫周幽王。在数百里的范围内,烟尘四起,车马辚辚,人喧马嘶,旌旗摇动。军队一动,后勤保障及民兵预备役系统随之而动,国家安全预案全面启动,那一天有多少人度过了难眠之夜,多少爷娘提心吊胆,此处不必细表。
  天亮时分,秦军第一个来到。他们先到了镐京,发现没有敌人,听说幽王在骊山,于是马不停蹄直奔骊山。
  骊山脚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山上烽火在燃烧。敌人去了哪里?秦军气喘吁吁,来回乱窜。正在此时,东面一支军队杀到,郑国军队来到。两支军队相会,你问我,我问你,大家都是干瞪眼。
第14节:烽火戏诸侯(3)
  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北面一支军队杀到,郑军和秦军正准备迎战,仔细一看,自己人,是晋国军队。三支军队会合,傻乎乎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骊山脚下乱成一团。
  "哐哐哐,咣咣咣。"骊山上锣鼓齐鸣,火光之中闪出一个人来。谁?虢总理。
  "喂,没你们事,你们回去吧。天子没事,点烽火玩玩。"虢总理的嗓门不小,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
  山下乱了营了,跑了一晚上的诸侯军队个个傻眼,大眼瞪小眼,像被耍的猴子一样垂头丧气,继而骂骂咧咧,呼兄唤弟,气急败坏地走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褒后笑了,终于笑了。
  那一天褒妃笑了好几回,因为断断续续还有卫国、宋国、陈国、虢国等十多个诸侯国军队前来保卫首都。
  幽王非常高兴,立即兑现了剩下的五百两金子,千金买笑由此而来。
  从那之后,幽王不断地点火,驰援的诸侯军队越来越少,逐渐地不肯来了。
  用《史记》的话说: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申侯妙计
  俗话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转眼间,到了幽王十一年(前771年)。
  太子宜臼被废之后,就在姥爷家里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八年过去了!八年哪,人生有几个八年?宜臼很郁闷。
  姥爷申侯同样郁闷,女儿进了冷宫,外孙又在自己这里待业,原本两个绩优潜力股,如今都被ST了。其实,自己的女儿那也是个大美女,年轻的时候那也是一朵花,就因为这个,宣王才来为自己儿子求婚的。如今倒好,人到中年风韵犹存的时候,打进冷宫了。
  尽管郁闷,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怎么办?忍吧。
  终于,机会来了。什么机会?第一,由于动不动就点把火玩弄大家的感情,诸侯都已经很讨厌幽王了;第二,犬戎国主派人来了,说想做点易货贸易。
  犬戎生活在大周的西面,那时候是少数民族,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他们后来成了哪个民族的祖先,或者是直接融合到了汉族。总之,那时候他们就是外国人、野蛮人、鬼子。犬戎是游牧民族,生活要素简单,但是对于周朝的各种生活和生产物资十分羡慕,而且非常需要。通常情况,他们想跟周朝做易货贸易,但是周朝一般不愿意跟他们打交道。换不到怎么办?抢。犬戎是马上的民族,骠悍而且骑术高超,因此他们常常到边境来抢劫。但是,由于人数上和战术上的落后,犬戎也不敢太过深入,往往是抢一点儿就跑。
  申国在今天的河南南阳县北部,虽说与犬戎不交界,却有些说不清楚的交情。
  申侯搞了一个策划,他自己觉得这是个万无一失的策划。
  具体的策划内容是这样的:联合犬戎进攻镐京。为什么要联合犬戎?因为周朝的诸侯没人会进攻镐京。那么,合作双方的利益怎么体现呢?犬戎的利益是他们可以在镐京随意抢劫。申侯自己的好处在哪里?自己的好处在于可以杀死褒后母子和虢石父等奸臣,这样宜臼就可以当回太子,申后也就可以当回王后。
  有什么风险呢?申侯根本就没有去想风险,跟新股民一样,而且是一个深度套牢的新股民,为了解套,什么都豁出去了。
  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策划,可是,申侯忽略了一点:犬戎的信用等级很低,常常不按合同执行。
  所以,不论干什么,合作伙伴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申侯派了使臣给犬戎国主传了个口信,口信的大致内容就是那个策划的内容。当然,还带了些礼物。
  犬戎国主很高兴,就像财主的儿子来请强盗一起抢财主,强盗能不高兴?犬戎国主心说你不来请我们还想去呢,如今来请,还有礼物,傻瓜才不去。
  两国约好了时间,犬戎国主亲领一万五千人,都是能征善战的战士,浩浩荡荡进发镐京。与此同时,申侯起战车一百乘,也是亲自领军,与犬戎军队在镐京会合。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外族入侵就这样发生了。申侯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奸,准确地说,应该叫周奸。
  --引狼入室
  申戎联军来到了镐京,早有哨探发觉,急忙报知幽王。幽王大惊,于是立即召开御前紧急会议。那时候,周朝已经N年没有打仗了,现在是鬼子进村,汉奸领路,堪称黄金搭档,怎么办?
  "点点点点火吧。"虢总理只有这个主意。
  快马上骊山,立即点烽火。
  那一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还吹着淡淡的西风,骊山烽火狼烟一起,一百里之外都能看见。
  申戎联军并没有立即攻城,他们也在看烽火。他们担心,如果现在攻城,就算攻进去,诸侯援军一到,自己就被反包围了,到时候想跑都来不及。所以,申戎联军是围而不打,万一诸侯援军到了,立马就跑。
  三天过去,诸侯未发一兵,申侯笑了:"女婿啊,叫你玩邪的,傻逼了吧?"
  城里乱了套,救兵不到,怎么办?
  "虢总理,当初烽火戏诸侯的主意是你出的,如今诸侯都不来了,你看着办吧。"所有人都这样对虢石父说,没办法,虢总理硬着头皮,凑了一百乘战车出城应战。
  虢石父根本就没有打过仗,战战兢兢上战场,一个回合下来,脑袋就不知去向了,一百多乘战车全军覆没。
  "老虢,老虢。"城头上,周幽王在呼唤虢石父。
  虢石父艰难地睁开了眼睛,看看城头上的周幽王,笑一笑,闭上了眼睛。死而复活,活而复死,正应了他那句"再死一次兮心也足"。
  可爱的虢总理,就这么幸福死了。
  攻城集结号吹响--羊角号。
  犬戎军开始攻城的时候,申侯正在大便,大便完站起来,城头已经换成了犬戎国旗。
  狼入羊群会怎样?放羊为生的犬戎最知道。现在,他们自己就是狼入羊群。犬戎军生在荒蛮之地,何时见过大周国都的繁华,进了京城,看什么都是稀世珍宝,看什么都是高科技,看什么都是奢侈品,什么都抢,见人就杀。申侯军队随后进城,这时候申侯发现麻烦了,原来这帮放羊的如此野蛮。申侯急忙劝阻,这时候谁听他的?
第15节:春秋开始了(1)
  春秋开始了
  幽王其实可以不死,他只是犯了错误。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其实没有人非杀他不可,犬戎只想抢东西,申侯只想杀褒后母子。
  幽王的身边只有郑侯姬友,他是幽王的亲叔叔。大难当头,还是亲叔叔靠得住。
  "大王,如今犬戎军四面都是,硬闯不行。把你的行头给我,我去引开敌人,你混在平民中逃走。"姬友建议,这一招叫做替身法,斯大林后来常用。
  "不,我堂堂周朝天子,丢不起这个人。"幽王虽说昏庸,挺有骨气。
  "那大王选两匹快马,我保护你杀出去。"姬友可不是吃干饭的,虽说年龄大点,武艺十分高强。
  "不,叔叔,我不能只顾自己,要走,褒后和伯服也要一起走;要死,我们也要死在一起。"幽王斩钉截铁地说,他不能扔下老婆孩子。至于申后,他已经忘了。
  "大王,社稷为重啊,这个时候了,还要儿女情长?"姬友有些愤怒了,他恨不得给幽王一记耳光。
  "不,没有了褒后,要社稷还有什么用?备车,我要带着他们一起走。"幽王说得坚决,让姬友竟然也有些感动起来。
  姬友令人备了车,幽王一家三口上车,姬友上了战车,率着剩下的二三十个卫士,亲自执戟保护,往东门杀去。
  姬友是个骁勇善战的猛将,再加上戎兵猝不及防,竟然给他保着幽王杀出东门去了。犬戎国主原本也不想追了,偏偏申侯口口声声一定要杀了褒姒,于是犬戎军一路追下去。
  马快车慢,若是幽王骑马,也就跑了。如今坐车,如何跑得过犬戎的骑兵?姬友勇猛,拼着命保护幽王到了骊山脚下,力尽战死。
  "不要欺负妇女儿童,要杀先杀我。"幽王此时挺身而出,倒也像个男人。犬戎兵原本不想杀他,看他自己求死,管他妈三七二十一,一拥而上,将他砍做肉泥,又把伯服一刀剁了,只把个吓得发呆的褒后活捉回去。
  幽王十一年(前771年),镐京被破,幽王被杀。
  --申侯傻了
  鬼子进村了。
  犬戎兵在城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犬戎国主占了王宫,也潇洒一回。申侯敢怒不敢言,他知道真要是翻了脸,自己的那几个兵根本不是鬼子的对手。
  申侯傻了,彻底傻了。该杀的没杀,不该杀的杀了。他现在能做的事情就只有两件,头一件保护自己的女儿,第二件就是派人悄悄出城,前往最近的诸侯国求援。
  直到这个时候,诸侯才知道这一回的烽火可不是拉错了警报,那是动真格的。其实,诸侯还是爱国的,还是爱首都的,还是爱天子的。于是,离首都最近的四路诸侯起兵,分别是秦、晋、卫、郑,都是国君亲自领队,分别是卫武侯姬和、郑世子姬掘突、晋文侯姬仇和秦襄公。各起大军,急奔镐京。
  在这里要插一句,什么是世子?王的继承人叫太子,诸侯的继承人就叫世子。
  犬戎军见四路诸侯来到,尤其是其中的秦晋两国军队十分生猛,因此不敢迎战,趁夜色逃离镐京,诸侯军追赶不上。
  褒后被犬戎军带走,后来不知所终,说法不一。有说自尽身亡,有说成了犬戎国主的老婆,换个地方做她的国母去了,有说褒洪德后来出赎金将褒后赎回,两人破镜重圆,白头偕老。
  说起来,褒姒是个可怜的女人,有娘没爹,生下来就险些被淹死。从小生活在贫农家庭,五岁上山采蘑菇,十四岁进宫。先后经历了与情人生离死别、老公被杀、儿子被杀,自己则被抢走作了性奴。这样一个可怜的女人竟然被许多后人说成是葬送西周的罪魁祸首,这公平吗?这到哪儿讲理去?
  解放军来的时候,就算是汉奸也要把自己打扮成地下党。
第16节:春秋开始了(2)
  诸侯大军准备进入镐京的时候,申侯的军队打开了城门,这也算是里应外合。其实,没什么可以应的。申侯充愣装傻,亲自出迎,然后跟四国国君血泪控诉了犬戎的种种罪行,说若不是自己全力保护,城里的公卿们非都给灭了门不可。顺带着,也轻描淡写地批评自己好心办坏事,瞎了眼相信了这些草原上的白眼狼。
  奇怪的是,没有人追究申候,倒不是因为他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得好,而是他的手上有一张牌,一张每个人都不得不正视的牌--废太子宜臼。
  幽王死了,伯服也死了,算来算去,能够继承王位的只有宜臼了。
  --周平王
  由包括申侯在内的"临时治安委员会"一致同意,由太子宜臼接任周朝天子,即日上任。
  周平王,现在,宜臼叫周平王。
  平王登基,第一件事便是拜母亲申后为太后,第二件事便是晋爵外公申侯为申公。说到这里,要先说说周朝的诸侯爵位。
  周朝诸侯爵位分为五等,依次为公、侯、伯、子、男,公为第一等。当初周武王灭商纣,下车伊始开始分封诸侯,一共封了七十二国诸侯,除了武王众多弟弟和叔伯兄弟之外,还封了许多异姓诸侯。能够封到公爵的只有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后得章为虞公、周武王叔叔虢仲为虢公、商王后裔微子启为宋公。由此可看,当初但凡能封到公爵的,不仅血统高贵、辈分尊崇,而且德高望重。
  "不行不行不行,我罪孽深重,不敢当不敢当。"申侯坚决拒绝晋爵,还算有自知之明。
  平王见申侯如此,想想也是,不再勉强。之后,卫武侯晋爵卫武公,就留在周朝作大司徒;晋文侯没有晋爵,但是将河内之地给了晋国,这个河内不是越南那个河内,而是河南省黄河北岸一带;郑世子掘突继任父亲的伯爵,再割给郑国良田千亩,留在周朝为正卿;秦襄公原本是周朝附庸,没有爵位,此时加封伯爵,列为诸侯。
  加官晋爵赠地,这回四路诸侯算是来着了。想想看,要不是诸侯被幽王忽悠了几回,犬戎怎么会来?要是犬戎不来,大家哪有机会立功?说来说去,被领导忽悠不是坏事,忽悠多了,自有回报。
  申侯见掘突小伙子精明能干,仪表非凡,十分喜欢,恰好家中还有个小女儿,就托卫武公说合,招掘突为女婿。申侯的小女儿是太后的妹妹、天子的亲姨,掘突怎会不愿意?两家一拍即合,从此做了亲戚。
  申侯害死了幽王,却立幽王儿子为平王;害死了姬友,却把女儿嫁给姬友的儿子。害死爹,然后把人情做给儿子,申侯可说是春秋第一个大神人了。
  --迁都
  周平王感觉很不爽,并不是每个当了天子的人都会感觉爽。不爽的原因有两个,慢慢说来。
  首先是国库空了,给犬戎搬空了,鬼子搬运能力超强。不仅国库空了,宫殿城墙也给破坏得厉害,鬼子随地大小便,稍不留神就踩上一摊屎,臭烘烘地还带着羊骚味。
  其次呢,是现实的问题,自从犬戎尝到甜头之后,就不肯罢休了,时常前来骚扰掳掠,几个月工夫,竟然将周朝西面的岐、丰一带全都占领,镐京失去屏障,危在旦夕。
  平王没有想到当了天子还要整天提心吊胆,怎么办?俗话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此时平王想起来,除了分封诸侯的土地,老祖宗还在东面留了一块自留地,何不搬过去?
  第二天,平王召集公卿前来议事,主题两个字:迁都。
  原来,当初周成王体恤天下诸侯到京城进贡路途遥远,因此在天下的中央营造洛邑,每当朝会的时候,天子不辞劳苦,前往洛邑,接见诸侯。洛邑的宫室制度都按着镐京一样规模建造,简单说就是带全套装修和家私,搬过去就能住。而且,两百多年过去,那里成都成市,比镐京还要繁华。
  谁不愿意去?谁不愿意睡安稳觉?公卿大会一致通过,搬家。
  洛邑是哪里?今天的洛阳。
  镐京在西,洛邑在东。从西安迁到洛阳,从此以后,西周就变成了东周。
  天子搬家,秦襄公出人出力帮忙,还亲率三百乘战车护送,整个就是一搬家公司兼金融武装押运公司。平王一高兴,对秦襄公说:"刚刚迁都,没什么好打赏的。如今犬戎夺走了我们的岐、丰之地,你回去整军备战,如果能驱逐犬戎,那块地方就都归你了。"
  秦襄公谢恩而回,牢记着平王的教导,兴兵对抗犬戎。后来秦国灭了犬戎,犬戎男壮死伤大半,老婆孩子被秦军收编,秦国不仅夺了岐、丰一带,又占了犬戎的地盘,于是扩地千里,成了大国,这是后话。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登基仅仅八个月,周朝首都东迁。此时距岐山地震恰好十年。还记得伯阳父当初的预测吗?
  为什么周平王一直忍了八个月才搬家?有原因。
  按周朝的礼仪,人活着的时候是不能预先准备凶事的。所有的寿衣、棺椁、陵墓的安排和施工都只能在人死之后进行。而社会地位不同,下葬的时间也不同。天子死了,停丧七天,然后建陵墓,通知各国诸侯,等诸侯和卿大夫都到齐了才下葬。所以,按着周礼,天子死后,七个月才下葬;诸侯死后,停丧五天,五个月后下葬;大夫死了,停丧三天,三个月后下葬;士人和百姓死了,停丧两天,两个月后下葬。乞丐死了多久下葬呢?那要看野狗什么时候来了。
第17节:春秋开始了(3)
  不仅下葬的时间不同,棺椁也有严格规定。普及一下知识,棺和椁的区别是什么?古人下葬,通常用两层棺材,里面一层是棺,外面一层是椁。按着《周礼》,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你要是哪天挖地基挖出棺材来了,一数竟然有五层,那你发财了。如果有七层,那你就准备逃亡吧,肯定有人追杀你,因为你身家立马就能过亿。
  所以,周平王只能等到七个月后把周幽王埋了,才能搬家上路。
  为什么秦朝以前的墓地都相对简单?因为没多少时间建造。后来到了秦朝,皇帝一上任就开始建坟墓,把坟墓建得比后宫还宏大,劳民伤财。
  说起来,还是周朝的规矩比较好。
  春秋大幕从此拉开,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大戏开始上演了。
  --精彩春秋
  三个人--情痴周幽王、聪明的蠢货虢石父和缺心眼的莽夫申侯,合作导演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大蠢事--"烽火戏诸侯"和"引狼入室",从而葬送了西周,从根本上动摇了周朝江山的根基。
  当西周因为两大蠢事而结束之后,充满智慧、才华,气壮山河的春秋战国揭开了序幕。看上去,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历史往往就在不可思议中前行。不可思议并不是没有道理,在开始春秋的故事之前,我们来看看这其中的必然合理性。
  周朝的衰落导致了周礼的败坏,更重要的是导致了诸侯对于中央政府的藐视。在中央强权的时代,诸侯国的思维和行为是受到严格控制的,甚至他们是非常自觉地按照中央政府的条条框框来要求自己的,这就抹杀了个性,抹煞了因地制宜,抹煞了想象力和进取心,社会就会停滞。
  在中央政府衰落之后,地方诸侯终于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了,野心家、阴谋家应运而生,各种禁锢被渐次打烂,改革了,开放了,搞活了。从经济到政治,从物质到精神,春秋时期无疑是一个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
  在中央政府已经无法维护世界秩序之后,旧的平衡打乱了,新的平衡需要建立,于是战争开始了。你来我往,分分和和,整个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
  后人说:春秋无义战。问题是,这原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古今中外,战争都是为了利益,杀人游戏与"义"字原本就没有任何关联,什么战争是义战?从来没有过,从前没有,现在没有,今后也不会有。
  有战争,就需要生存;要生存,就必须发展。
  这是一个英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下面,我们来看看春秋第一个英雄,他的名字叫做姬寤生,也就是郑庄公。关于郑庄公,历史上的评价并不一致,但是看看他的事迹,我们会对他有公正的评价的。
  --深谋远虑者
  郑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阴谋的国家,或者说,是深谋远虑的国家。
  宣王的小弟弟名叫姬友,英武聪明,吃苦耐劳。没办法,他是厉王在野猪林生的,从小在野猪林长大,想不吃苦耐劳也不行。
  宣王时代,姬友担任司徒,也就是国土资源部部长,掌管国家土地,地位仅次于三公六卿。
  宣王将姬友封在郑,伯爵。那时的郑不在今天的河南郑州一带,而在陕西,紧挨着西戎,地盘不大。
  到了幽王时代,西戎逐渐强大,幽王又不务正业,情况有些危险。尽管是高干,姬友还是很担心,因为他看到周朝必将走向衰落。这个时候,他知道要为自己找寻退路了。什么是英雄?知进退,识荣辱。
  他在私下找到了太史伯阳父,周朝最聪明的人。几杯小酒落肚,话进正题。
  "国家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国语》里这样记载,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国家乱套了,我怕连累自己,到哪里再去弄块地儿才能保住命啊?"
  多么直截了当,多么聪明。实在救不了国家,就先救自己。
  可是,周朝的地盘都已经分得差不多了,怎么办?这就是为什么姬友要请教伯阳父了。
  "兄弟,既然你问起来,我就告诉你吧。"伯阳父也早就看出来这个国家要完蛋,也看出来姬友不是个寻常人物,因此毫不保留地向姬友传授经验。
  伯阳父全面地分析国际形势,简洁地说,西面有西戎鬼子,来去如风的,很难缠;南面是南蛮楚国,干不过;北面是晋国,那不仅干不过,而且爵位高辈分高惹不起;东面呢,齐国鲁国都是大国,也惹不起。只有中部有两个国家,一个叫东虢,一个叫郐,两个国家爵位低,一个是子爵,一个是男爵,两个国家的君主又都很黄很暴力,百姓都不喜欢他们。我看,想办法在那一带弄块地,然后找机会办了他们,不就成了大国?
  姬友恍然大悟,立即照办。首先用重金贿赂东虢、郐两国国君,然后以国土资源部的名义要求他们贡献一点土地出来。果然,两个国家一来收了好处,二来也想巴结中央高级领导,于是各自献出十座城来。这一边姬友告诉幽王自己弄了一块地,想把国家搬走。幽王落得做个顺水人情,当即批准。于是,郑国国民整个搬到了今天的河南荥阳。
第18节:春秋开始了(4)
  郑国就是这么来的,姬友就是郑桓公,也是郑姓、段姓、游姓、濮阳姓以及一部分司姓、俞姓的始祖。
  姬友安排好了郑国的事情,他个人却没有躲过预言中的灾难。后来姬友战死,儿子掘突继位为郑武公,果然灭了东虢、郐两国,郑国成了大国,一切都在伯阳父当初意料之中。
  不过这里提前要说的是,就如炒股分为短线、中线和长线一样,伯阳父的主意属于中线。虽然郑国顺利搬迁并且成了强国,但是身处秦晋齐楚之间,常年面临投靠谁的难题,常年被讨伐,谁不高兴了都来骚扰你一把,在你身上找点安慰,那活得是真累。
  --第一位男主角
  春秋的第一个男主角就要出场了。
  通常,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们都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出场,譬如他妈怀孕的时候梦见龙入怀或者生的时候满地红光等等。
  但是,这个英雄是个例外。
  幽王被杀那一年,郑武公与申侯的小女儿订婚,不过那时申侯的小女儿还小,直到郑武公十年,也就是前761年,郑武公才正式迎娶申侯的小女儿做老婆,史书中称她为武姜,因为他是武公的夫人,姓姜。四年之后,武姜生了第一个孩子。
  武姜是一个很强壮的女人,据说曾经赤手空拳打死过一头野猪。怀胎十月,看不到要生的征兆,武姜也不在意。那一天,武姜沉沉睡去,正在做梦打狼,就听见有小孩的哭声,开始还以为是梦里,后来哭声越来越大,这才睁开眼,发现孩子已经生出来了,还是个男孩。
  寻常人生孩子,那可是大事,接生婆伺候着,喊着"深呼吸"、"使劲"等等,还要老公按着身子,千辛万苦,才生出个孩子来,因此格外的珍惜,格外的宝贝。偏偏这个武姜生个孩子一点感觉都没有,于是问题来了。
  按着申国的说法,梦醒的情况下生孩子叫"寤生",不吉利。所以武姜一点也没有生完孩子之后应该有的兴奋,她很不高兴,索性就给孩子取个名字叫寤生。那时候武公在东周当正卿,算是在中央工作,地方上的事情就顾不过来了,儿子叫什么也无所谓。
  三年之后,武姜生了第二胎。大概是在宫里呆的时间长了,身体不如从前,总之,这一回孩子是接生婆接出来的,也深呼吸了也使劲了,有感觉了。小儿子的名字叫段。
  武姜不喜欢大儿子,喜欢小儿子。基本上,小儿子是亲儿子,大儿子好像是隔壁老张的孩子。这么说吧,武姜对大儿子也就比后妈稍微好一点,动不动就骂,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后来武公死了,临死之前,武姜说:"老公啊,我看寤生不行,咱们让段接班吧?"
  "不行,寤生又没犯错,凭什么废了他?"武公一口否决,之后没多久,武公鞠躬尽瘁了。
  那一年是武公二十七年(前744年),寤生十三岁,段十岁。
  --忍
  郑庄公,十三岁。如果按照中国的传统虚岁说法,十四岁。共叔段,十岁,因为武公把共城给他做食邑,因此叫共叔段。
  "寤生,你看看,你们兄弟两个都是娘的孩子,你继承了你爹的爵位,地盘好几百里,可是你弟弟段就只有共城那么屁大个地方,放个屁全城人都能闻到。你忍心吗?啊?"郑庄公继位没几天,姜太后就来找他兴师问罪,武姜现在是太后了。
  从小到大,武姜都以"丧门星"和"笨蛋"来称呼寤生,如今寤生作了国君,不好再那么称呼了,因此直呼其名。
  "娘,您说的是。你说吧,把哪里给弟弟?"庄公恭恭敬敬,娘说什么就是什么。
  "那就把制邑给你弟弟吧。"姜太后见庄公不敢违抗自己,于是狮子大开口起来。
  原来,郑国国都在荥阳,除了荥阳,就是制邑最为险要。制邑是哪里?说起来鼎鼎大名,就是后来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地方。
  "娘,不是儿舍不得制邑,爹死前曾经说过,制邑是国家的要冲,不能分封给任何人。除了制邑,别的地方都行。"庄公说的也是实话,武公死前说的话姜太后也听到了。
  "那,那就京城吧。"姜太后这一次开的口也不比狮子小。在郑国,京城是一座可以与荥阳媲美的大城,城大墙厚,而且十分繁华。除了险要不及制邑,其余都比制邑要强。这么比方吧,如果荥阳是北京,京城就是上海。
  庄公没有说话,其实跟制邑相比,他更舍不得京城。
  "怎么?不愿意?那就把你弟弟赶到姥姥家去算了,哼。"姜太后咄咄逼人。
  "娘要给的,儿子怎么舍不得?况且是给自己的弟弟。"庄公说,虽然不愿意,他还是不想让母亲生气。
  第二天,庄公召集群臣,宣布将京城封给弟弟叔段。
  "主公不可,京城之大,丝毫不比荥阳小,怎么可以分封出去?"上卿祭足当即出来阻止,武公死前,特地将他任命为上卿,辅佐庄公。
  上卿是什么?诸侯国的总理。
  "太后让封的。"庄公说。
  "可是,这样纵容下去,迟早要出事。"祭足说得明白,就差把"谋反"二字说出来。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中这样记载。名人名言啊,出自十三岁的孩子,难道这不是神童?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干坏事干太多了必然自取灭亡,老兄您就等着看结果吧"。
  从那之后,共叔段就不叫共叔段了,人称京城大叔段了。
  庄公不知道母亲不喜欢自己?当然知道;庄公不知道京城不该给叔段?当然知道。但是,他更知道自己不能冲动,要忍。
  十三岁的孩子,知道了忍。
第19节:亲娘靠不住(1)
  亲娘靠不住
  周朝的规矩,但凡被封了地,除非你在中央还有公职,否则就必须去自己的封地。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避免了许多嫌疑和尴尬。
  最早,周武王分封诸侯,不是功臣就是兄弟,即便是这样,一旦受封,也都立即前往封国,这叫做就国。就算是钓鱼的姜太公,也是受封之日立马启程的。武王鞠躬尽瘁之前,因为成王年幼,特地留下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① 辅佐成王,其中周公封在鲁国,召公封在燕国。之后周公召公成了世袭,一直到春秋,都是这样。
  对于诸侯来说,这个规矩同样适用,但凡公子有了领地,除非你还担任大臣,否则必须回自己的领地,不管你多大岁数,就算尿炕也得回自己领地尿去。因此,叔段得了京城,就不得不乖乖离开荥阳,前往京城居住。太后舍不得,可是也没有办法。她也想跟着去,可是祖宗的规矩规定她必须住在后宫。
  有得必有失,从来都是如此。
  --太后的心情
  叔段去京城那一天,太后一直送到宫门口。叔段哭了,他不想走,他只有十岁,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一定要离开娘。
  太后也哭了,叔段一直就是她的心肝宝贝,从来没有离开过半步。如今要走了,自己却不能跟着去。
  太后一遍一遍地嘱咐奶娘要照顾好叔段,宫里最老成的十个宫女都给了叔段,可就是这样太后还不放心。她叫人准备了最好的被褥,最好的衣服,甚至最好的夜壶给叔段带走。太后最喜欢的厨师也派给了叔段。
  "你们是叔段的师傅,不可怠慢,要好好教导他。"临行,太后特别对两个师傅作了要求。
  庄公将自己的夜明珠送给了弟弟,不过他没有亲自来送他,他知道这个时候娘看见自己一定不高兴,不如躲着。
  叔段走了。
  太后很长一段时间不高兴,脾气特别大,经常处罚宫女。每个人都知道,她是想起叔段来就心情不好。
  隔三岔五,太后就会派人去京城,给叔段送好吃的好玩的。每当派去的人回来,太后就要他说叔段的情况,听了一遍又一遍。派去的人一定说叔段过得很好,师傅奶娘们也都很尽力,不用担心。也就是这种时候,太后才会高兴一些。
  时间长了,太后变得忧郁,喜怒无常,用现代话说:得了忧郁症。
  得了忧郁症的太后看见庄公就讨厌,她常常想:"要是段当国君就好了,就可以天天见到他了。现在可好,天天见这个丧门星。"
  庄公也想讨太后高兴,可是不论他做什么,太后都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女人往往这样,一旦她不喜欢你,你做什么她都不喜欢。
  --庄公的算盘
  虽然十三岁,庄公什么都明白。
  父亲武公在周朝任上卿,斗争经验十分丰富。每次回家探亲,武公都会给大儿子讲朝廷的事情,告诉他中央的斗争比地方的斗争要激烈残酷得多,从理论到案例都给他讲。庄公那时候虽然小,却样样记在心中。
  爹死了,庄公知道自己该运用爹的教导了。
  母亲来为段要京城,庄公一口答应。为什么要答应?庄公是这样想的:
  母亲是个女流之辈,说白了,没什么主意;而弟弟段只有十岁,乳臭未干。就算把京城给了他,一个女人一个孩子,能成什么气候?但是,如果不给,问题就大了。不给的话,娘一定不肯善罢甘休,动不动还要闹事,最可怕的是,娘也会狗急跳墙,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给自己下包耗子药,让自己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如今把京城给了段,娘没理由再闹事了,就算她再怎么不喜欢自己,不是万不得已,也不会对自己的亲儿子下毒手。
  所以,庄公给得很痛快。
  段走了,庄公开始做两手准备。我们常说: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管他红心黑心,两手准备就是好心。
  第一手准备叫做感化,庄公经常去看望太后,也经常给弟弟送些好东西过去。他想,再怎么说,也是亲娘和亲弟弟,如果能把他们感化,大家和和美美,有什么不好?
  第二手叫做有备无患,庄公在京城安插了自己的人,严密监视叔段。同时,庄公重用祭足和叔叔公子吕,前者管理国家,后者操练军队,动不动找周围的小国家操练一把,保持战斗力。
第20节:亲娘靠不住(2)
  随着太后越来越讨厌他,庄公知道,第一手恐怕没戏了,今后工作的重点恐怕要放在第二手上了。
  --叔段的行动
  十岁,叔段什么也不懂。
  叔段去了京城,他不敢自己一个人睡觉,每天和奶娘挤在一起睡。
  刚开始,太后每次派人来都说很想他;再后来,除了说想他之外,还说哥哥庄公不是个东西,总惹她生气;再后来,基本上就都是在骂庄公对她不好。
  叔段一开始还挺想哥哥,渐渐地不想他了,后来开始有些恨他了。
  到十八岁的时候,叔段就已经非常恨庄公了,他相信哥哥确实对母亲不好,禽兽不如。而哥哥对自己则完全是糖衣炮弹,笑里藏刀,随时准备消灭自己。
  叔段决定要有所动作了,他要救亲娘于水深火热之中。
  京城的北面是北鄙,西面是西鄙,两座城市都不属于京城,叔段决心要把两座城市弄到自己的名下,再看看庄公的反应。
  这叫做投石问路。
  叔段将北鄙、西鄙两城的守城官叫来,一拍桌子:"你们两座城归我管了,今后赋税一律交过来,不用交去荥阳了。"
  地球人都知道太后宠爱叔段,地球人也都知道太后要求的,庄公就不敢违抗。北鄙、西鄙两城的守城官摸摸自己的乌纱帽,再摸摸自己的脖子,荥阳太远而京城太近,除了服从之外还能有什么选择?
  整个郑国都知道北鄙和西鄙被叔段抢走了。
  郑庄公当然知道,他特地去拜会了母亲,太后原本很高兴,看见大儿子的时候脸色阴沉下来,她知道大儿子要来说什么,她准备好了大吵大闹大骂。
  然而,她小看了自己的大儿子。
  郑庄公绝口没有提叔段的事情,简单问候了几句,走了。
  叔段在等着,等庄公派人来责备自己,然后认错并交还两城的赋税。可是,庄公似乎完全不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不久娘来信了,娘在信里说:"大胆干,娘是你的坚强后盾。"
  两年过去,叔段相信京城的粮草已经充足了。
  京城虽然是一座大城,但是这里并没有军队。自古以来,军队都在首都和边境,而通常的城市只有少量的地方武装维持秩序,类似城管大队。叔段当然知道,靠这几杆枪顶多能上山打游击,要夺取政权,必须要有自己的军队。
  叔段开始打猎了,打猎就需要人马,就需要操练人马。这样,叔段在自己的地盘上征兵了,之后开始演练阵容和打法。
  地球人都知道叔段在整军备战,地球人都知道叔段想要干什么。
  庄公自然也知道,不过,这一次他甚至连母亲那里也没去。
  太后很高兴,她以为庄公不是软弱就是愚蠢,看来自己没有看错他。
  她不知道,她真的看错了自己的大儿子。
  叔段也很高兴,他相信哥哥不是惧怕母亲就是惧怕自己。
  "忍。"庄公告诉自己。那时候,忍字有十八种写法,可是庄公没有写下一个忍字,他把这个字放在了心上。
  "忍"是什么?刀在心上。
  --公子吕看不过去了
  庄公在忍,可是大夫们已经看不过去了。
  "小祭,叔段欺人太甚了,摆明了是要谋反。你是顾命大臣,该去跟主公说说吧。"公子吕来找祭足,公子吕是庄公的叔叔。
  "急什么?我不是不想说,我是在忍。"祭足笑了,整个郑国,只有他知道庄公是在忍,因此他也忍。
  "忍什么?"
  "你是庄公的叔叔,你去问问他,他会告诉你。"祭足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他真的是个人物,难怪郑武公这么看重他。
  公子吕于是来找庄公。叔叔来了,庄公热情接待。
  公子吕倚老卖老,说话也不客气。怎么说?《左传》上有记载。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这段话翻译成现代话,是这样的:国家不能忍受二元化领导,老大你究竟想干什么?你要是想把国家给老二,早说啊,我这就投奔老二去。如果不想给,我建议就办了他。你总是这样默默唧唧,群众都对你没信心了。
  庄公笑了,说道:"老叔,急啥呀?我还没急呢。"
  公子吕是个聪明人,现在他知道,庄公早已经成竹在胸,不仅庄公,就是祭足也成竹在胸。
  --万事俱备
  赵本山说过:猫走什么步,取决于耗子。
  庄公忍到什么时候,取决于叔段。
  叔段决定动手了,所以,庄公也决定动手了。
  叔段出兵占领了鄢和禀延,并且将两地的地方官驱逐出境。
  整个郑国震惊了,就好比把上海封给了你,你顺手把浙江给划拉进去了,现在又出兵把江苏给占领了,还把中央政府派去的省长给赶走了。这不是造反吗?这不是分裂祖国吗?这不是台独吗?
  郑庄公并没有急,他放风说要去周朝首都洛邑,他继承了武公的大周上卿的职位,想起来的时候还要去伟大首都转一转,过一把当中央领导的瘾。
第21节:亲娘靠不住(3)
  太后笑了,她立马派人给叔段送信,约好庄公不在的日期进攻荥阳,她在城内作内应。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但是,太后太不了解自己的大儿子了。
  送信的人一出城门就被捉住了,搜出书信,直接送到了庄公手中。
  庄公看完了信,说了两个字:"可矣。"
  一切尽在掌握中。
  万事俱备,东风劲吹。
  想象一下电影中毛主席指挥百万雄师渡大江的雄姿吧,毛主席轻轻说一句:"下手吧。"于是历史改写。
  "可矣。"名人名言啊。
  --解决问题
  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庄公三十五岁,叔段三十二岁。
  叔段亲率大军二百乘战车,浩浩荡荡出了京城,前往荥阳。今天是里应外合的日子,从今天以后,让老大就永远永远留在周朝的伟大首都吧。
  叔段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日子其实不是太后定的,而是哥哥定的。
  哥哥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着弟弟来。哥哥准备了什么?馅饼?还是陷阱?
  馅饼后面是陷阱。
  叔段的大军刚出了京城东门,公子吕的大军就进了京城西门。
  等到叔段知道老窝被端急忙回军的时候,公子吕的大军已经追到了跟前。两军对阵,各自两百乘战车。
  "叔段谋反,我奉郑侯之命讨逆。对面的弟兄,你们属于非法武装,就地解散,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公子吕大声喝道。
  话音刚落,叔段的部队就发出一阵轻松的欢呼声,大家下车卸甲,拍屁股回家。
  从大道理来说,人家公子吕是正义之师,代表合法政府;从小道理来说,叔段的手下都是京城人,谁没有老婆孩子初恋情人?老窝都没了,还不赶紧回家看看?
  叔段傻眼了,这仗还怎么打?当下转头就跑,与手下十多个随从直奔鄢,那里还有一些军队。
  叔段前脚到,公子吕后脚也到了。这下好,叔段穿城而过,憋了一路的尿,在路边尿到一半,急忙上车继续跑。
  共城,叔段赶到了共城。城不大,但是够坚固够别致。赶到共城,叔段终于把剩下的半泡尿解决了,又喝了水,在床上美美地躺了一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