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清照诗词评注

_20 侯健(当代)
【注释】
①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
牌。在唐五代时即将《浣溪沙》的上下片,各增添三个字的结句,
成为“七、七、七、三”字格式,名曰《摊破浣溪沙》或《添字浣

溪沙》。又因南唐李璟词“菡萏香销”之下片“细雨梦回”两句颇
有名,故又有《南唐浣溪沙》之称。双调四十八字,平韵。
②萧萧:这里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③豆蔻:药物名,其性能行气、化湿、温中、和胃……豆蔻连
梢:语见于张良臣《西江月》:“蛮江豆蔻影连梢。”熟水:当时的
一种药用饮料。陈元靓《事林广记》别集卷七之《豆蔻熟水》:“夏
月凡造熟水,先倾百盏滚汤在瓶器内,然后将所用之物投入。密封
瓶口,则香倍矣……白豆蔻壳拣净,投入沸汤瓶中,密封片时用
之,极妙。每次用七个足矣。不可多用,多则香浊。”《百草正义》
则说:“白豆蔻气味皆极浓厚,咀嚼久之,又有一种清澈冷洌之气,
隐隐然沁入心脾。则先升后降,所以又能下气。”
④分茶: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云:“分茶何
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由此可见,“分茶”是一种巧妙高雅
的茶戏。其方法大致是用重茶匙取茶汤注盏中,技巧高超的“分
茶”者能使盏中之茶水呈现出图案花纹,甚至文字诗句等。
⑤酝藉:宽和有涵容。《汉书·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
酝藉。”
⑥木犀花:桂花属木犀科,木犀系桂花之学名。
【讲解】
从李清照的书序、信函和诗词中,已知她曾患过两次大病。一
次是其《〈金石录〉后序》所云:“余又大病,仅存喘息”。此次当
因丈夫赵明诚去世、她为他料理后事,悲恸、劳累过度所致,时间
大致在宋建炎三年(1129年)的闰八月;她另一次患病,比上次
更危重:“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投内翰
綦公崇礼启》)这场大病是在她家蒙受“玉壶颁金”之诬以后,为
此她曾“大惶怖”,又“不敢言”,曾辗转追赶高宗行迹,欲尽将家
中所有铜器等物投进外庭,以期湔洗。追赶高宗不及,在她卜居会
稽钟氏宅时,其卧榻之下的珍贵书画,又被邻人穴壁所盗。前述惊

魂未定,又或因其为被盗事,“悲恸不已”而致病。正在她病得
“牛蚁不分”之时,一个名叫张汝舟的“驵侩之下才”,乘其之危骗
了婚:词人一旦病情好转,便无法与张汝舟共处,在与之离异过程
中,又蒙受种种毁谤,甚至身系大牢……在这一切苦难终究过去、
重病初愈之时,李清照写了这首词,记录了她在某一天继续服药治
病的养疴生活,故此词约写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八月,
地点当在杭州西湖一带。
虽然写这首词时,李清照只有四十九岁,但这一年龄在古代则
已被视为“晚岁”,又因其境遇过于坎坷,故不满五十鬓发已经花
白稀疏了。上片次句“卧看残月上窗纱”,试作如是解:或因词人
曾有离异之事为世人毁谤和不解,人们都疏远她,故其从破晓醒
来,直到“终日”,只能孤寂地卧榻观月、闲翻诗书以遣怀。鉴于
“分茶”的技巧高、难度大,病中的词人,一则无此精力和雅兴;
二则此系高朋聚会之举,这时的词人正因离异事承受着“多口”之
谤,恐一时无人前来与其聚饮,姑将此句解为:大病尚未痊愈的主
人公只能煎豆蔻熟水以作药饮,至于“分茶”之雅举尚与她无缘。
下片起拍的“枕上诗书闲处好”,可谓道出了读书三昧,所下
“闲”字尤妙。“闲”可训作“安静”,又通“娴”,可作“文雅”、
“熟习”解。“枕上诗书”,安然细绎,烂熟于心,方得真赏。紧接
下去的“门前”句似暗中概写杭州西湖之美。在词人看来,西湖不
仅有像柳永所描写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旖旎风光;亦有
苏轼所称道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湖山佳境,
雨中西湖尤为美不胜收。但这一切只能用“门前风景雨来佳”概而
言之,因为词人深知杭州西湖已经成了某些人眼中的“销金锅”和
“安乐窝”,如果对其美景再大加渲染,岂不更加使之贪图享乐,不
思恢复!
结拍二句中的“木犀花”是桂花的学名。词人不仅将桂花拟人
化,而且把它比做像汉朝的薛广德那样,对人既宽和又有涵容。作
者在她青春期所写的《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一词中,曾称

誉金桂“自是花中第一流”。看来,桂既是她的观赏对象,更是其
理想的寄托,甚或是其人格的自况。
【辑评】
一、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写病后光景恰好。说月又说
雨,总非一日的事情。(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
二、周笃文《〈摊破浣溪沙〉试析》:这是一首病后遣怀之作,
却写得从容暇豫,自然淡泊,没有一点蹙额锁眉之苦态。在漱玉后
期作品中,可谓别具一格。《摊破浣溪沙》一名《山花子》。是将
《浣溪沙》之两结七字句,破为七、三两句式。变其伶丁只句式的
结尾为偶句式,仍用平韵。略加变化,便显得参差错落,活泼有态
了。这首小词写了女词人的闻见与感受。时间不过一天,范围不离
病榻。它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和新奇的事物。用的是平常的口语,
写的是日常的生活,却章法谨严,能以淡语传神,颇饶理趣,令人
回味不尽。“病起萧萧两鬓华”,首句发端有力,笔健层深,有笼罩
全篇的效果。下面曰“卧看”,曰“枕上”,曰“终日”,都是从
“病”字得意,为抽丝独茧,直贯篇末,一笔不懈……“卧看残月
上纱窗”,这是用慢镜头的技法,写养疴人静观之趣。女词人病已
向痊,但未完全康复,不能坚坐,只好卧看月影的升沉。一个
“卧”字紧扣“病起”,见出文心之细。“残月”,侵晓时分的月光。
点出时间的上限,与卒章“终日”相应,正好是一个整天。卧看晓
月,映上纱窗,把养疴人的岑寂闲静的心绪生动地反映出来了。下
两句把推向窗外的视线,又转向室内,实现了场景的转换。“豆蔻”
二句,药炉铛盏,仍然围绕一个“病”字,曲曲写来却丝丝入扣
……她在《转调满庭芳》中就曾吟赏过“生香熏袖,活火分茶”的
秀句。只是这类文人雅戏,不是独处病室的人所能为,故歇拍乃有
“莫分茶”的嗟叹。这种纤笔琐描,历历如绘,能真切地反映出词
人生活的实况。不仅如此,还可见当时的风尚,具有某种社会学的
意义。如果说词的上片重在写景的话,那么下片却以抒写怀抱为主

了。“枕上”一联,工整跳脱,如行云流水,是全篇的颔下骊珠。
枕上摊书,秋床对雨,仍就“病”字生发,用笔挪转有致。一个
“闲”字尤能道出读书的三昧。读意象闳深的诗词,需要澄心静气,
从容涵咏,才能意与境会,得其真赏……李清照晚年定居临安,然
则此词之地望,似宜属之杭州为是。居住在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的名区胜境,凭窗望去,有飘香的月桂耸立在蒙蒙烟雨之中。杭州
七月,木犀馨里,炎威尚炽,俗称为桂花蒸。而一番雨过,涤尽炎
暑,浣我清凉,这该是何等惬意的事呵!“门前风景雨来佳”,诗人
的视觉又由室内推向窗外,实现了空间的转换,使之更加富有层次
感。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爽气清泠,雨姿活泼的环境之中。整个
的调子是明朗和高昂的。虽然支离病榻,却绝不衰飒。一个“佳”
字尤能传出了女诗人的安慰与欣喜,反映出主人公静观自得的乐趣
与风人的高致……(《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出版)
三、王思宇:……“闲处好”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这样看书只
能闲暇无事才能如此;一是说闲时也只能看点闲书,例如自己喜爱
的诗文之类,看时也很随便,消遣而已。下雨一般使人心烦,但对
一个成天闲散在家、经常在门前观赏的人说来,偶然下一次雨,那
雨中的景致,却也较平时别有一种情趣。这同久雨望晴,久旱望
雨,正是一样的心理……末句将木犀拟人化,结得隽永有致。“木
犀”即桂花,点出时间。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
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仿佛它知道作者病中寂寞,有意来陪
伴一般;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见出她终日都在把它观
赏。“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木犀花小淡黄,芬芳徐吐,
不像牡丹夭桃那样只以秾艳媚人,用“酝藉”形容,亦极得神。
“酝藉”又可指含蓄香气而言。作者《玉楼春》咏梅词云“不知酝
藉几多香”,也可作为此处“多酝藉”的注脚……清照当宋室南渡
之后,丈夫病死,孤身漂泊于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市)、台州
(今浙江临海县)、金华等处,所作多危苦之词。或许由于久病初
愈,使人欣慰吧,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他作品

很不相同:通篇全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读来情味深长,有如词
中赞美的木犀一样酝藉有致。(《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
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
四、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本词为病后所作,写的是
病后初愈的日常生活:上片写晚上。词人久病坐起,发现形容顿
减。“卧看残月上窗纱”,表现了疗养者的静观之趣。以豆蔻熟水疗
疾代茶,也恰是词人病榻生涯的写照。下片写白天,病中闲日,枕
上阅诗书解闷,又欣赏门前细雨飘香的景色,“雨来佳”,表现出天
气炎热,秋雨送爽的喜悦心情。“桂花”三四句移情入景,透露出
病后生机。本词明白如话,自然浑成。(巴蜀书社1988年10月出
版)
五、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此词有人说是李清照晚年居临
安作,有人说是她流寓越中作。据《金石录后序》,赵明诚于建炎
三年八月病死于建康,葬毕,李清照“无所之”,“又大病”,“偶病
中把玩”独存诗书。依此,结合此词的词情来看,这可能是李清照
此时大病渐愈时所作。上阕描写黎明前病中室内生活,下阕描写白
天里室外景物,作者抓住大病渐愈这一生活片断,从身心感受运
笔,无论写病中生活细事,还是写病中所见景物,不受物所束,不
为病所苦,“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无不流露出女词人病中清静闲适的心情;而身卧病床,
鬓发斑白,卧看残月,煎药忌茶,又无不蕴含着病中孤苦哀愁的心
境。这里,女词人病中清静闲适的心情是自我孤苦哀愁心境的宽慰
与解脱。此词笔致淡雅,情调直切,意境清朗,含蕴耐味。(人民
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六、刘瑜《李清照全词》:“卧看残月上窗纱。”“卧看”,躺在
床上望。与罗隐《新月》:“禁鼓初闻第一敲,卧看新月出林梢”,
其中的“卧看”意同。“残月上窗纱”,与魏承班《渔歌子》:“窗外
晓莺残月”,颇似,盖写早晨的景象。“残月”,残缺的月亮。杜牧
《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寓意遥深。孤寂的

宫女,夜间倒在床上望着牵牛织女星,心里绝对不是滋味,两星尚
能一年一度一相逢,自己却常处冷宫、无机缘相见,绵绵怨愁,其
何能已。作者写风写雨,笔无虚设,这里突出宫女的幽怨,凄寂的
心境。此词,作者写“卧看残月”亦是别有用意的,运意深婉。
“花好月圆”象征着人们的幸福美满。女主人望着残缺的月亮,心
境阵阵酸楚,自己心爱的丈夫新亡,温馨的爱情生活受到彻底的破
坏,自己又遭到疾病的折磨,多么像一个亏损苍白的残月。此言揭
示出女主人隐秘的内心世界。我以为,头两句为倒装,先“卧看”。
后“病起”。这是写拂晓女主人卧看残月,从病中挺起的情景。(山
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①,剪成碧玉叶层层②。风度
精神如彦辅③,太鲜明④。 梅蕊重重何俗甚,
丁香千结苦粗生⑤。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释】
①黄金:此处以之喻指桂花。桂之本名曰木犀,别称桂花,亦
称丹桂、岩桂、九里香等。原产我国,久经栽培,桂花的变种很
多,以色泽归类,又分为金桂、银桂等。黄色的一种叫金桂。这里
以“黄金”作比,所咏自然是“金桂”。
②碧玉:这里以青绿色的玉石比喻金桂之叶。层层:进一步作
比,以更似桂叶。
③风度精神如彦辅:此句与前一首的“终日向人多酝藉”之
句,均系将桂拟人化,先是把它比做汉朝的薛广德,这里则比做西

晋的乐广。薛广德和乐广都是雅量高致、气度不凡的正人君子,看
来李清照是崇尚这种人格的。彦辅:西晋乐广,字彦辅。《晋书·乐
广传》谓其“性冲约,有远识。寡嗜欲,与物无竞。广与王衍俱宅
心事外,名重于时。故天下言风流者,谓王、乐为称首焉。”
④太鲜明:《花草粹编》卷四作“大鲜明”。在古代“大”通
“太”、“泰”。《说文释例》曰:“古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
‘泰’……”比如《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后人皆读
为“太”。在此词中,作者或缘此古例,故“太”、“大”相通。此
句是此词的难点之一,也是现存整个《漱玉词》的难点之一,或因
此故,竟有不少选注本、乃至辑注本不予收录,即使收录,则极少
为此句作注,而关于此句的罕见之注释或析文,又不无可议之点:
比如“太”字不宜训为“过分”,而宜作“很”、“极”讲,意谓桂
花的“风度精神”与乐彦辅极为相像。鲜明:此处宜训作分明确定
之义。“鲜”字,《世说新语·品藻》作“解”、《晋书·刘隗传》作
“鲜”,宜从《晋书》。
⑤丁香千结:语出毛文锡《更漏子》词:“庭下丁香千结”。苦
(读作古)粗生: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谓:“苦粗生,犹云
太粗生,亦甚辞。”苦粗:当作不舒展、低俗而不可爱的意思。
【讲解】
在现存《漱玉词》中,凡是使用同一词牌的作品大都有连贯
性,很可能是相继写作的。这一首与前一首的时间、空间也是相同
的,略有差别的是:在写前一首时桂花尚处在含苞待放之日,而这
一首则写于金桂怒放、馨香馥郁之时。此二首虽为同调,但其时作
者的心态却有所不同,写前一首时,词人还没有完全摆脱病患的困
扰,她的着眼点除了病榻、药盏、“枕上诗书”,就是其房前屋后的
“木犀花”;写这一首时,看来作者的病体已经痊愈,其情思又回到
忧国伤时之中。词的描写对象仍然是其即目可见的桂花,但经过词
人的巧妙构思和多种比拟,最终寄托的是她深沉的乡国之思。

起拍写的是金桂之花,形容别致,二句状桂叶,谓其既像青绿
色的玉石,又重重叠叠。由这种玉叶所衬托的金桂,其“风度精
神”活像西晋气度不凡的雅量高致者乐彦辅。下文有的版本作“大
鲜明”,这里之所以作“太鲜明”一则基于在古代“太”、“大”相
通;二则是将“太”字训作“很”、“极”之义,意谓桂花的“风度
精神”,与乐彦辅极为相像。另有一种说法:谓“太鲜明”是对王
衍(字夷甫)的贬抑,意思是说王衍的“风度精神”与桂花大不相
同,即《世说新语·品藻》所云:“刘伶言始入洛,见诸名士而叹
曰:‘王夷甫太解(鲜)明,乐彦辅我所敬。’”此说虽求之甚深,
但李清照之用典多有隐秘深奥之处,故此说或可成立。
对“梅蕊重重何俗甚”一句的正确理解是解读此词的关键,但
这却是一个大难点。其难不在于此句本身,而在于它与词人以往对
梅的情感和评价相左。或许是出于对李清照的景仰,以为在她的作
品中不可能有自相矛盾之处,如果承认了此首此句出自李清照之
手,岂不等于否定了她先前关于梅的那许多脍炙人口之作?持这种
看法的《漱玉词》辑注者,为了不让一马勺坏一锅,干脆把这一首
从《漱玉词》中剔除!其实这里的问题主要是出在用上述极其简单
的形式逻辑方法,来认识和看待极为复杂的、灵活多变的创作和审
美问题,从而出现了类似于杞人忧天之想。《漱玉词》中有涉于梅
的虽不下十来首,但真正称得上咏梅之章的,也就是《渔家傲》、
《玉楼春》、《孤雁儿》等这么三四首。孤立地看《渔家傲》的“此
花不与群花比”,仿佛对梅的评价无与伦比,但如果对比一下,她
在稍后所写的《鹧鸪天》中,把桂称为“自是花中第一流”,岂不
已经高过了她对梅的评价!再联系她先后所写的现存三首道道地地
的咏桂词,哪一首比咏梅之什的分量轻呢?对于梅,她着重于外形
的描写,而对于桂,则处处着眼于其内在美的揭示,二者对比,在
李清照的心目中,梅和桂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尽管这样,也不能
认为“何俗甚”,就是把梅看得俗不可耐、一无是处,而应作如是
解:梅只注重于外形,它那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就像一个只会矫妆

打扮的女子,假如不具备内在之美,它会使人感到很俗气;而桂花
虽然没有像梅那样娇艳重叠的花瓣儿,但它那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
玉般的层层绿叶,其“风度精神”就像古代名士乐广和王衍一样
“风流”飘逸,“名重于时”。
总之,在这里只是为了扬桂而抑梅,并非出于她对梅的厌恶,
这是文学创作的辩证法!对此句,从审美意义上亦可做出合理解
释:即审美的对象特征和作者的心态大都是对应同构关系。词人的
心态既随着外界事物的变化,常常处在悲喜交替或交并的状态,那
么其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也会随之变更和发展。特别是像李清照这
样多情而敏感的作者,其审美判断必然是灵活多变的。
后片“丁香”句的“苦粗”既是不舒展、不可爱的意思,那么
在这里,词人便是以丁香的粗俗小气再次衬托金桂的高雅大度。最
后的“熏透”二句,意思是说桂花的浓香把词人熏醒,使其不得梦
游故国旧家,从而责怪它没有家国之情。至此人们便可明白:词人
贬抑梅蕊、丁香也罢,埋怨桂之浓香也罢,均为宛转道出作者本人
之家国深情,原来她是担心——浓香熏得游人醉,错把杭州作汴
州!又因当时的词学观念和作者本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其家
国情愫不能径直写进“小歌词”,必须想方设法进行软化处理,以
将其忧国悃诚——这种原属于诗文的情思,深藏在“别墅”般的
“小歌词”里。
【辑评】
一、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漱玉词卷三》:此词仅见《花草粹
编》,词意浅薄,不类清照之作。且清照所作咏梅之词,情意深厚,
有“此花不与群花比”之句,而此词则云“梅蕊重重何俗甚”,非
清照之作明矣。兹不录。(齐鲁书社1981年11月出版)
二、周振甫《〈摊破浣溪沙〉赏析》:上片描写桂花,用黄金来
比它的色彩,也比它的可贵;又作了改造,即把黄金揉散成万点金
花。即使这样,点点的金花也比桂花重得多,所以再要改一下,作

“万点轻”,这才真像桂花了。再写桂树的叶子,用碧玉来比,碧比
它的色彩,玉比它的厚实,又比它的可贵;但也要作些改造,即剪
成桂树叶子样的碧玉,才成为一层层的树叶。这样用比喻,有她的
创造性。像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只用荷花来比
面,柳叶来比眉,只取其中的一点,即荷花的白里透红,柳叶的细
长:清照的用比喻,却还有变化,像《永遇乐》的“落日熔金”,
不仅是用金来比,而且是用“熔金”来比,更显出太阳的光彩。像
《醉花阴》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是光用黄花来比人,还
点明“瘦”字。这里的比喻更有特色。她用“揉破黄金万点轻”来
比桂花,只取它的色彩。她却要用“揉破黄金”成万点金花来比,
还要点明“轻”字。同样,她要用“剪成碧玉”来比桂树的叶子,
再要点明“层层”。不仅这样,还要用人的风度精神来比,即用晋
朝风流人物乐广来比,比什么?点明是比风度精神,即“神姿朗
彻”,是明朗清澄的;“见之莹然”是晶莹有光泽的。在她眼中,桂
花像万点金花,是光彩明莹的,说明她对桂花的赞美。面对桂花,
像面对风流人物。她的风度精神是非常鲜明的……那为什么说梅花
的香“俗甚”呢?这个“俗”不好理解,不知是否“淡”字之误。
说梅花香何以这样清淡,正好跟桂花香的浓烈对比;清淡的香宜于
入梦,正好跟浓香妨碍人的入梦相对比。再用丁香来比,丁香结是
指丁香的花蕾,比喻愁思的固结不解。李商隐《代赠》之一“芭蕉
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丁香的千结嫌粗,不如桂花的轻
细。用丁香结来比,还含有愁思固结不解的意思。正好和下句“愁
人千里梦”相应。这首词,上片是比喻,用了三个比喻,最后用人
来比,显出对桂花的赞赏。这三个比喻有创造性。下片写桂花香,
用梅花和丁香来比,起到过渡和陪衬作用。(《李清照词鉴赏》,齐
鲁书社1986年出版)
三、《济南名士丛书·李清照全集评注》:此词是咏物词。赞美
桂花金黄的色泽,轻而小的花朵,层层的碧叶,沁人心脾的芳香。
不仅赞扬她的“形”,而且赞扬她卓然的“神”。换头,转而写梅

花。梅花“重重”的花瓣,从形态上看没有什么突出之处,因而显
得凡庸。易安词云:“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不知酝藉几
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这都是对梅花赞美的佳句。
此词,与桂花相比而言,“梅”花显得太庸俗,用以反衬桂花的超
拔,丁香花簇簇拥结在一起,显得太粗陋。词人贬抑梅花、丁香,
都是为了反衬桂花的卓尔不群。结句是说,不仅桂花的形态逸群,
而芳香更是浓烈袭人,致使愁人悠远的“梦”境被“熏”破。不直
说花香,而说香气能熏破梦境,则桂花之香自见。这样写把花和人
联系起来,更情味盎然。这与易安词句:“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
成归”(《诉衷情》)同一机杼。“却无情”,字面似责怪桂花的无情,
实际是赞颂桂花的奇香无比。上片头二句,写桂花的“形”,用比
喻手法;次二句,转写桂花的“神”,用拟人手法。下片,头二句,
写梅花、丁香的“形”,从侧面反衬桂花的“形”;次两句,写桂花
的芳香,用拟人手法。(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四、祝诚:……这首《摊破浣溪沙》也是咏桂词,同样给以超
乎梅花的评价。这甚至令人对其是否系清照所作产生怀疑。(见黄
墨谷《重辑李清照集》)其实,同一词人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场
合,对同一事物给以不同乃至相反的评价,并无不可,“此亦一是
非,彼亦一是非”也。反之,如若只准此词人有一种单一的固定不
变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判断,稍加变化便疑为伪作,这对
已故词人意味着什么呢?我以为,这首《摊破浣溪沙》咏桂词,正
是易安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给予桂花以全新的观照和透视,从
而发掘出了桂花的“风度精神”,进而体现了女词人独具特色的审
美观念。谓予不信,请一读此词。“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
层层。”中秋时节,花好月圆,金桂飘香。此词一开篇,便描绘出
桂花盛开时的景象:那轻盈、娇小、纷繁的桂花,若逐一细看,似
乎并不显眼,只是暗淡轻黄;然而,当你总观一树桂花时,印象便
大不相同了。只见它缀满枝头,宛如磨碎了的万点金屑,璀璨耀
眼,鲜艳夺目。而它那富有光泽的层层桂叶,又恰似片片晶莹的碧

玉雕琢而成。金花与玉叶交相辉映,便有一种与峭拔傲立的梅花不
同的风姿。女词人用两个精当贴切的比喻,毫不费力地道出了桂花
的总体外形特征,赞颂了桂花的轻盈娇柔的外在美。接着,女词人
更进一步用拟人手法称颂桂花的“风度精神”如同西晋时南阳人乐
彦辅一样清隽高蹈、玄淡明秀。“风度”本指一个人外在形体的总
貌印象,“精神”则是对一个人内在气质的集中概括。因此,“风度
精神”有如当今所谓之“风格”。作为一种花木,它的“风度精神”
本来是虽可意会却难以言传的,但易安只用“如彦辅,太鲜明”六
字,便一语道破了,真不愧是巨笔如椽……“风度精神如彦辅,太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