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感谢折磨你的事儿》

_2 王龙泉 (当代)
  有一个人到野外探险,冰天雪地,渺无人烟。一不留神,他掉进了一个冰洞里。
  他用尽办法想从洞中爬出来,然而由于洞壁太滑,爬出去的希望一点也没有。但他没有放弃,可他知道爬下去除了消耗体力外,一点用处也没有,另外在洞里呼救是没有任何用的。不过,他很清楚,如果自己出不去就必死无疑。
  生死关头,积极的人总是会不断寻找出路,消极的人只会听天由命、坐以待毙。他突然想起自己身后的行囊中有段绳索,于是马上把它拿出来。绳索一端有钩子,他想自己可以把它扔到洞外,也许会挂住什么东西,这样自己就可以顺着绳子爬上去了。
  行动开始了。他一次又一次地把绳索扔出去,然而始终绳子都没有挂住。这让他有些失望,也许自己真的出不去了吧。但转念一想,与其这样活活困死还不如做点什么。可能洞外有钩子可以挂住的东西,只是好运还没有降临罢了。想到这,他又开始行动了。
  当自己无法看到希望时,很多人会放弃。而他却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单调的动作,扔——拉——扔——拉——连续五天,他不断地重复着。因为他知道,这是自己活下来的唯一希望。
  到了第六天,他实在绝望了。尽管他还在不停地扔——拉——但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机械。突然间,钩子像挂住了什么东西,他使劲用力拉了拉,果不其然。绝望中希望降临了,他眼睛里充满了泪水,说不出是什么心情。
  就这样,他爬出了冰洞。但此时,他最想知道的是,钩子到底钩住了什么?令他吃惊的是,在离洞口2米远处,一个大拇指大小的小洞救了他。
  面对这样小的概率,很多人会选择放弃,只有很少的人在希望中勇敢坚持着。对于陷入逆境中的人来说,逆境生存智慧就是寻找这个离洞口2米远处的小洞。想突破困境,就必须对自己充满信心,只要自己坚定这份信念,你就可以突破逆境的临界点。
  积极的心理暗示
  人的内心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地,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相信自己能成功,你已经成功了一半;认为自己会失败,失败已经开始降临。佛说:“一切话语都具有诅咒的力量。”而且每一句话都会沉淀在自己心里,甚至成为潜意识。
  在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有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他每天都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一棵树的叶子在秋风中一片片落下,病人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从病人的眼光中,人们看到的是一种无奈与绝望。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的生命也就到尽头了。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的。”
  一位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清脆的树叶挂在树枝上。就这样,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落下。病人因这片叶子的存在,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心理暗示是人的本能,它是人们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当处于陌生、危险的境地时,我们会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捕捉环境中的蛛丝马迹,来迅速作出判断。同时,暗示还会对我们的内心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就像戴在头上的金箍一样,一旦自己的思想、行为超出了意识底线,可能就会感到紧张、焦虑、恐惧。
  研究发现,心理暗示对人的情绪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什么是心理暗示呢?它又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哪些影响呢?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尽管这种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曾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研究人员将一个战俘的眼睛蒙上,并捆绑住他的四肢,然后研究人员告诉他要抽完他的血进行实验!
  被蒙上双眼的战俘在一间安静的房子里,除了听到血滴进器皿中的嗒嗒声外,他什么也听不到。没过多久,这个战俘就在一阵哀号后气绝身亡了。
  其实,研究人员并没有抽他的血,战俘所听到的滴答声不过是他们特意模拟出来的。导致战俘死亡的是什么呢?
  是心理暗示,“抽血”的心理暗示,这是导致战俘死亡的真正原因。因为当听到血流出来的声音以后,他内心产生了极度的恐惧,以致肾上腺素急剧分泌,从而导致心血管发生障碍,心功能衰竭而死。
  暗示不需要讲道理,只需要提示。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例如,商场里摆放的穿着服装的塑料模特,就是对你的符号暗示(这件衣服多漂亮呀,快来买吧);当看见别人在商场里购选衣服时,你又获得了一种行为暗示;当购买者穿上了刚购买的衣服,且喜形于色时,又会对你形成表情暗示;如果他对所买衣服赞不绝口,这又给你传递了语言暗示。
  英国心理小说《新鲜空气》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威尔逊非常喜欢呼吸窗外新鲜的空气。一年冬天,他到芬兰,住在一家高级旅馆。那是个奇冷的冬天,为避寒流,窗子都关得严严实实的。尽管门窗紧闭,但整个房间里还是很舒服的。不过威尔逊一想到新鲜的空气一丝都透不进来时,他就觉得别扭,晚上睡觉总是辗转难眠。最后,他实在无法忍受了,便捡起一只皮鞋朝一块玻璃样的东西砸去,听到了玻璃碎裂的声音后,他才安然进入梦乡。第二天醒来,他发现窗子完好如初,而墙上的镜子却被他砸了个七零八落。
  尽管这是小说中的内容,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却很多。人们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难临头时,人们会相互安慰:“快过去了,快过去了。”从而降低痛苦的程度。
  生活中,人们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暗示活动。不过,暗示是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的,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会让人得到战胜困难、不断进取的力量;消极的心态,则会使人变得冷淡、泄气、退缩、委靡不振等。
  同样一件事情,交给两个心态完全不同的人来做,结果会大不相同。
  心态消极的人会顾虑重重,遇到一点障碍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碰到一点困难就马上丧失信心,失去判断。他们总是被问题牵着鼻子走,直到问题越来越多,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危险,才宣告任务“流产”。
  心态积极的人,总会觉得工作中出点问题是难免的,只要想办法、肯努力,一定会将问题妥善解决的。而且他们常常很自信,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绝不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想想现实中的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类人呢?自己是否被消极的心理暗示控制着,是否整个人像被戴上了一个金箍,始终没有勇气突破意识中已经习惯化了的消极、自卑?真正能够击倒你的人有时恰恰正是自己。
  如果你正面临这一现状,逆境生存智慧对你的帮助就是:如何让自己永远积极,如何用积极的暗示鼓励自己。
  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对自己说:“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生病时告诉自己“没什么,我身体很棒”;失败时,对自己说“不要怕,一切都会过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不会改变难成功
  快速说出,2+3×4=?如果你的回答是20,我会用微笑的眼睛看着你。此时,只要你稍加反思,就会知道自己说错了,正确答案应该是14。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会回答错呢?这就是藏在你头脑中的思维定式在作怪。
  美国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一度风靡全球,书中用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向我们阐释了这个时代的变化。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在书的序言中写道:
  再完美的计划也时常遭遇不测
  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
  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
  生活是一座迷宫
  我们必需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
  在死胡同中搜寻
  但如果我们始终深信不疑
  有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
  它也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
  但我们最终将会发现
  它是一扇有益之门
  一切都会在我们不觉中发生变化,而我们却固守在一种思维模式中。面对变化,很多时候我们是无能无力的,如果我们不改变,就会在变化中被淘汰。如果我们总是用陈旧的观念去应对外在变化,人生很多美好的事情都会被我们错过。
  研究发现,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践经验,这些经历、经验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受其限制。从小到大,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特定的生活经验,家庭环境,父母的性格、成长的地方及文化风俗都将影响你未来的思考判断。
  尽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但相对来说思维定式却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所谓定式思维,是一种习惯化了思维模式,它主要指人们认识事物时会有准备的、带倾向性的心理状态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忙碌的生产车间里人来人往,老板也来到这里,亲自查看产品生产情况。由于产品适销对路,销售部对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这也成了老板最关心的问题。为了提高产品生产量,近来他频繁到车间查看。
  一次,查看完生产情况,在临走前,他在生产部的公告栏上写下一句话“今天,梁睿所负责的生产线最好,生产产品400件。”隔了三天,他又在公告栏上写下一句话“今天,安娜所负责的生产线最好,生产产品480件。”
  就这样,一个月下来,车间生产的产品总量比平时竟多出了3万件。不仅满足了市场部对产品的需求,还使整个生产车间,你追我赶,相互竞争较量,个个都是精神抖擞,一脸不服输的样子。
  在这个故事中,聪明的老板就成功运用了一个心理学方法——心理暗示法。他留下那句话,就是在暗示生产部的其他人员,你做得还不够好哦,都应该像生产产品最多的人看齐。从另一角度看,相信生产部的其他人都有了压力,于是你争我赶的局面也就一天天形成了。
  生活中,很多人都习惯顺着定式思考问题,并认为这是非常合理的判断方式。直到思维定式让自己陷入危境时,我们才会对自己的行为及思考问题的方法进行反思。当然,思维定式不一定都是坏的,思维定式既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也有它的负性一面。而正确的思维定式是动态的、辩证的。
  不会改变难成功。如果用负面的思维定式指导通往成功的道路,成功必然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努力、奋斗、坚持,而是冲出思维定式的束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不少人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拿到一份不错的工资,完成工作任务老板就会满意,占有足够的物质就是成功,获得更多的利益就是幸福。这些都是负面思维定式。如果不能对此类错误及时作出调整,我们往往与成功无缘,如果不能及时改变这样的错误思维方式,我们就只能对成功望洋兴叹。
  对于渴望成功,追求幸福的现代人来说,很多人更多时候是在逆境中挣扎,痛苦中呻吟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心中的幸福感并未水涨船高,而是感觉生活变得更加烦恼,压力开始越来越大,人生越来越没有意义,思想逐渐变得堕落。
  是什么让我们陷入了这样的困境?我们的出路在哪里?成功的意义又是什么?真正的幸福如何寻觅?然而,对这些问题很少有人能给出让自己满意的回答。
  这是一个物质统治欲望,利益驾驭精神的时代。不少人被物质束缚,被利益腐化,在他们眼中,成功就是占有比别人更多的物质,幸福就是让自己获得比他人更多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不停追逐着、忙碌着,甚至还会在某些时候使用不正当手段,且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生存法则。
  什么才是成功?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得暴利难道就是成功?什么是幸福?整日只为物质奔波,只为利益烦恼,就是幸福吗?尽管很多人从内心反对这种做法,但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无奈地走向这条道路?当很多人都心甘情愿地把错误当真理,把误区当坦途时,思维定式就具有了不可逆转的力量。
  我们应该冲破这种思维定式的束缚,而此时逆境生存智慧的作用就是告诫我们,习以为常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大家都在向往和追求的不一定就是自己想获得的。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理性反思,不要盲动,更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成功本无路,所以我们要学会改变,及时对现状作出正确的判断,对错误及时作出调整。
  制定一个可行的人生目标
  有目标不一定会成功,持之以恒不一定有结果。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目标过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很难达到;目标过小,轻而易举就能实现,会使人产生骄傲自满心理。所以,有目标很重要,制定合理的目标更重要。
  有时,目标会成为我们的绊脚石,坚持会让人陷入人生沼泽地。因为目标过大,我们会因望尘莫及而对自己悲观失望;目标过小,会让人产生妄自尊大的自负心态。这些都会成为一个人自我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同时,如果目标本身就不合理,那么越是对它坚持不懈就越可能让自己陷入消极、失落之中。
  不过在我国,人们都希望自己把目标定得远大一些,老师也经常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父母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远大的目标总会赢得别人几分羡慕的眼光,而对于那些胸无大志的人,大家多会认为他能力平平,难成大器。然而,目标过大真就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吗?
  在一条商业街有三家染布坊。
  第一家在门口挂出一块牌子,上面写道:本店是全国最好的染布坊。
  第二家也在门口显眼处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道:本店是全世界最好的染布坊。
  唯独第三家没有这么夸大其词,只是在门口挂了一个小牌子,上面写道:本店是整条街最好的染布坊。
  结果,第一家和第二家染布坊顾客很少,只有第三家整天生意红红火火的。
  是什么成就了第三家染布坊?第一家的宣传明显带有夸大的成分,顾客一想,喊出这么大的口号,肯定不诚信,而且其价格也一定低不了。第二家的宣传更是语出惊人,很明显是在忽悠顾客,谁愿意上这个当?只有第三家,尽管有夸大成分,但其目标定得合情合理,对顾客来说,这种宣传也是最真实的。
  这是一个带有幽默味道的故事,但其中有一些可以引起我们思考的东西!不必说很多人都亲身经历或有所耳闻的“大跃进”,单说现在的一些商家、厂家,不也常常在企业愿景中写上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豪言壮语吗?对于这种现象,仅从公司名字上就可管窥一斑。
  不到十个人的公司竟然是“国际文化传媒”,一个小卖铺式的百货店竟然打出“百货商城”的牌子,一个以电话直销图书为主业务,编辑部只有2个人的公司竟然是“北京某某经济研究院”,如此等等,数不胜数。
  商家给自己披一件美丽的外衣,是想让自己有一个好形象。若是一个人给自己制定极为不合理的目标,那只能让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远了。对于远远超出自我能力的目标,如果坚持不懈,不肯放弃,那么这样的人生只能是黄粱一梦了。
  陷入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陷入逆境。如果自己的理想不够客观,就很可能使自己处处受挫;如果目标偏离实际太多,我们就可能在逆境中迷惑彷徨。所以,在制定目标时,我们一定要使其尽可能客观现实。
  只有设定了合理的目标,才不至于在追求中迷惑,更不会在追求中迷失。同时,只有设定了合理目标,我们才会知道自己下一步需要做些什么,才有标准去评估是否能够成功达到彼岸。
  对于身心陷入逆境的人来说,逆境生存智慧要求我们积极乐观、坚持不懈。但如果坚持本身就是错误,放弃才是最佳的选择。我们要经常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目标是否合情合理,是否有过分主观的成分。如果发现目标不合理,就要及时作出调整,才可避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坚持。
  然而,在不少人心中,设定人生目标就是找一些遥遥无期的梦想,但这样的梦想永远不会实现。与其亡羊补牢,不如开始就让目标尽可能合理、客观。如何为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人生目标呢?
  第一步:把目标单独写到一张白纸上。很多人的目标都是不登记的,他们只是将其放在心里,这样的目标常会在时间流逝中逐渐模糊。所以,制定目标一定要落实在文字上。
  第二步:在目标中写上完成这个目标所需要但是目前又没有的资源,如某种教育、职业生涯的改变、财务、新的技能等。
  第三步:在目标细分后,写下自己要完成每一步所需要的具体行动。这是一个检查清单,只要写下完成目标的确切步骤,你才可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否有实现的可能,哪些地方是不可执行的主观想像。
  第四步:检查目标细分后的时间框架,在目标表上写下你所要完成目标的具体日期。对一些无法确定具体完成日期的目标,要写出自己想要在哪一年完成它并以此作为年限。
  第五步:整体把握目标的整个时间框架,清楚所需要完成的每一小步。写下你所需要完成目标的准确时间。
  第六步:根据整个目标需要,定一个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时间进度表,以便自己可以按照预计的路线去完成。
  第七步:在时间进度表上写出每一个目标的完成时间,以保证自己对要完成的事情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年末时,回顾一下自己在这一年里面的进度情况,并画掉在这一年里面已经完成的目标。
  总结:感谢那些思维怪圈
  人人都会陷入逆境之中,而有些逆境不是突如其来的,和我们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有关。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可能出现什么样的人生状态,也必将面对什么样的逆境局面,因为我们判断问题的角度都是来自那里。我们深陷其中,并在痛苦中逐渐看清真正的自己,于是我们醒悟,浴火重生。
  不同地区、国家的人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性别的人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而不同的职业、知识结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认知模式,而这个认知模式中就包藏着我们所特有的思维习惯。思维习惯就是我们的思维怪圈,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将其区分开来。
  知道了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在做起事情来就会事倍功半,而当一个人认识到了自己的思维习惯的局限,也就是他获得突破的时候了。
  先从一个耐人寻味的笑话说起吧。一艘载有中、美、法、德四国乘客的船出了故障,要沉了,只有跳水才可能有生路。但船上的乘客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他们看来,只要船员修理一下就没事了。
  所以,无论船员如何做工作,就是没人跳水。船长说:“我来试试。”一会儿,他回来了,对船员说:“别担心,大家已经都跳下水了。”船员都很佩服,问他用了什么方法。
  他面带自豪,说:“美国人喜欢运动,所以我对他说跳水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法国人喜欢浪漫,所以我对他说跳水是一种浪漫的事;德国人有很强的纪律性,所以我对他说,跳下去,这是命令;对中国人,我说,大家都跳下去了,你还不跳吗?”
  每个国家的人都有自己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而它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做事习惯。针对每个人来说,其思维习惯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可以说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是受这些思维习惯影响的。
  无论做什么、说什么,有什么样的态度,都免不了要受到它的影响。每一种思维习惯都有它的长处,也都有它的不足之处,只是多少大小不同罢了。我们都是带着一种特有思维习惯来看世界和他人的,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习惯也将不断地刷新、变化。正是有所局限,所以我们才能体味到自我突破的欣喜和快乐。
  有欣喜和快乐,自然就少了之前的痛苦和挣扎。在一个固有思维模式中,我们收获着幸福,但也同样会在某些事情中感受到痛苦。正是经历了那一桩桩、一件件折磨我们的事儿,才使自己有了一种想突破、超越的渴望和勇气。
  小米在一个传统的大家庭长大,对如何做一个称职女人,父母从小就给她灌输了一套中规中矩、忠于家庭、顺从老公的标准。小时候,母亲对她严格、苛刻,这使得她从小就有一种想被人宠爱、呵护的愿望,而对于父母,她只有一个念头,尽早离开。
  中专毕业后,刚刚20岁的她就草率结婚了。尽管没有结婚时她就知道自己不爱那个男人,但嫁给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男人,使她内心对被人宠爱、呵护的愿望得到了实现与满足,而且当她得知自己在那个男人心中的地位时,她感动了,不顾一切反对嫁给了他,甚至像在故意报复家人,逃离家庭的束缚。
  婚后的生活虽没有想像的那么温馨,但男人给她的宠爱与呵护还是让她的内心得到了满足。然而三年后,她的婚姻便每况愈下了。水瓶座的她崇尚自由、散漫、无拘无束,对家庭生活充满浪漫的期望,而老公的大男子主义做派让她尝尽了苦头。
  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琐碎如同一根根钢针刺伤着她美丽的心灵,和老公之间的矛盾也是日渐升级,这反倒使老公变本加厉地疏远她,收回了对她的宠爱与呵护。然而,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使她无论如何也不能作出离婚的决定,于是等待她的只有无边的绝望与痛苦。她将自己困在其中,欲哭无泪。
  突破不了婚姻束缚的她并没有束手待毙,让自己随波逐浪。她想试着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庸俗、平淡,尽量迎合老公,让他满意。两年来,这种失去自己的感觉让她的生活如同梦魇,悲痛欲绝中她又找回了从前的自己,思考另外的经营婚姻之策。
  她的办法是改变老公,让他变得符合自己的要求。尽管小心翼翼,但结果还是如她所虑,遭到老公的强烈反对。后来,她又尝试了各种办法来改变夫妻间这种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现状,而等待她的仍然只有绝望。
  11年后,绝路逢生,她终于要向老公提出离婚了。在她看来,离婚是她绝望中看到的唯一希望,然而正是这点渺茫的希望让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和老公离婚后,她如获新生般长长叹了口气,说:“感谢那些折磨,也感谢那个困扰我的思维怪圈,是它们让我真正看清了真实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这样那样的思维怪圈之中,甚至正在经受着它们带给自己的折磨,然而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才一点点明朗起来,知道应该坚持什么,明白应该放弃什么。
  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折磨自己的思维怪圈,尽管灵魂在其中受尽苦难,然而却使自己获得了一股敢于向前走的勇气。它如金箍一样紧紧束缚了我们,然而也正是经历了那些痛苦,我们才懂得自我突破与改变的重要。不会改变难成功,当我们突破了自己的思维怪圈后,一定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和一个全新的自己。
第3章
  如何在失控中学会驾驭
  什么时候,人最易失控
  2006年世界杯留给我们一个谜团,齐达内为什么会用头撞向意大利后卫马特拉齐?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难道他不知道这一头下去的后果?但事情还是发生了。巴西的环球电视台反复播放了当时的画面,通过读“唇语”和口形的方式,得出了一个答案,当时马特拉齐对齐达内说的是:“你姐姐是个妓女!”此时你一定知道为什么了吧!
  愤怒可以使人的情绪完全失去控制,即使再理智的人也有被愤怒冲昏头脑的时候。可以说,愤怒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力量。
  就拿齐达内来说吧,作为优秀的职业球员,他可谓是久经沙场,应该说是十分具有比赛经验的。而且踢完这场球他也该退役了,但就在这个时候,愤怒还是让他失去理智。也许事后我们会说,他为什么不能忍一忍,或把情况向裁判反应?事后他也可能会后悔,毕竟自己是整个球队的核心主力,毕竟自己要顾全大局。然而,因愤怒而引发的冲动常使一个人的理智失灵,即愤怒使人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控制力。
  中国有句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但话虽这么说,真正能做到又有几人呢?愤怒总是会让我们犯一些很低级的错误,那么愤怒到底是一种什么情绪呢?什么情况下会使其难以控制?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的强烈愿望受到限制时就可能激发他的愤怒情绪。在社会生活中,被欺骗、受到侮辱、被干扰、或被强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等都会诱发愤怒。同时,持续的痛苦也可能会转化为愤怒。
  愤怒是一种可怕情绪,其产生和熄灭往往只在一念间。与其他不良情绪相比,愤怒爆发猛烈,最难以自控。一个人受到侮辱时产生的愤怒最为激烈,并多以冲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愤怒者根本不会做过多思考就采取了发泄性的行为。
  有一个笑话可以说明愤怒的难以自控性:
  一个罪犯因杀人被宣判死刑,在审判结束时,法官问犯人:“你还有什么要说的?”犯人回了他一句:“去你妈的!”法官一听,勃然大怒,于是训斥了他十几分钟。
  法官训完后,犯人问法官说:“法官大人,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听我一句脏话你也会如此动怒;我只有中专学历,当我看到老婆和别的男人上床,我一气之下,就把他们杀了。当时我实在太冲动了,以致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先不说愤怒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如愤怒易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还会阻碍情感交流,容易使人产生内疚、低沉的情绪,破坏人际关系。单说愤怒对我们生活、工作造成的消极影响,就足以让我们对愤怒警惕三分。
  愤怒是魔鬼。一个人一旦开始愤怒,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如和朋友大打出手,和老板激烈对抗,对爱人破口大骂,甚至还会闹出人命。生活中,人们都遇到过让自己暴跳如雷、大动肝火的事情,不知道此时你将如何处理它们?
  脾气暴烈,爱发脾气的人常会陷入各种烦恼之中。对于他们来说,生活会面临各种糟糕的局面,别人也会对他们处处提防小心,能离他们远点就远点。工作中,脾气不好的人往往处理不好与同事、领导间的关系,自己也常因人际冷漠而使工作效能降低。
  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在百般呵护中长大,长大后他们往往有着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什么事情,他们都希望对自己有利,如果稍有不顺心就会情绪失控,有时还酿成各种惨剧。所以,他们更应该加强团体合作意识,增加对他人的包容能力。
  对于情绪容易失控的人,应该如何提高他们对他人的理解意识,并增强自己的亲和力,从而改善自己现状呢?忍不是最好办法,因为积蓄在内心的情绪不会自动消失,迟早会以更严重的形式爆发出来,而且这种极易伤害身体的情绪不是一个忍字就能解决的。
  如之奈何呢?此时逆境生存智慧的作用就是让自己如何消气及如何让愤怒情绪转移。具体办法如下:
  1.学会消气。持续的生气会伤害你的身体。所以,让自己学会消气很关键。有涵养的人,不是不生气,而是会自我排遣,迅速消气。一般来说,生气是一种正常情绪反应,不过只有学会不断消气才能维持心理平衡。
  2.躲避刺激法。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事情都可以使人产生愤怒,当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尽量躲开,或暂时回避一下,以免使矛盾激化,这是一种消极的制怒方法。
  3.转移刺激法。发怒时,在大脑皮层有一个较强烈的兴奋中心,如果这时你能转移一下目标,就可以减弱或抵消这个兴奋中心。比如你可以选择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报纸、逗逗孩子等,这样一来往往怒气就会烟消云散。
  4.释放法。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别人歧视或侮辱时很容易使人发怒。如果我们把心中的不满或意见坦率地讲出来,即可泄怒,还可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化解相互之间的误会。或者将心中的不快讲给自己信得过的朋友。
  掌控了情绪,就掌控了一切
  美国总统布什曾告诫自己的同僚说:“我们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谁掌控了情绪,谁就能掌控一切。”由此可见,掌控自己的情绪给我们带来的回报有多大。尽管情绪是人们最难控制的东西,但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完全可以被自己驾驭的。
  我们生活在情绪的海洋中,而我们的情绪有时晴空万里、平静无波;有时就像天上的云,变幻莫测,难以捕捉。稳定的情绪总会让我们做起事情来得心应手,而一旦情绪失控,整个人就会像掀起的巨浪,任何理性在其面前都会失去作用。
  是人都有情绪,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受情绪影响。有情绪是正常的,它是我们对外面世界正常的心理反应,所以我们可以有情绪,只是不能让自己成为情绪的奴隶,更不能让那些消极的情绪左右我们的生活。
  情绪是一种充满微妙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超乎我们想像的影响。一个不能掌控自己情绪的人,不属于自己,也无法掌控自己。所以,战胜自己更多的是要我们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呢?一个好斗的武士也正在为此事烦恼。后来,他听说学佛的人都会有非常高的境界,而且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绪,于是他就来到一个寺院,向老禅师请教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老禅师笑而答道:“失控即地狱,自控是天堂。如果你能不愤怒就是天堂,若不能即是地狱。当然,我是禅师可以自控,你不过是一个小丑罢了,应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武士一听这话,气不打一处来,眼睛里充满了愤怒。老禅师依然微笑,却闭口不言。武士见状,恼羞成怒,拔起剑就要刺老禅师。
  老禅师答道:“这就是地狱。”
  听老禅师这么一说,武士惊而顿悟。他把宝剑放回剑鞘,拜谢老禅师的点化。禅师笑道:“这就是天堂。记住,发怒时,失控前,让自己保持5分钟安静,你的情绪就不会失控了。”
  还一个女士这样描述自己的情绪: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情绪化很严重的人,有时会突然很开心,有时会突然什么话也不想说。我经常对男朋友大发脾气,哪怕只是因为一点点小事。有时就算是在玩也会突然面无表情,什么也不想做。
  她已经感觉到自己的不良情绪了,而且还在为此烦恼、迷惑。她说:“我不知道该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现在越来越讨厌自己了。”
  相信生活中面临这样处境的人还有很多,一个人之所以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已经形成的性格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外界的过度刺激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被冷落,被人忽视,被讽刺,被羞辱,被人算计等,这些都会引发人产生激烈的情绪反应。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南迪?内森的一项研究发现,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因此,人们常常需要与那些负面的情绪作斗争。但有人觉得情绪像看不见的风,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还有人觉得它是一种很自然的习惯,关注太多也没有用,不如顺其自然。
  我们不能放纵自己的情绪,特别是不良情绪。
  事实上,情绪有两种:消极的和积极的。如一次本该到手的晋升机会失去时,大脑神经会立刻刺激身体产生大量起兴奋作用的“正肾上腺素”,结果你怒气冲冲,坐卧不安,随时准备找人评评理,或者“讨个说法”。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经常发怒和充满敌意的人很可能患有心脏病,哈佛大学曾调查了1600名心脏病患者,发现他们中经常焦虑、抑郁和脾气暴躁者比普通人高三倍。所以,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情绪的产生和变化规律后,情绪就可以掌控了。人生就如同一场情绪管理的游戏,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人,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理性可以控制情绪,只要你能让自己别急着把坏情绪释放出来。
  冷静分析,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后,再发脾气也不迟。而且这样可以不让自己陷入冲动鲁莽、简单轻率的被动局面。
  在遇到冲突、矛盾和不顺心的事时,我们要掌握一些处理矛盾的具体方法。在情绪爆发前,先弄清楚下面的问题:
  1.弄清楚引起双方或一方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找出引起双方分歧的关键点在哪里;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可能有哪些;
  4.哪些方面是矛盾一方或双方都难以接受的;
  5.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双方都能接受的;
  6.综合考虑,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一旦情绪失控,怒火会越烧越旺,此时逆境生存智慧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学会冷静、理性。只有学会冷静,自己才不会被情绪左右,才可能成为一个掌控自己的人。
  不要回避生活的实质
  很多人之所以会痛苦、困惑、不快乐,是因为在他们内心或外在世界遭遇了未曾预料到的事情。美国诗人温德尔?贝里说:“也许,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真正的工作才会开始,当我们不知道走哪条路,真正的旅程才会展开。”
  我想创业,赚大钱,我做到了;我希望自己的婚姻美满,家庭幸福,我做到了;我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豪华房子,我做到了;我想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我做到了;我想拥有足够多的财富,我也做到了。
  很多时候,我们向外表现的自己不一定就是真实的自己。因为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最优秀的方面表现出来,而自己内在的真正困惑与迷乱很少有人知晓。不管是无法按捺自己内心的骄傲,还是刻意在别人面前自吹自擂,真实的情况只有自己清楚。
  不要逃避生活的真相,可能你的婚姻已经面临危机。有时你可能假装婚姻美满,直到有一天爱人离开,你才如梦初醒。一份工作每周要花费自己60个小时,尽管自己每天劳累、疲惫,你仍对自己的朋友说,我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你无法忍耐,愤然辞职。
  不要自欺欺人地认为,生活越顺利,自己就越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重要的是自己在生活中学到了什么,拥有了怎样的能力。生活中,无论我们如何想让一切都井井有条,也不管自己为此如何坚持、努力,总会有一些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而且,很多时候,事情并不会朝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我们可以拿出很多已经获得的成绩平衡自己,甚至从别人眼光中寻求安慰,但是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也许我们的心已经困惑很久了,并悲观地发现,目前的生活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于是,我们感到惊慌失措、失去方向,甚至已经感觉到了恐惧。
  我们可以把这种心情埋藏很深,但无论如何不要认为只有自己走上了岔路。因为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面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他们暗自怀疑,叫苦不迭。经历迷乱是人生不可避免、无法逃脱的一部分,但迷乱并不等于自己走错了路。
  突如其来的事件总会把我们原有的思维打乱,有时我们会因此陷入苦恼、痛苦、迷茫、无奈之中。而且一些事情的发生简直有点不可思议,因为我们觉得这样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生。我们也从未对它们有所准备,如离婚,受到好朋友的欺骗,做生意赔掉了很多钱,无缘无故遭人诽谤,被同事陷害,患了某种疾病等。
  当这样的事情在自己生活中出现时,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于是,我们开始变得恐惧、悲伤、气馁、失去控制,而焦虑、反思、苦恼也蜂拥而来,以往的计划、目标似乎被它们颠覆了。
  当我们感到困惑、挫折、混乱,甚至陷入危机时,我们应当如何?佩玛?丘卓说:“当我们无法承受眼前发生的事情,当压力大到快受不了,这就是最珍贵的机会。”所以,我们无须烦恼,坦然接受它,需要做的事情努力去做就是了。
  生活中发生一些让人迷乱的出乎意料的事情是很正常的。而且在一个不熟悉的状态中,探索本身也是一件非常有益自我完善的事情。在这种状态中,即使自己表现得力不从心也没有什么,因为只要坚持下去自己很快就会对它熟悉起来。如果你总是习惯于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未必就对自己有好处,也许在反反复复中我们根本学不到任何东西。
  有时,我们要敢于质问自己“为什么”,如“我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我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等等。敢于质问自己不是软弱的表现,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清楚地认清自我,辨别自己所处的状态。
  除非我们愿意放弃追求更完整的自己,甘心在虚假的人生表层自我麻木。对于一个追求更为完整自己的人来说,他们会在不断的质问中得到智慧,使自己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在这个质问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建立起更自觉、更真实可信的生活。
  在理想与现实间迷失
  一个人本想在墙上挂一幅画,当把钉子钉进墙里后才发现,钉子太小,根本挂不住。于是他只能先找一个小木楔子代替。木楔子找到了发现太大,他又忙去找斧子,斧子找到了,他又感觉斧子使起来不顺手,于是又去找锯子。找到最后,他居然忘记自己要干什么了。
  现实中的我们是否也忘记了开始?每天我们都在不停地忙碌着,追求、奋斗、坚持、忍耐,有时你会在一个晚上突然反问自己: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在为什么而忙碌,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这个问题困扰,即使费尽心力也想不出个所以然。这常常使很多人陷入自我失控的强烈感觉中。物质占有越来越多,孤单感却越来越强烈;生活越来越方便,但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学位越来越高,但却发现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差……
  无可奈何下,我们只能从记忆的尘土中扒出曾有过的理想。然而曾经为它有过的怦然心动,精神亢奋再也寻找不到。本想重新找回方向,做信念的支撑,却发现我们的精神已经变得麻木。返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追求的时间太长了,时间让我们看不清来时的路。
  当我们发现自己开始失控时,每天的忙忙碌碌也就开始变得机械。尽管生活依然在紧张中度过,但失去方向与目标人生突然开始变得颓然。时间变成了碎片,自己的内心也充满恐惧。
  如果无法摆脱孤独的折磨,如果因失去信念和精神寄托而苟延残喘于空虚之中,如果无法面对现实,分不清什么是梦想,什么是现实,甚至让自己的心灵在沼泽中渐渐堕落,在抑郁中支离破碎,则说明你正迷失与理想与现实之间。
  有一个寓言可以很形象地展现我们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中迷失的:
  有两个兄弟,家住80层高的摩天大厦上。一天,兄弟两个人很晚才回家,但这天他们恰好忘记了看通知,楼内停电了,两个人只能爬楼梯上去。
  兄弟俩都背着一个沉重的背包爬楼回家,当一鼓作气爬到20层的时候,俩人都觉得自己的背包太沉了。兄弟俩商量一下,决定把背包存在20楼,等明天来电了再回头去取。卸下了背包,两个人都觉得轻松了很多,于是说说笑笑地继续爬楼。
  到了40层的时候,两个人开始相互抱怨、指责对方为什么没有看看通知。就这样吵吵闹闹,两个人爬到了60层。此时,两个人已经疲惫不堪了,吵闹也终于停止了。于是,两个人都沉默着继续爬楼。
  当他们终于爬完剩下的20层,来到家门口时,两个人相互看了一下,一件重要的东西——房门的钥匙,忘在20楼的背包里了。
  其实,回头想想,我们的一生不就像在爬楼梯吗!20岁时,我们意气风发,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心中装满了抱负、愿望。然而,随着我们对社会规则的认同,简单的生活已经开始使我们感到疲惫不堪,还是把梦想、愿望放一放吧,等到以后衣食无忧了,有社会地位了,再回过头来捡起梦想也不迟。
  此时,理想与现实开始发生碰撞。是坚持梦想,还是面对现实?这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生命中每个人的存在可以有多种不同形态,有自己喜欢的,也有十分讨厌的。在社会压力下,物质往往会战胜精神,而利益的诱惑多会使梦想陨落。
  一个男人为了给爱人和孩子提供更充足的物质,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可能会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而进入挣钱更多的行业。有时即使自己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他也会咬咬牙选择它。就这样,他进入了另一个生活状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开始在心头争斗,他也因此常陷入痛苦与迷失之中。
  商场如战场,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纯洁的理想随着现实的争斗而日渐面目全非。于是,我们内心越来越焦虑,抱怨也开始多起来。付出太多,回报太少,似乎命运辜负了自己,内心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中,晃晃悠悠地来到了40岁。
  过了不惑之年,生命中所有意气风发的东西都成为过去。此时人走向了生命最沉重的状态,上有老下有小,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处理。生活变得繁杂而琐碎,而身心却越发颓废和疲惫了。
  好不容易到了60岁,这是一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年龄。晚年的时光是美好的,内心趋于平静,抱怨也少了很多。当我们来到生命终点时,突然怅然若失,在理想与现实间迷失多年的自己终于发现,自己一生最美好的东西留在20岁的行囊中了。
  人生是条不归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学会珍惜宝贵的时光,在理想与现实的迷失中走出来。如何不让自己在生命的长河中迷失方向,失去失控呢?此时逆境生存智慧的作用是帮我们清晰人生目标,明确自己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有句话可以点醒我们迷失的人生:“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一个人能够知其所止,至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当意志有了定力以后,心才能渐渐静下来,而不至于妄动;心不妄动了,自己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一个可以随遇而安的人,才会摆脱理想与现实的纷扰,而专心致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理想是一种心理渴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为它付出努力,为它沉下心来。在理想与现实中迷失的人,常常把理想当作一句空洞的口号,自己每天碌碌无为,甚至把大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琐事上,却从不愿静下心来认真为自己的理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理想一个个破灭,而自己只能在现实中沉沦、迷失,甚至认为自己真的一无是处了。就这样,时间开始打发自己,自己也跟着时间茫茫然旋转。
  如果你还处于这样的状态中,不妨让自己抛开生活中的纷扰,静下心来,专心致志于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或为理想执著努力。当把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理想时,你会过得充实和快乐,会发现自己每天的生活如此有意义。
  主动是驾驭,被动是驱使
  你是你自己,却不一定能发现真实的自己。我们一直存在着,且感受着外在变化,但我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真正属于谁。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不受自我支配,无法主宰自己。不能完全属于自己的人则只能被命运驱使。做真实的自己,我们就会变得主动,可以驾驭自己。
  近来CCTV10频道播出了“动物谋略大揭秘”。对于大自然选择的结晶,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动物们的生存谋略可谓是千奇百怪,变化多端,有的精通善变伪装术,有的善于运用金蝉脱壳的逃跑术,有的则是善用群体围猎的捕捉术。在残酷的竞争中,每种动物的生存谋略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高超的生存本领令人拍案叫绝。
  因为生存的残酷,所以它们只能适应这种生存环境。然而也正是这种残酷,它们的身体及捕猎、繁衍方式都变得极具特色。动物的生活内容是生存,保持种族繁衍,所以无论它们怎么演化,都只能使自己的身体更适合在大自然生存。它们摆脱的是自己身体的局限,驾驭的是百试不爽的生存谋略。
  人和动物不同。
  与动物身体相比,人恐怕是最难适应大自然生存法则的了。人类的嗅觉、听觉、视觉和动物比起来,真可谓天上地下。我们没有锋利的牙齿,没有发达的四肢,没有飞驰的速度,没有坚硬的外壳。然而,我们却成了整个地球的统治者。
  我们也是动物,但我们却明显不同于其他动物。这个不同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动物是自私的,它们的改变只局限在自身,无论它们的身体变得多么具有生存力,但它们也同时被自身束缚了。人类则不同,我们是从改变身外的生存环境开始的。因两种改变方式的不同,我们被大自然赋予了更高级的智慧。
  尽管我们身体基因中仍然保留着和动物一样的生存野性,但我们已经在大自然中开辟出一块可以感受大自然本身的人类文明。我们发现了大自然最深处的秘密,于是我们在整个地球的生存状态变得越来越优越。
  我们的需求随着认知发展而不断深化,人类的欲望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低级却又必需的物质需求。上个世纪,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关于人类本身的“需要的五个层次说”,其内容如下:
  1.基本的需要:对于食物和衣物的需要,以抵御饥饿和寒冷。
  2.安全的需要:对居住在一个可以感到安全的地方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和交友的需要。
  4.获得尊重的需要:要求别人赞扬和认可的需要。
  5.充分发挥能力、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与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需要。
  从这个需求学说,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高级需求应该是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也就是说,人类更多的价值被锁定在这一需求上。感知生命,获得自我超越,实现精神理想,使人类彻底成为地球的生存智者。
  智慧让人类拥有了无穷的力量,以至我们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好。我们不用像动物那样费尽心力就能享受食之不尽的美食,安全舒服的生活。我们可以把游山玩水看作提高情趣、放松身心的休闲,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感知整个世界发展的脉搏。
  然而过分的拥有,让我们在无边的享受中变得迷茫。时间默默地流逝着,而我们的内心开始有些惶惶不安,失去生存压力后的精神也日渐枯萎。在人类创造的文明中,我们欲尽其极地让身体享受着存在的快乐。
  作为天生具有思考能力的我们,在贪婪的物质占有和享受中不得不去思索,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感觉自己像被一种无形的手驱使着,自己也渐渐迷失在奢侈、贪婪的物质享受中。
  在这种失控的人生状态中,任何快乐都是短暂的,任何满足都会因变得理所应当而不知珍惜。面对这样的人生,这样的自己,我们选择主动驾驭,还是被动驱使?
  此时,逆境生存智慧的作用就是告诉你,认识你自己,才能主动驾驭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才能避免被驱使。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能力。向往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审视自己,这是使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条件。
  特别是在这个流行时尚的时代,人很容易迷失自己,坠入一种潮流的驱使之中。所以,如今的我们更需要问一下自己:“我认识自己吗?”
  “认识你自己”是为了更好地做真实的自己。那么,怎样才能做真实的自己呢?为了找到“真实的自己”,你必须认真思考并回答这五个问题:
  1.我是谁?
  2.我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3.我为什么要去做?
  4.我现在正在做什么?
  5.我为什么这样做?
  知道“我是谁”的人是真正认识自己的人,只有认清了自己,才不使人生失控。
  “我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是要我们清楚自己的学业、职业和事业是什么。
  “我为什么要去做”,是让我们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只有明白生活的目的和价值,在各种诱惑面前才不至于迷惘、不知所措。
  “我现在正在做什么”,就是让我们审视自己当下的行为是不是符合自己实现人生目标的需要。
  “我为什么这样做”,就是让我们反思自己当下的行为,如果发现偏离自己的人生轨道,就要及时拉回到正确方向上来。
  在坠落中长出翅膀
  每个人都是一只可以飞向长天的鹰,尽管我们已经将这一事实忘记,但与生俱来的能力不会因此消失掉。我们发现自己的状况越来越糟糕,如同被扔进了万丈深渊,耳边风声四起。失落与绝望中,你奋力一搏,坠落中的身体开始平衡,一对翅膀将自己拯救。
  人生没有失败,只是暂时没有成功;生命没有坠落,因为即使坠落,信念也可以让自己在坠落中长出翅膀。
  成败可以掌握,一切都在我们的坚持中。年轻时,史泰龙、周星驰、侯勇都是跑龙套的,后来一次机会让史泰龙成了美国“自我超越、顽强拼搏、个人奋斗”的精神象征,一部片酬也高达3000万美元;周星驰也是在电影界的底层混了很多年,而一部《大话西游》让他红遍了大江南北;侯勇也一样,一部电视剧《大染坊》让他走进了千家万户。
  人生不会坠落,只要我们还在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着。肯德基快餐店老板是山德士上校,他65岁开始创业。起初他只是向人推销自己的炸鸡秘方,目的就是赚点小钱。没想到,实验了1029次都没有把自己的炸鸡秘方卖出去。最后,他被逼无奈,只得横下心来,自己创业。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肯德基神话。
  生命是平等的,呈现在每个生命面前的世界也都是平的。请相信,每个人都是一只可以飞向长天的鹰,每个人都有在无际天空翱翔的潜能。只是没有人可以在原点一飞冲天。
  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用它在黑夜中找到黎明。艰难困苦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就算在失控中坠落,只要不灰心、不放弃,我们就能浴火重生。
  牵一发而动全身,错一子而乱全局。人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纵横交错、互为因果,而将各个环节均衡协调,和谐一体,使人生达到均衡状态则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必须以种种失控为代价,在千回百转的曲折中方能将一切有机协调、和谐完美。
  在坠落中长出翅膀,我们的生命将变得更加顽强。
  想向前跳得更远,向后退几步就会变得理所当然,退是在积蓄更大的能量。想飞得更高,就必需忍受坠落的磨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想获得更高的成就,想抵达更高的境界,就不要惧怕坠落。
  失控算什么,坠落又如何?那一切只不过是生命的熔炉,在那里,我们心中藏有的恐惧、畏缩、软弱、自卑将熔化殆尽;在那里承受生命的铸炼,我们的生命将变得更加坚强。
  人生失控了,我们开始苦苦思索:如何从目前所在的位置走向另一个地方;如何沿着看不见尽头的道路前进;如何越过恐惧、懊悔、悲伤、困惑的沟壑,离开黑暗,找到出去的路;如何在死路中寻找希望。
  在坠落中我们不断追问,开始燃起驾驭的渴望。我该走这条路,还是那条路?我该开这扇门,还是那扇门?我该抛下这部分的自我、这种生活方式、这个人,还是带着一起走?我该更新我的现实,还是整个脱离它,重新开始?当我们走到所知一切的边缘,必须在两个信念中选择一个;相信必有土地在脚下,或是相信必有翅膀能飞翔。
  每个生命都难免坠落。当我们经历危机、挑战、自我怀疑时,特别渴望有人可以给自己指出正确的方向,告诉自己问题的答案。这个时候,我们就像一堆没有自我的碎片,头脑中乱糟糟的,并开始怀念过去,想拥抱自己曾经的影子。
  当生命坠落时,内心的潜能是推动我们前行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们的意识会隐隐约约感觉它的存在,然而我们不敢相信,甚至认为自己哪里出了问题,以致更为迷乱,简直有种要崩溃的感觉。
  相信潜能的呼唤吧!印度诗人卡比尔说:“我的内心,听我说,最伟大的灵,这位导师,就在附近,醒来吧,醒来吧!跑到他脚前,此刻他就站在你头顶附近。你已经沉睡几亿年。今晨何不醒来?”
  在坠落中我们渐渐觉醒,此时有一种巨大的力量进入我们心中,在里面涌动。似曾熟悉,却又似乎很久没有感受到它的存在了。也许我们从没有感受过这种力量,此时我们更容易令自己困惑不安。于是,内心的焦虑越来越严重,甚至开始有点惴惴不安了。
  如果它已在我们内心涌现,请不要质疑它、拒绝它。欣然接受它吧,因为此时的我们已经开始觉醒了。慢慢熟悉它,习惯它,这样我们混乱的心灵系统就会渐渐恢复平静,不安的感觉也会渐渐消退。一切就像在坠落中长出了翅膀,我们会感觉到生命在向上飞翔,会体验到新层次的满足、成就感、创造力。
  我们不要让自己停留在这种感觉中,觉醒后需要马上付出行动。就像一个受伤的人,已经感觉到疼痛了,如果对伤口进行酒精消毒,疼痛会加剧。不要因此而否定行动的必要性,痛苦不一定代表做错了,有时它意味着你做对了。
  有个农夫喝醉了酒,在回家的路上,他醉倒在一丛荆棘上。当他还没有醒来时,就不会察觉身体被荆棘刺伤的疼痛。但是,当他慢慢从醉酒中逐渐醒来,会发觉自己从头到脚都剧烈地疼痛。
  然而,当他想爬起来离开荆棘时,身体的疼痛加剧了。即使稍稍挪动,也会疼痛难忍。此时,他是挣扎着站起来,还是继续躺下来,一动也不动呢?
  这很容易回答。但对那些在失控中觉醒的人来说,就未必如此容易了。从一种失控的不良状态中走出来,会让我们感受到更大的压力。与觉醒相比,行动起来似乎显得更难。当把觉醒融入行动,我们要忍耐住内心产生种种不适、不安、骚动。
  就像刚刚做完手术的牙齿,手术过后,感觉不舒服、疼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疼痛说明你在复原。当知道这些后,我们心中的忧虑就会渐渐消失。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昭示着我们的康复。
  总结:感谢那些失控
  一石激起千层浪,石是我们内心的欲望,激发我们向外探求、寻找,千层浪是我们人生从平衡到失衡再到平衡的一个延伸过程。有所求就有失控的可能,我们不能因惧怕失控而故步自封,或徘徊不前,也不要因为陷入失控而手足无措,紧张焦虑。一个懂得在失控中调整自己的人,才会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溜冰场热闹非凡,两个想学溜冰的人整装待发。
  第一个人战战兢兢,扶着栏杆小心翼翼,他知道自己一旦松手,一切都将失控,能不能在失控中驾驭自己,完全是个未知数。
  他艰难地试着迈出这一步,可每次脚刚抬起来,手刚准备松开栏杆,却又退了回来。身边的朋友鼓励他说,没事儿的,害怕是学不会溜冰的。
  他还是有些担心,但是却大胆地将脚迈了出去。摇摇晃晃的他心急如焚,望着别人的潇洒自如,看着自己如幼儿般爬行,心中涌起了一股莫名的冲动。
  他来到一个下坡的地方,展开双臂,顺势而下,刚尝到滑行之趣,就一屁股蹲在了地上。目光、笑声向他涌来,他恼羞成怒、怒火中烧,从溜冰场爬了出来。
  朋友劝他说:“摔倒没什么的,每个学溜冰的人都会失控,不经历失控怎么会掌握平衡?”不管朋友们怎么鼓励,他已经下决心放弃不学了。
  第二个人沉着冷静,先是扶着栏杆熟悉一下溜冰的感觉,然后缓缓将手松开,展开双臂,小心地向前移动。尽管他非常小心谨慎,还是在走出没多远的地方摔倒了。
  他没有像第一个人那样情绪失控,而是想了一下刚刚为什么摔倒,找到原因后,他爬了起来,继续前进。这次明显比上次强了很多,但走了没多远却又摔倒了。
  摔倒了,想一想,然后爬起来继续前进,再次摔倒,再次爬起来。十几次后,他已经基本上可以驾驭自己了。
  相信这样的经历,学过溜冰的人都深有体会。你学会溜冰了吗?还是曾经学过,却像第一个人那样退了出来?学不会溜冰没什么,它只不过是一个娱乐活动,不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而面对人生的失控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有的人惧怕失控,在他们看来失去控制简直是人生最糟糕的状态。不能驾驭自己,还要经受他人的嘲笑,想一想都觉得恐怖万分,又怎么会让自己陷入其中呢。对于失控,很多人心有余悸,却又不得不面对向自己涌来的痛苦与矛盾。看着他人一步步跌宕前行,不断提升和飞跃,他们心有不甘,甚至讨厌自己的平庸。他们不愿碌碌无为,更不想浪费大好时光,然而却不能逃脱自我失控的痛苦。
  真的是失控了吗?仅仅是失控吗?那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状态罢了,失控中只要我们的心不乱,心态积极,懂得思考和寻找,就一定能在失控状态中再次驾驭自己。
  史玉柱是“最著名的成功者”“最著名的失败者”“最著名的东山再起者”。他和他的巨人集团是迄今为止唯一经历了大起——大落——又大起这样一个完整过程的著名企业和企业家。
  他和他的企业是中国企业起死回生的活标本,这样典型的案例即使在世界经济的历史长河中也不多见,对它的解剖理应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MBA课堂上的经典教案,成为一切创业者、成功者、失败者、研究者、学习者、关心者、历史记录者们探索的对象。
  凭着脑白金的战略与策略,失控中巨人跌倒了,反思中巨人又站了起来。他用了区区50万元启动资金,在短短两三年内一跃而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新一代盟主。是什么成就了史玉柱,成就了他的企业?秘密不在他处,就在史玉柱这个人身上,因为他是一个懂得如何在失控中驾驭自己的人。
  在他人看来,倒下的巨人如同跌入了地狱,失败、压力随之而来,荣誉、地位化为乌有,没有人能再相信一个倒下的巨人能够再站起来。然而,他却没有为此悲观、失望,而是积极、乐观,为下一次崛起摩拳擦掌。
  巨人倒下了,但倒下后他看到的不是地狱,而是天堂,因为他还年轻,因为他没有因此而丢掉自信和积极的心态,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并突然醒悟。于是,他挥手和昨天说再见,第二天醒来,阳光依然那么明亮。
  胜败乃兵家常事,失控也是人生的常态。除非我们甘于现状,平凡一生,否则失控就在所难免。不经历失控,我们就很难获得新的突破,驾驭更强大的自己,迎来更辉煌的成功。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超越,都需要驾驭更大的平衡。每个人的能力多是在失控中得到锻炼的,在理想与现实中迷失了自己,醒来后我们会发现一个更了不起的自己,在生命坠落中我们长出了翅膀,于是飞得更高、更远。
  有所期待和欲求就必然有失控的可能,我们不能因惧怕失控而故步自封,或徘徊不前,也不要因为陷入失控而手足无措,紧张焦虑。一个懂得在失控中调整自己的人,才会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我们渴望自我提升、不断进步,这是每个人内心都有的欲望。一石激起千层浪,石是我们内心的欲望,激发我们向外探求、寻找,千层浪是我们人生从平衡到失衡再到平衡的一个延伸过程。因为要穿越千层浪,所以我们要在失控中学会高超的自我驾驭本领。
  学会感谢那些失控吧,接受它才能使自己敢于踏浪前行,不断自我提升和进步。
第4章
  怎样在痛苦中把握幸福
  快乐是痛苦后的精神升华
  人的一生都是在痛苦和快乐的交织中度过的。我们憎恶痛苦渴望快乐,可惜痛苦总是挥之不去,快乐却是久觅不得。痛苦是获得幸福前的阵痛,没有痛苦我们就无法感受快乐。
  痛苦和快乐是一对孪生姐妹,两者密不可分。没有痛苦,就不会感受到快乐的珍贵;没有快乐,痛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不过,人类常有一个不良嗜好,那就是喜欢把痛苦甩得远远的,而此时快乐也将变得无处寻觅。久寻不得,痛苦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且对抛弃它的人疯狂报复。
  什么时候,人会感到痛苦呢?想得到却又偏偏失去,人会觉得痛苦;想获得突破,苦苦努力却没有任何进展,此时人也会觉得痛苦;对现状无法忍受,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现状的束缚,此时人也会觉得痛苦。
  痛苦是一种强烈的感觉,自己会有很真切的感受。不过痛苦的对象却十分具体,如为钱烦恼,为工作忧愁、焦虑,为失去恋人悲伤,为丢失物品惋惜等。有些痛苦是在不平衡的心态中产生的,如自己拮据的经济状况,渺茫的发展前途,自卑的心理等。这也可能让我们陷入痛苦的深渊。
  痛苦和快乐总是在相互交替中循环。在人生长河中,一个人不可能总在处在痛苦的深处,也不可能总是快乐常在。人永远生活在痛苦和快乐的边缘,没有痛苦就感受不到快乐。只有快乐,快乐也会索然无味;没有快乐只有痛苦,痛苦也就使人麻木了。
  自从汶川大地震后,有一个词儿开始深入人心:大灾有大爱,地陷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其实回头想想,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在痛苦和快乐交替循环中,小的痛苦总能让人收获小的快乐,大的痛苦也总能让人明白快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快乐是痛苦的升华。俗话说“千锤百炼成真金”,快乐是一种忍耐和沉淀,更是痛苦过后的精神收获。
  对于痛苦,佛家有深刻的体悟。他们认为人生有八大苦门,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这些都是人生在世必定经历的轮回之苦。不同人对痛苦的感受程度不同,有些人对某一类痛苦的感受会尤为敏感。
  痛苦是因为我们还不够了解自己。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会忽略很多人生烦恼,这样他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很多时候,我们陷入痛苦,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还不够了解自己。
  当然,人生就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而了解、认识自己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减少痛苦,就要认清自己的本质。
  痛苦无法消失,快乐也不会常在。幸福和痛苦是一种互为伴侣,互相依存的关系。也许今天我们是幸福的,可是这将成为明天我们痛苦的根源;也许我们此时此刻正感到迷茫、困惑,明天就可能会豁然开朗,内心被愉悦感包围。
  我们虽然不能控制痛苦和快乐,但可以控制的是让痛苦的时间短一些,让快乐的时间长一些。快乐就像追逐尾巴的猫,越想获得越无法得到,因为快乐不需要追逐。
  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多一些快乐,少一点痛苦呢?
  真正的快乐是一点点减出来的,而不是一点点加出来的。现实中,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想占有更多,占有欲让我们陷入痛苦的深渊。所以,舍得是一种人生境界,舍去的是痛苦,得到的是快乐。舍去的是束缚,得到的是超脱。
  对于深陷痛苦无法自拔的人来说,逆境生存智慧此时的作用就是提醒他们,痛苦是获得幸福前的阵痛。在感受痛苦,说明自己离快乐的距离已经不太远了。
  如何才能使痛苦的自己抵达幸福彼岸呢?快乐总是被痛苦包裹起来,当把痛苦一层层剥去,我们就离快乐越来越近了。
  对于痛苦和快乐,我们总是不断地穿梭其中。但每一次快乐来临都在痛苦的逝去后,而我们也正是在这样的转换中发现了一个真正的自己。
  有我即地狱,无我便天堂
  地狱不在地下,天堂也不在天上,它们都在我们心中。纯粹的痛苦是地狱,纯粹的幸福是天堂。然而我们都是地狱和天堂的过客,既不属于痛苦也不属于快乐。真正的幸福是痛苦和快乐的中间地带,痛并快乐着。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在萨特看来,他人是自己的地狱,但其意思并不是说身边所有的人对自己而言都是地狱。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当自己和周遭的人相处不愉快,难以调和时,他人对我们而言就只能是地狱了。
  一直以来,我们总习惯从别人的眼睛发现真实的自我。在一些人看来,他人就像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别人的言语、评价,才可以看清真实的自己。真正的自己似乎不在自己心中,而是在他人的言语中。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什么是指他过去是什么,而将来并不存在。人是由一系列选择连接起来的生命过程。在选择的过程中,人是主体,是本质,选择的对象是客体,是表象。但有选择就有责任,我们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所有的责任。
  我思故我在,但存在着并不一定凡事都要以自我为中心。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无法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尤其在高度合作信息社会里,我们更离不开集体。存在即合作,从出生到死亡,我们一直都在与他人的互助合作中存在着。我们存在于社会,但社会既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而是我们生存的一个必需环境。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利益与感受,那么就很容易造成自己与他人的矛盾,从而使自己陷入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人际关系越是紧张,我们越想远离他人。
  远离是一种避免矛盾冲突的行为,即使我们暂时逃离,矛盾并未解决。因为我们内心产生的不是逃离后的安然与清净,而是孤独、空虚、痛苦。
  当过度重视自己并造成与他人冲突时,他人就成了自我的地狱。因为此时别人对自我的评价总是负面的、消极的,让自己无法接受的。在我们眼中,他人就如同地狱一般,让自己感到悲凉、紧张、恐惧、痛苦。
  只有通过正确选择,我们才能在正确的结果中存在,才能获取自由。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态度呢?先别忙着作决定,看完下面的故事后,你就会明白真正的地狱和天堂到底有什么区别了。
  一个白领问上帝:“地狱在哪里?天堂又在哪里?”
  上帝没有回答他,而是拉着他的手把他带到了一个大厅。大厅中央,有一个熊熊燃烧的火堆,上面吊着一个大汤锅,锅里飘出一阵阵诱鼻的香味。汤锅的周围围满了面黄肌瘦的人,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个几尺长的汤勺。
  这些人围着汤锅贪婪地舀着,由于汤勺太长,盛满了汤又太重,即使身强力壮的人也很难喝到勺中的汤。焦急中不时有汤溅落到自己的胳膊和脸上,还时常把身边的人烫伤。于是,他们相互责骂,进而用汤勺大打出手。上帝说:“这就是地狱。”
  然后,他们离开那个大厅,又进入另一个大厅。同前面一样,大厅中央也有一个汤锅,许多人围坐在旁边,手里拿着汤勺,除了舀汤声外,只听到静静的满意的喝汤声。锅旁总保持两个人,一个人舀汤给另一个人喝。如果舀汤的人累了,另一个就会拿着汤勺来帮忙。上帝笑笑,说:“这就是天堂。”
  这就是白领看到的天堂和地狱,一切都是一样的,一切又都是不一样的。一样的是吃的食物和用的勺子,不一样的是,地狱的人只知道痛苦地抱怨那只该死的长勺子,而天堂的人却借对方之手共享美食。
  对于正在痛苦中挣扎的人来说,这是多么深刻的启示啊!其实,社会的真相也是如此。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但同时也应该学会奉献。只懂坚持信仰不知合作与奉献的人,就会像地狱里的那些人一样,只能在自私的自我挣扎中承受痛苦的惩罚。
  有我即地狱,无我便天堂。对那些由于过分重视自己而正在痛苦中挣扎的人来说,逆境生存智慧此时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明白,人生既要有所坚持,也需要相互合作。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同时也必需尊重别人的利益。
  如果太过于重视自己,就会使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此时我们就很难顾及他人利益与内心感受。这无疑是画地为牢,自己囚禁了自己。所以,他人不是我们的地狱,地狱就在自己心中。在与人交往时,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我们少点自私,对别人多点关怀与谅解,我们也就进入天堂了。
  人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有人说,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认为是别人让自己痛苦的人,是因为自己的修养不够。佛说:“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朱熹有句诗说得好: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摆脱痛苦就必须认清痛苦的本质,那么,痛苦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感到痛苦呢?
  痛苦是内心对外在刺激产生的感觉。当身体受到损伤,或者心灵受到负面刺激时,人就会感到痛苦的滋味。
  心理学认为,痛苦不过是人对所经历的事物与伤痛产生的感受。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内心感受,同样是离婚,有些人会感到痛苦至极,而有些人则会认为那是对自我的解脱。所以,感受角度不同,感受结果也不同。
  痛苦是一种最折磨人的情绪。尽管它的产生来自外部刺激,但个人对刺激的认知才是造成痛苦的罪魁祸首。比如在大地震中成为残疾的人,身体某个部位的缺失会让他们产生痛苦的体验。但是这种痛苦更多的属于身体本能的神经反应,而且这种痛很快就会过去。
  但是,当我们看到自己由一个四肢健全者变成一个四肢不全的人时,我们会对自己这一现状感到痛苦。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了,不能再像正常人一样,像往常一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想到今后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时,他们会不自觉产生悲伤、失落、无奈,甚至绝望情绪。
  所以,痛苦更多的是由认知引发的情绪反应。
  生活中让我们感到痛苦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对于自己想获得的东西,苦苦追寻却一无所获,此时人们会因自信受挫而对自己产生失望的痛苦感;失去自己喜欢的人,尽管一直在努力挽回,期望可以与她重归于好,但一切努力都不能使情况发生好转时,痛苦感就会油然而生,难以掌控。
  占有欲越强,在不能占有时产生的痛苦感就会愈烈。所以,佛说:“放弃是乐,执著是苦。”但对现实中的人来说,很难让他们做到完全放弃。而且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凡事不成则放弃的习惯,他的人生也就很难有真正的幸福了。
  有追求就有痛苦,有痛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快乐。放弃应该在努力、尽力之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弃得洒洒脱脱,否则就难免心有余悸了。
  痛苦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每个人都有痛苦的体验,那么痛苦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痛苦,我们痛苦的来源又是什么呢?做下面的测试,当知道我们的痛苦来源后,才能使自己更开心地生活!
  你和心爱的人一起去逛街,偶然间经过一家电器商店,商店的橱窗里全都是电视机,你觉得第一眼看到的画面会是什么?
  A.欣赏夕阳下山时男人背影
  B.沙漠风光
  C.两只正在嬉戏的波斯猫
  D.奔驰在荒野上的斑马
  如果你选择A,说明你可能正经历人生的低潮,事事不如意,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只要敞开心胸,静下来听听内心深处的声音,不要再为难自己,你心中的痛苦感被释放出来。
  如果你选择B,说明你的痛苦源于你疑心过重、没有安全感。如果你经常担心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不妨找个专家做个检查吧!
  如果你选择C,说明你对自己的恋人有过多的期待,为了摆脱这种苦恼,你应该学着接受他的缺点,而不是将他塑造成你心目中的样子。
  如果你选择D,说明你正在为自己的幸运而感到快乐,同时也害怕运气会突然离你而去。所以,为了摆脱担心所带给你的焦虑感,你应该学着独立一些。
  爱情是最甜蜜的,也最能让人陷入痛苦。对于失恋的人来说,爱有多浓恨就会有多深,恨是痛苦在内心的异化。同时,痛苦也是纯洁爱情的代价,我们之所以感觉痛苦,是因为我们曾有过甜蜜。痛苦是对甜蜜的贪恋,是对失去后的珍惜。
  不要把爱情的眼泪洒在无法挽回的一相情愿的思忆上,爱不仅仅是对对方的完全占有,爱他和他无关。如果我们无法摆脱占有欲的束缚,失恋后,我们只能和痛苦为伴;如果我们可以将其放开,他(她)就会以其他形式重新回到我们的思维世界中。此时,我们从淡忘中得到的一定是平静,从回忆中品尝到的一定是甜美。
  爱是最容易束缚人心灵的,也是最容易使人陷入盲目主观的东西。面对失恋的痛苦,我们需要做的不只是感受悲伤,还可用快乐的心态去拥抱明天生命中的相爱与幸福。正确认识自己,修订不切实际的择偶标准。
  如果你现在依然在痛苦中难以自拔,逆境生存智慧给你的帮助就是,重新修订欲望,该放弃的勇敢放弃,该坚持的继续坚持。
  如果痛苦是因为自己在追求错误的东西,那就拿起勇气,果断地将其放弃;如果你坚信自己坚持的是正确的,那么痛苦中必然有快乐相随;如果你只感觉到了坚持的痛苦,那么只能说明你的坚持还不够坚定和彻底。
  痛苦都是学来的
  除了自己能让自己痛苦外,没有人能让你痛苦。当我们感觉痛苦时,其实那只是身体在脱离正常运行状态时向我们发出的报警信号:止、止、止。当一个人处于非常自然的状态时,他能够感到的痛苦是十分有限的,所以痛苦是学习的结果。
  每个人都会长大,但长大需要付出代价。长大的代价是我们发现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但这些都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我们渴望自己快快长大,真正长大了,我们却又怀念小时候的天真美好、无忧无虑了。
  长大后,令我们感到痛苦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多。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忙于应付,根本来不及细想“我什么会有这么多痛苦?它们都是从哪儿来的?”于是,我们渐渐适应了痛苦存在,并习惯了与它相处。
  我们知道,成人比儿童的痛苦多,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明白利害,能够计较得失,能够体会荣辱,能够分别高低贵贱,他们似乎可以把一切都弄得泾渭分明。于是,当觉得自己什么都明白了,痛苦就来了。
  现实中,一个人的痛苦一旦有了借口,他就会毫不手软地让自己痛苦下去。然而,并没有人强迫我们痛苦,是我们让自己痛苦起来的。痛苦是一种完全内在的过程,只有我们能让自己产生痛苦。痛苦的唯一元凶,是我们自己。
  很多人不认为自己就是痛苦产生的元凶,也许你会情绪激动地反驳:“我自己闲得啊,自己给自己找痛苦?”是别人的行为让我们产生了痛苦的情绪反应,就像别人说了一句伤害自己的话,此时我们就会觉得很愤怒,以致十分痛苦。
  每当自己回想起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自己就会呼吸急促起来,心跳也会加快,真可谓:怒气难平,痛苦不堪。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普遍,只不过有些人记住得多,有些人记住得少罢了。
  痛苦是在不断温习中学来的。在痛苦者的内心,他们会通过不断咀嚼别人伤害过自己的话、行为而自己谋害自己。因为我们每咀嚼一次,就会重新痛苦一番。我们让自己吃尽了苦头,让自己陷入了自我戕害的恶性循环中。
  除了自己能让自己痛苦外,没有人能让我们痛苦。
  你感觉现实中的自己痛苦吗?你知道自己的痛苦指数吗?先做一个测试,看看自己是否是一个经常陷入痛苦中的人。
  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用“是”、“否”回答下面的问题,然后将肯定回答的个数统计出来,根据数目查看诊断结果。
  1.在和別人谈话时,常会感觉别人在讽刺自己吗?
  2.你最喜欢的颜色是黑色吗?
  3.当你感觉很无聊时,一定需要有人在身边陪伴吗?
  4.近三个月内,你认为从来没有哪一件事让自己觉得很开心、快乐吗?
  5.你常常因寻觅不到知音而烦恼吗?
  6.你很看重外表给人的第一印象吗?
  7.你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多赚钱吗?
  8.你认为精神外遇比肉体外遇更严重吗?
  9.你有自己特别的嗜好和兴趣吗?
  如果你的肯定回答在2个以下,说明你是一个心态很正常的人,痛苦指数是零。或许你心里也有需要自己解决的麻烦事,但这些事情并不会难倒你。很多时候,你过得都很愉快,令人羡慕。
  如果你的肯定回答在3~4个,说明你的烦恼事和大家差不多。现实中,你的生活很过得很平淡,如果能花点时间找出自己的爱好,你的快乐指数就会迅速上扬。
  如果你的肯定回答在5~6个,说明你是一个内心较为压抑的人。你常会觉得心头有一种说不出的苦,这些都和自己的不够积极,无法突破的个性有关。对于这种类型的人来说,及时调整自己心态,改变自己的想法是关键。
  如果你的肯定回答在7个以上,说明你是一个经常被痛苦笼罩的人。你觉得自己像被诅咒了似的,什么倒霉事都会找上自己。凡事都不顺的经历让你感到非常痛苦。对于这类人,需要做的是多与人接触,增加每天的运动量,多与乐观积极的人聊聊,这样痛苦就会少很多。
  知道了自己的痛苦指数后,接下来让我们再认真探讨一下痛苦到底是如何学来的。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言传身教,痛苦也是通过言传身教习得的。对于孩子来说,最直接的言传身教莫过于经常和他们接触的成年人了,如父母、老师、叔叔、伯伯、阿姨、姑姑、爷爷、奶奶等。他们的痛苦、焦虑、怒火、身姿、表情会潜移默化到孩子的意识当中。除了他们以外,痛苦的学习还可能来自电视、电影、图书、网络等。
  这个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老师、家长、他人直接讲的话会渐渐被孩子理解、掌握,而且一旦学会就很难忘掉。尤其是文学作品、电影故事、教材书本、电视台词等,反复的学习、模仿会使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一般来说,孩子总是早早地接受了“好与坏”“对与错”的教育了。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些教育是为了让孩子的行为能够有规矩可循,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无可厚非。然而这种行为会使孩子的天性受到扭曲,使其生活失去本然秩序、本然状态。
  人类的地域风俗之所以被一代代沿袭下来,就跟孩子受到的言传身教有关。每种文化内部都包含有各种使人产生痛苦心理的因素,通过学习,这些因素会逐渐转移复制到我们思维意识中去。
  所以说,我们的痛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而得。
  孙悟空的逍遥与烦恼
  玄奘西游是历史上一段真实的故事,而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都是作者凭空构想出来的。孙悟空显然是整本书的核心,为了刻画孙悟空这一形象,作者洋洋洒洒用了几十万言。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本节将告诉你孙悟空是逍遥,还是苦恼,是痛苦,还是快乐。
  五百年沧海桑田
  顽石也长满青苔
  只一颗心儿未死
  向往着逍遥自在
  哪怕野火焚烧
  哪怕冰雪覆盖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蹉跎了岁月
  激荡着情怀
  为什么,为什么
  偏有这样的安排
  为什么,为什么
  偏有这样的安排
  这是孙悟空被困五行山下时响起的啜泣之声,冰雪覆盖、顽石青苔,花谢花飞、秋雨凄凉。孙悟空在五行山下足足被压了500年。对孙悟空来说,这是他命运的转折点。尽管出来后他的秉性未改,但整个生命状态已经完全不同了。
  从前是无法无天、天地纵横,敢把金箍棒捅到天上去,敢在幽冥界暴打阎王,敢和玉皇大帝对着干,要做齐天大圣,敢偷吃蟠桃,搅闹蟠桃盛会,敢与10万天兵天将兵戈相见,敢逼着玉帝钻桌子底下,敢在如来佛祖面前肆无忌惮。
  仗着菩提祖师传授给他的一身绝技,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不服的就过过招,比个高低,有看不顺眼的就疾恶如仇,仗义出手。真是逍遥自在,真是痛快至极。不过,这种逍遥自在的背后似乎已经隐藏着劫难的到来。
  对于一个活蹦乱跳,坐不住的猴子来说,困在五行山下的滋味应该比死亡更为恐怖。500年的折磨实在是太漫长了,漫长得让人无法想像。在后悔、无奈、痛苦的折磨中,他拼命喊叫:“玉帝,如来,俺老孙被你们骗了!”很难想像孙悟空也会流泪,然而想着从前的“逍遥自在”,看看现在的自己,难免不悲从中来。
  即使后来被唐僧从囚禁中救出来,他也再不能像从前那样,想干吗就干吗了。因为他头上多了一个束缚自己行为的紧箍。而唐僧的要求就像制度、规矩一样,一旦触犯了它们,紧箍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尽管他的秉性没变,但却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随心所欲了。想不受惩罚就要按照唐僧的标准做事,而且他在做事情时会暗示自己,千万不能违规,要不然头又该疼了。孙悟空显然变乖了,变得懂事、听话、守规矩了。
  以前,尽管他做了很多荒唐的事情,但我们并不会讨厌他,甚至还因此有点喜欢他。后来,他变乖了,变得中规中矩了,但我们不一定就愿意作者将其塑造成这个样子。
  为什么?因为现实中的我们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小时候,我们像孙悟空一样,可以随着性子恣意胡为,只要自己愿意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去做,只要不喜欢就会毫无顾忌地发脾气,使性子。
  然而,我们却在一点点长大。什么是长大?长大就是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要求,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长大后,我们做事情要瞻前想后,说话要符合社会要求,不能疯言疯语,胡说八道。做事要合情合理,不能想怎么就怎么。总之,我们要想生活得更好,就必需使自己更符合社会的要求,按照社会规范做事情。
  就像一杯水洒到土壤中,本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到头来却成了两个自己。一个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真实自己,原汁原味;一个是迎合世俗的自己,尽管虚假但却模仿表演得惟妙惟肖。
  人什么时候最痛苦?显然是知道自己却又无法再成为真实的自己时。也许我们有能力使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生活得很好,但我们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突然醒悟,发现自己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遥远,甚至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真正的快乐和我们拥有多少物质无关,也和我们在社会中赚取的功名无关。快乐在我们心中,逍遥是成为真正的自己。我们为着这个目的出发,但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开始。
  每个人的成长都像孙悟空一样,一半是逍遥快乐,一般是烦恼痛苦。生活本身就是束缚,我们没办法只去逍遥而不去烦恼,每个人也都会经历像孙悟空一样的人生。值得庆幸的是,无论孙悟空如何在唐僧面前变乖,学老实,但他的秉性始终没变,率真、淘气、顽皮。
  你的秉性是什么?在人生的各种变化中,你是否还属于自己,还认得清自己?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开始时每个人都满怀希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不懈的奋斗与追求,我们终于发现,原来人生的希望不在远方,而在自己心中。
  真正的幸福,别人无法拿走
  你感觉幸福,幸福已在你身边了;你感觉不幸福,幸福已经离你而去了。幸福永远不会是客观实体,它只是你的感觉。作为一份独特的自我体验,每个人的幸福各不相同。幸福就像一杯咖啡,苦中带有甜的味道,而属于自己的真幸福,别人是拿不走的。
  我们一直渴望幸福,希望拥有幸福,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是梦想实现后的心情愉悦?是梦想成真时的欣喜若狂?是别人夸奖、赞美后的洋洋得意?还是一种被呵护的感觉,被尊重的自豪?难道我们所寻求的真正幸福就是它们吗?
  幸福是有假象的,有时我们所感觉到的幸福未必就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就如涓涓细流,可以在我们生命中不息地流淌;真正的幸福就如慢慢绽开的花蕾,是一种完完全全地自然开放。
  真正的幸福是一种生命的自自然然的状态。有求则苦,无求品自高。如果我们为了获得一种更好的生命状态,并把它当作真正的幸福,痛苦就会在这种欲求中滋生出来,而且欲求愈烈,痛苦愈深。
  假象中的幸福总是短暂的,幸福过后,随之而来的是骤然而至的痛苦。在这种痛苦中,我们可能会觉得生命价值的终止,可能会使人生陷入迷惑与茫然中,可能会觉得幸福过后是负担、压力。总之,假象中的幸福一旦降临,痛苦也就开始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