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刀锋上的文明

_3 梅毅 (当代)
  回城后,宋真宗不放心,派人偷看寇准在干什么.过了一会儿,太监回报,说寇准还和 大臣杨亿(此人"神童"出身,十一岁就当进士)在城楼上喝酒划拳,"歌谑
欢呼".宋真宗这才放心."宰相如是,吾复何忧!"宋真宗也小心眼,深怕寇准脚底溜油提前自己跑掉.
  宋朝使节曹利用入辽营,有幸第一次目睹萧太后真容.萧太后虽半老徐娘,风韵犹存,与宰相韩德让同坐一车之中,辽圣宗与群臣反而扎堆坐立下首,"礼容甚简".
至此,宋朝大臣才真正知道从前的传闻"都是真的".讨价还价,"事未决",于是萧太后派辽朝使臣韩杞随曹利用入澶州,面见宋真宗,索要"关南地",即后周世宗柴荣
从辽朝手中攻取的十个县.宋真宗很"坚持原则",认为金帛可得,决不割地,并当面再三嘱诫曹利用在土地问题上绝不让步.
  宋真宗对辽使韩杞不错,赐"裘衣、金带、鞍马、器币."临辞行,韩杞作为辽朝的"外交官",很想保持本朝"气节",依旧穿回自己原先的"左衽"制式的衣服.负责
接待的宋朝学士赵安仁不高兴,质问他为什么不穿大宋皇帝的赐服,韩杞推托说赐衣过于长大,穿在身上不合适.赵安仁半是警告半是劝说:"您将上殿接受我国国书
,天颜咫尺,如不穿皇上的赐服,您觉得有这可能吗?"话里话外,一是警告他大宋皇帝可能一不高兴会撤回和议,二是吓唬他扈卫武将见他这么不懂礼貌不懂事会上
前一刀砍了他.毕竟"外交人士"大多灵活,韩杞马上穿上宋朝服装上殿谢恩,拜受国书.
  寇准雄心勃勃,以他当时所计,不仅准备不与契丹钱帛,还想逼迫契丹方面向宋朝称臣,割献燕云十六州给宋朝,"如此,则可保百年无事,不然,数十年后,虏(辽
国)又生他念!"宋真宗没有这种远略,不想在和议方面进行"拉锯战",推托说:"数十年后,当有扞御之(辽国)者,吾不忍生灵(百姓)重困,姑听其和可也."于是,
宋真宗告诉曹利用,议和底线可答应岁币百万为限.
  曹利用临行,被寇准唤至自己营帐."虽然皇帝有口谕可以答应百万岁币,如果你复命时数额超过三十万,我必斩汝不饶!"寇准警告.老冠关键时刻之所以不敢再
坚持自己的想法,是因为当时宋真宗身边已有人放出谣言,说寇准是"幸兵以自取重",意思是打起仗来寇准好从中得大便宜抓大权.无论皇帝再英明,只要出现"君疑
臣"的情况,想不死也难.
  曹利用与辽使韩杞同回辽营,再次外交翰旋.萧太后说:"(后)晋割关南地给我们,(后)周世宗夺取,今应归还."
  曹利用真是个外交人才,回答道:"晋、周之事,本朝不知.即使是岁币问题,我都不知道皇帝答不答应.至于关南土地之事,想都不要想,我根本不敢和我们皇上
提及此事."
  辽国的政事舍人高正始突然出班,对曹利用大言:"我们大辽引众而来,就为恢复故地,如果只得金帛即归,回去后愧对国人!"
  曹利用白了高正始一眼,"不知您是否真正为辽国打算.如果坚持要钱要地,两国兵祸不息,对谁都没宜处!"
  萧太后不死心,又派其监门大将军一人前往澶州复议关南十县之地,遭到真宗皇帝严拒.知道不得再妄求,萧太后就与曹利用讨价还价,最终议定宋朝每年给辽
国十万两银、二十匹绢以为"军饷",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真宗皇帝称萧太后为叔母.说实话,从面子上讲,宋朝还真没吃什么亏,宋真宗比
辽圣宗大两岁,称兄可也,比起当年后晋皇帝石敬塘管小自己十几岁的辽太宗叫爹,不啻天上地下.
  曹利用回澶州,宋真宗正在行宫内吃饭吃到一半,没有立刻接见.但是他又关心岁币数目,就边吃东西边派内侍去询问曹利用到底向辽朝许了多少银帛.曹利用
对宦者说:"如此机密事,只能当面对皇上讲."宋真宗也气,嘴里含着饭,怒催小宦官:"姑且问个大概数!"曹利用也倔,就是不讲,急得小公公咕咚一声给他下跪.曹利
用见此,伸出三指示意.小宦者嗷地一声掉头跑进去,大声嚷嚷:"三百万!"宋真宗闻言,手中筷子都掉在地上."太多了!"很快,宋真宗面色和缓,自我安慰道:"既然能
结束战争,三百万也可以了."
  澶州的行宫不是真皇宫,曹利用在外仅隔一道大布帷幕,连真宗的自言自语也听得清爽.
  不一会,宋真宗食毕,唤他进门入对.宋真宗心中稍觉有些沉,想确定是否是三百万岁币.曹利用还卖关子,连称"为臣该死,为臣许辽人银帛过多!"
  "到底多少吗?"宋真宗实际此时在心中已经接受了三百万的数字.
  "三十万!"
  听曹利用报出这个数,宋真宗喜得脸蛋上的肉直哆嗦,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故(曹)利用被赏特厚."
  宋辽和议,至此大告成功.宋真宗大散财物,赏赐有功将士.契丹萧太后也派人送来御衣、辽国食物.宋真宗起驾前,还嘱诫"诸将勿出兵邀其(契丹)归路",惟
恐两国再生事端.
  退一步海阔天空――宋辽"澶州之盟"后的双赢局面
  "澶渊之盟"的签订,后人以及当时的一些汉族士大夫"愤青"、"愤中"们,每逢讲起此事皆愤愤不平,认为宋朝在战场上的形势主动,竟然关键时刻软弱,反向辽
朝支付岁币,以金钱换和平,太不划算.其实,历史不能假设,即使宋辽双方真正继续打下去,结果还真殊难预料.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先前虽死了个辽将萧挞凛,没准
日后大仗一打,宋真宗 又在御营,万一有个闪失,估计宋朝最好的结局就提前北宋变南宋了.仔细分析,澶渊之盟很类似日后康熙同老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事后
双方都认为自己吃亏,其实最多是互相没沾得大便宜而已,最终还是有利于交战双方.
  宋太祖时代起,直至宋真宗初年,宋辽两国交战,大小数次,互有胜负,双方均负担沉重庞大的军事开支,不仅消耗巨大,由于河北一带一直是战场,"丁壮毙于传
输,膏血涂于原野",正常的农业生产根本进行不了,人们想过一、二年安生日子都不能.恰恰是战争结束,宋朝与辽朝边境的数州人民才得以过正常的生活.而且,三
十万岁币,对于当时的北宋来讲,算不上太大的负担.北宋宰相王旦的一句话透出这样的信息:"国家(指北宋)纳契丹和好以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赐遗(
给辽朝岁币),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这些话绝不是宋朝君臣的自我安慰.因为,宋朝每年给辽朝三十万的"岁币",绝大部分可以从边境"榷场"(宋辽交易
集市)中收回来,"取之于虏,而复用之于虏(辽朝)".所以,从"经济"角度上讲,"澶渊之盟"对于宋朝特别划算.当然,从政治方面讲,对于一直讲究"面子"的中原王
朝宋朝来讲也还算过得去,自己是"兄",辽圣宗是"弟",反正兄又打不过弟,同辈相亲,没什么丢人的.
  和议的第二年,宋朝派人去辽国贺萧太后生辰,宋真宗致书时"自称南朝,以契丹为北朝",为此,大臣还上言:"《春秋》传中的夷狄外国,封爵不过是子爵,今承
认其辽国国号,已经足够了,何必并称南北两朝",对于宋真宗在国书中把两国置于平等位置很是不满,但宋真宗还是坚持已见.此种作法,不能说真宗是出于懦弱什
么的,应该还是有帝王的大局观.
  当然,从辽朝方面讲,"澶渊之盟"应该说是喜出望外的大收获,虽说"关南之地"没得手,三十万岁币,对于经济并不发达的游牧民族来讲,亮晃晃的银子闪彩彩的
绢,看着就让人心花怒放.仅仅是辽圣宗一世,"岁受南宋(意即南边的宋朝,不是我们史书意义上的"南宋")馈遗,内府之储,珍异固山积也."坐拥燕云文明发达地
区,不用打仗,不用任何消耗,每年邻国都于秋天按时交付银绢,除非脑子有病,料谁也不会不高兴.所以,其后百余年间,辽宋基本上没什么大的战争发生,可以用"百
年和好"四字来概括两国关系.
  有此巨大收获,萧太后与老叉杆韩德让在国内的威望无以复加,再不用担心有人看不惯他们两人的行为而暗中搞政变什么的.回朝后,萧太后就赐韩德让为耶律
皇姓之姓,封为晋王,赐以大片采邑.三年多后,即辽朝统和二十七年,萧太后病死,终年五十七.辽圣宗对"后爹"韩德让也一直敬崇有加,绝无亲妈一死就干掉"老面
首"干爹的事情,不久,老韩也因悲痛过度,撒手人寰,辽圣宗命把这位"晋王"陪葬于老妈的坟陵.如此一对真心实意、关涉汉、契丹两族的美好情事,千百年来"人民
"们竟不宣扬表扬加演义,诚为恨事.
  萧太后为人,"有机谋,善驭大臣,得其死力,每入寇(宋朝),亲被甲督战,及通好,宜出其谋",其实,我们演义中"佘太君"和"穆桂英"的形象,真正的原型倒来源
于敌对方的这位契丹巾幗英雄.
  辽圣宗的儿子辽兴宗在位时,宋朝和西夏打得欢,辽兴宗想得更大得宜,又以"关南之地"为辞,对宋朝进行讹诈.经宋使富弼的劝说,加上辽朝自己大臣的劝谏,
辽兴宗自然顺坡下,又从南边"大哥"手里每年多索取了二十万岁币.辽道宗继位,听从臣下建议,用这每年多增的二十万银绢,充值以减负燕云十六州人民的租赋,"
故其后虏政(辽朝政治)虽乱,而人心不离."这也显示出,普通老百姓不是知识分子"愤青",哪边赋税低自然心向哪边.辽朝皇帝对辽宋关系自然非常看紧,辽道宗
临咽气,还特意嘱咐继位的孙子天祚帝耶律延僖,"南朝(宋朝)通好岁久,汝性刚,切勿生事."
  一个巴掌拍不响.宋辽双方的"兄弟情谊",双方都尽力维持,118年间,可谓礼尚往来,通使殷勤,正史所记的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同时,双方都以最高
礼仪接待对方来使,帝后生辰、正旦、祥节、婚庆、皇子诞生,只要能找到借口,双方马上借机互使那么一下子,走亲戚串门一样,相见甚欢.甚至是辽朝边地发生饥
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派衣派粮.即使是最混蛋的宋徽宗,其登位初期还有些脑子,也曾警告边将不要轻开边衅,表示"南北生灵,皆朕赤子."
  辽朝方面,萧太后、韩德让自不必讲,对宋朝亲热得不行.辽圣宗也是子随母志,"大力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后来,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马上"集蕃汉大臣
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辽圣宗的眼泪,百分百真心实意,他一口一个皇兄,好不伤心,对辽臣流泪数次.不久,在签署官员委任状时,见名册中一人的名字犯了宋真
宗赵恒的讳,辽圣宗大怒,"岂不知我兄皇讳字",马上抹去这位本应升官的倒霉蛋,使此人终世不能再涨"工资".这位辽圣宗统治辽朝四十九年(当然,前二十七年基
本当萧太后的乖乖仔),实施了多项政治、经济改革,发展农业,减免赋税,变奴为民,整顿吏治,起用贤才,抑制契丹贵族特权,使辽国由一个野蛮十足的奴隶制国家
基本上变成了一个正常的封建制国家,"辽之诸帝,在位长久,令名(美名)无穷,其唯(辽)圣宗乎!"《辽史》之赞语,可谓恰当.
  辽圣宗死后,其子辽兴宗仍遵循南北修好的大方向,并曾"自鼓琵琶上南朝皇帝(宋帝)千万岁寿."接着的辽道宗也一样,此人已经近乎完全汉化,据说他曾用
黄金自铸佛像,在像后铭文:"愿后世生中国(即中原王朝)".与他同时代的宋仁宗崩逝消息传来,辽道宗竟然悲痛得不顾帝王礼仪,拉着宋朝使节的手嚎哭道:"四
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估计就差抚掌席地,大嚎"我的天啊,您怎么就不管我们就自己过去啦……"契丹人虽汉化,仍有游牧民族真性情,谁好谁坏,心里明镜一样. 宋
辽双赢,皆大欢喜.平心而论,上述八个字可以概括"澶渊之盟".
  至于对促成"澶渊之盟"有大功的王继忠,辽圣宗和宋真宗都对他非常好.和议成后,每次凡是宋使到辽国,都会带给王继忠一份真宗皇帝亲笔御封的上好茶叶和
名贵中药.当着萧太后与辽圣宗的面,王继忠每次皆"称未死臣,哭拜不起",跪受赐物,太后与辽主也以王继忠是忠臣所为,没有嫌猜.据辽朝史书所载,王继忠"姿仪
雄美",萧太后赐他为妻的美女应该是宗室皇族.王继忠数次对宋使讲,要宋真宗出面写信给辽圣宗放自己回宋朝,宋真宗避免生事,不许,手诏答复他说:"如果国主
(辽主)自己主动答应放还爱卿,朕当重金相谢."意思是宋朝不会主动索要.辽圣宗待王继忠甚厚,也不放归他.后来,辽主又赐其姓名为耶律显忠,《宋史》称"日
后不知其所终",估计只不过王将军后来的事迹无人记载罢了.想当初,宋真宗做王爷时,王继忠等人随侍左右,入闹市私访.宋真宗唤算卦人来给诸从人卜相,惟独到
了王继忠,看相人大骇:"此人真让人吃惊,半辈子食汉禄,半辈子食胡禄."宋真宗等人当时还大笑,谁知后来果然应验.
  ――寇准的结局
  人活一口气.无论古人还是今人,自我感觉最重要.澶渊之盟后,辽人高兴,宋真宗感觉也不错,至于真宗亲征的背后策划人寇准,"颇自矜澶渊之功",平时上朝的
脑袋上仰角度都比往常要高8度."(寇)准在相位,用人不以次,同列颇不悦",这位寇爷专爱选拔资历低的人越级当官,自然引起同僚不满.同僚不满归不满,谁也不
能拿寇相怎么样,连真宗 皇帝都另眼高看,大家当然只能背后叫骂撒气而已.但是,王钦若就不一样.
  对于寇准,王钦若恨得要死,嫉妒得要命.一次朝会,众人议事完后,寇准先退,真宗皇帝"目送之",一脸敬容.王钦若走近御榻前,问:"陛下如此敬重寇准,是认为
他于社稷有功吗?"
  "当然".宋真宗立刻回答.
  "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认为寇准有功,好奇怪啊."王钦若不阴不阳地补了一句.
  宋真宗吃惊不小,"爱卿你这话怎讲?"
  王钦若多才小人,旁征博引,言道:"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乃城下之盟.陛下以万乘之贵,屈尊与辽朝定城下之盟,实乃大耻!"
  宋真宗想了想,王钦若所讲还真有道理,"愀然不悦."
  见皇帝色变,王钦若知道自己之言已有成效,又添油加醋说:"陛下您懂赌博吧,赌博的人,输急眼的时候,就把他所有身家全部押上,这就叫‘孤注’.澶渊之役,
寇准就是拿陛下您当作‘孤注’,细想一下,为臣我真为陛下捏一把汗!"
  不必再多说,自此之后,"帝(真宗)顾(寇)准渐衰."人心中一有成见,印象马上就变.从前看见老寇是一脸忠贞,现在,经王钦若讲后,真宗皇帝再在朝中见寇
准,总觉他虚头巴脑,看他举手投足之间,总想起这位老寇拿自己"孤注一掷".没多久,宋真宗借故罢去寇准相位,外派陕州,改用王旦为相.后来,宋真宗在王钦若等
人窜拙下,大搞"天书降神"的把戏,寇准不得以,也在"有关方面"的授议下上呈"天书","中外皆以为非",两面不讨好.
  宋真宗大渐时,太监周怀政想拥皇太子为帝,杀丁谓等人,并准备启用寇准为相.事泄,周怀政被杀,寇准虽不知情,仍为此案牵连,降官远贬.
  寇准此人,恃才傲物,特别容易得罪人.曹利用做他副手时,只要两人意见相左,寇准就喝斥对方:"你一个武夫出身的人,岂解国家大事!"这位老曹是澶渊之盟搞
成功外交的功臣,见寇准总这样挤兑自己,不得不心生忿恨.此外,丁谓做老寇副手时,"事(寇)准甚谨,"一次,寇准在中书省边理事边吃饭,喝汤时,汤汁流到了胡
顺之上,丁谓很"懂事",过来就拿巾帕为老寇拂拭胡子上的汤汁.寇准不道谢,反而大笑,说:"参政乃国之大臣(参知政事是宰相的副手,但也是副相,级别很高)想
不到你为长官拂须!"后世溜须拍马之词,此即出源之一.看见寇准在众同事之前如此拿自己开玩笑,丁谓当时脸上讪讪,心中恨得要死.因此,待寇准牵入周怀政案后
,老曹、老丁等人,联同先前讨厌寇准的一帮人,玩命地往死里整他.
  新君宋仁宗继位(刘太后秉政),数位在朝大臣联手,把寇准贬为雷州司户参军,不久,又贬衡州司马,反正是哪远哪热哪里路不好走,就把老寇往哪里贬.瘴气
蒸腾,暑气侵袭,犯官又不能坐轿遮阳,只得骑马颠簸,果然没多久寇准就病死.时年六十三.十一年后,老寇才被"平反",恢复太子太傅之衔,谥"忠愍",赠莱国公.
  寇准为人,"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其)家未尝燃油灯,虽庖宴所在,必燃巨烛",所以,从老寇身上仍可见魏晋名士的影子,根本不
似近世的评书艺人塑造的那种"好干部"形象.这位寇老本性豪侈,浪费成性,一点也不财迷.
  史鉴不远.五代之时,后唐末帝李从珂亲往怀州与契丹交战,大败后归而自焚;后晋末帝石重贵亲征契丹于相州,诸将内叛而被俘,这两个例子,估计都是让宋真
宗产生"孤注"遐想的最近的例子.寇准在澶州北城,饮博自若,大似当年淝水之战前的东晋宰相谢安.仔细推想,寇准心中胜算,比起谢安还要多出数分,所以他能安
然不惊.契丹当年灭李从珂,是因为有"儿皇帝"石敬瑭那个内鬼.契丹生俘石重贵,也是后晋大将赵廷寿等人卖主求荣.事易时移,辽圣宗时的契丹人,实力已大非昔
比,加上耶律休哥那样的能将已经作古,上下安于怡嬉,其实契丹人当时的主要的想法就是以战迫和索要钱帛东西,并无决胜的斗志.此外,宋真宗亲征,"六军之士,
欢呼震野",恃此宋军斗志,寇准当然就深知胜算在握,王钦若讲他是拿皇帝当"孤注",确实是冤枉他.
  寇准乃"真宰相",有才有度,但其所作词却清丽柔美,意境纤丽,大不似其人风格,现录其两首:
  《江南春》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
  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
  蘋满汀洲人未归.
  《踏莎行春暮》
  春色将阑,
  莺声渐老,
  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
  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 离情杳杳,
  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
  长空暗淡连芳草.
  泰山封禅
  宋真宗在位二十五年,人不是坏人,但确实讲,他除了"澶渊之盟"之外也没做过太多好事.后人一想到他,只有两件事情让人"惦记",一是澶渊之盟,一是"天书封
祀".
  "澶渊之盟"虽是"城下之盟",仔细推之,利大于弊,对于特别爱面子的中原汉族统 治者,也不是特别过不去或者丢脸的事情,偏偏王钦若小人,为了排挤陷害寇
准,硬把"澶渊之盟"说成是件耻辱不堪的事情,不仅让宋真宗为此郁郁寡欢,吃不香,睡不着,天天与自己较劲,越想越闷,总觉要再办成一件漂亮事冲淡"澶渊之盟"
带来的心中阴影.
  从性格上讲,宋真宗属于那种感性化的君王.从智商上讲,宋真宗更是中上之君.正因如此,宋真宗心中一有疙瘩,还就真难解开.郁郁寡欢之间,宋真宗就问王钦
若:"我现在该怎么办?"
  王钦若善揣人意,知道宋真宗心中厌战畏战搅成一团,便先用话来激:"陛下您如果能再亲自带兵北伐,攻取幽燕之地,肯定能洗刷澶渊之盟的城下之耻!"
  宋真宗更不高兴,心想他妈的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果有这魄力,当时我就不与契丹讲和了.这些"心里话"还不好直接和臣下说,宋真宗便敷衍:"河北百姓,刚刚喘
口气,我不忍心再起战事把他们陷于死地.爱卿你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让我能扬威吐气的事?"
  王钦若摸着自己脖子上的肉瘤,故作沉吟状,良久,他回答说:"陛下如果不用兵,就只能做出一项大功业,恃此镇服四海,夸示夷狄."
  "什么能是大功业呢?"宋真宗问.
  王钦若出主意:"封禅,这就是大功业……但是,要封禅,必须得在有天降神瑞的前提下才可以施行……"老王边自言自语边"恍然大悟":"呵,对了,天降神瑞,哪
有那么巧的事,前代帝王不过皆是以人工制造祥瑞罢了,古代贤君也是以人神道设教,借上天的名义干大事情啊."
  宋真宗一个劲儿点头.如此容易的"大功业",不得不令人怦然心动.恰巧,前几日刚刚有个汀州黥卒(类似劳改兵士)名叫王捷的,自称在南康山路上遇见一个
姓赵的神道,授给他一个"小鐶神剑".据王捷讲,那个道人就是天上的"司命真君".此事由宦者刘承珪上报宋真宗,马上赐王捷名王中正.当月,"司命真君"又在王捷
家显灵,自称是赵家先祖.王钦若恰当其时提出"封禅"之事,估计也是善揣上意,知道宋真宗要找心里寄托,马上借题发挥,皇帝一高兴,他自己自然会因此加官进爵.
  宋真宗脸上笑言荡开,显然开心不已.但是,他还有顾虑,就问王钦若:"宰相王旦万一不同意怎么办?"
  王钦若拍胸脯:"我转告他,说道是陛下您的本意,他应该听话."果然,王旦得知是皇帝要搞"造神运动",也不好明确表示反对,对王钦若支支吾吾,勉强表示同意
.
  宋真宗还是心里不踏实.过了几天,他晚上到秘阁(皇家图书馆)闲逛,遇见值班的大臣杜镐,便忽然问:"爱卿你知识渊博,学富五车,古代天降《河图》、《洛
书》的事情,确有其事吗?"杜镐乃一老儒生,不知道宋真宗话外的意思,他也就事论事,回答说:"那些都是古代君王以神道设教罢了,应该不是真有其事."如此之说,
恰与先前王钦若之言偶然相合,"帝由此意决".既然古代圣君都这么干,我依样画瓢应该不会出岔.宋真宗想.
  他回宫后,不顾天色已晚,马上派人召宰相王旦入宫相饮极欢,临别,宋真宗又亲执一把黄金壶,对王旦说:"此酒味道极美,您回家后与妻儿老小一起享用吧."王
旦回府,打开酒壶一看,里面满满一壶大粒珍珠.王宰相明白人,知道皇帝以此买自己不说"不","自是不复持异,天书、封禅之事始作."
  转眼到了明年,是为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朝的年号很好玩,基本上就是一个年号就是那一时期皇帝的所思所想以及国家大事的浓缩.大正月,宋真
宗就把宰相王旦、知枢密院事王钦若等一帮臣子叫到崇政殿,煞有介事地说:"朕在寝殿睡觉,帘幕府帐皆是厚厚的青色织锦,基本上不透光.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阴历),半夜时分,朕刚要入眠,忽然卧室满堂皆亮,我大吃一惊,仔细观瞧,见到一个神人忽然出现,此人星冠絳袍,对我说:‘下个月三号,应在正殿建一个月的黄箓
道场,到时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也是老三篇),勿泄天机!’朕悚然,起身正要答话,神人忽然消失,我马上用笔把此事记了下来.十二月一日,朕疏食斋戒,
在朝元殿建道场,整整一个月恭敬等待,惟恐错过神遇.真巧,皇城司上奏说,左承天门屋南角,有一条黄帛挂在鸱吻尖上.朕马上遣人去看,是二丈多长的黄帛,捆扎
一物,恰似书卷形状,缄封处隐隐有文字,我估计,这可能就是梦中神人所讲的‘天书’吧."
  看见真宗皇帝这个"主角"演员讲了这么多"台词",王旦等人知趣,马上跪贺:"陛下至诚,感动上天,果然有祥瑞出现",于是,"皆再拜称万岁",然后,为了更加"入
戏",王旦还依据事先准备好的"台词",说:"天书启封前,应屏去左右旁人."真宗皇帝摇头:"说不定天书内容是上天示警,诫告朕施政有缺失,朕岂敢隐瞒呢,还是众
大臣一起敬观."
  于是,各演员各就各位,宋真宗本人也步行至承天门,"焚香望拜",两个太监身手敏捷,窜上梯子捧下"天书"(估计就是这些人放置的,熟门熟路,)然后王旦跪
奉,真宗"再拜受书",转悠半天,才命陈尧叟启封.这"天书"还真有字在上面,"词类《尚书?洪范》、《道德经》",字古意明:"赵兴命,兴于宋.居其器,守于正.世七
百,九九定."甭说,如果"世七百",仅作"七百年"讲,南北宋加起来一天当两天算,还差不多这个数.待众臣大眼小眼都瞧清楚了,"天书"封藏于"金匮"之中,君臣又再
大肆庆贺了一番, 并改承天门为"承天祥符门",依此正式改元.
  "大戏"开始,再不能停.以兖州"父老"吕良为代表,有一千二百八十七人"诣阙"请愿,要求皇帝封禅.看见这些"群众演员"很卖力,真宗皇帝亲自接见,假模假样
地推让:"封禅大事,历代罕行,难徇所请.""父老"演员们一万个"不答应","国家受命立国五十年,已致太平,天降祥符,天人感动,应封禅以报天地."对答之后,"诏赐
缗帛遣之",群众演员们欢天喜地,拿着赏物跳踊而去.很快,兖州及各路进士孔谓等八百四十人"诣阙请封禅",当了好久"分会场"指挥后,兖州知州"又率官属抗表以
请."最后,宰相王旦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州且官吏、蕃夷等"全国各族人民"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人"诣东上閤门,凡五上表,请封禅".这么大的"集会",组织起来
肯定费了不少劲,集体请愿死活"要求"真宗皇帝封禅.
  锦上添花,天书喜讯又传来,内廷功德阁又降"天书".于是,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阴历),宋真宗下诏当年十月要去泰山封禅,并命王旦、王钦若等人为主要
的大礼使.虽迷狂如此,宋真宗本性不是坏人,还真怕"封禅"这一形象工程太费钱,便问时任权三司使(代理财务部长)的丁谓,是否此行要超出本年度"预算".丁谓
大奸之人,专以媚上为已任,马上"义正言辞"地回禀:"以为臣计之,绰绰有余,不必耽心费用问题."真宗皇帝闻言大喜.
  一个多月后,宋真宗又向大臣们说,他自己又梦见神人,告知四月上旬已于泰山又降天书.王钦若识趣,回去马上安排,当天连夜入宫急奏:"四月甲午,有木工董
祚于醴泉亭北发现材木上有黄帛,上面有字,但常人不认识.皇城使闻讯前往,见天书上有皇帝御名,故而马上驰告."
  于是,宋真宗命王旦为"导卫使"、前往泰山"奉迎"天书.此行队伍也是乍乍呼呼,大张旗鼓,广设仪卫,惟恐天下人不知道.天书迎回后,真宗皇帝"再拜受",大臣
陈尧叟启封,别人不认识上面的字,惟独这个澶渊之盟前建议皇帝逃往金陵的老陈认识,高声朗读上面的"吉文":"汝崇孝奉,育民广福.锡尔嘉瑞,黎庶咸知.秘守斯
言,善解吾意.图祚延永,寿历遐岁."刚刚读毕,又有事先安排好的小太监踉跄而入,上气不接下气,大声言禀说御花园中刚才有五色祥云,宣示天书时,恰恰有一朵金
黄色云朵幻化成凤凰形状,在殿上久驻不去.大家抬头,其实什么都看不见.
  一切酝酿得差不多,十月辛卯,宋真宗一行大驾发东京,直向泰山而来.这支封禅队伍浩浩荡荡,一路奏乐,大张仪仗,好不热闹.半路,还有一位高价雇请的"外国
演员"(大食商人)献玉圭,自称其祖爷爷的爷爷得自"西天",一直是传家宝,老祖宗并有遗言:"好好保护宝物,待中国圣君行封禅礼,马上驰往上贡."如此神神秘秘
的"跳大神",花费亿巨,雇佣了如此多的"演员"参与,知道底细的人越来越多,其实,大戏主场没开始,庄严已经变成了滑稽.
  泰山在当时还未似今日道路皆以石梯护栏沿导,"回马岭至天门,路险绝,"每个参加封禅的官员都要专门役夫负责,"人给横板各二,两首施彩帛,巽亲从卒推引
而上".虽然侍从人等皆疲顿不堪,总导演宋真宗"辞气益壮",老小伙子健步如飞,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煞是兴奋.可见,精神的力量真是无穷.
  皇帝封禅,不是现代人想象的群臣百官都跟着,而是为数不多的赵家皇族与礼官陪同,众官皆于山间谷口等待.封禅礼仪很繁琐,三献、读玉册、封金玉匮、阅
视等等.一帮人冻得哆嗦,心里骂骂咧咧,终于等到山上称贺之声,大家知道苦时辰终于捱过,"山下传呼万岁,振动山谷".其实,宋真宗此次封禅最大的贡献,是对泰
山旅游业的"支持",泰山的岱庙和碧霞祠两大建筑群,均由宋真宗创建.倘若宋真宗当时不在那里大兴土木,估计泰山旅游日后还真不成气候.
  一路走了十七天,登了半天山,浪费八百万贯钱,感冒风寒患者数千人,宋真宗终于演完了这出封禅大戏.回京后,宋真宗又受群臣所上尊号,"宰相王旦等各进秩
有差",可以讲是皆大欢喜,大家都得到自己想要的,只是国库越来越空.
  "帝(真宗)自东封还,群臣献贺功德,举国若狂."
  "举国若狂"四字,一语道出了中国特有的政治生态,只有上层喜好某事,必定会引至群体效应,一发不可收拾.
  封禅祭天,下一步,当然就要去汾阴祀后土.群臣锦上添花,陕州官员进奏说:"黄河清",大词人晏殊也凑热闹,献《河清颂》."黄河清,圣人出",中国这句古话,
完全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神话.当然,人定胜天,三门峡水库确实让黄河清了一小阵儿,很快淤积成灾,黄河泛滥便从河南推移至陕西.不过,并非朝中所有大臣都
阿谀取容,龙图阁侍制孙奭就上言进谏,列举汉武帝、唐玄宗"夸示后世"、"崇尚虚名"的前鉴,一针见血指出,群臣虽然"率皆称贺,退而腹非而窃笑者,比比皆是"."
帝知其忠而不能从."
  北宋皇帝倒有一个好传统,即从不因大臣沮议而滥杀滥罚,仅仅是"不听"、"不从"而已.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011年),真宗又带大帮人到汾阴祭祀后土,耗费一百多万贯.所有这些造神浩劫,大率是由时称"五鬼"的王钦若、丁谓、陈彭年、刘承珪
、林特等人牵头操办.特别是王钦若,其人短小丑陋,脖子上还有个大肉瘤,但"性倾巧,敢为矫诞,智数过 人",真宗皇帝特别喜爱此人,一日不见,惘然若失.
  由于真宗皇帝喜欢天书祥瑞此类事情,宋朝道教达至繁盛,各地建起道观无数.同时,为安放"天书",宋真宗还在丁谓建议下批准修建昭应宫,极侈土木,规模宏
大.
  有群臣谏劝,丁谓对真宗皇帝说:"陛下富有四海,建一宫崇奉上帝(道家神灵),有何不可.您现在还未有皇嗣,于宫城内乾地营宫,正可以祈福.如再有大臣谏
阻,以此谕之,谅他们不敢再多言."
  昭应宫按计划要十五年才能建成,但丁谓等人不计财用,勒令工匠加班加点,七年就盖成了这组巨大的皇家道观群,有房屋近三千间,穷极壮丽,诚为宋朝装点门
面的"国家大剧院".修建过程中,尽善尽美,"小不中程,虽金碧已具,必毁而更造,有司不敢计其费."如此巨大的工程,基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当然,屋子建得很好看
,倒不是稀奇古怪像鸡旦.奇特的是,丁谓让人用上等好玉重刻天书内容立于昭应宫的宝符阁内,还刻雕宋真宗塑像"侍立",皇帝金像"站岗",历史上真不多见.
  太中实符五年(公元1012年),宋真宗又对群臣讲:"我梦见神人传玉皇旨意,告诉我授天书的人是我们赵家先祖赵玄朗.转天,我在延思殿设道场,亲自拜见了
先祖.先祖告之我们赵家乃轩辕皇帝之后,还尽述发家历史.然后,先祖乘五色祥云离去."真宗皇帝此时真是走火入魔,谎话赵撒越大.从前还都是梦中相见,现在,他
连清醒时都能和"圣祖"座谈了.于是,群臣"再拜称贺",下诏天下避"玄朗"之讳.所以,"杨六郎",原名杨延朗,因此才改名杨延昭.而且,宋朝人皆以"元"代"玄".
  皆大欢喜之间,也有"不和谐"之事.大中祥符八年,真宗皇帝的八弟荣王赵元俨的王宫起火,大火绵延,把皇宫内的左藏库、朝元门、崇文院、秘阁都烧成白地,
此次火灾损失亿巨,左藏库内金帛无数,秘阁内广聚天下珍异及图书,连宋真宗本人跺地嗟叹:"两朝所积,一朝殆尽,诚可惜也!"不久,经过"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大
火竟然是荣王赵元俨的侍婢韩氏所为,这个姑娘人小鬼大,从王宫中偷盗金器,又怕主人点数事发,索性放起一把火毁灭证据,结果,惹成如此天大的灾祸."劳动人民
"贪图几个金镯子,竟然毁焚了几亿个金镯子的财物,上下大怒,依法,"诏断韩氏手足,令众三日,凌迟死",阴间地狱里,这位韩姑娘也再载不了金镯子了.在"阶级分
析"的年代,"工农兵"知识分子可能不读古书,没有发现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多么好的素材啊,劳动人民子女,苦出身,做丫鬟,编剧大可以把这个宫女贪心偷金镯
子衍变成为了卖钱支援"表哥们"的起义或者秘密活动.至于一把大火,当然不是毁灭罪证,导演们可以编成是革命小姑娘义愤填膺,对封资修的痛恨使得她要烧毁一
切害人物.笔者估计,当时如果有编剧想出这个题材,肯定就不是八出样板戏,而是九出样板戏了.特别是烧毁的左藏库和秘阁,一个是真金白银,数量可能够支付辽
朝岁币几十年;一个是绝世藏书,中国文化的精髓,肯定因之焚毁不少,毕竟是皇家藏书,全是稀世珍本.
  其实,出事的荣王赵元俨为人"寡嗜饮,惟好隶书,好为文词",且为人至孝,神情端严,"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挺好的宗室干部.家门不幸,出此逆
婢,连累得这位爷被削去节度,王爵也被降封,改为端王.
  众臣惟惟之间,大臣孙奭一直力持反对意见,一个劲上书劝谏,以唐明皇为例,讲他直至马嵬兵变才配悟,悔之无及,奉劝真宗皇帝勿蹈覆辙.宋真宗智商不低,人
品秉性也属善良,亲自召见孙奭 ,做说服工作:"封禅祀地,并非始于唐明皇.即使现在的礼仪,也应袭当时的《开元礼》,不能以天宝之乱就否定一切.秦朝以暴虐
著名,但现在的官名、诏令、郡县之法,皆是沿用秦朝旧制,万万不能因人废言!"见说服不了老孙,宋真宗夜间又达旦不寐,亲自写作,著《解疑论》以示群臣."真宗
皇帝听断之暇,唯务观书.每观一书毕,即有篇咏,命近臣赓和,可谓好文之主也."(《庚溪诗话》)估计演戏到最后,真宗皇帝本人入戏太深,连他自己都觉天书祥
瑞什么的皆是真实存在.如此精神状态下,众臣附和,真宗本人文笔不错,估计《解疑论》写得也是"白马非马",让人云里雾里.观宋真宗自己作的诗文《励学篇》,
很感这位帝王不失好玩和厚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
马多如簇.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此诗意境虽不高,语意平实,实际上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对士人的宽容,也显示出整个社会文质彬彬的精神状态.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宰相王旦病死.临终,他对儿子说:"我一生没有大过错,惟恨不谏皇帝纳‘天书’.我死之后,当削发披缁以敛."老头子数年来每逢天
书"大神"把戏开演,他身居首辅,自然要领头表演,"常悒悒不乐".为此,懊悔得不行,临死还要求以僧礼入葬.
  由于王旦临终极力推荐,寇准又被召回京中.寇准外放多年,他女婿王曙在内阁当郎官 ,与太监周怀政关系很好,先前寇准也希旨,报说所在郡治也有天书,很是
"识趣",由是被复召入朝中.此时,他的门生就劝说:"你一到河阳,马上称病坚持要外补为官,此为上策;如果入见,也可揭发天书之事皆是伪造的祥瑞,此为中策;
最下策则是再入中书省视事,如此则平生威望尽损."寇准不听.入朝不久,最终果然不得好报,南贬蛮荒,死于穷途.
  乾兴元年开着(公元1022年),宋真宗崩,时年五十五,在位二十六年.其子宋仁宗继位,史臣称"(宋)仁宗以天书殉葬山陵,呜呼贤哉!"此话也是不知就里,宋
仁宗继位时是个十三岁的少年,万事由真宗皇后刘氏做主,娘俩是知道"先帝"酷爱天书才把这些东西陪葬,如同以王羲之真迹陪葬唐太宗一样,而并非是想为宋真宗
"遮丑".
  又过七年,宏丽的昭应宫因被雷电击中,燃起大火,连烧几天几夜,成为一堆灰烬.刘太后本想再建,大臣范雍等人立谏,以"天"说事,认为这是上天示警,不能再
惮民力重建."(刘)太后与帝(仁宗)感悟."任由这座北宋的"国家大剧院"自生自灭.其实,昭应宫如果不被烧毁, 到今天也应该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当宫
殿,当博物馆,即使宋代以后改朝换代,仍可充为实用.假如耗银亿万只为形象工程盖成个大圆罩子,势必会成为千秋万世之羞.而且,土木结构还好拆用改建,亮玻璃
大柱梁水泥礅,只能是毫无意义的现代垃圾.
  "天书封禅"千百年来虽广为人诟病,主要是宋真宗君臣妄诞不经,劳民伤财.但是,从实际情况讲,天书降神浩劫和祭祀活动也算"拉动内需",伤财未动筋,劳民
未伤骨.而且,"天书降神",从某种意义主进,在外交政治上于北宋而方还有"积极"意义.这一点,为元朝撰编宋、辽、金史的儒生早就有所发现:
  "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践位,相臣李沆虑其聪明,必多作为,数奏灾异以杜其侈心,盖有所见也.及澶洲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
病狂然,吁,可怪也.他日修《辽史》,见契丹故俗而后推求宋史之微言焉.宋自太宗幽州之败,恶言兵矣.契丹其主称天,其后称地,一岁祭天不知其几,猎而手接飞雁
,鸨自投地,皆称为天赐,祭告而夸耀之.意者宋之诸臣,因知契丹之习,又见其君有厌兵之意,遂进神道设教之言,欲假是以动敌人之听闻,庶几足以潜消其窥觎之志
欤?"
  所以,针对辽朝上层好神信鬼的习气,宋真宗君臣搞这些大把戏,确实也让辽朝使臣看得眼花缭乱,并数次派人来观礼,实生羡慕感叹之情.宋朝在当时代表"先
进文化",大臣们虽然绝大多数附和,积极参与"表演",但基本上没人相信,连给宋真宗首先出坏主意的王钦若一开始就明确表示这是"以神道设教",是高级愚民术.
但是,相对于笃信萨满类原始宗教的契丹人,他们对"天书"、"天神"、"祥瑞"之事,宁可信其有,绝不信其无.已是友好邻邦的大宋国天书频降,符瑞遍地,皆是使臣
亲眼所见,回国后一经渲染,说不定还对辽国君臣起到了一定意义的震慑作用.宋辽百年之好,可能"天书封祀"还真有一定的作用!
  中国历史,总以"正朔"为原则.公元十三世纪,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由于他们自己是"夷狄",所以,元朝的史家们奉命同时修《宋史》、《辽史》、《金史》
,给人一种三朝皆是"正朔"的感觉.后来,到了满清,这帮大辫子哥们虽然也是"夷狄",可自康熙起,清朝皇帝的汉化已经到了骨子里.他们对"夷狄"、"胡"等字眼十
分敏感,然而对于宋朝的历史还是很"客观".特别是乾隆,大兴文字狱之余,也认为宋朝在当时才是正朔.更难能"可贵"的是,满清本身是以金朝的后裔继承人自居.
无论如何,绕来绕去,当时、后世的历史学家对于与辽、宋、金同时代存在的一个西北政权西夏,似乎都有意无意忽略或弱化这个割据政权的存在.事实上,蒙古人
修史,也没把西夏当成一个正朔"国家"来修(当然,可能由于成吉思汗正是在出征西夏时病死,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细究史书可以发现,西夏盛时,方圆两万多里,疆域比辽朝还要大一倍,其"领土"包括今天的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的一些地区.人
口成份也十分丰富,有党项(党项羌)、汉族、吐蕃、回鹘、鞑靼、吐谷浑、契丹等族.从唐末拓跋思恭拥有夏州之地算起,至最后被蒙古所灭,西夏立国长达347
年,与之相比,宋朝(南北宋)为320年,辽朝为210年,金朝才120年.
  西夏,以当时的"政治地理"来讲,确是一方胜国,它北有狼山、阴山、西有贺兰山,东南有六盘山、西南有祁连山;滔滔黄河,直贯国中;都城兴庆(银川)更
是险河依山,形胜地固.西夏,乃宋朝对它的称呼.元昊建国称他的"国家"为大夏,承袭自五胡乱华时代的匈奴大王赫连勃勃,当时这位爷在今天的宁夏及周边地区建
立过一个"大夏"政权.可笑的是,西夏主体民族是党项羌,但元昊一族出自拓跋鲜卑,与北魏同源.拂拭历史的尘埃,可以发现,赫连勃勃天王的煌煌"大夏",当年正是
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所灭.时隔600余年,拓跋氏后裔又在相同地点复活了与昔日敌国国名相同的"大夏",是意外的巧合,还是一个历史的黑色幽默呢.
  鄂尔多斯大草原的主人――党项羌早期的"奋斗史"
  党项,据考是羌族的一个支系,《隋书》上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其种有岩昌,白狼,皆自称猕猴种",估计是体健爱跑喜欢爬树什么的.西晋时期,羌族被整
治得厉害,"或臣(于)中国(中原王朝),或窜于山野",跑得远一点的就归附了吐谷浑.唐朝太宗时期,由于吐谷浑为吐蕃所灭,缺怙少依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大
唐徙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安置.渐渐地,这些党项羌人形成数个最大的部落族种,有拓跋氏,野利氏,米擒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细封氏等等,其中的"盟主",
就首推拓跋氏,他们的地盘,大概占有今天的青海以北、甘肃以南地区.
  唐朝开元年间,居于今天青海和甘肃南部的一些党项羌非常恐惧那些嗷嗷乱叫四处劫杀的吐蕃军队,向唐玄宗求救,被集中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安史乱起
,各地胡人蠢蠢欲动.大英雄郭子仪怕这些异族豺狼聚合在一起搅大事,就建议唐代宗把当时在庆州的拓跋朝光部党项人迁至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地区,大致相当于
今天鄂尔多斯的东南,这一地区正是是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国旧地,当时称平夏,所以这一部拓跋所统率的党项羌就称平夏部.日后西夏皇族,正是源
出这一部党项.当时,唐朝还迁另一个部落首领拓跋乞梅于庆州,这一部党项羌就称"东山部"(因为他们所居的庆州在六盘山以东).唐僖宗时,平夏的酋长拓跋思
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由于赶上唐末大乱,拓跋思恭追随沙陀人李克用,曾一度帮助唐王朝"收复"长安,因功被封为夏国公,并赐皇族姓"李",夏州地区的党项武
装也被称为"定难军",总括夏、绥、宥、银四州.由此,以夏州为中心,鄂尔多斯以南的广大地区皆成为拓跋部的私人领地.拓跋氏一直争取"保境固守,伺机发展"的
策划,完全是墙头草,谁硬就倒向谁,谁称帝就向谁称臣,只要承认他们在夏州一带广大地区的统治地位即可.五代之始,陕西北部被平夏部拓跋氏纳入版土,又添盐
州和延州之地.
  五代的后梁时期,平夏部酋长李思谏(即拓跋思谏,此时已经以"皇唐"的国姓自称)向朱温称臣.后唐灭后梁,当时的平夏部头人李仁福又马上"归顺",得封朔
方王,仍旧在原来的地界为霸一方.后来,李仁福病死,其子李彝超继任.后唐趁人之丧,想借机拔掉这个"钉子",派大军突袭夏州,结果反被早已有准备的平夏部党项
人打得大败,悻悻而归.按理,后唐是沙陀种,也被唐王朝赐姓李,一笔写不出两个"李",曾经还是老战友.利欲熏心,当时的这些野蛮部落惟利是图,彼此没有任何信
义可言.
  后晋、后汉、后周几个政权在中原地区走马灯一样换,平夏部党项羌人任谁称皇帝,皆"俯首"称臣,换来的是自己在这一地区的无上地位和大笔大笔的金银财
宝等等"赏赐"."虽未称国,而自其王久矣."狼子野心,勃勃欲发.
  待到赵匡胤建立宋朝,夏州地区已经在平夏拓跋(部)手中经营了二百多年,这里广褒的牧场,不仅养育了无数牛羊,更重要的是出产良种战马.特别是地斤泽
地区,处于鄂尔多斯腹地(位于今天的内蒙伊克昭盟),牧场丰肥,牛羊无数,成为党项羌族的肉库和天然马厩.同时,由于又与汉族杂居,党项羌的农耕业也不逊色,
与宋交界的七里平等地,满眼皆是西夏的储粮仓.另外值的一提的是,鄂尔多斯南部还盛产当时可作货币使用的上好青盐,且产量巨大,一年能有一万五千斛左右.有
兵有粮有马有盐,天时地利人和,平夏部自然是一方主人.
  宋太祖初登基,李彝殷立即遣使上贡,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彝兴(赵匡胤之父叫赵弘殷),以"避讳"之举表忠心.宋太祖见这位西北豪酋如此"懂事",大喜,仍
旧承认李氏(拓跋氏)家族对当地的统制权,并诏命党项羌出兵骚扰北汉,以配合宋军作战.建隆元年(公元962年),李彝兴献良马300匹,此举如同现在奉献三百
辆车载火箭一样,正是宋军所急需.宋太祖高兴之下,亲自监制了一条玉带给李彝兴.这位老李是个腰带十围的巨胖,可费耗了宋廷不少块上等和田美玉. 乾德五年,
李彝兴病死,宋太祖"震悼",赠太师,追封其为夏王,并授其子李光睿为定难军节度使.由于得知宋太祖不断削夺方镇大将的权力,又听说仁德的皇帝"杯酒释兵权",
李光睿又惧又怕心存侥幸,遣使入朝献宝献马之余,上表表示自己要入朝觐见宋太祖.当时,北汉未下,宋太祖还需要李光睿这一方豪酋替他出力,便"优诏不许",让
他出兵助宋军攻北汉.李光睿还没出兵,北汉主刘继元自找倒霉,派军进攻银州,被党项羌击走.生气之下,李光睿亲率军队出击,配合宋军作战,夺取北汉两座雄关,
斩首近千,缴获不少辎重物资.
  宋太宗继位,李光睿与其父一样,为避赵光义的名讳,马上改名李克睿,十分诚惶诚恐.太宗高兴,加封他为检校太尉.太平兴国三年,李光睿病死,其子李继筠承
袭定难军节度使之职.这位爷命不好,当了两年多节度使就病死,其弟李继捧袭位.一直以来,李氏一族野心并不大,无非是甘心情愿当一方诸候,小日子过得挺滋润.
宋太祖虽然削夺方镇的兵权,对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仍"许之世袭",各地的大小豪酋们又有厚赏又有世袭官职,孝顺得不行.而且,西北等边疆地区不同于中原、
江南、岭南地区,形势复杂,一无借口,二无必要,因此,施恩取信于人,是当时宋朝最为稳妥的计策.
  但是,李继捧继位后,形势赫然出现了变化.
  ――从李继迁到李德明
  李继捧当上节度使才一年多,竟然于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六月率一大家子入朝."自上世以来,未尝(有)亲觐者",看见西北边地这位小诸候能束身归
朝,宋太宗也大感意外.李继捧的祖母独孤氏又向太宗皇帝呈献玉盘等宝物.大喜之下,宋太宗赐赏李氏一家金银无算.坐下细聊,方知李继捧袭位后,"诸父、昆弟多
相怨",其叔父辈以及兄弟辈不 少人虎视眈眈,认为他不该有资格承继其兄李继筠的节度使,大概读过一些书,李继捧知道唐末的藩镇往往为保自己一家活命,偷偷
跑到京城向皇帝效忠,肯定能有大官好宅多金银,于是他也表示自己"愿留京师".
  李继捧一家入京,确实是好事.宋太宗急于求成,"乃遣使夏州护(李继捧)缌麻以上亲(戚)赴阙",想让人把李氏亲族皆一锅端到京城,彻底根除西北这一大
盘踞势力.愿望是善良的,但却是极不现实的.搬迁一根两百年老树,还需仔细清理盘根错结.从根上挖取一个有二百年地方统治史的大家族,难免百密一疏.而且,这
一举措最大的错漏在于使当地的李氏族人和地方大小豪酋产生警惕:连李家都被迁入京城了,我们何时要结束世外桃源土皇上的美好生活呢?其实,当宋太宗向李继
捧怎样统理夏州诸部时,这位老兄老实回答:"羌人鸷悍,但羁糜而已,非能制也!"连李继捧都不敢说自己有直接管治地区诸部党项羌人的能力,宋太宗想直接在当地
施以郡县式管理,就近乎天真之举.直到清朝雍正时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改土归流"工作还阻力重重,宋太宗竟能那么早就想这种方法,真是太超越时代了.
  李继捧既然"上献"银、盘、緌、宥四州土地,宋太宗就授宋臣曹光实为四州都巡检使,准备进行接收.
  宋朝负责搬迁李氏家族入京的使臣到了银州,李继捧的一个族弟名叫李继迁,当时的官职是"管内都知蕃落使",此人狼子野心,志向不凡,深知一家人被迁入京
城,无异于蛟龙失水,再无折腾的可能,便诈称出城为其乳母送葬,趁机率数十人遁入茫茫鄂尔多斯大草原中的地斤泽.当时,这位李继迁年方二十岁,血气方刚,有勇
有智,一口气狂逃三百里,终于演成胜利大逃亡.
  刚刚出逃,这帮人还不大成气候,虽然纠结了一些人马,不久,就被夏州知州尹宪与都巡检曹光实乘夜攻袭,斩首五百余级,烧毁四百余帐落,李继捧只与其弟逃
脱,其老母和妻子均被生俘.
  宋朝方面获胜后,很是松懈,觉得逃跑的这小股匪帮没什么难耐,折腾不起来.但实际情况是,"(李)继迁复连娶豪族,转迁无常,渐以强大,而西人(当地部族
)以李氏世著恩德(多年统治当地),往往多归之."小伙子年纪虽青,很有政治头脑,连娶数位当地豪强的女儿作妻妾,一下子与那些首领成为亲戚,在很短的时间
内勾打连环,势力渐盛.
  李继迁很会做说服劝导工作,他大宴诸豪酋,先是大讲特讲李氏一家的赫赫战功和二百多年"光荣"历史,然后,言语沉痛:"我们李氏家族世世代代拥有西土,殊
不料如今一日绝之.如果你们能不忘李氏旧恩,敢和我一起兴复光大我们李氏家业吗?"党项诸酋没有过多顾虑,又与李继迁成为"亲戚",自然异口同声答应.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李继迁与其弟李继冲向宋将曹光实诈降,老曹认为这两人穷寇绝望来归顺,丝毫不疑,大大咧咧地仅带数十人前往葭芦川(今陕西佳
会)与李氏兄弟会盟.还没下马,李氏兄弟与党项羌人就弯弓搭箭,把曹光实与数十宋兵均射死在当地.堂堂宋朝一个大军区司令长官,就这么糊里糊涂被人弄死.李
继迁杀掉曹光实后,"因袭据银州,复破会州,焚城郭而去",豺狼之性,一曝无遗.不久,宋将王侁带军出银州北,大破李继迁,斩首五千余级,李继迁逃窜.(这位王侁
正是日后导致老令公杨业败亡的那位爷).
  眼见和宋朝闹翻,李继迁脑瓜好使,向辽国"请降",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并把义成公主嫁给李继迁为妻.至此,西夏在立国的道路上又迈进一大步,左右手搭上
宋辽两国,凡事就更好周旋其间.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宋太宗采纳赵普建议,把本来外任为崇信军节度使的李继捧召还京师,赐姓赵,改名保忠,授其为夏州刺史,充定难军节度使,想以毒攻
毒,派李继捧(赵保忠)回老窝,代表中央去讨伐他那个叛走的族弟李继迁.李继捧回到老家,其实暗中与族弟勾结,过了数月,他上表奏称李继迁要归降,宋太宗便
下诏委任李继迁为银州观察使,赐名赵保吉,"然(李继迁)实无降意也."两兄弟小打小闹,怎么也得做样子给宋朝看看,安庆泽一战,李继捧与李继迁又演戏,但"道
具"皆是真家伙,一不留神,李继迁屁股上中了一支大箭,苍惶遁去.未几,这小子又率大批党项羌人,猛攻夏州.估计那一箭把李继迁射急眼,这次他可是玩真格的.李
继捧心慌,忙遣使求援,宋朝派大军来救.
  战事胶着,宋太宗知道李继捧不顶事,便派自己的大舅子李继隆率大军征讨.这位李继隆看名字好象是李继捧、李继迁的兄弟辈,其实,他与西夏的李氏没有任
何关系.李继隆之父李处耘是宋太祖朝功臣,为攻破荆南高氏割据政权的首功之人.李继隆的妹妹是宋太宗正妻明德皇后.既是功臣之子,又是皇帝至亲.李继隆并非
高干纨袴子弟,在太祖、太宗两朝皆立过大功,可说称是百战良将,"善骑射,晓音律,感慨自树,深沉有城府,严于御下.好读《春秋左氏传》,喜名誉,宾礼儒士".此
次,他被宋太宗委任为河西都部署(河西军区总司令),专门进讨李继迁.
  此前,由于宋朝实施禁盐,西夏诸族有盐不能卖钱,大都急红眼,四十二族的蕃人皆跟随李继迁在环州一带大肆寇掠,"(宋朝)边将多为所败."后来,因为李继
迁想把绥州居民迁往平夏城,其部将高文岯"因众怒",因为宋朝已经解除盐禁,各族有了经济好处,再不想与李继迁作"贼",于是大家伙掉头反击李继迁.李继迁受挫
后,仍在当地打转,"围堡砦,掠居民,焚积聚"又率众猛攻灵州. 在夏州心怀鬼胎的李继捧听闻李继隆率宋军将至,慌忙带贴身的数百党项羌随从出城,于城外扎下营
垒,并把自己的老母妻子儿子均带出城,诡称要与李继迁讲和解怨,并声称李继迁答应投降,要求朝廷撤回援兵.他真正的意图,是害怕李继隆所率大部宋军入夏州后
,会马上削夺他的军权甚至会揭露他与李继迁暗中往来而逮捕他.宋太宗不受骗,立命人送信督促李继隆进军.李继捧倒霉蛋,一天半夜,其族弟李继迁"欲并其众",
忽然突袭一直与自己暗中勾通的族兄,杀掉数人,并俘获了李继捧的母妻及儿女.惶惧之下,李继捧从被窝里爬出,跳上一匹马,单骑逃回夏州城.一入城,守城宋将就
把他关进小黑屋,稍后进城的李继隆见到这个西北白眼狼大骂,把他关进囚车押往汴京.宋太宗念他当初主动入京归附,赦罪不杀,封"宥罪侯",赐第京师,其实是把
他软禁起来.后来,宋廷又外派他到岳州、复州等南方州郡当官,虽怏怏不乐,李继捧也无可奈何.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李继捧病死,临终还上表称自己儿子李永
哥不孝顺,要朝廷把儿子发配.可见,夷狄贪残,父子不免嫌猜.
  李继迁与李继隆宋军相持之际,大玩两面派伎俩,遣其弟李延信入京献马,"太宗抚赉甚厚",回赐金银茶药等物.
  同年,宰相吕蒙正建议,"夏州深在沙漠,奸雄常常据此生事,自赫连勃勃筑城以来,常为关右之患,倘废此城,乃万事之利也!"于是,宋太宗下诏,堕毁夏州城.因
此,昔日赫赫统万城,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其坚厚结实程度,仍令后人遐想无限.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李继迁派手下的汉人张浦带着一大群马驼等牲畜,以贡献为名,入汴京觇窥宋朝虚实.宋太宗又使出耀武扬威的老把戏,弄出一大帮军
队杂技团,大玩"翘关、超乘、引强、夺槊"的硬气功、特务训练等把戏,万里挑一的宋军大力士还"皆拓两石弓",意气扬扬.观毕表演,宋太宗问张浦,"羌人(党项
羌)敢与这样的队伍打仗吗?"
  张浦人精一个,自然溜须拍马:"羌部弓弱箭短,看见皇朝这些高大孔武的汉子早就吓跑了,又怎敢与他们打仗呵."
  宋太宗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于是,他派使节持诏拜李继迁为鄜州节度使,并勒令他归还宋朝各边境州县抢走的财物.李继迁知道宋朝奈何不了他这个辽朝
的"大夏王",又嫌宋朝封官太小,对宋廷的"恩诏",笑而不受.宋太宗没办法,封张浦一个郑州团练的官,把这个西夏人的"智囊"软禁在汴京.不久,李继迁上表说宋朝
守将郑文宝诱降党项酋长,宋廷为免生事,竟把郑文宝召回贬官.李继迁仍不消停,自率大军进攻宋朝的清远军(驻地在今甘肃环县),被守将张延击败.
  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宋太宗为了加强灵州(今宁夏灵武附近)的实力,派洛苑使白守荣押送四十万粮草前往.临行,宋太宗特别诫白守荣要把运粮车分成
三大队,丁夫发给弓箭自卫,护送兵士以方阵前进,"遇敌则战,可以无失."同时,宋太宗下令会州(守地在今天的甘肃靖远)观察使田绍斌率兵应援.不料,白守荣嫌
三队费事,索性编为一个大的车队,役夫军士交混,完全没有应急的准备.运粮大队行至洛浦河,李继迁早已埋伏精骑于林中,忽然出击,麻痹大意的宋军士兵役夫根
本没有思想准备,登时大溃,四散奔逃,把四十万粮草扔在当地.假使会州的宋军将领田绍斌依计划护援,杀个回马枪,兴许能转败为胜,但这位田将军为求自保,根本
没有出军.至此,四十万粮草顿成李继迁手中之物.很快,他又集大军包围了灵武城.
  宋太宗大怒,又派大将李继隆为环州、庆州等都部署,部分诸将,五路出军,目标是平夏城(今宁夏固原).李继隆自作主张,没有按计划出环州(今甘肃环县)
,认为从那里出军太绕路,提军从青冈峡绕灵武直趋平夏.李继隆本意很好,以"围魏救赵"之计,想急行军奔抵平夏的李继迁老巢,一方面灵武之围自解,一方面可以
在平夏捣毁李继迁的根据地.本来是相约五路军于乌白池(今宁夏灵武东南)一带集结,盛夏行军,地旱人渴,李继隆半路只遇见宋将丁罕一部,合军一处,走了十天
,也没看见一个党项兵的影子.至此,军队食水、给养基本用光,只得狼狈还军.另两路宋军,延州的范延召与夏州的王超二人误期,但最终合军于乌白池,忽遇以逸待
劳的党项羌兵.王超老将,"持重不进",其实是心里发虚,幸亏他十七岁的儿子王德用激昂求战,请为先锋,激战三日,终于打跑了与宋军交阵的党项人.范延召一部宋
军,与西夏兵大小数十战,互有胜负,但最终因粮草不济,缺乏饮水,仅仅自保而已,根本谈不上破敌.此次五路攻夏,以失败告终.
  转年,宋太宗崩,宋真宗继位.为息事宁人,宋朝遣返从前扣留的西夏使臣张浦,并割让夏(陕西横山)、绥(陕西绥德)、银(陕西榆林)、宥(陕西靖边)
、静(陕西米脂)五州予李德迁,实际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李继迁派其弟李瑗入朝"谢恩"(实际上又是索要赏物),"未几,复抄边".掠抢成性,李继迁可算是
猖狂至极.
  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继迁率领诸藩部落,终于攻陷宋朝重镇灵州,并改 名为西平府.灵州正处黄河与浦洛河流交汇处,据形胜之地,"北控河朔,
南引庆(州)、凉(州),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灵州失陷前,宋朝大臣杨亿、张齐贤、李沆等人认定灵州必不能守,劝宋真宗下令灵州守将提前与当地军民携
力,搬空此城,退保环州.真宗皇帝新继位,气锐性刚,仍旧下令守将王超等率六万大军驰援灵州,结果,清远军都监殷义叛降于李继迁,王超大军还没赶到灵州,城池
已经陷落.灵州之败,不仅是一城一州之失,其实是宋夏关系的转折点.从此,西夏一下子有了立国的本钱,昔日时叛时降的宋朝边境诸少数民族部落也"王八吃秤砣",
铁了心跟随李继迁,抱定了党项这条粗腿.最最重要的,西域通路断绝,党项人不仅隔绝回鹘等国的入贡,还禁止各蕃落向宋朝卖马,古代战争中,战马几乎是决定战
争胜负的最关键性因素之一.而且,灵州的陷落,关中地区一下子失去屏障,受到极大危胁.
  攻克灵州后,李继迁感受一下子不可自抑,建国称帝,似乎指日可图.不顾宋朝割五州之地的示好表示,他又率大军进攻麟州(今陕西神木),遇挫后,老哥们并
不气馁,回军而西,渡黄河,跨贺兰山,进攻凉州,大有把河西走廊一统域内的野心.
  凉州治所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当时由宋朝派去的知府丁惟清管理,但周边广大地区皆是吐蕃六谷部酋长潘罗支的地盘.这位吐蕃人本人是亲宋派,加之凉州
当地吐蕃人汉化较深,汉蕃关系很不错.
  李继迁声东击西,先扬言要进攻环州,实际上主力党项军马不停蹄向凉州飞驰.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年底,猝不及防的宋朝凉州知府丁惟清早晨刚刚醒来,
就有兵卒苍惶中跑进府,言城中已冲入党项兵.没缓过神,党项骑兵已进冲入知府衙门,一刀砍死了丁惟清.至此,宋朝又一西北重镇凉州也被李继迁攻取.
  凉州城虽被党项人攻下,周遭的吐蕃部落并未完全降服.李继迁正部署军队准备进击,忽然接到吐蕃首领潘罗支的降书,约李继迁出城,在一块山谷之地举行仪
式,正式向李继迁归附.谋士张浦等人认为潘罗支是诈降,劝说应施反诈降计,突然集兵冲入约降地点杀尽吐蕃人.李继迁被胜利冲昏头,认定潘罗支是力屈而降,认
为杀掉他们会"阻(诸蕃)向化之心."野蛮人如果用正常人的脑子去思考问题,他悲惨的命运肯定就不可避免.
  结果,李继迁率大军出凉州城,浩浩荡荡,毫不防备地向约降山谷挺进,远远望见潘罗支等人站在当地"恭侯".刚刚想扭头和左右人夸耀自己的战功.吐蕃人埋伏
的劲弩和弓箭一时齐发,有几枝大箭嗖嗖而来,把李继迁身体几处洞穿.党项军大败,奔还灵州.半路,李继迁伤重而死,时年四十二.满打满算,这位爷只是在西北折
腾了二十二年,终于为子孙挣得了日后发家立国的本钱.
  李继迁死,其子李德明得立,时年二十三.
  李德明小名叫阿移,其母为野利氏.李德明初立,心中无底,属下又有一些部落头人投奔宋朝,见势不妙,李德明派人奉表"归顺".由于宋朝与辽国的战事吃紧,也
积极派人同西夏讲和.
  李继迁临死前,特别嘱托儿子一定要与宋朝讲和,"一表不听则再请,虽累百表,不得请,勿止也."李继迁很有政治头脑,虽然恃功冒险受重伤,对当时的"国际形
势"还是心中有数.
  景德三年,宋朝封李德明为西平王,行夏州刺史,并授检校太师兼侍中的荣衔,赐金银绢茶一大批,同时,诏令李德明遣子弟入传(即送直系亲属入汴京当人质)
,此令遭到李德明"婉拒",但仍派人上献御马二十五匹以及一批良马、橐驼之类的土产.同时,李德明也向辽国示好,被辽朝封为"大夏国王",两边买好,得受双份厚
赐.同时,脚踏宋、辽两只船,西夏更加进退自如.
  当时,宋将曹玮上表宋真宗,认为应该趁李继迁刚死、其子李德明新立之时,出奇制胜,倾大兵而进袭,一举捣毁西夏老巢.但是,宋朝君臣当时注意力皆在抵御
辽国的军事进攻,不想两个战场同时打仗,没有听从曹玮的建议.此后,由于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李德明更不想自触霉头,对宋朝和辽朝"称臣"的同时,只想对这两
个冤大头国家打"经济"算盘.除每年从两朝得到大量赏赐外,李德明派出的"贡使"还大肆走私,售卖马匹等物.对此严重扰乱本朝经济的举动,宋、辽两国睁一眼闭
一眼,"顾全大局".同时,李德明在榷场与宋朝进行正常交易的同时,又鼓励西夏人在边境地区大卖青盐、粮食等违禁品,很获厚利.不仅如此,西夏军队还时常拦截
来自西域的商人和使团,明抢贡物和金珠,惟利是图.无论如何,二十多年间,李德明在位其间宋辽没有发生大的战事,仅仅在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因夏州发
生饥荒,李德明上表宋朝,"求粟百万",大有兴兵勒索的意思.对此,宋朝君臣很不好拿捏,下诏"切责"或者服软"输粟"都不好拿捏,幸亏宰相王旦出主意,下诏明示李
德明:"已敕令有司在京师聚粟百万,可遣众来取."不卑不亢,李德明见诏"大惭",嘴里念叨"朝廷有人",遂不敢再妄加讹诈和勒索.
  李德明在位时,虽然与宋辽"交好"没有大的战事,也没有闲着,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大大拓展了党项羌族的生存空间.
  凉州的吐蕃头领潘罗支用诈降计大败李继迁后,不久,他本人竟也同样被党项两个部落的头人以"诈降计"干掉,真是天道循环,谁最卑鄙谁才能在蛮荒部落生存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