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民国警察陈逸枫

_48 罡风(当代)
王力荣,男,二十一岁,江苏无锡人。自幼父母双亡,是叔叔将他养大的。此人身高一米八一,练有一身武功。十八岁那年,因叔叔与何正清有旧,便向何正清推荐作了保镖。
王力荣人很聪明,又有一身好武功,当保镖后颇受何正清的青睐。不管何正清走到哪里,总喜欢把他带上。到何正清死前,他已当上了保镖头目。
调查结果显示,王力荣与何正清没仇。他并非为了报仇而投毒。既然不是为了报仇,当然就是受人之托了。下一步要搞清的问题是,他到底是受何人之托。
按章志凤的意思,还是要把王力荣抓起来,但陈逸枫不同意。因为,现在抓他证据不足。如果仅凭他穿了一身黑衣服,在副食店买了一包“骆驼”牌香烟,就认定他杀了胖子厨师,理由是不充足的。虽然可以通过用刑让他交待,谁又能保证重刑之下无冤枉?陈逸枫最担心的是,那天在何公馆要照片时惊动了对方。他反复询问那天要照片的过程。章志凤告诉陈逸枫,那天要照片是他亲自去的。他找的何公馆总管何敬仁。他告诉何敬仁,警察厅要对全市的保镖重新清理、登记备案。因此,需何公馆提供所有保镖基本情况和照片。按道理,不应该打草惊蛇。
然而,当陈逸枫想暗中跟踪王力荣时,却根本找不到这个人了。王力荣失踪了。
第261章·(十一)
何正清中毒身亡之后,由于侦缉工作迟迟没有进展,何公馆与杜公馆的矛盾,越来越明朗、越来越尖锐了。
三天前,因为六号码头的货物太多,有一部分货物便越过界线,挤占了一点点五号码头的位置。何公馆的人认为这是杜公馆故意挑衅,认为杜公馆为了五号码头的事毒死何老板,现在竟公然抢占码头。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由口角开始,最终发展到聚众斗殴。待警察赶到现场时,双方各有死伤。相对而言,何公馆死伤要少一些。
杜公馆的人见自己一方死伤比对方的多,个个义愤填膺,声言坚决报仇。
陈逸枫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往杜公馆。希望说服杜万生,不要将事态进一步扩大。杜万生倒是觉得陈逸枫说得有理,但他手下的七大金刚,却认为陈逸枫站在何公馆那一边,来挤压杜公馆。虽然,最后听取了陈逸枫的劝说,但可以看得出来,这只是看在陈逸枫帮过杜公馆的忙的份上,给陈逸枫一次面子而已。
昨天晚上,杜公馆两个弟兄在杭州路一家餐馆喝酒,正好何公馆有四个人也在那里喝酒。何公馆的人可能喝多了一点,便酒后吐狂言。说杜公馆的人如何如何浓包,不经打等。却不知隔墙有耳,被杜公馆的人听了个清清楚楚。两人当场上去与他们理论,何公馆的人便仗着自己人多,对杜公馆的两人大打出手。杜公馆的人打不过,只好逃跑。何公馆的人却在后面继续追打,正好遇上六个路过这里的杜公馆的人。见自己弟兄挨打了,立即众人齐上,将何公馆的人打死二人,重伤二人。伤者逃回何公馆以后,何公馆的人都被激怒了。这叫旧仇未报,又添新恨。何公馆发誓要出动“白虎”帮全帮弟兄,踏平杜公馆。
陈逸枫闻讯后,又赶往何公馆去作说服工作。然而,何公馆的人则认为陈逸枫与杜公馆有交情,以警察的权势来帮助杜公馆挤压何公馆。经再三耐心说服,亏得何正明是读书人出身,终于同意以大局为重,听从了陈逸枫的劝说。放过这件事不予追究。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杜公馆旗下的“正德”纺织厂,因两个月前与“中华”洋行签订了一份购八万斤蚕丝的合同。当正德纺织厂今天下午派车去拉货时,“中华”洋行却说货已被何公馆旗下的“清明”纺织厂拉走了。原因是他们出的价钱比杜公馆的价钱高出一倍。“正德”纺织厂没有这八万斤蚕丝,工厂将立即停产不说,与法国签订的供应丝绸的合同将无法履行。按合同规定,若不能按期供货,杜公馆将向法国公司赔偿三千八百万元大洋。这样,杜万生就只有倾家荡产了。
面对如此情势,杜万生如何承受得了?他发誓,若“清明”纺织厂不将这八万斤蚕丝退回,他将倾全力血洗“中华”洋行和何公馆。
眼看一场大惨案就要在上海发生,市长周晓瑜坐不住了。他一方面大力安抚杜万生,另一方面全力作何正明的工作。同时,严令警察厅全体出动,并动员上海驻军出面,全力维持秩序,以防不测事件发生。
在如此错综复杂的形势下,陈逸枫表现了极大的冷静和沉着。他敏感地意识到,这次事件不可能是孤立的。以何正明此时的势力,若想一次吃进八万斤蚕丝,且出的是双倍价钱,似乎力有未迨。“清明”纺织厂的生产规模,不到“正德”纺织厂的三分之一。八万斤蚕丝,清明纺织厂三年都用不完。他凭什么一次购进如此之多?显然,这是一次有预谋的行动。其用意十分明显,那就是挤垮杜公馆的“正德”纺织厂。可是,“中华”洋行为什么会卷进这一漩涡?这是一种明显的违法行为,老板将为此坐牢不说,还可能为此倾家荡产。“中华”洋行为什么愿担如此大的风险?陈逸枫决定先调查“中华”洋行的背景。
通过调查,知道“中华”洋行的老板叫全福,江苏无锡人。今年三十六岁,是专作蚕丝生意的经销商。浙江、江苏两省的蚕丝,几乎有一半被他收购。
陈逸枫得到线报,“中华”洋行实际上是何正明的秘密商号。陈逸枫认为可信度不大。因收购蚕丝,是需大量资金的,何正明何来如此大的资本?若“中华”洋行属何正明所有,此前,为什么未与何公馆联手整治杜万生?
至于“中华”洋行的全福,也值得陈逸枫怀疑。此人才三十六岁,来上海也只几年,哪来的资本作如此大的生意?看来,“中华”洋行似乎并不简单。陈逸枫觉得有必要对“中华”洋行作进一步深入调查。
第262章·(十二)
经查,“中华”洋行的注册资本为三十万元。于民国四年九月在上海注册,法人代表是全福。“中华”洋行的经营范围主要是杂品和蚕丝。头两年则主要经营杂品。经营蚕丝是从大前年开始的。因资本有限,经营的数量并不多。直到前年下半年,不知这个全福从哪里弄来大量资金,经营的数量突然大增。去年一年,就经营了几万斤,成为上海蚕丝行业的一大经销商。
全福在上海并无有钱的亲戚和朋友。虽然已成蚕丝行业的龙头老大,但所有蚕丝行业的老板却对他并不了解。平常也没有多少商业上的往来。全福也似乎不太喜欢结交,很少参加上流社会和商界的社交或应酬。“中华”洋行的名声虽然很大,但全福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两个字“神秘”。
陈逸枫立即派人去无锡作进一步的调查,试图弄清全福的社会家庭背景。可是,查遍无锡地区,却找不到一个叫全福的人。陈逸枫疑心调查人员的访查不过细,不深入。除了亲自打电话到无锡警察局请求协助调查外,又派刘明辉出马。连夜带了两名警察去了无锡。
两天以后,刘明辉来电话,整个无锡地区,没有一个叫全福的人,也没一个姓全的人。就是说,全福所谓祖籍无锡的登记,完全是假的。
全福为什么要作这种虚假登记?他到底是哪里人氏?去年一年,他突然能经营几万斤蚕丝,是谁资助了他如此巨额资本?这些都成了陈逸枫十分感兴趣的问题。陈逸枫觉得,这些问题不搞清,很难对他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
这个神秘的全福,目前在陈逸枫心目中的份量,似乎超越了何正清中毒案。
这天下午,天空突然堆起了厚厚的云层。入夜以后,云层更加厚了,呼呼的北风,裹着密密麻麻的细雨,一阵紧似一阵地封锁着整个大上海。
上海的冬天虽然不是太冷,但当北风夹着细雨的时候,气温就相当低了。今天晚上,似乎特别冷,街上的行人也比往日少得多。这样的天气,大部分人都愿意在家待着。
夜,渐渐深了,天气却越来越冷。
凌晨两点十分,喧嚣了一天的大上海,大部分已归于宁静,人们早已进入梦乡。
贵州路二十六号。
“中华”洋行高高的围墙里面,除最高的那栋楼房有些微灯光外,其余都是一片黑暗。
这时,一个蒙面人纵上了“中华”洋行的围墙。此人正是陈逸枫。因“中华”洋行太神秘了,他必须一探究竟。
伏在围墙上,放目四顾。只见到处都是房屋,一栋连着一栋。
此时,天似乎特别暗。若非陈逸枫练过暗处观物,一般人在这里真将一筹莫展。即使如此,显现在陈逸枫眼前的,也只是模糊一片。
陈逸枫不知哪里是仓库,哪里住着人。他将随身带着的石子抛下一颗。只听“叮咚”一声脆响,他立即紧伏围墙观察动静。
响声过后,便有四条人影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用手电筒四处照射。
其中一个道:“刚才是什么响声?”
另一个道:“我也听到响声,但没听清是什么声音。”
正在这时,一只花猫从黑暗中走了出来。
其中一个黑影道:“可能是这只猫弄出的声音,谁敢到我们这里来?我们不要自己制造紧张气氛了,还是进去吧,天气太冷了。”
另一个黑影道:“话不是这么说,老板有交待,这几天要特别小心。杜公馆可不是吃素的,老板这次将他整得如此惨,他会善罢干休?还有那个陈逸枫,据说武功深不可测,他与杜万生有很深的交情。他会置之不理?所以,我们要格外小心。一旦被他发现这里的秘密,我们就吃不了兜着走了。大家还是谨慎一点的好。”
说完,便又拿手电筒四下照看了一遍,见确无异常,这才与另外三人走进了黑暗中。
陈逸枫正准备纵下围墙,又一个黑影从暗处冒了出来,径直走到一株大树前,提起裤子拉起尿来。
此人似乎十分过细,拉完尿系好裤子后,又用手电筒四出照看了一遍。确信毫无异常后,才关掉手电消失在黑暗中。
利用这一机会,陈逸枫再次对院里的情形作了观察,没有发现其他的暗桩或哨卡。
陈逸枫放心了,又等了约几分钟,再没有别的人出来。
确信一切归于宁静后,陈逸枫才轻轻地纵下围墙,向有灯光的楼房摸去。
眼看就要接近有灯光的楼房,突然,一不小心,绊动了地下的响铃。这下立即惊动了所有的暗桩。只见四处黑影憧憧,都在向响铃处奔来。
知道今晚的踩探失败了,陈逸枫就地几个翻滚,即靠近了围墙。轻轻一纵,上了墙头。
众人发现有人影上了墙头,立时枪声大作,齐向陈逸枫射击。陈逸枫立即飞身下墙,借着马路边梧桐树的掩护,消失在了黑暗中。
等“中华”洋行里面的人追到围墙外时,早已没了陈逸枫的踪影。
第263章·(十三)
自王力荣失踪以后,章志凤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他。但是,找遍了整个大上海,仍然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王力荣似乎人间蒸发了。
为了尽快找到王力荣,陈逸枫只好再次向杜万生求助。因为“青帮”徒众遍布上海,在上海,没有“青帮”找不到的人。上次寻找杨惠民,就是依靠了“青帮”的力量。
何正清一案,使杜万生背上了一口沉重的黑锅,找到了王力荣,就找到了侦破何正清中毒案的线索。这本就是给杜万生自己帮忙。这样的忙,杜万生哪有不帮的?因此,当陈逸枫向杜万生说明了这个意思后,杜万生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
他立即向“青帮”徒众发出了特急搜查令。
“青帮”有规定,如无特殊重大的事情,没有危及“青帮”生存的事情,帮主不能发特急令。此令一发,无论黑白两道的帮众,必须全力投入。若有回避不顾的,则以最严厉的帮规惩处。就是将人捆绑后丢入沸腾的油锅里活活用油炸死。因此,“青帮”帮众谁也不敢违反特急令。因毒死何正清一案,已经危及到了“青帮”的生存,杜万生不得已动用了十多年未发的特急令。
功夫不负苦心人。这天下午,章志凤得到“青帮”线报,王力荣到了杭州。
他向陈逸枫禀报后,即带了四个精明能干的警察向杭州扑去。
章志凤知道,王力荣非常机警、武功了得,且会使双枪。据说,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王力荣也能击灭百米以外点燃的香头。
正因如此,章志凤也不敢怠慢,他挑选的四个帮手,个个都有一身好武功。虽比不上王力荣会使双枪,但每个人的枪法都不错,至少,以两个顶一个应该没问题。
章志凤一行赶到杭州时,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了。
此时,大部分饭铺开始打烊。因怕走漏风声,章志凤只好让每个人草草地吃了一点干粮,略事休息,即向王力荣所在的“西子”客栈扑去。
“西子”客栈坐落在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西子湖畔。据说是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专门给第九房姨太买的一栋豪宅。胡雪岩破产以后,被杭州的橡胶大王刘文俊买下,改成了一座客栈。起名“西子”客栈。现在“西子”客栈的老板则是一个叫鲁先成的人。
线报说,王力荣住在“西子”客栈三零三号房。由于怕走漏风声,章志凤没敢去向老板核实,只让几名警察埋伏在客栈外面。准备等到夜深以后,王力荣熟睡之际突然闯进去,以便抓他个措手不及。
一切安排妥当以后,章志凤看了一下手表,还只十点多钟。见时间还早,便悄悄来到三零三号房间的楼下,抬头看了一下房间,没有灯光。估计王力荣还没回房间,才悄然回到先前选好的埋伏位置。
这时,天公似乎有意和章志凤作对,刚才天气还是好好的,突然就下起雨来了。首先,还只淅淅沥沥下着小雨,一会儿,却变成狂风加暴雨了。
这时,埋伏在楼道里面的两人还好一点,埋伏在外面包括章志凤在内的另外三个人,就倒大楣了。
冬天的西湖本就很冷,而在这风雨交加的晚上,没有带雨具,又不能随意离开岗位去避雨。不一会,全身上下就被淋了个透湿。虽然都是练武之人,但毕竟是冬天,时间稍长,就都禁不住直打啰嗦了。
处此情势,章志凤知道,唯一的办法只有咬牙忍住。因为,这王力荣决非等闲之辈,他随时都有可能回客栈。若自己等人暴露目标,一旦被他发现,就会前功尽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是自己要等的目标却始终没有出现。章志凤抬腕一看手表,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一刻。虽然自己还只等了不到一个小时,但感觉上就像等了一年一样,甚至比一年时间更长。
在困境中的等待,是不是都特别难熬?
此时,章志凤突然想起自己刚当侦察兵时的一件往事。
那也是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
章志凤奉命和侦察连长一起去敌人阵地捉舌头。两人在野坟地里整整埋伏了三个小时,全身上下都被雨水淋得透湿。也和今晚一样,章志凤被冻得全身直打啰嗦。大约晚上十二点钟的时候,敌人开始换哨。这本是捉舌头的最佳时期。可是,就在这时,章志凤由于在风雨里待的时间太长,忍不住打了个喷嚏,被敌人发现了。若不是连长当机立断用飞镖封住了敌人的嘴,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一次,虽然完成了捉舌头的任务,但是,章志凤却受到严厉批评。若不是看在他第一次执行任务,差一点就要将他调离侦察连。
从此以后,章志凤开始苦练武功,逐步从一般的侦察兵成长为一个侦察排长。
今天晚上,章志凤又一次执行抓人的任务,又一次在冬天的晚上、在风雨交加的晚上执行抓人的任务。此时的章志凤,已经是一名闻名上海的警察厅侦缉处一名探长了。章志凤的行动和毅力,既成了其他警察的样板,又成了今晚能否完成任务的关键。
当时针指向晚十二点半的时候,雨住了,风也歇了。可是,王力荣仍然不见踪影。
这是怎么回事?一股不祥的念头袭上章志凤的心头。
第264章·(十四)
据可靠线报,王力荣在杭州并无亲戚和朋友,他之所以来杭州,应该是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按常理推测,如此深夜,他不可能不回客栈。然而,事实是他没有回来。这有几个可能,一是他已听到警察要来抓他的风声,从而提前逃走了。二是线报的消息根本不准,他根本不在杭州或者不住这家客栈。三是此人十分狡诈,虽没听到什么风声,但为了安全起见,已提前转移了。
想到这里,章志凤当机立断,自伏身处长身而起,向客栈的大门奔去。
客栈的大门已经紧闭。所有的灯光已经熄灭。店东和客人都早已进入梦乡。
章志凤也顾不上是否惊搅客人,便敲响了客栈的大门。客栈掌柜大约刚睡不久,听到敲门声,以为又来了客人要住店,便披着一件衣服起来开了门。见章志凤一身湿透,像是一个赶远路的人,也不分缘由,就热情地将章志凤迎进了客栈。
待章志凤说明来意后,掌柜才知其是一名警察,到这里是来找人的。尽管感到自己深更半夜起来开门有点冤枉,但仍然十分客气地告诉章志凤道:“此人就住三零三号房间,警官这么晚找他有事吗?”
大惑不解地,章志凤道:“他既然住三零三号房,怎么不见灯光呢?”
摇了摇头,掌柜道:“这个我也不知道。不过,我也觉得此人有点怪,他晚上从不点灯。”
知道这是江湖人常用的一种自保办法,为了从掌柜这里多了解一点王力荣的情况,章志凤只好装作不懂地问道:“哦?他该不会是做贼的吧?”
又摇了摇头,掌柜道:“那倒不像,因为,他很有钱。而且,他很少出门,更不在晚上出门。做贼的一般都是晚上行事啊。”
章志凤道:“那他住这里都干了些什么呢?”
似乎觉得自己说话多了一点,掌柜马上很世故地道:“对不起,警官,这可不是我们开店的人应该关心的事,您何不去问问他自己呢?”
点了点头,章志凤道:“也好,我去看看。”
伸手一拦,掌柜道:“对不起,警官,已到如此深夜了,您还是明天再来吧。”
两眼射出威严的光芒,章志凤道:“你想阻碍我执行公务?”
一脸谦恭状,掌柜道:“不敢、不敢,我只是想,如此深夜,客人都已睡下,警官现在去找人,不但被找的人睡不好,还要惊动别人,这多不好。警官天亮以后再来找,不是一样吗?”
见掌柜如此说,章志凤也懒得理他,便径自向楼上走去。
如果章志凤耐下心来作好掌柜的工作,也许事情的结局是另一个样。然而,章志凤没有这个耐心,他急于想把事情办成,便不再理会掌柜,使以后的事情应了一句古话:“心急吃不成热豆腐。”这却是章志凤万万没有想到的。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