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

牟家和(当代)
《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全景再现11位亚洲顶级富豪、商海巨贾的传奇人生》
正文 谁是下一个传奇?(1)
谁是下一个传奇?
翻开《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目光的是邵逸夫、林绍良、王永庆、林梧桐、包玉刚、何鸿燊、霍英东、郭鹤年、郑裕彤、李嘉诚和陈永栽这十一个名字,每一个名字单拿来讲都是相当有分量的,而把这十一个名字组合在一起,就是在现今亚洲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企业家,他们在各自领域起到的影响非同一般,而看完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他们身上共通却又最为不能缺失的特质就是“开拓”,能够通过努力奋斗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凭借的不仅仅是坚持和勇气,开拓的精神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他们必须能够用前瞻性的眼光带领各自领域的同伴不断摸索和尝试,才能有今天无法撼动的国际影响力。WwW.hAoShUdU.COm
首先,如果你只是好奇他们的经历和成功经验,你不必看这本书,你完全可以去买他们的传记,做这本书的初衷就像两位作者在自序中写到的:期待有志创业的年轻人能够勇敢地走向创业之路。两位作者王国宇和牟家和,前者是受到书中这些前辈影响而改写命运的装饰界“大佬”,后者是资深的企业管理导师,这样的两位专家联手,必是选其最精华部分展现给读者,我想这也就是本书的最大价值所在。
十一个传奇故事,这些在各自的领域从无名小卒成为王者的神话,无时无刻不在震撼着我,能在一本书里体现十一个人的人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人的人生经历中最为有代表性使其命运转折的故事讲出来,从第一位传奇之士邵逸夫一直到最后一位陈永栽,大都是出身贫穷,却也因此而更早的坚定自己的信念,从小到大,从苦到甜,似乎都是这样一个曲线,或许经历的多也让他们更早的明白了一些生存真理,毕竟开始一次冒险前,需要清楚其中的规则;相比如今的社会环境,那时的他们要抵抗更多外界的因素影响,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市场上,环境与现在相比都要恶劣很多,感动的是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与考验,他们最终都找到自己事业的方向,持之以恒,我想在创业初期,一个“敢”字是最不能丢掉的。
“娱乐教父”邵逸夫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大概是矗立在全国各地校园中的“逸夫楼”,就是这个人见证了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百年沧桑,他在电影和电视上做出的贡献无人能敌,他的人生无疑是属于影视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好到精,他是中国电影业的拓荒者和领跑者,我们最熟悉和喜爱的83版《射雕英雄传》、《上海滩》、《霍元甲》等经典剧集正是出自其旗下的TVB电视台,而这么多奇迹的发生不光是靠那些所谓的成功因素,更重要的是邵逸夫一直以来的心性,他始终秉持着“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的人生信条,他的感恩和善良是他事业成功最坚实的根基,而他的人生也让我们懂得“心在,志在”的道理,或许人生的精彩正是因为志向的坚定,才可以做到开创和超越。
正文 谁是下一个传奇?(2)
纵观这十一位传奇人物的奋斗史,不难看出,作为创业之路的成功者必然是一个改革家,没有开拓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还谈什么改革,邵逸夫让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林绍良凭借自己的魄力让“中亚银行”的标志出现在东南亚任何有人群居住的地方;林梧桐通过自己的信念用3年时间修通了原本需要15年的通往山顶的路,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建造了他的云顶王国,上演了一部现实版“愚公移山”的传说。wWw。hAOShudu。com
又仔细想,这十一位的奋斗史,同样印证了优秀的企业家必然是一个冒险家,“澳门赌王”何鸿燊家庭破产后,九死一生才闯出百万身家;“华人首富”李嘉诚历尽艰难与困苦,用“人弃我取”的策略赢得了香港“新地王”的称号;“烟草大王”陈永栽一句敢摸老虎屁股的玩笑却显示出他让人叹服的魄力和远见卓识。
作为有志创业的青年,对比我们现今的条件和环境,有多少人敢为了创业之路豁出去赌一把,对比以上十一位前辈和楷模,我们是否拥有了创业者必备的胆识、坚持、远见和开拓的特质,如果没有,你拿什么去创业,你要怎么成功?我们会否思考,现今年轻的企业家有几个可以有资格去接替前辈的位子,如果没有,他们身上哪些东西同样是需要我们学习和提升的;如果有,又有哪些他们具备而自己身上欠缺呢?没错,这是一本励志书,但是好的励志书是需要引起反思和共鸣的,尤其面对创业这条路,我们总有很多犹豫和退缩,那么,倘若你真有志创业,从现在开始从这十一位亚洲华人企业家身上寻找和发现,那些支撑他们通往成功的个人品质,努力学习和赶超,谁做到了,谁就是下一个传奇,我想这也就是本书的两位作者最想看到的结果。
正文 目录(1)
wWw。haOsHuDU.CoM 目录自序1…………………………………………………………………1
自序2…………………………………………………………………51.
“娱乐教父”邵逸夫——百岁巨擘
人生比戏更精彩与电影结缘,邵氏根基初形成……………………2
破釜沉舟,抢滩上海滩………………………………………………5
反“围剿”,风雨下南洋………………………………………………7
兄弟同心闯南洋,置之死地而后生…………………………………10
拍摄有声电影,开创邵氏新天地……………………………………14
天命之年,打造“东方的好莱坞”…………………………………18
百花齐放,邵氏雄威“名震江湖”…………………………………22
进军电视业,书写TVB的岁月风云………………………………2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312.
“百业大王”林绍良——战火中书写“红顶风云”逃难爪哇,战火中的小商贩…………………………………………34
乱世中彰显英雄本色………………………………………………36
雄才韬略,成就“百业大王”………………………………………39
凤凰涅,危机后依然屹立……………………………………………47
难忘故土,守望祖国…………………………………………………503.
“经营之神”王永庆——让日本人也敬佩的“台湾首富”走出去,外面是片天…………………………………………………54
创意营销,小米店开始的第一桶金…………………………………56
睿眼识金,大胆转型………………………………………………60
从一无所知到塑胶大王……………………………………………61
填海造陆,开创石化王国…………………………………………65
高瞻远瞩、触角多元,成就“经营之神”…………………………67
非凡的人格魅力……………………………………………………694.
“游乐赌王”林梧桐——与命运“赌博”,成就开天辟地的神话2元钱起家的小商贩…………………………………………………75
辗转赴马来,一天只赚8毛钱的小木匠…………………………78
牙缝里抠出“希望”,废品里寻找“宝藏”…………………………80
涉足铁矿业,累积巨额资本…………………………………………82
承包政府工程,名扬建筑业…………………………………………83
愚公精神,开辟云顶…………………………………………………86
奢华云顶,享誉世界…………………………………………………91
多元经营,走向国际…………………………………………………94
古稀之年,进军邮轮业………………………………………………95
出版传记,与世界分享传奇…………………………………………975.
正文 目录(2)
WWW。HAOShUDU。Com “世界船王”包玉刚——一条旧船撑起海上霸业“青天”子孙,水乡少年的大志向………………………………101
半工半读,燕梳行里的小学徒……………………………………105
辗转颠沛,金融界里的青年才俊…………………………………108
初到香港,夹缝中求得生存………………………………………110
步入航运,一条旧船起家…………………………………………113
银行家的“笨办法”………………………………………………118
海上帝国扩张之路………………………………………………120
审时度势,船王转型………………………………………………125
船王登陆,鏖战九龙仓……………………………………………127
乘风破浪,传奇人生画句点………………………………………1336.
“澳门赌王”何鸿——九死一生,打造赌业“巨无霸”家世显赫的贵公子…………………………………………………135
豪厦倾塌,豪门公子变成落魄少年………………………………137
苦难中焕发斗志……………………………………………………138
奔赴澳门,十元港币打天下………………………………………140
九死一生,闯出百万身家…………………………………………143
全面开花,财富暴增………………………………………………145
鏖战香港,成为地产大亨…………………………………………148
重返澳门,成就“赌王”传奇……………………………………148
购回兽首,捐献国家………………………………………………1527.
“红色资本家”霍英东——像冒险家一样搏浪商海赤脚的苦难童年……………………………………………………156
做苦力的日子………………………………………………………160
经营杂货铺,经商天赋初露锋芒…………………………………163
无本买卖,赚得第一桶金…………………………………………165
荒岛冒险,书写鲁滨逊一样的传奇………………………………167
冒险“走私”救国难………………………………………………170
开拓房地产业新天地………………………………………………171
独步香江的“海沙大王”……………………………………………178
率先投资内地,兴建现代化酒店…………………………………180
南沙——梦中的金银岛……………………………………………183
情牵祖国体育事业…………………………………………………186
传奇人生,完美谢幕………………………………………………1888.
“多冕之王”郭鹤年——用“甜蜜事业”撑起商业帝国25岁,成为家族企业掌门人………………………………………191
商场新星悄然“隐退”,发现理想中的“王国”……………………193
纵横糖业市场,稳坐“糖王”宝座………………………………195
多线投资,“多冕之王”扩张之路…………………………………199
缔造酒店王国,打造香格里拉传奇………………………………204
进军香港,尽展“猛龙过江”的豪情………………………………207
渗透内地,布局北京………………………………………………209
神秘富豪的绅士魅力………………………………………………2119.
正文 目录(3)
Www.HaosHUDU.com “鲨胆巨商”郑裕彤——从打工仔到“珠宝大王”、“地产大鳄”指腹为婚,自古英雄出寒门………………………………………217
逃难澳门,金铺里的小学徒………………………………………219
挥师香港,锐意经营………………………………………………222
勤奋诚信,大胆创新………………………………………………226
开辟钻石市场,“珠宝大王”摘桂冠………………………………230
尽展“鲨胆”作风,成就“地产巨鳄”……………………………23310.
“华人首富”李嘉诚——一张一弛,彰显王者本色书香世家,才俊少年………………………………………………239
初到香港,饱尝苦难………………………………………………241
从煲茶仔到小学徒…………………………………………………244
行街推销,锋芒初露………………………………………………248
白手创业,心存长江之志…………………………………………252
居安思危,挽救危机………………………………………………254
偷艺意大利,成就“塑胶花大王”…………………………………258
擎天一指,地产股市纵横驰骋……………………………………263
飞龙在天,兼并和记黄埔…………………………………………26711.
“烟草大王”陈永栽——敢“摸老虎屁股”的商界大儒少年独立,烟厂里的小童工………………………………………271
筚路蓝缕,艰苦的创业之路………………………………………273
多元发展,全面开花………………………………………………276
涉水香港,敢摸老虎的屁股………………………………………278
进军内地,创造大格局……………………………………………280
拯救菲航,置之死地而后生………………………………………282
商界大儒,情牵中华文化…………………………………………285
正文 自序1(1)
自序1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带领一个北京大学的学生访问团飞赴香港,拜会了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WOSHUdu.CoM李先生一直是我最为崇敬的偶像,无论是做人之道还是经商之道,他都是我效仿的楷模。尽管对他的创富经历、人生传奇已经十分熟悉,但是每当听到他的故事,我总是会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同行的北大学子们听到李嘉诚先生亲口讲述人生经历时,也是既振奋又感动。我曾经以为,对于这些几乎没有吃过什么苦,人生一直都很平顺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来说,这些老一辈的企业家筚路蓝缕、白手起家的创业传奇,早已经随着时代的洪流慢慢远去,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没想到,这些经历依然能够带给他们内心如此强烈的震撼。是啊,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老一辈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毅力、坚韧的品质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十几年前,当我开始走上创业这条充满艰辛和挑战的道路时,我就为自己的未来勾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我要成为李嘉诚、王永庆、郭鹤年、郑裕彤、包玉刚那样名震全球的企业家。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接触成功学、企业管理学,并且阅读了大量世界知名企业家的传记。很多企业家的人生经历、财富故事、经营理念、经商之道、做人之道,对我的内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智慧的熏陶和指引,才有了我今天的成绩。在我接触过的成功企业家中,不乏历尽艰辛、成就伟业的成功人士,他们身上无不体现了华人企业家忠、义、仁、勇的优秀品质:“忠”是上下一心,精诚团结;“义”是讲究信用,童叟无欺;“仁”是经商利民,热心公益;“勇”是不怕困难,勇于开拓。这不仅仅是所有商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更是需要当今的年轻人学习的做人准则。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把我心中最崇敬的华人企业家的人生传奇整理、记录下来,写成一本励志传奇,与年轻的朋友们一同分享,期望这些最优秀的华人企业家们的人生经历,能够给当下的年轻人带来更多的启示。这个想法让我兴奋不已,我迫不及待地给朋友们打电话、发邮件,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们,并且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认可和支持。
正文 自序1(2)
一位出版界的朋友告诉我,这个想法非常好,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了,他们确实需要好好积淀一番,而这些成功人士的人生传奇就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教材。www。haosHUM博达惠恩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牟家和老师是我多年的朋友,她打来电话说,她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了。我想,既然我们“不谋而合”,我们可以一起合作。有牟老师这样权威的企业管理导师的加盟,这本书一定会更精彩。就在合作意向达成的第二天,牟老师就飞到了上海,如此诚意令我非常感动。经过一番深入地探讨之后,我们的合作也就正式开始了。在资料搜集、整理以及写作过程中,我的心一直处于振奋和激动的状态。
我常常被这些成功企业家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面对重重磨难时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的勇气所感动,我为他们流泪,更为他们喝彩!今天,摆在读者朋友面前的这本书,就是在我和牟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来的产物。虽然为了写出精彩的故事和感人的事迹,我们熬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但是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我们衷心期望年轻的大学生和有志创业的人们,在读了本书之后,勇敢地走向创业之路,更期待将来在他们中间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企业家。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许多朋友为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表示由衷地感谢。
另外,我也要特别感谢刘志则先生以及他所率领的精英团队,为这本书的出版倾注了很多心血,提供了许多非常专业的支持,赋予了这本书更加鲜活的生命力。真诚地希望这本凝结着许多人的汗水和心血的作品,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鼓舞、感动、启示与帮助!王国宇
正文 自序2(1)
自序2
有一次,我到国外参加一个世界企业家的经济论坛,在这次论坛上,我结识了很多国外成功的企业家。Www。haOShUdu。com我发现许多企业家在谈话中几乎都提到了这样一个话题——华商文化、华商精神。在他们看来,华商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包容、开拓、拼搏、诚信和博爱等美德,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是全世界商人都应该弘扬和推崇的,是经过数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和滋养的大德、大智慧。有些企业家还热烈地呼吁要用华商精神来引导世界的经济潮流,我听了很是感动。华商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是包容,这是华商走向世界和融入世界优秀文化的最核心的价值观。在华商身上,既有着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传统智慧的积淀,也有着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一颗包容而开放的心,才能把这两种文化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创业与经营之中,也才有了华商在世界商界的独特地位。
而华商身上体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也是因为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从古老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再到无数华人赤手空拳,漂洋过海,去世界各地谋生、闯荡,并最终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
华商还具有敢于拼搏、不怕挫折的精神和勇者无惧、勇往直前的乐观心态。有一首十分流行的闽南语歌曲叫作《爱拼才会赢》,歌中唱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句话看似简单平实,却道出了拼搏才能赢得成功的这样一个哲理,能够给人坚定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就像雏鸟要成长为鲲鹏、小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沙粒要蜕变成珍珠、废铁要熔炼成精钢、顽石要幻化成美玉一样,如若不经历一番最残酷的锤炼与磨砺,这一切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同样,由朝不保夕、忧衣愁食的“流浪者”,到财富殿堂的“霸主”、“王者”;由“十年窗下无人问”的无名小卒,到“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富豪巨贾,若没有经历一番白手起家、历尽艰辛的奋斗,没有“拒绝平庸”和“一定成功”的信念,这一切仍旧只是个梦想。商海沉浮,谁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那些几经挫折,依然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人,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华商还有注重“信义”的传统和“博爱”的美德。“诚信为本”不仅是华人经商的座右铭,更深深融入到了每一个华商的血液之中。
正文 自序2(2)
华人走到哪里,就将“博爱”的善行带到哪里,并在那里扎根、传播,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奋斗精神、探索精神、公益精神和浓浓的爱国情怀。wWW.HAoShudU。COM他们播撒真爱,无私无畏,与周边的人和平相处,努力实现双赢、共赢;他们热衷慈善,广施善行,不图回报地修桥、铺路、助学、救灾,深得人心;他们饮水思源,不忘故土,时刻怀揣着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和大爱无垠的情怀。
包容、开拓、拼搏、诚信和博爱,这些都是华商走遍世界的“法宝”。这就是为什么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会有那么多炎黄子孙白手起家最终富甲一方,有那么多龙的传人驰骋商海进而称霸做王的原因。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的培训讲师,我经常在讲课中引用那些最伟大的华人富豪们的创业故事,我发现每次我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下面那些在商界已经取得了不俗成就的企业家们或是异常兴奋,或是流下激动的泪水,这一定是他们透过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找到了内心深处的共鸣。于是,写一本关于优秀华人企业家的创业传奇,在我的心中开始酝酿。
当我接到王国宇先生的电话时,真是惊喜万分,想不到我们竟然会不谋而合。王国宇先生是我十分敬佩的人,特别是在拜读了他的著作《闯与创》之后,我更是被他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经历和对人生深刻的感悟所感动。从一文不名的农家少年,到身无分文的农民工,再到如今建筑装饰界的“大佬”,王国宇先生所走过的路同样充满着艰辛、汗水与泪水,但是他硬是靠“闯”与“创”的精神取得了今天骄人的成就。我相信,透过《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这本书,透过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和笼罩在名字上的光环,以及光环背后那些鲜为人知、令人振奋、激动人心的传奇,每一个人都会有所收获,有所感动,有所启迪,有所震撼!
牟家和
正文 与电影结缘,邵氏根基初形成(1)
第一章“娱乐教父”邵逸夫
与电影结缘,邵氏根基初形成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接触到外来的新鲜事物了。wWw.HaoShudU.COM自开埠以来,上海洋行、店铺、银行林立,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的商业、贸易中心,被誉为“十里洋场”,处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一派繁荣景象。
到20世纪初,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有“远东第一城”之称。“锦泰昌”——老上海最著名的染料行,创办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一个名叫邵行银的宁波商人。邵家世代在宁波朱家桥一带经营染料作坊,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当地颇有名气。而邵行银自幼就展现出了非凡的经商天赋,少年时的一次上海之行,让他立下志向,一定要把邵氏的染料行开到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去,多年以后,他的这个宏愿终于变成了现实。当年,只有二十几岁的邵行银孤身一人从老家宁波来到上海,创办了锦泰昌染料行。由于经营有方,注重信誉,锦泰昌很快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日渐昌隆,邵行银也成为了享誉上海滩的殷商。
1907年11月19日,深秋的上海,细雨蒙蒙,在锦泰昌染料行后宅,邵行银正准备吃晚饭。突然听到前堂传来“咚咚”的敲门声,声音听起来十分急促。敲门的是家里的一位仆人,他告诉邵行银,太太马上就要分娩了。听到消息,邵行银顾不上吃饭,立即叫上车夫,直奔医院。他刚走进走廊,就听到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法国女医生微笑着,用并不流利的中文告诉他:“恭喜你,邵先生,是一个男孩!”邵行银兴奋地一把抱住法国女医生:“哈哈,我的老六,这是我的老六啊!”还没容女医生缓过神来,他已经直接闯进产房去了。妻子一脸倦容地躺在床上,身旁就是已经包裹好的新生婴儿,婴儿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的邵行银还是如初为人父一般,难掩喜悦,他抱着儿子,左看右看,爱不释手。依据邵家的族谱排行,邵行银为自己的第六个孩子取了个古怪的名字:邵仁楞。也许今天,人们对邵仁楞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是提起“娱乐教父”邵逸夫,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邵仁楞就是今天被人们敬称为“六叔”的邵逸夫。邵逸夫的一生注定与电影结缘,他出生于中国电影诞生之初,他的出生地上海也是中国电影的诞生之地,他的世纪人生也随着中国电影历经艰辛、坎坷、磨难,最终走向辉煌。但是说起邵氏家族和电影的缘分,还是应该从他的父亲邵行银开始。当时电影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刚刚传入中国,还处于默片(无声电影)时期。在当时的老百姓眼里,电影还是一种特别新奇的玩意儿,谁都不明白,那么一块儿白布上,怎么能凭空出现山水树木,人物牲畜为什么可以在上面活动起来?但是,善于经商的邵行银的关注点却与众不同,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他感到电影这个新兴的行业必将会有一个十分广阔的前景。
正文 与电影结缘,邵氏根基初形成(2)
于是,就在别人还在对电影这个新奇的事物充满着种种猜测的时候,邵行银已经捷足先登,打起了电影的“主意”。Www.HaoShUDU。COm耳濡目染之下,邵氏兄弟们也对电影娱乐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当然也包括少年邵逸夫。邵逸夫的长兄邵仁杰毕业于上海著名的神州大学法律科,曾经是一位律师,后来转行到一家银行担任经理,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但是他却毅然放弃了人人都羡慕不已的高薪工作和如锦前程,在父亲的授意下接手了一家名为“小舞台”的剧院,并改名为“笑舞台”。
当时的“小舞台”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经营不利,生意越做越清淡,最后到了不得不出手转让的地步。然而,邵氏父子毅然决然地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抢到手里,这让很多人难以理解。如果邵仁杰这么做是因为年轻气盛、经验不足,可是在商场上打拼多年的邵行银没有理由这样做啊?就在人们疑惑不解、议论纷纷之时,“笑舞台”隆重推出了邵仁杰根据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的新越剧《梁祝痛史》。优美的越剧唱腔和表演艺术融合在一起,十分符合当时观众的“口味”,“笑舞台”一炮打响,大扫此前“小舞台”沉闷冷清的气氛,人山人海的购票场面取代了多年来的萧条冷落,邵仁杰的名字也随着“笑舞台”出现在上海《申报》的重要版面。
后来,邵仁杰扩大了“笑舞台”的经营,一方面走通俗路线,大演舞台剧,另一方面也经营影片的进出口生意,一时间颇受欢迎。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军阀割据、连年战乱,再加上国外先进技术的冲击,以传统工艺为主的锦泰昌染料行日趋衰落,邵氏家族的产业就只剩下“笑舞台”剧院还在维持着惨淡经营。邵仁杰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毅然于1924年在上海闸北的横滨桥正式挂牌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并买来一部电影摄影机,准备自己拍制电影。
从此,邵氏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将公司取名为“天一”,顾名思义,就是天下第一的意思。邵仁杰认为,在商场上不想争天下第一,就不会成为一个好商人。这种不服输,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在邵家的每个人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买卖电影片子到放电影,再到后来独树一帜,成立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电影公司”。
在那个长兄如父的年代,邵仁杰的魄力和行事方式对邵氏兄弟们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后来,自感孤军奋战、力不从心的邵仁杰把老二邵仁棣、老三邵仁枚也招募到了自己的旗下,兄弟们齐心协力,共同经营“天一”,由此迈开邵氏电影的探索之路。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滩,美国滑稽明星卓别林的黑白无声电影非常流行。而当时的中国电影都是纪录性质的短片,还没有人敢尝试去拍剧情长片。邵氏兄弟以敏锐的眼光预感到这将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事业。
正文 与电影结缘,邵氏根基初形成(3)
1924年,“天一”出品了由邵仁棣编剧,邵仁杰导演的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长故事片《立地成佛》。Www。HAOShUdu.cOm影片讲述了一个凶狠残暴、无恶不作的军阀,在其爱子被打死后,得老僧指点,大彻大悟,遣妻妾、散钱财,放下屠刀,削发为僧,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影片旨在以人的生、老、病、死和杀、盗、淫、妄、酒五戒为戏剧的核心,指点人生困惑。由于题材新颖,情节曲折感人,影片上映后,大受上海市民的欢迎,票房火爆,“天一”成功地掘到了第一桶金。针对当时追逐欧化时尚的社会风气,在《立地成佛》上映的同时,“天一”特别打出“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广告语,并以此作为“天一”日后的拍片宗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在那个华夏民族饱受列强瓜分的时代,“天一”的这一宗旨更是在民众间引起天一影片公司强烈的共鸣,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从此,一个电影公司用它的起起伏伏折射了中国电影的百年传奇。旗开得胜的邵氏兄弟为之欢欣鼓舞,他们乘胜追击,很快拍摄完成了第二部影片《女侠李飞飞》。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女侠李飞飞拯救一名被诬不贞的弱女子的故事。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武侠片,影片的广告语为“飞檐走壁之技,稗官野史历见不少,然终出传闻未见目睹,今李飞飞片中眼见此项惊心动魄之绝技”。其道德诉求为“专崇侠义贞节,一洗时下****浮嚣的恶习”。
影片上映后,更是轰动走俏,几乎是万人空巷。邵仁杰因此有了“中国武侠片开山鼻祖”与这种文化、道德方面的保守立场相对应,“天一”早期的影片多取材自民间稗史、神话传说、坊间唱本、戏曲剧目、古典,如《梁祝痛史》、《孟姜女》、《珍珠塔》、《花木兰》、《义妖白蛇传》、《唐伯虎点秋香》、《五鼠闹东京》、《狸猫换太子》等,都十分受欢迎。此时,正在上中学的邵逸夫也开始关注电影,看到兄长们干得热火朝天,邵逸夫实在心痒难耐,就去央求大哥,让自己也到“天一”工作,邵仁杰禁不住他的软磨硬泡,终于答应让他到公司做兼职。邵逸夫为此兴奋得好几天都睡不着觉,而他与电影的不解之缘也从此开始。
正文 破釜沉舟,抢滩上海滩(1)
破釜沉舟,抢滩上海滩
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永远都是和时代同步,甚至走在时代的前列,在那个大多数中国人还处在蒙昧状态的年代,看电影却已经成为上海市民最为津津乐道的事情。Www.hAOShUDu.cOM而电影公司里更是别有一番风景。进入“天一”以后,邵逸夫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围着各种电影器材转来转去,嘴里不停地发出惊叹的声音,时不时问操作机器的师傅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时还自言自语,念念有词。邵仁杰被他可爱的样子弄得忍俊不禁,但还是在他面前摆出老板的威严架势,警告他不许动手碰任何机器,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邵逸夫不知道大哥会给自己安排什么工作,管他呢,只要能拍电影就好。
他没有想到的是,大哥让他做的工作却是一个打杂的“伙计”。除了要负责清扫片场,整理道具,还要随时听从那些派头很大的摄影师和演员的差遣指使。有时为了借一件道具,他还要骑着自行车,跑几十里路,十分辛苦。当然,邵逸夫绝对不甘心总是做这些杂七杂八的活儿,他的志向是拍电影。
于是,他利用跑腿的工作之便,悄悄观察摄影师如何操作机器,放映师如何播放影片,灯光师如何操控各种光源等等。邵仁杰对邵逸夫的要求十分严格,如果做得不好,就会当着公司其他人的面,毫不留情地骂他。邵逸夫常常憋着一肚子的委屈,但是他却从来不去反驳,也不找借口。他知道,大哥这么做都是为自己好,因为自己做的很好的时候,大哥也会毫不吝啬地鼓励自己。邵逸夫心里一直期盼的就是大哥能够让自己真正接触电影设备,参与到电影的拍摄中去。
机会终于在邵逸夫的“千呼万唤”中降临了,邵仁杰把他派到了放映组,专门负责跑片源。虽然还是个跑腿受累的活儿,可是邵逸夫却乐此不疲,因为他终于有机会接触到电影器材了。那时的电影院还有加映新闻片的业务,若有突发性的事件,邵逸夫便扛着摄影机到处抢拍,每次出去拍片都会累得汗流浃背,但出于对电影事业的热爱,邵逸夫始终没有怨言。就这样,两年下来,邵逸夫几乎跑遍了“天一”公司的所有部门,再加上勤奋又肯钻?,硬是把从摄影、编剧、剪辑到导演、电影制片各个环节的技能都学了个遍。正是有了这种全面的基础训练,使得邵逸夫在后来主持电影公司大局时,什么问题都能够不在话下,遇到困难也总能迎刃而解。后来,邵仁杰从陶渊明的田园诗篇中获得启发,分别为自己和弟弟们取了别号:老大号醉翁,老二号?人,老三号山客,老六号逸夫。
正文 破釜沉舟,抢滩上海滩(2)
兄弟四人从此便以别号闯荡世界。WWW。HaOshUdU.Com1925年,年仅18岁的邵逸夫在大导演徐绍宇的指导下初试锋芒,亲自操机拍摄了一部由当时最著名的电影明星胡蝶主演的上、下集巨片《珍珠塔》,他的名字第一次和大名鼎鼎的徐绍宇三个字并列在一起,出现在海报和银幕上。这部影片上映后十分卖座,年轻的邵逸夫也因此信心倍增。随着《珍珠塔》的成功,邵逸夫便正式扛起了大旗,开始了独当一面的影片拍摄工作。就在这一年,邵逸夫独立操机,拍摄了一部名为《孙悟空大战金钱豹》的影片,这部电影也真正成了邵逸夫的成名之作。此后,邵逸夫又连续拍摄了几部电影,而且每一部都出手不凡,业绩辉煌。
就这样,老大邵醉翁做制片兼导演,老二邵?人做编剧兼财务,老三邵山客搞发行,而老六邵逸夫担任摄影和业务,邵醉翁的妻子,当时赫赫有名的电影皇后陈玉梅成为了“天一”的御用女主角,大家各自发挥所长、齐心协力,分工合作。
这种家庭作坊式的操作模式,不但产量大,也节约了很多成本,一部部新片、佳片不断地由“天一”推出。
正文 反“围剿”,风雨下南洋(1)
反“围剿”,风雨下南洋
电影真不愧是大工业的产物,成长非常迅速。WwW。hAOSHUdu。cOm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滩这个“遍地黄金”的地方,抢吃电影这碗饭的公司数不胜数,随着电影公司数量的增加和影片产量的提高,中国电影业的商业竞争也随之展开并日趋激烈。但是,由于国内残酷的竞争和好莱坞影片的进入,能真正站稳脚跟的电影公司可谓是少之又少,其中大部分都是惨淡经营,勉强维持。
年轻的邵氏兄弟只是众多电影淘金家族中的一员,新成立的“天一影业公司”既没有黑帮做靠山,又没有左翼背景,有的只是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宁波帮”吃苦耐劳的精神。此时的“天一”虽然已经小有名气,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当时真正称霸影坛的只有“明星”公司一家,其电影业务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中国,无论是从制作队伍还是从经营上来看,“明星”都是数一数二的。
由于“天一”公司出品影片快而且多,又首拍“古装片”、“稗史片”、“武侠片”,而且剧本多取材于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虽然电影的质量和艺术性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并不高,可是在当时电影尚处在成长期,整体的拍摄水平都差不多,观众的欣赏水平也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因此,这类影片反而更为观众所喜闻乐见,“天一”因此得以名噪一时,拥有了不错的口碑和“观众缘”。
由于回报快,“天一”的古装片经营策略引起了其他电影公司一窝蜂地效仿,由此掀起了一股古装片热,这使得“明星”公司失去了不少地盘,不仅改变了“明星”一枝独秀的局面,并且严重威胁到了“明星”龙头老大的地位。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小的“天一”更是与著名的“明星”、“大中华百合”鼎足于上海滩的电影界。
与“天一”的快速成长不同,此时的“明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甚至出现了亏损。为了挽回“老大”的尊严,“明星”提出“以毒攻毒”的进攻策略,不惜重金,以拍摄高质量的古装片抵制“天一”等公司拍摄的“低俗古装片”,这才有了《火烧红莲寺》的诞生。
《火烧红莲寺》的热映,使得“明星”扭亏为盈。面对“天一”的崛起,“明星”的掌舵人周剑云又联合了“大中华百合”、“神州”等五家知名的电影公司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欲合力打压“天一”和其他小公司,建立自家公司的垄断地位,从而上演了一部“六合围剿”的“商战大片”,这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商战。掌握“六合”实权的周剑云制定了一条规定:任何发行商如与“六合”签了合同,就绝对不准购买“天一”出品的影片。当时的“六合”几乎占有中国电影市场60%的江山,各发行商自然不敢得罪财大势雄的“六合”,纷纷拒绝经销“天一”影片。
正文 反“围剿”,风雨下南洋(2)
“六合围剿”给发展势头正旺的“天一”带来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WwW。hAoshudU.coM“天一”在上海的市场大幅萎缩,几乎陷于绝境。中国有句老话,“置之死地而后生”,面对铁壁合围式的“六合围剿”所带来的重重危机,“天一”公司真的能突出重围,绝地逢生吗?“宁波帮”的坚韧与不屈不挠的斗志再次在邵氏兄弟们身上显现出来。兄弟们坐在一起,共同商讨对策,挽救危难中的“天一”。“天一”是邵氏兄弟的支柱产业,“天一”万万不能倒,目前的事态如此严重,如果只是固守上海滩这个龙虎争霸的弹丸之地,不另想他法、另谋出路,“天一”的命运就只有消失或改转他行。要放弃自己辛苦打下的一片江山,邵氏兄弟无论如何也不甘心,那么,该如何避开“六合”的联合封杀,使自己的事业得以继续发展下去呢?老大邵醉翁说:“狡兔也有三窟,既然‘天一’在上海无法大展身手,我们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世界乾坤大,我们可以在香港或者南洋设立基地,与上海遥相呼应。如此一来,进可攻,退可守,上海有什么风吹草动,也好有个照应。”
兄弟们一致同意邵醉翁的说法,决定另辟蹊径,以退为进,走出上海滩,走出国门,开辟新的市场,他们的目光最终定在了华人聚集的南洋。邵氏兄弟认为,南洋一带华人居多,受中华文化影响较大,再加上背井离乡、远离故国的华侨们的殷殷思乡之情,也许在那里可以为国产影片开拓出一片前景美好的大市场。可是,派谁去南洋最合适呢?
“大哥,让我去吧!”邵逸夫主动请缨。
“六弟为人机灵,又熟悉业务,倒算是个合适的人选。”邵醉翁点了点头。邵逸夫按耐不住兴奋:“大哥,这么说你同意了?”邵醉翁摇了摇头说道:“六弟,你年纪还小,又在读书,这两年,你学习拍电影,已经荒废了不少学业,这一次总不能连书都不读了吧!”“可是,大哥你是‘天一’的掌门人,必须坐镇上海这个大本营,二哥又要编剧,还要主管公司的财务,也必须留在上海,如果也不让我去,那就只能由三哥去了。”“嗯,大哥,我也觉得应该让三弟去。三弟本来就负责影片的对外发行,擅长社交。除了他,似乎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二哥邵?人也说道。
“三弟,你看呢?”邵醉翁问一直没有说话的老三邵山客。
“去南洋开发市场,我当然义不容辞,可是,只有我一个人单枪匹马,恐怕无力经营一家电影发行公司。不如我先去试探一下南洋的市场,到时候,再另行安排。”
邵醉翁点了点头,说道:“也好,那就这么定了,三弟,你尽快做好准备吧。”
正文 反“围剿”,风雨下南洋(3)
这一天,春雨绵绵,寒气逼人,全无往昔的融融春意。WWoShuDu。CoM在黄浦江边的外滩码头上,邵氏兄弟们依依惜别,邵山客孤身一人,带着几大箱子的“天一”影片的拷贝,踏上了去往南洋的漫漫征途。周剑云见围剿并没有彻底打垮“天一”,反而让“天一”找到了新的市场,于是又实施了一出“双胞胎”计策,即打探到“天一”正在拍摄的影片,马上动手拍摄同名影片,赶在“天一”影片上映之前面世。但是此等行为不够光明磊落,反使“天一”得到更多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同情。“六合”的做法遭到了电影圈内外众多人士的非议,其内部也开始爆发矛盾,其他公司感到自己受到了“明星”的利用,又由于正值武侠神怪片泛滥,众多小公司以低成本影片进入市场,“六合”遂逐渐失势。最终宣告解体。
周剑云的“双胞胎策略”及“围剿计划”是出力不讨好,到头来只落得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悲惨下场。兄弟同心闯南洋,置之死地而后生就在“六合”解体的同时,邵山客在南洋的事业正逐步开展起来,但是,这条扩张之路却走得十分艰难。初到新加坡时,浙江口音的邵山客被来自广东、福建的新加坡华人拒之门外,幸得一位同乡的帮助,邵山客带去的几部“天一公司”的片子才很快得以放映,不久便大受欢迎,一时爆棚。邵山客忙得不可开交,便给上海发电报,希望六弟邵逸夫来当帮手。这一年,19岁的邵逸夫刚刚中学毕业,正在古都北京游览,考察清华、燕京等著名学府。收到兄长们传来的消息,邵逸夫心中的电影梦想再次升腾,他毅然决定放弃学业,远赴南洋,协助三哥开拓南洋电影市场。这次南洋之行也成为邵逸夫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经过数日的海上漂泊,邵逸夫终于抵达了新加坡。当时的新加坡是东南亚最繁华的商埠,每天都有大型客货轮进进出出,可是,这里的娱乐活动却十分单调,人地两生的兄弟俩要想站稳脚跟,谈何容易?再加上一些南洋片商也对他们进行打压、排挤,邵氏兄弟的南洋创业之路可谓困难重重,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恐怕很难体会其中的艰辛与苦涩。
开始的时候,兄弟俩租不到能放电影的戏院,便租空地搭帐篷,露天放映“天一”的影片。兄弟二人身兼数职,老板、场工、放映员、司机、杂役事事亲力亲为,两个人做的是十几个人的工作。每天拂晓时分,兄弟俩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邵山客清扫场地,检查放映机,搭好帆布帐篷;邵逸夫则拿着写好的海报,拎着浆糊桶,走街串巷到处张贴。等忙完这些准备工作时,一轮红日才冉冉升起。兄弟俩便开始了早场的放映。当放完最后一场电影,送走最后一批观众时,就已经是子夜时分,兄弟俩接着拆卸帐篷,收拾放映机,赶到下一处地方,稍稍休息一会儿,就紧接着开始新的放映准备…
邵逸夫年纪虽小,但是脑子很灵活,他发现农村地区因为交通不便,人们很少有机会进城看电影,于是就和三哥商量把远离大城市的小城镇和乡村作为开拓市场的突破口。邵逸夫的建议得到了邵山客的认可和支持,兄弟俩立即行动起来。说是“开拓”,不过是两兄弟俩带着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在举目无亲的南洋乡镇巡回放映。
正文 反“围剿”,风雨下南洋(4)
当时南洋一带老百姓主要的消遣娱乐项目,就是起源于中国的皮影戏。WwW.haosHUdU.COm当邵氏兄弟将电影在当地传播开之后,看电影就成了当地人们的主要娱乐活动。兄弟二人从实际出发,对放映设备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创新,他们买来一辆小型旧货车,改装成一部流动放映车,过起了吉普赛艺人式的“流浪”生活。白天,兄弟俩驾驶着放置电影放映机、影片拷贝及帐篷等必需物品的放映车,顶着烈日,冒着风雨,穿梭于马来群岛的各市镇、乡村、园林、矿场,饱受颠簸之苦。遇到路不好走的时候,他们就像苦力一样,亲自扛着沉重的电影机和影片拷贝徒步跋涉。
这种“流动影院”大受南洋华人的欢迎,所到之处都是人山人海,观者如潮。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是属于热带地区,长年高温,酷热难耐,毒蚊猖獗。炎热的夏季,太阳炙烤着大地,雷雨、台风说来就来。刚刚还是烈日当头,烤得人头晕眼花,转眼间就是大雨倾盆,把人淋成了“落汤鸡”,但恶劣的环境并没有阻止邵氏兄弟前进的步伐。
放映电影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那时的放映设备还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摇片子,一场电影放下来,放映员都会累得腰酸背痛,手臂沉重得连抬起来都很吃力。更要命的是蚊虫叮咬,每天放完电影,兄弟俩的身上都会被咬得大包连着小包,红肿不消,奇痒难耐。于是,他们干脆就穿着长衣长裤,把身上裹得严严实实,以此防止蚊虫的攻击。结果,每次收工,兄弟俩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浸透,就像刚从水里捞上来似的。为了节约开支,兄弟俩还常常幕天席地、风餐露宿,有时为赶路,一天下来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好几次,兄弟俩都因为过度疲劳,加上衣服不透气,而中暑晕倒。这样的生活,对于自幼生长在富裕家庭,过惯了仆佣侍候少爷生活的兄弟俩来说是从来不曾经历过的。很多次他们都想放弃不干了,但是,一想到自己的使命和理想,似乎任何艰难困苦都算不了什么。为了放映电影,他们也曾遭遇性命之忧。有一次,兄弟俩要穿越马六甲的一片森林,给林区的林业工人放映电影,他们扛着放映机,提着装拷贝的箱子,沿着崎岖小路艰难行进着。
小路被茂密的灌木和杂草阻塞得不见缝隙,锋利的草叶把他们的手背、小腿划得鲜血直流,汗水流过伤口,就是一阵钻心的疼痛。于是,他们就一个人走在前面,负责用小刀砍开棘刺与灌木,开出一条小道来,另一个人负责扛着放映机跟在后边。正当兄弟俩缓缓前行时,忽然感到身后有股冷风袭来,他们回头一看,一头花斑豹正张开血盆大口逼近他们,兄弟俩顿时吓得脸色苍白、直冒冷汗,浑身发抖。他们不由得紧闭双眼,抱在一起。就在他们以为自己即将成为花斑豹的“美餐”,殒命于此时,只听到“砰、砰”几声枪响,当他们睁开眼睛时,花斑豹的尸体就躺在眼前,伤口处还汨汨地淌着腥臭的鲜血。原来,林业工人见邵氏兄弟迟迟未到,就请几位当地的猎人前去迎接,果然看到了处于危险中的兄弟俩,这才及时出手救了他们的性命。
正文 反“围剿”,风雨下南洋(5)
大篷车式的流动作业和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终于换来了不菲的原始积累。WWw.HAoShUDU.COm不久,邵逸夫兄弟的流动放映车就增加到了六部,南洋的蕉风椰雨、山山水水,处处都留下了兄弟俩的足迹,越来越多的南洋华侨都记住了这一对操着宁波口音、勤劳朴实的年轻人。有一天,槟城首富王竞成找到了兄弟俩。王竞成对这对年轻人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大加赞赏。王竞成问他们:“小伙子们,你们现在的流动影院搞得很不错,但是咱们经商的人不能永远做行商,也不能永远当坐商,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坐商变行商、行商变坐商,才有可能做到财源达三江。你们考虑过下一步怎么办吗?”邵山客说道:“王伯,我们何尝不知道拥有自己院线的重要性啊!可是,身在这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孤立无援,没有担保人,又怎么可能自己建院线呢?”王竞成笑道:“谁说你们举目无亲?
天下华人是一家,大家都是炎黄子孙、骨肉同胞嘛。那就由我来做这个担保人,你们意下如何啊?”邵逸夫一听,激动地说:“王伯,您是槟城首富,又是南洋的华商领袖,如果能得到您的担保,那就再好不过了。”性格直爽的王竞成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那就说定了,我来做担保人,你们尽快把院线建立起来,让咱们华人电影在南洋落地生根,这也算是你们的一大功德啊!”有了王竞成的鼎力相助,许多困难都迎刃而解了。1930年,邵山客和邵逸夫在新加坡挂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他们不惜重金包下了新加坡的“华英戏院”、吉隆坡的“中华戏院”、怡保的“万景台戏院”和马六甲的“一景团影戏院”,邵氏兄弟终于有了自己的院线,从今后既不需要再过吉普赛式的流浪生活,也不用再寄人篱下,他们可以堂堂正正地按照自己心中的夙愿,发展壮大电影事业了。
就在邵氏兄弟的电影事业越来越红火的时候,他们结识了新加坡赫赫有名的大富豪黄文达和黄平福兄弟。黄氏兄弟在新加坡不仅开办了银行,而且拥有当时南洋一带最大的“新世界游乐场”。黄氏兄弟独具慧眼,认定邵氏兄弟是不可多得的“千里马”,便主动提出要与他们结盟,将“新世界游乐场”的经营管理权交给了邵氏兄弟。身经百战的邵氏兄弟不负厚望,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把“新世界”经营得有声有色,一年的总收入超过了黄氏兄弟数年收入的总和。后来,黄氏兄弟干脆把“新世界游乐场”的所有权转让给了邵氏兄弟。
就这样,在邵山客和邵逸夫兄弟二人的通力合作下,再加上王竞成等南洋颇有影响力的华商的帮衬,“天一”终于在南洋站稳了脚跟,这为日后驰名世界的邵氏电影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当邵山客和邵逸夫在南洋的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在国内,东北战事却日益吃紧,战火不断向南蔓延,上海也未能幸免。上海沦陷邵逸夫(右)与三哥邵山客在南洋的合影后,“明星”等电影公司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创,或解体,或从此一蹶不振。而邵氏兄弟的“天一”因为拥有南洋这样一个暂时的避难所,得以存活下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若没有当年“六和围剿”的逼迫,也许邵氏兄弟不一定会想到要远赴南洋寻找“新大陆”,那么,也就不会有“邵氏电影”的巨大影响力,更不会有今天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东方好莱坞”的传奇了。
正文 拍摄有声电影,开创邵氏新天地(1)
拍摄有声电影,开创邵氏新天地
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有声电影的诞生,一个电影的新时代到来了。WWw。HAoSHudU。cOM3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南洋地区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人们连生存都感到困难,看电影的人自然大大减少,不少电影院因此关门停业,邵氏在南洋的影院生意也每况愈下,日渐清冷。邵逸夫不甘心看到自己与三哥在南洋苦心经营的电影事业就此萧条倒闭,仍然在不断地寻找新的突破口。他发现,目前的有声影片全是好莱坞和西方生产的洋货,而华人影片公司生产的仍然是无声片。他意识到,在美国和欧洲国家都已经摄制出有声电影的情况下,无声片将面临绝路。
“天一”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率先拍摄出有声影片,抢占国产影片市场。几经思索,邵逸夫找到邵山客商量:“三哥,我想了好久,如果继续做无声片,是没有前途的,我们干脆拍有声片吧。现在大家的经济状况都很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借此机会,捷足先登,做史上第一人。”邵山客说道:“六弟啊,你这话算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了,我早就有这个想法,只是苦于力不从心,所以才迟迟不敢出手。
既然六弟你也有这个想法,那我们就兄弟齐心、放手一搏吧!不过,当务之急就是去美国买最先进的有声电影器材。”生长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邵逸夫,在开明的父亲的引导下,得以远离当时陈旧僵化的私塾教育,而接受了新式教育。他早年就读于被誉为“江南第一学堂”的庄市叶氏中兴学校,后来,回到上海,在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读书。在那里,邵逸夫接触到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方式,也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所以此次美国之行的重任也就落到了邵逸夫的身上。1931年,邵逸夫辞别了三哥,启程去电影业最发达的美国。凡成就大事之人,似乎总要有一段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邵逸夫此次的美国之行,绝对称得上是一部“生死历险记”。
位于西半球的美国与南洋相距上万里,深不可测的海面变化无常,刚才还是风平浪静,顷刻间便狂风大作,轮船一会儿被推上峰顶浪尖,一会儿又跌入低谷。邵逸夫躺在船舱里,只觉得天旋地转,胃里翻江倒海般痛苦难受。数十天的风浪与颠簸,严重的晕船、呕吐,已经让邵逸夫浑身虚软、几乎脱水。就在轮船即将驶入美国西海岸之时,邵逸夫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以为终于熬过了晕船之苦,可是,他哪里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海难降临了。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轮船触礁了,海水从船底涌入船舱,轮船迅速下沉,无数的生命在顷刻间消逝。落水的邵逸夫死死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上午,才被救援的船只救起。就在邵逸夫与风浪、晕船进行搏斗,经历九死一生的同时,上海的明星公司率先推出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当这部影片在上海的新光戏院隆重上映时,立即引起了轰动,这让执掌“天一”的邵醉翁有些懊恼。
正文 拍摄有声电影,开创邵氏新天地(2)
拍摄有声电影是他思考已久的问题,而且,几天前他已经收到邵山客从南洋发来的电报,说六弟逸夫已经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设备了,本以为“天一”这一次能够创造“史上第一”,没想到却让老对手抢了先。wWW。haOShUDU.COM于是,他给邵山客发了封电报,倾述心中的苦闷。邵山客也觉得颇为惋惜,但是想到不久之后,他们也将拥有自己的有声电影设备,而且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心中又充满了自信。于是,他对大哥说,既然没能争得“史上第一”,那就在技术上取胜,这才使得邵醉翁郁闷的心绪稍稍宽慰了一些。
大难不死的邵逸夫在医院昏睡了一天一夜,刚刚醒来,便顾不得身体的虚弱,偷偷溜出医院,直奔全世界最大的“电影梦工厂”——好莱坞。当他看到庞大壮观的电影基地,完备的电影制作流水线时,感到非常震惊。这次旅程让邵逸夫下定决心建一座属于东方人的“电影梦工厂”。
经过认真走访和精挑细选,邵逸夫终于买回了全套的有声电影器材,带着这套“讲话机器”,风风火火地回到了新加坡。兄弟二人立即着手改造自己的影院,安装有声设备。由此,开创了南洋放映有声片的新时代。放映设备有了,但是,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邵逸夫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新加坡一年四季都酷热难耐,邵逸夫的两条腿上密密麻麻的布满了蚊虫叮咬的包,奇痒难耐,他索性打来一桶冷水,把脚泡在水里。就这样,邵逸夫一写就是半个月,可是他总是觉得不满意,于是,他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着有声片的拍摄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并继续揣磨构思剧本。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