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贞观政要

_8 吴兢(唐)
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
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朕心,改旧态也。” 以元楷
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 :“太子保傅,古难其选。成王
幼小,以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足以长仁,致理太平,称
为圣主。及秦之胡亥,始皇所爱,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
篡也,诛功臣,杀亲戚,酷烈不已,旋踵亦亡。以此而言,人
之善恶,诚由近习。朕弱冠交游,惟柴绍、窦诞等,为人既非
三益,及朕居兹宝位,经理天下,虽不及尧、舜之明,庶免乎
孙皓、高纬之暴。 以此而言,复不由染,何也?”魏征曰:
“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然上智之人自无所染。陛下受命
自天,平定寇乱,救万民之命,理致升平,岂绍、诞之徒能累
圣德?但经云 :‘放郑声,远佞人。’近习之间,尤宜深慎。”
太宗曰 :“善。”
尚书左仆射杜如晦奏言:“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
谓人之思虑有限,一人不可总知数职,以论臣等。”太宗谓戴
胄曰:“朕以至公治天下,今任玄龄、如晦,非为勋旧,以其
有才行也。此人妄事毁谤,止欲离间我君臣。昔蜀后主昏弱,
齐文宣狂悖,然国称治者,以任诸葛亮、杨遵彦不猜之故也。
朕今任如晦等,亦复如法。”于是,流陈师合于岭外。
贞观中,太宗谓房玄龄、杜如晦曰 :“朕闻自古帝王上合
天心,以致太平者,皆股肱之力。朕比开直言之路者,庶知冤
屈,欲闻谏诤。所有上封事人,多告讦百官,细无可采。朕历
选前王,但有君疑于臣,则下不能上达,欲求尽忠极虑,何可
得哉?而无识之人,务行谗毁,交乱君臣,殊非益国。自今以
后,有上书讦人小恶者,当以谗人之罪罪之。”
魏征为秘书监,有告征谋反者。太宗曰 :“魏征,昔吾之
----------------------- 01-----------------------
贞观政要 ·98·
雠,只以忠于所事,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谗构?”竟不问
征,遽斩所告者。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 :“卿知起居,比
来记我行事善恶?”遂良曰 :“史官之设,君举必书。善既必
书,过亦无隐。”太宗曰 :“朕今勤行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
恶。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
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
----------------------- 02-----------------------
贞观政要 ·99·
悔过第二十四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 :“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
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
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
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
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贞观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
重,特诏泰移居武德殿。魏征上疏谏曰 :“魏王既是陛下爱子,
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
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移
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
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曰:“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遂遣泰
归于本第。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 :“人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
亲也。故孔子云 :‘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自天子达于庶人
也。’又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近代帝王遂行不逮
汉文以日易月之制,甚乖于礼典。朕昨见徐幹《中论·复三年
丧》篇,义理甚深,恨不早见此书。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
责,追悔何及!”因悲泣久之。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 :“夫人臣之对帝王,多承意
顺旨,甘言取容。朕今欲闻己过,卿等皆可直言。”散骑常侍
刘洎对曰 :“陛下每与公卿论事,及有上书者,以其不称旨,
或面加诘难,无不惭退,恐非诱进直言之道。”太宗曰 :“朕
----------------------- 03-----------------------
贞观政要 ·100·
亦悔有此问难,当即改之。”
----------------------- 04-----------------------
贞观政要 ·101·
奢纵第二十五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
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
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
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
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
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
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
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
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
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
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
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
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
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
夏,略无休时。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
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
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昔唐尧茅茨土阶,夏禹恶衣
菲食。如此之事,臣知不复可行于今。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辍
露台之役,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
锦绣綦组妨害女工,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乐。至孝武帝,虽
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
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于时代差近,事迹可见。今京师及益
----------------------- 05-----------------------
贞观政要 ·102·
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臣
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理,其弊犹乱。陛下少处民间,
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
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
臣窃寻往代以来成败之事,但有黎庶怨叛,聚为盗贼,其
国无不即灭,人主虽欲改悔,未有重能安全者。凡修政教,当
修之于可修之时,若事变一起,而后悔之,则无益也。故人主
每见前代之亡,则知其政教之所由丧,而皆不知其身之有失。
是以殷纣笑夏桀之亡,而幽、厉亦笑殷纣之灭。隋帝大业之初,
又笑周、齐之失国,然今之视炀帝,亦犹炀帝之视周、齐也。
故京房谓汉元帝云 :“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此言
不可不戒也。
往者贞观之初,率土霜俭,一匹绢才得粟一斗,而天下帖
然。百姓知陛下甚忧怜之,故人人自安,曾无谤讟。自五六年
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而百姓皆以陛下不忧怜之,
咸有怨言。又今所营为者,颇多不急之务故也。自古以来,国
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惟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
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
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即世充、李
密未必能聚大众。但贮积者固是国之常事,要当人有余力而后
收之。若人劳而强敛之,竟以资寇,积之无益也。然俭以息人,
贞观之初,陛下已躬为之,故今行之不难也。为之一日,则天
下知之,式歌且舞矣。若人既劳矣,而用之不息,倘中国被水
旱之灾,边方有风尘之警,狂狡因之窃发,则有不可测之事,
非徒圣躬旰食晏寝而已。若以陛下之圣明,诚欲励精为政,不
烦远求上古之术,但及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
太宗曰 :“近令造小随身器物,不意百姓遂有嗟怨,此则
----------------------- 06-----------------------
贞观政要 ·103·
朕之过误。”乃命停之。
----------------------- 07-----------------------
贞观政要 ·104·
贪鄙第二十六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
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
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
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
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
身亦殒,实可为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
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
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
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
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
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
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
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
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
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
蜀王为元龟,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
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
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
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 :‘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
----------------------- 08-----------------------
贞观政要 ·105·
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
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
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
思此言。”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
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 :“宣、饶二州诸山大
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
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
者。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 不见卿推
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
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
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
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
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
然而为人所获者, 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
厚禄, 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
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
夫鱼鸟何以异哉?卿等宜思此语为鉴诫。”
----------------------- 09-----------------------
贞观政要 ·106·
崇儒学第二十七
太宗初践阼,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
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
内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又诏勋贤三品以
上子孙为弘文学生。
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
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
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
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国学增筑学
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其书、算
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太宗又数幸国学,令祭酒、司业、
博士讲论,毕,各赐以束帛。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
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
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
有也。
贞观十四年诏曰 :“梁皇侃、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
陈沈文阿、周弘正、张讥,隋何妥、刘炫,并前代名儒,经术
可纪,加以所在学徒,多行其讲疏,宜加优赏,以劝后生,可
访其子孙见在者,录姓名奏闻。”二十一年诏曰 :“左丘明、
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
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
王肃、王弼、杜预、 范宁等二十有一人,并用其书,垂于国
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自今有事于太学,可并配享尼父庙
----------------------- 10-----------------------
贞观政要 ·107·
堂。”其尊儒重道如此。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
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
大夫王珪曰 :“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
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
疑断以蒯聩之事。昭帝曰 :‘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
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上曰:“信如卿言。”
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
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及功毕,复诏尚书左仆射房玄龄
集诸儒重加详议。时诸儒传习师说,舛谬已久,皆共非之,异
端蜂起。而师古辄引晋、宋以来古本,随方晓答,援据详明,
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太宗称善者久之,赐帛五百匹,
加授通直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太宗又
以文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
定五经疏义,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 》,付国学施行。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 :“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
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
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
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
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
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 11-----------------------
贞观政要 ·108·
文史第二十八
贞观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 :“ 比见前、后《汉
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 益劝诫, 何假书之史
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
须备载。”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
谓曰 :“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
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
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
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
竟不许。
贞观十三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问曰:
“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
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遂良曰 :“今之起居,
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
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 :“朕有不善,卿必记耶?”遂
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黄门
侍郎刘洎进曰 :“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
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 :“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
瘅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
之?”对曰 :“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
----------------------- 12-----------------------
贞观政要 ·109·
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 :“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
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 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
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
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
多微文,乃谓玄龄曰 :“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
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
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侍中魏征
奏曰 :“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
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
之道。”
----------------------- 13-----------------------
贞观政要 ·110·
礼乐第二十九
太宗初即位,谓侍臣曰:“准《礼》,名,终将讳之。前古
帝王,亦不生讳其名,故周文王名昌,《周诗》云:‘克昌厥
后。’春秋时鲁庄公名同,十六年《经》书:‘齐侯、宋公同盟
于幽。’惟近代诸帝,妄为节制,特令生避其讳,理非通允,
宜有改张。”因诏曰:“依《礼》,二名义不偏讳,尼父达圣,
非无前指。近世以来,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
而行,有违经语。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
将来,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
读,并不须避。”
贞观二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疏曰 :“窃见密王元晓等俱
是懿亲,陛下友爱之怀,义高古昔,分以车服,委以藩维,须
依礼仪,以副瞻望。比见帝子拜诸叔,诸叔亦即答拜,王爵既
同,家人有礼, 岂合如此颠倒昭穆?伏愿一垂训诫,永循彝
则。”太宗乃诏元晓等,不得答吴王恪、魏王泰兄弟拜。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 :“经闻京城士庶居父母丧者,
乃有信巫书之言,辰日不哭,以此辞于吊问,拘忌辍哀,败俗
伤风,极乖人理。宜令州县教导,齐之以礼典。”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佛道设教,本行善事,岂遣僧
尼道士等妄自尊崇,坐受父母之拜,损害风俗,悖乱礼经?宜
即禁断,仍令致拜于父母。”
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 :“比有山东崔、
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
----------------------- 14-----------------------
贞观政要 ·111·
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
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 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乃
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
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
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干为第一等。太宗谓曰 :“我
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
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则多索财物,或才识庸下,而偃仰
自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且士大夫
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
艺通博,此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今崔、卢之属,惟
矜远叶衣冠,宁比当朝之贵?公卿已下,何暇多输钱物,兼与
他气势,向声背实,以得为荣。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
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 不论
数代已前, 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
则。”遂以崔干为第三等。至十二年,书成,凡百卷,颁天下。
又诏曰 :“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
自有魏失御,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古姓,
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礼义之风。名不著于州闾,
身未免于贫贱,自号高门之胄,不敦匹嫡之仪,问名惟在于窃
赀,结褵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
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辱于姻娅;
或矜其旧望,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
实亏名教。朕夙夜兢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已惩革,唯
此弊风,未能尽变。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
合礼典,称朕意焉。”
礼部尚书王珪子敬直,尚太宗女南平公主。珪曰:“《礼》
----------------------- 15-----------------------
贞观政要 ·112·
有妇见舅姑之仪,自近代风俗弊薄,公主出降,此礼皆废。主
上钦明,动循法制,吾受公主谒见,岂为身荣,所以成国家之
美耳。”遂与其妻就位而坐,令公主亲执巾,行盥馈之道,礼
成而退。太宗闻而称善。是后公主下降有舅姑者,皆遣备行此
礼。
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侍臣曰 :“古者诸侯入朝,有汤沐之
邑,刍禾百车,待以客礼。昼坐正殿,夜设庭燎,思与相见,
问其劳苦。又汉家京成亦为诸郡立邸舍。顷闻考使至京者,皆
赁房以坐,与商人杂居,才得容身而已。既待礼之不足,必是
人多怨叹,岂肯竭情于共理哉。”乃令就京城闲坊,为诸州考
使各造邸第。及成,太宗亲幸观焉。
贞观十三年,礼部尚书王珪奏言 :“准令,三品以上,遇
亲王于路,不合下马,今皆违法申敬,有乖朝典。”太宗曰:
“卿辈欲自崇贵,卑我儿子耶?”魏征对曰:“汉、魏已来,
亲王班皆次三公下。今三品并天子六尚书九卿,为王下马,王
所不宜当也。 求诸故事,则无可凭,行之于今,又乖国宪,
理诚不可。”帝曰 :“国家立太子者,拟以为君。人之修短,
不在老幼。设无太子,则母弟次立。以此而言, 安得轻我子
耶?”征又曰 :“殷人尚质,有兄终弟及之义。自周已降,立
嫡必长,所以绝庶孽之窥窬,塞祸乱之源本。为国家者,所宜
深慎。”太宗遂可王珪之奏。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礼官曰 :“同爨尚有缌麻之恩,而嫂
叔无服,又舅之与姨,亲疏相似,而服之有殊,未为得礼,宜
集学者详议。余有亲重而服轻者,亦附奏闻。”是月尚书八座
与礼官定议曰:
臣窃闻之,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明是非者也,
非从天下,非从地出,人情而已矣。人道所先,在乎敦睦九族。
----------------------- 16-----------------------
贞观政要 ·113·
九族敦睦,由乎亲亲,以近及远。亲属有等差,故丧纪有隆杀,
随恩之薄厚,皆称情以立文。原夫舅之与姨,虽为同气,推之
于母,轻重相悬。何则?舅为母之本宗,姨乃外戚他姓,求之
母族,姨不与焉,考之经史,舅诚为重。故周王念齐,是称舅
甥之国;秦伯怀晋,实切《渭阳》之诗。今在舅服止一时之情,
为姨居丧五月,徇名丧实,逐末弃本,此古人之情或有未达,
所宜损益,实在兹乎。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