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一个女人的成长

_2 薇薇夫人 (当代)
  或是领养一两个孩子,好好地爱他们,教养他们,也同样能享受为人父母之乐趣。
  还有在孩子的数目和性别上,最好夫妻双方先有良好的沟通。纵然医学进步到可以百分之六、七十控制生男育女,却仍有一部分掌握在大自然手中,人类无能为力。羡慕别人有男有女,或怨恨自己生不出儿子,都不是成熟的人格,生下来就要公平地爱他们。生孩子不是赌气,如果长辈干涉或嘲讽,自己也要坚强面对。丈夫的不满会因妻子的态度而有所改变,孩子的心理当然更随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方法而有所不同。
  这种种若是在怀孕前都已了解,并且与丈夫有很好的沟通和体认,就可以准备做父母了。因为已经把缺憾都列出来,并且想好弥补的对策了。
  
  
  第三篇 秋 养儿育女
  
  第三度成长(1)
  
  美妙的经验
  “结婚十多年来,最受到丈夫疼爱的一段时间,就是怀老大的时候,可是怀老二、老三时就享受不到了。”一位中年太太不带一点火气这么说。“当然,不怀孕时更享受不到丈夫的疼爱。”她又加上一句。
  大多数的男人可能在妻子第一次怀孕时,都格外温柔体贴。知道自己的生命可以延续到下一代,和初为人父的喜悦,是激起他们对妻子温柔体贴的原动力。只有少数男士会感激妻子,能领会妻子怀孕时身心的变化而疼爱她。换句话说,他们的温柔体贴有很多自我中心的成分。了解这一点以后,就不会存太多的幻想,甚至滥用他的疼爱。有些妻子怀孕时过分夸大身心的不舒适,有的时候责怪丈夫让她受这种“罪”,有的要这要那地支使丈夫,有的以“功臣”自居,认为该有种种特权。见丈夫都唯唯诺诺全盘接受后,更变本加厉起来。
  看到一些在这段时期特别温柔体贴的丈夫,和特别滥用丈夫疼爱的妻子,在他们的孩子生出来以后,情况就逐渐改观了。有很多妻子受不了这种改变,产生种种心结。由心结而生的阴影,也许暂时会因忙着带孩子而不影响心情,但在孩子长大“不需要”母亲的时候,早期的阴影就会慢慢又聚拢在心头,有的甚至会变成严重的问题。
  如果孩子是在父母期待,并且已有心理准备的情况来临,那么怀孕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喜悦。但这也是世上最自然的事,没有功劳也不必骄傲。我以为最健康的态度是认知做母亲的责任,吸收有关怀孕的心理和生理知识,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
  在体形开始变化以后,要坦然接受。曾有年轻的孕妇诉苦说世上最男女不平等的,就是同样享受做父母的乐趣,女性却必须忍受怀孕的难受、生产的痛苦,而男人竟连身材都不改变。这可以说是一种幼稚的男女平等观。成熟的女人会感谢能经历怀孕和生产的美妙经验,而欣喜地享受。
  怀孕是女人的第三度成长,请细心体会。
  第三度成长
  共同成长做父母
  尽管有些电影、电视把女人生产的痛苦,用特写镜头表达得惊心动魄;尽管有些产妇在生产的疼痛还没有消失时,发誓不再生孩子,但世界上每秒钟都有人生孩子,而很多女人也再接再厉进产房,所以说怀孕是自然的事,生产也是自然的事。而这个自然的事到孩子一出世开始,就是最实际的一种责任了。
  第一次当母亲,是女人永难忘怀的奇妙经验。在医院里护士第一次把孩子推进来,第一次端详那由自己身体“分化”出来的小东西,第一次喂奶——尤其是自己哺乳的母亲……都真正让人打心底喜悦起来。虽然有些母亲说她第一次看见孩子并没产生爱意,爱是后来逐渐由接触、照顾学来的,但也有更多母亲说她第一眼看见孩子就爱得心疼。
  不管是以怎样的心情爱孩子,在爱的同时,也必须有另一种心理准备,那就是今后除了做妻子以外,又多了一种母亲的角色。
  由于大自然交给雌性保护下一代的任务比较重,动物中的母亲这时往往完全只担任母亲的角色,它们几乎不必扮演妻子,但是人类的女性却不这么单纯。她如果不兼顾两者,结果可能就很麻烦。曾接到一些第一次做母亲的读者来信,有的说她在怀孕时,丈夫就“忍不住”外遇了,有的说从医院回家不久,丈夫就与孩子“争风吃醋”,最后是外遇“有理”。
  说来这似乎也是一种不公平,女人在有了孩子以后,更需要丈夫协助,但男人这时却反而抛弃她。不过情况并不都是这么悲惨的,成熟的女人懂得怎么“诱导”丈夫扮演父亲的角色。最重要的是强调父亲的重要,鼓励并且赞美他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事实上,今天年轻的母亲已比她们的老祖母幸运多了,自从“拉梅兹生产法”引进以后,已有不少丈夫在妻子怀孕后期,就陪着一起运动。他们也参加院方如何照顾婴儿的讲习会,早已在学习做父亲了。
  男人女人都必须共同成长,才能担当父母亲的任务,也才无愧于做父母亲。天下没有白当的父母亲,不是吗?
  第三度成长
  做个有判断力的母亲
  说怀孕是女人第三度成长还不够,事实上一个女人在做了母亲以后,仍须不断成长才能负起母亲的职责,否则她会和孩子一起吞咽人生的苦果。这可能是怀抱新生儿的年轻母亲一时还想不到的。而在不断成长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要有独立判断的能力。
  
  第三度成长(2)
  
  就拿产后第一件事来说,你是自己喂母乳呢?还是给孩子喝牛奶?这是以前的母亲做梦也想不到的选择,但是今天的母亲可能举棋不定。母乳好,母亲应该把最好的给孩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你如果实在自己不能喂母乳,那也不是罪过,尤其不必在看了专家的理论,及列举先进国家母亲喂母乳的比例以后,就有了罪恶感或以为自己跟不上文明。
  当然,为了怕身材走样而拒喂母乳,十足是幼稚的观念,也还没脱女人是第二性、是男人玩物的观念。这和隆乳为讨男性欢心是同样的心态,有这样心态的母亲也让人担心她以后能不能承担母职。
  我自己的经验是尽可能自己喂母乳,不得已用瓶乳时不必内疚,只要在喂乳时给孩子足够的爱,包括抚摸、逗弄、拥抱,孩子绝不会在成长中感到缺少母爱而在心理上有什么“情结”。
  很多母亲不能喂母乳的原因,就像一位职业妇女说的,上班时间必须毫无尊严地到厕所去处理满胀的乳汁,身心都觉得狼狈不堪。
  但是随着观念的进步,现在有很多办公场所,已有“哺乳室”,这是极好的转变。因为职业妇女增加是世界的趋势,更是必然的现象,所以只能不断帮助她们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她们从办公室赶出去。
  像这类需要母亲选择的事情,会随着孩子的成长,陆续向母亲挑战。主见太深、刚愎自用的母亲,固然可能在教养孩子的方向中,流于偏激;而优柔寡断、人云亦云的母亲,也会因困扰太多而承受不了。
  第三度成长
  成熟的女性是已准备好的母亲
  曾经在东京上野公园罗丹美术馆内,寻找过“夏娃”这座雕像,结果很失望,没有找到。因为在熊秉明的《关于罗丹——日记择抄》书中,读过形容“夏娃”的一段描述:“丰实中年女人的躯体。女性本质的展现,容忍、坚毅。她已怀孕,为育养并且捍卫未来的生命,她准备接受一切勤劳和苦难。”对于做过母亲的我来说,很能深深体会出这样的女性本质。
  纵然今天的母亲在物质上有更多的方便,譬如纸尿裤、现成的婴儿食品、洗衣机、烘干机等,减轻了养育孩子的辛劳,但做母亲仍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身心上的负荷,还比以前重上百十倍。而且你既已“创造”出一个人来,就要对他未来的一生负责,包括负责他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全、品格的完好,因为这些都会影响他的一生。
  对于这样一个严肃而艰巨的任务,我是坚决反对“全部包工”给别人去做的。职业妇女在没有完善的托儿制度下,养育孩子比纯家庭主妇更辛苦,这是必须先有的心理准备。然而,任何理由都不能用来支持把孩子交给别人(包括远在别处的祖父母),日夜见不着,只有每周或每月,或竟然每半年、一年才见个面的养育方式。“内制外包”做节目的方式,可不能用来养育孩子。
  尤其现在的女性,可以选择生育子女的人数,以及生育间隔的时间。生孩子可以像计划一次大手笔的出国旅游一样,在经济、时间和体力等各方面都能负担时再实行。孩子到来之时,母亲就已经准备好了。让孩子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先看见的是母亲,每晚临睡前最后看见的也是母亲(只有父亲是等量重要的),孩子才有足够的安全感。
  一个成熟的女性也是一个已经准备好的母亲。她正像罗丹的“夏娃”一样,有容忍和坚毅的女性特质,让她的孩子在怀中得到足够的爱,正常而健康地成长。她接受一切养育孩子的勤劳和苦难(今天丰裕的物质、进步的生活,已把苦难减到较低程度了),而仍然能无怨无忧。
  第三度成长
  一张给新母亲的处方
  回想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的确能证实自己是随着孩子一同成长的。初为人母时,白天我一个人守着小婴儿,经常紧张焦虑得不敢离摇篮片刻,连上洗手间也是匆匆忙忙的。夜晚虽然多了一家之长的陪伴,但我的睡眠总是很浅,摇篮里任何动静都听得见,偶尔没动静时我又紧张得立刻爬起来张望,生怕在我视线之外的孩子有了什么变化。
  孩子添加副食时,一切都是我照书上配方自己调制,而且卫生得离谱。结果孩子从来没有熟睡两小时以上,而且总是小病不断。后来一个当小儿科医生的朋友知道了,笑骂我一声神经病。她说婴儿会直觉感染到母亲的情绪,神经质的母亲很难养育出情绪稳定的孩子。我辩驳自己不是个神经质的人,她说有些女人会因过分担心自己不会养育孩子而患“暂歇性的神经质”,所以需要像她那样的专家指导。这位朋友现在远居异地,但是她给了我最好的指引,并且开了一张怎样预防母亲对孩子不良影响的“处方”。
  
  第三度成长(3)
  
  第一是尽最大力量维持正常的作息,不因孩子的来临而全家生活大乱。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会有他正常的作息时间,如果他过分“与众不同”,就要让医生检查看看有无隐疾。
  第二是保持欢愉但宁静的心情,不要因爱孩子而忘了所有人类该遵守的规则。她强调多少危害社会的不良分子,事实上是从他一来到人世,父母就不曾教给他那些规则的结果。一个人在摇篮里就该开始接受一些合理的、必须的规范了。
  第三是任何人都不能脱离一般的生活环境,所以对孩子的照顾也不能“标杆”过高。孩子用的、吃的如果都消毒,他全不接触细菌的话就反而丧失抵抗力,因为他是活在人间的。
  我觉得在女性一生中,如果她有机会扮演母亲的角色,那实在是最复杂、最难演的,但是这个角色给女性的满足、喜悦,也是最恒久的。而且由于孩子的成长,母亲更能从不断学习中得到充实的乐趣。
  第三度成长
  孩子不是生命的全部
  有天我把某位长辈奉行的话:“女子无夫身无主”,讲给一位朋友听时,她笑得要命,说真是不可思议的观念。她年轻,有足够的学识和能力过自主的生活,她就是自己的主人。像这样的时代女性,如果想结婚是为了找一个情投意合的人过共同的生活,而不是找个主人,这便是一个女人理想的一生。
  但是我发现能做自己主人的女人,有些在生了孩子以后却让孩子做她的主人,她的生命全部奉献给孩子了。和另一种丝毫不愿子女妨碍自己生活的妈妈正相反。她也许先放弃工作,回家专心带孩子;接着她放弃精神上的嗜好,因为照顾孩子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她放弃理想,孩子就是她理想所寄。结果她全部的生命只有孩子。
  为孩子而暂时放弃工作,应该只是一个母亲无法兼顾时的权宜之计,如果她厌倦了工作,或是根本不打算做职业妇女,那又另当别论。但是为孩子而完全放弃自己,那不是牺牲,是放弃做自己主人的权利。因为孩子在做了你十几年主人以后,他们会展翅飞到另一个属于他们的天地。这时你才怆然注视自己苍白空虚的生命,心头的不平衡就相当严重了。
  所以从孩子还在怀中开始,妈妈一面喂哺他,一面要抽空喂哺自己的精神和心灵,以免营养不良而枯萎。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胸怀大志,都有高远的理想,可是充实性灵的嗜好以及一点小小的理想,可以维持个人生活的情趣。更重要的是,不把孩子当生命的全部,就不会给他们沉重的压力,让他们更能发展自己的生命,这岂不是真正无私的爱吗?这也才是成熟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会流于自私、偏激,实在是因为父母本身性格不够成熟的缘故。我们活到几十岁,结婚生子,可以证明生理的成熟,却不等于性格的成熟。所以,一些专家才一再强调做父母需要不断学习,经由学习而成熟,才会懂得爱孩子,也爱自己,做自己的好主人。
  第三度成长
  教养,请从婴儿开始
  传说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曾经问一个向他请教“孩子应从什么时候开始管教”的母亲:“孩子多大了?”那位母亲回答“三岁”,萧伯纳斩钉截铁地说:“你已经迟了三年!”
  胎教的意义虽然已经有专家肯定,但在孩子还没出生以前,一切都还不可能落实,甚至母亲的爱也还很恍惚。然而一旦看见孩子,搂他在怀,拥他在胸,轻抚着那小手小脚,所有的育儿理论此时都已脆弱不堪。
  不少次到医院探望生产的朋友,听到很多母亲得意地描述她的孩子如何脾气很大,如何是全院最“搞怪”的娃娃。似乎只要能显示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都是值得骄傲的。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疼爱,很可能使孩子日后变得不明是非。
  一个成熟的女性在做了母亲以后,会明白爱和溺爱是完全不同的。婴儿的小心眼儿懂得太多了,他如果必须又搂又抱又摇又晃才肯睡觉,那不是他天生如此,大都是成年人惯出来的。他如果自己乖乖躺在小床上,吮吮手指头就睡着了,那也不是天生,是成年人帮他养成的。曾看过一些母亲带孩子带得手足无措,自己先慌了,婴儿会觉察到,他就会“支使”母亲。很多坏习惯就此养成,这些坏习惯进而影响他的性格,甚至人格,当然也影响他一生。
  
  第三度成长(4)
  
  一位母亲说她自己还没成熟时生了四个孩子,现在二十年过去了,她清清楚楚看到一个不成熟的母亲怎样影响了孩子。她虽然深爱孩子,却不能不承认那些孩子性格上的缺点是自己造成的。时光不能倒流,已成的性格不可能再塑,她说这是终身的缺憾。对于那些交给祖父母养育的婴儿,就更让人担心了。不是祖父母经验不够或观念过时,而是隔代养孩子的那种过度宠爱和过度当心。很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坦白地承认,他们对孙儿女和儿女是有双重标准的。这时更需要靠父母——特别是母亲——用成熟的智慧处理,否则不是伤了长辈的心,就是塑歪了婴儿的人格。
  母亲自己心理成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再加上不断吸收育儿新知,怀中的宝宝才能正常成长,成为正常的人。教养孩子,请从婴儿开始。
  第三度成长
  幼稚?成熟?童心
  有位年轻的妈妈问我:做一个成熟的妈妈是不是表示要完全用理性来生活?完全不可以做幼稚的事情?譬如我带三岁的女儿到公园荡秋千,我觉得很好玩,真想和她一起荡,但是又怕自己不像个成熟的妈妈,惹人笑话。
  真抱歉,没想到谈女人的成长、成熟会有这样的误导。虽然成熟的反义词可以是幼稚,但是幼稚和童心之间却又绝不相等。一个妈妈如果看见公园里好花盛开,唆使孩子攀摘,那是幼稚;如果她看见孩子摘花、丢垃圾立刻阻止,并且告诉孩子公私物的分别,就是成熟。如果公园的秋千特定是给孩子玩的,妈妈却一定要坐上去荡,那是幼稚;如果是成人可以玩的,妈妈抱着孩子荡,就是成熟的人可贵的童心。
  童心未泯的父母是可爱的,有创造性的,对人生充满好奇和热爱。他们会带孩子探索世界,会和孩子一起“发明”,会懂得童言童语,会和孩子玩得开心。这样的父母能了解孩子而不会产生代沟,他们是孩子的好朋友。
  成熟的父母知道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可以怎样与孩子“玩”,“玩”些什么。把孩子带领到一个程度时,孩子会有他们自己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父母不是发号施令的人,而是一个最好的顾问。
  有位母亲说得好:“孩子读小学时,我带着他到野外玩,跟他一起在草地上打滚。他读国中时,我招待他到家里来的朋友,但是让他们在他自己房里玩。给他买围棋、象棋,倾听他谈学校、同学之间的种种琐事,跟他一起大笑,帮他出些点子解决困难。”于是她和孩子无话不谈。
  完全没有童心的父亲除了权威以外,没有别的和孩子共享。完全没有童心的母亲,除了照顾孩子生活衣食之外,大约只剩隔靴搔痒的唠叨,永远不能进入孩子的心灵。
  事实上,保有童心和成熟绝不会起冲突,权威和唠叨却常是幼稚的表现,因为成熟的人懂得用更好、更有效的方法教养孩子。
  
  女儿经(1)
  
  自然自在面对异性
  小学低年级时,男女生如果坐在一起,桌子中间会划一条“国界”,侵犯到别国时,往往引发一场战争。男生不跟女生玩,女生当然也不理那些“臭男生”。我小时候母亲总让我穿男装,理男生头,因此女生不跟我玩,几十年过去了,这一点仍不见有什么进步。
  到高年级时,由于台湾的孩子发育得早,再加上种种“文化刺激”,小学的男女生竟也似懂非懂地爱呀爱的了。曾经不止一次地有做母亲的对我谈起:怎么得了啊!这么丁点儿大的孩子,讲的尽是些谁爱谁、谁又不爱谁了,甚至还讲些黄色的话,他们懂什么,不是太让人担心了吗?
  由于担心,有的父母严禁女儿与男生来往,或是警告女儿和男生玩会有什么可怕的后果。其实我相信大多数的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他们不过是受好奇心的鼓励,觉得大人那一套很好玩,谁真“爱”谁啦?父母大可不必忧心,更不必认真地阻止女儿“谈恋爱”。因为严禁和警告有暗示男生和女生在一起,一定会发生不可告人的“丑事”的结果。
  我认为让男孩和女孩从小很坦荡地相处,是性教育的一部分。尤其是家中没有异性手足的孩子,更需要有异性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让他们能以既自然又自在的态度与异性相处,在不着痕迹下了解异性,会有助于他们到青春期时面对异性的态度。
  当然也不必特别鼓励,孩子是敏感的。她也许隐隐约约喜欢哪个男孩子,但父母若热心过度把那男孩邀请回家,可能会引起她的羞怯。父母用自然的态度最好。纵然听到女儿和同学之间讲“悄悄话”,也装做没听见。关心不要在言行上表现出来,大惊小怪和紧张气愤都有反效果。有时候她们会把保有那些小秘密看成是很严重的事,特别不喜欢父母干扰的。
  小学不久就要进国中了,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女儿会进入一个更“复杂”的环境,她的生理和心理也同样有复杂的转变。她对男女之间关系的感受也会随着进入国中,而有更多的幻想和憧憬。那么,先让她有个健康的心理基础吧。
  女儿经
  小女孩长大了
  依据专家的研究,男、女孩青春期正好在国中这个阶段,有所谓“第二性征”的出现:这给他们极大的震撼和困扰,影响了他们的情绪以及言行。抚育过国中子女的父母,最头疼的大约就是这个阶段了。乖巧的小女儿会突然变得“晴时多云偶阵雨”,她不再缠着妈妈,反而觉得妈妈烦得讨人厌,同学才是她最看重的。她好像有一大箩筐的秘密,妈妈千万别尝试去揭开。你如果偷看她的日记或偷听电话,她会把你当仇人。前一分钟才笑,后一分钟就可能泪如雨下。把言情小说里的爱情当真的一样梦想着,对银幕或荧光幕上的男孩,充满渴望交往的心情,而且是很严肃、很认真的。
  男、女孩在这个阶段都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既好奇又惶惑。观念越来越开放以后,学校老师会传授知识、指点迷津,但很多孩子却不能坦然和父母讨论,这点父母可能要多加努力。
  我常常接到国中女孩的信,大都是不满父母管教的态度,几乎是“一口咬定”父母不了解她们,因为她们无法与父母谈心,其实大都是她们不愿意。总是羡慕别人的父母比自己的好,其实她们才给父母气受;而其中抱怨母亲的竟比抱怨父亲的多,大约是母亲照顾孩子生活起居较多,难免唠叨。
  还有很多把自己的缺点夸张成“致命的痛苦”,怪母亲从小没有塑造她成为漂亮的女孩,使她个子太矮、腰太粗、腿太短、眼睛太小、鼻子太塌等等,反正“丑死”啦!
  我自己的经验是:专心听她诉苦,不必反驳,不必教训。分享她的快乐,也要专心。帮她保守秘密——譬如不让兄弟翻她的房间,自己当然更不可;用偷看日记或偷听电话的方法了解她,是最笨也最危险、最无效的。引导她接触世界上真正美的东西,要舍得买书、买画、买音乐。
  除了生活上的照顾以外,把她当朋友一样谈心,就她能了解的,谈母亲自己的感触,喜怒哀乐都能谈。对一个母亲来说,女儿是可以成为知心朋友的。
  女儿经
  讨厌的生理期?
  
  女儿经(2)
  
  几年前我曾问过一些国中女生,赞不赞成男女合班?大多数赞成。但是有一个女生忧虑地说:“不过听已经上男女合班的人说,最讨厌的就是生理期啦,一点都不方便。”“对啦!对啦!那些男生最讨厌啦!”其他的女孩立刻七嘴八舌地接着说。
  “生理期”的初潮,大约是一个女性最初经历的吓人事件。以前曾听说有些小女孩吓得又哭又叫,以为自己要死了。现代人各种知识大增,也许不再有这样的女孩,但它仍然是一件恼人的事件。据我所知,纵然是成熟的女人,也很少能愉快地面对。更何况十几岁的女孩,一方面处理起来笨手笨脚,一方面唯恐别人看出她正在生理期(尤其不能让同班男生看出来)。
  母亲下意识对生理期的厌恶,也会影响到女儿的心情。女人因有生理期而“不洁”的愚昧观念,仍存在某些地区某些人的心中。更有些偏激的女权运动者,憎恨女人有这样“不公平”的生理。这种种都使得生理期不受女性欢迎,不管卫生棉的广告做得多漂亮也改变不了。恐怕只有停经后的女人,才会怀念这让她烦恼了几十年的生理期吧。
  然而,女性既然几十年都不能脱离,就必须从一开始就好好接待这相随几十年的“好朋友”。
  母亲可以让女儿知道这是健康的征候,不一定要讲得像医生或生理卫生老师那样详尽,只要让她知道它是正常的、女人都会有的,就可以消除她的恐惧。并且指导她如何处理,最重要的是不必强调生理期可能有的情绪不适,只要保持身心的清洁愉快,这绝不是什么严重事件,也绝不会影响女人一生的发展。
  国中小女生以为男生会注意这些。其实大多数国中小男生好玩的事多得很,除非女生自己“神色有异”,否则他们才不会这么心细呢。这件在男人眼中的小事常会困扰十几岁的女孩,全靠母亲来帮忙化解了。当然母亲自己先得对生理期有正确的态度才行。
  女儿经
  多和女儿谈心
  有一位母亲喜滋滋地说:如果心情不好需要诉诉苦,甚至小哭一场,就找大女儿;如果心情不好需要大哭一场来发泄,就找小女儿。她和女儿们从小无话不谈,女儿长大后就成了她的知心朋友。两个女儿性格截然不同,她深知这一点,所以能享受与女儿交朋友的快乐。
  女儿往往是母亲最好的谈心对象,如果你有女儿,请千万不要错过这份美妙的享受。
  读小学时的黄毛丫头也许还嫌稍小了一点,而读中学的女儿应该可以和她谈谈心了。不过,谈心不是训话,谈心也不是教导,不是从上到下的垂直线,而是左右可以互行的平行线。
  关于母亲自己的部分,可以谈自己的快乐、忧愁,喜欢的、厌恶的、过去的回忆、现在的计划、未来的憧憬,甚至自己做的高兴得意的事、糗事、新鲜事,同时还要有承认错误或消遣自己的勇气。
  关于女儿的部分,试着不着痕迹地鼓励她谈同样的情绪和经历;最好的鼓励就是母亲自己能自然而自在地和她谈,在女儿能够敞开胸怀谈的时候,母亲最好是倾听,听到不赞同的,不必呵斥或教训或批评,否则你就封住了她的心。可以表达你不同的意见,但是要用平等的语气。只有能够互相谈心的母女,才能成为知心的朋友。
  能够与母亲做朋友的女儿,绝不会成为“问题少女”。能够和女儿做朋友的母亲,也不会为教养子女而头疼。更大的好处是,你知道女儿的心,就会了解她的成长过程。她对你的推心置腹,可以减少彼此因误解而产生的问题。也会因你的知心而不必对你撒谎,也不必等到什么事情严重到不可收拾时,才找父母解决(或偷偷地自己解决)。
  事实上,能经常和女儿谈心的父母,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把对女儿的期望灌输给她了。等她长成以后连选择婚姻的对象,可能都不会离父母的理想太远。
  女儿经
  协助她立志向
  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一定写过立志的作文,无论男女,当然大部分的人都达不到自己立的志向。如果有人统计的话,其中可能以女性在成长后距离她的志向最远。因为没有一个女孩会立志将来当家庭主妇,但这却是大多数女性成长后的终身“职业”。假如她在主妇以外另有成就,大都是另起炉灶努力得来的。结婚像一道分水岭,生育孩子又是岭上最为崎岖难行的路,挣扎过这一段路以后,还能记得当年志向的人实在太少了。
  
  女儿经(3)
  
  也许作文簿上的志向太过于高缈不实际。然而一般来说,男孩子到高中年龄,有不少已真正计划“以后要做什么”,所以他们能决定现在要朝什么方向努力,考哪一类专业;父母也比较明确地支持男孩读什么,或反对他们读什么。但女孩子呢?随便吧,考上大学是一种荣誉——包括找对象也可以找到好一点的,至于读什么系有什么关系,反正将来最终目的是结婚,丈夫有出息就够了。父母和女孩自己大多都有这种意识。
  如果有机会替孩子做性向测验,也许对辅导他们立志愿更有帮助。不过父母若是一向和孩子亲密相处,并且时时观察他们的言行,应该多少会了解一点孩子的性向。最怕的是父母主观地认定将来做哪一行最有出息,然后强加引导。而对女儿可能更有种种限制,除了暗示或明示女人还是“以夫为贵”以外。
  志向应该能符合孩子的性向,否则未来痛苦的是他们。到社会上以后,做有兴趣的工作比做赚钱多的工作更幸福。志向不需大,却要实际。有了志向,人可以向这方面钻研。人生会因有努力的目标而大不相同。结婚生子虽会影响甚至中断志向,但女人的潜力是惊人的,只要志向不失,中断并不等于放弃。而志向也不一定非达到不可,努力追求的过程就是一种满足和快乐。
  那些一直有志向并且不曾中断的女性是幸运的。如果她没有,那么帮助她,不要用“无所谓”回答她。和男孩子一样,求知是为了将来能活得更好,不是为了光耀门楣或嫁个好丈夫。
  女儿经
  指导重于命令
  今天要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谈“该不该交异性朋友或发生性行为”,可能被一些早有经验的年轻人笑死了。但事实上却有很多父母还在耳提面命:“没考上大学以前不准交男朋友!”
  父母对男孩子总是放心得很,认为反正不会吃亏。这双重的价值标准,简直可以说种下不少未来婚姻的悲剧。保护女儿虽是好的,可是很多过分的保护方法不免一相情愿,甚或盲目不切实际。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多情。”若不是由于社会太复杂,不妥的恋爱又会牵扯出太多的问题,青春年少正是谈恋爱的大好时光,而且这时期最是爱情丰沛。
  有一些女孩由于交男友受到太多的压制,就把感情转向同性,激发出一种像恋爱一样炽热的感情,仿佛是同性恋。不过根据我的了解,很多不过是“假性同性恋”,事过境迁以后,当年“爱”得火热的朋友,甚至变得比水还淡。
  这个阶段的女孩子有不少已经和男朋友爱得你死我活了。青春年少固然感情充沛,但也极不稳定,更不可能成熟,结果产生的问题就多起来了。这些问题包括从相爱变成相厌,彼此干扰影响学业且因对自己以及对方的情感没有把握而猜忌、抱怨,家庭或学校的阻力变成反抗和戒惧两种互相冲击的力量,以致发生自作多情的苦恼,或是过分放任留下的后遗症无法收拾。
  所以我认为父母对这个年龄的儿女交朋友,最好不要下“不准”的命令;她若真谈恋爱,“不准”等于火上加油。诱导她“打开天窗说亮话”,认识她交往的男性,她便不会再像国小(相当于大陆的小学)或国中时那样羞于谈到异性了。只要她“敢”谈,她会告诉父母她的困惑,而父母如果能站在朋友立场给她建议,她多半会自己决定要不要交往下去,也会衡量在这个阶段是读书比较重要,还是恋爱重要。即使是就业的女孩子,也会考虑到感情不成熟时谈恋爱或结婚,是不是妥当。
  总之,对于高中阶段的女儿来说,指导是重于命令的。
  
  变调的母亲(1)
  
  什么都懂的妈妈
  五几年出生的台湾人,有不少相当一帆风顺。家庭经济上是越来越宽裕,求学过程中虽然历经考试无数,但由于整个大环境的安定,智力加考运可以一路读上去。父母不愿他们再受当年自己受的苦,大都尽力地给予。女孩子只要读书成绩好,在家受宠的程度,有时甚至超过男孩。
  她们在校成绩好,毕业后很多谋到高薪工作,自信心益发的增强,受不了别人的笨拙,包括自己的孩子在内。曾有一个刚读完小学六年级的女孩写信给我,说她从读小学开始,妈妈就盯牢她的功课,却没有耐心帮助她。妈妈是留美回来的硕士,每次她有难题请教妈妈时,一定先得到“这么笨”三个字;如果答案讲了一遍她还不懂的话,妈妈就会说:“我小时候哪像你这么笨!”
  妈妈在家里好像什么都懂,包括爸爸的问题,妈妈也会先批评说:“这有什么难的?”而且常常会逼着问:“你懂不懂?”但是妈妈又抱怨“累死了”、“烦死了”、“什么都要我管”,所以她越来越不敢“找妈妈麻烦”。她羡慕妈妈有学问什么都懂,但相对的,气自己总是考不出好成绩。对于马上要成为国中生充满恐惧,因为妈妈再三告诉她小学没读好,将来中学也不会读好,想进大学更是做梦,这辈子注定没出息了。
  这封信在我眼中却是写得十分有条理,完全不是她妈妈说的“笨”孩子写得出来的。不过我担心她妈妈要是再这样什么都懂地聪明下去,这个孩子可能真的要一事无成“没出息”了。
  就成熟的本质看,像这样什么都懂的人,不管他在工作上有多么优越的表现,都不能算是完全成熟的人。因为:一、他过分自我中心,只夸耀自己,从不懂得人都有不同层次和角度的长处;二、他不懂得社会是由不同的小我凝聚成大我,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尽其才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只要尽力,谁都不是没出息的人。
  什么都懂的聪明妈妈,常常教育出畏缩、自卑的孩子,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变调的母亲
  毫无主见的妈妈
  和“什么都懂的妈妈”完全相反的,是怯懦、毫无主见的妈妈。还是先用一封国中小男生的信做引子:
  “我妈妈真是慈母,她又温柔又慈爱,可是有时候我又很生她的气,因为不管我和哥哥怎样乖、听话、用功读书,爸爸好像都不满意,总是找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来责骂我们。这时候我多么希望妈妈会帮我们呀。还有明明妈妈没错,爸爸还常骂她,她只会哭,我好生气。每次问她什么问题她都说不懂。”
  和“什么都懂的妈妈”是两个极端,这样的妈妈任劳任怨、谦卑怯懦,在某一方面,譬如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她总是无微不至,奉上最好的给他们,因此绝对是好母亲。但是在今天的生活环境中,母亲要给孩子的绝不是丰衣足食就够的,牺牲奉献也不能算是美德。
  一个成熟的女人在做了母亲以后,她就会明白自己教养孩子的方法,绝对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发展。由于她自己的成熟,她也会清楚母亲这个角色的特性。
  第一,母亲在家绝对和父亲地位是平等的,在动物天性的本能上,她会对孩子负起更多的责任,但她不是父亲雇用的奶妈和保姆。我曾亲耳听一个父亲在出差离家前对妻子说:“你替我好好照顾儿子,要是有什么病痛,回来唯你是问。”那位妻子正是典型怯懦而毫无主见的妈妈。自认为次等角色的妈妈,绝对会影响孩子心理的。
  第二,要有适度的自信和理性的主见。旅美女作家简宛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你敢管教孩子吗?》,的确,在人人娇宠孩子的今天,“敢”给孩子定下一些家规的母亲,是需要勇气的,而这勇气就来自适度的自信和理性的主见。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合情合理的规范,否则他反而会觉得彷徨。而母亲应该是最早的、最能了解的给他规范的人。他也许另有崇拜的偶像,另有尊敬的师长,但如果有一位可以给他合理规范的母亲,成长的过程就会顺利得多了。
  变调的母亲
  善变的妈妈
  “善变”两个字用在女人身上,都是负面的形容词,但是我用来形容却毫无恶意,只是借来形容某一类型的妈妈而已。
  
  变调的母亲(2)
  
  年轻人有一句绝妙的形容词“翻脸像翻书一样”,我也想借用一下,当然这里的“翻脸”也不是恶意。
  事实上我只想谈谈,一种情绪极不稳定的、不成熟的女人在做了妈妈以后,她可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困扰。这样的妈妈本身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影响,而干扰了自己的情绪,同时又不知道怎样控制或纾解,更糟的是把自己的情绪转嫁到别人身上。
  如果她是个全职的妈妈而孩子整天跟着她的话,孩子往往就是她“最方便”的对象。“阴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这句歇后语是最妙的诠释。情绪不稳定的妈妈常常会造成自己情绪不好、孩子遭殃的情况。
  我曾经在一本心理书上读到一个典型的例子,说丈夫在办公室受了气回家骂太太,太太挨骂打小孩,小孩挨打就踢小狗。人是情绪动物,我们或多或少都犯过这样的错,但是成熟的人会懂得这种错不能常犯,犯了会有什么后果。
  做妈妈的大都也有过十分奇妙的经验,即孩子可爱的时候,自会有搂着他亲他吻他爱得心疼的“心动”;但可恨的时候,又有恨不得打他骂他捏他的“冲动”。面对这样极端组合的生命,一般人是很难绝对情绪稳定的。
  我自己就曾经在搂着孩子又亲又吻时,忽然听到他们坦白了一桩坏事而立刻勃然大怒,找“家法”要揍他。也曾经在处罚他们时,看到他们无邪可爱的模样,禁不住笑起来,真是“翻脸像翻书一样”。幸好我相当的“知错能改”,知道这绝不是教养孩子的正确方法。
  我再三强调一个女人必先要自己成熟,才能胜任妈妈的角色。妈妈要不断学习才会越做越好,成熟是学习最需要的基础。有一些“全职主妇”妈妈,自己组织社团,互相扶持成长并学习,也请专家指导,这也是女性的一种自觉。
  变调的母亲
  怕孩子的妈妈
  前文提过,作家简宛女士曾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你敢管教孩子吗?》,妈妈在直觉上一定会理直气壮地回答“当然敢”。但是平心想想,诚实回答,有时候我们真“不敢”管教——如果我们管教的方法“不顺利”的话。
  记得我在两个儿子小时候训练他们做家事,的确很用了一番勇气,因为他们曾经坚持:“人家同学都不洗碗,洗碗是妈妈汉(和)姐姐的事。”而我也坚持:“家事是全家人的事,全家人都要分担。”两个小男生嘟着嘴站在洗碗槽边,万分不情愿地做着大家认为是“女人的事”。厨房窗外他们的小玩伴一连声地呼唤他们出去玩,我告诉两个儿子,一个办法是向同伴说洗好碗出去,另一个办法是要他们进来帮着洗。
  我的坚持丝毫不损我和儿子之间的亲情,只因为我成长且成熟到懂得管教是必须的,家教是培养孩子责任心,而且也帮助他们成长的最大力量。
  说“不敢”管教子女,也许我们都不肯承认,但说“舍不得”管教,却是随时可看到的事实——乱发脾气、无理取闹的小暴君;在公共场所大吵大喊、乱跑乱钻的小捣蛋;认为全世界人都负他的叛逆少年少女;对父母予取予求的儿女,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舍不得管教。
  要不然就是过分慑于专家的教育理论,或僵化,或断章取义,生怕管教的结果伤害了孩子身心。譬如说赞美鼓励孩子是正确的教育理论,但是过多的或盲目的赞美一定会产生副作用,孩子可能会长成一个受不得半点打击或挫折的人。
  “不敢”管教孩子的妈妈,缺少做妈妈的自信,“舍不得”管教孩子的妈妈,缺少做妈妈的知识,没有自信和知识的结果就成了“怕”孩子的妈妈。孩子当然还是爱这样的妈妈,但是他们也会欺负这样的妈妈。可怕的是,他们还可能变成目中无人、心中无法纪的人,甚至成为社会的罪人。
  母爱不应纵容一切,母爱也必须有是非、有原则,不要做一个“怕”孩子的妈妈。
  变调的母亲
  势利的妈妈
  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当然!但是人性有基本的弱点,不成熟的人往往让一些弱点滋生得毫无节制,譬如说做了父母以后,竟会因自己的好恶和偏见,而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偏心而势利的父母。
  据说偏心是很难治的“病”,因为这像爱情一样是不能勉强的,纵然同样是亲生骨肉,但有些父母就是会偏爱某一个孩子;可是势利就是一种很需要调整的心态了,否则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是相当严重的。大约归纳一下我收到的信件,诉说父母“势利”(当然孩子不敢用这个形容词)的情况有:
  
  变调的母亲(3)
  
  ——家里面读书成绩最好的孩子,他们是家中特权分子,可以免除很多“杂役”,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得到最多的赞赏。
  ——成年以后最会赚钱的孩子,虽然父母不一定从他们那里得到比别的孩子更多的孝敬,但是父母就以他们为荣。
  ——最漂亮、嘴甜的孩子,他们像是家里的招牌,总是他们在亮相,接受别人的赞美和父母得意的爱。
  “势利”的父母除了制造孩子之间的嫉妒,以及条件较差的孩子自卑心以外,更混淆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以为必须符合这些条件才是“有价值”的人:他会因达不到这样的标准而放弃自己,甚至怨恨父母,因为他是同样的父母生出来的。
  成熟的女人在做了母亲以后,会了解并接受每个孩子的个别差异,客观地发掘每个孩子不同的优点。到底俊美和平凡、聪慧和愚钝都不是孩子自己能决定的,遗传加机运造成每个孩子不同,人类的社会也得靠这种不同才能维系和发挥下去。
  如果家里有了“势利”的父亲,就更要靠妈妈的成熟和智慧来平衡孩子受到的差别待遇。若妈妈的“势利”甚过父亲,那的确是孩子的不幸。一个人将来能不能自尊、自重、自信,都是父母帮他们奠定基础的。
  变调的母亲
  把孩子当财产的妈妈
  《先知》(The Porphet)的作者纪伯伦(Kahlil Gibran),曾经写过一句让很多人不能接受的话:“孩子不是你的财产。”有的父母就是把孩子当做财产,他们有支配权,孩子自己反而没有“处理自己”的权力。当然,生孩子的辛苦不比挣一笔财产更容易。何况这笔“财产”是来自自己的血肉,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按理说宝贝的程度是任何财产都比不上的。可是如果真把孩子当成财产,一定会产生几种心态。
  首先就是炫耀。有的父母也许想不到,有时候孩子多么痛恨在人前表演,特别是比较内向的。曾经有个大一的女孩告诉我:“每次回想到小时候被父母拉到客人面前跳舞唱歌的情景,就庆幸总算长大到不受父母摆布了。当年父母‘引诱’我去表演的笑脸,有时竟成了我的噩梦。”
  大部分父母会为了好玩,让孩子在朋友面前唱歌跳舞。但是他们不勉强孩子,把孩子当财产的父母就非达到炫耀的目的不可。
  其次是强烈的支配欲。孩子是人,有独特的性格(绝不会完全具有父母的性格)、性向、意志、观念、天赋、好恶,父母的任务是就他们的这一切来教育辅导。把孩子当财产的父母,会像运用他们的财产一样来支配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幸这常常是无法成功的。没有生命的财产可以由主人支配,有生命的孩子却不行。
  然后是期待收回利润。孩子独立后,有能力回报父母是彼此的喜悦,他们能做多少父母不计较。大自然的法则是公平的,他们同样要负养育子女的责任。可是把孩子当财产的父母却把教养孩子当做投资,多年后如果孩子果然成为财源滚滚的高收入者,父母欣喜投资得到丰厚的利润;如果孩子不幸只是个最平凡的小市民,父母就会把得不到利润的懊恼加在孩子头上。
  一个成熟的女性做了母亲以后,她自会懂得教养孩子这个耕耘的工作,收获的永远不是金钱,而是子女良好的品格。
  变调的母亲
  嫉妒的妈妈
  夫妇间刚有孩子以后,常常会产生“嫉妒的爸爸”,因为妻子全部精力、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但孩子成长以后,有些妈妈却嫉妒起来,而且专以女儿为对象。
  曾有一位署名“迷惑而可笑的女人”的读者写信给我说,有一天她赫然发现自己竟然在嫉妒那聪明、漂亮、可爱的女儿时,不禁被这样不正常的心理吓住了。女儿从小就特别受父亲宠爱,她丈夫每天一回家就搂住女儿又亲又咬的,对她却有时连看都不看一眼。但女儿毕竟还小,妈妈在女儿心中还是重要角色,因此她也是女儿“缠爱”的对象。现在女儿十几岁了,样样出色,做母亲的应该欣慰才对,但是她见女儿还是像小时候那样和父亲亲热就觉得不舒服,而且女儿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她。见女儿充满青春的美貌,活跃在学校和家里,内心的感受极为复杂,喜悦、羡慕、嫉妒纠缠在一起,她气恨自己不像一般妈妈那样完完全全地接受女儿、爱女儿,她怀疑自己有点精神不正常。
  
  变调的母亲(4)
  
  我不知道专家对这个个案怎样分析,而我认为这还是妈妈不成熟的性格作祟。不成熟的人往往弄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特性,所以妈妈会与女儿争宠,但是对异性的儿子却不会有这种心理。不成熟的妈妈对于年华渐老这个事实尤其不能接受,我曾见到有个妈妈坚持要女儿喊她阿姨而不是妈妈,她害怕几乎和她一样高的儿女会显出她的年龄。当然,老对任何女性都会造成威胁,只是有轻有重,有人会在心理上调适,有人不会而已。
  像这位母亲,如果丈夫和女儿亲热,与其嫉妒,不如设法和女儿做朋友。长大的女儿在生活上的确不大需要母亲照顾,但如果和母亲能像朋友那样谈心,甚至谈谈自己喜欢的男孩,女儿自会逐渐和母亲接近,毕竟母亲和女儿都是女人。
  训练自己成长是很重要的,然后才会懂得夫妻之爱、父母子女之爱各有不同的意义,丈夫不是情人,更不是父亲,就不会要求他像女儿一样地爱自己。成熟的人才知道怎样看待老的现象,从内心悦纳渐增的皱纹和白发,也才能真正自在地欣赏年轻人,包括自己的女儿。
  变调的母亲
  过度保护与干预的妈妈
  我以为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的自主权了,没想到“我妈说的……”,“我妈不让我……”这一类的“理由”还时常听得到。他们的妈妈大约四十岁左右,应该是观念较新的一代,但是她们把子女这项“财产”看得紧紧的,为什么?她们应该受过较好的教育,懂得更多教养孩子的知识,为什么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性向,却过度的保护及干预?
  我的观察是:很多新一代妈妈或是事业有成,或是在家中颇有地位,加上常识丰富,于是自信心特强,总认为孩子需要她的指导。无论是人生的方向、生活的方式,以及待人处世的态度,她“一定”懂得比孩子更多。
  从孩子小的时候,她就参与并且决定孩子该如何做:“太阳是红的,怎么能画成绿的”,“这篇作文要这样写才对题”,“今天要穿这件黄色的衣服配咖啡色的鞋”。
  有位决定把女儿送出国读大学的妈妈,从选地区、选校、选系全都包办。然后亲自送出国,替女儿选住处、买车、买家具、用具……但女儿的一生还长着呢,她未来的路如何走?
  我真好奇“下回分解”究竟如何?
  有人说现在大家孩子生得少,特别珍贵。世道这么乱,当然要加强对孩子的保护。但成熟的人知道保护不等于干预,而且知道过度和适度是大不同的。诱导孩子发展自己的性向和潜力是适度的协助,自己认定孩子该如何发展是过度干预。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是适度的指导,限制孩子的行动是过度的保护。
  印度诗人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说:“父母是弓,儿女是箭。”你能永远不把箭射出去吗?
  爱孩子不应该把孩子当成自己可以操控的“财产”,更何况在父母过度保护及干预下长大的孩子,极可能变成毫无主见,也让别人操控的人呢。
  变调的母亲
  紧张的妈妈
  约莫是十年前,我听到一个真实故事:一位年轻母亲因怕独生子受到污浊的空气熏染,或吃到什么细菌生病,所有孩子吃的玩的全部再三煮沸或用酒精消毒;绝不带孩子搭公车或到公共场所,平时也不让孩子外出,大都关在一尘不染的家里。但是这孩子在一岁多时,带到医院检查是否感冒咳嗽,结果却再也没回家。据说,是由于过分缺少抵抗力,不知感染了什么细菌病毒而不治。因为父母不可能让他永远生活在无菌的环境里。
  这不是常见的例子,我想说的是:过度紧张的妈妈,也许会造成意料不到的结果。
  另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个高龄得子的父亲太爱儿子,事事无微不至地照顾,为了让儿子营养好,餐餐饭桌上都把菜夹在孩子碗里,非要他吃下去不可。最后这个性格比较内向乖顺的儿子,竟成了一家精神病院的病人。
  过度紧张的父母,也会造成孩子精神上的压力。
  大凡过度紧张的父母,都是唯恐孩子成长中会发生什么意外,或是老认为自己爱得不够。尤其近来一般夫妇孩子生得少,更是战战兢兢。曾经有位的士司机对我说,他坚持生两男一女是因为万一其中一个发生意外,他还留一个儿子。这种逻辑固然让人啼笑不得,但也反映了一部分父母的心态。
  
  变调的母亲(5)
  
  今天一般人物质生活水准提高,对孩子身体上的照顾,也许不会有十年前那位母亲“生怕孩子脏坏”的顾虑,但是紧张型的父母又把这份“紧张的爱”转移到孩子心理上:“早上骂了他一句,不知道会不会还难过?”“刚才应该夸奖他的,糟糕怎么忘了?”“他今天放学好像不太开心,晚饭也没吃好,是不是受了委屈?”“买钢琴的钱还没凑齐,怎么办?他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琴了。”更有一位母亲自责:“我没读大学,知识太差,孩子问的我都不懂,我常觉得好惭愧。”
  一个成熟的母亲绝不会经常处在紧张状态中,她是自在而自信的,孩子自然也会正常成长。
  变调的母亲
  不像妈妈的妈妈
  妈妈应该是什么样子?曾经有位小学老师开玩笑地说:“我班上的小朋友只有一个妈妈,因为他们在‘我的妈妈’这个作文题目中,写的妈妈都一样(‘我的爸爸’也一样)。”
  孩子心中的妈妈的确都有一个“样子”,超出那个“样子”太多,就“不像妈妈”了。记得我曾经举过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位妈妈为了表示和她十几岁的女儿是“朋友”,女儿邀同学举行舞会,她穿了年轻得让年轻人瞠目的服装,然后“活泼奔放”地与那些十几岁的孩子一起跳舞。弄得那些半大孩子十分尴尬,跳也不是,不跳也不是,过后孩子批评她的样子是“不像妈妈”。
  现在的妈妈无论心情、观念、外表、行为举止都比过去的妈妈要年轻得多。孩子也喜欢妈妈漂亮、不装权威,更是他们的好朋友。但奇怪的是他们又不希望妈妈太时髦、太天真、太招摇、太没有分寸,尤其是十几岁的子女,在这方面几乎是苛求的。如果父母(特别是母亲)被同伴批评或嘲弄,他们会生气,认为父母让他们难堪。
  做个现代妈妈等于在舞台上一人兼饰几个角色,她要像老师却不是真的老师、像保姆却不是真的保姆、像朋友却不是真朋友、像……所以如果你把每个角色都演得像那个角色,那你就不像妈妈,但是如果你只演妈妈却没有那些角色的成分在内,也不像个现代妈妈。
  只有成熟的女性才懂得怎样调和,也只有成熟的女性才懂得怎样学习把几个角色融为一体。
  当然,骨肉亲情是一股强有力的黏合剂,“不像妈妈”的妈妈仍然能得到孩子的感情,但当孩子年龄、知识增长到某一种程度以后,她们就不容易得到孩子的尊重。这也正是很多中年妈妈痛苦的来源之一,她们觉得被孩子“抛弃”了。
  其实做个现代妈妈也不太困难,不要被太多的理论吓倒,不要太急切强迫自己做一个人人夸好的妈妈。不过,基本上必须不断成长、成熟。
  变调的母亲
  “女强人”妈妈
  不要以为只有事业成功的职业女性叫做“女强人”,有些纯家庭主妇也是女强人。她治理一个家真像治理一个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有种种全家人必须遵从的规矩。当然,她更是全力以赴,做到人人夸好的标准。她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缺点,也绝不让自己的家人有任何的缺点。
  她的丈夫和孩子永远穿得光鲜整洁,连一方手帕也烫得十分平整。她的家可以戴着白手套触摸任何地方而不玷污。她掌管经济大权,买任何东西都不曾吃亏上当。她对家人以及亲友的生日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不曾忘记送一份最合适的礼物。她无论居家或外出,总是一丝乱发都没有,连怀孕时也不例外。全家人作息都要严格遵守时间,假日外出郊游,谁都不能缺席。
  这不是我捏造的人物,而是我从读者来信中归纳出的一位女强人式的妈妈。看起来真是理想的典型,但是,其中一位妈妈的女儿在十七岁时成了未婚妈妈,二十几位丈夫有了外遇,七、八位经常服镇静剂。女强人式的妈妈太累了,也患上了女强人并发症。
  一般说来,这类妈妈由于她们严格地要求,全力地投入,孩子在上中学以前功课成绩不错,品行也良好。但在人生转折点的阶段——青少年时期,常会突发一些反常的现象,做出让父母大吃一惊的事情。等到他们长大以后,有的和母亲感情很淡,女强人式的母亲在他们眼中已经不够强了。
  “完美主义者”往往因追求不到百分之百的完美而沮丧、怀疑,严重的可能会精神分裂。因为“完美”太难下定义,也难划范围,更没有标准。每个人都不是一个产品,人是活生生的有机体,单拿外貌来说,同样的五官,世上就没有两个人是完完全全一样的,连双胞胎都有些微差别。试问“完美无缺”的人又有什么样的标准呢?
  
  变调的母亲(6)
  
  女强人式的妈妈,如果不放弃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心态,迟早在身心上都会百病丛生的。
  变调的母亲
  我们都可以过关
  一位朋友在电话里说:“你把我这个做妈妈的常犯的毛病都写出来了,你怎么摸得那么清楚?”
  另一位读者来信说:“看你数落那些妈妈,吓得我都不敢做妈妈了,生怕成了你笔下其中的一人。”
  其实,我能“摸”得那么清楚,是因为我也曾犯过,但是我不断从带养孩子的实际过程中成长,学习做一个成熟的母亲。事实上,一个成熟的人,并不等于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她还是会犯错,但是知道那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不执著地继续错下去。
  “为什么你会知道那是错的?”有人也这样问过我。这一点我比较幸运,专家要经过研究统计分析,发展出一套理论,而我走了捷径看到结果。多年来一些比较失败的妈妈教养出来的孩子,直接向我投诉他们的痛苦。我很用功地请教专家,归纳出来这些“爱的错误”。我们或多或少都可能犯过,但是太严重的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影响会随着子女一生。曾经有一则外电报道,美国内华达州一个连续杀了十几个人的杀人犯柯尔,杀人的动机竟然是年幼时遭母亲虐待而心生这样残暴的报复心,真让人不寒而栗。
  当然,中国的母亲百分之九十不会虐待孩子,可是母亲本身如果在性格或观念上有极端的偏失,养育出来的孩子也很难有平衡而正常的性格。这几乎是“种瓜得瓜”的真理。我“数落”那些妈妈,不是在批判——因为她们今天的性格和观念会偏失,也是由于她们不幸有位不成熟的母亲。我只是期望准妈妈和妈妈能极力避免这种不幸,再看看实际的例子以及吸取学者专家的知识双轨进展中,做一个成绩不错的妈妈。
  基本上一个“定律”是:先做个成熟的女人,然后再做一个成熟的妈妈。今天的女人可以选择不做妈妈的人生,如果做了,就要做一个成绩不错、快乐的妈妈。不过别怕,这不像联考,我们都可以通过这一关“考试”的。
  一位朋友半开玩笑地说:“你的《一个女人的成长》已经长到中年了,‘她’该完全成熟了吧?”我说不然,从我接到的读者来信看来,很多人到了中年,会再来一阵彷徨不宁、情绪烦躁的时期。专家的名词是“更年期”或“空巢症候群”,我倒想造一个“第二度青春期”名词。因为我发现有些女性也像面临第一度青春期那样,对身心变化有点手足无措。
  第一根白发、第一撮鱼尾纹、孩子第一个异性约会的电话、不再准确的经期、别人对她的称呼升级、年轻人对她特别尊敬的态度、丈夫对她追求时髦的嘲笑等,都会让某些进入中年的女性心惊。
  如果她不够成熟,可能会产生两种状况。
  一是失掉安全感。在家里唯恐“色衰爱弛”,对丈夫越来越不放心,盯得紧,查得勤。半辈子为儿女付出,极不愿有人“抢”走她的心肝宝贝,所以凡是子女的异性朋友都得防着。
  另一是失掉自信心。曾听有位中年女士对她朋友说,每早洗完脸对着镜子时心绪低落,直到一层层胭脂蜜粉敷上后,才开始有信心面对一天的生活。这是外貌上的。职业妇女眼见后浪推前浪,而且年轻女性反应灵敏,比上一代更有机会受高等教育,工作能力似乎更强,中年女性便渐渐没有自信、畏缩,混到退休算了。
  这两种状况会有些共同的“症候”,即唠叨、疑心病重、情绪不稳、用无病呻吟引起丈夫和子女的注意、不再上进、过分爱漂亮,或过分像少女一样幻想虚无的爱情等。有的中年女性身“患”数种“症候”,有的则一种两种不等。
  然而中年的确是收获期,成熟的人会享受丰收,不成熟的人则认为无作物可收。如果把中年当成“第二度青春期”,那么虽也有短暂的手足无措,却毕竟有了几十年的人生历练,展望未来的半生,正也可以好好打点计划一下。除了体力精力不如年轻时,脑力智力不应输给年轻人,空余时间也比年轻时更多些,这正是活好后半生的本钱。
  
  
  第四篇 冬 不变老,只变好
  
  二度青春期(1)
  
  家庭主妇的在职进修
  曾听过一位电视剧导播说:“看连续剧的都是家庭主妇,所以要投她们所好,不能太有深度。”如此为自己拍不出好的连续剧而“嫁祸”给主妇,我只能说他是白痴。
  但是,一个成熟的女人,如果她选择了婚姻,决定生孩子,就不会否定家庭主妇的价值。不管有没有另外担任职业妇女的角色,她都会抬头挺胸,充满自信地承认她是一个家庭主妇。
  由于她的成熟与自信,会把家治理得适合全家人居住。家人都能成长、快乐、身心健康。由于她的成熟与自信,会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绝不自卑、抱怨。即使她为了孩子而暂时或长久放弃职业,仍然有一片广阔的精神天地,绝不落伍闭塞。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一个女人的成熟大都要靠生活的磨炼,磨到所谓“人情练达”才算成熟。而今天的妇女可以靠广吸知识成长,这些知识并不全是从学校得到的。事实上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处理真实生活时,却像个“低能儿”。所以没受高等教育,绝不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
  今天很多行业都重视在职训练、在职进修,家庭主妇也是一种行业,因此我赞成纯家庭主妇应在丈夫的收入中,列一份自己的薪金。而且这个行业所需的知识极广,家庭主妇如果认真地、有计划地吸收,就绝不会再有空闲看那么多电视剧、天天上菜场,或逛百货公司,或无聊得发慌了。
  我曾说过“无知是悲剧的根源”,那不是无的放矢,的确是多年来接触到的真实情况。除了感情悲剧大都是性格造成的以外,很多妇女的悲剧是由于无知。
  成熟而有自信的女人也不是一天造成的,我看过不少这样的家庭主妇,她们都是孜孜不倦,并不因为不是学生、不是职业妇女而懒散下来。知识累积的结果,自然会超越家庭主妇职业的需要,那么储蓄起来,有机会用到的话,就可以另有一番发挥了。
  二度青春期
  不嫉妒年轻女人
  稳定的生活让人不大感觉得出岁月的脚步,“仿佛是一抬头间,女儿已是亭亭玉立,由于营养好,而且从小让她习舞,所以她的身材强过我十倍。没受过生活波折,神采焕发,今年刚考上大学,对未来有说不完的美好计划。作为母亲,我很高兴女儿出落得如此美好。但是反观自己的半生,当年的穷困使我发育不健全——平胸,加上中年后的凸腹,也没机会受到更好的教育,虽然努力自修,却总是缺少更高的学历。结婚后只忙着尽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我究竟为自己挣来什么?不禁嫉妒起女儿来了,我看中年是哀多乐少。”
  我反复读这封信,想到生命的成长和递嬗同样是充满喜悦和痛苦,还有彷徨和不安。
  这位母亲的矛盾心情我认为是正常的,她诚实地剖析自己,正道出何以很多中年女人在更年期变得那么反常。她们不一定是嫉妒自己的女儿,却难免不会嫉妒其他年轻的女性。大多数的这一代年轻女性,都比她们的母亲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无论是内、外在,可能都强过她们的母亲。
  成熟的中年女人会理性地接受这个事实,就算真有魔鬼要她用灵魂换取重回青春,她也不会自找痛苦。成熟的人是展望未来,过好现在的生活,绝不追悔过去。像这位母亲正好可以在子女不再需要她照顾的今天,好好地设计现在的生活(而不是嫉妒女儿在计划未来),如果外表真的让自己自卑,健美操、瑜伽等,都可以帮助自己有一个“美好的中年身材”。
  在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中年人的确很难再获得学校的文凭,与年轻人挤联考的窄门也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不如追寻真正的知识,让自己更充实、自信。有些心理学书籍告诉年轻人“如何改造自己”,事实上中年人也未尝不可参考。给自己一些小小的目标,加一点压力去完成。最重要的是学习欣赏年轻的女人,或奖励自己,由于自己的努力,女儿才有今天的美好,可以使心情平衡。真正学会欣赏,保证能得到快乐。
  二度青春期
  从全职母亲退休
  据说有些女人在接近四十边缘时又努力怀孕生孩子,理由是可以排除寂寞,照顾那“老来子”打发日子,所以她们到了中年还忙着呢。
  还有更多的女人服膺“孩子没结婚前永远是孩子,永远要操心”的“真理”,真的不等自己闭眼蹬腿,绝不放弃母亲的责任。
  这都是母性强烈到了不起的女人,但是想想“老来子”真能永远排除寂寞吗?且不谈优生学和人口爆炸等大问题,只单纯地想想,子女总有长大离开的一天,而且不必等长大,你越是想把他们拴在身边,他们就越是要挣脱。除了增加生活中表象的忙碌以外,真正的寂寞,孩子不懂也不会帮母亲排遣。何况母子年龄差距越大,代沟也越深。至于那些已成年的孩子,母亲越是“尽责”,他们越是嫌烦,所以这样到老到死都不肯稍稍卸下母亲担子的女人,活得太累了。
  中年,子女长大、家事减轻、经济状况改善,正是脱下母亲职责为自己而活的黄金年华。不要老想着自己是个母亲,要想着自己是个独立自主的人。从“人”的立场来看,有哪些事情可以发挥自己潜能的?有哪些事情是你以前做母亲时想做而没有时间精力做的?至于子女的事一定要让他自己管理,就是求助于你的时候也不必全部包揽下来,否则你就永远被母亲的担子拖住而不得前进。
  母亲是伟大的,但必须有退休的年限,从全职母亲退休做子女的顾问就够了。延续生命并呵护生命的成长、成熟已经尽了职责。如果女人平均活六十岁,那么前二十年是自我成长,中二十年是照顾下一代成长,后二十年必须“还我自我”,人生才不浪费。
  在逐渐步入后二十年的中年阶段,体力脑力都还能保持旺盛,如果只对母亲角色恋栈不舍,就未免辜负这旺盛的体力和脑力,也是一种多余的、不必要的奉献。母亲是女人的职责之一,不是女人全部的天职(不结婚生育的女人也绝不是不完整),中年可以从全职母亲退休了。
  
  中年危机(1)
  
  捂住太忙的嘴
  据新闻报道,现在欧美有很多成年的子女和父母同住,这和以前十五、六岁就急着想离家独立的情况大不相同了。其实在中国家庭里这种现象并不稀奇,尤其近年来很多女孩结婚晚,已成年并且在社会上工作了,还住在家里。我常接到这些女孩的来信,她们比在青春期更“受不了”母亲。
  抱怨最多的是唠叨。成年子女的父母都已是中年以上的人,就算母亲是职业妇女,这时也不像青壮年时那样辛劳了。子女长大,职业稳定,她们下班后不再需要三头六臂地忙碌,有个女孩说:“我妈现在手不忙嘴就忙了,她非唠叨到上床闭眼为止。我们家没有一个人她看得顺眼,也没一件事她看了舒服。”
  小时候不敢反抗,现在成年有谋生能力就再也不愿忍受母亲的唠叨。但另一方面,她们也能体谅母亲多年的辛劳,因此就形成极为矛盾的心理——对母亲又同情又讨厌,常常影响生活情绪。
  而在唠叨的“事项”中,最多的是女儿没结婚这件事。有些母亲本身婚姻并不幸福,甚至痛悔嫁了现在的丈夫,却一面对女儿抱怨她们的父亲种种不好,一面又絮絮不休“你不结婚怎么办”。
  还有个女孩气极告诉我说:“我现在很同情父亲有外遇,像妈妈这样可怕的唠叨谁受得了?”
  有的说:“不交男朋友妈妈唠叨,交了她更唠叨。”
  于是“妈妈到了更年期”这句话就顺理成章的成立了。于是“中年而不唠叨”就成为中年女性可爱的特质之一。要控制唠叨的嘴先要有开朗的心,再要有充实的头脑,然后才会有智慧与幽默和家人相处。
  和成年子女同住是一种快乐,他们不像小时候那样事事要你照料,反而可以照顾你。他们也历练了世事,可以和你谈心,甚至分担你的烦忧。把唠叨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多读书,多听音乐,多看艺术展览,中年女人依然可以美丽动人。
  中年危机
  阴阳心态的反转
  “你说女人没有更年期,可是我发现自己的确和年轻时不同。倒也不是变得唠叨多疑,而是越来越不能忍受伺候丈夫的生活。年轻时我愿意为他洗衣做饭,甚至早上喊他起床,怕他错过上班的车。但是现在我讨厌他几十年来好像不但没长大,反而越来越喜欢依赖我、缠住我,几乎不让我有一点点独处的时间。有时我很想丢开他不管,却总觉得他可怜而作罢。这是不是更年期的变化呢?”
  这位女士信中描述的情境,正是我搜集《一个女人的成长》中年阶段资料里不算少的现象。我发现越是年轻时花太多时间和精力照顾丈夫的妻子,到中年越是有这类抱怨。
  曾经我怀疑是夫妻年久情感衰退,或是“物极必反”,经年累月伺候人,久之自然厌倦。却同时发现有些中年女性固然不愿像年轻时那样照顾丈夫,竟也不喜欢丈夫对她殷勤,包括性生活在内,她们都嫌烦。
  曾经有一位专家研究出一份男女生涯发展差异图,叫做“阴阳反转图”。研究指出四十岁以前女性的行为倾向是:在感情上有更多的欢欣,对配偶、孩子、他人富有感应能力、同情的表达。男人的行为倾向是:想证明自己的专业或社会优越能力、采取行动、能力自足、自信、竞争。而四十岁以后的女人:更独立更自我肯定;男人则更富感情的感应及抚育的倾向。
  这种阴阳心态的反转,应验了人生圆满性的假说:“假定一个人缺乏什么,他总是会朝着那个方向追求,使其圆满。当一个人满足了什么,那么他一定会掉头,不再停留过久。”那么中年男女的“阴阳反转”也是“其来有自”了。
  我们“知己知彼”以后,并不是争取“百战百胜”,而是年轻时提早预防,中年后才能互相协调。年轻时为自我留一片天地,中年后为丈夫留一份温情。想想那依赖和缠也是一种爱。虽然有很多自私的成分,却是多年亲密关系的结果。与其消极地嫌烦,不如积极地接受,更可以自己做主做到什么程度,不必像年轻时那样全部投入了。
  中年危机
  中年爱情饥渴症
  如果年轻时没有扎扎实实地生活,没有对自己的生活(包括婚姻)有高度的满足感,没有可以让自己专情、提升精神品质的嗜好,那么到了中年可能会患上“爱情饥渴症”。男性“患者”有较多的机会碰到爱与被爱的对象,有些中年男人也许为爱而家庭破碎,牺牲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女性“患者”则大多沉湎在幻想里,寄情于爱情小说和爱情电视剧上,或是三五好友穷盖瞎聊,语言暧昧甚或荤黄。极少数真的碰到对象时,发作起来可以比男性更疯狂。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日本女性生活的文章,说很多日本中年女性渴望有年轻的爱人,有了以后也像男人一样不惜离婚。所以,近来的确听到过一些中年女性为情困扰的真实故事。
  现在的中年女性内在和外表的营养都好,家事减轻,生活范围也比上一代宽阔,因此大多数都比实际年龄看来年轻。由于实际上已到中年,和丈夫之间早已没有激情,孩子长大也和妈妈不再像小时候那么亲密,如果没有精神上的爱情,空虚寂寞是难免的。
  但是中年女人却极可能严重地受到爱情的伤害,沉湎在幻想或空谈中,浪费了可贵的时间,生命在无意义中点点销蚀。单身的中年女性,除非有智慧用平常心来处理爱情,否则常常因盲目陷入而极端痛苦。中年女人的“婚外情”则常是悲剧收场。其实这也是很自然的事,爱情(或欲念)多少含有生物延续生命的本能在内,中年人的条件当然比不上年轻人。真正能因欣赏中年女人的智慧成熟而爱她的男人是“稀有动物”,极难碰到。
  因此且不从什么道德来看,为了保护自己,中年女人对爱情就不能像年轻人那么潇洒了。事实上一个成熟的中年女人会参透这一点,她们知道世界上隽永而深刻的精神享受,绝不单纯只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而精神的提升一定可以净化欲念,使得中年生活充实而美好。
  如果碰到爱情,请记住用平常心处理。
  
  白发吟(1)
  
  亮丽的老年生活
  老和灰暗、陈旧常常连在一起,身心及生活环境,似乎都脱不了这一类的形容词。
  好几年前,有一位太太抱怨她丈夫六十岁以后就不爱洗澡,弄得满屋子都是异味。女人可能比较不怕洗澡,但上了年纪的女人很爱藏东西,东塞一团纸、西塞一块布的全舍不得丢。
  老人不好意思穿色彩鲜艳的服装,认为不够稳重。老人住的地方家具颜色大都是“古董色”,墙壁已看不出是灰还是黄,灯光总是黯然,四处是发黄的老照片。住在这样环境里的,不一定是贫穷老人,只是老人大都喜怀旧,甚或是懒得搬动调整。于是越住身心越灰暗、陈旧,使得年轻人怕走进这种环境,怕答理老年人。
  其实,老年绝对可以生活得亮丽而有生气的。单说外在吧,首先要身体干净,经常有肥皂香,比什么香水都好闻。其次是不要怕穿色彩鲜艳的服饰,只要剪裁端庄,老女人一样漂亮。住处在经济许可下,经常粉刷一新,流行的家具谁说不适合老人?灯光辉煌会使肤色都美好起来。
  用不着的东西大刀阔斧丢弃,干吗舍不得?这一辈子大约都用不到了。活了一把年纪当然有很多东西是曾经附着感情,丢不掉的话不妨收在柜子里,别摆在眼前老提醒自己。再得意的过去也是过去,不管未来的日子是多短,只要过好每一个今天,都强过追忆一千个昨天。
  不断在生活中创造新鲜,如自己捏个陶器做摆设、绘幅画挂挂、拍几张照片点缀、养盆花为室内增色、经常把家具换换位置等,有时不需花多少钱,全看有心无心而已。
  而这有心就是内在的亮丽,只有坦然面对老年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心,只有经过计划的老年生活才能做到。更需要强调的是,只有能独立自主的女性才能在老年过这样的亮丽生活。所以无论是教养我们的女儿,或女性自己,随着成长的过程,都得有长程计划才好。计划的逐步实现可以充实安全感,安全感是老年最需要的。
  白发吟
  老而可爱
  “光阴都不够用了,哪里还有时间寂寞。”这是文坛前辈苏雪林女士说的话,说得真好。作为一个现代成熟的女性,在进入中老年以后,要推翻传统几个老人的模式:
  ?老而无知——如果因年龄的增长而停止吸取知识,在真正“日新月异”的时代,用不了多久就与时代脱节了。知识不但是充实自己,也是和别人沟通的管道,一个老是咀嚼“陈芝麻烂谷子”的老人,真的是“面目可憎,语言乏味”。别人也许会由于习俗而尊敬你,但不会喜欢你。最近曾和几位年长的朋友聚谈,她们知识之丰富、言语之风趣,真让人打从内心喜欢她们。
  ?老而顽固——有位朋友前些时因工作和一群老人相处一阵,她感慨地说她是很尊重那些老人,却有点受不了他们的脾气。她怀疑年轻时小气的人老了更小气,年轻时固执的人老了更固执,年轻时不讲理的人老了更不讲理。慈祥和蔼通情达理的老人固然不少,但是老而顽固的确实也常见。成熟的女性在有计划地进入老年以后,应该可以靠自己的修为,不变成老顽固。
  ?老而无聊——传统的女性在子女长大后,自己就像完成了人生责任似的再也无所事事了。过去的大家庭还有孙辈让她忙碌或陪伴她,现在的小家庭孙辈不是在托儿所,就是媳妇自己照顾,都轮不到她了。老若没有精神寄托,没有事情忙,就不但自己无聊,也是别人眼中“无聊的老人”。人一无聊就问题丛生。
  ?老而无趣——有些老人总是用个框子把自己框住:老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在这框子里不但没有好奇心,也没有活力。自己和别人都不能冲破这框,像供在神龛里,别人也许尊重你,但不敢接近。老女人的无趣大约就是唠叨了。
  大多数的现代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多过上一代,这是最该好好把握的本钱,要利用这本钱好好经营我们的生活。
  白发吟
  让位给别人
  “因为,什么是死去,不就是要赤裸地站在风中而融入太阳吗?停止呼吸又是什么?只不过是把呼吸从它不息的潮汐中解放出来,以便它能够上升、扩展,而无牵挂地寻找神?”纪伯伦在《先知》中这么说。
  “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类生命也随着在动植物界的行列中永远向前走着,出生、成长、死亡,把空位又让给人——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地方上岸,好让其他在河边等候的旅客上船。”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这么说。
  按照生命的程序,《一个女人的成长》该谈到向这世界告别了。先摘录两位智者对死的感述,另外,我特别喜欢林语堂的这段话:死亡不过是把位子让给别人而已。因此一个成熟的人在心理上面对死亡,应该是潇洒而宁静的,没有恐惧,也不必紧张,更何况绝没有人能占住位子不让。
  如果生命真有轮回,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我们会在另一个地方上船。向亲人好友挥挥手,虽然真的带不走一片云彩,但如果我们的确活得充实快乐,那么带走的丰收和喜悦,也就够我们冥冥中咀嚼回味了。
  曾经有人说无论多么潇洒的人,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也会有恐惧,连专门谈生死学的专家也不例外。所以任何还活着的人,都没资格故作轻松地谈死亡。
  也许这是对的,但既然“死是这世界上人类唯一能等到,而且一定会得到的东西”,那就不能消极地害怕了。实际上可以做些心理准备,有人是皈依宗教,有人是充实关于生死的知识,以备到时走得比较平静。
  倒是身后事要麻烦还没下船的人料理,是必须先交代的。对于这种留在世上最后的一件事,各人有各人的要求,我自己对进殡仪馆深恶痛绝,也不愿在拥挤不堪的地球上占几尺墓地,既然让位给别人,就让得干净清楚而彻底。
  我希望把可用的器官捐出来以后,其余的焚化,骨灰撒向我深爱的大海,但是保护环境的朋友说会污染海水,我希望到那一天会有更好的办法。原则上是绝不制造噪音和污染,这副臭皮囊如能像科幻影片那样,一阵烟后全无痕迹,就真的不亦快哉了。
  《一个女人的成长》写了整整三年,虽然不断有读者说喜欢,说赞成我的看法,其实我深知我不能影响已成年、已定型的人,这些喜欢和赞成的只是早就和我有同样的看法和想法,我们早就算是知己了,我只期盼还有可塑性的、将来要塑造下一代的女性,能像我们这些人一样成熟,活得充实而快乐,那就真正落实到男女平等的境界了。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