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唐碎片

江湖夜雨 (当代)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引言
  一千多年过去了,依然有很多人像江湖夜雨一样神往着大唐盛世。
  在中国的历史上,如果论疆域,唐朝或许并不是最大,如果论武功,唐朝也并不是最盛,但唐代以她那开放的胸襟,博大的气度,浪漫的情怀,张扬的个性影响和征服了八方四夷,并且一直让后人景仰不已。所以,也只有在唐朝,才会有那么多美丽纯正,如清水芙蓉一般的诗篇,那是真正的诗,是像天山雪莲一样难得的思想精华。
  唐朝的诗人,不单是李杜元白之属精擅诗章,平素并不是很起眼的人物也不可等闲视之,像崔颢这样的,不就写了一首诗题在黄鹤楼上,让狂傲无比的太白诗仙出了一身冷汗,只好讪讪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所以,在唐代的诗词作者中,千万不可看不起小人物,正像少林寺中烧火的和尚也许就是内力惊人的高手一样,唐朝的将军、农夫、和尚、道士、妓女、船工、仆人甚至贼寇,这些看来不起眼的小人物那里不时也会冒出惊人之句,为后世惊叹。
  江湖夜雨最近喜欢从《全唐诗》中找一些原来并不很知名的诗来看,越看越是觉得,浩瀚如海的全唐诗真是一个宝库,这里面保存着我们唐朝祖先留下来的思想珍宝。在这里,我们可以体味千年前的喜怒哀乐,豪情逸兴;感受千年前的草风沙雨,冷月寒霜;感受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唐历史和风韵。
  可惜,我们经常读到的唐诗,选来选去,常常总是只占《全唐诗》百分之一还不到的那些首。但是,如果我们细心一下,就会感觉到,唐诗中记载的历史在某些方面比枯燥的正史更鲜活、细腻和真实。唐朝历史风云上演过多少幕惊心动魄的活剧,这些事情在诗中又是如何反应的?所以,江湖夜雨从《全唐诗》中选了一些现行的读本中并不大常见的诗句来品读一下,不单单是品读诗句的精粗巧拙,而且借诗读史,和大家一起品读一下唐诗背后凝结了千年的故事。
  芬芳的唐诗正像一个大花园,让我们一起徜徉其中,寻找几株闲花野草,去体味千年前的大唐吧。
  江湖夜雨
00 2007.5引言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李世民的理性
  秦川①雄帝宅,函谷②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③。
  连甍④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⑤。
  《帝京篇十首·其一》
  这首诗其实读来确实平平无奇,无非是说山河壮观,都城宫殿雄伟华丽,在唐诗中算不得一流水准。《红楼梦》中香菱初学写诗,堆砌一大篇词藻,宝钗先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林妹妹后来也批了一回。依我看,李世民这首诗和香菱那第一首的水平差不多,在气象恢宏、法度严谨方面可以得个七八十分,但诗不是文,作为诗来说却并不是太高明。
  不过,此乃《全唐诗》开卷第一首,又是大唐朝实际上的开国之主李世民所作。所以本书先录下此诗,大家一起看看,请记住大名鼎鼎的《全唐诗》的第一首就是这篇。
  说起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他的文才武功都是相当出色的,所谓“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确实,相比起李世民在万马军中冲阵扬威的武功来,他的诗和书法是要逊色一些,不过和一般的帝王相比,江湖夜雨觉得李世民还是远在他们之上的。李世民还是有不少诗句相当有声有色,如“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这样句子就相当有诗意,依江湖夜雨喜好,觉得李世民的诗以这二首为最佳:
  斜廊连绮阁,初月照宵帏。塞冷鸿飞疾,园秋蝉噪迟。
  露结林疏叶,寒轻菊吐滋。愁心逢此节,长叹独含悲。
  《初秋夜坐》
  初秋玉露清,早雁出空鸣。隔云时乱影,因风乍含声。
  《赋得早雁出云鸣》
  这两首诗的意境有点过于凄清。我们从诗中也可以知道,貌似磐石般坚强伟岸,风雷般奔腾无拘的李世民,也有黯然消魂的时候。看来七情六欲在所难免,就算身为英雄,贵为帝王,也有无奈无助的时候。不过据说帝王和常人不同,寒酸文人们写点愁啦哭啦的话并不算什么,但帝王不宜做此类凄清悱恻之语,像隋炀帝有一首诗中曰:“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诗境要说也相当不错,但他却身死国灭;曹操刚说了个“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就有了赤壁之败;后主李煜之类的诗词做得好,但命运更是倒霉透顶。所以,当时的大臣虞世南就曾劝过李世民,不让他写南朝宫体诗一类的东东,并称之为亡国之音。对于帝王嘛,诗做得好,不如天下治理的好。做为帝王,严谨理智是最重要的,诗人的浪漫和冲动是要不得的,不然一个失误,就将有千万人为之遭难。苏轼在《放鹤亭记》中曾说:“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意思是说,当皇帝国君的,连喜欢鹤这样清高的东西也不行(历史上曾有卫懿公特迷鹤而亡国之事),而山林隐士如刘伶等整天醉得迷迷糊糊也没有什么关系。
  从诗中看李世民,感觉他确实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他的感情在诗中总是给人一种被收敛和禁束的感觉。要说这大唐的盛世,确实是有一大半是李世民奠定下来的,如果没有大唐的盛世,唐诗虽然未必就完全不可能出现,但恐怕也不会这样百花争艳、异彩纷呈。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全唐诗》的编纂者才把这一篇最有盛世帝王气象的诗放在开卷之首,把唐太宗李世民的诗放在第一篇,也算是名至实归吧。
  ①秦川:即关中平原。
  ②函谷:即函谷关,是关中通向中原的咽喉要地。
  ②百雉:谓三百丈长的城墙。
  ④甍:屋瓦。中华书局版《全唐诗》作“薨”,似误。
  ⑤绮疏:雕花的窗子。
25:31:01 2007.5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李世民的理性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出众风流旧有名——长孙贤后的春情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春游曲》
  呵呵,开国皇帝的诗看了,那皇后娘娘的诗也要看一看吧。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母仪天下、名垂千古的长孙皇后。不过如果大家将这首诗拿给以前没有读过的人看,先不告诉这是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所作,让他们试猜一下,恐怕多半会猜是宫女嫔妃所作,而且还多半是有点狐媚妖淫的不正经之辈,像电影《火烧圆明园》中唱“艳阳天”的兰贵人那一流的。
  然而,这却真的是长孙皇后所作。我们知道,历史上的长孙皇后和唐太宗李世民是结发夫妻,据说十三岁时,长孙氏就嫁给了当时才十五岁的李世民。她虽然只活了三十六岁,但是却和李世民共同生活了二十三年,生育了六个子女(也有说是七个),包括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对于长孙皇后,史书中赞不绝口。她通晓史书典籍,李世民经常和她一起讨论政事。李世民好几次被魏征这个倔驴惹得火冒三丈,几乎要杀魏征,都是长孙皇后向李世民进谏,才使得李世民转怒为喜。
  虽说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长孙皇后的仁德也是有口皆碑的,长孙皇后不骄不妒,有隋朝独孤皇后的美德,却不像独孤皇后那样好妒。长孙皇后一生节俭,并以此约束太子和宫人。临死时说:“妾家以恩泽进,无德而禄,易以取祸,无属枢柄,以外戚奉朝请足矣。妾生无益於时,死不可以厚葬,愿因山为垅,无起坟,无用棺椁,器以瓦木,约费送终,是妾不见忘也。”她生前多次请求其兄长孙无忌放权辞官,临终的嘱咐也是这样说,而且要求不要厚葬,以免浪费钱财。看来长孙皇后真是个既贤明又通达的女子,可惜长孙无忌并没有听他妹妹的话,根本不想“退步抽身早”,结果让武后给干掉了,没得善终。
  长孙皇后由于一生贤德,加上她的老公唐太宗这一代明君的光芒,后世的皇后妃子们无不将她做为榜样来学习。不过也有些副作用,像武则天之所以能成功登上女皇宝座,江湖夜雨觉得正是有长孙皇后参政议政的正面效应所致,由于长孙皇后参与政事,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那武后参政之初,朝野上下也不会太反感和反对了。
  不过,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活泼可爱、和一般少妇没有什么不同的长孙皇后。这和后世儒生们笔下塑造的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如庙堂中的泥菩萨一般的标准皇后形象大大不同。从“上苑桃花”这一句可以看出,这首诗当作于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也即长孙皇后二十五岁以后了,并非是早年时的旧作。不过诗中还是真情流露,大大方方地吐露一个女子的芳心柔情。这和后来人们印象中端庄恭谨的皇后形象全不合拍,什么“兰闺艳妾动春情”,皇后的尊严何在?如果是编小说的话,恐怕这首诗要编排在印象中“狐媚偏能惑主”的武则天等人头上,哪里像长孙皇后的诗?恐怕编全唐诗的那些老儒们也暗自摇头,但事实就是事实,老儒们也只好装聋作哑,视如不见。
  然而,这正反映出大唐的气象,大唐就是这样,正像唐代美女们袒露的酥胸一样,唐代人的真情是不受束缚的,真情流露的诗作谁也不会讥笑,在那个时代并不可耻。所以,长孙皇后敢这样写,也敢于将此诗公之于众,让它流传千古。也让我们知道当年的长孙皇后不但可敬,而且可爱可亲。
35:31:01 2007.5出众风流旧有名——长孙贤后的春情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徐贤妃的狡黠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裴回①。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②。
  《进太宗》
  这首颇有情趣的小诗,出自唐太宗的妃子也是著名才女的徐惠之手。徐惠生于公元627年,和武媚娘(武则天)一样是宫里的才人,其实她比武则天还要小三岁。但当时的唐太宗,似乎更喜欢的是温柔娇巧善解人意的徐惠美眉,而不是武则天那种整天想着拿着钢鞭、匕首对付烈马的野蛮女孩。所以,徐惠不久就升为充容(唐朝后宫中也是有编制的:皇后一人,下立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以下有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再下就是婕妤九人,美人九人,才人九人,宝李二十七人,御女二十七人,采女二十七人。各有品位,共一百一十二人。)
  徐惠是江南美眉,湖州人。这湖州,是个地灵人杰的地方,尤其“盛产”才子才女。后来的唐朝才女李季兰也是湖州人,后世如赵孟頫、近代钱玄同、当代作家徐迟等都是这地方的人。徐惠,人如其名,不但惠,而且慧,据说八岁时就做了一首诗:“仰幽岩而流睇,抚桂枝以凝思,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虽然有点比着《离骚》画瓢的意思,但八岁的女童“画”成这样,也相当了不起了。徐美眉进了宫后也手不释卷,整天看书,唐太宗很是喜欢她。
  徐惠不但美貌出众,诗书精通,她还同时是唐太宗身边的“谏臣”。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宗东征高丽,同时大建宫室,劳民伤财。徐惠写了一篇《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文采斐然,甚是可观。其中道:“……是以卑宫菲食,圣王之所安;金屋瑶台,骄主之为丽。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夫珍玩伎巧,乃丧国之斧斤;珠玉锦绣,实迷心之酖毒。……是知漆器非延叛之方,桀造之而人叛;玉杯岂招亡之术,纣用之而国亡。方验侈丽之源,不可不遏。作法於俭,犹恐其奢,作法於奢,何以制后?”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一下,反正江湖夜雨读了,觉得无论文采还是道理都不输于魏征老头那篇收藏于《古文观止》中的《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徐惠痛不欲生,生了病也不肯吃药,终于在第二年就随太宗去了地下。有感于徐惠的忠贞,唐高宗给她升了一级,追封她为贤妃。对于徐惠的死,江湖夜雨觉得并不能完全归结为那种愚忠的行为。对于徐惠来说,与其说是殉节,不如说是殉情,因为她一定是非常喜欢太宗的。唐太宗虽然比徐惠大二十多岁,但是唐太宗英明神勇,文才武功,到现在还有不少美眉是他的粉丝,景仰倾慕不已。所以,深受宠爱的徐惠一定也深爱着太宗,这是我的理解。而且从我们选的这首小诗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她和太宗亲密无间的关系。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裴回”,诗中的徐惠一早起来就对镜梳妆,精心打扮,正所谓“女为悦已者容”。后宫的妃子妆扮好后,自然是等着皇帝的召幸了。但皇帝嫔妃众多,未必就能召见自己,所以嘛,徐惠妆扮已毕,也是徘徊无措,心下起伏不安。但就在这时,太宗派人来召见她了,按理说徐惠应该喜上眉梢,抓紧跑过去吧?可是,聪明灵巧的徐惠偏偏在这个时候耍了一点小脾气,她说:“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古人有所谓对于美人千金买一笑之说,现在陛下您一声召呼就想让我去吗?
  呵呵,美眉的心事就是这样的,有时候明明是盼着的事情,却故意装成不情愿的样子,琵琶遮面,欲迎还拒,半推半就,这正是美女们尤其是徐惠这样伶俐乖巧而又有点古灵精怪的江南美眉的拿手好戏。这正像赵咏华的歌里唱的:“我不哭不笑不点头也不摇头,看着你的汗像下雨一样的流。要等你说够一百个求婚的理由,量一量我在你心中到底有多重……我不哭不笑不点头也不摇头,假装你的话还不够让我感动。我非要听够一百个求婚的理由,谁教你,你让我,等这天等了那么久。”时间过了一千多年,女儿心事还是依旧啊。不过一般嫔妃和皇帝之间,关系并不等同于现在的女生和男朋友。而徐惠既然敢和太宗玩这一手,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她和太宗之间的感情还是挺亲密的,不然哪里敢撒这种娇。如果不是皇帝正喜欢自己,好嘛,一召不来,你就直接冷宫的干活,那时候叫破天也不会召你去了。
  徐惠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却非常精妙,和“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之类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家唐诗选本少见有选这首诗的,真是遗憾。
  ①裴回:即徘徊。
  ②讵:岂,怎么。
45:31:02 2007.5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徐贤妃的狡黠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大唐重臣们的娱乐节目
  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
  《与欧阳询互嘲(无忌嘲询)》
  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与欧阳询互嘲(询嘲无忌)》
  据说是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兴致很好,就命大臣们做诗互相嘲讽为乐。看来唐太宗不但文治武功出众,还有做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天分。于是,国舅爷长孙无忌就拿欧阳询来开玩笑。说起这欧阳询,也是贞观年间的名臣,书法尤其出众。但由于在书法界经常一说就是“颜柳欧赵”,不少人误认为欧阳询所处的时代要在颜真卿和柳公权之后。
  欧阳询的字写得相当漂亮,他的《九成宫醴泉铭》的碑帖到现在还是青少年书法通用培训教材之一;不过他的相貌却长得实在丑陋奇特,活像一只大猴子。唐代传奇《补江总白猿传》一书中就说欧阳纥(欧阳询的父亲)率军南征,至长乐,妻为白猿精劫走。欧阳纥率兵入山,计杀白猿,而妻已孕,后生一子,状貌如猿猴。这个猴孩就是欧阳询。当然此事未必是真的,但欧阳询恐怕也长得实在太像猿猴了。所以诗中长孙无忌讥笑欧阳询“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活脱脱地一个猿人形象。
  欧阳询虽然丑陋,却也机敏聪明,他马上反唇相讥。长孙无忌长得比较矮胖,一张大圆脸。所以,欧阳询说他“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索头,是说头戴大厚皮帽,也有说是后脑勺上的头发,总之是说长孙无忌脖子粗短,帽子或头发直接盖满了后背;所谓“漫裆”,古人的袍服里面裆是开着的,也没有拉锁什么的,可能是由于长孙无忌太胖,大肚子一撑,裤裆就开得太厉害了,于是长孙无忌不得不缝紧了裤裆。接下来这两句说的有点过,长孙无忌的诗中只是嘲笑欧阳询的相貌而已,而欧阳询却攻击得更过份:“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溷,是肮脏污浊的意思,长孙无忌就算长着一张大饼子脸,和心地肮脏不肮脏有什么关系?而且长孙无忌身居高位,本来就有不少人猜忌他,所以说这样的话,确实有点过份了。
  李世民见闹得比较过份了,马上来了个刹车动作——“李世民沉下脸来说,你难道不怕皇后(长孙皇后)听见吗?(太宗敛容曰:“汝岂不畏皇后闻耶!”)抬出长孙皇后来,比较恰当地终止了两人的争执。有的文章说,从此事看出,唐太宗还是偏袒自己的大舅子,他大舅子嘲笑人家可以,人家说他舅子两句就不行了。江湖夜雨觉得,并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欧阳询那句“只因心溷溷”,确实有点越界犯规了。
  不过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虽然欧阳询和长孙无忌在《全唐诗》中都存诗不多,但他们俩的诗才还都是不错的。长孙无忌的这一诗写得也非常好:
  侬阿家住朝歌下,早传名。结伴来游淇水上,旧长情。玉珮金钿随步远,云罗雾縠逐风轻。转目机心悬自许,何须更待听琴声。
  回雪凌波游洛浦,遇陈王。婉约娉婷工语笑,侍兰房。芙蓉绮帐还开掩,翡翠珠被烂齐光。长愿今宵奉颜色,不爱吹箫逐凤凰。
  这两首似乎早早就有了宋词中的风味。权倾一时的重臣长孙无忌,心中也是有儿女柔情的一方天地的。
55:31:02 2007.5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大唐重臣们的娱乐节目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奇宝《兰亭序》后的阴谋和友情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①。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
  酒蚁倾还泛②,心猿躁似调。谁怜失群雁,长苦业风飘③。
  《答辨才,探得招字》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④。
  《设缸面酒款萧翼,探得来字》
  全唐诗中的这两首诗,如果不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不免也就轻易地揭过去了。这两首诗也是一唱一和之作,看起来貌似相见恨晚,彼此惺惺相惜。不像长孙无忌和欧阳询那两首诗一样唇枪舌剑各不相让。可谁能想到,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惊天大阴谋。
  前一首的作者萧翼,当时正穿着一身破旧的黄衫,而且显得十分潦倒贫困。他在黄昏时分来到古寺中。而辨才是寺中的一个和尚。注意,是辨才老和尚,不是那个和高阳公主有私情的辨机和尚。辨才见萧翼仪表非俗,就和他攀谈上了。两人都是喜欢琴棋书画的人,越聊越是投机。辨才一高兴,就把萧翼请入僧房,两人下围棋、弹琴、投壶、握槊(类似于掷骰子,传自胡人的游戏)、谈说文史,越来越感到投机,于是当夜就把萧翼留宿在寺中。当时寺中一缸酒初熟(即诗题中的“缸面酒”),两人对饮酣醉后,赋诗为乐(看来唐朝时佛寺的戒律也不严,佛寺中也能饮酒),于是两人探字作诗(随机选字为韵),辩才探得“来”字韵,写下后面那首诗。在诗中,他称萧翼为“新知”,并且诉说夜久琴孤、知音难觅的寂寞之意,通过“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之句,可以看出辨才自比不然(同燃)的死灰,本无有激情,无人理睬,但萧翼的到来使他的心情大为快慰。而萧翼选到的韵是“招”字,萧翼这首诗充满愁苦之色,这穷书生的样子装得可是活灵活现。其实,他并非是穷酸书生,而是唐太宗李世民派来的一个“高级特工”。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原来,李世民酷爱书法,对王羲之《兰亭序》这篇千古名作更是如痴如狂地喜爱。《兰亭序》此帖一向被王家人视为至宝,传到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和尚这一代时,由于智永没有子女,他死前将《兰亭序》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将之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太宗听说《兰亭序》在辨才那里,便三次召见辨才,想要他捐献出来。但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已毁于兵火。太宗不是蛮不讲理的皇帝,也不好来搞刑讯逼供什么的,于是强攻不成,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扮成书生,并带王羲之的其他几幅杂帖,找机会接近辨才和尚,相机取事。
  这一切,蒙在鼓中的辨才哪里知道?他和萧翼越聊越高兴。萧翼渐渐把话题引到书法上面,萧翼夸口说:“我得到二王(羲之、献之)的真传,还携有二王难得的真迹。”于是,他掏出来给辨才看,辨才酒也有八九分浓了,争胜之心已起(看来佛家所说的“无争竞心”辨才和尚修为多年却依然没有做到)。辨才微微一笑,对萧翼说:“你那几幅虽然也是真迹,但这真迹和真迹也大不一样,这都不是王羲之最佳的作品。”萧翼问:“那你收藏有什么帖?”辨才说:“《兰亭序》。”萧翼当时想必内心中激动得不得了,但他还是不动声色地假意道:“《兰亭序》据说早就毁于兵火了,哪里还有真的,假的吧?”辨才见他不信,一激动,就从梁上拿下绝世奇宝《兰亭序》给萧翼看。萧翼看了,记在心中。于是找个机会趁辨才不备时就偷走了《兰亭序》一帖,赶快跑到一个官家驿站上,出示密旨给兵卒看,当地都督齐善行听了讯息,赶快来拜见萧翼。这时候,萧翼换上了官服,和齐都督一起又回到寺中,萧翼对辨才和尚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序》,现在已经得手了。”辨才和尚惊怒之下,当场就晕死过去了。萧翼乘上快马,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去给唐太宗报喜。唐太宗大喜过望,加封萧翼为员外郎,升为五品,赐银瓶一个,金镂瓶一个,玛瑙碗一个,并装满珍珠;还有皇宫内厩带着宝袞勒辔的良马两匹,大宅院田庄各一处。一开始,唐太宗很是恼恨辨才和尚欺君瞒上,但看在他年老的份上,也没有加罪。赏赐他帛三千缎,谷三千石,下旨从越州财政中支付。辩才领了这些“赏赐”,心里恐怕也不是滋味,他将这些钱财造了三层宝塔。经此事后,辨才又惊又气,从此吃不下饭去,没到半年就死了。唐太宗对《兰亭序》太过喜欢,于是死时将其随葬于墓中,《兰亭序》自此不复存世,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冯承素等人的摹本。
  说来唐太宗此举也有点不怎么高尚,但辨才和尚身为佛门中人,也有点太看不开了,《天龙八部》中的鸠摩智苦修一生的内力被段誉吸去,人家却自已找到解脱——“如来教导佛子,第一是要去贪、去爱、去取、去缠,方有解脱之望。我却无一能去,名缰利锁,将我紧紧系住。今日武功尽失,焉知不是释尊点化,叫我改邪归正,得以清净解脱?”如果辨才和尚也能这样想,恐怕也不会早早地伤痛而逝了。
  ①荷胜招:荷,是承受的意思,此句指多承辩才盛情招待。
  ②酒蚁:新酿酒未滤清时,酒渣浮在上面,如绿蚁。
  ③业风:为佛家语,指劫末所起的大风灾及地狱所吹的风。此处以该词描述风,透露出苦闷的心情。
  ④不然灰:然通“燃”。佛家用来形容心静如灰。
65:31:02 2007.5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奇宝《兰亭序》后的阴谋和友情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憔悴支离为忆君——忐忑不安的武媚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如意娘》
  这首小诗,看起来和一般的小儿女们写的也没有什么不同,可是,此诗出自我国历史上一个惊天动地的奇女子武则天之手。作为我国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铁血手腕和手下的一班酷吏,足以让整个大唐帝国的臣民们梦里都要发抖。然而,在武则天还没有登上宝座前,她同样也有忐忑不安的时光。我们知道,武则天在唐太宗生前,就和唐太宗的儿子李治情愫暗生。太宗死后,她按照规定去感业寺出家,虽然李治可能和她有过海誓山盟,但新登大宝的唐高宗李治,被如花的六宫嫔妃们围绕,再想起她的可能性有多少?
  这首诗,从诗意中来看,大概就应该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为尼的那段日子中写的。正像萧让MM写的那样:“这首哀婉缠绵的《如意娘》,多少可以反映她当时的心境。年华已经老去,前途仍不明朗,那渺茫无期的承诺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在李治未去感业寺的日子里,那个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倚门而望的缁衣女子,一定有无数次,为这样莫测的未来而颤栗”。当时的武则天应该还是个年青美貌的妙龄女郎,心怀中也有过和天下普普通通的众女儿一样的柔情离思。所以这首诗写得非常出色。李白的《长相思》一诗中有“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之句,据说李白的夫人看了这首诗,对他说:“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李白听了后“爽然若失”(《柳亭诗话》)。是的,因为李白这首诗和武则天的诗立意近似,而且艺术手法上也并没有超过武则天,所以觉得很不爽。后来,有“刿目鉥心、掐擢胃肾”之称的孟郊又写出了:“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这样语出惊人的句子。但溯其本源,还是承袭了武则天的创意。
  所以,江湖夜雨觉得《如意娘》这首诗在唐诗众采纷呈的无数优秀诗篇中也不失为一首好诗。只不过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江湖夜雨头脑中被现代社会的乌七八糟污染得太厉害了,常常看到“开箱验取石榴裙”这一句时,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莱温斯基著名的“蓝丝绒”裙子,呵呵。“验取石榴裙”,在唐代的技术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就成为一个美丽的诗句,现代技术倒是能验了,但验的却不是泪斑了,而是另一种斑。
75:31:02 2007.5憔悴支离为忆君——忐忑不安的武媚娘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一摘使瓜少,再摘使瓜稀——母子相残的皇室血泪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少,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黄台瓜辞》
  这首诗出自武则天和唐高宗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李贤之手。说来这李贤英武聪明,颇有当年唐太宗的气质。他曾召集众学士一起来为《后汉书》作注,得到父亲高宗的称赞。他的哥哥李弘被亲生母亲武则天毒死后,当时他就被立为太子,也就是所谓的“章怀太子”。然而,与生俱来的血性,让他不会像他的弟弟李显和李旦那样俯首帖耳地做个稻草人一样的角色,他身上有其母武则天留给他的血液,有其祖父李世民留下来的冲天气慨。但是,不幸的是,他面临的对手,却是他自己的亲生母亲。
  如果李贤面对的是重重山岭,他也完全有勇气踏平,如果李贤面对的是百倍于他的强敌,他完全可以拿出像李世民一样率三千玄甲军虎入羊群一般冲锋的胆略,但是,他面对的却是自己的母亲,那个已经对权力十分迷恋,几乎失去了人性的母亲。于是,再锋利的刀剑,他也没有办法举起。
  阴狠毒辣的武则天,和一般女性是大不一样的。如果换成别的女人,自己的儿子要当皇帝,早就已经心满意足,而武则天不是。她对权力的渴望就像一个吸毒成瘾的人对毒品的渴望一样,她已经离不开权力。权力是什么?这是一种可以让不喜欢的人统统消失,让最骄傲的人也跪在地上,让最勇猛的人也梦中发抖的东西。她喜欢。所以当年为了权力,她可以掐死自己亲生的小女儿,现在为了权力,她也不惜除掉她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
  武则天派人全面搜查太子府,搜出了数百付甲胄,于是就扬言太子谋反,并决定“大义灭亲”,杀掉太子。但在高宗的反对下,饶过李贤一死,将他幽禁在宫中;第二年,又将他迁往巴州;而高宗死后,武则天重新掌了权力,马上就派酷吏丘神勣逼李贤自杀而死。李贤的尸体一直被停放在巴州,直到中宗神龙复辟、武则天被迫退位后才迎还长安,陪葬乾陵。李贤的这首诗,就是作于在巴州的时候。
  这首诗在格调上比较类似于曹植的那首“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曹植用豆和豆萁比喻兄弟相煎的情形,而李贤这首诗却是用藤和瓜比喻母子相煎。所以,相比于曹诗“相煎何太急”这样激烈的言辞来,李贤的这首《黄台瓜辞》更多的是一种哀惋。他在诗句中也没有办法进行指责,因为敌人是自己的母亲。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说:“《黄台瓜辞》不惟音节似古乐府,‘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言外有身不足恤,忧在宗社意。”是的,李贤的诗中,并没有太抱怨自己的厄运,而是奉劝母后“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不要对亲生的儿女们赶尽杀绝。
  《黄台瓜辞》这首诗,虽然现在知名度不高,但当时在李唐宗族中却影响极大。后来的唐朝皇族们一提起此诗,都不禁唏嘘感慨不已。唐代宗李豫当年当太子时也是惶惶不安,因为其父唐肃宗李亨受宠妃张良娣及奸臣李辅国的离间,就杀过儿子建宁王李谈,当时大臣李泌为了保全太子,就对唐肃宗背诵了一回这首《黄台瓜辞》,唐肃宗当场泪下,悔恨不已,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废李豫的意思。说来唐室宗族间,互相仇杀,父子母子相残的事例实在不少,这首《黄台瓜辞》正是李唐皇室血泪的写照,看来生于帝王家,未必就是幸事。
85:31:03 2007.5一摘使瓜少,再摘使瓜稀——母子相残的皇室血泪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嫁的盛景
  龙楼光曙景,鲁馆①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②辉。
  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③。
  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
  华冠列绮筵,兰醑④申芳宴。环阶凤乐陈,玳席珍瑳荐。
  蝶舞袖香新,歌分落素尘。欢凝欢懿戚,庆叶⑤庆初姻。
  暑阑炎气息,凉早吹疏频。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
  《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高宗李治。提起李治,人们常觉得他简直就是一个窝囊废,差不多和后主刘禅等是一路的人。其实,纵观唐高宗一生,并无太大的过恶,也没有太荒唐的举止,如果写个“工作总结”的话,成绩倒有不少。在他统治的时期,曾派大将李勣为帅,一举征服高丽,实现了隋炀帝征兵百万、唐太宗数次讨伐也没有达成的目标。白江口一战,更是杀得倭人千余年来都不敢小看我们中华上国。这些事情虽然有唐太宗打下来的好基础,但应该说李治也是比较称职的守成之主,唐代疆域最大的时期就是在他治下的永徽之时。
  如果没有武则天乱政一事的话,他的声望肯定会和汉文景二帝相媲美。但从另一角度看,之所以出现武后专权乱政的局面,又和他过于“仁厚”有关。其实,如果李治是那种心狠手辣的人,十个武则天也是能除掉的。武则天在李治生前,虽然把持朝政有些过份,但恐怕还没有达到完全将李治玩于股掌之间的程度。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李治倒是一个比较重感情的好男人,好老公。当然,他的性格有些拖泥带水,类似《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那种人。这样的男人是理想的老公,可以相交的朋友,也会是个慈爱的好父亲,但这对于做皇帝来说却都是缺点。
  这首诗做于唐高宗开耀元年(681年)七月,当时正是李贤刚刚被诬谋反,废去太子之位后。此时的唐高宗李治身体状态很不好。李弘不明不白地暴卒和李贤“谋反”被废这两件事对他的打击也是相当大。阴谋得逞的武则天大概是也想驱逐一下弥漫于宫庭中血腥阴郁的气息吧,于是给继位为太子的李显重新娶了一个妃子,这个太子妃就是后来的韦后。李显原来有过一个太子妃,姓赵。赵妃的母亲,是太宗的女儿常乐长公主,武则天对常乐长公主母女很讨厌,居然找个机会把赵妃关了起来活活饿死了。另外,武则天心爱的女儿太平公主也要下嫁给薛绍。太子公主,双喜临门,尤其太平公主更是深得武则天宠爱的女儿,这场皇家盛事,自然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可想而知,那时的长安城内,肯定是到处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据载,当时点的灯笼火把将道旁的树木都烤焦了,有的地方窄,过不去公主盛大的车驾,官府下令当场拆墙多处。
  当时的唐高宗李治恐怕也略为舒展了一下眉头,写了这篇《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皇帝带头,臣子们当然不敢落后,纷纷和诗称颂。全唐诗里有九篇《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这样的诗,分别为任希古、刘讳之、郭正一、胡元范等所作。这些诗当然都是大拍马屁之作,我们不看也罢。其中胡元范说的最为卑下,居然说“小臣同百兽,率舞悦尧年”,把自己和牲畜动物们归于一类。不过此人倒也不是无耻之辈,武则天时他坚称裴炎无罪,从而获罪流放琼州(今海南岛)并死在那里。
  李治这首诗,写得词藻华美,但其中却看不到盎然的诗意,从艺术角度来看,只能算二流的诗。这类诗常有“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之感。不过这首诗华丽中的苍白却正如当时的他——尊贵无比的皇袍中裹着的强自支撑的病弱之躯。然而,李治当时还不知道,此时太子李显所纳的这个王妃,后来会亲手在汤饼中下毒,将自己的儿子李显毒死。而女儿太平公主嫁的薛绍,也在七年之后,被武则天杖打一百,饿毙于狱中。豪华热闹、盛极一时的盛大婚礼后却是充满死亡色调的黑色阴霾,正所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但李治当时还不会知道,如果他知道今后的种种结果,恐怕连哭还来不及呢。还哪里有兴致说什么“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
  ①春秋时,周天子将嫁女于齐,鲁庄公受命代为主持王姬的婚事。逢国丧,所以派人先在城外筑馆招待王姬,再送到齐国和齐侯成婚。见春秋·庄公元年。后以鲁馆为嫁女外住的行馆。
  ②指“婺星”,为二十八宿之女星,列牵牛、织女之次,主人间布帛,又主女寿和人文等。
  ③通“旗”,古代的一种旗子。
  ④醑:美酒。
  ⑤庆叶:也是祝贺的词,如“庆叶重熙”、“庆叶弄璋”等。叶,此处读xie,和谐的意思。
95:31:03 2007.5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嫁的盛景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偏想临潭菊,芳蕊对谁开——大奸臣许敬宗的雅句
  本逐征鸿去,还随落叶来。菊花应未满,请待诗人开。(其一)
  游人倦蓬转,乡思逐雁来。偏想临潭菊,芳蕊对谁开。(其二)
  《拟江令于长安归扬州九日赋》
  这两首看起来比较清丽的五绝,谁写的?江湖夜雨在QQ线上问过几个好友,先声明不用搜索引擎,结果朋友们有的说像陶渊明的,还有的说是孟浩然的。看来这两首诗读起来还是挺不错的,江湖夜雨也有这种感觉。但这两首诗的作者却是《新唐书·奸臣传》里的人物——许敬宗。
  对于许敬宗,一般人主要是因为他曾大力赞同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而对其有些印象,他也被认为是武则天的得力走狗之一。江湖夜雨小时候看过一本小画书,是讲武则天的故事,书名也忘了,但最早知道许敬宗这个人名就是从这本小画册上看到的。画册上许敬宗是个獐头鼠目的老奸贼形象,正在那里摊开双手给众多等待上朝的大臣讲:“田舍翁多收了几斗麦子,还要换个老婆,天子富有四海,立一后,废一后,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在江湖夜雨的心中,许敬宗就一直是个大白脸奸臣,根本没有想到他也会做诗。
  后来才知道,许敬宗其实也算得上是三朝老臣,并非是新发迹的小丑似人物。许敬宗比李世民还要大七岁,和魏征是老同事,曾一起在李密手下当幕僚,后来又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许敬宗其实也相当有水平,比如李世民曾问过许敬宗:“我看你这人也不错,但为什么人家都说你不好?”许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地之大尤憾而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和众口是非,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受戮,父听子遭诛,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看人家许敬宗这一篇话,比喻生动,说理透彻,还是相当有水平的。于是太宗听了,也点头赞许。
  不过许敬宗也是那种有文人之癖,轻狂傲慢的人。《刘梦得嘉话》云:“许敬宗轻傲,见人多忘,或谓之不聪。敬宗曰:‘卿自难记,若遇何、刘、沈、谢,暗中莫索著亦可识之。”意思是说许敬宗不大注重人际关系,不大认人。人家见许敬宗老记不住自己的名字,自然不高兴,就说他脑子不管用,许敬宗说:“不是我脑子不行,是你这人太不行,如果是何、刘、沈、谢(何晏、刘桢、沈约、谢眺都是前朝的著名文人),我黑影儿里摸索着也能认出他们来。”
  许敬宗不但狂傲,还喜欢说怪话。唐太宗率军征辽东时,城中矢石如雨,有一勇士率先冲锋,主帅李勣指着他对许敬宗说:“这人何等勇敢。”许敬宗按说随声附合就是了,但他却说:“头脑简单的人才这样不知死。”这话让李世民听到了,很不高兴,虽然没有像曹操以“乱我军心”的罪名将他杀掉,但许敬宗的官职晋升却是一直像蜗牛上树一样慢。许敬宗好容易熬了几年,却因在长孙皇后的丧礼上放声大笑而又前功尽弃。事情是这样的,长孙皇后开“追悼会”时,百官默哀致礼,许敬宗突然看到长得活像一只弥猴的欧阳询也穿戴整齐,一本正经地默哀,简直就是“沐猴而冠”这个成语的生动写照,他不禁失声大笑。这一笑不要紧,唐太宗大怒,把许敬宗贬到洪州。到了李治继位后,许敬宗才又熬上了礼部尚书。在对待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上,许敬宗表示支持,并去劝说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大怒,将他狠熊了一顿。老许也是年纪一大把的人了,从此怀恨在心。
  唐高宗要废去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禇遂良等坚决反对,而重臣李勣持中立态度。老许瞅准时机,“挺身而出”,在朝堂上大造舆论,于是出现了前面所说小画书上的那一幕。其实许敬宗这些话也有很多破绽,如把高宗比喻成田间老农民,而且“富易妻”这样的行为在当时也不是很光彩的做法,比之前面和唐太宗说的“春雨如膏……”那一段话水平差了好多,简直是判若两人。
  但唐高宗当时正以武则天的快乐为自己最大的快乐,看到群臣中居然有人支持废后的做法,而且许敬宗还毕竟是个参加“革命工作”很久的“老同志”,不禁大喜过望,也不计较老许的比喻是否粗鄙。从此老许深受高宗和武后信任,并派他搬倒了长孙无忌,老许总算出了一口恶气。有人说老许谄害忠臣,乃是大奸大恶。但江湖夜雨觉得官场倾轧乃是家常便饭,长孙无忌也不是什么善人,他也诬陷过吴王李恪等人,再说长孙无忌位高权重,就算不谋反,但他有谋反的能力,这就是潜在的危险。正所谓“王莽谦恭未篡时”,长孙无忌是被端掉了,但如果他没有被端掉,以后会怎么样,难说。
  许敬宗曾主编整理过《晋书》,还有其他诸多文献,其实说来许敬宗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恶行,但人们因为他支持武后,所以千余年来一直被评为“奸臣”。有趣的是,有的书上把武则天评为杰出“女政治家”加以颂扬,而许敬宗照样还是奸臣角色。当然,并不是说许敬宗就是大好人,但许敬宗和武则天称帝后任用的来俊臣等那些牛鬼蛇神并不完全一样。许敬宗也没有活到武则天称帝,他死于高宗前面。当然他的寿数还是比较大的,终年八十一岁。
  我们看许敬宗写的这两首小诗,还是蛮不错的。第一首“本逐征鸿去,还随落叶来”,虽然不如薛道衡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巧妙,但也是相当不错的两句。“菊花应未满,请待诗人开”,似乎也不弱于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看了这两首诗后,觉得岑参那首:“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也和这首有几分相似。凭心而论,许敬宗的这首诗,虽然算不上绝佳,也算得上是中等偏上的水平。我觉得之所以历代选本中都不选,主要还是因为许敬宗有奸臣之名,而将之摒弃了。
105:31:03 2007.5偏想临潭菊,芳蕊对谁开——大奸臣许敬宗的雅句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笑里藏刀的“李猫”之名句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①影,好取洛川归。
  懒整鸳鸯被,羞褰②玳瑁床。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
  《堂堂词二首(一作题美人)》
  这两首五绝是李义府所作,和许敬宗的诗在同一卷。因为支持武则天当皇后的“哼哈二将”正是李义府和许敬宗,具体来说,率先打响废王皇后拥立武后“第一枪”的是人家李义府。许敬宗看到李义府这样做不但没有风险,反而官运亨通,于是才赤膊上阵。所以全唐诗的编者就理所当然地将他哥俩(不对,是爷俩,许敬宗要比李义府大二十多岁)放在一块了。说来李义府的诗似乎比许敬宗写得更好,上一篇江湖夜雨将许敬宗的诗评为中等偏上,但本篇中李义府的诗似乎已经达到一流的境界。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写得极佳,镂月作扇(唐代当属宫扇,圆形似月),裁云作衣,正是天仙气质,更毋需道些什么“柳眉杏眼”之类的庸俗词调,太白那句“云想衣裳花想容”,与此类似,但凭心而论,从艺术性上来讲也没有强过李义府这两句。由此,李义府给我们留下一个成语“裁云镂月”。唐朝有个叫张怀庆的人,当个枣强尉这样的芝麻小官,却“好偷名士文章”。他读了李义府这一首诗后觉得不错,就每句添两个字,改装成一首七绝充作自己的作品:“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被当时的人传为经典笑话,由此可见李义府这首诗还是流传很广的。第二篇写得有些香艳,似乎是在写一个唐代美眉回味昨夜的销魂滋味。她懒洋洋地整理鸳被,撩起玳瑁装饰的大床的帐幕,可能是又想起昨天云雨时的情景,于是脸上又泛起红潮。春风也像个轻佻的男人一样吹进屋来,仿佛在寻香窃玉。虽然这诗写的有些“儿童不宜”,但艺术上还是挺成功的。说来李义府也是有才气的。
  当然,李义府相貌长得虽然很漂亮,但在历史上名声很不好,和许敬宗一样都归入了奸臣之列。《旧唐书·李义府传》说:“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要权,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意思是说,李义府表面上对谁都笑嘻嘻,但心地阴狠,稍有得罪他的地方,他就狠下刀子,暗中加害,是那种“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人。李义府因此又给我们留下一个成语——“笑里藏刀”。
  不过李义府虽然有“李猫”之称,但说来也奇怪,他对皇帝却挺横的。当年他初次见唐太宗时,太宗让他以“乌”为题作首诗,李义府牛叉得很,说道:“日里扬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好在唐太宗比较大度说:“我当全林借汝,岂独一枝耶?“——将把全部树枝借给你,岂止一枝,还封他为御史(此即《龙文鞭影》中“义府题乌”一典)。但这样的事情也就是碰上太宗这样宽宏的皇帝罢了。后来孟浩然也玩这一手,自鸣清高,说什么“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玄宗一听就火了,干脆让老孟一边歇着去了。还有一次是见唐高宗时,唐高宗说:“听说你儿子、女婿等都挺不规矩的,是说多方回护才没有治他们的罪,你要好好教训一下他们。”按说李义府赶快领情谢恩就得了呗,但李义府居然“勃然变色,腮颈俱起”,质问高宗:“谁告诉你的?”高宗说:“你不要问是谁说的,只看确实有没有这样的事。”李义府居然拒不松口认错,反而大模大样地走开了。高宗好脾气,也没有拿他怎么样。后来李义府越来越不像话,高宗才终于将他流放延州,李义府后来死于该处。
  李义府似乎也没有做过什么特大的坏事,比较著名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个女人叫淳于氏,当因犯奸而获罪被关在大牢里。李义府便利用职权将她捞了出来,并给她弄了一处大宅院,养起来成为他的外宅。但江湖夜雨觉得此事也并非是极大的过恶,淳于氏犯的只是通奸罪,依现代法律观点看,罪名根本不成立,而且李义府虽说是垂涎于她的美色,但却冒着危险将她救出来,也是相当有情意的。要是换个禽兽一般的男人,肯定会将她奸淫玩弄够了后就弄死灭口。这件事嘛,关键看怎么说,如果从“正面”宣传,那李义府这件事恐怕编成感人的风流佳话、爱情故事也不难。李义府还有一件过去屡遭非议的事就是修改《氏族志》。事情据说是这样:出身寒族的李义府,欲为儿子在当时的七大名门望族大姓中娶个媳妇,竟到处碰壁。李义府气得不行,便劝说皇帝下诏,禁止这七姓子女互相通婚。同时又派人重修《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规定不论门第,凡得官五品者皆属士流。于是,就算是小兵小卒以军功升为五品官职的,也写入此书,成为“名门贵族”。这一做法,在当时受到原来的“五姓十族”等“贵族”的讥笑,他们把这个新的贵族名录称为“勋格”(立功表)。其实从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打破门第观念,让寒门百姓有机会挤入“贵族”的行列,却是公平合理的,是进步的。
  还有人说他“容貌为刘洎、马周所幸,由此得进”,意思是说李义府靠出卖自己的男色取媚于刘洎、马周等人才当上的官。这恐怕是攻击他的话,不能全信。江湖夜雨还是觉得,人们憎恶武后,从而把许敬宗和李义府都一块憎恶,修史之时多叙其过恶罢了。
  李义府的诗句也偶有其他的佳句,比如“关树凋凉叶,塞草落寒花。雾暗长川景,云昏大漠沙”,“戢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慕侣朝声切,离群夜影寒”,也是相当不错,大家可以闲时找来一读。
  ①回雪:如雪在风中飞翔,形容舞姿的曼妙。出自曹植《洛神赋》:“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②褰qiān:撩起(衣服等,这里指床上的帐幕)
  ③戢:收敛。这里指收起翅膀。陶渊明《归鸟》: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104 2007.5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笑里藏刀的“李猫”之名句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下一页 尾页 共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