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回味不尽。漱玉词富于形象之美,尤长于活用比况类形容词。如
“绿肥红瘦”与此处之“别到杏花肥”等,皆能别出巧思,一新耳
目。“杏花肥”犹言杏花盛开也。然而不用常语而换一“肥”字,
把形容词活用作谓语,就大增其直观的美感。巧而不尖,新而不
怪,真能超越凡庸,别开生面。此处着一“肥”字,上与“瘦”字
关合,以梅花之玉瘦,衬红杏之憨肥,益觉鲜明生动。同时两相映
带,还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从早梅绽蕊直盼到杏花开遍,二十四番
花信风,已吹过十一番了。春光半过,伊人未归,花落花开,只成
孤赏。难怪园中的春色,尽作愁痕了。末尾以景结情,骚情雅韵,
令人凄然无尽,洵为小令中精品。(《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
1986年4月出版)
七、《济南名士丛书·李清照全集评注》:这首咏梅词,托物言
志,以梅喻人。表面写梅,实际上写人。写梅花运用了拟人的写
法。“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无限恨”,赋予梅花以人
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说是写人,却有梅花的物态形象:“发南
枝”、“玉瘦檀轻”、“浓香”,真是亦花亦人,梅与人浑然一体。寄
托着女主人对远离身边的心上人的深情思念,为相思而憔悴瘦损,
忧心韶华易逝、红颜衰老,心上人会对自己冷落和疏远。意味悠远
深长。(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诉衷情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①。酒醒熏破春
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
垂②。更挼残蕊,更捻馀香,更得些时③。
【注释】
①“夜来”二句:此二句中的“沉醉”云云,当系化用《诗·
邶风·柏舟》的“微我无酒,以敖以游”二句。梅萼:梅的萼片,
此处代指梅。
②“人悄俏”三句:既是化用《诗·邶风·柏舟》的“忧心悄
悄”等等的句意,亦可能同时对顾夐《献衷心》一词(其词云:
“绣鸳鸯帐暖,画孔雀屏欹。人俏悄,月明时。想昔年欢笑,恨今
日分离。银釭背,铜漏永,阻佳期。 小炉烟细,虚阁帘垂。几
多心事,暗地思惟。被娇娥牵役,梦魂如痴。金闺里,山枕上,始
应知。”)有所取意。
③挼:揉搓。捻:用手搓转,如捻麻绳,其揉搓程度比“挼”
更进一层。
【讲解】
此首当系赵明诚做江宁知府期间(1127年八月至1129年二
月),李清照所作的数首闺怨词之一。称此首为“闺怨词”,或有论
者为之哗然,而笔者的这一看法是根据此词中的用典得出的。尽管
这类典故像溶于水的盐一样,几乎无影无踪,但如果不从这类典故
说起,就很难了解作者的内心,遂误以为词人借酒浇愁至于“沉
醉”,完全是思念故国故家所致。这是作者用的障眼法。
词的起拍二句所化用的“微我无酒,以敖以游”之句意,古今
的理解多有分歧。但词人很可能是受到刘向《列女传》的影响,相
信《柏舟》篇是一女子所作。平心而论,这一理解,要比汉唐某些
旧解更切实际。尽管李清照不大可能见到朱熹《诗序辨说》对《柏
舟》题旨的见解,说朱熹受到李清照的影响也很玄,可能性比较大
的是不谋而合。朱熹不仅以为《柏舟》确系女子所写,并进而指
出:此系妇人不得于夫而作。这简直是说出了李清照不敢明说的内
心怨言。惟其不敢明言了才在起拍借用“微我”二句委曲道之。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二句,在《柏舟》篇的原意是:不是要喝
没有酒,也不是想游无处游,而是我心中别有隐忧。李清照笔下的
“夜来”二句则意谓:昨夜我喝得沉醉不醒,以致首饰卸迟、梅妆
凋残,那是因为我正像《柏舟》篇的作者一样,心中亦有隐忧的缘
故啊。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二句的表层语义是说,酒劲渐
消,梅花的浓香将我从春睡中熏醒,使我不能在梦中返回日夜思念
的遥远故乡,而其深层语义则当是这样的:梅的香气把人熏醒,不
得返回故里重温往日夫妻恩爱的美梦。对于这种解释很可能有不同
看法,认为这是无视此词的思想意义,把李清照的家国之感,竟当
成儿女私情!
不能这样看。不是说词人不忧国不思乡,而是按照她词“别是
一家”的观点,其忧国思乡等等能够摆到桌面上的庄重情思,主要
是诉诸诗、文。在赵明诚去世之前的现存《漱玉词》中,除了二三
首风物、时令词和仅见的一首寿诞词,其他几乎全是抒发儿女私
情,何况《诉衷情》这一词牌又名《桃花水》,李清照此词所承续
的当是《花间集》中毛文锡的两首同调儿女情事词。
在这里有必要赘言的是,解读《漱玉词》有一点须特别留意,
即李清照与男性作者很不一样。他们往往把政治抱负托之于“美人
香草”、把怀才不遇寓之于儿女情怨。如果说秦少游把他日思夜想
的“苏门”师友,有意说成是他与“玉楼”佳丽和“东邻”靓女的
藕丝之连,那么,李清照则往往故将其内心怀恋的伉俪亲情,托之
以故国旧家之思。再者,作为解读此类作品钥匙的,更有一段马克
思的人情味很浓的名言,其大意是:痛苦中最高尚、最强烈、最个
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此词的结拍更加雄辩地说明,如果是亡国
之痛,她哪能眼巴巴地用消磨时间来等待痛苦的缓解呢?很显然,
在这里作为思妇的主人公,她手捻“馀香”所等待的只能是“良
人”!
“人悄悄”当是化用《柏舟》篇的“忧心悄悄”之句意,极言
忧愁之深。如果把“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合解,其意当是:
帘幕低垂,明月多情,照我“无眠”。如果以流行语译之则是,你
问我忧愁有多深,明月知道我的心!
“更挼残蕊”,与以下将要涉及的《清平乐》的“挼梅”意象埒
同,它是以冯延巳《谒金门》一词所刻画的那个“终日望君君不
至”的宫女的“手挼”之物为典的,只不过宫女的纤手所揉搓的是
“红杏蕊”罢了。此词的最后三句意思是,作者用揉搓残梅来消磨
难熬的时光。言外之意当是:从沉醉到酒醒,从天黑到夜深,丈夫
迟迟不归,词人则想方设法拖延些时间,殷切等待。李词之于冯词
等既有借取,更有发展,她在自诉“婕妤之怨”时极为含蓄空灵。
同样是“望君”,无言地等待更深沉、更耐人寻味——因为这时词
人的心事远不止丈夫对她本人情意如何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赵
明诚已不同于当初的那个重情笃学的夫君加“同志”的“人”了。
“六朝金粉”之都的靡丽繁华之景,不仅使他沾染了纨绔之习,更
叫她脸上无光的是他还曾“缒城宵遁”临乱逃脱和将他人的贵重书
画留作己有……在一定的时代和心理背景下,李清照的这首《诉衷
情》,不仅比《柏舟》、“花间”、南唐诸作有青蓝之胜,究其底蕴,
其中兼含多种伤心断肠之事,这比单纯的“婕妤之叹”更为难堪。
【辑评】
一、清况周颐《〈漱玉词〉笺》:玉梅词隐云《漱玉词》屡用叠
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为奇创。又“庭院
深深深几许”,又“更挼残蕊,更捻馀香,更得些时”,又“此情此
恨,此际拟托行云,问东君”,又“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
似旧家时”,叠法各异,每叠必佳,皆是天籁肆口而成,非作意为
之也。欧阳文忠《蝶恋花》“庭院深深”一阕,柔情回肠,寄艳醉
魄。非文忠不能作,非易安不许爱。
二、刘逸生《宋词小札》:……整首词写的就是这些。你看,
事情有多么琐屑,而写来却多么细腻,表达的人物感情又何其曲折
幽深,耐人寻味。不知道这首小词是不是为了寄给她丈夫的。可以
想象,假如赵明诚读了它,决不会不受感动的。妻子这一缕细微委
宛的柔情,难道会比“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逊色吗?
三、王延梯、胡景西《〈诉衷情〉赏析》:后一句“酒醒熏破春
睡,梦远不成归。”写酒醒后的情形。酒意逐渐消退,“枕畔闻残梅
喷香”,美好的“春睡”被浓烈的香气熏醒,回归遥远家乡的梦也
做不成了。“酒醒”从首句“沉醉”而来,由醉到醒,在内容上进
了一层,在笔法上宕开一笔,同时为“熏破春睡”张本:酒意渐
消,春睡才会被梅香熏破;醒后,才有对断梦的回忆。可见作者构
思精巧的匠心。而在炼字上,“熏破”勾出人物觉醒时的动态,颇
为传神。“梦远不成归”,作者以梦写愁,揭示全词主旨。“梦远”
是梦中返回遥远的故乡。但现实是故乡已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回去
谈何容易!词人只有借助梦境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暂时慰藉,这是何
等的不幸!而怀乡之情,故国之思又是多么殷切!李煜在其《菩萨
蛮》中有“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的句子。看来,用梦表达
在现实中久萦于心而实际上又无法实现的强烈愿望,确实能收到情
在词外的效果。“不成归”是指梅香惊梦,梦没有做完就醒了。断
梦,给人留下遗憾,留下回味的馀地,它比一个完整的梦更富有艺
术感染力。下片写词人在孤寂的环境中思念故土的执著情态。“人
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是说梦醒以后,久不成寐,夜深人静,
月亮缓缓移动,绿色的窗帘低垂着。此句描绘寂静的环境。作者寓
情于景,抒发其思念故乡的深沉感情。“人悄悄,月依依”是对偶
句。孤独一人,中夜不寐,故觉“悄悄”;皓月缓缓移动,含情脉
脉,故曰“依依”。“悄悄”不仅活现人物的姿态,还能令人想见人
物的凝思冥想之状。用“依依”来描绘月亮移动,十分切贴,它又
和“人悄悄”所显示的夜深人静的气氛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艺术
魅力。“翠帘垂”在描写客观物态中,更增加几分静谧。过片之后
的第一句,作者在勾勒客观环境的同时,寓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
融,浑然一体的境地。写梦远思乡之情的作品,在李清照的词作中
并不少见。这一首则以细腻的笔法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见长。
词一开章,就是沉醉而卧的自画像。“卸妆迟”、“压残枝”这些细
节描绘增强了酒醉时人物形象的真实感。梦醒后的形象,是通过环
境的勾勒和人物的举止动作来塑造的。“人悄悄,月依依,翠帘
垂。”及“更挼”句不仅把人物外在的动作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而且是人物灵魂中的内在因素发掘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完整统
一,有血有肉。(《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
四、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本词上阕写梅香熏破春梦,
归梦被扰;下阕写醒后百无聊赖的心情。表面上看,未写一个愁
字,似乎只是有些幽怨的情绪,实际上处处都有愁意。以酒浇愁,
以致沉醉;归梦不成,怨梅正是怨故土难归;春夜无眠,百无聊
赖,最后三句不是表现词人热爱梅花的心情,而是通过单调连续的
下意识的动作,表现词人月夜中愁结难解的心情。“梦远不成归”
是本词的点题之句,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愁绪之所在。残梅则是词
人用来表达种种情绪的引线。本词不是咏残梅的咏物词,而是抒发
思妇愁绪的抒情词。(巴蜀书社1988年10月出版)
五、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这首词,上阕描写从沉醉到酒
醒时的情景。起头两句勾画沉醉而睡的形象,后两句描述醒后梦中
乡思的神态。笔墨工致,形神毕现。下阕刻画梦醒后的动态与心
态,起笔“人悄悄,月依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偶工致,
含情深微,既是环境描写,又是人物刻画。“悄悄”既表现了女词
人孤寂难耐和夜不能寐的情思,又显现了环境的寂静;“依依”既
表现了明月中空,缓缓而移的情景,又似对人洒落无限情意,暗含
女词人的乡思之情。“翠帘”一句,一个“垂”字更增加了环境异
常沉寂的特点。结尾连用排句,别开生面,细腻地描写了女词人在
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情态美和行为动态美。“更挼残蕊,更捻馀香”
既描绘了女词人爱梅惜梅的连续有序的动作,又刻画了女词人怀乡
忧国的绵绵情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六、刘瑜《李清照全词》:金昌绪《春怨》,使女主人惊觉的是
黄莺的歌唱声。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使主人公惊梦的是蟋蟀的鸣声,总之破梦的是音响,是
听觉受到强烈刺激的结果。但是在诗词里写花的馨香强烈刺激了人
嗅觉,而使人的美好梦境受到破坏,这不能不说是个创造,是个发
展,十分新鲜……作者用寥寥四十四个字,写女主人种种含蓄的活
动及复杂曲折的心理,惟妙惟肖。女主人的思想感情波澜起伏,因
愁而“沉醉”,因“梦远”而高兴,因“熏破”而愤怒。对梅花,
因爱而插戴,因憎而“挼”、“捻”。情节的发展也如此跌宕曲折,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者不禁拍案称绝,惊叹不已。前人云:“词
以婉转为上,宜若九曲湘流,一波三折”是有一定道理的。易安此
词正是。(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琐窗①,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
喜团茶苦②,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
长,仲宣怀远更凄凉③。不如随分尊前醉④,莫负
东篱菊蕊黄⑤。
【注释】
①萧萧:冷落萧索的样子。琐窗:雕刻有连环图案的窗子。多
本作锁窗,当以琐窗为胜。
②酒阑:酒尽,酒酣。团茶:这里指一种特制的贵重茶饼。欧
阳修《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
重一斤。”
③仲宣:王粲字,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以诗赋见
长,“建安七子”之一。十七岁避乱往依荆州牧刘表,以其貌不扬、
体弱多病,不被重用,作《登楼赋》抒发思念故乡和怀才不遇的心
情。
④随分:犹随便。尊前:指宴席上。尊:同樽。
⑤东篱菊蕊黄:化用陶潜《饮酒二十》其五的“采菊东篱下”
句。
【讲解】
此首当写于宋建炎二年(1128年)秋。是时赵明诚尚在江宁
知府任,但李清照此作的基调却很低沉。词中既有家国之念,亦隐
含身世之叹。如果说《淮海词》中多有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之
作,那么李清照的这首词,是继其《蝶恋花·上巳召亲族》一类作
品之后的、又一首将身世之叹打并于家国之思的词作。这类词的意
义还在于它突破了作者原有的诗、词界限,使家国之念在被儿女私
情所盘踞的《漱玉词》中,开始占有重要空间。
词之首句以“寒”字形容日光,加上第二句的霜打梧桐之景,
可见已时至深秋。住着建造精美的房舍、饮用着高档酒水的女主人
公,她在精神上为什么那样痛苦,以至感到度日如年,比《登楼
赋》作者王粲更感凄凉?现存《漱玉词》中至少有两首涉及到王
粲。另一首就是北宋时所写的《满庭芳》。那时作者尚无家国之念,
她的心情与作《登楼赋》时的王粲不一样,故云:“何必临水登
楼”。而此时的李清照既有往日的“婕妤之叹”,又有眼下的家国之
念。所以下片的“仲宣怀远更凄凉”一句,实际上是讲她自己当时
的处境比王粲更“凄凉”!
结拍的“东篱菊蕊黄”,承上句的随意醉酒之意,令人深感词
人的万般无奈。她既想旷达饮酒以避乱世,提到“东篱”,又怎能
不想到其“黄花比瘦”之句所隐含的身世之戚!
【辑评】
一、林家英《〈鹧鸪天〉赏析》:……作为一位明慧睿智而又经
历了生活磨炼的女词人,她终于以豁达的心胸撇开凄凉感伤的情绪
的折磨,唱出了“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趁着东篱
黄菊盛开,何不把酒临风,欣赏这傲寒奇葩?这歌唱,源于女词人
的明智,换言之,来自她对人生的真切领悟。正如有的词家所称,
“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轼)、辛(弃疾),非秦(观)、
柳(永)也。”(沈曾植《菌阁琐谈》)豁达明智也好,“倜傥有丈夫
气”也好,都是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这位杰出女词人精神面貌、艺
术风格的生动例证。
这首词音律流美圆润,如珠落玉盘。初读时,首先给人以一气
呵成的感受。可是,细加玩味,便能欣赏到它跌宕的情致。上下两
阕在层层抒写深秋凄凉情景之后,都能自然地撇开愁情,别开生
面,恰如陆游所吟咏的越中风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游山西村》)篇末展现东篱把酒赏菊的情景,虽系日常生
活的叙写,却饶有象征意味。东篱黄菊在风刀霜剑威压下盛开,高
标独立的气韵,和女词人暮年飘零异乡,依然坚忍不拔,攀登文化
艺术的高峰,创造出像《声声慢》这样不朽词章的精神风貌,可谓
神似。这首词以“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开篇,写清
晨,情景凄清。但是它以“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完
篇,写黄昏,色调明丽,给人以美好的遐想!为有女词人的豁达明
智,在这晚风萧萧入琐窗的漫长秋夜,她的身心该会更安宁一些
吧!这首词的结尾,堪称馀韵留春!(《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
1986年4月出版)
二、王思宇:结尾忽又宕开,故作超脱语。时当深秋,篱外丛
菊盛开,那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饮
酒》第五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
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
傲的秋光。“随分”犹云随便、随意。这两句同作者《菩萨蛮》“故
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意思一样,不过表现方式不同。此片两层
意思,都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
想;表面似乎很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李清照的故乡已被金
人占领,所以思乡同怀念故国是紧密结合着的。此词通篇都从醉酒
写乡愁,上片以景物烘托气氛,下片引历史人物抒写悲慨,词意变
化有致,凄婉情深。(《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
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
三、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此词当作于南渡以后。以
悲秋开头,“寒日”二句,极言秋日萧条。下面既饮闷酒,又烹苦
茶,梦断难眠,瑞脑香浓,是词人寂寞的秋晨生活的反映。“更
喜”、“偏宜”是词人自我宽慰,不能作正面理解。上片情景相生,
下片直抒胸臆。以王粲思乡,点明词人悲秋的原由。在唱出“更凄
凉”的悲音后,结拍二句突转,以悲秋始,醉秋终。须知强解愁
容,愁容难解,人儿孤独凄苦之情更浓。但妙在含蓄,词人不写尽
而让读者意会无穷。醉酒东篱的黄昏又与“寒日萧萧”的清晨相呼
应,构成一完整的抒情画面。(巴蜀书社1988年10月出版)
四、杨海明:这是一首悲秋之词。这一类题材诗词,我们在前
人那里,已经见得很多很多;然而细读李清照这首《鹧鸪天》,却
仍然“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地感受到新鲜之处。这就启示我们:
这首出自女词人晚期之手的词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蕴和独特的
艺术美感——而这两者,又都通过词中抒情形象的多侧面来表现出
的。拿现今小说理论来讲,就是塑造了一个由多重性格所组合而成
的复合的抒情形象(也即作者的自我形象)。但是,李清照却又非
一个普通的思妇或怨女可比——她更是一个才女、甚至是一个巾帼
须眉!因此我们便在女性作者的形象之外,又看到了某种程度的士
大夫相(或者也可说是:嗅到了某种程度的士大夫气息)。我们知
道,李清照其人,虽然身为妇人,然而却又具有着一般女性、甚至
是普通男子都不能企及的志向和才华,这就使她的词作在柔情之中
还流露了骚人墨客式的雅趣……因此李清照所写的很多词作,就不
仅体现了女性作者常有的那种婉约细致的特色,而且另还带有某种
士大夫文人(男性)的气息。这首《鹧鸪天》,就正好体现了那种
男性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比如词中写到的“酒阑更喜团茶苦”
“不如随分尊前醉”,就倜傥有丈夫气,并无闺中女子那种忸怩软弱
之态。这就使这首总体是柔的婉约词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刚性风
格。柔与刚的适度的结合或统一,就是它独特的艺术美感之所在
……这首词就不仅是一首普通的悲秋之作,而且是一首“伤心人别
有怀抱”的悼亡之作。拿这把钥匙来开这首词的词境,我们就可以
豁然开通:“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其第二句暗化贺
铸的悼亡名句“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鹧鸪天》,
一名《半死桐》),同样表达了她悼念亲人的悲苦心情。因之接下来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两句,“茶苦”和“梦断”二
语,也都暗寓着亡夫之痛……“酒阑更喜团茶苦”。难道真的是这
样吗?非也。此喜实乃一种生理上的快感:饮酒之后,苦茶最宜解
酒也;而实质在心理上,却无论是借酒浇愁的独酌和解醉饮茶的独
啜,其内心世界都是苦涩的,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
下句“梦断偏宜瑞脑香”也就同此写法:“梦断”者,好梦已断、
斯人长逝也;但梦醒之后,却又“偏宜”燃香独坐、默然沉思,这
里同样写出了她内心的孤寂。故而这两句词句,一方面写她士大夫
式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却又“波峭”地写出了她怀念亡夫、独栖
空房的苦闷;与上两句词语,便组合成了一种深悄清冷的悼亡词境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年9月出版)
五、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这应是李清照南渡后感时伤离
的怀乡之作。此词的写作时间,有人认为“当作于建炎二年(1128
年)在建康时”;有人认为“晚年流寓越中所作”。李清照南渡后居
建康之日,其词作主调较深沉,内容多为感时伤乱,怀乡念国之
情;当流寓越中后,其词作主调不仅深沉,而极沉郁、凄苦,内容
多为飘零之苦,孤冷之悲,身世之感,家国之痛。从此词的主调和
内容来看,当为南渡之初居建康时作。上阕起笔“寒日”“梧桐”
两句,写清晨深秋凄凉景色,移情于物,含悲秋伤时之情;接着用
“酒阑”“梦断”二句,写酒后喜茶,梦醒闻香,委婉含蓄,写出孤
寂无聊的心境。下阕笔势转折,起笔引王粲怀远典故,借古寄怀,
发思乡之凄情;结尾二句化东篱把酒典故,婉曲蕴藉,抒怀乡之忧
思。全词委婉含蓄,跌宕有致,含意深远,曲折地表现了女词人极
其苦闷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她极其深沉的乡思之情。(人民文学出
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六、刘瑜《李清照全词》:此词结句甚为精彩。《艺概·词曲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