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传诵。这里她说的“人比黄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说过的,
有它突出的创造性。(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
十五、吴熊和:……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
(指“莫道”句以下)三句就是柳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之意,表示思念之深。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选择了不
求秾丽、自甘素淡的菊花,既是重九即景,又象征着一种高雅的情
操。以它自比,温柔蕴藉,又绝无浮薄之嫌,更能反衬出作者不同
凡俗的高标逸韵。(《唐宋诗词探胜》,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10
月出版)
十六、刘乃昌:全词是用洗练、本色的语言,写出经过艺术加
工的真实日常生活图景,以显示自己的内心感情。上阕是写九月九
日重阳佳节由白昼到深夜一整天的生活感受。什么感受呢?就是首
句顺笔带出的一个“愁”字。“薄雾”、“浓云”勾画出一种暗淡阴
沉天气,烘染出一种沉郁气氛。在这种氛围中,独守深闺,备觉无
聊,深感度日如年,故曰“永昼”,这漫长的白昼,着实令人发愁
啊!只好点燃香炉中的瑞脑,来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可恰又碰上重
阳佳节,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别人也许全家兴冲冲地郊游登高,自己却独对良辰佳景虚度
光阴,亲人又同谁酌酒赏菊呢?“销”字表明岁月漫长,“又”字表
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两句无不贯注着愁思。
“玉枕纱橱”写闺房陈设,兼点出秋夜就寝情状。夜半凉意透帐,
寒气侵骨,则通宵怀人失眠,辗转反侧,可想而知。“凉初透”的
“凉”,不但写出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那么永昼
之愁,到深夜变得更浓更深,也就不言而喻了。(《李清照词鉴赏》,
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
十七、喻朝刚《宋词精华新解》:本篇写的是离愁别恨。就题
材而论并无新的开掘,但由于情感真挚,语言秀雅,意象生动,风
格含蓄委宛,因而在艺术上颇具特色。词中通过重阳独守空闺、深
感寂寞以及黄昏把酒、东篱赏菊等等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每逢
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十八、裴斐:前片写重阳日空闺寂寞,从昼至夜。后片“东篱
把酒”系回叙,落笔仍在室内;“有暗香盈袖”,恰好“帘卷西风”,
又望见门外东篱之菊,因以自比,遂成绝唱。俞平伯先生于《诗的
神秘》一文中问道:“人何以比黄花,岂诗人之面中央正色乎?一
可异也。人之瘦怎能与黄花同瘦,比黄花还瘦?二可异也。黄花又
瘦在何处,花欤叶欤,其摇摇之梗欤?三可异也。“窃谓人比黄花
自然不是比叶比梗而是比花;黄花之瘦,在其花瓣之细长柔弱,自
可与女子之纤柔苗条比拟。再则,人比黄花,除突出个瘦字,言外
还有自怜与孤芳自赏之意,所以前面先说“莫道不销魂”。令人销
魂者,堪与黄花之瘦弱与芳洁相媲之女子也。(《百家唐宋词新话》,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
十九、余恕诚: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帘卷西风”,乍看可有可无,少此一笔似亦无损于诗意。实则不
然。四字有“帘卷”、“西风”两个意象。“西风”以凄冷、萧瑟的
一面加强了词的情调气氛,“帘卷”构成室内和室外的联系。没有
“帘卷”,“人比黄花瘦”就变成单纯比喻。有此一笔,则交待出当
帘卷西风之际,词人看到帘外黄花,因物生感迸发出了“人比黄花
瘦”这样的心声。显得真切自然,而非作词时强拉来的比喻。又,
词中前后两句写人,中间插以“帘卷西风”一句写景物,亦显得跌
宕回肠,符合词人千回百转的感情节奏。(《百家唐宋词新话》,四
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
二十、吴战垒、吴蓓: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代表词作之一。以
“重阳”为题,抒写佳节怀人的情思……“薄雾浓云愁永昼”,从
早晨写起。雾气蒙蒙,浓云蔽日,一个阴霾的坏天气!这一片
“薄雾浓云”笼罩住词人的心,使她深深地发起愁来。愁什么呢?
“愁永昼”。永昼,一般用来形容夏天的白昼,这首词写的是重
阳,即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季时令,白昼越来越短,还说“永
昼”,显然这只是词人的一种心理感觉。时间对于欢乐与愁苦的
心境分别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欢乐中时间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则
感到时间的步履是那样缓慢。一个人若对“薄雾浓云”特别敏
感,担心白天总也过不完,那么,她的心境定然不舒畅。李清照
结婚不久,就与相爱至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这时她正独守
空房,怪不得感到日长难捱了。这里虽然没有直抒离愁,但我们
仍可透过这层灰蒙蒙的“薄雾浓云”,窥见女词人的内心苦闷
……紧接“东篱把酒”一句,“有暗香盈袖”。“暗香”,通常指梅
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
梅花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
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
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李清照
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年9月出版)
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①,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
藉几多香②,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
底③,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④,未必
明朝风不起。
【注释】
①红酥:这里指色泽滋润的红梅。琼苞:像玉一般温润欲放的
鲜嫩梅蕊。
②酝藉:《汉书·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意谓
传主宽和有涵容。而在此词中则与下句的“包藏”意思相近。
③道人:《汉书·京房传》:“道人始去。”颜师古注:“道人,谓
有道术之人也。”此词中系作者自称。一说“人”为李清照自指,
“道人”,意谓别人这样说我、议论我。憔悴:困顿委靡的样子。
④小酌:随便的饮宴。休:语助词,含有“呵”的意思。便来
休: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此犹云快来呵。”
【讲解】
此词当作于宋徽宗崇宁前期、新旧党争反复无常之时;写作地
点可能是李格非所居住的“有竹堂”。这年早春,词人的心情很不
好,脸色憔悴,打不起精神。回到娘家,一头扎在她作女儿时的闺
房,春天来了也懒得出门。因为自己愁闷不堪,尤其不愿再去凭栏
遐想。但是对于她“手植”的那株“江梅”,却一直像老朋友一样
放在心上,并时不时地前来探望。
有一天,她发现,这株红色的江梅,仿佛在刹那间,从花苞中
绽开了靓丽的笑脸,从而表达它对自己的“无限”情意。李清照的
这首《玉楼春》,不是一般的咏梅词,而是把梅作为与自己患难与
共的朋友,向“她”倾吐自己的内心隐秘。具体说来,此词的用意
涉及到这样两个方面:一是,“道人”自叹形容憔悴,其愁闷已经
到了无以复加、不敢再倚栏想望的地步;二是,“道人”为含苞欲
放的“南枝”(梅)的命运担心——一旦风暴袭来,未曾开遍的花
苞,也难免玉殒香消。结拍二句的意思当是:作者对红梅说,要来
饮酒就快来呵,说不定明早风暴一起,你我都要遭殃。
所以,此词的题旨,当是借对红梅未来命运的关注,寄寓了作
者本人因受新旧党争株连,朝不保夕的身世之叹。
【辑评】
一、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八:咏物诗最难工,而梅尤
不易。林君复“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此为绝唱矣。
他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仅易江为二字,以
“竹”、“桂”为“疏”、“暗”,是妙于点染者。馀如苏子瞻“竹外一
枝斜更好”,高季迪“薄暝山家松树下”,亦见映带之工。高续古绝
句云:“舍南舍北雪犹存,山外斜阳不到门。一夜冷香清入梦,野
梅千树月明村。”可谓传神好手。朱希真(当指朱敦儒)词:“横枝
清瘦只如无,但空里、疏花几点。”李易安词:“要来小酌便来休,
未必明朝风不起。”皆得此花之神。
二、邱俊鹏:……现存李清照词中,有好几首咏梅之作。这些
作品,不仅不落前人窠臼,就是每首之间也手法不一,各呈异彩。
这首写红梅的《玉楼春》,不论是对物象的摄取,物性的刻画,还
是抒发主人公情怀的寄寓,都深深打上了作者在某种特定环境中的
审美情趣和典型感受,而表现了她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这首词
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咏物时,既不是明确地融抒情主人公
之性格特征与遭遇于所咏之物的形象和物性之中,也不取拟人化的
手法,也不是简单地以所咏之物兴起抒情主人公在特定时、地的思
绪与联想,更不像某些通常咏物之作,上阕写物,下阕抒情。而是
让所咏之物与抒情主人公精神交通,以一“探”字贯穿全词,由梅
之美而“探”,由“探”而得其内蕴,而担心其飘零。物引起人之
情思,人怜惜物之命运。是怜物,还是叹己?只好让读者读后自去
体会了。(《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
三、魏同贤:能得梅花之神自属上乘之作,这是不言而喻的,
可此词的传神之句却又决不仅仅是“要来”两句。实际上,作者出
手便不俗。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的宛如红色凝脂,以“琼
苞”形容梅花花苞的美好,都是抓住了梅花特征的准确用语,“肯
放琼苞碎”者,是对“含苞欲放”的巧妙说法。上片皆从此句生
发。“探著南枝开遍未”,便是宛转说出梅花未尽开放。初唐时李峤
《梅》诗云:“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芳。”张方注:“大庾岭上梅,
南枝落,北枝开。”如今对南枝之花还须问“开遍未”,则梅枝上多
尚含苞,宛然可知。三、四两句“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
意”,用对偶句,仍写未放之花,“酝藉”、“包藏”,点明此意。而
“几多香”、“无限意”,又将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摄
纳其中,精神饱满,亦可见词人的灵心慧思。(《唐宋词鉴赏辞
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
四、肖瑞峰:……在无法排遣的幽伤中,作者视梅花为同调,
引梅花为知己,不仅以微吟相狎,而且举杯相邀,试图共饮一醉。
“未必明朝风不起”,既是邀饮的劝语,也袒露了作者对梅花及自己
未来的命运的忧心:一旦狂风袭来,便不免红消香殒。既然如此,
何不相对小酌,互慰愁肠,这里,表面的故作达观终究掩盖不住作
者的内心枨触……作者深谙“离形得似”的艺术哲理,除上片首句
点染梅花之形外,其馀都以触处生春的诗笔摹写梅花之神,将这花
的精灵刻画得那样生动,仿佛在字里行间呼之欲出。而且,有异于
一般的咏物诗词,作者不是简单地袭用古老的比兴手法来托物寄
意,而是将梅花这一所咏之物当作自己的同类,互相敬慕,互相爱
怜,即不仅将梅花人格化,而且将它个性化。至于作者之所以视梅
花为知己,不言而喻,正因为高洁的梅魂与她超尘拔俗的情操两相
契合。显然,在众多的咏梅诗词中,李清照此词是别具一格的。由
此“一斑”,可略窥作者“尖新”的风格特征。(《李清照作品赏析
集》,巴蜀书社1992年9月出版)
五、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这首《玉楼春》上阕描写
红梅的形态美和内在美,赞美红梅欲放未放,含而不露的无限情意
和蕴藏着沁人心脾的几多幽香;下阕描写赏梅心怀,委婉曲折地表
现了女词人爱梅惜梅的心境和惜春叹春的情思。全词委婉含蓄,耐
人寻味,思致巧成,使红梅的形神美和女词人的情意美融为一体,
从而表现出李清照咏梅词不主故常,努力创新的艺术追求。(人民
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六、刘瑜《李清照词欣赏》:沈雄《古今词话》云:“紧要处,
前结如奔马收缰,须勒得住,又似住而未住;后结如众流归海,要
收得尽,又似尽而未尽者。”此词前结,“但见包藏无限意”,如
“奔马收缰”,“似住而未住”,有“水穷云起”,带出下意之妙。结
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从时间上说,照例丈夫
应该归来赏梅;从情理上说,她愁情缱绻,痛苦难挨,丈夫也应该
归来,以慰双撑盼眸;从天气上说,明早风起,将很难看到梅花,
故归来饮酒赏梅,似“众流归海”,势在必然。但究竟归与不归,
令人骋想无极,乃有“似尽而未尽”之妙。徐韵缭绕,悠悠不绝。
(民族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
行香子
七 夕
草际鸣蛩①,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②,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
逢③。 星桥鹊驾④,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
难穷。牵牛织女⑤,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
雨,霎儿风⑥。
【注释】
①蛩:蟋蟀。
②云阶月地:指天宫。语出杜牧《七夕》诗。
③“纵浮槎”三句:张华《博物志》记载,天河与海可通,每
年八月有浮槎,来往从不失期。有人矢志要上天宫,带了许多吃食
浮槎而往,航行十数天竟到达了天河。此人看到牛郎在河边饮牛,
织女却在很遥远的天宫中。浮槎:指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
筏。此三句系对张华上述记载的隐括,借喻词人与其夫的被迫分离
之事。
④星桥鹊驾:传说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时,喜鹊为之搭
桥,故称鹊桥。韩鄂《岁华记丽》卷三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
渡河,使鹊为桥。”
⑤牵牛织女:二星宿名。《文选·曹丕〈燕歌行〉》:“牵牛织女
遥相望。”李善注:《史记》曰“牵牛为牺牲,其北织女,织女,天
女孙也。”曹植《九咏》注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
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
⑥甚霎儿:“甚”是领字,此处含有“正”的意思。霎儿:一
会儿。
【讲解】
此词为《乐府雅词》所载,后世版本亦多所收录,系李清照所
作无疑。词题作《七夕》则是根据《历代诗馀》,此题与词中所写
牛郎、织女故事相合。牛郎、织女,简称“牛女”。
自《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以来,历代以牛女为题材的文
学作品多不胜数。对于牛女的身世,《荆楚岁时记》是这样记载的: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
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
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在同一本书中,还记
载了有关七夕的风俗:“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
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
巧。”尽管在词人生活的时代,还有“种生”迎七夕等等许多极有
诗情画意的风俗,但是作者的着眼点不在这里。从词中的结穴之句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来看,此作大致产生于这样的背景
之下:
苏轼去世以后,北宋末年的新旧党争并未消停。所谓旧党人物
及其子弟、亲属也相继被驱逐出京。这种争斗和较量的结果,就是
走马灯似的官吏升降。崇宁年间的这种政要的频繁更迭,活像嫔妃
们一上一下地打秋千,又像是儿童玩儿的跷跷板运动。“甚霎儿”
三句,就是对这种混乱而动荡的政治态势的极具讽刺意味的写照。
其妙处在于词人能把自然界实实在在的天气变化,与社会政治风云
变幻绾合得天衣无缝。谁都知道,七夕期间,天气总是一会儿雨,
一会儿晴。民间认为那是织女时哭时停的阵阵泪水洒向人间。李清
照婚后不久,崇宁年间的政治风云同样变幻莫测。所以,此词结拍
三句,当不单纯是修辞学上的一语双关,从社会心理层次上看,它
多么巧妙地传达出了词人的心声!
时序和政治、心理背景搞清了,此词的题旨便可迎刃而解。起
拍三句意谓:就像那草丛中蟋蟀的叫声惊得桐叶纷纷飘落,朝廷的
风吹草动也殃及到了无辜者。由于党争的株连,把一对志同道合新
婚夫妇变成了常年分离的人间牛郎织女,彼此间阻隔重重,难以
“相逢”。在“人间”的词人,其翁舅很有权势,却使她感到失望和
寒心;在天上,正因为作为织女祖父的天帝的权势至高无上,牛女
才被迫分居天河东西两岸,使“两处”都愁苦不堪。这种情况用
“正人间天上愁浓”加以写照,再恰当不过。接下去的“云阶”二
句,字面上是说天宫中“关锁千重”,实际上,“人间”又何尝不是
这样!是时词人的命运正为廷争所左右——争斗加剧,她就与娘家
人一起遭殃;稍缓似可回到“人间”的“云阶月地”——御赐府司
巷的赵相府邸。这当是词中“浮槎来,浮槎去”的旨意所在。
至于词人回到汴京后,为何仍与“人间”的牛郎赵明诚“不相
逢”,这又可能涉及到二人由亲密到疏远的感情变化。在一夫多妻
制的封建社会,特别是在纳妾盛行的宋代,又怎能设想赵明诚会像
“天上”的牛郎那样,永远保持着对“人间”的织女李清照的如同
初婚之爱呢?这一切,当是此首《行香子》的一种可想而知的政治
文化背景。这种背景还同时反映在“浮槎”数句的出典上——天上
的牛女名为夫妻,实被分离。这个典故本身简直就是崇宁中期,
赵、李之间实际境况的写照。
【辑评】
一、清况周颐《〈漱玉词〉笺》:《问蘧庐随笔》云,辛稼轩
《三山作》“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脱胎易安语也。
二、邓魁英《说〈行香子〉》:这首词据《历代诗馀》题作“七
夕”,写的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事。这本是历来骚人墨客反复吟
咏的题材,但李清照却能翻出新意。在词中她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的
同情,并通过写牛郎织女的会少离多,抒发了对自己丈夫赵明诚的
思念之情……词的上片写牛郎织女相会之难。作者从写景开始,首
先点出七夕的时序特征:“草际鸣蛩,惊落梧桐”,草间蟋蟀轻轻地
鸣叫着,鸣声虽弱却惊得梧桐树的叶子飘然而下。“一叶知秋”,说
明这时已经到了初秋时节。作者不直接说出这时已经是秋天,而是
利用草间蟋蟀的鸣叫和梧桐树叶的凋落,来显示秋天的来临。本来
在自然界中代表着初秋节令特征的景物是很多的,而作者只选择了
蛩和叶这两种东西,只写了蛩鸣和叶落这两种现象。蛩鸣有声响,
叶落是动态,虽只寥寥数字,却有声有色地展现了一派生动的初秋
景象。可见作者捕捉形象的能力,刻画景物的技巧是十分高超的。
在词中作者特意把不相关连的蛩鸣和叶落两种自然现象联结起来,
说是草间蟋蟀的鸣叫声惊得梧桐树上的叶子飘落了下来。落叶是在
告知人们秋季的来临,而提醒叶子凋落的却是鸣蛩。在作者的笔
下,无情的草虫和树叶都成了对节令很敏感的有情之物。其实,这
样的艺术处理恰恰是说明了作者对于秋天的来临是最为敏感的。作
者开头写鸣蛩和落叶用的是轻笔淡墨,但逗出来的下一句却是:
“正人间天上愁浓”,是深厚、浓重的忧愁。秋景之清与人愁之浓,
显得很不调谐,作者正是要利用这种不调谐来突出整个词的核
心——“愁”的。所谓“天上”的愁,是指牛郎织女的别恨离愁;
“人间”的愁,当然指的是作者的情绪了。作者因蛩鸣和叶落而引
起的愁“不是悲秋”,不是因季节变异而产生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她同天上一样也是一种别恨离愁。在天上,牛郎织女一年才得一次
暂短的相聚,所以愁;在人间,作者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人分两地,
不能朝夕相共,所以愁。这里,作者巧妙地把人间和天上沟通起来
了,用牛郎织女隐喻自己和丈夫。因之,在下文里,说天上实际也
就是在说人间,是意在强调人间夫妻也和天上的牛女一样重逢非常
不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是说牛郎织女所住的天宫里门禁森
严,那层层的关卡,他们是无法逾越的。(《李清照词鉴赏》,齐鲁
书社1986年4月出版)
三、王思宇:下片引神话传说写牛、女事,仍是作者仰望银河
双星时浮现出来的想象中的天上世界。传说夏历七月七日夜群鹊在
银河衔接为桥渡牛、女相会,称为“鹊桥”,也称“星桥”。唐李商
隐《七夕》诗“星桥横过鹊飞回”,所咏即此。“驾”,这里意同架。
分别一年,只得一夕相会,离情别恨,自然年年月月日日,永无穷
尽。“想”字包含着对牛、女的痛惜、体贴和慰藉意,还起着逗出
下文的作用。正当人们悲慨牛、女常年别离时,刚刚相会的他们,
又在别离了。“莫是离中”的“莫”为猜疑之词,即大概,大约之
意。结尾三字用一“甚”字总领,与上片末三句句式相同,为此词
定格。“甚”这里是时间副词,作“正当”“正值”的“正”解释。
“霎儿”是口语,指短暂的时间,犹言一会儿。几句意谓,天这么
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又刮风,大约织女、牵牛已在分离了
吧?这几句语意双关,构思新颖:用天气的阴晴变化,隐喻人的悲
喜交集,由喜而悲;而风起云飞,双星隐没,又自然使人想到牵
牛、织女的含恨别去。叠用三个“霎儿”,逼肖烦闷难耐声口,写
得幽怨不尽。(《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
版社1988年4月出版)
四、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上阕描写牛郎织女相会之难,
下阕描绘牛郎织女相会机会难得的情景。上下阕结构句式排叠,具
有形式美、音乐美、意境美,它以突出天气忽晴忽雨的骤然变化,
隐喻时局风云的急剧动荡;借牛郎织女远隔云阶月地、莽莽星河不
得相会,隐喻女词人与丈夫身处异地、心相牵念的离愁;用牛郎织
女鹊桥相会、瞬间离别,隐喻女词人与丈夫在急剧变乱中的别恨,
想象丰富,思致微妙,含蓄不露,发人深思。昔人咏节序,以牛郎
织女故事为题材者不计其数,付之歌喉者,类多率俗。此词不落俗
套,独有创新。作者以自身的真切生活感受,借七夕牛郎织女的故
事,通过艺术形象把人间天上融为一体,创造了虚幻与现实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