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赫鲁晓夫传

葛新生(当代)
赫鲁晓夫传
第 一 章
早年的生活——走向莫斯科
1894 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去世,尼古拉二世继位。尽管宫廷里因 送葬、迎立忙得不可开交,宫廷外却感受不到任何的变化,仍然是死气沉沉。
工人依然困苦,农民依然贫穷。
在远离莫斯科的库尔斯克省的农村,到处可见用长圆木构成的简陋小 屋。那就是农民住的黑木屋。房屋低矮昏暗,屋内空气混浊,为使屋内白天
也进些阳光,就在屋顶开上三四个天窗,没有玻璃,就蒙上个牛尿泡来代替。 农民在这个小天地里做饭、纺纱、织布、缝制衣服、修理挽具。冬天,小牛
甚至还要在这里过冬俄罗斯的农民祖祖辈辈就这样生活。
4 月 17 日(俄历 4 月 3 日),一个男婴诞生在该省一个名叫卡利诺夫卡 的小村庄的一间毫无特色的小木屋中。孩子的母亲名叫克萨尼娅·伊万诺芙
娜,孩子的父亲是谢尔盖·尼卡诺维奇,他们俩都是农民。孩子被起名叫尼 基塔·谢尔盖那维奇·赫鲁晓夫。
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的孩子,日后竟成为俄国乃至世界上叱咤风云 的人物。
19 世纪末的俄国农村,不光只是贫穷,还有野蛮和愚昧。尼基塔自记事 起,就跟着大人上教堂,学着大人的样跪在神像面前祷告。俄罗斯的农民从
基辅罗斯时代起就信奉东正教,信教对于祖祖辈辈的农民来说是天经地义 的。在赫鲁晓夫家的小木屋中,张贴着圣像,由于没钱买新的进行交换,圣
像总是被煤油灯熏得黑黑的。小尼基塔在这小黑木屋中渐渐长大。夏天,他 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里放牛放羊;冬天,便在女教师莉季娅·谢夫钦科的指导
下学习读书写字。虽然读的是圣经,但这位乡村女教师却给以无神论的解释, 使赫鲁晓夫小小年纪对东正教就有不同于他那曾是农奴后裔的父母的看法。
在他小小的心灵中萌生了初步的政治意识,懂得了穷人和富人的差别,知道 了普加乔夫。但是,正当他求知欲旺盛的时候,他中断了学业。
1908 年,赫鲁晓夫刚刚念完小学,父亲谢尔盖·尼卡诺维奇离开世代耕 种的土地,带领全家来到乌克兰顿巴斯矿区,在一个煤井里当上了矿工。全
家住在尤索夫卡郊外一间窄小的平房里。周围住的都是来自各地的工人。每 天下工后,工人们就聚集在镇上出售啤酒和伏特加的酒馆里借酒浇愁,清醒
的时候谈论一些刚刚听到的消息。
城镇毕竟比闭塞的农村开化得多。赫鲁晓夫在这里听到了关于发生在彼 得堡和莫斯科 1905 年革命的一些事情。诸如:1904—1905 年的日俄战争、
1905—1907 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流血星期日”、君主立宪、全俄总政治罢 工以及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等等。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少年赫鲁晓夫的头
脑中激发起丰富的想象力。
15 岁的赫鲁晓夫,这时已在一家德国人开的工厂里当钳工学徒,修理当 地矿井使用的设备。由于工作关系,他结识了不少年轻的矿工。其中有一位
名叫潘捷列伊·马希尼亚的矿工成了赫鲁晓夫的知己。少年赫鲁晓夫从他那 里学到不少东西,开始了解文学和政治。他阅读从马希尼亚处借来的书籍,
逐渐知道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找到一本《共产党宣言》,如饥似渴地阅 读起来,这本书对两个人都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他们的眼界从此不再局
限于小小的尤索夫卡。马希尼亚为此激动地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使只有小 学文化程度的赫鲁晓夫对这位矿工崇拜得五体投地,他把这首诗工整地抄了
下来,井把它背得滚瓜烂熟,以至在 50 年后,他都能够脱口而出。这首诗表 达了一位有志青年朦胧的革命情绪,诗中写道:
我爱用真实的书籍, 点燃起情感的火苗, 让它在我们纷忙的生活中, 燃烧,燃烧,永远燃烧。 让它产生力量,让它产生激情, 燃烧起人们的心灵,
同黑暗斗争到最后一息, 绝不虚度一生。
哪怕给后代留下点滴的诚实劳动, 死后才能安然瞑目, 永远不受良心的责备, 兄弟们,这就是我的义务。
这首诗不仅焕发起赫鲁晓夫的青春激情,更使他升华为一个积极向上的 青年。工余之后,他最喜欢的便是读书,尽管当时在尤索夫卡很难找到好书。
书籍使他避免染上很多恶习,抵御矿区中所流行的污秽的和可恶的生活毒 素。他读德国人的书,也读法国人的书,那些描写工人的书籍,往往令他震
撼。他感到世界各国的工人生活是这样的相似。他在读爱米尔·左拉的《萌 芽》时,真切地感到左拉写的不仅是法国,而且是赫鲁晓夫和父亲所工作的
矿区。工人们在潮湿的矿井里干一天活,出来的时候,常常是浑身湿透,在 料峭的寒风中,冻得哆哆嗦嗦,饥肠辘辘地深一脚、浅一脚摸黑回家。是的,
工人的命运,在法国和在俄国都是一样的。
“燃烧,燃烧,永远燃烧”。
马希尼亚朗诵的诗句,深刻地铭记在赫鲁晓夫的脑海中。他生性勇敢、
甚至豪放,把这作为自己终生的准则。他的主动性、毅力、喜欢冒险的精神 令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小伙子羡慕。
在潘捷列伊·马希尼亚的茅舍中,赫鲁晓夫对聚集在一起的工友们说:
“朋友们,我老在想,总有一天,工人会组织起来,打倒沙皇和全部资产阶 级,自己在地球上当主人那时,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呢?”
“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共产主义的幽灵”,这共产主义的幽灵已经来 到了俄罗斯。
从 1910 年下半年开始,俄国革命运动开始走出 1905 年革命后的疲惫状 态,又有了新的起色,工人运动和工人组织进一步发展起来。各种各样的罢
工,愈来愈频繁。
1912 年 3 月,西伯利亚勒拿采金公司爆发了安德列斯基矿坑工人罢工。 罢工的直接原因是矿坑资本家自办的小铺卖给工人们质量低劣的马肉。
当时的勒拿矿区,到处都设有资本家自办的商店,规定工人必须在此购
物,工人的工资中有一部分是各商店的代金券,这些代金券在矿区流通。这 是资本家控制和敲榨勒索工人的一种手段。用代金券购买的商品质次而价
高。工人每天要在深至膝盖的冰冷的水中工作 10—12 个小时,拿到的仅有的 一点点工资,还要被商店所克扣,自然是忍无可忍。
罢工迅速扩展到其他矿坑。工人们提出了改善居住、生活、卫生条件, 提高工资,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取消罚金等 18 点要求。外国资本家勾结沙皇
军队逮捕了罢工委员会的成员,打死打伤工人 500 多人。
勒拿惨案一经披露,立即激起了全国性的罢工浪潮。赫鲁晓夫也积极地 投身到罢工运动中。自然,他的一举一动受到了密布矿区的沙皇暗探的注意。
他被认为是罢工的组织者之一而受到了警察的秘密监视。
按照警察的要求,赫鲁晓夫和其他参加罢工的工人一起被开除了。年轻 的赫鲁晓夫不得不离开德国人开的鲍谢工厂。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进入了
法国人开办的鲁钦科夫矿,在 31 号矿井当上了钳工。他对工友们开玩笑他 说:“伙计们,我换了国籍。原来给德国人干活,现在呢,去给法国人卖命”
鲁钦科失矿在尤索夫卡算是数得着的大矿,规模大,工人入数多。那里 工人运动比较活跃,工人的思想比较倾向布尔什维克。1912 年布尔什维克的
《真理报》问世,赫鲁晓夫成了这份报纸的热忱读者。他通过报纸了解了布 尔什维主义,逐渐成为布尔什维克的拥护者。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全国开始了紧张的参战准备。赫鲁晓夫 没有应征入伍;因为大部分矿工被免服兵役。这时,他已经成为一个熟练的
钳工,在尤索夫卡附近的帕斯图霍夫矿的发电厂做金属装配工,收入也有了 明显的增加。他娶了妻子叶弗罗辛娅,租了一套带有厨房、客厅、饭厅、卧
室的房子。然而,好景不常,随着战争的进行,国内经济形势恶化。生活费 用不断上涨,工资却纹丝不动,矿工的生活状况是江河日下。骚动和罢工江
未因战争而减少。
1915 年 3 月,鲁钦科夫爆发了一次大罢工。赫鲁晓夫又成为领导人之一。 他在群众聚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警察想要逮捕他,但他在工人们的
保护下逃脱了。最后罢工胜利了,矿主被迫妥协。赫鲁晓夫又回到了帕斯图 霍夫矿。罢工期间,矿上来了许多奥匈军队的战俘。罢工结束后,他们同俄
国工人一起为资本家干活。同为被压迫被剥削者,工人们开始由敌视变为友 好相处。战俘中有一些是捷克人。赫鲁晓夫同那些捷克人相处得很好。捷克
人告诉赫鲁晓夫,他们并不想同俄国人打仗,他们只希望过和平友好的生活。 捷克人,俄罗斯人都是斯拉夫人,都是兄弟。赫鲁晓夫时常请捷克人到他住
处吃果酱和茶。身无分文的战俘们为了报答他,就教他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 度的钳工机械制图。当时的捷克工业比俄罗斯要先进得多、捷克人教给他的
这些东西,使他受益匪浅,因为一个金属装配工必须能看懂机械制图。捷克 人还常常同他谈起泛斯拉夫主义运动,告诉他共同的斯拉夫血统是斯拉夫人
团结起来的基础。这是赫鲁晓夫第一次听到有关泛斯拉夫主义的事,他感觉 十分新奇。捷克人讲到的所谓的泛斯拉夫主义的兄弟关系的言论使他十分感
兴趣。其实,捷克人所谈的泛斯拉夫主义理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言 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半个世纪,俄国的沙文主义者就鼓吹过。鼓吹者试图
利用斯拉夫各民族求解放的愿望,以俄罗斯为核心合并斯拉夫各族,尼古拉 一世就据此理论,四处侵略,梦想建立一个由俄国统治的,从易北河到中国,
从亚得里亚海到北冰洋的“斯拉夫帝国”。这实际上是一种大国争霸的理论。
赫鲁晓夫对这一理论的迷恋,说明他当时在政治上还十分幼稚,对马克思主 义的阶级团结的理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观点还远未理解。
赫鲁晓夫参加革命运动,完全是自发的,在不断的工人运动中,锻炼得 逐渐成熟起来。
1916 年,戈尔洛夫一谢比诺夫卡地区周围的工人举行了罢工,矿主们急 忙调来军队弹压,警察向手无寸铁的工人们开枪,死四人,伤两人。顿巴斯
开始了大规模的逮捕。面对警察的镇压,矿工们举行了总罢工。赫鲁晓夫也 参加了。工人们在矿区举着反战标语游行。但他们很快遭到了报复,数百名
矿工被押送到前线充当炮灰,可是,镇压并未让工人屈服。在顿巴斯,罢工 和骚动仍未停止,直到 1917 年 2 月革命。
这天晚上,尤索夫卡人从火车站的工人截获的电报中知道了彼得格勒所 发生的事情。矿工们立即召开会议选举出了临时执行委员会,负责工人代表
苏维埃的选举。赫鲁晓夫被选进工人代表苏维埃,并且成为鲁钦科夫工人代 表苏维埃的领导人之一。他负责逮捕当地的警官,解散警察,建立工人纠察
队。几个月后,鲁钦科夫的工人们又成立了革命军事委员会。赫鲁晓夫也在 该委员会中任职。这个委员会是活跃在顿巴斯地区的布尔什维克帮助建立的
许多革命军事委员会之一。当时,在顿巴斯还有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 孟什维克等其他党派,谁胜谁负难以判断。但赫鲁晓夫已经明确表态支持以
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矿工们组织的群众大会上,赫鲁晓夫高举红旗 喊道:“打倒克伦斯基腐败政府,布尔什维克万岁!”
十月革命的消息不久就传到了顿巴斯。在卢甘斯克、戈尔洛夫卡、马卡 耶夫卡等地,因为苏维埃是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地方政权便顺利地转到
布尔什维克手中。然而,在尤索夫卡市,苏维埃不是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 苏维埃中,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占多数,这些人拒绝承认由布尔什维克
领导的新政府。直到 1917 年 12 月,才被迫进行了选举,尤索夫卡的布尔什 维克党组织的负责人雅科夫·扎马尔耶夫被选为苏维埃主席。由于赫鲁晓夫
在此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本人当选为采矿工业五金工人工会矿场工厂 委员会苏维埃主席。这个苏维埃管辖尤索夫卡八个大矿和其他企业的工会组 织。
这时的赫鲁晓夫已经是一双儿女的父亲。儿子名叫列昂尼德,女儿叫朱 莉娅。作为父亲,他简直无暇顾家。国内战争的爆发,使顿巴斯地区的形势
变得严峻起来。卡列金将军的哥萨克部队从南面威胁着该地区。白卫军已经 占领了顿河附近的几个据点。顿巴斯也受到了中央拉达等资产阶级党派的围
攻,中央拉达在基辅掌握了政权,并且宣布建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面对这 一严峻形势,顿巴斯建立了战斗赤卫队,赫鲁晓夫参加了第一顿涅茨无产者
团,领导鲁钦科夫矿工营,并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
1918 年春,德国军队入侵乌克兰,同中央拉达签订条约,取得了对乌克 兰的开发权,联合中央拉达(乌克兰民族政府)军进逼尤索夫卡。矿工战斗
赤卫队第五军虽然进行了抵抗,鲁钦科夫还是被敌人占领了。赫鲁晓夫这时 刚从抗击卡列金的战斗中返回家乡,结果被通缉。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他躲
进矿井,出没于草原,绕过敌人控制区,逃往库尔斯克省。
不久,赫鲁晓夫加入了红军,在一个步兵师政治部工作。1918 年夏,他 在察里津(后改名为斯大林格勒,现名伏尔加格勒)前线作战。这年的秋天,
他又被派往刚刚组建的第九军政治部。第二年春,他成为第九步兵师第 74
团第二营政委。当时,第九步兵师隶属于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指挥 的骑兵第一军。赫鲁晓夫的部队开始时被迫从奥廖尔撤退到姆岑斯克,后来
向敌人发起了进攻。在 1919 年圣诞节时抵达塔甘罗格,突破了白卫军的防 线,于 1920 年 4
月抵达黑海,攻克阿纳帕后将白军赶下了海。赫鲁晓夫所在 的第九步兵师在阿纳帕暂短地休整五六天后,就向塔曼半岛进发,迫使邓尼 金部队于 5 月 2
日投降。
1922 年初,赫鲁晓夫同 100 多名党员一起被派往家乡尤索夫卡。他们的 任务是尽快恢复顿巴斯的生产。因为顿巴斯是苏联的主要能源基地。赫鲁晓
夫担任鲁钦科夫矿区副经理。
国内战争后的国家满目疮痍:工厂停产、火车停运、工人们饥寒交迫。 人们无法生火取暖。商品奇缺,物价飞涨,一块面包竟卖到 100 万卢布。
1922 年,顿巴斯矿区发生饥荒,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事件。乡村比矿区 的情况更糟。赫鲁晓夫一方面要带领工人在艰苦的条件下恢复生产,另一方
面还要抚养两个幼小的儿女,因为孩子的母亲已经死于 1921 年的饥荒。
要恢复生产谈何容易。首先是没有图纸,其次是没有工程师。没有图纸, 就找一些老工人,把老旧设备拆开,画好图纸,了解结构,研究如何投入生
产。没有专家,一方面用高薪招募资产阶级专家,一方面自己培养。
随着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顿巴斯的情况开始好转。矿井实行了实物 支付的办法——矿工挖的煤越多,得到的面包也越多。从国外买来了第一批
采煤机。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和被动员的平民从全国各地陆续来到了顿巴斯, 同时还运来了食品和衣服。货车从顿巴斯运走了第一批数干吨煤。在顿巴斯,
鲁钦科大矿区被认为是管理最好的。赫鲁晓夫从公寓到工人宿舍,从公家开 的商店到希腊人开的私人肉铺,不仅视察他所管辖的地区,而且还召开各种
会议,发表讲话;还时常亲自下井采煤,帮助工人修理矿井设备,林林总总, 无事不管。
鲁钦科夫恢复了生气,私营商店和公家商店进行竞争,大量的蔬菜、西 瓜和家禽上市了。物价也随之降了下来。肉只卖 15 个戈比一磅。
但是,矿区仍然缺人才,缺少专家和工程师。 尽管高薪聘用了资产阶级专家,但对他们除了不信任之外,还非常反感。
革命初期,大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立场不稳,他们中有些人逃往国外,
有些人则抱观望态度,有些人搞破坏,有些人干脆参与反革命活动。工人们 对资产阶级专家有着强烈的不信任感。如果只是这种情绪,党组织还可以做
做工作:资产阶级专家也并非都是一种类型。可是,因给这些专家特殊照顾 和高工资而引起的工人们的反感,却无法消弭。工人们认为,随着革命的胜
利,他们的物质生活应有所改善。假若人们在法律上真是平等,那么他们在 物质保障方面也应该是一样的。然而,现在这些资产阶级专家却如此特殊,
而工人所拿的工资却比革命前的旧社会还要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专家有 设备齐全的私人公寓,而工人却一无所有。如今这种状况仍然存在。工人的
福利是什么呢?所谓“公共福利”就是离他们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很远的水井 或水管。工人上市场去经常要走泥泞的路,而专家们却可以骑马(一个总工
程师有两匹马和一个驭手)。工人怎么能服气,他们不但对专家,而且对专 家们的妻子和佣人都非常仇视。
在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下,工作经常出问题。赫鲁晓夫很希望能有无产 阶级的专家,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专家。
当上级领导根据他的业绩、准备派他去负责帕斯图霍夫矿区的全面工作 时,赫鲁晓夫却提出申请:免去其党内的职务,以便去尤索夫卡工人专科学
校读书。经过多次坚决的要求,地方党委书记阿布拉姆·帕夫洛维奇·扎维 尼亚金最终同意他去工人专科学校学习。
根据赫鲁晓夫的政治经历,他当选为这所学校的党委书记。 学校的学生都比较成熟,其中有的学生甚至有 10 年以上的工龄,并且有
一半以上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学生们一边上学,一边建设校园。建立了 新的校名,还建起了实验工厂。学生们从大量的旧设备中找来旧机床,自己 修理和改装。
有些学生文化水平较低,为了帮助他们进行专业学习,先要进行必要的 文化补习,学校成立了工人系。赫鲁晓夫便在这个系里学习。他结识了州委
党校的教师和工人系的讲师尼娜·彼得罗芙娜,并于 1924 年同她结婚。赫鲁 晓夫的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新的女主人而一天天好起来。没了后顾之忧,他在
工作上可以更加放开手脚干了。
1925 年,全国的行政管理机构进行了改组,在各州建立了新的行政管理 单位,即区级机构。赫鲁晓夫又被选为顿巴斯彼得罗夫斯克一马林斯克区委 书记。
由于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国民经济情况开始明显改善。矿井得到了所需 要的采煤机、推土机、装卸机、运输机和电力机车。短短的一年内,彼得罗 夫斯克的煤产量就从
2600 万普特增加到 3600 万普特。第一批集体农庄在赫 鲁晓夫所领导的这个区里建立了起来(区委还管辖毗邻的农村);农业获得
了大丰收。赫鲁晓夫的组织才能通过工作上的成绩显露了出来。1925 年,党 的第 14 次代表大会召开,他被选为代表派往莫斯科。
尽管他在列宁逝世时曾作为顿巴斯代表团成员到过莫斯科,但那时逗留 的时间很短,且气氛不合适,对莫斯科的印象还很肤浅。这次,他对莫斯科
的认识就要全面的多了。代表们住在加雷特尼大街 3 号的苏维埃大厦里,大 家睡的是通铺,像木料似地排在一起。早晨,赫鲁晓夫独自一人乘车去克里
姆林宫,结果迷了路。后来的几天,他便早早地步行去会议厅,甚至不吃早 饭,为的是可以早一点到达,同时还可以熟悉和了解莫斯科的市容环境。赫
鲁晓夫所在的乌克兰代表团坐在会议厅的正中,而尤索夫卡代表团又在这个 代表团的第一徘,位置特别优越。他在这里距离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只有
几步远。他第一次亲眼见到了斯大林。会议期间,他还同代表团一起受到了 斯大林的接见并合影留念。这件事令赫鲁晓夫高兴并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
印象。对于一个农夫出身的矿工,能够进出克里姆林宫这个从前只有沙皇和 大臣才能进出的地方,已经是莫大的荣誉,更何况还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
的接见。斯大林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辞都给他留下了新鲜而神奇的印象:斯 大林平易近人、为人正直。
两年之后,赫鲁晓夫又参加了第 15 次党代表大会。作为正式代表,他积 极地支持斯大林、李可夫和布哈林,反对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托洛茨基,
投票赞成把他们及其几十个追随者们开除出党。
这时期,顿巴斯的煤产量已经超过战前水平;工人文化馆已经在区内各 个城镇建立了起来。许多电影院开始放映电影,区电台也开始播音这些
成绩再次证明了他的才能,但是尽管已经从工人专科学校毕业,他的文化水 平仍然不高,与老一代党的领导人相比,他所受过的教育简直算不上什么。
如果按照正常渠道选拔干部,按照综合素质考查,赫鲁晓夫退休时,充其量 不过是个党的中层干部。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1928 年,卡冈诺维奇把他叫到当时乌克兰的首都哈尔科夫,告诉他准备 让他担任乌克兰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副部长。卡冈诺维奇的意图是,调赫鲁
晓夫去加强组织部中的工人代表的成分。当时,赫鲁晓夫表示希望让他回去 考虑考虑。赫鲁晓夫这样说,不是没有原因的。他认为组织部内有很多不可
靠的人,如果他硬着头皮接受这项工作,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哈尔科夫人对 尤索夫卡人表现了不应有的地方主义倾向,赫鲁晓夫认为,这完全是妒忌,
是对顿巴斯,或者准确他说是对尤索夫卡地方组织所取得的成绩的妒忌。
但是,卡冈诺维奇与赫鲁晓夫认识时间不短了,早在 1917 年 2 月革命时 期,两人就有过交往。如今,卡冈诺维奇在乌克兰集体领导中的地位十分不
稳,一些领导,比如彼得罗夫斯基、丘巴尔总是找机会挑他的毛病,降低他 的威信。卡冈诺维奇需要有人支持,尤其是在乌克兰的党中央委员会。赫鲁
晓夫同尤索夫卡党委书记斯特罗加诺夫的关系也十分紧张,考虑到两人之间 的关系在恶化,还是走为上策,赫鲁晓大于是同意了卡冈诺维奇的建议,调
到了哈尔科夫。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若有机会,还是将他调到另一个 工业地区。
正如赫鲁晓夫所料到的,他在哈尔科夫的工作并不惬意。他只是做些文 牍工作——通过看一大堆表格和档案来了解外部世界。他是个好动的人,伏
案工作对他简直苦不堪言。他感觉上当了,他开始三番五次地软磨硬缠,要 求卡冈诺维奇给他调工作。
终于,有一天,卡冈诺维奇给他打来电话,告诉他基辅组织部需要人, 如果同意,那就自己买张火车票,动身吧。
赫鲁晓夫第二天便到达了新的工作单位。同哈尔科夫相比,赫鲁晓夫在 基辅过得要愉快得多。只是一些民族主义分子时常出些难题。一些失业者打
着红旗上街游行,要求工作。他想让失业者去顿巴斯工作,但遭到了反对, 人们说,他们宁肯在基辅失业,也不会去顿巴斯。对于基辅人来说,顿巴斯
是个落后而野蛮的地方,这令赫鲁晓夫十分恼火。
同基辅相比,尤索夫卡仅是一个小村庄而已。赫鲁晓夫在这里感到了先 进与落后的差别,他对大城市居民的那种傲慢与偏见非常反感。他不愿意再
在这里工作。他决定离开这里去学习,去深造。他来到哈尔科夫。此时卡冈 诺维奇已调到莫斯科,赫鲁晓夫找到接替卡冈诺维奇工作的柯秀尔,希望柯
秀尔写一封介绍信,介绍他去莫斯科工学院学习深造,他希望将来能成为一 名无产阶级冶金家。
莫斯科工学院于 1929 年开办,为的是培养又红又专的从事国民经济工作 的党的高级干部。就入学申请而言,学院优先录取工人阶级出身的党员干部。
赫鲁晓夫完全符合这一标准。
马克兰党中央政治局会议经研究决定免去赫鲁晓夫在乌克兰所担任的所 有职务,以便他去莫斯科工学院学习。赫鲁晓夫如愿以偿了。
赫鲁晓夫在工学院的头一年并不顺利。学校对他说,由于他在行政管理 方面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不适合在这里学习,这里可是培养经理和厂长
的地方,他还不如转到中央委员会的马列主义课程班去。赫鲁晓夫眼看理想 即将成为泡影,不得不去请求老上级卡冈诺维奇。又是卡冈诺维奇在这关键
时刻助他一臂之力,赫鲁晓夫得以在学院留下来。
莫斯科工学院的院长是曾任卫生人民委员的卡明斯基,督学是国家计划 委员会主任古比雪夫,可见这所学校很受联盟中央的重视。学校左右两派的
斗争是中央党内派别斗争的缩影。尽管赫鲁晓夫刚到莫斯科不久,但是他已 经以其支持总路线的鲜明政治态度而崭露头角。他虽然未被提名为第 16 次党
代表大会的代表,但中央委员会还是发给了他一张大会的长期列席证。使他 听到了斯大林所作的总结报告。
在第 16 次党代表大会期间,学院内的两派斗争非常激烈,以致赫鲁晓夫 一度被排挤。学院内支持布哈林和李可夫的人曾一度占了上风。当《真理报》
发表了一封反映学院情况的信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学院课程停了下来, 召开了党组干部会议。赫鲁晓夫成为学院党组书记。
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党内的活动自此开始了。从他参加革命到在莫斯科站 住脚,只经历了短短的 13 年。这 13 年中,赫鲁晓夫连续几个三级跳,从一
个矿区的副经理一变成为莫斯科高等学府的党组书记,很难分清是才能还是 机遇,使他如此升迁。
在 14 次代表大会上,他和多数派反对以季诺维也夫为首的列宁格勒反对 派。在 15 次代表大会上,他支持斯大林、李可夫和布哈林将季诺维也夫、加
米涅夫和托洛茨基开除出党。而第 16 次代表大会后,他又支持斯大林反对李 可夫和布哈林。
那么,赫鲁晓夫真的理解布哈林与斯大林之间、“右倾反对派”与总路 线支持者们之间分歧的实质吗?按照赫鲁晓夫以前的阅历及后来所表现的理
论修养,可以说他根本弄不懂,他自己也承认不懂。是支持继续执行新经济 政策,还是支持停止这一政策;能够靠掠夺农村,让农民交付“贡税”来实
现工业化吗?在农村是要急风暴雨式地消灭富农阶级以实行全盘集体化还是 发展多种经营走合作化道路;是保持党内的民主还是树立个人崇拜;所有这
些问题,对于赫鲁晓夫来说都过于复杂。一切妨碍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想 法和行动都必须被清除。阶级本能是赫鲁晓夫作出抉择的依据。
不久,赫鲁晓夫就闻名于莫斯科的党组织和中央委员会了。在 30 年代, 党组织生活比较频繁,莫斯科市每半年或一年要举行一次区党代表会议。每
次会议上,都会有人事变动。1931 年 1 月,又召开了一次鲍曼区党的代表会 议。赫鲁晓夫接替了他的反对者——希林,被选为区党委书记。希林曾在选 派第
16 次党代表会议时,反对赫鲁晓夫作为代表参加会议。看来,“坚冰已 被打破”,曙光就在前边。赫鲁晓夫这时已经预感到,他的前途将是很光明 的。
几个月后,赫鲁晓夫又被调到莫斯科的红色普列斯尼亚区,接替柳京担 任区委第一书记。柳京作为党内反对派已被流放。派赫鲁晓夫上任,无疑是
要他去肃清该区党组织中的“柳京分子”。红色普列斯尼亚区是个比较重要 的区,它曾在 1905 年革命中起过比较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个区比鲍曼区在政
治上更重要。实际上,它是莫斯科的首要区。又过了半年,赫鲁晓夫在又一 次市级会议上被选为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担任这一职位对赫鲁晓夫而言就
意味着必须放弃完成高等教育的机会。事实上,这几年他就没有怎么好好读 过书。党内一直在肃清反对派。反右倾、反左倾,一个斗争接一个斗争,赫
鲁晓夫始终冲在前头,他诚心诚意地站在斯大林一边,尽管他反对的季诺维 也夫、加米涅夫、托洛茨基、李可夫、布哈林等都是老一辈革命者,曾经为
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他问自己,他若不站在多数派一边,怎么知
道自己是正确的呢。作为战士,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取胜。一个“聪明人”不 要自以为是,只有服从大家才符合党的要求,因为每次晋升时,每次选举时,
必须是以多数票通过方能算数。
赫鲁晓夫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接过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的职务。他没有 退路,有再多的困难也要往前闯。一年之后,他又成为莫斯科州委的第二书
记。第一书记是卡冈诺维奇。几年来,赫鲁晓夫的晋升几乎都是卡冈诺维奇 的举荐。起初,他以为应该感谢这位老上司和老相识,但后来发现,这同斯
大林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党的莫斯科市委委员及莫斯科各区的区委委员的 选举,都是要经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同意。是否可以选举某人进区委或者市委,
最后的决定权在内务人民委员部。一次,在莫斯科党代表会议上,伏龙芝军 事学院的一位军事委员作为候选人参加市委委员的选举。大家一致认为他是
一位好同志,当念到他名字准备进行表决时,突然有人送来内务人民委员部 的条子。条子上说:“请采取措施,不让这个人进党的市委。他不可信,他
同人民的敌人有联系,即将逮捕他。”这时,任何人的表态都是没有用的。 赫鲁晓夫的晋升肯定是经内务人民委员部审查后通过的,选举和推荐虽
然起一点作用,或者说是比较重要的作用,但内务人民委员部一张二指宽的 纸条,可以将前两者完全推翻。卡冈诺维奇如果不弄清上面的意图,他也不
会冒然推荐,要知道,他并不是那种甘为人梯的人,更何况赫鲁晓夫的职位
离自己越来越近,这本身就是一个威胁。 赫鲁晓夫觉得是斯大林一直在通过其妻子娜杰日达·谢尔盖那芙娜·阿
里卢耶娃注意着他。 阿里卢耶娃是赫鲁晓夫在工学院的同学。虽然不在一个系里,但是都是
党员干部,赫鲁晓夫作为书记经常要和下面的干部碰头。学院里发生的事情, 阿里卢耶娃会在家里的餐桌上提起,赫鲁晓夫的一些表现,积少成多会在斯
大林的脑子里留下印象。赫鲁晓夫成为莫斯科市委书记之后,曾到斯大林家 做客。他发现阿里卢耶娃将学院维护总路线斗争的情况反映得非常详细,其
中有些细节,甚至连赫鲁晓夫自己都忘记了。
赫鲁晓夫后来的经历,愈发证实了这一点。在随后的年代里,学院中的 大多数同学,在党组织中一起战斗过的同事,都被当做人民的敌人而被处决,
而他却活了下来。这说明娜杰日达·阿里卢耶娃的汇报影响了斯大林对他的 态度。
1934 年,赫鲁晓夫在第 17 次党代表大会上被选入苏联共产党(布)中 央委员会。赫鲁晓夫同斯大林一样比全票只差六票当选。赫鲁晓夫感到非常
兴奋:他的票数居然和斯大林的票数一样多。
1935 年,卡冈诺维奇被任命为交通人民委员,免去了在莫斯科党组织内 的职务,赫鲁晓夫被提升,接替了卡冈诺维奇的职务,成为莫斯科州委兼市
委第一书记。这是一个要职,因为当时的莫斯科州包括后来苏联的图拉州、 卡卢加州、梁赞州和加里宁州。赫鲁晓夫这一年刚刚 40 岁。
五年来,他从一个工学院的学生成为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对此,他既 感到高兴,又感到害怕。他想道,党内的职务是选举的,若有朝一日他不再
当选,他于什么呢?他把自己一直保留下来的钳工工具——卡钳、千分尺、 直角尺收拾好,以便有一天能回到金属装配工的老本行去。
莫斯科的工作是紧张而辛苦的,插手的人也很多。事无巨细,都有人过 问。
一天,赫鲁晓夫得到通知,叫他打一个电话。接话人是斯大林。斯大林 在电话里告诉他,有人反映莫斯科的公共厕所的情况很糟,人们到处寻找,
却找不到地方大小便,这样子下去是不行的,必须尽快建造起足够数量的清 洁的现代化收费厕所。
当时的莫斯科简直是个巨大的基建工地,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到锤子的 敲击声,掘土机的挖掘声,混凝土搅拌机的搅拌声。到处是一堆堆等待清理
的碴土:轴承工厂正在建造,煤气和电力厂在安装设备,炼油厂在吊装油罐, 莫斯科河上的桥梁计划改建100 多项工程同时并举。赫鲁晓夫的工作担
于相当重,他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除了对诸如工厂、住宅、学校、文化宫、 电影院、公共厕所建设工作进行监督之外,还具体领导在莫斯科建立苏联的
第一批无轨电车路线及建造莫斯科地下铁道的工作。
这两项工作都代表着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地下铁路。按赫鲁晓夫 的说法,当时人们把建造地下铁道几乎当做是不可思议的事,甚至在后来考
虑进行宇宙飞行时也没有这样为难。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工程动用了七万多 人。赫鲁晓夫几乎每天都要穿上工作服,视察正在施工的隧道,检查进度,
帮助解决问题,有些技术问题甚至要向斯大林汇报。
1935 年,莫斯科市民庆祝地铁第一期工程落成。由于赫鲁晓夫对地铁的 建成所做出的努力和功绩,他被授予列宁勋章,这是他获得的第一枚勋章。
这一年的《工人莫斯科》报发表了一篇评论,评论中说:“赫鲁晓夫同 志是一位经受过斗争和党的工作考验的工人,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他是十
月革命后在斯大林教育下的那一代党的工作人员中的杰出代表。尼·谢·赫 鲁晓夫是在运用斯大林的工作方法的著名能手卡冈诺维奇同志的指导下,在
近年里和党一起逐步成长起来的,他是我们光荣的莫斯科党组织的好领导。” 这是对赫鲁晓夫从顿巴斯走向莫斯科以及赫鲁晓夫、卡冈诺维奇、斯大林三
者关系画龙点睛的描述。
第 二 章
乌克兰第一书记
1934 年 12 月 1 日晚,赫鲁晓夫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卡冈诺维奇打来 的。他在电话里说:“我在政治局里打电话。马上到这里来。有紧急事情。”
赫鲁晓夫赶到克里姆林宫,看到卡冈诺维奇一脸的惊慌神情。卡冈诺维 奇告诉他,基洛夫在列宁格勒被暗杀了。现在要组成一个代表团到列宁格勒
去,代表团成员包括斯大林、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再加上从莫斯科党组 织和莫斯科工人阶级里选派的 60 个人。由他率领这个代表团去列宁格勒,守
灵后伴送基洛夫的遗体回莫斯科。 赫鲁晓夫直接赶到莫斯科市委,凑齐了一个代表团,当夜就动身去了列
宁格勒。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和莫洛托夫已坐专车提前动身了。 对于事情的原委,赫鲁晓夫他们都不大清楚,只知道谋杀基洛夫的凶手 是一个叫尼古拉耶夫的人。12
月 22 日,苏联在有关基洛夫案件的通报中说,
尼古拉耶夫是地下恐怖组织的成员,该恐怖组织是由原季诺维也夫反对派成 员组成的,名为“列宁格勒总部”。
党的领导们轮流站在灵柩旁守灵。卡冈诺维奇的情绪始终没有调整过 来,像是受到了很大的惊吓。斯大林守灵时,人们看不透他的心理活动,其
实,在他平静的外表下,正酝酿着一场风暴。
1935 年 1 月 18 日,联共(布)中央发出关于基洛夫惨遭暗杀的秘密信, 警告各地党组织“要防止政治上泰然自若和庸俗的粗心大意”。信里说:“布
尔什维克不应当高枕无忧和粗心大意。我们需要的不是泰然自若,而是警惕 性,真正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警惕性,必须记住,敌人的处境愈是绝望,他们
就愈想把极端手段作为他们反苏维埃政权斗争的垂死挣扎的唯一手段。”这 封信完全是斯大林的口气。
被控和“列宁格勒总部”有牵连的干部陆续被逮捕,全国性的肃反运动 开始了。
从 1935 年到 1938 年,大约 3 年半的时间,苏联的“间谍”越肃越多、 越杀越多。人人自危,互不信任,整个国家出现了一种危机。卡冈诺维奇等
人向斯大林报告,希望停止肃反运动。叶若夫被撤销内务人民委员职务,由 贝利亚接替,大规模的肃反运动才逐渐平息了下来。
肃反的结果是党和国家的许多领导人被杀害。第 17 次党代表大会选出的
71 名中央委员中有 51 名被处死,2 名被迫自杀;68 名候补中央委员中有 47 名被处决。列宁建立的第一届人民委员会,连列宁在内共 15
名委员,最后还 剩 5 名,除列宁病逝之外,8 名被杀,1 名被驱逐出苏联。在 6 名元帅中,图 哈切夫斯基、加马尔尼克、叶戈罗夫、赫留赫尔 4
名被杀害,只留下伏罗希 洛夫和布琼尼。
肃反运动同样未能使乌克兰幸免。州委和区委书记、人民委员、工厂厂 长、市苏维埃和区苏维埃主席、学者和作家都纷纷在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牢房
里丧生。乌克兰共产党(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几乎全部遇难,其中有:C·库 德里雅夫采夫、П·柳布钦克、H·吉米洛、B·查东斯基和 M·哈塔耶维奇。
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著名的历史学家 H·波波夫被捕后死于狱中。 乌克兰领导人中未被逮捕的只有被委派短期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的
斯·柯秀尔及被委派短期担任古比雪夫州委第一书记的帕·波斯特舍夫和在 莫斯科被任命为革命博物馆长职务的 T·彼得罗夫斯基。1937 年,被捕的乌
克兰共产党员约达 15 万人。不久前出席乌克兰共产党(布)第 13 次代表大 会的原共和国领导干部,几乎无一幸免。
1938 年初,斯大林让赫鲁晓夫担任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此前的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上,赫鲁晓夫成为主席团成员。会议期间召
开了联共(布)中央全会,会上,赫鲁晓夫被提名取代帕·波斯特舍夫,担 任政治局候补委员。他成了苏联党和国家 10 位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在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和中央全会结束之后,1 月 29 日,报纸上刊登 了一份公告,宣布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尼·赫鲁晓夫担任
代理第一书记。
肃反扩大化使赫鲁晓夫在前进的道路上加快了步伐,换句话说,赫鲁晓 夫是这次大清洗运动的得益者。很多比他更有资历和才能的党和国家的领导
人死于非命。这几年,他虽也是战战兢兢,惟恐噩运降临在他的头上,但总 算挺了过来。
现在让他去担任乌克兰的最高职位,他却不太想去,原因有三:首先, 让他取代科秀尔,他实在于心不忍。1929 年,当科秀尔接替卡冈诺维奇担任
乌克兰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时,是他批准了赫鲁晓夫去莫斯科上学,没有科 秀尔的批准,赫鲁晓夫绝没有今天的地位。其次,科秀尔无论从经验和资格
方面都强于赫鲁晓夫。何况,科秀尔在乌克兰的影响和口碑都不错。赫鲁晓 夫怎能超过他呢?赫鲁晓夫认为这顶乌克兰第一书记的帽子对于他自己的脑
袋来说简直有些太大了。最后,是民族问题,他担心乌克兰人,特别是乌克 兰知识分子会对他很冷淡。
赫鲁晓夫基于这种想法,对斯大林说:“派我一个俄罗斯人到乌克兰去 没有什么意义。”
“柯秀尔不是俄罗斯人,对吗?他是波兰人。为什么一个俄罗斯人同乌 克兰人相处会比一个波兰人更感困难呢?”斯大林反驳说。
“柯秀尔可能是波兰人,但是他能用乌克兰语发表演说。再者,柯秀尔 比我有更多的经验。”赫鲁晓夫解释说。
“不许多辩,你就去乌克兰。”斯大林生硬地打断了他。
“那很好。我将尽我所能去工作,使乌克兰党重新健全起来,不辜负您 对我的信任。”赫鲁晓夫不得不结束了谈话。
赫鲁晓夫对离开莫斯科深感惋惜,但也为进入政治局和受命于这样一个 高职位而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他将成为仅次于俄罗斯共和国的第二大共和 国的首脑。
赫鲁晓夫临去乌克兰前,斯大林对他说:“我知道你对于城市和工业有 偏爱,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你,不要只注意工业和城市的管理,忽略了
你对农业的责任。特别要注意,不要将你的全部时间放在顿巴斯。你在工业 方面不会碰到像在农业方面那样多的问题。要记住:乌克兰的农业对于苏联
是非常重要的。想一点儿办法,把我们在那里的农业生产组织得更有效一 些。”
尽管赫鲁晓夫偏爱矿业和工业,因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在从事这方 面的工作,但斯大林的话,赫鲁晓夫称之为“警告”,不能不认真对待。他
尽其所能地学习关于农业的各项知识。他用了很多时间到乌克兰各地旅行,
访问农庄与农村,同农学家和农庄主席谈话。
从 1939 年 1 月起,在沿波兰边界的乌克兰西部地区的所有农庄里,马匹 不断死亡。当时,战争正在逼近,对于军事工业还不发达的苏联,马匹不单
是牲畜,还是重要的运输工具。这是一件严重的事情。赫鲁晓夫决定调查此 事。内务人民委员乌斯品斯基认定是德国人的间谍在破坏苏联的经济和作战
能力。他列举了两个人,一个是哈尔科夫兽医学院的教授,犹太人;一个是 哈尔科夫畜牧学院院长,乌克兰人。
通过审问,赫鲁晓夫发现了疑点,便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调查马匹神秘 死亡的原因。然而,委员会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曾经成立过
类似的委员会,然而当马匹继续死亡时,委员会就被解散,委员会成员不是 被逮捕,就是被清洗。人们认为,被选入这个委员会,就注定会交上厄运。
赫鲁晓夫召见了乌克兰科学院院长鲍戈莫列茨,这是一名非党人士。
赫鲁晓夫对来人说:“你知道在我们的农庄里马还在继续死亡。我们一 定要想些办法。”
“有什么办法好想呢?”科学院院长问。
“我无法相信科学在这里竟会完全无能为力。如果我们一齐努力的话, 我们是一定能够找出并查明死亡的原因的。我们应该再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调
查。我知道,因为过去的委员会的成员遭到逮捕,你的同事都怕被派到这些 委员会去。但是如果由你科学院院长来当主席,我肯定其他的专家们会自愿
地同你一道工作的。我答应亲自参加委员会的所有全体会议,并听取你的科 学家们的报告。为了使你的委员会不致受到任何控告的危险,内务人民委员
乌斯品斯基同志也将参加。我提议我们同时采取另一预防措施:我们将建立 两个委员会,彼此平行地工作。这样,其中一个委员会取得结论的机会将增 加了一倍。”
实际上,赫鲁晓夫建议设立两个委员会的想法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万一 破坏分子打入其中一个委员会,还有另外一个委员会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
科学院院长勉强同意了。两个委员会经苏联农业人民委员部批准之后, 赫鲁晓夫为保证绝对安全,又成立了一个以维尔京斯基教授为首、由来自莫
斯科的俄罗斯科学家组成的第三委员会。 结果,多勃罗特科教授所率领的乌克兰委员会首先得出结论,认为马匹
生病是干草受潮后滋生出一种病菌造成的。 由于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之间的隔阂与偏见,维尔京斯基教授的委员会
极力否认上述结论。赫鲁晓夫为避免两委员会的冲突,建议继续调查。 最后,维尔京斯基承认多勃罗特科教授委员会的结论是正确的。解决的
办法很简单,不使用受潮的干草、不再让干草受潮。斯大林始终密切地注视 着这一调查的进行。当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汇报这一工作结果时,斯大林签
发了授予多勃罗特科教授劳动红旗勋章、维尔京斯基教授荣誉勋章的决定。
这一事件的圆满结束,不单是农业上的胜利,也是道德和政治上的胜利。 此前,已经有很多乌克兰族的集体农庄主席、牲畜饲养员、农学家、畜牧专
家和科学家被当做人民的敌人而失去了生命。
在这一事件之后,随着乌斯品斯基的被撤职,人们之间互不信任、相互 猜疑的气氛逐渐消除了。镇压减少了,党的队伍与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得到
了补充,农业的情况开始好转。然而,战争却毫不留情地在日益逼近。
1939 年 8 月 22 日,星期六,赫鲁晓夫因来莫斯科参观全苏农业展览馆
中的乌克兰馆,回去之前在斯大林的别墅做客。斯大林告诉他,德国外交部 长里宾特洛甫将要来苏联访问。斯大林笑着并观察赫鲁晓夫听到该消息后会
有什么反应。赫鲁晓夫一开始膛目结舌,以为斯大林在开玩笑,他说:“为 什么里宾特洛甫要来看我们?他叛变到我们这边来了吗?还是什么?”
“不,”斯大林说,“希特勒给我们发来一份电报说,‘我要求你,斯大林 先生,接待我的部长里宾特洛甫,他将带去一些具体建议’。我们已同意明 天与他会见。”
赫鲁晓夫告诉斯大林,他已与布尔加宁和马林科夫约好第二天在伏罗希 洛夫的猎场打猎。斯大林对他说:“行啊,明天你在这里也没有什么事情可
做。我将与莫洛托夫一起会见里宾特洛甫。当你打猎回来后,我会让你知道 希特勒有些什么想法以及同里宾特洛甫会谈的结果。
第二天,当赫鲁晓夫回到别墅将猎物烹制成菜肴时,斯大林告诉“猎人 们”,里宾特洛甫带来一份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草案,双方已经签了字。
这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此前,从 8 月 12 日到 21 日,苏法英正在进行三国谈判。谈判的主要内 容是讨论三国军事行动的方案。苏联认为只有结成包含具体军事义务的可靠
有力的同盟才能保卫世界和平。尽管波兰危机日益尖锐,欧洲战争一触即发, 但英法仍未采取积极认真的态度。苏联派出了以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大无
帅为首的具有签约全权的代表团,而英国代表团团长是一名中将军衔的兵团 司令,英国代表团团长仅是一名没有全权证书的退休海军上将。英法两国代
表团不顾形势的紧迫,不乘飞机而乘轮船,用了近一周时间,于 8 月 11 日方 才到达莫斯科。8 月 12
日军事谈判开始后,苏联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提出 了一项关于三国共同抗击侵略的联合军事行动方案。方案中具体规定了相互
实行军事援助的内容和方式。英法代表团根据本国政府的指示,只空谈军事 合作的目标和原则,不提具体方案,不愿承担任何具体的军事义务。在苏联
代表的一再追问下,英国代表表示英国只能派出五个步兵师和一个机械化师 参加共同抗德作战。在讨论相互援助的方式时,苏联提出苏德之间无共可的
边界,苏联要援助英法必须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国土,因此要求英法政府敦 促波罗两国同意苏军过境。对此,英法政府久久不作答复。斯大林认为英法
在“过境权”问题上的推诿态度以及英德在幕后进行的秘密谈判已证明它们 没有同苏联进行有效的军事合作的真诚愿望。因此,他对英法的怀疑和不满
大为增加,决定中断同英法的谈判,8 月 21 日,伏罗希洛夫宣布,由于谈判 中的基本问题得不到答复,苏联被迫决定无限期地休会。正因为休会,伏罗
希洛夫才有暇在自己的猎场接待赫鲁晓夫一行。
8 月 23 日,斯大林出席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字仪式。条约的主要内 容是:苏德双方保证绝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采取任何武力行动、任
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缔约 另一方将不给予该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双方将就与他们的共同利益有关的
问题交换情报,进行协商。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 方的任何国家集团。缔约双方应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一切争端。条约有效期为
10 年。在这个互不侵犯条约中还附有“秘密附加议定书”,对双方在东欧的 势力范围界线作了规定:当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
维亚属苏联势力范围,德国和苏联在波兰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纳雷夫河、 维斯瓦河和桑河一线为界。在东南欧方面,德国表示对苏联所关心的比萨拉
比亚的利益将不插手。 斯大林知道这是希特勒的一个骗局,他对赫鲁晓夫等人说:“我知道希
特勒想干什么。他以为他会令我上当,但实际上倒是我愚弄了他!” 当时,伏罗希洛夫、贝利亚以及其他一些政治局委员都在场,斯大林接
着说:“有了这个条约,可以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置身战争之外,我们将能 保持中立并能保存我们的力量。然后,我们将会看到情况的发展。”
随后,赫鲁晓夫返回了基辅,开始以基辅特别军区军事委员的身分参加 战争的准备工作。数十个师被调到波兰边界并于 9 月 17 日越过边界,以占领
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土地,几乎没有什么作战行动。在赫鲁晓夫看来, 苏联部队和当地的居民都为西乌克兰并入苏维埃乌克兰而感到高兴。但也有
一些乌克兰人对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条约(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十分不 满,认为苏维埃政权在乌克兰只是临时的,应该以冠松线作为边界,这条线
比条约规定的新界线更向西。
西乌克兰的许多波兰知识分子对红军的到来则感到惊恐。这些人刚刚经 历了德国的统治。他们眼见波兰政府被纳粹击溃,华沙成了废墟,其他城市
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红军会来做什么呢?
为了取得西乌克兰波兰知识分子的支持,赫鲁晓夫努力在波兰人中做工 作。他选择了一个名叫华西列夫斯卡的女作家。这位妇女刚从华沙步行逃到
西乌克兰,她身穿羊皮外衣,脚登黑色靴子,就像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这 也许是为了避开德国人的注意。她告诉赫鲁晓夫,西乌克兰的波兰知识分子
普遍认为,苏联和德国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是对波兰主权的践踏,苏联人比 德国人好不了多少。
波兰和俄罗斯自古以来战争不断,苏维埃俄国与波兰在政治制度上又不 一样,波兰人有这些看法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赫鲁晓夫一方面逮捕那些对苏维埃政权抱不信任态度的人,一方面筹划 建立西乌克兰人民的组织。
10 月,在乌克兰成立的人民会议通过了关于西乌克兰并入乌克兰共和国 版图的宣言。赫鲁晓夫和乌克兰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作为贵宾参加了这些 会议。
对波兰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合并是斯大林将国境线向西推进,以便 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构筑一条“东方战线”防御地带的第一步。
11 月 1 日和 2 日,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并分别并 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共和国。并入的面积达 20 万平方公里,人口
1300 万。
建立东方战线的另一重要行动是与芬兰的领土交涉。从 1938 年 4 月起, 斯大林就以加强北方防务需要为由,多次提出要求允许苏联租借芬兰和芬兰
湾的芬兰所属岛屿,以便设防。芬兰政府表示坚持中立政策,拒绝斯大林政 府的建议,但保证不允许任何外国利用芬兰领土作为进攻苏联的基地。在苏
联的倡议下,1938 年 12 月苏联和芬兰在莫斯科举行秘密谈判。1939 年 10
月,苏联向芬兰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指出为了保障列宁格勒的安全,要求靠 近列宁格勒的芬兰边界向北推后 20—30 公里,并把卡累利阿地峡南部等地区
2700 平方公里的土地割给苏联,苏联将以两倍于此的东卡累利阿的地区作为 交换。此外,备忘录还要求每年以 800 万芬兰马克租借汉科半岛 30
年,并割 让芬兰湾的一些岛屿。芬兰拒绝租借海军基地汉科港,但答应调整边界,割
让芬兰湾的一些岛屿。11 月 28 日,苏联宣布废止 1932 年签订的苏芬互不侵 犯条约。第二天,苏联宣布断绝两国外交关系,并向芬兰提出最后通牒。
这一天,赫鲁晓夫来到莫斯科。斯大林邀请赫鲁晓夫去他那儿吃饭,并 告诉他莫洛托夫和库西宁也来。库西宁当时在共产国际工作。
当赫鲁晓夫来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的住处时,斯大林、莫洛托夫和库西 宁正在谈芬兰问题。库西宁将成为新的卡里利阿一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的领导人。谈话中,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应该给芬兰人最后一次机会来接 受苏联人的要求。如果芬兰不答应苏联人的最后通牒,苏联就将采取军事行
动。斯大林告诉赫鲁晓夫:“我们今天就开始。”
四个人围坐在房间里,等着电话。最后通牒的时限早就规定好了。规定 的时间到了,炮兵元帅库利克开始指挥炮轰芬兰边界。斯大林认为芬兰人立
刻就会屈服。赫鲁晓夫也认为,只要他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 服从。在座的人都没有人想到会发生战争。
突然,电话铃响了,芬兰人并没有沉默,他们开始用炮火还击。苏芬战 争开始了。
战争开始几天后,赫鲁晓夫回到了乌克兰。赫鲁晓夫仍然相信苏联的优 势是不可估量的,苏联和芬兰的争执会很快得到解决,苏联不会有什么伤亡。 然而事与愿违。
战争顽固地拖下去。芬兰人英勇而善战。他们在卡累利阿地峡沿着“曼 纳海姆防线”出色地部署了防御设施,使苏联部队试图从这条战略通道向前
推进的计划以失败而告终。斯大林很快就认识到自己失算了。苏联军人所面 对的是坚固的钢筋混凝土防御工事和部署得很有成效的火炮阵地。苏军伤亡
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到了冬天,斯大林决定绕过卡累利阿地峡,从拉多加湖 去袭击没有防御工事的北方。但当苏军试图从背后袭击芬兰人时,他们发现
自己的处境更为不妙。芬兰人本是个生长在北方而又爱好体育运动的民族, 他们几乎在学会走路之前就已经学会了滑雪。苏联人遇到了用速射自动步枪
武装起来的滑雪部队。苏联人也试图学芬兰人的样子穿上滑雪板,结果是行 动更为笨拙缓慢,因为大多数人未经过专门的滑雪训练。于是,全苏联各共
和国开始招募专业运动员。政府官员们隆重地欢送他们,人们相信这些运动 员定会凯旋。结果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且得道多助的芬兰人使这些滑雪运 动员受到重创。
斯大林同赫鲁晓夫讲起战况时沉重而忧郁他说:“我们的部队在深雪中 前进。部队里有许多乌克兰人。最初,他们精神饱满他说:‘那些芬兰人在
哪里?让我们去干掉他们!’这时,机枪突然打来,我们的人倒下去了。” 芬兰人在林海雪原中,身披白色斗篷,以树枝为掩护,像布谷鸟一样隐
藏在树丛中,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保卫自己的家园,与苏联人顽强地周旋
着。 斯大林对军方、对伏罗希洛夫大发雷霆。他当着赫鲁晓夫的面责骂伏罗
希洛夫,伏罗希洛夫也气得发疯,胀红着脸,对斯大林大喊大叫:“所有这 一切只能怪你自己!消灭我们老一辈红军的就是你这个人,我们最好的将军
都是被你杀害的。”斯大林厉声打断了他,伏罗希洛夫立时拿起一只盛有烤 小猪的盘子在桌子上砸得粉碎。对于伏罗希洛大的指责,斯大林不能容忍。
要在前两年,伏罗希洛夫很可能会作为人民的敌人被镇压,现在他只是被免 去了国防人民委员的职务。
赫鲁晓夫在这次不愉快的会见后回到了基辅。铁木辛哥元帅来看他,告 诉他,他已被通知去莫斯科,接替麦列茨科夫去指挥苏军驻卡累利阿地峡部 队。
铁木辛哥指挥苏军全力从正面发起进攻。他动用空军、炮兵,切断铁路 运输线,轰炸桥梁,炸毁火车头,摧毁碉堡。经过四个月,苏芬战争终于结 束了。
苏芬战争暴露了苏联军队的弱点。希特勒观察苏芬战争所得出的估计是 不难想象的:“苏联对付这样一个国家很勉强,而我们只要几个小时就能解
决它。如果用我们最好的装备和训练良好、组织完善的大部队去进攻俄国人, 他们还能剩下些什么呢?”
实际上,希特勒想的不止是这些,他比苏联人看到的还远。他说:“苏 联高级军事干部最优秀的部分已于 1937 年被斯大林消灭了。这样一来,那些
正在成长的接班人暂时还缺乏作战所必需的“智慧。”这一点,希特勒和伏 罗希洛夫看法是一致的。
建立东方战线的最后一次行动是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比萨拉比 亚的归属问题自十月革命后,在苏联和罗马尼亚之间一直存在争议。1940 年
6 月 26 日,苏联照会罗马尼亚政府,要求归还被强行夺去的原苏联领土比萨 拉比亚,并要求将布科维纳北部移交苏联,作为罗马尼亚占领比萨拉比亚 22
年的补偿。罗马尼亚在向英国、德国、意大利求援无望后,答应了苏联提出 的要求,将整个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割给苏联。这些地区居住的大部分
是乌克兰人。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直到这时才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因此 它与比萨拉比亚的大部分地区合并成一个新的加盟共和国,即摩尔达维亚共
和国。比萨拉比亚的其余部分和布科维纳并入乌克兰。因此,几乎所有乌克 兰人都住在一个单一的共和国里了。
苏联通过建立东方战线把西部国界向西推进了 150—400 公里,扩大了苏 联的防御空间,增加了苏联人心理上的安全感。而斯大林的讲话使人们更加
认为战争不会来临。斯大林说,人民应该相信,席卷欧洲其余部分的这场战 争不会把他们卷进去。不只是斯大林,其他政府领导人也这样讲,致使人民
放松了警惕。加里宁在庆祝十月革命 23 周年时发表讲话说:“在所有大国当 中,苏联是唯一没有卷入战争并严格奉行中立的国家。在全世界都处在
这场战争的魔掌下的时候,没有参加战争是极大的幸运。”这种看法似乎不 错。1941 年农业收成不错,工业生产形势也看好;煤产量蒸蒸日上,西乌克
兰的石油滚滚不断。赫鲁晓夫跑遍了乌克兰共和国的许多地方,到处发表演 说。他在一次演说中对玉米大加赞赏。他认为玉米是一种大有前途的极好的
农作物。他要求在乌克兰大大增加玉米的播种面积。
赫鲁晓夫在共和国的知名度也如日中天,已经有几个集体农庄以他的名 字命名,而且在庆祝顿涅茨克工学院建立 20 周年之际,他的名字也加到了这
所学院名称的前头。
尽管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十分尊敬信赖,但对他关于德国两年内不会在东 线开战的说法还是不大放心。苏德边界的情报时时困扰着他。基尔波诺斯上
将也是如此,他现在是基辅特别军区司令。
下一页 尾页 共1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