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逍遥的灵魂:庄子传

_4 王丽娟 (当代)
漆园无事处理的时候,我便带苑燧到附近走走,有时也会走得稍远一点儿。记得一次往西进发,到了山阳附近。
那里属太行南麓,丘陵,山间植被都非常茂盛,我们进到山中,翻过几座山头,突然看到有很多木匠聚集在这儿,砍伐木材。但是,奇怪的是,有一些十分高大粗壮的树木,却稀稀落落地矗立在成片的已被砍倒的树木之间。
我与苑燧走近前去一看,这种大树虽然枝叶繁茂,根粗身高,树荫之下可容纳数十人,但是,仰而视之,其小枝弯曲而不能成为栋梁之材;俯而察之,其大根文理散乱而不能成为棺椁之材。
苑燧向旁边一位木匠问道:
这么大的树,你们为什么弃而不顾呢?
木匠说:此乃不材之木,毫无用处。
我听了木匠的话,十分感慨。对苑燧说:
世上之人都希望自己成材,希望自己有用,但是,成材、有用,正是自我毁灭的契机。一个才能超群的人,往往成为众矢之的,而无才无用的人,却能保持自然的年份。像这种无用的大树,正是凭借着它的无用,才能直立生存,而那些有用的木材却被砍伐丧生。
苑燧马上联想到漆园中漆树的命运:
噢,先生,在漆园时,工匠们用刀子割开漆树的皮,让漆汁流出来。如果漆树里面没有漆汁,人们就不会去割它了。漆树之被割,也正因为它有用吧?
是啊。看似不成材的树木以不材无用而终其自然的奉命,其他树木以成材有用而被砍伐夭折。为人亦是如此。不材者得福而有用者先亡啊。
我们一边谈论树的有用没用,一边在不高的山林中闲步,倒也悠闲。
一天,我正在漆园家中闭目打坐,苑燧忽然慌慌张张地从外面闯进来,对我说:
先生,我今天在集市上碰见了两个从燕国来的方士,他们号称能够做到潜于水中十日而不溺死,赴汤蹈火而不被烧伤。为了让人们相信,他们当众表演,还真是个蹈火不热的人哩!这是我亲眼所见。头儿,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样?
我听了苑燧的叙述,缓缓睁开眼睛,说道:别急,你坐下,听我讲。这种表演对于得道的真人来说是不足取的,只不过是一知半解的方士在那儿哗众取宠。其实,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难,只要能够安心修道则成。
苑燧又问道:修道为什么就能达到物不能害的境地呢?
我说:凡有貌象声色者,都是物。物与物之间,都可以互相犯害而不能避免。但是,如果能够进入万物所自出的无形之道,那么,物就不能犯害了。怎么才能进入无形之道呢?保持你的本性,修养你的真气,让你的神气与自然的元气相合。这样的人,自然之道所赋予他的天性就不会丧失,他的精神饱满而没有空隙,外物就无法犯害他了。
先生,您说得太玄妙了,能不能说得更加通俗一些?
好吧,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如果喝醉了酒,当他从疾走如飞的车上摔下来时,他不会感到疼痛,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伤害,更不会死亡。如果是一个完全清醒的人,则不是丧命,也会重伤。为什么呢?因为醉汉已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更不知道外物的存在,他的精神是完整、统一的,这就是天全。他不知道自己是坐在车上,当然也不知道摔到了车下,死生惊惧,都不会进入他的胸中。因此,他已经丧失了自我意识,其他精神是自然而然,无所顾忌的,外物对他的伤害也就减轻了。
醉酒的境界和得道的境界一样吗?
二者之间有些相似。因酒而保持天全的人尚且如此,因得道而保持天全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苑燧又问道:但是,所有的人都想着一个我,怎么才能像醉酒那样不在乎外物的犯害呢?
我说:
对待外物的犯害,就像对待偶然遇到的飘瓦那样。即使一个气性十足的人,当一块随风飘落的瓦砸到自己头上时,也不会动怒,因为他知道飘瓦并不是有意来砸它。仇恨再深的人,他会杀死自己的仇人,却不会折断仇人用来刺伤自己的宝剑,因为他知道,宝剑并不是有意来刺伤他。如果将所有犯害自己的事物都像对待飘瓦与宝剑那样来对待,人就不会动怒,就会永远保持平静的心情,就会永远保持天全。这样,天下就消灭了战争,没有了杀戮。
苑燧是打过仗受过伤的人,所以他对我的这段话特别感兴趣。
第四章 无用最是大用 二
我又酝酿好了一篇文章,就先叫《人间世》吧,想要告诫人们,身在仕途,心存江湖。
生逢乱世,诸侯群立,战争频仍,读书人要入仕,首先就要练就一付三寸不烂之舌,口吐莲花舌如弹簧,善辩善说令人刮目相看。但“游说”饭可不是那么好吃的,稍不谨慎,就会送掉卿卿性命啊。
我用一个跟孔丘有关的寓言作为文章的开头。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颜回为人忠厚老实,追随孔子多年,协助办学,深受倚重。一日,颜回来见孔子,说是要出远门,特来辞行。
孔子问:“去哪里?”
“去卫国。”
“去那里干什么?”
颜回说:
“我已打听确实,卫国现任君主,年轻气壮,作风独裁,处理国事极不慎重,独行凶暴又听不进任何批评,还特别爱打仗,不顾士兵死活。一仗打完,抛尸满城,多如林间野草。卫国百姓走投无路了啊。记得老师您说过:离开已治之国,报效已乱之邦,好比医生开业,专门救死扶伤。我要听从老师教导行事。但愿这次去了,能医好卫国的绝症吧。”
对于一个非要入世而又没有经世处事经验的弟子,孔丘不免担心,临行谆谆嘱咐:
去卫国我担心你会遭遇不测啊!济世救民,推行主义,不宜五花八门,宜于专一单纯。杂乱了就会事绪繁多。事绪繁多了,自我干扰也多。自我干扰多了,心中的忧虑也会多。自己忧虑多了,明哲保身都做不到,救人救国就根本谈不上了。古代圣人,先使自己掌握纯一的道理,后去帮助别人走上正道。你现在自己掌握的道理尚未纯熟,哪有工夫去纠正暴君的行为。
你也应该懂得,一个人的德行毁败和智力显扬的原因吧?德行毁败,是因为他贪爱美名;智力显扬出来,是因为他喜爱争强好胜。名声是互相倾轧之因,智力是互相争斗的工具。你看,二者都变成凶器了,又怎么可能用来实现救国的抱负啊?
一个人,德行稳重,信用可靠,可未必能同对方声气相通。一个人名声好,又不喜爱竞争,未必能受到广泛理解。如果硬要向暴君推销仁义、规范那一套,等于用他的丑恶衬托自己的美善,他会敌视你,这样做简直是害人。害人者恐怕也会遭人害啊。况且,像卫君那样的人,如果他爱贤士,恨小人,那他手下贤士已多,用你这个贤士与用那些贤士有什么区别呢?又何必非用你不可呢?如果他确实听不进任何批评,那你说多了又有什么益处?他会存心找岔子给你小鞋穿。到那时候,你被收拾得头晕目眩,还必须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收敛词锋,转为守势,低头作恭顺状,违心地迁就他。这是放火救火,输水抗洪,所谓错上加错。一开始就迁就他,接下来你就会没完没了地顺应,违心地大颂谀词。如果你未能取得他的信任就不知好歹地深深进谏,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加害于你,你定会有朝一日惨死在暴君面前。
古时最著名的两个暴君:一个是夏朝亡国之君夏桀王,杀了敢于直谏的大臣关龙逢;一个是商朝亡国之君殷纣王,杀了力谏的叔父比干。这两位贤臣之所以被害,是因为他们都努力修身,尽心治国,以臣下的身份去安抚百姓,用言行违逆君王,惹得君王不高兴。两位贤臣都有高尚的品格,映照出桀纣的丑恶,所以只能是遭受排斥、打击,最后死路一条。这就是贪美名的下场,别忘了暴君也是一样贪美名的啊。
写到这里,我长长吁了一口气。这就是从古沿至今的世间苍凉啊,暴君无仁,天下无道,从夏桀杀害关龙逢,到商纣王杀害比干,再到今天的卫君。“无道”也许是为君王的遗传基因链上的重要一环吧。
远古时最著名的两位明君,一位是尧帝,讨伐丛枝国、胥国、敖国;一位是夏禹王,讨伐有扈国。四小国惨败,国君被处斩,国民全部死绝,国都被夷为平地。这就是四小国喜欢使用武力,贪图别国领土和人口的结果;这也都是贪美名求实利惹的祸。这些故事你恐怕也听说了吧?名利的诱惑力如此之强,圣人如尧如禹都难以抗拒,何况你呀。当然,你要去纠正卫国的暴君,一定有自己的依凭,说给我听听吧。
颜回回答:我外表端正而又内心虚豁,做事勤勉而又始终如一,这样侍候卫君,总可以吧?
孔子不以为然:
这怎么可以呢?卫君刚猛暴烈,气焰嚣张,并且喜怒无常,人们谁都不敢违抗他。他也借此钳制压抑人们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放纵他的欲望,所谓每天用道德感化都不会有功效,何况用大德引他向善?他必将顽固不化而不知改变,表面同意而内心不采纳。你要去纠正他,如何行得通呢?
颜回说:
如果这样不可以,我就内心秉诚耿直固守原则,而表面屈从俯就。内心秉诚耿直就是认同于自然。认同于自然的人,相信国君和我都是自然之子,天生平等。既然天生平等,就不会要求他人认同我说的话为对,也不介意他人说我说的话不对。一个人葆有这样的心态,叫做不丧失童真,也便做到认同于自然了。表面屈从俯就,就是跟世人为同类,认同于社会,使自己的行为顺应现实。双手擎笏板躬身下拜,恭行臣僚之礼,世人都能做到的,我当然也能做到,只要能俯首做大家都在做的,任谁也挑不出他的纰漏来,这就叫与世人为同类。心有成见,上仿古代贤人,这叫与古人为同类。援引历史教训向君王进谏言,借古谏今,忠心耿耿,直言而又不惹麻烦,就是做到与古人为同类了。若是这样侍候卫君,可以吗?
这也不行呀!孔子仍然不屑:
对待卫君,这哪能收到纠正的实效呢?太多的事绪需要纠正,即便效仿古代也会有所不恰当的。你的设想虽然固陋而不通达但实践下去不会有什么罪责,不过止于此罢了,又怎能感化他呢?我看你还是内心有成见想当然的人啊!
那我就想不出更好的策略了。还有什么好方法,烦请老师指点吧。
孔子说:
斋戒清心!也就是心灵来一番彻底的清洁。等你内心清洁好了,我再告诉你怎样对待卫君吧。现在还不到时候,因为当下你的心中堆满了成见与想当然。那些成见不扫除,就想去纠正感化卫君,是绝对不行的,急躁冒进,容易犯大错误。
我家贫如洗,已经不酒不荤几个月了,觉得身体已经很清洁了。这可以叫做已经心斋了吧?
孔子说:
你这是祭神的斋,不是心斋。
敢请老师明示吧,怎样做到心斋?
孔子说:
你必须摒除杂念,做到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仅用心去领悟,因为耳的功能只在于聆听声音。不要用心去领悟而要用凝寂虚无的境界去感应外物的存在,因为心的功能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境界就是用灵魂去感悟妙道的存在,那是一片光明的空虚,能容纳大千世界。只有大道才能汇集凝寂虚无的境界,心灵达到虚无空明之境,就是我说的心斋。
颜回受到老师启发,回去虚无心灵。几天之后,颜回又来见孔子:
进入心斋状态以前,我总想到自己,那时人间有个真颜回。逐渐进入心斋状态,我便忘掉自己,感到这时人间已经没有过真实的颜回了。这是不是就叫做心灵虚无空明之境?
孔子说:
你对心斋的理解已经很透彻了。现在告诉你怎样对待卫君。作为客卿,进入到那个追名逐利的环境以后,不要为名誉地位而动摇自己。他若听得进你的观点表示出采纳的意思,你就进言;他若听不进去表示提防厌倦,你就不说。不要寻求仕途的门径。不要向别人暗示你追索的目标。你要去除杂念心思专一,把自己寄托在无可奈何的境地。发言,行事,都要让人感觉到你是不得已的。那么就差不多达到心斋的境界了。
一个人不走路容易,走了路你想不留脚印很难,想脱离大地,恐怕永远是痴心妄想。社会压力大让人往往虚伪装假,但受自然的驱遣就会使人现出真形。凭借翅膀才能像鸟一样快活地飞;没有听说过无翅膀也能飞翔的。人有见识,能够了解许多事物;没有听说过人无见识,也能了解的。请凝视空旷澄明的环宇。空明的心境顿时心存净白,什么也不复存在,一派吉祥静悄悄消失在凝寂之境,虚寂生智慧,空旷生明朗。至此还不能止,就是所谓的形坐神驰。
倘若关闭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隔断外界吵嚷形色的干扰,求得精神上的宁静,耳向内听,目向内视,直通灵魂,人便获得了空虚凝寂的空明之境。鬼神都愿与他为邻,连动物也会被他驯化,人就不用说了。这就是万物的变化,是远古的帝王尧舜,也是伏羲、几蘧追随的道理,他们亲身实践,建立了理想国。心斋既能安邦治国,作用非凡,普通人用来立身处世,效果当然不在话下了。
那么,颜回受过孔丘亲自教诲,进见卫君成功了吗?不得而知。我在此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诸诸君去猜吧。
接着,我又写了一个叶公奉命出使的故事。天下诸侯争霸称雄,臣子们出使别国的机会很多,如期很好地完成外交使命,会升官晋爵,一鸣惊人。稍有不慎,也可能身家性命不保,“外交官”是个危险的职业。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尝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叶公者,奉楚王之命,将要出差齐国办理外交事务。行前,他来请教孔子:
这次出国任务很重。齐国接待我的规格可能很高,但是他们往往表面恭敬内心怠慢,在谈判过程中,对方一定会设置障碍刁难于我。先生知道,现在说服一个平民都很困难,何况要去说服万乘之君齐王呢?他是周天子下面的东方霸主,我感到很难哪!我心里有些打怵。先生曾对我说过:办任何事,不论大事小事,没有不通过言语环节获得圆满解决以致成功的。如果事情办得不成功,回来要受到国君惩处。即便事情侥幸顺利成功了,想想谈判过程忽喜忽怒,心中得失,造成体内阴阳失调,也会种下病因,形成忧患。总之,出使之差,成功不成功,都不留下患害,只有德性高尚的人物才能做到。从接受任务的那天起,忧愁伤胃,我便简化膳食,粗茶淡饭,厨子们也不再遭受苦热的煎熬。当天夜晚心头就开始焦灼,需要饮凉水加冰块降温。这是内热病症吧。人还没有踏上齐国的土地,谈判程序还遥不及望,我就这样患得患失,体内阴阳失调,病象丛生。谈判过程如果不成功,回来一定会受到楚王严惩。为人臣子,我能力有限,挑不起这一副外交重担。就请先生教教我怎么斡旋不出偏差可以吗?
孔子说:
天下有两个足以成戒的大法:一是天命,一是道义。天命是由自然决定的,道义是由社会决定的。为人子的敬爱父母,这是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的。恋亲情结深藏于内心,没人能够解脱。为人臣的侍候君王,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的。走到哪里都有君王,天地间是无处可逃的。这两类大法是不可违抗的。为人子的敬爱父母,不论自己从事怎样的职业,高低贵贱,都应该尽心做到孝。为人臣的侍候君王,不论自己领受怎样的任务,重轻苦乐,都应该尽力做到忠。忠臣孝子之外,还有那些特别注重内心修养的人,超脱了世俗的荣辱观念,但也顺从前面说的两个法则,尽心尽力做到忠孝,心中明白这是莫可奈何的事。如果这样去做了,便是德性达到极高的境界了。为人臣,为人子,都是不得已的,由不得人选择。所以,尽忠尽孝,应该不顾自身安危,哪能贪生怕死?你尽管去做就是了。
不过,我还把我听说的出使异国办理外交需要注意的事告诉你吧。首先是关于来回传递国君话语的问题。两国交往,一定要做到诚信。若是近邻,就得靠信用去谋求亲善;若是远隔,只能靠言语来表达衷心。两国之间交往的言辞必须要靠人来传递。而国君喜怒之辞的传递最为困难。国君喜悦的言辞必然加了许多的夸饰,而国君愤怒的言辞必然添加了过多的憎恶,凡过头,皆似谎,谎话的可信性大成问题,国君听了便开始怀疑,国君一怀疑传递话语的使臣必定要遭殃了。
以巧智相互较量的人,开始时道貌岸然,堂堂正正,功夫过硬,但到头来就会搞阴谋,诡计多端,常常暗中包藏事端。再看看宴会厅里的那些饮酒客,开始是讲礼,斯斯文文,我敬你请,最终是混乱大失礼仪,开始手脚不安分,因为要喝个够,所以陷入胡闹狂欢。世间许多事情都是这样,岂止宴饮?有些事情,刚开始时显得和谐美妙一片祥和之气,但到最终却弄得恶劣之极。还有些事情,开始简单,轻而易举,但最终矛盾重重纷繁复杂,难以办成功。
言语就像风吹水波,传达言语定会纰漏难免有得有失。所以,风一吹送就可能引起动荡不安,话一说就可能有人付诸实践,有了得失就会出现危难。所以愤怒发作,没有别的缘由,就是因为那些片面之词,巧辩之言,适时点燃。被猎杀的猛兽死到临头,喘息怒吼,是最容易伤人的时候,恨不得把捕猎者撕成碎片。严厉苛刻过分,对方必然萌生不良意识,形成对抗局面,而那些当事人还不晓得自己已经面临危险。连自己的危险也不晓得,谁还晓得他们将来会是怎样的结局?河纳过分之水,必定漫溢成灾。层层加码,变相强迫,要坏国家大事。国事要办得令君满意,需要耗费时间精力;一旦国事弄糟了,你想修正,恐怕没人会给你机会和时间吧。所以古代格言说,不要随意改变已下达的命令,不要勉强人去做力不从心的事,不要说多余、添加的过头话。唉,行为处事不谨慎能行吗?
孔子最后说:
身处乱世,还宜顺应环境,心志自在遨游,该做什么才做什么不要多事,以求内心安宁。若能做到这一步,也就差不多了。至于齐国将怎样对付你,你回楚国后又怎样交差,何必预先设想?与其预先就忧愁设想,苦了自己,还不如乐观想开些,原原本本传达国君的授命就是。这有什么困难呢?
写到这里,我驻笔思索。处于政治权力和秩序中的人是卑微而软弱的。处世的人力量也是微薄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处世的人地位也是尴尬的,就像上述的叶公先生一样。如果说入世是对世存在幻想的话,那么处世者的难以抉择说的则是这世处处雷池根本不存在幻想可言。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处世的人要谨慎啊!稍不留神,危机即现眼前。
接下来,我又想到了了一个颜阖的故事,也很有说服力: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颜阖是鲁国人,即将去做卫灵公太子的陪读师傅,特地来请教卫国贤人蘧伯玉,说:太子其人,品德败坏,天性喜欢杀人。我若放任他的恶行,则国家人民危险;我若以法度制之,则先危及身。我该怎么办?
蘧伯玉回答说:
一定要戒备谨慎啊!首先求无害己身。表面上要亲近他,内心里要保持距离。亲近不能同流合污,保持距离也不能独出心裁。同流合污,则会与他一同不得善终;独出心裁,则会给你招来杀身祸害。
伴君如伴虎啊!你知道人们怎样养虎吗?他们从来不敢把活着的动物让它吃,怕的是激起它的原始野性;也从来不敢把完整的动物让它吃,怕的是激起它的怒气。
爱马人用精美的竹筐去装马粪,用珍贵的蛤壳去接马尿。刚巧这时一只牛虻落在马身上,爱马人出于爱惜随手拍击,没想到马儿却因此受惊而咬断勒口,挣断辔头,弄坏胸络。
你若想用自己的言行劝说太子,就像螳螂用它的臂阻挡车轮一样,是绝对不可以的。
我写完这三个寓言,坐下来闭目休息,这时二弟子达古走了进来。
他听大师兄说我正在屋内潜心写文章,听见我吭吭咳嗽了几声,他进来看看我需要什么。我说,来来,古,过来看看这几个故事,他看完后很有同感,他给我倒了杯茶水,说:
先生,您对君主太子反复无常的分析刻画得真是透彻。伴君如伴虎,仕途凶险啊,这些寓言流传出去,无疑对入世之士敲了一次警钟。
奔走呼号的士子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都被君主们爱士的假象迷惑了,跃跃欲试,争相进谏。他们若能将仕宦只作为一种寄托,作为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就不至于丧身其间。
无用之用才是全身之计,就像山间不成材的大木。
这时又有一个故事浮现在脑海里:
一位姓石的木匠师傅,人称匠石,带徒弟路过齐国的曲辕,看见土地庙前一棵神木,是栎树,很大。树冠横撑,能荫蔽几千条牛。树身粗大,腰围百尺。树梢高齐山顶。树身离地面八十尺才分杈。树大材丰,足够造船十艘。大栎树所在地成了旅游热点,拜神木的游客多如集市。匠石忙着赶路,无心细看神木大栎树。徒弟流连树下,绕树徘徊很久,才急忙跑去追赶前面的师傅。他说:徒弟提斧握锛跟随师傅走过不少地方,从未见过这样好的树材,师傅却不肯止步看上一看,只顾往前赶路,不知为何?
匠石说:唉,那只是一棵坏木,不值一谈,做船容易沉到水底,做棺椁很快就会腐朽,做家具难免会破裂,做门难免脂液流溢,而用它做柱吧,也会要招来成群的白蚁。不成材的坏木啊,毫无用处,无木匠问津,所以它能长寿至今。
匠石回到住处,夜间大栎树便来托梦了。
栎社见梦曰:“汝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祭骈勹止z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栎树说:匠石师傅,你认为我应该向什么看齐呢?向佳木看齐吗?山楂树、梨树、桔树、柚树他们的确都是佳木,能结佳果,甚是有用。甜瓜之类虽然不是木本,也能结佳果。果子熟了,人们上攀下缘争相采摘,他们免不了受侮辱,大枝被折断小枝蔫枯。能结佳果,大有用处,但却让他们苦了一生,天年都未享尽就短命夭折,真是不知说什么好。其实不是世俗糟蹋他们,是他们做了佳木自己寻罪受。世界上的东西,因为有用处,所以易被糟蹋,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不用我饶舌。
我这一生,从小树开始,便努力做到毫无用处,多次犯险,差一点就丧命你们的斧锛之下,死于你这一类木匠之手。现今我总算做到完完全全的无用了,连你都明白我的无用了,这对我说来就是大有用处了。如果你这一类木匠夸我有用,我能长得这样大吗?我晓得,你是人,是动物,我是树,是植物,你和我,非同类。但是我们都是造物主的作品,都是物呀。你有什么资格品评我,断定我不成材,是坏木?你,离死不远的一个坏人,也敢品评我是一棵坏木吗?
匠石惊然间醒来,出了一身冷汗,他对徒弟讲了这个梦。徒弟说:他说了要做到毫无用处,为什么又冒充神木呀?
匠石急忙摆手,禁止徒弟再讲,似乎害怕大栎树听见了,悄声说:
别乱讲,他本来不愿意充当神木,不过是借土地神躲灾罢了。他若听见你刚才的责备,会认为你在辱骂他,说不定会入你梦中争辩。当初他若不投靠土地庙,充当神木,恐怕早已被乡民砍做柴烧了。何况他保全自身的方法,据我看来,显然与众不同。蠢物以为有用有本事才能保全自己,其实根本保不住。慧物以无用聪明地保全自己。而他,身处有用无用之间,赖以保全,独具见地。根本不能用道义去衡量他。
同样道理,还有一个故事: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隐〕芘其所。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舐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南郭子綦先生游览宋国的商丘,看见丘上一棵大树,估计是千年前商朝的旧物。树的形态古怪,不知树名,给人以神秘感。树下凉荫广布,若躲炎阳,可停千车。
子綦问:这是什么树?树材一定非常好吧?游客摇头,都不晓得。子綦仰脸观察枝柯,全是扭曲的,不能做栋梁。低头又看崛起的根部,原来是转心木,木纹绕旋如搓麻绳,而且木质疏松易脆,也不能做棺椁,更不用说做家具了。伸手摘叶,舔舔,辣似火烧,嗅嗅,昏似酒醉。过了三天,子綦舌还溃烂,头发晕。可见这种树叶,毒得很,不能触碰不能用作食粮,也不能入药治病,真是毒的奇特。
子綦只好去求医,看口舌之痛,一边上药他自吟自叹:真是不成材的坏木呀,叶子都伤人,所以能长寿至今,树顶高入云端,树荫周阔。说你无用处吧,炎夏时烈日灼烧你殷勤送凉荫又有益于路人。躲在有用无用之间,保全你自身,真是优哉游哉啊。
我想,出世也许并非是指从世间脱离出来,这样的脱离只存在于理想当中。人毕竟是“世”间人,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有抱负、有理想的士人,身在这样纷乱复杂危机重重的人世间,最好保持无为状态,就是要首先保护好自己再去救世。这种处于有用无用间的无为,看起来很消极、很绝望,但针对乱世实际上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处世态度。
宋国有个荆家林场,土质宜栽楸柏桑三种树,都是佳木,用途甚广。这三种树的木材很畅销,结果是被大量砍伐。腰围小的树,砍去做捕笼,提供给猎户。腰围中的树,砍去做栋梁,提供给建豪宅的权贵大员。腰围大的树,砍去做巨型棺椁,提供给注重身死厚葬的贵官富商。那里的楸柏桑三种树,天年都未享满就遭斧锛挥伐夭折而去了,这是佳木成材反遭害的典型啊。不信请看祭奠黄河,祭品用的猪一定不选翘鼻孔的,用的牛肯定不使白额头的,用的女子必是不生痔疮的,如此才适合沉入河中,送给河伯享受。选猪选牛选女人的这点常识,连低级神职人员都懂,说选那有缺陷的不吉祥。但现在看来,有翘鼻孔的猪,有白额头的牛、有痔疮的女人,虽然不完美却不会被送去沉河,那才是真正的大吉祥啊。
有一个残疾人名叫支离疏。不幸的支离疏天生畸形,驼背佝腰,致使下颏靠拢肚脐,肩膀高过脑顶,颈椎凸出,指向天空,五脏处于高位,两腿贴着胸膛,够可怜了。好在手巧心灵,替人缝缝洗洗,便能养活自己;替人卜卦算命,兼可养活十人。官府招募兵丁,支离疏在招兵站外挤来挤去,挥臂高呼爱国口号,不怕送上前线。官府摊派劳务,支离疏也不怕,因为残疾免派。官府抚恤贫病,支离疏能领取米百斤柴十捆,比谁都多。形体缺损不全的人仍然能混下去,活满天年,何况非残疾的常人,只是材干缺损不全,会活不下去吗?
大栎树不成材,是坏木,假借神木之名,活得上好。无名古树毫无用处,也是坏木,不假借任何美名,同样活得上好。何必做佳木,年轻轻的死于斧锛?猪翘鼻孔,牛白额头,是坏畜。女人生了痔疮,是坏女。何必做佳畜佳女,淹死在黄河?支离疏残疾,是坏男,活得上好。何必做佳男,被送上前线,或终身劳苦,不得安闲?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山上的树木可以做成用来戕害自身的工具,油脂燃起的火焰将自己烧成了灰烬。桂树可以食用,所以遭到砍伐,漆是一种有用的物质,所以漆树就遭受了刀割的命运。世人都知道有用之用,却没有人懂得无用之大用啊。
第四章 无用最是大用 完
担任漆园吏总计有三年的时间,这期间漆园事务打理的还算风平浪静,无功无过。
苑燧跟着我,由于用心,他认识的字已经很多,懂的道理也越来越多,他也成了我管理漆园很好的助手。我经常和梓庆闲聊闲侃,他也能静静地坐在一边聆听,事后也会问一些或浅或深的问题。
每年,我都能按宋廷规定的数额上缴漆。有时候,宫廷里声称财政紧张,不能按时发放我的俸禄,便发给我一些漆,让我自己到市场上去出售。我是个不计名利的人,对于身外之物,我一向认为只要够用就行了。因此,我有时也将宋廷里发给的漆,赠送给别人。
监河侯便是经常从我这里得到漆用的一蒙邑官吏,我们是因公务认识的。他的职责是管理濮水一块儿的水运,包括渔业、灌溉、航运、沿河的森林等,油水相当大。
这位老兄,知道我一心求学问是个不计利害的漆园吏。便经常从我这里谋走一些当俸禄发的上乘好漆,并且从来都是只凭一张好嘴。反正我自己家里也用不了这么多漆。西妩常说还是拿到市场上卖了吧,可换得一笔可观的家用,送人也是白送。我不置可否,她便时常带着苑燧跑跑集市,把大部分的漆卖掉,只给我留一小部分送人情。
这天,我正在屋子里思考问题,苑燧慌慌张张跑进来,神神秘秘地说:
先生,听睢阳回来的人说,宋廷要发生政变了。
我微微一惊:政变过去不是没几年吗?
哎呀,这是新的,当今国君剔成的弟弟偃的政变。据他说偃现在已经把持了兵权,就看剔成让不让位。
只要没有战争,不陷百姓于水火,谁当国君都一样。
但国君与国君还是不一样的。
宋君偃残暴贪婪、穷奢极欲,上台后把本来就贫困不堪的宋国搞得更加雪上加霜。
他还喜欢野心勃勃地企图向周围强大的邻国齐魏争夺土地。因此,他在全国范围内穷兵黩武。他命令手下人用木头雕刻出各诸侯国国君的头像,置于宫中,每天用箭射击,以激励他消灭诸侯,一统天下的大志。
偃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他的权力应该是无限的,他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不信天,不信鬼神,只信自己勇武,他认为自己可以战胜一切。他命人用皮革作囊,把囊中注满血浆,悬挂在高处,用箭来射,名曰“射天”。他的箭法奇精,能一箭把皮囊射穿,使血浆四处飞溅。
宋君偃仰天大笑,天下百姓们则恐慌不已。
我知道漆园吏快干不成了。
漆园是宋国非常重要的一项财政收入,用漆可以到北方诸侯国换取大量的珍宝奇玩。宋君偃命令各地的漆园将产量增大到原来的二倍。如果不能如数交纳漆,漆园吏的脑袋就会作为他的酒壶。
这天,苑燧将宋廷送来的关于增加漆数的文件让我看了,还有再次征他入伍的牒文。我一句话也没有说,便独自一人走出漆园的大门。
我的心情极为沉重。要增加漆的产量是不可能的,要向宫廷交差的唯一办法便是以君主的名义侵占附近的私人漆林。但是,这样的事我怎么能做得出来呢?苑燧腿已经受过伤了,怎么可能再上战场呢?
我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着。这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一习惯。每当心情烦恼的时候,我便喜欢到僻静的地方独自走一会儿,理一理自己的思绪。这样,我的心情就会逐渐平静下来。可是,今天却不同往常,散步不但没有消除烦恼,反而使烦恼更加沉重了。
宋王无道,残害生灵,百姓的生活越来越难过了。
突然,我看见一只奇异的鸟从南方飞来。这个鸟的翅膀很长,但是却飞得很低、很慢,眼睛的直径约有一寸,但是它却好像没有看见我,它经直向我飞来,翅膀从我的额头上一擦而过。
我觉得十分惊奇,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鸟,便尾随着它而来。我远远地看见那只鸟落在了漆园旁边的栗林之中。
没想到,进入栗林,异鸟落脚地方正在上演惊心动魄的一幕:
我看见一只蝉,正在一片树叶之下乘凉,它完全没有察觉到有一只螳螂正在不远的树枝上,准备扑过去抓住它;而这只准备扑蝉的螳螂,完全沉浸于即将得来的快乐之中,丝毫也没有注意到刚才落在栗树上的那只异鸟正在盯住它;而那只异鸟又全神贯注于快要到口的螳螂,根本没有发现它的身后还有我。
我猛然之间好像觉醒了。自言自语道:
物因相累,二类相召也!
我开始收拾行李,准备打道回府。
若想满足宋庭要求,只能侵占四周私人漆园,这我是万万做不来的,当官带给百姓苦,不如回家卖红薯。
我当即写好辞职书,让苑燧连夜送往朝廷去了。
过了几天,我辞别梓庆,辞别苑燧,带着我的妻儿,回到了老家。我发誓:从今以后,永不出仕,哪怕困馁而死。
苑燧,你要在战场上保全自己的身体,你还年轻还没有成家,希望不久的将来还能见到你,到时候若无处可去可来濮水找我。
梓庆,朋友,暂别了,我们离得不远,以后经常保持联系。
三年的漆园经历,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我仰首天际,自言自语。
这些故事,忙碌的士人看过之后能理解我的一片苦心,能对他们有所帮助,我就满意了,我用意并非劝士人一定要入世还是出世,政治总得有人搞,天下公事总得有人经营,只是心灵要时时勤打扫,不使惹尘埃罢了!
蔺且几子看过后对我说,他们认为《人间世》是我所有文字中写得最为游离的一篇,我抽身离开冷眼旁观,与文章里提到的三类人物隔得很远很远。我说我倒不这么认为呀?毕竟我曾做过几年漆园吏,虽然短暂,虽然远离政治中心,此篇文字也是凝聚着我个人人生转折的艰难历程啊。
蔺且他们笑了:先生,说句不好听的话,您别介意,您那漆园吏任上几年,不称之为“入仕”也没什么不妥吧。
我静心一思量,倒也是!不禁也哑然失笑了。
精彩书摘连载完成,如需阅读全本请购买实体书!欢迎阅读!
首页 上一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