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另一个人体的消息完全一样,尽管实际生活和社会的需要让我们学会不去
理会两个邻近的人在知觉结果方面的差别。在物理学的建立上,我们特别强
调知觉知识的时宜方面,这是知觉知识中最抽象和最接近逻辑和数学的一个
方面。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要做到让概念成为大家共同理解的东西,把可以传
达的都传达出来,不能传达的就听其沉没到黑暗朦陇中去。
可是人类所理解的空间和时间,实际并不象科学所说的那样不带一点个
人的因素。在神学家的心目中,上帝超然地对全部时间和空间一览无遗;科
学在模仿这种非片面性的努力上获得了一些表面上的成功,但是这种成功有
一部分实在是我们的错觉。人类与神学家的上帝不同:人类的时间和空间总
有个“此时”和“此地”。凡是属于此时此地的事物都是清晰分明的,事物
越是遥远就越变得模糊不清。我们对于一个事件的全部知识都是从一个时空
中心向外辐射出去的,这个中心就是此时此地我们所占有的这块小小的领
域。“此地”是个意义含糊的字眼:天文学中的宇宙论可以把银河系当作“此
地”,在研究银河系时“此地”指的是太阳系,在研究太阳系时“此地”指
的是地球,在地理上“此地”指的是我们居住的城市或地区,在感觉的生理
研究上“此地”指的是与身体其它部分相对而言的脑子。大的“此地”总是
以小的“此地”作为它的部分的;一切“此地”都包含说话人的脑子或者脑
子的一部分。至于“此时”,情况也相仿。
科学素以消除“此时”和“此地”为本身的目标。对于地球表面发生的
某个事件,我们要指出它的经纬度和日期,借以确定它在时空簇中的位置。
我们已经发展了一种技术,它可以保证所有具有精密仪器的精确观察者在经
纬度和日期上会得出相同的数字。结果只要我们满足于这些数字,不去深究
它们的意义,那么这些数字就不会再有任何个人的因素。在我们人为地把格
林成治的经度和赤道的纬度规定为零度之后,其它地方的经纬度也就随着确
定下来。但是什么是“格林威治”?这类名词原是不该在完整的宇宙概观中
出现的,它的定义并不是数学上的定义。如果想给“格林威治”下定义,最
好的办法是把一个人带到格林威治,并对他说“这里就是格林威治”。如果
另外某个人已经确定了你所在的地方的经纬度,那么你就可以用格林成洽相
对于这个地方的经纬度来给格林威治下定义;举例说,格林威治位于纽约以
东多少度和以北多少度。但是这样仍然逃避不开“此地”这个概念,“此地”
在这里指的是纽约而不是格林威冶。
此外,通过经纬度来给格林威治或纽约下定义本身就很荒谬。格林威治
是个实有其地并且住有居民的地方,这里有些建筑在确定以格林威治的经度
作起算点之前就已经有了。自然你可以对格林威治作一番描写,可是你总会
碰上具有同样特点的其它城镇。如果你要让你的描写一定指格林威治,唯一
的办法是说出它和另外某个地方的关系,比方说它在泰晤士河伦敦桥下游若
干哩。可是这样你又得给“伦敦桥”下定义。迟早你还是免不了要把某个地
方定义为“此地”,而这却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定义,因为所说的那个地
方并不是每个人所公认的“此地”。可能有一个逃避开这个结论的办法;以
后我们还要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显而易见或轻而易举的办法是没有的,除非
找出一个办法,否则所有经纬度的确定都会掺杂着“此地”这种主观因素。
这就是说,虽然不同的人给一个地方确定了相同的经纬度,他们对于他们所
得出的数字到底还是没有给予相同的定义。
我们相信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共同的世界是一个结构,这个结构一部
分是科学的,一部分是先于科学的。我们知觉到的桌子是圆形或长方形,尽
管画家为了表现它们的外形,不得不把它们画成椭圆或非长方形的四边形。
不管一个人离我们有二呎还是十二呎,我们看他总是差不多同样大小。除非
我们注意到这些事实,我们很少觉察到经验让我们在解释可感觉的形相上所
做的校正。从一个在一张侧面像上画出两只眼睛的小孩子到一个谈论电子和
质子的物理学家,中间要经过一段很长的路程,可是在走这段路程时却有个
始终不变的目标:消除感觉的主观性,而代之以对所有知觉者都相同的一种
知识。感觉到的事物和人们认为是客观的事物之间的差别逐渐扩大;小孩子
画的有两只眼睛的侧面像和看到的还是很相近的,但是电子和质子和感觉世
界之间却只剩下一点点逻辑结构上的相似。然而电子和质子有一种好处,就
是它们可以不靠感官而实际存在,而我们的直接视觉材料,由于它们掺有主
观性因素,差不多可以肯定他说不是我们见到的物体的真实情况。
电子和质子的存在——假定相信它们的存在从科学上讲是正确的——并
不依靠它们是否被知觉到;相反,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它们在宇宙还没有一
个知觉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无数的年代。虽然它们的存在并不依靠知觉,但
是我们还是依靠知觉才有理由相信它们的存在。几十万年以前。从一个广漠
遥远的区域发射出多到让人难以相信的光子,这些光子在宇宙中向四面八方
流动。最后有很少数的光子击中了一张激光板,使感光板发生化学变化,这
些变化使得感光板的有些部分在天文学家的观察下呈现黑色而不是白色。对
于一个渺小的但却受过高等教育的有机体所发生的这点微小的效果,是我们
相信有一块大小和银河差不多的星云存在的唯一理由。认识的顺序和因果的
顺序恰好相反。就认识的顺序说,观察黑白形状的天文学家的短暂的主观经
验发生在前,而那块广漠、遥远和属于很久以前的星云出现在后。
在研究我们为什么相信一个关于经验的语句的理由时,我们逃避不开带
有个人局限性的知觉。我们从这个不纯的来源得到的知识,经过科学方法的
一番提炼,到底能达到怎样纯净的程度,做到和上帝一样超然而无所偏,显
出自己辉煌的成就,这是个困难的问题,我们以后将要多加研究。可是有一
件事从开始就很明显:只有在原来的知觉材料确实可信的条件下,才有理由
相信以它为基础推论出来的那座高大的宇宙大厦。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一定要把原来的知觉材料看成无可置疑而加以接受;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加强或削弱个人的证词有着种种人所共知的方法;在
法庭上我们使用一些方法,在科学上我们使用一些多少有些不同的方法。可
是一切都依靠一个原理,那就是证词当中每一小部分都必须具有一些分量,
因为只有依靠这个原理,彼此一致的证词才能具有很大的概然性。个人的知
觉知识是我们全部知识的基础,我们还没有一种能在许多观察者所共有的与
件上开始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天文学的宇宙
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对于天体及其周期性运行规律的观察使人
类得到了关于自然界规律的最初的概念。可是尽管天文学非常古老,它却仍
然和以前任何时期一样富有生命力,在帮助我们正确估量人在宇宙中所占的
地位上也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希腊人开始提出天文学上的假说以前,巴比伦人和埃及人对于太阳、
月亮和行星在恒垦中间的运动已经观察了好几千年,他们也掌握了准确地推
测月蚀和非常不准确地推测日蚀的方法。希腊人和古代其它民族一样,相信
每个天体都是神,或者至少受天体自己的神或女神的严格支配。确实也有人
怀疑过这种看法:庇里克里斯时期的安那克萨哥拉就认为太阳是一块赤热的
石头,而月亮则是土做成的。可是他却因为主张这种意见而受到迫害,被迫
离开雅典。不管是柏拉图还是亚里斯多德,他们的唯理主义倾向都不见得能
达到这样的程度。但是当时最好的天文学家并不是唯理主义倾向最强的人;
最好的天文学家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者,他们受了迷信的启示,碰巧提出
了最好的假说。
在纪元前第五世纪末,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者发现大地是个球体;大约
一百年之后,伊拉托斯提尼斯正确推算出地球的直径,和实际相差不到五十
哩左右。在纪元前第四世纪,旁都斯的希拉克里底斯主张地球每天自转一周,
金星和水星按照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纪元前第三世纪,沙摩斯的亚里斯塔库
斯提出了一个完备的哥白尼体系,并且得出一个理论上正确的推算地球与太
阳和月亮之间距离的方法。虽然由于他掌握的数据不够准确,这个结果就太
阳来说错误非常之大;可是一百年以后,波西顿尼乌斯所做的一次推算和正
确数字相差就不过一半。可是这种非常蓬勃的发展并没有继续下去,其中很
大一部分成就由于古代后期理智的普遍衰退而被人遗忘了。
比方说把普洛提努斯著作里所说的宇宙和后来对于宇宙的看法对比一
下,他所说的宇宙就显得象个舒适宜人的小寓所。整个宇宙受最高的神的管
理,但是每个星球也是一个等级较低的神,这些神和人相差不多,然而不论
在哪一方面部比人高贵聪明。普洛提努斯指责诺斯提教派,因为后者相信在
创造出来的宇宙中最值得人们称赞的莫过于人类的灵魂。在他看来,天体不
仅看来是美的,而且在道德和理智上也是美的。太阳、月亮和行星都是高贵
的神灵,受这位哲学家在他最高境界中感到兴趣的那些动机所支配。他愤怒
地谴责诺斯提教派(以及后来的摩尼教徒)的悲观看法,按照这种看法,有
形的世界是一个邪神创造出来的,所以要受到每个真心向上,向往美德的人
的鄙弃。恰好相反,这些装饰天空的明亮的神灵是聪明而善良的,这些神灵
正是在倾覆罗马帝国的种种愚行和灾祸所造成的混乱当中唯一使这位哲学家
得到安慰的东西。
中古时代基督教的宇宙虽然不及摩尼教的宇宙那样严峻,可是它却失掉
了非基督教直到最后还保留着的一些富有诗意的想象力。然而这个变化并不
算很大,因为天使或大天使多少代替了多神教中天体上的神灵。中古时代的
宇宙,包括它的科学和诗的方面,都写进了但丁的《天堂篇》;其中科学一
方面是沿袭亚里斯多德和托勒密的。大地是个球体,位于宇宙的中心;撒旦
在地球的中心,地狱是座倒立的圆锥,撒旦就是圆锥的顶端。在地球另一面
和那路撒冷正好相对的地方是炼狱,它的最高峰就是地上的天堂,正好和月
亮接触。
天体是由十个同心的天球构成的,最靠下面的是月球。凡是比月亮低的
东西都是可以腐化败坏的;凡是比月亮高的东西都是永不毁灭的。比月亮高
的天球照顺序排有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和各恒星,再往上
就是最外层的天球。过了最外层的天球最后还有最高天,最高天没有运动,
也没有时间和地点的分别。上帝,这个亚里斯多德所谓的不受动的推动者,
先使最外层的天球运转,再由最外层天球把运动传到恒星层,这样依次把运
动最后传到月球。但丁的作品并没有提到这些不同的天球的大小,可是他却
能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走遍天球。显然他所想象的宇宙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
未免小了一点;因为这个宇宙不过是几千年前才创造出来的。所以它的开始
并不是很久以前的事。各天球都以地球为中心,它们是上帝选民的永久住所。
上帝的选民包括那些受过洗礼,在信仰和德行两方面都达到要求标准的人,
那些预见到基督降生的教长和先知,以及少数在尘世受到奇迹的启示的非基
督教徒。
近代天文学的开路人正是为了反对这样一种宇宙观而进行斗争的。把哥
白尼所引起的震动和亚里斯塔库斯所遭到的默默无闻作一个对比是很有意思
的。斯多葛学派的克林提斯认为亚里斯塔库犯了亵渎神明的罪,应当受到审
判,但是当时的政府对这个提议却表示了非常冷淡的态度;假如他真和伽里
略一样受到迫害,说不定他的学说会变得人所共知。亚里斯塔库斯和伽里略
后世声名的不同当然还有其它重要的原因。希腊时代的天文学是有闲富人的
一种消遣——尽管是种高尚的消遣,却不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到了十六世纪,科学已经发明了火药和罗盘针,美洲的发现使人们看出了古
代地球构造学的局限,天主教的正统开始成了阻挡物质进步的一道障碍,蒙
昧主义的神学家的狂怒使得科学家在世人眼中成了代表新智慧的英勇战士。
十七世纪由于发明了望远镜、动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科学的世界观取得了
完全的胜利,人们不仅把科学看成探索纯粹知识的一把钥匙,而且也把它当
作推动经济进步的一个有力工具。从这时起,人们才认识到科学并不只是关
系到个人,而且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一件事情。
把太阳和行星看作一个完整体系的学说实际上是由牛顿完成的。这个学
说与亚里斯多德和中世纪的哲学家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以地球,而是
以太阳作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沿着直线而不是圆来运
动;事实上天体运动的轨道既不是直线也不是圆,而是椭圆;保持它们的运
动并不需要外力的作用。但是关于太阳系的起源,牛顿却没有说出什么科学
性的意见;他设想上帝在创造世界时,用手沿着切线的方向把行星掷了出去,
然后就交给万有引力定律去支配它们。在牛顿之前,笛卡尔曾经提出太阳系
起源的学说,可是他的学说看来是站不住脚的。康德和拉普拉斯发明了星云
说,根据这个假说,太阳是由一块原始星云凝聚形成的,行星则是由于太阳
自转越来越快而被抛出去的。这个学说看来也有缺点,近代天文学家都趋向
一种看法,认为行星是当另外一个星体经过太阳附近时形成的。在这个题目
上人们所知道的仍然不多,但是没有一个人怀疑行星是由于某种内部作用从
太阳产生出来的。
晚近天文学最显著的进步是关于星体和星云这一方面。恒星中最近的半
人马座α星离地球大约有25×1012 英里,或4.2 光年。(光速每秒186,000
英里;一个光年是光在一年内所走的距离。)最早一次测定星体的距离是在
1835 年;从那时起,人们使用各种巧妙的方法算出越来越远的距离。人们相
信用现有的威力最强的望远镜可以看到的最远目标离地球大约有五亿个光
年。
人们现在有了一些关于宇宙的一般结构的知识。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个
星体,银河系由大约3,000 亿颗星体汇集而成,广度大约有150,000 个光
年,厚度大约有25,000 至40,000 个光年。银河的总质量大约为太阳质量
的1,600 亿倍;而太阳的质量大约为2×l027 吨。整个银河系缓慢地绕着它
的重心旋转;太阳需要2.25 亿年才能走完它绕着银河系所走的轨道。
我们用望远镜可以观察到,在银河以外的空间相当均匀地散布着和银河
系大小差不多的其它星系。这些星系叫作外银河星云;其中可以观察到的估
计约有三千万个;但是这个统计还不完全。两个星云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有
二百万个光年。(这些事实大多数采自赫伯尔的《星云的世界》,1936 年版。)
有关星云的最奇异的事实之一就是除了极少例外,它们的光谱线都向着
红端移动,移动量和星云的距离成正比。唯一看来合理的解释是说星云正在
远离我们,最远的星云离开的速度也最快。在,500 万个光年远的距离这种
速度达到每秒,300 英里。(赫伯尔,第118 页,第八图。)速度到了一定
的距离就会和光速变得相等,结果不管我们用的望远镜威力有多大,星云仍
然不会被我们观察到。
广义相对论对这个奇异的现象提出了一种解释。这个理论认为宇宙的大
小是有限的——这并不是说它有一个边缘,超过了这个边缘就不再是宇宙的
一部分,而是说宇宙是一个三度的球体,其中无可再直的直线最后都又回到
出发点,象地球表面的情况一样。这个理论进一步推测宇宙一定不是逐渐缩
小就是逐渐扩大;然后它根据从星云上观察到的事实断定宇宙是在逐渐扩
大。照爱丁敦的说法,宇宙每十三亿年左右扩大一倍。(《科学的新途径》
第210 页。)如果这是正确的话,那就是说宇宙以前曾经很小,但是将来会
变得很大。
这就使我们想到地球、星体和星云的年龄问题。根据大部分从地质学得
来的证据,人们估计地球的年龄大约有30 亿年。太阳和其它星体的年龄仍然
是一个争执不决的问题。如果在星体的内部,物质能够因一个电子和一个质
子转化为辐射而归于消灭,那么星体的年龄可能有好几亿万年;如果不能够,
那么星体的年龄可能只有几十亿年。(H.斯宾塞?琼斯:《无尽的世界》第
231 页。)总的说来,后一种看法似乎更为普遍。
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宇宙有一个时间上的开始;爱丁敦一直主张宇宙大
约从纪元前900 亿年开始。这比起我们的曾祖父一辈所相信的纪元前4004
年确实要长,但是它仍是一段有限的时期,至于这个时间以前到底是什么样
子,这类古老的谜语仍然没有得到解答。
我们从这个天文学的宇宙概观所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虽然宇宙确实
很广大很悠久,我们却有理由——尽管这些理由现在看来还带有很大的臆测
性——相信宇宙既不是无限广大,也不是无限悠久。广义相对论,通过把观
察和推理巧妙地结合起来,自认能够告诉我们宇宙整体是什么样子。如果这
是确实的话——我并不相信它是这样——那么一直成为天文学的特点的空间
和时间上的度量的增加将会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是我们测度能力所及的范
围。爱丁敦主张宇宙的周界的数量级是60 亿个光年。(《科学的新途径》第
218 页。)如果真是这样,更好一些的望远镜将使我们“完全掌握这个令人
感到棘手的局面”。我们正在开始看到,我们不久也可能“把它击成粉末”。
但是我并不认为我们将来能够“把宇宙改造得更合乎我们的心愿”。
第三章物理学的世界
目前最进步的并且看来最能阐明世界结构的科学是物理学。这门科学实
际上是从伽里略开始的,但是为了充分估计他的成就,我们最好对于伽里略
以前的思想做一番简括的说明。
中世纪的经院派学者带着大体上从亚里斯多德那里得来的看法,认为天
体与地球上的物体受着不同法则的支配,有生命的物质与没有生命的物质也
是这样。他们认为没有生命的物质,如果听其自然,便会逐渐失去它可能发
生的运动,至少在地球上是这样。按照亚里斯多德的说法,凡是有生命的东
西部具有某种灵魂。一切动植物都有的植物灵魂只管生长的事;动物灵魂才
管运动。世界共有四大原素:土、水、空气和火,其中土和水是重元素,空
气和火是轻元素。土和水有一种自然向下的运动,空气和火有一种自然向上
的运动。最高的天体还有第五种元素,这是火的一种升华。对于所有各种物
质,人们并没有提出成系统的法则,对于物体的运动变化也没有找出科学的
规律。
伽里略——其次还有笛卡尔——提出了直到本世纪以前还足够物理学使
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看来运动的法则对于所有各种没有生命的物质都同样
适用,对于有生命的物质也很可能适用。笛卡尔认为动物是自动机器,它们
的运动在理论上可以用支配铅体坠落的原理同样计算出来。认为一切物质的
组成都相同,认为物质在科学上最重要的性质是它的空间位置,这种看法在
物理学家当中是很流行的,至少他们是把它当作一项指导工作的假定。由于
神学方面的原因,人体却常常(虽然不总是)被认为不受似乎由物理学定律
所支持的那种严格的决定论的支配。除了这个可能有的例外,科学的正统后
来证实了拉普拉斯的看法,这种看法认为一个具有充分数学能力的计算家,
只要知道在某一定时刻宇宙中每个质点的位置、速度和质量,就可以计算出
物理世界的全部过去和未来。如果像某些人所想的那样,偶然出现了奇迹,
那么这些奇迹并不属于科学范围之内,因为它们的本来性质就决定它们不受
定律的支配。由于这个原因,那些相信奇迹的人在计算时也脱离不开科学的
严格性。
伽里略提出了对数理物理学的建立有最大贡献的两个原理:惯性定律和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律。关于这两个定律我们必须分别谈一下。
通常称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惯性定律,用牛顿的说法来说就是:
“每个物体永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它不会
改变这种状态。”
在伽里略和牛顿的著作里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力”的概念,后来成了
不必要的东西,在十九世纪,这个概念就被古典力学所抛弃。这就使得我们
有必要对惯性定律重新加以叙述。但是还是让我们先结合伽里略以前所流行
的看法来看这个定律。
地面上的一切运动都有逐渐松弛、最后停止下来的倾向。即使在最平滑
的滚球草场上,滚球不久就会停下来;一块扔在冰上的石头不能永远滑动下
去。虽然天体一直按照轨道运行,发现不出速度有任何减少;但是天体的运
动并不是直线运动。按照惯性定律的说法,石块在冰上的减速,天体沿着曲
线轨道运行都不能从它们的本来性质上,而只能从环境的作用上得到说明。
这个原理使人们有可能把物理世界看作一个在因果关系上独立自足的体
系。人们不久就发现在任何一个动力学上独立的体系内——在非常近似的意
义上讲例如太阳和行星——每个方向的运动量或动量都是一定不变的。所以
一个一旦开始运动的宇宙将永远保持运动状态,除非出现奇迹,使它停止运
动。亚里斯多德认为行星绕着轨道运行要有神来推动,而地球上的运动则可
以由动物的自发动作而产生。按照这种看法,物质的运动只能靠物质的原因
得到说明。惯性定律改变了这种情况,并且使只靠动力学定律来计算物质的
运动成为可能。
照物理学的术语来讲,惯性原理表示,物理学的因果律应该通过加速度
——速度在量或方向上或者同时在量和方向上发生的变化——的说法叙述出
来。古代人和经院派学者认为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是“理所当然”的,这时
人们发现并不是这样,因为这种运动需要不断改变运动的方向,脱离直线的
运动需要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可以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上找到。
加速度既然是位置对于时间的第二微分,那么根据惯性定律我们就可以
得出动力学的因果律一定是第二级的微分方程这个结论,虽然这种说法直到
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之后才能够提出来。经过理论物理学在近代发生
的所有变化,惯性定律的这个结论却一直站得很稳。加速度的基本重要性也
许是伽里略的全部发现中最有永久价值和最能阐明问题的一个发现。
用牛顿的语言来说,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律所讲的是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
种力的作用时所发生的情况。这个定律说,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种力的作用,
其中一种力的方向和大小用直线AB 来度量,另一种力用直线BC 来度量,那
么这两种力同时作用的结果就用直线AC 来度量。大体说来,这就等于说两种
力同时发生作用的结果和它们前后连续发生作用的结果相等。用专门术语来
说就是方程是线性方程,这种方程大大便利了数学上的计算。
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定律确认同时发生作用的不同原因是各自独立的。让
我们举伽里略具有专门研究兴趣的抛射体问题。如果地球不吸引抛射体,那
么根据惯性定律抛射体就会继续以匀速与地平面平行运动(空气的阻力不计
算在内)。如果抛射体没有初速,那么抛射体就会以等加速度垂直降落。要
确定例如一秒钟以后抛射体实际所在的位置,我们可以假定抛射体先与地平
面平行作一秒钟的匀速运动,然后从静止状态开始一秒钟的等加速度垂直降
落。
如果一个物体所受的力不是固定不变的话,那么这个原理就不允许我们
在有限时间内分别计算每一种力,但是如果有限时间很短,那么分别计算出
来的每一种力将达到近似正确,并且时间越短结果就越正确,而以完全正确
为极限。
我们必须认清,这个定律是完全建立在经验上的;它的真实性并没有任
何数学上的理由。大家相信它只限于在有证据支持它的情况下。在量子力学
中并不假定这个原理,有些现象似乎表明这个原理对于原子以内的现象并不
适用。但是它在研究比较大的现象的物理学中仍然有效,在古典物理学中它
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从牛顿到十九世纪末,物理学的进步并没有产生具有根本性质的新原
理。1900 年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常数H 是第一次出现的革命性的新事物。但是
在讨论主要在研究原子结构和行为上占重要地位的量子论之前,我们必须对
于远不及量子论那样离开牛顿原理的相对性稍谈一下。
牛顿相信除了物质之外,还有绝对的空间和绝对的时间。这就是说,有
一个三度的点簇和一个一度的瞬间簇,并且有一种包括物质、空间和时间在
内的三项关系,即在一个时刻“占有”一个点的那种关系。就这种看法来说,
牛顿和德漠克利特以及其他古代原子论者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些原子论者相
信“原子和虚空”的存在。其他哲学家则认为空无一物的空间是不存在的,
物质一定是普遍存在的。这是笛卡尔的意见,也是莱布尼兹的意见,牛顿(我
们拿克拉克博士作他的代言人)同后者在这个问题上发生过争论。
作为一个哲学问题,不管物理学家抱什么态度,牛顿的看法已经包含在
动力学的方法之中,并且像牛顿所指出的那样,选择这个看法是有经验上的
理由的。如果我们旋转桶里的水,那么水就要溢出桶边,但是如果只旋转水
桶,而让水保持静止,那么水面就会仍然保持水平状态。因此我们能够把水
的旋转和桶的旋转区别开来,如果旋转只是相对的,我们就不可能做到这一
点。从牛顿以来,其它这一类的论证已经很多。傅科锣的地球两极变得扁平
以及物体在低纬度的重量比在高纬度的重量减轻这件事实会使我们推论出即
使天空永远布满黑云地球也要转动的结论;事实上,根据牛顿的原理,我们
可以说日夜交替和星体升落的原因在于地球的自转而不在于天体的运转。但
是如果空间完全是相对的,那么“地球自转”与“天体运转”这两句话之间
的区别就只是字面上的区别了:两者必然都是描述同一种现象的方法。
爱因斯坦表明怎样避免牛顿的结论,而把时空的位置完全看成是相对
的。但是他的相对论的意义却远远超过这一点。他在狭义相对论里表明两个
事件之间存在一种关系,我们可以叫它为“间隔”,“间隔”可以用不同的
方法分为我们可以看成一段空间距离和我们可以看成一段时间长短的东西。
所有这些不同的方法都是同样合理的;哪一种也不比别的一些方法更为“正
确”。选择它们完全靠习惯来决定,正象选用米制或尺寸制一样。
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物理学的基本簇不能由运动中的永存质点组
成,而只能由一个四度的“事件”簇组成。将有三个坐标确定事件在空间中
的位置,一个坐标确定它在时间上的位置,但是坐标的改变可能改变空间坐
标以及时间坐标,而这种改变不象以前那样限于对一切事件都相同的常量—
—例如把日期从回教纪元改变为基督教纪元。
广义相对论——发表于1915 年,晚于狭义相对论十年——主要是关于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