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原笑道:“这怎么会错,我族兄嘛——鲁先生请坐。”
鲁云谷坐下,摇头笑道:“张燕客转性了,竟会向鲁某道歉,这也算得一桩奇闻了。”
一边的小奚奴武陵心里快活,管不住自己的嘴,说道:“鲁先生有所不知,我家少爷方才与燕客公子赌书赢了,燕客公子以后必须得听我家少爷的话。”
“什么输了,又赢了?”鲁云谷一头雾水。
张原解释道:“是读一段书,让我猜书名。”
鲁云谷哈哈大笑,能让著名纨绔张燕客服软那可真不是容易的事,问:“赌的哪部书?”
张原清咳一声,答道:“《金瓶梅》。”
鲁云谷思索片刻,从没听说过有这样一部书,问:“是与袁中郎的《瓶史》一般论插花的吗?”
有瓶、有梅,不就是插花吗?
张原正端着杯子喝茶,“噗”地喷了,咳嗽不止。
小丫头兔亭赶紧为少爷抚背。
鲁云谷以一个医者的口吻说道:“喝茶、进食时莫要说话,就是要说也不要着急,慢慢说。”又问了一句:“是论插花的吗?”
张原只好答道:“差不多,也有讲插花的。”
鲁云谷道:“那《金瓶梅》可否也借鲁某一阅?”
张原道:“抱歉,鲁先生,那书是张燕客的。”
鲁云谷“哦”的一声,不再问《金瓶梅》的事,走到张原面前,让张原背光而坐,然后解掉眼罩,仔细诊看张原的眼睛,询问良久,点头道:“介子世兄心能静下来,这很好,你的眼疾病因在于自幼太过于喜欢吃糖,又且性子急肝火旺,养目先要养肝,养肝必先养性,性情平和,心静神清,自然耳聪目明,你这眼疾很快能痊愈了——今日是六月二十二,在七月十五盂兰盆节之前就可摘掉眼罩了,近日只要不去炎阳下行走、不要注视烛火,在室内不戴眼罩也可,就是不能看书识字,切记,还有,就是痊愈后也要尽量少吃甜食,不要过度用眼,养眼是终身之事。”
张原道:“记住了,多谢鲁先生细心诊视。”心里道:“看来我需要一副墨镜,不知道在澳门的那些西洋人有没有墨镜卖。”
鲁云谷今日有闲,上门为张原复诊,顺便也想与张原说说话。
两个人坐在正厅外的围廊上,摇着蒲扇闲谈。
长夏的午前,看着檐外白炽的日光,铺地青砖似在蒸发热气,这种天气能坐在檐荫下挥扇闲谈显然是相当惬意的,偶尔还有清风拂来。
鲁云谷心情甚好,每次与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交谈,他都有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感觉,很多他自己想不明白的事情,这少年却能一语道破,比如筷子插在水杯里,为什么水面上的那截与水中的那截看上去象是弯折的?
鲁云谷心想:“东张的这个少年此前怎么默默无闻,都说西张的张宗子、城南祁氏的祁虎子是本县的两大神童,依我看这个张原张介子绝不在那两位之下,只怕还胜过那两位。”
……
傍晚,张母吕氏从鉴湖田庄回来,说是收成不好,佃户的麦租只收上六成,这几年收成都不好——
张原心想:“上半年不都是风调雨顺吗,怎么会收成不好,鉴湖那边可都是良田,只要不遭洪涝,哪里会年年收成不好!”
张原有一种感觉,张彩之父张大春极有可能从中渔利,因为他父亲张瑞阳长年在外,母亲吕氏毕竟是女流,这些年张原家的田租都是由张大春打理——
这些疑问张原现在只是放在心里,他眼睛还不好使,不宜多操心,待完全脱去眼罩后再帮母亲料理一下这些事也不迟,平时多留心便是。
次日,范珍、詹士元二人照常来为张原诵读《春秋经传集解》,读罢一卷,闲谈时间,范珍道:“介子少爷可知燕客公子的事?”
“什么事?”张原问。
范珍道:“燕客公子昨日傍晚喝得烂醉,提一根竹节鞭,见人就打,后来又叫人给他眼睛蒙上,说要冥想开启宿慧,满口胡言乱语,跌跌撞撞撒酒疯。”
范珍、詹士元知道张萼昨天来了张原这里,一回去就大发癫狂,不知是不是张原言语触发的?
张原道:“三兄是极聪明的人,是千里马,千里马必不驯,嗯,慢慢会好的。”
又过了几天,范珍对张原道:“燕客公子这几日学静坐,还整日蒙着眼睛,虽然不明说,但显然是学介子少爷,不知究竟是何缘故?”
张原笑道:“三兄那天听我说心静生智,耳听更胜目视,听书记得更牢,想必是这个缘故。”
范、詹二人都笑。
范珍看着张原半眯着眼睛的样子,这十五岁的少年去掉眼罩看上去容貌清雅,但还是有些稚涩的,只是神态口气依然稳健冷静,范珍心想:“难道真有这种事,听书能记得更牢?不过这少年倒真是过耳成诵。”
张原从范、詹二人处了解到,想要考童生、考秀才,必读的书如下:
《四书集注》、《孝经》、《小学》、《五经》传注、《周礼》、《仪礼》、《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性理》、《文选》、《八家文集》、《文章正宗》——
初步估计,熟读这些书至少需要三年时间,然后从五经中选取一经作为本经,县考、府考都从本经出题,张原为自己选的本经就是《春秋》,三十卷的《春秋经传集解》他已经听范、詹二人读完,也已记忆于心,只是没想到还要读那么多的书,这童生、秀才真不是那么容易考的啊。
却听范珍又道:“也有取巧考上秀才的,别的书都不读,只读《四书集注》和本经,然后揣摩八股时文,考中的也有不少,嘿嘿,这等不学无术的秀才,还不如我和老詹。”
——————————————————
眼罩一除,天下我有,哈哈,继续求票票。
第十章 一树梨花压海棠
更新时间2012-1-19 21:52:51 字数:2527
《四书集注》和《五经》传注张原已经听过一遍,其他的《国语》、《战国策》四百年后就读过,既然要专治《春秋》,那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杨士勋的《春秋榖梁传疏》不可不读,张原家里并没有这两部书,托范珍从西张借来读给他听。
已经是农历七月上旬,张原的眼睛恢复得差不多了,他曾经尝试过,自己看一页书和听人读一页书,记忆效果大不一样,自己看书只能记住一小半,而听一遍却能记住十之八九——
张原心想:“看来老天爷是要我一辈子养眼啊,也好,过目成诵不稀奇,过耳不忘才难得,只是我身边得常备两个能读书给我听的人,老范、老詹不长久,得另外物色,嗯,红袖添香夜听书似乎不错,可我还小,也没银子,慢慢来,从长计议吧。”
张原一家对张原的改变似乎并不诧异,张母吕氏认为儿子是经历了眼疾之苦变得懂事了,而与张原朝夕相处的小奚奴武陵只觉得快活,他喜欢现在的少爷,两次把西张的燕客公子整得灰头土脸,真是畅快啊,十岁的兔亭可以无视,伊亭呢,不识字,没觉得读书与不读书的少爷有什么区别,至于张大春、张彩父子,他们尚未领教介子少爷的手段。
七月初七乞巧节这日午后,张原正在书房里听范、詹二人为他诵读《春秋繁露》,听到后园小门有人在拍门,从后门进出的一般都是图方便的婢仆下人,张原便让武陵去看看是谁?
不一会,武陵领着一个十七、八岁容貌娟秀的婢女来了,这婢女跪在书房外,哀哀哭泣道:“介子少爷,小婢求介子少爷——”
这婢女一开口,张原就辨出这是当日跟着张萼来作赌注的那个美婢,问:“什么事?”
张母吕氏也听到后园有人敲门,让大丫头伊亭过来看看,伊亭一看跪在少爷书房外的这个西张婢女,奇道:“咦,秋菱,你来这里做什么!”
这个秋菱平时很神气,伊亭在投醪河边洗衣服,她有时会站在河岸垂柳下一边嗑瓜子一边与伊亭闲话,有一次还故意与伊亭比谁的手好看,伊亭一年四季都要下水洗衣服的,手自然粗糙,哪有秋菱的手细嫩,但伊亭也不是好惹的,回敬道:“我是辛苦一点,但从没挨过打,我家太太对下人好。”秋菱恼羞成怒,再也不睬伊亭了——
而这时的秋菱显然神气不起来了,哭哭啼啼道:“伊亭姐,帮我求求介子少爷吧,我家公子要把我送给看门的老苍头。”
范珍忍不住笑出声来,对张原道:“是这么回事,燕客公子学介子少爷蒙眼静坐了几天,似乎未见生智,让人读书给他听,却越听越心躁,这个秋菱也不知怎么惹到燕客公子了,三天两头挨打,不过送给看门老苍头的事范某却未听说——”
跪在门槛外的秋菱接口道:“就是早间的事,三公子命小婢晚边就与老苍头成亲。”
范珍笑道:“是那个姓吴的老苍头吗,六十多岁了,一树梨花压海棠啊。”说着还“啧啧”两声,似甚艳羡。
秋菱哭道:“小婢求求介子少爷——”
伊亭道:“这可奇了,燕客公子要把你配给下人,你来求我家少爷做什么!”
秋菱道:“燕客公子曾与介子少爷有赌约,小婢——小婢情愿服侍介子少爷。”
张原一听这话,心里颇不舒服:“这个秋菱当日听张萼说要把她输给我,连叫着不要不要,到今日要被张萼送给吴老苍头了,才想着来东张,嘿嘿,我张介子就只比老吴头强点?”摇头道:“我不要你服侍。”
秋菱大哭道:“介子少爷,求你救救小婢吧,那老苍头又老又丑也就罢了,还一身的疥疮,小婢宁死也不嫁他,求求介子少爷,只有介子少爷能让三公子回心转意,求求少爷了。”
范珍奇怪地问:“什么赌约?”
秋菱这时也顾不得了,把当日张萼输给张原的事说了出来。
范珍、詹士元二人面面相觑,心道难怪燕客公子那日撒酒疯,原来是有这么一桩大郁闷事。
范珍笑道:“此婢言语可怜,与那吴苍头也的确不般配,介子少爷若能把她从三公子处要来,那也是一桩美事。”
张原觑眼看那个秋菱,虽有几分姿色,也只是俗艳,而且嫌贫爱富太势利,他没什么兴趣,摇头道:“我不要她服侍——武陵,送她走。”
“且慢,”范珍朝张原一揖:“介子少爷,借一步说话。”
詹士元明白范珍的心意,笑道:“在下先回去了,范兄留下与介子少爷长谈吧。”
詹士元走后,书房里只有张原与范珍二人,范珍朝张原深深一揖,低声道:“好教少爷得知,范某内人早逝,一直未续弦,若少爷能让三公子将秋菱许给我为妾,那范某感激不尽。”
张原微笑着打量这个范珍,年近五十,山羊胡子,清清瘦瘦,嗯,不错,君子成人之美,这样的善事做做无妨,说道:“那我试试。”
范珍大喜,连连道谢。
张原便把秋菱叫进来,说了范先生意欲娶她为妾,问秋菱意下如何?
秋菱就怕配给又老又丑又腌臜的老吴头,而且要面对西张那些婢仆的鄙夷,脸全丢光了,还不如死掉的好,这范清客斯斯文文,虽然年龄也不小了,但与老吴头相比那却好得多了,哪有不答应的。
张原当即写了一封书帖,就让秋菱回去交给张萼,秋菱畏缩不敢去,张原道:“事成与不成,就在这书帖。”秋菱这才接了书帖回西张去了。
张原道:“范先生,时辰还早,请范先生把这第七卷念完吧。”
范珍便开始念书,大约念了十余页,就听张彩来报,西张三公子来了。
范珍心道:“果然是召之即来啊。”
却听张原道:“范先生先到侧室暂避一下,我也要给我三兄留点颜面不是。”
范珍暗暗点头,这个张原为人处事真不象是十五岁的少年啊,如此的气度和城府,绝非池中物。
……
张萼来到书房,见只有张原一人,心下一松,气色顿缓,拱拱手,问:“介子,唤我何事?”
张原道:“三兄请坐,我有一事与三兄商量。”
张萼见张原言语客气,心下欢喜,道:“好说好说,介子有何事?”
张原道:“听说三兄要把秋菱送给看门的吴老苍头,那秋菱跑到我这里哭哭啼啼,说宁愿服侍我也绝不嫁那老吴头,这样看来,我张介子比那老吴头还是更讨美人欢心一些啊。”
张萼哈哈大笑,说道:“那贱婢竟跑到你这里求告来了,怎么,介子你要她?”
张原道:“嗯,送我吧,怎么也要胜过那老吴头啊。”
张萼笑道:“那好,等下就让她过来,介子,我要先与你下一局棋。”
张原依旧蒙眼与张萼下棋,对局结果是,张原又胜了。
张萼现在对这个小他半岁的族弟已经有点佩服了,说道:“介子,明日我与你下围棋,你还敢蒙眼与我对弈否?”
象棋能下盲棋的人不少,但围棋千变万化、子数繁多,没有听说谁能蒙目对弈的。
张原道:“试试无妨。”
张萼道:“好,明日见。”
当日傍晚,秋菱过来了,带来了她的奴契,有张萼的背书。
————————————————————
新书榜第三了,给力啊,能不能第二啊,书友们一起试试。
第十一章 竹亭、盲棋、看雨
更新时间2012-1-20 12:21:31 字数:2379
拱桥下的那座小竹亭早已建好,因为张萼最近蒙目静坐,一直没去看那亭子,所幸也没下过大雨,亭子还没被河水冲走,送来秋菱的次日午后,张萼让声伎王可餐来请张原来拱桥下竹亭对弈。
这日天气尤为闷热,秋老虎啊,远处天边有灰色云层在堆积,都已立秋了,天还这么热,实在是反常,估计晚边会有一场暴雨。
张原来到拱桥下就摘掉了眼罩,眼罩不是墨镜,老戴着不舒服的,谁愿意昏天黑地摸索啊。
“哈哈,介子。”
张萼大笑着迎过来,见张原身边随侍的还是小奚奴武陵,便道:“怎么还是小武跟着,秋菱呢?”
没等张原回答,又凑近低笑道:“介子,那美婢服侍得可好?”
张原笑道:“什么美婢,让你打得全身青一块紫一块,我看着就倒胃口,已经转手送给范珍了。”
张萼一愣:“就送人了!介子你比我还败家啊,那样一个妙龄婢女少说也要百把两银子,身上有些淤青何妨,养几天不就白嫩如初了。”
张原道:“不说了,已经送掉了,来,我们下棋。”步入竹亭。
送了就送了,张萼也无所谓,他本就是挥金如土的,花大价钱买来的东西玩厌了随手丢弃是常有的事,摇着头道:“秋菱已是你东张的人,你怎么处置是你的事,就是便宜了老范,秋菱那贱婢床笫之间还是颇肯凑趣的。”跟着进到亭中。
竹亭虽小但雅致,是用新斫下来的翠竹搭建的,能嗅到清新的竹香,只是与周遭环境太不搭配,边上就是河滩碎石,顶上是桥拱,建个竹亭在这里,实在是不伦不类,但张萼觉得不错。
一张精致的黄花梨木棋桌,两条乌木八足圆凳,棋桌上摆放着千年榧木棋枰和永昌府出产的棋子,对角四个座子已经摆上。
张萼问道:“介子,要不要赌点什么?”
张原道:“不赌。”
张萼笑笑,也不强求要赌,他现在感兴趣的是张原怎么下盲棋,自尧创围棋以教其子丹朱以来,就没有听说谁能下盲棋的。
猜先,张原执白先行。
张原背过身去,面朝投醪河水,半闭着眼睛,说道:“去位人官。”
这第一手其实就是星位小飞挂,但古棋记谱法就是这么记的,把围棋分成四大区域,东北是去位、西北是上位、东南是入位、西南是平位,然后再把十九道用十九个字来标识,这十九个字是“天地人时行官斗方州日冬月闰雉望相生松客”,因为要下盲棋,张原昨晚临阵磨枪,了解并准备了一下。
张萼点头道:“好,你还真敢下盲棋。”便拈一颗白子落在“去位人官”那个点上,这是代张原落的子,同时口里念道:“去位人日”,这是黑子三间低夹。
张原起先还有些忐忑,担心自己记乱了这复杂的围棋手数,毕竟围棋下盲棋是极难的事,即便是职业顶级大棋士也下不了盲棋,据他所知,后世只有一个名叫鲍云的业余六段能下盲棋——
几十手棋过后,张原有了自信,他能清楚地记得每一个棋子的位置,围棋与象棋不同,围棋除了棋子被吃,落子后是不能移动的,这相对来说会好记一些,难就难在子数繁多,而且要尽量避免打劫,打劫太复杂了,很可能会出现记忆混乱。
执黑的张萼却是越下越吃惊,和象棋一样,张原的围棋也是跟他学的,以前张萼要让张原两个子,而现在是平手分先,仅仅五十手棋,张萼的黑棋已经尽落下风。
张萼盯着张原的背影挠头了,他实在想不明白,张原的围棋怎么也能这么犀利?
若说象棋得到一本秘谱揣摩一下、学几个套路或许能用得上,但围棋显然不是靠看看秘谱就能提高棋艺的,看来介子是真的心静生智、开启宿慧了,这让张萼既羡慕又嫉妒,他蒙眼静坐了小半个月,半点智也没生,心浮气躁搞得嘴巴起泡。
……
起风了,堆在天边的灰暗云层象吹气一般膨胀起来,云层的颜色逐渐变浓变黑,闪电噼啪作响,雷声隆隆,一场暴雨即将滂沱而下。
有两个人悄然走下桥来,也到了亭子上,张原背着身子,不知来人是谁,但自从这两个人的到来,张萼的棋路有了一些变化,下出的棋明显要比张萼强一些,张萼了解以前张原的棋力,张原也清楚张萼的棋力,以后世的衡量法,张萼棋力相当于业余弱二段,而现在的张原有业余强四段的实力,可以让张萼三个子——
“有人来为张萼支招了,这人棋力大约三段弱。”
张原也不点破,继续对弈,白棋已呈压倒性优势,这时就是聂卫平来了他也不惧。
黑云笼罩住了整个天空,拱桥下昏暗如暮夜,张萼他们都快看不清棋盘了,脑袋栽在棋盘上盯着看。
张原却是悠闲,因为担心炽亮的闪电晃到眼,干脆闭上眼睛。
突然,“唰”的一声,由远而近,好比沙地上走来鸭群,大雨下来了,原本死气沉沉的投醪河顿时活跃起来,好似一条隐在地表的潜龙,摇头摆尾开始浮现。
武陵轻声道:“少爷,这里不能再待了,很快就会涨水的。”
张萼叫道:“不行,挑灯夜战也要把这局棋下完。”
张原可不愿和张萼这个疯子磨蹭,说道:“三兄,你们是几个人战我一人啊。”
张萼没出声,听到另一个人笑了起来,这人说道:“介子,真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啊,你何时学得这一手好棋,只怕我也不是你的对手。”
张原转过身,雨下来之后,天稍微亮了一些,只见张萼身边站着两个人,一个是声伎潘小妃,另一个是眉目清朗的少年,十六、七岁的样子,身量中等,双颧微突,下巴稍尖,眼睛极有神。
“啊,是宗子大兄。”
这个宗子大兄不出现,张原就还没来得及记起,这时现身竹亭,张原的两世记忆霍然交汇,张岱张宗子,周作人、林语堂、黄裳极推崇的晚明小品文大家,张原读大学时有个老师就是张岱的崇拜者,说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天下第一等的文章,因为老师极力推荐的缘故,张原也看过不少张岱的小品文,最欣赏的是张岱旷达诙谐的性情,张岱的《自题小像》自嘲道: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这是明亡后张岱貌似旷达其实伤感的感慨,而现在,张岱才十六岁,是绍兴张氏子弟,是西张的长房长孙,更是一个有品味的纨绔子弟——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这就是此时的张岱,大张原一岁的族兄。
————————————————————
书友中有没有象小道一样喜欢张岱的?
第十二章 白头蹉跎老神童
更新时间2012-1-20 21:41:36 字数:2558
“介子,这几个月我在武林读书,不知道你得了眼疾,现今可大好了?”
张岱笑着上下打量这个族弟张原,他是昨日才从杭州回到山阴的,听王可餐说起张原下蒙目棋的事,颇为好奇,方才又听说堂弟张萼在这桥下与张原对弈,便赶来看看,见张原果然是背转身子不看棋枰全靠记性下棋,这让自负聪慧过人的张岱非常惊异,因为张岱非常清楚围棋的盲棋有多么难,再细看棋局,张萼的黑棋已呈败势,他接手帮着下,却也无力挽回。
张原也打量着这位名传后世的族兄,应道:“已经大好了,多谢宗子大兄关心。”这才想起张岱去杭州读书是为了乡试备考,因为今年是壬子年,每逢子、午、卯、酉年就是乡试之年,三年一次,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中举的士子次年进京参加京城会试——
张岱是绍兴府的神童,八岁时跟着大父张汝霖到西湖的别墅避暑,大名士陈继儒也在西湖游玩访友,陈继儒骑着一头大角鹿,往来湖滨,好似神仙中人,某日,陈继儒来拜访张汝霖,见到了张岱,便对张汝霖说,听说你这个孙子善属对,我要当面考考他,就指着屏风上的《李白骑鲸图》出了上联:“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八岁的张岱应声对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陈继儒别号眉公,陈眉公放声大笑,摸着张岱的小脑袋说:“那得灵敏至此,吾小友也。”——
张岱十二岁时县试、府试、道试连捷,成了山阴县最年少的秀才,绍兴人都说西张又要出状元了,张岱的高祖张元汴就是四十年前的状元郎——
因为年幼,张岱没有参加己酉年的乡试,而这一次,则是志在必得了。
有着后世记忆的张原却是心里清楚,张岱才高命蹇,少年成名,到白头依然是老秀才,这科举取士虽然看似公平,但也有很多才学过人之辈蹉跎场屋、困顿一生,远的不说,山阴本地的就有徐渭徐文长,徐文长才华横溢,可就是死也考不上举人,大名士陈继儒也只是个秀才功名,当然,焚毁襕衫、放弃科考的陈继儒做他的隐士高人,也混得很不错。
生逢此世,跑到陕西去啸聚灾民作乱自称闯将、八大王那不是张原的理想,象范文程那样做满清的开国功臣更是张原深恶痛绝的,也不能学陈继儒做悠哉悠哉的隐士,陈继儒在明亡之前就死了,他张原现在才十五岁,所以只有科举这条路可以走,一步步来,只希望不要走得太累,还得留点精力享受生活不是——
但从陈继儒、张岱的经历来看,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并不一定就能科举顺利,八股文考试一定另有诀窍,他一定要找到这诀窍,而且出名要早,若是等到崇祯十六年才考上进士,那可就哀哉了。
……
张岱见张原眯着眼睛在出神,不知在想些什么,便叫了一声:“介子——”
张原这才恍然道:“哦,宗子大兄不是下月初九乡试吗,怎么却回来了?”
张岱道:“这次回来主要是向大父请教一些事,也沿路散散心,月底再赴武林。”
张萼道:“大兄这次乡试,自是手到擒来,有什么好着急的,也就是看名次高下而已,若能中解元那就快哉了。”
张岱嘴角含笑,矜持道:“解元是命数,争不来的。”
十六岁的张岱显然是信心满满,中解元要靠禄命,但中举却是稳稳的。
一边的张原却是暗暗叹息,眼前这个少年意气风发的宗子大兄,一直考到明朝灭亡、考了三十年也没考上举人,然后国破家亡,披发入山如野人,只有借手中笔回首往事前尘、追忆末世繁华,实在是可悲可叹——
“如果可以,我应该帮帮这位宗子大兄。”然而转念又想:“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不经历国破家亡沧桑之痛,宗子大兄肯定写不出那些飘逸洒脱、饱含深情的绝世美文——《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金山夜戏》、《二十四桥风月》……这些绝妙的小品文怎么办,这可都是文学瑰宝啊,不能因为宗子大兄的命运改变了就没了啊。”
……
雨越下越大,桥面上一片“沙沙”的雨声,雨水又沿着石缝淌下来,先是滴滴嗒嗒,再是成串成溜,那投醪河水也喧嚣沸腾起来,风声、雨声还有雷声,在这桥拱下说话要叫喊才能听得见——
张萼还舍不得这局棋,叫喊道:“介子,这棋还下不下了?”
张岱摇头喊道:“没法下了,输得不能再输了,三弟,你下不过介子的。”
张萼不服气,但大兄张岱的棋力稳稳压他一头,大兄既这么说,那这棋只怕真是不行了。
张萼这回倒没有恼羞成怒踢翻棋桌,只是唉声叹气,忽然又高兴起来,喊道:“大兄,你来和介子下一局,领教一下介子的厉害。”
张岱有点跃跃欲试,却道:“这水马上就要涨过来了,再不走就要连亭子一起被冲走——对了,这竹亭是三弟让人建的吧。”
张萼笑道:“舍我其谁,谁有我这般风雅。”
张岱笑道:“且看这风雅的亭子能不能扛得住暴涨的河水。”
这时,小丫头兔亭拿着两把油纸伞过来了,桥拱下有张岱、张原、张萼、武陵、王可餐、潘小妃,连同兔亭一共七人,两把伞哪里够。
兔亭说:“宅子里也没有那么伞。”
潘小妃道:“我去叫人拿伞来。”脱下青丝鞋提在手里,冒雨跑着去了。
声伎潘小妃名字酷似女子,却是演小花脸的,性子也爽朗,而旦角王可餐神态举止都象女子。
潘小妃很快就跑回来了,身后跟着两个健仆,每人腋下挟着三把伞,自己就是赤头淋雨,这样跑得快。
张岱道:“先不忙回去,我们且到桥上看水。”
张原便与张岱、张萼一起到石拱桥上俯看投醪河水,两千年前越王勾践誓师伐吴,会稽父老送上壶浆甜酒,勾践跪而受酒,命人将酒倒进这条河里,军士迎流痛饮,这就是投醪河得名的由来。
一场暴雨,投醪河水奔流浩大起来,这河湾涨水尤其快,眼看着三拱桥下全部过水,那个竹亭已被水淹了半截,张原等人就在桥上撑着伞看这竹亭什么时候才会被水冲走?
张岱询问张原下盲棋的事,张原倒没怎么说,那张萼却竭力替他吹嘘,说张原过耳不忘,洋洋三十卷的《春秋经传集解》听过一遍就能背诵,更神奇的是因为眼疾而开启了宿慧,上辈子读过的书都记得——
张岱暗暗稀奇,他很清楚堂弟张萼的习性,自高自大,桀骜不驯,哪里会这么夸赞别人!
张岱道:“那我倒要见识一下介子的过耳不忘,现在就到介子家去,也向五伯母问个安,可好?”张原之父张瑞阳在东张排行第五,所以张岱称张原母亲为五伯母。
“快看快看,亭子浮出来了。”潘小妃大叫道。
张原探头一看,拱桥下那个竹亭载浮载沉地出来了,半歪着缓缓流去。
张萼连叫:“有趣有趣,下游有人会拣到个亭。”瞥眼看到站在张原身边的小丫头兔亭,便加了一句:“拣到个兔亭。”
这话没有多好笑,张萼却捧腹大笑,这家伙真是异于常人的。
————————————————
新书第二了,能不能第一呢,小道你好贪心啊,书友们,这是贪心吗?不,是信心,求票票,求票票!
第十三章 蜀道难
更新时间2012-1-21 14:12:29 字数:2527
又是打雷,又是下雨,小丫头兔亭拿伞出去好久了,还没看到张原回来,张母吕氏有些担心,由伊亭陪着,小脚伶仃小心翼翼走过坑坑洼洼积水的后园,站在后门口朝投醪河那边张望,正好看到张原他们过来了,这才放心。
“五伯母安好。”
张岱向张母吕氏施礼,少年张岱奢靡浮华,鲜衣骏马、美婢娈童的许多爱好与堂弟张萼差不多,但他不会向张萼那般狂躁不可理喻,他知书达礼。
张萼以前来找张原玩耍,有时遇见张母吕氏只是叫声“伯母好”,就匆匆而过,哪会鞠躬施礼,这时见张岱行礼,也就跟着行礼问安,所以说张萼是被他母亲王夫人宠坏了的。
张母吕氏含笑道:“宗子何时回来的?快进来,快进来,避避雨。”
张原与张岱、张萼来到西楼书房坐定,武陵上茶,张岱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小口,眉头微皱,没说什么,但也不肯再喝,显然是嫌张原家的茶太劣。
张原微微一笑,心道:“张宗子,你还嫌我家茶劣,我可知道你的底细,你少年时享用太过头了,老来穷困潦倒,竟要亲自挑粪灌园,被两个老妾呼来喝去的使唤——”
张萼问:“大兄,你和介子先来一局围棋如何?”
张岱欣然道:“时辰还早,先对弈一局,再考校介子过耳不忘的本事。”问:“介子,还下盲棋吗?”
张原道:“是。”这并非故意藐视张岱,而是因为下盲棋需要非常的专注和耐心,能极大地锻炼记忆力和想象力。
张岱颇为不悦,淡淡道:“那好,我就见识一下介子的盲棋。”
雨还在“哗哗”地下着,屋顶窗外,好似急管繁弦,颇助棋兴,这局棋下了半个多时辰,张岱执白,终局输了五子半。
张岱有些愧恧,偏那张萼又在一边哈哈大笑道:“大兄也下不过介子啊,哈哈。”
年少傲气,张岱面皮挂不住,负气道:“介子,再来一局。”
张原道:“宗子大兄,今日就下到这里吧,我还要向大兄请教诗书。”
张岱的心智不是张萼比得了的,略一回想方才的对局,发现自己始终没有胜机,看来这不是一局的胜负,而是介子的棋力实在是在他之上,再下也定然输多赢少,更何况是负气的对局——
“嗯。”张岱道:“听说你听了一遍《春秋经传集解》就能成诵,那我考考你,文公四年,经传都记了些什么?”
张原背诵道:“四年春,公自至晋。夏,逆妇姜于齐。狄侵齐。秋楚人灭江。晋侯伐秦。卫侯使甯俞来聘。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风氏薨。”
这是《春秋》记载的鲁文公在位第四年发生的大事,背诵完经文,张原又将《左传》对这一年大事的解释朗朗诵出。
张岱喜道:“一字不差,怎么以前却没看出介子有如此天资!”
张萼道:“不都说了吗,介子是得了眼疾后静坐入神开启宿慧了。”
张岱道:“那介子可称得上是读书种子了,想必也是要由科举求功名了?”
张原毫不含糊地应道:“正是。”
张萼撇嘴道:“俗!”他觉得自己整天斗鸡走马不俗。
张岱笑道:“甲第科名,世上第一艳事,黄榜一出,即使深山穷谷,也无不传其姓氏,试看天下士子,谁能不俗?”
张萼道:“我就不俗,我视功名如粪土。”
张岱摇着头笑,不和这个堂弟理论,问张原:“介子开始学制艺了没有?”
制艺就是时文,就是八股文,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命刘伯温创制的文体。
张原道:“正要向大兄请教制艺。”
张岱道:“你是以《春秋》为本经是吧,我是《诗》,八股文并不难,你把《四书集注》和春秋三传读通了,就能学做八股文,只是我辈书生,不能专务八股,那样眼界小了、心思腐了,将为韩、柳、欧、苏这些前贤所笑,我极欣赏东坡说的‘为文当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张原点头称是,心道:“这是苏轼《文说》里的话,当然是绝妙的文论,嘿嘿,我算是明白徐文长、陈继儒、张宗子这些才子为什么屡试不中了,八股文规矩很多,你才情大发,写起来万斛泉涌、滔滔汩汩,肯定要冲破八股的樊篱,那就是破格了,考官要讲规矩的,自然不能录取你。”
却听张岱又道:“时文也有做得好的,王季重、刘启东都是时文大家,于规矩之中有飞扬文采,两人都已中了进士。”
张原问:“王季重就是王思任吧,那刘启东是谁?”
王思任也是绍兴人,孤傲刚直,豁达诙谐,鲁迅曾引用过这位老乡的一句名言“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至于刘启东,张原记不起是谁了?
张萼道:“刘启东便是刘宗周,一介穷酸。”
原来就是刘宗周啊,张原“哦”的一声,刘宗周是晚明儒学大师,开创的蕺山学派很有名,黄宗羲就是刘宗周的学生——
就听张岱喝道:“三弟不得无礼,启东先生是大父都敬重的人。”
张萼“哼”了一声,说道:“是他先对我无礼。”
张岱奇道:“启东先生怎么对你无礼了?”
张萼愤愤道:“他不是在城东大善寺设馆授徒吗,上月大父命我去向他求学,我去了,可半天不到,他就把我赶出来了,对大父说此子不可教也,害我挨大父痛骂——真正气死我也!”
张原、张岱都大笑起来,张萼这副轻浮暴躁的纨绔模样,以严谨刚直著称的刘宗周当然不会收他为徒。
张萼却又洋洋得意起来,说道:“那穷酸拒我入门,我也没让他好过,当夜我就带了两个小厮跑到大善寺,朝他住处窗户丢石子,还把他的门都给砸了,估计那穷酸唬得屁滚——”看了一眼张原,闭上了嘴。
张岱连连摇头,这个堂弟太荒唐,二叔父不在家,大父也管不了他,不过张萼看上去对介子似乎颇为忌惮,这是怎么回事?
张原又问张岱童子试的事,张岱道:“童子试的截搭小题难做,县试、府试、道试都是只考一场,每场做两篇八股文,县试、府试是四书题,道试会有五经题,今年童子试早已结束,介子要考就要等到明年了,逢丑、辰、未、戌年进行岁考,寅、巳、申、亥年科考,明年二月先是县试,然后是四月府试,后年参加提学官的道试。”
张原心道:“秀才也是三年考一次啊,这还真耽误不起。”
张岱又道:“童子试最难,据我所知,大约五十取其一,乡试三十取一,会试十取一,而我们绍兴府文风极盛,读书人多,生员尤为难考,估计六、七十才取一。”
这好比向张原当头泼一盆冷水,六、七十取一,这录取比率也太低了吧。
张萼笑嘻嘻道:“介子,知道蜀道难了吧,何如吹笛唱曲、博陆弈棋快活,你有盲棋神技,去武林、去金陵、去广陵,包管也得一世逍遥,无拘无束,不比做官差。”
——————————————————
明天过年了,总有些事要忙,小道向书友们报告一声,今明两天都是一更,新年初一会两更,初二还是一更,初三便恢复正常更新,谢谢书友们。
第十四章 兔子,走着瞧(过年好)
更新时间2012-1-22 11:32:53 字数:2877
傍晚时分,雨过天晴,原本蒸笼一般的闷热一扫而空,竟能感觉到丝丝秋意了,说夏雨如赦书真是一点也没错,真让人如蒙大赦。
张原送张岱、张萼至三拱桥边,但见晚霞映空,天清气朗,浑不见方才电闪雷鸣、急风骤雨的痕迹,只有浮浮涨涨、充塞两岸的投醪河水显示着方才那场暴雨的威力。
雨后空气清新,张原深吸一口气,作揖道:“多谢宗子大兄的指教,祝宗子大兄秋闱早传捷报。”
张岱笑道:“若秋闱得中,我就得赶赴京城参加明年初的会试了,以后只怕难得与诸弟们一聚了,本月十八,我请族中同辈兄弟游砎园,另外还要请几位即将同赴乡试的本县同学,可餐班声伎到时也会在砎园搬演新剧《牡丹亭还魂记》,绝对是眼福耳福啊——介子到时可以出门吗?”
张原道:“鲁云谷先生说我盂兰盆节后就可随意了。”《牡丹亭》还是要看一看的,也借机认识一些优秀的山阴士子,不能整日宅在家里读死书。
张岱说道:“好,到时我让人来邀你。”说罢,点了一下头,与张萼并肩走上拱桥,王可餐、潘小妃等人一溜跟在后面。
走到桥西,张岱回头看了一眼,见张原还立在河岸一株高槐下,若有所思的样子,在张原身后,是东张八户高高矮矮略显破旧的宅院——
“三弟,东张的介子真是神了,蒙目下棋、过耳成诵,以前怎么没发现他有这个本事!从小他都是唯你马首是瞻的小跟班,得了一场眼疾就变了个人一般,真是匪夷所思。”张岱一边走一边摇头。
张萼见大兄也夸赞张原,不知怎么的心里竟是有点快活,说道:“也许风水轮流转,该转到他们东张了。”
张萼是口无遮拦的,张岱瞪了他一眼,说道:“风水转到东张后,你还怎么整日花天酒地!”
张萼笑道:“也不会一下子就转过去吧,再有个二十年就够我受用了,待我死后,管他东张西张,谁贫谁富。”
张岱冷笑一声,不再理睬张萼,心道:“有我张宗子在,西张就不会败落——介子若能科举上进同样也是我山阴张氏的荣耀,东张、西张,本是同宗。”
少年张宗子豁达又自信。
……
石桥这边的张原独自在槐树下站了很久,绍兴府童子试六、七十取一,这还仅仅是秀才,乡试举人又是三十取一,会试进士再十取一,也就是说从儒童到进士,等于要从几万读书人杀出一条血路来,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比喻一点也不夸张,比他后世经历过的高考要残酷得多。
怎么办,混吃等死似乎也是一种活法,张萼可以这么活,他不能,三十年后胡马渡江、剃光脑门留大辫子的日子不是那么好适应的吧,王思任绝食死了、刘宗周绝食死了,张岱想做忠臣但杀头怕痛绝食怕饿,躲进深山苟活——
天边的晚霞渐渐暗淡下去,近处喧嚣的投醪河水也收敛安静了一些,暮色降临。
张原将脚下一块石子轻轻踢向投醪河,水花也没溅起一朵,突然大叫一声:“兔子,走着瞧!”
身后也突然冒出一个声音:“少爷是叫小婢吗?”
张原转过身,见小丫头兔亭站在后园门边,两只眼睛瞪得老大看着他,脑袋上梳着的两个小丫髻还翘着两截辫梢,很象两只兔耳朵。
张原笑了起来,说道:“没叫你,我看到对岸跑过一只野兔。”
“啊,有野兔,在哪里?”
小丫头顿时活泛起来,跑到张原身边,伸长脖子朝对岸张望,却哪里有什么野兔。
张原伸手弹了弹兔亭那免耳朵一般的辫梢,问:“兔亭,这丫髻谁帮你梳的?”
“是伊亭姐姐。”小丫头答道。
……
晚饭后,大丫头伊亭提了一竹篮衣服到穿堂这边的水井来洗,这是少爷张原换下的衣服,午后大雨少爷与西张的少爷们玩耍弄湿了衣服换下的。
伊亭只为太太吕氏还有少爷张原洗衣服,也会顺便帮兔亭洗一下,因为兔亭还小,至于武陵,她是不管的,武陵换下衣服都是求厨下的那两个仆妇帮忙。
穿堂左侧有个小门,过了小门就看到一排土墙瓦房,那是张原家的厨下、杂物间和仆役的住所,这里与后园相连,水井就在后园边上,后园菜畦的浇灌以及全家的用水都靠这口水井。
圆圆的水井围着一圈石井栏,井栏下的青苔或厚或薄,一只漆着桐油的水桶搁在井栏边上。
伊亭放下竹篮,解开水桶横柄上盘着的绳子,正要去井里提水,那排瓦房最东头的一间跳出一个十八、九岁的男仆,头戴阔边深网巾,身穿青布衫裤,脚上是荡口鞋,五短身材,一脸的斑痘,笑问:“伊亭姐,今天怎么到这边洗衣了?”
这男仆就是张彩,张大春的儿子,是张原家的奴仆,有奴契的。
伊亭斜了他一眼,说道:“河里涨水了,不到这里洗去哪里洗。”手一松,水桶“扑通”一声落到井里。
张彩站在伊亭身后,看着伊亭弯腰提水,为了做事爽利,伊亭用浅色布条紧紧束着腰,这个弯腰奋力提水的姿势就显得绢布狭领长裙下的圆臀很翘。
张彩眼睛发亮,咽了一下口水,说道:“伊亭姐,让我来帮你。”上前故意挨挨擦擦,手去碰伊亭的臀——
伊亭裙下一脚踢出,张彩“哎哟”一声,跳开几步,俯身揉着小腿骨,叫道:“伊亭姐,你好狠心。”
张彩的父母今天不在城里,去鉴湖田庄了,只有两个厨下的仆妇闻声走出来,笑嘻嘻看热闹。
伊亭理也不理张彩,自顾提了三桶水倒在一个大水盆里,坐在一条小板凳上开始洗衣服。
那张彩揉了几下小腿,不痛了,又过来蹲在伊亭面前,满脸堆笑道:“多谢伊亭姐脚下留情。”
伊亭搓洗着衣服,头也不抬,冷冷道:“离我远点,别惹我。”
张彩往后稍微挪了挪,压低声音道:“伊亭姐,我有一件大事要告诉你——”等了一会,见伊亭没反应只顾洗衣,便接着说道:“是这样的,我爹要为我提亲了。”
伊亭这才“哦”的一声,说道:“那是好事啊。”
张彩挪近一步,问道:“你可知我爹要提亲的是哪个女孩儿?”
“不知道。”伊亭随口应道,随即察觉有点不对,抬眼看那张彩,张彩一脸的热切,斑痘泛彩。
伊亭的两条柳叶眉慢慢竖起来,张彩一看势头不对,赶紧起身退开,却听伊亭道:“张彩,你过来,问你话呢。”
张彩慢慢靠近,随时准备逃开,说道:“你问吧。”
伊亭低声问:“你爹要向谁提亲?”
张彩不吭声,过了一会才答道:“伊亭姐不是已经猜到了吗。”
“不行。”
伊亭“啪”地一声将手里的棕刷丢在大木盆里,瞪着张彩道:“我绝不肯。”
张彩撇撇嘴,咕哝道:“只要太太肯就行——”
“你说什么!”伊亭怒道。
“没说什么没说什么。”张彩赶紧逃开几步,离得远些又死皮赖脸道:“伊亭姐,我张彩人物也算齐整,家底也殷实,你为什么不嫁我?”
“家底殷实?”伊亭冷笑一声:“都是从主家田地里掏摸来的吧。”
张彩脸上变色,收起嬉皮笑脸,说道:“伊亭姐,话可不要乱说。”悻悻然回自己屋里去了。
伊亭心烦意乱地洗衣服,心想:“太太过于相信张彩一家了,什么事都交给张大春打理,别的不说,单那夏麦秋粮这两季田租,张大春与佃户合谋,就从中克扣一小半,哼,风调雨顺,年年歉收,都收到张彩家箱底去了。”
张大春一家欺得了上瞒不了下,只哄着张母吕氏,大丫头伊亭颇有心思,早就冷眼瞧出不对劲了,也曾向张母吕氏提起过,张母吕氏半信半疑,女流之辈,张原父亲又长年在外,也无力追查整治——
洗好了衣服,伊亭提着竹篮回内院,西楼少爷的书房里亮着灯光,少爷在读书呢,少爷自得了眼疾后似乎精明晓事了许多。
“要不要把张大春的事告诉少爷,让少爷拿主意?”
站在内院大天井边的伊亭犹犹豫豫地想,抬头看,半圆的月亮升起来了。
——————————————————
过年了,小道在这里祝书友们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凌晨还会有一更,大年初一刚好也是星期一,《雅骚》要冲新书榜第一,请书友们支持。
第十五章 将游园(书友们,龙年大吉!)
更新时间2012-1-23 0:08:39 字数:2358
伊亭晾好衣服,没见太太使唤她,便走到西楼书房外,从门缝一觑,见少爷穿一件玉色直掇,刚刚洗浴毕,还披散着头发,背着双手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口里不停歇地背诵着什么。
伊亭不识字,但看少爷那凝神专注的样子,显然不是胡言乱语,定是在背诵诗书,心道:“少爷长进了,识字明理,我可以把张大春的事向少爷说说,免得太太受张大春谗言让我嫁给张彩,我嫁谁也不嫁张彩,靠抠挖主家发昧心财,我伊亭看不上。”
伊亭想等少爷背诵完了再进去,可站在门外等了好一会,少爷嘴里滔滔不绝,什么这年春、那年夏的没完没了,只有一次似乎记岔了去翻书,还没等她进去,又开始背诵了。
伊亭等不住了,轻轻叩了一下门框,叫声:“少爷——”
张原正在温习前两天范、詹两位清客读给他听的《春秋榖梁传疏》,温故而知新,背诵的同时也在加深经传义理的理解,听到大丫头伊亭的声音,转身面向门口,说道:“伊亭吗,有何事?”
伊亭进到书房,向张原福了一福,开口道:“少爷,小婢有件事要禀知少爷,就是张彩家的事。”
“哦。”张原眉毛一挑,坐到椅子上,看着伊亭道:“你说。”
少爷举止神态真象个大人了,伊亭忐忑的心镇定了一些,说道:“就是鉴湖田庄佃户税租的事,那张大春——”
武陵快步进来,说道:“少爷,范珍先生求见,还带着秋菱。”
张原道:“请范先生到前厅坐,我马上就来。”待武陵去后,方对伊亭道:“你先大致说说。”
伊亭便将她知道的关于张大春勾结佃户以歉收为由少交田租的事说了,张原问:“我母亲知道这事吗?”
伊亭道:“也知道一些,但太太有倚重张大春一家的地方,不便翻脸,怕无人打理田庄。”
张原点点头,问:“伊亭,你怎么会想到要对我说这些,我——才十五岁。”
伊亭道:“十五岁那也是家主,少爷会长大的,最要紧的原因呢,就是小婢方才在井边洗衣时,听张彩说要让他爹爹向太太提亲,把小婢嫁给他,小婢不愿,小婢不能与这种人一起损害主家。”
张原起身道:“好,我知道了,你先回南楼去,我自有计较,不会让你嫁给张彩的。”
伊亭走后,张原匆匆束了头发,戴个凌云巾,到前厅见范珍。
范珍一见张原,赶紧起身一揖到地,说道:“介子少爷,范某特来拜谢,本想在酒楼宴请介子少爷,却怕府上的奶奶责怪,哈哈。”
年届五十的范珍如沐春风,面带春色,想必秋菱侍候得好。
立在范珍身边的秋菱跪谢介子少爷相救之德,并说要入内院向太太磕头,张原便让兔亭带秋菱进去,张母吕氏起先茫然不知所以,待听秋菱说了原委,甚喜,儿子这事处置得极好,不然的话,她可不肯让秋菱留下服侍儿子,儿子才十五岁——
前厅的范珍呈上二十两银子为谢,张原笑道:“范先生何必多礼,我这也是举手之劳。”不肯收。
范珍为人精明圆滑,经过这一段时间相处,很清楚眼前这个少年是极聪明的人,对聪明人就要实话实示之以诚,直言道:“区区二十两银子哪里值得秋菱之价,范某受少爷之惠多矣,这只是略表感激之心,少爷若不肯收,那范某真要愧死了。”
张原微微一笑,不再推辞,说道:“我有一事要请范先生帮忙。”
范珍忙道:“少爷请说,只要范某力所能及,自当尽力。”心里有点担心,不知张原要他帮什么忙?
张原便说了家奴张大春私扣田租的事,请范珍帮他查一下。
范珍一听是这事,顿觉轻松,立即显出义愤填膺的样子,说道:“这家奴可恶,介子少爷放心,此事包在范某身上,十日为期,定给少爷一个答复。”
只要不是太费银钱的事,范珍愿意为张原效劳,一是因为赠婢之惠,二是范珍觉得张原不是凡器,若有一日出人头地,那他范珍自可攀附得益。
张原道:“那我先谢过范先生了,范先生查访这事时暂不要惊动了那张大春。”
范珍道:“范某明白。”又闲谈一阵,秋菱出来了,张母吕氏还送了秋菱一条苏样六幅裙和一件银饰,所谓苏样,就是苏州流行的式样,大江南北无不以苏州的流行为式样。
……
此后数日,张原依然在家里听书,一边等范珍的消息,这几天来为他读书的的是詹士元和另一位姓吴的清客,西张清客多,范珍有事不能来,自有别人顶上,一天五钱银子哪。
做清客打秋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个不俗的清客的标准是:能写得一笔好字,有点才情却不张扬,酒量一定得好,必要时也可以吟两首歪诗来凑趣,还要觑主人喜好,象棋、围棋、戏曲、马吊之类的都要会一点——
这姓吴的清客就写得一笔颜体好字,张原听书之暇,就向吴清客请教书法,他倒没有奢望成为徐文长、董其昌、王铎那样的大书法家,大书法家需要天赋和后天的苦练,他没有那么多工夫,晚明文化鼎盛,才子辈出,他不可能琴棋书画样样顶尖,那样欺人太甚,他的目标是科举,可毛笔字若不过关对科举很不利,范珍曾说过他的同乡某人八股文做得颇好,本是能中秀才的,就是字太劣,被提学官当场黜了——
张原现在的字就很劣,以前的张原贪玩,没怎么练字,四百年后的张原钢笔字倒是写得不错,毛笔几乎没摸过,所以必须练字,不求出类拔萃,总要中规中矩,不能让阅卷官一看到字就皱眉,字是人的脸,不求最帅,但不能让人一见生厌——
读书、练字的时光漫长又易逝,练字时觉得日子难熬,但转眼就过了盂兰盆节,到了十八日上午辰时初,西张那边来了一个小厮,说宗子少爷请介子少爷游砎园,张原去禀知母亲,张母吕氏知道儿子闷在家里几个月了,现在眼疾基本痊愈,出去散散心也好,便叮嘱儿子在外不要与人争执,留心养眼,早去早归——
张原带了小奚奴武陵出门,跟着西张那个小厮往城西行去,不远,也就三里地。
砎园是张岱大父张汝霖去年营建的,张汝霖罢官在家,蓄声伎、建园林,专务享乐,砎园所费不下万金,园林倚山傍水,长廊曲桥,极为华缛精美,建成之初曾有两个老者游园,一个说这简直是蓬莱仙境了,另一个摇头说,蓬莱仙境恐怕也没这么好看。
张原以前没有去过砎园,这是第一次。
——————————————————————————
龙年到了,小道祝书友们在新年里心想事成,一切顺利!
大年初一,小道向书友们求点击求票票,冲榜冲榜,《雅骚》要争第一!
第十六章 蝴蝶振翅
更新时间2012-1-23 19:03:03 字数:2507
砎园位于城西龙山下的庞公池畔,庞公池据传是两千年前越王勾践练水军的地方,如今成了无主的废池,张岱的大父张汝霖买下池边十余亩地,命工匠巧为布置,借龙山之势,得庞公池水之用,使得占地仅十亩的园林仿佛有数十亩宽广,站在庞公池的东岸一望,山水萦徊,亭台楼阁,真如仙境。
张原让西张那个小厮先行,他和武陵随后到,《牡丹亭》还没开演吧,不急,沿庞公池畔慢慢走,多看看。
正缓步眺望山水之际,忽听不远处有人叫道:“介子,介子哥,你眼睛好了?”
张原回头一看,就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人跑着过来了,圆脸,眼细,笑嘻嘻的,张原记得这是东张的堂弟张定一,与他同年,但月份小他三个月,在府学宫后面的社学读书,以前两个人也常在一起玩耍。
张定一跑了过来,伸手到张原眼前摇晃,问:“介子哥,你看得到我?”
张原笑道:“看不到,你什么时候学会隐身术了?”
张定一也笑,说道:“介子哥眼睛好了,大喜啊,请小弟吃糖果吧。”以前的张原喜欢吃糖,口袋里总揣着甜点。
张原道:“眼睛不好,不能吃糖。”
张定一“哦”的一声,问:“介子哥这是去哪里?”
小奚奴武陵嘴快,答道:“西张的宗子少爷和燕客少爷请我家少爷游园看戏。”武陵很有些得意,说话时还不由自主地按了按腰间,那里有二两银子,范珍不是送了少爷二十两银子吗,少爷把银子交给太太,太太就让少爷留下五两银子零花,他武陵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以前少爷一个月的的零花钱才半两多银子。
张定一一听游园看戏,顿时细眼瞪大,叫道:“都没有请我,我也要去。”
张原道:“那就一起去吧。”
张定一却又有些担心,说道:“张燕客没请我,会赶我走的。”
张萼不喜欢张定一,以前只要张原跟班,不要张定一跟班。
张原道:“没事的,都是同宗兄弟,到了园子里不要踢树折花就是了。”
张定一跟着张原慢慢的走,远远的听到砎园有调弦弄索之音,张定一心急,说道:“介子哥,快点走啊,演戏开始了。”没等张原加快脚步,他自己先跑着去了,不一会就到了小眉山外。
小眉山就是砎园的门户,竹树掩映,编篱为墙,西张的张岱、张萼、张卓如在园门迎客,张萼摇着折扇,瞥见张定一在探头探脑,喝一声:“做什么!”
张定一以前挨过张萼的打,吓得赶紧掉头就跑,跑到张原跟前哭丧着脸说:“介子哥,张燕客可恶,不让我进园。”
张原道:“不让你进园那你就回去嘛。”
张定一当然不肯回去,跟在张原、武陵后面又到了小眉山外,见张宗子、张燕客都与张原打招呼,很是热情,张萼发现他了,这回只瞪了他一眼,没赶他走。
张岱八面春风,洒脱爽朗,善能交朋友,对张原道:“介子,我为你引见几位即将与我一道赴乡试的同学友人——这位是上虞倪汝玉,书画皆精,好洁成癖,千万不要在他面前吐痰哦,哈哈。”
张原看这倪汝玉,二十来岁的年纪,红丝束发,衣袍鲜艳,简直就象靓妆女子,他知道晚明士子生活浮华放荡,在服饰上也与女子一般争奇斗艳,当时有一首打油诗讥讽此事:“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所以倪汝玉这模样并不稀奇。
张岱又指着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士子说道:“这位是会稽姚简叔,时文精妙,兼擅丹青。”
张岱最后引见的是与山阴张氏有姻亲关系的本县祁氏的子弟,祁奕远和祁虎子,这二人是堂兄弟,祁奕远十八岁,祁虎子年才十一。
祁虎子小小年纪也戴着方巾,还一脸的严肃,张岱挽着他的手对张原道:“介子,这位祁虎子是本县第一神童,前年九岁就连过县试、府试两关,本来道试也能过,但提学官说虎子年龄太稚,需要磨砺一下,答应下科再录取他。”
一边的祁虎子的堂兄祁奕远笑道:“虎子是小神童,宗子是大神童,本县两大神童今日齐聚,堪称盛会了。”
众人皆笑,只有年龄最小的祁虎子不笑。
张原打量着这个祁虎子,心道:“这位就是祁彪佳吧,我记得他是晚明最年少的进士,十七岁就是进士——十七岁又能读到多少书,能有多少阅历,只能说写八股文也有天赋或者说诀窍。”
张萼指着张原大声道:“诸位,我这位族弟也是神童,三个月前得了眼疾,不料因祸得福,开启了宿慧,现在过耳成诵,还能蒙目下象棋、围棋,连我宗子大兄都不是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