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四库全书

_25 永瑢(清)
  全书意在广搜,亦殊多驳杂。
  △《蜀中名胜记》·三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曹学佺撰。学佺有《易经通论》,已著录。案,学佺所著,本无此书之名。
  此本乃万历戊午福清林茂之摘其《蜀中广记》内《名胜》一门,刻之南京,而锺惺为之序。不知其何所取也。
  △《华岳全集》·十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旧本题明华阴县知县李时芳撰。今案时芳之本,《千顷堂书目》作十卷,乃嘉靖四十一年所修。至万历二十四年,汝州张维新为潼关道副使,以时芳书多舛错,与华阴县知县贵阳马明卿重加诠叙。前载《图说》、《形胜》、《物产》、《灵异》、《封号》,后载《艺文》,增成十三卷。前有巡抚贾待问序,及维新自序,述之颇详。题时芳所撰,误也。后六年壬寅,知县河间冯嘉会又增文数篇,亦注於书内。至所载国朝祭告之文,与宋琬、蒋超诸人之诗,则莫知谁所续入。
  考其中多有潼关道溧阳狄敬姓名,意者即敬所增欤?
  △《九疑山志》·九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蒋鐄撰。鐄,长洲人。万历中官宁远县知县。九疑山在宁远县南四十里,相传舜葬其地,有舜庙焉。虽舆记流传,而旧无专志,鐄始创修此编。首纪祭舜陵文,次载形胜、古迹、人物、仙释、土产,次录前人碑记诗文。崇祯中,平陵俞向葵为令,复补图於卷首。
  △《罗浮野乘》·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韩晃撰。晃字宾仲,南海人。万历庚子举人,官青田县知县。是编首《全图》,次《名峰》,次《胜迹》,次《仙释》,次《品物》,次《逸事》。书成於崇祯己卯。其兄晟,字寅仲,亦著《罗浮副墨》,今未见。
  △《雁山志胜》·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徐待聘撰。待聘字廷珍,常熟人。万历辛丑进士,官至按察使副使。是编乃其官乐清知县时所撰。卷一为山之名胜及人物、土产、杂事,二卷三卷皆佛刹,四卷则所自作诗文也。其凡例有曰:“旧志凡诗赋题雁山者,或以临莅,或以要津,皆旁搜而诠之,而文之微占於山者亦聚焉。又有欲世识其名者,赂剞劂氏私刻搀入,真赝并收,薰莸莫辨。山灵有知,定当作呕,今皆删去”云云。其言可谓深中地志之陋习。然旧作虽已汰除,而又独录己作一卷,其亦尤而效之矣。
  △《泰山纪事》·三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明宋焘撰。焘字绎田,泰安州人。万历辛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此书一卷曰《天集》,记天神事。二卷曰《地集》,记古迹。三卷曰《人集》,记名宦人物。所言神鬼冥报,已涉荒诞;至泰山太守、泰安知州为守土之官,柳下惠、王章、羊祐诸人亦不过生长其乡,并未岩栖谷汲,乃概行摭入,不知於岱宗故事何涉也。
  △《天台山方外志》·三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释无尽撰。案,钱希言《犭会园·释异篇》曰:“有门法师名传灯,一号无尽,太末人也。出家天台之高明寺。少精炼戒行,学识高出道流。尝撰《天台山志》,甚有禅藻”云云。则无尽者乃其号也。天台山自孙绰作赋以来,登临题咏,翰墨流传,已多见於地志。此书成於万历癸卯,出自释家之手,述梵迹者为多,与专志山川者体例稍殊。故别题曰《方外志》焉。
  △《幽溪别志》·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释无尽撰。幽溪在天台山,无尽常居其地,因撰是志。凡十六门,每门附以艺文,而同时人所作为多。名为地志,实同社刻。《犭会园》称其所至讲席如云,盖明末标榜之风,浸淫乎方以外矣。
  △《恒岳志》·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赵之韩、王濬初同撰。之韩,汜水人。官浑源州知州。濬初,山阴县举人。
  是书成於万历壬子。其目十一,曰《外纪》、《星纪》、《山纪》、《庙纪》、《祀纪》、《事纪》、《物纪》、《游纪》、《仙纪》、《文纪》、《诗纪》。
  搜考颇称详核。又以自宋以来皆祠北岳於上曲阳,故复取《曲阳岳庙诗》附於卷末。后五年,知州衡阳张述龄为刻而行之。然其《文纪》有目无书,已非完本矣。
  △《天目山志》·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徐嘉泰撰。嘉泰字道亨,循州人。官於潜县知县。是书乃万历甲寅嘉泰因旧志重修。浙江有东西二天目,东天目在临安县之西五十里,西天目在於潜县西北四十五里。据此书所图,则本属一山。东西水源若两目然,故曰天目。然此书所纪多属西天目事,统称《天目山志》,非也。
  △《烟云手镜》·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杨继益撰。继益始末未详。前有万历甲寅自序,称居恒游思险远,因检阅群书,摭其山川喜惧之境,录成二帙。然所载诸山水,俱随手杂录,抄撮旧文,无所损益。既不注原书之名,前后次序亦无义例。如上卷有房山、石径山,而房山水洞又在下卷。上卷有牛首山、钟山,而狮子山又在下卷。以至庐山之与瀑布,金山之与妙高台,皆颠倒破析,棼如乱丝。以比《名胜志》、《游名山记》诸书,可谓每况愈下矣。
  △《海阳山水志》·四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丁惟曜撰。惟曜字贞白,休宁人。是书成於万历戊午。纪休宁境内名胜,凡山二十九篇,水八篇,各冠以图。所录艺文,但载记、序、铭、颂诸体,而不及诗词。较他志之滥列题咏者,稍为简净。然严於去取可矣,竟废此一体,则又矫枉过直也。
  △《惠山古今考》·十卷、《附录》·三卷、《补遗》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谈修撰。修字思永,无锡人。是编以无锡惠山为一邑胜境。唐张祐题诗有“小洞穿斜竹,重阶夹细莎”之句,而旧迹已湮,修营建以复其旧。故首卷载《小洞重阶考》,及祠院庵观诸《考》,自二卷至十卷,则自唐及明之诗文。
  《附录》三卷,皆同人赋赠之作。《补遗》一卷,则杂记惠山遗事。卷末自跋,有“梦惠山之神”云云,则未免幻妄矣。
  △《九鲤湖志》·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黄天全撰。天全,莆田人。其书成於万历中。九鲤湖在福建仙游县,天全以旧志仅载游览之作,而遗山水,乃重为厘订。分为《山水》、《建置》、《梦验》、《艺文》四门。《梦验》者,以九鲤湖祠乃闽人祈梦处也。
  △《龙门志》·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樊得仁撰。得仁不知何许人。是书首载《龙门图》及事迹,次纪文类,次纪诗类。首卷考证甚陋。若龙门特为河水所经过,止载《水经注》“河水又南出龙门口”诸条足矣,至摭及历代河源,则迂阔无当。又《玉海》云:“梁山之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是书既已引之,而后又引此数语,别标曰“出《魏·地理志》”。颠倒重复,殊为芜杂。
  △《崆峒山志》·三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李应奇撰。应奇字鹤崖,平凉人。崆峒山在平凉府城西。是书成於万历中,凡分七门,曰《分野》,曰《建革》,曰《疆域》,曰《形胜》,曰《田赋》,曰《仙迹》,曰《题咏》。然一山之志,即不应及分野、建革,而中间兼记及瓦亭关、会盟坛之类,又殊似府志之体例,殊丛杂无限断也。
  △《岘山志》·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张睿卿撰。睿卿字稚通,号心岳,归安人。《湖州府志》称其博雅豪迈,游历山川,以著书为乐。然是书颇无体例。此岘山乃乌程之一山,非城邑郡县之比。而首曰《建置》,名实已不相副。次曰《胜概》,而多与《建置》互见,不过杂载诗文。三曰《遗爱》,叙古名贤王右军以下数人,终於王世贞,皆湖州大吏,与山不甚相涉。四曰《社会》,五曰《放生》,六曰《艺文》,又先散载各门,均失之丛滥也。
  △《上天竺山志》·十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释广宾撰。天竺为东南巨刹,旧有李金庭志。广宾以其附会舛讹,甚至伪撰明太祖《竺隐说》一篇以炫俗,乃删补而成此书。曰《普门示现品》,曰《尊宿住持品》,曰《器界庄严品》,曰《帝王檀越品》,曰《宰官外护品》,曰《风范隆污品》,曰《诗文纪述品》,凡七门。其《风范隆污》一品,於寺僧污行,备书不隐,较他志独存直笔。据总目尚有卷首一卷,此本已佚不存。
  △《烂柯山志》·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徐日炅撰。日炅后改名日曦,浙江西安人。天启壬戌进士。烂柯山在衢州府城南三十里,因晋樵者王质遇仙观棋於此,因以为名。日炅居与山近,因纂辑晋唐迄明诗赋杂文,以成是编。
  △《东西天目志》·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章之采撰。之采字去浮,仁和人。是书作於天启中。以天目山东西二峰,辑为二志,各分四卷。起《引述》、《图考》,讫《诗赋》、《记跋》。杭州守李煜然合而刻之。
  △《九华山志》·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顾元镜撰。元镜,归安人。万历己未进士,官池州府知府。是书成於崇祯己巳。前列《全图》及《十八景图》,次列《山水》、《建置》、《物产》、《人物》、《文翰》五门,门复各立子部。意主夸多,故《山》分为六,《水》分为八;《寺院》、《庵观》区为二名,《楼阁》、《亭馆》别为两类。标目颇为烦碎。又杜荀鹤之污伪命、宋齐邱之逞奸谋,列之《流寓》,以为山水之光,殊乏简择。又王守仁游踪仅至,亦列《寓公》,并伪撰其赠周金和尚一偈,斯尤地志之积习矣。
  △《锡山景物略》·八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王永积撰。永积字崇岩,自号蠡湖野史,无锡人。崇祯甲戌进士,官至兵部职方司郎中。是书纪无锡山川名胜,略分四正四隅。每纪一地,皆首载沿革,次载诗文,永积诗亦往往附载。然采录过滥,邀饮联吟之作,动辄盈编。於锡山地志图经,渺不相涉。则贪於标榜、未讲体例之过耳。
  △《横谿录》·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徐鸣时撰。鸣时字君和,吴县人。崇祯乙亥选贡生,除武宁县知县。横谿镇一曰横塘,在苏州府城西南十三里。水自城中来,西南横流过镇而入太湖,故名。是志分十九门,体例略如郡县志。然如《古迹类》中多列先贤旧宅,又云其址无考。夫使遗墟犹存,自应深凭吊之思。否则既生是乡,自必人人有宅,安能一一虚列乎?宜其一乡之志蔓衍至於八卷也。
  △《閤阜山志》·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俞策撰。策不知何许人。閤阜山在江西新涂县,相传为张道陵、葛孝先、丁令威修炼之所。兹编上卷纪载形胜,下卷编列艺文,末自载其诗数首,亦非佳作。
  △《太平三书》·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万选编。万选字举之,济南人。官太平府推官。是《三书》成於顺治戊子。据其序例,一曰《图画》,二曰《胜概》,三曰《风雅》。图凡四十有二,见唐允甲题词中。此本佚其图画一卷,惟存《胜概》七卷,《风雅》四卷。原本纸墨尚新,不应遽阙失无考,或装缉者偶遗欤?
  △《乍浦九山补志》·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确撰。确有《平寇志》,已著录。乍浦在嘉兴府东南,属平湖县境。
  九山者,雅山、苦竹山、汤山、观山、龙湫山、晕顶山、高公山、盖山、独山也。
  平湖旧有九峰之名,而不得其地。确始考而定之,因著是编。凡分十二门,曰《图谱》、《山水》、《古迹》、《寺观》、《邱墓》、《土产》、《碑碣》、《烽寨》、《石塘》、《变怪》、《人物》、《题咏》。
  △《昌平山水记》·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炎武有《左传杜解补正》,已著录。炎武博极群书,足迹几遍天下,故最明於地理之学。是书虽第举一隅,然辨证皆多精确。惟长城以外为炎武目所未经,所叙时多舛误。如称塞外有凤州,不知苏辙诗所云“兴州东谷凤州西”者,乃回忆乡关之语。《唐书》、《辽志》,塞外均无凤州之名。又如古北口之杨业祠,炎武据《宋史》辨其伪。然刘敞、苏辙皆有《过业祠诗》,在托克托修史之前几二百载。必执后代传闻以驳当年之目见,亦过泥史传之失也。
  △《黄山志》·七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闵麟嗣撰。麟嗣字宾连,歙县人。其书首列《山图》,次《形胜》,次《建置》,次《山产》,次《人物》,次《灵异》,次《艺文》,次《诗赋》。
  搜辑颇博,而不尽精核。
  △《麻姑山丹霞洞天志》·十七卷(内府藏本)
  国朝罗森撰。森字约齐,大兴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陕西督粮道。是编因明万历中左宗郢志而修。第一卷为《图》者八,第二卷为《考》者四,第三卷为《表》者二,第四卷为《志》者四,第五卷为《纪》者五。其馀《艺文》分七卷,末则《麻源附录》一卷,《从姑附录》一卷,《育英堂附录》一卷,《姑山杂记》一卷,《诗文补遗》一卷。
  △《峨眉山志》·十八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国朝蒋超撰。超字虎臣,金坛人。顺治丁亥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晚入峨眉山为僧,因辑是志。昔刘勰奏请出家,改名慧地。《梁书》本传,虽著其事,而传首仍题原名,盖不与士大夫之为僧也。故今於超斯志,亦仍题其原名云。
  △《峨眉志略》·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国朝张能鳞撰。能鳞有《诗经传说取裁》,已著录。是书於峨眉形胜古迹,标撮甚略。末附诗文数篇,而自作乃登其二。《佛光解》一篇,命意虽善,措词则未能免俗也。
  △《浯溪考》·二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士祯撰。士祯有《古欢录》,已著录。是书前有自序,称“楚山水之胜首潇湘,潇湘之胜首浯溪。浯溪以唐元结次山名,得鲁公摩厓书而益张之。旧有浯溪前后两《集》,为李仁刚、綦光祖撰,见於舆地碑目,皆无传。今志乃出庸手,冗杂泛滥,至不可耐。乃以退食之暇,穷搜遐摭,要取精核。”间录诗赋杂文,多郡志、溪志所未收者。盖其族侄官祁阳时,以旧志寄士祯,士祯为改作也。其书不分门目。上卷载山川古迹及元结诗文,而附以诸家之题识议论。下卷则皆后人艺文,末为补遗三条。书颇简核。然如王邕《后浯溪铭》、吴儆《祁阳石镜铭》、邹浩《甘泉铭》,其地相近,类附可也。吴师道《汪氏浯村记跋》,地在新安,氵眇如风马,亦复载入,殊乖体裁。盖断限之难,刘知几尝言之矣。
  △《长白山录》·一卷、《补遗》·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士祯撰。长白山一名常白山,一名常在山,在邹平县东南。是录皆纪其山形胜及故实艺文,已编入士祯《渔洋文略》第十四卷中,此其别行之本也。
  末附《补遗》一卷,则因宋绍定间丁黼作《池州范仲淹祠记》,以青阳县东十五里之长山指为长白,地理舛误,杂引诸说以辨之。考证亦确。然附会古贤,夸饰形胜,移甲入乙,乃天下地志之通弊。士祯以此一《记》,夺其乡中之流寓,遂诋之为小人,所见亦为不广矣。
  △《鼓山志》·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国朝僧元贤撰。其序不标年月,书中记事至顺治壬辰、癸巳,则国初人也。
  鼓山在福州城东三十里。是书分《胜迹》、《建置》、《开士》、《贞珉》、《艺文》、《丛谈》六门。大旨以佛刹为主,名为山志,实则寺志耳。其凡例有云,兹山知名海内者,实以人重,非以形胜重也。缁徒妄自标置,可谓不知分量者矣。
  △《恒岳志》·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崇德撰。崇德字懋修,顺天人。官浑源州知州。北岳恒山在浑源州城南二十里,自汉以后,皆祠於上曲阳。国朝顺治十七年,以刑科都给事中粘本盛之请,改祠於浑源州。部议令山西抚司官吏详察恒山遗迹。於时主其说者,礼部尚书王崇简,疏载所著《青箱堂集》中。据绅耆之议以上达者,即崇德也。故辑斯志,於祀典特详。曲阳飞石之伪,亦辨之甚悉。
  △《七星岩志》·十六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国朝韩作栋撰。作栋字公吉,镶蓝旗汉军。顺治中官分巡肇高廉罗道,按察司佥事。七星岩在肇庆府高要县城北,一名崧台,一名定山。故此书又名《定山石室志》也。志本明王泮所撰,作栋因而重修,吴绮又为之润色。然有关考核者,寥寥无多。如《石刻门》於唐李邕《石堂记》后乾道己丑秋一条,以后人题名之年月,误为摹石之年月。又载元符改元端午日,眉山苏轼挈家来游。不思元符元年,苏轼正在儋州,安得有挈家至七星岩之事!盖据曹学佺《名胜志》所载,而不知为传讹之文也。
  △《峨眉山志》·十八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国朝曹熙衡撰。熙衡字素徵,锦州人。顺治中官至贵州按察使。是编因蒋超旧志,成於疾病之馀,未能条理明晰,故即其本而重订之。然据卷首《修山志说》,实戎州宋隶樟所定,熙衡时分巡建昌道,董其事耳。末一卷为《志馀》,仍题超名。而中论普贤住世一条,有“宜太史蒋公之辨论”语。则亦非超之本文矣。
  △《龙唐山志》·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僧性制撰。龙唐山在昌化县西七十里,以其上有龙池,故名。《浙江通志》作龙塘,独此本作唐。其中“龙池”一条内“唐井”等字亦从唐。殆亦犹钱塘、钱唐,各异文欤?志本为佛刹而作,故多述禅家之语,非地志之正体也。
  △《宝华山志》·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释德基撰。宝华山在句容县北六十里。齐释宝志结庐於此,后人重宝志之名,因以名山。是山以道场显,故首志《开创兴起》,而次及《山水》、《梵宇》各门。与他山志书体例稍异,固亦各因其地耳。
  △《庐山通志》·十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释定暠撰。因明嘉靖间桑乔《庐山纪事》而稍增损之,无大发明考证。
  △《四明山志》·九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国朝黄宗羲撰。宗羲有《易学象数论》,已著录。四明山旧称名胜,而岩壑幽邃,文士罕能周历,故记载多疏。宗羲家於北七十峰之下,尝扪萝越险,寻览匝月,得以考求古迹,订正讹传。乃博采诸书,辑为此志,凡九门。宗羲记诵淹通,序述亦特详赡。惟所收诗文过博,并以友朋倡和之作牵连附入,犹不出地志之习。又既列名胜,复以皮陆九《题丹山图》、《咏石田山房》,别出三门。其诸门之内既附诗,於各条下又别出《诗括》、《文括》二门,为例亦未免不纯也。
  △《四明山古迹记》·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无序跋。详书中所载,即黄宗羲所撰《四明山志》稿本也。
  宗羲《四明山志》自序有曰:“壬午岁,余作《四明志》,亡友陆文虎欲刻之而未果。癸丑岁尽,偶展此卷,文虎评校之朱墨,如初脱手。然其间凡例不齐,词不雅驯。重为窜改,始得成书。”其序作於康熙十一年。所称壬午,盖明崇祯十六年也。此书不署年月,亦无文虎姓名题识,而中有朱墨数处,与宗羲序合。殆即文虎评校之本欤?其第三卷、四卷、五卷内有黄时贞添注四条。其一条称壬辰六月识,又一条述老人谈天启间事,当在顺治九年以后。或时贞得此稿本,又以意为订正耶?《四明山志》既有成书,此未定之草,固可置而不论矣。
  △《西湖梦寻》·五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国朝张岱撰。岱字陶菴,自号蝶菴居士,家本剑州,侨寓钱塘。是编乃於杭州兵燹之后,追记旧游。以《北路》、《西路》、《南路》、《中路》、《外景》五门,分记其胜。每景首为小序,而杂采古今诗文列於其下。岱所自作尤夥,亦附著焉。其体例全仿刘侗《帝京景物略》,其诗文亦全沿公安、竟陵之派。
  △《穹窿山志》·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李标撰。山在苏州府城西。是编前四卷杂录序记、疏引等作,后二卷纪游览题赠之诗。盖是时道士施亮生居此山,方以符术鸣於东南。其书实为亮生而作,非专志山之名胜也。
  △《百城烟水》·九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崧、张大纯同编。崧,吴江人。大纯,长洲人。前有尤侗序,大略称崧有诗名,好游佳山水。间尝缀集吴地古迹为此书。取华严南询之意以名之。其友张大纯助其捃摭,未毕而崧殁,大纯因重加纂辑刊行。凡苏州府及所属诸县名胜山川,并为胪载。然每条诠叙简略,而所录题咏至夥。盖颇仿祝穆《方舆胜览》之例,以词藻为尚,而不主考证。然穆书遍及州郡,此独有姑苏一隅。穆书於前人著述采撷甚富,而此所收率系近人之作,并附入己诗。则又出穆书之下矣。书刊於康熙庚午,时尚未升太仓为直隶州,故太仓及嘉定、崇明二县皆列於此书云。
  △《蟂矶山志》·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柯愿撰。愿字又邹,龙溪人。康熙甲辰进士,以主事督理芜湖钞关。
  蟂矶山在芜湖西南七里大江中。《江南通志》云:“蟂,老蛟也。”今矶有石穴,广一丈,深不可测。按《广韵》:“蟂,古尧切。水虫,似蛇,四足,能害人。”贾谊《吊屈原文》所谓“偭蟂獭以隐处”者是也。《通志》所云,未知何本。山上有灵泽夫人祠,相传蜀先主妃孙权妹死葬於此,故庙祀焉。其事不见於史传,殆齐东之语耳。是编盖因明边维垣旧本原文重订。首为图,末附载扁联。所录率荒唐之说,惟弘治中刘淮、嘉靖中王宗圣二记,稍能引据史传,以驳俚说,而亦终归於附会。馀皆芜杂。又凡例称“降乩之作不录”,而卷末仍有诸葛亮、徐庶、邓芝之诗,皆七言绝句,殆足笑噱。尤前后自相矛盾云。
  △《岳麓志》·八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国朝赵宁撰。宁字又裔,山阴人。官长沙府同知。是志因旧本增辑,成於康熙丁卯。第一卷为《新典》及《图说》、二卷为《山水》、《古迹》、《新建寺观》、《疆域》,三卷为《书院》,四卷以下皆《艺文》也。卷首序文,自为一巨册,当全书四分之一。同修姓氏列至一百四十二人,则其书可知矣。
  △《说嵩》·三十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景日昣撰。日昣字东阳,登封人。康熙辛未进士,官至户部侍郎。
  是书自卷一至卷八,统纪嵩高及二室。卷九以下,分《星野》、《形胜》、《封域》、《巡祀》、《古迹》、《金石》、《传人》、《物产》、《仙释》、《摭异》、《艺林》、《风什》九门。考嵩山为中岳,本於《尔雅》、《毛诗》,故《史记》主其说。胡渭《禹贡锥指》信《尔雅》前条“河南华”之文,而指后条“嵩高为中岳”乃后人附益。然郑康成注《大司乐》,谓华为中岳;而注《小宗伯》,则以嵩为中岳。贾疏谓《大司乐注》据镐京,《小宗伯注》据洛邑,其说似可与《尔雅》前后二文相证。即云后人附益,而康成已兼据之矣。又外方之为嵩山,见於《尚书》孔注、《水经注》诸书。金吉甫乃谓嵩高非外方,殊妄。此书於中岳宗《史记》,於外方引《水经注》。考核殊不谬。然《嵩书》及《嵩山志》、《天下名山志》之类,於此山形胜沿革,已为广徵博辑。此特综汇旧文,踵而成之耳。
  △《嵩岳庙史》·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景日昣撰。是书以嵩岳庙旧未有志,因创为编辑。分《图绘》、《星野》、《沿革》、《形势》、《营建》、《祀典》、《灵异》、《岳生》、《诗赋》、《艺文》,各为一卷。其凡例谓“汉武之登封,孝明之巡幸,胡后、武曌之离宫别院,事涉游盘,无关秩祀,概从删削”,可谓矜慎。然《灵异类》中所引述《异记》、《虞初志》诸书,半是寓言。《艺文类》载《嵩岳嫁女记》,尤为不经。《诗赋》、《艺文》析为二类,金石之文如《石阙碑》别见於《营建类》中,亦为错乱,则亦仍地志之庞杂而已。
  △《鸡足山志》·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国朝范承勋撰。承勋,镶黄旗汉军。大学士文程之子,浙闽总督承谟之弟,官至云贵总督。鸡足山在云南宾川州东一百里,一顶三支,俨如鸡距,在苍山、洱海之间,相传为迦叶尊者入定处。佛寺最多,故志山者多述佛门之事。是编乃康熙三十一年承勋因旧本增修,分《图纪》、《考证》、《星野》、《形势》、《山水》、《寺院》、《人物》、《灵迹》、《物产》、《艺文》,凡十门,而以《迦叶像赞》冠於卷端焉。
  △《普陀山志》·十五卷(内府藏本)
  国朝朱谨、陈璿同撰。谨有《中庸本旨》,已著录。璿始末未详。普陀山在定海县东海中,佛经称为观音大士道场。自梁迄明,代有兴建。是志所述,本末颇具,而叙事冗沓无法。
  △《湘山志》·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泌撰。泌字鹤汀,衢州人。康熙中官全州知府。以州有湘山寺,祀无量寿佛,率郡人谢允复等考佛出身本末,并山水、古迹、艺文,辑为是书。
  △《林屋民风》·十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国朝王维德撰。维德字洪绪,吴县人。是书成於康熙癸巳。因蔡昇《太湖志》、王鏊《震泽编》、翁澍《具区志》而广之。林屋为洞庭西山之别名。维德以太湖诸山,洞庭最大,故举以名其集,而诸山则附载焉。其所采录,赋咏居多,考证殊鲜。如所载马迹山引《毗陵志》以证旧志之误;津里山之一名秦履山,引《四蕃志》以证《具区志》之非,特偶然一见耳。目录载附《见闻录》一卷,此本无之,或偶佚欤?
  △《庐山志》·十五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德琦撰。德琦字心斋,鄞县人。由贡生官星子县知县。是编取桑乔《庐山纪事》、吴炜《庐山续志》二书,汇而订之。首《星野》,次《舆地》,次《祀典》,次《隐逸》,次《仙释》,次《物产》,次《杂志》,次《灾祥》,共一卷。次《山川分纪》十二卷。次《艺文》二卷。琦自序云:“山川分纪多仍其旧,文翰则随时而增。”书之冗滥,二语已自道之矣。
  △《玉华洞志》·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陈文在撰。文在字新我,将乐人。将乐县南十里许有玉华洞,幽深窅窈,秉炬乃入。其中石锺乳滴成人物诸形,千态万状,一一曲肖,为闽中奇观。明万历壬辰,邑令海阳林熙春始为志。顺治甲午,邑令曲阜孔兴训重修,岁久版毁。
  康熙乙未,文在又复修之。冠以图景,而序记赋诗之属,以次备录。末有《庆玉华诗》一册,则以邑人鬻煤烧凿,洞且颓坏。雍正辛亥,邑令冯景曾始禁开窑场,邑人作诗庆之,并汇成帙,附於志末云。
  △《罗浮山志》·十二卷(内府藏本)
  国朝陶敬益撰。敬益,江宁人。康熙中官博罗县知县。是编因黎惟敬旧志,益以僧尘异《名峰图说》,互相补辑,合为一书。然首有《图经》,又有《名峰图》,又有《岩洞志》。前后繁复,殊无义例。是则兼取两家,未能融铸翦裁之故也。
  △《罗浮山志会编》·二十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宋广业撰。广业字澄溪,长洲人。康熙中官至山东济东道。后因其子志益为瑞州知府,就养官署。以罗浮为岭南胜地,而旧志简略,遂重为考订。网罗阙逸,计事增旧十之五。后来罗浮诸志,多以是为蓝本云。
  △《罗浮外史》·(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钱以垲撰。以垲字蔗山,嘉善人。康熙中历官东莞、茂名二县知县。罗浮山属於博罗,而游人登眺则多由东莞之石龙乡。以垲官东莞时,其父瑛就养县署,往游罗浮,记其名胜。以垲因参考诸籍,以成此编。首列图二十,次述山中名胜灵迹为五十八篇。大抵多因仍旧志,又多以近人诗参错其中,颇为冗杂。
  △《惠阳山水纪胜》·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国朝吴骞撰。骞字益存,号乐园,当涂人。康熙辛未进士,官至惠州府知府。
  是编以罗浮与西湖各分上下二卷。其纪罗浮,则本宋广业《罗浮志》,稍为芟节;其纪西湖,则本近人增辑《西湖志》而更编之,亦间有所补正。他如霍山、河源、龙川亦隶惠州,称名胜,而志不及焉。盖专为二地作也。惠州在汉曰南海,晋曰东官,隋、唐或曰循,或曰雷乡。至宋仁宗时,始曰惠州。而惠阳之名则於传无之。以是标题,亦相沿杜撰之文矣。
  △《西樵志》·六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国朝马符录撰。符录字受之,南海人。官陆丰县训导。西樵山属南海县,在广州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明万历辛卯,郡人霍守尚初为之志,岁久散佚。国朝罗国器重修未竟,符录乃因其旧本,辑为此编。详於人物艺文,而略於考证,故山中金石之文悉不录云。
  △《武夷九曲志》·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复礼撰。复礼有《家礼辨定》,已著录。武夷山在福建崇安县南三十里,其溪九曲。宋刘道元初为作志,其后屡有增辑。是书成於康熙五十七年,前卷既以诗文分入《山水》,而后卷又列《艺文》一门,体例颇杂。又附录己作,连篇累牍,是竟以山经为家集矣。
  △《西湖志》·四十八卷(通行本)
  国朝傅王露撰。王露号玉笥,会稽人。康熙乙未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辛巳,特恩加中允衔。初,雍正三年,命浙江总督李卫开浚西湖,越三年而蒇功。
  时卫方奉诏纂修通志,以《西湖志》自田汝成后久未续辑,因以王露总其事,而以举人厉鹗等十人分任纂修之。悉仿通志之例,分门记载,列目二十。徵引极博,而体例颇涉泛滥,其后梁诗正等复订为《西湖志纂》,实据此本而删润之云。
  △《太岳太和山纪略》·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概撰。概字成木,诸城人。雍正癸丑进士,官至两广盐运使。是编乃概官分守安襄郧兵备道时所作。凡为十类,曰《星野》,曰《图考》,曰《山川》,曰《圣纪》,曰《宫殿》,曰《祀典》,曰《仙真》,曰《物产》,曰《拾遗》,曰《艺文》。较旧志蒐辑颇富,而亦不免於芜杂。
  △《峡石山水志》·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蒋宏任撰。宏任字担斯,海宁人。海宁县有峡石镇,两山并峙,东曰审山,西曰紫微山,为土人游眺之所。宏任因为之志,末有雍正戊申自跋,称“旧有志略,为前辈沈伯翰所集,其家伏羌令丹厓所订,则仍旧稿增修也”。叙述颇为雅洁。然两山旧迹,载於《咸淳临安志》者甚详,皆略而不载。审山之名沈山,宋、元时志书皆有辨证,亦未徵引。而紫微山有东峰、磨剑池,叙述更为疏漏。
  惟所载碧云寺之建於唐大历中,天开图画楼之起於宋天圣间,为足补志乘所未及尔。
  △《雁山图志》·(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僧实行撰。实行字奕庵,山阴林氏子。居雁山能仁寺。因搜罗名胜,编次成书。首雁山十八刹,皆有图,次山水诸说,次艺文。
  △《金井志》·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姜虬绿撰。虬绿字秋岛,乌程人。自号苍弁山人,又号大海樵人。案,金井在乌程之黄龙山,后梁丙子,有黄龙破洞出,又名黄龙洞。虬绿卜居弁山,时得游览,因作此志。成於乾隆庚午,自序谓“住山以来,日有记录。并见古人诗歌杂识,手辄抄摘”。凡分《山谷》、《文献》、《金石》、《艺文》四门。
  然《艺文》内多附虬绿所自作,不若待诸论定后也。
  △《泰山道里记》·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国朝聂鈫撰。鈫字剑光,泰安人。是编前有自序,称生长泰山下,少为府胥。性嗜山水,每攀幽跻险,采稽往躅。因读刘其旋《泰山纪略》、成城《泰山胜概》,其中有一地两称,或名同地异。岩谷深阻,题刻为苔藓所蔽者,间遗而未录。近乃架梯刮磨垢蚀而求之,虽风雨寒暑,弗惮其劳。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汇成一编。提挈道里为纲领,分之为五,合之为一,曰《泰山道里记》。末有其从孙学文跋,称其“蒐讨金石之文,阅二十馀年”。凡诸纪载所未详者,如石经峪刻《金刚经》,据徂徕刻石辨为北齐王冠军书。唐《纪泰山铭》下截剥落,叶彬补书百八字。宋《述功德铭》,磨勒岱巅,鑱毁原碑,字犹存。介邱岩、分水谿及古明堂,均失核蓄疑。又肃然山、奉高城、季札子墓与白骡冢,俱误指其地。汶、泮、三谿诸水,皆牵混源流。岱背琨瑞、灵岩诸山,因隶他县而未录。并逐加考验,辨讹补阙。盖以土居之人,竭平生之力以考一山之迹,自与传闻者异矣。
  △《峡川志》·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潘廷章撰。廷章字梅岩,自称海峡樵人,盖海宁人也。其书志峡石一镇之事,颇有条理。然一村落之微,而首纪《分野》,未免太廓;科第皆列之《人物》,毫无行实,但载其由某经中式某科第几名,亦未免太滥。所纪唐许远守睢阳,临难作《死别吟》,其词不类,疑亦附会也。
  △《西湖览胜志》·十四卷(内府藏本)
  国朝夏基撰。基字乐只,杭州人。是编因明田汝成本重修,十四卷中题咏居其六卷。
  △《南湖纪略稿》·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邱峻撰。峻字晴岩,仁和人。南湖一名白洋池,在杭州城北隅。宋张俊赐第,四世孙鎡别业,据湖之上。湖在宅南,因名南湖。杨万里、陆游诸人皆为之题咏,而鎡亦以自名其集,遂传为古迹。峻少居其地,因采辑宋时志乘及说部文集,勒成此志。
  ──右“地理类”山川之属,九十七部、八百九十五卷,内二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
  ○地理类存目六
  △《大涤洞天记》·三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旧本题元邓牧撰。(案,牧以宋人入元,不仕而卒,据陶潜书晋之例,当仍题宋人,今特据旧本所题书之。)核其书,即牧所撰《洞霄图志》内《宫观》、《山水》、《洞府》、《古迹》、《碑记》五门,而删其《人物》。每门又颇有刊削,不皆全文。卷首吴全节、沈多福二序亦同,惟增入洪武三十一年正一嗣教真人张宇初一序。称今年春,某宫道士某,持宫志请序,将广於梓。盖明初道流重刻时,妄以其意删节之,而改其名也。
  △《西岳神祠事录》·七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孙仁编。仁,贵池人。景泰辛未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是书乃其官西安府知府时作。以记西岳神祠之事。所录文章,具载首尾年月,撰人姓名。较张维新《华岳全集》所载,颇为完整有体。其中《延熹华山庙碑》一篇,则剥泐已甚,非复洪氏《隶释》之旧矣。
  △《石湖志略》·一卷、《文略》·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卢襄撰。襄字师陈,吴县人。嘉靖癸未进士,官至兵部职方司郎中。石湖在苏州府城西南。宋范成大为执政时,有别墅在湖上,孝宗御书“石湖”二字以赐,其名始显。卢氏世居於此,襄乃述其山川古迹为《志略》,又集诸人题咏为《文略》。然此书为范氏别业而作,自应以是一地为主,与州郡舆记为例各殊。
  襄乃兼及人物,多至二十有一人,匪独词涉夸张,抑亦体伤泛滥矣。
  △《石鼓书院志》·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周诏撰。案,是时有二周诏,一为延津人。嘉靖庚戌进士,见《太学题名碑》;一即此周诏,号台山,富顺人。嘉靖癸巳官衡州府知府。石鼓书院在衡州府治北石鼓山。宋景祐间,允集贤校理刘沆之请,赐额置田,与睢阳、岳麓、白鹿号为四大书院,讲学家喜称道之。诏官於衡州,因剿取旧志,稍增损以为此编。
  首《地理》,次《室宇》,次《人物》,次《词翰》,而附录《文移》於末。潦草漏略,殊无义例,盖书帕本也。
  △《净慈寺志》·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释大壑撰。大壑字元津,杭州净慈寺僧。案,净慈寺在杭州城西南屏山。
  旧无志,大壑始创修之。其书分《形胜》、《建置》、《法嗣》、《檀护》、《著述》、《僧制》、《灵异》七门。自序称“断碣磨崖,冥搜必录,盖二十载而始成”,其用力亦勤矣。
  △《径山集》·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释宗净撰。宗净始末未详。径山在临安县天目山东北,唐代宗时,僧法钦始造寺。是书上卷记寺之建置,中卷记禅宗,下卷载艺文。原刻校雠不精,僧方一序,谓其鲁鱼亥豕叠出,为白璧蝇玷云。
  △《白鹭洲书院志》·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甘雨撰。雨有《古今韵分注撮要》,已著录。初,宋淳祐辛丑,江万里知吉州,建书院於白鹭洲。洲在二水之中,故借李白诗“二水中分白鹭洲”句以名之,非金陵之白鹭洲也。时宋理宗方重道学,为赐额立山长,嗣后遂相承为古迹。
  万历辛卯,黄梅汪可受为吉安府知府,又重修之。雨因撰是志,分《沿革》、《建置》、《教职》、《祀典》、《储赡》、《名宦》、《人物》、《公移》、《贤劳》、《义助》、《纪述》、《书籍》、《生祠记》十三门。生祠记者,即可受生祠也,至别立为一门,此其作志之意不在书院矣。
  △《历代山陵考》·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王在晋撰。在晋字明初,太仓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事迹附见《明史·王洽传》。是书仅从《一统志》抄撮而成,无所考证。况既名山陵,而赵宣子、孟尝君辈遗冢亦列其间,尤非体也。
  △《方广岩志》·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谢肇淛撰。肇淛有《史觿》,已著录。方广岩在永福县东。宋给事中黄非熊尝读书山中,作《十咏》以纪其胜。肇淛时为工部郎,奉使过家,游於是岩,因辑此志。前为《义例》一条,作《本纪》以志方广,作《外纪》以志旁近岩壑,作《别纪》以志方外,作《文纪》、《诗纪》以辑前人之作。然《本纪》之名,史家以载帝王事迹,用之山水,殊乖体例。别纪信志,宁之托生三元、德涵之丽刑地狱,佛氏之说,儒者所不道。《诗纪》末有国朝人所作,则雍正中江绩重修是书所附入也。
  △《石鼓书院志》·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李安仁撰。安仁字裕居,迁安人。万历中官衡州府知府。是编因周诏旧志重修,分上下部。上部纪《地理》、《室宇》、《人物》、《名宦》,下部载《艺文》。采据较诏志为详。
  △《关中陵墓志》·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祁光宗撰。光宗后更名伯裕,滑县人。万历戊戌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是编乃光宗督学陕西时,於历代陵墓详加考证,各为之图,而系之以说。其距诸州县城,方隅道里,皆备志之。亦《皇览·圣贤冢墓记》之流也。
  △《金陵梵刹志》·五十三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葛寅亮撰。寅亮有《四书湖南讲》,已著录。是书志金陵梵刹,依僧录分,摄以灵谷、天界、报恩三大寺统。次大寺五,中寺三十有二,小寺百有二十。其馀废寺,别为一编。卷首冠以《御制》、《钦录》二集。《御制》者,太祖之诗文;《钦录》者,沿革之案牍也。末附以《南藏目录》及诸经、租额、公费、僧规、公产诸条例。其馀皆略如志乘之体,编次颇伤芜杂。
  △《径山志》·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宋奎光撰。奎光字培岩,万历壬子举人,官馀杭县教谕。是编盖增补宗净旧志而成,分《开山诸祖》及《制敕》、《诗文》、《名胜》、《古迹》、《土产》诸门,殊多猥琐。盖一山一寺,地本偏隅,宗净志已具梗概。奎光必从而恢张之,其冗沓宜矣。
  △《延寿寺纪略》·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释圆复撰。圆复字休远,鄞县人。与屠隆同时。延寿寺在鄞县南三里,旧号保恩院。宋祥符间,改为延寿寺。是书详述知礼禅师本末,及宋相曾公亮置买庄田旧事,他无所载。盖自备古刹之典故而已。
  △《禹门寺志》·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戴英撰。英字上慎,宜兴人。崇祯甲戌进士。禹门寺在宜兴之龙池山。是编前志山寺僧侣,后纪碑铭序记诗文,多未雅驯。
  △《邓尉圣恩寺志》·十八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周永年撰。永年字安期,吴江人。邓尉故有《沈津志》,兹编乃踵而增之。
  凡梵宇、名释、序记、语录,无不备载。大约於寺之建置本末,尤为详悉。故以《圣恩寺志》为名。书成於崇祯十五年,而中有康熙中碑刻,及宋荦、徐秉义诗文。盖后人所续入也。
  △《天童寺集》·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杨明撰。明不知何许人。天童寺在鄞县东六十里。晋永康间,义兴禅师居此山,有童子来供薪水,久之辞去,自称太白星。因是山名太白,寺名天童。兹编叙述形胜,缀以艺文。前序无姓名,疑即明所自作。中称撰为七卷,今止两卷,似尚非完帙也。
  △《南溪书院志》·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叶廷祥、郭以隆、纪延誉、陈翘卿同撰。廷祥官尤溪县知县。以隆称署县事,疑为丞簿之类。延誉、翘卿则尤溪教谕、训导也,其里贯均未详。南溪者,朱子之父松作尉尤溪,实生朱子於其地。理宗嘉熙初,尤溪令李修,以时方崇尚道学,人争攀附,遂於其地建二朱先生祠,即书院所自昉也。志中载书院额为帝显德祐元年所赐,而李韶所作记在嘉熙改元之岁,已称南溪书院。则初建时已有此名,但赐额在后耳。其书仅纪书院之迹,所附诗文,多不雅驯。延誉之序,以朱松、朱子及宋理宗皆跳行别书,使君臣相并,则欲尊朱子而不知所以尊,悖谬甚矣。
  △《破山兴福寺志》·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程嘉燧撰。嘉燧字孟阳,休宁人。崇祯末布衣。《明史·文苑传》附载《唐时升传》末。常熟县西北十里有破山,其麓有寺曰“兴福”,乃齐梁间所建。
  是书一卷、二卷记山中古迹,而诗文附焉。三卷志建置。四卷志禅宗。序次雅洁,为山志中差善之本。
  △《灵隐寺志》·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孙治撰,徐增重编。治字宇台,仁和人。增字子能,吴县人。其书因明万历中昌黎白珩之志,稍增损之。体例与他志略同。惟以宦游寄寓之人概收之《人物》一门,则事涉创造,於义未安。
  △《沧浪小志》·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宋荦撰。荦字牧仲,号漫堂,商邱人。由荫生官至吏部尚书。是编乃荦为江苏巡抚时得宋苏舜钦沧浪亭旧址,重为修葺。因蒐辑前人传记诗文而附以所作记一篇,诗一首,及尤侗、范承勋诗各一首,共为一集。当时颇称其好事。然其所采,多为舜钦而作,与亭无涉。又南禅寺虽附近亭旁,而实非当日之故址。
  一概泛载,亦未免稍失断限矣。
  △《杏花村志》·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郎遂撰。遂字赵客,号西樵子,池州人。按,杜牧之为池阳守,清明日出游,诗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犹之杨柳岸、芦荻洲耳。必指一村以实之,则活句反为滞相矣。然流俗相沿,多喜附会古迹,以夸饰土风。故遂居是村,即以古今名胜、建置及人物、艺文集为是编。
  盖亦志乘之结习也。至於郎氏族系亦附录其中,则并非志乘体矣。
  △《二楼小志》·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程元愈撰,汪越、沈廷璐又补葺之。与佟赋伟《二楼纪略》一书相为表里,皆记宁国府南北楼事。北楼即谢朓之高斋,南楼即文昌台。明嘉靖中知府朱大器所建也。赋伟书旁涉他事,殊为庞杂。此辑录历代题咏,并记南楼建造之始末,差为有绪。越有《读史记十表》,已著录。元愈字偕柳,廷璐字元佩,皆宁国人。
  △《青原志略》·十三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僧大然撰,施闰章补辑。大然始末未详。闰章字尚白,号愚山,宣城人。
  顺治己丑进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参议。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侍读。
  青原为吉州名胜,自唐行思禅师开山说法以后,遂为巨刹。至明王守仁、罗洪先、欧阳德诸人於此讲学,故第三卷特立《书院》一门,略记当时问对之语。而其所采录皆理之近於禅宗者,则缁流援儒入墨,借以自张其教也。
  △《崇恩志略》·七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僧智藏撰。智藏字竺堂,安福人。崇恩寺在庐陵,创自吴赤乌中,屡经废兴。康熙丙午,智藏重修之,因辑是书。一卷《山水道场》及历代住持上堂《语录》,二卷《记疏》,三卷《诗对联》,四卷《序》,五卷《启书》,六卷《杂著法语》,七卷《法产》。大旨在张皇佛教,以外护为至荣。体例芜杂之甚。
  △《江心志》·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释元奇撰。江心寺在温州府北永嘉江中,即谢灵运诗所谓“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者也。宋高宗尝幸其地,称为名胜。明释成斌、郡人王旸谷始创为之志。元奇因旧本重加编辑。凡《纪迹》一卷,《敕书》一卷,《艺文》八卷,《世系》、《杂记》二卷。
  △《白鹿书院志》·十六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廖文英撰。文英有《正字通》,已著录。初,唐李渤与其兄涉读书庐山,蓄一白鹿甚驯,因名白鹿洞。宋初置书院於五老峰下。朱子守南康军,援岳麓书院例,疏请敕额,遂为四大书院之一。康熙中,文英为南康知府,因即旧志修辑,以成是书。意求繁富,颇失翦裁。
  △《灵谷寺志》·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吴云撰。云号舫翁,安福人。灵谷寺在江宁锺山之左,明太祖迁梁宝志塔於此,改赐今名,而号其山曰“紫金”。旧有景泰间僧洁菴、嘉靖间黄河二志。
  康熙庚辰,云重辑为是编。前有云自序,及寺僧寂曙所纪修辑缘起。凡分二十四类,其门目皆因明志之旧,仅略为删补耳。
  △《白鹿书院志》·十九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德琦撰。德琦有《庐山志》,已著录。康熙甲午,德琦为星子县知县,因取廖文英原志重加订正。分类凡十,曰《形胜》,曰《兴复》,曰《沿革》,曰《先献》,曰《主洞》,曰《学规》,曰《书籍》,曰《艺文》,曰《祀典》,曰《田赋》。《形胜》等七门,皆因旧志,《兴复》、《主洞》、《书籍》三门,则德琦所增也。
  △《通元观志》·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陈琰撰。陈琰有《春秋三传同异考》,已著录。通元观在钱塘县。宋绍兴中,刘鹿泉请於高宗,建为修真之所。嘉靖中,姜南始志之。陈琰以姜志未备,更为此书。
  △《孔宅志》·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诸绍禹撰。绍禹,松江人。青浦县治之北,地名孔宅。旧有孔子庙,相传隋末孔子三十四代裔孙苏州刺史祯侨寓於吴,乃立家庙,并葬先圣衣冠於此。
  后渐湮废,明陆应阳重修之,始述为《孔庙记》,陈功又作《续记》。康熙中,绍禹增删旧本,以成是编。案:祯生於隋代,不应尚存先圣衣冠。即有之,亦不应携至吴中。且隋时郡县,并无苏州之名。其说殊未可尽信也。
  △《丹霞洞天志》·十七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萧韵撰。韵字明彝,南城人。康熙中举人。明万历中,建昌府知府邬齐云,尝属郡人左宗郢为《麻姑山志》,久而版毁。康熙中,湖东道罗森,复令韵增补成之。首系以图,次列考、表、志、记诸目,而於题咏词赋为尤详。
  △《武林志馀》·三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旸撰。旸字东榑,号涤岑,钱塘人。是书搜辑武林诸名胜,於道观、祠庙、名贤、古迹,纪载尤详。其末一卷,附录方物,亦颇有考订。名《志馀》者,欲以补前志所未备也。然采摭颇富,而体例未精,往往失之冗杂。所录近人题咏,亦殊少别裁。
  △《东林书院志》·二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高嵀,高嶐、高廷珍、高陛、许献同撰。嵀等四人皆高攀龙之裔,献亦攀龙同县人也。其书分《建置》、《院规》、《会语》、《祀典》、《列传》、《公移》、《文翰》、《典守》、《著述》、《轶事》十门。意在博搜广采,而体例冗杂颇甚。所附诸人,又多牵附。不特孙承泽滥厕其间,即宋荦平生,亦仅刻意于文章,未尝闻其讲学也。
  △《增修云林寺志》·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厉鹗撰。鹗有《辽史拾遗》,已著录。是编成於乾隆甲子,以灵隐旧志脱漏尚多,且圣祖仁皇帝省方南幸,驻跸山中,赐名云林寺,不宜仍用旧名。故因前志而增辑之。首纪《宸恩》,次《山水》,次《禅祖》,次《法语》,次《檀越人物》,次《艺文诗咏》,而以《遗事杂记》终焉。
  △《宋东京考》·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周城撰。城号石匏,嘉兴人。是书前有雍正辛亥王珻序,称城“客大梁三载,随境讨蒐,以成此书”。其凡例有云:“建隆以前,东京非宋;靖康而后,宋不东京。”盖专纪汴都一百七十年之遗迹而作也。每条皆援引旧书,列其原文。盖仿朱彝尊《日下旧闻》之体。然多引类书,其博赡殊不及彝尊。又多载杂事,务盈卷帙。如所引《宋稗类抄》“二近侍争辨贵贱由天”一事,因首有仁宗御便殿一语,遂列之《宫殿类》中。然则一代帝王,何事不在宫殿内,岂胜载乎?他如造字台、吹台、繁台,卷中所引各书,皆谓一台而数名。乃於繁台则并入吹台,又别立造字台名之类。多彼此牴牾,无所考证。其精核亦不及彝尊也。
  △《鹅湖讲学会编》·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郑之侨撰。之侨,字东里,潮阳人。乾隆丁巳进士,官至宝庆府知府。
  鹅湖为朱、陆讲学之所,今其地属铅山。之侨官铅山知县时,因作是编。首卷为之侨所作图传、赞考。二卷至八卷皆四贤问答诸书,及学规条约讲义。九卷为之侨及雷鋐所立条约。十卷、十一卷皆自宋迄今诗文之有关於鹅湖者,而之侨所作亦并录焉。十二卷则之侨所作《鹅湖书田志》也。书中大旨,多调停朱、陆之异同。其意盖欲附於讲学,然实则惟以书院为主。故题咏名胜诸作,亦皆收录,今仍附之地理类焉。
  ──右“地理类”古迹之属,三十七部,三百七十卷,皆附《存目》。
  △《豫章今古记》·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考《隋书·经籍志》,有雷次宗《豫章记》一卷。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又云:次宗作《豫章古今志》。是编首引次宗语,末云次宗於元嘉六年撰《豫章记》,则必非雷书。观所纪至唐而止,有皇唐、大唐之语,似为唐人之作矣。书分《郡记》、《宝端记》、《寺观记》、《鬼神记》、《变化记》、《神祠记》、《山石记》、《冢墓记》、《翘俊记》等九部,记载寥寥,绝无体例。疑依托者杂钞成之也。
  △《西湖繁胜录》·一卷(永乐大典本)
  旧本题西湖老人撰,不著名氏。考书中所言,盖南宋人作也。宋自和议既成之后,不复留意於中原。士大夫但知流连歌舞,笑傲湖山。故是书所述,大抵嬉游之事,以繁华靡丽相夸。盖亦耐得翁《都城纪胜》之类,而琐屑又甚焉。
  △《庐阳客记》·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杨循吉撰。循吉有《苏州府纂修识略》,已著录。正德元年,循吉同年进士西充马金为庐州守,请循吉修郡志,以议不合归。后二年,因采其风土大概,述为此编。凡十一目,简洁古峭,颇有结构。盖借此以驰骋其笔力。然漏略太甚,不足以备考证也。
  △《蜀都杂抄》·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陆深撰。深有《南巡日录》,已著录。此乃深为四川左布政使时所录蜀中山川古迹。其论峨眉山当作蛾眉,又力辨禹生石纽为《元和志》之误,颇为有识。
  其他亦多随笔札记之文。
  △《闽部疏》·(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王世懋撰。世懋有《却金传》,已著录。是书记闽中诸郡风土、岁时及山川、鸟兽、草木之属,亦地志之支流。盖世懋曾官福建提学副使,记其身所阅历者也。
  △《淞故述》·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杨枢撰。枢字运之,自称细林山人,华亭人。嘉靖戊子举人,官至江西临江府同知。是书乃所述松江一郡遗闻轶事,以补志乘之阙略者。松江本以吴淞江得名,明初因地多水灾,故去水旁以禳之。此书标目,则犹仍其本名也。书中於地理、人物、行谊、艺能、文字、题咏以及诙谐、琐屑之事,无不备载。其艺文籍用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例,载陆绩《浑天图》以下凡百馀种,悉其乡人著作,可为徵文考献之资。至於元杨维祯之名,或从木或从示,诸书参差不一。枢以岁月求之,谓字本从木。入明后以诸王有讳桢者,始改从示。其言殊臆测无据。又李至刚在永乐时,以善於附会深蒙倾险之识,而枢信《明一统志》之虚词,反目以德量宽宏,惜《松江旧志》略而不载。亦未免涉回护乡曲之私也。
  △《秦录》·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沈思孝撰。思孝字继山,嘉兴人。隆庆戊辰进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兵部侍郎。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多载陕西诸郡形胜风土,间引经史诸书为证。其论复河套事,极以曾铣之议为非,未免有所回护云。
  △《晋录》·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沈思孝撰。所载多边障形胜及防守扼要之处,其《田赋》、《盐课》诸条,与《明会典》亦略有同异。至叙黄河所经州县及太原晋祠,则大抵习见之文,无足以资孝证。
  △《长溪琐语》·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谢肇淛撰。肇淛有《史觿》,已著录。长溪,今之福宁府。是书杂载山川名胜及人物故事,间及神怪,盖亦志乘之支流也。
  △《滇南杂记》·二卷(山东巡无采进本)
  明许伯衡撰。伯衡号听菴,昆山人。万历庚子举人,官晋宁州知州,兼摄昆阳州事。伯衡尝辑《晋宁志》,复杂采滇事为此书。体例与舆记略同,惟不列仕宦人物姓名坊巷公署之类及杂事,各自标目,为小异耳。大抵略於古迹而详於时事,故下卷自《丁产》以下所载公牍为最详。自序谓“於滇事无损益,而要不为游谈”。其大旨可见矣。
  △《西事珥》·八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魏濬撰。濬有《易义古象通》,已著录。是书盖其官粤西时所作,一卷多言山川地理,二卷多言风土,三卷多言时政,四卷、五卷多言故事及人物,六卷多言物产,七卷多言仙释神怪,八卷多言制驭苗蛮之始末。虽不立地志之名,然核其编次,固地志之类,但不列门目耳。其考订颇不苟,叙述亦为雅洁,无说部沓杂之习。然如载舒宏志转生之类,稍涉荒唐。明惠帝、程济诸事,亦相沿讹谬也。
  △《泉南杂志》·二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陈懋仁撰。懋仁字无功,嘉兴人。官泉州府经历。《浙江通志》称其不以簿书废铅椠,记泉南事多故牒所未备,即是书也。其所载山川、古迹、禽鱼、花木以及郡县事实,颇为详具。中如“淳化帖”、“尼无著”等一两条,亦稍有考证。其“官山”一条,破闽俗葬地之说,持论亦正。下卷则多记其在泉所施设之事,皆得诸身历者。然如泉人之官嘉兴,及嘉兴人之官泉者,俱缕列姓名,即簿尉亦并载之,此非天下之通例。懋仁以嘉兴人而宦泉州,故两地互记耳。使修地志者人人皆援此例,则罄南山之竹不足供其私载矣。凡著一书,先存一厚其乡人之心,皆至薄之见也。
  △《闽中考》·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陈鸣鹤撰。鸣鹤有《东越文苑》,已著录。是书所考,皆福州府境山川古迹。称得唐人《闽中记》於长乐农家,得宋人《三山志》於徐《火勃》。参以闻见,订志乘之舛讹。其考证旧事,如东冶非东治,泉山非泉州清源山,而越山、冶山皆泉之支麓,冶县非东瓯,炉峰石在南屿不在旗山,旧志本明,新志误删其文,因误移其地,亦颇精核。惟后幅多采小说怪事及僧家语录,未免伤於芜杂。
  △《两河观风便览》·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中有称万历二十年者,而所列《宗藩》一门尚无福府,则神宗中年之书也。分十门,一曰《图考》,二曰《封域》,三曰《官秩》,四曰《宗藩》,五曰《赋役杂差》,六曰《户口》,七曰《河防》,八曰《驿传》,九曰《储积》,十曰《兵防》。大抵抄撮案牍为之,而於河南掌故一一具详。较地志诸书罗列山川、侈陈人物、滥载艺文者,较为近实。特其大者多见於史,而小者亦备载於《通志》,不免为已陈之故牍耳。
  △《增补武林旧事》·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朱廷焕撰。廷焕字中白,单县人。崇祯甲戌进士,官工部主事。初,宋末周密尝录南渡后百二十年典故及风俗游宴之盛,为《武林旧事》。廷焕於崇祯间司榷杭州,复采《西湖志》、《鹤林玉露》、《容斋随笔》、《辍耕录》及密所著《癸辛杂志》诸书,补缀其阙,以成是编。密书十卷,此增补反为八卷者,密书别有一六卷之本,廷焕据以推广也。自序谓增补数十则,今案所增凡《睿藻》、《恩泽》、《开垆》、《故都宫殿》、《湖产》、《灾异》六门,共补一百五十四则,与序不符。殆序文字误耶?其中《湖产》一门,既非宋代所独有,与断限之例殊乖。其《灾异》一门,亦非土俗、民风、朝章、国典,泛滥尤甚。均非密著书之本意,殊属骈枝。明人点窜古书,多不解前人义例,动辄破坏其体裁,往往似此也。
  △《帝京景物略》·八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刘侗、于奕正同撰。侗字同人,麻城人。崇祯甲戌进士,官吴县知县。奕正字司直,宛平人。崇祯中诸生。是编详载北京景物。奕正摭求事迹,而侗排纂成文。以京师东西南北各分城内、城外,而西山及畿辅并载焉。所列目凡一百二十有九,每篇之末,各系以诗,采摭颇疏。王士祯《池北偶谈》尝讥其不考《萨都拉集》,失载安禄山、史思明所造双塔事,考据亦多不精确。其为朱彝尊《日下旧闻》所驳正者,尤不一而足。其割裂“艺”、“元”二字为塑工姓名一条,殆足资笑噱。又侗本楚人,多染竟陵之习,其文皆幺弦侧调,惟以纤诡相矜。至如“太学石鼓”一条,舍石鼓而颂太学,殊伤冗滥。又首善书院近在同时,泛叙讲学,何关景物。於体例亦颇有乖。所附诸诗,尤为猥杂。方今奉命重辑《日下旧闻》,考古证今,务求传信。朱彝尊之所撰且为大辂之椎轮,侗等吊诡之词,益可为覆瓿用矣。
  △《山左笔谈》·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旧本题明黄淳耀撰。淳耀字蕴生,号陶菴,嘉定人。崇祯癸未进士。南都破后,殉节死。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是编所纪,皆山东风土、形势、山川、古迹,及海运备倭诸事宜。徵引拉杂,殊鲜伦理。案:淳耀生平未尝游山东,所著《陶菴集》内亦无此书名,此本见曹溶《学海类编》中,疑亦出伪托也。
  △《楚书》·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陶晋楧撰。晋楧字若楧,秀水人。崇祯间尝侍亲官楚,因杂记湖南山水物产,间及古迹。然考证殊多疏漏,如辨《岣嵝碑》信杨慎所录者为真本,则其他可知矣。
  △《山东考古录》·一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
  旧本题国朝顾炎武撰,载吴震方《说铃》中。然《说铃》载炎武书四种,其三皆杂剽《日知录》,而此书之文独《日知录》所不载。末题“辛丑腊望日庚申,是日立春”字,盖作於顺治十八年。考王士祯《居易录》,记炎武尝预修《山东通志》。或是时所遗稿本,亦未可知也。
  △《京东考古录》·一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
  旧本题国朝顾炎武撰,载吴震方《说铃》中。其文皆见炎武所撰《日知录》及《昌平山水记》。殆震方剿取别行,伪立此名也。
  △《谲觚》·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时有乐安李焕章,伪称与炎武书,驳正地理十事,故炎武作是书以辨之。其论孟尝君之封於薛,及临淄之非营邱诸条,皆於地理之学有所补正。
  △《天府广记》·四十四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国朝孙承泽撰。承泽有《尚书集解》,已著录。是书以京畿事实分类编辑,凡《建置》、《府治》、《学宫》、《城池》、《宫殿》各一卷;《坛庙》四卷,《官署》二十三卷,其中仓场漕务附户部,选举贡院附礼部之类,又各以所属系录;《人物》二卷;《名胜》、《川渠》、《名迹》、《寺庙》、《石刻》、《陵园》各一卷;《赋》一卷;《诗》三卷。全用志乘之体。承泽所作《春明梦馀录》,多记明事。是编则上该历代,下迄於明,为例稍殊。其中如因工部而及修筑,遂并淮、黄形势而详述之,则是南河而非北都;因礼部而及仪注,因并贵贱章服而缕载之,则是会典而非地志。且既以天府为名,自应以地为限,乃明建都在永乐时,而内阁题名上溯洪武之初。移石鼓入大都在元时,而《石鼓歌》兼收韩愈、韦应物、苏轼凤翔所作。如斯之类,皆务博贪多,未免失之泛滥。至於“六科”条目自载其奏疏,《名迹类》中自载其别业,如斯之类,亦未免明人自炫之习。他如《人物门·成德传》末,附载德殉难时与马世奇书,有“在都缙绅尽如光含万、孙北海,天下事尚可为”之语。含万即光时亨字,以给事中从贼,后为福王所诛者也。以德之刚直明决,与时亨、承泽,决非气类,未必肯作是语。
  如斯之类,或不免有所依托。李国祯降贼拷死,具载诸书,而以为弃城遁去,贼追杀之。如斯之类,或不免传闻失实。前卷以翰林院为元光禄寺,后卷又以翰林院为元鸿胪寺。如斯之类,或不免小有牴牾。核其全书,大抵瑕多而瑜少也。
  △《四州文献摘抄》·四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毕振姬撰,其邑人司昌龄所摘抄也。振姬字亮四,高平人。顺治丙戌进士,官至广西按察使。《山西通志》称其所著有《四州文献》藏於家。此本有司昌龄跋曰:“《四州文献》,盖潞、泽、辽、沁之通考也。其间有悬揣附会之说。
  前无总序,条类纷杂。盖草创未就而其徒所抄次,凡二十五册。余以前人旧文各有原书。又繁不能尽录,乃节其论著之要者,与其所纂物产釐为四卷,题曰《四州文献摘钞》。”据其所云,则所存不及十之一,尚庞杂如是,则全书可以想见矣。
  △《瓯江逸志》·一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
  国朝劳大舆撰。大舆字宜斋,石门人。顺治辛卯举人,官永嘉县教谕。是编前记温州旧事,后记其山川物产,大意欲补郡乘之阙,故名曰《逸志》。然捃拾未富,且皆不著所出,未为精核。至谓“钱玉莲为倡女”,更齐东之语矣。
  △《粤述》·一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
  国朝闵叙撰。叙号鹤瞿,歙县人。《太学题名碑》作江都人,疑其寄籍也。
  顺治乙未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编乃其督学广西时所作,叙述山川物产,颇为雅洁。其辨“狄青取昆仑关”一事,核以地理,足订《宋史》之误。惟好穿凿字义,如谓“猺”字当作“侥”,即《说文》之僬侥,已为无理。又谓“猺人住屋作两层,人居其上,猪圈牛栏皆在卧榻之下。《说文》家字宀下从豕,可会此义”云云,尤为附会。儒生喜谈小学,动称六书,为万事之根本,其弊往往至此也。
  △《星馀笔记》·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钺撰。钺有《粤游日记》,已著录。此其《世德堂遗书》之第三种也。
  皆其官西宁知县时记其风土物产,如蚺蛇、狒狒诸条,於旧说间有驳正。所记“”字“乪”字、“”字、“牮”字、“平”字、“冇”字之类,亦足补《桂海虞衡志》所遗,然大抵地志所已载也。以方为邑令,故取巫马期戴星之义,名曰《星馀》云。
  △《中州杂俎》·三十五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汪价撰。价字介人,号三侬外史,自称吴人,其里居则未详也。顺治己亥,贾汉复为河南巡抚,修《通志》,价与其役。逾年书成,复采诸书所载轶闻琐事关於中州者,薈萃以成是编,分天、地、人、物四函。天函子目五,曰《分野》、《图谱》、《馀论》、《杂识》、《时令》,地函子目十六,曰《建都》、《封国》、《纪邑》、《纪乡》、《纪山》、《纪水》、《纪室》、《纪园》、《纪寺》、《纪塔》、《纪观》、《纪庙》、《纪墓》、《纪碑》、《纪桥》、《纪俗》。人函子目二十一,曰《帝迹》、《圣迹》、《贤迹》、《官迹》、《文迹》、《武迹》、《忠迹》、《孝迹》、《义迹》、《节迹》、《隐流》、《羽流》、《缁流》、《术流》、《技流》、《女史》、《老史》、《儿史》、《凶史》、《异史》、《人杂》。物函子目十四,曰《禽志》、《兽志》、《鳞志》、《虫志》、《草谱》、《木谱》、《花谱》、《穀品》、《果品》、《菜品》、《饮案》、《食案》、《器考》、《物考》。采摭繁富,用力颇勤,而多取稗官家言,纯为小说之体。又事皆不著所出,人亦往往不著时代。编次繁复,漫无体例,可谓劳而鲜功者矣。
  △《湖壖杂记》·一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
  国朝陆次云撰。次云字云士,钱塘人。康熙初由拔贡生官江阴县知县。是书盖续田艺蘅《西湖志馀》而作,如庆忌塔、夹城之类,亦颇有考辨。而近於小说者十之七八。盖艺蘅之书,体例亦如是也。
  △《姑孰备考》·八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夏之符撰。之符字玹伯,当涂人。顺治中修《太平府志》未成,乃删其八志、二表而为此书。首《郡纪》三卷,以拟本纪;次《人物传赞》二卷,以拟列传;次《乡音集》三卷,皆之符自作之诗。非志非集,殊乖体例。又《人物传》中列韦弦佩於先贤,而弦佩方序其书。则其人未死,亦岂盖棺论定之义乎?
  弦佩原序称是书十二卷,张总序又作九卷,互相矛盾。惟陶元鼎序作八卷,与此本相合云。
  △《台湾记略》·一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
  国朝李麟光撰。麟光号蓉洲,武进人。是编杂记台湾山川,附以《暹罗别记》一篇。篇帙寥寥,疑为删削不完之本也。
  △《海表奇观》·八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凡标二十三门,曰《溯源》,曰《疆境》,曰《形势》,曰《分野》,曰《气候》,曰《潮汐》,曰《节序》,曰《风俗》,曰《黎俗》,曰《占历》,曰《灾祥》,曰《名山》,曰《水泉》,曰《名宦》,曰《人物》,曰《列传》,曰《祠庙》,曰《古迹》,曰《坟墓》,曰《物产》,曰《奇人》,曰《奇事》,曰《题咏》。盖即抄撮《琼州府志》,而每条附以论赞诗句。据其自序,称“戊申官於琼州”,又言“家於齐鲁”。考《琼州府志》,“康熙七年戊申,知府牛天宿,山东人。”当即此人也。
  △《江南星野辨》·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叶燮撰。燮字星期,吴江人。康熙庚戌进士,官宝应县知县。其书历引《周礼》、《尔雅》及星经、史志所载扬州吴越分野,独推刘基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为得郡邑分度之详。案,星土之说,虽本《周礼·保章氏》,亦见於《左传》诸占,然先儒已不得其传,解多附会。术家用以推验,偶应者十不得一,不应者十恒逾九。况疆域既已非古,而犹执二十八宿尺尺寸寸而拓之,其乖迕殆不待辨。
  舆图所列,大抵具文。博引繁称,徒为枝赘而已。
  △《岭南杂记》·二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
  国朝吴震方撰。震方有《读书正音》,已著录。是编记其客游广东时所见。
  上卷多记山川风土,兼及时事,所载番禺唐化鹏《夫务条议》、《花田立县议》,广西巡抚彭鹏《禁官贩私盐示》诸条,亦颇留心於利弊。下卷则记物产而已。书中称平南王尚可喜为逆藩。伏读五朝国史列传,可喜之子尚之孝,反覆悖乱,终於伏诛。谓之逆藩可也。可喜则终守臣节,未可目之以逆。是亦传闻之未审矣。
  △《台湾随笔》·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国朝徐怀祖撰。怀祖字燕公,松江人。自序称乙亥之春,再至闽漳,复有台湾之行。盖康熙三十四年所作。其记台湾风土及自闽赴海水程,俱不甚详备,但就其所身历者言之耳。
  △《燕台笔录》·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此本载曹溶《学海类编》中,题国朝项惟贞撰。惟贞字端伯,秀水人。朱彝尊之门人也。然检核其文,实即朱彝尊《日下旧闻》内《风俗》一门。疑彝尊尝属之裒辑偶存残稿,作伪者遂别标此名也。且彝尊撰《日下旧闻》时,溶殁已久,又安得而录之?《学海类编》多书贾所窜入,非溶原本,此亦一证矣。
  △《神州古史考》·一卷、《方舆通俗文》·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倪璠撰。璠字鲁玉,钱塘人。康熙乙酉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是书自序云:“按今之版图,取自汉迄唐诸史地志,列於郡县之首。上搜旧闻,旁摭遗逸。凡两京十四省,共一百五十馀卷,谓之《神州古史考》。又取唐以后者别为一编,名曰《方舆通俗文》。”然所梓者惟杭州一府九县而已,盖未成之书也。
  (案:此书据其原序,宜入《总志》;然所刻者惟一府,入之《总志》为不伦,而又不可列於《郡县》之中。故附存其目於《杂记》,此无类可归之变例也。)
  △《西粤对问》·(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江德中撰。德中字汉若,徽州人。官至广西布政司参议。是书记西粤山川风土物产,颇资异闻。然其徵据疏谬,亦复不少。如引《左传》“有仍氏生女黰”事,不检杜注“美发为黰”之语,而误以为肌肤之黑。又云雉黑色者为鸥雉,按《尔雅》“秩秩海雉”注,“如雉而黑,在海中,不云名鸥也”。
  殆缘海字而误欤?殊失考。
  △《浔阳蹠醢》·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文行远撰。行远字樵菴,江西德化人。康熙中贡生。是书专志九江一郡故实。首有凡例,自谓“读书时遇郡事随见随录,自经史子集及稗官野乘小说之类,靡所不采”。首卷分《象纬》、《地舆》、《书院》、《祠庙》、《宫室》、《邱墓》、《服食》、《器用》、《玩好》、《草木》、《鸟兽》、《虫鱼》十二目;次卷分《仕宦》、《吏治》、《典礼》、《经费》、《兵防》、《盗贼》六目;三卷分《交游》、《器局》、《方技》、《孝义》、《闺阃》、《忠节》、《流寓》、《人物》、《栖逸》九目;四卷分《真仙》、《僧宝》二目;五卷分《诗文》、《书画》、《典籍》、《名胜》四目;六卷分《像教》、《禅喜》、《灵异》、《感应》、《果报》、《鬼神》六目。其摭拾颇为繁富,而分别门类,殊多失当。如既有《僧宝》,又有《禅喜》;既有《鬼神》,又有《果报》、《感应》、《灵异》之类。中所采取,亦未见决择。盖有意求多,未免失之庞杂也。
  △《蜀都碎事》·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陈祥裔撰。祥裔本姓乔氏,号藕渔,顺天人。康熙中官成都府督捕通判。
  采蜀中故实为《碎事》四卷。杂引诸书,或注或否,间附以考证案语,及前代题咏诗文。复以所采未尽,别为艺文二卷,谓之《补遗》。祥裔所自作诗,亦并列於唐、宋名作之间。
  △《续闽小纪》·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黎定国撰。定国字于一,江都人。尝客游福建学使幕中,因据所闻见,辑为此书。以旧书先有《闽小纪》,故以“续”为名。凡七十六条。所载闽地风俗土产及琐碎故实,大约《通志》所已具,别无创闻也。
  △《岭海见闻》·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钱以垲撰。以垲游宦广东,前后八载,所作《罗浮外史》,已著录。此编又其杂录见闻之书也。大致欲仿《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而才不逮古人。
  又采录冗杂,无所限断。记陆贾使粤,乃泛及作《新语》事;记南汉事甚略,乃阑载刘鋹入宋后事。皆与岭海无关。其他杂采小说,不核真伪。如《述异记》、《开元天宝遗事》之类,与闻见亦无涉。至於“荔枝”、“铜鼓”,前后各出二条,尤无体例矣。
  △《南漳子》·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孙之騄撰。之騄所辑《尚书大传》,已著录。之騄居於河渚,近南漳湖,因以自号。是书所纪,皆其一乡之故实,乃自称为子。核其体例,实亦於古无徵。
  ──右“地理类”杂记之属,四十二部、一百七十六卷,内二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
  ○地理类存目七
  △《古今游名山记》·十七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何钅堂撰。钅堂有《括苍汇记》,已著录。是书采史志文集所载游览之文,以类编辑。首为《总录》三篇,曰《胜记》,曰《名言》,曰《类考》。次记两京各省山川及古今游人序记。
  △《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慎蒙撰。蒙字山泉,归安人。嘉靖癸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书以何钅堂所作《古今游名山记》重复太甚,因删汰繁冗,而增入《通志》及别集所载记文凡十之四。视钅堂书颇为简明。然文有加减,而事不增损,仍无资於考据。
  其记文之末,各加评语,亦不出坊刻积习。自序称其书名《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而第一卷首又题作《游名山一览记》,第二卷以后则题作《名山岩洞泉石古迹》,殊不画一。盖明代文士,往往急行其书,陆续付梓。至书成后始有定名,而已刊者遂不复追改,故名目往往错互,不独此书为然也。
  △《名山游记》·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王世懋撰。世懋有《却金传》,已著录。是编一曰《京口游山记》,分上下二篇。一曰《游匡庐山记》,一曰《东游记》,一曰《游二泉记》,一曰《游鼓山记》,一曰《游石竹山记》,一曰《游九鲤湖记》,而附以《游溧阳彭氏园记》。末有世懋跋一篇,盖为鼓山以下三记作。后合刻诸记,仍以缀於末也。
  △《名山注》·(无卷数,内府藏本)
  明潘之恒撰。之恒有《黄海》,已著录。是编首《江上山志》,次《蜀山志》,次《淮上杂志》,次《新安山水志》,次《越中山水志》,次《三吴杂志》。或载前人行纪、志传、题咏,或自为序纪。其他名胜,漏略尚多,疑就其所游历者述之。其书不分卷帙,前后亦无序跋。而“名山注”三字仅题於签,似非完本也。
  △《五岳游草》·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王士性撰。士性字恒叔,临海人。万历丁丑进士,官至南京鸿胪寺卿。事迹附见《明史·王宗沐传》。钱希言《犭会园》又称临海王中丞士性,未之详也。
  士性初令确山,游嵩岳。擢礼科给事中,游岱岳、华岳、恒岳。及参粤藩,游衡岳。此外游名山以十数,经历者十州。游必有图有诗,为图若记七卷,诗三卷,不尽於记与诗者为杂志二卷。亦名《广游记》,统题曰《五岳游草》,盖举其大以该其馀也。《犭会园》称“峨嵋山有老僧,性好游。自恨一生不得遍探名岳,年又骎骎向暮,乃誓於来生了此夙愿。临化,谓其徒曰:‘吾今往台州临海县王氏,托生为男。’计老僧化去之年月日时,即士性之甲子”云云。殆因有此书而附会之,然亦缘士性癖嗜山水,故有是言矣。
  △《广志绎》·五卷、《杂志》·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王士性撰。此书又於《五岳游草》(《广游纪》)以外,追绎旧闻,以补未及者也。首为《方舆崖略》,次两都,次诸省,附以《杂志》。其《四夷辑》一种,列目於《杂志》之前。然有录无书,注曰考订嗣出,盖未刊也。凡山川险易、民风物产之类,巨细兼载,亦间附以论断。盖随手记录,以资谈助。故其体全类说部,未可尽据为考证也。
  △《黔志》·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王士性撰。曹溶收入《学海类编》中。核其所载,即士性游记中之一篇。
  书贾摘出,别立此名以售欺者也。
  △《豫志》·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王士性撰。亦其《五岳游草》之一篇,曹溶摘入《学海类编》者也。
  △《日畿访胜录》·二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姚士粦撰。士粦所辑《陆氏易解》,已著录。此录乃万历甲午士粦游京师时,寻访都城内外诸胜,因汇辑成编。然所载古迹,实皆抄撮孙国敉《燕都游览志》、蒋一葵《长安客话》诸书,别无异闻,不足资证据也。
  △《天目游记》·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黄汝亨撰。汝亨有《古奏议》,已著录。是记乃汝亨与佛慧寺僧同游天目山而作,叙是山景物颇详。然记中叙月叙日,而不叙为何年,亦行文之偶疏也。
  △《纪游稿》·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王衡撰。衡字缑山,太仓人。万历辛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事迹附见《明史·王锡爵传》。是编乃所作游记。凡泰山一首、香山三首、盘山一首、马鞍潭柘一首,杂记三首,盖随时摭拾付梓者。前有陈继儒序,词亦佻巧。
  △《循沧集》·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姚希孟撰。希孟字孟长,长洲人。万历己未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乃所作游记,以“循沧”名篇,盖用宋袁粲语也。上卷十三篇,皆游太湖洞庭所作。下卷十五篇,则平生所作南北游记皆在焉。末为跋王文恪《洞庭游记》二篇,及跋徐弘祖《鹿门鸿宝册》一篇。宏祖亦好游,故以类附游记后焉。其文体全沿公安、竟陵之习,务以纤佻为工。甚至《游广陵记》於全篇散语之中,忽作俪偶一联云:“洞天深处,别开翡翠之巢;笑语微闻,更掣鸳鸯之锁。”自古以来,有如是之文格乎?
  △《山行杂记》·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宋彦撰。彦,华亭人。与赵宦光同时。尝至京师,历游玉泉、香山,因纪其园亭刹寺岩壑之胜。盖亦学《游城南记》诸书而作。然考据多疏,如中称“玉泉道上有《壮节祠碑》,称崇安侯谭公而无其名,疑为靖难武臣战死者”。案:崇安侯谭渊,从成祖起兵,於夹河战没,子孙得世袭侯爵。当时如郑晓、王世贞所著书内,皆详载其事,而彦不能知,亦殊昧於典故矣。
  △《名山记》·四十八卷、《图》·一卷、《附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盖因何钅堂之书而增葺之。凡北直隶二卷,南直隶十卷,浙江十卷,江西四卷,湖广四卷,河南三卷,山东二卷,山西一卷,陕西一卷,福建二卷,广东二卷,广西一卷,四川二卷,云南一卷,贵州一卷,前为图一卷,略绘名胜之迹。末为《附录》一卷,则荒怪之说,《神异经》、《十洲记》之类也。所录古人游记十之三,明人游记十之七。采摭颇富,而庞杂特甚。如郦道元《水经注》、徐兢《高丽图经》、张敦颐《六朝事迹》之类,皆割裂饾飣,改易名目。至於孔稚圭《北山移文》、骆宾王《冒雨寻菊序》、宗忄禀《荆楚岁时记》、周密《武林旧事》、杨衍之《洛阳伽蓝记》、王观《扬州芍药谱》、张鎡《梅品》、王世贞《题洛中九老图》之类,阑入者不可殚述。不知其与名山何与!其图首有篆字题识曰:“崇祯六年春月,墨绘斋新摹。”则出自坊贾之手可知。胡维霖《墨池浪语》乃云:《名山记》乃何滨岩所集,近复补入。景必穷幽,语必造奇。
  仁智者岂能足迹遍天下,得此可以卧游。所谓补入,盖即此本。殆维霖未细阅其书欤。
  △《广州游览小志》·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士祯撰。士祯有《古欢录》,已著录。士祯以康熙甲子十一月祭告南海,以乙丑二月八日至四月一日归。计留广州五十一日,因而游览古迹,作为此志。凡光孝寺、六榕寺、五羊观、海幢寺、海珠寺、越秀山、蒲涧寺、长寿寺、南园三忠祠九处,皆会城内外地也。
  △《天下名山记钞》·(无卷数,内府藏本)
  国朝吴秋士编。秋士字西湄,歙县人。其书取何钅堂《游名山记》及王世贞之《广编》删而录之,无一字之考订。
  △《泰山纪胜》·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孔贞瑄撰。贞瑄有《大成乐律》,已著录。是编乃其初官泰安教谕时纪所游历而作也。大略仿《岱史》之旧,自万仙楼以下共五十馀则,每景各叙其胜。
  其馀诸山脉络与岱宗相属者,如尼山、防山、龟、蒙、凫、绎之类亦咸入纪载。
  其捨身崖、社首、蒿里、封禅数条,持论颇不诡於正。然於封禅旧典,引据未能详洽。大抵议论多而考据少,其文格亦尚沿竟陵末派云。
  △《匡庐纪游》·一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
  国朝吴阐思撰。阐思字道贤,武进人。所记庐山名迹凡五十八条,词颇简洁。
  然大抵以摹写景物为长。
  △《滇黔纪游》·二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
  国朝陈鼎撰。鼎有《东林列传》,已著录。是编为其客游滇黔时所纪。上卷纪黔,下卷纪滇,於山川佳胜,叙述颇为有致,而不免偶出鄙语。如纪贵州诸苗曰:“男子之丽者,即古之潘安、宋朝有不及焉;女子之丽者,汉之飞燕、唐之太真亦无能出其上矣。此种女子,欲购之者牛马当以千计。男子皆不乐为龙阳君,有犯之者辄自杀。”又记楚雄、姚安、开化三郡曰:“余遍游三郡,别时各有遗赠。土仪之盛,馈赆之丰,有多至百金者”云云,其言殊陋。又如记三塔寺黄华老人石刻一事,黄华老人即金王庭筠,所作四诗刻石在山西汾州,故有“人道高欢避暑宫”句。后李中阳始摹刻於点苍山,王士祯《居易录》载之甚详。鼎乃以为仙人之笔,则考证之疏,亦可概见矣。
  △《玉山遗响》·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贞生撰。贞生号篑山,庐陵人。顺治戊戌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
  玉山在泰和仁善乡,初名义山,又改匡山,土人称子瑶山。贞生尝游息其中。是编首载所作诗;次载所题对联;次载所作记;次为茅屋随札,则山中之日记;次为他人所作诗赋传记。前有罗丽序,谓贞生所著文集尚未刊行,此其家居一载之内,流连山水,随笔记之,以示其意之所寓者。所录虽皆诗文,而其体例在游记、地志之间,故附之《地理类》焉。
  △《苍洱小记》·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