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司马懿吃三国

_36 李浩白(当代)
  行署后堂的帘幕沉沉低垂。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刺鼻的药汁苦涩之味。夏侯尚半躺在病榻上,面色黄中透青,带着十分明显的病容。
  “陛下驾到!”门外侍卫们那含有深深惊诧惶恐之意的传呼之声此起彼伏,不断回荡在后堂的廊阁之中。
  “陛下!陛下……”满脸憔悴的夏侯尚霍然睁开了紧闭的双眼,拂去了身上的棉被,嘴唇激烈地嚅动着,拼命地用臂肘支撑在榻床边沿上,一边粗粗地喘息着,一边就要爬起身来迎驾。
  “伯仁!伯仁!”曹丕坐着朱漆镶金雕龙乘辇,被一队羽林军虎贲武士簇拥着一溜烟儿似的奔来!还没等乘辇停稳,他就“咚”地跳了下来,冲进大堂关切地向夏侯尚喊道:“伯仁,你身体不好——不要乱动!”
  然后,他扭过头来就朝着身后趋随而来的御医们连声吩咐道:“快!快!快给夏侯将军把脉,用药诊治!”
  “陛下请慢!”夏侯尚咬着牙重重地奏道,“微臣有紧急要事相奏!”
  “伯仁,你的奏议之事稍后再说吧!朕此次探望你,是专门带了皇宫大内医术最佳的一批御医前来的……还是给你诊病的事儿重要啊!你先诊着病吧!”
  “陛下!请容微臣将此要事奏完之后,再行接受诸位御医们的治疗!”
  “这……好吧!”曹丕目光一掠,见到夏侯尚连咳带喘憋得一脸铁青,知道他心意已定,就只得挥了挥手,让所有的虎贲武士和皇宫御医们全都退了下去。
  一时之间,行署后堂变得空空如也,只剩下了曹丕和夏侯尚君臣二人对面而坐。
  “陛……陛下!”夏侯尚强撑着坐直了身子,俯头向曹丕奏道,“微臣今日抱病陈奏的,正是微臣万一若有不测之后,这镇南将军一职的接替人选之事……”
  “哎!伯仁哪!瞧你说的——你而今只是偶感风寒,用不了多久身体就会好起来的!现在来讨论你镇南将军之职的接替人选之事,是不是未免太早了些?”
  “不早,不早。微臣与陛下奏议此事,实乃正当其时啊!这事儿丝毫也拖延不得了!”夏侯尚微微有些嘶喘地说道,“微臣所执掌的荆州乃是大魏心腹枢纽之地,东有孙权于武昌虎视眈眈,南有陆逊于长沙枕戈伺隙,位处要冲,两面受敌,实非大将之才而不能镇守之!微臣担心自己若是万一有所不测,则荆州危矣!”
  曹丕紧紧地蹙起了两道浓眉,在印堂间挤出了一个深深的“川”字来:“依卿之见,却有何人可以接任此职?”
  夏侯尚双目灼灼正视着曹丕,每个字儿都像从自己的牙缝间迸撞出来一样讲道:“启奏陛下,依微臣之愚见,满朝百官之中,唯有司马仲达文武双全、能谋能战,可以担当荆襄方面之任!”
  “司马仲达?伯仁……你也建议要由司马仲达来接任镇南将军之职?”曹丕的眼底里怦然跳起了几点火星似的亮光,“这个,除了他一人之外,你就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了吗?贾逵难道不行吗?裴潜难道不行吗?”
  “陛下,贾逵、裴潜两位大人固然亦有驭兵之才,但他们均是长于勇锐而短于谋略,怎会是老奸巨猾的孙权和足智多谋的陆逊的敌手?所以,依微臣看来,只有司马仲达才是接任镇南将军一职的唯一合适人选!”夏侯尚斩钉截铁地答道。
  曹丕的脸色沉郁下来,双目微垂,仿佛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之中。
  “陛下,微臣知道您是认为司马仲达非我曹家同宗之亲,乃是异姓外臣,不敢放手信任。但眼下荆州形势如此危殆,襄阳要塞若无仲达前去镇守,日后必被孙权、陆逊所夺矣!”
  曹丕阴沉着脸,仍是默然不语。他心里竟是这么暗暗想着:这夏侯尚莫非私底下得了司马懿的什么好处而被他收买过去了——所以才会对司马懿极力举荐?又或许是司马家和夏侯家表面上温情脉脉的姻亲关系蒙蔽了他夏侯尚的眼睛?司马懿对我曹家江山的隐隐威胁,他居然就没有看出来吗……
  在他杂七杂八的沉思浮想之中,只听夏侯尚又气喘吁吁地开口了:“微臣恳请陛下再加细细思量,司马仲达日后虽是出任荆州方面之职,但他东有文烈拥兵江淮而掣肘,西有子丹执钺雍凉而监临——他纵有异志暗萌于心,却左右受制,又济得何事?陛下大可对他放心使用!”
  听罢夏侯尚这番话,曹丕此刻方才暗暗打消了对他的疑忌。他面色一松,流露出几分感动来:“这个……伯仁,你且只管安心养病。你的这个建议,朕会好好考虑的。荆州那边,依朕之见,暂时就先让裴潜和牛金他们先顶着吧!他们的进取拓业之力虽是不足,但固守自保之能却应是可以的吧?”
  “陛下……裴潜、牛金面对陆逊这样的劲敌,哪里还有多少固守自保之能?这几日他俩的告急求援文书不知往微臣这里发了多少份过来!只怕他们竭尽全力,也未必撑持得了多久——您对这事儿的决断一定要赶快啊!这事儿与荆州存亡紧密攸关,千万拖不得!”
  “朕……朕知道了……”曹丕喃喃地答应着。他心底里却又暗暗盘算了起来:如今曹休在江淮一带与孙权交手,近日来可谓出尽了风头,似乎也变得有些趾高气扬了!眼下这夏侯尚看来也是危在旦夕了,曹真一个人日后制衡曹休只怕就愈发吃力了……为今之计,说不得也只有放出司马懿这头“猛虎”去隐隐震慑曹休了,让他懂得一些谦逊自敛之道!不然,他的尾巴都快要翘到天上去了……
  在他思虑之间,夏侯尚仍是唠唠叨叨地奏道:“微臣之为人,陛下应当熟知,微臣一向念念在公,决不会徇私诡随。微臣与孟达素来情同手足,但微臣仍然建议陛下对他严防密备、不可轻信,此乃陛下所亲闻目睹也;微臣与司马仲达亦有联姻之亲,但微臣今日依然奏请陛下对他用中有防,不可掉以轻心!微臣的一切所思所为,都是为了我煌煌大魏能够基业永固、传世万代啊!”
  曹丕听到这里,不禁紧紧握住了他一双枯瘦如柴的手,泪流满襟,哽咽着说道:“伯仁!你的这一片耿耿忠心,朕永世不忘……”
  夏侯尚脸色涨得一片潮红,也紧握着曹丕的手,挣扎着挺身凑近前来,几乎要靠近了曹丕的耳畔,压低了声音奏道:“陛下,微臣在此向您禀告一个秘密:微臣的女儿夏侯徽,是一个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的奇女子。她虽然成了司马懿的长媳,但终归还是咱们魏室曹家、夏侯家的人啊……在她出阁的那天,微臣就将‘监视司马氏’的绝密重任嘱托给了她!她立下重誓要用一生的承诺担起这一绝密重任。司马懿一家若是真有什么图谋不轨的‘异动’,一定瞒不过她的!只要她一直潜伏在司马府中,我们魏室就始终拥有一双能够时时刻刻最迅捷、最准确地监视司马懿一家的‘眼睛’……陛下,这样您就能将司马懿控制于股掌之中了……”
  “伯仁!伯仁……徽儿这么深明大义、舍身为国,朕真是始料不及啊!唉!为了大魏千秋万代的宗庙之安、社稷之固,真是苦了徽儿她了……”
  夏侯尚那布满血丝的双眼也是泪水涟涟。他咳喘了许久,又紧紧抓住曹丕的手,一字一顿地说道:“陛下,古语有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诚’。微臣有一些话多年来一直如鲠在喉,时至今日就不得不犯颜直禀了……请陛下一定要垂意采听啊!”
  “说!伯仁你尽管直说!朕一定会好好听着……”曹丕也恳切至极地向他催促道。
  夏侯尚睁圆了双眼,直直地正视着曹丕:“陛下,微臣不幸逝去之后,司马懿迟早定会出镇荆州,那么他先前所任的尚书仆射之位便空了出来——微臣临终之际,冒死建议陛下克制私怨之情,一心以宗庙社稷为重,展之以旷达之度、励之以公平之诚,破格召用东阿王曹植返回洛阳担任尚书仆射!如此,则大魏基业永有磐石之安矣!如此,则微臣死亦瞑目矣!”
  听了夏侯尚这番话,曹丕一下便像被人点中了什么穴道一样怔住了——他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说有多复杂就有多复杂!他默然了良久,慢慢挣开了夏侯尚紧抓着他的手,缓缓转过脸去不再与他正视,用一种冷若寒冰的口吻凛凛然说道:“伯仁!你大概真是有些病糊涂了,居然劝朕召回曹植担任尚书仆射?哼!他当年夺嫡竞嗣之际,把朕逼得乃是何等过分!朕为了讨好他们那帮无耻文人,甚至不惜跑到王粲墓前装驴叫以示礼贤下士之意!那些耻辱,朕永远也忘不了!那些残酷之争,你是局外之人,又怎会体味得出朕当年的切肤之痛!你不要再说了!朕就是肯将所有的军国大任都拱手交给他司马懿,也绝不会托付给他曹植一分一毫的!”
  夏侯尚默默地听罢,面庞顿时变得一片惨白。他蓦地颓然躺倒在榻床高枕之上,嘴角缓缓地抽动了几下,最终却还是没有挤出一段囫囵话来。随着深深一声长叹,他把头一歪,一颗浑浊的泪珠从他眼角滑落而下,“吧嗒”一响掉在了黄杨木地板之上,碎成了一蓬飞溅而起的透亮晶粒!
  黄初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曹丕这一轮打打停停、耗时长达一年之久的东征孙权之役,再次以劳而无功的结局收场。他在从前线广陵城黯然返回许昌城的半途中猝然遭到了东吴将军孙韶、高寿率领的两千敢死之士伏击,损失了青盖车、银伞辇等仪驾八辆,羽林侍卫伤亡达六百余名。幸得征东参军蒋济事先建议曹丕改乘御驾副车潜行,他方才避免了被吴兵暗算而伤之患。但是这一场偷袭,仍然令他受到了强烈的惊吓,并且牵发了他先前旧有的心绞痛之痼疾,弄得他慌慌忙忙逃回京都洛阳后便卧床不起。
  在重病之中,他痛定思痛,以这样一首诗羞羞答答、半遮半掩地给自己这近七年来败多胜少的征战生涯画上了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植,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满朝上下文武百官,都看出了这是他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写成的一道华丽而又隐晦的“轮台之诏”:罢停征伐之役,大兴屯田之业,深根固本、休养生息,先为己之不可胜而后伺敌之可乘。
  又过了半个月之后,陪都许昌城猝然发生了一件怪事:它的朱雀大门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无故而自崩,当场压死压伤了三十九名无辜士民。这一不祥之兆立刻在魏国之境内外传得沸沸扬扬——甚至有不少民间术士出来解析道:许昌城者,大魏受命之都也;朱雀门者,许昌城启运开泰之枢户也。大魏受命之都的启运开泰之枢户无故而自行崩坏,则预示着魏室天子必有暴崩之患!
  面对这此起彼伏的谣言和流言,魏国朝廷所有的枢院台阁却表现出了一种出奇的耐人寻味的平静和淡漠:没有任何官员站出来回应,没有任何官员站出来制止,也没有任何人士站出来疏导。仿佛那个“答案”已然是不辩而自明、不隐而自显的了。
  丁巳之日,凌晨三鼓,寒星满天,晓月如钩。皇宫里那条长长回廊的檐角到处都燃起了一盏盏松枝状琉璃宫灯,照得柏木地板上到处都荡漾着一汪汪清澈见底的银亮。
  两排廊柱边的羽林军武士们一个个挺胸凹腹、佩刀悬剑,像钉子似的一直站到了视野的尽头。
  司马懿、陈群、曹真都是被钦差谒者连夜从睡床上召唤而起的。他们破天荒第一次乘着坐辇在宦官们的拥领下慌不迭地赶到嘉福殿前堂,只见太尉钟繇、司空王朗、御史大夫董昭等寥寥几个元老公卿已经坐在里边的红绫专席坐垫上等候着了。
  孙资从后堂的门口边慢慢移步过来,一双明亮如烛的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司马懿,嘴里的话却似乎是冲着他们三个人一起低声而说的:“三位大人且请在此稍候一下,陛下此刻正在后堂密室召见华司徒议事。”
  司马懿迎着孙资的眼神暗暗一点头表示会意,若无其事地随着陈群、曹真一齐在钟繇他们身边坐下。他双目直盯着后堂密室两扇黑洞洞的大门,袖中的拳头却禁不住暗暗捏紧了起来:曹丕在这病危弥留之际,第一个宣召进去密谈的居然是华歆?难道他要以华歆这“老怪物”为顾命首辅大臣?可这华歆已是年过七旬、精力不济了呀!他怎么会让华歆来当顾命首辅大臣呢?
  他在外边正自揣测着,后堂密室里面的华歆却跪坐在曹丕的病榻前捧着曹丕的手哭得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曹丕安慰了他片刻,强忍着病痛,慢慢开口问道:“华爱卿,您且给朕建议一下,朕应该任命谁为顾命辅政大臣哪?”
  华歆那一大把花白须髯上滴满了泪水:“陛……陛下,您切莫妄言此事——您的龙体一定会顺利好将起来的……”
  “世间无不朽之木,天下无不死之人——朕不像秦始皇、汉武帝那么贪恋长生,对这一点早就想开了……唉,只是朕没料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曹丕淡然笑着摆了摆手,“今夜趁着朕的脑筋还没病得一塌糊涂之前,朕要加紧把这些身后之事安排妥帖了……”
  他一边慢声说着,一边从榻床高枕之下摸出一封信函来,哆哆嗦嗦地递给了华歆:“这是前日孙资、刘放从校事府那边接到的一封据说是曹休在许昌城朱雀门无故自崩那天后私底下悄悄写给曹植的慰问信……华爱卿您替朕仔细瞧一瞧,它到底是不是曹休的亲笔字迹?”
  华歆听了,心头登时狂跳不止:曹休竟敢在曹丕病重卧床难起的这样敏感时刻去和曹植私相交通?这可是触犯了曹丕心底的大忌啊!但曹休也未必会有这么傻吧?他战战兢兢地捧着那封信函瞅来瞅去看了半晌,最后也只得答道:“陛下,老臣如今实在是老眼昏花了,怎么瞧也瞧不分明……您可以招来熟悉曹大都督字迹笔法的一些宗室亲信帮着好好辨认一番。”
  “朕昨天让曹真认真看过了,他说这信上的字迹确实有些像是出自曹休之手,但兹事体大,他也不敢肯定。”
  华歆听曹丕这么一说,更是不敢乱趟这潭浑水,慌忙应道:“这个……为求稳妥起见,陛下就可降下御诏,速令曹休回京前来对质吧!”
  曹丕闻言,抬起眼来幽幽地盯了华歆一下:“您认为曹休在这两三日里能够及时从合肥赶到朕这里来当面对质吗?朕原本是有这个想法的。可惜,朕现在怕是撑不到最终彻底辨清这件事儿的那天了……罢了,罢了,无论这信上的字迹到底是或不是曹休的笔迹,朕都来不及去追究了……”
  他讲到这里,双眸刹那间变得精光暴射:“朕已经决定了,不将曹休列为顾命辅政大臣人选……”
  华歆一听,暗吃一惊:这个曹丕的疑心真是太重了!只因这“莫须有”的一封慰问信,他就对曹休半信半疑……这也未免太过猜忌了!
  “当然,朕不将曹休列为辅政大臣人选,也并不是单凭这一封‘慰问信’的缘故。您应该知道:他曹休乃是太祖武皇帝的亲侄儿、朕的堂兄,不像曹真只是太祖武皇帝自幼收养的义子……他若成为顾命辅政大臣,仗着那一股宗法名分上的优势胡作非为,谁还能制约得了他?”曹丕抬头望着高高的室顶藻井,断断续续地说着,“不把他列入辅政大臣人选,也并不等于朕就不重用他。朕会将这份人情留给叡儿去做……朕会嘱咐叡儿在他即位之后立即加封曹休为大司马,阶居三公之上!这也算是给叡儿一个笼络他的机会……曹休今后当不上顾命辅政大臣,应该就只会怨恨朕这个先帝,而不会迁怒于叡儿。将来,他受封大司马之位后,更会感激叡儿的知人之明,从而对我魏室忠心到底的……”
  “陛下圣明,老臣实在是叹服不已。”华歆听罢,急忙深深伏身叩首而赞。
  “华爱卿,朕今天召您最先进入密室听旨,其实是准备向您托付一件特别重大的事情——那就是朕希望您今后能一如既往地继续于朝堂中监控司马懿啊!”曹丕转过了头直视着他,紧咬着嘴唇,一字一句凝重有力地说道,“朕这一次迫不得已,只有任命他为辅政大臣兼镇南大都督了!”
  “陛下!您忘了先帝的遗嘱吗?司马懿掌不得兵权啊!他此番若是兵权在手,只要假以时日,恐怕威势之盛更在曹休之上,谁能制衡得了他呀!”
  “唉!那么,依华司徒您之高见,谁又能接得了这一镇南大都督之重任呢?昨日午时朕刚接到兵部呈来的紧急军情讯报,孙权将调派诸葛瑾从夏口城,陆逊从长沙郡两路齐发、东西夹击,直取襄阳而来!”曹丕说到此处,猛地倒抽了一口长气,双目精光灼灼地盯着华歆,“谁……谁……能替朕敌得过这一大劫?您给朕举荐这样一个人才出来!”
  “这……这……”华歆低下了眉头,嗫嚅着再也答不上来。
  曹丕看着华歆无计可施的模样,眸中的光亮不禁渐渐熄去,眉宇之际隐隐透出一丝黯然。他静了片刻,双眼低垂,慢慢说道:“荆州乃是中原腹地的藩屏,北有洛阳京畿禁军俯临于后,西有曹真屯兵于右,东有曹休驻军于左,三面相钳——司马懿在那里左右受制,纵是真的心怀异志、行有异动,应该也闹不出什么气候的!华爱卿,您以为如何?”
  华歆顿首于席,黯然半晌,终于开口答道:“陛下既有这等钳制平衡之策,老臣自是再无异议。”
  曹丕也定定地注视了他好一会儿,沉沉又道:“朕稍后会执笔亲书遗诏,升任您为本朝太尉,位居诸大将军之上,节度天下兵马调遣之权,这样您就可运用职务之便时时监控司马懿了……司马懿至多只能调动得了他镇南行营里的兵马而已。依朕看来,单凭那区区十余万荆襄之兵,他亦做不得什么大事!”
  华歆不禁感动得泪落如雨:“老……老臣在此多谢陛下的衷心信任之恩!只不过老臣年迈力衰,恐怕会有负陛下之重托啊……老臣实在是诚惶诚恐……”
  “华爱卿,您不要推辞。朕相信您一定能行的。”曹丕脸上波澜不惊,只是摆了摆大袖,劝住了他的谦辞——瞧这华歆的身板儿,应该还是能再撑持六七年吧?六七年之后,司马懿就是五旬之龄开外了,叡儿自己年高力强,就可以掌控住司马懿了……
  “陛下,老臣苦苦思忖之下,倒有一个建议:陛下为了避免司马懿在镇南行营中独树己威,不如伺机向他的部下将校中间埋设‘楔子’,对他施行‘自下而上’的暗中监控……”
  曹丕听了,唇角缓缓游过一丝深深的笑意,只是不动声色地应道:“华爱卿,您这个建议极好。日后,您在太尉之位上尽可放手依照此计而行,不能让司马懿在军中独攫其权……朕一切就都拜托您了!”他嘴上虽是这么说着,但他其实先前在暗中早有安排,那十余万荆襄驻军之中,三万“虎豹营”战士才是里面最精锐的主力。只要“虎豹营”还掌握在曹氏宗亲的手里,司马懿在镇南行营中就掀不起什么大浪来。鉴于此,曹丕听从了夏侯尚生前的建议,及时把夏侯尚的堂弟夏侯儒调任为统领“虎豹营”的骁骑校尉,并且给了他等同于镇南行营副职主将的便宜从事之权。
  想到这里,曹丕觉得自己才似乎松了一口大气。如今,自己费尽苦心将司马懿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都完全监控了起来,他就是有心举兵造反,只怕也折腾不出什么名堂了!于是,他脸上笑容绽露,令人意外地振作了心情,向华歆语气流畅地吩咐道:“华爱卿——您且先出去,把司马懿召唤进来。有些事情,朕到了该和他好好当面谈一谈的时候了……”
  华歆连声应着,刚退到室门边,曹丕又忽地撑起上身来向他把手一招:“华爱卿——且慢!”
  华歆急忙回过身来,却见曹丕一脸似笑非笑地看着他,目光里隐有期待,只是不说话。
  心头暗暗一愕之下,华歆思忖片刻,蓦地会过意来,恭然俯首而道:“老臣出去之后必以一腔颈血而力助陛下立谥为‘高祖文皇帝’!”
  曹丕脸上的笑容这才变得明朗了起来,将身往龙床靠背上一倚,双目微闭,向外摆了摆手,让他去了。
  司马懿刚一举步踏进后堂密室,他身后的室门便悄无声息地紧闭上了。他抬眼往前望去,只见曹丕半倚半躺在龙床之上,正远远地盯视着他——忽明忽暗的宝树状多枝型青铜古灯的光华照得他那微微浮肿的脸颊,漂起了一片淡淡的幽蓝,流露出一种说不出的阴森之意。
  司马懿心头一凛,暗暗屏住了呼吸,从室门边处开始,便跪了下来,膝行着徐徐向前。
  “仲达,你快些过来!”曹丕看到他进来,脸上倏地绽开来一团笑意,有些吃力地向他招了招手。
  “陛下……陛下……”司马懿马上假装出心忧如焚的模样,几乎是连滚带爬地赶到龙床边上,仰面望着曹丕,双眼热泪盈眶。
  曹丕虽然仍在笑着,眼角却流下泪来,颤巍巍地伸出双手隔空虚扶,艰难地喘息着说道:“仲达,你且平身……”
  司马懿从地下挺起了上半身,一边拭泪而泣,一边颤声奏道:“陛下莫要太过操劳国事,还是高卧宫中摒除杂念安心养病吧!天下四方庶务,皆有臣等尽效犬马之劳以佐定之!陛下稍待几日病愈之后,便又可君临万国、威扬天下了……”
  “呵呵呵……仲达啊!你又何必这般欺哄朕空高兴一场呢?!许昌城的朱雀门都无缘无故地自行崩坍了,周宣爱卿给朕推算过命数了,朕的大限将至了……”曹丕摆了一摆大袖,嘶声咳喘着继续讲道,“仲达啊!谢谢你这么煞费苦心地安慰朕——真是难得你这一片忠心了!”讲到此处,他顿了一顿,意味深长地瞅了司马懿一眼,“朕的病情究竟如何,朕自己清楚。仲达啊!倘若朕万一有所不测,朕的这千秋社稷就有劳你悉心匡扶了……”
  “陛下何出此言?微臣真是甘愿折损自己的阳寿也要为您祈福万岁啊……”
  “唉!万岁?谁能真的活到一万岁那么长寿?罢了,罢了,且不去谈那些了。今天,朕是真的恳请你悉心匡扶我大魏社稷——‘我曹家与司马家世世代代结为骨肉之交,平分天下,共治四海!’当年的这句承诺,朕可是一直牢记在心、没齿未忘啊!”曹丕脸色一凝,蓦地伸出手来一下按住了司马懿的肩头,双目精芒大盛,紧紧盯视着他,“朕已决定:任命你为顾命辅政大臣兼镇南大都督,持节统驭荆襄行营兵马!”
  听着曹丕这滚烫如血的一番话,司马懿的眼角顿时有一缕泪光,缓缓沁流而下。他的心头先是轻飘飘地一荡,然后又是沉甸甸地一落——自己日思夜作、绞尽脑汁而谋求了五六年的掌兵之权,终于到手了!但他胸中那一股狂喜之潮只是一涌而过,理智之礁随即冉冉升起。据他所知,这个“持节统驭荆襄行营军马”的兵权,也不是什么轻巧之物,恰如刚刚才从熔炉中取出来的一柄灼红之剑,实在是烫手得很——荆襄之域,目前正有东吴陆逊、诸葛瑾两路大军东西夹击而至,形势十万火急,赫然已成难消难解之危局!这个曹丕,实在是把南疆战局拖得坏到不能再坏了的地步,然后才故作大方地将兵权交给了自己……
  他暗暗掩饰住了自己心中的这重重波动,神色装作有些木然:“陛下……微臣素无戎马征战之绩,岂敢妄承陛下厚爱?又岂敢妄居镇南大都督之位?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仲达!你莫要推辞!”曹丕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沉沉地咳了几声,有些嘶哑地说道,“贾太尉、夏侯镇南当日都曾向朕力荐过你有韩信用兵之才。你若登居镇南大都督之位,没人不服的……其实,朕又何尝不知你确有这样的文武兼备之能?可以说,朕比他们每一个人都最先了解你的本领了!你的兵法韬略,不知比那陆逊小儿厉害了多少倍去!只是由于先前数年之间国事所需,朕不得不让你暂时屈居于萧何之位,内镇百姓、外供军资……那也是朝廷一等一的要务,朕交给别人不放心哪!”
  司马懿听着他这假得不能再假的满口谎话,垂下头去,暗暗紧咬钢牙,隔了片刻,才缓缓答道:“陛下如此信重微臣,微臣实在是粉身碎骨也难报万一了!”他的语气似哭似泣,两眼竟也掉下泪来!
  曹丕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喃喃又道:“当年周宣爱卿向朕曾经谈起,你司马仲达乃是朕的‘天赐贵人’——事实也确是如此,昔日若无你在幕后鼎力相助,朕岂有今日登基称帝之荣乎?溯本究源,朕的一切基业,都是你司马仲达为朕打拼而来的呀!所以,我‘曹家与司马家世世代代结为骨肉之交,平分天下,共治四海’这句承诺,实乃朕的肺腑之言,可贯天日!朕不仅要你做朕的‘天赐贵人’,朕还要恳请你当我叡儿的‘天赐贵人’,悉心辅弼他成为一代明君!”
  “陛下!陛下此言真是折杀微臣了!”司马懿听得满额汗出,一边慨然说着,一边在柏木地板上重重地磕起头来,“为报陛下的知遇之恩,微臣在此对天立誓,生为大魏之臣,死为大魏之鬼,永生永世精忠报国、决无二心!”
  “仲达,你且住了吧!”曹丕摆了摆手,让他停住了磕头,忽地俯身探向前来,目光若电地正视着他,“你或许不知道,朕此番册立叡儿为东宫太子,其实有大半的因素是出于你的关系……你和甄皇后、方贵妃她们先前素有宿旧之交,朕的心底里其实一直都很清楚……”
  一听此言,司马懿心头不禁猛地一跳:好个曹丕!果然倒有几分手段——居然连本座这等的机密要事也探知到了……他心念一动之下,全身筋肉都“呼”地一下绷得紧紧的!
  “这一两年来,一直有人在朕的耳边不断‘吹风’,企图废长立幼、弃嫡取庶,换成徐贵嫔所生的曹礼为嗣。朕都极力顶住了。朕知道,只有册立叡儿为东宫太子,仲达你才会安心匡扶我大魏社稷。想来,有你当年和甄皇后、方贵妃二人的宿交情分作为纽带,你一定会对叡儿忠诚到底的……”
  司马懿听到曹丕这段话时,胸腔中一股热流激荡而起,让他那久已冷硬如铁的心也微微发起烫来,一瞬间眼眶里泪珠滚滚:“陛下此言,真是太过抬爱微臣了……微臣怎敢不安心匡扶我大魏江山?无论我大魏储君是谁,微臣都会尽忠竭诚、悉心侍奉、死而后已……”
  曹丕仿佛并没有认真在听他讲什么,幽幽的目光在他脸上掠了一下,抬起头仰视着高高的屋顶藻井,兀自喃喃地说道:“唉!四年前,朕对甄皇后的处置,委实是太武断、太草率了些……周宣曾经警告朕‘青虹贯日,此乃天象示警,天下当有贵女子蒙谗’……朕逆天而行,这个报应也来得忒快!唉!朕也后悔得很——朕现在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叡儿啊!他这般年纪便父母双亡,唯一的同胞亲妹妹东乡公主去年又殁了,真是孤凉可怜啊……”
  说到这里,他腮边泪垂如珠,衣襟尽湿——蓦地转过头来,死死地盯着司马懿:“仲达啊!朕希望你对太子他视若亲子,倾诚以奉之;朕也会叮嘱太子对你视若亚父,折节而敬之……你俩君臣之际相亲相和,朕在九泉之下便可欣然瞑目了……”
  曹魏黄初七年五月丁巳日凌晨卯时,曹丕驾崩于皇宫嘉福殿,享年四十岁,谥号为“高祖文皇帝”,葬于首阳陵。他在临终之际,召集了京中所有二品以上的卿僚到场,公开宣读了自己的亲笔遗诏:
  ……曹真、司马懿、陈群自少至长侍从御驾,与朕素有金玉之交,尽诚竭节、劳苦功高,可谓‘入为心腹,出作股肱’。今朕不幸中道而别,命也奈何!特此托以六尺之孤,寄以天下之命,授以辅政监国之任,谨封曹真为中军大将军兼征西大都督、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兼镇南大都督、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兼司空,望其各尽王事,共扶社稷!
  司马懿,终于在他四十七岁那年“化鲲成鹏”,得到了他一直梦寐以求的持节掌兵之重权!
  ※※※
  ①交州:古地名,包括今天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东、广西的一部分。
  ②茅土: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
  ③荆州:赤壁之战后的荆州,曹操有南阳郡、章陵郡、襄阳郡、江夏郡、南乡郡(原枝江以西的临江郡地盘已为刘备所有);孙权有江夏郡、汉昌郡;刘备除江南四郡还有南郡、宜都郡。三家所占荆州地盘,均称是自己的荆州。
  第4卷 隐忍二十年,司马懿野心毕露 第28章 退吴之战 第197节 墙头之草
  “什么?司马懿当上了镇南大都督?他凭什么?他有这份能耐镇得住这三千里荆襄之地吗?”曹魏新城郡太守孟达放下驿使送来的魏文帝遗诏抄件,右拳重重地一擂案几,震得他面前那只茶盏都跳了起来,“先帝真是知人不明啊……”
  他的儿子孟兴和太守府署主簿李辅坐在案下右侧席位之上,默然对视无语。
  算起来孟达已经投靠魏国亦有六七年的光景了——去年前任镇南大都督夏侯尚退居宛城养病前还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证要帮他从朝廷那里运作一顶“荆州牧”的官帽来,结果夏侯尚一死之后此事就没了下文。半个月前,魏文帝驾崩、新皇帝曹叡登基之际,孟达以为曹叡此番会“与民更始”,自己这一次又有加官晋爵主政荆襄的机会了,没料到今天收到的消息却是,司马懿出任镇南大都督,持节统驭荆襄行营兵马,荆州牧仍是裴潜留任。这一下,弄得他大大地“空巴望”了一场,气得是几乎要把满口钢牙都一颗颗咬碎了!
  “李辅,你对此事有何见解?”孟达勃然暴怒之后,忍了半晌,才强抑着怒气,向自己的心腹“智囊”李辅开口问道。
  “主公,请恕李某直言:司马懿此人在朝中素有‘张良之器、萧何之材’的盛誉,又曾经跟随太祖武皇帝以丞相府军司马和主簿之职务东征西战,来历确是非同寻常!”李辅一边用手指轻轻捻着自己下颌的胡须,一边眨巴着一对黑豆般闪亮的眼睛,若有所思地慢声答道,“主公,您可千万不可等闲视之啊!”
  “放屁!放屁!司马懿的韬略计策再怎么厉害,他毕竟也没有独当一面地领兵作战过吧!哪里像本座纵横荆楚、身经百战?”孟达又是一拍案几,跳了起来吼道,“他晓得东吴三军大都督陆逊那是何等厉害的角色么?连夏侯尚将军在世时都要惧他三分!司马懿这个‘赵括之徒’斗得过他?看来,此番襄阳、江陵都是有些难保了……”
  听得孟达破口大骂“放屁”二字,李辅虽是早已习惯,但他脸颊上还是禁不住顿时热辣辣地红了一下。他也不多辩,暗一转念,便换上一副笑脸附和而道:“主公一语中的,李某佩服——是啊!如今大魏荆州境内,西有诸葛瑾率领五万步骑自夏口城而直取沔阳,东有陆逊指挥三万五千水师自长沙郡而疾袭江陵,实在是岌岌可危啊……”
  孟达慢慢坐了下来,双手在案几上捧托着自己的脑袋,眼珠儿滴溜溜直转:“眼下荆州局势危急之极,本座可不想给他司马懿‘陪葬’,须得早早作好‘见机而作,另谋出路’的准备啊……”
  “见机而作,另谋出路?”李辅心底暗暗一跳,脸上不禁现出惊愕之色来。
  孟达扫了他一眼,将目光远远投向了卧室的南面窗户之外,向孟兴努了努嘴,示意而道:“兴儿你且出去看一看——你邓贤表哥今天应该是回来了吧?”
  孟兴应了一声,刚刚起身走到卧室门口处,便听到门外边传来了孟达的外甥、新城郡郡尉邓贤低低的呼声:“舅父大人——”
  李辅在一旁瞧着孟达父子神神秘秘的模样,兀自惊诧之际,但见木门处大步流星地进来了一个青年小将,身高七尺,长得敦敦实实的,蜂腰燕颔,颇有彪悍之气,正是邓贤。他身后却跟着一个中年文士,头顶一束青布纶巾,身穿一袭灰袍,满面恭敬之色,俯首控背趋步而入。
  “贤儿!”孟达喜出望外地迎了上去,“你可从李大人那里回来了……李大人他怎么说?”
  “舅父大人——这位是李严大人的幕府记室高冲高先生……”邓贤深深欠身行过一礼之后,将跟着自己一道进来的那个灰袍文士介绍给了孟达。
  李严?莫非是现任蜀汉顾命托孤次辅大臣兼尚书令的那个李严?李辅心头一震:真看不出来——孟达竟然与敌国要员还有这么隐秘的联系?!难道这就是他方才所言的“见机而作,另谋出路”?
  这时,高冲已向孟达弯腰鞠了一躬,拱手而道:“孟将军——李令君特意委托在下专程前来贵处向您见礼致意了!”
  “呵呵呵……李兄如今在蜀汉位居尚书令兼任江州大都督,又是顾命次辅大臣,那是何等的风光气派?!岂如孟某今日屈居他人篱下而郁郁乎为奴为婢也?孟某甚为李兄而庆贺之!”
  “这个……其实李令君对孟将军您也思念得紧啊!邓小将军他亲眼看到的——李令君在下走此行辞别之前曾经执手抚心告诉下走:当年孟将军高翔东去,实乃昭烈皇帝之养子、宜都太守刘封自恃亲故之恩而欺人太甚,居然肆行强夺孟将军应享之鼓吹仪仗,然后又恶言谗毁您于昭烈皇帝之前,所以孟将军您不堪其辱,方才翩然而去。”高冲一脸诚恳地望着孟达,娓娓而道,“此事之曲,全然在于刘封小儿,而不在孟将军也!此乃李令君与诸葛丞相所共知也!如今昭烈皇帝已殁,加之当今陛下继位登基与民更始,时时虚心侧席,务求以德怀远,若孟将军您此刻能够幡然内向、归义成都,则实为大汉之幸、社稷之福也!”
  原来,孟达早年与西蜀顾命次辅大臣、尚书令兼江州大都督李严素有深交厚谊。尽管孟达后来叛蜀投魏,他俩仍然在暗底下潜通鸿雁而时有书函往来。当然,依孟达这边的想法,他与李严暗中交通,所行的就是“见机而作,另谋出路”之计;而李严与孟达鸿雁往来连缀不绝,却是另有一番盘算。身为李严幕府记室的高冲自然亦是相当清楚的。溯本究源,当今蜀汉王朝内有三大政治支柱——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荆州派势力以诸葛亮为首,其辅翼之党有马谡、蒋琬、杨仪、邓芝等;东州派势力以李严为首,内部成员以前任益州牧刘璋旧部居多,如董和、向朗、向宠、李邈等人;益州派势力则十分松散无首无脑,就是由益州本土士族费诗、孟光、谯周等组成。
  在这三大势力派系之中,荆州派其势最广、其众最多,几乎掌控了朝廷所有的中枢要职;东州派则依托蜀东一翼为势力根基,李严坐镇永安宫,统领江州郡三十六县,屯峡守江,向外而为蜀汉护卫东疆,向内而与成都中枢遥相制衡;益州派势力最弱,费诗、孟光、谯周等唯有拱手而居闲散之职,聊事谏议讽咏之浮行而已。刘备在世之时,一直是勉力维持着这三大势力派系平衡互制的政治格局。刘备去世之后,荆州派势力迅猛膨胀,形成“一枝独大”之势——诸葛亮身为顾命首辅大臣兼任开国丞相而总理万机,杨仪为度支尚书兼领绵竹太守,蒋琬为吏部尚书兼广汉太守,马谡为征北参军而兼成都尹,可谓“遍布要津、各据显位”。而李严虽为顾命次辅大臣兼尚书令,却被闲置于永安宫偏居一隅,无法入朝参政理国。他的东州派旧友董和、向朗、向宠、李邈等人,也都被搁在大鸿胪、光禄勋一流的虚位之上,个个毫无实权。李严瞧在眼里,自然是深为不满的,故而一直想拉拢孟达入蜀共事,借以辅翼己势,伺机向诸葛亮图谋分权治蜀。只要孟达以新城郡的千里之地、数万精兵前来投附,那么李严手中拿来和诸葛亮讨价还价的砝码可谓又将重了几分。但,这一切是否皆能遂李严私心之所愿,高冲心底也是没有太多把握的。他已察觉,孟达之狡猾多变,实在是难以捉摸得透!
  孟达听罢高冲之语,暗暗思忖片刻,目光瞥向邓贤,口中的话却问向了高冲:“哦?高记室,李严兄就只是向你托带了这样几句话过来吗?他还谈到了别的什么吗?”
  邓贤脸色有些茫然,迎着孟达的目光微微摇了摇头。
  高冲却是眼珠一转,从袍袖中取出一条绚烂多彩、粲然洒金的锦带来,双手托起,向孟达恭然呈上:“这是李严大人命夫人亲手为孟将军您编织的一条‘鸾凤和鸣带’,请孟将军笑纳!”
  孟达面露微笑,接过那条锦带,细细端详起来:只见那带在宝蓝色的底面上,用灿灿金丝绣着一只双翼高举的黄鸾,盘旋于空;用莹莹银线绣着一只引颈长鸣的白凤,高踞于岩。这一鸾一凤的一鸣一和、一飞一驻之际,当真姿态灵动、鲜活有神,让人看得饶有兴味!他一边慢慢欣赏着,一边啧啧叹道:“久闻蜀锦刺绣之艺妙绝天下,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高冲在一旁笑眯眯地指点着那锦带上的纹彩,向他若有深意地说道:“孟将军,我们蜀锦的质优色妍是天下闻名的!它最精妙的地方就是‘锦上添彩,日光月色;表里各异,相映成趣’……”孟达听罢,心底暗暗一动,将那条锦带拈在手上,举了起来,凑着烛光往里面一瞄,蓦然哈哈一笑:“好!好!好!前有献帝‘御带诏’,今有李兄‘锦带函’——李兄的所行所为委实出人意表啊!”
  他一边得意地笑着,一边将“鸾凤和鸣带”的右端缝缀连处的一排碎玉细珠纽扣轻轻解开,慢慢地从锦带内腹之中抽出一条素绢来。然后,孟达就顺手将它在案几之上铺了开来,招呼孟兴、邓贤、李辅等凑前来看。
  众人凝神瞧去,只见那一条素绢上面用鲜红的朱墨狼毫写着:
  孟君吾弟:
  先帝中道崩殂,大汉内外交困,而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共匡社稷,实是忧深责重,念念思得良伴而分劳之,时时萦心不已。孟君倘若携众来归,朝廷定当授以三公之位、心腹之任,岂如伪魏待君碌碌而视之、闷闷而摈之且又隐隐而忌之?荆棘之丛,焉堪栖凤落凰?巴蜀之域天府之国,正是孟君一展骐足之乐地矣!
  孟达认真看罢,见那些字迹骨力苍劲,正是李严亲手所书。他脸上微微泛开了几丝波动,低头沉思着来回徘徊了几圈。终于,他心念一定,停下身来,扯过案几上一张白纸,把笔提在手中,正欲挥毫而写——笔尖尚未落纸,他蓦地又一抬腕停住了。沉吟片刻之后,孟达却将笔放下,小心翼翼地折叠好了这张白纸,把它装进了一个羊皮囊之中。他双手托着那个羊皮囊,递给了高冲,望着他深深而笑:“李严兄既给本座送来了那条寓意深远的‘锦中函’,本座便也还给他一封‘白纸信’——他、我兄弟二人,一切自是怦然会意于心,无语而自通、无言而自明,何须笔墨为媒?”
  高冲接过那只装着一张白纸的羊皮囊,怔了一怔,忽地放声而笑:“孟将军行事不愧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下走佩服之极!”
  孟达听出他话中隐有暗讽之意,却厚着脸皮不以为然,将手一摆,泰然而道:“高君你且只管将这‘白纸信’给李严大人送去,他与本座知交多年,自会明白本座这‘一切尽在无言中’之寓意的。”然后,他又向邓贤吩咐道:“贤侄,高先生远来车马劳顿,你且送他下去休息,切要悉心周到,不可失了丝毫礼数……”
  待得邓贤领着高冲退下之后,孟达方才转过身来,向李辅问道:“李主簿,今夜之事,你已尽知矣,却不知你对此有何意见?”
  李辅沉沉一叹:“主公此番可是去意已定?这六七年来,咱们在新城郡的日子本也过得安稳……”
  “安稳?安安稳稳地给他们曹家当一辈子的‘看门狗’?”孟达一下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满脸涨得一片通红,“本座实在是不甘心哪!曹叡那小儿居然还要让司马懿、裴潜他们骑在本座的头上作威作福……”
  李辅一听,便知他已准备固执到底了,也不好再去触他的气头,就转了一个话题说道:“主公,您若是去意已决,又为何要送李严一封‘白纸信’呢?这样会让李严他们对主公您的诚意有所怀疑的……”
  “先不要管他李严怀不怀疑的,至少他是非常迫切地需要本座南下归附于他吧?他既是有求于我,我便占了主动之权!那我又怕他何来?”孟达挤眉弄眼地说着,活脱脱一副无赖嘴脸,“李辅,你不懂:他越是在意咱们,咱们就越要‘吊’他们的胃口!特别是越在这讨价还价的紧要关头,咱们越要自视甚高,越要自抬身价,越要牵着他们的牛鼻子走,才算是‘高手中的高手’!”
  孟兴听了,不禁抚掌赞叹而道:“父亲身据要冲,举足轻重,岂能轻易屈服于李严?他蜀汉朝廷若不开出一些有分量的条件来,咱们决不自轻自弃……”
  孟达却似未曾听清他的这些话,拿眼眺着北方,喃喃而道:“自轻自弃?是啊,咱们不能自轻自弃啊……老实说,魏室江山万里无垠,不知比诸葛亮、李严他们区区一个益州好了多少倍去?哪里是本座‘一展骐足之乐土’?中原神州才是那样的乐土呢!本座还想潜下来在这里静静观察一番:倘若那司马仲达才不符职,近日里若在东吴陆逊、诸葛瑾的两面夹击之中败下阵来,说不定本座便可迎来仕途之上的绝妙转机。荆州牧守一职,那时再不归于本座手中,却又能落到谁的头上?”
  李辅听他这口风话头犹如墙头之草东摇西倒、变来变去,心中暗暗一叹,正欲开口劝说,却见邓贤突又掀开一条门缝探进头来,脸色变得无比紧张:“舅父大人,侄儿刚刚得报——镇南都督府署参军梁机、兵曹从事中郎牛恒在府门外声称奉令前来求谒!”
  “奉令?奉了谁的命令?”孟达一惊。
  “他俩自称是奉了新任镇南大都督司马懿的钧令而来的!”
  第4卷 隐忍二十年,司马懿野心毕露 第28章 退吴之战 第198节 算无遗策
  沉沉夜幕之下,襄阳牧府议事厅内四角炬烛高燃,亮若白昼。
  司马懿头顶虎头金盔,身披一袭青铜玄甲,面沉如铁,眉立似刀,威风凛凛地端坐于书案之后,举目睥睨之间竟似有一派如矢如箭的凌厉煞气袭人而来,逼得他案前两侧部下诸人呼吸骤紧!
  荆州牧裴潜微欠着身站在他的右手下侧首位,从旁边上下打量着司马懿的这一身甲胄装束,心底暗暗吃惊:先前平日里他在洛阳皇宫长乐殿上见到的司马懿都是宽袍大袖、峨冠博带的雍容庄重之貌,却没料到他穿了一袭甲胄之后竟显得威武如虎、精悍似彪、神采飞扬、英华毕露!这清流名门出身的司马懿,一瞬间竟与灼灼甲胄、凛凛锋刃的枭将名帅形象,从表到里、从虚到实地合二为一了,仿佛他生来就是该当持节掌兵、君临疆场的“韩信之材”,只是先前曾被文质彬彬的鸿儒之相给隐没了!
  场上诸位文官武将之中,不仅裴潜心头是作如此之想,襄阳太守牛金、骁骑校尉夏侯儒、屯骑校尉曹肇等心中亦有同感。司马懿给他们的印象,恍然如同一位曾经在短暂时间里离开过沙场而今重又披挂上阵、慨然归来的大将,一举一动都透着一股令人不敢怠慢的威严和刚猛!
  “报——”一名巡营校尉匆匆奔到厅门口处,屈膝跪下,抱拳而禀,“启禀司马大都督,当阳县县丞肖逸、麦城县公曹文丰,昨夜擅自弃职离众而逃,企图奔回襄阳匿身。今晨卯时在南郊山林被我军巡防哨兵抓获,现已擒回城内,请示大都督发落!”
  夏侯儒一听,只气得怒吼一声,一下伸手按住了刀鞘,恨恨地叱道:“这等贪生丧节之徒,何须拿来厅前请示?传令下去,将他俩速速斩首示众以正军法!”
  牛金站在一旁亦是勃然骂道:“这些无胆无勇的匹夫!那陆逊尚在溯江而上的半途之中,离他们的当阳、麦城还远着呢,这些匹夫居然就怕成这般孬样!大都督!您且让牛某下去亲手砍了他俩的狗头来祭旗壮威!”
  众人齐刷刷地都将目光投向了按案而立的司马懿。在他们的想象之中,司马懿一定会大发雷霆,将肖逸、文丰二人重重治罪!然而,这时却见满面威肃的司马懿眉宇间煞气一敛,伸手捋须沉吟片刻,忽地右掌一挥,缓和了口吻徐声而道:“慢!巡营官,你且传本督的命令出去,宣示给全郡士庶:值此艰危战局,若有潜避保身、待时而出之士,尽可舍城而去,勿为守城徒死,本督决不追究;倘若时局好转,各位仍可归魏求仕,本督既往不咎,而诸君子亦不必介意。肖逸、文丰,姑且免了一死,待后发落!”
  “诺!”巡营校尉口里虽是这么应着,脸上仍是一片茫然,只得垂手缓缓退出。
  迎视着诸位文官武将投来的惊疑交加的目光,司马懿毫不回避,坦然而对——他的眼神苍苍凉凉、深深远远,竟令列位部下嗫嗫而不能多言!是啊!一些铁的事实就那么明明白白地摆在大家面前:自今年年初原镇南大都督夏侯尚将军在宛城暴病身亡以来,荆州士庶上下早已人心骚动、一日数惊,肖逸、文丰不过是运气太差而被巡城哨兵逮住罢了!其他那些弃官而逃又没被抓住的郡县衙差僚吏们多了去了!这哪里是自己此刻用严刑峻法杀他两三个人就禁止得了的?与其闹得人人自危、鸡飞狗跳,倒不如示之以仁、施之以宽,或许还会对安抚全州士庶之心起到一定的收效。想到这里,司马懿的嘴角微微浮起了一丝苦笑:十余日前,在魏文帝凌晨驾崩、新君曹叡继位登基的第二天下午,自己就匆匆忙忙衔着一纸拜封自己为镇南大都督的任命诏书马不停蹄地赶到襄阳城收拾此刻荆州所面临的“东西夹击、两面受敌”之艰险局面!一连十多天来,本督废寝忘食、调兵遣将、日思夜谋,直到现在都还没能缓过一口大气来呢!荆州——难道真会成为自己初掌兵符就要折戟黄沙的“荆棘之丛”?
  他缓缓摇了摇头,紧紧咬了咬牙,把自己心底的这些浮思杂念都狠狠驱散开去——他拿起一柄细长的铜尺,指着自己身后柏木板壁上悬挂着的那幅荆州军事地形帛图,一板一眼地认真分析着战局情势:“诸君,据我军各方斥候来报:此番吴贼来攻,兵分两路,一路是陆逊所率的三万五千水师,自长沙郡洞庭湖畔溯江而上,前来袭我江陵;一路是诸葛瑾所领的五万步骑,自夏口城出发,沿汉水南岸西来,意欲攻取我大魏的沔阳城。然后,他们东西两路人马一齐再在当阳县合兵一处,北上直犯襄阳!
  “对此情形,本督数日来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这样一条对策:面临这两路敌军,我军须得双管齐下、分头迎击——但在这两路兵力的调配之上却应有轻有重、有虚有实!首先来看敌军的兵力部署状况:陆逊兵较少而锋极锐,我军就算调去了大部分主力与他对阵,恐怕拼个七天七夜也至多只能扳回一个平局,但沔阳城却可能会因援兵不足而被丢掉;诸葛瑾兵较多而势迂缓,全军上下难免存有倚多为胜的自恃之念,所以很容易成为一支有隙可乘的‘虚兵’——咱们恰巧就该从他这一路下手,先用沔阳城作为‘香饵’吊起他们的虚骄之念,然后暗中集结我荆州行营的精锐主力,也给他来一个‘兵分两路’:一支从汉水北岸疾速东进,一支则乘舟驶船顺汉水东流而下,迂回包抄他们的‘老窝’夏口城!
  “诸君应该知晓,夏口城乃是吴贼西面最重要的藩屏,距离他们的伪都武昌城仅有三百里之遥!夏口城遭到我军奇袭,则武昌亦必有唇亡齿寒之忧!而孙权为防备曹休大司马自东翼的合肥向他的背后发起狙击,必不可能亲临与夏口隔江呼应的樊口城来坐镇抵御。所以,咱们只要对夏口城加紧猛攻,则孙权必会急令陆逊、诸葛瑾火速回援,那么这样一来,我大魏的江陵之围、沔阳之危皆可不战而自解。在此之后,我军便顺势转旌西上,狠狠教训一下诸葛瑾的东吴步骑之师!待到陆逊的水师仓促赶抵夏口城之际,我数万劲旅已是安然屯守沔阳,足可以逸待劳了!”
  虽然这一席话此刻滔滔然讲得如此顺畅,但它实际上已在司马懿的脑海间不知被反复推敲了多少遍!裴潜在一旁听罢,顿时有些愣了:司马懿这几招“避实就虚”“围魏救赵”“以逸待劳”之计当真是出手不凡!真不愧是被自己师尊水镜先生盛赞不已的“冢虎”啊!说不定眼下荆州这“东西夹击、两面受敌”的危险局面还真能被他轻轻巧巧地一举化解掉呢!
  这时,曹肇却“哧”的一声笑了出来:“大都督讲得真是头头是道——不过,依属下之见,难道面对己方兵马‘东虚西实’‘东弱西强’的情形,孙权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吗?”
  司马懿听出了他话中隐隐的嘲讽之意,仍是若无其事地平静说道:“孙权此番犯的不是一个低级错误,而是一个高级错误:他想两面下手、各得其功,既夺沔阳,又取江陵,一心正做‘熊掌与鱼兼而获之’的美梦呢!不过,他这一招也完全是狂赌:他赌的就是荆州城内自夏侯大都督去世后再无他人能够识破他这‘两面下手、兼而获之’之毒招!可惜,他这一招还是赌输了——他应该猜不到本督会‘反其道而行之’,以沔阳为‘钓饵’,置江陵于不顾,直取他的西面咽喉要塞夏口城!这样一来,他惊慌失措之下必会自乱阵脚而匆匆召回陆逊的!”
  “这个……倘若陆逊硬是抗命不从而死攻江陵呢?江陵若失,咱们的襄阳城亦是岌岌可危啊!他若再继续自当阳一线挥师北上,咱们远在夏口也仍有莫大的后顾之忧啊!”夏侯儒忧心忡忡地讲道。
  司马懿认真地听着,双眸精芒闪动如电,一直待到夏侯儒讲罢,方才徐徐而言:“不错,本督这‘避实就虚’‘迂回出击’‘围魏救赵’之计应该瞒不过陆逊。但陆逊毕竟是一代儒将,忠君至上而持身纯节,若是未得其主孙权授权,他也未必敢行破格出奇之举。如果我军能造成夏口危急、武昌震动之势,则孙权必会召他撤兵而回,驰援救主!以孙权之刚肃威严、法令如山,应是一向谨厚守节的陆逊所不能抗拒的……”
  直至听到此刻,他帐下诸将这才心服口服,无话再说。
  司马懿见他们个个脸上都露出了信服之色,便将手中节杖高高一举,果断下令道:“现在,本督下令:牛金,你率二万虎豹骑,自汉水北岸东袭而下,径取夏口城;裴潜、夏侯儒,你俩共率一万五千步骑经当阳县南下,前去支援江陵城;曹肇,你率一万步骑自汉水南岸疾驰而下,前去守卫沔阳城;本督居中亲率二万舟师由汉水顺流而东,直攻夏口城!”
  “诺!”诸位文官武将齐齐抱拳欠身响响亮亮地应了一声。
  正在这时,厅堂门外亲兵扬声禀道:“参军梁机、兵曹从事中郎牛恒慰问新城郡已毕,特来复命!”
  司马懿听得分明,双眉顿时一跳,眸中精光大盛,稍一沉思,右手一扬,应声道:“好吧!那就有劳诸位速速下去切实遵令而行了!亲兵,传梁机、牛恒二人进来!另外,裴潜、牛金,你俩暂且留下!”
  “梁机,你问过孟达可有发兵东下相援的意向吗?”
  司马懿坐回了豹皮铺垫榻席之上,取下了头上那顶沉甸甸的虎头紫金盔,搁到了案头边。他一边用手指轻轻揉着自己两侧的“太阳穴”,一边拿眼微微斜视着梁机,徐徐问道。
  梁机是司马懿早年在河内郡出仕时的同僚梁广的独子。后来梁广在与袁绍余党的激战中负了重伤而不幸身亡,临终之际便将自己这个独子托付给司马懿当了义子。司马懿对他视为己出,一直信任有加,将他留在自己身边从一名亲兵侍卫做起,就这样一直做到了官秩为从五品的征南参军。梁机这时听得司马懿此问,便敛神屏息恭然答道:“这个……孟达声称他患了头痛之症与腰腿之疾,一时难以披挂上阵,所以这次不能领兵前来相援。属下又向他索要兵马东下支援,他却告诉属下:他要留下大队人马守在新城郡,以此防备蜀寇从神农山那边趁火打劫、狙击作乱。”
  “你认为他讲的这些到底是真话还是假话?”司马懿的话是朝梁机问去的,目光却投向了站在梁机右侧的牛恒。牛恒、牛金两兄弟早就是他在前大将军曹仁主政荆州之时就打入襄阳牧府的两个“楔子”。这么多年来,他就是通过牛氏兄弟作为自己的耳目和手足来影响、操弄荆襄政局的,连自己的亲家夏侯尚那么精明厉害的角色也从来未曾脱离过自己无形的遥控!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一入荆襄行营却能如鱼得水一般轻松适应内外形势,迅速进入“大都督”角色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潜伏在孟府里的‘内线’说,他的‘头痛之症’与‘腰腿之疾’全都是假装出来的。”牛恒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扼要。
  “那么,孟达麾下的数万部曲兵卒近来可有什么异动吗?”司马懿紧接着又问。
  牛恒和梁机对视了一眼,抱拳而答:“据牛某设在孟达军中的‘内线’来报,孟达暂时尚无异常举动,只是蓄意按兵不动,坐观时局之变。”
  梁机在一旁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哦?原来他想‘脚踏两条船’啊?呵呵呵……只要他此刻还存有这样游移顾望的念头就好办!”司马懿双眸深处寒芒一亮,微微颔首,忽然若有深意地瞥了裴潜一眼,又看了看梁机,悠悠而道:“梁机,你可将本督为孟达精心准备的‘烟幕之阵’施放出去了么?他是如何反应的?”
  “启禀大都督,属下遵照您的密嘱,将那‘烟幕之阵’向孟达巧妙地施放出去了。他应该已是上当中计了。”
  裴潜在旁边听得有些莫名其妙,插话进来问道:“司马大都督,请恕裴某冒昧,您向孟达施放的是何‘烟幕之阵’?此人狡猾异常,要想让他上当中计实是很不容易。”
  司马懿注视着裴潜一脸认真的表情,静了一会儿,忽地“扑哧”一笑,向他答道:“呵呵呵……裴君啊!说起来这一出‘烟幕之阵’倒和你也有些关系……梁机,你把详情给裴大人讲一讲。”
  “诺。”梁机应了一声,转身向裴潜细细说道,“这‘烟幕之阵’,梁某是这样施放出去的:那日梁某在与孟达的交谈之中,假装不经意间提起——由于近期朝廷元老重臣们认为裴牧君在抵御孙权、陆逊的过程中一直作战不力、被动挨打,对您颇有迁职离任之动议。接着,梁某还向他巧妙暗示:荆州牧之位即将虚悬而出,而他孟大人凭着功高资深,完全可能是接掌荆州的最佳人选……依梁某的暗暗观察,孟达听了梁某的这些话简直是乐得心花怒放,还就势赏了梁某十锭金饼呢……”
  “孟达这个利欲熏心、反复无常的小人!真是无耻之极!”裴潜听着,不禁恨恨地骂了一句。
  司马懿含笑凝望着他,款款解释道:“裴君,本督这样编造关于你的流言,你不会多心吧?这个‘障眼之计’,是本督灵机一动而想出来的!你有所不知,这个孟达绝非善类,最是喜欢损人利己。几个月前,他还偷偷以重金行贿于夏侯镇南,想让夏侯镇南到先帝面前为他多多美言,念念图谋着将你这荆州牧之位取而代之也……他却不知道,实际上夏侯镇南在临终前将这些事儿都告诉了本督。本督于是日前便来了个‘借花献佛’,暂时有意传出那些他喜欢倾听的流言作为‘烟幕之阵’迷惑他……裴君,你不会介意吧?”
  裴潜脸上表情一松,向司马懿拱手而道:“大都督此言从何说起?您这是为了军国大事而故布烟幕,裴某焉敢妄自多心耶?裴某认为:这孟达实在是一条怎么也喂不饱的野狗,您可要多加警惕!”
  司马懿缓缓点头,若有所思。其实,他刚才已在心底暗暗松了一口大气:不管怎么说,自己费尽心机、耍尽手腕,总算是暂时稳住孟达了!仅凭这一点,自己就该当为自己好好庆贺一番了!眼下自己面临着陆逊、诸葛瑾“东西交击、两面受敌”,本就是压力极大——倘若再不把西北边的孟达给稳住了,他要是临时起意兴兵作乱,自己立时就会陷入“三方夹击、三面受敌”的噩梦!那才真的会让自己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啊!
  但是,这些暗暗高兴的情绪只是在他心底疾掠而过:孟达此人反复无常、唯利是图,自己此刻表面上看似乎是暂时稳住他了,但倘若自己亲率大军东攻夏口城之后,他觑破襄阳城守备空虚,再在自己背后乘机作乱,又该当如何应付?把求稳求安的希望寄托在他这样一个根本就靠不住的小人身上,也实在是悬得很……
  然而,司马懿不愧是司马懿,他内心深处虽是暗暗焦灼,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安之若素。他转过脸来,把幽幽目光深深投向了裴潜,道:“裴君哪,你此番前去援守江陵城,肩上压力实在是不小啊!”
  “是啊!”裴潜双眉紧锁,脸上忧色浓浓,“陆逊这厮用兵如神,连西蜀伪帝刘备当年都败殁在了他手下……裴某和他交手,只怕是凶多吉少啊……”
  司马懿微微一笑,耐心劝道:“裴君,外敌固然强大,但我们亦自有应对之方。兵诀有云,‘两军相交,不能战则和,不能和则守,不能守则避。’你和夏侯儒到了江陵,切莫出城与他陆逊争锋,只需把他在城池外给本督耐心拖住二三十天的时间,则万事无忧矣!”
  “什么?要拖住他二三十天的时间?”裴潜仍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大都督,裴某只有在此保证拼了死命尽力而为了……”
  “裴君,本督相信你一定会拖得住的。”司马懿郑重言道,“依本督之见:一来江陵城原有士卒二万人,且又墙坚门厚、粮械完备、易守难攻;二来陆逊虽有三万五千精兵而远离根本,不宜久拖虚耗。所以,你一定能撑到最后关头的……”
  裴潜脸上的神情仍然振奋不起来:“裴某最忧虑的是万一孙权派兵前来增援陆逊……”
  “这一点,你倒不必过于担忧。本督可以指着城外汉水为誓,向你保证:孙权是绝对不会调兵前来增援陆逊的。”司马懿将手一挥,喊他近前,起身俯过去向他侃侃而道,“本督为何将你单独留下?便是要给你细细解析一番。你可能没有看出来,其实孙权这一次实施‘东西交击、两面齐攻’之计,在兵力调配部署上从一开始就存有明显的私心杂念——自五年前夷陵之战后,陆逊挟火烧蜀军八百里连营、一举逼殁西蜀伪帝刘备之大功,在江东朝野之际誉望极隆。孙权只怕早已对他怀有功高震主之暗忌了……所以,他此番才故意让诸葛瑾所掌的兵力远远多于陆逊,逼得陆逊只有以较少的兵力来啃江陵城这块‘硬骨头’,塞给了他一个进退两难的窘境。若是此仗胜了,不消说陆逊也一定会胜得相当艰难,其战果也不会十分耀眼;若是此仗败了,则陆逊威名遭损、声望暴跌,其实正是孙权心底暗暗称快之事。孙权既存着这样的心思,你说他还会派兵增援陆逊,为陆逊的累累战绩再度‘锦上添花’吗?”
  司马懿一边在口里这么细细讲着,一边在心底却暗暗想道:这全天下的帝王君主几乎都是一路货色,曹丕也罢、孙权也罢——个个都是嫉人之功而抑之以权,对有才有能的属下往往是明防暗制、掣肘有加!倘若那孙权以刚健中正之度而决断大计,放手任用陆逊,如当年夷陵之战时一般倾心待他,大胆拨给他五六万精兵,令诸葛瑾自东面仅以二万步骑进攻沔阳而策应陆逊,则陆逊兵强势锐定能一举拿下江陵而长驱北上,那才是我大魏最为可虑的严重危局!可喜可贺的是,孙权因己一念之私而弃此大计不用,实乃大魏之万幸也!就凭这一点,司马懿已然洞察出孙权虽为一代枭雄而终究难成帝业的“症结”之所在了——他和曹操当年忌惮我司马懿一样,也深深地忌惮着他那帐下第一儒将陆逊哪!
  听罢司马懿这一番话,裴潜这才暗暗放下心来,紧锁着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了。他心情松弛之下,便向司马懿抱拳而道:“裴某在此多谢司马大都督的这一番指教释惑了!这样吧,江陵城如今形势危急,裴某不敢再作滞留,不如就此告辞,与夏侯儒将军一道火速赶赴那里善加驻守!”
  司马懿郑重地一点头,右手一摆,道:“裴君行事果断迅捷、毫不拖泥带水!本督甚是佩服!好吧!你且去吧!本督在此预祝你旗开得胜、一举驱敌于坚城之下!”
  当裴潜疾步退出厅门之后,司马懿才向榻床的锦绫靠背上缓缓倚了上去。他粗粗地喘了一口气,脸庞上那一派刚毅沉稳的表情犹如层层轻潮一般渐渐消退了下去,代之而来的是一种深深的焦虑和疲惫之色。
  “大都督,如今大计已定,您还有何事如此焦灼?”牛恒瞅了司马懿一眼,有些小心翼翼地问道。
  司马懿微微眯着双眼,森森然反问道:“古语有云,‘祸患常生于所怠忽。’牛君,你猜本督此刻在为何事而焦灼?”
  牛恒双眸滴溜溜一转,轻声答道:“大都督莫非还在为孟达一事而焦灼?”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