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清照诗词评注

_18 侯健(当代)
活的主要内容都是编纂、读书、斗茶……在莱州时,赵明诚“每日
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看来工作量相当不轻,而明晨
还要早起到任所应卯。思路机敏而又善戏谑的李清照,很可能借
《庭燎》中的赞美“君子”之意,夸奖一番自己的丈夫如何勤政笃
学,丈夫又如何把自己看做事业上最得力的助手。这一切都意味着

她在被丈夫一度疏远后,又恢复了应有的和谐,氛围变得更加温馨
难忘。但是眼下,“罗衣”上原来绣的翠绿色的莲蓬,已经磨损得
剩下很小的花纹了,用金线绣的藕莲,也是花褪叶稀。虽然每当秋
凉之时还总是穿上这件衣服,但心境与从前却大不一样了。也就是
说,李清照通过这首词,将思念亡夫的种种“情怀”,寄托在一件
绣着莲蓬、藕叶的“罗衣”上,而且写得十分妙合自然,又深情动
人。
【辑评】
一、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后记》:……词里面的“旧时天气
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
那!”这些句子里的“旧时”“旧家时”,主要是回首她自己的过去,
但也并不排斥某一些同时回忆国家民族繁荣景象的成分。李清照这
些作品,假使是在北宋时期写的,那就没有多大意义,必须又作别
论了。可是,现在还没有理由和根据来怀疑它们不是写于南宋时期
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
二、蔡义江《说〈南歌子〉》:……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此词作
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秋赵明诚卒于建康之后,从词中
所表露的追怀自伤情绪来看,大概年代不会很晚……“天上星河
转”,是说夜深;银河随着时间的逐渐消逝,不断地转移着位子。
“人间帘幕垂”,是说人静;家家户户都放下重帘帷幕,悄悄地入睡
了,而自己却醒着,不能入梦。这才看到“天上星河转”的景象。
写出自己的寂寞孤凄,意兴阑珊。晏几道有《临江仙》词写怀人的
苦情说:“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这里
“帘幕垂”句,与晏词境界相似,或者正是化用其意的。词人在室
内枕上遥望着星河横斜的夜空,心里在想着什么呢?那一定是抛下
她而去往“天上”、让她独自留在“人间”的她的丈夫赵明诚了。
天上的牛郎、织女还能隔着银河一年一度相会,而他们却永无见面
之日,真成“天上人间”了。这起头两句用“天上”与“人间”作

对仗,也并非是任意为之的……夜凉与解衣,好像都是随意写到
的,其实不然,下阕词意全由此生出,这里先作一逗引,在结构布
局上,很有心机,针线也极细密。《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
夜未央。”这大概是“夜何其”一语的最早出处。《诗经》说“夜如
何其”就是“夜如何”的意思。朱熹《诗集传》解曰:“王将起视
朝,不安于寝,而问夜之早晚曰:夜如何哉?”后来诗多五七言,
“夜如何其”四字,不便用于诗,便省略为三个字。可以省去语助
词“其”,而作“夜如何”,如杜甫《春宿左省》诗:“明朝有封事,
数问夜如何。”也可以省去“如”字,而作“夜何其”,如旧题《苏
子卿(武)诗》:“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李清照所借用的就
是汉诗中的语词,但与前人的用意都不同。她并非有什么要紧事,
必须早起而怕睡过了头,而是出于烦恼,迟迟未能入睡。所以说
“聊问”,不过是姑且问问而已。如果探寻她这样问的动机,无非是
嫌这难以成寐的秋夜太长了,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些……这罗衣成了
往日美好生活的见证。也许,这是深情的丈夫出于爱怜而特意为她
购置的;或者是她为了取悦丈夫而亲自精心制作的。它勾起了种种
往事的回忆……这里说“旧时”,并非泛指从前任何时候,而是她
回忆中与她丈夫在一起的某一特定的时间。那时,也是这样的夜
晚,也是这样的天气,而且自己也穿着这件衣服。“旧时衣”,既点
明上两句所描写的是衣服,呼应上阕的“起解罗衣”,又补出这罗
衣“旧时”曾著。眼前所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与旧时有某种相同,
这使回忆变得清晰,联想变得具体,同时也使感情变得更为强烈
了。而这种种相同,在文势上又有力地反逼下文情怀之不同,直揭
出全词的中心意思:想当初,夫妻恩爱相处,心情是何等欢畅,与
此日伶仃孤苦的恶劣情怀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了。全词用笔细腻、
缜密、从容、蕴蓄,写得情致宛转,凄恻动人,足以代表李清照词
的婉约风格。(《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
三、陈长明:李清照自丈夫赵明诚病卒,避金兵之难,流落江
南,所作词皆愁苦之音。此词未详年月地点,属此一类则无可疑

……“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不必实有此问,不可拘泥。至此词
人情状已经写出,心事也已透露,还要看下片如何深入……“翠
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
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
着。而今重见,在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
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惟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
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
“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
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
了!读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听见词人长长的叹息声。末两句连用
三个“旧时”,正如前人评刘辰翁《宝鼎现》词所谓的“反反复复,
字字悲咽”,言其“不似旧家时”之处,确乎感人至深。(《唐宋词
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
四、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本词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
年(1129年)秋赵明诚亡故之后。上阕写秋夜伤感。首句写夜深,
次句写人静,接写秋寒夜泣,词境悲怆。然后由“起解罗衣”过渡
到下阕写睹物兴叹。罗衣的花纹不仅写得细致精巧,而且与秋色、
心境融洽无间。“莲”谐音“怜”,“藕”谐音“偶”,以此来表达词
人所引起的感触。最后三句直写,总结词意,以旧时衣物反衬非旧
时情怀,悲怆已极。三个“旧”字的运用不仅不显得重复,而是更
好地表现了“同中之异”,有强烈的对比作用。(巴蜀书社1988年
10月出版)
五、刘扬忠:全篇结构,简单而分明。上片由景及事,下片睹
物感怀。时间是秋天的夜晚,地点是寡妇的居室。在抒写层次上,
因夜长天凉而失眠,因失眠而感孤独,因孤独而流泪,进而因解罗
衣而忆旧,最终发出人事沧桑的深沉感喟……依次而下,线索单
纯,条理清楚,无起落穿插,不像她的前辈词人周邦彦和秦观那样
在结构章法上变化多端、腾挪跌宕。清照在这里所赖以取胜的,主
要是思想感情的真挚缠绵和语言表达的明白自然。词以对偶句开

头。“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寥寥十字,写出一个极为阔大的
境界。用高远的“天上”对照苦难的“人间”,用随季节变化而转
换位置的“星河”(银河秋天转向东南方)来映衬莽莽红尘中这一
间小小闺房的“帘幕”,其用意在于通过拉开时空距离,以显出下
文所抒发的愁恨之绵绵无边。这里虽是写景之句,然而两个动词
“转”与“垂”已暗逗抒情端倪。夜深人静,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已
经沉沉入睡乡,谁也不会来观察天上银河转不转、地上帘幕垂不垂
的。只有悲痛无眠的女词人,才在这万般无奈之中时而抬眼观天,
时而低头望地。可见,这两句并非客观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是作者
的意中之象。她熬不过这漫漫长夜,她耐不住这天高地迥的死寂,
她要敞开憋闷已久的胸怀,向这广袤的空间一洒怨情了……(《李
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年9月出版)
六、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从词意词情来看,这首词应是
李清照于建炎三年(1129年)后的词作。上阕描写她孤苦凄凉夜
不能眠的情景,下阕抒发她触物伤怀,今不如昔的感慨。全词寓情
于景,境界开阔,情调沉郁,含蓄隽永,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词人的
身世冷落之悲,和家国沦亡之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出版)
七、刘瑜《李清照全词》:此词,作者以凄伤的笔触,抒发了
南渡后国破家亡,丧夫身零的悲怆的情怀。上片,写深夜天气依
旧,女主人孑然一身,心酸落泪,而怨夜长不尽。下片,写天气依
旧,女主人衣服如故,睹物伤情,感慨情怀甚恶。构思精巧。先写
“天上星河转”,天气依旧,是下文抒情的伏笔。“翠贴莲蓬小,金
销藕叶稀”,衣服如故,是下文抒情的基础。最后感喟“旧时天气
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卒章显其志”,有水到渠成之
妙。上下片开头两句均为对偶句,谐美自然。《词绎》中说:“词中
对句正是难处,莫认作衬句。至五言对句,七言对句,使观者不作
对疑犹妙”,“不作对疑”正为此词对句的特色及高超之处。此处,
衬跌手法及三个“旧”、三个“时”字的巧用,也都表明易安艺术

手法的圆熟,精湛。此词,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
完美统一,不失为一首绝妙好词。(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1月出
版)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①。烟光薄,栖鸦归
后②,暮天闻角③。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
衬梧桐落④。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释】
①平野:空旷的原野。
②栖鸦:此指乌鸦归巢。
③角:见前《菩萨蛮》(归鸿声断)注③。
④催衬:催是催促的意思,衬可引申为帮衬。
【讲解】
此首写作背景与《南歌子》相同,均为悼亡之作。此词旧本或
题作“咏桐”,或将其归入“梧桐门”。这是只看字面,不顾内容所
造成的误解。也可以把这种误解叫做“见物不见人”,因为此处的
“梧桐”是作为“人”,也就是赵明诚的象征。在《漱玉词》中,作
者的处境及其丈夫的生存状态,往往从“梧桐”意象的丰富多变的
含义中体现出来。比如赵明诚健在时,她所写的《念奴娇》和《声
声慢》中,是“清露”中的“新桐”和“细雨”中的秋桐。到了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一词中,而云:“梧桐应恨夜来霜”。
三者程度有所不同,但均不含悼亡之意。而这首词的基调就大不一

样了——
比如下片的“西风”,其深层语义是指金兵。据记载,在南宋
初年,每当秋高马肥之时,金兵便进行南扰、东进之攻势。在李清
照看来,就像自然界的西风吹落梧桐一样,赵明诚的谢世与时局和
金人的催逼有关。所以“西风”句就是以梧桐的飘落喻指赵明诚的
亡故。
此词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梧桐落”二句。因为在古典诗词
中,桐死、桐落既可指妻妾的丧亡,亦可指丧夫。前者如贺铸《鹧
鸪天》(又名《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后者如《大唐新语》:“安定公主初降王同皎,后降韦擢,又降崔
铣。铣先卒,及公主薨,同皎子繇为附马,奏请与其父合葬,敕旨
许之。给事中夏侯銛驳曰:‘公主初昔降婚,梧桐半死;逮乎再醮,
琴瑟两亡’……”
【辑评】
一、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四印斋本《〈漱玉词〉补
遗》题作“咏桐”。按《全芳备祖》各词,收入何门,即咏何物。
惟陈景沂常多牵强附会。此词因内有“梧桐落”句,故收入梧桐
门,实非咏桐词。此词又见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上、《花草
粹编》卷三,无撰人姓名。(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
二、杨恩成《读〈忆秦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
景物描写分为两类:“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
境”,是指触景生情。而“有我之境”,则是缘情写景。换言之,
“无我之境”所表现的感情是由外部景物触发的;而“有我之境”
所抒发的情怀则是作者在触景前内心已经具备了的,是融情于景。
“乱山”一句,即属于“有我之境”。词人满腹心事,登临送目。遗
憾的是,一望无际的“平野”前面却是“乱山”。这个“乱”字,
一语双关。夕阳斜照,烟霭纷纷。在夕阳的照射下,使人觉得远山
也攒动。此其一。词人本想极目远望,但视线却被远山遮挡,不由

人心烦意乱。此其二。因此,一个“乱”字,把视觉上的错觉和感
情上的烦乱融为一体:缘情写景,字字关情。“烟光薄”三句,再
写登临所见、所闻。“烟光薄”一句,是个“联珠体”的句式。它
是“忆秦娥”这个词牌限定的,但又不是形式上的简单重复。特定
的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这种重复,可以起承上启下、层层递进
和渲染气氛的作用。词人正是借用这个重复的画面,把自己临高阁
时满腹惆怅的情怀再次渲染出来,使景物更富于浓厚的感情色彩,
增强了抒情的艺术效果,并以这种情景为纽带,转入另一种境界
……词的下片,抒情。“断香”二句,直述情怀。行文到此,人们
才明白:词人“临高阁”以后,不仅凭栏纵目,而且还焚香置酒,
借以消释忧闷。谁料目睹乱山、平野、烟光、晚归的栖鸦、飘落的
梧桐叶,西风飒飒,画角凄鸣,心中反而又生出一股愁情……“点
染”,本来是绘画中的一种技法。“点”,就是“点明”;“染”,即
“渲染”。这种技巧被借用到词中,往往是先点明某种情事,然后
用景物进行渲染。柳永《雨霖铃》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先点明“伤离
别”,紧接着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来渲染“伤离别”之情。“断
香”二句,也运用了“点染”的艺术技巧。上句点明“情怀恶”,
下句再用西风催逼梧桐叶落进行环境烘托。虚实相生,情景化一
……(《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
三、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本词写秋色。上片先写远
景、大景。“乱山平野”句,既写杂乱的野景,又点出时间。接着
由远及近,“烟光薄”当指日光淡淡的傍晚。夕阳西下之时,鸦群
归宿,人未归来;画角凄清,似诉幽怨。下片写近景、小景。首句
由景入情,直言“情怀恶”,借酒也难消愁。写到这里,灰暗的景
色同“情怀恶”关系已点明。接着又写西风吹落梧桐叶,显示草木
凋零,生机窒息,渲染凄苦之情。末三句“梧桐落,又还秋色、又
还寂寞”总括全篇,虚实相生,亦情亦景。(巴蜀书社1988年10
月出版)

四、肖瑞峰:词的上片写登楼所见所闻。在一个秋天的傍
晚,作者怀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缓步登临高阁,凭栏
远眺。跃入她眼帘的竟是那样一些衰飒、悲凉的景象:缭乱的群
山,平旷的原野,惨淡的烟光,以及聒噪着归巢的昏鸦。它们拼
合为一幅令人伤心惨目的秋晚眺望图。有图若此,难堪已极,而
作者偏偏还要给它配上撼人心魄的画外音——那在暮色中久久回
荡的悲壮的号角声。号角声,不仅将作者的情思带入更寥廓的空
间,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捕捉作者情思的线索。由这作为背景之一
的悲壮的号角声,我们无妨推测那是靖康之变发生后的兵荒马乱
岁月。既然如此,联系作者靖康之变后亡国、丧夫、贫病交加、
流离失所的遭际,似乎可以断言,渗透在这幅秋晚眺望图中的是
一种糅合着国仇家恨的浑灏苍茫的忧伤之情。其实,秋景本不当
这般萧瑟;只因为“伤心人别具眼目”,才在作者笔下萧瑟若此。
以情役景,景因情设,这本是诗词家的惯技。正因为这样,刘禹
锡在《秋词》中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壮阔
之景来表现志士的豪情,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用“明月松间
照,清泉石上流”的清丽之景来表现隐者的雅致,而李清照则在
此词中用“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这
样的萧瑟之景来表现她的忧思。从中,我们似乎也可悟出些“诗
家三昧”……“梧桐落”三字的有意重复,虽然主要是为服从词
律,却也昭示我们:这一衰歇景象,给予作者怎样深刻的感受,
又引起她内心怎样强烈的反响!“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两句便
以作者的感受和反响作结。“又还”,表明作者因历览秋色而更感
寂寞已非一遭,很难判断她这是第几回逢秋而悲。这就在相当程
度上增加了抒情的广度和深度。细绎全词,画面是那样惨淡、萧
飒,情感又是那样凝重、沉痛,与作者早期那些抒写相思之情的
哀婉却不失明丽的词作有着不同的况味,因而视之为后期的作
品,或许并无武断之嫌。(《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
年9月出版)

五、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这应是李清照晚年经受国破家
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后的词作。从内容上看,亦并非“咏桐”。
上阕写景。起笔写远望,“乱山平野”,景象不堪;再写近闻,栖鸦
聒噪,暮天号角,隐然有山河荒残之痛,喟然有心怀凄凉之悲。下
阕言情。先写室内,“断香残酒”,已自心情不好;再写室外,西风
萧瑟,梧桐叶落,心怀更加悲凉。
全词皆景语、淡语、情语,写景寄情,景中含情,点染烘托,
虚实相生,呈现了一幅冷清荒凉的暮天秋色图,表现了女词人触景
伤怀、感时伤今和深沉的孤寂凄凉之情。(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12月出版)
六、刘瑜《李清照全词》:“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开
端起得陡然,把读者带到高高的楼阁之上。女主人登楼眺望,远
处那蜿蜒起伏参差错落的群山,近处那辽阔坦平的原野,都被一
层灰蒙蒙的薄雾笼罩着。“烟光薄”的凄暗色彩,似乎笼罩全篇,
也似涂在读者的心上。作者用了两个“烟光薄”,加深了秋日
“乱山平野”的昏冥色彩。前一句最后的词语,恰恰与相接的下
一句开头的词语相同,这在修辞格中叫“顶针”,在词中有时这
是词调格律的需要……结句:“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用两个“梧桐落”,加深了秋天衰颓的色彩,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衬托女主人悲怆的心境。张炎《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
多少秋声?”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由梧桐叶落,而知天下秋色。
刘熙载《艺概·诗概》说:“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
托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女主人公很想到外面去排遣一下
心中的缱绻离情,但是不能,外面是一片令人悲伤的秋色。江山
凄肃,花木飘落,不仅不会消愁,反而会更增悲哀。于是,还要
继续在室内闷坐,形影相吊,一片沉寂。结句由景入情。(山东
友谊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渔家傲
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
魂归帝所①,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
路长嗟日暮②,学诗谩有惊人句③。九万里风鹏正
举④,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⑤。
【注释】
①帝所:天帝居处。此处当比喻宋高宗驻跸之地。
②“我报”句:化用《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
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句意。
③“惊人句”: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
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李清照于此当有所取意。
④“九万里”句:典出《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词人借以抒发其南行意向。
⑤三山:《史记·封禅书》虽记载渤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
山,但此处则兼有别称“三山”的福州之意。旧福州城内东有九仙
山、西有闽山(乌石山)、北有越王山,因称其为三山。李清照尝
有一女弟子,名曰韩玉父,曾“自钱塘而之三山”,她是从杭州到
福州去寻找那位与其“有终身偕老之约”、“得官归闽”、“何其食
言”的“林君子建”(《宋椠醉翁谈录》乙集卷之二)。可见宋代人
对于“三山”之行,是理解为南去福州的。

【讲解】
李清照为湔洗“玉壶颁金”之诬,携家中铜器等物欲赴外庭投
进,便沿着宋高宗在两浙逃跑的路线追赶,而多次扑空。大约于宋
建炎四年(1130年)二三月间,她又追踪来到了今浙江温州。这
又是一次御舟前脚离开,她后脚赶到。在高宗曾驻跸江心孤屿的消
息传开后,想必李清照也随即来到了被谢灵运描写为:“乱流趋正
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的
江心屿。这不仅是一个山水相吻抱的风景佳胜之地,且有两塔东西
对峙。东塔系唐代咸通十年(869年)所建,刚好一百年后,北宋
开宝二年(969年)又建了一座西塔。李清照可能就下榻在西塔近
旁的江心寺。这里的景致很优雅,但传来的消息却很惊人:诸如自
闽开来大舟二百馀艘,高宗在定海上船,诏以亲军三千馀人相随,
政府和枢府亦登舟奏事;宗子及妇女数百人分别至泉州和福州避
兵;朝廷已三令五申速将祖宗“神御”(特指帝王遗像)迁往福州;
先期逃往今江西的太后在洪州失陷后,又逃到福建……今天看来,
上述一切都是见于正史的记载。
听到这些消息,李清照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去向。在此之前,婆
母的灵柩已从建康迁葬泉州,赵明诚的长兄曾官于广州、次兄已官
于泉州并家于是州。这都是促使词人作南去泉州之想的重要因素,
也是这首《渔家傲·记梦》写作的时代、政治和家庭背景。
词之下片的“风鹏”,显然是李清照上述南去意向的外化和象
征。“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的出典表明:“鹏”是将徙于“南冥”
的,也就是由北海往南海飞,与词人所向往的去泉州的方向是一致
的。所以她在词中运用这一典故非常恰当,如果她向往的是北方莱
州的“三山”,就不能以南飞之鹏为典。实际上从青州到莱州,并
无云雾茫茫上接天际的水路可行,其必经之地则是她写《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时下榻的昌乐驿馆。其由青州至江宁虽系南行,
但“三山”不用作江宁的代称,而福州不仅是由温州至泉州的水行

所经之地,并且别称“三山”。所以词中“蓬州吹取三山去”的语
言意义虽然可能指渤海三神山,而其言语意义则是指福州,此其
一;其二,由青州到江宁虽系“连舻渡淮,又渡江”(李清照《后
序》语)的水路,但远不及由温至泉舶行所给人的水天相连的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