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清照诗词评注

_3 侯健(当代)
好。下片对秋色的描绘饶有风趣,颇有现代相声中逗哏的意味:莲
子成熟,露洗花草,秋色如此诱人,那么沙滩上的鸥鹭为什么像在
赌气,扭过头去,不与作者道别?喔,原来是怨恨她归去太早!
自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和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
的名篇名句问世后,有多少人相继写过悲秋的作品!不说别人,就
是李清照本人的名句“人似黄花瘦”,虽然主要是怀人,却也包含
着浓重的悲秋成分。这首《双调忆王孙》完全不同,写的既不是篱
边黄花,也不是秋菊梧桐,词人选择了秋莲。如果说出水芙蓉是明
净纯洁的象征,那么“莲子已成”的秋荷,便给人以丰盈充实之
感。由于作者乐观情绪的点染,词中的“水光山色”、“蘋花汀草”
以及“眠沙鸥鹭”,无不使人感到可亲、可爱、可喜。通过对秋景
的描绘,抒发作者的欢快情绪,这在北宋词坛上,虽不能说绝无仅
有,却也很不多见。出自一位待字少女笔下,就更为可贵。
这首词的风格基本上保持了婉约词的当行本色,比如作者把自
己爱湖山的感情,说成“水光山色与人亲”,把留恋美景的心情,
用“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来表达,可谓曲尽人意。
但此词又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缠绵蕴藉,而直说“秋已暮”,径夸
“无穷好”。如此写来,既不隐晦,又不直露;既有景物的描绘,又
有感情的抒发。这种含义明白而不一一点破的写法,丰富了婉约词

的表达方式,使其既有隽永深长之味,又有畅亮欢快之情。
论者多把《金粟词话》中所谓“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视
为“易安体”的基本特色之一,此词便集中体现了这一特色,其用
语极为浅显通俗,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很新颖,毫不落窠臼。比
如,写秋风无萧瑟之气,状秋情无悲伤之意。在“红稀香少”、“莲
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等等一连串明白省净的语句
中,人们看到词人不是在为“秋已暮”、“荷叶老”而伤感,而是在
为“水光山色”、莲子荷叶和湖畔花草而欢歌不已。这首词不仅比
被作者批评的柳永的某些“词语尘下”的作品,要清新健康得多,
就是在有词以来的全部作品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它给人以清新向
上、愉悦充实之感,体现出作者的一种倜傥豪迈、青春焕发之气。
【辑评】
一、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乐府雅词》卷下、《天籁
轩词选》卷五、《三李词》、《花草粹编》卷五、《历代诗馀》卷二九
均作李清照词,后二者题作“赏荷”;又别见《词谱》卷二引《复
雅歌词》,作无名氏词。《复雅歌词》久无传本,《词谱》殆从《花
草粹编》转引。《碎金词谱》卷二亦作无名氏词。
二、周笃文:《怨王孙》,“怨”,当为“忆”字之讹。考此词之
平仄韵式均同《忆王孙》,而与《怨王孙》迥异。按周紫芝之《双
调忆王孙》:“梅子生时春渐老,红满地、落花谁扫?旧年池馆不归
来,又绿尽、今年草。思量千里乡关道,山共水、几时得到。杜鹃
只解怨残春,也不管、人烦恼。”与此《怨王孙》词纤悉无殊,可
证其误……这首秋日湖上之作,写得笔致清妍,含情吐媚。它既没
有无计排遣的相思愁绪,也没有哀世伤时的悲苦印记,通篇都洋溢
着欢快的青春旋律。从风格学上考察,它应是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少
女献给大自然的一曲赞美之歌……这首词从句律上讲,下片是上片
的重复,故谓之《双调忆王孙》。从内容上看,则谋篇立意,颇具
匠心。上片写秋湖对景的喜悦,视界开阔,取神远处,下片则写归

去时的依恋心绪。纤笔细描,近似特写镜头。于此可见出章法与层
次来,并不显得平直……发端两句写水乡的浓酣秋色,以少总多,
颇具气象。“湖上风来波浩渺”,着一“上”字,就与用“面”字之
类不同,点出了词人的具体位置不是徜徉堤畔,而是一舟容与、摇
荡波心了……词的下片用笔甚细,花鸟露珠,一一摄入,与上片之
取境宏阔者正相对映,可见出笔墨之变化来。“莲子”句上应“红
稀香少”,亦承亦转,是深化主题的转捩之笔。女词人不去叹息衰
败的残荷,而是透过一层,从成实的莲的莲子上看到了支新去故的
生命突进的过程,并从中发掘出丰盈充实的美的品格来。这就比寻
常的悲秋伤春之咏叹,高出一大截了。晨露,特别是如珠的秋露
——这大自然的沆瀣之气,本来就是诗家的“爱物”,用清露洗出
的蘋花汀草,映衬着清碧如水的莲蓬以及绿云般的荷叶,还有那晶
莹圆转的万颗荷珠。这画面、境界和意趣,真令人滓尘消尽腑膈俱
清了……抒情性是诗歌的第一生命。从这首小词里我们处处可以感
受到女词人热爱生活的芬芳绵渺的深情。琼枝寸寸玉,沉檀节节
香,余于此词亦作如是观。”(《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
人①,却道“海棠依旧”②。“知否,知否?应是绿
肥红瘦。”
【注释】
①卷帘人:当指闺中小姐的侍女。
②却道:(她)竟说。

【讲解】
笔者虽然较早地拜读了关于“卷帘人”不同所指的论著,也曾
郑重反复地思考过。在这一长达十馀年的思考过程中,陆续想到了
三点理由:一是“赵君无嗣”。现在看,赵、李不仅没有儿子,想
必连女儿也没有,所以在李清照的作品中,不大可能有与杜牧“绿
叶成阴子满枝”相联系的语意;二是此词既含孟浩然《春晓》诗
意,更是对韩偓《懒起》诗的隐括,韩诗云:“百舌唤朝眠,春心
动几般。枕痕霞黯澹,泪粉玉阑珊。笼绣香烟歇,屏山烛焰残。暖
嫌罗袜窄,瘦觉衣带宽。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
侧卧卷帘看。”从整首韩诗判断,主人公更像是一位少女,她与李
清照所演之词的人物身分是相同的。因为一个作为“贵家”“新妇”
的词人,恐怕难得那么无拘无束地饮酒、睡懒觉。即使丈夫百般娇
惯她,还有公婆和两位妯娌呢!看来把“卷帘人”视为小姐的丫鬓
更妥;三是这首轰动朝野的小词的写作和传播,既是奠定李清照
“词女”地位的基础,也是赵、李两姓联姻的媒介,惟其婚前所作,
才能使赵明诚为之大作相思“词女”之梦……
根据上述理由,仍拟把此词视为“口气宛然”地表达少女伤春
之作。因而词中的“红瘦”,不论是指嫣红的海棠,还是喻指少女,
二者皆为惜春而“瘦”。
伤春情绪一般产生在暮春时节,词中虽无交代节气的用语,但
它的时令感极为明晰,也很有层次。从首句“昨夜雨疏风骤”的氛
围中,使人感到这雨已不是杜甫笔下的“润物细无声”的酥雨了,
而是如她自己《点绛唇》中所说的“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绿
肥红瘦”指的是海棠的花稀叶茂,而不是初春时节桃杏枝头的绿红
更替。“红杏出墙”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花褪残红青杏小”,是一
种生机盎然的阳春景象,谁也不至于为之叹息。待看到海棠花的零
落,人们的心绪就大不一样了。李清照在《好事近》词中写道: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以此为旁证,说作者以海棠的“绿

肥红瘦”,曲折含蓄地表达了她的伤春情绪,当是切合词意的。
伤春既与时令有关,那么对时令的交代不仅要有层次,还要紧
紧扣住作者的伤春情绪,从而给人以情深语工之感。起拍的“雨疏
风骤”可理解成代指晚春。欧阳修《蝶恋花》的“雨横风狂三月
暮”,写的是同一季节,海棠的飘谢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按花信风
来说,春分一候海棠开,每五日为一候。春分后的下一个节气就是
清明。海棠开了再过个把月便是初夏,这就是所谓“开到荼.花事
了”的节候了。“花事了”在古代诗词中,几乎是伤春的代名词,
不知有多少诗词作者为之慨叹惋惜——周权《晚春》诗:“花事匆
匆弹指顷,人家寒食雨天晴”;张炎《高阳台》词“东风且伴蔷薇
住,到蔷薇、春已堪怜……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清平
乐》词更有“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惜花伤春是古代作
家的一种思想寄托,其中往往包含了社会的、人生的深刻内容。像
杜甫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其一),
也绝不是无聊的闲愁。李清照这首小词的思想容载尽管有限,但对
“花事”的关切,也就是对青春的珍惜。把这种多情善感,以貌似
闲淡之景出之,既是词家的秘钥所在,也是此词成功的关键所系。
【辑评】
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近时妇人能文词,
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
间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
瘦”,此语甚新。
二、宋陈郁《藏一话腴》内篇卷下:李易安工造语,《如梦令》
“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余爱赵彦若《剪彩花》诗云“花随
红意发,叶就绿情新。”“绿情”“红意”,似尤胜于李云。
三、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卷五四:李易安又有《如梦令》,
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

之者。
四、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一:“知否”二字,叠得可
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
五、明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四:《花间集》云:此词安顿二
叠语最难。“知否,知否”,口气宛然。若他“人静,人静”、“无
寐,无寐”,便不浑成。
六、明徐伯龄《蟫精隽》:当时赵明诚妻李氏,号易安居士,
诗词尤独步,缙绅咸推重之。其“绿肥红瘦”之句暨“人与黄花俱
瘦”之语传播古今。
七、清王士禛《花草蒙拾》:前辈谓史梅溪之句法,吴梦窗之
字面,固是确论,尤须雕组而不失天然。如“绿肥红瘦”、“宠柳娇
花”,人工天巧,可称绝唱。若“柳腴花瘦”,“蝶凄蜂惨”,即工,
亦“巧匠斫山骨”矣。
八、清黄蓼园《蓼园词选》: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
答得极澹,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
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九、清陈廷焯《云韶集》(署名陈世焜)卷十:“只数语中,层
次曲折有味。世徒称其‘绿肥红瘦’一语,犹是皮相”、《白雨斋词
话》卷六:“词人好作精艳语,如左与言之‘滴粉搓酥’,姜白石之
‘柳怯云松’,李易安之‘绿肥红瘦’、‘宠柳娇花’等类,造句虽
工,然非大雅。”
十、吴熊和:浓睡醒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宵风
雨窗前的海棠花怎么样了。卷帘人不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
恙。但凭着敏感的心灵,她已感到经雨之后必然绿叶丰润而红花憔
悴了。宋人爱海棠。陆游曾有“为爱名花抵死狂”、“海棠已过不成
春“(《花时遍游诸家园》)等句。这首词表现了对花事和春光的爱
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全词仅三十三字,巧妙地写了同卷
帘人的问答,问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
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词中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

“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红瘦”这句中,以绿代叶、以红代花,
虽为过去诗词中常见(如唐僧齐己诗“红残绿满海棠枝”),但把
“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
显得凄婉,炼字亦甚精,在修辞上有所新创。(《唐宋诗词探胜》,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
十一、吴小如《诗词札丛》:不过这首词我从前没有读懂,总
觉得前两句有矛盾。既然酒醉酣眠,怎么会听得那么仔细,知道雨
点稀疏而风势狂骤?如果风雨之声历历在耳,则显然入睡未沉,神
智清醒,又岂能说“浓睡不消残酒”?直到两年前,承老友卞僧慧
先生见示,说他的一位同事(他们都是天津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
认为此词的“卷帘人”非为侍婢而实是作者自己的丈夫(现在几乎
所有的注本都把“卷帘人”释为侍婢)。这给我以极大启发。我这
才恍然大悟,原来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秾丽艳冶之情,词
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所以绝对不许第三
人介入。头两句固是写实,却隐兼比兴。金圣叹批《水浒》,每提
醒读者切不可被著书人瞒过;吾意读者读易安居士此词,亦切勿被
她瞒过才好。及至第二天清晨,这位少妇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
在卷帘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么样了?答语是海棠依旧盛开,并未
被风雨摧损。这里表面上是在用韩偓《懒起》诗末四句:“昨夜三
更雨,今朝(一作“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的语意,实则惜花之意正是恋人之心。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
者,正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不
见得吧,她该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失了。
这比起杜牧的“绿叶成阴子满枝”来,雅俗之间判若霄壤,故知易
安居士为不可及也。“知否”叠句,正写少妇自家心事不为丈夫所
知。可见后半虽亦写实,仍旧隐兼比兴。如果是一位阔小姐或少奶
奶同丫鬓对话,那真未免大杀风景,索然寡味了。(北京出版社
1988年9月出版)
十二、朱德才: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

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一曰独特的表现形式。孟浩然《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韩
偓《懒起》:“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
看。”一经对比,当知“风雨”与“落花”间的联想,对花事春色
的敏感实为孟、韩两家诗所先有,而采用与侍女问答法,则为女词
人所独创。换言之,传统的题材,由她匠心独运,找到了最能充分
体现其惜春心理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从而焕发异彩,引人注目。二
曰“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蓼园词选》)。令词体小,难于翻腾变
化。此词却既含蓄隽永,又尽波澜起伏之能事。词从忆昨切入,起
两句平起铺垫。“雨疏风骤”为“落花”张本,“不消残酒”为“惜
春”伏笔。以下与侍女问答。问得何其殷勤急切,答得何其清淡冷
漠;于冷热对照中,备见跳跃跌宕之趣。“知否”一叠,为词脉发
展之必然转折,然叠得韵味无穷,那埋怨责怪、启发诱导的声情神
态,惟妙惟肖,如在耳目。结拍“绿肥红瘦”,逼出题旨,收水到
渠成之功。且回应篇首,针线严密,浑然一体。三曰“绿肥红瘦”,
自铸新词。孟诗“花落知多少”,自然流畅;李词“绿肥红瘦”,含
蓄精艳,形象优美而富于暗示性。与柳永“红衰翠减”相比,显然
以语工意新取胜。李词造语工巧者,尚有“宠柳娇花”之类。由此
可见,李词虽以“明白如话”为其基本风貌,然亦不乏锻字炼句之
功力。(《百家唐宋词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
十三、程千帆、张宏生: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写女主人
早上起身后的一个生活片断。起二句是对昨夜情事的追忆。显然,
这一夜,词人倾听着不断入耳的风声、雨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
化,睡得并不安稳。何况,她还未“消残酒”呢。所谓“浓睡”云
云,不过是为了烘托经过一夜后的鲜明对比,以点出变化的突然。
实际上,这也是对主人公伤春意绪的侧面描写。正因为词人整夜都
在为这场风雨所引起的节物变化而担忧,所以,她一早起来,不顾
残酒未消,便迫不及待地向侍女发问……这首词的另一特色,是作
者通过对话,揭示出人物生活感受和审美感受的层次区别,从而塑

造出两个生动的形象:女主人和她的侍女。(《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巴蜀书社1992年9月出版)
浣溪沙
春 景
小院闲窗春色深①,重帘未卷影沉沉②。倚楼
无语理瑶琴③。 远岫出云催薄暮④,细风吹雨
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⑤。
【注释】
①闲窗:设有护栏的窗子。
②沉沉:深邃貌。
③瑶琴:饰玉的琴,即玉琴。也作为琴的美称,泛指古琴。
④岫:山峰。薄暮:日将落曰薄暮。
⑤“梨花”句:意谓梨花盛开之日正春色浓郁之时,而它的凋
落使人为之格外伤感,甚至难以禁受。
【讲解】
从版本方面考察,这首小令曾被误作欧阳修、周邦彦词,或不
著撰人姓名。这当是此词传播中的一种发人深思的现象,当初的情
景莫非是这样的:李清照于待字之年,从原籍明水来到京都,她的
才华深受词坛高手晁补之等“前辈”的赏识,从而激起了她的创作
灵感,遂以记忆中的溪亭、莲湖之游和现时感受为素材写了一首首
令词。学识渊博的李格非虽然自己不擅此道,但他深感女儿的小词

出手不凡,便故掩其名,并与其侄李迥分别将这些小词携至朝中和
太学。果然不出所料,一时争相传阅,人见人爱,朝野为之轰动。
或有好事者,将其中那首格调豪迈并带有“仙气”的溪亭记游词
《如梦令》,猜测为苏轼或吕洞宾所作,而认为这首《浣溪沙》是出
自欧阳修或周邦彦之手。在这批小词的众多热心读者中,有一位才
学出众的太学生,他自幼酷爱金石书画并稔悉苏轼等书法大家的笔
迹,乍一看他也曾认为是苏轼所写,细审字迹,虽有须眉般的遒劲
之势,而笔意则不时透着女子的隽秀之气,遂自言自语道:“此系
词女所为!”这“词女”二字,刹那间使得芸芸众生恍然大悟,人
们也就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些绝妙好词的真正作者——李清照!而
揭开这一谜底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朝敢做敢为的高官赵挺之的小儿
子赵明诚!
李清照初期的诗词作品,总的可谓一鸣惊人,但人们的反映各
不相同。她从晁补之、张耒等“前辈”那里得到的是鼓励、奖掖和
逢人“说项”;缙绅、文士对她的作品虽然也击节称赏,但真正为
之动心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赵明诚!赵明诚不仅激赏李清照的诗
词,这位“词女”的一切无不使他倾倒。别人对“词女”左不过口
碑之誉,赵明诚却为之寝食难安,于是便有这样一个“昼梦”佳话
的流传: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
惟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
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
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
之夫乎?”后李翁以女女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托名元伊世珍
《琅嬛记》卷中引《外传》的这一煞有介事的记载,再生动不过的
说明——赵家父子对“词女”李清照当初有多么倾倒!
仿佛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李清照的这首《浣溪沙》,其语义
深层所蕴含的岂不正是少女怀春的意绪!
起拍“春色深”的“深”字,既可训作“甚”,也可训作
“浓”。前者是春色过甚,后者言春色正浓。联系下片的“细风”,

其原意当属后者,即“小院”中春色正浓。然而,主人公的闺房不
仅窗户紧闭,连一层层的窗帘都没有打开,所以闺房显得黑洞洞阴
沉沉的。接下去的“倚楼无语理瑶琴”一句,语意显明无须串讲,
但却有一个发人心仪的信息。这信息来自上海文艺界,说是名闻遐
迩的古琴大家龚一先生拥有一古琴,上有“易安”字样,得获于今
之江苏南京。如果李清照没有第二张琴的话,那就应该是此词中的
“瑶琴”。此琴至晚从汴京被携至青州,最早是在青州镌刻上“易
安”的字样,又在“靖康之变”后、青州兵变之前,从青州被运往
江宁。赵明诚亡故后,李清照流寓两浙,遗落于建康的此琴为他人
所得。如果龚一先生所藏之琴尝沾有李清照的手泽,这该是一件多
么神奇的事情!
下片第一句的“远岫出云催薄暮”前四字,当是对“窗中列远
岫”(谢朓《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和“云无心以出岫”(陶
潜《归去来兮辞》)二诗句的隐括,全句意谓云霓从远处的山峦飘
起,加速了暮色的降临。“细风”句承上启下,意谓云行风起暮雨
纷纷,寒气袭来。结拍“梨花欲谢恐难禁”的表层语义是,似这般
晚来风雨的侵袭,到了梨花飘落之时所引发的伤感将是难以承受
的!所以,整首词的言外之意当是,在这种封闭阴雨的环境中,一
个春心勃发的少女该是多么伤感!
【辑评】
一、明杨慎《草堂诗馀》卷一:(评“远岫出云催薄暮”句)
景语,丽语。
二、明李攀龙《草堂诗馀隽》卷一:(眉批)分明是闺中愁、
宫中怨情景。(评语)少妇深情,却被周君(误指周邦彦)浅浅勘
破。
三、明董其昌《便读草堂诗馀》卷一:写出闺妇心情,在此数
语。
四、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一:雅练。“欲谢”、“难

禁”,淡语中致语。
五、吴熊和:这是一首惜春的词。春色已深,梨花欲谢,不胜
惋惜。言外还流露出对人生的淡淡伤感……“倚楼无语理瑶琴”,
既以解闷,又以寄怀。此时的“无语”,是一种特殊的心境,是心
有所感、情思缭乱,但又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默默无言之中,实
饱含脉脉欲语的深情,因而托之于如怨如慕的瑶琴一弄了。陆游有
一首《鹧鸪天》词说:“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瑶琴
诉心,琵琶传恨,有时比之言语确实更便于细诉衷曲,尤其是那种
不甚分明而又令人迷惘的闺中春情……末句“梨花欲谢恐难禁”,
既有深情的惋惜与眷恋,又有无如之何、难与为力的叹息与怅惘,
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同其蕴藉,都是理智(花开花谢本自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