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雅骚

_10 贼道三痴(当代)
  “扑哧”一声,跟出来的穆真真忍不住笑。
  张原笑道:“别傻傻的看了,快烹茶去。”
  小丫头走了以后,张原对穆真真道:“兔亭方才肯定是蹲在这里睡着了,在做梦——”
  穆真真笑着接口道:“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白兔。”
  张原微笑道:“应该是,等下你问问兔亭。”
  不知为什么,穆真真心里莫名的快活,点头道:“好,等下问她。”
  已经是申末时分,天色暗暗的,张原看着天空不停飘下的细雨,问:“真真,你爹爹从萧山回来了没有?”
  穆真真道:“不知道,中午时还没回来,也许这时候已经回来了。”
  张原道:“你明天来把小盘龙棍带来,让我见识一下,真的想见识,不许推托。”
  穆真真咬了咬嘴唇,脸儿红红地应道:“是,少爷。”
  ——————————————————
  书友们登录点击一下,让《雅骚》冲上周点第二吧,谢谢。
  
第六十六章 穆家有女初长成
更新时间2012-2-18 17:41:40 字数:2774
 第二天午后,穆敬岩、穆真真父女二人一起来了,穆敬岩用一根哨棒挑着两只绿头野鹜,这两只野鹜是他从萧山回来在西兴运河边的芦苇丛中抓到的,野鹜肉质鲜嫩,穆敬岩父女自己舍不得吃,就给张原家送来了。
  张母吕氏正在给张原缝制冬衣,张原已然发身长大,去年的冬衣眼见是短小穿不得了,见穆真真送来了两只野鹜,喜道:“天气凉了,张原读书辛苦,正想给他买只鸭子进补,这绿头野鹜比家养的鸭更好。”即命伊亭去吩咐翠姑,将一只野鹜用豆蔻、肉桂一起炖了,好给少爷补身子,又对穆真真道:“怎好生受你爹爹送的野鹜,伊亭,给真真五十文钱。”
  穆真真急得要哭了,跪下道:“太太若要算钱,婢子以后再不敢登门了,这些天来婢子没卖完的果子,太太不论好坏都买下,婢子已经很过意不去了,昨天还是半篓——”
  张母吕氏忙道:“好好好,你快起来,兔亭,扶真真起来。”不再提给野鹜钱的事,上下打量着穆真真,深秋天气凉了,这堕民少女还穿着草鞋,不冷吗,便问伊亭可有不穿的旧履找来给穆真真穿——
  伊亭去房里找了两双旧履出来,穆真真却穿不了,伊亭虽然也不裹足,而且年龄比穆真真还大了几岁,可穆真真的脚却更大,穆真真自幼都是赤脚走路,这两年才穿草履,单是每天跑一趟西兴运河码头就是二十多里路,这脚哪里小得了。
  穆真真见自己脚比伊亭姐的脚还大,不禁低下头去,很是自卑,江南富庶之地,裹足之风已经很普遍,女子大脚就表示身份低贱、缺少教养。
  张母吕氏笑道:“真真是有武艺的,自然要脚大,待我这冬衣缝好后,给你做一双青布履。”
  穆真真叫声:“太太——”眼泪汪汪不知该说什么好,这自幼丧母、饱受欺凌、一直苦惯了的女孩子,得了别人一点关爱就感激得只想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报答。
  张母吕氏微笑道:“这没什么的,我也喜欢做这些,伊亭、兔亭她们的鞋子都是我做的,就是式样不甚新时,跟不上苏样哦。”
  小丫头兔亭出去了又进来,手里拿着一样东西,递给穆真真道:“真真姐,你掉东西了。”
  穆真真一看,脸红了起来,这是她带来的小盘龙棍,来见张母吕氏就搁在了南楼廊阶上,兔亭却给她拿进来了。
  张母吕氏便问:“真真这是什么?”
  穆真真低声道:“小盘龙棍,少爷昨天说要看。”
  张母吕氏笑道:“这就是小盘龙棍啊,张原午饭时还说起了,他是要看你练小盘龙棍呢,你这去他那边吧,不用急着回去,你父女二人就在这里用晚饭。”
  穆真真想推辞又不知怎么说,已经生受张原母子很多恩惠了,推辞一餐晚饭会不会显得矫情?
  穆真真透过长窗向西楼那边望了望,说道:“少爷在听书,不好打扰吧。”
  张母吕氏道:“他现在上午听书,下午自己在书房里转圈琢磨八股文,我都担心他转晕了,你去让他歇一下也好。”
  穆真真答应一声,握着小盘龙棍出了南楼,站在天井边迟疑了一下,觉得这样子进去有些不尴不尬,便对跟出来的兔亭道:“兔亭,给少爷倒一杯茶来,让我端进去。”
  兔亭便到南楼下面的茶水间,拨开炭火,将茶壶烫了烫,很快用描金漆盘端出一杯茶来,穆真真将小盘龙棍倚在廊沿上,接过漆盘,端茶进到西楼书房,见少爷背对着门正飞快地翻书,口里还念念有词:“——未作破题,文章由我;既已破题,我由文章——”
  穆真真端着茶盏站在门边一动不动,生怕惊了少爷的思路,看着少爷要转身了才开口道:“少爷,茶来了。”
  张原“咦”的一声:“真真怎么是你,兔亭呢?”
  梳着两个免耳朵丫髻的小丫头应声闪到门边,叫了声“少爷”,手里抓着小盘龙棍,长的那截还在地上拖着。
  “哈,真真带双截——不,小盘龙棍带来了,很好,这就去后园演给我看看。”张原合上手中的那卷《皇明时文定》,今日上午范珍、吴庭为他读了《皇明时文定》的第一、第二卷,这二十卷《皇明时文定》精选了从洪武十七年至万历三十年这近二百年间的优秀八股文四百二十篇,并且每篇都附有精短的评语,选文侧重于嘉靖以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选文占全部篇目的三分之二,对科举应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尤其是股文之后的评语,对张原帮助很大,待二十卷读完,对二百年来八股文体制演变已及体例和作法就能有清晰的了解了——
  开卷有益,心里欢喜,且休闲一会,劳逸结合方是久长之计。
  张原大步在前,穆真真握着小盘龙棍跟在后面,小丫头兔亭最喜看热闹,岂能错过,碎步跟着。
  三个人来到后园,武陵和小石头正从投醪河边拔了一些青草来喂白骡雪精,听说穆真真要耍练小盘龙棍,都是大喜,小石头飞跑着去叫他哥哥大石头也来看,这兄弟二人早就从武陵这里听说了穆真真打喇唬的事——
  穆真真脸儿红红,一长一短的小盘龙棍在手里绞来绞去,忸怩、拘束。
  张原鼓励她道:“武艺用来防身,惩恶扬善,这正是你的本事,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最欣赏有本事的人,真真,开练。”
  穆真真使劲点了下头,抿着唇,紧了紧扎腰的布带,反手握着小盘龙棍,身形瞬间一挺,含胸拨背,英姿飒爽,就象转眼间换了个人一般,那个卑微、羞涩的堕民少女没有了,代之是一个刚烈、锋利的灵魂——
  就听一声娇叱,棍影带着风声疾挥而出,好似流星赶月,棍梢竟掠到一丈开外,不待长棍勾回,手腕疾旋,又变向劈出,霎时间,双截棍盘旋飞舞,棍影如扇,棍风如啸,张原是瞧得眼花缭乱,这不是舞棍,每一下可都是实实在在的,被抽上一棍就得筋断骨折——
  张母吕氏也过来了,笑眯眯立在穿堂口看穆真真练棍,小院的石双父子三人和穆敬岩也从水井那边来到后园,穆敬岩向张原母子叉手唱诺,张原母子眼睛都盯着那一团翻翻滚滚的棍影,根本没注意到他。
  又是一声娇叱,那团棍影陡然消失,穆真真停止反手握着双截棍挺身直立,好似原地未动,只是额角微现薄汗,胸脯起伏着,腰扎得紧,显得胸有些大,这十四岁的堕民少女已是曲线玲珑、亭亭玉立。
  “好极!好极!”张原鼓掌大赞,热烈的眼神看得穆真真不好意思起来。
  张母吕氏问:“真真这样能打得了几个人?”
  这也正是武陵、兔亭和石头兄弟最关心的问题,一齐竖起耳朵——
  穆真真咬着嘴唇,望着爹爹。
  穆敬岩上前几步向张母吕氏叉手施礼,道:“真真胡乱练的,让太太见笑了。”
  张母吕氏道:“怎么会是乱练,这种两截棍子比一截的难练吧,真真舞弄了这么久也没打到自己一下,好生了得,说说,真真打得了几个人?”
  穆敬岩只好答道:“空手的话等闲四、五个汉子近不了身的,有小盘龙棍在手还能再多打几个。”
  小石头问:“能不能打十个?”
  穆敬岩笑。
  大石头道:“何止,真真姐这么厉害,我看二十个都能打。”
  张原听这小兄弟二人说话,不禁想起前日在觞涛园湖心岛遇见的商氏姑侄,那商景兰在此定要说“穆真真有万夫不当之勇”,小景徽眼睛会好奇地瞪得老大,商澹然呢,猜不出她会说什么?
  张原打算月底就去会稽向王思任求教制艺,不知能不能再遇商澹然,晚明风气虽然比前代活泼自由一些,女子游山游园的不少,但在会稽街上走一走就想遇到商澹然显然不现实,嗯,走着瞧吧,学八股最重要。
  ——————————————————
  小道码字慢,全靠时间磨,一张推荐票、一次登录点击、书评区短短的一句鼓励,就是小道码字到深夜的动力。
  
第六十七章 驯骡
更新时间2012-2-18 23:35:55 字数:2305
 此后十余日,张原听完了二十卷本《皇明时文定》,《神童制艺》也听过了,《会稽王季重闱墨三十六题》上下二卷放在最后,在八月的最后一天全部听毕,还好是听书,相对要存神一些,不然短短半个月要读完这近百万字的枯燥说理文章肯定要头晕脑胀,八股文比古文要难记忆一些,因为体例单调,都是代圣贤立言,一个个道貌岸然,很难找到方便记忆的亮点,所以张原只能记得其中的一小半文章,当然,王思任的三十六篇精彩时文是烂熟于心的,听过一遍,还自己读了一遍——
  这些天依旧是每日上午听书,下午思考揣摩八股奥义,傍晚时到后园看穆真真练武,再就是与武陵几个一起到投醪河畔放牧白骡雪精,这白骡似乎待在东张更适意,放开它缰绳它也不过桥回西张去,闲着这么个雪白坐骑不骑一骑实在过意不去,张原试着骑那白骡,白骡暴躁,摔了张原一跤,还好没跌伤,第二天傍晚穆真真把她爹爹穆敬岩叫来了,穆敬岩扣着缰绳,让张原尽管大胆地骑上去,张原小心翼翼刚跨上鞍座,白骡就开始撒泼想把张原颠下来,穆敬岩单臂抱住白骡脖颈,用劲一勒,白骡四蹄乱刨挣扎,大鼻孔剧喘,就是动弹不得,黄须力士果然名不虚传——
  这样接连试了几次,白骡纵然桀骜不驯,也被制得服服帖帖,看到穆敬岩的黄胡子就老老实实,穆敬岩当然不可能每天都来侍候张原骑骡,小奚奴武陵就找了个花脸面具戴上,下颌粘上黄丝线,竟然也管用,把张原、穆真真几个笑得肚子疼,多骑了几次,白骡雪精也就认了,不管有没有黄胡子、黄丝线,它都很温驯,当然,这温驯只限于张原,所以当凉秋八月最后这一天的黄昏,张岱和张萼两个出了北院门,走到三拱桥上看到张原骑着那白骡在河岸悠闲漫步时,都是大为惊诧——
  张萼怒道:“好孽畜,当日不肯让我骑它,介子骑着却这么温驯,气死我也!”也不管大兄张岱就在身边,叫着“拿鞭子来,拿鞭子来”,要抽这白骡。
  张原骑着白骡“得得得”上了石拱桥,翻身跳下,牵过白骡,笑对张岱道:“宗子大兄回来了,骡子还你,当日这骡子跑到我家后园,我就代养了几天。”
  张岱笑了笑,说道:“还好是你帮我代养了这几日,不然这白骡就让燕客给抽死了。”
  张萼道:“也不抽死,就打得这畜生服帖为止——咦,介子,你没用鞭子抽,它怎么就服你?”
  张原见大兄张岱虽然脸带笑意,却难掩失意和落寞,就知道大兄这次是落第而归了,张原这几日苦读八股,没留心杭州乡试的消息,但若是张岱秋闱得中,报喜的人应该会比张岱先到山阴,定会传得沸沸扬扬,但现在张岱回来了,西张别无动静,显然张岱落第了,这对自幼有神童美名的张岱是一个沉痛打击,也是生平第一次遭受重大挫折,必须散散他的心——
  张原笑道:“三兄有所不知,我与这骡子打了个赌,我说我能背出它主人张宗子当年道试的那篇‘文不在兹乎’的八股文,背得出它就服我,背不出它就踢我——”
  张萼大笑起来:“这么说你是背出来了?”
  张原道:“那是当然,不然它怎肯服我——要不三兄你骑它试试。”
  张萼笑得直不起腰,连连摇手道:“不试了,不试了,我哪里背得出大兄的八股文。”
  张岱也是放声大笑,对张原说:“介子弟若真能背出那篇制艺,我把雪精送你。”
  张萼便催着张原快背快背,不然白骡怎么会服贴,张原便背诵道:“文不在兹乎?文值其衰,圣人亦自疑也——”
  张岱笑道:“对了,就是这么破题的,再背诵后面的。”
  张原琅琅地将当年张岱道试的这篇两百七十二字的四书义一字不差背诵出来,张岱赞道:“介子弟真能强记啊,这白骡归你了。”
  张原摇头道:“不用大兄相赠,我也是骑着玩,我又没远路要行,大兄自己留着骑吧。”
  张萼笑道:“大兄还不知道吧,介子还和本县另一头大孽畜打了个赌,那孽畜姓姚,叫姚复,赌注着实不小,赌的是姚复的生员头巾。”
  张岱听张萼把姚复比作孽畜,大笑道:“听说了,昨日在船上就听说了。”面容一肃,问:“介子你这个赌得鲁莽了,哪能用自己一生的科举来赌,那姚复的生员功名算得了什么!”
  张萼不以为然道:“介子他必胜的,他有妙计,大父那日听说介子与姚复的赌约,起先也很恼火,把介子叫去要严加呵责,也不知介子与大父说了什么,大父竟留他用饭了,笑呵呵的,我问介子到底有可妙计,他却说天机不可泄漏,连我也瞒着。”对张原道:“现在大兄也问你了,介子你要从实招来。”
  张原道:“这个事情确实不能早说,早说出去万一泄露了风声就起不到最佳效果,待我从王季重先生那里学了八股回来,差不多下月中、下旬的样子,那时就可以施展妙计了。”
  张萼心痒难熬,但张原不说,他也不能逼着张原说究竟是什么妙计,他前些日子还装着很忧虑的样子向大父说起张原赌约的事,说姚复到处拉拢生员,介子弟只怕要输,不料大父张汝霖不以为意,说让张萼到东张去看看,看看张原是怎么埋头苦学的,苦心人天不负,张原怎么会输——
  张汝霖又借机教训了孙子张萼一顿,张萼哪里肯服气,腹诽道:“什么苦心人天不负,照样负,介子那是因为有妙计。”
  张岱听张原说要向王季重学制艺,问:“季重先生答应收你为门生了?”
  张原道:“还不知肯不肯收,我明日要求族叔祖带我去。”
  张岱道:“大父现在有闲,你去对大父说。”
  张原便与张岱去见族叔祖张汝霖,张萼自然是避之不及,自与清客们饮酒下棋去了。
  张汝霖在北院书房里整理一些书札,听张原说了来意,便问:“我知你这一个月来都在闭门苦读,都读了哪些书?”
  张原便将这一个月读过的书一一说了,张汝霖信口考问,张原对答如流,张汝霖脸露笑意,点头道:“通读了这些书,是可以学作八股了,嗯,明日我就带你去会稽拜访王季重。”转头对长孙张岱道:“看到了没有,张原既聪明,又肯用功,聪明你不缺,你缺的就是用功。”
  张岱唯唯受教。
  ——————————————————
  谢谢书友们支持,《雅骚》冲上周点第二了,咱们要再接再厉,先保住胜果,下周的目标是周点第一。
  
第六十八章 住家弟子
更新时间2012-2-19 15:13:31 字数:2394
 九月初一,张原早早起来,先到后园蹦跳一回,又练了两遍太极拳,正准备回内院沐浴更衣,忽听得正对投醪河的后园小门“砰砰”响,心道:“谁这么一大早来走后门,还踢门,如此无礼?”走到门边问:“谁人?”
  没人应声,张原就以为是哪个早起的顽童经过这里顺便踢了几下门跑了,很可能就是张定一,那小子最近没去社学读书,整日东游西蹿,几次到他这边来,见他在听书或者练字,就无趣地走了——
  张原转身回去,没走两步,又是“砰砰”的踢门声,张原掉头喝道:“什么人!”
  这次有回应了,却不是人话,而是一声骡鸣。
  张原急忙去拔了门栓打开后门,果然是白骡雪精,一早在河边吃草吃得满嘴青沫,就到东张这边来了,白骡雪精这些天在张原家后园待惯了。
  武陵在穿堂口叫道:“少爷,水备好了——哈,雪精回来了,哈哈,雪精喜欢咱们这里。”昨日傍晚张原让他把雪精牵回西张还给张岱,他就很不乐意,垂头丧气的,没想一早起来就看到这白骡回来了,真是喜出望外,赶紧过来牵着雪精,抚摸其脖颈背脊,很是亲热,对张原道:“少爷,不要把雪精送回西张了,好不好?”
  哪里有动静,哪里就有小丫头兔亭,这小丫头见白骡回来,喜笑颜开,也央求道:“少爷留下雪精吧,雪精只吃草,不吃饭。”
  张原笑道:“行行行,就留下,我等下对宗子大兄说。”
  武陵和兔亭欢天喜地,围着白骡雪精打转。
  ……
  用罢早餐,张原衣巾一新地出门了,小奚奴武陵跟随侍候,先去西张拜见族叔祖张汝霖,在北院垂花仪门外,那个领他进去的婢女不是上回那个看一眼就脸红的美婢,张原随口问起,那婢女道:“介子少爷是说莲夏吗,莲夏她爹爹病重,所以暂不来随侍。”
  张原心道:“那美婢果真就是莲夏,当日怎么会被张萼叫去如此这般呢?”一抬头,就已看到族叔祖张汝霖头戴凌云巾,穿着直裰道袍,立在廊阶上——
  见张原进来,张汝霖笑道:“你倒来得早,老夫都还未用饭,你且到书房稍候。”
  张原向族叔祖叉手唱诺,就去族叔祖的书房等着,族叔祖的书房比较凌乱,书画、卷帙堆得到处都是,不是婢仆偷懒,而是张汝霖不让婢仆整理,一整理反而找不着他要找的东西了——
  张原见书桌上有一封名帖,精致的松江谭笺,红帕包裹,上书“友生董其昌拜”六个小楷,董其昌的字很好认,小楷高秀圆润、丰神独绝,张原以前见过影印的董其昌书帖,这真迹是第一次见,看来族叔祖张汝霖与董其昌有往来,以后他想必也能有机会见到书画双绝的董其昌。
  族叔祖的案头堆了很多书,都是音韵训诂之类的书,一支湖州中锋羊毫搁在砚台上,笔墨半干,还有一卷装订好的空白书册,首页用绳头小楷写了几行字,张原随便瞄了一眼,族叔祖好象是要编纂一部韵书。
  等了小半个时辰,一个侍僮过来说:“介子少爷,大老爷唤你去。”
  张原便跟着那侍僮来到前厅,张汝霖已准备停当,两个侍僮、六个健仆随行,张汝霖乘帷轿,张原乘绳轿,一行十余人出门向东往会稽行去,王思任府第距离山阴府学宫大约有七、八里地。
  过了府河,便是会稽县城,张汝霖对张原道:“谑庵在会稽山下的避园尚未建成,现今他还是住在城中,我昨晚遣人先去问明白了,免得今日拜访不遇。”又笑道:“谑庵先生对你很器重,说张介子小友来访,他要倒屣相迎。”
  张原道:“族孙近日读了谑庵先生闱墨三十六篇,很是惊讶,没想到时文也能这么写,极富才情想象,并不输于唐宋古文。”
  张汝霖微笑道:“学刘启东的时文易,学王谑庵的时文难,你可得用心啊,莫要画虎不成反类犬。”
  说话间,过了杏花寺,杏花寺四周遍植杏树,这深秋时节,当然没有什么杏花,叶子都落尽了,树丫光秃秃的。
  王思任府第就在杏花寺东边,有张氏健仆先行投刺通报,两顶轿子停在王宅大门前时,王思任已经迎了出来,拉着张汝霖的手笑道:“肃翁来得好早,这才辰时末,就已到了外县。”
  张汝霖笑道:“谑庵才名远播,孙辈求师心切,今日一早就到我那边候着了——张原,还不过来见礼。”
  张原上前施礼。
  王思任含笑上下打量着张原,说道:“一个多月不见,张世兄风采愈佳了,想必是听书多有领悟。”
  张汝霖道:“正是,张原近日苦读《会稽王季重闱墨三十六题》,颇有所悟。”
  王思任迎张汝霖、张原入内,边走边道:“山阴书商可恶,将我墨卷胡乱刊印,售价奇高,却不分我半两银子。”
  张汝霖笑道:“难道贵县的书商就肯分你银子?”
  王思任道:“会稽书商尤为可恶,道上遇见我,会说季重先生,你那是时文集子近来是洛阳纸贵啊,雕版都印废了几版,季重先生声名远播了——也不分我银子,瞧那神气,似乎我还得请他喝酒谢他。”
  张汝霖大笑。
  张原心道:“谑庵先生倒很有版权意识。”
  入厅分宾主坐定,张原没敢坐,站在族叔祖身侧。
  张汝霖品了两口茶,说道:“谑庵也知道我今日来意,就是带张原来拜师的,束脩贽礼都已备好,张原,磕头吧。”
  王思任道:“且慢,两个月不到的时间教他写出让人心悦诚服的时文,这个在下敬谢不敏。”
  张汝霖笑道:“谑庵也知此子与人打赌之事吗,拜师只是拜师,能学到什么地步在于他自己,至于赌约,他自己另有良策,不用替他担心。”
  “哦。”王思任看着张原,脸现笑意,道:“那好,不过我还要先考考他。”
  张汝霖道:“此子近来用功颇勤,谑庵尽管考他便是。”
  王思任先问张原近来都读了哪些书,听张原回答后,点头道:“果然勤奋。”便就《八大家文钞》和《文章正宗》这两部书向张原问了六个疑难,张原一一作答。
  张汝霖捻须颌首,显然很满意族孙的回答,王思任提的这几个疑难可不是一般死记硬背就能答得上的。
  王思任赞道:“此子聪慧过人,辨析精微如老儒,这如何是童子的识见!好,你就留在我这里,我教你三个月,有三个月时间就能得授我所领悟的时文精义,当然,这只是窥了门径,而要真正写好八股,至少三年的磨砺。”
  张原当即郑重拜师行礼,王思任留他祖孙用午饭,张原因为要回去报知母亲,午后便随族叔祖回了山阴,说好明日再来王思任府上,算是上门弟子,要住在王家,以便朝夕受教。
  ————————————————————
  夜里一更在十一点半后,又是周一冲榜时刻,请到时在线的书友果断支持。
  
第六十九章 风月场老手
更新时间2012-2-19 23:58:38 字数:2258
 张母吕氏听张原说求学三月都要住在会稽王家,有些不喜,儿子长这么大还从没离开过她一日,说道:“我儿在家住惯了的,这到别人家去,只怕诸多不便。”
  张原道:“母亲不必挂心,儿子能照顾好自己,隔个三、五日就会回家一趟的,谑庵先生家也不远,不过七、八里地。”
  张母吕氏也知儿子学业要紧,没再多说,当夜帮儿子收拾好衣物、文具,次日一早命石双挑了,送张原去会稽王思任府上,让小奚奴武陵也跟去侍候少爷,本来打算叫一乘藤轿来送张原去,张原不肯,说要步行。
  张母吕氏送到竹篱门外,叮嘱儿子初五那日一定要回来,又叮嘱说早晚天冷莫要着凉、读书不要读得太晚要多养眼,又担心儿子不习惯王家的吃食怎么办,说话难免有些絮叨,张原笑道:“母亲,儿子这算不得什么远行,还没离家十里呢。”
  张母吕氏笑道:“好了,不说了,你们去吧。”看着儿子和武陵在前、石双挑着行李在后,三人绕过府学宫不见了,这才转回内院,先到西楼书房看看,书桌笔墨纸砚都收走了,儿子不在家,四下里就显得空空荡荡的,没有了那些读书声,还真是不习惯——
  又想:“儿子书读得好、八股文作得精彩,以后还要赴杭州乡试,还要进京参加会试呢,那才是真正的远行,那时我可不更要放心不下?”
  正自出神,忽听穆真真的声音问道:“太太,少爷就走了吗?”
  张母吕氏转头一看,穆真真站在书房门外天井边,微微躬着身,显得背上的竹篓颇为沉重。
  “真真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有事吗?”
  张母吕氏走到门外,见这堕民少女白里透红的面颊浸出薄薄一层细汗,脚上的草鞋满是尘土,显然是走了很远的路。
  穆真真扯起袖口擦了一把汗,微微有些气喘道:“少爷喜欢吃橘子,这要到会稽读书好几日不回来,小婢就去码头接了一篓橘子好让少爷带去——太太,少爷几时走的?”
  西兴运河码头来去二十多里路啊,真是个傻孩子,橘子哪里买不到,要这么急急的赶来!
  张母吕氏心下感动,说道:“才刚转过府学宫,你快去,能赶上。”
  话音未落,穆真真转身就跑,追出府学宫以东一里地,快到府河了,终于看到了张原的背影,忙唤道:“少爷——张家少爷——”
  张原止步回头,见穆真真大步奔来,到了近前这堕民少女突然显得有些羞涩,说道:“小婢给少爷送橘子来了。”
  张原见穆真真满头大汗的样子,感其心意,也不多说,只是喜道:“好极,我正好带到会稽去吃。”
  石双放下挑子,将两篮行李并作一头,另一头装上三十斤橘子。
  张原道:“真真你还没吃早饭吧,到我家吃去,记住,常来看看我母亲。”
  穆真真心中欢喜,脆声应道:“少爷放心,婢子每日都来。”
  张原说了声:“好。”向穆真真摆摆手,转身向府河东岸的会稽县城而去。
  主仆三人来到杏花寺东头的王思任府上还只是辰时初刻,王思任的管家迎着,说:“张公子来得这么早,我家老爷才刚起床。”领着张原进到内院西侧的几间厢房,指着其中一间道:“这是我家大公子住的房间,大公子去年赴南京国子监读书,这间房就空下了,老爷昨日吩咐,张公子来就住这一间,张公子书僮也安排了一张小榻,其余日常用具都是齐备的,张公子看看若还有什么要备置的尽管吩咐小人。”
  张原看了看,房间窗明几净,一应器物也收拾得干干净净,笑道:“管家辛苦了——小武,给王管家买壶酒相谢。”
  武陵便将事先封好的六钱银子送上,王管家不肯收,张原道:“我在此求学,以后还有多劳烦管家之处,若管家两壶酒钱都不肯收下,那我以后想请管家帮忙都不敢开口了。”
  王管家见这少年人谦和有礼,说话也委婉,心下颇喜,收了银子道:“如此小人生受了——张公子可曾用过早饭?哦,那张公子先在这里等着,小人去看看老爷好了没有。”
  石双将筐内行李和橘子搬出,就辞了少爷先回去了。
  张原走到门前打量着这小院,小院呈长方形,左边院墙下有一座八尺高的太湖石,孤峰耸起,奇峭凌厉,太湖石下面种着几株雁来红,深秋季时节,雁来红叶片鲜艳夺目,叶底还有一枚枚小卵一般的浆果,靠右是隔墙,有一扇月洞门,门是从那一侧开的,此时木门紧闭。
  张原心道:“这是内院西侧,月洞门那边应该就是谑庵先生与内眷的住所了,呃,这是西厢房吧。”
  昨日张原从族叔祖张汝霖那里得知谑庵先生有一妻二妾,膝下三子二女,长子年方弱冠,在南京国子监求学,另二子尚幼,长女王静淑,去年嫁与萧山陈氏,次女不知何名——
  张原当时就想:“这么说那次跟随谑庵先生到砎园的那个王姓少年极有可能就是谑庵先生的次女了,那王氏女郎年龄应该与我差不多。”
  若说以前张原对那个要买《金瓶梅》的王氏女郎还有一些好奇,但此时置身王宅西厢小院,张原只想着好好读八股,不想惹上别的事,待赢了那姚讼棍后就让母亲托人去商家提亲,如此而已,心思很简单。
  正想着,王管家来了,说老爷有请。
  张原便跟着管家来到前院书房拜见王思任,为人师表的王思任不再与张原说笑了,肃然道:“张原,你既已读了数百篇时文,你且说说,八股难在哪里?妙在哪里?”
  张原道:“学生以为破题最难,一旦破题不好,后面就会全写歪了。”
  王思任道:“说得不错,作时文譬如选色,其面在破,其颈在承,其肩胸在起,其腰肢在股段——”忽然闭了口,心道:“我怎么向一个少年人这般譬喻,惭愧惭愧。”
  王思任以欣赏美女来喻八股文的高下,张原听得是津津有味、茅塞顿开,见王思任闭嘴不说,一时没醒悟是何故,接口道:“那么其足当为全文之结束,八股总体在长短纤秾,其神态艳媚,在若远若近、是耶非耶之间,而总以脸面为主,脸面不美,其余的再美也是逊色,所以说破题第一,先生,是这个道理吗?”
  王思任抬头望着屋顶木梁,心道:“这是十五岁少年吗,似是风月场老手。”
  ————————————————
  请登录点击、请投推荐票,《雅骚》要独领风骚,书友们,拜托了。
  
第七十章 临死抱佛脚(求票)
更新时间2012-2-20 17:42:01 字数:2487
 张原见王思任白眼望天不理睬他,当即醒悟,以美色喻八股实在是肆意了一些,得注意自己十五岁少年人的身份啊,不过这也是谑庵先生你自己提的头,学生只是略作发挥而已。
  王思任目光下移,瞥了张原一眼,这少年神态恭敬,静候他发话,王思任微微摇了摇头,说道:“你果然用功,且有妙悟,你对八股还有哪些领悟,说来给我听听。”
  张原哪敢再多说,恭恭敬敬道:“学生全靠先生点拨。”
  王思任冷冷道:“这么说你是极善举一反三的了,我说一句你倒能说三句。”
  张原额角见汗,不敢出声。
  王思任暗笑,心想:“板着脸吓他这一下也够了,这也怪我自己戏言在先,当然,这譬喻着实精当。”放缓语气道:“少年人戒之在色,你还没到十六岁,耽欲伤身,这修心养性的功夫不要废了。”
  张原真有点跳进黄河洗不清的感觉,他怎么就成了好色少年了,也无从分辩,只好唯唯受教。
  王思任对张原虚心诚恳的态度比较满意,开始施教道:“万历之前,破题多用三、四句,万历初年以来,破题只能用两句,破题切忌连上犯下,语带上文称连上,语侵下文为犯下,破题贵在流利、贵在大雅、贵在古律、贵在自然,大题之破贵在简括雍容,小题之破贵在圆融灵巧,县试、府试也就罢了,道试以上,考官都是八股名家,识见犀利,一眼就扫到这破题二句,这两句若醒目中意,那么这篇时文十之八九就能过,破题平淡,后面写得再如何花团锦簇,也容易被阅卷官错过——”
  这是八股名家经验之谈,极富真知灼见,靠自己揣摩领悟哪能见得这般分明,张原静心倾听,不知不觉就闭起眼睛来,这已成了他的习惯,却又猛然醒悟谑庵先生不比范珍、詹士元他们,哪有学生在老师面前闭着眼睛听讲的!
  王思任见张原刚闭上眼睛又突然睁开,他听说过张原过耳能诵的传言,笑道:“无妨,怎么方便记忆就怎么做。”又说了一番破题的要领,最后道:“这破题说着容易,真要一个题目摆在面前要你破、要破得圆融灵巧岂是易事,我先教你破四书小题,但这有个先决,四书倒背如流还不够,还要能聚能分,所谓能聚能分,就是信手从四书中摘一句,比如夫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你就得把四书中与这句意义相近的其他句子全部背诵出来——我给你三天时间,三日后我来考你。”
  王思任说罢,径自回内院了,他有两个书房,前院这个书房用于接待外客,现在就让张原在前院书房学习。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是有意科举者必须熟记背诵的,不计朱熹注释的话,《大学》和《中庸》不过几千字,《论语》一万多字,《孟子》篇幅稍长,三万多字,对张原来说,连朱熹的四书集注他都能随口背诵,这五、六万字原文当然更不在话下,但正如王思任所说,死记硬背没有用,必须聚散随意,这就要求张原必须一句一句去梳理、去整合、去辨析,八股文耗费心智,由此可见一斑。
  四书早已熟记于心,倒也不用翻书,张原就那样老僧参禅一般坐在书房的大椅上,每半个时辰就在书房里来回踱几步,然后又坐回椅子上默学深思。
  小奚奴武陵坐在书房外的一条小杌子上,随时听候少爷的吩咐。
  临到午时,王管家来请张原主仆用饭,饭菜用食盒盛着已经送至西厢房,有鲜鱼、有咸肉、有时新蔬菜,饭是绍兴的花白米饭,很是可口。
  用罢午餐,武陵将食盒送回厨下,张原又回前院书房来回踱步,默默梳理四书义。
  武陵无聊,王家的僮仆他又不认得,没人和他说话,百无聊赖剥橘子吃,见少爷面前的茶盏干了就去厨下给少爷端一杯热茶来。
  未时末,王思任从内院出来,先走到书房这边,武陵一见,赶紧起身,正要叉手唱诺,王思任摆摆手示意他不要出声,朝书房里看了看,张原闭着眼睛默坐在那里,若不是搁在书案上的手会时不时会叩击一下桌面,都会让人误以为他坐在那里睡着了。
  王思任笑了笑,带了两个僮仆出门赴约去了。
  午后时间漫长,武陵无所事事,坐在书房外打盹,没发现自家少爷正遭人偷窥——
  一个容貌俊秀的少年公子蹑手蹑脚走到书房边,先看了一眼坐在小杌子上打盹流涎的武陵,皱了皱鼻子,转头望向书房里面,见张原闭着眼睛坐在那一动不动,等了一会,还是不睁眼也不动,这少年公子便悄悄移步进房,隔着书案与张原对坐,也是一动不动,当然,清亮双眸却是睁得老大——
  张原正在梳理四书中关于夫妇之道的相关语句,什么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什么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鼻间忽然嗅到淡淡的脂粉香,睁眼一看,“啊”的一声惊呼,站起身来——
  书案那端的少年公子见张原受惊的样子,不禁“嗤”的一笑,起身拱手道:“张兄莫惊,是我。”
  张原心道:“我正是因为知道是你,我才惊。”拱手还礼道:“哦哦,原来是王兄,在下正苦思默想四书义,请王兄不要打扰,不然谑庵先生会责骂的。”
  这王姓少年,不,王姓少女在自己家里显然还要活泼一些,说道:“不要紧,我爹爹去延庆寺了,老和尚请他吃斋饭说佛法,一时回不来,我和你说说话——”
  张原心里叫苦,西厢记这出戏可不好乱演啊,这是晚明,不是四百年后,少男少女不好随便说话的,说道:“抱歉,在下没空陪你闲话,学八股要紧。”
  张原口气有些生硬,这王姓女郎却不以为忤,反而深表理解道:“我知道我知道,你要和一个姓姚的秀才打赌是不是,可你这样临死抱佛脚来得及吗?”
  临死抱佛脚,这个形容得好,张原无奈道:“怎么说也要抱抱啊,我这不是在刻苦学习吗。”
  王氏女郎热心道:“若是规定好题目的,就请人代笔——”
  张原道:“这不行,临场出题的。”
  王氏女郎道:“那就没办法了,只有靠你自己了,我爹爹今日教你学什么?”
  张原便说谑庵先生让他梳理归纳四书义理,没想到这王氏女郎“嘿”的一声道:“我就知道爹爹要来这一套,以前教我阿兄也是这样,其实我爹爹早已梳理得极完备了,你等着,我去给你把我爹爹的手稿拿来。”转身风一般的就去了。
  武陵揉着眼睛进来道:“少爷,方才那人是谁?”
  张原只好答道:“王公子。”
  武陵想起来了,说道:“哦,是上回在砎园遇到的那个王公子是吧,难怪眼熟,走得这么快做什么,倒吓了我一跳。”
  ————————————————
  今天更新晚了一些,刚才看周点、周推榜,似乎不大妙哉啊,小道并非专职码手,要上班的,又码得慢,业余时间全拼在这本书上了,请书友们多支持一下,点击、推荐,《雅骚》新书两万的收藏,书友们给力一下,应该能占据更好的位置。
  夜里还有一更,继续努力。
  
第七十一章 婴姿
更新时间2012-2-20 23:23:53 字数:2439
 不须一刻时,那王氏女郎就又来了,走得急,面色泛红,微微气喘,将一卷厚厚的书册递给张原道:“这就是我爹爹辑录的四书提要,专门针对写八股文的,你看看。”
  张原接过那沉甸甸一卷书册,见封面没有题鉴,翻开一页来看,王思任精丽的小楷赏心悦目,不禁赞了一声,再凝神读了两页,叹服道:“熟读此书,四书义这种小题的破题就可迎刃而解,这简直就是科考秘笈啊。”
  王氏女郎笑道:“这书我都看了,不是我大言,我若是现在去参加童生试,中个秀才怕也不难。”
  小奚奴武陵舌头“嗒”的一声,表示惊叹,也有点不信。
  王氏女郎斜了武陵一眼,说道:“你先出去,不要妨碍我与你家公子说话。”
  武陵退出书房外,坐在小杌子上剥橘子吃,心想:“王可餐姓王,这王公子也姓王,看着都象女人。”
  张原翻看了几页,将这书册递还给王氏女郎,说道:“这个我不能看,谑庵先生会责骂我的。”
  王氏女郎瞪大眼睛道:“不是吧,你这么迂腐古板。”
  张原被她说的笑起来,解释道:“谑庵先生让我自己梳理领悟,而没有把这书册给我照着背诵,这绝非先生吝啬藏私,而是自己梳理出来的能领悟得更深刻,照着背诵看似进境快,其实欲速则不达。”
  “奇哉!”王氏女郎叹道:“我爹爹当日也是这么对我阿兄说的,可是你十月底就要与姚秀才赌八股,事急从权嘛。”
  张原微笑道:“多谢关心,不急,还来得及。”
  王氏女郎盯着张原看,半晌道:“那我可不管你了,你自己用功吧。”
  张原以为她说完就会走,不料她还坐在那里,还说:“用功啊,我看着你用功。”
  张原哭笑不得,说道:“王兄,你这么看着我,我怎么能专心用功。”
  这王氏女郎道:“奇怪了,你以后入县学、入国子监,难道都是一个人闭门学习的?”
  张原无语。
  正这时,一个青衣小婢慌慌张张跑来,开口便叫:“婴姿小姐,夫人找你呢,你快回去吧。”
  门口的武陵“吧嗒”一声,手中剥了一半的橘子掉在地上,目瞪口呆。
  本来好整以暇端坐着的王氏女郎那张粉脸通地一下就红了,也不敢抬看张原,离座转身,足不点地似的飞快走了。
  张原耳朵尖,隐隐听得这位王婴姿小姐在低声骂丫头,不禁笑了起来,心道:“这下子露馅了,她以后不好意思再出来了吧,这样最好,我可不想对不住敬爱的王思任老师。”
  武陵拣起地上的橘子,走过来道:“少爷,这王——”
  张原双眉一扬,道:“不许对别人说起今日之事,谁也不许说,若传出去,我就揍你。”事情一经传扬就会变质,流言蜚语就来了。
  武陵忙道:“小的哪敢,小的一向守口如瓶,少爷放心好了。”见少爷闭上眼睛想书了,他便退出门外,依旧坐在小杌子上,浮想联翩,连手里剥好的橘子都忘记吃了——
  武陵虽是个家奴,但自幼陪着少爷读书识字,肚子还是有几滴墨水的,最近几年西张那边又经常搬演戏曲,《西厢记》啊,《牡丹亭》啊,武陵都看过,《西厢记》看了好几遍了,今日见这王家小姐女扮男装跑到少爷这里来,武陵油然想起了《西厢记》,在武陵看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帘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诗既好懂又有风情,实乃好诗,比什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妙得多,而现在,自家少爷似乎要与这王氏小姐上演真真实实的《西厢记》,这让小奚奴武陵兴奋且无比期待,转念一想:红娘在哪里,红娘呢?
  此后三日,小奚奴武陵时刻期待着好戏上演,但让他失望的是,那个王婴姿小姐一直没再出现,少爷也总是闭着眼睛想书里的事,武陵心想:少爷这老是闷在书房里读书多没意思啊,怎么和戏里演的不一样啊,是因为没有月亮吗?嗯,月初是没有月亮,再过几天就会有的,只盼不要落雨——
  ……
  初四日午后申时,王思任到书房来了,这三天他对张原基本上是不管不问,但张原的默学苦思他是知道的,虽说三天时间要梳理贯通四书实在有点勉为其难,但张原不能以常理度之,谁让张原年少气盛与那姚复立下赌约呢,所以张原必须在三日内做到这一步,不然,十月底前写出清通的八股就是痴人说梦——
  张原见王思任进来,赶紧起身侍立。
  王思任坐下,看着张原,问道:“尚能贯通否?”
  张原恭恭敬敬道:“请老师提问。”
  王思任笑道:“胸有成竹啊,好,那我问你,四书里提到的仁,有几处?仁有几种析义?”
  张原从容不迫,一一答来,尤其是对仁与富贵、仁与礼乐、仁与君子小人的辨析尤为入微,王思任听得捻须微笑,又择其疑难精深处,问答半晌,王思任点头道:“敏而好学如此,真是读书种子啊,哈哈,启东先生可是在盼着你输给那姚秀才。”
  张原道:“老师想必也知道那姚生员的劣迹,学生也是借赌约之机激励自己勤学上进,顺便为乡梓除一害岂不是好。”
  王思任那日听张汝霖说过,张原另有良策胜那姚复,这八股张原本来就是要学的,便道:“你既已融会贯通,那就可以看看我辑录的一部四书笔记了,对于四书小题的破题论述颇精,读后对于四书义小题八股,无论如何出题都能应对自如。”转头对门边侍候的小僮道:“去内院书房,在乙字号书橱,取我那部封面无字的笔记来。”
  小僮应声去了。
  张原却是心里叫苦,那部四书笔记就在这书房里,前日王婴姿小姐匆匆离去并未将这部书册带走,他也没有翻看,随手放在一边,现在王思任让小僮去取,哪里取得来!
  此事颇为暧昧,一时不好解释,张原正在琢磨说辞,那小僮回来了,禀道:“老爷,没有找到那部笔记,小奴把乙字号书橱都找遍了,就是没有。”
  王思任摇了摇头,对张原道:“稍待,我亲自去找。”起身欲行——
  张原忙道:“老师且慢,学生有话说。”
  张原没有什么话说,只是把那册四书笔记捧了出来。
  王思任愕然,问:“怎么会在这里,我前日都看到在内院书橱中?”
  张原道:“是初二日午后王公子拿来给学生看的,学生并没有看。”
  “王公子?”王思任眉头微皱,便即恍然,二话不说进内院去了,过了小半个时辰才出来,暮色已然沉沉而下,书房里一片昏暗了。
  王思任命仆人掌灯,对张原道:“笔记既已拿来那你就读吧,三日前不能读,现今可以读了。”竟对女儿王婴姿私会张原的事只字不提。
  王思任不提,张原自然也不会提,想越描越黑吗,就当王婴姿是王公子好了,说道:“老师,学生明日想回山阴看望母亲,后天一早归来。”
  王思任允了。
  ——————————————
  继续求票,竞争激烈啊,小道倍感压力。
  
第七十二章 越王桥上
更新时间2012-2-21 17:14:49 字数:2493
 初五这天一早,石双就带着幼子小石头到了王思任府上,奉张母吕氏之命来接张原少爷回家,还送来了两条半尺多长的鲥鱼和十斤东阳南枣,王思任让管家回赠一块浦江火腿。
  在王家用过早餐,张原、武陵主仆二人还有石双父子起身回山阴,这日天气晴好,初升的秋阳朗朗照人,会稽县城的主要街道已有执役的民夫洒扫过,走起来尘土不扬,一路过了杏花寺、钱肃王祠,前面便是会稽、山阴两县的界河——府河。
  接连三日闷在书房里读书思考,张原也觉得有点疲惫,这时站在府河越王桥上,看不舍昼夜流淌的府河水映着朝阳波光粼粼,河上往来舟楫,有渔歌唱早,自是心胸一宽,回想这三日求学的收获,更是心情大好,有明师指点和自己揣摩果然是大不一样啊,不会走弯路,事半功倍——
  又想:“昨日傍晚老师进去问王婴姿四书笔记的事,想必婴姿小姐会分辩说她是男装,我并无察觉,只不知老师信不信,有没有责骂婴姿小姐?老师到前院来时倒是脸色如常,就不知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老师可是一等一的聪明人啊——还好我才十五岁,应该不至于产生太多的误会,以后注意点莫要与那婴姿小姐再有什么瓜葛就好,婴姿小姐露了馅,应该不会再出来了——”
  对于王婴姿,张原并没有太多想法,不象一见商澹然那样让他有怦然心动之感,王婴姿就象是邻家小妹,如果可以,出来一起说说话那很好,只是置身晚明,哪能随便与人家在室闺女说话,王老师肯定要把他当成了女婿,虽然那日他以美色喻八股发挥得太过头,王老师板着脸教训了他,但从这两天来看,王老师显然并不在意,应该是认为少年人好色一点是情有可原的……
  张原停下脚步看流水沉思时,武陵和石双父子也站住等候,三个人都是笑呵呵的,武陵在向小石头问白骡雪精的事,得知白骡一直留在张原家这边,武陵更是快活了,说道:“那你今日怎么不把白骡牵来,让少爷骑着回去啊。”
  小石头挠头道:“这个我没想到,雪精也不让我牵它,我哥也不行,只有兔亭和真真姐可以。”
  武陵道:“我也可以,我有黄胡子。”
  小石头道:“小武哥,我戴了那花脸面具的,还是不行。”
  武陵笑道:“你太矮小了,怎么也扮不象。”
  有一艘狭长的龙首船“咚咚”地敲着鼓从越王桥下划过,张原探着头看,问一边的石双:“石叔,端午节早过了,怎么还划龙船?”
  石双道:“明日是海龙王生日,要祭拜,海龙王庙不就在那边吗,咱们方才走过的。”
  张原道:“那是钱肃王祠。”
  石双道:“钱肃王就是海龙王,会稽人都这么叫,海龙王庙会极热闹的。”
  张原点头道:“原来如此——我们走吧。”
  过了府河,绕过市门阁,从玉虚观和双义庙之间穿过,前面便是绍兴府学宫,转过府学宫,小奚奴武陵眼尖,叫道:“少爷,太太在门前等着呢。”
  张原赶紧加快脚步,率先赶到竹篱门前,笑道:“母亲,儿子回来了。”
  张母吕氏眉花眼笑:“估摸着你们就要回来了。”却又把儿子左看右看,说道:“我儿好象清瘦了一些,是不是先生家的饭菜我儿不爱吃?”
  张原笑道:“先生家的饭菜很合儿子胃口,儿子每餐都吃几大碗花白米饭,母亲再看看,儿子哪里瘦了?”
  张母吕氏笑道:“那就好,那就好。”又道:“你姐姐从青浦寄信来了,你来看。”
  张原跟着母亲进到内院,看姐姐张若曦亲笔写的信,姐姐那晋人小楷,别有风致,张若曦在信里说得知张原眼睛痊愈,喜极而泣,特意去了城外观音庵上香还愿,又知张原勤学苦读,甚感欣慰,既然张原有意明年三月来松江为姐夫祝寿,那她到时会派仆人来接,又说了一些两个小外甥的琐事,随信寄来的很多嘉兴鱼脯、南京桃门枣、苏州山楂糕、松子糖等方物。
  山楂糕、松子糖是以前张原最爱吃的,现在不敢多吃,略尝了几块,留下一小半,其余的都给武陵、兔亭和石头兄弟分食了,下午穆真真来时,张原就把那一包山楂糕和松子糖给穆真真,让她等下带回家去。
  穆真真现在既卖绍兴谢橘也卖东阳南枣,对张原道:“少爷,明日小婢也去会稽——”说这话时,这堕民少女那双幽黑莹蓝的眸子盈盈看着张原,显然是要张原猜她去会稽做什么?
  张原立在后园石槽边,抚摸白骡雪精的脖颈,侧头望着穆真真,说道:“待我猜来,嗯,你是要去会稽海龙王庙赶庙会是不是?”
  穆真真瞪大眼睛道:“啊,少爷怎么一猜就中!”
  张原微笑道:“明日你与我一起去会稽,我在家里等你,你不用赶得那么急,稍微晚一点没关系。”
  穆真真就是这么盼望的,少爷又说到她心里去了,欢喜道:“小婢明日不用赶早去码头,今日爹爹陪我去了,挑了一百五十斤南枣和谢橘回家,南枣多存放几日不会坏。”
  张原道:“好,你明早卯时末赶到这里就可以了。”
  武陵牵着白骡的缰绳道:“少爷骑骡玩吧。”
  张原今日书一下都不碰,彻底放松一下脑子,这三天里他学到了太多东西,必须让脑子缓一缓,劳逸结合是必须的。
  系好鞍桥,张原跨上白骡,趴着身子从后园小门出去,沿投醪河东岸小跑着,武陵、兔亭跟着白骡跑,小丫头兔亭快活的尖叫象竹哨一般。
  穆真真起先也跟着跑了一段路,又觉得有些难为情,她可比兔亭大好多,不是小孩子了,便停下脚步,站在一株高柳下看少爷骑着大白骡跑远了又兜回来,心里真是欢喜。
  “得得得……”
  马蹄掌铁敲击着坚石,两匹高头大马踏过石拱桥,从西张跑到东张这边来了,马背上的乘客是张岱、张萼两兄弟,张萼扬鞭指着远远跑来的张原笑道:“大兄你看,介子得了头骡子也骑得这么欢天喜地,真正小家子气。”
  张岱道:“不然,雪精可不比一般骡子,短程快跑也不输于我们这两匹马,又有驴的耐力,能日行两、三百里,可坚持七日,马就不行。”
  说话间,张原跑到二人跟前,勒住白骡,执缰拱手道:“大兄好,三兄好。”
  张岱问了张原在王思任那里求学的情况,点头道:“谑庵先生是少年进士,对于八股定然是有独得之秘的,只要他肯倾囊相授,介子又肯勤学,自然受益匪浅。”
  张萼道:“整日读那些无趣的东西闷也闷死了,人生百年都没有,若等你高中进士那日突然就呜呼哀哉,那岂不是白忙一场。”
  张原笑道:“这么冤的少有,总不能因为怕死就什么都不干,这纨绔啊也是三兄才能做。”
  张萼哈哈大笑,又道:“过几日就是重阳了,我们兄弟约了一些友人登玉笥山,介子你一定要来。”
  重阳是九月初九,今日是初五,正好苦学三日后休息一日,重阳敬老,也要回来与母亲一起过节,张原道:“好,到时两位兄长来唤我。”
  ——————————————————
  
第七十三章 一出门就相见
更新时间2012-2-21 23:29:31 字数:2500
 白骡雪精霸道,把公鸡司晨的专职也给抢了,每日天刚破晓,它就在后园嘶鸣起来,白骡一叫,翠姑养的那只大公鸡就懒得叫了,想必是因为嗓门小,叫不过那骡子——
  张原睁开眼睛,大大地伸个懒腰,听得脚步声轻快细碎走过穿堂,这是小丫头兔亭,这几天武陵不在,照看白骡的任务就由兔亭主动承担了,每日一早放白骡到投醪河畔吃草,夜里给白骡添一些豆料,还要给白骡刷毛,小丫头显然很乐意这个差事,今日因为武陵回来了,生怕武陵抢了先,一听骡叫,翻身就下了床,飞快地穿好衣裳就冲出来了——
  听到白骡嘶鸣的武陵也正准备起床,却听里间的少爷说道:“兔亭已经去了。”
  武陵笑了起来,仰天又倒在床上,说道:“让她,让她。”笑了一阵,问:“少爷今日骑雪精去会稽吗?”
  听到少爷“嗯”了一声,武陵便急忙起身赶去后园,让兔亭莫要放走了白骡,少爷今日要以骡代步,且喂点豆料,让雪精有劲一些。
  卯时末,张原正在吃麦果粥和黄饼,穆真真就背着沉重的一篓果子就从六里外的三埭街赶来了,竹篓用一块小篱笆分成两隔,一边是东阳南枣、一边是山阴谢橘,一共四十斤,竹篓边还插着一杆小秤。
  张原不问穆真真有没有吃过早饭,问的话她肯定说吃过了,直接吩咐道:“去厨下盛一碗麦果吃。”
  “少爷,小婢吃过了。”
  “吃过了,走这么远路也饿了,再吃一碗。”
  少爷的口气不容辩驳,穆真真“噢”的一声,遵命吃麦果粥去了。
  张原笑笑的将手里半块黄饼塞进嘴里大嚼,然后漱口净面,去向母亲禀知他要去王思任先生家了,说重阳节一早回来。
  张母吕氏道:“不如初八日晚边就回,那样可在家歇两夜。”
  张原道:“那好,我到时向先生禀明就是了。”
  武陵兴冲冲牵了白骡过来道:“少爷,出发吧。”
  张母吕氏忙道:“我儿莫要在大街上骑牲口,街上人多口杂,万一惊了牲口不是伤人就是伤己,要不叫一乘藤轿来。”
  张原道:“母亲说得是,那儿子不骑骡上街了,儿子不是怕走路,只是一时兴起。”便让武陵把白骡牵回后园。
  张母吕氏依旧命石双送张原去会稽王家,穆真真早已在竹篱门边等着,见少爷三人出来,赶忙蹲下身,背起竹篓——
  石双道:“真真,我用箩筐帮你挑过去吧。”
  穆真真忙道:“不用不用,谢谢石大叔,我背得动,去海龙王庙能有多少路啊。”
  石双道:“那我帮你背一程,。”
  穆真真就是不肯,说她背惯了的,不用人帮。
  四个人就上路了,穆真真走在最后面,看着几步外少爷的背影,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欢喜,浑不觉得有什么重负,轻盈盈就过了越王桥,去王思任府第是笔直走,往钱肃王祠是往左拐——
  穆真真问:“少爷要不要先去看看祭海龙?有扮及时雨、有扮黑旋风的,很好玩。”
  背篓沉重,两道麻绳将穆真真双肩勒往后扯,青黑色的比甲紧紧绷起,将十四岁的堕民少女那并不高耸的胸脯轮廓勾勒凸显出来,走了四、五里路,额角微汗,面色微红,黑潭一般幽碧的眼神怯怯动人——
  武陵也很想去看,说道:“这才辰时初刻,王老爷怕是还没起身呢。”
  张原道:“那好,去看看就走。”
  石双自无话说,跟着少爷就是。
  明明是钱肃王祠,但会稽人偏偏就叫成是海龙王庙,把五代时吴越之主钱肃王称作是海龙王,会稽、山阴两县遇有干旱洪涝就来赛社祷神,据说很灵验。
  离着两、三里远,就听得锣鼓声响,绕过一片柏树林子,就望见官河南岸的钱肃王祠,祠前广场人不多,搭着两座大戏台,看来是要赛社争胜,时辰还早,戏台上尚未有优伶登台,只锣鼓敲得震天响。
  穆真真道:“少爷,那小婢卖果子去了。”
  张原道:“好,我稍微转转就走。”
  穆真真叫卖橘子、南枣去了,张原与武陵、石双绕广场转了一圈,都只是一些闲人,什么扮宋江、李逵的伶人一个也没见着,武陵道:“这要午后才热闹,少爷,我们午后再来看吧。”
  张原笑道:“先生会揪我的耳朵皮,小武你到时要来看一会也行,不要超过半个时辰。”
  武陵甚喜,谢了少爷。
  张原游目搜寻穆真真的身影,见她正在东边戏台下为一个老者秤量果子,不错,卖出一斤就轻了一斤,对武陵、石双道:“我们走吧——石叔你现在就回去,不用送了。”
  石双道:“太太吩咐过的,一定要把少爷送到王老爷府上。”
  张原摇头笑道:“我母亲总把我当小孩子呢。”
  石双道:“少爷不用往回走,沿着这官河往东走一段路,也能绕到杏花寺那边。”
  张原、武陵便跟着石双沿官河南岸东行,一路上行人络绎不绝,都是来赶庙会的城郊百姓,庙会是普通民众的穷欢乐,生活困苦、长年劳顿的百姓一年也就这么几次可以解解闷、逗逗乐——
  一辆单辕双轮马车不紧不慢地驶了过来,马车左右跟着二婢二仆,道上行人纷纷避让,在江南,马车可比轿子尊贵,若非官宦人家,哪里能有马车。
  这河畔土路狭窄,张原与石双、武陵二人也避在路边等那马车过去,马车辚辚而过,张原掸掸衣袖,正待上路,忽听得一个纯稚童音叫道:“张公子哥哥——张公子哥哥——”
  “是商景徽。”
  张原急回头,见那马车并未停下,依旧向前驶动,这侧的车窗却伸出一只白白的小手,使劲摇着——
  张原向马车追出几步,又放慢了脚步,觉得不好去追赶,这时,那马车又缓缓停了下来,车厢里传来小景徽的哭声。
  张原赶紧快步上前,跟在马车边的两个仆人转身瞪着他,见是一个斯文俊秀的少年书生,这才脸色稍缓,一个婢女便对车窗说了句什么,过了一会,车门打开,先露出一双小绣鞋和扳着车门的一只小手,车边那婢女正要伸手来抱,小绣鞋蝴蝶般飞起,一个小女孩灵活地跳下车来——
  张原听到车里有妇人“哎呀呀”的声音,显然是担心小女孩摔着,张原很有礼貌地向这个梳着五色丝辫发的小女孩作揖道:“景徽小姐,你好。”
  小景徽脸上还挂着几滴泪珠,却已是笑靥如花,泪珠就是花瓣上的晨露,小小的人也向张原福了福,动作惹人怜爱,脆声道:“张公子哥哥你好,我就知道今天能遇上张公子哥哥,只要一出门就能遇上对不对?”
  张原心想:“敢情自上回游觞涛园后,小景徽一直就没出过家门啊。”正要弯腰和小景徽说几句话,那个婢女过来道:“张公子,道上说话不方便,请公子到祠前广场边再说话吧。”
  很多乡人都在看着,这情景着实有些尴尬,但小景徽太可爱,而且车上不知有没有她的小姑姑,张原当然不会掉头就走。
  ——————————————
  本周点击榜和推荐榜的竞争陡然激烈起来,《雅骚》点击推荐数据并不比上周差,榜单排名却在下滑,小道恳请书友们果断支持,让这本稍显另类的书占有一席之地。
  
第七十四章 六寸金莲吓死人
更新时间2012-2-22 14:36:39 字数:2460
 马车辘辘前行,两个婢女一左一右牵着商景徽的手走,商景徽不时回头看张原一眼,好象怕张原不跟上来,还时不时两只小手抓紧婢女的手借力缩腿一跳,然后“格格”直笑。
  那两个婢女起先见景徽小姐半路向着一个陌生男子叫哥哥,哭闹着要停车要下来,二婢都是很紧张,生怕闹出她们无法应付的事,这时见张原还只是个少年,又且温文尔雅,这才略略放心,其中一婢笑着对商景徽轻声道:“景徽小姐,你倒好好走路啊,这样会摔着的。”
  马车在钱肃王祠广场东南一角停下,一个婢女拉着商景徽不许她乱跑,另一个婢女凑着车窗听车中人吩咐,片刻后,那婢女过来问张原:“张公子是山阴状元第张肃之先生之孙吗?”
  张原道:“肃之先生是在下的族叔祖,在下张原张介子,是东张子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