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反经(全)

_20 赵蕤(唐)
民的游侠,自己给自己立下济世救人、一诺千金的行为准则,行侠仗义的英
名传颂四方。所以,每当善良正直的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就希望得到他们
的帮助,而他们也不惜为之舍身赴难,这不是和人们所称颂的圣贤豪杰一样
吗?即便是乡间村俚的普通侠义之士,同季次、原宪这样的贤德之士比较起
来,就其对当今社会的作用而言,也不是能同日而语的。所以侠义之士在信
义和功德方面的意义,怎么可以轻视呢!”
[反方:]班因在《汉书》中却反对司马迁的这一看法,他说:“天子和
诸候建立国家,从卿、大夫到老百姓,自上而下,都要有等级差别。因此,
人们才驯顺地忠心敬上,基层的人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孔子说:‘天子统治
有道,天下太平,那么国家的政权就不会落在士大夫手中。’百官各有其职,
守法听令,以尽其职责,越权被诛,侵犯受罚。这样才会上下和顺,把事情
治理好。周王室衰微时,礼乐制度和征伐叛逆的决策权落在了诸候手里。齐
桓公、晋文公之后,大夫掌握了国家大权,臣僚替天子发号施令。这种衰败
的情况到了战国时代,又是合纵,又是连横,诸侯各国竞相用强权和武力征
伐称霸。于是各国的公子——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
楚国的春申君,都借着王公的势力,收罗游侠,使(又鸟)鸣狗盗之类的事屡屡发
生,老百姓不得安宁,而他们却受到了各国君主的礼遇。赵国的丞相虞卿抛
弃国家的利益去救他的患难之交魏齐;信陵君魏无忌窃取虎符假传国王的命
令,让朱亥用锥杀死了将军晋鄙,夺取军权,去为平原君赵胜解救被包围的
赵国。他们就是用这种欺上瞒下的方式得到诸候的器重,因此而扬名天下。
人们在慷慨激昂地谈论起大侠来的时候,都把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
申君推崇为首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背弃国家、结党营私的局面,而忠守
职责,为国效力的大义就被破坏了。等到汉代统一天下后,实行无为宽松的
国策;这种不良风气没有得到彻底纠正。魏其候窦婴和武安候田蚡这些人,
在京城中互相竞争谁家的死士更强;郭解、剧孟之类,在街头巷尾横冲直闯,
骚扰民众,他们的势力可以达到郡县城乡,公侯王子对他们都得卑躬屈膝。
许多老百姓把他们当作大英雄,对他们羡慕不已。这些人即便是身犯国法,
铛锒入狱,还自以为能扬名后世,有如季布、子路或李牧一类的勇士,死而
无悔。曾子说:‘国王丧失治理天下的总则,那么人民就会长时间的妻离子
散。’如果不是明智的国上当政,向全国人民讲清好坏的标准,然后用礼法
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人们哪里会知道国家禁止的是什么,从而走上正
道呢?古代的正确看法是:对于象尧、舜和文王,春秋五霸就是罪人,而六
国是五霸的罪人,以此类推,信陵君等四豪就是六国的罪人。何况象郭解这
一类游侠,以一个卑微的匹夫,窃取了生杀大权,他们的罪过,纵然是杀头
都太客气了!”
【经文】
[是曰:]《尸子》曰:“人臣者,以进贤为功;人主者,以用贤为功也。”
《史记》曰:“鲍叔举管仲,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之能知人也。”
[非曰:]苏建常责大将军青曰:“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无称焉。愿
观古今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尝
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
与招士?”其为将如此。
[议曰:]此一是一非,皆经史自相违者。]
【译文】
[正方:]《尸子》说:“人臣以推荐贤者为有功;人主以任用贤者为有
功。”《史记)说:“鲍叔牙举荐管仲;天下人很少赞美管仲,而是称赞鲍
叔牙有知人的才能。”
[反方:]苏建经常责备大将军卫青:“你自高自大,使得天下的贤士大
夫都不称颂你,希望你象古今名将那样招揽、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大将军
卫青抱歉地说:“自从魏其候、武安候大宴宾客,招贤纳士以后,天子曾对
此非常愤怒。亲近士大夫,招揽贤士,罢黜不肖之人,那是人主的权力;做
为人臣,只要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就可以了,何必要去招贤纳士呢?”卫青
做为汉武帝的大将军,终生都是这么做的。
[以上所列举的一正一反的命题,都是从经史典籍中摘录出来的自相矛盾
的立论。]
【经文】
班固云:“昔王道既微,诸候力政,时君事主,好恶殊方,是以诸家之
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令诸候。其言虽殊,譬
犹火水相灭,亦能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事虽相反,而皆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此之谓也。
【译文】
班固说:“从前王道衰微,诸候各国竟相巩固自己的政权,由于当时各
国的君主好恶不同,因而使诸子百家的学说蜂拥而起。他们各执己见,大力
宣扬自己的理论观点,并且到处游说,争取让诸候采纳。他们的学说虽然各
不相同,但就象水与火的关系一样,相灭而又相生。仁和义,敬与和,虽然
相反,然而它们却都相辅相成。”
《周易》说:“天下人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而达到共同目标的途径却有
各种各样;天下的真理是同一的,而人们思考、推究真理的思维方式和表述
方式却是千差万别的。”《周易》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适变十五
时代在变,所以治国方针也要变。即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治国方略
也得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变化。
【经文】
昔先王当时而立法度,临务而制事,法宜其时则理,事适其务故有功。
今时移而法不变,务易而事以古,是则法与时诡,而事与务易,是以法立而
时益乱,务无而事益废。此圣人之理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当时而立功,
在难而能免。
[秦孝公用卫鞅。鞅欲变法,孝公恐天下议己,疑之。卫鞅曰:“疑行无
名,疑事无功。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智之虑者,必见教于人,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人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
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
人,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人而教,智
者不变法而治。因人而教,不劳而功成。缘法而理,吏习而人安。”卫鞅曰:
“龙之所言,世俗之言。常人安于习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
可也,非所以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智者作
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贽曰:“利不百,不变法;功
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修礼无邪。”卫鞅又曰:“治代不一道,便国不
法故。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
多。”孝公曰:“善。”遂变法也。]
由是言之,故知若人者,各固其时而建功立德焉。[孟子曰:“虽有磁基,
不如遇时;虽有智慧,不如逢代。”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
不可强成。”《语》曰:“圣人修备以待时也。”]
何以知其然耶?桓子曰:“三皇以道治,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义,五
伯用权智。”[说曰:无制令刑罚谓之皇,有制令,无刑罚谓之义;赏善诛恶,
朝诸候,朝事,谓之王;兴兵众,立约盟,以信义矫代谓之伯。文子曰:“帝
者,贵其德也;王者,尚其义也;霸者,迫于理也。道狭然后任智,德薄然
后任刑,明浅然后任察。”议曰:夫建国立功,其政不同也如此。]
五帝以上久远,经传无事,唯王霸二盛之类,以定古今之理焉。[秦汉居
帝王之位,所行者霸事也。故以为德之次。]
【译文】
从前先王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建立政治制度,根据当时的任务制定政
策,制度和政策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任务相符合,国家才能治理好,事业才
会有成绩。形势和任务变了,制度和政策还要死搬已经过时的那一套,使制
度与时代、任务与政策脱节,这样一来,即使有好的制度和法规,也是劳而
无功,徒增混乱。所以圣人治国,一不法古,二不贪图一时之宜。因时变法,
只求实效。这样,遇到烦难也容易解决。
[秦孝公既用卫鞅,想要变法,又怕天下议论自己。卫鞅说:“疑惑不决
的行为没有名声,疑惑不决的事情没有功绩。且有高于常人的行为,本容易
为俗世所反对。有独特见识的计谋,必为人民所低毁。愚笨的人,仍不明已
完成的事情;聪明的人,却能预见未来的事情。行事的开始,不可与人民共
谋,而只可与他们共享事业成功的快乐。能谈论至德要道的人,不与世俗合
流;能建立伟大功业的人,不与众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可以使国家强盛,
就不必效法旧制度;只要可以便利人民,就不必遵循古礼教。”孝公说:“很
好!”甘龙说:“不对!圣人是不改变民俗来教化的,聪明的人是不改变旧
法来治国的。能依照民俗来教化的,不费力就能成功;能依照旧法来统治的,
官吏习惯而人民安适。”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之言。常人苟安于
旧世俗,学者拘泥于旧见闻。以这两种人来做官和守法都还可以,但却不可
以用以议论旧法以外的新事物了。三代不同礼教,而各治天下,五霸不同法
律,而各成霸业。聪明的人能制作新法,愚笨的人却受制于旧法。聪明的人
能变更礼教,不聪明的人就要被礼教拘束。”杜挚说:“新法利益不及旧法
百倍就不变法,新器功用不及旧器十倍就不换器。”卫鞅说:“治世不是只
用一种方法,利国不必效法古制度,所以商渴、周武不遵循古制度而能统治
天下,夏桀、商纣不革新礼教而亡国。反对古制度不一定应该受非议,遵循
古礼教也不值得多夸奖。孝公说:“鞅说得很好!”于是决定了变法。]
由此可见,象商鞅这些人,都明白要想建功立业,富国强兵,必须顺应
时代,跟上时代。否则只能被时代淘汰。[孟子说:“既使有肥沃的土地,也
不如按季节种庄稼;既使有智慧,也不如赶上好时代。”范蠡说:“节令不
到,就不能强迫禾苗生长;事情不经过研究,不能强求成功。”《论语》说:
“圣人平时就把一切都准备好,只等待时机的到来。”]
怎么知道这样做才是正确的呢?桓范说:“三皇(神农、女娲、伏羲)
时代的特征是以道治理天下,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是用
德化育天下,三王(大禹、后稷、文王)用仁义教导人民,春秋五霸却用权
术和智谋制服别的国家。”[不用制度法令和刑罚就能统治的是三皇;有制度
法令而没有刑罚的是五帝;赏善诛恶,分封诸候协助天子管理国事,定期到
朝廷讨论国家大事,是三王;发动战争,订立盟约,用信义来使天下人服从
指挥,取代天子称霸天下的就是五霸。文子说:“三皇最可贵的是在于天然
地有道德;三王崇尚的是仁义;而霸者却不得不用理论、法则进行统治。大
道淡薄后,统治者只好动用智谋;缺乏德行后,就只好加强法制;情况不明
的统治者就只能动用间谍侦探了。”建立统治一个国家,所采取的政治策略
差别就是如此之大。]
五帝以前的事已太久远,经传上也没有记载,唯有“王道”和“霸道”
盛传于今,只好用它们的利弊得失作为我们讨论古往今来治国的经验教训
了。[秦汉两朝的帝王所推行的是“霸道”,所以不能把他们的仁德放在主要
的地位上来讨论。]
【经文】
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
[论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匹妇蚕之,年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
亩之田,数口之家,耕稼修理,可以无饥矣。(又鸟)豚狗彘之畜,不失其时,老
者可以食肉矣。夫上无贪欲之求,下无奢淫之人,藉税省少而徭役不繁,其
仕者,食禄而已不与人争利焉。是以产业均而贫富不能相悬也。”]
然后教以礼仪。
[故明王审已正统,慎乃在位。官室舆服不逾礼制,九女正序于内,三公
分职于外。制井田以齐之,设诸候以牧之,使饶不溢侈,少不匮乏,然后申
以辟雍之化,示以揖让之容,是以和气四塞,祸乱不生,此圣王之教也。]
而威以刑诛,使知好恶去就。
[虞帝先命禹平水土,后稷播植百谷,契班五教,皋陶修刑,故天下太平
也。]
是故大化四凑,天下安乐,此王者之术。
[王者,父天母地,调和阴阳,顺四时而理五行,养黎元而育群生,故王
之为言往也。盖言其惠泽,优游善养润天下,天下归往之,故日王也。]
【译文】
王道的统治,是先铲除祸害人民的社会恶势力,让人民丰衣足食。
[《论语》说:“五亩大小的宅第,种上桑树,养上蚕,一个女子养蚕,
就可以供五十人穿衣了。数口之家耕种百亩之田,就不会挨饿了。饲养六畜,
老人也可以吃到肉了。上层的官吏不贪求,下层的民众不奢侈,苛捐杂税少,
徭役也不繁重,当官的只不过是拿薪水罢了,不要去与老百姓争夺利益。这
样一来,各行各业收入均衡,贫富也就不会差距太大了。”
经济状况得到保证后,就应该进行文明礼貌。伦理道德的教育了。
[因此英明的国王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坚持了正确的政治路线,谨慎地巩固
统治地位。宫室舆服不超过规定,三宫六院主内,三公主外。按井田制统筹
农事,让诸候来协助管理民众,丰收时不骄奢,欠收时也不感到匮乏,然后
设立学校推行教育,为人民大众做出谦恭礼让的榜样,这就可以使得上下左
右和睦相处,祸乱不生,这就是三王治理国民的办法。]
然后建立法规、刑罚来树立国威,让人民群众分清善恶,明白自己前途
之所在。
[比如虞舜的时代,就首先命令大禹去治理河流,然后又让后稷去播种百
谷,让契分管教化,让皋陶制订刑法,因而天下太平。]
由此可见,最伟大的盛世,是通过多种因素,举国上下同心协力,从而
使普天之下一片安乐平和的景象,这就是王者的治国艺术。
[王的职责是以天为父,以地为母,调和阴阳,顺应四季的变化,使金、
木、水、火、土五行合理消长,教养百姓,哺育众生,所以王的含意就是万
民向往。总而言之,做为一国之王,他的恩泽浩荡,惠养四方,天下人民争
相投向他的怀抱,因此才称之为王。]
【经文】
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权统由一,政不二门,赏罚必信,法令著明,
百官修理,威令必行。
[夫霸君亦为人除难兴利以富国强兵,或承衰乱之后,或兴兵征伐。皆未
得,遵法度,申文理,度代而制,因时施宜,以从便善之计,而务在于立功
也。]此霸者之术。
[王道纯而任德,霸道驳而任法。此优劣之差也。]
【译文】
成就伟大霸业的国王,能做到君尊臣卑,权力在霸主一人手里,政策法
令由专门的机构制定,赏罚、法令严明,百官各司其职,有法必依。
[霸主也能为人民除害谋利以富国强兵,或者是在一个朝代衰亡之后,兴
兵讨伐叛乱。如果做不到这两点的话,也要遵循法度,宣传文教,根据情况
制定有效的制度,因时制宜,从方便、有利出发,目的主要是为了建立功勋,
成就霸业。]这就是霸主的治国之术。
[如果是真正的王道,就会用仁德来统治,而霸道则驳杂无序且以法治为
主。这就是二者优劣和差别之所在。]
【经文】
《道德经》曰:“我无为而人自化。”《文子》曰:“所谓无为者,非
谓引之不来,推之不往,谓其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也。”[故
曰:“智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乘众人之智,即无不任也;用众人之
力,即无不胜也。故圣人举事,未尝不因其资而用也。]故曰:汤武,圣主也,
而不能与越人乘舲舟,泛江湖。伊尹,贤相也,而不能与胡人骑原马,服騊
駼。孔、墨,博通也,而不能与山居者入棒薄,出险阻。
由是观之,人智于物,浅矣,而欲以昭海内,存万物,不因道理之数,
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远。故智不足以为理,勇不足以为强,明矣,然而君
人者,在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
[《吕氏春秋》曰:“是天无形而万物以成,大圣无事而千宫尽能,此谓
不教之教,无言之诏也。”]
【译文】
《道德经》说:“我无为,人民就会自我教育。”《文子》上说:“所
谓无为,并不是就叫他不来,推他不走,什么事也不做,整天坐着不动。无
为就是指按规律办事,借助一定的条件去夺取成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顺
其自然。”[所以说,既有才智,又善于向人请教就是圣明;既勇敢,又善于
向人请教就是优胜。能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什么重任都能完成;利用群众
的力量就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因此圣人办事,无不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并
善于合理利用它们。]商汤和周武王虽是圣主,却不能和越人一起乘游艇,泛
江湖;伊尹是贤相,却不能和胡人一道骑野马驰骋;孔、墨虽然都是博学的
通人,却不能象山里人那样钻山入林。
由此可见,人的智能是有限的,如果想眼观四海,胸怀天下,不掌握真
理,仅凭自己有限的本领,就打不破时空的局限。一人的智慧,不能穷尽全
部真理;一人的勇敢,不能无敌于天下。这是很明显的道理。然而,作为国
家的领袖,坐在高堂之上,就能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其奥妙就在于他能因
此知彼,因人知人,把别人的优势变成自己的优势。[《吕氏春秋》说:“大
没有固定的形状,然而有了它万物才能生成,伟大的圣人不是事事都亲自动
手,而是使所有的官员各尽其能,发挥作用。这就叫没有教导的教导,没有
说出来的圣旨。”]
【经文】
夫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至精之感,弗召自来。
待目而昭见,待言而使令,其于理难矣。[《文子》曰:“三月婴儿,未知利
害,而慈母之忧喻焉者,情也。”故曰:言之用者小,不言之用者大。又曰:
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动化者也。施而信,言而信,怒
而威,是以精诚为之者也。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
也。]
皋陶喑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师旷瞽而为大宰,晋国无乱政。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不言之令,不视之见,圣人所以为师,此黄老之术也。
[ 《文子》曰:“圣人所由曰道,所为曰事道,犹金石一调,不可更事,
犹琴瑟每调,终而改调。故法制礼乐者,理之具也,非所以为理也。”
昔曹参相齐,其治要用黄老术,齐国安集。及代萧何为汉相,参去,属
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少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
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乎?吾是以
先之。”由是观之,秦人极刑而天下叛,孝武峻法而狱繁。此其弊也。《经》
曰:“我无为而人自化;我好静而人自正。”参欲以道化其本,不欲扰其末
也。太史公曰:“参为汉相,清静寡欲,言合道义。然百姓离秦之酷扰,参
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议曰:黄老之风,盖帝道也。]
【译文】
天下万物都自觉向往冬天的太阳,夏天的阴凉,并没有什么人让它们这
样做啊!可是在精诚的感召下,万物都不叫自来。如果都等目光的示意,号
令的指挥,它们才这样做,这在道理上很难讲得通。
[文子说:“刚满三个月的婴儿是不懂利害的,然而仁慈的母亲对婴儿还
是要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忧虑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至情使然。”所以
说语言的作用是不足称道的,语言后面的至情才是真正值得赞美的。文子还
说:“不说话就能使人相信,不施惠就仁爱,不发怒就威严,这是大自然的
自在精神。施惠才能做到仁爱,说话才能让人相信,发怒才能让人感到威严,
这是内心真实情感的作用。施惠也做不到仁爱,说话也不能让人相信,发怒
也不能让人害怕,这是由于装样子要人看的缘故。”]
皋陶虽然是个哑巴,但他作为大禹的最高法官时,天下没有酷刑;师旷
是个瞎子,但他作了宰相后,晋国没有乱政。
[庄子说:“天地有伟大的美德,四季有严格的界线,万物有各自的规律,
但它们都不说话。圣人无力,更高的圣人寂然不动,他们都在效法大自然的
规律啊!”]
象这样不言语就发出了命令,不观望就无所不见,就是圣人所要师法的。
这就是黄老治国之术的理论根源。
[文子说:“圣人所师法的是‘道’,按照‘道’去行动叫‘事道’。就
好比金石只有一个音调,这是永远不能改变的,遵循‘道’做事,就象琴瑟
都各自有调,一曲终了必须改变调韵一样。所以说法度和礼乐,都是治国的
手段,而不是‘道’的本体。”
从前曹参在齐国当丞相的时候,他就是运用黄老清静无为的治国之术,
使齐国安定繁荣。等到代替萧何当汉相,要离开齐国时,嘱咐接任他的齐国
宰相说:“我要把齐国的司法大权托附给你,希望你谨慎从事,不要过于频
繁地去骚扰犯人。”那位接任的齐相说:“治理国家的事难道没有比这些再
大的了吗?”曹参说:“不能这么讲。刑律、监狱这类法治工作,几乎包括
其它方面的所有事情。如果过分频繁地骚扰犯人,叫那些作奸犯科的人何处
容身呢?假如他们真的走投元路,社会的问题只会更多,更糟糕。所以我把
法治一向放在第一位。”
由此看来,秦国的法律过于严酷,才导致了全国人民的奋起反抗。汉武
帝刑法森严,因此制造了许多冤案。这就是法治的蔽端。《道德经》说:“我
无为,人民就自我教育;我宁静,人民就自觉自愿的走正道。”曹参想用黄
老之道作为他治国的根本,而不动用其它举措来干扰根本dafa。太史公说,
“曹参作为汉朝的宰相,清静寡欲,为政合乎黄老之道。当老百姓终于摆脱
离了秦国的残暴统治后,曹参给了他们修养生息的机会。做到了无为而,所
以人民大众才都称赞他的美德。”
黄老的无为而治,实际上就是五帝的治国之道。]
【经文】
孔子闲居,谓曾参曰:“昔者明王年修七教,外行三王。七教修而可以
守,三至行而可以征。明王之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还师衽席
之上。”
曾子曰:“敢问‘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敬齿则上益悌,上乐施则下益亮,上亲
贤则下择交,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此之谓
七教也。”[七教者,治之本也。教定则本正矣。凡上者,人之表也,表正则
何物不正也?]
昔明王之治人也,必裂土而封之,分属而理之。使有司月省而时考之,
进贤,退不肖。[然则贤良者悦,不肖者惧矣。]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
诱孝弟,选才能,此七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人矣。
上之亲下也,如腹心,则下之亲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其于信也,
如四时,而人信之也,如寒暑之必验。故视远若迩,非道迩也,见明德也。
是以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此之谓“明王之守,折冲千里之外者也”。
[议云:昔管子谓齐桓公曰:“君欲霸,举大事,则必从其本矣。夫齐国
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
事不时。公轻其税,缓其刑,举事以时,则人安矣。”此谓修本而霸王也。]
曾子曰:“何谓‘三至’?”
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理;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至乐无声,
而天下之人和。”何则?昔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
实,既知其实,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固天
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如此,则天下
之明誉兴焉,此谓之“至乐无声而天下之人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
能合天下之至亲;所谓天下之至智者,能用天下之至和;所谓天下之至明者,
能举天下之至贤也。]故仁者莫大于爱人,智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能官。
有德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此之谓“折冲千里之外”。
[夫明王之征,必以道之所废,诛其君,改其政,吊其人,而不夺其财矣。]
故曰:明王之征,犹时雨之降,至则悦矣。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言安而
无忧也。]故扬雄曰:“六经之埋,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
此孔氏之术也。[议曰:孔氏之训,务德行义,盖王道也。]
【译文】
孔子闲居,对曾参说:“从前,英明的帝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
做到了,就可以使内政得以巩固,有备无患;三至做到了,才可对外征伐。
明主的防守,对千里之外的敌军都有冲击力量;一旦率军出击,必将心定理
得地凯旋而归。”
曾子问:“先生,什么是‘七教’啊?”
孔子说:“‘七教’是指执政的人要做好以下七点:一是尊敬老人,臣
民才会对老人更加孝顺;二是尊重年长的人,臣民才会对年长的人更加敬爱;
三是乐善好施,臣民才会光明磊落;四是亲近贤人,全国人民才会选择有道
德的人接交;五是好德,臣民就没有隐瞒;六是厌恶贪婪,民众才会耻于争
名夺利;七是提倡谦让,臣民才会有节操。”[七教是执政的根本原则。教育
路线明确,根本路线才能走上正道。执政者是人民的表率,表率正还有什么
事不能纠正呢?]
从前英明的帝王治理天下,必须划分土地给诸候,让他们分别有所归属,
分别治理。然后让有关主管部门按月检查,按时考核,推存贤德之人;辞退
掉不良之辈[这样做,能人就会高兴,不良之辈就会感到畏惧];同情抚恤鳏
寡;抚养孤儿;救济贫穷;奖勉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行为;选拔人才——
这七项工作做好了,四海之内就不会有犯法的人了,君王爱臣民如同腹心,
臣民爱君王才会象幼儿爱慈母;君王守信如同一年四季一样准确无误,人民
之守信才会如同寒署一样灵验,所以君王能视远若近,并非是事物就在近处,
而是因为英明的德性。所以兵革未动就显出威力,不施利害就使人亲近,这
就是明君防御可以对‘千里之外的敌军具有冲击力量’的原因。
[从前管子对齐桓公说:“你想称霸,成就大业,那就必须从根本上做起。
齐国的老百姓就是你的根本。人民担心挨饿,也怕赋税太重,死亡和刑法过
于严酷,人们非常担心国家动不动举办各种活动而劳民伤财。你要减轻赋税,
放宽刑律,只在必要的时候举办活动,只有这样才会人心安定。这就是从根
本上成就霸业的意思。”]
曾子又问:“什么是‘二至’呢?”
孔子说:“至礼而不廉让,则天下大治;至赏而不浪费,则士人喜悦;
至乐而无声息,则举国相和。”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前英明的帝王对全国的
名士全都知道。既知其名,也知其实。然后才把权力和地位授予他们,使他
们受到世人的尊敬,这就叫“至礼不让而天下治”。用利益和奉禄使天下的
士人富有,这就叫“至赏不费而士人悦”。这样一来,光荣的美誉就因此而
得以宏扬,这就叫“至乐无声而天下和”。[因此说,所谓天下最伟大的仁者,
就是能够用天下人民至亲至爱的情感团结全国人民的人;所谓天下最伟大的
英明,就是能够起用全国最有德才的人。]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仁者的最高
原则是爱人,智者的最高原则是知贤,执政者的最高原则就是善于使用官吏。
有德之君如果能搞好这三项工作,那么举国上下都会服从指挥命令,人人奋
勇向前。这就是“对千里之外的敌军具有冲击力量”的意思。[明君之所以要
发动征讨,是因为天道要废弃昏君,借他之手铲除之,变更其政权,但对其
灭亡要表示哀悼。也不剥夺其家产。]所以明君的征讨就好象及时雨,在哪里
降落,无不受到欢迎。这就叫心安理得地凯旋而归。所以杨雄说:“六经的
道理,贵在社会尚未动乱就及时加以治理;军队还没有出动就已经取得了胜
利。”
这就是儒家的治国之术。[孔子追求仁义道德,所推崇的实际上是三王的
治国之道。]
【经文】
墨子曰:“古之人未知为宫室,就陵阜而居,穴而处,故圣王作为宫室。
为宫室之法,高足以避润湿,边足以圉风寒。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
谨此则止,不以为观乐也。故天下之人,财用可得而足也。当今之王为宫室
则与此异矣。必厚敛于百姓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
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而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难
理也。为宫室不可不节。[议曰:此节宫室者。]
古之人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暖,夏则不轻而清。圣王
以为不中人之情,故圣人作,诲妇人。以为人衣。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
足以为轻暖,夏则絺绤,足以为轻清,谨此则止,非以荣耳目,观于人也。
是以其人用俭约而易治,其君用财节而易赡也。当今之王,其为衣服,则与
此异矣。必厚敛于百姓,以为文彩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由
此观之,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也。是以其人淫僻而难治,其君奢
侈而难谏。夫以奢侈之君,御淫僻之人,欲国无乱,不可得也。为衣服不可
不节。”[议曰:此节衣服也。]
此墨翟之术也。[议曰:墨家之议,去奢节用,盖强本道。]
【译文】
墨子说:“古人还不知道建造宫室,只是在山陵高地的岩洞居处,到了
三王的时代才开始建造宫室。其办法是选择高地以避潮湿雨水,选择边地抵
御风寒,墙高只要能够无碍男女之大防就可以了,所以非常简陋,不足以观
赏。因此,那时人民都感到财用充足。现在的王侯,所造的宫室就大不相同
了。他们向老百姓横征暴敛来建造宫室台榭,是为了看起来宏伟壮观,用各
种颜色刻镂彩画,左右上下竟相效仿,结果财用匮乏。难以抵御凶年饥荒,
无法赈济孤寡贫民。同家的贫困到了难以治理的地步。因此建造宫室不能不
讲求节约。
“古人不知道做衣服,那时候披兽皮,挂草叶,冬天穿的笨重但暖和,
夏天挂的轻便却清爽。三王觉得这样不中意。于是就教妇女制作衣裳。冬天
用丝制成棉衣,既轻又暖和,夏天用麻布做纱衣,既轻又凉爽——仅此而已。
那时穿衣不是为了使自己美丽,让他人观看。所以,当时人们生活节俭,易
于管理。当时的帝王生活很简朴,很容易奉养。现在国王的服饰可就不同了,
他们对老百姓大加搜刮,以便制作华美飘逸的服装,用黄金铸制带钩,用美
玉制作玉佩。他们穿衣服不是为了身体的需要,更是为了美观好看。上行下
效,因此人们变得越来越淫逸邪僻,越来越无法管理。国君奢侈腐化,不听
忠言。以奢侈腐化的君主来统治淫逸邪僻的臣民,要想国家不乱,那是不可
能的。所以说,制作衣服也不可不节俭。”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