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香港股灾重温

吕志华(当代)
香港股灾重温
熊市数据文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计算过,每一次熊市的跌幅有多大?每一次的跌市持续的时间又有多久?以下是本港过去有恒生指数以来,五次熊市的资料。
  第一次熊市恒生指数从120点下跌到58.61,所需时间不详,跌幅约51%。
  第二次熊市恒生指数从一九七三年三月九日的1774.96,大幅暴泻到七四年十二月十日的150.11,需时共一年零九个月,跌幅高达91.5%。
  第三次熊市恒生指数从八一年七月的1810.20开始,反复跌到八二年十二月的676点,需时共一年零五个月,幅度约63%。虽然熊市的最低点已见,但刚巧遇上了香港九七前途这问题,因此港股未能回升,只是在低位大幅波动,反复争持到八四年中。以此计算,这次熊市持续的时间则达三年之久。
  第四次熊市恒生指数从八七年十月一日的3968.70开始,最低跌到同年十二月七日的1876.18,历时仅二个月左右,跌幅则达53%。
  第五次熊市则发生在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五日,当日恒生指数为3329.05,下跌到六月六日的2022.15,这跌市同样历时很短,不足一个月的时间,跌幅亦不算太大,共跌去
  39.26%而已!
  有人亦把九○年美、伊战争所触发的跌市视之为一次迷你股灾,但我则认为这只是一次开市中的中期性调整,因此不算是熊市。
  熊市有趣现象
  上文详细列述出本港五次熊市的跌幅和时间上道一次倒想从这些数字谈谈其中有趣的现象。   在这五次熊市中,跌幅最大的一次仍然是七三年的一次,跌幅多逾九成,这不单是香港的一项纪录,也是世界上熊市的最大跌幅纪录,可列入世界健力士纪录大全。相信香港未来所出现的熊市,都不会打破这纪录吧?不知道现在中国上海和深圳的股市,未来的下跌会否向这纪录挑战?   
至于香港股市最大的单日跌幅纪录,则是在八七年十月二十六日当日创下,全日指数共下跌1120.70,跌幅多达33%,此一纪录迄今尚未打破,将来市场会否有更惨厉的跌市就不得而知了。
  本港熊市历时最长的一次要算是八一年的熊市上逗可说是一只「长寿老熊」,持续了三年方告死亡。而寿命最短的熊市就是八九年「六四」所引发的一次,只有不足一个月的时间。两次跌市同样是「政治市」,但情形却是大相径庭!
  八九年跌市不但历时最短,而且还是跌幅最小的一次,大市仅是跌去约四成左右.杀伤力不算太大。
  最近的二次熊市(八七和八九年),下跌的时间愈来愈短,经历过熊市的人相信都有同感,跌市时间愈长,愈是难以忍受。想不到现代社会凡事讲速度讲效率,连跌市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现代熊市快而急
  从八七和八九年的二次熊市下跌情形来看,香港跌市似乎有愈来愈快、愈来愈短的趋势,这当然不是社会进步,跌市也讲求速度和效率所致,只不过是市场成熟了,投资者的投资技巧成熟了,才会做成这现象的。
  无论任何市场,价格大幅暴挫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市场的借贷买卖活动过于频繁,说得简单点,就是做「孖展」的客户太多,因此当市场下跌到某程度,财务机构要求客户增加按金额而客户却又没法做到时,财务公司就会代客户进行斩仓,不计价沽售所投的股票(或商品),于是市场便会出现骨牌式的暴跌了。所以,愈疯狂上升愈久的市场,一旦市势逆转,跌势也就相当惊人。
  至于市场大跌的另一原因,就是投资者不愿意入市接货,人人反而争相沽售,市场一面倒只有卖家没有买家的情形氐下,跌势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过去许多投资老不懂得甚么投资理论,看见价位下跌,觉得很「抵」便告买入,孰不料愈买愈公,结果泥足深陷。
  现在他们都学乖了,懂得「壮士断臂」,却可惜人人都壮士断臂,结果那只断臂没人愿要,结果市道下跌,往往一泻如注。
  由于香港股民经历过许多次惨烈的战役,已见惯大场面,恐怕将来的跌市出现时,人人都会争相断臂,所以未来的熊市若是出视,下跌将会是「快」而「急」的。
  历年熊市比较
  论熊市震撼性之强,八七年十月的一役为最,由于当时没有人见过一天之内下跌1200点的「悲壮」场面,因此当时的跌市广受注目,不但报章电台头条新闻报导,甚至从没沾手股票的人,也会留意事态发展。
  然而这一次熊市的杀伤力却是有限,若论熊市杀伤力,七三年的一次最强,不但许多上市公司纷纷破产清盘,许多小股民更是因而倾家荡产。当时民间就流传一个笑话,说青山精神病院里也设有证券交易所,专为因炒侬股票发了神经的人而设,直到现在我也未能证实此说是真是假。
  最消耗投资意志力的熊市就是八一年的一次,那一次熊市全世界都在八二年中告终,但香港偏就在此时遇上了九七前途问题,结果熊市寿命延长了二年,这一年里,股市时而和风细雨,时而暴雨狂讽,投资者期待黎明出现,但始终看不见黑暗中的曙光,不少投资者心灰意冷,陆逐离开市场。股市把所有人的斗志消磨殆尽之后,才重纳升轨。
  至于八九年的熊市则令港人最陷于绝望无助的境地,投资者对中国的政局完全绝望和愤慨,不少投资者拋售股票并非是为了避免进一步出现损失,而是永远离开这无可计算政治风险的市场,「时间是医治历史伤口的最佳灵药」,当市场情绪性拋售过后,市道又再重新依循经济的轨逃运行了。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我们吸收了历史的教训,又可否在未来的熊市中做得更好呢?
  熊市何时结束?
  牛市永远都是悄无声息地死亡,熊市也是一样,当人人都慑于老熊的威力时,老熊也就悄然逝去了。许多人都想探知老牛死之前种种的市场徽兆,但老熊的死亡人们似乎不太关心。其实,我们能够及时避过跌市虽可保持利润不失,然而懂得及时入市,才是创造财富最首要的条件。
  六七年的跌市怎样结束?由于手上欠缺文献,详情不得而知。当时的跌市因暴动而起,相信也是因为暴动平息而止。
  七三年大跌市结束的借口是市场当时盛传银行可能在年关将近放松银根,于是市场便告回升了。当然,大市跌到极不合理的偏低水平,才是真正上升的因素。
  八一年的熊市始于利率过高,令经济陷入衰退,则因香港九七前途问题而持续,扰攘到八四年九月,中英双方终于达成草签协议,这次熊市也就正式寿终正寝。
  八七年股灾可说是一次错误的跌市,因为当时人人都担心美国经济经过五年的繁荣之后,可能会再次步入经济循环性衰退阶段,加上担心所谓西方经济模式六十年一次大萧条,于是人人争相拋售股票,令美股大跌,拖累了港股。当美股跌后喘定,重拾升势时,港股熊市也就悄然逝去了。
八九年的跌市再因政治问题而起,打击投资者信心,政治风潮平静下来,跌市也就随之而完结。
  虽然每一次熊市死亡的诱因都不尽相同,然而有一点绝对相同的是每一次当所有的投资者都对市场百分百悲观,人人黯然离市时,也就是老熊告终的时刻。
  七五年至八四年股市重温
  从一九七五年开始,香港股市开始了另一次牛市,这次牛市持续上升到八一年七月十七日星期五,恒生指数最高升到1810.20,当日四会总成交达八亿七千六百万元。和每一次熊市来临没有两样,事情总是没有人能够察觉的,当日傍晚本港银行公会会议之后,决定把银行各项利率提高一匣,加息后最优惠利率从十七厘上升至十八厘,储蓄存款利息为十二厘,楼宇按揭利率则调升到十九厘。
  该次加息的原因,银行公会解释是为了挽救疲弱的港元。当时港元与欧洲美元利息差距达三厘半,加上美元不断上升(当时港元没有和美元挂钩),形成资金外流,不少港资调住海外套息。为防止情形继续恶化,所以决定加息。
  加息后第一个交易日(即七月二十日星期一),港股应声下跌,但跌幅有限,全日恒生指数下跌了三十二点二零,交投依然畅旺,市场投资情绪仍然高涨,并未因加息而虚怯,没有人料到另一次熊市的幔幕经已揭开。
  股市呈现跌势
  港股出人意表地持续低垂,虽然当时有百利保收购部分中巴股份的利好消息刺激,但改变不了市道的弱势,美国股市反复向下,也造成利淡的影响。
  然而加息并未能挽回弱势中的港元,港汇继续下跌至新低,股市亦回升乏力。踏入九月,美国虽有部分银行减息,但转淡的投资情绪则未见扭转过来,大市在全无新利淡消息入市冲击下节节败挫,跌幅且日益扩大,跌势越来越急。
  当时来说,相信只有资深的图表分析者才清楚知道这次熊市的来临,因为那时候市场的变化形成了「一头双右肩式」走势,以图表语言来说这是大跌市出现的型态。事实上,当恒生指数向下跌破了这走势的重要支持关口之后,市场出现了恐慌性拋售,每日恒生指数跌六十点为等闲事,跌逾百点也曾出现!以当时只有千余点的指数来说,其百分比近达一成,相等于今时今日下跌六百点的幅度,不可谓不惊人!当时市扬盛传新鸿基地产和恒基地产等公司集资,是股市跌势进一步蔓延的借口。
  股市反复下跌到千一点出现急剧反弹,记得当时股市回升的理由十分趣怪,说是十大华资大户「哭股丧」,为免股市下跌令到身家缩水,因此齐齐救市云云。
  在这次下跌浪里,许多实力蓝筹股只如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等均受到极大的沽售压力,能够屹立跌市于不倒的相信不少人都记得,就是「佳宁置业」和其有关的股只如「维达航运」、「其昌保险」等。当时佳宁的表现,令许多人产生不但是错觉还是幻觉,以为该股是最具实力的优质股份,最可笑当时有一份财经报章,还把佳宁赞誉为“跌市奇葩”!
  当年十二月,置地以九亿元的代价收购电话公司(即现在的「香港电讯」)34%股权,这收购行动使整个投资意欲消沉的市场又再沸腾起来,恒生指数从1100点回升到1450点的水平。
  接着在八二年四月,置地又再以二十七亿五千八百万元购得港灯股份,置地当时的大好友姿态,使淡意浓烈的股市增添了生气。虽然踏入八二年,本港股市跌势已届一段落,市场投资气候似有改观,但其实经济的表现却未见好转。股市大跌之前,当时的楼价被炒升至极不合理的水平,八○至八一年间,本港起薪点徘徊于八、九百元一个月,但太古城却已炒到一千二百元一呎(现在一般的起薪点约四千元,而楼价已升到四千元一呎,换言之亦已到了危险的边缘),形成
大量单位空置,在缺乏承接力的情形下,于是楼价也随看股市出现大幅调整。
  当时不少华资地产公司在八○年下半年以高价抢入土地及「换地证」,其中以新鸿基地产和恒隆发展表现最勇,部分公司更以大量举债方式进行,因此其时的财政状况十分狼狈。加上投资者开始关注九七年香港租约期满之后,中国会否继续延长英国的租约问题。在种种不明朗的因素困扰下,恒生指数每次回升到1450点便没法再作进一步表现而回落了。
  其实,熟读「杜氏理论」的投资者都应认知道,这是典型的「熊市第二期」征象,也是最消耗投资者购买力的阶段,当这阶段完成之后,接着出现的就是竭斯底理式拋售的「熊市第三期」了。
  恒生指数大幅滑落
  香港股市在1100点至1450点之间争持了十个月,一九八二年八月,恒生指数在挥之不去
的地产市道弱势以及政治前途阴霾的双重打击之下,终于向下跌破了这盘局的下限支持,引发起另一次恐慌性拋售浪潮。
  这一轮跌浪可以说主要由香港九七前途问题所带起来,本港一份财经报章独家报导中共在九七年后「铁定」收回香港主权,消息引起整个社会极大的震荡。
  当时市场有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说谓,七月间,本港十二位有头有面的商界知名人士应邀前住北京,和中国领导人交流意见。返港之后,这「十二栏杆十二钗」便开始拋售手上所持的港股了。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四日,香港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当日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中国领导人展开初次接触。访华之后,戴卓尔夫人表示英国会依照三个条约办事,并称会对香港市民负起道义上的责任,而中国则一再坚持「中国收回香港主权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神圣责任」。事件的发展令到中英双方关系陷于最低潮,双方在香港前途问题上意见严重分歧,于是敏感的股市直线下泻,市场情绪悲观到极点,在英首相访华前一个交易日(即九月二十二日),恒生指数报1121.85,但访华完毕,港股迅即滑落至800点水平之下,当年十二月二日最低还跌到676.30的新低位!
  当时对股市不利的谣言四起,市场盛传本港知名世家子弟大举拋售股票套现,将永远撤离香港市场,另外,外资调走资金、大户出售资产套现等消息日有所闻,加上港元大跌,整个香港充斥着一片末日情怀的情绪。 那时候,谁也不知道676.30原来就是这熊市的最低点,其后虽然市场依然饱受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冲击,但都没有再跌低过这水平了。
  股市反复不定
  从八二年十二月到入四年九月,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草签之前,香港股市便在676点至
1000点之间反复上落,这段艰辛而又漫长的日子,每一位经历过的股民都知道是不容易捱的。  
这段日子里,香港股市很大程度上受到九七间题的影响而波动,中英双方「互谅互让」,在香港前途问题上的会谈取得进展时,股市就雀跃上升;当中英双方骂战,各不相让下,股市就惊惶下跌,香港股市的投资者就在政治风而中惶煌不可终日。 此外,地产市道持续淡跌,其恶果亦逐渐浮现出来,加上银行风潮的蔓延,当时港股投资气候的恶劣景况可想而知。还有,佳宁帝国的覆亡,当时的港股不单有实时利淡冲击,影响也十分深远。
  佳宁帝国的覆亡,事缘于八二年十月中旬,那时候市场忽然盛传佳宁集团现金周转出现困难,可能要取消已宣布派发的中期股息每股一角二仙,这传言在十月二十六日被证实,「铁股」佳宁立即大跌,整个大市也受到拖累。接着英文报章开始「掏粪坑」,不断爆出佳宁不利的丑闻,期间亦多次传出佳宁重组债务的消息,可惜重组债务的计划拖了差不多一年,终以失败告终,佳宁集团结果逃不过清盘厄连,「佳宁神话」终于破灭。
  银行风潮也是打击当时港股下跌的另一利淡原因,旱在八二年九月,恒隆银行便出现过挤提,但事件很快便平息下来,但八三年九月二十七日,立法局召开紧急会议,实时三读通过接管该银行,然而事件却没有因港府的救急行动而解决,市民开始警觉到有些银行已出了问题,于是谣言四起,民间流传了多间银行不稳的消息,其中以「新鸿基银行」的谣言最多,结果新鸿基银行被美林集团和百利达集团收购,该银行的风波才告一段落。
  那时候还有许多小银行都受到谣言的拖累,纷纷与国际性的大银行集团合并或联营,才能够度过当时的难关。这风潮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颇大,其后延至八五年中再爆发「海外信托事件」,但这事件在新的牛市中出现,对市场的冲击力不大。
  此外,不少地产公司因过度膨胀,没法捱过经济的低潮而倒闭清盘,对投资者的心理威胁亦极大,大家都担心自己可能不小心而误触「地雷」,加上其时有关地产公司财政出现困难,资金周转不灵等谣言接二连三地传出,每一次传出来都令市道受到打击回落,市场的投资气氛可用「风声鹤泪」一词形容之。犹记得当时地产股王置地也出现亏蚀而不派息,甚至有谣言说该公司可能会倒闭,市场的悲观情绪可想而知。
  八三、四年间中英双方在九七问题谈判期间出现了多次风波,港股也就因此而大上大落,其中「港元大跌」、「胡说八道」和「贺维震荡」是最著名的事件。另外上市公司中,怡和在这期间做出多番破香港安定繁荣的事,香港这一次历时最长的熊市就在这风而飘摇的岁月中悄然度过了。
  八七股灾回顾
  八七年十月的股灾,对每一个股民来说,都是一个永不可以磨灭的惨痛教训,现在且让我们一起回亿当日惊心动魄的一刻。
  虽然当时股市灾难性的下跌爆发于十月十九日,十月二十六日出现最悲观最恶劣的时刻,其实当时股市的顶部早在十月一日那天便出现了。 十月一日那天,恒生指数最高曾一度升上3968点,其后市场呈现好淡争持,但全日大市仍上升6.09,以3949.73收市。自这天后,大市便没法再重睹这高位了,不过市道尚未下跌,投资气氛依然炽烈,虽然这段期间美股己现跌势,但港股却摆脱外围跌市的影响在高位争持上落。
  在十月十九日爆发大跌前一个交易日,即十月十六日星期五当天,市场已初露跌市玄机。当天恒生指数一度跌逾百点,跌市最凌厉在中午的一段时间,那时市场全无利淡消息入市,大家不知道大市因何下跌,只知道就是下跌。午后市道出现反弹,这反弹令不少投资者对后市继续抱有信心,才会被接踵而来的狂泻杀个措手不及。当日全日指数只下跌45.44,而期指仍高水达107.1(现货月份),远期月份的溢价更高逾200点;报章引述证券业人士的看法,极大部分都继续看好后市,认为市底稳好,下周便可反弹回升。只有极小部分认为只受到美国加息的影响,调整之势或会持缤,但似乎没有人敢对后市看淡。
  股市狂泻
  八七年十月十九日星期一,当日天清气朗,写字缕职员如常上斑,工厂工人一如往日照常开工,香港没有不利的经济新闻出现,中英关系空前良好,可是当日香港股市却出了乱子。十点钟联合交易所刚开市,强大的拋售浪潮便告出现,所有蓝筹股纷纷低开好几个价位,接着沽盘排山倒海般出现,二、三线股份跌幅更见凌厉,许多股份牌下更只有卖家,没有买家。市场只有卖非但不跌,竟还逆市上升,十时十五分(开市后十五分钟)恒生指数已跌去120点,接着市场喘定下来,沽盘稍收敛,普遍股价企定于低位,十一时正恒生指数弹升了二点多,接下来另一轮沽售狂潮又再涌现,十二点钟指数再跌去约140点,报3524.64。我当时身处于经纪行里,记得当时不少股民互相询问:「到底发生了甚么事?」「香港陆沉吗?」大家都找不到解释的理由,若说受到美股大跌的心理影响,但港股的反应却较美股更加激烈,似乎是有点过分。
  然而,当时最困扰市场视线的要算是置地的表现了。当时置地被收购的传言不时在市场流传,在大跌市前夕,此说更是甚嚣尘上,有说日本财团出价每股十三元以上全面收购,有说刘銮鸿有意狙击,令到置地股价在大跌市中逆流而上,使不少投资者寄以憧憬,忘记做好跌市的预防措施。
  由于跌市实在过分,而且市场全无看淡的理由,于是十二点过后,一些经纪行开市执平货,使股市轻微反弹23点,以3547.90收市。
  恐慌性拋售
  中午时分,中环一如往昔,各酒家食肆依然人头涌涌,但可以看到许多人面上都失去了笑容,神情相当凝重,银行的股票报价机前站满了人,电台、电视台都以头条来报导这宗新闻,传播媒介不但把消息传了开去,也把恐慌传了开去。此外,不少人把噩耗告知亲友,恐慌迅即间蔓延至香港每一角落。 下午二时三十分股市重开,卖盘排山倒海般涌至,连「跌市奇葩」置地也告不支而下跌,整个下午短短一个钟头,恒生指数再跌185点,许多股票甚至是蓝筹股均只有卖
家,买家牌下空无一人,股民欲沽无从、欲哭无泪,市场投资情绪就在这一日内从绝对乐观转为极度悲观。
  当日港股十大上升幅度最大的股票只有一只,就是「百利达熊债券(九二年期)」,全日升幅为8.33%,十大跌幅之首的股票就是「港澳发展九六年认股证」,跌幅高达32%。 期指市场二度停市,虽然股市满目疮痍,但期指市场就更加不堪一击。由于期指市场有停板制,所以早上当市场下跌超过150点时,期交所便按照规例将之停板,下午复市后,期指叫价大幅跳落,接近三点时,现货和十一月份期货再跌180点和150点,市场再作第二次停市。据当日出市的交易员忆述,当时湛博土在期交所里目睹市场惨况,脸色铁青一片。
由于跌市由美国方面引起,因此当日晚上虽然香港股市经已休市,但投资者依然人闲心不闲,一方面看伦敦港股的报价,另一方面则等待美国股市开市的变化,股市就是当时每一个人生活的唯一元素。
  华尔街股市甫开市便因为外国股市的大跌而大跌,所有投资者心情都一片沉重。大家都知道明日港股将会因美股的下跌再下跌,而美股又再因外围的下跌又再下跌,形成恶性循环。
  当晚电台电视台频密报导美国股市最新市况,气氛显得十分紧张,结果当晚美国杜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狂泻508点,创下美国百多年来单日最大跌幅纪录。当日各大报章都以套红和粗黑体头条报导美国股市市况,相信当时许多投资者看到新闻之后都一筹莫展,等待十点开市时宣判死刑。
  股市停市四天
  原来当日清晨时分本港联交所已立即召开紧急应变会议,在十点钟开市时终于作出决定,宣布为了令投资者保持冷静,以及积压大量未清理的交收,因此联合交易所停市四天。
  这公布令人感到相当愕然,然而相信当时不少股民皆拍手赞好,认为这是英明理性之举,令到恶性循环暂止。尤其是当日世界各地股市均大幅暴泻,日本日经平均指数大跌 3836点,伦敦金融时报指数大泻250点,澳洲股市狂跌510点,香港股民更庆幸这停市可使自己逃过大难。   在这停市的四日里,有关股市的新闻并没有因停市而静下来,每日各大小报章的头条均离不开股市,有些报章甚至加印号外版,尽可能以第一时间报导美国股收市情况。
  不过,周三华尔街股市大幅回升160点,于是有些人开始提出疑问:停市四天是否太长?是否有损香港成为金融中心的声誉?而法律界人士李柱铭更指联交所停市不合法。
  李福兆开始面对舆论界的压力,但他依然坚持要在下星期一才恢复市场买卖,并认为若因美股回升草率复市,那么美国再跌是否又再停市?他还认为周二若非明智决定停市,股市已是「遍地尸骸」了。
  至于港府方面,也同样作出支持联交所做法的言论,财政司翟克诚在该星期的立法局会议中就说过:「政府认为股市停市四日的决定是十分适当的,政府亦不会彻查今次事件是否涉及个人利益。」港府认为这项决定完全符合社会人士以及投资者利益。
  这停市四日除了清理股市积压的交收,令投资者保持冷静,以及引起社会的争辩之外,最严重的其实是期指市场面临崩溃的危机。由于涉及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港府聘请伦敦主要商业银行之一的Hambros Bank Ltd.出任顾问。
  这四天无股无市的日子很快便过去了。相信当时每一个股民的心情都不好过,大家都不知道复市当日市场将会怎样,而自己又应该怎样去面对。
  虽然在复市之前,各方面均已作好应变措施,除了专家都力陈本港经济表现良好,股市不应再跌之外,银行公会亦把最优惠利率调低一厘至七厘半,希望能够藉此以稳定市场。
  灾情惨烈
  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六日,一个阳光普照的朗日,社会的一切活动一如往。中环也是一般的繁忙,并没有因这股市风暴而褪色,但每一个走在中环的人似乎都有一种灾难一触即发的感觉,尤其是股民当时的心情,更是非笔墨所能够形容。
  当日的开市时间较住常迟了一个钟头,十一点正,甫开市全市只有沽家而没有买家,卖家跳价求售,无人敢螳臂挡车入市买货,蓝筹股最先有零星买盘入市挂入,一般所承的第一手价就是当天全日的最高价。十五分钟过后,恒生指数已跌去650余点,十一点四十五分大市更跌近900点,接着才稍见反弹,但早上收市时恒生指数还是下跌了845.04。
  午后市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再度转劣,市场拋风四起,投资情绪悲观到极点,斩仓盘入市,投资者为拋售而拋售,结果全日大市共跌去1120.70,以2241.69收市,跌幅共达33%,创下全球最大的单日跌幅纪录。现货期指市场更是四度跌停板,翌日一份报章头条报导这宗新闻,就以「山崩地裂」一词形容这跌市的灾情。
  接着,港府宣布了一连串的救市措施,其中包括豁免上市公司买回自己股份的限制,外汇基金、赛马会、汇丰银行等均入市买股票,希望能产生带头作用。
  李福兆遭指责
  十月二十六日傍晚,香港联合交易所召开记者招待会,在这招待会之前,社会已有部分舆论向李福兆提出质询,会中一名外籍记者直率地质问(当时没有一个中文报章记者敢提出同样问题)有关股市停市四天的决定是否合法?李福兆老羞成怒,伸出右手食指直指向该名记者的位置,以英语怒斥该名记者,还以拳头敲击抬面,要求该名记者道歉。
  「这是恶意诽谤。」李氏高声反驳。
  「讲出你的姓名,我要我的律师纪录下来。」
  「我现在就给你一张告票。」
  「控告他,带他到警署去,把他送到警署去。」李氏怒不可遏。
  当时联合交易所的其它高层职员试图劝李福兆冷静下来,但他们失败了。一众记者和电视台录像队把该名澳洲记者半拖半拉离开交易所的会议室这招待会就在喧吵声中结束。
  十月二十九日,一分西报以头版位置刊登了一篇名为「癌肿正蚕食香港的金融心脏」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批评李福兆这次停市行动,并称这个癌肿已严重伤害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美誉。在此之前,立法局议员李柱铭更在立法局会议上要求李福兆为关闭交易所的错误决定而辞丢联交所主席的职位。
  李福兆其后的命运怎样?大家都知得一清二楚,我不想在此落井下石再作月旦。从股灾的爆发到李氏的收场,我不禁想起罗贯中的一阙词:
  「……世事成败转头空,青山依照在,几度夕阳红!」
  
  第二辑 股灾灾情实录
  八二置地
  每一次股市大跌之后,定必带来经济衰退(也许我们可以说股市走在经济的前头,因预期经济衰退而下跌),经济衰退令到百业萧条,房地产市道也受到影响。全世界最大的地产集团O & Y就是因为世界经济年来持续的不景气,结果令到该集团面临倒闭的危机。
  这件事不禁令我想起八二、八三年置地的处境,当时港股从1,800点暴泻下来,经济陷入衰退,物业市道亦因为过分的投机而下跌,当时相信谁也不会料到,置地──香港这家历百年不倒的最大地产集团,竟陷入一次财政危机!
  此事要从八二年二月十二日开始说起。当日中午是「香港地王」的投标截止时间,这地王位置就是现在的交易广场现址,地政测量处列为「港岛内地段八六六八号」,占地十四万四千多方呎。这地王投标的条件十分苛刻,投标者须先付二亿元按金,中标后三十日内再缴付八亿元现金作为「首期」,三个月内缴付地价至总额的六成,余下的地价三十个月内付清。
 那时候,本港地产已现跌势,九龙湾工业用地投标价不断下跌,中环商厦也供过于求,租率已下跌二成,而且最优惠利率仍处于十六厘的高水平。 招标结果只有三票投标,而置地竟然出价四十七亿五千五百万港元,第二标的投标者是长江实业,传闻出价二十七亿至三十亿之间,第三标则是新鸿基地产及恒基兆业,出价约二十五亿,结果置地「勇」夺地王!
  当时来说,置地的出价创下本港开埠以来投地的最高纪录。由于当时股市持续下跌,地产市道不振,加上期间中资以低价投得美梨道停车场地皮,故此置地的出价便引来议论纷纷。有谓置地志在必得,因为置地一直都垄断性占有中区大部分贵重地皮,为免第三者「冷手执个热煎堆」,所以不惜出高价夺取。亦有谓置地有意托价,由于当时工业以及住宅缕宇价格大跌,只有商业大厦所受的影响最轻微,置地以高价夺得这幅地王,相对来说稳定了置地在中区其它物业的价格,同时也稳定了租值。
  置地是一间极富经验以及历史悠久的大地产集团,没可能计错数,个中原因至今仍非我们局外人所能够明了。当时置地在港以大好友姿态出现,除了买地之外,还收购香港电话公司和港灯公司,也许他们对香港前景过分乐观了一些。
  可惜股市和物业市道的淡势进一步恶化,因此令到置地的财政陷入困境,当年置地的全年业绩就亏损了五亿多元,而且沉重的利息支出使人担心置地可能会「置诸死地」,有报章的软性专栏说,置地的利息支出平均计算,每一分钟就派了一千元出街,其利息的负担可想而知。
  在这情况下,置地股价当然是如断线纸鸢般下跌,最低潮时股价跌到只有一元多,其时有人作了个这样的譬喻:「烟民每日吸一包香烟,就烧掉三股多置地。」
  当时怡和大班纽璧坚先生,不知道是否因为这样挂冠而去?
  八七置地
  八七年股灾前,在市场「奋勇作战」的老股民相信记忆犹新,当时股市已全线滑落,唯独是一只置地竟是逆市上升,使不少投资者错误判断市势,结果招致损失。有关置地被收购的消息,八八年后己完全沉寂下来。在此之前,有关这公司的消息甚多,增添本市炽热的投资气氛。
  置地易手的传言,可追溯至八七年年中,当时日资财团与恒生银行力争中区旧消防地段,日资初露觊觎本港地产的野心。七月时,市场开始传出日本某银行有意买入「怡策」所持的置地,收购价每股大约八元。但这消息很快便沉寂下去,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十月期间,收购置地的消息突然甚嚣尘上,而且有不同的版本,众说纷纭。其一是说另一日资财团想以每股十三元的价格收购置地;另一种说法是:本地几间华资大地产公司,有意联手买入置地,收购价更高达十六元。
  当时世界股市已开始从高峰回落,但港股却因置地事件而分散了投资的注意力,大家只热中于「借艇割禾」,趁这消息赚取投机之利,忽略了市场存在的危机。结果不少投资者都在十月股灾蒙受严重损失。
  股灾过后,市场虽然满目疮痍,但传言并没有因而灰飞烟灭。直到八八年四月,由于已过了半年,有意收购者可避过以去年大跌市前之最高价对置地进行全面收购,于是消息又再广泛流传。
  当年五月四日,有关收购置地的若干行动,又传再度部署,令置地股价由八元三角升至公元五角,翌日一度升至九元,以八元九角收市,两天共升六角,当时股灾后,仅半年,市场投资气候仍差,因此,已是相当可观的升幅了。
  当时,市场有传闻谓华资财团由于没法遂收购之愿,故有意把所持的置地股份售与一日资大财团。但谣言很快地被怡策的行动所粉碎,五月六日,怡和、怡策和置地三间公司同时宣布停牌,稍后怡策宣布以每股八元九角半的价格,购入长江、恒基、新世界及中信四间公司共拥有的8%置地股份,耗资十八亿三千四百万元,消息公布后,大市急挫。
  置地一系股份复牌后,同样难逃大跌厄运。
  怡策这次购回置地股份,以长实为首的一方有一项很特别的协议,就是承诺七年内这几间公司不购入置地或怡和名下任何一间公司1%的股份。这附带条件引起当时市场议论纷纷,不少人认为这是怡和大班凯瑟克对本港前途信心的明证,但当时我却持不同的见解,在一份月刊中为文指出,「这协议只是令到凯瑟克面对九七问题,更加可以进退自如而已!」原因是这七年的协议只是限制了长实、新世界和恒基不得大量买入怡和系的股份,但假如怡和意欲出售自己手上的股票,那是可以随时出售给任何公司的。
  最近,怡和更改本港的第一上市地位以及置地出售皇后大道中九号物业,一再证明怡和对九七的香港毫无信心,当时我的分析是正确的。
  当年的「七年之约」,期满之时刚好是一九九五年,距离九七不足两年的时间,华资大户会否在九五年时又再策动另一次「买地」之战?怡和安排协议期满刚好在九七之前,是有心还是无意?
  优膀劣败、股海淘汰
  每一次股市大崩围之后,定必有许多上市或非上市的公司倒下来,被淘次出局,七三年的一次如是,八一年的跌市亦然。七三年大跌市后倒闭清盘的上市公司甚多,只可惜资料现在不少经已遗失,记忆所及,当时的「香港天线」、「山帝国」等都是其中的例子,由于那时候市场监管不善,上市公司的要求不严格,至令许多缺乏实力的公司亦能够上市,才种下日后倒闭清盘的祸恨。当时就有外国分析家这样形容香港市场:「一只狗上市也有大把人排队申请。」其疯狂的情形可想而知。
  八一年大跌市之后,亦有不少上市公司接二连三地倒闭,其实这是十分正常的情形,就如年来美加以及日本经济衰退,许多公司都出现财政困难,甚至全世界最大地产集团O& Y现在也面对极大的财务危机,所以当年不少上市公司被淘次出局正是自由经济体系中优胜劣败的必然结果,不值得大惊小怪。只不过当年由于「佳宁事件」牵涉的层面太广,所以才对整体社会做成颇严重的仲击,在这次大跌市中据统计,数字显示,平均每五间上市公司中,就有一间清盘破产。由这数字可知,当年小投资者在股市中误触「地雷」的机会是极高的。
  「佳宁」、「益大」、「侨联」、「百宁顺」、「海外信托银行」、「香港工商银行」、「好世界投资」等,相信老股民都不会忘怀这些名字吧?这些公司在八一年之前,也曾显赫一时,为不少股民制造过无数个发达美梦哩!
  公司倒闭之因
  一九二九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无数公司相继倒闭,甚至银行亦出现连锁性的倒闭风潮。不过,一九八七年港股虽然从4,000点大跌至2,000点,跌幅多逾五成,毫不逊于任何一次熊市,但这一次跌市过后,香港股市并没有一间上市公司出现财政困难,更没有倒闭停牌的情况出现,和过去跌市所出现的状况相反,可谓异数。
司机随即卖了自己的房子,全部买入该股。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人人争相拋售股票,该股迅速打回原形,那富豪对该司机的承诺早就拋诸九霄云外了。至今我仍然不明白,市场灵通人士怎知道那富豪与司机的谈话?那司机不知道近况如何?
  「市之将跌,必有妖股」
  中国古谚有云:「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在香港股市中,「市之将跌,必有妖股。」
  不知道大家可相信否?
  七六年大跌市前,有一只叫做「香港天线」的股票上市,据老一辈的股民说,这是一间替住户安装天线的公司。当时便有人取笑说连一根天线也可以上市,把猫只狗只上市也可以了。
  八一年这次牛市的末期,出现的「妖股」就是「佳宁置业」,此股实可说是香港股市的魔星,不少股民以及上市公司都被该股累至倾家荡产,要是该股当年没借壳上市,也许当时香港股市不会弄至那般境地!
  八七年港股升上近4,000点时,市场忽闻「大富豪夜总会」筹备上市,那时便引来议论纷纷,大家均十分好奇该公司的资产净值怎样计算?夜总会的小姐算是公司的资产吗?算是流动资产?近日笔者与一位专替公司槁上市的朋友闲聊,他笑道:「如果大富豪可以上市,也许一个黑社会组织「XX会控股」也可以安排上市了。」
  无巧不成话,当大富豪上市仍在扰攘期间,股灾就出现了,股灾之后,大富豪的上市计划也就胎死腹中,不了了之。 虽然年来港股新上市公司频密,但直到现在似乎还没有甚么稀奇古怪的公司上市这是联合交易所现在的上市条例较以前更加完善严谨的结果?抑或是现在股市还没到大跌的时候?
  假如你听到甚么古怪的公司准备上市时,小心就是离市的时刻。
  和黄派钱Vs怡和迁册
  香港九七前途问题表面化之后,愈来愈多的上市公司把公司迁册往百慕达注册,现在股民对这行动已是见怪不怪,市场亦没有对这些消息再作任何反应了。
  不知道大家还是否记得本港哪一家上市公司首先作出这创举?当时市场又有些甚么反应?
  
  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八日,香港四大行之一的怡和洋行突然宣布:建议把怡和控股公司的注册地点改在百慕达。当时怡和新任主席西门.凯瑟克解释,由于怡和未来将大肆发展国际业务,所以需要一间国际性的控股公司。选择百慕达群岛作为控股公司的理由,是因为该处为英属地区,没有英国法律系统,如果怡和总部仍留在香港,恐怕将令其国际贸易伙伴失去信心。
  当时投资者对香港政治前途的消息反应十分敏感,怡和此举无疑是对香港九七问题投以没信心一票,因此怡和这石破天惊的创举引起市场极大震撼。犹记得当日也是和记黄埔公布业绩之日,李嘉诚似乎预知有不利股市的消息宣布,所以在怡和宣布之前,香港股市尚未开市,便抢闸宣布和黄每股大派现金红利四元!这也是香港股市破天荒的创举,李氏把二十亿元现金送与每一位小股东,这慷慨的做法至今仍没有哪一间上市公司可以做到。
  和黄派钱的理由是:「公司内部累积过多的现金,由于政府新财政预算案中规定,公司的利息收入需缴交利得税,但如果派发给与股东,则可使这些利息避免纳税。为对股东公平起见,决定派发特别股息。」
  这消息对该股以及大市来说,应属利好困素,纵不利好,也不该利淡,消息公布后,和黄股价果然作出利好反应,迅即于开市后急升,但很快地便掉头急跌,当怡和的迁册也公布后,市场更是弥漫着一片悲观情绪。
  当日为星期三,股市下午休市,当晚伦敦港股大幅滑落,一度跌至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价下跌一成,和黄在良好业续以及大派红利的支持下,亦不能幸免于难。翌日(三月二十九日)港股更是一片凄风苦雨,当日恒生指数收市时报1057.09,大跌61.76,跌幅达5.8%。
  由于当时投资者已到盲目悲观的地步,和黄大派现金红利,市场竟解释作该公港的前景缺乏投资信心,董事局不再作出新的投资,因此把现金归还股东了事!一项极之利好的消息竟可作出截然相反的诠释,实在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怡和与和黄在一天均有重大的宣布,当时市场人土均认为这绝对不是「实属巧合」,怡和这重要的宣布事前定必会知会港府,李嘉识在本港的投资举足轻重,事前当然不会不听到「风声」,所以和黄抢闸宣布派现金红利,是希望减轻怡和公布所带来的冲击,只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始终未能够力挽狂澜于未倒!
股海沧桑「百宁顺」
  八一年港股熊市阶段中,不知道大家可曾记得林秀峰和林秀荣两兄弟?他们当时控有一间名为「百宁顺」的上市公司,结果这间公司在股市的「熊」流中被淹没了,林秀峰的地产王国美梦也就粉碎了。
  现在,且让我们重温这一个故事。
  百宁顺(Bylamson)名字的由来,是纪念林氏已故的父亲林炳炎(B. Y. Lam),直译其意,百宁顺中文应译之为「林炳炎之子」,该公司前身是「嘉佑地产」,嘉佑地产是七二至七三年港股狂热时一只「蚊型垃圾股」,其资产以及盈利俱十分薄弱,因此股市大跌后,长时期没有买卖。
  其后,另一间上市小公司「兆景祥」以廉价购入其空壳,八一年七月,百宁顺(代理人)有限公司向兆景祥购入,代价约二千四百多万元。买入后,嘉佑易名为百宁顺,而且林氏兄弟开始注入资产,其中包括「美国银行中心」大厦的五层缕,当时,林秀峰是地产界中的超级大好友,狂热于地产买卖,当地产市道暴跌下来,自然是首当其冲了。
  八八年一月十六日,百宁顺有限公司委托简福贻测计师行把美国银行中心十三楼拍卖,物业共一千三百平方公尺,连同四楼的三个车位拍卖,拍卖低价三千三百万港元。两年前,这层楼的成交价是四千六百万元(平均每呎三千二百八十余元),换言之,这物业的价格已下跌了近三成,可惜,当年高价抢回来的东西,今日贱价出让依然乏人问津。其时百宁顺的困境可想而知。    除了地产投资失败之外,百宁顺多次与佳宁进行交易皆「着了道儿」,例如百宁顺一家私有公司购入佳宁名下香港友联银行17.7%的股权,这宗交易尚未完成,百宁顺就蚀了一亿四千四百万的订金与对方。
  林秀峰曾经做过许多生意,而且十分轰动,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其中最熟为人知的是林氏家族投资「佳艺电视」,可惜最后该电视台宣布倒闭。
  当他们转向地产界发展时,同样做了一件极轰动财经界的大事──以十五亿六千万元买入「金门大度」──现易名为「美国银行中心」──,然而当时「佳宁置业」刚从置地手上买入,买入价仅为九亿九千八百万元而已!
  「百宁顺」以极不合理的高价买入多宗物业,因此令到资金极为紧绌,加上物业市道不景气,令公司的资产净值大幅下降,负债比率则大幅上升,故使公司走上破产边缘。然而,林氏最大的致命伤是依傍着「佳宁」,佳宁面临危机,「益大」更遭到清盘的厄运,同一条船的百宁顺,又怎能独善其身呢?
  百宁顺借壳上市以来,似乎和亏蚀结下不解之缘,在八二年度公司蚀去了三百八十多万元,在八三年度更亏损二亿八千九百万元,奇怪的是每年「钱照蚀,红股照派」,八二年竟十送一红股(但不派息),八三年更十送二红股(同样不派息),林氏兄弟在商场上虽然不能够长袖善舞,但在股票上的计谋和把戏却不赖!
  后来百宁顺的债主银行东亚追讨债项,由于欠债一拖再拖未能清偿,最后在八三年八月下旬申请停牌。
  八十年代银行风潮
  九一年里,香港股市的上升之中,以银行股表现至为突出,主要的银行股类如恒生银行、东亚银行以及永隆银行等升幅逾倍,有「大笨象」称号之汇丰亦有惊人升幅。踏入今年,汇丰公布内部储备之后,大家惊觉到原来银行过往一年稳藏了巨额盈利,所以银行又再更上层楼,成为投资者抢购的目标。
  曾几何时,银行股成为投资者唾弃的对象,人人争相拋售这类股票,有人甚至因为持有这类一直以为是最稳健的股票而倾家荡产!
  八十年代中期,本港出现了一次「银行风暴」,不少老牌银行先后被政府接管或是倒闭,一间接连一间如骨牌般倒下。先有没上市的「恒隆银行」被政府接管,当时股票市场还闹了个笑话,一些投资者误以为该银行和「恒隆地产」这只股票有关,令到恒隆银行出事那天,该股也受到盲目拋售,经过澄清后方才没事。
  接着,海外信托银行和工商银行亦被政府接管,然后则发生「嘉华银行事件」,据当时市场的路边社消息谓政府也曾暗中伸以援手,破财十亿。八六年初,老牌的永安银行受到坏账拖累,这间历时逾半个世纪的世家银行最终股权亦告拱手他人,被恒生所收购。
  还有,友联银行、新鸿基银行、远东银行都先后被收购或参入国际大银行集团,才得以生存下去。犹记得当时,人人闻「银行」二字而色变,投资者不敢买入银行股,市民却依然敢存钱在银行,原因是每一间银行的倒闭,港府例必挽救,结果种下了后来「国商事件」的祸根。
  「海外信托事件」
  「海外信托事件」爆发时,确曾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财经界产生极大的震撼,原因除了因为这是一间为公众熟知的上市公司之外,在那时候来说,海托还拥有「香港工商银行」以及「华人银行」股权(前者也是一间上市公司),另外海托还拥有两家财务公司,为香港的第三大银行集团,故此其倒闭带来的影响是广泛性的。
  八五年六月六日傍晚,香港政府宣布海外信托银行无力偿还债项,当晚警方人员立即把湾仔海外信托银行大厦封锁,彻夜作出调查,并于出事当日在机场拘捕了身挟巨款和股票的该行董事总经理张承忠。翌日财政司便宣布由政府接管该银行,使该银行得以继续经营,存户分毫不损,不过该公司的股票却立即停牌,其后论为「纪念票」。
  「海托」的倒闭,是因为银行的坏账太多,外贷款项没法收回,其中不少是对银行董事控制的公司的贷款。另外,银行监理专员在接管该银行时在记者会亦作出透露:「海托在八一至八二年间,曾向一位叶姓的人借出一连串巨款。」
  在美国联邦调查局,香港警方商业犯罪调查科和廉政公署的追查之下,「多米尼加财务公司」创办人叶桩龄从美国引渡回港,另外,海托多名董事都被警方提堂起诉。一直以来,银行都给与市民作风稳健的印象,所以稳健的投资者大多会买入银行股作为长线投资对象,甚至有些退休人士把退休金换来持有这类股份这些不幸的投资者他们怎样安享晚年呢?
  「海托事件」余波
  港府在「海托事件」中虽然扮演救世者的角色,迅速接管了整间银行,使存款客户分文不损,事件不致扩大。可是股票投资者却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的投资一夜之间尽付流水。
  事件并不只就此平息下来,还有小小的余波。「海托」的小投资者认为政府的做法不公平,他们也该受到照顾,政府应该赔偿他们的损失。于是乎,一群海托的小股东齐往维多利亚公园****集会,情形就像「国商」的存户一样,不过他们并没有像国商存户般激烈。
其实,大家都知道股票持有人就是该公司的股东,无论你拥有几多股,都是公司的股东。公司出现了问题,应该由股东负责,假如是无限公司,公司任何的负债没法清偿,就会由股东承担这责任。奇怪的是为甚么公司出了事,身为股东的竟要他人承担这责任?假如公司有利润,是否该股东也同样把利益转嫁他人?最莫名其妙的是当时竟有律师伸张正义,替这群小股东出头,可惜最后徒劳无功。
  另外,这事件还有一段小插曲,有一份报章,有一名以中国名酒为笔名的专栏作者,每日一股推荐股票,未知道此君行了霉运抑或另有别情,竟就在海托出事当日力荐读者买入此股,甚么偏低长线持有等字眼全都用上了,记得当日海托收市时最低做价还在三元以上。事发后该专栏当然是极之轰动,不少人均在议论纷纷。想知道此君究竟是何方神圣?
  翌日,该份报章这专栏依然,不过栏内却没了这位作者的文章,换上一幅漫画,画着中环康乐大厦摇摇欲坠,有人把一根大柱将大厦顶住!
  
  第三辑 跌市前征兆
  牛市和熊市的分析
  有关牛市和熊市的市场特征,美国股票分析祖师杜琼斯早就作出全盘的分析研究,值得每一位投资者一让再读,大家可从「杜氏理论」中互相印证与香港熊市异同之处。
  牛市第一期
  杜琼斯根据美股多年的经脸,总结出牛市和熊市不同的市场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市场特征,判别市场处于哪一个阶段。
  牛市(「多头市场」)是指持续多年的大升市,一般来说牛市共可分作三期。其中牛市第一期初段和熊市第三期末段互相混合在一起,或者我们可以说牛市第一期初段相等于熊市第三期末段。
  牛市第一期通常是在市场最悲观的情形下出现,当时投资者对市场已经完全心灰意冷,他们不计成本拋出所有的股票,准备离开市场。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入货良机!因此,那些有远见的投资者,虽然看见整体经济仍然处于不景气的阶段,利淡的经济消息接踵而来,但已感觉到市场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情况即将会有改变。于是他们开始有耐性地限价买入,市场的交投渐渐出现改变的征兆,成交当时虽然还十分低沉,但在回升时已见有微量的增加。
  经过一段时间的低徊,大部分股票从弱者流向强者手上之后熊市便真正宣告死亡,另一次漫长的升市亦届开步了。
  牛市第一期经过强者有耐心的吸入后,大市开始稳步上升,每一次回落时的低点都较上次为高,于是引来新的投资者入市,形成大市上升成交增加的现象。这时候上市公司利好的消息开始出现,公司业绩好转,盈利增加引起投资者的注意,进一步刺激入市的兴趣。
  牛市第二期
  不过,熊市的教训记忆犹新,投资者当股价升抵某水平时便裹足不前;但市场的发展仍然是乐观的,大市基调十分良好。这情形便令到市场形成既非上升,也非下跌的争持局面。于是股价(或大市)在高水平反复上落。这段时间可能维持数个月至超过一年不等,主要视乎上次熊市所造成的损害程度深浅而论。
  杜氏理论把上述整个过程归纳为第二期,但一般投资者为容易区分市场特征,把牛市初期的上升划分为第一期,而争持徘徊之局则作为第二期。
  牛市第三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争持之后,牛市第三期出现了。这一期市场有很明显的特征让我们辨别到。首先是股市的成交量不断增加。这反映出愈来愈多投资者进入市场,大市每一次回落调整不是令投资者离市,而是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跟进。市场的投资情绪高涨,投资者充满一片乐观气氛,股市的交易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报章不断报导有关股市的情形,而且还是头号新闻。亲戚朋友谈话之间总离不开股市这个话题,而且市场消息满天飞,每一个人都有「可靠的内幕贴士」,互相推荐买入的股票。这就是我们经常说连擦鞋仔都讲股票的现象了。
  此外,公司的利好传闻不断出现,例如盈利倍增、收购、合并等等。上市公司亦不断乘时大举集资,或送股、拆细以讨好小股东。
  在这阶段的末期,市场投机气氛极浓,因此垃圾股、冷门股不断大幅标升,长期没派息、财政有问题的公司股票照升如仪,反而愈来愈多业绩优良的实力股只,投资者拒绝买入。
  当这情形去到某一个极点时,市场便会出现崩溃了。
  熊市第一期
  熊市又称作「空头市场」,是指持续经年的大跌市。同样地熊市也是分作三期,而熊市第一期初段亦即是牛市第三期的末段。
  熊市第一期出现在市场投资气氛最高涨的情形下,当时市场绝对乐观,投资者对后市完全没有戒心,相信大市将会继续大幅再升。而且市场也尽是利好消息,公司的业绩盈利到达不正常的高峰,不少企业更加在这段期间加速膨胀,收睛合并消息频传,总是牛市第三期末段的一切市场特征完全浮现出来。
  正当所有投资者疯狂沉迷于股市的上升之际,先知先觉的醒目资金已开,始撤离市场;所以,当时市场的交投虽然仍十分炽热,但已有逐渐下降的倾向。
  因此,熊市的第一期可说是「出货期」,当大市再创向新高,而成交却没法同步创出新纪录之时,大跌便届随时出现。
  熊市第二期
  由于先知先觉的投资者已悄然离市,市场在乐观之余,开始隐隐感到有点不妥,这时侯市场出现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都会触发「恐慌性拋售」。
  因为市场累积太多的好仓,当想要买进的人退缩不前,而愈来愈多的投资者急于沽售,股价(或大市)跌势便告转急。股价的急跌导致部分持好仓的因未有足够按金而被迫斩仓,进一步使跌势恶化。于是股价愈跌愈急,愈急愈跌,形成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经过一轮疯狂性的恐慌性拋售(这段期间市场的成交量仍然十分庞大)之后,投资者觉得跌势似乎有点过分,目前上市公司以及经济环境和股市此较,未免是过于悲观,于是大市出现一次较大幅的回升局面。这一段中期性反弹将可能持续数星期至数个月之久,而回升的幅度一般是整次跌市总跌幅的三分一至二分一之间。
  杜氏理论把上述整个过程归为熊市第二期,不过我们为了清楚识别市场,所以把「恐慌性拋售」划分为第一期,而中期性反弹则视作第二期。
  熊市第三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期性反弹之后,经济方面和上市公司的前景出现了恶化,不利消息接踵而来,进一步摧毁投资信心。
这时侯,整个市场弥漫着悲观的气氛(但不是恐慌的情绪),公司业绩倒退、财政困难、停牌清盘等消息接二连三地出现,整个经济陷入极度不景气中。
  于是那些缺乏信心的投资者沽出,早几个月前认为股价抵买的,现在也加入沽售的行列。在熊市第三期中,大市(或股价)只是持续下跌,但跌势并没有加剧,而且下跌的股票大多集中在业续一向长好的蓝筹股和实力股身上;那些二、三线低质股份,可能在熊市第一期与第二期时已经跌够,因此再跌幅度灭少,甚至不再下跌,跌势全都集中在优质股。这些股票是投资者最后失去信心的。
  其实这时期也就是牛市的第一期初段,有远见的投资者已开始有耐性地作选择性吸纳,市场这时砾正处于黎明前最思唁的时刻,很快地黎明便出现了。
  财经报生不逢时
  随着投资的普及,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更见殷切,除了报章以及电视加强这方面的报导之外,传呼公司、新闻通讯社亦加入竞争,现在我们得到的信息无疑是较以前更加快捷和方便了。
  目前香港共有二份财经报章,虽然这二份报章未能平分春色,但相信已能站稳阵脚,在市场上生存了。仍记得过去十多年来,本港一直只有一份财经报章可以生存,许多财经报纸先后创刊,可惜都等不到黎明便己结束。不过,我一直认为香港能有这么多份马经报纸生存,投资股票较赌马更加需要分析和信息,市场肯定需要多过一份财经报章。这想法现在已被证明是正确的。
  说也奇怪,香港每一次有财经报章筹备创刊之际,必遇上港股大跌!犹记得《信报》在七三年创刊,当年股市就从1700点暴泻下来,经济也因而进入衰退。该报在当时的经营极之困难。八一年有一份名为《财经日报》悄然面世后不久,港股就从1810点掉下来,进入熊市阶段;当时股市踏入新的牛市后,该份报刊却停刊,令人惋惜。 接着黄玉郎的《金融日报》在八七年底挟雷霆万钧之势而来,但却只生存了七十二天,在雷声大而点小之中结束。结束后不久,便发生了全球性股市大灾难,不可谓不巧合!
  在环球大股灾期间,另一份财经报纸《经济日报》则密锣紧鼓招兵买马,报纸尚未面世,就发生了股灾,结果这份报纸就在全人类对股市最恐惧时诞生。
  大跌市领先指针
  投资界有这样的经验之谈:「当擦鞋仔也谈股票的时候,股市就会下跌。」当然,擦鞋仔不是股市的克星,他们不可能讲跌整个市场,这不过是说当人人都疯狂于股市,连最外行的、目不识丁的人也参与这市场,就显示这市场已到达最疯狂、最失去理性的地步,也就是市场最危险的时刻了。
  「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令他疯狂。」在香港,擦鞋业式微,我们未必容易接触到擦鞋仔,所以有人说连牛头角顺嫂也谈股票时,股市便快要下跌了。
  然而,不知大家有否留意到每一次有新的财经报章筹办创刊时,必遇上灾难性的大跌市!本港过去二十多年以来,只出现过三次熊市,无巧不成话,每一次熊市出现前后,都有财经报纸创刊!
  其实这现象不难理解。当股市兴旺时,有关的财经信息需求自然增加,而且亦有财团想到股市每天成交以亿元计算,每一位投资者买卖动辄以万元为单位,怎会不舍得区区一元数角的报纸钱刀,然而二道市场的盛衰是循环性的,股市壮旺时才有办财经报纸念头,再假以时日筹备和聘请员工,报纸面世时股市由升转跌,进大熊市阶段是不足为奇的。
  所以,我们若要测知离市时机,不必要知道牛头角顺嫂是否买股票,也不必要听到擦鞋仔是否在讲股票,只要看见有新财经报纸创刊,又或是听闻有人筹办财经报纸,就是股市大崩围的最佳领先指针。
  速速离市!
  供股
  股市有个很奇怪的市场反应,那就是每逢供股股价必跌。远的不说,就以近期为例,长实一系谣传供股集资上该系股价立即如千钧压顶,谣言澄清后,股价才重纳升轨。
  有人曾经问我:「是不是供股属于坏事,所以不受股民欢迎?」「是不是每有供股股价必跌?」
  这情形却也未必。
  其实在七三年之前,股市每有供股集资,股价不跌反升,人人视集资为利好消息。那时候人人只爱股票,不爱钞票,供股价定必较市场价为低,人人既然都在市场抢购股票,何不以较低的价钱供股?所以每有供股人人皆欣喜若狂,纷纷抢进该股票。
  可是股市经过多次灾难性下跌之后,投资者对股票的热情减退了,再加上过去股市中有不少大鳄不断利用供股集资来壮大自己的实力,但得回来的钱却用不得其所,小股民只有俾钱,却从?
下降,垃圾公司也申请上市,正所谓「市之将跌,必有妖股」。
  (二)牛市将尽时,不但牛头角顺嫂也买股票,而且有新的财经报章面世或筹办。
  (三)集资频仍,每一次大跌市当年,集资数额必创新高纪录,各大小上市公司纷纷以
  不同形式印股票换钞票。
  (四)成交量也创新高峰,因而引起许多问题,例如积压大量交收未能清理,过户处大
  排长龙等等。股市交投太旺,于是联交所一再缩减交易时间。
  (五)由于交投太旺,联交所的设备不足以负荷过巨的交易,因此每次大跌市之前,定
  必有想买买不到股票,想沽沽不出股票的情形出现。
  (六)牛市将尽之前,许多垃圾股都受到追捧,投资者对市场的危险性己完全失去戒
  心,大家对后市均充满憧憬,因此许多垃圾股也变成充满前景的好公司。
  每一次的大跌市都是突如其来,把投资者杀个措手不及,当你发觉股市出现上述种种情形时,就应该对后市信加小心留意。但无论你怎样小心,都是难以避过大跌市的。
  相信每一次跌市
  回顾了过去几次的熊市,也说过跌市前所出现的征兆,现在就说说我们在跌市中的应变之策,到底要怎样才可以在熊市中逃过覆亡的厄运。
  要避过熊市的杀伤力,首先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必须相信熊市。这一点说来容易,要做到却是极之困难,尤其是熊市出现之初,一切征象都不明显,而且投资者久经升市,对于初出现的跌市极不习惯,市道下跌就浑身感到不自然,认为大市下跌全无理由,然而大市就在所有人都不相信的情形下持续向下。
  所以,我们要逃过熊市,要避过大跌市的厄运,就要相信每一次跌市,在每一次跌市出现时都应该暂时离市一避。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熊市何惧之有?可是能够做到这一点又有多少人?
  卖掉赚钱最多的股票
  这毛病多数在熊市或调整期出现。当你同时赚入数种股票,股市经过一段时期的上升,然后进入调整期,这时你手上的股票虽还有利润,但利润却有的多有的少,譬如甲股赚10%,乙股赚8%,丙股赚5%,丁股赚3%。此时股市继续调整,为了保持既得利润,你当然想卖出股,但又看不透市势,不想全部卖出,只想卖出一半,保留一半。这时大多数人都会将赚钱最多的甲股和乙股卖出,而保留赚得最少的两种。但结果如何呢?当股市调整完毕再度标升时,已卖出的两种标升最快,而保留的两种却表现最差。其实道理不难明由,赚得最多的股票,往往是最优良的股票,我们卖出赚得最多的,就是将最优良的股票卖掉了。
  优质的股票特性是在升市中跑赢大市,在跌市中抗跌力最强,因此为持有者累积颇巨的盈利,盈利愈多,沽出的意欲也就愈大,可是好的股票往往都是沽出之后没法再买回的。
  不卖不蚀
  
  每一个投资者当然都是喜欢赚钱而不喜欢蚀本的,因为如果不是为了赚钱,我们也不用买入股票了。但是股市是最难预测的。当我们不幸购入了一种股票而股价却不断下跌时,究竟是应该继续持有它还是亏蚀也售出呢?这是颇难决定的,而大多数投资者都没有「壮土断臂」的决心,只有继续持有它仍任由股价下跌。他们的理由是:只要不卖出,便不算亏蚀,将来终有一天会归本。其实这想法是不对的,股价下跌,我们手上股票的价值便相对地少了,就算不卖出,也始终是亏蚀了。股票能否回升,主要看公司业绩的表现,并不是必然的。许多股票是没法随着大市回升的,不卖不蚀只是自欺欺人的。
  鸵鸟政策。
  下跌时增购以拉低成本
  许多投资者在股市下跌时都喜欢在较低价再买入一些,用以拉低手上股票的成本;再跌再买这个做法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无论怎样,你手上的股票平均购入价总比市价为高,而你手上的资金却陆续增加投了进去。在牛市调整期,股市会回升,这个投资方法当然没有问题;但在熊市时,股市会不断下跌。就算间有反弹,你车不够本,因为你手上股票的平均价比市价为高,况且你的资金会有用尽的一天,最不幸的就是熊市来时是静悄悄的,当我们发觉身处熊市时已经泥足深陷,无法自拔了。一九七三年股市下跌时出现的所谓「九重大闸蟹」,就是拜这个危险的投资策略所赐,我们应引以为戎。
  敢于止蚀
敢于止蚀是老生常谈的投资策略,但同样是知易行难的一点。尤其是当出现亏损时」要止蚀沽出必须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非一朝一夕所能学到的。
  许多时候妨碍了止蚀沽出的心理是心存幻想,依然幻想这只是短期的回落,很快地也许就是明天股价就会反弹了。于是,凡事都往好处想,寻找诸多理由解释不沽出是理智的。可惜市场绝对不会困你个人的意愿而改变,跌市依然持续,损失于是不断加深。
  另一些人则准备止蚀,但却希望在反弹中方才沽售,许多时候市道急剧下跌,反弹的价位可能不及立即沽出的价位好,像八七年和八九年的跌市,反弹原来就是大市的最底点了。
  还有些人则害怕止蚀后股价立即回升,又恐怕日后来不及入货,由于有太多的顾忌,不舍得沽出的心理结果错过了止蚀的机会。
  建立完善买卖渠道
  八七年十月股灾一役之后,相信许多投资者不是输了投资知识,而是输了市场行动的技巧。相信当时投资者都遇上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壮士断臂,断臂没人要。
  二、委托的经纪要买买不到,要沽沽不出股票。
  现在投资者的投资技巧已趋成熟,不少投资者会在跌市中下决心止蚀,作「壮士断臂」之举,但其它的投资者亦同样提高了投资水平,不敢螳臂挡车,因此出现了「有货没人接」的情形,这情形提醒大家纵然知道理论,在实践上却未必能够做到的户所以在将来的熊市中,应要早于熊市出现之前卸货。
  另外,所委托的经纪行对于投资成败也有关键性的影响,当股市壮旺时,部分经纪行漠视小投资者利益,买卖金额大的客户获得优先考虑,令到散户总是想买买不到、想沽沽不出股票。有些经纪的操守行为不佳,甚至有食价的情形出现,故此,找一个良好的经纪可能会较分析大市走势更加重要。
  为防范于未然,买卖股票宜尽量成交稀疏的冷门股,以免有缚手缚脚之弊。有良好的分析技巧,缺乏完善的买卖渠道和方法,投资也难以成功。
  不要太计较限价
  股市进行交易时,买卖双方各有叫价,而买入价是较卖出价稍低的。经常买卖股票的人都会发觉到,有许多时候会因限价而买不到或卖不出股票。
 通常来说买入价和卖出价相差只是一两个价位;而投机者是上升时追入,在下跌时追沽,所以限价大多是没法成交的。
  如果我们决定投机某股,就应该以卖出价追入,买入价沽出,太过斤斤计较一两个价位的得失,常会因小而失大。
  在八七年十月的大跌市中,大家可以看到买卖差价拉得很阔,如果限价排队沽售定必没法沽出,尤其是当跌势转急时,其它人不计价拋售,若自己不跟随着拋售出去,最后吃亏的始终是自己。
  限价买卖只宜在牛皮市况中进行,在大升市或大跌市中,是不应该太吝啬三数个价位的得失的。
  了解自己可承受的风险程度
  可承担的风险水平随着每一个人的性格和财富背景而不同,有些人可承担极高的风险,有些人却不能。许多投机者失败的致命原因是不知道自己可以承担多大的风险,风险一直增加而不自觉,就像一个汽球不断地吹气进去,最后汽球必爆作。
  任何一位投机者在作投机决定之前,都一定要清楚计算出自己可承受的风险程度,然后订下一套防御策略,在风险来临时保护自己,不致在股海覆没。这一点是投机行为中极为重要的一点,许多大财团大企业如利获家、佳宁等之终于覆亡,就是不了解自己可承担多大的风险,贪胜不知输,最后惨淡收场。
  八七年期指市场的崩溃,不少投资者因不了解或错误计算自己可承受的风险程度,结果出现了「过度亏损」(over loss)的现象,负上了一生的「炒债」。
  第四辑 股市怪现象
  荒谬的「特别征费」
  如果有人和你说,汇丰银行蚀了本,要长江实业所有股东赔钱,分担他们的损失,因为这两间都是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你一定会大骂这个人黐线,天下间哪有这样不公平的事?
  事实上,香港就的确有这样不公平的事存在,而且存在了好几年!
  八七年十月股灾之后,香港期货交易所出现危机,港府为了挽救期交所,竟然想出一条极荒谬的计策:凡证券交易均要加征一项「特别征费」,用以弥补期交所在这次股灾所出现的损失。
  虽然这「特别征费」只是抽垠每次交易金额的0.03%,数字微不足道;然而这不是所涉的金额问题,而是原则问题!
  期货交易所与证券交易所是二个截然不同的市场,为甚么期交所出了事要把责任和损失转嫁在股票投资者身上?此理若是说得通,那么将来万一香港金银业贸易场出了事,损失又是否由股票投资者承担?反过来说,为甚么香港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的投资者又不必承担期交所的损失?哪一位政府高官能够合理解释我所提出的问题,我愿意把今后所有的润笔费和版税捐给香港政府库房,终身免费为港府效劳!
  我真的有点担心将来有朝一日,深圳股市出了事,风险全由香港股市的投资者负担!因为已有先例可援,香港股市设资者义无反悔也!
  荒谬的港府,荒谬的财帛高官,编出绝代荒谬的闹剧!!
  信者得「咎」
  「上市公司主席的话是否值得相信?」是一个很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问题。
  大股东欺骗小股东的事件屡见不鲜,早年前「隆辉电子」就是一例,大股东这边厢招待基金经理和分析员参观工厂和推荐自己的股票,那边厢在市场不计价沽售,可怜小股民甚至是基金经理,均成为「火棒接班人」。
  在八一、八二年间,本港的上市公司更出现许多光怪陆离的现象。当时许多公司乘看股市狂潮上市套现,在招股书内照例预测盈利、派息如何,不知道是否董事局眼光失误,不少公司的预测数字从未兑现,甚至实际惜况与预测南辕北辙,大相径庭,但上市公司主席不必为自己的话作出任何责任性的承担,只有小股民为他们失准的眼光,错误的言语而付上了金钱上的代价!
  还有更稀奇古怪的事,竟是公司在面临清盘和财政困难之前,还可以大派红股和派息!「百宁顺」公司在公司严重亏蚀下不派利息却大派红股,结果所有股东买回来一堆废纸,得到更多的废纸。
  另一个更典型的事例,是「嘉年地产」在被清盘的前一年,竟然仍可以派发一角八仙的股息,使当年的股息增长率高达二成以上。这做法令到许多财经专栏作者以基本角度分析该股时,对该股推崇备至,认为是一只不可多得的高息股(殖息率曾高逾十八厘)!
  实在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该股一直刻意制造派高息而又作风稳健的形象,当然谁人也意料不到该公司竟然拿出数以亿元计的现金,来制造这一个假局!甚至公司董事局在报告书中,仍然例行公事地对公司前景乐观一番。直到最后关头,公司的真正处境才向外界公布;那些有「股海明灯」作用的股评家,翻开一份年报里所披露的有限资料搬字过纸,董事局表示乐初也就紧随乐观,于小股民又有何帮助?当东窗事发时,小股民也就难以自保了。
  「海外信托」以及「工商银行」的教训更是沉痛,银行一向与人作风稳健以及诚实可靠的感觉,该二间银行每年向公众披露财政状况的年报,都是那么的健全可靠,董事局从来也没向股东透露过公司运作以及财政上出过甚么乱子,偏偏稳健安全的银行就在一夜之间清盘,小投资者只有等待宣判死刑的机会,却无招架的能力。
  大部分招股书以及年报中,董事局的预测都是「如无不可逆料的情况出现」,公司会有盈利若干,派息多少。不少人就草率地把这些资料作为分析的蓝本,可惜世事往往出现不可逆料的情况」,结果这些预测便不能够兑现了。八一年的跌市中,类似事情俯拾皆是。
  然而最要命的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经常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公然扯谎,这边厢才辟谣说短期不会集资,劝喻小股民勿轻信谣言,那边厢却是密锣紧鼓计划集资行动。大股东视小股民如白痴傻子,小股民一次又一次被愚弄,难怪有一份杂志的专栏作者愤而疾书一文,题为──「上市公司主席的话,信者得『咎』」矣!
  好一句信者得「咎」,实在可圈可点!
  大股东的话可信吗?
  上市公司主席的话是否值得相信?基于法律上的责任,不能指名道姓作出翔实的报道,然而以下所说的几个例子都是确曾发生过的。
  一记者专访一间年来上市的公司,访问间当然忘不了问问「贴士」,上市公司主席力荐他买入自己的股票,并肯定地说可升到五元,较当时市价高出一倍。记者心中窃喜,以为自己得消息之先,于是马上在市场买入该股,还告知其它友好。买入后不到一个星期上该公司突然宣布供股,该股股价应声急跌,那名记者应验了信者得「咎」这句话了。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与一间上市的蚊型公司主席十分稔熟,该公司主席怂恿她买入自己的股票,并口出狂言,说低于她的买入价时,将会悉数购回她所得的股份。她听后确是心动,不假思索便购入该股,而且还犯了每一个投资者共有的通病──把消息传了开去。可惜买入后股价迟迟不升,其后更宣布以底价批股,该股股价会有甚么反应答案大家应该知道。这位朋友较为幸连,公司主席真的履行诺言,收回她的股票,但她的朋友就没这么好彩了。
  这些害人的手法还算是有点良心,最要命的是某些上市公司主席丧尽天良,在公司出问题之前还亲自宣传,叫他人买入自己的股票,受害的小股民却是投诉无门,有冤无路诉。对方既无白纸黑字,只怪自己耳朵太灵,听到太多所谓消息,徒呼奈何!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