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常识的空间不仅涉及象我们刚谈过的静的感觉,还涉及运动的感
觉。运动的感觉有两种:主动的和被动的——如果我们有一种肌肉努力的感
觉,那便是主动的感觉;如果被观察的变化看来不依靠我们而独立存在,那
便是被动的感觉。如果我们转动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并看到它在动,那么我们
就同时具有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感觉。我所谓的被动感觉只是在相对意义上
说才是被动的;除了遇到非常剧烈的感觉外,一般总有注意力的活动,并涉
及感官的调整。你如果不提防把头撞在一道矮门上,你的感觉就几乎完全是
被动的,但是如果你很小心地去听一种很轻微的声音,那么你的感觉就有着
不少的主动性因素。(我是把主动性和被动性当作感觉中的因素来说的,我
并不是在探究它们的因果情况。)
对于扩大我们的空间观念,使它不局限于直接与我们邻近的区域,运动
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把我们所在的地点到某个地点的距离估计为步行一
小时,乘火车三小时,或者乘飞机十二小时。所有这些估计都需要假定固定
的地点。你可以说出从伦敦到爱丁堡需要多少时间,因为两个地方在地球表
面上都有着它们的固定位置,但是你却不能说去琼斯先生那里需要多少时
间,因为琼220 斯先生可能在你登上路程的时候走到别的地方去。所有超过
一个很小的最低限度的距离都要依靠一种固定不动的假定;使狭义相对论成
为必要的一部分理由就是由于这伴事实,那就是这种假定从来也不能完全正
确,在狭义相对论中距离是事件之间的距离,不是物体之间的距离,是时空
的距离,不是纯粹空间的距离,但是这些想法使我们离开了常识的范围。
我们可以注意到从感觉中得到的空间关系永远是同一种感觉材料之间的
空间关系。在同一个视域的两个部分之间,或者同时发生在手上的不同部分
的两下针刺之间,存在着一种空间关系;这类空间关系没有超出感觉的领域,
不是从经验中学来的。但是在受到一下针刺的触觉和看到针的视觉之间并没
有直接的感觉上的空间关系,而只有人类从经验中学来的一种相互关联的关
系。如果你既看到又觉到针触到你的手,你是全靠经验才把看到的接触点和
触觉感到的接触点等同起来的。说它们是同一个地点只是为了方便,在心理
学中这样说是不够精确的;精确他说它们是视觉和触觉两种不同空间中相互
关联的地点。不错,在物理学的空间中只涉及一个地点,但是这个地点却超
出了我们的直接经验范围之外,它既不属于视觉也不属于触觉。
构成一个能容纳我们所有的知觉经验的空间是先于科学的常识的一个胜
利。它的好处在于它的方便,而不在于它可能具有的最后真理。常识在给予
它一种超过实际程度的非约定的真理这一方面是错了,这个错误如不纠正,
就大大增加了一种合理的空间哲学的困难。
不仅在常识中,连很多哲学家都不免要犯的一个更为严重的错误是假定
那个容纳各种知觉经验的空间可以和物理学推论出来的空间等同起来,而在
后一种空间里主要是些不能被知觉到的东西。在我观看一张桌子时所看到的
有颜色的表面在我的视域空间里占有一个空间位置;只有在眼睛、神经和脑
存在,使光子的能受到一定变化的地方它才存在。(这个句子里的“地方”
是物理空间221 里的“地方”。)作为一个物体来说,桌子是由电子、正子
和中子组成的,它是在我的经验范围以外的东西,如果有一个空间把它和我
的知觉空间都包括进去,那么在这个空间里那张物理上的桌子一定完全在我
的知觉空间之外。如果我们承认心理学所加给我们的,我们在前面一章也讨
论过的关于感觉的物理原因,那么这个结论就是不可避免的。
认为有一个统一的空间——康德的“无限存在整体”——存在的看法是
一种必须抛弃的看法。那些形成经验界的结构的素材包括着好几种关系——
特别是一个视域各部分之间或者一个触域各部分之间的那些关系——其中每
一种关系都把它的领域安排在一个具有纯粹数学家用来建立一种几何的那些
性质的簇里面。借着相互关联的关系——特别是在我同时看到和触到的一个
物体的视觉与触觉地点之间的关系——单一的感觉区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所
产生的各种不同的空间就可以合成一种空间。关于相互关联关系的经验在构
成这种空间上是必要的;只凭单一的经验中的各种关系是不够的。
构成常识的世界还依靠另外一种相互关联的关系,加上一种认识上不合
理的等同。在未被知觉到的物体的空间关系与视觉或其它感觉材料的空间关
系之间有着一种相互关联的关系,人们还把这些材料与某些物体等同起来。
举例来说:我坐在室内看见——至少常识认为我看见——室内各件家具之间
的空间关系。我知道门外边有门厅和楼梯。我相信在门外边的东西之间的空
间关系——例如“在它左边”这种关系——与我看到的家具之间的空间关系
没有什么两样;并且我还把我所看到的和那些没有看到而能存在的物体等同
起来,所以如果我满足于常识的看法,那么在我看见的家具和门外没有看见
的门厅之间并没有什么鸿沟存在。结果人们认为两者属于一个空间,其中一
部分是知觉到的而剩下的一部分则是推论出来的。
但是在事实上,如果物理学和心理学可以相信的话,那么除了就匹克威
克意义上①来说以外,我是“看”不见我房间里的家具的。在别人说我“看见”
一张桌子时,真正发生的事情是我有一种复合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某些方面
与物理学上的桌子有着结构上的相222 似。由电子、正子和中子组成的物理
学上的桌子是推论出来的;同样,它所在的空间也是推论出来的。物理学上
的桌子并没有感觉界的桌子所具有的性质,这早已成了哲学中的常谈:物理
学上的桌子没有颜色,它没有我们从经验中知道的那种冷或热,它没有我们
在触觉中所得到的那种“硬”和“软”的性质,以及其它等等。所有这一切
早已成了人所共知的事,但是由此得出的结论却没有被人充分认识到,这就
是物理学上的桌子所在的空间也一定不同于我们从经验中认识的空间。
我们说桌子在我的“外面”,这和说我自己的身体不在我的“外面”的
意思是一致的。但是这样说时我们一定要提防由于必须区别物理学的和心理
学的空间而产生的意义上的含混。如果把“我的身体”解释为我所看见的,
而不是物理学所理解的我的身体,那么在视觉空间内视觉上的桌子就在我的
“身外”。如果我的身体象物理学所理解的那样,那么物理学上的桌子就在
① 就匹克威克意义上来说,指就一种深奥或纯属想象出来的意义来讲。——译者
我的“身外”,但是它与作为我经验的视觉对象来说的我的身体却没有直接
或明显的空间关系。在我们讲到我看不到的门外边的门厅时,我们所谈的完
全局限在物理学的意义上:在物理学的空间中门厅在我的物理意义的身体以
外,但是因为不存在感觉上的门厅,从而在心理学的空间中门厅不占有任何
位置,所以就任何明显的意义来说,在心理学的空间中门厅不在我的感觉界
的身体之外。所以桌子在我“身外”,有两种意义,而门厅在我“身外”却
只有一种意义。
另外还有一种造成混乱的来源,这是由于这件事实造成的,那就是存在
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把心理学的和物理学的空间相互关联起来的方法。比较明
显的方法是把心理学的空间中的感觉界的桌子所在的地点和物理学的空间中
的物理意义上的桌子所在的地点相互关联起来,这种方法就完成大多数目的
来说还是最重要的相互关联的方法。但是在这两种空间之间还有一种完全不
同的关系,为了避免混乱,我们必须弄明白另外这一种关系。物理学的空间
完全是从推理推出来的,它是靠因果律构成的。物理学是以事件簇作为它的
起点的,这些事件当中有一些可以用物理学的定律组223 成一些系列;举例
说,构成光线到达连续地点的连续事件就是由光的扩散定律连结在一起的。
在这样一些情况下,我们不是把距离抵消作用当作一个物理学的原理,而是
把它当作一个确定时空顺序的办法。这就是说,如果一个因果律把两个事件
连系在一起,其中一个事件足另一个事件的结果,那么作为其中一个事件的
原因并作为其中另外一个事件的结果的任何第三个事件就要按照时空顺序而
排在它们两者之间。
现在让我们看一个单独的因果序列,它开始于一个比方说对于眼睛的外
界刺激,沿着内传神经继续传达到脑,先产生感觉然后产生意愿,接着是沿
着外传神经走动的神经流,最后是肌肉运动。当作一个因果序列来看的这个
整个系列在物理学的时空中一定占有连续一系列的位置,因为这个系列的生
理学上的两端是在脑中开始并结束的,所以它的“心理的”两端一定也是在
脑中开始并结束的。这就是说,当作在时空中按照因果关系排列起来的事件
簇来看,感觉与意愿必然在脑中占有它们的位置。按照我们将在以后一章里
发展的理论,一个时空中的点是一个事件的集合;我们并没有理由认为这些
事件中有一些不应该是“心理的”。我们的相反的感觉完全是固执地保留着
心物二元论的结果。
现在我们可以对以上的讨论作出一个总结。如果我有着叫作“看见一张
桌子”的经验,那么视觉中的桌子首先在我的暂时视域中占有一个位置。后
来,由于经验中的相互关联,它才在那个包括我全部知觉的空间中占有一个
位置。再往后,物理学的定律把它和物理学上的时空中的一个地点相互关联
起来,这个地点就是物理学上的桌子所占的地点。最后,心理物理学的定律
把它和物理学上的时空中的另外一个地点连系起来,这个地点就是我的脑子
作为一个物体所占的地点。如果关于空间的哲学想避免无法解脱的混乱,我
们就必须小心地把这些相互关联的关系分别清楚。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到占有两重空间位置的知觉结果和记忆中的两重时
间非常类似。在主观的时间中,记忆是在过去;在客观的时间中,记忆是在
现在。同样,在主观的空间中我对于一张桌子的知觉结果是在桌子那边,但
是在物理学的空间中它却在这里。
第七章精神与物质
常识认为我们对于精神知道一点,对于物质也知道一点;常识还认为我
们对于两者的知识足以证明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的看法却和常识相
反,我认为凡是我们不经过推理就认识的都属于精神的范围,对于物质世界
我们所能认识的只限于它的时空结构的某些抽象特点——这些特点的抽象性
不足以证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在内在性质上是不同还是相同。
鉴于常识的观点本身带有的那些混乱,我想一开始就把常识的观点尽可
能讲清楚。
精神——常识可能这样讲——是由做出或遇到各种不同事情的人们身上
表现出来的。从认识或知觉方面来讲,他们有知觉、回忆、想象、抽象和推
理的活动;从心理情绪方面来讲,他们有快乐的感觉和痛苦的感觉,他们还
有情意、激情和欲望;从意愿方面来讲,他们可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件事或
者照自己的意愿不做一件事。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被发生这些现象的人知觉
到,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划入“精神的”事件范围之内。每个精神的事件都
是“对于”某个人发生的,成为他一生中的一个事件。
但是除了我们知觉到“思想”——这是常识的看法——以外,我们还能
知觉到“东西”和我们身外发生的事件。我们看见并且摸到物体;我们听见
的声音,别人也能听见,所以它是我们身外发生的事件;在我们鼻子闻到下
水道难闻的气味的时候,别人也闻得到,除非他们是修水道的工人。如果我
们知觉到的东西在我们身外,我们就把它叫作“物质的”;这个名词的意思
既包括那些“物质”的“东西”,又包括声音或闪电这一类的事件。
常识也允许我们对于至少不能由我们知觉到的事物做出推理,例如:
地球的中心,月球的背面,朋友的思想,以及创造历史记载的精神事件。一
个经过推理才知道的精神事件,对于发生这个事件的人来说,却无需经过推
理才知道它。一个经过推理才知道的物质的东西或事件可能或者也许不可能
被某一个人知觉到;某些物质的东西,比方说地球的中心,被认为从来也没
有人知觉过。
这种常识的看法虽然大体上适用于精神事件,在应用到物质事件时却需
要做一番根本性质的改变。当我经历那种叫作“看见太阳”的经验时,我不
用推理就知道的并不是太阳而是我自己的一次精神事件。我并不是直接认识
到桌子和椅子的存在,我认识到的只是它们对我产生的某些作用。被我认为
是“外界的”知觉对象,象我看到的有色表面那样,只有在我个人的空间里
才是“外界的”,这个空间在我死后也就跟着消失——事实上只要我在黑暗
处或者闭上眼睛,我个人的视觉空间就会消失。如果“我”指的是我的精神
事件的总和,那么它们对我来说就不是“外界的”,相反,它们是构成“我”
的精神事件中的一部分。只有对于我的一些其它知觉对象,也就是那些常识
认为的我的身体的知觉对象,它们才是“外界的”;甚至对于这些其它知觉
对象来说,它们也只是在心理学上而不是在物理学上才是“外界的”,因为
它们所在的那个空间正是心理学上个人的空间。
在研究常识所认为的对外界物体的知觉上,有两个相反的问题需要加以
考虑:第一,为什么一定要把知觉材料看作是属于个人的?第二,有什么理
由使我们把知觉材料看作是某种不依靠我和我的知觉器官而独立存在的事物
的符号。
认为知觉材料——比方说在视觉或触觉中的知觉材料——属于个人这种
看法有着两方面的理由。一方面从旨在为素朴的实在论效劳的物理学得到了
一种关于物理世界情况的理论,这种理论证明除了某些抽象结构方面以外,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假定物理世界中的桌椅与我们知觉到的桌椅有什么相似之
处。另一方面我们对于不同的人按常识讲知觉到同一件事物时的经验也做过
比226 较。如果我们只限于谈视觉,那么在人们说两个人看见同一张桌子时,
就存在着观点上的差别,视大小的差别,光反射的差别等等。所以桌子的投
影性质最多只能对于一定数目的知觉者是相同的,甚至连这些在遇有光的折
射媒介时也不完全相同,例如遇到冒气的水壶或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手杖在
水中弯折的现象。如果我们象常识那样认为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去知觉“同
一个”物体的话,而这个物体真地还要成为同一个物体,那么它和知觉材料
的距离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一件复合的视觉材料与一件复合的触觉材料有
着内在性质上的不同,除了结构以外不能有任何相似之处。
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加困难。如果我的知觉材料永远只属
于我个人的话,那么为什么我还把它当作一个符号,借它来推知一件物质的
“东西”或事件呢?这个“东西”或事件是我在身体位置适当时得到知觉的
原因,但是除了一些不完全的例外情况,它并不能构成我的直接经验中的一
部分。
在我们开始反省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认为产生某些感
觉的原因在于我们身体的外面。我们都会承认头痛、牙痛和胃痛的原因在身
体内部,但是当我们的脚趾碰到什么东西,我们在黑暗中走路撞上一根柱子
或者看到一次闪电的时候,我们便不容易对于我们的经验是由于外因产生这
一点抱有怀疑。固然我们有时会认为这个信念是错误的,例如梦中发生的经
验,或者在我们耳鸣时听到类似打电报的声音。但是这些都是例外的情况,
常识已经发现处理它们的方法。
使我们确信大多数感觉都有物质上的原因的主要来源一方面是许多感觉
所具有的那种表面上的共同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件事实,即如果我们把感
觉看作自然发生的事物,它们就会变得毫无规律而不能加以解释。
关于感觉在表面上的共同性,这是一种与证明知觉材料是完全属于个人
的论证恰好相反的论证:虽然两个离得很近的人的视觉材料不能完全一样,
他们的视觉材料还是很接近的;虽然视觉和触觉的性质并不相同,一个物体
的结构性质在看到的时候和同一个物体的结构性质在摸到的时候还是大体一
样的。如果你有一些正立方体的模型,那么一个受过教育的言人在摸过一个
你能看见227 是十二面体的模型之后也能正确他说出它的名称。除了不同的
知觉者所有的那种共同性以外,还有可以叫作一个人的经验中的时间上的共
同性。我知道通过适当的办法我可以随时看见圣保罗教堂;我知道日月星辰
会在我的视觉世界中再现,我的朋友、我的住宅和我的家具也是这样。我知
道在我看见这些物体的时候与我看不见这些物体的时候所存在的不同可以容
易地解释为由于我或我的环境有了不同,而这些不同并不表示物体起了什么
变化。这类说法证实了常识所相信的看法:除了精神事件以外,还存在着一
些事物,后者乃是不同观察者在同一时间内,并且常常也是同一个观察者在
不同时间内得到相似知觉的来源。
关于完全由知觉材料构成的世界的无规律性,这是一种难以确切地加以
表述的论证。大体上说来,许多感觉的发生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并没有任何
一定的先例,而且发生的方式不可抗拒地向我们表明,如果它们有发生的原
因,这些原因有一部分存在于我们经验的范围之外。如果你正在下面走路,
屋顶上掉下一块瓦,打在你的头上,你会经验到突然一阵剧痛,这种疼痛是
不能用这次意外发生以前你所知道的任何一件事来解释明白其原因的。固然
有一些偏激的心理分析学家认为遭到意外的人都是些由于反省自己犯过的罪
而对生活感到厌倦的人,但是我却不相信这种看法会有很多人赞成。试想一
下原子弹爆炸时的广岛居民,他们不可能在心理发展上同时到达要求下一步
就是灾难的阶段。要想说明发生这类事件的原因,我们必须承认纯属物质的
原因;如果不承认这些原因,我们就得承认因果上的混乱。
我们在讲唯我主义的一章里提出过的一些意见可以用来加强上面这类论
证的力量,这些论证表明我们在两种可能中必须选择一个:不是(A)从知觉
材料推到其它事件的任何推理都不能认为是正确无误的,这样一来我们的知
识就比大多数唯我主义者所想的要少得多,事实上远远少于我们自己所能承
认的最小限度的知识;就是(B)有一些推论原理,根据它们我们可以推论
出我们自己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
下面的事实使得相信感觉有着物质原因的看法显得更加有力,那就是如
果我们不相信这一点,我们也就没有理由承认科学的基本轮廓,而不承认科
学的基本轮廓看来并不是什么合理的事情。
以上这些是一些大体上的想法,这些想法引导我们为我们常识中那种喜
好从感觉推论到感觉的物质原因的倾向找出一条系统化和合理化的道路。
我认为根据经验对于物质世界所做的推理都可以因为下面的假定而被认
为有其合理根据,那就是因果连锁的存在,其中每一分子都是按照共现(或
邻近)的时空关系排好的一个复合结构;这样一个因果连锁的所有分子在结
构上都是相似的:每个分子和每个其它分子之间由一系列相邻的结构联系起
来;当一些这类相似的结构被发现围绕一个比它们当中任何一个在时间上都
早的中心集合起来的时候,那就很可能是这种情况:它们的产生根源是位于
该中心并且结构与被观察的事件的结构相似的一个复合事件。以后我还要更
加确切地叙述这个假定,并提出要接受这个假定的理由。现在为了节省笔墨,
我将把这个假定的正确性看作是不容怀疑的,并在这个基础上回到精神的和
物质的事件的关系上来。
当人们根据常识谈到存在于精神和物质之间的鸿沟时。他们心里真正想
到的是一次视觉或触觉与一种“思想”——例如一次记忆、一种快乐或一种
意愿——之间的鸿沟。但是,我们已经看到,这是精神世界中的一种区分;
知觉结果和“思想”同样是精神的事件。思想稍微复杂一点的人会把物质当
作感觉的未知原因,当作实际上绝对没有第二性质,也许连第一性质也没有
的“物自体”。但是不管他们怎样强调物自身的未知性,他们仍然认为他们
自己对它所知道的足够让他们相信它和精神作常不同。我认为这是由于他们
没有从他们的想象中抛弃把物质界的事物看作能够撞上的硬东西的想法而造
成的。你能撞上你的朋友的身体,但却不能撞229 上他的精神;所以他的身
体和他的精神是有区别的。许多已经在理智上抛弃了这种论证的人,在他们
的想象中还保存着它。
此外还有关于脑与精神的论证。生理学家在观察脑子时是看不见思想
的;所以脑是一件东西而会思想的精神又是一件东西。这个论证的谬误在于
它假定人可以看见物质。这件事连最有能力的生理学家也做不到。他在观察
脑子时所知觉到的是在他个人的精神中发生的一个事件,这与他以为他正在
观看的脑子之间只有一种因果上的关联。如果他从威力很大的望远镜里看见
一个很小的发光点,把它解释为一块一百万年以前存在的星云,这时他会认
识到他所看见的东西与他推论出来的东西是有所不同的。从显微镜底下看到
的脑子与从望远镜里看到的星云只有程度上的不同:两者在根据物理学的定
律从视觉材料推论出它的物质原因上所需要的推理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人认
为星云和一个发光点有什么真正相似之处,同样也没有人认为脑子和生理学
家所看到的有什么相同之点。
既然这样,我们关于物质世界到底还知道些什么呢?首先让我们对我们
所说的“物理的”事件下一个比较精确的定义。我把它定义为经过推理才知
道它发生,同时知道它不是属于精神的事件。我把“精神的”事件定义为(重
说一遍)人们不经过推理就知道的事件。这样看来,我们对于“物理的”事
件不是毫无所知,就是有所知,也只是通过推理才知道的——或者我们也许
应该说,我们不知道人们除了经过推理还有什么方法能够知道“物理的”事
件。
如果把物理的事件作为物理学的唯一基础,并且真地如果我们有什么理
由相信它们真实存在的话,那么它们就一定不是完全不能被我们认识的、象
康德所说的物自体那样的东西。事实上,按照我们所假定的原理,只就物理
事件的时空结构而论,我们是认识它们的,尽管也许认识得很不完全,因为
这种结构一定和它们对于知觉者产生效果的时空结构相似。比方说根据在知
觉空间中太阳是圆形这件事实我们有理由推论出在物理空间中太阳也是圆
形。对于太阳的明亮我们就没有理由做出类似的推理,因为明亮不是一种属
于结构方面的性质。
可是我们却不能推出太阳不是明亮的结论——如果我们把“明亮”理解
为我们在知觉中所认识的那种性质的话。我们对于物理上的太阳所能做出的
合理推论只能限于结构方面;关于象明亮这类不属于结构方而的性质,我们
必须保持一种完全存疑的态度。我们也许可以说,物理上的太阳是明亮的是
不大可能的事,因为我们对于不是我们知觉对象的事物的性质是毫无所知
的,而这就出现了一个对于可能的性质无限制进行选择的范围。但是这样一
种论证太偏于理论方面,也许我们不该对它过分重视。
这就把我们引到这个问题上来:有没有任何理由,如果有的话,是什么
理由让我们假定物理的事件与精神的事件有着性质上的不同?
首先我们一定要区别开在活的脑子里发生的事件与在任何其它地方发生
的事件。我要先讲在活的脑子里发生的事件。
根据将在本书第四部分说出的理由,我假定一个小的时空区域就是一个
由许多共同出现的事件组成的集合,还假定这类时空区域的顺序是按因果关
系来确定的。前一个假定的结论是没有理山认为构成脑子的那些事件不包括
思想在内,后一个假定则引导出在物理空间中思想是在脑子里发生的结论。
或者更确切他说,脑子的每一个区域都是一个事件的集合,并且那些构成一
个区域的事件包括思想在内。当我们说思想在脑子里发生的时候,我们要注
意到我们用的是一个省略的说法。正确的说法是:那些构成脑子里的一个区
域的事件,作为一个集合来讲,是包括思想在内的。这就是说,一次发生过
的思想是一个集合中的分子,而这个集合构成脑子里的一个区域。从这种意
义上说,当我们谈到脑子里发生的事件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假定它们
不是思想,相反,我们却有很有力的理由假定它们当中至少有一些是思想。
我现在是把“思想”这个词当作精神事件的类名来使用的。
当我们研究在物理的时空中除了脑子以外的各部分所发生的事件时,我
们还没有正面的论证可以证明它们不是思想,只有那些根据对于有生命的物
质和没有生命的物质的不同所做的观察再加231 上根据相似点或是没有相似
点做出的推理可以知道的事件不在此内。比方说,我们可以认为习惯主要是
有生命的物质才有的,而且由于记忆是一种习惯,所以除了有生命的物质以
外,记忆是不大可能存在的。把这个论证推广开来,我们可以说有生命的物
质,特别是其中那些高级类型的有生命的物质的行为,比起没有生命的物质
特别多地决定于它过去的历史,并且我们的精神生活中由习惯决定的整个那
一大部分恐怕只有有生命的物质才能据有。但是这样一些论证还不足以得出
定论,并且适用的范围也很有限。正象我们不能完全肯定太阳不是明亮的一
样,我们也不能完全肯定它没有理性①。认为两者都不大可能也许是对的,但
是如果我们说它们决不可能那便是十足的错误了。
我的结论是:我们不经过推理就可以知道精神事件及其性质,而我们关
于物质事件所知道的只限于其时空结构这一方面。我们不知道构成这类事件
的那些性质,这方面的毫无所知使得我们既不能说它们与那些我们知道属于
精神事件的性质不同,也不能说相同。
① 我并不希望读者过于重视这种可能。这是属于克劳舍—威廉斯在非理性的享受——书中所讲的“猪也许
能飞”那一类的东西。
第四部分科学概念
第一章解释
到现在为止,在所有关于科学世界的讨论中,每句话我们都是按照其字
面意义来讲的。我不仅是说我们所采取的态度是相信科学家所说的活,因为
在一定限度之内这种态度是任何一个对于谈到的某种问题不具备专门知识的
人可以采取的唯一合理的态度。说这种态度合理,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确
信别人的话是真理,因为很可能在适当的时候有必要加以修正。我的意思是
说目前最好的科学意见比起一个外行所提出的任何不同假设来得到真理或接
近真理的机会更大。这种情况类似打靶。如果你射技不好,你就不容易打中
靶心,但是你打中靶心的机会却比打中任何其它同样大的面积的机会要大。
所以科学家的假设虽然不容易完全正确,但其正确的可能性还是超过不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