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处世智典

_4 方广 (当代)
  第56节:与狼共舞(3)
  总之,要知道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你只要观察他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倾向,再研究他时常做的动作,那你就可以知道一些他的脾气和个性了。这样你就可以知道怎样去应付他。
  □ 团结就是力量
  一个自认为非常刚强的人离开了团体。他想:我没有必要和这么多人在一起,我自己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做它们同样的事情。
  他在自己的小屋里居住着,感到很温馨也很惬意,一天,团体中一个年龄最大的老者来探望他。老者就劝他回到自己以前的团体中去。
  那人却根本听不进去,不屑地说:“我为什么要回到团体中去呢?现在我不是挺好吗?你看,我有美酒,有温暖的火炉。”
  那是寒冷的冬天,他们就坐在火炉前,盯着燃烧的煤炭和熊熊的火焰,整个房间里如春天般温暖。
  老者也不再说话,只是拿起火炉旁边的火钳,很随意地拔弄着燃烧的煤炭,渐渐地他把煤炭逐块分开了,一块块,很零乱的放着,那人不解地望着老者。
  过了一会儿,被逐一分开的煤炭和火焰渐渐地小了,最后即将熄灭,整个房间也不再温暖了,他们都感到了寒冷。
  那人突然间醒悟了,他明白了老者的意思。故事解读:
  常言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抛弃社会和团体的力量,不然就做不成许多事情。
  团结的力量是无限的,只有齐心协力了,众志成城,才能克服许多困难,达到成功。应用之道:
  我们该培养什么样的团队精神呢?或许应该先搞清楚,什么是团队?
  什么是团队?看起来这不像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在今天,团队似乎随处可见,而人们也早已泛滥地使用这个词汇了。可如果我们深究,什么样的团队才能够使工作做得最出色、什么样的团队管理才能够真正提高团队的效率时,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这就必须要寻本溯源,回到对“团队”的理解上来。
  《团队的智慧》的两位国际知名作者琼·R·卡扎巴赫、道格拉斯·K·史密斯一再强调要区分团队和一般性的集团——团队不是指任何在一起工作的集团。团队工作代表了一系列鼓励倾听、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兴趣和成就的价值观念。
  团队的根本功能是在于提高组织整体的业务表现。强化个人的工作标准也好,帮助每一个成员更好地实现成就也好,目的就是为了使团队的工作业绩超过成员个人的业绩,让团队业绩由各部分组成而又大于各部分之和。
  于是,团队的所有工作成效最终会不由分说地在一个点上得到检验,这就是协作精神。
  我们可以看一个生动的例子:一次,联想运动队和惠普运动队做攀岩比赛。惠普队强调的是齐心协力,注意安全,共同完成任务。联想队在一旁,没有做太多的士气鼓动,而是一直在合计着什么。比赛开始了,惠普队在全过程中几处碰到险情,尽管大家齐心协力,排除险情,完成了任务,但因时间拉长最后输给了联想队。那么联想队在比赛前合计着什么呢?原来他们把队员个人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精心地组合:第一个是动作机灵的小个子队员,第二个是一位高个子队员,女士和身体庞大的队员放在中间,殿后的当然是具有独立攀岩实力的队员。于是,他们几乎没有险情地迅速地完成了任务。
  可见团队的一大特色:团队成员一定是在才能上互补的。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的保证就在于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注重流程,使之产生协同效应。
  那么,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这是从松散的个人集合走向团队最重要的标志。
  在这里,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并鼓励所有成员为之而奋斗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向心力、凝聚力,一定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我们很难想象在没有展示自我机会的集团里能形成真正的向心力;同样我们也很难想象,在没有明了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下能形成真正的凝聚力。那么,确保没有信任危机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损害最大的莫过于团队成员对组织信任的丧失。
  第57节:与狼共舞(4)
  那么究竟什么是团队精神?我们可以说就是在企业里有这样一种氛围:能够不断地释放团队成员潜在的才能和技巧;能够让员工深感被尊重和被重视;鼓励坦诚交流,避免恶性竞争;用岗位找到最佳的协作方式;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大家自觉地认同必须担负的责任和愿意为此而共同奉献。
  雁群在迁徙过程中会互相支援、鼓励,很合乎企业团队的合作精神,包括:
  (1)雁会鼓动双翼,鼓舞同伴加速飞行。
  雁群一字排开或V字型飞翔时,由于每只雁会鼓动双翼,鼓舞尾随的同伴,所以群雁的飞行会比孤雁单飞增加71%的飞行距离。
  公司在集体运作时,如果每个人都会相互打气,说些激励的话语,因而就会众志成城,团队的工作效率比单打独斗高。
  (2)每只雁会运用影响力,防止他只雁脱队。
  虽然雁群在迁徙过程中,有时会有雁脱离队伍,但是由于有前一只伙伴的“支撑力”,它很快便能回到队伍。
  集团企业中,偶尔有同仁疲倦,但是由于其他同仁的关怀、勉励,他会再度回到自己的岗位。
  (3)雁群的成员会自动调整及修正角色。
  雁群集体飞行时,一定有一只雁在前面领路,后面的雁群跟着,当带头的雁疲倦了,他会退回队伍中,另一只雁会去取代它的位置。
  企业的成员必须清楚自己及每位同仁的角色定位。每个团队一定有一个领导人,在前领航。当领导人必须退位时,应该效法雁子不再恋战,此时,适合的接班人将立即补位,确保团队正常运作。
  (4)雁会以叫声鼓励伙伴前进。
  雁群中后面的雁会不断地发出声音,以叫声鼓励前面的伙伴继续往迁徙地前进。
  企业团队的前锋部队在作业时,非常辛苦,后勤支援者,应该给予前锋部队精神和物质的鼓励。
  □ 曹彬对付小人
  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为人诚实,宽厚仁义,尤以御将有思而为时人称道,史称“气质淳厚”。其实曹彬对付小人也很有一套办法。
  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任命曹彬为主将,率军征讨南唐,临行前太祖交给他一把尚方宝剑,说:“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接着又问曹彬还有什么要求。曹彬说,请求皇上恩准,调用将军田钦祚担任另一路的前敌指挥官。这一请求弄得部下们莫名其妙,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姓田的既狡猾又贪婪,爱争功名,最讨人嫌的是爱在背后打小报告。这样的人大家躲都来不及,为什么还要把他弄到军中呢?
  曹彬事后曾对心腹言明个中道理:此番南征,任务艰巨,时间要很长,需要朝中群臣的全力支持,自己领兵在外,若朝中有人不断进谗言捣乱,这很有可能坏了大事,而这个田某就极可能是这样的角色;要防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放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派他点用场,分他点功名,堵住他的嘴;再者还有尚方宝剑嘛,不怕他闹事。
  这样一说,心腹才明白曹彬的深远用意,连称高明。故事解读:
  有君子就有小人,这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对付小人一味躲避恐怕不是上策,曹彬将其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办法。应用之道:
  人和动物有些方面是不同的,动物的所有行为都依其本性而发,属于一种条件反射或自然的反应;但人不同,因为人具有思维,他可以经过思考,根据自己当时的需要,做出各种不同的行为选择,例如——当众拥抱你的对手!
  当众拥抱你的对手,这似乎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因为绝大部分人看到自己的对手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若环境不允许或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至少也会保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或说一些让对方不舒服的嘲讽话,可见要拥抱对手是多么难!
  能当众拥抱对手的人往往是站在主动的地位,处于这种位势的人往往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你采取主动,不只迷惑了对方,使对方搞不清你对他的态度,也迷惑了第三者,搞不清楚你和对方到底是敌是友,甚至有可能误认你们已化敌为友;可是,是敌是友,只有你自己心里才明白。但你的主动,却使对方处于一种接招、应战的被动态势。如果对方也不能拥抱你,那么他将得到一个气量太小之类的评语,一经比较,二人的分量立即有了轻重,所以当众拥抱你的对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你都是赢家!
  第58节:与狼共舞(5)
  其次,当众拥抱对手,除了可在某种程度之内降低对方对你产生的敌意之外,也可避免恶化你对对方的敌意,换句话说,为敌友之间,留下一条灰色地带,免得敌意鲜明,反而阻挡了自己的去路与退路;地球是圆的,世界天涯无处不相逢!
  此外,你的拥抱动作,也将使对方失去对你再次攻击的立场,若他不理你的拥抱而依旧攻击你,那么他必定会招致别人的谴责。
  而最重要的是,当众拥抱对手这个动作一旦做了出来,做久了也会成为一种习惯,让你和人相处时,能容天下人、纳天下物,出入无碍,进退自如,这正是成就大业的本钱!
  所以,竞技场上比赛开始之前,比赛双方都要握手敬礼或拥抱,比赛后也是如此,这是最常见的当众拥抱对手的情形。
  事实上,当众拥抱你的对手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能克服心理障碍,你就可以做到,你不妨尝试下面的办法:
  身体上的拥抱,例如拥抱、握手。尤其是握手,这是较普遍的社交动作,你伸出手来,对方好意思缩手不理吗?
  言语上的拥抱,例如公开称赞对方、关心对方,表示你的诚恳,但切忌过火,否则会造成相反的效果!
  为什么强调当众呢?因为你这样做的目的是做给别人看,如果私下拥抱,那不是双方言归于好,就是你向对方投降。当众拥抱,表面上不把对方当敌人,但心底怎么想,谁管得着呢?
  □ 恩威并用
  王子满18岁那天,收到国王赏赐的礼物:一辆灵便的马车,两匹俊美的小马。
  王子非常喜欢这两匹俊美的小马,上前抚摸了,拥抱了,甚至亲吻了,然后问:“这两匹马叫什么名字?”
  国王说:“它们一个叫天使,一个叫魔鬼。”
  王子笑了,这多么有趣!他上了车,亲手扬起鞭子。
  第二年,王子19岁,他从郊外驾车回来,心中一动。
  “我的马,为什么一个叫天使,一个叫魔鬼?”
  慈祥的国王柔声回答:“孩子,你将来要做国王,你需要天使为你服务,也需要魔鬼为你服务。”
  一年又过去了,现在的王子喜欢思索比较艰深的问题:“我既用魔鬼服务,又用天使服务,那么我自己是天使还是魔鬼?”他问内心。
  人性兼具善恶。为了追求至善,也需要有与魔鬼打交道的手段。故事解读:
  你若想在人生的舞台上游刃有余,有时就不得不学习一下野兽,你可以学习效仿狮子与狐狸。因为狮子难保自己不落入陷阶,而狐狸则不能抵抗豺狼。因此,一个有谋略的人必须是既能识别陷阶的狐狸,又是能威慑豺狼的狮子。应用之道:
  上司要赢得下属的心悦诚服,一定要恩威并施。
  所谓恩,则不外乎亲切的话语及优厚的待遇,尤其是话语。要记得下属的姓名,每天早上打招呼时,如果亲切地呼唤出下属的名字再加上一个微笑,这名下属当天的工作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他会感到,上司是记得我的,我得好好干!
  对待下属,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忧虑,他们的起居饮食都要考虑周全。
  所谓威,就是必须有命令与批评。一定要令行禁止。不能始终客客气气,为了维护自己平和谦虚的印象,而不好意思直斥其非。必须拿出做上司的威严来,让下属知道你的判断是正确的,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上司的威严还在于对下属布置工作,交代任务。一方面要敢于放手让下属去做,不要自己包打天下;一方面在交代任务时,要明确要求,什么时间完成,达到什么标准。布置了以后,还必须检查下属完成的情况。
  恩威并施,才能驾驭好下属,发挥他们的才能。当员工的工作表现逐渐恶化的时候,敏感的主管必须寻找发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如果不是有关工作的因素所造成的,那么,很可能是员工个人的问题在打扰他的工作。有些主管对这种现象不是采取“这不是我的责任”而忽视它,就是义正辞严地告诫员工振作起来,否则自己卷铺盖走路;也有些主管一味地规范员工而不针对问题的核心。
  不论如何,如果主管希望员工关心与认同公司,那么,管理者首先要关心员工的问题。因此,上述处理的方式可以说轻而易举,但是无法改善员工的表现。比较合理的方法应该是与员工讨论,设法协助他面对问题,处理问题,进而改善工作绩效。
  第59节:与狼共舞(6)
  □ 东郭先生
  春秋时期,有个东郭先生要到中山国去。
  他早晨起来赶着瘸驴驮着图书在路上走。突然有一只狼跑到他面前,伸长脖子可怜地望着东郭先生,哀求他说:“先生,现在赵简子打猎正在追赶我,我眼看就没命了。如果您肯把我藏到口袋里,救我一命,您的恩德就好像让死者复生,使白骨生肉了,我一定会报答您。”
  东郭先生说:“啊呀!我私藏你这只狼,触怒了赵简子我可是要犯死罪的,他可是赵国的相国。到时候,我连我自己的命都保不住,哪里还能保得住你的性命呢?更不敢指望你报恩!不过,看你怪可怜的,即使有祸我也在所不辞。”
  于是东郭先生就倒出袋子里的书,把狼小心翼翼往袋子里装,前边怕碰了狼的下巴,后边怕窝了狼的尾巴,装了三次才装好。然后把口袋放到驴背上,牵着驴躲到路边。
  不一会儿,赵简子带着一群武士追来了,他看见狼突然失踪就有些怀疑,愤怒地拔出剑来砍断车辕一头,对着东郭先生骂道:“谁隐瞒狼逃跑的方向,就让他和这车辕一样。”
  东郭先生急忙跪在地上说:“我早晨起来迷了路,怎么会知道狼的踪迹呢?您位高权重,我再愚蠢也不会隐瞒狼逃跑的方向。狼的本性贪婪狠毒,作恶多端,您除掉它是大快人心的事呀。再说大路岔道很多,谁知狼从哪条路逃走了。”
  赵简子听了觉得东郭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便掉转车头走了。
  过了一会儿,见赵简子走远了,东郭先生便把狼从口袋里放出来,让它赶快逃命。
  狼得救了,却一点也没有像它承诺的那样报答救命恩人,反而咆哮着对东郭先生说:“现在我饿极了,如果吃不到东西饿死,那还不如死在猎人手里呢。既然你救了我,那就救到底,请把你的身躯献给我填饱肚子吧!”狼说着便扑向东郭先生。东郭先生和狼一边搏斗一边骂道:“你这个忘恩负义的狼,真是丧尽天良,我救了你一命,你不报答我就算了,竟然还恩将仇报!”眼看着东郭先生就快支撑不住了,满头大汗。狼很得意,因为它知道,东郭先生马上就会成为它的口中餐。
  这时有个砍柴的老人经过,他看到这种情形,他立即劝住了狼,问狼:“你为什么要吃东郭先生?”
  狼狡辩说:“是他想把我装到口袋里闷死。”
  老人又问东郭先生:“你为什么要把狼装进口袋里?这好像就是你的不是了。”
  东郭先生把刚才事情的经过对老人讲了一遍,老人这才明白了一切,对狼说:“我不信,这么小的口袋怎么会装下你这么大的狼?”
  狼为了证明自己有理,又钻进口袋让老人看。
  老人连忙把口袋用绳系住,然后拿起手中砍柴的斧头将狼砍死,并对东郭先生说:“对害人的禽兽决不能手软。”故事解读:
  绝不能怜惜像狼一样的恶人,因为他们害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应用之道: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好人,欢迎好人,期望遇到好人,也想让自己成为好人!因为好人不具侵略性,不会伤害别人,甚至有时还会为了别人的利益而让自己吃亏!这种好人岂止用一个“好”字形容得了,简直可以说是一种伟大的人性。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好事难为,好人难当。那么到底做好人是好还是不好呢?
  事实上,要让自己做一个好人还是坏人,这是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而不是由意志可以决定的;换句话说,有人性本善,有人性本恶,而受教育及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性本善的人有时也会呈现恶的一面,而性本恶的人有时也会不那么恶!性格形成的障碍和弱点,并不是想改变就可以改变的,因此对于做好人是好还是不好这一问题,我们只能这样回答:
  做好人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想不做都不行,而做好人也有其人际关系上的价值,做好人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有一点我们要引以为戒:不可滥充好人!
  所谓滥充好人,至少有以下特点:没有原则、没有主见、不能坚持原则的好人,这种人不知是性格因素,还是有意以好人的姿态去讨别人欢喜,反正是对他人有求必应,也不管自己该不该去做;有时候,他也想坚持,可是别人声音一大,马上就软下骨来;因为缺乏原则与坚持,导致是非难分,当事情不能妥善解决的时候,便以牺牲自己来成全大家;他有时也想坏一点,可是还不到坏的程度他就开始自责,检讨自己……
  第60节:与狼共舞(7)
  这种滥充的好人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好好先生”一样,其得到的效应和真正的好人是不同的。好人是有原则的,所以当他人颂赞好人时,往往带着几分敬畏。但滥充的好人则不然,他在人际关系中,往往得到的是“不能担此大任”的评语,而且别人因为深知他的弱点,甚至会算计他、陷害他,得寸进尺,随欲索求,反正他不会反抗,不会拒绝!于是所有人都从他那儿得到了好处,唯独这个滥充的好人一点好处都没有!
  照此看来,滥充好人实在不宜,那么怎样才能判断自己真正是个好人,还是在滥充好人呢?那些滥充好人者应该怎么办?
  前面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自己的行为,因此,滥充好人者可以从以下心理方面试着改变自己:
  (1)了解自己滥充好人的苦果。
  (2)了解拒绝和坚持并不一定会得罪别人,而且还能保护自己。
  (3)学会拒绝和坚持。
  (4)如果自己跳脱不出性格的限制,可请旁人不时暗示你、鼓励你,以强化你不滥充好人的动机和决心。
  既然如此,当你下次面临他人的求助时,当你又再次施舍自己的仁善友爱之时,请考虑一下,你是否真正是一个好人?
  □ 黑熊之死
  狐狸和黑熊有仇,狐狸心里一直盘算着如何除掉黑熊。
  一次,黑熊提出闯一闯蛇岛:动物们反对黑熊的冒险行动。
  黄牛说,蛇岛是去不得的,那儿有毒蛇,一旦被它咬了会没命的。猴子说,它的一个同伴就是在蛇岛上被毒蛇咬伤,毒发身亡的,死得惨极了。鹰说,蛇岛上的毒蛇确实挺厉害,即使我们这些长翅膀的,想对付它们都十分谨慎,一疏忽就有生命危险。
  这时,狐狸说话了,你们全是胆小鬼,毒蛇有毒不假,但在勇士面前,肯定会吓得屁滚尿流的,黑熊是谁!是英雄,胆大心细、勇不可当,只有黑熊才敢向毒蛇挑战,其他动物,全是窝囊废。
  听了狐狸的一番话,黑熊飘飘然,心里舒服极了,一股热血直往上涌。黑熊心想:只有狐狸说了公道话,正确评价了自己的能力和本事,别的动物都不把我放在眼中,这次我偏要去蛇岛,震震毒蛇们,让大家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于是,黑熊来到了蛇岛,众毒蛇发现有一个黑家伙来犯,一齐向黑熊发起进攻,黑熊防不胜防,被毒蛇咬得遍体鳞伤,不多久,毒性发作,瘫倒在地上。
  临死的时候,黑熊口里叨念着:你这比毒蛇还毒的狐狸。
  但是黑熊的醒悟已经迟了。动物世界的动物只知道毒蛇杀死了黑熊,却不知狐狸是杀死黑熊的主凶。
  狐狸听说黑熊葬身蛇岛,哈哈大笑,说,这个蠢家伙,几句好话就给打发了,该死!该死!故事解读:
  黑熊爱听好话,却没注意到好话后边暗藏的凶险,终于送了命。黑熊之死该引起那些爱听奉承话的人的警惕了。应用之道:
  “迷汤”是人性丛林中有些人喜欢使用的一种武器。
  何谓“迷汤”?“迷汤”是指任何让人听后足以神魂颠倒的言辞,也就是一片恭维与赞美之辞。当一个人向另外一个人进行赞美、恭维时,他就是在灌“迷汤”。
  “迷汤”为何如此威力强大、效力无穷呢?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一个独立的自我,除了凡事先想到自我之外,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自信自大的人需要这种肯定,自卑的人更是需要!自信自大的人听到别人对他的肯定,等于为自己的自信自大找到了一种更加强有力的依据。对于这种人,你还真说不得坏话!自卑的人通常条件较差,他更需要别人的肯定,以建立自己的信心,甚至连与事实不符的肯定他都信以为真!所以,“迷汤”人人爱喝,表面说不爱,心里却很喜欢,有的人喝了眉开眼笑,有的人则表情严肃,甚至发起脾气来,可是等你走开,他便笑了。
  由于“迷汤”是用人性的弱点煎熬而成的,所以几乎无往而不胜,在历史故事中,有很多根本无德无才之人,他们却身居高位,就因为他会对皇帝灌迷汤。很多其貌不扬的人娶的竟是如花似玉的美人,其中有的也是因为会灌迷汤。现代官场,有些人也使用这种手段来应对上级,因此他们升官如坐电梯。
  第61节:与狼共舞(8)
  但使用这种武器也会带来后遗症,当你灌迷汤一再得逞时,就会养成一种习惯,你每天都要钻研灌迷汤的技巧,而荒疏了本身实力的提升,甚至得到“马屁精”的封号,到了这个地步,你的福气就转而为祸了。而且也总有在喝足迷汤之后而清醒过来的人,这种人会对你灌迷汤的技巧另眼相待,这一点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
  大体来说,迷汤人人爱喝,适度地、巧妙地给别人灌灌迷汤,也是人性丛林中的生存之道!
  不过,在这里也必须提醒你,迷汤是补药,但也是毒药,它不一定很补,可是其毒却是天下之至毒,意志力、自省力较差的人,还会上瘾,一旦不喝就全身不对劲,而这时危险就来了,这危险不是必然,但绝对有可能出现,比如:
  (1)喜欢喝迷汤,则必然会对灌迷汤者产生信任的感情,看不到、也不在乎他的缺点,若他对你另有所图,成功率会很高。
  (2)迷汤有些是虚假的内容,你若喝了,会影响你的自我评价,促使你做出于己不利的事情。
  (3)迷汤有麻醉的作用,让你感受到一种虚幻的快乐,并且影响判断的品质。
  所以说,人间至毒是“迷汤”,兵不厌诈,在人性丛林里,人们也是无所不用,所以当你看到别人给你灌迷汤时,冷静地加以思考吧,如果你听了感到快乐,这正是对你的一种警讯!
  □ 小耗子、小公鸡和猫
  有一只小耗子什么也没有见识过,真没想到差一点儿被人逮住。下面是它向它的母亲叙述的历险记。
  “我在翻越了国境的山脉之后,快步地奔跑着,自由自在极了。这时,有两个动物,忽然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动物模样和蔼、厚道、亲切,而另一位则显得焦虑不安,好动好嚷,它的嗓子尖而刺耳,头顶上还长着一块肉,它的胳膊使它能向空中腾起,尾巴上的羽毛展开,就好像要飞起来一样。”小耗子向它母亲描述的,原来是一只小公鸡,可是这只小公鸡却被描绘成了一只来自于美洲的动物。
  小耗子继续说道:“它用胳膊拍打自己的两肋,发出了巨大响声,虽然众神保佑,我也称得上是一名勇士,但是在这样的噪声前,我还是害怕得一边在心里诅咒它,一边赶紧溜走了。要是它当时不在,我就可以和那个看上去非常和蔼的动物,交上朋友了。它和我们一样也长着柔软的毛,身上长斑纹,长尾巴,对人恭敬,看人时眼神谦虚,但目光却炯炯有神。我想它一定和我们耗子很友好,因为它耳朵的样子,跟我们很相像。当时我正想走上前去和它说话,但就在这时,那个动物发出的一声巨响,把我吓跑了。”
  耗子母亲回答说:“我的孩子,这个和蔼的家伙是只猫啊,这家伙长着一个虚伪的脸蛋,但心肠恶毒,想加害你的所有亲人。但是,另一个动物却完全相反,不仅不会加害于我们,而且到了某一天,还可能成为我们的美餐。至于猫呢,它们是靠吃我们来过日子的。在你的一生中你必须注意,千万不能以貌取人。”故事解读:
  人不可貌相。事物的外在表象与其内在本质常常是不同的,有时恰恰相反,不要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要学会透过表象辨认事物的内在本质。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能以貌取人。应用之道:
  很多攻击型的人并不会将他们的敌意直接写在脸上,这些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会表现出他们的敌意,反而装出一副很友善的样子,让人产生错觉。这种人一般其实是比较胆小的,所以,他们通常较不会太明显地将他们的敌意表现出来,他们通常不敢大胆地表现出不满,是因为他们害怕因此触怒他人。
  如果他们看起来友善,他们就可以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辩解,说他们并不是故意要去害人,因此也比较不会和他人起正面冲突,因为和他们正面起冲突对他们比较不利,在大家都还看不出来他们的居心叵测时,他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地去陷害别人。
  这种伪善型的人,他们在说话时,往往语气平和,面带微笑,不过,事实上,当他们看到别人被他们所玩弄,或是被他们的话或动作给弄得哭笑不得时,他们真是乐得不可开交,他们其实胆子很小,不过也很坏,所以,根本不值得对他们太好,他们的所作所为通常是故意的,明知他们的做法会令别人不愉快,他们就是以此为乐,对付这种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以牙还牙,千万不能示弱,否则将永远被他们玩弄于股掌。
  第62节:与狼共舞(9)
  □ 害人与防人
  渔夫很早就起来去赶海,在黎明的微光中,他已经站在没膝的海水中,把捕捉到的海鲜熟练地扔进大篓子里并带回家。
  就这样,在离大海不远的渔夫家里,一只牡蛎遇到了几条鱼。它们被扔在地上,喘着粗气,脸色十分难看。
  “哎,我真害怕,在这儿我们都得死,真没有办法呀!”牡蛎从来没有这样忧伤,它望着同伴们低声地说。
  这时,一只老鼠从这儿经过。这只老鼠对自己的健康十分得意。
  牡蛎准备利用这从天而降的唯一机会。“老鼠,请您听着,您的心肠这么好,肯定能把我带到海边去吧?”
  老鼠看了牡蛎一眼。他可不是傻瓜,不能不想到,这个牡蛎又漂亮又肥大,一定有许多可口的、富有营养的精肉。
  “马上就行动!”老鼠回答,他已经决定要吃掉牡蛎,“不过,为了把你带到海边,你得把壳张开一点。你的壳紧闭着,我怎么带你走呀!”
  “哦,听你的!”牡蛎同意了。但是,他十分警惕地半张半开,因为,牡蛎也不是傻瓜。
  老鼠立刻伸过嘴巴就咬。尽管他的行动迅速,但牡蛎事先就预料到了这一步,一下子就夹住了老鼠的脑袋。
  老鼠疼得吱吱叫。这叫声传到猫的耳朵里,猫立刻跑过来,捉住了老鼠。故事解读: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在伤害别人之前,要想到别人也会同样伤害我们,最好的原则就是:既不想伤害别人,也不让别人伤害自己。应用之道:
  如果你和某人只是普通朋友,虽然也一起吃过饭,但还谈不上交情;如果你和某人曾是好友,但有一段时间未联络,感情似乎已经淡了……
  如果这样的人突然对你热情起来,那么你应该有所警觉,因为这种行为表示他可能对你有所图。之所以用“可能”这两个字,是为了对这样的行为保持一份客观,避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误解对方的好意;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他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因为你的言行而对你产生无法抑制的好感,就像男女互相吸引那样;不过这种情形不会太多,而你也要尽量避免这种联想,碰到突然升高热度的友情,只有冷静待之,保持距离,才不会被烫到。
  从自己本身的状况检查这突然升高热度的友情真的有没有“危险”之后,你的态度仍要有所保留,因为这只是你的主观认定,并不一定正确,所以面对这突然升高热度的友情,你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推不迎。“不推”是不回绝对方的“好意”,就算你已经看出对方的企图也不要立即回绝,否则很可能立即得罪一个人;但也不可迫不及待似地迎上去,因为这会让你抽身不得,抽了身又得罪对方,把自己变得很被动;不推不迎就好比男女谈恋爱,回应得太热烈,有时会让自己迷失,若突然斩断“情丝”,则会惹恼对方。
  2.冷眼以观。“冷眼”是指不动情,因为一动情就会失去判断的准确性,此时不如冷静地观看他到底在玩什么把戏,并且做好防御,避免措手不及。一般来说,对方若对你有所图,都会在一段时间之后就“图穷匕现”,显现他的真目的,他不会跟你长时间耗下去的。
  3.礼尚往来。对这种友情,你要“投桃报李”,他请你吃饭,你送他礼物;他帮你忙,你也要有所回报,否则他若真的对你有所图,你会“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被他牢牢地控制住;想要临事脱逃?恐怕没那么容易。
  要记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 陈平遇险
  陈平在当初投奔汉王刘邦的时候,曾发生过一宗险事。
  那是春夏之交的时节。一天中午,天空灰蒙蒙的,碧绿的田野一片寂静。这时从楚王项羽的军营里走出一个人,身穿将军服,佩带一把宝剑,警戒地四下看着,顺着田间小路,急匆匆地向黄河岸边赶去,这个人就是陈平。他偷渡黄河去投奔汉王刘邦。
  陈平赶到河边,轻声叫来一艘渡船。只见船上有四五个人,都是粗蛮大汉,脸上露出凶相。当时陈平早已觉察到,上这条船有些不妙,但又没别的去路。他担心误了时间,楚兵会很快追赶上来,只好上了船。
  第63节:与狼共舞(10)
  船只慢慢离开了岸,陈平总算松了口气,但他敏锐地观察到,船上这几个人窃窃私语,相互递着眼色,流露出不怀好意的举动。
  “看来是个大官,偷跑出来的。”
  “估计他怀里一定有不少珍宝和钱,嘿嘿。”
  坐在舱内的陈平听到船尾两个人这样低声议论,并发出阴险的笑声。他不禁有些紧张,心想:“他们要谋财害命!我身上没有什么财物和珍宝,我只是独夫一个,只有一把剑,肯定敌不过他们。如何安全地摆脱危险的困境呢?”
  这时船到了河中央,速度明显地减缓了。
  “他们要下手了,怎么办?”陈平在上船时已考虑了一计策。
  他从船内站起来,走出船舱说:“舱内好闷热啊!热得我都快要出汗了。”
  陈平边说边佯作若无其事地摘下宝剑,脱掉大衣,倚放在船舷上,并伸手帮他们摇船。这一举动,出乎他们的预料,使他们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陈平很用力地摇船。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天闷热,看来要来一场大雨了。”说着,又脱下一件上衣,放在那件外衣之上。过了一会儿,再脱下一件。最后,他索性脱光了上衣,赤着身子,帮他们摇船。
  船上那几个人,看见陈平没有什么财物可图,就此打消了谋害他的念头,很快把船划到了对岸。故事解读:
  陈平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他一介文士的身份,不论是向船家极力辩解还是凭一时血气之勇拔剑与船家展开搏斗,恐怕都难以逃脱被船家杀害的结局。陈平能在这紧张的瞬间想出办法,不露声色地把危机消解于无形,不愧为刘邦手下的一大谋士。应用之道:
  丛林里的生态圈似乎是天定的,强与弱,谁都不可能去改变。但人类社会却不同,人类固然也有先天的强与弱以及后天的强与弱,但因为人类有智慧,可以通过学习以及经验的积累,在人性丛林里巧妙地获得生存的机会,并进而为自己争取利益。
  有一个法则是值得在人性丛林里进出行走时参考的,那就是遇强则示弱,遇弱则示强。
  人不太容易去改变自己条件的强或弱,但却可以用示强或示弱的方式,为自己争取有利的位置。
  “遇强则示弱”的意思是:如果你碰到的是个有实力的强者,而且他的实力明显高于你,那么你不必为了面子或意气而与他争强,因为一旦硬碰硬,固然也有可能摧折对方,但毁了自己的可能性却很高。因此不妨示弱,好化解对方的戒心。以强欺弱,胜之不武,大部分的强者是不做的。但也有一些具有侵略性格的“强者”欺负“弱者”的习惯,因此示弱也有让对方摸不清你的虚实,降低对方攻击有效性的作用,一旦他攻击失效,他便有可能收手,而你便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并反转两者态势,他再也不敢随便动你。至于要不要反击,你要慎重考虑,因为反击时你也会有损伤,这个利害是要加以评估的。何况还不一定可击败对方,“存在”才是主要目的。
  “遇弱则示强”的意思是:如果你碰到的是实力较你弱的对手,那么就要显露你比他“强”的一面,这并不是为了让他来顺从你,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优越感,而是弱者普遍有一种心态,不甘愿一直做弱者,因此他会在周围寻找对手,好证明他也是一个“强者”,你若在弱者面前也示弱,正好引来对方的杀机,徒增不必要的麻烦与损失。示强则可使弱者望而生畏,知难而退。所以,这里的示强是防卫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因为侵略也必为你带来损失,若判断错误,碰上一个“遇强示强”的对手,那你不是很惨吗?
  人群中没有绝对的强与弱,只有相对的强与弱,也没有永远的平衡。国与国之间不易做到此点,但人与人之间却不难做到,只要你愿意,也不论你是弱者或强者。“遇强示弱,遇弱示强”,只是其中一种方法罢了。
  □ 小心挤出帐篷
  在一个寒冬的夜晚,有位阿拉伯人正坐在自己的帐篷里,只见门帘被轻轻地撩起,他的那头骆驼在外面朝帐篷里看。
  阿拉伯人很和蔼地问它:“你有什么事吗?”
  骆驼说:“主人啊,我冻坏了。恳求你让我把头伸到帐篷里来吧。”
  第64节:与狼共舞(11)
  大方的阿拉伯人说:“没问题。”
  骆驼就把它的头伸到帐篷里来了。过了不久,骆驼又恳求道:“能让我把脖子也伸进来吗?”阿拉伯人也答应了。骆驼于是把脖子也伸进了帐篷。它的身体在外面,把头很不舒服地摇来摆去,很快它又说:“这样站着身体很不舒服,让我把前腿放到帐篷里来,也就只占用一小块地方。”
  阿拉伯人说:“那你就把你的前腿也放进来吧。”这回阿拉伯人自己就挪动了一下身子,腾出了一点地方,因为帐篷太小了。
  骆驼接着又说话了:“其实我这样站着,打开了帐篷的门,反而害得我们俩都受冻。我可不可以整个站到里面来呢?”
  主人保护骆驼就好像保护自己一样,说:“好吧,那你就整个站到里面来吧。”可是帐篷实在是小得可怜,他们两个是挤不下的。骆驼进来的时候说:“我想这帐篷是住不下我们两个的,你身材比较小,你最好站到外面去。这样这个帐篷我就可以住得下了。”
  骆驼说着推了主人一下,阿拉伯人就这样被挤了出去。故事解读:
  得寸进尺的要求是没有止境的。与其最后自己被挤到了帐篷之外,不如搭个大一点的帐篷或者预先订好协议,规定好这个帐篷该怎么住。应用之道:
  一味的忍让很容易让人感觉到这是你软弱的表现,一个软弱的形象很容易被人瞧不起,进而导致在以后的交往中容易被更多的人轻视、欺侮。有的人确实是性格上天生温和、善良,但要注意从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利益出发。心里要清楚,对什么人可以忍让,对什么人却不能忍让。如果你的忍让带着点“讨好”的味道,那就更大错特错了。靠忍让去换得别人的好感,大部分情况下是适得其反。除非你遇到一个非常善良的智者或者和你一样喜欢一味忍让的人。
  一味的忍让还容易让人没有主见,分不清是非。在忍让的同时,总会在是非问题上作些妥协,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有些时候自己也搞不清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果在原则问题上一再忍让,有时会害了自己。犯了错误,甚至以身试法,自己还蒙在鼓里。
  一味的忍让很容易压抑自己,放纵别人。很少有人能非常轻松地、愉快地一再忍让别人。大多数情况下,在心里总要作一番斗争。忍让的次数越多,越是痛苦。这种压抑的心情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最大的不利是损害健康。同时也放纵了别人,其实也是“害”了别人。一般来说,别人是不会把一再忍让当做适可而止的信号,相反却容易得寸进尺。妻子对丈夫越轨行为的一再忍让,只会使丈夫为所欲为,变本加厉,甚至他会某一天突然认为这是正常的。母亲对儿子不良行为的一再忍让,会使不懂事的孩子误入歧途。一再忍让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不可收拾,让人后悔不已。
  喜欢一再忍让的人要学着改变一下,应该告诉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要警醒一下别人,或在关键时候予以回击。对于一些善意的玩笑,一时过火的行为,忍让一下可以显示你的涵养,但对于那些一贯性的、污辱性的甚至无赖性的侵犯,忍让就等于绵羊投降于恶狼面前。这时候需要的是反抗。当然在此之前不妨先警示一下对方,以示你的风度。即使你也知道反抗的结果可能断绝来往,甚至付出更惨重的代价,你也得奋力去做。即使你力不从心,或者可能遭来更大的侵犯,你也得坚强地去做,因为结果往往是邪不压正。不管结果如何,你要从维护自己的形象出发,从拯救一个丑恶的灵魂出发,给予迎头痛击,代世界教训一下坏人,让他知道,该如何尊重人。
  □ 做人别太简单
  从前,有个国家的国王收到了邻国国王送来的一个美女,他非常喜欢这个美女,终日和这个美女厮守在一起,渐渐冷落了皇后。
  然而皇后并没有对那个美女表现出丝毫的怨言,相反地,她非常关心这个新人的生活起居。宫中有进贡来的珍宝、丝绸,她都先让这位新人挑选,宫室里的卧具,她都吩咐下人按照这位新人的喜好去布置,而且她经常和这位新人聊一聊家常,彼此之间亲热程度就像亲姐妹一样。大家都说,看皇后多贤德呀,她对这个新来的美人简直比对我们的大王都好。
  第65节:与狼共舞(12)
  国王对她的皇后说:“嫉妒是女人的天性,现在你明知道我宠幸新人,却丝毫也不妒忌,而且对新人的宠爱远远胜于寡人,这真是难得呀。皇后,你真是难得呀。皇后,你真不愧是后宫的表率呀!”
  皇后看到宫内的人包括国王都认为她是一个贤德而又毫不嫉妒别人的人,就放心地对新人说:“我们大王非常喜欢你的美貌,所以才整日和你在一起,可是你知道吗,大王私下里告诉我,他不喜欢你鼻子。如果下次你再见到大王,你一定要遮上你的鼻子,这样大王就会更喜欢你了。”
  新人早已把皇后当作自己的亲姐姐一般看待了,对她的话当然深信不疑了。于是,每当新人和国王在一起的时候,她就会掩上自己的鼻子,国王对此非常奇怪。
  这一天,国王和皇后在一起,他对皇后说:“新来的那位美人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见到寡人都要把鼻子遮掩起来。”皇后装作神秘地对国王说:“臣妾知道这是为什么,只是不好讲出来。”国王说:“即使不好讲,你也要向寡人说明白,寡人赐你无罪。”
  皇后对国王说:“她好像是讨厌大王您的口臭啊!”
  国王听了这句话,勃然大怒,让侍卫把美人的鼻子给割了下来。故事解读:
  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应用之道: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荀子在论人性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性质如果看来是善的,那是他努力装扮成这样的,人性本来就是恶的。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的确要谨慎小心,对人不妨考虑一些防范对策,预防万一,否则待事情发展到糟糕程度时就为时晚矣。
  一般人都不喜欢谋略意识强烈的人,也就是心眼太多的人。然而,在现实社会里,欺骗、狡诈的人不能说没有。大到国家之间的争端,小到个人之间的利害关系,这种欺诈无处不在。因此,与其说欺瞒他人的不正当行为太卑鄙,倒不如说吃亏上当的人太单纯、太大意。
  人生从某种角度看也是一场战争。在这种战争中,为了求生存,必须要有慎重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这样才不至于上某些人的当,吃大亏。当然,为人并不需要自己去欺骗别人,但是,社会上鱼龙混杂,有许多陷阱、圈套,必须小心提防。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朋友应该提防呢?
  《庄子》中指出:“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就是说,因利害关系相结合的人,在遭遇困难逆境时,很容易背弃对方。与此相反,“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以天属者”是指彼此结合的关系建立在极为信赖的基础上,这种朋友关系即令在逆境中,也会经得起考验,彼此相互帮助,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而因为利害关系结合的朋友,早晚会中断。比如在商业关系中,许多朋友只是生意场上的朋友,因此,当你飞黄腾达时,这些人都会奉承你,沾你的光。而当你一旦失势,这些人便会抛弃你,另攀高枝了。这种事在官场和生意场上都很常见。
  生活中的朋友也是如此。有些人交朋友只知道利用别人,而自己却很少为别人做些事情。这种朋友关系,很难维持长久。因此,交友时一定要慎重,尤其是那些有利害关系的朋友,交往时更要小心谨慎,保持距离。
  □ 人情投资要从长计议
  在俄罗斯有这样一个令人好笑的故事,说是克洛夫有一次在打猎的过程中,没有打到一件猎物,而又饥肠辘辘,这时邻近的农夫索斯基宰了自己家的鸡与他一起进餐,克洛夫感激不已。然而到了第二天,有一群人说是索斯基的好朋友来到克洛夫家要他请吃饭,克洛夫面子上过不去就只好热情招待。谁知第三天,又来了一群人说是索斯基好朋友的好朋友同样要克洛夫请他们吃饭,克洛夫十分不满就表面上答应他们,许久以后上了一大碗无滋无味的汤给他们喝,这些人觉得滋味不对,忙问克洛夫这是什么汤,克洛夫回答说,这是索斯基宰的那只鸡炖的汤的汤。这些人终于悻悻而去。故事解读:
  我们知道,在日常交往中,人情总是要有的,但是像索斯基那样的朋友,刚有了一点交情就要拚命用完的人确实是太目光短浅了。因为做人情,就好像你在银行里存款,存的越多,存的时间越久,红利越多。应用之道:
  你送朋友一个人情,朋友便欠了你一个人情,他是定要回报的,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有人会觉得,这样一往一来,仿佛商品买卖,我给了你钱,你就必须给我商品。
  其实不尽然。人情的偿还,不是现场的交易,钱物两清,咱们两讫了,那样太没人情味,你不欠他,他不欠你,他日你去找他,他凭什么给你面子?所以,人情的偿还必须有机会,否则交情变成交易,你与朋友的脸上都挂不住。等机会即是等于无限期。
  对你来说,你完全可以不给朋友机会,且让他的回报无期限下去,这样一来红利必当可观。
  要想得到可观红利,必须学会不夸张、不张扬。
  为朋友做了事,送了人情,等到大功告成,他便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简单地说成复杂的,小事说成大事,生怕人家忘了。
  好比有一个人,他帮朋友解决了借贷难题。以后,他每次碰上朋友,聊着聊着就到了这个话题上,说上一两个小情节,以说明他的本事有多大。久而久之,他的朋友怕他了,见了他就远远地躲开。
  这叫赔了夫人又折兵,人情送足了,却因人情的善后问题而功亏一篑。没有朋友会因为你不说,就会忘记你送的人情,多说反倒无益。人家可能尽快地还你一个人情,之后会敬而远之,即使你再有能耐,朋友亦会另请高明。
  所以,做足了人情,给够了面子,你该坐享其成,不要夸大其辞,最好不夸功,甚至不认账。不认账,只是你不认,并不等于朋友不清楚。一旦时机成熟,这些人情就会像出嫁的闺女一样,都会回到自己的娘家来。
  第66节:藏巧于拙(1)
  第七章 藏巧于拙
  □ 呆若木鸡
  从前,有一种名叫斗鸡的赌博游戏,这种游戏在各国的宫廷里十分流行。帝王将相们在酒足饭饱以后,无所事事,常常用斗鸡来消磨时光,比赛输赢,从中取乐。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特别爱好斗鸡的赌博游戏,他虽然也饲养一些斗鸡,却因为驯养得不好,总是失败。于是齐王便下令张榜招募驯养斗鸡的能手,纪沽子是一个专职驯养斗鸡的专家,远近闻名,他应招去给齐王驯养斗鸡。
  纪沽子驯养斗鸡十天,齐王便迫不及待地催问说:“驯养成了吗?”
  纪沽子回答说:“还不行。这鸡没有什么本领却很骄傲,仗着傲气,跃跃欲试。”
  又过了十天,齐王又问:“怎么样?现在成了吧?”
  纪沽子说:“还不行啊!它听到其他鸡的叫声,见到其他鸡的影子,反应得特别迅速。”
  齐王说:“怎么,反应迅速还不好吗?”
  纪沽子说:“反应迅速,说明它取胜心切,火气还没有消除。”
  又过了十天,齐王再一次问道:“怎么样了?现在难道还不成吗?”
  纪沽子说:“现在差不多了。别的鸡虽然鸣叫着向它挑衅,它好像没听到似的,神态自若,毫无变化。不论遇到什么突然情况,它都不惊不慌,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好像木头做的鸡,它已具备了斗鸡的一切特性了!别的鸡看到它这副模样,没有敢与它斗架的,遇到它掉头就逃跑。”
  齐王把这只斗鸡带到斗鸡场上,果然每斗必胜。故事解读:
  有的时候,大智若愚,将胜负置之度外恰恰可以取胜,成功之道在于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应用之道: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些很有学问和修养、心里明白的人,表面却显得愚钝,既不与人勾心斗角,也不用心算计。正由于这样,一些无知的人反倒取笑他,背后议论他,并自以为聪明得计。
  其实,大凡大智慧、大聪明之人,他们都胸怀坦荡,胸襟豁达,明白大道理,对于身边琐事一目了然,当然用不着处处用心,或者甚至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与人斤斤计较。因此,他们心中总是很安逸,行为也总是很超脱。这好像就是“绝圣弃知”。
  而那些只有一点小聪明的人却正好相反。他们喜欢察颜观色,见缝插针,无孔不入。这种人要是谈大道理,便气势汹汹,咄咄逼人;谈具体事儿,便婆婆妈妈,絮絮叨叨,没完没了。他要是和别人打上了交道就老是纠缠不清。然而,他长于勾心斗角,鸡蛋里可以挑出骨头,没有事儿也可找出是非来。
  第67节:藏巧于拙(2)
  也有的人善于伪装,见人一脸笑,一副慈眉善目;有的人当面很热情,很义气,背后却在设陷阱,下决心陷害朋友;有的则把心思埋得不露蛛丝马迹,让人觉得他高深莫测。
  这样的人,表面上很厉害,但内心里很虚弱。遇上小小的风波,他就惴惴不安,因为他心目中只有自己那耿耿于怀的私利。碰上大危险,他便感觉自己完蛋了,或牺牲朋友以求自保,或者神思恍惚,一点主张都没有。
  一旦形势有利,他们就很猖狂。他们发动进攻时,就像利箭一样迅速、猛烈。因为,他们时刻都在窥伺别人的纰漏,以求满足自己的进攻欲与征服欲,并因之使自己获得好处,证明自己聪明、有水平。
  他们要留神什么时,就像发过誓一样,咬紧牙关,三缄其口。实际上他们是在等待时机,以求在合适的时候进攻他人。
  空洞的东西永远只是空洞的,与事实不相依属。不过有一点却很明确:从造物主那里得到自己的身体。生命来到世界上,有了形体,就不应参与人世间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争斗,并在这种争斗与倾轧中了结自己的一生。如果人们任其与外物互相戕害、互相折磨,任其如脱缰的野马一样走向生命的尽头,而没有办法克制自己,那么,生命不是太可悲了吗?
  □ 流浪汉
  有一个愣头愣脑的流浪汉,常常在一个市场里走动。市场里有很多卖菜的,还有卖水果的,一天人来人往的,有很多人。由于那个流浪汉经常来这里,说起话来总带一些傻气,大家都以为他是傻瓜,因此很喜欢与他开玩笑,并且想出不同的方法捉弄他。
  市场里常常有一些人想看他到底傻到什么程度,于是便在手上放了两枚硬币,一个五元的和一个十元的,让流浪汉来挑一个拿走。流浪汉对着这两枚硬币,思考了半天,最后选择了五元的硬币拿走。
  那些捉弄他的人,看到他竟然傻到连五元硬币和十元硬币都分不清楚的程度,大家都捧腹大笑。从此,那些人只要每次看他经过,都用这个手法来取笑他,而他倒觉得也很开心,能够见到大家笑,他以为是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于是,每次让他挑硬币的时候,他从未让大家失望过,每次都会拿走五元的硬币。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善良的老妇人看他可怜,每次都被人欺负,便决定帮他,就叫住他说:“我教你怎样区分五元和十元,以后他们再取笑你,你就拿十元的让他们看看。”
  流浪汉露出狡黠的微笑对老妇人说道:“不,谢谢您,我知道怎么区分,我如果拿十元的话,他们下次就不会再让我挑选了。”
  老妇人听到他的话才知道:他并不傻,而是那些人傻。故事解读:
  为了生存,人们常常绞尽脑汁,机关算尽也未必能够如愿;大智若愚,有时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应用之道:
  “精明”这个词,在上海话中另有一个相应的字眼叫“门槛”,上海人对处事精明过人者往往称之为“门槛精”。反之,则是“门槛不精”。然而,何谓“门槛精”,又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与此同时“精明”而不聪明又是不少外地人对一部分上海人的评价。然而,这种不聪明的“精明”,实在算不上是真正的精明。
  那末,什么是真正的精明呢?若干年前,在一个特殊的场合,一位阅世很深的老人告诉我们,世间各色人等,其精明与否的程度大略可分为四个等次、四种类型。
  第一个等级是外相敦厚,对人处世绝不以精明自居,甚而让人感觉有些傻乎乎,但骨子里却是十分精明者。这种人,往往让人产生一种高度的信任感。这种精明,是最高层次的精明,所谓“精明不外露”,以及“大智若愚”,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等级是让人一眼看去就感觉浑身透着精明,而内底子也确实相当精明的人。但“精明外露”已非上品,不免让人处处防范,其“精明”的效果也就有限,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等货。
  第三个等级是本身既无多大能耐,看上去也就是傻冒一个,正因其内外都“傻”,本人既无“自作聪明”之举,他人对其也全不设防,进而有不忍欺之者,故尚可安居三等。
  第68节:藏巧于拙(3)
  第四个等级是看上去一脸“精乖”相,亦往往自认为精明过人,骨子里却愚不可及者。此等角色人见人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是为末等。
  以上四色人等,又并非一成不变,如第二等者,一旦“精明”过头,聪明反被聪明误,往往会沦入末等而不复;而原为第三等者,如能在世事磨炼中逐渐悟出人生真谛,则摇身一变而跻身头等行列者亦不乏其人。
  □ 左公下棋
  晚清重臣左宗棠十分喜欢下象棋,而且棋艺超群,罕遇对手。
  再过两天,左公就要带领大军前往新疆剿匪。他想离开京城一去又是两三年,于是着一身便服到街上走走,看到一个老人正摆着棋局,身后立着一招牌,上书:“天下第一棋手”。左公觉得此人太过狂妄,立即上前挑战,哪知道老人招招不敌,连连败阵。左公洋洋得意,命老人收起那块招牌,不要再丢人现眼。
  两年后,左公新疆平乱归来。见老人居然还把牌子立在那里,心里很不高兴。便又去跟老人较量,可这一回竟然连战连败,没有还手之力。左公不服气,第二天再去,仍然被杀得落花流水。左公很惊讶老人的棋艺何以比两年前要高超许多?
  老人笑着说:“两年前,你虽着微服,但我一看就知道你乃左公也,且你即将远征,因此让你赢我,好使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你已凯旋归来,我就不用再客气了。”
  左公心服口服。故事解读:
  该让则让,该行则行。聪明的人每走一步棋都会顾全大局,不会只看着眼前的利益而全盘皆输。应用之道:
  很久以前就流传着这么一句古语:“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是人性丛林里的金玉良言,如果你谨记在心,并且诚恳实践,就一定会履险如夷、获得成功。
  所谓识时务,是指了解客观环境的变化,并妥善地应对其变。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复杂多变,从求得生存的观点来看,识时务有两种用意。
  第一种是防患于未然,并且捷足先登。也就是说,你必须时时注意环境的变化,并搜集别人的看法,研究判断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这样便可避免伤害的产生,并比别人早一步行动,先期获取利益。不管是在商界,还是在政治圈里,认清时务都十分重要。而事实说明,成功人士都是识时务者,醉生梦死的人很少能够成功。
  第二种是通权达变,转危为安。也就是说,在面临危机时,你必须评估各种处理方式对你的影响,并采取对你最为有利的决定,而“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最常被人使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为何如此?因为绝大多数人缺乏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眼光,所以才会碰上危机,而又因为种种顾忌而弄得鼻青脸肿。此时,“识时务”三个字才越发显出它的价值。能识时务者才能转危为安,也才是俊杰,古人之论,真是务实!
  不过,最值得一论的不是如何以智慧去化解危机,而是如何体察利害关系,这也就是通权达变,转危为安的识时务的精义。而它的最高指导原则便是——只要能解决问题,使自身的利益获得保全,所有解除危机的办法都可以考虑!
  一般人在面临危机时除了考虑到本身能力之外,也常考虑到面子、身段等。事实上,这两样东西只有在太平时代才有价值,当生死存亡的关头到来时,这两样东西便不值半文,甚至成为负担、讽刺了。因为,当自身失去了存在,面子、身段也都将随风而去,并且为人所淡忘。因此一个人性丛林的战士必须了解,结果比过程更重要,为了结果,过程可以委屈一些。这正是处世的柔性与应付危机的灵变,能变就能通,就能生存!
  □ 不必要的麻烦不要惹
  李〖FJF〗?NB165?〖FJJ〗是唐代初年的大将,原名徐世〖FJF〗?NB165?〖FJJ〗,参加过瓦岗军,失败后投奔唐朝,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单名〖FJF〗?NB165?〖FJJ〗。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FJF〗?NB165?〖FJJ〗任司空,为人机巧,行事谨慎。
  高宗李治想立太子,由于王皇后没有儿子,武则天却有,便向大臣们征求意见。
  尚书有仆射褚遂良提议说:“王皇后是世家之女,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先帝临终前拉住陛下的手对大臣们说:‘我的好儿子好媳妇,现在托付给你们了。’臣听到过这话,至今如在耳畔,没有听说王皇后有什么过错,怎么能轻易将她废除了呢?陛下如果一定要变更皇后,恳请好好选择天下的望族,何必要选武氏呢?武氏曾经跟随过先帝。这是众所周知的,天下众人的耳目,怎么能遮挡得住呢?”
  第69节:藏巧于拙(4)
  韩瑗、来济也上书李治,力主不选武则天,但高宗听不进去。
  后来,高宗问李〖FJF〗?NB165?〖FJJ〗的看法,李〖FJF〗?NB165?〖FJJ〗生性乖巧,心想在这个关键时刻超越自己本分发表意见,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废立皇后成功与否,都与性命有关。同意废除王皇后,要是不成功,就将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废除王皇后,如果武则天被选中,无疑是自投罗网。
  李〖FJF〗?NB165?〖FJJ〗左思右想,含糊其辞地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么必要问外人呢?”
  高宗听了这话便下定决心,将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马上废除王皇后和肖淑妃,下令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任用大臣许敬宗排斥打击不同意拥立她为皇后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一批人,或者被贬逐,或者被诛杀。李〖FJF〗?NB165?〖FJJ〗却因为应付巧妙,避免了祸及自身,并且受到重用,负责审理长孙无忌等人的案子。
  李〖FJF〗?NB165?〖FJJ〗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含糊其辞的回答,避免了杀身之祸,可谓方圆高手。故事解读:
  事不出位,要求说话办事不要超越自己的名分和地位,该说该做什么,不该说不该做什么,都以自己的职责为限,谨慎稳重,这是处世精明老练的表现之一。不要多加卖弄,招来引火烧身的命运。应用之道:
  没有人愿意做个真傻的人,但人生在世,许多时候逼得你不能不去做这样的一个傻人。
  傻人对许多事是不过心的。傻人缺乏精明人的一些算计和设想。算计和设想虽是好事情,可好事情的另一面常常就是陷阱,就造成人的过失。而傻人缺乏那样的算计,也就避免了那样的过失,无所谓陷阱可言。
  傻人往往也不会过分注意身边的潜在危险和可能要失去的东西。所以他往往对事物并不主动地出击,这样反而不会使危险扩大,做到了顺其自然。傻人的天性里含有一种自然的忍让、宽容和视而不见,他做到了一种精明人很难做到的事情,“有得有失”对于傻人是都不计较的。
  傻人由于自身的特点,目光往往是不够尖锐的,这样他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挑剔。一个不去挑剔生活和别人的人,是幸福的。
  傻人可以让许多事情都过去的态度,正是精明人以为的天下最高明的境界,当然也就最难忍受。而傻人却不管这一套。不说什么已经做到了。因此,在生活里,只有傻人活得最痛快、最轻松,似乎也就最完备。精明人是看不起傻人的,他们防止自己做傻事,每一步都希望迈得很精确。可其结果却总是让他们不满意。甚至不但干了错事傻事,还招来许多危险,落入怪圈或陷阱。世上如果真有什么巨大损失的话,那一定是发生在精明人身上的。
  精明人的缺点正是因为比傻人精明。精明人总想有大智慧,比如佛家和道家都倡导“超凡入圣”,但其结果发现其实大智慧是在向傻人靠近,“超凡入圣”精明人是做不到的。
  精明人终于发现,傻人的心态,往往倒是最正常、最符合自然规律的。倒是自己常常不对。于是世上出现了“难得糊涂”这样的名言。于是许多傻人哲学经常见于世面。而傻人哲学确实又战胜了精明人的度日方式,成了一种至高无尚的好东西。许多伟大的哲学与“醒世钟言”事实上正与精明人的思维相反。
  可见说傻人是有福气的,确实有一番道理。因此,我们常常希望傻一点以更好度日的想法是十分可靠的。尤其是在这个日渐复杂的社会里,装傻,做傻人,说傻话,已经成为许多精明人的处事方式。
  □ 放对方一马
  一天,几个人冲进美国总统麦金利的办公室,向他提一项抗议。为首的是一个议员。他的脾气很大,开口就用难听的话咒骂总统。而麦金利却显得异常平静。他知道,现在作任何解释,都会导致更激烈的争吵,这对于坚持自己的决定很不利。他一言不发,默默地听这些人叫嚷,任他们去泄尽自己的怒气。直到这些人都说得筋疲力尽了,他才用温和的口气问:“现在你们觉得好些吗?”
  那个议员的脸立刻红了,总统平和而略带讥讽的态度,使他觉得自己好像矮了一截,他仿佛觉得自己粗暴的指责根本站不住脚,而总统可能根本就没错。
  第70节:藏巧于拙(5)
  后来,总统开始向他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做那项决定,为什么不能更改,这位议员并没完全听懂,但他在心理上已经完全服从总统了。他回去报告交涉结果时,只是说:“伙计们,我忘了总统所说的是些什么了,不过他是对的。”
  麦金利总统凭着他的自制力,在心理上打了一个胜仗。
  不成功人士喜欢仅仅为了争论而争论并挑起争端,或者使其他人失去心理平衡。那些挑起争端的人也许会想,此刻朋友们和同事们会对他们的机敏与智慧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国众议院著名发言人萨姆·雷伯说道:“如果你想与人融洽相处,那就多多附和别人吧。”他的意思不是说你必须同意别人所说的一切,而是说你不可能一方面无休止地激恼别人,而另一方面又指望别人来帮助你。结束了一天工作后的人们不喜欢把时间花费在无休止的争论上。如果此刻你挑起争端,他们会回避你,而你将会发现,你已被其他好争辩的失败者们所包围。故事解读:
  我们在遇到某些不讲理的人时,如果不争论也无关紧要,不存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那么就“放对方一马”算了。应用之道:
  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专爱与人作对的人。对于那些与你唱反调的人,你一向采取何种态度呢?通常,大多数人所采取的态度是:向对方展开反驳。
  事实上,这种反驳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你之所以会对他展开反驳,乃是欲使他持有与自己相同的意见。
  从道理上讲,对于那些与你唱反调的人,你或许应该大规模地展开反驳,以便把他们驳倒。不过,即使你做到了这个地步,其效果又如何呢?
  你必须冷静思考的是你自己所希望的,并非彻底地去击败他,使他投降,而是欲使对方同意你的意见、看法,使他的观点与你一致。
  凡是有人反对自己的意见,你往往会认为那个人向你挑战了,甚至认为他瞧不起你。
  于是,你会更有力地鼓吹自己的想法及主张,藐视对方的想法及意见,并嗤之以鼻。
  当你与某人议论时,必须注意到一件事,那就是,在展开争论时,切勿动感情地大嚷起来,或采取激烈的态度。
  为了说服对方,改变他的意见及行为,必须冷静地把事实指示给他看,与他从容地交谈。针对这个问题,美国某大学的两位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
  这两位教授耗费了7年的时间,调查了实际举行过的种种争论的实态,例如:夫妇间的吵架,店员之间的争执,售货员与顾客间的斗嘴等,甚至还调查了联合国的讨论会。
  结果,他俩证明了凡是去攻击对方自身的人,绝对无法在争论方面获胜。相反,能够在尊重对方的人格方面动脑筋的人,则往往能够改变对方的想法,甚至能够按自己的想法操纵对方。
  从这件事,我们不难获知:人们都有保护自己,避免被他人攻击的强烈冲动。当你对他人说:“哪有那种荒谬透顶之事!”或者:“你的思想有问题”之时,那个人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以及守住自己的立场,定会紧紧地闭起他的心扉。因而,与人展开议论之时,总是以采取冷静的态度为妙。
  □ 两棵树
  农夫在地里同时种了两棵一样大小的果树苗。第一棵树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储备起来,滋润每一个枝干,积蓄力量,默默地盘算着怎样完善自身,向上生长。另一棵树也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凝聚起来,开始盘算着开花结果。
  第二年夏,第一棵树便吐出了嫩芽,憋着劲向上长。另一棵树刚吐出嫩叶,便迫不及待地挤出花蕾。
  第一棵树目标明确,忍耐力强,很快就长得身材茁壮。另一棵树每年都要开花结果,刚开始,着实让农夫吃了一惊,非常欣赏它。但由于这棵树还未成熟,便承担开花结果的责任,累得弯了腰,结的果实也酸涩难吃,还时常招来一群孩子石头的袭击。更有甚者,孩子会攀上它那瘦弱的身体,在掠夺果子的同时,损伤着它的自尊心和肢体。
  时光飞转,终于有一天,那棵久不开花的壮树轻松地吐出花蕾,由于养分充足,身体强壮,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而此时那棵急于开花结果的树却成了枯木。农夫诧异地叹了口气,将那瘦小的枯木砍下,烧锅用了。故事解读:
  第71节:藏巧于拙(6)
  有时不急于表现自己的人,恰恰正是最富有竞争力,生命力最强、最有前途的人。应用之道:
  社会竞争是日趋激烈,人在此中要想立于不败,是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但同时也需要“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韧劲和智谋。人在竞争过程中,一方面是和事进行挑战,另一方面则是和人进行协作或挑战,做事容易,但处人就比较难,这需要我们能屈能伸,需要我们清楚何时屈何时伸。
  一个处处争当主角的人,会让人感觉挺有时代气息,但同时也会让人感觉不够老练,有勇无谋。其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要求我们甘当配角。当你刚从事一次工作时,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做好配角,这是一种谦虚的态度,一种合作的态度。只有当好配角,才能从主角那边学到许多东西,也才能让主角尽心地传授知识。而如果你一上来就猛打猛冲,凡事都抢着干,别人就会抱有戒心,谁都怕这种人来抢饭碗。
  作为一个新手,我们要甘当配角,以求充实自己;而作为一个老手,也要乐于当配角,让新手们能有机会得到锻炼。
  另外,在工作中遇到大家都能做的事,不要抢着去表现。即使你做成了,别人也不会夸奖你,而且和别人争做这样的事,容易引起矛盾。而当有些事别人做不了时,你可以勇敢地争做主角,好好地表现一下,这才能显你英雄本色。处处喜欢抛头露面的人往往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那种平时踏实耐劳,在关键时候一鸣惊人的人才是最具竞争力的。所以在生活中要学着做“黑马”,而不要抢做“出头鸟”。
  再则,有些名利之争,少去涉及为妙,以免落得个虽有能耐,但是个势利之人的名声。因为太多的人喜欢这玩意儿,而且争这玩意儿都会惹得不干不净。能在名利问题上甘当配角,此种人必有远见,必能成大事。钱钟书先生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声望,一方面是因为学识渊博,再一方面是因为他清淡名利。用他的话来讲:一辈子姓了钱,还在乎钱吗?
  关键时候要争做主角,但争主角不是凭一时的冲动,而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首先要估计自己的能力,要对自己有充足的信心,当然这种自信不能是盲目的。此外要能处理好各种因当主角带来的复杂矛盾,也就是各种人际关系,当然还要考虑到各种不测和意外,做好担当相应责任的准备。
  □ 出头椽子总先烂
  有一日,吴王乘船在长江中游玩,登上猕猴山。原来聚在一起戏耍的猕猴,看到吴王前呼后拥地来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深林与荆棘丛中去了。
  但有一只猕猴,想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它在地上得意地旋转,旋转够了,又纵身到树上,攀援腾荡。吴王看了不舒服,就展弓搭箭射它,它能从容地拨开射来的利箭,又敏捷地把箭接住。吴王脸都气红了,命令左右一齐动手,箭如风卷,猕猴无可逃脱,立即被射死。
  吴王回头对他的友人说,这灵猴夸耀自己的聪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视本王,以至丢了性命。要引以为戒呀!可不要用你们的意志声色骄人傲世啊!故事解读:
  是非由于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过分表现自己,反倒遭至自身的损伤。应用之道:
  “椽子”,是放在房屋檩上的木条。留意一下那些老房子,就会发现那些露出屋檐之外的木椽比其它地方破烂得厉害,略思其理,便不难得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想表现自己,让他人知道自己,看重自己。成绩差的小学生,被老师叫去拿一把扫帚、搬一个板凳,便高兴得浑身是劲,荣誉得很。在车间里干了十几年的工人,某日壮着胆子与一位副厂长握了一次手,便觉得光彩得不得了,似乎也算出了一次头,见了大人物。
  这类表现不算什么,也绝对算不上什么出头。如果人们有智慧、有才能和有热情,想出人头地,想在万千大众之中露露脸,风光风光,那就要千万注意时机,不要忘了自己的平安。
  俗话中劝人慎重表现自己的话语意味深长。例如,我们都听到过下面的俗语:
  (1)“出头椽子先烂”;
  (2)“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第72节:藏巧于拙(7)
  (3)“枪打出头鸟”;
  (4)“是非由于多开口,烦恼总为强出头”。
  上面这些俗语说的都是出头、冒尖者的危险。无论人才优秀,无论冲天冒失露头角,无论幼稚单纯,轻率入世,无论被动地被推到台面上,都可能有丧失生存安全的结局。
  所以,人不必对一切都望而生畏,裹足不前;然而,大潮来时,大风起处,必须三思而后行。为了虚荣,平常人丢一点面子,受一点小辱,无伤元气,尚足可惜。豪杰英雄,不谙世情,草率行事,往锋头上碰,未免遗憾终生。
  □ 山外有山 楼外有楼
  阳子居有一日西去徐州,恰巧碰到老子西去泰国。郊外相逢,阳子居自以为有学问,态度傲慢,老子便为阳子居深感惋惜,当面批评阳子居:“以前我还认为你是个可以成大器的人,现在看来不可教诲啦。”
  阳子居听了老子的话,心里很不舒服,后悔自己为什么当时那样。老子也很失望。
  回到旅店后,阳子居觉得自己应当做得自然一些,起码要敬重长者,敬重有道德学问的老子,便主动给老子拿梳洗的工具,脱下鞋子放在门外,然后膝行到老子面前,谦虚地说:
  “学生刚才想请教老师,老师要行路没有空闲,因此不便说话。现在老师有空了,请您指教我的过失。”
  老子说:“想想看,你态度那么傲慢,表情那样庄严,一举一动又如此矜持造作,眼睛里什么都没有,这样,将来谁和你相处呢?人,没有他人围绕着你,行吗?应该懂得: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总有些污秽的感觉,德行最高尚的人总认为自己远不十全十美,学问虽了解了,在多方面他是不行的。知道自己不行,你才知道自己真正行的地方;眼睛里只看到自己不行,实际上,你哪个地方都不明白。”
  阳子居先是吃惊,渐渐地脸上浮现惭愧的神色,谦虚地说:“老师的教导使我明白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开始阳子居去徐州的路上,旅舍客人恭敬地迎送他。他住店时,男老板为他摆座位,女老板为他送手巾,大家也给他让座。虽然恭敬,彼此都不舒服。接受老子教诲后,阳子居态度随和,为人谦逊。归途住店,客人都随意地和他交谈,他也感到和大家相处得很亲切。故事解读:
  强中自有强中手,山外青山楼外楼。谦虚为上,处世之本。应用之道:
  人性丛林,芸芸众生。你可能以为自己很是成功,颇为了不起。但走出去一看,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更大,外面的天空更加高远,周围的人群中更有奇人高手。面对这些高人与强手,于是有些人不知如何应对。如果一味迎合他人,强装笑脸,自己屈心抑志,憋得慌,在一旁观看的人,也觉得难受得很。如果故作高傲,完全按自己的主意行事,与人交往时合则留,不合则去,比自己强的人不接近,比自己差的人不迁就,自己的心灵也很寂寞,也感到压抑。
  一个人不可能断定:“我就是最了不起的”,但也不可妄下断语:“世上再没有比我笨的人了。”
  那么,面对那些比自己强和弱的人,究竟应该如何是好?其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方向:谦虚为上。比自己强的人,谦虚地和他相处;比自己差的人,也谦虚地和他相处;把功利放在一边,把评价放在一边,何况功利与评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总之,抱着一种自然的态度与之相处。
  谦虚自然地与人相处,别人舒服,自己也舒服,这样多好!谦虚不是抬高别人,也不是踩低自己。谦虚恰恰是一种能容忍他人的能力,是一种成功者的胸怀。
  □ 聪明误
  小老鼠非常聪明可爱,它学会了许多本领,它的同伴都夸它是最优秀的。这年,它完成了入冬前的准备工作,将大量的粮食搬进自己的洞里,闲来无事又用锋利的牙齿将一个大箱子啃破,把成千上万的书都咬成了碎片。小老鼠高兴极了。
  它遇到了小公鸡,便自豪地对公鸡说:“我能这样……还能那样……”小公鸡不屑一顾,对着天空打一个嘹亮的响鸣,然后大摇大摆地去刨土里的东西吃了。小老鼠非常不解:我的同伴都夸我,为什么小公鸡对此无动于衷呢?
  第五部分
  第73节:藏巧于拙(8)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