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司马懿吃三国

_43 李浩白(当代)
  家仆口中所说的“黄公公”乃是皇上刘禅身边最信任的心腹宦官——黄皓。李严知道,他和刘禅是自幼时起便游玩戏耍在一起的玩伴儿,二人几乎亲如手足,关系甚为亲密。而且,李严进宫也曾与黄皓打过几番交道,感到这名与皇上年龄相当的青年宦官头脑灵活、聪慧机智、口才颇佳,倒不可等闲视之。所以,李严出于审慎自保的考虑,也不得不对这名小小的从四品宦官予以足够的重视。今日让他入府和自己以便服相见,对他既显得平易亲近,又做到了礼敬有加。
  待得那名家仆应声远去之后,李严才转身回头看了一眼家仆的背影。他的脸色慢慢变得凝重起来,仿佛陷入了极深极深的思索之中。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个黄皓,竟敢出宫前来我府,究竟有何用意呢?宦官出宫私会大臣,这可是与我汉朝礼制大大不合啊!莫非他带了皇上的什么旨意过来与我面议……李严在这一瞬之间心头已是思绪万端,然而脸上表情依然凝重之极,不现半点儿波澜。
  不多时,只听得足音“笃笃”由远而近,径自来到他背后停住。李严知道来者是谁,却也并不回头去看。隔了半晌,一个稍显尖细的声音在他脑后终于慢慢响起:“尚书令大人好雅兴啊!黄皓这厢有礼了。”
  李严听了,装着吃了一惊,急忙放下钓竿,转身回头,见是身着蓝袍、眉清目秀的黄皓在他背后躬身而立,不禁失声叫道:“哎呀!哎呀!不知黄公公何时竟已大驾亲临寒舍,本座失礼了!”同时又扭头叱责侍立一旁的家仆道:“刚才黄公公都走到了本座身后,尔等却不知出声提醒本座,让本座失礼于贵客,实在是该罚!”
  家仆们纷纷跪倒在地,哆哆嗦嗦,惶恐之极。
  黄皓的脸色却十分平静,只是唇边带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待李严发完了气、训完了话,这才不紧不慢地开口说道:“黄某不过是一个宦官,卑贱如狗,谈不上要谁来礼敬不礼敬!尚书令大人也不要再训斥他们了,是黄某让他们不通报您的。尚书令大人这般看得起黄某,黄某倒是有些无地自容了。”
  李严一边道着歉,一边吩咐家仆给黄皓搬来紫檀木椅坐下。然后,他自己也回到了池畔垂钓而立,悠然说道:“黄公公,今儿我俩就这样随意些,也不拘什么礼数了。请问您此刻到我府中有何贵干呢?”
  黄皓却不答话,眼珠滴溜溜往四下里一转,看了看周围的李府家仆,轻轻咳了一声,欲言又止。李严见状,会过意来,左手摆了一摆,让家仆们全都退了下去。
  黄皓见家仆都已走远,这才微微一笑,道:“黄某区区一个宦官能有什么要事来找尚书令大人?不过是遵了陛下的旨意,前来向尚书令大人讨要几份咽得下去的肉肴回去孝敬陛下罢了!”
  “哦?宫里的膳食开支可是告急了?”李严一怔。
  “那倒没有!只不过诸葛丞相天天教导陛下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卑以自牧’,弄得陛下年纪轻轻便青菜豆腐白米饭地过日子,瘦得是形销骨立……”黄皓说着说着已是满眶泪水,禁不住拿袍袖擦拭了一下眼角,“黄某于心不忍,才苦苦劝得了陛下的许可,冒着被御史弹劾的危险,偷偷跑到尚书令大人这里为陛下讨些肉肴回去补补身子……”
  “这……这宫中的各项开支计划可是诸葛丞相一手制定的呀!”李严的神色似乎有些犯难,“他是顾命首辅大臣,很多事情得由他做主……本座若是坏了他的规矩,恐怕对他有些不好交代呀……”
  “是呀!是呀!诸葛丞相是顾命首辅大臣,尚书令大人是顾命次辅大臣——难得您对他这般尊重礼敬呀!”黄皓听了,却是微微笑道,“只不过您处处都谦让着他,而他却未必将您和衷共济以渡时艰的那一片苦心放在眼里……同为顾命辅政大臣,但是他自己就可以独立开府治事,却一手阻住尚书令大人开府治事,将尚书令大人置于偏裨之位——这让我们这些外人看了,也为尚书令大人感到齿冷哪!”
  李严听了这番话,半晌没有作声,只是握着那钓竿的右手微微颤了几下,钓线随即荡了几荡,立刻在一平如镜的池面上泛开了层层波纹。老实说,黄皓这几句话确实打中了他心头的“痛处”。自当年先帝于白帝城托孤以来,诸葛亮和自己虽是同为顾命辅政大臣,他却对自己一直是处处卡压:起先是把自己分配到蜀东峡江一带对吴作战,不让自己返回成都权力中枢,后来又调自己入朝担任尚书令之职,只是掌管军需后勤事务,不让自己参与军国大事的核心决策过程之中——就像这次北伐,诸葛亮也只是在由他手下蒋琬、费祎、姜维等一群亲信将臣组成的“小圈子”里关门商议,从来不和自己事前通气。而且,诸葛亮向来是自命不凡,独断专行,发号施令,对自己也是调来调去,从不尊重,还振振有词地说什么“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丞相府就代表着朝廷”,不需要其他元老重臣也开府治事,免得机构滥设、政出多门。一想到这些,李严心头就大为光火。但他此刻又焉敢形之于色让外人觑破?便也不言不语,静静而立,让自己胸中怨愤慢慢消退下去。同时,他心头暗暗一动:这黄皓今日竟敢偷偷跑来在两大顾命辅政大臣中间挑拨是非,真不知他意欲何为?不禁神色一凛,表面上仍是装得若无其事,却竖起耳朵冷眼观察,静伺其变。
  黄皓见他并不接话,便又自顾自说道:“黄某听魏国那边传来的消息说,伪帝曹叡又是大兴土木修建行宫,又是四处派人寻珍觅宝,用的是东吴交州的象牙箸,吃的是辽东海域的鲸鱼肉,纳进宫的是荆扬二州的美女名姬……那个皇帝才当得有滋有味呢!哪里像咱们的陛下——虽然贵为天子,衣食寝处却贱如匹夫!”
  李严听到这里,伸起左手掀了掀胸前长髯,不禁咳了一声。黄皓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言语一时出了格,便又改口说道:“哎呀!黄某该遭掌嘴!该遭掌嘴!咱们陛下卑其宫室,俭其衣食,心系天下,励精图治,不以百姓之役力而奉己一人,哪里是曹叡那个淫昏之君所能比拟的?”说着,自己连抽了自己几个耳光,又道:“陛下虽然圣明,能够做到卑以自牧、事事俭约,整日里粗衣糙食的苦楚——这在我们身为臣子的眼里,实在也是看不下去呀!黄某心头也别无他念,只是一心一意想将陛下侍奉好了。请尚书令大人恩准黄某带些肉肴回去孝敬陛下!”
  却见李严仍是一声不吭地垂着钓,只伸着头望向池面,静立不动。黄皓见他似乎没听自己在讲话,觉得有些自讨没趣,脸色便沉了下来。蓦然间,李严已是钓竿一扬,一条鲤鱼“哗”的一声破水而出,在半空中划过一道金弧,“啪”的一响,被钓线甩上岸来,落在了黄皓脚边的地上,活蹦乱跳个不停。
  黄皓低头一看,见这条金鲤长约二尺左右,又肥又大,不禁脱口赞道:“尚书令大人的钓鱼之技真是绝了!”
  李严的脸上也放出了一丝不无得意的微笑,用手中的绿竹钓竿指了指在地上蹦来跳去的那条金鲤,道:“这条金鲤,黄公公若是不嫌弃,便拿回宫中去自己煮了吃吧!至于陛下所需要的东西黄公公暂且先回去,一个时辰后,本座自会想方设法找到上等的山珍海味送进宫去。”黄皓一听,不禁大喜过望,连连道谢。
  “另外,老臣有一个想法:还有几日,东吴使臣张温就要回去了。这次我们双方虽然没能在联手夹攻伪魏之事上达成协约,但是张温在临走之前专门提出了愿意从我大汉境内采购蜀锦以备国用的要求。”李严又不紧不慢地说道,“你也应该知道,我们的蜀锦一向质量上乘,非常精美,东吴很多将臣、富贾、豪族都极为欣赏、多方购求,就连吴王孙权对蜀锦也是爱不释手。听张温的意思,只要我们愿意提供足够的蜀锦,他们可以拿出任何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来交换……”
  “蜀锦?”黄皓一怔,面色一片惘然,“李大人……黄某知道,如今国库之中确还存放着三十万匹蜀锦,但是诸葛丞相临行之前曾亲口交代了的:这些蜀锦留有急用,是到了万不得已之时拿出来向东吴交换粮食和军械的呀!”
  “这个老臣也知道。黄公公是害怕诸葛丞相万一怪罪下来承受不起吗?你大可不必过虑,一切有老臣顶着呢!”李严一手持着钓竿,面朝水池,自顾自地说着,却不回眼看他,脸上慢慢现出深深的笑意来,“前汉贤相萧何当年曾对高祖皇帝言道,‘宫室简陋而无以壮天威,衣膳清苦而无以养君身,是为臣侍君不忠之过也。’所以老臣决定,要用这三十万匹蜀锦从东吴换回一些上品的珍珠、翡翠、玳瑁、彩翎、象牙来,对陛下的皇宫重新修饰一番,弄得更加富丽堂皇一些,借此扬我大汉物华天宝之美!”
  “这……这当然是太好了!”黄皓一听,顿时喜得合不拢嘴,高兴地说,“黄某回宫之后,一定要向陛下禀明:还是李大人全心全意体念陛下,不愧为陛下知心知肺的辅政大臣!”
  “那就多谢黄公公在陛下面前美言了。”李严一边慢慢收好了钓竿,一边走近前来,向黄皓缓缓说道,“陛下这几十天里过的清苦日子,老臣也很清楚——全是这劳民伤财而又毫无功绩可言的北伐之事引起的。”说到这里,他的眼神蓦地深沉起来,语气却是淡淡的:“不过,请黄公公转告陛下,最多也就再忍耐一两个月时间。老臣也不想为了某一个人的所谓雄图大业,就搞得朝野上下个个面有菜色,不知生人之乐。”
  黄皓听罢,脸色一凝,低声道:“尚书令大人和黄某,还有……当真是想到一处去了,要不然怎么说您是‘陛下知心知肺的辅政大臣’,不像有的人那样只顾自己一个人青史留名,却全然不知朝纲大体,让上上下下所有的人都跟着他遭罪!”李严一瞬间懂得了黄皓话里的“还有……”后边那个人指的是谁,便伸出手来向他拱了一拱,笑而不言。
  东阿王曹植的猝然被贬,在魏国朝廷中其实还是引起了不少大臣的暗中同情。然而,同情归同情,谁也不敢站出来为他讲一句公道话——他们都知道皇上为什么要那么冷酷无情地打击他这位贤德过人的亲叔父。谁叫东阿王竟在那个轰动天下的谣言中莫名其妙地就成了皇上所谓的“生身父亲”呢?皇上为了向天下臣民昭示他是魏文帝的嫡子,为了向天下臣民昭示他的血统纯正,唯一的绝招就只能是通过严酷打击自己这位亲叔父来平息这个谣言!目前,他这一招果然大见成效,随着曹植被公开贬斥,那个谣言也就慢慢平息下去了。
  而东阿王曹植自己大概也是懂得了他这位皇帝侄儿的用心的,立刻上了一道字字含泪句句泣血的谢罪表,承认了朝廷加在他身上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一切属实,同时公开承诺自愿待在东阿城枯守待老,不再系心于朝事,永不涉足京师,誓与诗书典籍为伴,了此残生。
  陈群是极少数几个在第一时间内被请入宫内议政阁中看到曹植这道谢罪表的元老大臣之一。他当时就不禁感到一阵鼻酸,热泪几欲夺眶而出。本来,作为顾命辅政大臣的他,应该为曹植这样一个潜在的政敌彻底退出朝局而高兴才是。然而,不知为何,他却还是禁不住在心头泛起一阵“兔死狐悲”式的伤感。他深深地明白了,从皇上对曹氏宗亲的刻薄寡恩与无情打击中可以看出,皇上已然决定不再以宗室诸王作为自己皇权的支柱。曹氏宗亲,就和半个多月前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的后族外戚一样,也在魏国政坛上苟延残喘了。同时,根据近期皇上对司马懿家族中人的多方恩宠、大加封赏来看,魏室最高权力的天平终于向着所谓“功勋彪炳、深孚众望”的司马家族全面倾斜!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危险信号啊!
  他再往深处一想,更是一阵毛发悚然:在当今朝廷之中,只有自己是司马氏左右朝局、专断朝政的最后一个障碍了!如果说,原来朝廷里还有郭太后一党和曹氏宗室可以作为自己拉拢的对象来合力对抗司马氏的话,而现在,他举目四顾却是一个得力帮手也找不到了!他已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时势推到了朝廷的最前线去制衡司马氏了!
  沉吟了许久,陈群抬眼看了看和他一起进宫而来观看曹植谢罪表的钟太傅、王司徒、董大夫等人。他们个个脸上表情凝重,全然掩住了心头的风生浪起,让人看不出他们心中念想。隔了片刻,这几位大人纷纷推说年事已高不宜久坐疲劳,一个个告退离宫而去。偌大的议政阁内,末了只剩下总理各部事务的陈群一个人留下来和孙资、刘放一道商议如何处理豫州一带目前农民饥荒的大事。
  “依老夫之见,不如和往年一样,继续从徐州、扬州调拨军屯里的富余粮食来救豫州百姓的饥荒之灾。”陈群处置这样的事务已然是轻车熟路,应急方案是不假思索信手拈来,“有请孙大人、刘大人速速拟旨吧!”
  不料他话一出口,场中却是一片出奇的沉默。孙资、刘放二人满脸的苦笑,竟都静静地看着他,丝毫没有任何响应的动作。
  “二位大人,怎么了?”陈群一愕,“莫非有什么意外?”
  刘放拿眼瞥了瞥孙资,苦苦一笑:“敢情陈司空以为徐扬二州还像原来在司马大将军手下时那么容易打理呢!孙兄,你把那两州的情形向陈司空谈一谈吧!”
  孙资也是有些无奈地苦苦笑了,抬头正视着满脸疑惑的陈群,道:“陈司空您也知道,往年只要我大魏各地一有饥馑之灾,都是由徐扬二州这两个‘备用粮仓’调粮救急,当真是‘召之即供、供之即足’,从无滞碍——可那是这几年来一直有一位心忧天下的社稷之臣司马大将军在那里随时响应朝廷的诏令啊!司马大将军从来都是宁可让自己麾下的士兵暂时紧着点儿过日子,也要先按朝廷的旨意一丝不苟地把赈灾之粮及时运送过来,解救百姓的饥荒之灾。
  “可是今年司马大将军被调往关中地带对蜀作战,留守徐扬二州的满宠和贾逵两位将军可就不像他那样志虑忠纯、顾全大局了!这不,我们还没下诏从他们徐扬二州调粮赈灾,他二人倒来了个先发制人,三天前就送了个八百里加急快报过来,竟然声称今年自己的军屯里粮食收成也不太好,请朝廷不可妄行抽调……您看,他俩倒成了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了!”
  “嗯?”陈群听罢,一拍书案,不禁勃然大怒,“真是岂有此理,满宠、贾逵二人真是太过分了!孙大人、刘大人,立刻下诏严词训责他俩!不许他俩对朝廷的旨意推三阻四、讨价还价。”
  孙资、刘放见陈群竟然动了真怒,不禁吃了一惊。孙资急忙上前劝道:“司空大人息怒,切莫为了这点小事气坏了身子!”
  “哎呀!豫州几十万饥民嗷嗷待哺,这可不是小事哪!”陈群一脸的焦急,“现在关中那边是大敌压境,徐扬二州又不肯调粮赈灾,万一这么多饥民因盼粮无望而在我大魏之中原腹地闹起事来,岂不危哉?”
  “司空大人,莫急。司马大将军昨天已送来奏章,决定从关中军屯暂时调拨四十万石粮食火速运往豫州救急……”孙资忽然莞尔一笑,劝住了正急得在议政阁中团团乱转的陈群,“而且,他好像还知道了徐扬二州赖着不肯调粮之事,发出了两封急函,严词训斥满宠、贾逵二将,令他们务必遵照朝廷的旨意及时筹好粮食运送到豫州……相信司马大将军这一出马,徐扬二州必会一切照办的。”
  陈群听了,这才稳住了心境,脸色恢复了平静。他定下神来在椅子上静坐了片刻,又呷了一口清茶,方才伸手拭去额上汗珠,叹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话犹未了,他脑中猝然灵光一闪:眼下徐扬二州无故这么一闹腾,司马懿又随即出马这么一搁平——这一扬一抑一闹一平之际,莫非是司马懿自编自演的一出“活剧”?又莫非是他借此在向老夫示威?想到这里,陈群的心不禁蓦地一沉。他知道,司马懿这么一施援手,就弄得自己再也不好意思在对蜀方略上与他对着拧劲儿了。
  他在心底暗暗一叹,脸色一肃,向孙资、刘放问道:“老夫听说皇上要下一道诏书,宣称凡再妄议关中战事者,一律贬官三级,逐出朝廷,流放边关;若有造谣中伤司马大将军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有这么回事吗?”
  孙资、刘放听罢,都点了点头。刘放看起来很随意似的开口说道:“陛下确有此意。陛下以为,今年司马大将军初临关中掌兵作战,能够挡住蜀寇的猖狂进攻,‘无过便是功’,不宜任由一些不识大体、不明大局的臣子在司马大将军背后妄议关中战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喧嚣和纷扰。”
  陈群听着,脸色却是微微一变,沉吟片刻,幽幽说道:“既是皇上的旨意,也就罢了。只怕这道诏书一下,朝廷今后可就真安静多了,到时候皇上想让哪个臣子多一下嘴也不一定行了!”他一边说着,一边起身背着手在阁内踱了几步,又道:“老夫听说近来汉中蜀寇流传着这样一段颇有意思的传言,说什么‘逢马莫怕,遇獐要躲’——细细一问,才知这段传言中的‘马’暗指的是司马大将军,这‘獐’暗指的是张郃将军……看来在蜀寇心目中,他们对张郃将军还是更为忌惮几分哪!”
  “司空大人,既是蜀寇传言,又岂可以此为据凭空臆测妄断?”孙资一听,知道陈群又要提起“临阵换将”之事了,便正色说道,“蜀寇故意放出这段传言,分明就是在挑拨离间,想要挑起我们大魏内部将帅不和,动摇我们的军心,然后他们可以乘机浑水摸鱼,乱中取胜!依孙某之见,不如将它搁在一边不去理睬,一切待到关中战事结束之后再来一辨张郃将军与司马大将军的高下!但是,目前的关中大局,还是务必保持稳定为上!”
  陈群静静地听完了他的话,觉得其中倒也并没什么大的纰漏,现在的情形也只能是这样了,便点头称是,不再多言。
  第4卷 隐忍二十年,司马懿野心毕露 第33章 蜀魏之争 第218节 诸葛亮偷袭上邽原
  虽然和围攻祁山大营的蜀军营垒仅隔了十里之遥,司马懿和他带来的四万五千魏军却并没有立刻主动向敌人发起攻击,而是找到依山傍水的险要地带稳打稳扎地安营立寨,摆出了一副誓与蜀军进行长期对垒的架势。
  司马懿的这一举措,再度招致了部将们的强烈不满。大队人马从上邽原辛辛苦苦长途奔袭近千里,本就是来迎头痛击蜀寇,及时解救祁山之围的。谁曾想司马大将军一到祁山脚下,又是安营扎寨,又是修筑鹿角栅栏,根本没有和蜀军对阵开战的意思。这让费曜、戴陵、郭淮等一干大将又是怨言四起,群情激昂,个个摩拳擦掌,来到司马懿的中军帐里请求出战杀敌。
  司马懿静静地坐在营帐内的虎皮椅上,听着手下诸将你一言我一语闹腾得厉害,就是一直沉住气不表态。待到大约半个时辰后,诸将的唾沫也讲干了,话也讲完了,人也吵累了,帐中渐渐静了下来,司马懿才不慌不忙地抬起头来,双眸深处猝然一亮,寒光四射,冷冷地逼视着帐下诸将,含威蓄势,却不发话。不知为何,诸位魏将平时也都是杀人如麻心狠手辣的角色,今日与这不怒自威的司马大将军一对视,竟个个都觉得他目光犀利,仿佛只需一眼便直直地看透到自己心底深处来,顿时全身一阵发寒,不禁闭了嘴,噤了声。
  司马懿昂首环视诸将一周之后,缓缓说道:“诸君应当知道,此番诸葛亮大举兴兵来犯,本是蓄谋已久,也蓄势已久。他们以光复伪汉为名,蛊惑人心,而蜀中将士俱愿为其效死戮力,已成虎狼之师,岂可小觑?如今蜀军围攻祁山虽有两个多月,但依本帅看来,他们朝气正旺、暮气未生,如饿虎出柙,不食人肉而不止,极为危险。诸君与他们以硬碰硬,就算不吃亏,然而‘杀敌三千,自损八百’,这也不是临阵应敌的上上之策!诸君少安毋躁,本帅自有出兵一举破敌之时。”
  戴陵听得极不耐烦,等到司马懿的话刚一说完,便一跃出列,嚷道:“如今蜀寇临门叫战而缩头不应,岂不让天下百姓讥笑我等胆小如鼠?”
  司马懿一听,不禁心头暗怒,却又咬牙忍住,不形于色,藏在袍袖之中的左手顿时咯咯咯一阵骨节发响,竟不知不觉已捏紧了拳头。他沉默片刻,陡然哈哈一笑,道:“戴将军忠勇可嘉,不愧为我大魏虎将,本帅钦服。来呀!传本帅的命令,让戴将军率八千人马,前去应战!”说着,将一支令箭掷给了戴陵,深深地盯着他看了一眼,又道:“本帅在此静候戴将军的捷报佳音!”
  戴陵一把接过令箭,无暇多想,立刻喜笑颜开,欢欣雀跃,鼓舞而去。司马懿待他出营远去之后,抚须沉吟片刻,却又唤来张郃,吩咐道:“张将军速带五千精兵尾随戴将军前去应战,在后方为戴将军压阵。切记——此战若胜,则千万莫追;此战若败,则速速撤回!”张郃听罢,点了点头,领命而去。
  司马懿目送张郃疾步离去,脸上掠过了一丝忧色。他在心底深深一叹,却是无可奈何。其实,这几个月来,司马懿明察暗访,早已摸清了自己所带的这支关中雄师的底细。关中大军近几年来虽说也曾立下许多赫赫战功,但长年辗转于陇西的崇山峻岭中征战奔逐,早已是“疲而不得休养,劳而不得安逸”,实如强弩之末,难以为继。然而,关中诸将个个却又好大喜功,一味只知逞强冒进,全然不顾自己手下部队之中祸患深伏——正所谓“骄将役疲卒,十战有九败”。司马懿所以一直迟迟不肯应战,也正是虑及此患,不敢轻举妄动。同时,司马懿亦已抱定宗旨,只要此番击退蜀寇之后,便要腾出手来对关中大军进行全面整顿,消其惰气而增其锐气,切实巩固军队的战斗力。但是身为征西车骑将军的张郃,不知是刻意还是无意,不去体察下情,也不懂养精蓄锐,更不配合自己的御蜀方略,只是一味跟着那些好战贪功的将领们瞎起哄,胸无主见,亦无远见,当真是“一将之智有余,而大帅之量不足”。幸好当初曹叡未将关中兵权交与此人之手,否则以他轻躁张扬之作风、急功近利之心性,早已弄得关中局面一败而不可收拾矣!前几年司马懿听人称蜀寇中那名误失街亭的马谡是当代“赵括”,而来到关中之后,他仔细观察所谓“关中第一智将”张郃的所作所为,才从他身上的言语举动中读懂了什么叫做马谡式的“名过其实”。
  司马懿慢慢将思绪收回到现实中来,看到帐下费曜、贾嗣、郭淮等将领一个个跃跃欲试的表情,不禁面色一肃,凛然说道:“诸君莫急,我们就在这帐中等待片刻,静候前方战报。本帅有言在先,这一战若是戴将军胜了,本帅立刻放手让诸君奔赴沙场大显神威,决不加以掣肘;若是戴将军败了,则请诸君日后一律谨遵本帅教令,再有妄议出战者以军法从事!”帐下诸将一听,个个面面相觑,都是在心底求神念佛地盼望着戴陵凯旋。
  大约过了三个时辰,当天边斜阳的最后一线余晖投进营帐里来爬上每一个将领的鞋尖时,一阵杂乱无章的喧闹声划破了黄昏时的宁静。在听到这喧闹声的一刹那,司马懿从虎皮椅上霍然而立,脸色立刻变得紧张起来,双眼盯着帐外,只是不言不动。
  喧闹声越来越近,来到中军帐外却停了下来。过了片刻,“哗啦”一响,只见张郃提着一柄剑锋上正滴着血珠的长剑,一把掀开了帐帘,一身疲惫地走了进来,灰头土脸的,表情十分难看。
  顿时,所有的魏将都像木头人一般怔住了!帐中立刻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之中!
  许久许久,司马懿才颤声问道:“战果如何?讲!”张郃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嗫嗫地说道:“蜀寇出动了两万人马和魏延、姜维、王平等三名大将一齐围攻过来……戴将军拼死力战,受了重伤,被……被抬到后营疗伤去了……我们损失了战骑三百多匹、战士四千余名……不过,蜀寇大概也和我军伤亡的情形差不多吧……”
  听着张郃断断续续地汇报着战情,司马懿只是沉着脸,一言不发,两道浓眉渐渐拧成了一团。看来事前他料得没错,蜀军果然采用的是“两败俱伤”的消耗战,企图在双方有生力量不对等的情形下折损自己的元气。他站在那里,久久不语,脸色变得极其复杂。侍立在他身边的司马师看着父亲这般神情,知道他心头已是翻江倒海般难受,也只得在一旁默然观之,不敢插嘴前去劝说什么。
  隔了半晌,司马懿才挥了挥手,吩咐道:“来人,扶张将军下去休息。”帐外两个亲兵应声而入,扶着满脸血痕的张郃退了出去。
  待张郃刚一出营,司马懿便沉下脸来,一字一句地从牙缝里蹦出一段话来:“诸君要记着,忍而又忍,慎之又慎,伺机而动,后发制人,方是我大魏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良策!戴陵逞狠斗勇,损兵折将,失误不小,立即免去官职,留在营中戴罪立功。日后,军中再有妄议出战者以军法从事!”
  司马懿这番话讲得声色俱厉,诸将听了,只得点头称是,战战兢兢,不敢多言。司马懿似乎也有些倦了,慢慢坐回到虎皮椅上,便要示意让众将退下。
  正在这时,一名探子气喘吁吁奔进营来禀报:“诸葛亮一个时辰前亲率六万人马直奔上邽原而去!”
  这个消息如同平地一声霹雳,震得司马懿身形一晃!看来,诸葛亮果然不出自己所料,终究还是使出了这两招调虎离山、金蝉脱壳之计!他果然向素有“关中第一粮仓”之称的上邽原偷袭而去了!司马懿屏息凝神,极其紧张而迅速地思索着。正欲开口说话,又有一名亲兵闯进营来,禀道:“禀告大将军,陛下令度支尚书司马孚调拨长安守卒一万五千人马,由长安太守牛金将军率领,火速前来支援,目前已驰到五百里外的‘狮子口’了!”
  后面的这个消息顿时在帐中诸将心头又激起了烈烈战意。郭淮将军一听,出列急道:“大将军,既然援军已到,就请发令乘诸葛亮主力外出之际,以我军全部精锐向祁山下留守的蜀军发起狙击!这一战,末将自信必胜无疑!”话犹未了,他身畔的诸位将领也是纷纷赞成,帐下又是一片请战之声。
  司马懿却面色沉凝,用手捋了捋长须,静静地思考了许久许久,才猛一挥手,道:“不要再闹了,司马师听令!”
  场中一下静了下来。司马师在众将向他投来的惊疑不定的目光中跨前一步,出列肃立静听。司马懿从书案的文匣之中取出一只锦囊递给了他,道:“你速去‘狮子口’处面见牛金,将锦囊亲自交给他本人,让他遵照囊中之计,立即施行,不得有误!”
  “是!”司马师听令,应声接囊而去。
  司马懿神色凛然,又向帐下诸将环视一圈,然后沉声说道:“传我两道军令下去,一是立刻派八百里加急快骑……不,就用本帅的那匹千里宝驹将蜀寇偷袭的消息尽快送到邓艾、魏平那里,让他们及时作好应敌准备!
  “二是立刻拔寨,全军用过晚饭之后,自带二日干粮,急速赶赴上邽原救援!”
  上邽原的夜晚并不寂静,也没有多少凉意,稻田里蛙声起伏,更是给人平添了一丝烦乱。这里虽说半个多月前还是霖雨绵绵,但毕竟已到了六七月份的时节,夏天的暴热又如沸水一般卷袭而来。关中驻军若非因多年居住于此而适应了这种寒暑交替大起大落的气候,恐怕早有不少士卒已吃不消这鬼天气而生起病来。
  此刻,在上邽原周围山坡的麦地里,依稀可见绰绰人影在月光下晃动。走近去看,分明都是一群群魏国士卒正在地里弯腰埋头整齐而迅速地割着麦穗,一片细细密密的“沙沙”之声不绝于耳。
  地埂边上,一名银盔素甲的青年将官正指挥着士兵们有条不紊地割麦、收麦、运麦,神色显得有些急躁,不时地向士卒们催促几声。
  他正忙着的时候,却未曾发现山坡脚下一位身着红袍的中年将官疾步走了上来,身后跟着两名亲兵。渐渐走近了,红袍将官出声招呼道:“邓老弟,你还在忙哪!休息一下吧!”
  那银盔青年将官正是魏军主帅司马懿的秘书郎、留守上邽的副将邓艾。那红袍将官不消说自然便是上邽守将魏平了。邓艾听得魏平的话声,连忙回过身来,迎了上来,慢声说道:“魏……魏将军,小……小陇山那……那边的营垒工事修……得差……差不多了吧?”
  邓艾一直有些口吃,但自从当了关中大帅秘书郎后,他就开始有意识地注意随时纠正自己这口吃之弊。所以他现在讲话,宁可说得慢些也要努力争取不再出现结巴。但这是先天性疾病,所以他的口吃也就做不到彻底根除,只是现在说话不再像以前有那么多的“结巴”罢了。
  魏平听完了他的话,点了点头,抹了抹脸上的汗珠,道:“魏某把小陇山上的兄弟们大半都派下山来抬石运泥,其余的人在山上修筑工事,大家到现在都还在忙着呢!而且魏某还让兄弟们把山下所有的只要能够搬得走、抬得动的滚石、巨木都弄到山上营寨里储放起来!假如蜀寇真的胆敢前来偷袭的话,包管他们夺我小陇山比登天还难!”
  邓艾认真地听着他的每一句话,放眼望向山坡对面那地势险峻的上邽原咽喉要地——小陇山,沉吟着点了点头,又慢慢说道:“魏将军既是把这……这营垒工事做得这……这般扎实,小弟也相信小陇山此时必……必是固若金汤,坚不可摧!小……小弟正急着催赶这些兄弟们尽……尽快割下更多的麦运……运到小陇山营寨里积……积储起来!”
  魏平看了看那些正埋着头在坡地割麦的士兵们,伸手拉了一下邓艾的袖角,使了个眼色,低声道:“邓老弟,说实话,你觉得咱们哥儿俩是不是搞得太认真了?你看,自从半个多月前司马大将军率领大队人马离开上邽救援祁山以来的这段日子里,我们又是忙着割麦又是在小陇山修筑工事,每天都要干到深更半夜才去休息——蜀寇却还远在祁山呢,他们又不会长上翅膀飞过来攻打我们!说不准我们到时候是辛辛苦苦地白忙活了一场,让人笑话哟!”邓艾听罢,一伸手,也是低声说道:“魏……魏兄,且让我俩借……借一步说话!”说着,便领着魏平往坡上僻静之处走去。
  待得远离了那些士卒耳目所能及的范围之后,邓艾才对魏平说道:“魏兄切莫犹豫。这……这上邽乃……乃是‘关中门户’、我军‘粮仓’,实乃兵家必争之地。而且蜀……蜀寇如今已用调虎离山之计抽……抽走了司马大将军统……统领的关中大军主力,一……一定会乘隙前来偷……偷袭。所以,我们只能抓紧时间多……多积粮草,筑好营垒,备好器械,尽……尽快作好全面应战的准备,才……才会立于不败之地。不然蜀寇猝然来攻,大家届时追悔莫及!”
  魏平听了这番话,默默点头,道:“司马大将军临走之前,一再交代凡事要听取邓老弟的意见,魏某一定切实照办,想来总是不会出什么差错的。”邓艾听了很是感动,躬身施礼道:“难……难得魏兄如此信任邓某,邓某感激不尽!”
  魏平腼腆一笑,摆了摆手,连身道:“不敢当,不敢当!邓老弟折杀魏某了!”二人谦让了一番,方又站起身来,环视上邽原,胸中各有一番感慨涌上心头。隔了半晌,魏平开口说道:“邓老弟,魏某乃一介勇夫,只知诚心待人、实意办事,也辨不清这大局大势,却有一个问题要请教你一下!别人都说司马大将军掌兵关中以来,怯弱不堪、畏蜀如虎,但魏某总相信他老人家这么做,必有高明之处——只是魏某愚钝,还请邓老弟为我指点一二!”
  邓艾未曾想到魏平竟是这般诚朴谨厚,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不禁佩服起司马大将军用人之术的高明卓异来:司马大将军正是知道自己一向性格高傲、恃才自负,不易与他人共事,便特意找了个质朴忠厚的魏平来配合自己,既消了双雄并立互不服气各自扯皮之害,又扬了他二人刚柔互济相得益彰之长。想到此处,他不由得为司马大将军这一番良苦用心而深深感动。沉吟片刻,他在魏平近乎求教的眼神里,缓缓开口说道:“魏兄真以为司马大将军坚守不出,是……是胆怯吗?古人讲,‘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依……依在下之见,司马大将军亦是不战则已,一战惊人,无人能敌!
  “春秋时期越国名将范蠡讲得好,‘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彼……彼来从我,固守勿与;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太……《太公兵法》里也说,‘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司马大将军对付蜀寇之策,亦正是‘不……不战而屈人之兵’,看……看似初无显赫歼灭之效,终将胜敌于股掌之上。其……其出奇应变,奄忽如神,虽孙武、吴起有所不及,虽韩信、白起亦非其敌!”
  魏平听得邓艾引经据典、神乎其神地这么一说,倒真有几分悚然动容,急忙认真倾听下去。只见邓艾停顿片刻,又道:“据在下所知,伪蜀国内共有农一……一百一十万人,其中妇女有二十五万人,年满十五岁以下的男子三……三十万人,年满五十岁以上的有二……二十万人,剩下年纪在十五岁至五十岁之间的有三十五……五万人专门从事农耕。但伪蜀国内官吏有六万人,僚佐有十万,军士共三十万。以……以三十五万之农夫耕种所得之粮食供养四十六万之吏卒,真……真可谓是‘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如此下去,岂……岂能长久?所以在下断定,诸……诸葛亮大兴军旅,犯我大魏,完全是劳师疲民,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将……将来伪蜀一旦军饥民疲,则必将人心涣散。司马大……大将军乘虚而攻,必会稳操胜券!”
  魏平没想到邓艾以一介区区掾吏,竟对魏蜀大势看得如此透彻,不禁深深叹服,道:“邓老弟懂得真多啊!你这番话讲得缜密扎实、滴水不漏,魏某自愧不如!”
  二人正谈之间,山坡下一骑人马如风驰电掣般疾驰上来。他俩循声望去,却见来骑之上一名士卒飞身下马,喘着粗气,满头大汗地奔到他二人面前,急急禀道:“魏将军、邓将军,司马大将军以他的千里驹送给属下坐骑急驰前来报讯——诸葛亮提兵六万,直袭上邽而来,先头部队可能在明天中午时候便会抵达!司马大将军要求二位将军务必全力守住上邽,同时他已亲率大军奔驰千里回援上邽,请二位将军放心应战!”
  “哎呀!蜀寇真的来了?”魏平大惊,扭头看了看邓艾,“邓老弟真是料事如神!”邓艾仰天哈哈一笑,复又脸色一正,道:“我们已有备无患,不……不怕他不远千里来偷袭!”说着,又扭过头对那名士卒吩咐道:“传我三道命令下去:一是所有精兵全部退回小陇山营寨,分批休息调整,时刻准备作战。
  “二是马上派五百士卒到上邽四周山脊上多插军旗以壮声威,迷惑蜀寇。
  “三是让农丁们抓紧时间割麦、收麦、运麦!”
  魏平像看着另外一个人似的看着邓艾,发觉他此刻竟颇有大将之风,举手投足之间凛然生威,而且也一点都不口吃了。只见邓艾转过头来,又望向漫山遍野的那一片绿油油的麦地,冷冷地在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来:“看来,有不少熟麦是来不及收割运走了!让那批到各个山脊去插军旗的五百士卒,在插好军旗的同时,把来不及收割运走的那些坡地里的熟麦全部放火烧掉!”
  “烧麦?”魏平吃了一惊,“那……那些地里的麦,可是兄弟们辛辛苦苦种的呀!”
  “妇人之仁,岂能成就大业?”邓艾脸色极为凝重,伸手在半空中猛地一劈,“我们收割不完的熟麦,决不能落到蜀寇手中!烧!能烧多少是多少!这个时候决不能便宜了他们!”
  第4卷 隐忍二十年,司马懿野心毕露 第33章 蜀魏之争 第219节 暗算
  在瓦蓝色的夜幕下,崎岖陡峭的山壁栈道上,炬火照耀之中,一列列装满了粮袋、草料的马车犹如无声的河流般向前缓缓行进着。
  蜀汉督粮将军岑述和护粮将军张恒各自率着数千名精兵一左一右地护持着这支运粮车队。他俩乘着战马在队伍前面并辔而行,不时地往四下里张望着,一副如履薄冰的样子。
  走过一个山腰弯角处时,蓦然间,岑述仿佛听到了什么似的,猛地一拉缰绳,勒住了胯下坐骑,同时左手向上高高一扬,短促而有力地喊了一声:“停!”
  正如河流般慢慢前行的运粮车队和护粮士卒们立刻应声停了下来!
  驻马立在一侧的张恒心头一震,脸色一变,急忙伸手紧紧握住了腰间刀柄,双目圆睁,顺着岑述的眼神一道看向了前方!
  前面,两扇巨门似的峭壁兀然而立,从中间那道窄窄的隘口透视过去,是一片苍茫的夜色,却显得有些阴沉,似乎里边正蹲伏着一头猛兽,随时便会猛扑出来择人而噬。
  张恒沉着脸,向身后的护粮士卒们打了一个手势。只听“刷”的一响,蜀兵们齐齐挺起了长矛、铁枪,面无惧色地朝向隘口,作好了立刻迎战的准备。
  一时间,场中静得只听见蜀兵们粗细不一的呼吸之声!
  许久,“呱呱”几声长鸣猛然掠空响起,一群乌鸦在隘口处“扑棱扑棱”扇着翅膀往四下里飞散开去——隘口那里,仍是毫无动静。
  岑述皱了皱眉,右手凌空一挥,唤来五名身手比较矫健的亲兵,低声吩咐道:“你们五个上去探一探!一有风吹草动,立刻赶回禀报!”
  那五名亲兵齐齐应了一声,执刀持剑,腾身而起,捷如灵猿,从五个不同的方位朝着隘口处攀驰而去。
  岑述和张恒双眼紧紧地盯着他们的身影,直到他们全都没入隘口后面那深深的黑暗之中。
  又过了一炷香工夫,听得数声长啸破空掠来,那五名亲兵沿着隘口处的栈道飞奔而回,领头的一人奔到岑述和张恒马前屈膝跪下,高声禀道:“岑将军、张将军,据属下等人越过隘口前行百十丈查探,并未发现任何魏贼伏兵!”
  他此语一出,张恒不禁面色一松,放开了紧握在腰间刀柄上的手,抹了抹额头上的冷汗,嘻嘻一笑:“嗨!原来是虚惊一场嘛!”
  岑述却没这么轻松,脸色依然似铁铸一般凝重肃然。他驻马静思片刻,问那领头的亲兵道:“你等可曾看仔细了?”
  那亲兵神色笃定地点了点头:“属下等看得甚是仔细。”
  岑述听了,这才向后边招了招手,示意运粮车队继续前行。
  “辚辚”之声顿时大作,众蜀兵押送着运粮马车,又开始向前缓缓行进起来。
  “岑兄,你实在是太过小心了!”张恒打了打马,跟着岑述并肩往前驰去。一边走着,一边对岑述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道,“这条粮道我们走过很多次了,每一次你都是搞得这么紧张兮兮的!”
  “唉!张兄,你又不是不知道这批粮草是何等地紧要!”岑述一边放马而行,一边目视前方沉沉叹道,“它们可是我大汉十余万北伐大军的‘命根子’啊!岑某和张兄两个是耐着性子在成都城里苦苦候了七天七夜才等到尚书令大人拨了下来……丞相和姜维将军都来信催了岑某四五次,弄得岑某一天到晚头都大了!所以岑某是粮一到手就立刻出发,丝毫不敢耽搁,生怕误了丞相的北伐大业啊……”
  说着,他又深深吸了一口长气,很认真地对张恒说道:“你我都要小心保护好这批粮草啊!千万不能出现任何差池!”
  “岑兄说得是!”张恒点了点头,微一沉吟,似乎想起了什么,又道,“对了!这一次回成都调粮,张某总觉得尚书令大人有点儿阴阳怪气的,把我俩晾了七天七夜都不闻不问,如果不是蒋琬大人和董允尚书亲自带着我俩到他府上催办的话……这批粮草他不知道还要拖多久才会拨给我们……”
  “唔……这些事儿过去了就别提了!提起来岑某心底里也窝了一团邪火!不过,既然张兄也知道这批粮草得来甚是不易,就要打起十分精神,切莫负了丞相的重托啊!”岑述连连点着头说道,脸上表情却是隐有重忧,“不瞒你说,这一路上岑某都一直在手心里为这批粮草捏着一大把冷汗哪!”
  张恒一听,不禁大睁双眼,看着岑述,愣了片刻,方才“扑哧”一声,在马背上笑得有些前仰后合,道:“岑兄你真是……你我二人小心是要小心,可千万别胆小啊!”
  “哪里!哪里!”岑述急忙摇了摇头,“你不知道,岑某这一路上一直都是有点儿心绪不宁的,总觉着说不定要出什么岔子……”说到这里,他“啪”地伸手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道:“瞧我这乌鸦嘴!”又看着面色有些惊愕的张恒,淡淡地笑了一笑:“岑某自然是希望自己这种感觉是错的,是自己吓自己的……”
  “别说了!别说了!岑兄你再说下去,连张某都要心头发紧了!”张恒“铮”的一声抽出鞘中宝刀持在手上,满面肃然地望着前方,“张某知道应该小心了!这时也别乱了阵脚,前边好像再过一两个隘口,就到平原地带了,离祁山也不远了……”
  岑述没有搭话,仍是瞻前视后、左顾右盼的,似乎随时都在提防着从哪个角落里钻出魏贼来。
  小心翼翼地往前走了半个时辰后,前边又是一个隘口。过了这个隘口,就是直通祁山的平原大道了。
  “没事了!没事了!”张恒望着三十余丈外的那个隘口,胸膛里一直悬着的心脏这时才放了下来,对岑述微微笑着说道,“马上就要到安全地带了,大家都不用再怕了……”
  岑述皱着眉头沉着脸看着那个隘口,沉吟了片刻,“咦”了一声,问张恒道:“张将军,岑某记得平日里经过这道隘口时似乎都一直有人把守啊!今天夜里怎么没了这些守卒的踪影?!”
  “是啊!”张恒听了,亦是立刻反应过来,“这里平时都守着好几百个士卒呢,怪了,今夜怎么一个人都没有?”
  他二人正惊疑之际,忽听得“当当当”一阵锣响,隘口处猝然炬火通明,照得四下里亮如白昼。他俩凝神看去,却见是数百名蜀兵“从天而降”,从隘口两侧的峭壁后面纷纷跃出,向着他们这里一边欢呼着,一边招着手。
  “嗨!格老子说他们躲到哪里去了呢!”张恒见状,这才松了一口气,两腿一夹马腹,打鞭驱着坐骑径直迎了上去,“原来是想跳出来吓我们一下!老子得要上前去教训教训他们——这些没规没矩的家伙!”
  他正自说着,陡然觉得自己胸口一痛,不禁低头一看,凭空飞来一支利箭兀然射穿了他胸前的护心铜镜,深深插进了他的心脏!
  在愕然中,张恒伸手捂住了胸口中箭之处,鲜血从他的指缝间汩汩流出——他抬头往前一看,隘口处站着的一名“蜀兵”在炬火掩映之下正弯弓搭箭瞄准着自己!
  张恒顿时一下明白了过来,嘶哑着声音急忙扭过头来向着身后正欲跟上前来的岑述用尽全力喊出了最后一句话:“别跟来——他们是魏贼假扮的……”
  大风从魏蜀交战中心区上邽的麦原上卷扫而过,吹得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黄黄绿绿的麦浪翻翻滚滚,在阳光下鲜亮得有些刺眼。在半空中俯瞰下来,还可以看到上邽周围的山坡麦地里,是东一块西一片的焦黑与枯黄,不消说,那些就是邓艾下令烧掉的熟麦灰烬了。
  迎着飒飒朔风,诸葛亮披着斗篷,出了帅营,静静地在麦原上漫步散心,他的身后跟着腰佩长剑的姜维,如影随形,寸步不离。与他俩隔原相望的,就是上邽的门户——小陇山,那绵绵的山梁上驻扎着五万大军,而这支大军正是他有生以来一个最强的对手的部众。他在十日之前毅然留下数万大军围住祁山作饵,以引诱对方上钩,同时日夜兼程,火速赶到上邽抢夺对方的“粮仓”,以补给自己的有生力量。却不料对方对这一切计谋洞若观火,也随后及时追踪而至,在上邽原有的留守将士配合和策应下,迅速进驻了小陇山营寨,控制了制高点,对蜀军形成了俯攻之势,大大制约和压缩了蜀军在上邽的作战空间,使蜀军处于被彻底监控的状态。
  诸葛亮想到这里,不禁深深一叹。他们已经在这里和自己的军队对峙近十天了,只要自己的军队一出营到上邽原上割麦,对方就居高临下,倾巢出动,猛力攻击,始终使自己的队伍无法安心收割到足够的粮食。但他们又从来不与自己的主力部队进行大规模正面交战,完全是像毒蛇一样游击个不停!虽然自己这一方的兵马数量远远胜过了他们,但是由于他们占了地利,所以战争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他们手里。这个事实,即使自己是多么地心有不甘,诸葛亮也不得不忍着被打落牙齿往肚里咽的那种痛苦,自我肯定这一点。他远远地望见了对方军营上空高高飘扬的中军军旗上绣着的“司马”两个巨字,不胜惆怅地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道:“想不到我诸葛亮统领精兵十余万,纵横天下,所向无前,却拿司马懿这个奸猾无比的老乌龟束手无策!”
  姜维站在诸葛亮身后,咬了咬钢牙,沉声说道:“这司马老儿枉称是魏国大帅,却是胆怯如鼠,只知躲在营寨里不敢出来应战——丞相,干脆我们明天组织大军从小陇山脚下对他们发起大反攻,看他到时候下不下山应战!”
  诸葛亮略一沉吟,轻轻摆了摆手,道:“匹夫之勇,何足为恃?小陇山地势险要,居高攻下易,居下仰攻难,只怕他们没有下来应战,我们就已经损失了不少精锐!这一战策,实不可取!”说到这里,他语气顿了一下,又道:“司马懿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手哪!本相听到来自魏国内部的探子报告,他在伪魏朝中一向是以刚明勇毅、杀伐决断的行事风格而闻名,从来是雷厉风行、铁腕无情。然而到了关中与本相为敌,他却是一味隐忍沉潜多方示弱,转变成了一种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的作风,几乎与本相以前听到的关于司马懿的印象判若两人。你可知道,他这是为何?”
  姜维摇了摇头,脸上表情一片茫然。
  诸葛亮沉默片刻,悠悠说道:“这说明了司马懿是在韬光养晦。正所谓‘鹰立似睡,虎卧似病’,他一直是在麻痹本相,一直是在伺机而动。待到时机成熟,他便会对本相猝然发起最后的致命一击!而且,为了这最后的致命一击,他在事前可以像韩信那样俯身甘受胯下之辱,也可以像勾践那样咬紧牙关卧薪尝胆!这一切的一切,岂是你我其他对手所能做得到的?唉……想不到本相此番北伐,竟遇此劲敌,实乃大汉之不幸也!”说着,抬起头来望了望天际,却见得浮云当空、红日隐隐,不禁怅然道:“伪魏境内前不久发生了郭逆太后一党与曹氏宗亲两股势力猝然受挫事件,朝局动荡、人心不稳,我们本来是可以利用这些大做文章的。但是没想到,他们国内出了这么大的两个乱子,最后竟然全都被化解于无形,伪魏江山依然固若磐石——莫非真的是魏贼气数未尽?本相提兵北伐,真的是过于操切了?”说罢,满面愁云,挥之不去。
  突然,诸葛亮似乎想起了什么似的,转头问姜维道:“前几日李严来信,说岑述和张恒已经出发运送着粮草过来了,算起来在这一两天内应该到了呀!怎么还没音讯呢?另外,现在我们军中余粮还可应付几日?”
  姜维面色沉郁,道:“我们军中现有的余粮还可应付七日,再加上从上邽原里抢来的粮食,最多也只能撑到第九天。岑述他们押送的粮草这几日再不到位的话,我们就有大麻烦了。”
  诸葛亮用手中鹅羽扇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自言自语道:“这几日只顾着和魏贼挑战、抢麦,竟把这件大事给疏忽了。传本相的命令,让王平速带一万人马急往汉中前去接应岑述他们的运粮队伍,千万不能发生任何意外。”
  姜维应了一声,便欲飞身离去。
  正在这时,忽听得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响从二人身后传来。诸葛亮回头一望,见是一名小校从大营那边飞马驰来,奔到近前,滚鞍下马,颤声说道:“丞相,大事不好了!岑述将军他们从成都押送过来的粮食在半途中被一支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魏军给抢了!护粮将军张恒临阵战死,运粮的八千人马亦损伤殆尽,只剩下岑述将军和几百名蜀军兄弟拼死力战,才杀出重围赶来向丞相报告!岑述将军自知无颜来见丞相,现在正负荆自缚于大营内听候丞相回去发落!”
  这番话犹如晴空一个惊雷,震得诸葛亮脸色大变,全身晃了几晃,险些跌倒。姜维大惊失色,跨上一步,急忙伸手扶住摇摇欲倒的诸葛亮,带着哭音唤道:“丞相!丞相!”
  诸葛亮面色苍白如雪,勉力站定了身形,静立片刻,仰天长长一叹,缓缓说道:“本相现在才明白,原来司马懿这最后的致命一击便是到我们背后去劫北伐大军的粮草!厉害,厉害……
  “唉,本相本应该想到的啊!这一次运粮过来,本相只顾着去和魏贼抢占上邽,竟忘了派人去接应岑述他们……不应该啊!实在是不应该……”
  他一边喃喃说着,一边连连顿足。
  姜维急道:“丞相勿忧!我们可速速派人回成都去让李严再次调运粮草过来!”
  诸葛亮神情有些黯然,轻轻摇了摇头,道:“李严来信声称此番押送过来的粮草足够我十万余大军食用两个月,几乎已倾尽了国中粮库的底子,他是再也筹不到多余的粮了!唉,这次竟被魏军悉数劫去,实在是损失惨重!而且,就算李严又能飞快地运粮过来,司马懿一样还是会坚守不战,拖到我们再次弹尽粮绝,不攻自退!”
  姜维一听,不由得怔住了,嗫嗫地说道:“既然如此,这……这该如何是好?”诸葛亮亦不再多言,让胸中激荡的心潮慢慢平复下来,举步缓缓向大营走回。其实,他心底还有些话没对姜维细说。前天,留在成都的丞相府主簿蒋琬来了一封密信,告诉他李严似乎在得到了宫里的支持下,竟然将国库中用来战时备急、换取粮食军械的三十万匹蜀锦,擅自拿去从东吴那里换了许多珍珠、美玉、玳瑁、象牙回来献入皇宫大内,取悦皇上。这让诸葛亮心中甚是震怒。他没想到李严为谋私利而刻意逢迎君心到了如此忘国灭公、不念社稷之本的地步,他也没想到皇上为了贪图一己之享乐竟不惜听取奸臣谄媚之言而大兴奢靡浮华之风。北伐出师未久,而国内竟生出这等上昏下佞、荒怠无道之事,怎不让诸葛亮心底的后顾之忧愈思愈炽?想当年东周列国争霸时期,越王勾践为求复国灭吴而能卧薪尝胆,甘受百苦——皇上如今身负光复汉室、一统天下之大任,岂可不效法古人,励精图治以求奋发有为?一念及此,诸葛亮恨不能立刻身生双翼飞回成都对皇上耳提面命一番!
  这时,忽又听得一声马嘶,又是一名小校骑马飞奔过来,手里似乎还高高扬着一封信札。诸葛亮一见,不禁一愕,停下了身形。倏忽之间,只见那小校奔到他面前,一跃下马,双手捧上那封信札,道:“禀告丞相,这封信札是我们刚才在半路上截下一名魏军信使后从他身上搜出来的,奉请丞相过目。”
  诸葛亮沉吟片刻,伸手接过那封信扎,慢慢拆开,认认真真仔仔细细观阅起来。看着看着,他的脸色却是阴晴不定,变得十分复杂,口中还喃喃自语道:“他说的是不是真的……也罢,姑且信他这一回,反正本相撤军时都会留后招的,将计就计吧!”
  此刻,司马懿和司马师也正站在小陇山顶的瞭望台上俯瞰着上邽那一片麦原和麦原后面屯扎的蜀军大营。
  他远远看到蜀军大营那边的麦原上几个黑点似的人影正在慢慢移动,便微微笑着用手指了指他们,对司马师问道:“师儿啊,你猜那几个人里有没有诸葛亮?”
  “一定会有诸葛亮的。他此刻想必已然得知孩儿与牛金将军一齐劫走了他们的粮草,恐怕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呢!”司马师含笑答道,“粮草被劫,蜀军必然人心大乱,不敢恋战,父亲为何不趁此良机立刻发起大反攻?我们忍辱负重地等待了这么久,不就是盼着这一天快快到来吗?”
  “不必急在一时,再等一等看。孩儿呀!你把诸葛亮想得太容易对付了!实话说,凭我大魏关中大军目前的真正实力,要想一口就把他们全部吞下,那是几乎不可能的。”司马懿微笑着摆了摆手,淡淡说道,“饥饿的猛虎才是最可怕的!他们巴不得和我们拼命大干一场后再风风光光地退回汉中去呢!”
  “那……父亲大人的意思真的就是要让诸葛亮无粮自退,我们也不去主动追击他们了?”司马师诧异地问道,“父亲莫非真的怕了诸葛亮?竟致如此优柔寡断!这几个月来,我们和诸葛亮一仗不打,便放他回去,恐怕陈群、华歆那一帮老朽又要借机发难,对父亲百般羞辱了……”
  “什么?我会怕诸葛亮?”听到司马师这番话,司马懿脸上慢慢现出了深深的笑意。他们不知道,我司马懿早就在二十多年前就和诸葛亮交锋过了。不过,不是在充满刀光剑影的战场上,而是在运筹帷幄之中。那时,赤壁大战刚刚结束,诸葛亮的“隆中对”方略因其成功实施而为魏国谋士界所瞩目。司马懿当时还比较年轻,官居丞相府军司马,掌管丞相曹操的军旅后勤工作,刚刚才进入曹操的智囊团。一向爱好谋划大事的他,怎么会放过仔细研究“隆中对”方略的机会?经过深思熟虑,他洞察到“东和孙权,北拒曹魏”是这一方略的核心内容。欲破“隆中对”,必先破坏吴蜀联盟。诸葛亮抓住了一个“和”字大做文章,而我们也可以抓住一个“离”字狠下工夫!司马懿想,乱世之中,人心易变,有利则合,有害则离,此乃人之常情,况且吴蜀联盟中不利于团结的因素太多了,如关羽对吴人的骄横态度、吴将对蜀人的强烈不满等……只要抓住时机,便可一举破之。但这些策略,他虽思之烂熟,却深藏不露,耐心地等待合适的机会将它们抛出来一鸣惊人!
  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时隔十年,建安二十四年十月,蜀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出发,北进中原,一路上连战连胜,锋芒直指许都。曹操支撑不住,便召集群臣商议准备迁都以避关羽之锐气。看着一个个曾在曹操面前大言炎炎的同僚们在蜀军强大攻势的震慑之下吓得唯唯诺诺一筹莫展的模样,司马懿知道自己脱颖而出的机会已经到来。他静了静心神,从乱成一团的百官群中挺身而出,向曹操进言道:“都城,乃国之根本,不可妄迁。丞相镇之以静,自可安定人心。至于关羽来犯之事,我有一计可以退敌!”
  华歆、贾诩等一干大臣乍见司马懿越众而出,已是十分惊讶,又听他讲自有妙计退敌,个个面面相觑,甚是不信。当然,对司马懿这番超常之举,心存讥笑者亦是大有人在。
  曹操冷冷说道:“讲来听听。”
  场中一下静了下来。司马懿面色平静侃侃而谈:“刘备、孙权从外面看似乎联成一气,无隙可乘,但其实他们内部并不团结。据臣所知,刘备强占了东吴的荆州,孙权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这一次,关羽轻躁北进,耀武扬威,大出风头,孙权岂会乐意?依我之见,不如立刻派出使者奔赴东吴,劝说孙权从关羽背后进行狙击,我军再从正面实施反击。那时关羽腹背受敌,必亡无疑,又怎能再危及许都?”
  曹操大喜,依计而行。果然,不出两个月的工夫,吴将吕蒙白衣渡江,一举夺回荆州,斩杀关羽父子,解了曹魏燃眉之急。而司马懿亦因这一计成功而获得曹操赏识,成为曹操身边的重要谋士,从而青云直上。这便是司马懿从战略层面和诸葛亮的第一次交锋。他这一计,不仅完全瓦解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方略,而且还在吴蜀之间的联盟关系打进了一根楔子,使他们自此之后再也无法进行真心诚意的合作。自然,吴蜀不和,便给曹魏提供了分而治之的机会。司马懿当时就想,只要有朝一日我能掌握兵权,吴蜀的灭亡便只是一个谁先谁后的问题了。
  想到此处,司马懿在心底冷冷笑了。二十多年前,诸葛亮在战略上已败于我手;二十多年后,他仍又在战术上败于我手,被我劫走粮草进退失据!毫无疑问,诸葛亮并不是我的心腹之患,也不足为惧。在当前的形势下,真正能危及自己的,倒是站在自己身后曾经给予自己全力支持的魏室啊!自己现在作好与魏室正面逐鹿争锋的准备了吗?还没有啊!我在关中大军之内根基未稳,也还未曾开始着手肃清异己,树立自己独霸关中的绝对权威——这一切都是需要时间的呀!司马懿仰面朝天,在心底悠悠一叹:事有轻重缓急,老夫现在也只有暂且舍外寇而平内患,待到彻底铲除朝中牵制自己的一切阻力之后,再来伺机灭蜀吞吴,一展自己的雄图伟略了!
  他慢慢转过身来,静静地看着司马师,突然问道:“哦,对了,为父昨天交给你的那封信函可是送出去了?”
  司马师见父亲避开关中战事不谈,却问起昨天他写信给远在长安的三叔司马孚的那封信函,心头颇感意外,便点头答道:“父亲问的可是写给三叔的那封信吗?昨天下午师儿就派人送出去了!不过师儿有些不解,父亲大人为何要特别交代送信的信使不走秘密偏僻的小径,却非走引人注意的官道不可?那是很容易被蜀军发现和逮住的呀!”
  司马懿哈哈一笑道:“为父就是要让他被蜀军发现和逮住的呀!师儿呀!你以为这封信真的是写给你三叔的吗!为父这封信其实是写给诸葛亮看的。”
  “写给诸葛亮的?”司马师一听,大是好奇,“父亲信中写的是什么内容?可否告知孩儿一二?”
  “现在暂时还不能说,你自己认真去猜一猜吧!”司马懿一边高深莫测地说着,一边慢步走下了瞭望台,“依为父看来,五日之内,诸葛亮十万余大军便会全线撤退,我们还是先下来作好如何正确应付的准备吧!”
  第4卷 隐忍二十年,司马懿野心毕露 第33章 蜀魏之争 第220节 木门道的捷报
  黄昏时分,向来是上邽原最为喧闹之时。驻扎在这里的蜀军以前通常都会在每天这个时候得到一段长达半个时辰的自由活动时间:士兵们散步的散步,练操的练操,干活的干活,读书的读书,聊天的聊天,当真是“鸢飞鱼跃,各得其乐”。
  然而,今天上邽原的黄昏却异常地沉寂起来。一列列规模浩大的蜀军队伍正秩序井然地向着上邽原外的南方开动。原来,诸葛亮早在四日之前就开始作起了撤退的准备,但却定在了今天全军撤离上邽原。
  他坐在马上,情不自禁地回头张望身后的上邽原,目光中有些懊恼,又有些忧伤。上邽原,这一片富庶广阔的“露天粮仓”,被落日镀上了一层灿灿的金光,沉默地屹然而立,目送着一队队蜀国将士的黯然离去。而在小陇山高高的魏军瞭望台上,诸葛亮看到那里人影绰绰,只是看不分明他们的面貌。但他知道,司马懿一定站在那群人影当中,注视着自己和蜀国大军的离去。
  他没有猜错,这时司马懿正站在瞭望台上俯视着庞大而漫长的蜀军部队一排排地从视野中远去,一直不曾说话。自从昨天探到蜀军即将撤退的消息后,司马懿便派了邓艾、魏平二人率领一支精兵守在上邽原出口要道附近严密监视蜀军的动向。而今,这个消息得到了证实,诸葛亮终于离开了,然而司马懿却丝毫没有喜悦之情,他脸上的表情也变得越来越凝重了。魏军诸将在一旁观察着,也各想着各的心事。从今晚开始,他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魏国最难对付的劲敌终于退却了,而他们却即将进入关中大军的司马懿时代。战争时期,一致对外的意识占了主流;而战争结束后,先前那些被掩盖被沉淀被忽略的东西将不可避免地浮出水面。而他们中间,有的人将不得不对以前自己的某些言行付出应有的代价,自然有的人也将为自己以前的另外一些言行而得到自己应有的回报。
  在一片沉默中,司马懿忽然开口说了一个字:“听!”
  于是诸将个个作侧耳倾听状。有顷,司马懿再问:“你们听到了吗?”
  费曜、牛金、郭淮等人茫然对视,不知该如何回答。他们已经努力倾听了,却只听到一片夜色将至的宁静,并无特异的声响。静默中,惶惑中,只有张郃一个人接口道:“属下听到了。”
  司马懿闻言,扭头看向张郃,目光中掠过一丝说不出的惊诧欣赏之色,道:“张将军听到了什么?”
  张郃正色道:“属下听到了一名将帅应该听到的。”
  司马懿表情有些复杂地点了点头,道:“张将军深知我也。”然后,他静思片刻,又道:“看!”
  于是诸将再作注目远视状。有顷,司马懿又问:“你们看到了吗?”
  诸将再一次互相茫然对望,个个眼中一片空白,他们已经努力观察了,却只看到一片空旷的原野,并无特别的景象。在更深的静默中,惶惑中,只有张郃再次接口道:“属下看到了。”
  司马懿再一次深深地凝视着他,道:“张将军看到了什么?”
  张郃再一次正色道:“属下看到了一名将帅应该看到的。”
  司马懿缓缓点了头,慢慢拍了两下手掌,深深一笑,道:“说得好!”
  他俩的对答,让诸将陷入了云山雾海之中,不知这一正一副两位大帅究竟在猜什么哑谜。幸好,他俩很快便给出了答案。司马懿向张郃微微点头示了示意,张郃也毫不客气,站到台前指着远去的蜀军,叹道:“诸君请看——诸葛亮十万雄师,一夕而撤之,势如大山潜移而无声;十里连营,一夕而拔之,势如大河暗流而无形。由此可见,他的用兵之术竟达到了‘静如山而动如水’的境界,岂不令人望而生畏?”
  此语一出,诸将这才醒悟,为何司马懿见蜀军撤退却不喜反忧了。试想,诸葛亮的千军万马,仅仅花了两个时辰便尽数撤离,而且自始至终,居然能做到不发出一点儿声响,这说明了什么?而他们留下的数十里营址,更是收拾得干干净净,不剩一点儿杂物,仿佛这片平原根本无人来过一样,这又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诸葛亮的十万大军因其严密的纪律和精干的作风,竟然达到了“浑如一人”的境界——诸葛亮就是他们的头脑,而他们就是诸葛亮的手足,一切都协调运转得如同一个完整、健康、灵活的巨人一样轻捷自如!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呀!”司马懿长叹一声。
  然而,上邽原边上的那十万蜀军却听不到司马懿的这一声由衷的感叹了。他们携着功亏一篑的悲愤和深沉如海的宁静,整整齐齐地往汉中方向行进着。太阳已经落山,整支部队在天际呈现一幅幅黑色的巨大剪影,远远望去,仿佛一群群无声的雄狮,令人压抑,令人畏惧。
  过了许久,司马懿打破了瞭望台上的沉默,像是问诸将,又像是问自己,道:“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呢?”
  诸将“刷”的一下将目光齐齐投向了张郃。张郃沉吟片刻,道:“依属下之见,蜀军此番确是无粮而退,必然不敢恋战。但撤退初期,我们也不宜轻撄其锋,待他们退得远了,归心似箭,加之又急欲补给粮草,在途中才会自乱阵脚——那时我们便可乘机施以狙击了!”
  司马懿和诸将一样,也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张郃的侃侃而谈。他用手轻轻抚着胸前长髯,只是微微含笑不语。旁人见了,都以为司马大将军此举是在对张郃的话进行肯定与赞赏。然而,司马懿外表看似不露声色,心头却是思潮翻滚:对于蜀军目前形势的分析,张郃说得都没错,而且字字句句直指要害,如矢中的。但是,原本一向行事低调、沉静的他,今天为何却要急不可耐地跳出来指点军事、自炫己长?也许他和陈群、华歆已经在私底下达成了什么协议,只要他在此番御蜀之战中稍立战功,陈群、华歆便会在朝内与他遥相呼应,推他上台、挤掉自己?而目前正是御蜀之战的收尾阶段,对他而言实乃“机不可失”,他自然是再也按捺不住了……
  一念至此,司马懿的唇边不禁掠过了一丝隐隐的莫可名状的微笑,抬眼看着张郃,慢慢点了点头,悠然说道:“张将军智谋过人,本帅佩服。唉……本帅老了,行动也不够灵便了,这一桩奇功就请张将军去立吧!”说到此处,他脸色一凛,吩咐道:“张将军听令,本帅拨你八千快骑,先行出发,前去尾随追击诸葛亮。同时,本帅自领大军殿后,待张将军在前方拖住蜀军,使其疲惫不堪之时,便发起总攻,以猛虎下山之势将蜀寇一举屠灭!”
  诸将个个听得是兴高采烈,意气昂昂。只有司马师站在瞭望台角落里,乍然听到父亲说出这般英勇果断的话来,全无先前的畏首畏尾谨慎多虑之态,心头不禁为之一荡,只是暗暗跺了一下脚,在心底叹道:“父亲行事,当真是神鬼莫测,妙不可言也!”
  那边,张郃已是应了一声,领令而去。
  望着张郃匆匆走下瞭望台的背影,司马懿静静地站着,不言不动,双眸深处却似闪过了一道寒光,如刀锋般亮利刺人。
  “张将军,前边就是蜀寇退入汉中的最后一道关隘——木门道了!”前来报信的探子声音有些急促而紧张地说道,“如果我们再不发起攻击,诸葛亮就会不损一兵一卒全师撤回成都了——那时候我们动手可就晚了!”
  张郃听罢,勒住了乘骑的战马,抬眼望了望前方木门道两边的悬崖峭壁,看着崖上树影幢幢一片苍茫,有些犹豫起来,沉吟道:“你说得没错!可是我们前来追袭的骑兵只有八千人,蜀寇留有两万多士兵断后,本将岂敢孤注一掷?还是再等一等吧!司马大将军的后续军队很快就会赶来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