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清照诗词评注

_14 侯健(当代)
以伤心泪淋,精神不支的形态,形容离别的痛苦。下片首句与上片
开头呼应,初试春装似欣喜,可结果却以不卸梳妆、放浪形态的慵
懒动作,表现忧伤之情。结拍两句写独处难眠,痴弄灯花。俗传灯
心结花,喜事临门,词人通过这一情态描写,含蓄地表现盼望亲人
归来的心情。看似清闲,寄情深沉。本词将无形的内在感情,通过
有形的形态动作来表现,为词中名笔。(巴蜀书社1988年10月出
版)
五、《济南名士丛书·李清照全集评注》:……作者把春人格化,
乐景哀写,通过人物活动细节描写,表现女主人的离愁别绪和无限
凄寂……易安“夜阑犹剪灯花弄”,用剪灯花消磨时光,聊以解闷,
表现了女主人相思之挚真。馀韵袅绕,不绝如缕。宋苏轼说:“言
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诚如是。(济南出版社1990年
12月出版)
六、张璋《试论李清照的词学成就》:第二反衬法。如《蝶恋
花》,先以“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来写心情
的喜悦;接着又以一“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来写诗情
酒意没人相伴而引起悲伤落泪。这种以喜衬悲而愈觉悲的写法,比
直写感人更深。(《李清照研究论文集》,齐鲁书社1991年5月出

版)
七、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这首词可能是李清照居青州时
与丈夫赵明诚离别后所作。上阕描写初春迷人的春光景色,和由此
撩拨起的怀春怀人之思,委婉细腻地刻画了女词人孤苦的心态;下
阕描写试夹衫、欹山枕、抱浓愁、剪灯心、弄灯花一连串生活细
节,曲折生动地刻画了女词人独处闺房,夜不能寐,和孤寂难耐的
形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
遍①。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
别伤离方寸乱②,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
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③。
【注释】
①“四叠《阳关》”二句:《阳关》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此诗和乐后成为送别名曲,反复演唱谓之《阳关三叠》。此言
“四叠”,意谓唱了无数次的送别曲。
②方寸乱:《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
寸乱矣。”方寸:指心。
③东莱:今之山东莱州。曾名掖县。
【讲解】
此首系宋宣和三年(1121年)八月,作者赴莱州,途经今山
东昌乐县,于驿馆中所作。一本题作《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以往

关于李清照研究均分为前后二期,并谓其在前期生活美满、婚姻幸
福。“诸书皆曰与夫同志,故相亲相爱之极”(明郎瑛《七修类稿》
卷十七)。这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看法,但却不完全符合事实。依照
二期说,此首无疑系前期作品。此时作者只有三十八岁,离“靖康
之变”尚有五年多,离丈夫逝世整整八年。词中所写内容并非伉俪
暌违,倒是夫妻即将相见,而且是她自己主动前往,按说其情绪举
止应该是“载欣载奔”才是,但词的基调为什么如此悲苦,诚可谓
哀感顽艳,凄人肝脾。这一谜底在哪里呢?
愈是对李清照的身世有某种了解的人,愈可能对此词提出疑
问,至少是对词题“寄姊妹”持有异议。因为据张耒《李格非墓志
铭》,李清照是墓主的长女,她自己在《〈金石录〉后序》中,只说
有“有弟”,她是没有亲生姊妹的。因此,这里所谓“寄姊妹”,不
必指同胞姊妹,也不可能指亲姊妹。但是,李清照当有数位堂姊
妹,她们既有从章丘嫁到青州的可能,也有在词人心情欠佳时,从
四乡赶来安慰她、为她送行的可能。赵明诚至少有姊妹四人,两位
姐姐分别嫁与史姓和王姓,两位妹妹,一位嫁与历城李擢,一位嫁
与济源傅察,想必她们同样是与词人有着手足之情的好姊妹,再加
上仰慕词人才华的其他女伴,在赵明诚作为“武陵人”走“远”之
后,她们都有可能成为李清照精神寄托对象,甚至与其相濡以沫。
词人很珍重这种情谊,遂写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词。
但凡设身处地地来读这首词,谁都不难想到这样的问题:一个
主动前去与丈夫团聚的多情女子,在即将与最亲密、最想念的人见
面时,怎么写出了这么一首极端伤感的词?当然,她之所以那么伤
心,以至泪水冲掉脸上的脂粉,污染了衣衫,一方面自然是因怀念
对她恩义深厚的姊妹;另一个更主要的方面当是担心前程未卜,不
知自己到了“东莱”丈夫会怎么对待她!青州到莱州的实际空间,
谈不上那么山高水长。词中所云“人道山长山又断”,当是喻指前
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心理空间。丈夫与她之间已有了某种阻隔,眼下
又离别了姊妹,孤馆闻雨,凄苦无似!这当是上片所蕴含的词人的

心中块垒。
下片写她临行时乱了方寸,以至忘记了喝了多少酒。这其中亦
当别有寓意,即她是身在离筵,心里却悬挂着——自己即使到了丈
夫身边,倘若他把她视为不受欢迎的人,该如何是好!心里藏着这
样的难言之隐,其“方寸”如何不乱?这种难言之隐,也就是词人
不得不加以隐匿的心志和词旨。
李清照写作此词时的苦心,除了以山高水长之意喻指心理距离
以外,结拍的“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二句中,恐怕
也隐含着她的一段心事。此二句尽管字面上可意译为:“姐妹们别
忘了给我写信,莱州不像蓬莱那么遥远。”但其深层语义却要委婉
丰富得多,可否这样理解:对姐妹们的雁书,词人看得很珍重,她
绝不会像她们那个作为“武陵人”的姐(妹)夫那样,词人给她写
了那么多信,竟如石沉大海,只字不回。原因是他置身“蓬莱”,
向往的是“武陵源”,哪里还把“老妻”放在心上!假如他仍然冷
遇她,那么她到“东莱”后的惟一希望和安慰,就是收到姐妹们的
信函。
这里需要进一步解释和阐发的是有关“蓬莱”之事。对此,注
家或引《史记·封禅书》,或引《汉书·郊祀志》,认为是指渤海中的
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这样注释虽不能算错,但对于李清照所
赋予它的特定含义来说,谓此“蓬莱”为一神山仍不够确切。其原
因乃是把“蓬莱”只作为一般的典故看,没有看到在那上面沾有李
清照的“指纹”。看来这首《蝶恋花》中的“蓬莱”,与李清照前此
不久所写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武陵”同义,所蓄之旨,都
是妻子担心丈夫有“天台之遇”。同一个赵明诚,既然彼时可以把
他称为“武陵人”,此时为何不可以称为“蓬莱”客呢?不管彼时
抑或此时,词人最担心的都是丈夫可能与刘、阮为伍。惟因词写得
深婉,怨情被离情掩盖了而已!

【辑评】
一、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近人于元《翰墨大全》
中发现此词前有一序,乃宿昌乐驿寄姊妹之作,故有“潇潇微雨闻
孤馆”之句,末两句乃是望其姊妹寄书东莱,非望明诚自东莱寄
书,昌乐即今昌乐县,为青州赴莱州必经之道,而又距青州不远,
故此词必作于赴莱州途中,时间应在宣和三年七月底八月初。(《李
清照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9月出版)
二、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既见于宋曾慥
《乐府雅词》,题李易安作,而曾慥又与易安同时,必无错误。《诗
女史》等以为延安夫人作,皆非。《翰墨大全》作无名氏,疑误夺
李易安姓名。此首殆为宣和三年辛丑(1121年)八月间清照由青
州至莱州途中宿昌乐寄姊妹所作。按地理图,由青至莱,须经昌
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九载建炎三年(1129年),赵晟由
青赴莱,刘洪道令权知昌乐县张成伏兵中途邀击,可以证明。《翰
墨大全》所题《暂止昌乐馆寄姊妹》,恐为原题。《诗女史》等误以
“昌乐馆”为“乐昌馆”,《闽词抄》至误作“东昌馆”,鲁鱼亥豕,
不可究诘矣。词中有“萧萧微雨闻孤馆”句,必清照在旅途中作
也。近人多以为此词乃清照自诸城或青州寄至莱州赵明诚者,非
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
三、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李清照评论》:《蝶恋花》(泪揾征
衣脂粉满)是一首开阖纵横的小令,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
出阳关无故人”,到了她的笔下变成“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
激情,极夸张,却极亲切真挚。通首写惜别心情是一层比一层深
入,但煞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出人意外地而
作宽解语,能放能淡。所谓善言情者不尽情。令词能够运用这种变
幻莫测的笔法是很不容易的。(齐鲁书社1981年11月出版)
四、龚克昌《谈〈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此词写作背
景有两说,一是以为作者在滞留青州时写给移守莱州的丈夫;一是

以为作者在赴莱州途中的昌乐馆写给留居青州的姊妹们。我以为,
当以后说为胜。理由是:一、元代刘应李《事文类聚翰墨大全》后
丙集卷四收此词,题为《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但刘氏对作者失考,
归入无名氏。其实,在此之前,也即在宋代曾慥的《乐府雅词》
里,已标明此词为李易安作。曾氏生活年代与作者同时,其说当较
可信,正可补正刘氏将此词编入无名氏之误。而以为此词为清照思
夫念旧之作均出后代,殊无实据。二、词中出现的“人道山长山又
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句,与所标“晚止昌乐馆寄姊妹”题意正
合,且词中所流露的也恰是作者身处旅途中的口气,和寄宿孤馆中
的心境。因此,断此词为作者寄姊妹之作,当较近是……这首词布
局极具匠心。词上下片前三句都是追忆与姊妹离别时的情景——重
点表现作者个人;上下片后两句都是写作者在旅途孤馆中的心情。
但两者又有区别,上片前三句作者主在自绘外表,下片前三句作者
意在表露自己内心。上片后两句肆笔于哀思,下片后两句寄意于希
望。从而使整首词前后之间或相呼应,或相对照,波涛迭起,而秩
序井然,令人耳目一新。且词的开头突然破笔,震慑人心;收篇写
意深远,馀味深厚。可见清照妙笔之一斑。(《李清照词鉴赏》,齐
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
五、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宣和三年辛丑(1121年)
八月间,李清照自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馆,作此词寄姊妹。本
词布局颇具匠心,上下两片前三句都是写离别情景,后两句都是写
旅途中的心情,但又有差异。上片前三句重在写外部表现,泪湿罗
衣,《阳关》千唱;下片前三句则重在写内心活动,乱了方寸时的
情景。上片后两句渲染路途遥远、高山阻隔,相见之难,以及在孤
馆中的凄苦思念之情,放笔写哀思;下片后两句,词意转折,词人
有意缩短距离,“东莱不似蓬莱远”,嘱咐姐妹音书时寄,劝人自
慰,意似通脱。(巴蜀书社1988年10月出版)
六、《济南名士丛书·李清照全集评注》:……该词换头与上片
首三句绾合,承写别离时情景。“乱”、“忘”二词,朴实无华,揭

示了临行时姊妹间依依难舍的复杂心理。结句写对姊妹的叮嘱和安
慰。“蓬莱”是传说中的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人莫可及。而东莱
却是可通音讯,借以宽慰骨肉亲情。此词上下两片并列对称。上片
头韵追溯姊妹临别的情景,侧重人物外貌、行动描写;次韵写独处
孤馆的凄伤。下片先写姊妹临别的情景,侧重心理的开掘;次写东
莱音讯可通,安慰姊妹。结构精巧。在时间上,作者从过去(临
行)写到现在(孤馆);由现在(孤馆)又折回写到过去(临行);
又从过去(临行)设想将来(青州莱州间的书信)。在空间上,作
者从青州写到征途;又从征途写到昌乐;从昌乐又折回写到青州;
从青州折进写到莱州、蓬莱。真可谓“若九曲湘流,一波三折”。
可见作者才情敏赡,有才女如此,真是中国文坛的骄傲。(济南出
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七、宋红:这首词以浅近之语写深挚之情,虽所用皆为平字、
陈字,但却见出新意,见出精巧。如“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阳关”一词的由来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其始出于唐代诗人王维的
《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动
人诗句。其诗后被作为送别曲谱入乐府,以诗的首句“渭城朝雨浥
轻尘”得名《渭城曲》,或称《阳关曲》,又因歌词要反复吟唱三遍
而名《阳关三叠》。宋人在送别时是否必歌此曲未曾详考,但“赋
阳关”已成为表示惜别的代用语,在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化中积淀下
来。因此,李清照以唱阳关来写离别,本无甚新奇,但妙处在于数
词的使用上。《阳关曲》本是三叠,词中说成“四叠”,已在人们心
中多加了一层烙印,然至此还不尽意,还要将这“四叠阳关”“唱
到千千遍”,一遍即四叠,“千千遍”又该是多少叠呢?如此,便收
到了陈字见新,平字见奇的效果。“四叠”,有本作“三叠”,在版
本意义上难定谁尊,在文学创作的意义上则“四叠”较“三叠”更
能淋漓尽致地传达情感。且作“三叠”者更有系后人窜改的可能:
因《阳关曲》通作三叠,此其一;《蝶恋花》词谱此句为“(平)仄
平平”,虽第一字平仄不限,但以平声为正体,此其二。所以在流

传中“四叠”被改成“三叠”的可能性要远大于逆向改动。而且词
的下阕,与“四叠阳关”处相同位置的“忘了临行”,第一字也用
了仄声,因此我以为“四”才是李清照所使用的本字。此外,“东
莱不似蓬莱远”,在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一种轻重律的复沓位置上
将东莱(莱州)与蓬莱巧妙地联系起来,亦使人感到句式精巧而词
意清新。这首词的主旋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叠阳关,唱
到千千遍),此前一句是这一旋律的压缩,此后两句是这一旋律的
伸展,上下两阕是相同节奏的复沓,这一主旋律的变奏和反复,与
词中所诉说的内容,所表现的情绪自相应合,形成内在的波动起伏
的感情流,使读者的情绪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从词中可以看
出,李清照当时内心十分痛苦,但又在极力排遣这种痛苦,致使有
人误以为这首词是她在青州写给在莱州的丈夫的。的确,人间种种
离别,最伤怀者莫过于情侣之别,而词中的伤离情绪似乎已超出了
姐妹相别的程度。而且李清照这种孤独痛苦而又故做淡泊的心态不
仅表现在赴莱的羁旅途中,到莱之后亦有增无减。应与这首《蝶恋
花》联系起来读的是她抵达莱州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诗并序》……
既然见到了“眉头”、“心上”、朝思暮想的丈夫,为什么还有“独
坐一室”的孤独之感,为什么还要以“乌有先生子虚子”为“至
交”呢?这是不合常理的。一些研究者曾提出赵明诚是否蓄妾的问
题,细玩李清照赴莱途中的《蝶恋花》和到莱以后的《感怀》诗,
不禁也会生出这样的疑问,此是赘语。(《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
蜀书社1992年9月出版)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①
永夜恹恹欢意少②,空梦长安③,认取长安
道④。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
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⑤。醉莫插
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注释】
①上巳:节日名。秦汉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
(详见《后汉书·礼仪志上》)。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
②恹恹:精神不振貌。
③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④认取:认得。
⑤“随意”三句:杯盘:指酒食。梅酸:梅是古代所必需的调
味品,故此三句意谓酒席虽简单,但很合口味。
【讲解】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赵明诚由淄州奔母丧至江
宁(今江苏南京)。同年四月北宋亡,五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
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府之正厅,改元建炎,史称南
宋,赵构谥号高宗。赵构继位时信誓旦旦,要收复失地。实际上是
遏制抗战,奉行投降主义,一路逃跑,不久即以江宁为行在,丢弃
了北方的大片国土。这就是李清照写作此首《蝶恋花》的时代政治

背景。时代是苦难衰败的,但是赵家却在“振兴”,三兄弟相继复
官晋升。至宋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赵明诚起复知江宁府,
兼江东经制副使,八月即到任,成为江宁重镇的最高长官。这时李
清照还在青州,她正夜以继日地挑选文物以备南运江宁。不料,是
年十二月青州发生兵变,赵家十馀屋的文物收藏化为灰烬。李清照
死里逃生,携《赵氏神妙帖》途经镇江遇盗掠勿失,将这一出自蔡
襄之手的极为珍贵的书帖完璧归“赵”。为此,赵明诚对“老妻”
感戴不已!这是宋建炎二年(1128年)初春的事。
第一次来到金陵故都,李清照的心里很不平静。她常常在雪
天,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登高以觅诗。以往人们将李清照的这一
举动,每每理解为文士雅兴或闲情逸致。其实,她在登高远眺之
际,怎么能不想到战乱中的故乡和沦陷了的北方国土!她所寻觅的
是伤时忧国之歌的素材,这在她不久所写的若干诗句中可以得到证
实。
转瞬冰澌雪霁,时近阳春三月。“靖康之变”以前,在今山东
济南一带,居住着赵、李两家的许多亲友,如今已纷纷逃往江南避
难:在赵明诚膺任江宁知府的消息传开后,不少亲族便来到江宁。
注重礼仪的赵家三兄弟,从善如流般地接受了李清照的建议,于
“上巳”日设家宴招待相继南来的诸亲友。按照李清照《〈金石录〉
后序》的记载,赵家南渡后,仅在江宁的家什就包括官窑瓷器和锦
绣被褥,足足可以接待一百位客人,所以此次家宴的规模可想而
知。但是此词没有着意描述家宴的排场,倒很可能具有“新亭对
泣”的气氛。对此,细审词意当可得知。仅从字面上,亦可看
出——
此词虽将作者近一年来所经历的苦乐参半之事,同时诉诸于悲
苦之言和欢愉之辞,但令人深思的还是起拍三句:此时此刻,作为
江宁“第一夫人”的主人公,她之所以精神不振,就是因为常常梦
见国都“长安”,也认得去“长安”的道路,但却总是落空,无法
回到自己日思夜梦的京都“长安”。前三句如此,结拍的感慨当是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仅如此,细想,此句很可
能是对词人初婚时,所作《减字木兰花》结拍的反意照应——彼时
她把花斜插在“云鬓”上,叫“郎”“比并”相看,娇嗔地问他:
是花好看,还是自己的脸蛋儿好看?如今,花朵依旧春意盎然,自
己却老之将至,再也不愿把花往头上“斜簪”了。
【辑评】
一、周振甫《读〈蝶恋花·上巳召亲族〉》:这首词,是李清照
阴历三月三日上巳节宴会亲族时作的,是哪一年写的已无可考。从
“人将老”看,当是婚后作品。从召集亲族宴会,赞美“春色好”
看,该是北宋没有覆亡时作。从“空梦长安”看,赵明诚当在京里
做官,所以要梦长安了。下片才讲到上巳节的宴会。宴会是在白
天,所以不提月色了。古人在上巳节是到水边戏游,称为“修禊”,
用来驱除不祥,争取吉利。最有名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称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那是“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是一时盛会。作者这次宴会,不在水边,只有亲族,
也没有其他的人。草草杯盘,也显得简单,有酒菜,有梅子,那也
恰好配合亲族过上巳节的要求。上巳节已到了“暮春之初”,即春
将老了,从而感叹“人将老”了。所以“醉莫插花”,不要让花来
笑人了,这是一。假如醉里在头上插了花,劝花也莫笑,这是二。
这是以花有知的拟人化手法。这是一首抒情的词。上片的含意,在
“空梦长安”里透露,含蕴着深挚的感情。下片的含意,在“人将
老”里透露,含有深沉的感慨。(《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
年4月出版)
二、黄墨谷:此词建炎三年(1129年)上巳作于建康(今江
苏南京)。上片首韵“永夜恹恹欢意少”,采用一起入情、开门见山
的手法。南渡以后,政局动荡,金兵不断攻迫,忧国伤时的激越情
绪,使清照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上巳虽是传统的
水边修禊节日,词人此时心情不愉,人手即表明此意。次韵“空梦

长安,认取长安道”,“长安”代指汴京。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
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抒写对汴
京被占的哀思……《蝶恋花》是一首六十字的令词,这一首词题是
“上巳召亲族”,带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
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叔的气势。清照是南北宋
之交的词人,她寓南渡之恨的词作,对南宋一些词人,如辛稼轩、
姜白石等,影响都很大。辛稼轩有一首寓南渡之痛最深切的《摸鱼
儿》,结尾“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和清
照这首的“可怜春似人将老”一样,都是将“斜阳”、“春暮”暗喻
国家社稷现状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
书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
三、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本词是李清照晚年之作,
这时她生活略为安定,已能召集亲族聚会饮宴。但是,美好的春光
月色,意在消愁的酒宴,并未给词人带来欢快,相反更勾起对故国
的深沉思念和旧家难归的惆怅。在梦中她还很熟悉汴京的道路,可
以想见其忆念之切,但是一个“空”字,毕现失望之情。所以起首
三句为全词定下基调。接着两处转折:上阕以春夜迷人的景色来反
衬词人的愁闷情绪;下阕在怡乐的酒宴中,发出“醉莫插花花莫
笑,可怜春似人将老”的悲叹,从而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词人的忧国
情怀和对人生的感慨。(巴蜀书社1988年10月出版)
四、靳极苍: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是建炎二年
(1128年)清照逃到南方不久时作。念国、怀乡、伤老等情绪表现
在全词之中。“醉莫插花”两句,插花是北宋洛阳人的习惯。欧阳
修《洛阳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
花。”现在亡国亡乡都逃到南方了,一插花就会引起乡国之思,所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