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学生的“坟”

刘兴奇(当代)
大学生的“坟” (刘兴奇)
2011-09-08 18:23:29
前 言(1)
为什么书名叫做《大学生的“坟”》?
  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现在很多大学生迷茫、颓废、堕落或者盲目自我感觉良好,这部分人的思想、精神、信仰、未来的竞争力等都已经进入了坟墓。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在他的著作《我的江湖方式》里也写道:“我们的大学成了无数青年人爱好、理想与能力的坟场。”
  而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将这些思想、精神、信念之坟扒开,让它们显露出来。这在当今的大学,显得尤为重要。
  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大学生身上有两个肿瘤:一个是迷茫,一个是颓废;前者是良性的,后者是恶性的。
  迷茫是一个良性肿瘤。
  与那种毫无上进心的人相比,迷茫是一种想努力但无处使力的状态。“哀莫大于心死”,心还没死,那就还有的救。迷茫的人有几种表现,要么因为迷茫,所以没有动力,就像烂泥一样颓废堕落;要么因为迷茫,找不到方向,就像猴子一样跟风模仿,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要么死努力瞎努力走弯路,患了考研盲目症、英语癫狂症、高考后遗症、自习傻子症、成绩呆子症、考证痴狂症、商业意识阉割症等,有些中毒浅的已经开始怀疑自己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但有些中毒深的还在至死不渝地走他的“独木桥”,对于这类人,我只能语重心长地说一句:“兄弟,光努力是不够的,要会努力才行。”
  迷茫的原因有很多:第一,高考之后明确目标的缺失。高中不迷茫是因为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要拼分数考大学,而大学的出路太多,所以很多人就没有了目标;第二,很多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习惯被安排。高中不迷茫是因为课程安排紧凑且老师会不断地拿出材料来喂学生,所以学生不需要想事,所以没有感觉到迷茫。但到了大学,没有人全面喂养或者详细安排,所以很多没思想且习惯被安排的人就迷茫了;第三,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在高中的时候,也许成绩好就是成功,但大学和社会的成功标准却是多样的,成绩好可能受到尊重,但才艺多、活动能力强、创富能力强、学术成就高,等等,也是很多人的追求,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不足且信息面过窄的情况下,就出现了茫然而不知选择的情况。还有很多其他导致迷茫的原因,比如受上一代人某些陈腐思想观念的影响,此处不一一列举。
  颓废是一个恶性肿瘤。
  颓废的人没有精神信念,更加没有理想和进取心,这类人要么成为游戏战神,要么成为“宅寝”的肥皂剧公主,或者变成堕落的“神雕侠侣”。他们不仅自己颓废空虚没有追求,而且喜欢说些消极话去打击别人的猾性。恶性颓废肿瘤不仅反复发作,而且传染性极强,很多原本上进的人就是被这类癌症患者给拉下水的。
  我每年在全国高校做上百场讲座,基本上每周都会有两三场讲座,每年接触数十万大学生,加之我自己在大学读书、工作多年,所以我对大学生的问题比较了解。如果说,当我看到大批颓废堕落的大学生时,我会惋惜;那当我看到那些盲目努力的人走在错误的路上时,我更加心疼。这种感觉,当我遇到这些场景时,更为强烈。
  当我看到一些没有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的大学生,拿着那张不见经传的大学文凭,怀揣着那张寒碜的简历,在毕业时焦急地四处流窜时,我在想,为什么同样大学四年,别人变成了强者,你却变成了一个弱者呢?
前 言(2)
当我看到一个个只会背书做题考证考级拼成绩的人,连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时,我在想,是什么东西把你们的思维能力给废了?
  当我在招聘时看到,很多人读了这么多年书,连自我介绍都讲不清楚的时候,我在想,是什么东西让大学生把表达能力给废了?
  当我看见一些两眼呆滞一脸死相的研究生时,我在想,如果读书读成这个样子,就算学历再高、能力再强,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我看到很多人给我发邮件,诉说他大学迷茫、贫困、孤独、自卑的时候,我在想,师者,不是“传道授业解惑”吗?为什么没人给你们解答迷茫,没人教你怎么自立?是什么东西剥夺了你的自信,并让你在熙熙攘攘的校园如此孤独?
  所以,我写了这本书,专门批驳那些让你死努力瞎努力走弯路的迂腐思想和陈旧观念,同时,也让你认清自己,认清这个世界,从而让你明白,你是谁,你要干什么。继而希望那些上进的人,从今天开始,明明白白地活着!
  几乎大学生走过的弯路,我都走过:迷茫、贫困、失恋、自卑、内向、胆小、人际关系不好、表达能力不强、身边环境堕落、选错专业、考错研究生、去错公司……但经过我种种破茧成蝶、凤凰涅槃式的努力,我还是走过来了。但是我发现,还有很多人在迷茫着我当年的迷茫,贫困着我当年的贫困,自卑着我当年的自卑,痛苦着我当年的痛苦。于是我想伸手拉拉后来的人,所以我创办了软实力教育。
  我还发现,尽管我每年上百场讲座,经常奔走于各地,身体疲乏,口干舌燥,但我还是收到很多这样的邮件:“你怎么不来我们学校演讲呢?”“我大四才听到你的讲座,好羡慕他们那些大一的啊!”于是我觉得,我应该写一本书,将我那些失败的教训更大范围地与大家分享,让那些上进的人少走弯路。为了让更多的人在开学时看到这本书,于是在这个暑假,我每天对着电脑打十多个小时的字,蓬头垢面,眼睛发胀。由于精神紧张,以致于从不失眠的我都夜夜睡不着。
  当然,因为个性使然(听过我演讲的人都叫我“犀利哥”),书中的观点依然犀利。无数次讲座证明,犀利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让大部分人拍手称快,一种是让小部分人恼羞成怒。
  但我并不认为引发某些人“愤青”就是一件坏事,思想的活跃和观点的交锋,都会促使人们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当然,如果你让我写一些毫无个性的、类似于领导报告一样中规中矩、不偏不倚、不痛不痒的文字,我也能够写出来,然后让你看得毫无脾气的同时也让你毫无收获。
  任何一个稍微成熟的人都知道,骂你的人不一定是坏人,表扬你的人也不一定是好人;让你哭的人不一定是坏人,让你笑的人也不一定是好人。同样的道理,我的这些让你听起来刺耳的声音,这些让你看起来不是很温情脉脉的文字,以及一些大家都知道但不方便或不愿意讲出来的实话,也不一定就让你不舒罚
  有学生跟我说,很多老师只会表扬学生,然后弄得那些学生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而你却用真诚的方式,给他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这本书不是写给幼稚和八卦的人看的,所以里面没有很多精美的图片和太多的心情日记;这本书也不是写给颓废的人看的,因为颓废的人是不会看书的;这本书主要是写给那些上进但可能有点迷茫或者其他问题的人看的,是写给那些一直在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的人看的,因为他们就是我的同类,我爱他们!
  刘兴奇
  2011年8月
1.我们都在这些地方失败过(1)
我见过很多努力的大学生,可是他们的努力方式却非常错误。我看见太多的学生花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在学英语,不仅没学出个什么名堂,还废了自己的专业和其他方面的能力;我见过太多的人在考研,仅仅是因为他们身边的人都在考或他父母让他考;我见过太多的人在疯狂自习和拼成绩,只是为了那点可怜的奖学金。这样的努力,就像南辕北辙一样的徒劳。我经常说,“兄弟,光努力是不够的,要会努力才行”,但很多人依然觉得自己“没错”。为了让那些愿意校正自己方向的人有一个参考,我将这些错误的努力方式归结为考研盲目症、英语癫狂症、高考后遗症、商业意识阉割症等,并在本书的相关章节予以论述。
  我见过太多颓废的大学生,他们那颓废的精神世界、糜烂的生活方式、狭隘的人生格局、迂腐的思想观念,让我不仅为他们的未来叹息,更为中国的未来担心。很多人沉溺在网络游戏里,变得两眼呆滞一脸死相;很多人整日吊在QQ上,我把他们称位QQ废掉的一代;很多人对国家大事和身边小事“没有兴趣”,佯装成熟,以为“世面见过很多”,我不禁为他们的“伪老龄化”担忧;很多人依然只学习考试范围内的东西,对考试以外的任何学习和书籍都“反感排斥”,让我觉得“考试机器”至今没有灭绝;很多人依然存在那些迂腐的稳定观念,为了一个挑粪的公务员工作挤得头破血流,让我觉得无能无志的人真的很多。
  我见过很多迷茫的大学生,他们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他们也许不喜欢自己的学校,也许选错了专业,也许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许看到身边的人都在为考研、出国、实习、兼职、创业、学英语、找工作、考公务员等忙碌时,自己有力没处使,因为迷茫而干着急。
  我见过很多贫困的大学生,他们要么在艰难地用自己的双手和脑袋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状态,要么逆来顺受地等待着各种救济、补助和未来国家发给自己的工资。
  我见过很多内向、自卑、胆小的人,他们不敢跟别人交流,他们没有什么朋友,他们没什么爱好和特长,他们终日敏感、孤独、怀疑和否定自己。
  在我读大学的七年当中,我也犯了现在大部分学生犯过的错误。
  我当年也非常的迷茫,因为信息面不足而选错了专业,因为思想观念的陈旧而考错了研究生,因为前瞻性经验不够而去过很多不适合自己的公司。谁都知道选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会是什么感觉,那种感觉,就相当于你不得不吞下你不喜欢的食物,就相当于你不得不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并朝夕相处。谁都知道因为迷茫而看不到出路的感觉是什么,那种感觉,就像你晚上走路看不清你下一步的落脚点。
  我当年也颓废过,表现在曾经疯狂地喜欢上了电脑游戏,并因此而浪费了不少时间。
  我当年也错误地努力过,表现在不会赚钱的时候只会疯狂地做家教,表现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只会一天到晚地背单词,表现在内向、胆小、怕生的情况下只会拼命地去自习室自习,在未加分析的情况下盲目考研和考公务员……
  我当年也内向、自卑过,表现在我经常性地不参加班会,因为我害怕热闹的场面,在那里感觉十分的压抑和孤独,但我确实很想参加班会,所以每次我都会躲在门外,用手把门推开一点点,从门缝里看同学们开班会,你永远无法理解一个男生可以内向、自卑到这种地步。
1.我们都在这些地方失败过(2)
我当年也非常的贫困过,表现在大一刚开始的一段日子我每餐只用一个辣椒下饭。
  但毕竟,我变过来了。
  我用了长达七年的时间,将一个内向、自卑、胆小的人变成了一个性格外向幽默风趣的人,将一个讲话讲不清楚的人变成了一个伶牙俐齿的演说者,将一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人变成了一个飞走在世界各地的人,将一个贫困的人变成了一个拥有自己公司的人。
  也许有人说,花七年才将自己变过来,是不是时间花费太长?我知道有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一个很好的改变效果,但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更多的人花了十七年甚至一辈子都没有变过来。比如,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自卑、内向、胆小中痛苦地度过,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什么理想和**,很多人活了一辈子也依然迷茫着,很多人就算工作多年之后也依然在与贫困做斗争。
  很多学生都会从不同的角度问及我的改变,迷茫的人问我是怎么认清自己的,内向的人问我是怎么改变性格的,贫困的人问我是怎么创业的,缺乏毅力的人问我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挫折都没有被废掉。因为我不是比尔?盖茨,没有他那种天赋和技术专长;我也不是李开复,没有他那比较好的起点和生存环境,作为和现在大学生从出身到生存环境都差不多的我,无疑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和参考价值。同时,作为一个生在80年代、长在90年代、创业在00年代的我,与现在的大学生更是没有太大的代沟,因为我们确实都处在这么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都面对着共同的问题,有着相同的感受。当然我也愿意拿出我那一点点成功的经验和大量的失败经验,与各位上进的朋友分享。因为我知道深陷迷茫、贫困和堕落环境中的痛苦。因为我知道经验分享的重要性,尤其是那种与大学生相近但又有些距离、离社会很近但又不局限于校园的经验,对于度过大学的迷茫期,显得更加重要。而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用时间和金钱换来的。我的经验也是如此,因为我走了很多弯路,所以浪费了大量时间;因为我曾经也很幼稚,所以也亏了一些金钱。我一直在想,如果一路走来,我能得到更多人士的指导,也许我不需要走那么多的弯路和忍受那么多的痛苦。因为注重经验与见识,所以现在在做企业的时候,我非常注重与前辈企业家们的交流,往往我几年都琢磨不透的困惑,他们一句话就让我茅塞顿开了。
  虽然我每年都要在各高校开展上百场目标学与软实力讲座,但依然有很多人没法听到我的演讲,他们会经常说些 “要是我在大一能听到就好了”、“为什么不来我们学校讲啊”之类的话。让经验普及和传承(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经验),是促使我有动力每天对着电脑打十多个小时的字来写这本书的原因。
  为了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看到我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的心路历程,更加直接地得到一些参考经验,我在书中用了一些章节来写自己的故事,希望读者能够“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这句话是我一直持有的学习态度。牛顿说:“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而我更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要想少走弯路,需要站在前人的肩上。”
2.拥有良好性格品质的人才有失败的解药(1)
我一直认为性格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就算你出身再差、学校再烂、起点再低、失败再多,都可以奋斗起来。所以我经常说:“你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进取心。”但是几乎每次我演讲结束后,总有个别同学问我:“如果大家都按照您的要求那样上进,那世界岂不是早就爆了?”我很奇怪现在有些人的思维模式怎么是这样的,他们思考的出发点不是“我要怎样”,而是“别人是不是都会那样”。这类人没有强烈的进取愿望,他们只会跟风行事。
  我读大学时,我们班有这样一个没一点主见和独立意识的同学,他最喜欢问我这样的话:“你做的事情你家里知道吗?老师知道吗?从小到大不都是要经过他们同意的吗?他们不同意的事情我们怎么做得好啊?”而且有一次寒假买回家的票时,他打电话给父母说:“火车站好多人,买不到票,怎么办呢?你们来接我吧。”你都不愿意相信,这种话是一个20岁的人说出来的。但在现今大学里,这种缺乏独立性的人,俯拾皆是。
  最幼稚的事情是我一个大二的助理萍萍跟我讲的一个片段。在宿舍,有人会问萍萍这样的问题:“萍萍,我今天要不要吃中饭呢?”“萍萍,今晚我还要不要刷牙呢?”“萍萍,你说我是先看这本书,还是先看那本书呢?”怎么样?如果是你有这样的女儿,估计你都会觉得自己很失败。虽然这只是生活中某个细小的对话,但细小中也反映出很多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的缺失。
  这种没有思考习惯、缺乏独立性的例子在现在大中小学生中驶胜数。而我一直坚持认为,这种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缺乏上进心、缺乏抗挫折能力的人,是没出息的。不管是不是因为独生子女的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中用就是不中用。我见过很多喝奶粉长大的人总是一副病怏怏的样子,而我们这些吃白米饭长大的人却茁壮健康;我见过很多在推车摇篮里长大的人总是弱不禁风的样子,而我们这些在泥巴里爬大的人却每天毅行五十里也没有问题。
  可是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呢?一看到外面有危险,就把孩子和学生给“圈养”起来。几个小细节就看得出来,孩子开学报到,家长整理好所有东西送到学校,亲自去排队或者挤队报名,亲自帮孩子找寝室。于是那些孩子因为缺乏经验、锻炼和见识,迟早都可能被别人骗,因为你作为父母,是不可能一辈子随处都陪伴着他的。
  所以我在演讲中经常说,很多人都死在了家庭、父母和学校过于强烈的保护意识之下。提倡独立,但永远有人帮你代劳过了;提倡思考,但永远有人已经给你思考过了。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创办软实力,我说是为了将很多中国人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从考级考证中解放出来,将考试机器变成真正的人,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独立,学会做人,学会靠做试卷做不出的一切。
  我在想,将来有一天我有了小孩,假如他走路时跌倒了,我绝对不会心急火燎地跑过去扶他,我会说“你自己爬起来,爬起来之后老爸我就抱你”。为什么我要这么做?因为我见过太多的小孩子跌倒了之后在那里傻帽似的甩着胳膊哭,然后等待着父母来扶他(虽然他已经七八岁的人了,已经能够自己爬起来了);假如他要去上学报到,我最多会陪同他,但让他自己去排队,去挤窗口,去熟悉报名流程,去看看工作人员的脸色,去看看那些农村孩子交不起学费的眼神;假如我孩子要去参加某个活动,我会一点东西都不给他收拾,哪怕明明知道他没带钱包,我也不会提醒,因为只有他吃垢次亏,才会变得善于准备,变得心思细密。
2.拥有良好性格品质的人才有失败的解药(2)
我不是不爱我的小孩,但我觉得“懂得如何去爱”,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很多人稀里糊涂地就当了父母,然后用无知的方式培养了一个又一个草包。所以,我觉得“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我知道90后、00后的孩子(我的孩子估计是10后)有他们的优点,而且有很多是我们这些60后、70后、80后不具备的,但我依然认为我们身上有很多他们不具备的品质。假如我的孩子快忆成一个现在普遍的空虚、无聊、堕落、颓废、没有责任感的学生时,我会给他讲他老爸我的故事。
  我告诉他,他老爸我,出生在接生婆手里(因为我们家到县医院有20里山路),出生之后包裹在他爷爷的裤衩里(据我妈妈说那时候家里穷没衣服穿,就临时包了一下)。
  我从4岁开始带弟弟和妹妹——他们比我小一两岁,我妈妈说大人出去做事的时候都是我在家带的,而且他们哭的时候我会把手指头伸进他们的嘴里给他们当奶头嘬,我现在依稀记得他们都会幸福地闭上眼睛**上几秒钟,然后就放开喉咙大哭,因为他们发现是假的。不过他们哭的时候我在笑,而且是很得意的笑。当然,如果我崽崽怀疑他老爸我讲的这些话,我就会把他奶奶搬出来,告诉他,以上情况属实,因为凡是我10岁以前的资料都是我妈妈提供的,有据可考。(备注一下,据说只有南方人把小孩叫崽崽,北方人是不会把小孩叫崽崽的,他们那里只把狗的孩子叫崽崽)。
  从5岁开始放牛、砍柴、割猪草——这些经历在80后都很少出现了,以致于很多人都不相信这是真的。而且到目前为止,一般人见到我都叫哥哥,但我讲完这些故事之后,他们一般都会改口叫我叔叔,甚至伯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他爸爸甚至爷爷那一辈的事情,所以觉得有代沟。不过幸好他们还没有叫我爷爷,不然打死我我也不讲我当年放过牛,尤其是当我唱腾格尔的《天堂》时,他们更确信了这一点。所以我很为难,不讲放牛的故事,不足以让我崽崽学习他爸爸的品质,讲了呢,他又会和他老爸很疏远——虽然其实我也很fashion,比如头发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搞中分,也没搞什么三七分或者四六分,而我的有些同学都已经将额头上的头发往后梳了,我看到他们也觉得我跟他们不是一个朝代的。
  从5岁至18岁期间左手上积累了30多个刀疤——砍柴砍的。小时候柴刀拿不准,就算拿准了也会出现“常在山上砍,哪能不伤手”的情况,而且现在手上“证据”未灭。不仅如此,因为经常挑柴,被压得现在只有一米七几,没有达到我期望的身高。其实按照我这良好的基因,长个一米八五是没问题的(因为我弟弟就差不多有这么高,据我妈妈说是因为他好吃懒做)。这个愿望只能寄托给我儿子了,如果是女儿身高一米八五,我个人感觉似乎有点“那个”,不过我也喜欢,只是找对象可能有点困难。
  从7岁开始对牛的气味和牛的习惯了若指掌,以致于我经常给它“改善伙食”——在草地上撒泡尿给它吃,它就会吃得寸草不生——因为它们很少有盐吃,所以牛都患有大脖子病,我很同情它们,同时为自己的“壮举”激动不已,以致于我经常发动其他的伙伴给它改善伙食。所以到现在我都认为,我们家的牛当时会因为遇到我这样好心的“少东家”而幸福不已。它幸不幸福不是我说的,也不是它说的(你也知道它不会说话),但是看它**上的肉就知道,因为很肥,所以走路都是“外八字”,走起路来特**,而别人家的牛基本上都是瘦骨嶙峋、风雨飘摇的,看到它们我就深刻地意识到什么叫“做牛做马”了。
2.拥有良好性格品质的人才有失败的解药(3)
从8岁开始杀鸡、杀鸭、煮饭、炒菜——当很多人骄傲地说他10岁就开始做饭时,我就觉得很“鄙视”,因为他们不知道前面这个低调的人,其实8岁就开始做饭了。好不好吃我不记得了,不过我爸妈每次回来都夸我。
  从10岁开始谈恋爱——我说过,10岁之后的事情我差不多都记得了,不用我妈妈来作证,你去我们家的门背后就能看到当年爱的痕迹——那时候因为我是如此地想念班上的那个女生,以致于我不仅在书上写满她的名字,而且在我们家的墙上和门背后都写满了她的名字。因为是用毛笔写在木板上的,所以现在还保留完好。而且我确信当时那个女孩子也很喜欢我,因为她来我这个组长这里背书的时候,脸会红到脖子下面去。我觉得我现在的眼睛之所以经历这么多年的死读书都没有变成死鱼眼,跟我当年眉目传情的自发训练有很大关系。现在,当我看到我那在读三年级的8岁的侄子有8个女朋友时,我一点都不奇怪,而且很佩服他比我当年能干,这印证了那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除了要告诉我崽崽,他老爸10岁之前是多么的独立,我还要告诉他,他老爸我10岁之后的一些事情,让他学会上进、学会自觉、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让他知道这些品质(现在我称之为软实力)的重要性,远比成绩重要得多。
  自从10岁情窦初开之后,我又谈垢个女朋友,不过大部分都是处在暗恋状态。其实按照我的胆量和情商,是完全不需要暗恋的,只不过是因为初一发生了一件永生难忘的事情,所以就一律改为暗恋了。事情是这样的:我写了一封情书交给我们班的一个女生,正当我踌躇满志地“静候佳音”时,没想到东窗事发了。
  只见一天上课,班主任在诡异地斜视了我一眼之后,拿着一张纸条,跟班上的同学说:“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念一封美好的情书。”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并且左顾右盼,似乎要找出这个“做贼”的人,而我的心也立马提到嗓子眼里,不过我并不肯定,因为我们班写情书的还有很多,于是我竖起耳朵准备听下一句。
  班主任清了清喉咙,继续大声朗读:“啊,我爱你,小雪……”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歇菜了,因为我是采用当时流行的“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来写的,所以我一听就知道是我写的。由于心理素质太差,整个人立马就处在晕乎且近乎瘫痪的状态,估计同学们看到了我异常的反应,眼神齐刷刷地**过来,至于他们讨论了什么,我不知道,因为我连放学后怎么走回家的都不知道。
  但自从那以后我悟出一个道理,向女生表白,一定不能留下“证据”,纸条是绝对不能写的,要么当面说,因为说过的话会随风飘散无影无踪;要么打电话说,道理同上。
  说这段话不是为了表达我当年多么多情,而是为了告诉我崽崽(因为这些话都是我要转述给我崽崽的),他老爸我,因为初中的“多情”及贪玩,所以当年初中毕业会考时直接“挂掉”了,并且挂得很惨——总分260分,其中数学35分,英语24分。
  这个成绩是不可能有书读的,因为没有哪个高中会要我这个差生。于是对我近乎“绝望”的爸爸给我在广东找了一份开推土机的工作,说是“钱景可观”——每月有1500元大洋。我那时候对钱不感兴趣,但是一想到我才15岁就要去开推土机,我就觉得恐怖不已,于是死哭活闹的,跟我爸妈讲我还要读书,并且保证好好读书。虽然家里很穷(有三个读书的孩子),但爸妈最终还是答应了,因为那时候,似乎读书是走出来的唯一出路。
3.高中:是什么让我在失败中崛起
经历了初中毕业之后因为没有书读所带来的对未来未知的恐惧之后,我开始想认真读书了,但是没有哪所高中会要我这样一个初中毕业会考成绩只有260分的差生的。
  于是在当年9月份开学之前的那两个月的暑假里,我爸爸几乎每天推着自行车往外跑,因为他要找人“拉关系”。每天晚上很晚了都只有我一个人在家,怔怔地盯着大门口,很希望爸爸回来,但是又害怕爸爸回来。很希望爸爸回来是因为我一个人晚上怕鬼,害怕爸爸回来是因为我已经很多次看见他拖着疲惫的身子推开门,然后那被太阳晒得黧黑的脸庞上透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不用他说我也知道,这一次又没找到“关系”。于是,我开始了应该说是生命中第一次良心的反思——因为我的不努力,所以导致我爸爸很累地四处奔波。
  最后,不知怎么的,通过镇政府的一个干部,我爸联系到了一所高中(县重点都不是的高中,不过我并不在意,因为我那时候不知道高中可以分为重点与不重点),所以我很兴奋。
  第一次出远门——去县城的高中读书。在马路边拦了一辆过路中巴车,和爸爸扛着麻布袋(那时候我们家没有拖着的行李箱,都是用装米用的麻布袋装东西)和一袋米(那时候住校都是自己带米的),挤上了中巴车。中巴车上的人很多,以致于我只能将米袋放在门口,而我也被挤得坐在门口的米袋上,蜷缩成一团。当时的感觉,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人生有些片段你会记得很久很久),我就像一只哈巴狗一样缩在那里,没人注意到我,而且没有一点光荣读书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受伤地充满了奋斗的欲望。
  后来到了学校,我爸爸帮我去找报到处了(因为已经错过了开学期,所以报到处很难找到),我一个人站在教室外面,等待老师来安排座位。那时候已经开学一个月,教室里坐满了认真听课的学生,传出了老师清晰的教课的声音。第一次,我感觉到,听课是多么的美好,上课是多么的享受——因为我那时还只是这个学校的一个局外人,没有注册学籍,没人给我安排座位,没人叫我进去听课,没人注意到我还站在烈日下守着我的麻袋,我那时还只是一个交了五千元巨款的旁听生(这是没考上学校的学生交的选校费,我觉得五千元是巨款是根据当时家庭情况来看的,五千元确实是巨款,因为一个学期的学费才六百多元,那时猪肉的价格才两块多钱一斤)。
  后来不知过了多久,我爸爸回来找到我,说已经找到报名处了,要我和他一起去报名。在报了名之后,一个老师带着我和我爸爸,一起去安排寝室。我记得那个白白胖胖的老师撅着个***潇洒地走在我们前面带路,我爸爸扛着一两个大麻袋汗流浃背地跟在他后面,而我又背着书包跟在我爸爸的后面。我很清晰地记得这一幕,它让我知道,原来人的生活状态是很有差距的(小时候没见过世面,在来县城读高中之前,觉得村里村外人都一个样,所以不会受到类似的刺激)。然后我又产生了像小狗一样跟在别人后面的刺痛的感觉,因为我看见我爸爸佝偻着背,扛着东西气喘吁吁地跟在别人的**后面(多年之后我都记得前面那个肥胖的背影和后面这个黑瘦的身材之间的强烈反差)。
  终于搞定了寝室,放下了行李。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爸爸请了一拨人在校门口的一间饭馆吃饭。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下馆子,所以印象也比较深刻。吃饭的包括那个帮忙拉关系的镇政府干部,包括班主任,还包括其他几个类似领导的老师,当然还有我和我爸爸。我已经不记得他们说了什么话,但我记得他们吃完之后,酒足饭饱地斜靠在椅子上,一边剔着牙齿,一边斜着脑袋跟我爸爸“交代”着一些与教育我有关的话。而我爸爸则身子前倾,搓着双手,满面堆着讨好的笑容,说着“请严加教育”之类的话。那又是一次严重伤害我自尊心的饭局,因为我看见了很多个白白胖胖身材,以及这些身材和我爸爸那又黑又瘦的身材的对比,以及我看到了原本老实巴交不善于应酬的爸爸满脸堆着不自在的笑容在小心翼翼地附和着那帮“恩人”,我能深深地感觉到我爸爸的自卑与不自在(很多人可能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他们很早就已经习惯了所有的一切,所以他们失去了一切有冲击力的东西)。
  吃完晚饭,爸爸就回去了。晚上的时候,寝室熄灯了,我捂着被子痛哭了整整一个晚上。想到爸爸暑假“找关系”回来的那张疲惫的脸,以及这张脸背后隐藏的无数次拒绝和屈辱;想到我像哈巴狗一样地蜷缩在车门口,想到我孤零零地站在教室外,想到我爸爸扛着麻袋跟在别人**后面,想到爸爸那堆满不自在笑容的脸……我伤心地流着泪,咬牙切齿地发誓——这一辈子,永远不要让我爸爸再去求别人!
  很多人一直都没有奋斗的动力,但是我从小到大都有用不完的动力,虽然每个阶段动力来源不太一样。现在我每次讲座完了之后,总有一堆人跟我说:“三年前听你的讲座觉得你很有**,三年后的今天来听还是这么有**,为什么我第二天就没有了**?”我很多时候都会哈哈一笑,说:“十年之后你再来听我讲座,我也会这么有**。”
  自从高一的那天晚上咬牙切齿地痛哭之后,整个高中,我“疯”了!
  刚进高一,我全校倒数第一名。但我只用了一个学期,就到了全班第九名。在随后的高二高三,我一直是全年级前五名,以致于我“不需要复读”、在别人看来“有点奇迹”地考上了大学。
4.大学:我在失败中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蜕变(1)
在读高中的时候,原本以为只要过了高中,就脱离了苦海,前途一定会无限光明。等到了大学才发现,除了新生军训时懵着脑袋“**”了一阵子以外,整个大学都是我人生最灰色的部分,世界上最坏的几个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我的大学——迷茫、孤独、压抑,以致于很多年之后,我都在假想:就算有人每天给我一万元,我也不会重过大学生活。
  如果说高中的拼命补救了学习成绩上的失败,那么大学的折磨则补救了我性格上的失败和见识上的失败。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自有它的道理。我从大一开始,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才将我那内向、自卑、胆小的性格卒过来,那种感觉,有如春蚕脱茧、凤凰涅槃、刮骨疗伤一般的痛苦。
  刚进大学,本着“猾入世”的精神,去竞选班长。站到讲台上的时候,发现原本准备好的竞选词忘得一干二净,站在台上心跳加快大汗淋漓,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讲了两句就摔下了台(在那么多人面前一紧张,这腿就不知道怎么动,所以下台时绊了一跤)。后面念选票的时候才发现,我的是零票。当时我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后来班长肯定没竞选上,我就退而求其次,去竞选寝室长,当寝室长是不需要投票的,就是整个寝室的人聚在一起,商量谁当寝室长,当大家在互相谦让的时候,我毛遂自荐,“我来当寝室长吧”,结果寝室一彪悍哥儿们哈哈大笑,说:“你不行,太猥琐了。”这是我读大学半个月以来在自信上遭受的第二次毁灭性打击。
  接下来,我不仅没有当上干部,而且因为没有才艺,在每次活动及班会上都只能当观众,但因为我不太喜欢张牙舞爪大呼小叫(就是喝彩、尖叫和拍椅子、敲桌子造气氛的意思,当时我称之为“张牙舞爪大呼小叫”),所以我连观众也当不好,所以经常性地觉得压抑,总觉得自己没法融入这个氛围,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余人”。于是慢慢地,我班会也不参加了。但很明显,我心里是很渴望改变的。所以每次班会,我都会先拒绝参加,然后再躲在门外,用手把门推开一点点,从门缝里看他们是怎么happy的,并且会在他们发现我之前的第一时间“逃离现场”。很多年之后我都无法想象,一个男生可以内向、自卑到这种地步。
  因为总觉得跟别人没话说,所以经常性地出现这种情况——在上下课的路上,其他同学都是三个一拨、五个一群地走着,只有我一个人自成一组,真的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不仅如此,我还表现出很强的精神洁癖,那就是当我每次很晚自习回来时,就看不惯那帮“我早上出去时睡在寝室,我晚上回来时宅在寝室”的“糜烂鬼”(我当时对这类人的私下称呼)。很明显,那帮“糜烂鬼”也看不惯我,他们总是用很怪异的眼神看着我,感觉我像从火星来的。
  慢慢地,我变得自己都开始讨厌起自己来,每天都在不断地写日志“反省”,发誓要改变这种现状,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写五篇心情日志。但日志的内容基本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不能再这样子下去了,我一定要改变,改变——然后是连续五个笔画刚毅的惊叹号。
  我就是在这种性格的基础上开始痛苦的蜕变的。当然现在我在演讲中讲到性格专题时,很多同学并不关心我的“痛苦”,他们最关心的是在这种状态下,我怎么没有被“废掉”或者“变态”,因为他们知道有一个状态跟我差不多的人是已经被“废了”的,那个人就是马加爵。
4.大学:我在失败中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蜕变(2)
每当他们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会跟他们讲“一个道理”,然后讲“几种为什么我没有被‘废掉’的理由”,以满足他们窥私的快感和以备“应急之用”(因为不能保证听众里没有和我当年症状类似的人)。
  这个“道理”就是,有人在内向、自卑中变态甚至死去,但也有人在内向、自卑中练出了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忍受力和看人看事的能力(现在我把它叫做情商或软实力),而我属于后者。为什么说我练就了一身忍受力?因为我在当年的内向、自卑中,每天都经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都没有将我压垮,反而增大了我承受的“容量”。在毕业后的创业过程中,有时候多少会有点逆境和压力,实际上这些东西对我来说一点感觉都没有,我认为这点挫折和困难就像我一日韧的小菜一样普通和简单,但我的很多伙伴甚至下属,他们很多人会在这点逆境和挫折的压力中崩溃甚至撤掉。所以我慢慢发现,人与人的差别很多时候不在于成绩高低和证书多少,这种承受力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至于我为什么没有被内向、自卑这个魔鬼“废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在大二的时候谈了一场恋爱。每次当我在演讲中说到“因为恋爱所以我没变态”时,下面的人都会发笑,并且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他们的“难以置信”首先是我当年那个德性怎么可能在半个小时之内追到女生,而且是系花。他们的“难以置信”其次是为什么“谈恋爱可以救命”。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不可能在演讲现场给他们演绎或者复原一遍,但我给他们的提示是,“我当时是一个内向、胆小的人,但并不是一个愚蠢的人”,并且我告诉他们,我还用“搞定系花”的故事搞定了我的工作——在我毕业时,我对着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讲了一个这样“追系花”的故事,他就让我进去了,道理你不知道,但他知道(会看人的人,通过一个小细节就知道你是什么德性)。
  关于第二个问题,谈恋爱确实可以救命。因为有了她的陪伴,我不再感到那么的孤独。我们一起自习,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散步,一起谈人生谈理想谈未来。虽然这种相处方式在现在看来是不科学的,但那时候我却充分地感觉到了世间的美好,以致于多年之后我重返母校时,每到一处我都觉得无比亲近。她是一个很开朗的人,人际关系好得令人惊讶(也许这是美女的共性),在她的带领下,我的性格也一步步变得活跃和开朗。当然,在我蜕变的过程中,她是痛苦的,因为嘶得不忍受我的各种怪脾气,并且因此而屡次落泪。
  很多时候她都是我的精神支柱和奋斗动力,那时候我经常在想:“如果没有她,在这个迷茫而孤独的世界里,我还会不会活下去?”虽然毕业之后我们因为各种原因分手了,但我心里一直感谢她陪我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岁月——贫困、迷茫、孤独、自卑、压抑,并且我现在经常心生愧疚,因为我当年承诺的种种美好,都没有给她,在我变得稍微有点能力、性格开朗、事业有点起色的时候,她却已经不在身边了。
  就这样,因为内心有了爱,有了精神力量,有了动力源泉,并且被一个开朗的人持续不断地影响着,我的性格也在慢慢地蜕变,这就是我所说的“恋爱可以救命”的理论。当然说这些并不是让那些内向、胆小等想改变性格的人都去谈恋爱,爱情这东西不能这么功利,也不能因为无聊、空虚、寂寞而谈恋爱(很多人都会因此谈恋爱),因为我们都知道,有时候爱情不仅不能救命,而且会让一些人毙命。
4.大学:我在失败中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蜕变(3)
我性格的改变,除了部分原因是谈了一场恋爱以外,更多的是因为我在大学做了很多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比如在大一的时候就和寝室的同学在全市的高校里组织了一批大学生去桂林旅行,虽然后面没赚到什么钱,但是却积累了很多经验。毕业之后我们不会记得曾经上过的课,自过的习,但我们肯定会记得那几件疯狂而又大胆的事情。大二开始,我在学校开过洗衣店,开过复印店,还代销了各种书籍。这类事情都没让我赚什么钱,但对我商业思维的训练却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慢慢地学会跟别人交往交流,一步一步地改变着那被高考摧残得千疮百孔的性格。
  在大学做过的所有事情里面,做婚礼主持是现在我演讲时所有听众最不能理解的事情,他们共同的疑问就是:“你当年不是内向、自卑、胆小吗?怎么可能去做婚礼主持?”这时候我一般会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别用你的逻辑来理解我的逻辑。你的逻辑是,因为你不行,所以你不做。我的逻辑是,因为我不行,所以我才做。也许会失败,但失败之后就慢慢成功了。”我做婚礼主持的念头是参加了一个姐姐的婚礼,发现那司仪只不过讲了短短20分钟的话就赚了五六百块钱,我当时心想,这活我也能干。于是回去背了几遍婚礼主持台词,就踌躇满志跃跃欲试了。然后再去酒店找了一个婚礼主持的机会,在那么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就身着大红色西装“粉墨登场”了。然而当我站上台去之后,内心又开始发毛起来,因为台下是几百个老少不一的宾客,这种大场面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好不容易让台下的人安静下来,却发现原来背熟的台词竟然卡壳了,于是红着脸支吾了半天,最后阵脚大乱,以背书的速度结束了这次主持活动,然后顾不上讨要工钱,立马逃之夭夭。多年之后我都对这次主持心怀愧疚,因为我一直在想,人家一辈子就那么一次婚礼,被我主持成那个样子,我一直在祈祷,希望他们是最幸福的。
  不过,第一次主持失败之后,我又在外面找到了很多次主持机会,随着经验的积累,我的主持也越来越好了。现在想来,这些主持经历,对于我性格蜕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进一步印证了那些道理——一个害怕失败的人,永远都是失败的,因为他本来就躺在了那里,虽然不会有再倒下的可能,但永远也不会成功。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发现内向、胆小、缺乏自信的人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没有核心感,缺乏别人对自己的认同感,具体表现在:
  首先,没有所谓的“特长”,所以很多时候都没有被别人关注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核心感。
  其次,缺乏自信的人一般思维方式有问题,他们喜欢跟别人“比缺点”,也就是自己哪个方面不行,他们就会刻意去关注什么,结果就越来越自卑。比如一个长得矮的人可能经常注意观察高个子,一个长得不是很好看的人经常留心那些长得好看的人,一个英语差的人总是和别人比较英语,一个贫困的人总是和别人攀比消费,所以他们越来越不自信。而我观察过那些自信的人,他们并不是有多么的完美,只不过是他们经常看到自己的优点罢了,比如我见过一个英语老师,在其他方面什么都不会,但他就是很自信,因为他就只跟你比英语。
  其实,思维方式有问题的更本质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人自我认知和定位不明,在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导致自我评价标准的缺失。比如我当年看见别人有才艺之后,也傻不啦叽地去买了吉他,希望增长一种才艺;当我看见别人会唱美声之后,也去买了光盘和磁带,并且跑到荒山野岭咆哮吼叫吊嗓子。现在看来,那些所谓的“粗浅才艺”都是浮云,生活大部分时候拼的是“独家功夫”,在你的领域定位好你自己、做好你自己就行了,就相当于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程序员不必是主持人,主持人不必是企业家,企业家不必是歌唱家,歌唱家不必是魔术师一样。
  我一直认为,我的大学有“两座大山”,一座是性格上的内向、自卑、胆小,一座是见识上的孤陋寡闻,以及因孤陋寡闻导致的目标上的迷茫。当然,其中也穿插着一些“小山”,比如贫困和颓废,不过这对于我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
5.失败是一片养分充足的沃土(1)
接下来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搬掉“孤陋寡闻及迷茫”这座大山的,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大学生头顶上的大山(尽管有很多人因为缺乏思考而并不觉得自己有这座大山)。
  我一直认为,迷茫和孤陋寡闻是孪生兄弟。进入大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惊恐地发现——我不喜欢我的专业。人生没有什么比选错专业更让人抓狂的事情了。当我看见古代文学老师摇头晃脑、眉飞色舞、满脸陶醉地讲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时候,我实在感觉不出,这个意境有多少美感,我也不知道这对于一个内向自卑、经济贫困、不知道出路的大学生来说,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于是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农民不关注世界的本源了,因为他们有更需要关注的事情——那就是他们的下一顿饭在哪里。而对于我来说,“为什么要学《诗经》、《哈姆雷特》,以及《诗经》和《哈姆雷特》所代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当然你可能跟我说,这是文学,这是美,我不反对。但原因,刚才我已经跟你说过了。如果你还不明白,那可以试着理解这个逻辑:你拿着一棵青菜对着一只老虎说:“吃吧,这是青菜,多吃素菜有益健康的。”那只老虎会“鸟”你吗?
  不管我有多么迷茫,没人会给我解答出路在哪里及学这个东西的意义。于是我开始反思,我为什么会选错专业。后来我发现,原来是我在填报志愿时,基本上对所有专业都一无所知(我相信大部分非大城市来的学生都有同感),于是我感觉到了信息面的重要性。
  于是我像现在大部分学生一样,经常一个人去自习,经常拿着英语单词书反复死背,这是大多数迷茫者共同的毛病,并且我跟大多数迷茫但不自知者一样,觉得这是最能让我心安且上进的方式。直至多年之后我才发现,对于我这类人来说,自习越多,死得越快(具体论述见本书相关章节);我才发现,其实很多种努力方式,都比反复背单词书要好一万倍,比如学习怎么运作企业,学习怎么跟别人沟通和交流等。只是当时的我因为孤陋寡闻而没有发现。
  在孤陋寡闻中度过了大一大二,进入了让我后悔的大三考研阶段。我考研的理由很简单:第一,根据当时形势,考上研就可以当大学老师,不考就只能当中学老师;第二,我的英语好,不考白不考;第三,我女朋友要我考;第四,我们班大部分人都在考。在当时看来,这四个理由,每一条都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可是现在再看的时候,每一条都是无比的幼稚,因为我忽略了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我的性格和兴趣。而这一点,也是现在很多准备考研人正在犯的错误,我把它写出来,是想告诉后来者,此路不通(本书相关章节有具体论述)。总之,关于考研,是因为前瞻性经验不够或者参考的信息不够而犯下的又一重大错误。所以我现在越来越重视信息、见识、眼界与思维这些软实力上的东西了。
  当时的孤陋寡闻,还表现在,我在毕业的时候,看到一个同学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我诧异了半天——我们这个专业,还可以去公司的吗?——因为在老师和同学们灌输给我的观念里,我们是要去学校做老师的。我现在一直在用这个案例来嘲笑我当初的孤陋寡闻,也许你不曾有这种孤陋寡闻,但是我敢保证,大部分人有着太多的类似或者不类似的孤陋寡闻。一个人如果在毕业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可以“去那里”,那还有什么太多的意义呢?因为你大学四年期间就没有为“去那里”准备过。所以,一个人的见识,一直影响着一个人的选择,包括未来职业的选择。
5.失败是一片养分充足的沃土(2)
我读大学时傻不啦叽地背单词学英语,并不是因为我多么热爱英语,而仅仅是因为我们学校的宣传栏内张贴着某某三好学生的光荣事迹——一次性过了四六级——当时感叹好伟大,还因为听了某某学姐因为四级考试考了98分的各系“巡回”报告会,当时惊为天人并拜服在地。因为我当时的眼睛就看到了这么几个东西,所以也盲目地学上了英语,虽然英语最后学得也还不错,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现在就跟英语“分道扬镳”了。我现在想,假如我当年就听过马云的创业史,也许我已经进军互联网了;如果我当年听过facebook,也许我很早就“投奔”它了。因为我眼界有限,所以我的最终目标就一直没定下来,结果就是一直走弯路。所以,大学生在大学,除了学那点专业知识,一定要把眼界打开。
  现在很多大学生眼界之狭隘,与我在大学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见过很多大学生,基本只会玩游戏和上QQ,他们不知道怎么发邮件,也不知道怎么用QQ传送文迹还有一个学生问我百度在哪里,我把他奉为“火星人”。我曾经到一所大学演讲,问到他们知不知道乔布斯、柳传志,他们90%都在摇头,我问他们到底知道谁?他们说他们知道毛泽东,我当场晕倒,然后我接着问他们还知道谁,他们说他们知道王长喜(因为经常做四六级试卷)。我忍住喷血的冲动,当场在胸口划了一个十字,说了一句“阿门”。
  我还见过很多迷茫的人,多半孤陋寡闻,见识有限,他们开口就说他们寝室,闭口就说他们班上。我说:“你能不能不说你们寝室、你们班上啊?”她说:“我只了解我们寝室、我们班上啊!”这种话听多了,当我再听到有人讲他们寝室时,我就想吐。
  我还见过很多这样的大学生,每次做事情,他都会先参考他们班的人嗜例,比如多少人考研了,多少人参加比赛了,多少人去听课了,多少人去参加培训了,然后他再选择一个人数最多的去做。比如2011年暑假我们组织了一个全省大学生**北京的生存实践活动,结果很多人来报名时,他们第一句话问的是“多少人报名了”,当我回答了之后,第二句话问的是“我们学校多少人报名了”,第三句话问的是“男生报了多少,女生报了多少”。用时下的话来说,这种跟风行为是多么的脑残。你参不参加一个活动,为什么要取决于人数呢?我见过有的人来参加活动,二话不说,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想要获得什么。
  所以,我现在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你身边的大部分人都不具有参考价值。因为他们的知识面、思想境界、迷茫程度都和你差不多,甚至更多的时候他们还不如你。如果你看他们人多就跟了他们,那就是典型的羊群效应。事实上,羊群效应不仅在羊里面有,在人类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这是我在开篇讲的话。
  总结以上的经验,不难得出,大学的努力方式应该是和高中有区别的,人生阶段不同,目标不同,努力方式也应该不同。如果完全按照高中死读的方式来过大学,势必“很完蛋”。 高中阶段的所有付出,只不过换了一张进入大学的通行证而已。至于你在大学是什么德性,跟高中无关,因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评判体系;至于你在社会上是什么德性,与你的大学也关系不大,因为它们也是两个不同的评判体系。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除了大学文凭、各种证书、专业技能以外,还有另外一种能力,那就是百折不挠的性格品质、深刻强悍的思想见识,并且更加重要。这些东西,大学不会给你考试,但并不代表它不重要。
  我现在基本上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得益于我大学七八年间完成了性格的改造、自我的认识、个人的定位、思维训练、个人品质的进一步磨砺。毕业之后我做了很多种不同的工作,遇到了很多种不同的困难,但我基本上都能用上述能力来解决。这些能力,就是我说的个人软实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领导力、抗挫力、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性格品质等没法用证书来证明,但又是影响一生的能力。
  现在大学毕业六七年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当年在大学里所谓的‘风云人物’,走上社会之后并没有‘风云’?为什么当年那些在大学里并没有什么性格障碍,也没有什么迷茫,更没有什么贫困的,多才多艺、自以为见多识广且感觉良好的人,走上社会这么多年之后,并没有什么作为?”
  后来,我慢慢发现,这一类人缺少的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成大事者所应该具有的性格品质,比如独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深度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大的格局和志向、百折不挠的能力、持久的**和信念、深重的危机感和强烈的责任感……
  再到后来,我基本上一眼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出息。我不需要看你的学校、你的专业、你的证书、你的文凭、你的能力,只需要看你的性格品质和进取心。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估计他们看的也不是那个三岁幼儿七岁孩儿的学校、专业、证书、文凭、能力,而看的是他的性格品质和进取心。
  最后,我把这些东西归结成一句话——你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进取心!
1.没学英语怕上西天,学了英语命丧黄泉(1)
在这样一个时代,只要是上过学的人都学过英语。在很多英语癫狂症患者看来,好像没学好英语人生就不完整,人就白活一样。虽然大部分人学了英语都没什么鸟用,但很多人无视这个事实,依然前仆后继地懵着脑袋往前冲。我经常说,有一些人注定因为学了英语,而被英语害死。
  (1)不要跟四六级同归于尽
  因为工作需要,我经常与大学生交流。每每问及他们的大学规划,他们都会**四射地告诉我,他们的大学规划是:大二过四级,大三过六级,大四考研。然后用充满希望的眼神看着我,希望我表扬他的“宏图大志”。一般情况下,我不忍心去打击他的**。但很多时候,我忍不住告诉他:“你死定了!”
  大学要做的事情何其多!大学要提高的能力何其多!为什么本应该那么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涯,到了你这里,只剩下了“四六级和考研”?
  就算你拼了老命把四六级过了,你就觉得很光荣了吗?然后你心满意足地拿着这个四六级证书去找工作,你以为老板一看到你的四六级证就两眼放光地说:“哇,genius,太棒了,四六级都被你过了,来吧,我们要的就是你!”
  人家要你干什么?从数量上来讲,四六级遍街一抓一大把,你就凭这个“核心竞争力”去找工作?从质量上来讲,大部分通过四六级者都属于哑巴英语患者,听到“thank you”的条件反射就是“not at all”。我在招聘时,很多人会提及他的英语还不错,我一般会问:“怎么个不错法?”结果他们说,我英语过了四六级。“英语过了四六级有鸟用,”我脱口而出,“凭它做老师吗?不够;凭它做翻译吗?不够。”
  可是,依然有很多人大学四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背词做题,每学期少则花一两个月,多则花四五个月,为了四六级,挂了一次又一次,愈挫愈勇。有很多人从大一考到大四也没过,直接跟四六级同归于尽!在毕业“弥留之际”才发现,还有很多有营养的书没看,很多专业知识没有学,很多活动没有参加,很多创业想法没有尝试,很多经验没有积累,很多人没有认识,很多性格没有卒,很多恋爱没有谈……于是慨叹:是这个杀千刀的四六级霸占了我的青春!
  (2)对于某些人来说,英语就是鸡肋
  2011年有一次在长沙理工大学演讲,主题是“跟迷茫说再见:大学生常犯的五种错误”。离演讲开始还有十来分钟的时间,于是我在礼堂外晃悠。在一个教室门口,我看到一个女生在那里念经式地背一本四级单词书。
  我问:“你要参加四级考试吗?”
  “不”,她骄傲地说,“我已经过了四级了。”
  “那你为什么页四级单词而不去礼堂听那个讲座呢?”我指了指旁边讲座大厅。
  “因为有些单词我快要忘记了,所以页背。”
  我问:“假如你这次背了,下次又忘记了怎么办?”
  她无语中……
  我惋惜中……
  我惋惜是因为,她明明看见这个讲座的主题,却依然觉得背2个小时的单词比更新两个小时的思想更重要,依然觉得“一切都是浮云,单词才是王道”。如果是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去听两个小时的讲座,也许会让我少走很多弯路,而单词,什么时候都可以背。
  我惋惜的是,她未必会明白我的意思:在你没有机会经常使用这些单词进行交流的情况下,这些单词被经常性地遗忘,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你想不忘记这些单词而经常去背背,那又是非常愚蠢的。因为你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上。这种感觉,就相当于你在繁华地段有一个储物间,如果将它租出去你一年可以收到租金5万元,但关键是现在里面有一些你曾经用过的、没烂的、下次似乎还有用的杂物。那么,你是愿意抛空杂物去收取租金,还是小心地一次次擦拭这些杂物上的灰尘以备再用?一般人都会毫不含糊地选择抛空杂物以收取租金。但事实却未必如此,我见过一些很“艰苦朴素”的居民,他们养成了节约的习惯,保留了简朴的作风,他们储物间里堆放着大量的旧板凳、废螺丝等,但他们不会把它丢掉。他们只有一个信念,这些东西也许还有用,所以遥留着。
1.没学英语怕上西天,学了英语命丧黄泉(2)
当然,你可以从道德的角度来表扬这些居民的简朴。但是从效益的角度,这是一种不聪明的做法。
  那么,你的那些“现在看似有用、以后可能有用”的让你念念不忘的旧单词呢?你没发现它占据着你本来就不算大的脑空间和你本来就不多的宝贵时间吗?
  (3)别幼稚地告诉我“你学英语只是为了满足跟老外说话的快感”
  经常有人很“大气”地告诉我,说他学英语,是为了了解西方文化。我听了觉得可笑,现在资讯这么发达,你不学英语,就没法了解西方文化了吗?我不否认会英语可以更直观地阅读西方原著和浏览英文报刊,但是对于一个非职业工作者,了解西方文化比你生存吃饭更重要吗?
  还有人告诉我,说她上次和老外聊天了,她很喜欢用英语和老外聊天的感觉,于是她决定要努力学英语了。我听了之后只有一个感觉:很傻很天真。原因跟上面一样,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毕业连找工作都成问题,生存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谈什么跟老外交流获得快感呢?如果你出去和老外聊天很有快感,但回家发现没米下锅,还会有快感吗?
  有人跟我说,她要好好学英语,方便以后去英语国家旅游。我听了更觉得有意思:说得现实一点,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能否去西方旅游的关键因素,不是你会不会英语,而是你有没有时间、有没有钱(当然如果你打算像唐僧一样裸游,另当别论)。所以,如果没有抓住并解决主要矛盾,也许你永远去不了英语国家旅游。
  (4)别把英语当救命草
  我在中联重科工作的时候,一个30多岁的司机问我怎么学好英语。我觉得很纳闷,你是做司机的,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学英语了?他告诉我,他想换工作,因为年纪大了,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压力也大了,司机工作收入明显不够了。
  于是我问他:“你想用英语找什么工作?”他说不知道。
  我再问他:“你当年学过的英语是不是忘记得差不多了?如果要拾起来,并且将其练到‘能找到工作’的状态,是不是需要很久的时间?”他说是。
  我说:“现在很多学英语的大学生也没找到像样的工作,您这么老胳膊老腿的,怎么去和他们竞争?”他说不知道。
  我说:“那你没必要学英语。至少要先瞄准了什么工作,再决定要不要学英语。”
  无独有偶,中联重科宣传部的小莉,一个刚毕业一年的大学生找到我,问“怎么学好英语”。我又很好奇地问她为什么要学英语,结果她说她想另外找一份工作。我顿时无语。
  我很奇怪这些人的逻辑,为什么要把英语当救命草呢?为什么觉得学了英语就能找到好工作呢?中国那些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哪个没学过英语,他们又找到了什么样的工作呢?还有几乎每所大学都有的英语专业学生,他们又找到了什么像样的工作呢?
  (5)英语癫狂症的根源
  我喜欢用“癫狂症”而不是“疯狂症”来形容那些不适合学英语的人。这些人一旦没事干就去找英语填补无聊,一旦遇到危机就去找英语救命。
  为什么这么多人患了英语癫狂症?因为大学强迫你去过四级。一入大学,老师和学长学姐们就给你煞有介事地介绍他们“过四级的成功经验”,于是在很早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就有一个神圣的信条:“杀四六级以扬你快要凋零的自信。”每年气氛浓重的四六级大考给你平添了它神圣的光环,而那些考过四六级者得意洋洋的嘴脸,让你觉得四六级是如此的重要,以致于你不过掉它就誓不为人了。
1.没学英语怕上西天,学了英语命丧黄泉(3)
为什么这么多人患了英语癫狂症?因为除了大学在摇旗呐喊,还有各大英语培训机构在煽风点火。听完一场英语讲座,于是你热血沸腾、头脑发胀、心跳加速、气喘吁吁地认为英语是如此的重要,以致于你感觉没有英语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为什么这么多人患了英语癫狂症?还有一个原因是无聊,无聊就会空虚,空虚就会寂寞,寂寞就会打发时间,打发时间就会找点事做,而英语是“最普遍的事”,也是看起来“有益无害的事”,于是,“就选它了!”可怜的英语成了寂寞和迷茫的发泄工具。那些寂寞的人喊完英语回来,感觉“很充实”。然后带着那些尚在寂寞中的人一起去“充实”,于是,英语就真的“充实”起来了。
  为什么这么多人患了英语癫狂症?还有一个原因,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就是跟风的人太多了。这个世界上,有思想的人就那么多,大部分人都是捡样的(从抄求职简历模板就看得出来,从写课程设计也看得出来,据说如果没拿到上一级学长的设计模板,很多人是无从下手的)。因为跟风,所以学中国先秦文学的人花了89%的时间在学习英语,所以学数学的人花了90%的时间在学英语。就像某某肾宝,因为喝的人多了,所以就有了销路。肾亏的人在喝,没肾亏的人也在喝。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大口地喝,他说喝了总是有好处的,而且这么多人都在喝,错不了。况且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为了你好我也好,所以你喝我也喝,大家一起喝。
  (6)你为什么老学不好英语
  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上一代人里面,出现了很多英语大师,尽管那时候除了一本发黄的教材,其他什么都没有。而今天,辅导机构不胜枚举,辅导资料不计其数,但还是有很多人学不好英语。于是,这个问题,真成了一个问题。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从小到大,我学了八九年英语,都没有学好英语?”
  我说,没学好英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兴趣、天赋、学习的条饥投入的时间等等,但有一条关键原因,是因为你目标不明确。
  因为你是看见别人在学英语所以才学英语,怎么可能学好?
  因为你是隐约感觉学英语是有好处的,却说不出它的确切好处,你怎么可能学好英语?
  就相当于,我要你一天之内背完100个单词,尽管你知道它有好处,但你未必能背完。
  就相当于,我要你半年之内学好口语,尽管你知道它有好处,但你未必学得好。
  但如果你目标明确,情况就不一样了。
  如果我要你一天之内背完100个单词,背完之后就奖励你1万元,你能背完吗?
  不虚伪地讲,大部分人都是能背完的,因为你的目标太明确了。
  还有一个朋友跟我举了一个“大学生为什么学不好英语”的例子:如果我要你一天之内背完100个单词,如果背不完就把你枪毙了,你能背完吗?——“不被枪毙”就是一个明确的目标。
  现在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不好英语了吧?
  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英语,他们只有一个隐约的、朴素的、近乎可爱的信念:学了总是有好处的。至于好处在哪里,他们是不知道的。
  其实,每个人学英语的目的是不一样的,盲目跟风是很蠢的。
  比如有人是为了出国学英语,有人是为了考研学英语,有人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而学英语,有人是因为专业需要而学英语,有人是为了要靠英语谋生而学英语。
1.没学英语怕上西天,学了英语命丧黄泉(4)
目的不同,学习英语的侧重点就不一样,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有所区别,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更不一样了。
  所以,不客气地讲,一伙没有目标的人,在跟着别人学英语!一堆失去自我的人,在陪着别人学英语!一群有脑袋没思想的人,在用英语安慰着自己空虚迷茫的心灵!
  这个逻辑,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现象来证明,很多人考完四级考六级,考完六级考八级(如果允许的情况下),考完八级还想考十二级(如果有的话)。他们是不会问为什么的,他们也不会问自己的真实需要,他们只会考,考到没有级别可考为止。
  这个逻辑,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现象来证明,很多人读完本科考硕士,考完硕士考博士,考完博士考“烈士”(如果还有这么一个学位的话),他们是不会问为什么的,他们也不会管自己是否需要,他们只会考,一直考到没的考为止。
  (7)学英语的真正逻辑
  建议各位在学英语之前,衡量一下英语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然后再决定要花多少时间在英语上。
  如果毕业后打算做英语老师,那你肯定要穷尽所有精力,听说读写全面精通。
  如果你打算毕业后去高中教语文,也许英语不是那么重要。
  如果你毕业之后打算创业,那么大学期间市场营销知识的学习、团队管理知识的领悟、创业经验的积累、人脉资源的累积、商业思维的锤炼,比英语要重要一万倍。
  (8)送给英语学习者的话
  第一,光会说几句通用英语是没太多用处的。英语一定要和某个东西结合起来才有用。有些学生说想去外企,所以他拼命地在学英语。其实,就算你英语学好了也未必去得了外企。英语只是去外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迹去外企做外贸需要有外贸知识,“外贸知识”就是那个“要结合的东西”。推而广之,做翻译的也要懂某些专业知识,教考试英语的也要懂某些考试规律。如果只要英语好就能办好事,那外企为什么不直接用外国人替代中国人呢?
  第二,在正确的时空里,做效益最大的事。
  我见过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花了十多年学英语,也没学出过什么名堂。而我的一个朋友,大学英语四级都够了,不过他在大学毕业时创办了一家小公司,一年赚了50万,然后去美国待了一年回来,口语比谁都地道。你能从这个案例中获得什么启示呢?
  第三,不要一时冲动学英语。
  中国大学生都在学英语,但说实话,大部分人将来的工作跟英语没关系,工作多年之后英语都被废了,简而言之,就是这么多年的时间和精力白费了。所以完全没有必要见到老外就受刺激,你必须要搞清嘲短暂的刺激”和“长久的饭碗”之间的关系。“不必因见到老外受刺激而学英语”,就相当于“不必因见到人家的老婆漂亮,就回家休妻”。
  第四,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学英语怎么办?
  如果你不确定英语对自己的重要性,当务之急,是拓宽知识面、扩大眼界和见闻,去找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定位,而不是一开始就争先恐后地跳进河里。当然,对于实在无聊的人,学英语确实是“有好处的”。
  英语是应用最广泛的交流工具,我不反对学英语,但是反对盲目学英语,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专业、兴趣、天赋、职业定位等)确定英语之于自身的重要程度。另外,一个人,除了要学习一点技能,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才不会迷茫,才不会走弯路。
4.被阉割了商业意识的大学生(1)
“被阉割了商业意识的大学生”,这个词语不是我发明的,而是社会上很多有识之士提出并栈火爆使用的,不过我也很喜欢这个词语,尤其是“阉割”这个词,让我觉得很生动很形象很快意。
  当我看到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在钩心斗角地争取学校那几百几千元的奖学金的时候,当我看到成千上万的人为考公务员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当我看见很多大学生成为“家教狂”的时候,当我看到很多求职者成为“拒无霸”的时候,当我看见女研究生杨元曰穷死的时候,我心里无比感慨:“这帮被阉割了商业意识的大学生!”
  (1)你为什么这么穷?
  有一次,在一所名牌大学,我听完某著名教育机构总裁的演讲即将出门时,帖两个学生在议论刚才的演讲者。
  一个学生问另外一个学生:“你说这个演讲者是个老师还是个商人?”
  走在散场的门口,我来不及停下来听他们下面的对话,但就凭这一句,我顿时觉得中国的教育完蛋了:你为什么要将老师和商人分开呢?为什么老师就不能是商人,商人就不能是老师呢?柳传志、张瑞敏、比尔?盖茨,等等,他们既为自己创造了财富,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既为社会提供了有价值商品,又提供了众多的生存岗位,尤其是他们教给了我们这么多的知识、经验、精神和启示,为什么他们就不是好老师呢?
  这只能说明你从来就没有学会学习,你也从来就没有向他们学习过。
  不过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学生之所以将这两个概念分开,体现的是骨子里面的东西:观念陈旧、思想out。根据他的逻辑:老师就不应该是商人,凡是有商业意识的老师都不是好老师,凡是不懂商业的老师都是好老师!
  Oh,my God!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这么穷了,因为从来就没人教你怎么生存!
  我不主张读书是为了生存,这么说有点“低级趣味”,我们确实应该为了理想而读书,为了祖国的强盛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而读书,但是我依然觉得,读了这么多年书,应该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如果连自己都没法养活,谈什么为国家做贡献呢?不增加国家的负担就是万幸了。
  这里我又不得不想到了杨元元(请原谅我一再拿你说事,虽然有很多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各种方式被穷死了,但我依然只是最了解你),虽然我自始至终认为杨元元是一个伟大女生(因为她有勇气从大一开始就把母亲带在身边生活,普天之下似乎只有洪战辉能出其右,不过可惜她却没有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称号),但我依然不得不说她缺乏商业意识:在生存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还要去读什么鸟研究生,结果在没法交住宿费和没钱给母亲租房等多重压力下,选择了自尽。如果有点商业意识,就应该努力赚钱,而不应该考研,要自己去创造财富,而不要寄希望于考研之后“国家发钱”;如果有点商业意识,在没钱租房的情况下,就应该出去兼职赚钱,而不是直接自尽。兼职赚钱很难吗?最笨的方式是做家教,至少也有几十元一天;稍微笨一点就像某些大学生一样,去广东工厂的流水线上做包装,也有几十元一天;如果稍微聪明一点就去做商业实战,也有两三百元一天。我们软实力的学员就经常干这种事,2011年暑假数十家媒体都报道过这些“壮举”加“创举”,湖南卫视公共频道还做了四期电视节目进行专题报道。
4.被阉割了商业意识的大学生(2)
套用马云的话来说就是,致富的原因千千万万,穷死的原因就那么几个,而“那么几个”中的一个,就是没有商业意识。
  (2)像鼻涕虫一样地争夺奖学金
  有一类现象,也许大家都注意到了,就是每年到了评定奖学金的季节,总是有很多风波和怨恨产生。比如某些“活动型”同学成绩不怎么样,但擅长用证书和荣誉来填补,而那些被“证书和荣颖挤下来的“考试型”同学则感觉不公平;再比如某某能力平平,但擅长吹须拍马,和老师、辅导员关系很好,自然他就挤掉了原本属于你的奖学金。所以,种种原因,让原本和谐的同学关系,因为奖学金的评定而变得微妙起来。
  还有部分同学,为了那千儿八百元的奖学金,不得不去参加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活动。
  还有部分同学,为了那千儿八百元的助学金,不得不将自己的身世编织得坎坷曲折,“人见人哭”。
  还有部分同学,为了那千儿八百元的励志金,拼命地死记硬背那些自己看见都想吐的书本知识。
  当然,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这千儿八百的银子,确实显得重要。但我依然觉得,用以上方式来获得,就跟鼻涕虫一样地恶心。
  为什么不自己直接去赚钱呢?为什么不去为创造财富而努力呢?为什么要为分配财富而撕咬呢?为什么要将商业意识变成“红眼意识”呢?如果中国的青年一代都如此短视和委靡,那国家怎么进步?
  我觉得,一个人真的有真才实学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人真的善于将知识化为能力,而不是盲目考级考证或者混日子拿文凭,就算只是一个学生,赚钱养活自己也不是什么难事。
  (3)你可以用钱把大学包养了
  大家都知道,大学一直是反感商业的地方,如果你打算和学生做生意,那么大学就会像母狗保护小狗一样将你咬烂。
  大学自己没商业化吗?大学没收学生的费吗?寝室、教室、食堂,甚至水电厕所,哪里没交费?
  大学不需要商业化吗?为什么每次学生搞活动,学校都舍不得拨款,而逼迫社团到外面拉赞助,而社团一旦收到那点钱之后,就恨不得做牛做马地帮助“商业化”呢?
  大学不喜欢商业化吗?为什么我听说某企业给了某高校6万元,然后该高校张开双臂热烈欢呼:来吧,来商业化吧,一切都随你怎么搞!
  为什么我还听说,某高校收了3千万元,就把某教学楼的名字给改了呢?而且还有很多高校把校舍校楼的名字给卖了呢?也许他们会说,把教学楼名字改了并不影响什么,还可以创收。我同意这种说法。但我同样认为,这与为了赚钱认干爹把自己的姓氏给改了没有什么区别。毕竟你改了姓氏认了干爹也没影响你什么,你依然是你,还可以“创收”。
  所以,最后我只有一个感觉,如果你有钱,完全可以把大学包养了。
  当然,大学商业化这种事情,“就像底裤,人人都有,但不能逢人就亮出来”。如果有人像《皇帝的新装》里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那样说了实话,很多人就会不舒罚
  其实,商业无处不在,学校商业化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没有必要遮遮掩掩,更没必要因为没获利就装纯洁,毕竟教愈业化了嘛,都是可以理解的。
  (4)鄙视赚钱的人有两种:虚伪和幼稚
  一直以来,有人喜欢赚钱,有人鄙视赚钱。我读大学时非常贫困,经常做点家教或做点生意,但被同学讽刺,说我“掉到钱眼里去了”。于是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在认真反思,我是不是真的掉到钱眼里去了。
4.被阉割了商业意识的大学生(3)
结果我发现,鄙视赚钱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虚伪的人,这种人其实骨子里很爱钱,并且到了他自己都不觉得自己爱的程度。比如一个穿着耐克鞋子的人,可能在鄙视一个拼命兼职以便赚取下个月生活费的人,并且质问,“你怎么掉到钱眼里去了啊?”这种人就是虚伪,因为他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不理解别人的生存处境。这种人不是不爱钱,而是看不惯别人努力赚钱的行为。
  有那么一次我还被一个教授给“鄙视”了。鄙视的原因是我在大学不断地做小生意。那时候年轻,老师的话依然是那么“权捅,以致于我又“闭门自责”了一段时间。后来这个教授因为学术论文抄袭被查了出来,我才发现,这个教授真的很虚伪。我只不过是直接和别人做生意赚钱,属于显性行为,而你是通过多卖知识、多教课、多发论文、多争项目、多捞职称来赚钱,属于隐性行为。其实不管是显性还是隐性,本质上都没什么两样,都是赚钱行为,你这个“二手钱”也并不显得高尚。所以我慢慢悟出,世界上有那么一类鄙视赚钱的人是虚伪的人。
  后来又有一次,我发现我一个每月花掉3千元生活费的同学在抱怨他爸爸,说他爸爸只顾赚钱(掉到钱眼里了)而在“五一”节没有像承诺的那样来校园看望他。于是,我又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还有一类鄙视赚钱的人,叫幼稚的人。
  因为幼稚,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舒适生活来自金钱的支撑。他们不知道他们之所以可以宅寝室、睡懒觉、玩游戏、逛街购物拍照团购做美容,是因为爸妈在外面“不断地掉到钱眼里”(不管是上班还是打工,不管是做生意还是靠贪污)。
  只要一个人不太幼稚,就知道北漂、东漂的感觉,你知道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饭吃、没有住宿的感觉吗?
  你知道贫贱夫妻百事哀,世间有多少情侣吵架、恋人分手、夫妻离婚,是因为贫困吗?
  我以前在大学当老师的时候,亲眼见到一个又黑又瘦胡子拉碴的农民爸爸,牵着一个眼睛像受惊的小兔一样,躲在爸爸身后,一看就是刚来城市的女生,来到学校的迎新展台前,用极其不标准的普通话咨询我们在座的老师:“入学通知书上说这个专业只要3300元的学费,现在怎么要4600元了?”听到我们在座老师各种“肯定而正当”的答复之后,这位农民爸爸失落地转过身对女儿说:“我们回去吧,原本因为这个专业便宜才选了它,但现在我们交不起学费了。”
  多么令人心碎的一幕,你知道为什么有很多人在努力赚钱了吧。
  我还在肿瘤医院看到过很多得了肿瘤和癌症,因为缺乏数万元手术费而在医院门口失声痛哭,最后为了避免给原本风雨飘摇的家庭雪上加霜,决定回乡下老家等死的病人。这个时候,幼稚的人应该知道,在某种程度上,钱是可以用来救命的:有这几十万,你的亲人可能活下来,没这几十万,你的亲人将永远地离开。
  我写这些文字,无意提倡拜金主义,我只是提醒你,通过合理合法的劳动赚取适量的财富,对于保证你和你的家人幸福很重要,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很重要。
  (5)只有打工意识最强的人,才一心想着兼职
  大学里还有一群不甘堕落、自强不息的人,他们每天出于各种原因(当然也包括我刚才说的生存需要)在努力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兼职,比如家教,比如发传单,比如在肯德基做每小时65元的服务员,或者在小饭店刷盆洗碗送餐。
4.被阉割了商业意识的大学生(4)
对于兼职,如果控制好时间和精力的比例,我是赞成的,尤其是为了生存和积累某方面的经验而进行的兼职。
  但是,很多时候我并不提倡兼职,起码我们软实力的学员,没有人去做兼职。他们都是去做商业实战,这是我规定的。
  兼职和商业实战,有不同的地方吗?
  有!兼职引导的是就业思维,更多的是培养打工意识;商业实战引导的是创业思维,更多的是培养老板意识。两相比较,商业实战具有更重的商业意识和商业思维,因为在商业实战中,你需要去发现商机,去整合资源,去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像某些人站在流水线上机械地装着某个零件,或者充当收银员站在超市出口机械地刷着磁条赚着65元每小时的工资。
  (6)蠢蛋才会拒绝广告单
  有一个现象,我每次看了之后,都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震撼——那就是某些大学生的商业意识被阉割得毫无痕迹,简直到了寸草不生的地步,这种现象就是他们对待广告单的态度。
  我经常看见,当一些发单员在街头或校园向一些学生发单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摆摆手,然后“很大爷”、很神气地走过去。还有一部分同学是接过传单之后走几步路,再立即把传单塞到垃圾桶里,还有部分人十分粗暴地对发单员说“不要,走开”。
  有一次,我看见校园路上有个发单员在发单,几个学生老远看见之后,就从马路的另一边猫着腰偷偷地绕过去,在远离发单员之后,长吁了一口气,然后彼此“会心一笑”——成功逃离发单员!
  看到这个现象时,我不再觉得震撼,而是感到悲哀。
  悲哀是因为不仅这些人的商业意识被阉割得寸草不生,而且他们也许一辈子也学不会学习!
  学习,不一定要坐在教室里,不一定要拿一本书。会学习和善于学习的人,睁开眼睛、竖起耳朵都能学习。
  我从初中开始,见到任何广告单,都会有礼貌地接过来。有时候他没有给我,我都会跑上去说:“您好,请问可以给我一张广告单吗?谢谢!”我为什么要接广告单,因为我要研究他们在做什么生意项目,怎么做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广告单设计得吸不吸引我眼球,广告词有没有新意,哪个元素缺乏了,如果是我该如何做……总之,通过一张广告单,我可以学到N多东西,以致于后来我创业时,虽然之前从没学过广告策划,但我写出来的广告词、设计出来的广告单,总是引发很多人的复制和剽窃。到现在为止,我办公室每年都堆满一米多高平时收集的广告单。
  学习是无处不在的,优秀的人自然有优秀的行为习惯。当然,如果你觉得广告单的信息量不够,那么你可以顺藤摸瓜,去看他们的网站,去观摩他们的公司,进而和企业负责人交朋友,也会学到很多东西。
  (7)热烈欢迎你来赚我的钱
  被阉割了商业意识的人,不仅没有意识去赚别人的钱,而且反感别人来赚他的钱。这种现象,我们很容易看出来。
  我的讲座大部分是公益的,偶尔也会有商业化的讲座。当我毫无保留地将我用青春换来的经验讲出来时,学生在下面听得全神贯注,但当我说:“我讲座上讲了很多思维上的东西,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继续来参加软实力的思维课程。”当我这么“商业化”地说完之后,下面的人的脸色立刻变了,眼神也变得鄙夷起来。
4.被阉割了商业意识的大学生(5)
我理解他们在鄙夷什么。他们在想,刘兴奇这么一个原本值得尊敬的人,怎么可以谈钱?怎么可以这么俗呢?怎么这么不“高尚”呢?
  其实很多时候,在他们鄙夷的同时,我也在心里鄙夷:你为什么就认勿人的东西(不管是有形的实物还是无形的思想)应该是免费的呢?他们会说,我之前享受此类服务都是免费的。
  错!这就是缺乏商业意识的表现——你从来就没得到过什么免费的服务。
  比如大学上课,似乎是免费的,其实你是交了学费的。只不过你从小交学费交到大,然后成为习惯,固化成脑子里“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你认为学校的课程和讲座都是免费的。就算到校外听免费全公益“完全无商业污染”的讲座,事实上你还是给他们买了单(实物上的或者品牌上的)。所以,你享受的免费,其实是有人给你买了单,或者是你即将要买单的前兆。很多时候,越是没有商业意识的人,被别人赚的就越多。这些人是如此的没有商业意识,以致于被人吃了又拉了出来还没有感觉。
  我从来不怕别人对我商业化,也热烈欢迎别人来对我商业化。
  因为我知道,他们对我商业化的时候,也给我提供了一种服务,不管是我要买一个产品,还是我要听一门课程,这都是等价交换。
  而且,很多时候,我会因为他们赚不到钱而难过。比如听说某某亏本了,我在想他孩子还要读书怎么办?他回去是不是和妻子吵架了?
  比如我每次坐马路边的摩托车,两公里的路程一般要价5元钱,但我每次坐了之后都会给他10元钱,因为我觉得5元钱太便宜了。他们在烈日的暴晒下等一单生意不容易,而且他们都是老实人,没有偷没有抢,没有贪污没有腐化,他们都是朴实的劳动人民,非常令我尊敬。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城管会对这些摩的、小商小贩、擦皮鞋的人那么“威风凛凛”地下手。
  比如我经常和一些厨师朋友、屠夫朋友打牌,每次我赢了之后都有点难过,因为我看见他们不开心。每次我输了之后我就会很开心,因为看到他们开心,我也会跟着开心。有时候我在想,人生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输钱给别人了。
  比如每次和别人做生意,我在压价的时候还在想,不能让别人赚不到钱。因为都是商业人,很理解让别人多赚一点的逻辑。
  后记:本文提倡大学生应该有起码的商业意识,但是并不提倡拜金主义,这两个概念差别显著。我们的社会和教育已经很功利和浮躁了,但功利和浮躁不等于商业意识发达或者商业行为规范。而且,对于一般人来说,具备一点商业思维是有好处的,毕竟,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商业无处不在。你不停地在“商”别人,别人也不停地在“商”你。而且我认为,世界因为商业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8.神侃大学生(1)
有一天我和一堆大学生聚餐,酒足饭饱之际,大家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了分类。事后我觉得这些分类不一定完善,但它确实是大学生们的“真知灼见”,因为都是自家人看自家人,看得比较通透,而且其中很多语言来自民间,颇有鲜活的江湖气息。于是我把它辑录出来,希望读者朋友们可以借此看看别人眼睛里的自己,对于认识自我和定位他人多少有些益处。由于是大学生们在酒酣耳热之际的神侃海聊,难免存在有待商榷之处,所以我在每一条后面加了一个评论。
  (1)宋江型
  大学生谈论其特性:大学校园里总不缺乏一批忠君爱国的好学生干部,就相当于呼保义宋江,带着一帮小喽啰屁颠屁颠地讨好团委、学办的老师,对上一副唯命是从的奴才相,对下一副“大爷是我”的官僚作风,有些人在学生会混久了,还真以为自己是领导了。
  点评:作为一名学生干部,首先应该树立的是服务意识,只有具备这样的心态和素养,走入社会后才可能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当然学生会里除了一批比较喜欢摆谱的学生干部和一批为了自我锻炼混进学生会的人,其实还是有一批为同学们干实事的“好官”的,所以也不能因为个别人“奴才相”而将所有学生干部一棍子打死。当然,在学生会要平衡好工作和学业的时间关系,很多人因为学生工作而荒废了学业,实在得不偿失,因为这“官”毕竟是临时性的,而能力才是一辈子的。对于那些暂时没进入学生干部队伍锻炼的同学,也没必要患得患失,因为锻炼的机会多的是。除了在学生会锻炼,自己组建一个兴趣爱好组织也不错,或者猾参加各种比赛和社会活动,甚至和外面的企业合作一些项目,甚至进行一次在能力范围内的创业,都是不错的锻炼方式。对于在学生干部队伍里的人,除了可能得到一定的沟通管理等能力的锻炼以外,也要警惕被废掉一些自身的好品质,比如我就见过一些人在学生会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就真变得官僚作风了,比如做事拖沓、喜欢讲究程序,开会废话连篇、官话太多、不讲效率,另外还比较喜欢指使他人而自己不干实事,这些坏习惯一旦沾染,不一定利于在社会上的发展。
  (2)游戏战神型
  大学生谈论其特性:平时委靡不振,坐在电脑前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平时是个废人,在电脑前就变成了血气方刚的真男人。他们的人生战旗就是:游戏人生!他们可以没有理想,没有饭吃,没有女人,但是不能没有游戏装备。
  点评:我一直说,玩游戏就像吸鸦片,你明知道它不好,但就是无法自拔。一旦沉溺于游戏,浪费了时间,消磨了意志,废掉了身体,搞坏了眼睛,百害而一益。我爸就说过,我家要是有这样的儿子,有一个砍一个,有两个废一双。
  (3)神雕侠侣型
  大学生谈论其特性:这类人多半是高考前对于异性的渴望压抑太久,一上大学,体内的荷尔蒙就控制不住,逮一个就是一个,死不撒手。眼里除了对方还是对方,心里除了爱情还是爱情,不食人间烟火。一旦花心就醋意大发,一旦分开就疑神疑鬼,一旦出轨就砍瓜切菜,一旦失恋就寻死觅活。这类人属于没见过世面的那种,饥饿太久,吃到青菜萝卜就觉得是山珍海味了;寂寞太深,月下散步就以为胜却人间无数了。
8.神侃大学生(2)
点评:如果用一种正确的心态来谈恋爱,则会激发起一个人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就是要给对方幸福,所以也会更加勤奋。但现在很多大学生谈恋爱并没有这种责任感,他们更多的是一个堕落加另一个堕落等于双重堕落。经常两个人在一起,人际圈子极其狭隘。很多人恋爱之后无心学习,在大学里不学无术,毕业时因为各种现实因素而劳燕分飞的情况比比皆是。
  (4)西毒欧阳锋型
  大学生谈论其特性:欧阳锋平生只好武功,几乎不近女色,对非武功之外的东西具有极强的免疫力。大学生里也有很多欧阳锋型的人,比如英语西毒型、考证西毒型、成绩西毒型、自习西毒型。此类人一旦认了死理,就不与外界接触,整天闭门修炼,百毒不侵,神马都是浮云,考证才是命根子。很多人与父母缺少沟通,与朋友缺少接触,甚至见到异性都能无动于衷。
  点评: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是一件非常可喜可贺的事情,但前提条件是,这个为之努力的东西必须是一个正确的东西。否则越是努力,离成功越远,南辕北辙就是这个意思。我觉得任何一个人在一样事情上努力的时候,最好也关注一下其他方面的东西,这样才能见多识广,减少谬误。而且我认为,一个人不能为了某个东西而偏废了其他太多的东西。有一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当你到达山顶时才发现,原来最美的风景在山腰”,我觉得如果每一个追求目标的人都能停下来享受一下努力的过程,将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不然就算西毒欧阳锋将武功练到极致,他的人生也未必完美;就算《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复兴了大燕帝国,也许他也错过了最美好的东西。所以我现在在做事业的过程中,也经常问问自己:我多久没有陪家人了,多久没有联系朋友了,多久没有写总结日志了,多久没有更新知识了,多久没有运动健身了,多久没有看书种花了。
  (5)今朝有酒型
  大学生谈论其特性:这种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失业明日愁。如果跟这种人说毕业压力,他会说,“毕业压力?听过,但是我没感觉到”。 这种人不知何谓**,你跟他谈**,他会打击你;你别跟他谈信任,他认为世界一切都是骗人的;你别跟他谈改变,他就认为自己天生这副德性。整日嘻嘻哈哈东游西荡,或者天天窝在寝室蓬头垢面,为几个明星尖叫,为几场晚会疯狂,为几件衣服纠结,为几群男女八卦,为几集电视剧落泪,为主人公分手伤感。津津乐道别人的成功,评头论足别人的缺点;想睡就睡,想起不起;自己精致,寝室肮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毕业时什么都不会,于是哭爹喊娘,骂社会不公,骂大学不好,骂生错了时代,骂投错了娘胎,于是在社会漂泊游离。
  点评:这种人没有忧患意识,也没有什么远见,其实很多人出身平淡,没有条件堕落,但由于自制力不强,容易受身边环境的影响,变得不想事不动脑。这类人没有什么大的出息,毕业之后如无意外就构成了社会的底层,为商场打折而疯狂,为白菜涨价而纠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人的同化功能非常厉害,它可以消磨你的**,腐蚀你的意志,最好像对待猪流感一样地远离他们。
  (6)孔雀攀比型
  大学生谈论其特性:此类人一般家庭条件还不错,喜欢显摆,人生的信条就是“我有什么我都要让你知道”。每天晚上都会问自己:“今天我秀了吗?”如果发现自己没有秀,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于是经常在网上发表这样一条心情日记:我郁闷!此类人喜欢攀比家境,攀比伴侣,攀比物质,攀比容貌。所有的一切都喜欢拍成照片发到网上,24小时蹲点人人网和微博,喜欢看到别人的赞美和艳羡的眼神。这类人看似骄傲其实自卑,只有通过外在的肯定才能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8.神侃大学生(3)
点评:虚荣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促使一个人努力。但不正当的攀比则有害无益,很多原本不具备条件的学生在别人的带领下失去了判断力,从而不断向家里要钱,成了名副其实的吸血鬼。如果陷入了攀比漩涡,建议找一个上进的群体,用团队的力量将自己的价值观矫闸实现兴趣转移。
  (7)“三白”型
  大学生谈论其特性:这类白痴少女做着白马王子的白日梦。她们多半是长相平庸、家境一般,却受言情剧和言情小说的毒害,不肯直面现实,就想着某朝一日,真的有哪位瞎了眼的王子看上了踩到狗屎运的她。她们不是看综艺节目教人怎么化妆,怎样丑女变美女,就是看言情剧,灰姑娘怎样变皇后。如此日夜交替,完全沉醉在电视电影给人营造的美好梦境里。这类人都大妈的年纪还经常一口一个“不要啦”、“人家不想啦”,总结就是,做作比丑陋更令人反胃。
  点评:也许是年纪太大的原因,我对此类人不太了解,所以没法深入点评。感觉上面的评论有点“犀利”,看得我都心惊肉跳。但我知道确实有很多人被肥皂剧给影响了,他们说话举例都基本用电视剧里的人物和台词,选择男女朋友也以电视剧里的人物作侮准,所以往往在年轻的时候“论调甚高”,但随着年龄增大,也是“红颜薄命”,随便抓了一个男人就匆匆结婚。我身边一个朋友在看完一部韩剧之后竟然决定做丁克族了,此举让我震撼。
  (8)穷酸秀才型
  大学生谈论其特性:这类人一般条件不好,不愿意正视自己的贫穷或短板,有点小才,有点桀骜,穷酸又自大,经常虚张声势来掩饰自己的自卑,喜欢自己给自己做梦,把自己幻想成很强大的样子,不愿意面对事实,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自卑所以喜欢抬高自己,打击别人。处处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竖起全身尖刺反击别人。总是认为自己很牛很伟大,别人很菜很渺小,经常露出文人相轻的陋习。抱着文绉绉的书说着别人似懂非懂的话,抵制商业的东西,有一定的精神洁癖,一半处在千山鸟飞绝的精神世界里,一半处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世界里。
  点评:这些评论里有几点我比较认同,“经常看不起别人,觉得自己才是很牛很强大”,在文人当中确实普遍存在,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那有什么了不起,那种事情我也会做,只是我不想做。”其实我觉得不管是哪一类人,正确认识自己,是最起码的事情。
  (9)烂泥型
  大学生谈论其特性:此类人干啥都没**,做啥都没魄力,问啥啥不知,做啥啥不会,三棍子打不出一个闷屁来。你的事情都不关己,我的事情高高挂起。活着和死了一样,轻轻地来,低调地走。任你怎么刺激,他都无动于衷;任你怎么挑衅,他都平静如水。没有**,没有信念,仿佛20多岁就等着进棺材了。
  点评:这些评论有点“狠毒”,却也将这类人刻画得入木三分。生活中确实有些人没有什么进取心,可以说是随遇而安,他们最喜欢说的话就是“要那么努力干什么”。我就有这样一位朋友,打算不结婚不生子,并且经常跟身边的人说:“怎么活不都是一辈子?”当然,他算是超脱世俗之人。我在想,对于大部分没有上进心的人来说,就算你不在乎一切,你父母妻子总要生活吧?他们不一定跟你有一样的价值观吧?所以我觉得人多少要有点进取心才行。
8.神侃大学生(4)
(10)自暴自弃型
  大学生谈论其特性:这类人会因为自身的某个不足而自暴自弃,比如大学档次不高,比如身边氛围不好,比如专业不喜欢,比如长相对不起观众,等等,不是奋发图强,而是堕落自己。你说他未来无限美好,他说自己低人一等;你说他未来大富大贵,他说自己天生命贱;你说他下个月有桃花运,他说你别开玩笑了,我天生就没人爱,注定孤独终老。
  点评:生活中确实有这么一类人,脑袋里充满了消极思想,看什么都只看到不好的一面。比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其实大学都不怎么样,但就是有很多人够了自己心里的“那道坎”。如果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大学只不过又是另外一个起点。但很多没有终生学习观念的人,硬是把大学看成了自己的终点。这类自己主动放弃治疗的人,神仙都救不了。
  (11)盲目优越型
  大学生谈论其特性:这类人总以为“我爸是李刚”,总想着自己家里的床板下还压着几个他爸拼命贪回来的钱,总以为家里可以安排一个可以养老但不至于掏粪的稳定工作,总以为自己来自大城市的某个角落就恨不得把整座大城市都说成是他们家的。这类人盲目的优越感下隐藏着自卑的心:因为他知道他爸毕竟不是李刚;因为他知道除了几个钱,他自己在很多方面都被别人鄙视;因为他知道除了让那些没见过世面的人羡慕他有一份工作,有能力的人都在鄙视他那没出息的工作。
  点评:做人一定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比较喜欢的一句话是:“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看;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看。”不要有盲目的优越感,也不要有盲目的自卑感。
  (12)先天猴子型
  大学生谈论其特性:这种人没目标,自己没主见,天性就像猴子,怕孤独,总是跟着别人的行为和思想转,所以很累,很空虚,而且注定也没太大出息。比如本来不想照相,结果一去照相馆,就被人家巧舌如簧拉着照了千儿八百元的照片,然后回来作死地自责;本来打算自习,结果身边的人都逛街去了,于是跟着逛街去了。
  点评:这种类型的人我已经写过很多了,臆免跟风的情况,最重要的是认清自我,定位他人;确立目标,强化思想。
  (13)兼职副业型
  大学生谈论其特性:这类人疯狂找机会做兼职,打零工,搞促销,做家教。只要能赚点小钱,不惜一切代价,分不清重点,掉进小钱眼里,不懂得脑袋的投资才是最精明的赚钱方式。不会沉淀和丰富自己,喜欢把自己转得像个地陀螺,一闲下来就六神无主。为了蝇头小利荒废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
  点评:对于兼职,我最大的建议就是,一定要有目标地兼职。比如你到底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锻炼某方面的能力(比如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然后根据这个目标确定要花多少时间和选择什么项目。我建议在生活费用尚可的情况下,要为未来的职业而兼职,比如你打算从事哪个行业,然后在那个行业里兼职,积累行业经验,不要过分在乎工钱,这才是最明智的兼职方式。
  (14)吸血鬼型
  大学生谈论其特性:这类大学生,一个月不给父母打一次电话,打电话也没几句话说,提前花光本月的钱,就跟父母要,父母不给,就和父母吵架。这种人,为了自己的虚荣,不顾年迈的父母。有些父母是土里刨食,有些父母是在外打工被资本家剥削,回家之后又被他那没有良心的子女剥削,满脸皱纹,心力交瘁。
  点评: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堕落,跟攀比和虚荣有很大关系,其实最本质的原因是缺乏责任感,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比如2011年4月1日,一位在日本留学的男青年在上海浦东机场向接机的亲娘连捅数刀,其母的胃和肝都被他捅穿,而原因是其母给他寄钱晚了一点。我一直在想,有多少人像父母养育我们一样地去尽心尽职地养育父母呢?很多人毕业后找了份不像样的工作,还要依靠父母买房和养家,榨干了父母一辈子的血汗,遑论什么赡养父母。
13.白痴定律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决定要做什么事情时,你身边总有那么一批人(同学、朋友、老师甚至家长)给你泼冷水,说“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可能的”,并且用他们那“丰富的失败经验”来告诉你,你要干的这件事是多么不可能。
  软实力的学员朱廷强在寝室练歌,一个室友跟他讲:“哥儿们,别练了,你没有那个天分。”一般来说,这样的话着实挺打击人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反应呢?你的反应无非是,要么就真认为自己“没天分”而罢练,要么反唇相讥——我就是要练,关你鸟事。但我们这位强哥可不是吃素的,他说:“请问你有什么天分?”于是,那位室友哑口无言。
  这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对白,我一直因为他的这句话而痛快着——对待这种自己没理想还要打击别人的理想的人,就应该这么快意地“斩杀”。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事情,总是有那么一大群无知的、颓废的、堕落的人对你的行为指指点点,对你的选择叽叽歪歪,对你的思想陀评论。面对这些情况,你也许会驳斥他们,但更多的时候,你会选择退缩,沦为平庸,因为这个世界上,庸人的力量太强大了。世界上大部分应该有出息的人,就是这样被庸人“扯后腿”给扯死的。很多学生经常问我:“怎样不被那些消极的人影响?”尽管我可以说出很多办法,但没有一条是我满意的,直到最近。
  最近我看到一条定律,叫做白痴定律,意思是:永远不要和白痴争辩,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和他同一水平,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我看到的时候高兴得跳起来,很佩服这个人可以用这么精准的语句概括这个现象。
  于是我对我以前的行为更加满意起来,似乎找到了“理论依据”。比如,每次我演讲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人冲上来就某个话题跟我争辩,虽然不乏正确的观点,但说实在话,大部分观点都很幼稚。这个时候,我一般选择回避,回避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借口没时间,比如奉承他说他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其实我不是一个虚伪的人,但我之所以亦造理由来回避辩论,不是我辩不过他们,而是我深知和他们辩论的结果——浪费我大把的时间,而辩赢了他们也没有什么意义。我之前一直对自己的这个“逃避”行为有愧疚心理,但当我看见这个“白痴定律”的时候,我就不再愧疚了。这就如你不必向每个人解释你的所作所为一样。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我在讲座上会提到,我当年在大学比较内向和胆小,但同时做了很多兼职、创业,比如婚礼主持。于是,每次讲座结束之后,总有那么一帮人觉得我说的是假的,总觉得不太可能,他们的问题就是——“你不是说你大学内向、胆小么?那你怎么可能去做婚礼主持呢?”刚开始的时候,我会跟他们解释,我跟他们说:“不要用你的逻辑来理解我的逻辑。你的逻辑是,因为你不行,所以你就不做了。而我的逻辑是,因为我不行,所以我才去做。我刚开始也失败过,但做多了就成功了。就这么简单的逻辑,很难理解吗?”但后来,我发现解释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尤其是一堆接着一堆的人来问你一个“关于你”而不是“关于他”的问题的时候,于是我一般不再解释。
  所以,我现在觉得,如果你有一个绝好的想法,或者一个很好的事业冲动时,一定不能被身边那帮“燕雀”给影响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里面的燕雀)。事实证明,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你的行为,因为社会的同化规律就是,只要你跟他们有一点点不一样,他们就会把你拉回来。而不被“燕雀”们影响的最好办法是,不要告诉他们,也不要跟他们解释,因为你要让一头猪明白你的思想,还不如节省点时间让自己变成一个牛人。
  我这样说不是要你固执己见,也不是要你不听劝告,而是说,在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的前提下,大可不必过分在意那些“燕雀”们的建议。事实证明,“一意孤行”失败的事情很多,但“力排众议”而成功的事情也不少。
  为了避免在一个堕落的环境中被一群堕落的人影响的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如果你有足够的毅力,那就不要跟“燕雀”们说你在干什么和你要干什么,你可以选择“一鸣惊人”,用事实和结果来说话,这样可以减少被庸人的言论“踩死”的几率。
14.该出口时就出口
有一个学生从软实力上课回去,然后打电话跟我说:“刘老师,我觉得我颓废了。”我觉得很奇怪,就问她怎么颓废了。她说:“我室友每天都在教室自习,今天她还跟我讨论了一个专业题目,感觉她应该比我多学了很多东西。”我就弄不明白她怎么会有这种思维方式,于是跟她说:“你室友天天自习,确实也许在专业上比你多学了点知识,可是你每个周末都没有浪费啊,你在软实力学了思维、沟通和表达啊,为什么你不认为你同学在这方面落后了呢?而且,你周一至周五都在学校上课自习,为什么周六周日还要上课自习呢?自习是你大学的全部吗?而且你本身就偏内向和胆小,现在不锻炼,什么时候锻炼呢?”
  无独有偶,另外一个学生跟我讲,她每天过得很压抑,总觉得自己生活不如别人精彩。当她每次自习完回寝室的时候,她的室友们都在讨论着当天看过的精彩电影,总在兴奋地展示着新购买的漂亮衣服,于是她很压抑,她想不明白为什么别人的生活就比她的要精彩。我告诉她:“你为什么老是听他们说他们的精彩故事呢?你今天没有精彩故事吗?”她想了想,说:“其实我今天也过得很精彩的,我在软实力第一次当着一百多人的面唱歌,以前我是不敢的;我学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那就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理论;我在沟通表达班上认识了来自全省16所高校的大学生朋友,他们的上进让我很感动……” “暂停,”我说,“你今天过得很精彩呀,我都想过你这样的生活,可是为什么你不跟你的同学说你这些精彩的故事呢?估计他们也会因为你的精彩而陶醉的。”
  慢慢地,我悟出一个道理,这帮不自信的人,这帮内向、自卑、胆小的人,这帮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因为经常被别人影响,而被人影响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老甜人说话,而不会自己说话;老甜人说别人的故事,而不会说自己的故事。
  世界于是,如果有人问我类似的问题,我就告诉他:“别老甜人说,该出口时就出口!”
  对,没错,就是“该出口时就出口”。也许有人会很“传统卫道士”地跟我说:“不对啦,从小到大,人们都告诉我,要低调!”如果你这样跟我说,那我会告诉你,低调是没错,在某些时间、某些地点、某些场合,低调实在太重要了。但是在另外一些时间、另外一些地点、另外一些场合,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该出口时就出口”实在太重要了。很多人死在了“高调”上,但也有很多人在“低调”中慢慢“变态”,变得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丧失了自我,没有了自信,也丧失了自己的思维功能。
  我见过很多内向、胆小的人,也见过很多抑郁的人,还见过很多自卑的人,他们从来不说自己的想法,从来不说自己的感受,以致于谁看到他们都以为他们是个“草包”,于是谁都可以忽略他们的存在,或者对他们进行揶揄。当我在软实力沟通班的课堂上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让这些内向、自卑、胆小和抑郁的人开口说话的时候,当我们坐在下面听他们的故事的时候,我经常会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掌,因为他们真的很伟大——很多人经历了很多我不曾经历甚至无法想象的事情,比如父母离异、家庭变故、他人的伤害、传统教育观念的某些毒害、贫困的煎熬,甚至承受着因为父母性格畸形而带来的压抑和影响——但他们依然如此顽强地生活着(虽然他们现在也很残缺)。我在想,如果是我经历了那么多,我还会不会像他们一样,这么顽强地活着,并且有着这么强烈的改变欲望。我给他们鼓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也是因为他们突破了自己,敢于说出他们的故事和想法,学会了怎么去影响别人。
  这个年代,很多人并不会因为你的低调而“口下留情”,很多人并不会因为你的低调而对你尊敬有加。很多人跟你说,上帝给了你“两个耳朵一个嘴巴”,是让你“多听少说”。但是我想提示你的是,上帝是让你“多听少说”,并不是让你“只袒说”。
  各位一直在遭受着“不良影响”的亲们,请记住,该出口时就出口。
  后记:本文是写给某一类人看的,这类人因为经常不说话而饱受别人的不良影响。某些喜欢“侃侃而谈”的人,不要学习本文的论点,因为我也见过很多开口千言离题万里,说得愈多愈显浅薄的人。
2.希望是个好东西,它可以让你继续平庸着
在人们的观念中,“希望”应该是一个很正宗的褒义词了,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希望小学呢。不过凡事都不绝对,就比如“希望”这个词,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意蕴,我就见过很多人被“希望”给废了的。
  “希望”这个词用得最多的时候,莫过于春节了。根据中国人的习俗,到了春节是只能说好话的,大年三十要洗个澡,意思是来年不再欠债;大年三十要吃条鱼,表示年年有余。尤其是近几十年的“春晚”,极尽“希望”之能事,将任何生肖都说得充满“希望”。于是一时间,全世界都充满了希望:做生意的希望赚钱,做官的希望升职,贫穷的希望富有,自卑的希望自信,恋爱的希望不分手,懒惰的希望有毅力,迷茫的希望找到方向,呆板的希望变得幽默,有脑袋没思想的希望变得深刻,毕业的希望找到工作。
  但是事实上,每次的“希望”都不准确,有时候也并不国泰民安,比如动车出轨、暴力拆迁;有时候也不风调雨顺,比如到处都有洪涝灾害、蝗虫白蚁;一年到头,该分手的还是分手,该失业的还是失业,该自卑的还是自卑,该亏本的还是亏本,该落马的还是落马。
  尽管屡次失望,但伟大的人民始终是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他们依然会不失希望地希望来年“恭喜发财”!
  世界其实除了过年,有一个地方“希望”更多,那就是父母之于子女。这种希望之情不是过年那几天说一说,而是全年都存在的,不过大部分也是白希望。大部分子女都没有进入重点高中,大部分子女都没有如你所愿进入重点大学,大部分子女都没有按照父母的希望“好好读书”,大部分子女都没有找到传说中的“稳定的工作”,大部分子女都没有成龙成凤。
  当我看到一对30出头的父母充满希望地描绘他们那仅有2岁的儿子的光辉未来之路时,我心里在喊:“省省吧,兄弟,你对他的希望,就如同你父母对你的希望,实现了吗?”
  很多人都寄希望于别人,希望别人怎么怎么样,然后顺便带来自己怎么怎么样。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变得很优秀来让自己荣耀,女朋友希望男朋友发财来养活自己,老板希望员工努力来提高业绩。但很多时候,我发现,凡是寄希望于别人的人,基本都会失望。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你自己都实现不了的东西,有什么理由让别人实现呢?难道别人就比你能干?所以我本人很少对别人抱有什么厚望,更多的时候,我只是对自己寄予厚望,这样我反而从别人那里收获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般来说,当人们发现现实中的“希望”不灵的时候,他们就会向菩萨求助。其实作为一种心理寄托,这也无可厚非。但我经常发现一些很搞笑的事情:很多店铺里,供养着一个财神菩萨,这个财神菩萨前面灯火通明,但并不香烟袅袅,因为这些人没有给菩萨敬上真的蜡烛和真的香,而是弄了一个类似于蜡烛和香的红色电灯泡然后插上电。我一直在想,如果那菩萨真的显灵的话,应该让他们亏大本,因为他们把菩萨当弱智一样欺骗。
  现在这些处于弱势的大学生(“天之骄子”之类的话早就过时了),也是“希望”最浓一族。你会很清楚地看到这些大学生是怎么“希望”的:每年开学,很多人信誓旦旦、**澎湃:要好好学习,臆免堕落,要改变性格,要养活自己。可是开学后,大多数人依然“涛声依旧”,重复着“昨日的故事”:依然是没法养活自己,依然自卑、内向,依然宅在寝室无所事事,依然思维幼稚地纠结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依然患得患失,依然有着一种盲目而实际上不值一提的可怜的优越感,依然“认为”自己还不错,依然认为自己在班上或者在寝室还算个人才,依然“认为”自己找工作不成问题,依然“快乐”地等待失业的那一天,依然“以为”平庸的行为会产生卓越的结果。
  很多人身处颓废与堕落当中,依然“良心未泯”,充满希望地期待着下学期如何如何。因为有希望,所以他们还活着。
  但“希望”是不会发生在这类没思想、没行动、没目标、没计划的人身上的,对这类人而言,明天就是今天,明年就是今年。
  很多大学生平时颓废堕落,不学无术,但“希望”却很大:“不在某某城市,我不去;月薪不满八千,我不干。”对于这类轻度臆想症患者,我通常的解法是让他去看看他的高中:“你高一的时候不是也发誓去重点大学吗?结果呢?”然后让他去看看他的父母:“你父母当年也和别人的父母一样,在一起读小学、读初中,他们应该也都一样地对未来充满希望,结果呢?别人的父母现在事业有成、安享晚年,你的父母现在怎么东奔西跑、老无所依?”
  当然我无意去比较父母们的成就,每个人的父母,不论事业成就的大小,都是最值得尊敬的。我要说的是,就算你还没有到四五十岁,你也能够根据你的现在看到四五十岁之后的自己。因为没有行动的希望,就是做梦。马云也说过,98%的人“躺下想到千条路,睡醒还是走老路”,这类人始终缺乏行动力。我也见过很多人,他们很享受别人那种成功的结果,但他们却无法忍受那种成功的过程。事实上,只有那种立刻行动起来改变自己的人,才会取得成功,“拖”除了把年龄拖大、痛苦加长,没什么好处。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