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本题金陵道人唐淳撰。前有至大己丑孟绰然序,称不知淳为何代人。其说皆主於内丹。中称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十六字,为杜光庭所加。则五代后人矣。
△《阴符经集解》·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袁淑真撰。是书前有淑真衔,称朝散郎行潭州长沙县主簿。其里贯则未详也。其本亦分三篇,引骊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之说,惟末附一段只五十八字,又与诸本不同。
△《阴符经注》·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俞琬撰。琬有《周易集说》,已著录。琰本文士,故是编所注较他家具有条理,其辟詹谷以容成之术释强兵战胜之义,尤为正论。其本亦合为一篇,而人以愚虞一百十四字则两存经文、注文之说。
△《阴符经注》·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金刘处玄撰。处玄即王重阳七弟子之一也。其说参以佛经。前有明昌辛亥宁海州学正范怿序。
△《阴符经注》·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姑射山太玄子侯善渊注,不知何许人。其本合三篇为一,而末有人以愚虞以下一百十四字。注较他本颇有文义,而伤於简略。
△《阴符经解》·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焦竑撰。竑有《易筌》,已著录。考《战国策》称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其书《汉志》、《隋志》皆不著录,盖已不传。今世所行之本,出唐李筌。
宋黄庭坚以为即筌所托。注其书者自筌而后凡数十家,或以为道家言,或以为兵家言,或以为神仙家言,竑此注虽引张永叔真土擒真铅,真铅制真汞之说,似乎神仙家言,而核其宗旨,实以佛理解之,与刘处玄注相近。盖竑与李贽友善,故气类薰染,喜谈禅悦,其作此注,仍然三教归一之旨也。
△《阴符经质剂》·一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方时化撰。时化有《易引》,已著录。是编大旨以《阴符》与易理相合。
前有自序,谓已有《易》引百篇,不可不质剂於《阴符》。末又附阴符质剂问,设为问答以畅其说,大都不离乎禅学。
△《阴符经注》·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光地撰。光地有《周易观彖》,已著录。《阴符经》文意刻酷,五贼三盗之名,尤为奇险。光地注义纯粹,颇能补苴其罅漏。其注禽之制在气,谓以心制目,以目制心,如禽鸟之以气相制,虽雄鸷者不敢动。似较李筌注为顺。然此书本筌所伪撰,自作之而自注之,自必不失其本意,可不必与立异同。况此注禽之制在炁句次在心生於物,死於物,机在目之下,故此注会通四语以立义。
《汉魏丛书》本次此句於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二句下,则义有难通矣。传写互异,莫可究诘。楚失齐得,辗转安穷。既非儒书要义,亦听其各存一说於天地间耳。
△《古老子》·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旧本题许剑道人手刊。卷首有自题绝句一首云:道人自昔不谈玄,何事幡然绘此篇。料得浮云无挂碍,欲从牛背学长年。称壬子闰五题於申州传舍。末有二小印,一曰史垂名,一曰青史。盖其名字。次为所画老子像,亦有二小印,一曰许剑道人,一曰别号题桥生。又书首二小印,一曰垂名原名南,一曰两江一字青史。不知何许人也。考《石墨镌华》有元至元间盩厔楼观说经台篆书古《老子》及《正书释文》,与此无异。末刻夷门天乐道人李道谦跋,云鲁之大儒高翿文举者,善古篆,尝为会真宫提点张志伟寿符书《道德五千言》,笔法精妙,古今罕有。至元庚寅,承命祀香岳渎,驻於终南山重阳万寿宫。遂摹诸经台,垂之永久。
然则高翿所书,李道谦摹刻於石,而是册又从石刻摹出耳。字体怪异,不合六书。
赵崡谓其杂出颉籀款识古文大小二篆,沾沾自喜,尚不堪郭忠恕一嗤,非过论也。考翿自识有云,《老子》旧有古本,历岁滋久,不可复见。於《古文韵海》中检讨缀缉,越月乃成。据此,则翿所书篆体,徒本之《古文韵海》耳。其文视今本《老子》惟增减数虚字,亦不足以资考校也。
△《道德经说奥》·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本题朱孟尝撰。附刻朱翊钅氏《广宴堂集》后。明宗室命名,每府以二十字为次,其下一字则偏旁取五行相生。此曰孟尝,盖其字号。惟未审即翊钅氏作,或其子孙所作耳。其书於每章之后寥寥各赘数言,殊未尽老氏之旨。
△《道德经编注》·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胡与高撰。与高字岱瞻,黟县人。雍正癸卯举人。是书谓《老子》今本相沿,章句多舛。乃遍访古本,考正其文,并注释其义。而篇中分合增改之处,绝不注所据者何本,未免无徵。其谓《老子》与六经相发明,亦苏辙之绪论。每章注释之后又有附解,则其弟与宗所续,与高之注成於雍正甲寅,与宗之解成於乾隆戊辰。据与宗自跋,仍其兄之馀意云。
△《读道德经私记》·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汪缙撰。缙字大绅,吴县人。是书以《易》义解《老子》。前有自序曰:释《老子》者多矣,别於诸子方外与《易》相出入者私记之。盖其大意欲於诸注之外独标新义。然晋人清谈,实合《老》、《庄》与《易》为一。王弼以《老子》解《易》,人人类能言之。即三语掾之故实,亦非僻事也。
△《道德经悬解》·二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
国朝黄元御撰。元御有《周易悬象》,已著录。是书多以养生家言训释《老子》,於原文章次多所变更,字句亦多有窜乱。谓之改本《老子》可也。
△《列子辨》·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康熙后壬寅自序,署其号曰复堂,不知何许人也。其注用林希逸口义本稍为删削,而间附以刘辰翁评。卷首凡例称,《列子》刻本,书肆绝少。此特借抄,其中必多讹字云云。则亦寒乡之士,罕睹旧籍者矣。其辨论大旨,谓《汉·艺文志》载《列子》八篇,典午之祸,典籍荡然。六朝清谈之士,依傍《艺文志》所云而妄托之。然其所证据,特以文句臆断之耳。考《柳宗元集》有《辨列子》一篇,摘其言魏牟、孔穿皆出《列子》后,然特谓其不免增窜,不以为伪也。高似孙《纬略》颇以《史记》无传为疑,又疑其出於后人之薈萃,然未敢定为谁氏作也。是编漫无所据,竟毅然断其出於六朝。极诋其文词之恶,以朱笔勒其旁者,不一而足。文词工拙,姑置无论。第考东晋光禄勋张湛所注,已疑其言郑穆公以后事,与刘向所云郑穆公时人者不合,则书在东晋以前审矣。作者未见湛注,遂以为出自六朝耳。观其批篇首将嫁於卫句云,嫁字诸书所无,但此书率多讹字,嫁或家字之讹。不知《尔雅释诂》曰:嫁,往也。郭璞注引方言曰:自家而出谓之嫁,犹女出为嫁。古训炳然,乃横生揣度,其空言臆断可知矣。
△《庄子通义》·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朱得之撰。得之有《宵练匣》,已著录。此书以为《庄子》之书命辞跌宕,设喻险奇,人多谓其荒唐谬悠,不知异者辞也,不异者道也。故为作通义,并加旁注以详释之。先是,宋咸淳间钱塘道士褚伯秀尝作《义海纂微》,未行於世。
王潼录其遗稿以授得之,得之因附刻於每段之下,先列《通义》,次及《义海》。
前有得之自序。案伯秀《义海纂微》,采掇详博,今原本尚存,已著於录。得之所解,议论陈因,殊无可采。至於评论文格,动至连篇累牍,尤冗蔓无谓矣。
△《解庄》·十二卷(内府藏本)
明陶望龄撰。望龄字周望,号石篑,会稽人。万历癸丑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谥文简。事迹附见《明史·唐文献传》。是编仅寥寥数则,归安茅兆河取与郭正域所评合刻之,均无所发明。
△《南华经副墨》·八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陆西星撰。西星字长庚,号方壶外史,不知何许人。焦竑作《庄子翼》,引西星之说颇多,则其人在竑以前。书首有其从子律序,作於万历戊寅,则与竑相距亦不远也。是书编次,一依郭象本,而以天道篇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八字分标八卷,每篇逐节诠次。末为韵语,总论一篇之旨。其名副墨,即取大宗师篇副墨之子语也。大旨谓南华祖述道德,又即佛氏不二法门。盖欲合老、释为一家。其言博辨恣肆,词胜於理。其谓天下篇为即《庄子》后序,历叙古今道术,而以己承之,即《孟子》终篇之意,则颇为有见。故至今注《庄子》是篇者,承用其说云。
△《读庄小言》·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文德翼撰。德翼有《宋史存》,已著录。此书就《庄子》诸篇随笔记其所得,然未能拔奇於旧注之外。
△《药地炮庄》·九卷(内府藏本)
明方以智撰。以智有《通雅》,已著录。是编乃所作《庄子解》。药地者,以智僧号也。以《庄子》之说为药,而己解为药之炮,故曰炮庄。大旨诠以佛理,借滉洋恣肆之谈,以自摅其意。盖有托而言,非《庄子》当如是解,亦非以智所见真谓《庄子》当如是解也。
△《古今南华内篇讲录》·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题林屋洞藏书,不著撰人名氏,亦不著时代。卷一为南华旨要,皆言注《庄》之大旨。其第五节云,洞庭今日首提虚用,其言何徵,亦惟得宗印於云庄先师。
卷二以《庄子》寓言一篇升冠於诸篇。前有小序云,洞庭山缥缈峰林屋洞天梦蝶易师从蕙谿老农学《易》於天都峰,尝会门弟子详说南华反约旨要,弟子三林辈因记录师语,著为成书。而《南华旨要》中又有《庄子》至今二千年语,以长历推之,当为明末国初人也。卷三为逍遥游。卷四为齐物论。卷五为养生主。卷六为人间世。卷七为德充符。卷八为大宗师。卷九为应帝王。卷十为天下。盖以寓言为《庄子》前序,以天下为《庄子》后序,而内七篇之次第亦先后不同。其说以郭象注为今本,以向秀注为古本。然秀注《经典释文》尚引之,而陈氏《书录解题》已称亡佚,宋以来诸家书目皆不著录,不知何由见之。且古人一书无两序,其有序者必附於末,最可考者,《吕氏春秋》之序在十二纪末,《史记》自序、《汉书序传》、扬雄《太玄》、《法言》、王符《潜夫论》、袁康《越绝书》,下至刘勰之《文心雕龙》诸序,亦皆在书末。此以前序、后序指为古本,是用后世之例推测三代,其为依托无疑。又《唐书·艺文志》称唐天宝元载尊《庄子》为《南华真经》,而此乃云加之南华之名,吾兹未之闻焉。意者郭子欤,向子欤,其在后之人欤?吾无闻焉耳矣。乌在其见古本也。
△《南华评注》·(无卷数,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坦撰。坦字方平,号一菴,泰安人。是书成於康熙戊午。自序谓广求古注数十馀家,采其简当,删其繁芜,又参以己意,为之评释,别为或问十条列於卷首。今案其书,分段加评,逐句加注,皆不言本某家之古注。其注似徐增之说唐诗,其评亦如金人瑞之评《西厢记》、《水浒传》而已。观其或问第二条,以《庄子》为风流才子,可知其所见矣。
△《庄子解》·三卷(内府藏本)
国朝吴世尚撰。世尚,贵池人。是编成於康熙癸巳,所说止《庄子》内七篇。
大旨引《庄子》而附之儒家,且发挥其文字之妙。观其目录后附记,称向来解《庄子》者惟林西仲可观,但有不尽洽乎文义者,是不知古有向、郭;又开卷即云《庄子》自名其书曰《南华经》,是并《唐书·艺文志》亦未考也。
△《南华通》·七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孙嘉淦撰。嘉淦有《春秋义》,已著录。是编取《庄子》内篇,以时文之法评之。使起承转合,提掇呼应,一一易晓,中亦颇以儒理文其说。
△《南华本义》·二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林仲懿撰。仲懿不知何许人。是编只注《庄子》内篇,语多附会。如释逍遥游以北冥有鱼为太极静而生阴,化而为鹏为太极动而生阳,以南冥北冥为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之类,皆强生意见。其馀诠释,亦多类金人瑞、徐增之流。
△《南华简钞》·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廷槐撰。廷槐字立三,号笠山,会稽人。雍正庚戌进士。是编於《庄子》内篇全录其文,外篇杂篇颇有刊削,渔父、盗跖、让王、说剑之属则全篇删之。每篇各为详注。其论文论理,纯以妙悟不测为宗。大抵原本禅机,自矜神解也。
△《南华模象记》·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世荦撰。世荦字无夜,钱塘人。乾隆甲子举人。其学以禅为宗,因以禅解《庄子》。以天下篇为《庄子》自序,以寓言篇为开宗第一为首卷,如林屋洞南华讲录之说。其下则悉取外篇之文附内七篇之后,亦明人移掇《管子》、《晏子》之意。其篇目皆依佛经之例,以内篇之名标曰某品某品,删去盗跖、渔父、说剑三篇,又删去蒋闾葂数段。每篇之首,各为宗旨,叙其所以分并之故。昔苏轼撰《庄子祠堂记》,欲删渔父、盗跖等篇,然不过托之文字,非真有删本。今则分割并附,又多所芟薙,是直修改《庄子》,非注释《庄子》矣。
△《观老庄影响论》·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释德清撰。德清字登印,全椒人。即当时所称憨山大师者也。其书多引佛经以证老、庄,大都欲援道入释,多惝恍恣肆之言。以其借老、庄为名,故姑附之道家。其曰影响论者,取空谷传声,众响斯应之义也。
△《周易参同契注解》·三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张位撰。位有《问奇集》,已著录。是书章次,一依陈致虚本而别为之注。
大抵参取诸家之说,以己意发明之。其震庚、兑丁诸图,及上、下弦诸图,则皆位所补入也。
△《参同契章句》·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光地撰。是书前有自序,谓《参同契》者,参之而同契也。三相类者,三字之义疏尔。魏氏作《参同契》,自以为阙略未备,复作《三相类》一篇,互相解剥,而二千年未有知者。心之不达,则窃易旧简以就肤见。故此书独无完编,惟《汉魏丛书》所载似是原本,间有窜互不多也。独其不知中断二书及截立标题,亦庸末者之妄云云。盖据篇末《参同契》者以下有今更作此命《三相类》之文,考《旧唐书·经籍志》载《周易参同契》二卷,《周易五相类》一卷,并注魏伯阳撰。三五字形相近,未详孰是,然足知伯阳原有此二书也。明杨慎称或掘地得石函,中有《古文参同契》,魏伯阳所著上、中、下三篇,后序一篇,徐景休《笺注》亦三篇,后序一篇,淳于叔通《补遗三相类》二篇,后序一篇,合为十一篇。其说颇怪。慎好伪托古书,疑其因《唐志》之言,别《三相类》於《参同契》,造为古本,光地是书又阴祖其说。惟慎以《三相类》为淳于叔通《补遗》,光地则以为亦伯阳著,与《唐志》相合,较为有本耳。书中分章,大概亦与杨本同,惟不载徐景休《笺注》,又厘《三相类》为三篇,而於二书之后各列炉火说一篇,与杨本异。则不知光地又何所据也。
△《参同契注》·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陈兆成撰。兆成字宜赤,上虞人。案《浙江遗书目录》,载有两陈兆成。
其作《太极图说注解》者,称为常熟陈兆成,康熙初人。作此书者,称为上虞陈兆成。然《太极图说注解》末有乾隆戊辰兆成子鲁附记凡例,称是书与《参同契》互有异同,是刻可分为二,可合为一云云。则似乎二书又出一人,疑不能明也。
其书尽废诸家旧注,独以文义推寻,分《参同契》为三篇。以补塞遗脱为后篇,亦分为三,与前篇相配。又统分为二十九章。大旨谓首篇专明易理,御政章乃言人君治世之事,即易之神化流通处,其后乃配以服食之法,而总不外乎易之中。
又自作释例一篇附於末,反覆推阐,其说颇详。
△《古文周易参同契注》·八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袁仁林撰。仁林字振千,三原人。是编以《参同契》旧注往往各自为说,反增障碍。因为随文解义,凡书中借喻之语,悉以身所自具者指明之。书成於雍正壬子。其曰古文者,盖据杨慎所称石函本云。
△《古参同契集注》·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刘吴龙撰。吴龙字绍闻,南昌人。雍正癸卯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
是集前有自序,称《参同契》自明杨慎掘地得原本,经传始分,因本元俞琰发挥而为是注。前载慎序,谓《参同契》书隋、唐经籍志是书原未著录,盖据《读书志》之说。考《旧唐书·经籍志·五行类》有《周易参同契》二卷,魏伯阳撰;《周易五相类》一卷,亦魏伯阳撰。《新唐书·艺文志》同。晁氏所说,未免失考。慎述之,亦为沿误。至慎所称古本,云掘地得之石函,夫文字托於金石,尚不免剥蚀销泐,石函所藏,如在彭晓以后,则五代至宋,不应无一人见之,至明始出。如在彭晓以前,则绢素纸札,入土五六百年尚完全无阙,有是理耶?至俞琬之发挥,实不及彭晓、陈致虚所注。独据以为本,亦未为确论也。
△《枕中书》·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晋葛洪撰。考隋、唐、宋艺文志但有《墨子枕中记》及《枕中素书》,而无葛洪《枕中书》。此本别载《说郛》中,一名元始上真众仙记,而《通志》所列《元始上真记》无众仙字,似亦非此书。书中说多谬悠。若称太昊氏治岱宗山,颛顼治恒山,祝融氏治衡霍山,黄帝治嵩高山,金天氏治华阴山,尧治熊耳山,舜治积石山,禹治盖竹山,汤治元极山,武王为田极明公,汉高祖、光武为四明宾友之类,已属不经;至谓元始天尊与太玄玉女通气结精,遂生扶桑大帝、九天玄女,诞妄尤甚。又在真灵位业图诸书之下,其出后人伪撰无疑也。
△《真灵位业图》·一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梁陶宏景撰。宏景有《真诰》,已著录。《真诰》见於唐、宋志,朱子谓其窃佛家至鄙至陋者。此书杜撰凿空,又出《真诰》之下。其用纬书灵威仰、赤熛怒、曜魄宝、含枢纽之名,已属附会,而易叶光纪为隐侯局,尤为无据。至以孔子为第三左位太极上真公,颜回为明晨侍郎,秦始皇为酆都北帝上相,曹操为太傅,周公为西明公,比少傅,周武王为鬼官北斗君,则诞妄殆不足辨。王世贞、胡震亨乃取《真诰》及玉检大录诸书详为考核,殆亦好奇之过矣。
△《冥通记》·四卷(内府藏本)
梁周子良撰。《隋志》作一卷,《宋志》作十卷,与今本皆不同。然第四卷目录末云,大凡四卷真本书杂色合六十五番,或真或草行,所言乃与今本合,则《隋志》、《宋志》均误也。首有陶宏景所作《子良传》,称子良字元龡,本汝南县人,寓居丹阳。年十二,从宏景於永嘉,受仙灵箓《老子》五千文,西岳公禁虎豹符。十一年从还茅山,受《五岳图》三星内文。十四年乙未岁五月二十三日,遂通真灵。后一年卒,年二十。其说荒诞不经。此书所记遇仙之事,起乙未五月十三日,至丙申七月末,逐日缕载,亦宏景《真诰》之流也。然其文颇古雅,时有奥字。黄生义府第二卷末附此书训释一篇,如治堂为道士之居,弥沦为梦魇,道义为道友,娄罗一作覼缕,犹言委曲。水汤读为荡,谓以水涤器。道子为弟子,约尺为压书尺,五尺为床之别名,忄孔忄孔为梦魇鼻中作声,塸字即瓯字,角家为风角家,坛靖皆为修道之所,扌屐之扌音洛官反,为二屐相叠,庹为横展两臂,乙为以墨灭字,甲乙告之为次第,《贝危》请为以财事神,登为登时,《木屏》档为安置,传写误从木,畔等为同伴,扇削为起屋犯鬼神禁忌,靖棂为道室之窗,辅病为口颊病。各有考证,亦颇赅洽。惟薰陆为乳香,则可不必笺注耳。
△《金丹诗诀》·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本题唐纯阳真人吕岩撰,宋云峰散人夏元鼎编。元鼎即作《阴符经讲义》者也。卷中诗句皆言坎离交媾,婴儿姹女,道家修养之术。其上卷末附载留题诗六首,厉鹗《宋诗纪事》亦采录之,然岩本唐人,其诗殊不类唐格。下卷歌行尤鄙俚。且唐人棋路,黑白各百五十,故《棋经》有枯棋三百之语。此所载下棋歌中乃称因看黑白,愕然悟顿,晓三百六十路,又窑头坯歌内有君不见洛阳富郑公,说与还丹如盲聋,又不闻三衢赵阅道,参禅作鬼终不懊之句,是直为入宋作矣。
殆羽流所依托欤?下卷末附南岳遇师本末,亦题夏元鼎编,述元鼎遇赤城周真人指示得道事。考《蓬莱鼓吹附录》,称元鼎博极群书,屡试不第。应贾、许二帅幕,出入兵间。至上饶,夜感异梦,弃官入道。至南岳祝融峰,得遇异人传授。
亦道家荒诞之言,不足信也。
△《韩仙传》·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本题唐瑶华帝君韩若云撰。篇中自序,祖为韩仲卿,父为韩会,叔父为韩愈。即世俗所传韩湘事。然湘字北渚,不识何以称韩若云也。传中自称遇吕洞宾传授得道。考吕岩为吕渭之孙,当在湘后,何以湘转师之?又《太平广记》载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及牡丹瓣上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称为愈之疏从,自江淮来者,不云即湘;而愈集秦岭蓝关一诗题云,示侄孙湘,亦不云侄;与此传皆不合,其为伪托明矣。元陈栎跋《韩昌黎画图》一篇,辨湘事甚详,见所作《定宇集》中。
△《西山群仙会真记》·五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旧本题华阳真人施肩吾撰。肩吾字希圣,洪州人。唐元和十年进士。隐洪州之西山,好事者以为仙去。此书中引海蟾子语。海蟾子刘操,辽时燕山人,在肩吾之后远矣。殆金、元间道流所依托也。其书凡五卷,卷各五篇。曰识道、识法、识人、识时、识物;曰养生、养形、养气、养心、养寿;曰补内、补气、补精、补益、补损;曰真水火、真龙虎、真丹药、真铅汞、真阴阳;曰炼法入道、炼形化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炼道入圣。其大旨本於《参同契》,附会《周易》,参以《医经》。戒人溺房帷,饵金石,收心敛气,存神固命,有合於清净之旨,犹道书之不甚荒唐者。
△《仙苑编珠》·三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旧本题唐王松年撰。松年,天台道士。《文献通考》作唐人,然书中有梁开成二年事,则已入五代矣。是书以古来圣帝明王并在仙籍,与后世修真好道者并数,得三百馀人。仿《蒙求》体,以四字比韵。撮举事要,而附笺注於下。《通考》作二卷,又序文及《通考》所举人数,皆与今书不符。或后人有所附益欤?
△《道教灵验记》·十五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蜀杜光庭撰。光庭有《了证歌》,已著录。其书历述奉道之显应,以自神其教。凡宫观灵验三卷,尊像灵验二卷,天师灵验一卷,真人王母等神灵验一卷,经法符录灵验三卷,钟磬法物灵验一卷,斋醮拜章灵验二卷。以光庭自序及宋徽宗序考之,尚阙五卷。张君房《云笈七签》亦载此书,仅六卷一百十八条,又节删之本,更非其旧矣。陶岳《五代史补》载,光庭,长安人,僖宗时应九经举不第,尝从道士潘尊师游。会僖宗求可领蜀中道教者,潘荐光庭。遂奉诏披戴,赐号广成先生。而《青城山志》载元符中彭崇一序,则云光庭字宾圣,京兆杜陵人,与郑云更应百篇举不第,入天台为道士。扈僖宗入蜀,留居青城以卒。其说小异,未详孰是,然其为由儒入道则同。故所述皆娴於文字,较他道家之书词采可观。
惜其纯为神怪之说,不足据为典要耳。旧本题曰唐人。考朱子《通鉴纲目》书王建以道士杜光庭为谏议大夫,而光庭《广成集》中又有谢户部侍郎表,则非惟入蜀,且仕蜀矣。故今改题焉。
△《神仙感遇传》·五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蜀杜光庭撰。记古来遇仙之事。《云笈七签》所载凡四十四条,此本凡七十五条。然第五卷末尚有阙文,不知凡佚几条也。
△《墉城集仙录》·六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蜀杜光庭撰。记古今女仙凡三十七人。云墉城者,以女仙统於王母,而王母居金墉城也。张君房《云笈七签》所载,与此本互异。然此本前数卷皆袭《汉武内传》、陶宏景《真诰》之文,真伪盖不可知。疑君房所录为原本,而此本为后人杂摭他书砌合成编。然均一荒唐悠谬之谈,真伪亦无足深辩耳。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蜀杜光庭撰。首仙山,次五岳,次十大洞天,附以青城山,次五镇海渎,次三十六精庐,次三十六洞天,次七十二福地,次灵化二十四,皆神仙幻窅之言。
故虽纪山川,不隶之地理类焉。
△《洞仙传》·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晁、陈诸家书目皆未著录,然《太平广记》尝引之,《云笈七签》第十卷第十一卷亦全载其文,则宋以前人作也。所录自元君迄姜伯,凡为传七十有七。
△《集仙传》·十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书录解题》载《集仙传》十二卷,曾慥撰。称其书记岑道愿而下一百六十二人。今《说郛》所载,虽非完本,然与此书体例迥殊,知非慥作。焦竑《国史经籍志》载《集仙传》十卷,亦不著撰人名氏。竑书抄本刊本皆多讹误,岂十字下脱一五字欤?此书所载皆唐事,每条各注出典,如《太平广记》之例。以《广记》核之,无不符合,盖即好事者从《广记》钞出耳。
△《无上秘要》·一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案晁公武《读书志》载此书,称元始天尊说。《艺文志》止七十二卷,不知何时析出二十三通。此本仅数十则,前后杂乱无次第,不特非七十二卷之旧,即所谓二十三通者亦不可复辨。卷内引司命东乡君语,又列张子房司马季主诸人,疑非晁公武所见之本,或后人袭原书之名,剿他书以成编也。其大旨推演尸解之术,而尸解之术在炼录形灵丸。又云,尸解者,当遗脚一骨以归三官,馀骨随身而迁,男留左骨,女留右骨。又有火解、兵解诸术,俱怪诞不经。
△《胎息经》·一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幻真先生注,不著名氏,亦不著时代。经与注似出一人。大旨本《老子》谷神不死一章,而畅发其义。
△《疑仙传》·三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旧本题隐夫玉简撰,不著名氏。诸书或引作王简,字形相似,莫能详也。亦不著时代。中卷朱子真赵颖一条,称銮舆将幸蜀,忽失子真,颖服其药,果得二百馀岁。考唐玄宗、僖宗皆尝幸蜀,即以玄宗幸蜀计之,自天宝十四载乙未下推二百馀年,亦当乾德开宝之间,知为宋人所撰矣。所录凡二十二人,皆开元以后事。前有自序,称不敢便以神仙为名,因目之曰《疑仙传》。其词皆冗沓拙陋,或不成文,殆粗知字义者所为。虽宋人旧本,无足采录也。
△《翊圣保德传》·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王钦若撰。钦若爵里事迹具《宋史》本传。初,澶渊之役,钦若忌寇准功,以孤注之说进。真宗以为耻,乃谋以符命夸四裔。於是天书之事起,东封西祀,诸说并兴。钦若尝自言少时见天中赤文成紫薇二字,复於褒城道见异人,告以他日当位至宰相。视其刺,乃唐裴度。自以为深达道教,遂创修醮仪,领校道书,凡增六百馀卷。复自著道书数种,此传其一也。传中所言翊圣真君降盩厔民张守真家,太祖、太宗皆崇信之,事殊怪妄。盖自张鲁之教有三官,天、地之外独有水官,而木、金、火、土不与,故道家独尊玄武。此所谓翊圣真君,即玄武也。
钦若小人,借神怪之说以固宠,不足多责。至著而为书,则无忌惮之甚矣。
△《案节坐功法》·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旧本题宋陈抟撰。所论坐功治病之法,分案节气行之。《宋史·艺文志》不著录,盖后人托名也。
△《极没要紧》·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公是先生撰。公是先生,宋刘敞别号也。钱曾《读书敏求记》曰:《极没要紧》一卷,即刘原父弟子记也。於时人或书名,或书字,盖以微旨别其人之贤否。案公是先生《弟子记》载晁公武《读书志》,曾所述,即公武之语。
然其书尚有传本。今别著录此书,皆采掇郭象《庄子注》语,联缀成文,与《弟子记》迥别,不知曾何以合为一书。岂曾所见别一本,而此为好事者所依托欤?
《弟子记》本属儒家,此书既剽《庄子注》,则道家言矣。故附存其目於道家,而辨其伪妄焉。
△《三洞群仙录》·二十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宋陈葆光撰。葆光,江阴道士。是书采摭古来仙人事实集为四字俪语,而自注之。盖王松年《仙苑编珠》之续。然所载但取怪异,不尽仙人事也。
△《道门定制》·十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前五卷为西蜀道士吕玄素撰。所载皆斋醮中表状文牒之式,兼及符箓,有淳熙戊申自序。后六卷为玄素门人吕太焕所补,兼录政和玉音长吟法事、短吟法事及道君自制道词,有嘉泰辛酉自序。皆道流以意为之,自神其教者也。玄素书作於孝宗时,太焕书作於宁宗时。而第五卷中有大元国乡贯字样,殆元代刊刻,又有所附益,非复二吕之旧。然本书既纯构虚词,则增窜亦不足诘,同归於诞而已矣。
△《梅仙观记》·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宋杨智远编。智远,仙坛观道士,其始末未详。是编记汉梅福仙迹。首列梅仙事实,不著撰人。称自汉至今凡二十二丙寅,自元始中至今贞元二年丙申,计一千二百五十九年,则当为唐人作。然其文前列福王莽时所上书,全录《汉史》,自变名为吴门市卒以下备言炼丹遇魔,逢师昇举之事,其词甚鄙,至称王莽为国舅,殆粗野道流所依托也。次列罗隐碑及萧山明、萧泰来题后。次列宋敕诰。次列宋人赞词及题咏,有后林李义山诗一首。考厉鹗《宋诗纪事》,宋别有李义山,非唐之商隐也。萧山明碑阴文称咸淳六年六月朔,则此书成於度宗时矣。
△《延寿第一绅言》·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旧本题宋愚谷老人撰,不著名氏。其论摄生以绝欲为第一义,力辟三峰采战之术。所引前人绪论居多,中及储泳袪疑说,则其人当在南宋末也。
△《广胎息经》·二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但题为宋人。然第二十一卷中引罗洪先、陈献章语,则明代道流所作,题宋人者妄矣。其书皆称养浩生问而丹庭真人答,分却病、延年、成真、了道四部,论吐纳之法兼及容成之术,非道家正传也。
△《玄学正宗》·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俞琬撰。上卷列经传及儒先之说,以阐明《周易》坎离水火之旨;下卷载赋诗各一首,名《易外别传》,附於《周易集说》之后;后又附以琬所解吕岩《沁园春调》及《阴符经》,总名《玄学正宗》。案宋张伯端《悟真篇》自序曰:世之人以心肾为坎离,配肝肺为龙虎。皆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望还丹,必无所就。今琰之言乃曰子时曰坎卦,肾气生。午时曰离卦,心气生。又曰,内炼之道至简至易,惟欲降心火於丹田耳。与伯端之言乃截然相反。又琬《阴符经注》本自为一书,《易外别传》亦别有一书,今以《阴符经注》并入此编,而所谓《易外别传》者又止一诗一赋,不应两书同名。盖道流采合琬书,饾飣成帙,非所手著也。
△《炉火鉴戒录》·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宋俞琬撰。琬所著书,多阐明玄学。此书专为言外丹炉火者而发。以为为之者未必成,而致祸者十居八九,历引古今事迹及前人议论以为鉴戒。自序谓兵后稿不复存,姑举其略。今核其文,即所作《席上腐谈》第二卷之下半卷。曹溶割裂其文,别为一书,收之《学海类编》中。然琬原有此书,特以散佚不完,附其大概於《席上腐谈》中。溶摘出别行,较所收凿空赝造之书,别立书名人名者,尚属伪中之真矣。
△《华山志》·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金王处一撰。处一始末未详。前有大定癸卯泥阳刘大用序。其书皆载华山神仙故事。盖道藏之馀文,非地志之正体,故隶之道家类焉。
△《海琼传道集》·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旧本题庐山太平兴国宫道士《洪知常集》。前有陈守默、詹继瑞序,称乙亥之秋,遇其师白玉蟾於武夷山。戊寅之春,复於庐山相会,有道友洪知常,字明道,号故离子云云。白玉蟾即葛长庚,宋末道士。则所谓乙亥者为宋德祐元年,所谓戊寅者为元至元十五年,知常盖元人矣。其书称白玉蟾所传凡二篇,一曰金丹捷径,一曰钩锁连环经。文词鄙倍,殆村野黄冠所依托。前有钱曾名字二印,篆刻丑恶,亦庸劣书贾所赝造也。
△《摄生消息论》·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旧本题元邱处机撰。处机,登州栖霞道士。为全真之学,自号长春子。尝应元太祖召,入西域。还燕,居长春宫。事迹具《元史·释老传》。此书皆言四时调摄之法,其真出处机与否无可证验。考处机答元太祖之问,亦止以节欲保躬,无为清净为要,与此书颇相发明,或有所受之。亦未可知。然曹溶《学海类编》所收伪本居十之九,不能不连类疑之耳。
△《中和集》·三卷、《后集》·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李道纯撰。道纯字玄素,号清菴,都梁人。又自号莹蟾子。是书乃其门人蔡志颐所编次。题曰《中和集》者,盖取其师静室名也。前集上卷曰玄门宗旨,曰画前密意,中卷曰金丹秘诀,下卷曰问答语录,曰全真活法。后集上卷曰论,曰说,曰歌,中卷曰诗,下卷曰词,曰隐语。大旨尽辟一切炉鼎服食修炼之说,归於冲虚浑化,与造化为一。前有大德丙午杜道坚序,盖世祖时人也。
△《三元参赞延寿书》·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李鹏飞撰。鹏飞至元间人。自称九华澄心老人。所言皆摄生之事,凡节嗜欲,慎饮食,神仙导引之法,俚俗阴阳之忌,因果报应之说,无不悉载。其说颇为丛杂,要其指归,则道家流也。前有自序,亦称得之飞来峰下道士云。
△《修真捷径》·九卷(内府藏本)
元余觉华撰。觉华字荣甫,建安人。其书成於至元中。辑道家服气炼神歌诀,论皆笃实。大旨阐发谷神不死之说者也。
△《金丹大要》·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陈致虚撰。致虚有《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已著录。金丹二字,其源即出於《参同契》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之语。自唐人专以金石炉火为丹药,服之反促其生,是循名而失其实也。致虚是书,犹不失魏氏之本旨。其牵合老、庄、佛氏之书,皆指为金丹之说,则未免附会。学术各有源流,非惟佛、道异涂,即道家不能概以一轨也。
△《清微仙谱》·一卷、《附录》·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元陈采撰。采,建安道士。是书自序,道教启於元始,一再传至老君,分为四派,曰真玄,曰太华,曰关令,曰正一。十传至清微侍元昭凝元君,复合於一。
元君,零陵女子也。继是八传,至混隐真人南公。南公传雷囦黄先生,黄传之於采,因著是谱。其所序四派传授,亦不甚明了。大概今所云全真者,乃关令派;张道陵者乃正一派。四派皆可以有清微之名,而采又自以会合四派别为清微派也。
后附道迹灵仙记一卷,上清后圣道君列记一卷,洞玄灵宝三师记一卷,每卷各编为一、致一、有一、有二等号。盖自道藏抄出别行者也。
△《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三卷、附《终南山说经台历代仙真碑记》·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元道士李道谦编。《终南山说经台历代仙真碑记》,元道士朱象先编。终南山楼观为尹喜故居,故其徒目曰祖庭。是编载历代羽流居是观者。道谦所编,皆金、元人。象先所纂,则自尹喜而下,周、汉以来人也。
象先自跋云,楼观先师传者,尹喜之弟尹轨所撰。至唐有尹文操者,续纪三十人,各列一传,为书三卷。今碑记仅一卷,而有三十五人。盖象先节录文操所传,又增入文操等五人耳。所言多涉神怪。异学之徒,自尊其教,不足与辨真伪也。
△《甘水仙源录》·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元道士李道谦撰。自老子言清静,佛言寂灭,神仙家言养生术,而张鲁等教人以符箓祈祷之事,四者各别。至金源初,咸阳人王嘉弃家学道,状若狂疾。正隆中自称遇仙人於甘河镇,饮神水,疾愈,遂自号重阳子。大定中聚徒宁海州,立三教平等会,以《孝经》、《心经》、《老子》教人讽诵,而自名其教曰全真。
元兴之后,其教益盛。都卬《三馀赘笔》曰:今之道家,有南北二宗。其南宗者谓自东华少阳君得老聃之道,以授汉锺离权,权授唐进士吕岩、辽进士刘操,操授宋张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白玉蟾,玉蟾授彭侣。其北宗者谓吕岩授金王嘉。嘉授七弟子,其一邱处机,次谭处端,次刘处玄,次王处一,次郝大通,次马珏及珏之妻孙不二。此外又有所谓全真者,其名始嘉。盖嘉大定中抵宁海州,马珏夫妇筑菴事之,题曰全真。由是四方之人凡宗其道者,皆号全真道士云云。其说甚详,然孰见其授受乎?厥后三教归一之说,浸淫而及於儒者。
明代讲学之家矜为秘密,实则嘉之绪馀耳。是书作於至元中,集文士所为碑记诗歌,合为此编。以其源出重阳子,故取甘河镇神水之事名焉。
△《玄品录》·五卷(两淮监政采进本)
元张雨撰。雨字伯雨,一字天雨,别号贞居子,钱塘人,宋崇国公九成后也。
年二十馀,弃家为道士。往来华阳、云右间,自称句曲外史。能诗词,工书翰,当时虞集、杨维桢亟称之。是编载历代道家者流,起周讫宋,列为十品,曰道品、道权、道化、道儒、道术、道隐、道默、道言、道质、道华,得百三十五人。然书名玄品,自应以清净为宗,故曹参、张良之流可以类入。至於神仙方士,别自成家;隐士逸人,各为一传;溷而一之,已昧老氏之宗。乃至范蠡权谋之士,鬼谷捭阖之师,亦复借材,未知其可。蒐罗虽富,难免芜杂之讥矣。又雨自序中称题曰《玄史》,今标题之目与序不同,岂书后改名,而序则偶未及改欤?
△《徐仙翰藻》·十四卷、附《赞灵集》·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前有至元乙未福州教谕周壮翁序,似元时旧本矣。所载皆唐末徐温二子知证、知谔诗文,称降神於闽所作,然不言其所自来。考第三卷塞谤文中有今之箕笔语,乃知皆附乩书也。考倪岳集有《正祀典疏》,其第十条云,金阙上帝、玉阙上帝。谨案《大明一统志》,福州府闽县南旧有洪恩灵济宫一所,祀二徐真人,即今之金阙、玉阙二真人也。真人五代时徐温子,曰知证,封江王;曰知谔,封饶王。常提兵定福建,父老戴之,图像以祀,宋赐今额。又考御制碑文云,太宗文皇帝临御之十有五年,适遇疾弗愈,百药罔效。或有言神灵验者,祷之辄应,脱然卒复。於是大新闽地庙云云。又《春明梦馀录》载刘健革除滥祀疏云,谨案正史载徐温养子知诰篡伪吴王,杨氏诸子皆为节度使。知证夭死,知谔病死。五代石晋时无故立庙,称之为神。成化末年,加为上帝云云。是徐仙之祀肇於晋,显於宋,而大盛於明。此书元人辑之,明人刊之,盖有以矣。后附《赞灵集》四卷,皆颂神之文,其中无一知名者。盖未有端人正士肯列名於此等书也。
△《周颠仙传》·一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
明太祖高皇帝御制,纪周颠仙事迹。颠仙,建昌人。少得狂病,其踪迹甚怪。
初谒太祖於南昌,随至金陵。后从征陈友谅,旋即辞去。友谅既平,太祖遣使往庐山求之不得。洪武二十六年,太祖亲制此传,命中书舍人詹希庾书之,勒石庐山。后人录出别行,并附以太祖御制祭天眼尊者文一首,群仙诗及亦脚僧诗各一首。《明史·方技传》叙周颠事,即据此文也。
△《神隐志》·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宁王权撰。权有《汉唐秘史》,已著录。此书多言神仙隐逸摄生之事。权本封大宁,为燕王所劫,置军中,使草檄。永乐元年,改封南昌。会有谤之者,乃退讲黄、老之术,自号臞仙,别构精庐,颜曰神隐,并为此书以明志。永乐六年上之。盖借此韬晦以免患,非真乐恬退者也。
△《修龄要指》·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旧本题明冷谦撰。谦字启敬,嘉兴人。洪武初官太常协律郎。世或传其仙去,无可质验也。此本载曹溶《学海类编》中。所言皆养生调摄之事,如十六段锦、八段锦之类,汇辑成编。疑亦依托。
△《鹤林类集》·(无卷数,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道士郭本中、步履常同编。以述其师周玄真之灵异者也。玄真字元初,吴县人,居玄妙观。以雨旸祈祷颇有应验,故一时文士多以诗文投赠。本中等因萃为是编。又以玄真所授五雷法本於宋道士王文卿、莫起炎二人,故卷首先列二人绘像及事迹碑传像赞,以明渊源所自云。
△《龙门子凝道记》·二卷(内府藏本)
明宋濂撰。濂有《洪武圣政记》,已著录。是书乃元至正间濂入小龙门山所著。有四符、八枢、十二微,总二十有四篇,盖道家言也。旧载《潜溪集》中。
嘉靖丙辰与刘基《郁离子》合刻於开封,李濂为之序。
△《实地论》·二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有永乐乙酉自序,称养和子题。不知何许人也。上卷二篇,曰一宗,阐寡欲延年之旨;曰二要,言导引服食之事。下卷二篇,曰辨惑,斥烧炼之妄;曰破邪,诋御女之非。大旨谓清净以葆元神为道家之实地,一切异术皆虚幻之谈云。
△《霞外杂俎》·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旧本题铁脚道人撰。有敖英序,称嘉靖丁酉泊舟空舲滩,遇仙翁所授。又有后跋,称铁脚道人姓杜氏,名巽才,魏人。亦未详其信否也。所言皆养生术,大旨阐黄老恬静之理。
△《至游子》·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上卷凡十有三篇,下卷凡十有二篇。大旨主於清心寡欲,而归於坎离配合,以保长生,且力辟容成御女之术,言颇近正。惟上篇多取佛经,而复附会以儒理,故谓颜子之不改其乐与庄子、竺乾氏皆殊涂而同归。《朱子语录》谓今世佛经皆六朝文士剽剟庄、老以润色之。此编又摭释典以为道书,盖二氏本出一源,宜相假借。至援儒以入之,则陋见也。前有嘉靖丙寅姚汝循序,谓原书不著名氏。考宋曾慥号至游子,慥尝作《集仙传》,盖亦好为道家言者,则似乎当为慥作。然玉芝篇首引朝玄子,注曰,陈举宝,元人,则明人所撰矣。毛渐传《三坟》,世以为即出於渐;张商英传《素书》,世以为即出於商英;然则是书也,其亦汝循所托名欤?
△《诸真玄奥集成》·九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朱载《土韦》编。第一卷为宋张伯端《金丹》四百字,解者为黄自如。第二卷为石泰《还源篇》,泰字得之,号杏林。第三卷为薛式《还丹复命篇》,式字道源,又号紫贤,尝受诀於石泰。第四卷为陈楠《翠虚篇》,楠号泥丸。第五卷为《金液还丹印证图》,序称龙眉子,不著名氏,据林净后序,龙眉子之师为翁葆光,即注悟真篇者。第六卷为《白玉蟾指玄篇》,白玉蟾即葛长庚,尝受诀於陈楠,楠受之於薛式。第七卷为萧廷之《金丹大成集》,廷之号紫虚。第八卷为赵友钦《仙佛同源》,友钦即赵缘督,尝作革象新书者。第九卷为许逊《石函记》上下篇,逊即道家所谓旌阳真人也。宋、元之间以仙佛著称者,若石泰、薛式、陈楠、葛长庚之流,其源皆出於张伯端、萧廷之、赵友钦,所言亦皆悟真篇之旨。
其仙佛同源一篇,繁称博引,谓仙佛皆有入室求丹之事。再传为陈致虚《金丹大要》,其发明仙佛同源之义尤详。但以为即释氏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旨,则未知其果合否也。
△《群仙珠玉集成》·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第一卷赋二十二篇,第二卷论十七篇,第三卷歌词六十六首,第四卷为钱道华《敲爻歌注》、李光元《海客论》。大概怳忽不可究诘,其词亦多涉於鄙俚。
△《悟真篇注解》·三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张位注。位有《问奇集》,已著录。是编前有位序,谓《悟真篇》自叶文叔著外传,紊乱真经,使学者愈增惑误。故分此书为三,而又撰直指、详说、三乘秘要诸论,附於卷末。
△《玉洞藏书》·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李堪撰。堪号楚愚,应城人。书首何思沛序,称其屡失利於棘闱,则尝为诸生也。是书成於万历壬子。前二卷取宋张伯端《悟真篇》,句为笺释,而附以诸仙修炼之说,后二卷则注汉魏伯阳《参同契》、《三相类》。其以《三相类》为淳于叔通作,用杨慎本也。
△《黄白镜》·一卷、《续黄白镜》·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李文烛撰。文烛字晦卿,自号梦觉道人,丹徒人。其第一卷专言丹汞之术,谓土禀中央之气,色象故黄。铅禀西方之气,色象故白。黄者为药,白者为丹。
一药一丹,是谓黄白。自取药以至成仙,按其次序,分二十六条。前后有自序、自跋。其续编一卷则醒醒歌二十七则,水心篇五十则。卷末亦有自跋云,昔余遭刘青田累,几成孔北海祸。姑苏拙老独不避去,由是多老遂欲以修炼胎仙之法告之,故续此镜。题万历辛丑午月,然距刘基二百馀年,而称受其累为不可解。大抵荒诞之谈也。
△《观化集》·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朱约佶撰。约佶号云仙,又号弄丸山人,靖江王守谦之裔。居於广西。集中所载诗,皆论内丹之旨。篇首有三图,亦内养之法。原序称其得僧古光之传,盖专以修炼为事者。前有刑部郎中袁福徵序,称其别有诗集行世,又精於绘素云。
△《含玄子》·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赵枢生撰。枢生字彦材,太仓人。是书仿《庄子》体例,自一卷至八卷为内篇,九卷、十卷为外篇,十一卷、十二卷为馀篇。其内篇大旨,皆言习静养生,修仙修佛之说。谓心中真灵种子,毫末不许外佚,则吾身之气与天地之气淡漠而合一。前后立言,皆本此意。然衍为八卷,不免有繁冗重复之弊。外篇多言历代帝王之事,间及於饮食植物之类,则随笔杂记也。馀篇意主发明五经,而究多剿袭,亦时伤穿凿。如论《易》之诸卦,圣王纯乾也,佛纯坤也,仙复也,水仙姤也,僧剥也。道士夬也,於义亦难通矣。
△《香案牍》·一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陈继儒撰。继儒有《邵康节外纪》,已著录。是书述神仙故事,自轩辕以下凡七十二人,皆自《列仙传》、《集仙传》诸书中抄撮成编,了无义例。末有王衡跋,称乙未正月继儒以此书寄衡云云。盖衡尝以书抵继儒,约为杨许碧落之游,故继儒以此相报也。然继儒声气通天下,与栖神山泽,吐纳清虚者,其趣固不同矣。
△《养生肤语》·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陈继儒撰。以寡欲保神及起居调摄诸法为养生之要。杂采史传说部及前人绪论,大抵习见语也。
△《化机汇参》·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段元一撰。元一字思真,号涵虚子,又号永明道人,自称北郡人。明无北郡,不知为何地也。自云一行作令,遂归林下,则尝官知县矣。其书成於崇祯元年,摭拾道藏之言,以端的上天梯五字为号,列为五卷。凡六十四篇,皆内丹诀也。其序称亲请正於吕洞宾,殆为乩仙幻术所惑。所列编次姓名,有新安吕维祺,自称纯阳子二十六世从孙。维祺儒者,且殉节名臣,不知何以如是也,其托名耶?
△《含素子麈谭》·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朱清仁撰。清仁号怀白,别号含素子,黄州人。流寓南昌为道士。此书分条劄记,而以类分为十篇,曰行品,曰玄真,曰圣居,曰佛说,曰审世,曰博论,曰迂言,曰地形,曰杂记,曰疣批。疣批即诸篇之自评,汇之於末,其实九篇也。
其说有颇切事理者,然大旨出於黄、老。艾南英序取其辟佛,然清仁为道士,自争释、老之胜负,非儒者之辟佛。其地形一篇杂采《山海经》、《神异经》及道家附会之说,绘为地图,尤为谬诞。
△《引年录》·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旧本题靖江朱应鼎撰。前有自叙,不著时代年月。书中引李时珍《本草纲目》,则万历后人也。大旨讲养生之术,故以引年为名。上卷分天地、时令、居处、服饰、人事五类,下卷分饮馔、穀、菜、果、草、木、鳞介、禽、兽、虫、服饵、病之药忌十三类。其中如以狗肝合土泥灶,令婢妾孝顺诸条,亦不尽关於养生也。
△《读丹录》·(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彭在份撰。在份号从野逸人,莆田人。是书论道家炼丹养生之法。前列道宗,起汉栾巴以下寥寥数则,次总论,次录杜道坚歌,次录白玉蟾玄关秘论。自是以下,皆所自著。详论修炼之法,自习静至昆仑,共分四十四篇。其大旨以断欲清净为宗,以炼气凝神为要云。
△《道书类抄》·(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前后无序跋,亦无卷数。盖偶於道藏摘取以备观览,非欲勒为成书者也。
△《摄生要语》·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旧本题明息斋居士撰。不著名氏。所载调摄之方,皆杂引旧文,无所论断。
△《二六功课》·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旧本题明石室道人撰,不著名氏。所录自辰至卯凡十二节,各有调摄事宜。
盖道家导引术也。
△《列仙通纪》·六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薛大训撰。大训字六诂,吴县人。是书采摭道藏神仙故实,始於黄帝,次为穆天子传,次为广黄帝本行记,次为元始上真众仙记,次为老子史略,次关尹子以下至孙仙姑,凡八百七十七人。往往时代参错,莫明其例。次以文昌化书,次以玄天上帝启圣录,次以金莲正宗,次以纯阳神化妙道通纪,次以六仙外传、桓真人昇仙记、洞天福地记、十洲记、阎祖师传、吴许二真君传、群仙总会录。
前有华亭王宗熙、王辰熙二序,并称亲见许旌阳。辰熙又称见潜山司命神,与其兄宗熙对谈。其言尤怪异无稽。二序皆不署年月。考此书先刊於崇祯庚辰,名《神仙通鉴》,卷数相符。则序中所谓壬午者,崇祯壬午。己丑,盖先刊於明,名《神仙通鉴》。至国朝版毁重刊,改此名云。
△《真诠》·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自序,称葆真子所留真诠,余旧尝删节之,犹病其多。
今重为订正,撮其要旨云云。后跋题丁酉立秋前二日梦觉子书,亦不知为谁。又一行署酉岩山人四字,知为无锡秦氏抄本,则丁酉当为顺治十四年也。其书皆言炼气还丹之术,大旨依傍《道德经》、《阴符经》而傅合以《易》义。较道家荒诞之说,颇为近理。
△《果山修道居志》·二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国朝叶鉁撰。鉁有《续小学》,已著录。果山在嘉兴,鉁卜居其地,创修道居。此其所自为志也。其所居以释教、道教与儒教合为一堂,殊为乖诞。
后一卷为同时诸人赠言,亦大抵荒谬之谈。盖明林兆恩等之流亚也。
△《得一参五》·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姜中贞撰。中贞,会稽人。卷末有许尚质所作中贞小传,称尝遇紫清真人白玉蟾,因得仙术。盖妄人也。是书阐明修炼之旨,所注《阴符经》、《道德经》各一卷,《参同契》三卷,《黄庭经》、《悟真篇》各一卷,为书凡五,故以得一参五名。案《阴符经》、《道德经》皆黄、老之言,无所谓丹法也。自宋夏尚鼎始以《阴符》言内丹,葛长庚又以《道德经》言内丹,而宗旨大变。中贞以《阴符经》所言九窍三要为火候之诀,《道德经》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为金丹之母。盖因二家之书而衍之,即在道家亦旁支别解而已。
△《万寿仙书》·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曹无极编。无极字若水,金坛人。是书裒辑调息导引之法,而崔子玉《座右铭》、范尧夫《布衾铭》之类亦采入焉。盖守静默,寡嗜欲,为黄、老养生之本。其文虽似不伦,而其理实一家之学也。
──右“道家类”一百部,四百六十四卷,内四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
○集部总叙
集部之目,楚辞最古,别集次之,总集次之,诗文评又晚出,词曲则其闰馀也。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书无称屈原、宋玉工赋者。洎乎汉代,始有词人。
迹其著作,率由追录。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遗书。魏文帝亦诏天下上孔融文章。
至於六朝,始自编次。唐末又刊板印行。(事见贯休《磾月集序》。)夫自编则多所爱惜,刊板则易於流传。四部之书,别集最杂,兹其故欤!然典册高文,清词丽句,亦未尝不高标独秀,挺出邓林。此在翦刈卮言,别裁伪体,不必以猥滥病也。总集之作,多由论定。而《兰亭》、《金谷》悉觞咏於一时,下及汉上题襟、松陵倡和。《丹阳集》惟录乡人,《箧中集》则附登乃弟。虽去取佥孚众议,而履霜有渐,已为诗社标榜之先驱。其声气攀援,甚於别集。要之,浮华易歇,公论终明,岿然而独存者,《文选》、《玉台新咏》以下数十家耳。诗文评之作,著於齐梁。观同一八病四声也。锺嵘以求誉不遂,巧致讥排;刘勰以知遇独深,继为推阐。词场恩怨,亘古如斯。冷斋曲附乎豫章,石林隐排乎元祐。党人馀衅,报及文章,又其己事矣。固宜别白存之,各核其实。至於倚声末技,分派诗歌,其间周、柳、苏、辛,亦递争轨辙。然其得其失,不足重轻。姑附存以备一格而已。大抵门户构争之见,莫甚於讲学,而论文次之。讲学者聚党分朋,往往祸延宗社。操觚之士笔舌相攻,则未有乱及国事者。盖讲学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时政,其事与权势相连,故其患大。文人词翰,所争者名誉而已,与朝廷无预,故其患小也。然如艾南英以排斥王、李之故,至以严嵩为察相,而以杀杨继盛为稍过当。岂其扪心清夜,果自谓然?亦朋党既分,势不两立,故决裂名教而不辞耳。至钱谦益《列朝诗集》,更颠倒贤奸,彝良泯绝。其贻害人心风俗者,又岂鲜哉!今扫除畛域,一准至公。明以来诸派之中,各取其所长,而不回护其所短。
盖有世道之防焉,不仅为文体计也。
○楚辞类裒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后人或谓之骚,故刘勰品论《楚辞》,以《辨骚》标目。考史迁称“屈原放逐,乃著离骚”,盖举其最著一篇。《九歌》以下,均袭《骚》名,则非事实矣。《隋志》集部以《楚辞》别为一门,历代因之。盖汉、魏以下,赋体既变,无全集皆作此体者。他集不与《楚辞》类,《楚辞》亦不与他集类,体例既异,理不得不分著也。杨穆有《九悼》一卷,至宋已佚。晁补之、朱子皆尝续编,然补之书亦不传,仅朱子书附刻《集注》后。今所传者,大抵注与音耳。注家由东汉至宋,递相补苴,无大异词。迨於近世,始多别解。割裂补缀,言人人殊。错简说经之术,蔓延及於词赋矣。今并刊除,杜窜乱古书之渐也。
△《楚辞章句》·十七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汉王逸撰。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顺帝时官至侍中。事迹具《后汉书·文苑传》。旧本题“校书郎中”,盖据其注是书时所居官也。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辨》、《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十六篇。是为总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为十七卷,而各为之注。其《九思》之注,洪兴祖疑其子延寿所为。然《汉书》《地理志》、《艺文志》即有自注,事在逸前。谢灵运作《山居赋》,亦自注之。安知非用逸例耶?旧说无文,未可遽疑为延寿作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有《古文楚辞释文》一卷,其篇第首《离骚》,次《九辨》、《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隐士》、《招魂》、《九怀》、《七谏》、《九叹》、《哀时命》、《惜誓》、《大招》、《九思》,迥与今本不同。兴祖据逸《九章》注中,称皆解於《九辨》中,知古本《九辨》在前,《九章》在后。
振孙又引朱子之言,据天圣十年陈说之序,谓旧本篇第混并,乃考其人之先后,重定其篇第,知今本为说之所改。则自宋以来,已非逸之旧本。又黄伯思《东观馀论》谓逸注《楚辞》,序皆在后,如《法言》旧本之例,不知何人移於前。则不但篇第非旧,并其序亦非旧矣。然洪兴祖《考异》,於“离骚经”下注曰:“释文第一”,无“经”字。而逸注明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
则逸所注本确有“经”字,与释文本不同。必谓《释文》为旧本,亦未可信,姑存其说可也。逸注虽不甚详赅,而去古未远,多传先儒之训诂。故李善注《文选》,全用其文。《抽思》以下诸篇注中,往往隔句用韵。如“哀愤结縎,虑烦冤也。
哀悲太息,损肺肝也。心中结屈,如连环也”之类,不一而足。盖仿《周易·象传》之体,亦足以考证汉人之韵。而吴棫以来谈古韵者,皆未徵引,是尤宜表而出之矣。
△《楚辞补注》·十七卷(内府藏本)
宋洪兴祖撰。兴祖字庆善。陆游《渭南集》有兴祖手帖跋,称为“洪成季庆善”,未之详也。丹阳人。政和中登上舍第。南渡后召试,授秘书省正字。历官提点江东刑狱,知真州、饶州。后忤秦桧,编管昭州,卒。事迹具《宋史·儒林传》。周麟之《海陵集》有兴祖《赠直敷文阁制》,极褒其编纂之功。盖桧死乃昭雪也。案陈振孙《书录解题》列《补注楚辞》十七卷、《考异》一卷。称“兴祖少时,从柳展如得东坡手校十卷。凡诸本异同,皆两出之。后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参校遂为定本,始补王逸《章句》之未备者。成书又得姚廷辉本,作《考异》,附古本释文之后。又得欧阳永叔、孙莘老、苏子容本於关子东、叶少协,校正以补《考异》之遗”云云。则旧本兼载释文,而《考异》一卷附之,在《补注》十七卷之外。此本每卷之末有汲古后人毛表字奏叔依古本是正印记,而《考异》已散入各句下,未知谁所窜乱也。又目录后有兴祖《附记》,称鲍钦止云:“《辨骚》非《楚辞》本书,不当录。班固二序,旧在《九叹》之后,今附於第一通之末”云云。此本《离骚》之末有班固二序,与所记合。而刘勰《辨骚》一篇仍列序后,亦不详其何故。岂但言其不当录,而未敢遽删欤?汉人注书,大抵简质,又往往举其训诂,而不备列其考据。兴祖是编,列逸注於前,而一一疏通、证明、补注於后,於逸注多所阐发。又皆以“补曰”二字别之,使与原文不乱,亦异乎明代诸人妄改古书,恣情损益。於楚辞诸注之中,特为善本。故陈振孙称其用力之勤,而朱子作《集注》,亦多取其说云。
△《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内府藏本)
宋朱子撰。以后汉王逸《章句》及洪兴祖《补注》二书详於训诂,未得意旨。
乃隐括旧编,定为此本。以屈原所著二十五篇为《离骚》,宋玉以下十六篇为《续离骚》。随文诠释,每章各系以兴、比、赋字,如《毛诗》传例。其订正旧注之谬误者,别为《辨证》二卷附焉,自为之序。又刊定晁补之《续楚辞》、《变离骚》二书,录荀卿至吕大临凡五十二篇,为《楚辞后语》,亦自为之序。
《楚辞》旧本有东方朔《七谏》、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晁本删《九思》一篇。是编并削《七谏》、《九怀》、《九叹》三篇,益以贾谊二赋。陈振孙《书录解题》谓以“《七谏》以下,词意平缓,意不深切,如无病而呻吟者也”。晁氏《续离骚》凡二十卷,《变楚辞》亦二十卷。《后语》删为六卷,去取特严。而扬雄《反骚》为《旧录》所不取者,乃反收入。《自序》谓:“欲因《反骚》而著苏氏、洪氏之贬词,以明天下之大戒也。”周密《齐东野语》记绍熙内禅事曰:“赵汝愚永州安置,至衡州而卒,朱熹为之注《离骚》以寄意焉。”然则是书大旨在以灵均放逐寓宗臣之贬,以宋玉《招魂》抒故旧之悲耳?
固不必於笺释音叶之间,规规争其得失矣。
△《离骚草木疏》·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吴仁杰撰。仁杰有《古周易》,已著录。是编末有仁杰庆元丁巳自序,谓梁刘杳有《草木疏》二卷,见於本传。其书已亡。杳疏凡王逸所集者皆在焉,仁杰独取二十五篇疏之。其大旨谓《离骚》之文,多本《山海经》,故书中引用,每以《山海经》为断。若辨“夕揽洲之宿莽”句,引《朝歌》之“山有莽草焉”
为据,驳王逸旧注之非。其说甚辨。然骚人寄兴,义不一端。琼枝、若木之属,固有寓言;澧兰、沅芷之类,亦多即目。必举其随时抒望,触物兴怀,悉引之於大荒之外,使灵均所赋,悉出伯益所书,是泽畔行吟,主於侈其博赡,非以写其哀怨,是亦好奇之过矣。以其徵引宏富,考辨典核,实能补王逸训诂所未及。以视陆玑之疏《毛诗》、罗愿之翼《尔雅》,可以方轨并驾,争骛后先,故博物者恒资焉。迹其赅洽,固亦考证之林也。此本为影宋旧钞,末有庆元庚申方灿跋。
又有校正姓氏三行。盖仁杰官国子学录时,属灿刊於罗田者。旧版散佚,流传颇罕。写本仅存,亦可谓艺林之珍笈矣。
△《钦定补绘离骚全图》·二卷国朝萧云从原图,乾隆四十七年奉敕补绘。云从字尺木,当涂贡生。考《天问序》,称“屈原放逐,彷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佹及古圣贤怪物异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是《天问》一篇,本由图画而作。后世读其书者,见所徵引,自天文、地理、虫鱼、草本与凡可喜、可愕之物,无不毕备,咸足以扩耳目而穷幽渺,往往就其兴趣所至,绘之为图。
如宋之李公麟等,皆以此擅长。特所画不过一篇一章,未能赅极情状。云从始因其章句,广为此图。当时咸推其工妙,为之镌刻流传。原本所有,只以三闾大夫、郑詹尹、渔父合绘一图,冠於卷端。及《九歌》为九图,《天问》为五十四图。
而《目录》、《凡例》所称《离骚经》、《远游》诸图,并已阙佚。《香草》一图,则自称有志未逮。核之《楚辞》篇什,挂漏良多。皇上几馀披览,以其用意虽勤,而脱略不免。特命内廷诸臣,参考厘订,各为补绘。於《离骚经》则分文析句,次为三十二图。又《九章》为九图,《远游》为五图,《九辨》为九图,《招魂》为十三图。《大招》为七图,《香草》为十六图。於是体物摹神,粲然大备。不独原始要终,篇无剩义;而灵均旨趣,亦藉以考见其比兴之原。仰见大圣人游艺观文,意存深远;而云从以绘事之微,荷蒙宸鉴,得为大辂之椎轮,实永被荣施於不朽矣。
△《山带阁注楚辞》·六卷、《楚辞馀论》·二卷、《楚辞说韵》·一卷(通行本)
国朝蒋骥撰。骥字洓塍,武进人。是书《自序》题康熙癸巳,而《馀论》上卷有“庚子以后复见安溪李氏《离骚解义》”之语,盖《馀论》又成於注后也。
注前冠以《史记·屈原列传》、沈亚之《屈原外传》、《楚世家》节略,以考原事迹之本末。次以《楚辞》地理,列为五图,以考原涉历之后先。所注即据事迹之年月、道里之远近,以定所作之时地。虽穿凿附会,所不能无;而徵实之谈,终胜悬断。《馀论》二卷,驳正注释之得失,考证典故之同异。其间诋诃旧说,颇涉轻薄。如以“少司命”为月下老人之类,亦几同戏剧,皆乖著书之体。而汰其冗芜,简其精要,亦自瑕不掩瑜。《说韵》一卷,分以字母,通以方音。又博引古音之同异,每部列“通韵”、“叶韵”、“同母叶韵”三例,以攻顾炎武、毛奇龄之说。夫“双声互转”、“四声递转”之二例,沙随程迥已言之,非骥之创论。然实不知先有声韵,后有字母,声韵为古法,字母为梵学,而执末以绳其本。至於五方音异,自古已然,不能谓之不协,亦不能执以为例。黄庭坚词用蜀音,以“笛”韵“竹”。《林外词》用闽音,以“扫”韵“锁”。是可据为典要,谓宋韵尽如是乎?又古音一字而数叶,亦如今韵一字而重音。“佳”字“佳”、“麻”并收,“寅”字“支”、“真”并见,是即其例。使非韵书俱在,亦将执其别音攻今韵之部分乎?盖古音本无成书,不过后人参互比校,择其相通之多者,区为界限。犹之九州列国,今但能约指其地,而不能一一稽其犬牙相错之形。骥不究同异之由,但执一二小节,遽欲变乱其大纲,亦非通论。以其引证浩博中亦间有可采者,故仍从原本,与《馀论》并附录焉。
──右“楚辞类”六部,六十五卷,皆文渊阁著录。
○楚辞类存目△《天问天对解》·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宋杨万里撰。万里有《易传》,已著录。是书取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比附贯缀,各为之解。已载入《诚斋集》中,此其别行本也。训诂颇为浅易。其间有所辨证者,如《天问》“雄虺九首,儵忽焉在”,引《庄子》“南方之帝曰儵,北方之帝曰忽”,证王逸注“电光”之误。特因《天对》“儵忽之居帝南北海”而为之说。又如《天问》“鲮鱼何所,魀堆焉处”,独谓“堆”
当为“雀”,“魀雀在北号山,如鸡虎爪食人”,证王逸注“奇兽”之误。
亦因《天对》“魀雀在北号,惟人是食”而为之说。未尝别有新义也。
△《楚辞集解》·八卷、《蒙引》·二卷、《考异》·一卷(两淮监政采进本)
明汪瑗撰。瑗字玉卿,歙县人。是书《集解》八卷,惟注屈原诸赋,而宋玉、景差以下诸篇弗与。《蒙引》二卷,皆辨证文义。《考异》一卷,则以王逸、洪兴祖、朱子三本互校其字句也。《楚辞》一书,文重义隐,寄托遥深。自汉以来,训诂或有异同,而大旨不相违舛。瑗乃以臆测之见,务为新说以排诋诸家。其尤舛者,以“何必怀故都”一语为《离骚》之纲领,谓实有去楚之志而深辟,洪兴祖等谓原惓惓宗国之非。又谓原为圣人之徒,必不肯自沉於水,而痛斥司马迁以下诸家言死於汨罗之诬。盖掇拾王安石《闻吕望之解舟》诗、李壁注中语也。亦可为疑所不当疑,信所不当信矣。
△《离骚草木疏补》·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屠本畯撰。本畯有《闽中海错疏》,已著录。是书以宋吴仁杰《离骚草木疏》多有未备,特於“香草”类增入麻、秬、黍、薇、藻、稻、粢、麦、粱八种,於“嘉木”类增入枫、梧二种。其馀於仁杰疏多所删汰。自谓明简过之,而实则反失之疏略。又每类冠以《离骚》本文及王逸《注》,拟於诗之《小序》,亦无关宏旨,徒事更张。至仁杰谓宿莽非卷葹,斥王逸《注》及郭璞《尔雅注》之误。
本畯是书,引罗愿《尔雅翼》以明之。不知其引《南越志》“宁乡草名卷葹,江淮间谓之宿莽”者,正主郭之说。不免自相剌谬,尤失於考证矣。
△《楚骚协韵》·十卷、附《读骚大旨》·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屠本畯撰。此本惟题曰屠畯,盖未改名以前刻也。本畯以朱子《楚辞集注》韵为未备,故广为此书。然所增实未尽当。古无韵书,各以方音取读。方音南北互殊,不免大同而小异。如《离骚》“朕皇考曰伯庸,维庚寅吾以降”,“降”
读户工切。又“重之以修能,纫秋兰以为佩”,“能”读奴来切。皆古音也。至“肇锡予以嘉名,字余曰灵均”,则方音矣。江以南“真”、“庚”互叶,今世尚然。本畯必读名弥延反、均居员反,殊为牵合。本畯又好取《说文》字体改今楷法,以为楚骚文字在小篆未变之前,写《楚辞》宜用小篆分草。今刊本虽用隶书,然宜以六书善本正其差讹。夫隶体与分草之兴,初不相远。且意取简易,与篆固殊。若尽依《说文》改变形体,以为能守六书之义,转为烦重。则但作篆可耳,奚以隶为?是亦好奇之过也。
△《楚辞听直》·八卷、《合论》·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黄文焕撰。文焕有《诗经考》,已著录。崇祯中,文焕坐黄道周党下狱,因在狱中著此书。盖借屈原以寓感。其曰“听直”,即取原《惜诵》篇中“皋陶听直”语也。其例凡评谓之“品”,注谓之“笺”。《九歌》、《九章》诸篇标题下又有“总品”。其篇次首《离骚》,次《远游》,次《天问》,次《九歌》,次《渔父》,次《卜居》,次《九章》。又据王逸之注,以《大招》或称屈原。
又据司马迁《屈原贾生传赞》有“读原《离骚》、《招魂》、《哀郢》”语,并以《大招》、《招魂》附於篇末,与旧本皆异。《合论》一卷,即以发明“听直”
之旨。有合论一篇者,《听离骚》、《听远游》、《听天问》、《听九歌》、《听卜居、渔父》、《听九章》、《听二招》七篇是也。有合论全书者,《听忠》、《听孝》、《听年》、《听次》、《听复》、《听芳》、《听玉》、《听路》、《听女》、《听礼》十篇是也。大抵借抒牢骚,不必尽屈原之本意。其词气傲睨恣肆,亦不出明末佻薄之习也。
△《楚辞评林》·八卷(内府藏本)
明沈云翔编。云翔字千亻刃,庆城人。是书成於崇祯丁丑。因朱子《集注》杂采诸家之说,标识简端,冗碎殊甚。盖坊贾射利之本也。
△《天问补注》·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是编以朱子《楚辞集注》於《天问》一篇多所阙疑,又谓世或牵引《天问》,造饰襞积,因以为说,而浅陋者更且牵引而注之。奇龄喜摭朱子之失,故为之补注。前为《总论》,后凡三十四条,皆先列《天问》原文,次列《集注》,而后以补注继之。亦间有所疏证。
然语本恍惚,事多奇诡,终属臆测之词,不能一一确证也。
△《楚辞灯》·四卷(内府藏本)
国朝林云铭撰。云铭字西仲,侯官人。顺治戊戌进士。官徽州府通判。王晫《今世说》称:“云铭少嗜学,每探索精思,竟日不食。暑月家僮具汤请浴,或和衣入盆。里人皆呼为‘书痴’。”然观所著诸书,实未能深造。是编取《楚辞》之文,逐句诠释。又每篇为《总论》,词旨浅近,盖乡塾课蒙之本。江宁朱冀尝作《离骚辨》一卷,攻云铭之说甚力。然二人均以时文之法解古书,亦同浴而讥裸裎也。其於《九章》篇次,自《涉江》以下,皆易其旧。曰《惜诵》第一、《思美人》第二、《抽思》第三、《涉江》第四、《橘颂》第五、《悲回风》第六、《惜往日》第七、《哀郢》第八、《怀沙》第九。考王逸注称:“屈原放於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盖以《九章》皆放江南时作。云铭此编,谓《惜诵》为怀王见疏之后,又进言得罪而作,时但见疏而未尝放。本传所谓“不复在位者”,以不复在左徒之位,未尝不在朝也。其《思美人》、《抽思》乃怀王置之於外时作,然此时在汉北,尚与江南之野无涉。惟《涉江》、《橘颂》、《悲回风》、《惜往日》、《哀郢》、《怀沙》六篇,始是顷襄放之江南所作。如此说来,既与本传使齐及谏释张仪、谏入武关数事不相碍;且与《思美人》、《抽思》章称“造都为南行,朝臣为南人”及“来集汉北”等语、《哀郢》章“仲春东迁,逍遥来东,西思故都”等语,一一印合云云。然此说本明黄文焕《楚辞听直》,亦非其创解也。
△《离骚经注》·一卷、《九歌注》·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光地撰。光地有《周易观彖》,已著录。案《史记》但称“屈原著《离骚》”,至王逸注本,始於《离骚》加“经”字,而《九歌》、《九章》加“传”字。此称《离骚经》,从逸本也。所注皆推寻文意,以疏通其旨,亦颇简要。然《楚辞》实诗赋之流,未可说以诂经之法。至《国殇》、《礼魂》二篇,向在《九歌》之末。古人以九纪数,实其大凡之名,犹《雅》、《颂》之称“什”。
故篇十有一,仍题曰“九”。光地谓当止於九篇,竟不附载,则未免拘泥矣。
△《离骚经解》·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方楘如撰。楘如字文辀,淳安人。康熙丙戌进士。官丰润县知县。是编所解甚略,无所考证发明。原附刻《集虚斋学古文》后,今析出别著录焉。
△《离骚解》·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顾成天撰。成天字良哉,娄县人。雍正庚戌进士。官翰林院侍讲。是编成於乾隆辛酉。大旨深辟王逸以来求女譬求君之说,持论甚正。然词赋之体与叙事不同,寄托之言与庄语不同,往往恍惚汗漫,翕张反覆,迥出於蹊径之外,而曲终乃归於本意。疏以训诂,核以事实,则刻舟而求剑矣。《离骚》之末曰:“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即终之以“乱曰”云云,大意显然,以前皆文章之波澜也。不通观其全篇,而句句字字必求其人以实之,反诋古人之疏舛,是亦苏轼所谓“作诗必此诗”也。
△《楚辞九歌解》·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顾成天撰。其说以《湘君》、《湘夫人》为一篇,《大司命》、《少司命》为一篇,并十一篇为九,以合《九歌》之数。说尚可通。至於每篇所解,大抵以林云铭《楚辞灯》为蓝本,而加以穿凿附会。如《河伯篇》云:“九河属韩、魏之境,而昆仑在秦之墟。韩、魏不能蔽秦,而东诸侯始无宁日。‘与女游兮九河’,武关之要盟也。‘冲风起兮横波’,伏兵之劫行也。‘登昆仑兮四望’,留秦而不返也。‘灵何为兮水中,朝章台如藩臣’,不与抗礼也。‘与女游兮河渚,流澌纷兮来下’,冬卒而春归其丧也。”则全归之於怀王。又《山鬼篇》云:“楚襄王游云梦,梦一妇人,名曰瑶姬。通篇辞意,似指此事。”则又归之於巫山神女。屈原本旨,岂其然乎!
△《读骚列论》·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顾成天撰。此书又举《九章》以下诸篇未及作解者,一一评其大意。谓《离骚》之作在顷襄之世,屈原之死乃身殉怀王,力辟《史记》记事之谬。谓《九章》《惜诵》、《惜往日》二篇为伪托,定为河洛间人所作。谓《卜居》亦为伪托,定为战国人所作。谓《渔父》即庄周。谓《招魂》、《大招》皆招怀王。
其说皆不免武断。至《思美人》篇“托玄鸟而致词”句,谓因张仪生出“鸟”字,因商於生出“玄鸟”字,其说尤不可解矣。
△《离骚中正》·(无卷数,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国朝林仲懿撰。仲懿有《南华本义》,已著录。是编首载《读离骚管见》数则,谓屈原之赋以执中为宗派,主敬为根柢。自叙学问本领,陈述帝王心法,与四子书相表里。其说甚迂,故所释类多穿凿。如释“名余曰正则,字余曰灵均”,谓屈子窃取子思之道,所言正则、灵均,与《中庸》“天命之性,率性之道”相合。是果骚人之本意乎?
△《屈骚心印》·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夏大霖撰。大霖字用雨,号梅皋,衢州西安人。是编成於乾隆甲子,因林云铭《楚辞灯》而改订之。据其自述,自林本以外,所见惟朱子、来钦之、黄维章三家本。其论韵称沈约为晋人。所引据者亦不过李渔《笠翁诗韵》、蔡方炳《广舆记》诸书。前有毛以阳评,谓朱子未暇注《楚辞》,今本出后人之附会,尤不知何据也。
△《楚辞新注》·八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屈复撰。复字悔翁,蒲城人。是编采合《楚辞》旧注,而自以新意疏解之。复颇工诗,故能求骚人言外之意,与拘言诠、涉理路者有殊。而果於师心,亦往往臆为变乱。如《离骚》“曰黄昏以为期兮”二句,指为衍文。《天问》一篇,随意移置其前后,谓之错简。《九歌》末《礼魂》一章,欲改为《礼成》,以为《九歌》之“乱辞”。大抵皆以意为之,无所依据也。
△《楚辞章句》·七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刘梦鹏撰。梦鹏有《春秋义解》,已著录。是书就诸本字句异同。参互考订,亦颇详悉。然不注某字出某本,未足依据。至於篇章次第,窜乱尤多。如二卷《九歌》内《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本各自标题,而删除《湘夫人》、《少司命》之名,称《湘君》前后篇、《司命》前后篇。六卷《九章》内删《抽思》、《橘颂》之目,统为《哀郢》,又移置其先后。均不知何据。又误以《史记》叙事之文为屈平之语,遂合《渔父》、《怀沙》为一篇。
删去《渔父歌》,而增入乃作《怀沙之赋》。其辞曰九字,尤以意为之也。
──右“楚辞类”十七部,七十五卷,内一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别集类一集始於东汉。荀况诸集,后人追题也。其自制名者,则始张融《玉海集》。
其区分部帙,则江淹有《前集》,有《后集》。梁武帝有诗赋集,有文集,有别集;梁元帝有集,有小集;谢朓有集,有逸集;与王筠之一官一集,沈约之正集百卷,又别选集略三十卷者,其体例均始於齐梁。盖集之盛,自是始也。唐宋以后,名目益繁。然隋、唐志所著录,《宋志》十不存一。《宋志》所著录,今又十不存一。新刻日增,旧编日减,岂数有乘除欤?文章公论,历久乃明。天地英华所聚,卓然不可磨灭者,一代不过数十人。其馀可传可不传者,则系乎有幸有不幸。存佚靡恒,不足异也。今於元代以前,凡论定诸编,多加甄录。有明以后,篇章弥富,则删薙弥严。非曰沿袭恒情,贵远贱近,盖阅时未久,珠砾并存,去取之间,尤不敢不慎云尔。
△《扬子云集》·六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汉扬雄撰。案《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载雄集五卷。其本久佚。宋谭愈始取《汉书》及《古文苑》所载四十馀篇,仍辑为五卷,已非旧本。明万历中,遂州郑朴又取所撰《太玄》、《法言》、《方言》三书及类书所引《蜀王本纪》、《琴清英》诸条,与诸文赋合编之,厘为六卷,而以逸篇之目附卷末。即此本也。雄所撰诸箴,《古文苑》及《中兴书目》皆二十四篇。惟晁公武《读书志》称二十八篇,多《司空》、《尚书》、《博士》、《太常》四篇。是集复益以《太官令》、《太史令》为三十篇。考《后汉书·班固传》注引雄《尚书箴》,《太平御览》引雄《太官令》、《太史令》二箴,则朴之所增,未为无据。然考《汉书·胡广传》,称雄作十二州箴、二十五官箴,其九箴亡。则汉世止二十八篇。刘勰《文心雕龙》称卿尹州牧二十五篇,则又亡其三,不应其后复出。且《古文苑》载《司空》等四箴,明注崔骃、崔瑗之名。
叶大庆《考古质疑》又摘《初学记》所载《润州箴》中乃有“六代都兴”之语,则诸书或属误引,未可遽定为雄作也。是书之首又冠以雄《始末辨》一篇,乃焦竑笔乘之文。谓“《汉书》载雄仕莽,作符命投阁,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考雄至京见成帝,年四十馀。自成帝建始改元至天凤五年,计五十有二岁。以五十二合四十馀,已近百年,则与年七十一者又相牴牾。又考雄至京,大司马王音奇其文,而音薨於永始初年。则雄来必在永始之前,谓雄为仕於莽年者妄也”云云。
近人多祖其说,为雄讼枉。案《文选》任昉所作《王文宪公集·序》“家谍”字下,李善注引刘歆《七略》曰:“子云家谍言,以甘露元年生。《汉书·成帝纪》载,行幸甘泉、行幸长杨宫并在元延元年己酉。上距宣帝甘露元年戊辰,正四十二年,与四十馀之数合。其后元延凡五年,绥和凡二年,哀帝建平凡四年,元寿凡二年,平帝元始凡五年,孺子婴凡三年,王莽始建国凡五年,积至天凤五年,正得七十一年,与七十一卒之数亦合。其仕莽十年,毫无疑义。”竑不考祠甘泉、猎长杨之岁,而以成帝即位之建始元年起算,悖谬殊甚。惟王音卒岁,实与雄传不合。然“音”字为“根”字之误,宋祁固已言之。其文载今本《汉书》注中,竑岂未见耶?
△《蔡中郎集》·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汉蔡邕撰。《隋志》载后汉左中郎将蔡邕集十二卷。注曰梁有二十卷,录一卷。则其集至隋已非完本。《旧唐志》乃仍作二十卷,当由官书佚脱,而民间传本未亡,故复出也。《宋志》著录仅十卷,则又经散亡,非其旧本矣。此本为雍正中陈留所刊。文与诗共得九十四首。证以张溥《百三家集》刻本,多寡增损,互有出入。卷首欧静序论姜伯淮、刘镇南碑断非邕作。以年月考之,其说良是。
张本删去刘碑,不为无见。然以伯淮为邕前辈,宜有邕文,遂改建安二年为熹平二年,则近於武断矣。张本又载《荐董卓表》,而陈留本无之。其事范书不载,或疑为后人赝作。然刘克庄《后村诗话》已排诋此表,与扬雄《剧秦美新》同称。
则宋本实有此文,不自张本始载。后汉诸史,自范、袁二家以外,尚有谢承、薛莹、张璠、华峤、谢沈、袁崧、司马彪诸家,今皆散佚,亦难以史所未载,断其事之必无。或新本刊於陈留,以桑梓之情,欲为隐讳,故削之以灭其迹欤?
△《孔北海集》·一卷(编修朱筠家藏本)
汉孔融撰。案魏文帝《典论论文》称“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后汉书》融本传亦曰:“魏文帝深好融文辞,叹曰:‘扬、班俦也。’
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辄赏以金帛。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载汉少府孔融集九卷。注曰梁十卷,录一卷。则较本传所记已多增益。新、旧《唐书》皆作十卷,盖犹梁时之旧本。《宋史》始不著录,则其集当佚於宋时。此本乃明人所掇拾。凡表一篇、疏一篇、上书三篇、奏事二篇、议一篇、对一篇、教一篇、书十六篇、碑铭一篇、论四篇、诗六篇,共三十七篇。其《圣人优劣论》,盖一文而偶存两条,编次者遂析为两篇,实三十六篇也。张溥《百三家集》亦载是集,而较此本少《再告高密令教》、《告高密县僚属》二篇。大抵捃拾史传类书,多断简残章,首尾不具。
不但非隋唐之旧,即苏轼《孔北海赞序》称读其所作《杨氏四公赞》,今本亦无之。则宋人所及见者,今已不具矣。然人既国器,文亦鸿宝。虽阙佚之馀,弥可珍也。其六言诗之名见於本传,今所传三章,词多凡近。又皆盛称曹操功德,断以融之生平,可信其义不出此。即使旧本有之,亦必黄初间购求遗文,赝托融作以颂曹操,未可定为真本也。流传既久,姑仍旧本录之,而附纠其伪於此。集中诗文,多有笺释本事者,不知何人所作。奏疏之类,皆附缀篇末。书教之类,则夹注篇题之下。体例自相违异。今悉夹注篇题之下,俾画一焉。
△《曹子建集》·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魏曹植撰。案《魏志》植本传,景初中,撰录植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内外。《隋书·经籍志》载《陈思王集》三十卷。《唐书·艺文志》作二十卷,然复曰又三十卷。盖三十卷者,隋时旧本;二十卷者,为后来合并重编。实无两集。郑樵作《通志略》,亦并载二本。焦竑作《国史经籍志》,遂合二本卷数为一,称植集为五十卷,谬之甚矣。陈振孙《书录解题》亦作二十卷。
然振孙谓其间颇有采取《御览》、《书钞》、《类聚》中所有者。则捃摭而成,已非唐时二十卷之旧。《文献通考》作十卷,又并非陈氏著录之旧。此本目录后有“嘉定六年癸酉”字,犹从宋宁宗时本翻雕。盖即《通考》所载也。凡赋四十四篇,诗七十四篇,杂文九十二篇,合计之,得二百十篇。较魏志所称百馀篇者,其数转溢。然残篇断句,错出其间。如《鹞雀》、《蝙蝠》二赋均采自《艺文类聚》。《艺文类聚》之例,皆标“某人某文曰”云云,编是集者遂以“曰”字为正文,连於赋之首句,殊为失考。又《七哀诗》晋人采以入乐,增减其词,以就音律,见《宋书·乐志》中。此不载其本词,而载其入乐之本,亦为舛谬。《弃妇篇》见《玉台新咏》,亦见《太平御览》。《镜铭》八字,反复颠例,皆叶韵成文,实为回文之祖。见《艺文类聚》。皆弃不载。而《善哉行》一篇,诸本皆作古辞,乃误为植作。不知其下所载“当来日大难”,即当此篇也。使此为植作,将自作之而自拟之乎?至於《王宋妻诗》,《艺文类聚》作魏文帝,邢凯《坦斋通编》据旧本《玉台新咏》,称为植作。今本《玉台新咏》又作王宋自赋之诗。
则众说异同,亦宜附载,以备参考,乃竟遗漏,亦为疏略,不得谓之善本。然唐以前旧本既佚,后来刻植集者率以是编为祖,别无更古於斯者。录而存之,亦不得已而思其次也。
△《嵇中散集》·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本题晋嵇康撰。案康为司马昭所害,时当涂之祚未终,则康当为魏人,不当为晋人。《晋书》立传,实房乔等之舛误。本集因而题之,非也。《隋书·经籍志》载康文集十五卷。新、旧《唐书》并同。郑樵《通志略》所载卷数尚合。
至陈振孙《书录解题》则已作十卷。且称康所作《文论》六七万言,其存於世者仅如此,则宋时已无全本矣。疑郑樵所载,亦因仍旧史之文,未必真见十五卷之本也。王楙《野客丛书》云:“《嵇康传》曰:‘康喜谈名理,能属文。撰《高士传赞》,作《太史箴》、《声无哀乐论》。’余得毗陵贺方回家所藏缮写《嵇康集》十卷,有诗六十八首。今《文选》所载才三数首。《选》惟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一首,不知又有《与吕长悌绝交》一书。《选》惟载《养生论》一篇,不知又有《与向子期论养生难答》一篇,四千馀言,辨论甚悉。集又有《宅无吉凶》、《摄生论难》上、中、下三篇,《难张辽自然好学论》一首,《管蔡论》、《释私论》、《明胆论》等文。《崇文总目》谓《嵇康集》十卷,正此本尔。唐《艺文志》谓《嵇康集》十五卷,不知五卷谓何。”观楙所言,则樵之妄载确矣。
此本凡诗四十七篇、赋一篇、书二篇、杂著二篇、论九篇、箴一篇、家诫一篇。
而杂著中《嵇荀录》一篇,有录无书。实共诗文六十二篇,又非宋本之旧,盖明嘉靖乙酉吴县黄省曾所重辑也。杨慎《丹铅录》尝辨阮籍卒於康后,而世传籍碑为康作。此本不载此碑,则其考核犹为精审矣。
△《陆士龙集》·十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晋陆云撰。云与兄机齐名,时称“二陆”。史谓其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
今观集中诸启,其执辞谏诤,陈议鲠切,诚近於古之遗直。至其文藻丽密,词旨深雅,与机亦相上下。平吴二俊,要亦未易优劣也。《隋书·经籍志》载云集十二卷,又称梁十卷,录一卷。是当时所传之本,已有异同。《新唐书·艺文志》但作十卷,则所谓十二卷者,已不复见。至南宋时,十卷之本又渐湮没。庆元间,信安徐民瞻始得之於秘书省,与机集并刊以行。然今亦未见宋刻,世所行者惟此本。考史称云所著文词凡三百四十九篇,此仅录二百馀篇,似非足本。盖宋以前相传旧集,久已亡佚。此特裒合散亡,重加编缉,故叙次颇为丛杂。如《答兄平原诗》二首,其《行矣怨路长》一首乃机赠云之作,故冯惟讷《诗纪》收入机诗内。而此本误作云答机诗。又“绿房含青实”四语及“逍遥近南畔”二语,皆自《艺文类聚》《芙蕖部》、《啸》部摘出,佚其全篇。故《诗纪》以为失题,系之卷末,但注“见《艺文》某部。”此乃直标曰“芙蓉”、曰“啸”,殆明人不学者所编,又出《诗纪》之后矣。特是云之原集既不可见,惟藉此以传什一。故悉仍其旧录之,姑以存其梗概焉。
△《陶渊明集》·八卷(内府藏本)
晋陶潜撰。案北齐阳休之序录潜集行世凡三本。一本八卷,无序。一本六卷,有序目,而编比颠乱,兼复阙少。一本为萧统所撰(案古人编录之书亦谓之撰,故《文选》旧本皆题梁昭明太子撰,而徐陵《玉台新咏·序》亦称撰录艳歌凡为十卷。休之称潜集为统撰,盖沿当日之称,今亦仍其旧文),亦八卷,而少《五孝传》及《四八目》。《四八目》即《圣贤群辅录》也。休之参合三本,定为十卷,已非昭明之旧。又宋庠《私记》称《隋·经籍志》潜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录一卷。《唐志》作五卷。庠时所行,一为萧统八卷本,以文列诗前。一为阳休之十卷本。其他又数十本,终不知何者为是。晚乃得江左旧本,次第最若伦贯。
今世所行,即庠称江左本也。然昭明太子去潜世近,已不见《五孝传》、《四八目》,不以入集,阳休之何由续得?且《五孝传》及《四八目》所引《尚书》自相矛盾,决不出於一手,当必依托之文,休之误信而增之。以后诸本,虽卷帙多少,次第先后,各有不同,其窜入伪作,则同一辙,实自休之所编始。庠《私记》但疑《八儒》、《三墨》二条之误,亦考之不审矣。今《四八目》已经睿鉴指示,灼知其赝,别著录於子部类书而详辨之。其《五孝传》文义庸浅,决非潜作。既与《四八目》一时同出,其赝亦不待言。今并删除。惟编潜诗文仍从昭明太子为八卷。虽梁时旧第今不可考,而黜伪存真,庶几犹为近古焉。
△《璿玑图诗读法》·一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明康万民撰。万民字无沴,武功人,海之孙也。苏蕙织锦回文,古今传为佳话。刘勰《文心雕龙》称回文所兴,道原为始。则齐、梁之际,尚未见其图。此图及唐则天皇后序,均莫知所从来。考《晋书·列女传》载:“苻坚秦州刺史窦滔,有罪徙流沙。其妻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无滔镇襄阳及赵阳台谗间事。
又考《晋书·孝武帝纪》称:“太玄四年,苻丕陷襄阳。”《苻坚载记》称:“以其中垒梁成为南中郎将,都督荆扬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配兵一万,镇襄阳。”亦不言窦滔。与序所言,全然乖异。序末称如意元年五月一日。是时《晋书》久成,不应矛盾至此。又其文萎弱,亦不类初唐文体,疑后人依托。然《晋书》称其图凡八百四十字,纵横宛转以读之,文多不录,则唐初实有是图。又李善注江淹《别赋》,引《织锦回文诗序》曰:“窦滔秦州被徙沙漠,其妻苏氏,秦州临去别苏,誓不再娶。至沙漠,更娶妇。苏氏织锦端中作此回文诗以赠之。苻国时人也。”其说亦与《晋书》合,益知诗真而序伪。考黄庭坚诗已用“连波悔过阳台暮雨”事,其伪当在宋以前也。序称其锦纵广八寸,题诗二百馀首,计八百馀言。纵横反覆,皆成章句。黄伯思《东观馀论》谓:“其图本五色相宣,因以别三、五、七言之异。后人流传,不复施采,故迷其句读。”又谓“尝於王晋玉家得唐申諴之释,而后晓然。”今諴本已不传。僧起宗以意推求,得三、四、五、六、七言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分为七图。万民更为寻绎,又於第三图内增立一图,并增读其诗至四千二百六首。合起宗所读,共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合两家之图,辑为此编。夫但求协韵成句,而不问义之如何。辗转钩连,旁行斜上,原可愈增愈多。然必以为若兰本意如斯,则未之能信。存以为艺林之玩可矣。起宗不知何许人。王士祯《居易录》载赵孟頫妻管道昇《璿玑图》真迹,已称起宗道人云云,则其人当在宋元间也。
△《鲍参军集》·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鲍照撰。照字明远,东海人。晁公武《读书志》作上党人。盖误读虞炎序中“本上党人”之语。“照”或作“昭”,盖唐人避武后讳所改。韦庄诗有“欲将张翰松江雨,画作屏风寄鲍昭”句,押入平声,殊失其实。(案宋《礼部贡举条式》,“齐桓”违讳,作“齐威”,可用於句中,不可押入微韵。)沈约《宋书》、李延寿《南北史》作於武后称制前者,实皆作“照”,不作“昭”也。照为临川王子顼参军,没於乱兵,遗文零落。齐散骑侍郎虞炎始编次成集。《隋书·经籍志》著录十卷,而注曰梁六卷,然则后人又续增矣。此本为明正德庚午朱应登所刊,云得自都穆家。卷数与《隋志》合,而冠以炎序,未审即《隋志》旧本否。考其编次,既以乐府别为一卷,而《采桑》、《梅花落》、《行路难》亦皆乐府,乃列入诗中。唐以前人,皆解声律,不应舛互若此。又《行路难》第七首“蹲蹲”字下注曰:“集作樽樽。”“啄”字下注曰:“集作逐。”使果原集,何得又称“集作”?此为后人重辑之明验矣。然文章皆有首尾,诗赋亦往往有自序、自注,与六朝他集从类书采出者不同。殆因相传旧本而稍为窜乱欤?锺嵘《诗品》云:“学鲍照‘才能日中市朝满’,学谢朓‘劣得黄鸟度青枝’。”今集中无此一句,益知非梁时本也。
△《谢宣城集》·五卷(内府藏本)
齐谢朓撰。朓字元晖,陈郡阳夏人。事迹具《南齐书》本传。案朓以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以选复为中书郎。又出为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迁尚书吏部郎,被诛。其官实不止於宣城太守。然诗家皆称“谢宣城”,殆以《北楼吟咏》为世盛传耶。据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朓集本十卷。楼炤知宣州,止以上五卷赋与诗刊之。下五卷皆当时应用之文,衰世之事。可采者已见本传及《文选》。馀视诗劣焉,无传可也。”考锺嵘《诗品》称:“朓极与予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则振孙之言审矣。张溥刻《百三家集》,合朓诗赋五卷为一卷。此本五卷即绍兴二十八年楼炤所刻。前有炤序,犹南宋佳本也。本传称朓“长于五言诗”。沈约尝云“二百年来无此诗”。锺嵘《诗品》乃称其“微伤细密,颇在不伦。一章之中,自有玉石。”又称其“善自发端,而末篇多踬。
过毁过誉,皆失其真。”赵紫芝诗曰:“辅嗣易行无汉学,元晖诗变有唐风。”
斯於文质升降之间,为得其平矣。
△《昭明太子集》·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梁昭明太子统撰。案《梁书》本传,称统有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并同。《宋史·艺文志》仅载五卷,已非其旧。《文献通考》不著录,则宋末已佚矣。此本为明嘉兴叶绍泰所刊。凡诗赋一卷、杂文五卷。赋每篇不过数句,盖自类书采掇而成,皆非完本。诗中《拟古》第二首、《林下作伎》一首、《照流看落钗》一首、《美人晨妆》一首、《名士悦倾城》一首,皆梁简文帝诗,见於《玉台新咏》。其书为徐陵奉简文之令而作,不容有误。当由书中称简文帝为皇太子,辗转稗贩,故误作昭明。又《锦带书十二月启》亦不类齐、梁文体。其《姑洗三月启》中有“啼莺出谷,争传求友之声”句。考唐人《试莺出谷诗》,李绰尚书故实讥其事无所出。使昭明先有此启,绰岂不见乎?
是亦作伪之明证也。张溥《百三家集》中亦有统集。以两本互校,此本《七召》一篇,与《东宫官属令》一篇,《谢赉涅槃经讲疏启》一篇,《谢敕赍铜造善觉寺塔露盘启》一篇,《谢赉魏国锦》、《赉广州塸》、《赉城边橘》、《赉河南菜》、《赉大崧启》五篇,与刘孝仪、与张缵、与晋安王《论张新安书》三篇,《驳举乐议》一篇,皆溥本所无。溥本《与明山宾令》一篇,《详东宫礼绝旁亲议》一篇,《谢敕铸慈觉寺钟启》一篇,亦此本所无。然则是二本者皆明人所掇拾耳?
△《江文通集》·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梁江淹撰。淹有《铜剑赞》,已著录。淹自序传称:“自少及长,未尝著书,惟集十卷。”考传中所序官阶,止於中书侍郎。校以史传,正当建元之初。则永明以后所作,尚不在其内。今旧本散佚,行於世者惟歙县汪士贤、太仓张溥二本。
此本乃乾隆戊寅淹乡人梁宾以汪本、张本参核异同,又益以睢州汤斌家钞本,参互成编。汪本阙《知己赋》一篇,《井赋》四语,《铜剑赞》一篇,《咏美人春游》一篇,《征怨》一篇。张本阙《为萧让太傅扬州牧表》一篇。此皆补完。他如《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张本无题首四字。《尚书符》张本题下阙夹注“起都宫车军局兰台”八字。《为萧重让扬州表》中“任钧符负图之重”句,张本误脱“符”字。《为萧让太傅相国十郡九锡表》首张本无“备九锡之礼”五字。《上建平王书》末汪本脱“此心既照,死且不朽”八字。亦均校正。其馀字句,皆备录异同。若《杂拟诗序》中“芳草宁共气”句,此本讹“气”为“弃”之类,小小疏舛,间或不免。然终较他本为善也。
△《何水部集》·一卷(江苏蒋曾莹家藏本)
梁何逊撰。逊字仲言,东海郯人。官至水部员外郎,故自唐以来称何水部。
王僧孺尝辑逊诗编为八卷。宋黄伯思《东观馀论》有逊集跋,称为春明宋氏本。
盖宋敏求家所传,其卷数尚与梁书相符。而伯思云杜甫所引“昏鸦接翅归,金粟裹搔头”等句不见集中。则当时已有佚脱。旧本久亡,所谓八卷者不可复睹。即《永乐大典》所引逊诗,亦皆今世所习见。则元、明间已不存矣。此本为正德丁丑松江张纮所刊。首列逊小传,凡诗九十五首,附载范云、刘孝绰同作《拟古》二首,《联句》十三首。末载黄伯思跋。跋后附《七召》一篇。末复有纮跋,称旧与《阴铿集》偕刻。纮以二家体裁各别,不当比而同之,公暇独取是集,删其繁芜。同寅毗陵陆懋之、永嘉李升之捐俸共刻。然则是集又经纮刊削,有所去取欤?《玉台新咏》载逊《学青青河边草》一首,此本标题作《拟青青河畔草》。
转韵体《为人作其人识节工歌》,与《玉台新咏》不同。考六朝以前之诗题,无此体格。显为后人所妄加。又《青青河边草》为蔡邕之作,《青青河畔草》为枚乘之作。六朝人所拟,截然有别。此效邕体而题作“畔”字,明为后人据十九首而改。复以古诗不换韵,此诗换韵,妄增转韵体云云。盖字句亦多所窜乱,非其旧矣。
△《庾开府集笺注》·十卷(少詹事陆费墀家藏本)
周庾信撰,国朝吴兆宜注。信,《周书》有传。然考集中辛成碑文,称“开皇元年七月某日,反葬河州。”则入隋几一载矣。信为梁元帝守朱雀《舟行》,望敌先奔。厥后历仕诸朝,如更传舍,其立身本不足重。其骈偶之文,则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为四六宗匠。初在南朝,与徐陵齐名。
故李延寿《北史·文苑传·序》称:“徐陵、庾信,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采。
词尚轻险,情多哀思。”王通《中说》亦曰:“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诞。”令狐德棻作《周书》,至诋其“夸目侈於红紫,荡心逾於郑卫”,斥为词赋之罪人。然此自指台城应教之日,二人以宫体相高耳。至信北迁以后,阅历既久,学问弥深,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灝气舒卷,变化自如,则非陵之所能及矣。张说诗曰:“兰成追宋玉,旧宅偶词人。笔涌江山气,文骄云雨神。”其推挹甚至。杜甫诗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后来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则诸家之论,甫固不以为然矣。《北史》本传称有集二十卷,与周滕王逌之序合。《隋书·经籍志》作二十一卷,皆已久佚。倪瓒《清閟阁集》有《与彝斋学士书》曰:“闻执事新收得《庾子山集》,在州郭时欲借以示仆,不时也。兹专一力致左右,千万暂借一观”云云。则元末明初尚有重编之本,今亦未见此本。虽冠以滕王逌序,实由诸书抄撮而成,非其原帙也。《隋书·魏澹传》称:“废太子勇命澹注《庾信集》。”其书不传。
《唐志》载张廷芳等三家尝注《哀江南赋》,《宋志》已不著录。近代胡渭始为作注,而未及成帙。兆宜采辑其说,复与昆山徐树穀等补缀成编,粗得梗概。然六朝人所见之书,今已十不存一。兆宜捃摭残文,补苴求合,势不能尽详所出。
如注《哀江南赋》“经邦佐汉”一事,引《史记索隐》误本,以园公为姓“庾”,以四皓为汉相,殊不免附会牵合。后钱塘倪璠别为笺注,而此本遂不甚行。然其经营创始之功,终不可没。与倪注并录存之,亦言杜诗者不尽废千家注意也。兆宜字显令,吴江人,康熙中诸生。尝注徐、庾二集,又注《玉台新咏》、《才调集》、《韩偓诗集》。今惟徐、庾二集刊版行世。馀惟钞本仅存云。
△《庾子山集注》·十六卷(通行本)
国朝倪璠撰。璠字鲁玉,钱塘人。康熙乙酉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是编以吴兆宜所笺《庾开府集》合众手以成之,颇伤漏略。乃详考诸史,作年谱冠於集首。又旁采博蒐,重为注释。其中如《小园赋》前一段本属散文,而璠以为用古韵,未免失之穿凿。《汉书·艺文志》《别栩阳赋》五篇,自是人姓名,而信《哀江南赋》乃云“栩阳亭有离别之赋”。《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桂华”二字,自属篇名,“冯冯翼翼,承天之则”二句,乃下章之首,而信《黄帝云门舞歌》乃云“清野桂冯冯”。皆显然舛误。璠依违其词,不加驳正,亦失之附会。
然比核史传,实较吴本为详。《哀江南赋》一篇,引据时事,尤为典核。集末《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伯母东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并考核年月,证以《文苑英华》,知为杨炯之文误入信集。辨证亦颇精审,不以稍伤芜冗为嫌也。
△《徐孝穆集笺注》·六卷(内府藏本)
陈徐陵撰,国朝吴兆宜注。《隋书·经籍志》载陵集本三十卷,久佚不传。
此本乃后人从《艺文类聚》、《文苑英华》诸书内采掇而成。陵文章绮丽,与庾信齐名,世号徐庾体。陈书本传称其缉裁巧密,多有新意。自有陈创业,文檄军书及禅授诏策,皆陵所制,为一代文宗。其集旧无注释。兆宜既笺《庾信集》,因并陵集笺之。未及卒业,其同里徐文炳续为补缉,以成是编。其中可与史事相证者,如《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遣建康令谢挺、散骑常侍徐陵等聘於东魏”。胡三省注谓“建康令秩千石,散骑常侍秩二千石,谢挺不当在徐陵之上。
盖陵将命而使,挺特辅行耳。”今案集中《在北齐与杨仆射书》有云:“谢常侍今年五十有一,吾今年四十有四。介已知命,宾又杖乡”云云。是谢挺实为正使,盖假散骑常侍以行。特《通鉴》但书其本官,并非舛错。胡三省未考陵书,未免曲为之说。参诸此集,可正其讹。而兆宜所笺,略不言及。盖主於捃拾字句,不甚考订史传也。然笺释词藻,亦颇足备稽考,故至今与所笺庾集并传焉。
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
○别集类二
△《东皋子集》·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唐王绩撰。绩字无功,太原祁人。隋大业中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归隐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唐初以前官待诏门下,复求为太乐丞。后乃解官归里。
是身事两朝,皆以仕途不达,乃退而放浪於山林。《新唐书》列之《隐逸传》,所未喻也。然绩为王通之弟,而志趣高雅,不随通聚徒讲学,献策干进,其人品亦不可及矣。史称其简放嗜酒,尝作《醉乡记》、《五斗先生传》、《无心子传》。
其《醉乡记》为苏轼所称。然他文亦疏野有致。其诗惟《野望》一首为世传诵。
然如《石竹咏》,意境高古。《薛记室收过庄见寻诗》二十四韵,气格遒健。皆能涤初唐俳偶板滞之习,置之开元、天宝间,弗能别也。《唐书·艺文志》载绩集五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云“其友吕才鸠访遗文,编成五卷,为之序”。
而今本实止三卷。又晁公武《读书志》引吕才序,称绩年十五,谒杨素,占对英辨。薛道衡见其《登龙门忆禹赋》,叹为今之庾信。且载其卜筮之验者数事。今本吕才序尚存,而晁公武所引之文则无之。又序称“鸠访未毕,缉为三卷”,与《书录解题》不合。其《登龙门》一赋亦不载集中。或宋末本集已佚,后人从《文苑英华》、《文粹》诸书中采绩诗文,汇为此编,而伪托才序以冠之,未可知也。此本为明崇祯中刊本。卷首尚有陆淳序一首,晁、陈二家目中皆未言及。
其真伪亦在两可间矣。
△《寒山子诗集》·一卷、附《丰干拾得诗》·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案寒山子,贞观中天台广兴县僧。居於寒岩,时还往国清寺。丰干、拾得则皆国清寺僧也。世传台州刺史闾邱允遇三僧事,踪迹甚怪。盖莫得而考证也。其诗相传即允令寺僧道翘寻寒山平日於竹木石壁上及人家厅壁所书,得三百馀首。
又取拾得土地堂壁上所书偈言,并纂集成卷。丰干则仅存房中壁上诗二首。允自为之序。宋时又名《三隐集》,见淳熙十六年沙门道南所作记中。《唐书·艺文志》载寒山诗入释家类,作七卷。今本并为一卷,以拾得、丰干诗别为一卷附之,则明新安吴明春所校刻也。王士祯《居易录》云:寒山诗,诗家每称其“鹦鹉花间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谓其有唐调。(案此明江盈科雪涛评语,士祯引之。寒山子即唐人,盈科以为有唐调,盖偶未考其时代。谨附订於此。)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至云“不烦郑氏笺,岂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语。大抵佛语、菩萨语也。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而机趣横溢,多足以资劝戒。且专集传自唐时,行世已久。今仍著之於录,以备释氏文字之一种焉。又案《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曰:“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於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馀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徵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於人间”云云。则寒山子又为中唐仙人,与闾邱允事又异。无从深考,姑就文论文可矣。
△《王子安集》·十六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唐王勃撰。《唐书·文苑传》称其文集三十卷。而《杨炯集序》则谓分为二十卷,具诸篇目。洪迈《容斋随笔》亦称今存者二十卷,盖犹旧本。明以来其集已佚,原目遂不可考。世所传《初唐十二家集》,仅载勃诗赋二卷,阙略殊甚。
故皇甫汸作《杨炯集序》,称王诗赋之馀,未睹他制。此本乃明崇祯中闽人张燮搜辑《文苑英华》诸书,编为一十六卷。虽非唐、宋之旧,而以视别本,则较为完善矣。勃文为四杰之冠,儒者颇病其浮艳。案段成式《酉阳杂俎》曰:“张燕公尝读勃《夫子学堂碑颂》‘帝车南指,遁七曜於中阶。华盖西临,高五云於太甲’四句,悉不解。访之一公。(案一公谓僧一行也。)一公言:‘北斗建午,七曜在南方,有是之祥,无位圣人当出。’”“华盖”以下卒不可悉。洪迈《容斋随笔》亦曰:“王勃等四子之文,皆精切有本原。其用骈俪作记序碑碣,盖一时体格如此,而后来颇议之。杜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正谓此耳。‘身名俱灭’以责轻薄子,‘江河万古’指四子也。”韩公《滕王阁记》云:“江南多游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及得三王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词。”注谓王勃作《游阁序》。又云中丞命为记,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则韩之所以推勃,亦为不浅矣。夫一行、段成式博洽冠绝古今,杜甫、韩愈诗文亦冠绝古今,而其推勃如是。枵腹白战之徒,掇拾语录之糟粕,乃沾沾焉而动其喙,殆所谓蚍蜉撼树者欤。今录勃集并录成式及迈之所记,庶耳食者无轻诋焉。
△《盈川集》·十卷、《附录》·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唐杨炯撰。《唐书·文苑传》称其文集本三十卷。晁公武《读书志》仅著录二十卷,云今多亡逸。是宋代已非完本。然其本今亦不传。此乃明万历中龙游童佩从诸书裒集,诠次成编。并以本传及赠答之文、评论之语,别为附录一卷。皇甫汸为之序。凡赋八首、诗三十四首、杂文三十九首。《文苑英华》载其《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一首、《伯母东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一首,列庾信文后,明人因误编入信集中。此本收《尔朱氏志》一篇,而《李氏志》仍不载,则蒐罗尚有所遗也。《旧唐书》本传最称其《盂兰盆赋》。然炯之丽制,不止此篇。
刘昫殆以为奏御之作,故特加纪录欤?传又载其《驳太常博士苏知几冕服议》一篇,引援经义,排斥游谈,炯文之最有根柢者。知其词章瑰丽,由於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而《新唐书》本传删之不载,盖犹本纪不载诏令之意。是宋祁之偏见,非定评也。又新旧《唐书》并称炯为政严酷,则非循吏可概见。童佩序称盈川废县在瀫水北,其地隶龙邱,去郡四十馀里,今址岿然独存。炯令盈川,无何卒,县寻罢。民尸祝其地,至今春秋不辍。是则因其文艺而更粉饰其治绩,亦非公论矣。
△《卢昇之集》·七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唐卢照邻撰。《唐书·文苑传》称照邻初为邓王府典签,调新都尉,以病去官。后手足挛废,竟自沉颍水而死。考集中《相里夫人檀龛序》,称“乾封纪岁”
当为“乾封”元年丙寅。《对蜀父老问》称“龙集荒落”,当为总章二年己巳。
皆在益州时所作,《病梨树赋序》称“癸酉之岁,卧病长安”。则其罢官当在咸亨四年以前。计其羁栖一尉。仅五六年。又《穷鱼赋序》称“曾以横事被拘,将致之深议”。则中间又遭非罪。其病废以后,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借书,至每人求乞钱二千,其贫亦可想见。盖文士之极坎坷者。故平生所作,大抵欢寡愁殷,有骚人之遗响,亦遭遇使之然也。史又称王、杨、卢、骆以文章齐名,杨炯尝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张说则曰:“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优於卢而不减王。耻居后,信然;愧在前,谦也。”今观照邻之文,似不及王、杨、骆三家之宏放,疑说之论为然。然所传篇什独少,未可以一斑概全豹。杜甫均以江河万古许之,似难执残编断简以强定低昂。况张鷟《朝野佥载》亦记是语,而作照邻谓“喜居王后,耻在骆前”。文人品目,多一时兴到之言,尤未可据为定论也。
其集晁氏、陈氏书目俱作十卷。此本仅七卷,则其散佚者已多。又《穷鱼赋序》称“尝思报德,故冠之篇首”。则照邻自编之集,当以是赋为第一。而此本列《秋霖》、《驯鸢》二赋后。其《与在朝诸贤书》亦非完本。知由后人掇拾而成,非其旧帙矣。
△《骆丞集》·四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唐骆宾王撰。《唐书·文苑传》称:“中宗时诏求其文,得百馀篇,命郗云卿编次之。”《书录解题》引云卿旧序,称“光宅中广陵乱,伏诛”。盖据李孝逸奏捷之语。孟棨《本事诗》则云:“宾王落发,遍游名山。宋之问游灵隐寺作诗,尝为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句。今观集中,与之问踪迹甚密,在江南则有投赠之作,在兖州则有饯别之章。宜非不相识者,何至觌面失之。封演为天宝中人,去宾王时甚近,所作《闻见记》中载之问此诗,证月中桂子之事,并不云出宾王。知当时尚无是说。又朱国桢《涌幢小品》载:“正德九年,有曹某者,凿靛池於海门城东黄泥口,得古冢题石,曰骆宾王之墓”云云,亦足证亡命为僧之说不确。盖武后改唐为周,人心共愤。敬业、宾王之败,世颇怜之,故造是语。孟棨不考而误载也。其集新、旧《唐书》皆作十卷。宋《艺文志》载有《百道判》三卷,今并散佚。此本四卷,盖后人所裒辑。其注则明给事中颜文选所作。援引疏舛,殆无可取。以《文选》之外别无注本,而其中亦尚有一二可采者,故姑并录之,以备参考焉。
△《陈拾遗集》·十卷(内府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