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盗墓笔记全集

_114 南派三叔(当代)
  (附千手巨人大战蒙古军队插图和详细图示)
  卷五 我遇见的人们
  001 闷油瓶
  我碰到一个很讨厌的小子,我从来没见过这种人,他肯定是一个嗜睡症的中度患者,我看他除了要走路的时候,其他能睡的时候都在睡觉,即使是走路的时候他也闷声不吭,没睡醒的样子。
  (附张秃子和瓶子对比插图)
  我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闷声不吭的拖油瓶,我不喜欢在背地里骂人,但是这人实在是过份。怎么说我也算是个善于结交人的人,但是他的态度,完全就是一副没有必要和我产生任何关系的样子。
  不过有他在一边,总有一种很异样的安心,可能是沉默的人总让人有很nb的错觉。我很想知道他的眼神下面藏着什么。
  002 阿宁
  (附阿宁火爆让人流鼻血插图)
  不可否认我对她有一些好感,不管是因为身材,还是因为她那种暖昧的态度,不过理智告诉我,必须离她远点。
  这个女人精力充沛得让人羡慕,我觉得把她踢下水让她跟着船游她都不会被落下,看着那种活力我就考虑是否要把自己在躺椅上打瞌睡的时间用到锻炼上,不过我看她的神情,总觉得她有一些落寞。
  003 胖子
  (附胖子做泰坦尼克经典动作插图三张,其中一张似乎是被吹来的纸张蒙住了半张脸)
  我们去永兴岛接的竟然是胖子。也不知道是不是上辈子和他结过梁子。看来从鲁王宫出来之后他过的还不错,好像又变胖了。
  这丫一上船就报怨潮得身上都要长蘑菇了。喝多了,他还想冒充一下世界之王。
  这不是我第一次见他,不过我到现在才有兴趣仔细来打量他一下。可惜实在是什么好说的。
  卷六 其它相关资料
  001 山东古国
  一、姬姓国。姬姓相传为黄帝后裔,山东地区的姬姓国,大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同姓诸侯。有鲁国、曹国、滕国、郕国、 郜国、茅国、阳国、遽国、邢国。
  1.鲁国---始封祖是周公旦长子伯禽(封伯爵)。建都曲阜(今曲阜市)。是西周初年分封时最大的诸侯国之一,(现在人们仍用“鲁”作为山东省的简称)文化典籍众多,礼乐制度全备。春秋时期,又诞生了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文化高度发达,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国北凭泰山,东依大海,拥有今山东南部的广大地区,是周王室的重藩。西周至春秋初期为东方强国,颇有与当时的强国齐国争雄之势。鲁国共传26代,34位国君,约800年,春秋中期以后国力渐衰,鲁顷公24年(公元前249年),为楚所灭,成为鲁县。
  2.曹国---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子叔振铎(封伯爵)。建都于陶丘 (今荷泽定陶西北),其国拥有今山东的西南部地区,处于齐、鲁、宋、卫国之间,国力较弱。传25世,至曹伯阳15年(公元前487年),被宋国灭掉。
  3.滕国---始封祖是文王之子错叔绣(封侯爵)。今滕县西南14里处有古滕城遗址。该国与鲁国关系密切,并依附于宋、晋国,参加大国的会盟和战争。公元前415年为越国所灭,不久复国。后又被宋(一说齐)灭掉。共传23世。
  4.郕国---始封君为(伯爵)周文王之子叔武。史不载其世系与国君号谥。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发现成伯孙父鬲,或疑郕国本封于西周畿内,春秋时改封于山东。地在今宁阳县东北(一说在河南范县)。鲁庄公8年(公元前686年)鲁、齐围攻郕,郕降于齐。
  5.郜国---封子爵,始封祖是周文王之子(名不详)。国境在今成武县东南约于春秋初年为郑国所灭。传世器有郜史硕父鼎及郜仲尊。
  6.茅国---亦作茆。始封君为周公旦之子(名不详)。在今金乡县西南。后入为邾国(按:后叙)。
  7.阳国---(或说为偃姓,又说为御姓),封侯爵。故城在今沂水县西南。鲁闵公2年(公元前660年),齐国逼徙其民而取地。一说本在今青州市东南,齐国逼迁于此。
  8.遽国---乃鲁附属国,在今金乡县稍东。鲁隐公2年(公元前721年),为鲁占有。
  9.邢国---始封君为周公旦之子(名不传)。本在今河北邢台市。公元前662年,翟攻邢,后齐桓公联合宋、曹救邢,将它迁往夷仪(今聊城西南)。前635年被卫所灭。
  二、任姓国。任(或作妊)姓,亦传为黄帝后裔。夏以前即生活于山东南部地区。有薛国、邿(音shi)国、铸国、过国。
  1.薛国---始封祖为夏朝车正奚仲(侯爵)。今滕县南30里有薛国故城遗址。后迁邳,亦曰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北。不久又迁上邳,即今微山西北,奚仲之后仲虺居薛,为商汤左相。周武王灭商,复封其后裔于薛。春秋以后,薛又迁下邳。薛国历夏、 商、周三代,可考者凡64世。战国时(或疑齐湣王3年,即前298年)灭亡,入为齐邑。传世器有薛侯匜、薛侯鼎、薛仲铜簠。
  2.邿国---亦作诗、寺。鲁之附庸国,其境在今济宁市南50里处。鲁襄公13年(公元前560年)发生内乱,分裂为三,被鲁国趁机攻取。传世器有邿伯鼎、邿遣簋、寺季鼎、寺季簋。
  3.铸(一说祁姓;亦作祝)国---封公爵。武王灭商后受封建国。 地在今肥城县南大汶河北岸。或疑后来为齐所灭。
  4.过(一说猗姓)国---夏代部落国家。地在今掖县(莱州)西北近海处。后为夏帝杼所灭。
  三、姜姓国。姜姓相传是炎帝之后。山东地区的姜姓国,一部分是周初分封的,一部分则是夏、商时代就以立国的。有齐国、纪国、州国、莱国、鄣(zhang)国、向国、巽(xun)国、逢国。
  1.齐国---春秋战国时期强国。排“战国七雄”之首。开国君主为姜尚(即《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封侯爵。在今山东北部,建都营丘(后称临淄),即今淄博市临淄区。春秋初期,继齐僖公小霸以后,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国富民强,九合诸侯,称霸天下。齐灵公15年(公元前567年)灭莱,国土扩张到今胶东半岛。其疆域东到渤海之滨,西至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滨州市无棣北(今河北盐山县南)。春秋末期,君权渐被陈氏(即田氏)所夺。战国初期,田和列为诸侯,迁齐康公于海上,姜齐遂亡。
  2.纪(亦作己)国---侯爵。西周初年受封立国,其地在今寿光县南纪台村。与齐为世仇,一直受其威胁。齐襄公8年(公元前690年),终被齐灭掉。传世器有己侯钟、己侯簋、己侯貉子簋。
  3.州国---或称淳于。公爵。建都淳于(今安丘东北)。春秋初年为杞吞并,成为杞都。
  4.莱国---亦作郲、釐。封子爵。殷商时即已存国。今龙口市东南有莱子城,即古莱国。一说在今昌邑县东南。莱与齐比邻,常有矛盾和冲突。莱共公时(公元前567年),被齐灵公攻灭。
  5.鄣国---纪附庸国。或说为纪邑。今东平县东60里旧有鄣城集。齐桓公22年(公元前664年),鄣被迫降于齐国。
  6.向国---今莒县南70里旧有向城,即此。公元前721年为莒国所灭。
  7.巽(亦作其)国---存在于殷商至春秋时代。地在今沂水县东70里。传世器有巽公作叔姜匜等。
  8.逢国---商代诸侯。周灭商,地入齐国。
  四、风姓国。风姓相传为太皞之后。太暤相传是东夷首领,其活动中心本在陈(今河南淮阳县),后向北发展,逐渐控制了济水流域。有宿国、任国、须句国、颛臾国。
  1.宿国---封男爵。地在今东平县东南20里。公元前684年,宋国派兵迁其民而取其地。后入齐为邑。
  2.任国---在今济宁市。战国时仍存。或说任即夏代的仍。
  3.须句国---亦作须朐。封子爵。在今东平县西北,或说东南。鲁僖宗21年(公元前639年)为邾所灭,次年鲁以须句乃婚姻之国伐邾,送须句君回国复位,后又灭于邾。鲁文公7年(前620年),鲁再伐邾,取须句,二国终为鲁地。
  4.颛臾国---鲁之附庸国。今费县西南80里旧有颛臾城。地在鲁国封疆内,其君为鲁国社稷之臣,曾受鲁命主蒙山之祭祀。
  五、己姓国。己姓相传是东夷族首领少皞的后代,被华夏族视为蛮夷(或东夷)。有莒国、郯(tan)国。
  1.莒(或说曹姓)国---子爵,开国君主为兹舆期。旧都介根(亦作计斤,在今胶州市西南),春秋初年迁于莒(今莒县)。有今安丘、诸城、沂水、莒县、日照等市县地。其君无谥,多以地名为生号。春秋时,屡遭齐国攻伐。公元前431年为楚所灭。
  2.郯(或说嬴姓)国---子爵,在今郯城县北。史不传其世系名号。其君曾朝鲁。战国初年(公元前414年)为越所灭。或疑后又复国。
  六、曹姓国。曹姓本自颛顼,相传其玄孙陆终生六子,第五子名安,为曹姓始祖。有邾国、小邾国。
  1.邾国---亦称邾娄、邹。子爵。开国君主是挟。据有今费、 邹、滕、金乡等县和济宁市区。建都于邾(今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把都城迁往绎(今邹县东南纪王城)。 邾虽被华夏诸侯视为蛮夷小国,但其国力之强和文化之盛,在山东地区仅次于齐、鲁两国,曾多次参与列国会盟和战争,出兵侵伐邻近国家。战国时为楚所灭。
  2.小邾国---亦称小邾娄、郳。子爵。本出于邾。周宣王时,邾君夷父颜(挟的五世孙)封子友(亦作肥)于郳(或作倪、儿,今滕县东南),为附庸国。友的后代曾跟从齐桓公尊扶王室,周天子命之为小邾子。与鲁国关系密切。战国时为楚国所灭。
  七、妘姓国。妘姓相传为帝高辛氏火正祝融的后代。有偪阳国、鄅国、夷国、寒国。
  1.偪阳国---亦作傅阳。子爵。在今枣庄市南。与邾、小邾相邻。故城遗址周围九里,基身宏阔。鲁襄公10年(公元前563年)被晋悼公会合宋、鲁等国攻灭,土地并入宋国,其族嗣远徙晋国霍人邑(今山西繁峙县东郊)。
  2.鄅国---子爵。在今临沂市北。鲁昭公18年(公元前524年)邾人袭入鄅,鄅国君民被掠往邾。次年,宋以婚姻之国伐邾,使邾尽归鄅俘,鄅复存。后土地入于鲁。
  3.夷(后或称子)国---伯爵。在今即墨市西60里壮武故城。古彝器有夷伯簋。
  4.寒国---夏代部落国家。在今潍坊市寒亭区。寒浞即出于此。
  八、妫姓国。妫姓相传为虞舜之后。有遂国、齐国。
  1.遂国---亦作隧国,地在今费城市南。公元前681年为齐所灭。
  2.齐国---即战国时田氏齐国。公元前386年齐国大臣田和被周王室列为诸侯,彻底取代了姜姓政权,但仍以“齐”为国号,都临淄。齐为战国七雄之一,曾败魏灭宋,长期与秦东西对峙,多次左右战国局势。齐缗王17年(公元前284年),燕、秦、晋联合攻齐,燕将乐毅率先破临淄,从此以后国势渐衰。齐王建45年(前221年),终被秦始皇所灭。
  九、姚姓国。姚姓亦传为虞舜之后裔。缗国---即有婚。夏代部落国家。在今金乡县东北25公里处,旧名婚城阜。《左传·昭公四年》:“夏桀为仍之会,有婚之。”又《昭公十一年》:“桀克有婚,以亡其国。”
  十、姒姓国。姒姓传为夏虞之后。有杞国、鄫国、斟灌国、斟寻国。
  1.杞国---伯爵。商汤时就已受封立国。周武王克商后,寻夏禹后裔,封东楼公于杞,是为重封,故亦称夏。初都雍丘(今河南杞县)。后受淮夷威胁,西周末期开始北迁,或以为今新泰市曾为杞都所在。杞成公(公元前654-637年在位)得齐桓公之助,迁都缘陵(今昌乐县东南)。杞文公(前549-536年在位)时又迁于淳于。杞简公元年(前445年)为楚惠王所灭。传世器有杞伯鼎、杞伯豆等。
  2.鄫(亦作缯、曾)国---子爵。故城在今枣庄市东,苍山县稍北。曾一度为鲁国附庸。鲁襄公6年(公元前567年),被莒灭掉, 昭公4年(前538年)鲁取其地。后又属齐国。
  3.斟灌国---夏代部落国家。在今寿光县东北。夏帝相曾居此。后为寒浞之子浇攻灭。
  4.斟寻国---夏代部落国家。在今潍坊市东南。夏太康曾居此。后亦被寒浇攻灭。
  十一、子姓国。子姓相传为商祖契之后。谭国---亦作鄣。子爵。今章丘县西旧有谭城,抗战前曾发掘出遗址。地当齐国东西通道,公元前684年被齐国借故灭掉。
  十二、偃姓国。偃姓相传为皋陶之后。有鬲国---夏代部落国家,在今德州市北。太康失国,夏贵族大臣靡逃奔至此,收集残余势力,援助少康恢复夏朝统治。
  十三、嬴姓国。嬴姓相传是伯益的后裔。奄国---亦作盖。在今曲阜旧城东,伯益曾居于此。后成为殷商盟国。周成王时随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反抗周朝,后为周公所灭,其地入鲁国。
  十四、漆姓国。漆姓相传为防风氏之后。鄋瞒国---长荻的一支。西周至春秋时代活动于今济南市以北的山东境内,大约处在部落向国家的过渡阶段。
  十五、东夷国。东夷是远古时代就活动于山东地区的古老民族, 后渐于华夏族融合。有介国、根牟国。
  1.介国---或说在今胶州市西南。其君葛卢曾朝见鲁僖公,并率师远袭宋邑。
  2.根牟国---鲁附庸国,其地在今沂水县南。鲁宣公9年(公元前600年),被鲁国攻取。
  十六、未详祖姓的国家。
  1.郭国---伯爵,地在今聊城市东北。存在于西周至春秋初期。 约在齐桓公以前灭亡。有器物传世。
  2.於余丘国---或作余丘。在今临沂市境,一说在章丘县。鲁庄公二年(公元前692年)曾遭鲁国攻伐。
  3.牟国---封子爵。其故城在今莱芜市东二十里处。鲁之附庸国,与鲁通婚。其君曾朝见鲁桓公。
  4.鄟国---鲁附庸国。在今郯城县东北30余里。鲁成公6年(公元前585年)为鲁所灭。
  5.莘国---亦作有莘。夏、商时期的部落国家,在今曹县北。与商汤通婚。伊尹即出于此。
  6.蒲姑国---亦作亳姑、薄姑。在今滨州市博兴县东南。周成王即位时,因参与武庚和东夷叛乱,被周公灭掉,地入齐地。
  ──摘自老窑《山东境内的古国》
  002 笔记与西沙考古名单
  在鬼船上发现的笔记有待继续研究,三叔有做笔记的习惯,而且做事情也很认真,但是笔记的内容看到后来,我发现严谨得过分,这些笔记很可能是三叔在文锦的监督下记下的。[npfans注:台版同处内容为“文锦显然有做笔记的习惯,在鬼船上发现的她留下的笔记,还有待继续研究。”]
  笔记内容重抄:
  海底考古区域分布图:
  一共为七个区域,瓷器散布在大概3000平方米的区域内,沉船位于中心的礁石左侧30米处。
  日期一
  在这样的海底条件下,传统的田野考古的办法完全不可用,我们只有使用自己创作的方法,不过海洋和大地虽然环境截然不同,但是使用的办法还是殊途同归,现在不确定海底埋的东西的具体形状和大小,第一步应该是使用洛阳铲,先把大概的勘探区域确定下来。
  海底不比陆地,具体使用的效果还不清楚,不过我感觉问题应该不是很大。
  前期打捞上来的瓷器,确定时期为永乐,这是个鼓舞人心的消息,这一批瓷器,按照沉般的位置,我们估计来自于景德镇的官窑,样式以青花带金彩为主,部分埋在海沙深处,保存完好。这批瓷器的样式,应该是运往马尼拉,最终到达当时的墨西哥。如果判断正确,那么这艘沉船上运输的最大宗的货物应该是丝绸。可惜,在海水中我们基本没有希望能够看到保存至今的丝织品痕迹。
  日期二
  洛阳铲的使用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水下作业需要更大的力气,原来配备的木锤无法使用,我们只得使用水下的岩石,牡蛎很锋利,很多人的手都受了伤。
  在水下使用洛阳铲,在水深不是特别深的地方,建议在船上作业,船上两人水下一人,这样效率更高,在水深的地方,建议采用机械作业,因为水下的关系,洛阳铲主要的作用在于判断海底海沙之下的地质成份,定出“问题区域”的边界可以使得考察工作更有效的进行,所以其实完全可以使用改装的地质钻头。
  我们只需要确定钻头带回的样本的大概成分就可以。海底下如果有沉船,就会有钙化或者珊瑚化的木头成份,和陆地不同,我们不需要根据木头的情况来判断沉船的年代。现在阶段,国内还没有人力物力可以整体保护或者开掘沉船遗迹。
  另外,很让人意外,勘探出来的形状完全不是船形,而是土字形,海底理了一个土字形的坚硬物体,大小惊人,在这远离近海的地方在海底应该不会发现地基,那么,这些海沙下面埋的庞然大物是什么呢?暂时我们都不敢下定论,不过我有一种预感,如果真如我所料,事情就好玩了。
  日期三
  考古队配备的区域条带在海水环境下基本不能发挥作用。布条太宽在海水的涌动下会把固定在海底的标志杆从海沙中扯出,最后还是使用了鱼船上的锚绳。以后的海洋考察,应该配备专业的用于水下作业的标志带。锚绳因为吸水,在水下重量很大,不易被水波带动,可以使用锚绳类似的材质,涂以显眼的颜色,以便在船上也能更好的观测水底。
  通过标带最后确定的形状,我基本能确定,这应该是一座巨大的海葬古墓,其规模完全不可推测,而且在远离近海如此远的地方,这会是谁的墓地?
  日期四
  从海底取样回来的木板中,发现了渔网和灰泥混台的浆土的痕迹,这是渔船用来封船缝和修补船体裂缝的粘合剂,如此说来,古墓有可能做过密封措施,那么很可能水下的古墓中,局部还存有空气。而最有可能存有空气的位置,在A和B两点,这两个配室相对较小,而且空间相对独立。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水压环境下,进入到古墓中而不破坏气闭环境,传统意义上要实现这样的功能,需要一个气密舱,也许我们必须凿沉一艘船。为此必须做船老大的工作。
  日期五
  7月21日,我们准备第一次进海底墓穴,入口我已经找到,想通之后,这个古墓并不复杂。
  7月24日,我们进去了一次,在里面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看样子,这古墓也不“干净”。
  名单:
  姓名
  性别
  吴三省
  男
  陈文锦
  女
  张起灵
  男
  解连环
  男
  李四地
  男
  带着尸体回去的人 男
  齐羽
  男
  霍玲
  女
  未知人二号
  男
  未知人三号
  男
  未知人四号
  女
  003 鱼在我这里
  (附十人合影照,上写“鱼在我这里”,图示:这张照片里到底藏着多少玄机?)
  004 奇门遁甲
  休门、生门、伤门、杜门、景门、死门、惊门、开门图。
  奇门遁甲的传说:
  “奇门遁甲”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由“奇”、“门”、“遁甲”三个概念组成。“奇”就是乙、丙、丁三奇;“门”就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遁”是隐藏的意思,“甲”指六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遁甲”是在十干中最为尊贵,它藏而不现,隐遁于六仪之下。“六仪”就是戊、己、庚、辛、壬、癸。隐遁原则是甲子同六戊,甲戌同六己,甲申同六庚,甲午同六辛,甲辰同六壬,甲寅同六癸。另外还配合蓬、任、冲、辅、英、芮、柱、心、禽九星。奇门遁甲的占测主要分为天、门、地三盘,象征三才。天盘的九宫有九星,中盘的八宫(中宫寄二宫)布八门,地盘的八宫代表八个方位,静止不动,同时天盘地盘上,每宫都分配着特定的奇(乙、丙、丁)仪(戊、己、庚、辛、壬、癸六仪)。这样,根据具体时日,以六仪、三奇、八门、九星排局,以占测事物关系、性状、动向,选择吉时吉方,就构成了中国神秘文化中一个特有的门类----奇门遁甲。
  005 双面人身蛇纹 (附相关插图)
  看了这些东西,我很怀疑人是否为蛇的后代?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和蛇有关的神灵数量极其多,在《山海经》中所记载的454个人物中与蛇形有关的人物就达到138个,其中被提到过蛇身记载的神灵就有伏羲,女娲,黄帝甚至西王母。
  (我特别惊讶的是,西王母在最初的记载中,也是人首蛇身,和伏羲女娲属于同一形象。)
  按照现在一般的推测,这种人首蛇身的形象,都是部落图腾演化而来,那么西王母从人首蛇身变化到人首豹身,是否是因为西王母部落属性的变更。
  也就是西王母原来是属于伏羲部落的成员,在某种条件下反水自立了门户,西去成立了自己的政权?
  这就不得而知。
  双身蛇,代表着男性的生殖器,好大一条,果然这种东西还是越大越好。有两条这么大的就更好了。可以打蝴蝶结玩儿。
  006 厍国
  古时候陕西到湖北之间生活的一个叫做“厍国”的古国,这个国家在二千年前,突然就消失了。
  这个国家的历史时断时显,零星出现于不少古简之中,西周早期似乎有过一段时间的突然繁盛,然后西周中期,就突然消声灭迹了,似乎是在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地消失在原始丛林里了。
  在很多神话传说中都有他们的存在,山海经里也有大量的篇幅记载,其中提到的川外“蛇国”,应该就是这个国家,厍是蛇的谐音,这个民族把一种人面两个身体的蛇当作神灵,所以很多装饰上,都有双身蛇的纹路。
  现在研究这个国家历史的人,大部分认为,这“厍国”是神秘“华胥古国”分裂出来的后裔,其前身要推到母系社会的时候,这个国家以双身人面蛇为图腾,主要是因为“华胥古国”有“伏羲人面蛇身”的传说。
  因为这些资料都是来自古籍和出土的文书,所以这个国家是不是真的存在,学界一直都有争议。
  007 云顶天宫壁画
  (附6幅壁画插图并配有5段简单解说)
  008 海底墓中的壁画
  阿宁在海底墓穴中拍摄的关于天宫的15张壁画照片中的一些。
  (附8幅壁画插图并配有8段简单解说)
  009 东夏国
  资料:
  书中很少提到东夏这么一个女真族政权的存在,作为一个国家实体,于金朝衰亡之际,为求女真的复兴,脱而自立,存在了七十余年,领土包括吉林、黑龙江两省大部,曾与蒙古共享高丽的纳供,称雄于辽东地区。国号初名大真,后为东夏,朝鲜史籍称之为东真。
  一、蒲鲜万奴
  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它的创立者──蒲鲜万奴,在我国东北的历史上他堪称是有数的杰出人物,然而《金史》《元史》均未为之立传,仅有散见于《纪》、《传》中某些零星事迹,这可能与史家对他怀有“逆贼”、“叛臣”的成见有关,另是修史,材料已然残缺不备,故直到几百年后的《新元史》《元书》等才为之补写专传。
  注:说不通,既然在《金史》《元史》事后都已经材料残缺不备,为何几百年后还能为其补写专传?如此说来,补写的专传是虚构为主的?那还不如前世的记载零星更加的严谨。此外,史学家的成见也说不通,因为历史就是要记录正面和反面,历史不记录的原因只能有一个,就是这个人物无关紧要。如果真的是很无比,更应该写下劣迹让他遗臭万年才对。
  这段历史,要么就是史学家认为无关紧要,要么就是完全没有任何资料,使得连杜撰都不可能。
  蒲鲜万奴,祖籍辽人,历来对他有两种评价:一是否定的,认为他是个人野心家,在搞叛乱,使金朝分裂内讧,削弱了抵抗蒙古的力量,应该批判;二是肯定的,称赞他是“辽东怪杰”,甚至誉其可“媲美阿骨打”。 由于史料的缺乏,以至于其家世在文献上渺然无存,即便是姓名也歧说不一,也有记作完颜万奴、夫合讷、富鲜万奴、布希万奴、秃珠大石、万家奴、也奴、萧万奴、万肃奴等。“夫合”、“富鲜”、“布希”为“蒲鲜”的别称,“讷”为“万奴”的急读。“完颜”可能是金之赐姓。
  注:也就是说,现在记载的历史可能是无数可以混同发音姓名者的集合体。这是典型的历史谬误,就是把两个名字类似的人理解成一个人。
  他初见于史籍记载,在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以尚厩局使(尚厩局是职司御马调习牧养的机构,次官为“使”,从五品)作为右翼都统完颜赛不的副统与宋军作战(《金史》卷12《章宗纪四》;卷113《完颜赛不传》),万奴出奇兵,配合完颜赛不的正面进攻,取得击溃宋军主力皇甫斌所部步骑数万的巨大胜利。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被任命为招讨使的监军,驻守于野狐岭,由于主帅无能,被蒙古军战败,精锐尽没。同年,耶律留哥起兵叛金,契丹族群起响应。至宁元年(1213)他受咸平路招讨使,驻屯咸平(辽宁开原)平叛。一战迪吉脑儿(辽宁昌图附近),大败,卫绍王再次宽谅了他,并擢任咸平路宣抚使。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任辽东宣抚使,成为辽东地区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当年,与留哥二战归仁,因轻敌而大败,退入东京。
  二、建国称王
  1214年金宣宗逃往南京(开封),中都(北京)陷落,金朝覆亡已成定局,由于陆路交通联系断绝,辽东已成孤悬海外的一隅飞地,处境更为危难,“时金主御下严刻,万奴畏罪不自安,又闻东驾迁汴,不暇东顾,思乘间据地自擅”。(《蒙兀尔史记\蒲鲜万奴传》)二次败于留哥亦使他认识到金朝已无挽回中兴的可能,因而唯有改图另举,别建新业,或可振奋人心,又可免受金的制约。
  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春,万奴发动兵变,分兵两路,一路南下为偏师,一路北上是主力,以攻取上京为战略目标,迅速占领了咸平、东京、沈、澄等州,接着又进攻婆速府路,攻掠上京城等地。不久留哥趁机袭破东京,建国号“辽”,万奴妻李仙娥被可特哥强娶。但留哥无意久居,劫掠一番后离去,万奴才得以收复东京。
  注:可怜的李仙娥,强娶是个暧昧的词语,真实如何大家都知道。
  起兵之初,虽取得“沈、澄诸州,及猛安谋克人亦多从之者”,但不久就连遭挫折,连已经归附的宾哥、出台、按出等十一个猛安又转投比他职位低的多的纥石烈桓端,更严重的是根据地东京的丧失,经过几个月的经验教训,使万奴认识到辽东宣抚使的名义已不起多大作用,必须改弦更张,树立起建国称王的新旗号,重振女真民族精神,才能起到诱发辽东将士,收揽辽东人心的目的。乙亥年(公元1215年,金宣宗贞祐三年)十月,在东京建都自立为天王,国号“大真”,年号天泰,谋求女真之复兴。
  注:从这里看来,并没有多少军事才能,反而是那种乘乱捞小便宜的人,现在捞了之后又没有能力保有,最后只好放弃之前一切原则的小人。属于枭雄中野心大于能力的那一类野心家,自然对于我他是一个英雄,但是在当时那种时代,他的光芒可能只能衬托其他人的伟大而已。
  三、曲降蒙古
  大真建立之初,处境艰难,被蒙、金、辽三国所围困,阻隔了与外界联系的陆路通道。辽东南部和东部的金朝成为它最近的敌人,遭受最紧迫的威胁,金廷以曲赦辽东路许以高官诱使分裂的策略,图谋笼络和瓦解其军心,从内部搞垮,更调整辽东部署,“诏谕辽东诸将共讨之”。而辽由于内部的自相残杀,又迁居辽西之地,留哥更是投降蒙古,成为其附庸,虽仍有威胁,但已退居此要地位。故对大真而言,最大最危险的敌人当是兵锋正急的蒙古。如与之硬抗,必将败亡,若伪降,还可保存实力,蜷伏待机。于是,1216年10月间,递出降表,以其子帖哥为人质入侍御营。
  注:果然。
  四、东迁立夏
  蒲鲜万奴通过麻痹蒙古,使之松懈了对自己的防范,降后不久即趁隙“率众十余万,遁入海岛”(《元史。木华黎传》),故作局促蜷伏,无意卷土重来之态,进行了一次大的军事转移,保存、休整了部属。1217年2月辽东蒙军统帅木华黎转向南伐,进图中原,未留相应的兵力守备。万奴以为机会已到,遂起兵杀死监军耶律捏儿哥,踏上了东迁的路程,大致由南北两路同时进行。
  先转战于鸭绿江下游一带,四月攻破大夫营,万奴率主力北上进攻隆安府(吉林农安),金辽东、上京等路宣抚使兼左副元帅蒲察移剌都弃城逃往汴京。既而进军上京,上京行省太平与之通,焚宗庙,执元帅承充,取上京,杀留守温迪罕老儿,然承充之女代父坚守,又得援兵,不克,于是撤军东去曷懒路、速频路交界地区。主力于1218年12月以前基本完成东迁。然其残余势力继续在辽东南部活动了一段时间。于1217年六、七月间,再度自立,改国号为东夏,年号仍延用天泰,建都开元城(其地今址众说不一)。也有说其国号本为大夏,因地处东方,为别于西夏故而名之。朝鲜史籍称之为东真。
  注:这一段打了一个时间差,甚好,显然蒲鲜万奴本身的能力是具备的,如果发展的好,这一次就能获得喘息的机会,利用更好的资源迅速巩固城防,扩展军队,等到其他几方势力反应过来,可能已经晚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已经出现了。
  五、威震辽东
  东夏立国,金廷以蒲察五斤为辽东行尚书省,又改调至上京,同时诏捕治辽东受伪署官家属皆残酷杀害,但金军仅能退处婆速一路,艰撑危局而已,哪有与东夏对抗的实力?此时,蒙古正用兵西夏,又与金力争中原,也无暇分兵辽东,为东夏的发展壮大赢得了时机。短短几年时间,经过不断的用兵,势力所及,包有了金的曷懒路、速频路和胡里改路地区,疆域范围大致为东至渤海,西北至胡里改城(黑龙江依兰),西至张广才龄,南至婆速府与朝鲜青州(朝鲜咸镜北道一带),最盛时达到南起西逾大龄中经定平东止都连浦的朝鲜古长城东段,北至今黑龙江巴彦、依兰以北至黑龙江下游地区,西起今吉林中部偏西至黑龙江南部当中一带(后期包括金上京城在内),东至日本海。耶律留哥起兵之后,其众劝自立,却降了蒙古,部下多叛,其中一部分进入高丽境内辗转侵扰,威胁王都,高丽便希望蒙古、东夏“领兵来救,一扫其类”(《高丽史》)。1218年成吉思汗派元帅哈真和扎剌,领兵一万与留哥的余部相合开赴高丽,蒲鲜万奴亦遣元帅胡土率军二万,共有十万之众,高丽自出兵四十万,共讨于江东城下,1219年春正月,其首领喊舍自杀,余者出降,遂平。高丽为表感谢之意,向两国呈献岁贡,还约定两国遣使至高丽受纳贡物。 此后,蒙古派往高丽督催贡物的使臣均取道东夏国境,与东夏的使臣常来往同行,亲如一家。蒙军元帅哈真曾对朝鲜言:“果与我结好,当先遥礼蒙古皇帝,次则礼万奴皇帝” (《高丽史》),表示蒙古已经承认了蒲鲜万奴的自立称帝。东夏以派遣使节跋涉万里前往成吉思汗西征驻跸之地朝觐,表达了大的礼节。这种友好关系一直维持到1224年,前后达六年之久。
  注:可惜,被蒙古的怀柔政策所蒙蔽了。此时的万奴王恐怕已经不敢想象和蒙古作对是一种什么状态,他所有的经历可能都维持在这种平衡上了。不过,高丽在当时并不靠谱,在蒙古的强悍下,高丽的立场并不决绝,也是一种两难的局面。
  六、东夏国破
  然东夏与蒙古之间的友好关系只是表面上的亲善,一种政治上暂时的妥协,实际上却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都在拉拢、压迫高丽以孤立或打击对方。面对蒙古的强大,东夏不但没有与高丽联手共抗,反而不断派兵侵扰其边境劫掠,致使两国时常处于小规模的战争状态,消耗了国力,却毫无所得。1223年木华黎经略中原未成,死于山西。1224年东夏与蒙古的关系出现新的转折,1月,东夏致高丽文二道:“其一曰:‘蒙古成吉思,师老绝域,不知所存,讹赤忻贪暴不仁,已绝旧好’;其一曰:‘本国于青州,贵国于定州,各自榷场,依前买卖’” (《高丽史》)。从此,蒙古使者不再经东夏国境而从婆速路出入。双方关系的交恶,东夏由于错误地估计形势应负主要责任,但是蒙古皇太弟斡赤斤(讹赤忻)的贪暴不仁,对东夏肆意索贡,也是原因之一。两国关系破裂,但并未因此而激化。 1227年成吉思汗死,窝阔台即位,经过三峰山之战,金国仅存的主力覆亡,蒙古的对外扩张政策有所改变,开始在东北地区大举用兵,两国关系又开始紧张起来。1233年2月,元太宗“诏诸王,议伐万奴,遂命皇子贵由(即:元定宗)及诸王按赤带,将左翼军讨之”(《元史》)。参加的还有多人,隶属关系如下:
  (一)皇子贵由
  (1)国王塔思
  A、石抹查剌
  B、石抹孛迭尔
  (2)兀良合台
  (二)诸王按赤带(台)
  移剌买奴(左翼军)
  (三)王荣祖(先“伐高丽”,后“进讨万奴擒之”)
  蒙古大军取道高丽,北进东夏境内。1233年9月包围南京,虽然“城坚如立铁” (《元史》),终因寡不敌众,城陷,蒲鲜万奴被擒(一说被杀)。蒙军继续前进,攻占“开元(黑龙江省牡丹江东部)、恤品(绥芬河流域中下游),东土悉平”(《元史》)。东夏国亡,立国一十九年。
  注:这就是云顶天宫壁画上所描绘的最后一战,当时对于东夏这样的小国,承载的是整个民族最后的尊严,必然是全国死战,可以想象当时如日中天的蒙古人和死战不留的女真人会有多么惨烈的交锋,这段血腥的记忆必然深深地留在了幸存的女真人的心里。
  七、政权仍存
  过去都认为东夏随万奴的被擒而灭亡,但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发现刻有“大同”年款的官印以来,对东夏国的存亡又有新说。据王国维的考证:“《高丽史》多记东真即大真与高丽交涉事,自太宗癸巳(1233)以后,至世祖至元之末(1294),凡二十见。意万奴既擒之后,蒙古仍用之,以镇抚其地,其子孙承袭如藩国然,故尚有东真之称”(《黑鞑事略笺证》)。另外在《高丽史》和《元史》1233年后多年的记载中仍使用“贵国”、“东夏万奴国”的称谓。1234年2月,“蒙古留百余骑于东真,余皆引还”(《高丽史》)。1235年设开元、南京二万户府,后者总管可能即东夏国王兼任。东夏的旧属继续维持管理着该地区的政务,而使用的年号就是“大同”,于当地出土了多颗不同年份的大同年号官印,足以证明。作为藩国的东夏,自此对蒙古一直归顺服从,并协助蒙军镇压高丽的反叛。
  注:汪藏海生活在明末,显然这个政权在逐步萎缩的过程中并没有消失,而是从国逐渐消减成城邦,又从城邦消减成部落。
  1235年蒙古三伐高丽,东夏军即作为前导,攻下了龙津镇、镇溟城等地(《高丽史》)1236年蒙军再入高丽,曾派援兵百余骑,侵入高丽东北境,自耀德、静边趋永兴仓(《高丽史》)。到了蒙哥统治时期,蒙古再度大规模用兵高丽,东夏又成为蒙军进兵的通路。
  据《高丽史》记载,自1249年至1259年,每年都有东夏的兵马入境侵扰。1257年,入登州的一次多至三千余骑,1258年还出舟师围攻高城县的松岛。直至蒙古出面干预,才停止。元世祖即位后,开始逐步加强对东夏的控制。至元三年(1266)二月,曾设立过东京、开元、恤品、合懒、婆速等路宣抚司。至元二十年(1283)五月,又增设海西辽东提刑按察司。恤品、合懒两路是东夏的领地,海西当谓包括东夏在内,可见已一律与国内地区统治管辖。至1287年后,似不再有“东真”、“东夏”之名,想东夏藩国当撤于前。
  注:可怜的高丽,此时东夏的国的残余必然已经退入长白山,进入了隐蔽的生活。
  八、历史遗迹
  1、城子山山城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