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燃烧的海洋_1

_112 闪烁(当代)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如果能够顺利打下衙洞,黄峙博就会让一个集团军南下,趁美军主力部队参战之前攻打首尔。可是现在没有打下衙洞,而且很有可能在十一月五日之前也无法打下来。
只是,黄峙博不能把这种想法表达出来。
原因很简单,他答应过傅秀波,在攻打开城的时候攻打首尔。
当时,他没有放弃攻打衙洞的行动,只是在做做样子,让傅秀波相信,志愿军已经尽了全力。
此外,攻打衙洞,对攻打开城也有帮助。
别的不说,只要志愿军的突击部队还在衙洞附近,联军就不会向开城增兵,而会把重点放在衙洞。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够打下衙洞,哪怕错过了攻打首尔的时机,也能打垮韩军的士气。
受此影响,黄峙博没有向衙洞的突击部队增兵,只是要求突击部队不要撤离,至少在打下开城之前,必须留在衙洞附近。
随后,黄峙博给开城的进攻部队下了命令:务必在十一月四日之前打下开城。
只有这样,志愿军才能在美军发动反击之前调整防御部署,然后在三八线上顶住美军的反击。
问题是,这个部署与黄峙博的承诺并不一致。
十一月一日下午,黄峙博接到陆风烈的电话,把工作交给参谋后,他启程返回北京,向总参谋长与元首汇报作战情况。
当时,志愿军司令部正在组织转移。
按照黄峙博的安排,志愿军司令部将转移到平壤。严格说来,这不是黄峙博的安排,而是朝鲜当局的要求,似乎只有志愿军司令部在平壤,朝鲜领导人才能放心,而不会担心联军什么时候打回来。
黄峙博不是傻蛋,知道陆风烈为什么要叫他回去。
回到北京,他仍然先去见了陆风烈,然后跟陆风烈去见了傅秀波。
“元首,我的想法是,等到条件成熟之后,再攻打首尔。”黄峙博必须把话说清楚,毕竟他当面承诺过。“现在,志愿军的状况很不理想。攻打开城的四个集团军都很疲惫,而且缺员率都很高,主战装备也没有补充到位。以志愿军的补充能力,我只能尽快让另外三个集团军尽快恢复战斗力。再过几天,美军的两个主力师就将参战,而我们却还得为部队的补充问题发愁。可以想像,博茨曼不会甘于守卫三八线,而会主动发起进攻。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打下开城,稳住整条战线。接下来,我们得在三八线上挡住美军的反击,然后才有机会考虑攻打首尔。”
傅秀波笑了笑,朝陆风烈看了一眼。
“其实,这次叫你回来,就是要跟你商讨这件事情。”
黄峙博愣了一下,也朝陆风烈看了过去。
“首先得承认,志愿军已经尽了全力,首批入朝的三个集团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休整过,官兵都很积极,也很勇敢。只是,在战场上,勇敢解决不了所谓问题,我们必须正面现实。”陆风烈长出口气,说道,“你的判断没有错,有足够多的情报证明,美军即将发起反击。”
“有新的情报了?”
陆风烈点了点头,说道:“刚收到的消息,美国空军把首批列装的F-35A派往韩国,准备在近期发动反击。此外,除了第一装甲师与第二装甲师之外,美国还增派了两个国民警卫队师,并且正在重组第七步兵师与第二步兵师。虽然赶不上这次反击,但是预计在本月月底美军的作战部队就能恢复到六个师。”
黄峙博的眉头跳了几下,神色变得异常凝重。
“从军事角度看,博茨曼会分两步走,首先在三八线上取得突破,争取机会歼灭我军的有生力量,然后再发起战略进攻。”陆风烈叹了口气,说道,“所以,我们认为,目前不是攻打首尔的最佳时机。我跟元首谈过,都觉得你的部署没有错,打下开城后,志愿军得转攻为守,争取在三八线上挫败美军的反击。如果有机会,我们将在此之后,也就是本月中旬发动第三次战役。”
“可是……”
“可是什么?”傅秀波开口问了一句。
“不是我没有信心,而是现在的情况很不乐观。以补充速度来看,即便到了中旬也不见得能够发起进攻。”
“兵力上的问题吗?”
黄峙博摇了摇头,说道:“朝鲜就那么大个地方,七个集团军足够了,而且必要的时候还能用空降军顶替部分防御任务。关键是,打过三八线后,我们得在韩国作战,主要是在大首尔地区。相对而言,大首尔地区的地形较为平坦,非常适合装甲部队作战,而且攻打城市也需要装甲部队。我们的问题是,各支部队都损失了大量主战装备,很难在十一月中旬之前获得必要的装甲力量。”
傅秀波笑了笑,朝陆风烈点了点头。
“这个问题,我们也考虑到了,所以我跟元首决定,在军事产能上来之前,从其他部队抽调主战装备补充给志愿军。”
“这……”
“到底需要多少坦克战车,你得给我一份详细清单,而且越快越好。现在安排的话,中旬之前肯定能让七个集团军恢复战斗力。至于兵员方面,我也会帮你想办法,只是现在只能从武警抽调。”
“兵员不是问题,关键是装备。我会尽快提交一份详细的装备补充报告。”
“后勤保障方面,我们已经与朝鲜达成协议,由朝鲜当局动员施工人员,我们提供工程装备与物资,争取在中旬之前修复通往开城的铁路线,并且按照新的后勤保障体系,应对联军的空中打击。”
“把开城作为前进基地?”
“不,是平壤,物资暂时送往平壤。等到你们打过三八线,再以开城为依托。”
黄峙博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陆风烈的意思。
“黄将军,我们会竭尽所能的为你提供支援,你也得做出承诺。”傅秀波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如果志愿军在三八线上站稳了脚跟,我们会与美国进行停战谈判,而且得积极争取达成停战协议。只是,志愿军不能放松。和平不是谈出来的,而是打出来。如果不能在谈判桌上结束战争,你就得在战场上结束战争,所以你得为攻打首尔做好准备,通过攻占首尔让联军做出让步。”
黄峙博点了点头,说道:“我会重新部署,争取在第三次战役前结束这场战争。”
傅秀波笑了笑,没再多说什么。
第二百二十八章 导火索
第二百二十八章 导火索
离开元首府,陆风烈没有返回总参谋部,而是送黄峙博去机场。
“陆总,元首的态度……”
“你也看出来了?”
黄峙博点了点头,随即叹了口气。在此之前,傅秀波非常强硬,丝毫不肯妥协,可是现在却露出了跟美国妥协的意思。这让黄峙博不得不担心,毕竟傅秀波是国家元首,他的态度足以决定战争走向。
“这次,不是我让你回来的,而是元首让你回来的。”
黄峙博皱起眉头,朝陆风烈看了过去。
“昨天,元首召开了高层会议,主要商讨战争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
“什么影响?”
陆风烈笑了笑,说道:“我跟你一样,都是军人,那些经济问题怎么搞得懂?”
“可是……”
“问题很严重。”陆风烈叹了口气,说道,“可以说,我们能坚持到现在,还没有导致严重的国内问题,与志愿军取得的战果有很大的关系。说得简单一些,至少绝大部分民众都相信我们能够打赢这场战争,对胜利的信心与希望盖住了很多问题,可是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钱的问题。”
黄峙博锁紧眉头,打仗肯定得花钱,这是没有什么可说的。
“在决定参战之前,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钱。说得准确一点,这场战争足以压垮我们的国民经济。为此,元首不得不力排众议,向民间资本开放金融领域,允许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家开办存贷类银行。”
“这事我知道,当时搞得还挺大的。”
“那么,你知道元首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这……”黄峙博苦笑了起来,他是军人,不是经济学家。
“其实,我也不大明白,只是听黎平寇说过。我们的最大问题,不是没有钱,而是钱太多了,或者说印的钞票太多了,而这些钱有没有落到老百姓手上,导致国内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有钱的人非常有钱,而没有钱的人一贫如洗。当钱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时候,必然产生问题。当然,社会问题我们不好说。只说一件事,这几年,移民的富人越来越多,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富人都在准备、或者已经移民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话不能这么说,毕竟这些人先富起来,而且是社会的支柱力量。”陆风烈看了黄峙博一眼,说道,“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恐怕要不了几年,我们这个国家就会空心化,社会矛盾将更加突出。”
“这么说,战争成了好事?”
“知道元首是怎么想的吗?”
黄峙博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过来,说道:“你的意思是,元首早有预料,而且希望通过战争来解决我们的社会问题?”
陆风烈点了点头,说道:“说得简单一点,富人移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人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害怕什么时候社会矛盾大爆发,导致个人利益受损。人都有私心,完全可以理解。二是国内的投资环境正在恶化,可以做的赚不了钱,而赚得了钱的又不能做,处于国家垄断之中,加上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越有钱的人越担心钱贬值。也许老百姓只是觉得买东西贵了,可是对那些有几亿、甚至几十亿身家的富人来说,如果没有理想的投资渠道,货币贬值就是在掠夺他们的财富。”
“陆总,这个问题,我们搞不明白,也没有必要搞明白,反正我是穷人。”
“难道你觉得我是富人?”陆风烈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们不能回避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而是得想办法解决他。当然,这不是军人该做的事。只是从目前来看,这场战争无疑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什么作用?”
“目前,国内已经有四家私营银行,而且规模都不小,注册资本近三万亿,按照中央政府出的政策,资本放大五倍后,能够融资十四万亿。具体怎么操作的,我也不大清楚,只知道这些钱大部分都得用在朝鲜。”
“朝鲜?”
“为志愿军购买军事物资,以及帮助朝鲜进行战后重建。”
“这……”
“打了三个多月,已经花掉了大概七万亿。”
黄峙博一愣,笑着说道:“陆总,这不是还剩了七万亿吗?”
“你想得好,这仅仅是战争开支,还没有考虑战后重建。按照朝鲜的规模,战后重建所需资金不会少于十万亿。”
“要这么多?”
“这还只是开始,如果我们在朝鲜的资源开发项目顺利展开,朝鲜当局还得自筹一部分资金。当然,这些都是元首与黎平寇说的,我也不懂经济。只是有一点你得知道,我们剩下的战争经费不多了。”
“还有多少?”
“我也不清楚,不过也就这一两个月,得考虑结束这场战争。”
黄峙博锁紧了眉头,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实际上,这些钱,现在还在我们手里,或者说流入了国内市场。花掉的七万亿,几乎全部用在军火采购上,仅支付给军火企业的就多达五万亿,然后再通过军火企业支付给了其他企业,比如矿山、钢铁厂、化工厂、电子厂等等。结果就是,这些钱必然会有很大一部分流入国内消费市场,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环比的话,现在的物价已经比战争爆发前提高了百分之二十。”
“统计结果可不是如此。”
陆风烈一愣,说道:“你也关心国内的事?”
“志愿军又不是无根浮萍,我当然得关心国内的大事了。”
“公布的统计数据有水分,毕竟稳定民心最重要,可是现实就是现实,如果继续扩大战争开支,恐怕国内就要出问题了。”
“有办法解决吗?”
“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停战。”陆风烈长出口气,说道,“这不是别人的想法,而是元首的想法。只有尽快结束战争,我们才能尽快收获战争果实。别的不说,停战后,我们得帮助朝鲜进行重建,到时候大笔资金将流入朝鲜,国内的可流动性减少,通货膨胀自然就能得到控制。此外,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原因中,资源紧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按照我们跟朝鲜签署的协议,在重建初期,朝鲜主要用矿产等资源偿还债务,而在战争期间向朝鲜提供了战争融资的私营银行将优先获得投资权,因此我们的民间资本能借这个机会,进入朝鲜。”
“也就是说,让富人获得高汇报的投资机会?”
陆风烈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所以说,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即能降低国内的通货膨胀,又能留住社会财富。搞得好的话,元首还会借用这个机会,开放更多的垄断领域,让民间资本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
“这么说,元首准备大动手脚了?”
“这场战争不但是我军重振军威的一次机会,也是我国推进改革的绝佳机会。只是在做这些之前,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
“什么?”
“打赢这场战争。”
黄峙博一愣,似乎没有明白过来。
“知道嘛,我们搞任何改革,最大的阻力不是民间力量,而是已经处于垄断地位、而且从垄断中获得了好处的利益集团。说简单点,就是我们内部的矛盾。元首先搞改革,首先就要获得足够的支持,获得让他推行改革的力量。在所有力量中间,军队的支持至关重要。没有军队的支持,任何深入到体制内部的改革都无法成功。只有打赢了这场战争,回国后的志愿军成为当之无愧的绝对主力,元首才有了这个基础。更重要的是,一场胜利的战争,会提高元首的个人威望,从而解决一些原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说,从领导层到民间,恐怕不会有人质疑元首的战略决策了。”
“陆总,你这话的意思……”
“什么意思,你慢慢想,迟早能想明白。”陆风烈笑了笑,说道,“只是,回去后你得做好几件事。”
“什么事?”
“打了几场恶仗,志愿军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指战员,而且他们都很年轻,也没有多少背景。不管怎么说,志愿军迟早得回国,所以你得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也让他们获得应有的待遇。”
“陆总,这不是开玩笑的事。”
“当然没跟你开玩笑,而是让你去做。当然,不管你怎么做,他们都是中国军人,而且都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军人。我已经答应元首,再干几年。当了几十年的兵,我没什么好指望的,只是希望给我们的子孙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你还年轻,用不着像我这样考虑问题,更应付诸行动。”
黄峙博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陆风烈的意思。
“还有,等你回来,军事改革的事情得抓紧进行。我只是提个醒,你别多想,打赢这场战争再说。”
黄峙博没有多说什么,他非常清楚陆风烈的意思。
战争只是导火索,战胜外来的敌人仅仅是为迎接更大的挑战做准备。陆风烈已经表现出了退意,即便再干几年,也是为黄峙博打基础。只要他干得好,肯定是下任总参谋长,而傅秀波需要的就是一个像黄峙博这种,锐志改革的军事统帅。
第二百二十九章 胸有成竹
第二百二十九章 胸有成竹
黄峙博回到志愿军司令部的时候,前线送来好消息,第四十七集团军从祖江里出发,渡过临川江,在江华东面登陆,完成了对开城的战略迂回。
战争爆发前,祖江里没有跨江大桥,无法到达临川江南岸。
联军打下开城后,为了加大物资运输量,特别是在八月份,中国海军的潜艇集中在黄海东部活动,对联军的运输船队构成了极大威胁,联军不得不加大陆路的运输量,所以在临川江上架设了多座浮桥与舟桥。因为有直通开城的公路,而且离开城仅十多公里,所以祖江里成为临川江上最重要的渡河地点之一。
第四十七集团军打过来的时候,联军就拆掉了临川江上的浮桥。
这没有难倒第四十七集团军,打下祖江里之后,在临川江上架设了三座浮桥,突击部队在一个晚上就渡过了临川江,攻入韩国境内。
如果说第五十四集团军只是在衙洞磨时间的话,那么第四十七集团军就打在了联军的要害上。从江华向东南推进大约二十公里就是大首尔地区,而且其间没有任何可以驻守的城镇与军事要塞。
更重要的是,第四十七集团军完全可以派遣野战部队包抄衙洞,切断衙洞与首尔的地面交通,协助第五十四集团军合围衙洞。如果志愿军再打下衙洞,等于完全洞穿了联军在首尔北面的防线。
情况很危机,可是联军却无兵可派。
博茨曼已经从第一装甲师抽调了三个营,而第一装甲师总共只有九个战斗营,第二装甲师也只有九个战斗营。如果继续抽调部队,两个美军师在拿到主战装备后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发动一场像样的进攻。联军能否打赢这场战争,不在于能否把志愿军挡在首尔之外,而是能否再次打过三八线。此外,韩国的军事产能已到极限,无法为美军提供更多的主战装备,也就无法武装美军部队。
一时之间,博茨曼也没有立即做出决定。
必须承认,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因为从祖江里渡江的志愿军并不多,加起来也就只有一个旅的兵力。
更重要的是,开城战役进入到了最后阶段,志愿军不可能派遣重兵南下。
当时,志愿军确实把主力放在了开城。
打到十一月二日,仍然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城区在韩军控制之中,其中包括了至关重要的火车站。
可以说,只要火车站还在韩军手上,志愿军就得加把劲。
黄峙博回来后,给开城的前线部队再次强调了时间的紧迫性,即务必在十一月四日之前拿下开城。
不过,黄峙博没有耽搁时间,当天就对战线上的军事部署做了调整。
第六十五集团军仍然守卫东线,已经获得了补充兵员,正在陆续接收主战装备的第二十四集团军南下前往城北里与伊川,负责守卫中部战线,第三十九集团军开赴沙里院,准备在打下开城后替换下四个主力集团军。
这番部署,表明黄峙博已经在着手准备防御战了。
只是,他的部署,让很多参谋都看不懂。
按照他的安排,如果能够按时打下开城,志愿军在三八线两端将形成突出部,中部防线往后压了大约五十公里。虽然这么做,能够确保中部防线无忧,因为联军要想从中路取得突破的话,肯定会遭到东西两端志愿军的夹击,联军不得不动用重兵守卫两翼防线,很难把主力集中到正面战场上。
问题是,这么一来,东西两端就很容易遭到攻击了。
在戚凯威看来,联军不见得会攻打开城,毕竟这座如同军事要塞般的城市不是那么容易攻占的。在只打韩军的情况下,志愿军都得花上一周才能打下来。换成志愿军来守,美军恐怕得花更多的时间。在只有两个主力师的情况下,美军不大可能把宝贵的兵力放在这里,毕竟就算打下了开城,联军也会丧失纵深突破的机会,不得不与志愿军打一场消耗战,从而失去扭转战局的机会。
如果他是联军指挥官,就会把兵力放在东线,在第六十五集团军的防线上打开突破口。
可以说,这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第六十五集团军参战后一直没有得到休整,虽然在两次战役结束后,都获得了补充兵力与武器装备,但是用一个只有两万余名官兵的集团军守卫长达一百五十公里的战线,肯定有点勉为其难。
只要联军把兵力集中到东线上,第六十五集团军就守不住。
要是让联军在东线取得突破,即便能够退守元山,志愿军的总体战略也会受到影响,比如第三次战役就得放在东线打,而不能以攻占首尔为目的。
作为参谋,戚凯威必须尽到职责,即提出质疑与建议。
“我们不能轻视敌人,也不能高估敌人。”黄峙博似乎猜到戚凯威心里有疑问。“联军肯定会在东线发动进攻,只不过动用的绝对不是主力。”
“让韩军反攻?”戚凯威显得更惊讶了。
要是韩军打得过第六十五集团军,就不会一路退到三八线以南,在第六十五集团军的重压下喘不过气来。
“当然不是,是美军。”
戚凯威一愣,似乎没有明白黄峙博的意思。
“除了第一装甲师与第二装甲师,美国还增派了两个国民警卫队师,而且是完全按照陆军步兵师标准组建的国民警卫队师。”黄峙博笑了笑,说道,“这两个师跟随运送装备的船队过来,预计将跟第一装甲师、第二装甲师一同发起进攻。除此之外,美军还在重建第二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预计能在本月下旬形成战斗力。”
“这样的话,就有六个美军师了。”
“目前是四个,而不是六个。”
戚凯威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没再提出疑问。
“如果我是博茨曼,就会利用这个机会。说得简单点,我是故意露出破绽,让博茨曼把部分兵力放到东线上去。”黄峙博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按照志愿军现在的部署,联军在中线发起进攻的可能性非常小,就算博茨曼倒行逆施,把主力放在中部战线上,我们也能让他输得一干二净。关键是,博茨曼会不会按照我的想法打,即动用两个国民警卫队师在东线佯攻,让两个装甲师在西线发起总攻。”
戚凯威思索了一阵,说道:“如果我是博茨曼,就会这么做。”
“可惜的是,你不是博茨曼。”黄峙博看了戚凯威一眼,说道,“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出博茨曼的明显缺点,或者说他还没有获得表现机会,所以我们不能判断他是不是名副其实。如果不是,那自然再好不过,等我们发动第三次战役,这场战争就结束了。如果是,我们就得有所提防。”
“怎么提防?”
“如果博茨曼识破了我的安排,把主力全部集中到西线,你该怎么办?”
“为什么不是东线?”
黄峙博笑了笑,说道:“今非昔比,就算联军能在东线取得纵深突破,又能怎么样?要知道,按照我的部署,二十四军随时能够驰援,在六十五军后方部署第二道防线。此外,撤下来的四个集团军在后方休整,紧急情况下能向东运动,堵住联军的突破口。再退一步,就算丢掉了元山,联军也只能北上或者西进。在西线取得突破之前,联军北上等于找死,而西进得面对我们的数个集团军。在失去了战役突然性之后,联军强行西进,必然遭到重创。除非博茨曼蠢到家了,不然他不会把东线当成主战场。”
戚凯威笑了笑,知道说不过黄峙博。
“很明显,博茨曼必然以西线为重点,关键就是他在这里投入多少兵力。”
“如果是四个美军师的话,恐怕我们守不住开城。”
“为什么要守?”
戚凯威一愣,似乎没有明白黄峙博的意思。
“从战略上讲,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在挡住联军的反击后与联军签署停战协议,二是在第三次战役打下首尔后迫使联军与我们签署停战协议。作为军人,我会选择后者,但是需要让更多的将士流血牺牲。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应该努力争取前一种结果,让联军在三八线上与我们停战。”
“这……”
“所以,我们得在开城与联军决战,而取胜的王道不是防守,而是进攻。”
“总司令,你的意思是……”
“跟联军打一场对攻战,利用开城的防御体系,加上相对平坦的地形条件,让装甲力量决定胜负。”
“可是,我们没有多少装甲力量。”戚凯威迟疑了一下,说道,“目前,只有三十九军勉强算得上恢复了战斗力,其他几个集团军的状况都很糟糕,不但没有足够的兵员,还没有足够的主战装备,怎么与联军打装甲会战?”
黄峙博笑了笑,说道:“放心,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解决了?”
“陆总亲口保证,从其他主力部队抽调主战装备给我们,而且从武警调动一些装甲部队的官兵过来。一切顺利的话,十一月五日之前,我们至少能够获得四个装甲旅,足以让四个集团军恢复进攻能力。”
戚凯威暗自一惊,原来黄峙博早就胸有成竹了。
第二百三十章 理智决策
第二百三十章 理智决策
十一月四日下午,志愿军攻占了开城火车站,宣告开城战役结束。
虽然还有部分韩军在负隅顽抗,零星的战斗持续到五日清晨,最后几股藏在地下坑道里的韩军才被消灭掉,但是当天晚上,第一列满载物资的火车就进入开城,并且在天亮前运走了第一批伤员与受损装备。
按照黄峙博的安排,从五日下午开始,第三十九集团军陆续替换其他作战部队。
此时,黄峙博也给进入韩国境内的突击部队下达了撤退命令。
随着志愿军主动退到临川江以北,首尔受到的威胁暂时宣告解除。
当然,韩国民众的心仍然悬着,毕竟志愿军就在北面二十多公里之外,还控制着临川江上的几座大桥,随时有可能打过来。
有趣的是,当时几乎所有韩军将领都认为应该出动轰炸机,炸掉临川江上的大桥,可是博茨曼却没有这么做,甚至严令禁止轰炸临川江北岸的志愿军,更别说那些通往三八线以北地区的大桥了。
这一天,博茨曼也获得了发动进攻的装备与兵力。
在此之前,他一直没有告诉别人,除了增派第一装甲师与第二装甲师之外,美国还动员了两个整编国民警卫队师。这么做,只是为了保密。博茨曼并不相信韩国人,或者说认为知道得人多了,就无法做到保密。
在部署上,博茨曼也想了办法,比如把两个国民警卫队师安排到装甲部队的驻地里。
现在,博茨曼手里有四个美军师,而且其中两个是精锐的装甲师,可是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却很突出,即如何突破志愿军的防线。
如同黄峙博判断的那样,在选择进攻方向的时候,博茨曼遇到了很大的麻烦。
三条线路中,他首先排除了中部战线,原因就是黄峙博的部署完全针对联军在中部战线取得突破。如果博茨曼不这么做,而是把主力放在中部战线上,恐怕在到达第二十四集团军的防线之前就会遭到夹击。
这下,博茨曼觉得有点棘手了。
在他最初的安排中,就是把突破点放在中部战线上的,认为只要能在中部取得突破,联军就能掌握主动权,然后寻找机会在东线、或者西线歼灭志愿军的主力部队,为下一步的大纵深突击打下基础。
现在,中部战线走不通,只能在两端想办法。
博茨曼首先想到东线,毕竟从第二次战役开始,志愿军把主力放在西线,东线只有一个集团军,还是最早入朝作战的第六十五集团军。用一个集团军守卫一百多公里的战线,肯定有点勉为其难。
只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博茨曼发现,东线也不一定走得通。
不是第六十五集团军的战斗力强悍,而是东部战场上的的地形,让两个美军装甲师很难有用武之地。此外,第六十五集团军在东线呆了两个多月,构筑了好几道防线,特别是在元山以北地区,公路与铁路线集中在一起,沿途有很多供志愿军守卫的据点与要塞,联军就算能打到元山,也只能逐一攻克志愿军的防线,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打到咸兴。再进一步,就算能打到咸兴,联军也不会踏上盖马高原,而会转向西进,围剿西线的志愿军主力,最终仍然得在西线发力。
志愿军不是人民军,等联军打到元山与咸兴,志愿军早就反应过来了。
与其绕这么大个圈子,还不如直接在西线发力。
确定了大方向后,剩下的就是战术决断了。
当时,皮特提出了一个建议,即在东线发动佯攻,争取牵制住两个集团军,最好能迫使志愿军向东线增兵,然后再在西线发起总攻,首先攻占开城,然后再稳步向北推进,力争在沿海平原地区歼灭志愿军的主力部队。
这个建议,大体上没错,也基本上符合博茨曼的想法。
虽然在一些参谋眼中,志愿军猛攻开城,损失了不少兵力,不然打到首尔郊外,也不会驻足不前,被三个美军营挡住去路,但是博茨曼心里非常清楚,志愿军的战斗力绝对不在美军之下,不然不可能在两次战役中取得那么大的胜利了。要想在狭窄的西部沿海平原上进行战役级别的大迂回与大穿插,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美军只能稳步推进,利用战役级别的穿插与分割,逐一消灭志愿军的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引发质变。
问题是,有必要在东线发动一场像样的佯攻吗?
要知道,按照皮特的提议,至少得投入一个国民警卫队师,才能发起像样的佯攻,而最好能够动用两个师。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