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清照诗词评注

_25 侯健(当代)
祜,缺少真情。而此词却能别开生面,作品将主人公对今日元宵之
畏与昔日元宵之乐两种感受对照来写,融入了作者深沉的家国之
恨、沦落之苦和暮年之悲,如诉如泣,感人至深。后来爱国词人刘
辰翁诵此词,还为之涕下,可以想见其强烈的感染力。词首句以造
句工致精警为人激赏,然通篇都以平常语甚至方言俗语入调,使其
词显得自然生动。词学家吴梅对此词曾有讥评,以其过于质率,殊
少沉痛语。然以俗为雅,直抒胸臆,不得尽以为非。(《中国文学宝
库·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

二十三、吴调公:……过去的赏月是在汴京,而今这一个劫后
馀生的人,却又是在何处呢?“人在何处”可以说愤激之词,也可
以说梦中自语,该是多么凄凉,多么沉痛!经过这一个富于警策的
发问,人们不禁瞿然而醒,猛地有所警觉,随着词人走进那一片为
暮云烘托着为落日光辉笼罩着的气氛中,感受到春意袭人。且看,
浓烟给杨柳带来春色,笛子也吹出《梅花落》的哀怨声声。元宵的
色彩愈来愈强烈了。因而元宵之为“佳节”,之为“融和天气”,也
都在词的脉络上显得顺理成章。可是此时此地,却出人意料地陡然
一转,词人道出“次第岂无风雨”的担心来。明明是天气融和,但
她却感到有风雨之忧。这其实没有什么奇怪。原来哀时忧国的词人
对那一个腐败的统治集团早已有所认识,因而对于奄奄一息的宋王
朝会爆发危机是有所预感的。这政治的风雨使她惴惴不安,因而她
就不能不发出“次第岂无风雨”的惊呼了。怀着这样沉重的心情,
即使有不少酒朋诗侣乘着香车宝马来邀她共赏佳节,她也不得不婉
辞以谢了。整个上片从正面看来并没有直接写出回忆,然而词人却
早已为下片回忆酝酿了气氛。首先是用“人在何处”表示面对这一
天翻地覆的巨变而创巨痛深;其次是通过对“风雨”的预感担心未
来的巨变;再次则是谢却“酒朋诗侣”的盛情邀约。着意拈出一个
“谢”字,用以表示词人对元宵不仅意趣索然,更感到忧从中来。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年9月出版)
二十四、刘瑞莲: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居临安时所作。当时
她遭国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颠沛流离之苦,因而篇中渗透了沉痛的
感情。全篇写她在一次元宵佳节中客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
早年时在汴京度节的欢乐和这时心情的凄凉。在艺术上这首词有两
个特点,一是铺叙,二是语言自然。全词从眼前写到过去,又回到
眼前,从周围景物写到内心感受,有回忆,有对比,有抒怀,回环
往复,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其次,这首词不仅情感真
切动人,而且语言质朴自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论这首词
说:“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山谷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者,易安先得之矣。”这评语是中肯而切合实际的。(《中外名诗赏
析大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
二十五、刘乃昌《宋词三百首新编》:此为李清照晚年所写元
宵词,借流落江南孤身度过元宵佳节所产生的切身感受,寄托深沉
的故国之思、今昔之感。开篇由佳节景象着笔,熔金、合璧、烟、
柳、梅、笛,诸般物事烘染出一派“佳节”“融和”气氛。中间插
入“人在何处”、“岂无风雨”的闪念,体现出饱经沧桑者特有的忧
虑心态。“来相召”二句,仍状节日人物之盛,谢却“酒朋诗侣”,
则气氛陡转,跌入孤寂冷漠深渊。孤独中最易追怀往事,“中州盛
日”六句,极写往年京华热闹欢乐,浓厚兴致。“如今”以下折转
到当前,憔悴神态,寥落心理,与往昔形成强烈反差。末以藏身帘
底听人笑语收结,无限凄楚,令人不堪卒读。全词以元宵为焦聚点
展开纪叙,思路由今而昔再到今。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以他人
反衬,益增悲慨。无怪刘辰翁诵此词“为之涕下”、“辄不自堪”
(《须溪词》卷二)也。(岳麓书社1994年4月出版)
添字丑奴儿①
芭蕉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
叶心心,舒卷有馀清②。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
滴霖霪③。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释】
①《添字丑奴儿》:一作《添字采桑子》。《丑奴儿》、《采桑子》

同调而异名。添字:在本词中具体表现为——在《丑奴儿》原调上
下片的第四句各添入二字,由原来的七字句,改组为四字、五字两
句。增字后,音节和乐句亦相应发生了变化。
②舒卷:一作“舒展”。在此可一词两用,舒,以状蕉叶;卷,
以状蕉心。且卷,有通“婘”之训,谓好貌。馀清:此据王学初
《李清照集校注》和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此首断句亦从吴著。
“馀清”,今本多作“馀情”,“情”字在此其意似欠当,因此词上片
旨在咏物并非简单的拟人之法。馀清,意谓蕉叶舒卷;蕉心贻人以
清凉舒适之感。视“清”字为“情”字的谐音,其意似胜于径用
“馀情”二字。
③霖霪:本为久雨,此处指接连不断的雨声。
【讲解】
本书将这首《添字丑奴儿》置于最后,但却不好说它就是李清
照词作中的绝笔。一则现存较可靠的这么四十七首作品远非《漱玉
词》之全豹;二则现存《漱玉词》能够确切和较为确切编年的,原
先只有《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武陵春》和《临江仙》这
么三四首。后经笔者多年、多方搜求,先后厘订出《渔家傲》(天
接云涛连晓雾)等不多几首的、差可令人置信的编年。迄今为止,
笔者对大部分漱玉词的编年,还只能较近似地划分出前、中、后三
期的归属。根据这种姑称之为三期编年法,笔者所进行的尝试和撰
述,实事求是地说,已取得了一定收获,抑或可戏称之为“甜头”。
这首《添字丑奴儿》,除了其下片所提供的“内证”外,因尚未寻
找到其他依据,目前只能将其划归后期,即从宋建炎四年至宋绍兴
二十五年(1130~1155年),或可再略进一步,将它视为其作者定
居杭州后的生命途程的末后几年中,从初夏到盛暑的一段时间内。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南渡的嫠妇。她的住宅、庭院,或
是半途购置,或是临时租赁。窗前那棵高大的芭蕉树,也不知是哪
年哪月谁人所种。只见芭蕉以其“身”高叶大的浓荫,遮盖了整个

院落,炎夏酷暑中,犹如热中送扇,使人感到如此凉爽适意。她的
硕大绿叶是那么舒展,蕉心卷曲又那么好看。叶叶心心,不断地贻
人以清凉舒适之感。
如此这般又清凉又舒适庭院的新主人,不是别人,正是孤苦无
依、流落到南方来的、赵明诚的遗孀李清照。在夏日的白昼,她备
感蕉叶蕉心的清凉宜人,但是一到夜晚,特别是雨夜,这棵芭蕉树
真是造孽啊!过变起拍的“伤心”二句,对“一夜不眠孤客耳,主
人窗外有芭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
声,空阶滴到明”、“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
分明叶上心头滴”(上引诗句的出处分别是:杜牧《雨》诗、温庭
筠《更漏子》词、无名氏《眉峰碧》词)等等诗词佳句,可能有某
种借取或隐括,但“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二句,无论词旨
抑或词艺皆远胜于上述诸作。原因是李清照平生所经历的一件又一
件的“伤心”事,一则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和承受的,更不是或放
荡不检,或儇薄无行的杜牧、温庭筠等人所能体察得到的。所以他
们和她所描写的不同时代同类生活感受,其真实性和感人程度显然
是大不一样的;二则词人自己的“伤心”事虽然大都已成过去,随
着时间的推移,“伤心”的程度也会逐渐淡化,但另一种“伤心”
事,亦即忧国伤时之感,却与日俱增。随着主和派的得势、主战派
的退避,李清照这个一向竭力主张抗战复国的热血女子,能不忧心
如焚!正当她为国家的前途忧心忡仲,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之时,
窗外却下起了“三更雨”。雨声淅淅沥沥,接连不断。这接连不断
的雨声,使得“伤心”人再想入睡更是难上加难。
“北人”是南渡后词人自指。“愁损北人”以下二句的意思是
说,被国忧乡愁折磨得已经体损神伤、羸弱不堪的“我”这个思乡
心切、彻夜失眠的北方人,最不愿意听到半夜三更雨打芭蕉的淅沥
之声。因为芭蕉树使得雨声音量加大,从而更加触动“北人”的乡
愁。所以这里一转上片对种树人的感念之意,似含有对种植芭蕉树
的人的埋怨情绪。当然这种情绪是为“北人”的乡情所驱动,因其

思乡心切,通宵难眠,故对无辜的芭蕉心怀怨悒和不满。
结拍的“起来听”,是指词人坐起来倾听雨声,此系无奈之词,
其寓意当是:“北人”不像“南人”那样,对雨打芭蕉之声习以为
常,照样酣睡,因为他们不像“北人”那样怀有浓重的家国之愁。
【辑评】
一、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又见《广群芳谱》卷
八十九(卉谱三)芭蕉,调为《采桑子》,词句亦与《采桑子》同
而非《添字丑奴儿》。其词云:“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
心心,舒展馀光分外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点霖霪,似唤愁人,
独拥寒衾不忍听。”按《全芳备祖》国内无刊本,(董康《书舶庸谈》
云:日本有元刊本。)但各抄本均作《添字丑奴儿》。《花草粹编》
云“添字”,是陈耀文所见本当亦相同。《广群芳谱》作《采桑子》,
殆为编者汪灏等所妄改,不足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
出版)
二、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添字或摊破的另一种方式,是在
增入音节、字数后改组乐句。如《丑奴儿》歇拍为七言一句,李清
照《添字丑奴儿》添入二字,改组为四言、五言两句……(浙江古
籍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
三、蒋哲伦《读〈添字丑奴儿〉》: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后。通过
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上片咏
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首
句“窗前谁种芭蕉树”,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
回答。然而通过这一设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
的芭蕉庭院。接着,再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
写。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阔大的蕉叶,
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
清香,点缀着南国的夏秋。第二句“阴满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绘
出这一景象。第三句重复上句,再用一个“阴满中庭”进行吟咏,

使人如临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绿叶的遮蔽,进而注视到蕉叶的舒
卷。“叶叶心心,舒展有馀情”,歇拍二句寄情于物,寓情于景。
“叶叶”与“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面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
之感,一面从视觉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而蕉
心常卷,犹如愁情无极,嫩黄浅绿的蕉心中,紧裹着绵绵不尽的情
思。全词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蕴,语言明白晓畅,能充分运用双声叠
韵、重言叠句以及设问和口语的长处,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
韵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征,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物,触景
生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国破家亡后难言的伤痛;用笔轻
灵而感情凝重,体现出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优点。(《李清
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
四、喻朝刚《宋词精华新解》:本篇写于南渡以后。词人因见
芭蕉而起兴,触景伤怀,抒发了流落异乡、怀念故土的寂寞愁苦之
情。李清照这种背井离乡的寂寞凄楚之感,产生于国亡家破夫死以
后,不同于平常环境中的羁旅行役和离情别绪,具有深广的现实意
义。当金兵入据中原后,被迫离开故土、逃亡南方的“北人”,何
止千千万万!作者也是其中的一员。本篇既抒写了词人的感受,也
唱出了许许多多难民的心声。这首词篇幅虽短,意蕴却很深,语言
浅近通俗,脉络十分清晰,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特色。全词以芭
蕉、夜雨为背景,写了一天的见闻和感受。上片诉诸视觉,描摹白
天窗前所见;下片诉诸听觉,刻画深夜枕上所闻。抒情主人公的情
感之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景物的变化而起伏动荡。两片的第三句
“阴满中庭”和“点滴霖霪”均用叠句,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加
强艺术效果的作用。词中还运用了双声叠字,形成错落有致的韵
律,使作品的意象显得更为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吉林大学出
版社1988年8月出版)
五、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起首一问句表现了词人对
种树者的怀念与对芭蕉长成的喜悦,因此她移情入景,说“叶叶心
心舒卷有馀情”,写芭蕉对人的深情,正是抒发词人自己的深情。

上半阕写从室内看芭蕉成荫,下半阕则写枕上听雨打芭蕉。经过国
难、家破、夫亡种种打击后,避难客居的入夜不成眠,夜雨不停地
敲打着芭蕉,也敲打在词人愁损的心上。“起来听”这一外在的动
作,曲折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万千愁绪。(巴蜀书社1988年10月
出版)
六、蔡中民:此词通过对夜雨芭蕉这一南方特有景致的描绘,
抒发自己思乡忧时的浓愁。深情苦调,楚哀动人,当是建炎三年
(1129年)其夫赵明诚死后所作。夜雨芭蕉同夜雨梧桐一样,是秋
日里最撩人愁绪的景象,诗人常常遣之笔端,作为抒发愁情的形象
载体,以取得更为感人的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如杜牧《八六子》
(洞房深):“听夜雨,冷滴芭蕉。”顾夐《杨柳枝》(秋夜香闺思寂
寥):“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李
后主《长相思》(云一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两三窠。
夜长人奈何。”清照词从白天写起,白天的芭蕉婀娜多姿,日炎独
阴,“叶叶心心,舒展有馀情”,给人带来一丝深情的慰藉。下片写
夜景,兀地揭起。“伤心枕上三更雨”,本来就夜深不寐,苦不堪
言,可偏偏三更头上,又吹来一阵寒风,打下三二滴疏雨。“隔窗
知夜雨,芭蕉先有声”,那点滴霖霪的雨滴打在芭蕉上,不啻是打
在自己备受创伤的心上。她想起失去的家园,死去的丈夫,想到动
荡不安的时局和苟且无能的赵构小朝廷,想到不知何时才能“相将
过淮水”,自然是要“愁损北人”,更加没法入睡,只得披衣而起,
独抱浓愁待天晓了。白日之情景是铺垫,是“虚”写,目的是为了
与下片形成对比,以“虚”见实,孤苦处境中希冀寻求一点慰藉,
是“虚”中之实,“不惯听”并非因为惊醒而是本来就忧深愁重,
又是实中之“虚”。首句一问,埋下伏笔,结句拍合,醒明题旨,
不答亦答。“点滴霖霪”一叠,造成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感,加
重了环境凄凉愁惨的气氛,丰富了词语的表现力,使所表之情更加
真切,更加深重哀婉。(《百家唐宋词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年5月出版)

七、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这当是李清照南渡后抒发思乡
忧国之情的词作。上阕描写白天庭院中的芭蕉。首句奇突一问,似
无意,接着描写蕉叶形态宛若含情。叠句“荫满中庭”夸芭蕉枝叶
繁茂,衬托环境幽暗;“叶叶心心”句赞芭蕉叶展心舒,含无限眷
恋之情。下阕笔锋转折,描写夜深枕上闻雨声的情景。换头句写愁
人在床上辗转反侧,枕上听雨;叠句“点滴霖霪”写夜雨淅沥,烘
托心绪凄凉。结句点明题旨,突出了深沉的忧国怀乡之情。全词咏
物抒怀,运笔轻灵,语意隽永,婉转有致,情意深切。(人民文学
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八、刘瑜《李清照全词》:……正是“乡愁怕听三更雨”,更那
堪雨打芭蕉的凄凄历历的声响呢?“芭蕉”生在南方,雨打芭蕉更
刺痛了她的“故乡心”、“愁人耳”,故“不惯起来听”。卒然一结,
轻淡饶味,馀韵袅袅。至此,一个杰出女词人,在国破、家亡、丧
夫、颠沛流离等不幸遭际的打击下,孤凄、哀伤、憔悴、思国怀乡
的形象跃然纸上。此词,也有所祖,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
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与易安
此词意境相似,只是“梧桐树”表示秋天的时令,而易安词中“芭
蕉”“心心”“卷”着,时指春季罢了,写的是离情。李煜《长相
思》有“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耐何!”与易
安词意境略同,写的是相思。《词苑丛谈》载宋徽宗时无名氏《眉
峰碧》云:“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
上心头滴。”写的是乡愁,与易安词更见相同之处了。而易安词写
的是思国怀乡的深厚感情,立意高远。她融化前人词意,脱胎古人
诗句,不着痕迹,并能创意出奇。叶少蕴云:“诗人点化前作,正
如李光弼将郭子仪之军,重经号令,精神数倍。”周紫芝《鹧鸪天》
有“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离别”句。宋人还有“枕前泪共
三更雨,隔着窗儿滴到明”句。均可见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此
词语言浅淡隽永,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上片着重写景,融情入
景,是下片的铺垫;下片着重写情,情景交融。上片着力渲染芭蕉

的株多、枝繁、荫浓、“有馀情”,因而下片雨打芭蕉的声响才越
大,女主人公的心境也就愈凄楚苍凉、痛苦难耐,思国怀乡之情也
就更浓烈,词人的心境也愈令人悲悯。上扬下抑,顺理成章。
“无情未必真豪杰”,李清照在此词中所写的“伤心”、“愁损”,绝
非无病呻吟,实际上交织着对北宋亡国之恨、民族之爱、颠沛流离
之苦,流落江浙,心系乡国。其中也蕴含着对自己种种不幸遭遇的
感慨,又客观反映了宋代人民历经战乱,身陷水火的深重苦难,其
典型意义就在这里。(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一、南宋以来所裒辑整理的李清照词集
1.南宋曾慥编《乐府雅词》卷下所收李清照词23首,几占现
存《漱玉词》之半数,且皆为李清照之真传。
2.明毛晋《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仅收词17首,且真赝杂
出;《汲古阁未刻词》内亦有《漱玉词》。
3.清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漱玉词》及《漱玉词补遗》,
且附有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辑》。
4.清吴重熹《石莲庵刊山左人词》本《漱玉词》所用系王鹏
运辑本。
5.清况周颐《〈漱玉词〉笺》。
6.李文裿辑《漱玉集》五卷,收词78首,多误收之词。
7.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本《漱玉词》。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