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刘德华传

_2 夏君(当代)
5年,5年并不是一个短的日子。
我不想为遥不可及的将来订下任何承诺。
我要求公司将年期缩短,我才会考虑。
但公司态度强硬,并无这个打算。
两方面都没有让步之意。……”
一部接一部电视连续剧的上映,使刘德华的知名度在香港一路飙升。
他开始设计自己走红荧屏后的路子:是就这样把电视剧一直拍下去,还是把人生目标定得再高远一些,来一个电视电影兼顾,成为对荧屏和银幕艺术都能驾驭的双栖演员呢?
权衡再三,他认为自己的未来前途光明,应该给自己施加一点压力。
同时,他以年轻人敢于挑战自我的豪迈,对做好一个电影演员充满着信心。
他订下“现在,我的目标是希望电视电影两者兼顾”的目标,并憧憬着有朝一日自己能飞得更加高远。
许多人都认为,拍电视剧比拍电影容易得多,假如拿两者相比,那前者无论在对导演、演员、摄影等诸多方面的要求上,都要逊于后者。
不是有好些著名电影演员不屑于拍电视剧的例子吗?
因此,已经在电视剧的拍摄中过了一把瘾的刘德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不难理解了。
就在刘德华充满自信地为绘制自己的人生蓝图做准备时,无线电视台也在为本台这个正当红的青年演员制定一个规划长远的新方案。
他们要求刘德华尽快与台里签署一个续约5年的合同,以期达到人更“红”,台更“火”的双赢效果。
然而,少年得志的刘德华不想在续约5年的合同上签字。
他认为,续约5年,这简直是在用绳索把自己放飞的心绑住。
如果签下这份约,那自己的计划还怎么实行?
或许,他已经预感到在这5年中自己的事业会有一个大的飞越;或许,他不愿意让“无线”用长线拴住自己的命运,总之,年轻人的心高气傲使刘德华不管不顾一意孤行,他没有去考虑、也考虑不到“不听使唤”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初生牛犊不畏虎,他态度强硬地拒绝了签署那份合同。
“所有拍电视剧的都是‘无线’的固定长工!”
“无线”被激怒了。
自己台里一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肯与台里签约,这岂不是恩将仇报?
他们使出了对付不听使唤的艺员的杀手锏:“雪藏”!
早先,戏剧团体有一种对付不听话的演员的办法,叫“坐厢角”。
即不给戏演,不给你在舞台上露面的机会,让你坐冷板凳。
后来,我们也曾听到过遭到央视“封杀”的传闻。
想必香港演艺圈里的“雪藏”,就是和“坐厢角”、“封杀”类似的一种惩罚吧。
“雪藏”这种惩罚对艺员来说是十分残酷的。
无论是谁,一旦遭遇“雪藏”,好日子便算到头了。
没有了戏拍,没有了在新闻媒体露脸的机会,一切有关该演员的信息都会在一夜间销声匿迹,似乎他已经在人间蒸发。
即使有天大本事的演员,“雪藏”个一年半载,也就被观众淡忘了,使这个人在时间的流逝中彻底消失。
刚刚在荧屏上崭露头角的刘德华,一出道就被“雪藏”,这无疑是对他艺术生命的毁灭性打击。
就像一只正在飞翔的鸟儿突然折断了翅膀,从空中狠狠地摔落在地。
他心里很清楚,“雪藏”的时间一久,自己将面临被观众弃之脑后的境地。
果然,为了让刘德华尝到不听话的厉害,无线电视台的态度比刘德华还要强硬:原定刘德华《博爱欢乐传万家》的演出被取消;刘德华《劲歌金曲》唱片及宣传片,不能在无线音乐节目中出现;电视剧《香港八五》有关刘德华出演的部分被删改;……
2.冰封400天(2)
那段日子,刘德华被完全搁置一边,除了偶尔参与邮政、体育、儿童联欢会之类的活动,便整日无所事事。
在人们眼里,一颗刚刚升起的光彩之星,还没闪烁几下就消失得了无踪迹。
刘德华惶惑了。
这种“雪藏”要“藏”到什么时候?
他可不想就此退出演艺圈,早早地结束自己的艺术生命。
于是,他主动来到“无线”,希望通过谈判来化解自己和公司的矛盾。
然而,在与公司主管艺员事务的刘天赐的面谈中,相互间终因原则问题的分歧不欢而散。
这一来,弄得刘德华很伤脑筋,心里多少有了一点怨气。
因而,当他听到有人说自己曾不止一次的希望与“无线”和解时,坚决否认道:“我连返无线都不大想,又怎么会贸然冲上去找赐官(刘天赐)商量呢?
”谈判没有达成协议,刘德华的日子更难捱了:所有的片约被无线回绝;所有的镜头被剪掉;所有的外出演艺活动被阻挡;所有……
更让刘德华扼腕顿足的是,因为无线的封杀,致使他失去一次极好的拍摄电影的机会。
由于《投奔怒海》的成功,名导许鞍华有意与刘德华再度合作,邀请他在电影《书剑恩仇录》中出演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一角。
刘德华已经出演过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和《鹿鼎记》,但两部都是电视剧。
这次如能在金庸先生的成名作——电影《书剑恩仇录》中出演角色并获成功,那么,刘德华冲出荧屏登上银幕的愿望就能大大提前。
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呀!
唉,就这样被“雪藏”给“藏”掉了。
刘德华被无线“雪藏”了13个月。
整整400天!
在那令人难耐的400天里,他犹如被人硬塞进冰柜强冻,冷,沁入骨髓般的冷!
这样的冷,让他初尝到人间的世态炎凉,也懂得了一些凡事不可太任性的做人道理。
其实,对于刘德华的“雪藏”,“无线”也有自己的说法。
面对刘德华的强硬,他们也感到十分遗憾。
因为站在公司的角度,当然希望自己台里花了心血培养出来的好演员,成名后能为自己台里带来大的影响和好的效应。
当年无线电视艺员经理冯美基就曾说:“想起当年的‘雪藏’事件,我和华仔都十分无奈,工作上,我代表一间电视台,但私底下,亦觉得当时电影圈正青黄不接,以华仔的条件及基础,往外闯应该有机会的。”
“我们为了挽留他,倾谈过无数次,条件不断提高迁就,并动用了全台所有人力,如增励珍、刘天赐,或其他与华仔友好的监制去做说客。”
“谈判的日子很长,有时他会动心,但他又坚持往外闯,可见他亦是心高。”
“一天,华仔在我的办公室,我们又谈合约问题,他仍不肯接受,我也没好气地说:‘你那么硬颈,是否属牛的?
’他却说:‘是,我是属牛的。
’当下,我们相视而笑。”
总之,“雪藏”事件是刘德华出道以来遭受的最大打击,新星黯淡,落寞无比。
不过,一个人有过痛苦的经历并不全是坏事,因为痛苦的经历虽然折磨人,却也锻炼人。
在遭遇“雪藏”的400天里,刘德华如同被困在鸟笼里,想飞也飞不起来。
开始,他对这样的冷遇一筹莫展,不知怎样去面对“雪藏”给自己带来的“寒冷”。
慢慢地,他冷静下来,一方面寻求与无线和解的方法,一方面端正心态,在悠闲中放开了吃,放平了睡,把因前段时间拼命拍戏而消瘦的身体养得结实了许多,体重增加了30多斤;另一方面,他把自己以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一件事弥补起来:他找来自己以前演的电视录像带,一部一部、一集一集地反复观看,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一一记下,再观看别人的片子,把别人的长处也一一记下,然后思索、琢磨、改进。
2.冰封400天(3)
渐渐地,他似乎从中悟出了一些表演方面的艺术内涵,自己对艺术的悟性亦在日积月累中大大提高,为他后来的事业辉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尽管如此,“雪藏”一事对刘德华来说还是埋下了很深的阴影的。
在后来的岁月中,每当谈到个人经历时,他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提到被“无线”“雪藏”的那件事。
有一次,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解释道:“《神雕侠侣》之后,公司开拍《鹿鼎记》,我是‘韦小宝’的人选之一。
公司想跟我续一份5年合约,问我有没有问题,我说当然有问题,大大的问题!
5年,5年并不是一个短日子。
我不想为遥不可及的将来订下任何承诺。
我要求公司将年期缩短,我才会考虑。
但公司态度强硬,并无这个打算。
两方面都没有让步之意。
或许我真的有点艺术家的脾气吧,不喜欢被束缚,更不想凡事为名为利。
我不想因为钱、因为利而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的事情。
当然这样的洒脱得付出一点点代价。”
这何止是一点点代价,这可是让人永远刻骨铭心的代价呀!
3.冰消雪融(1)
“应该说是大家同时找到一个解决办法。
老实说,经过此事后,有可能会有点‘心病’的,我签了是因为信任无线,相信他们不会‘玩’我,而无线那也是对我的谅解,我觉得我要求的都获满意解决,于是动笔。……”
遭遇“雪藏”的日子自然不好过,刘德华只有硬着头皮顶。
在顶的过程中,他着急过,焦虑过,但却没有后悔过。
扪心自问,自己想自立,想闯荡的愿望有什么错?
就像一个长大了的儿子不能永远靠在娘的怀里一样,他认为自己长大了,不能总在“无线”这把大伞底下乘凉,自己应该有烈日晒、狂风吹、雨雪淋的经历。
也惟有如此,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锻造出一个不仅仅是徒有外表的刘德华。
然而,他又觉得“无线”于自己有恩,不管怎么说,自己是“无线”培养的艺员,不能因为彼此之间有了摩擦,就把过去全都忘得一干二净,这不是刘德华做人的原则。
因此,尽管有了不痛快,他也还是尽量寻求沟通的办法,不把关系搞得太僵。
经过400天的拉锯战,双方都拿出诚意,重新进行了关于合约的磋商。
终于,刘德华与无线摒弃前嫌,握手言和。
有关那次重新谈判的内容(续约时间、签约剧目、薪酬数额等),双方至今都没有向外界披露。
但可以肯定,彼此都不愿失去对方是这次和解的基础;双方和解的诚意是促成新约签订的前提。
“应该说是大家同时找到一个解决办法。
老实说,经过此事后,有可能会有点‘心病’的,我签了,是因为信任无线,相信他们不会‘玩’我,而无线那也是对我的谅解,我觉得我要求的都获满意解决,于是动笔。
如果公司给了我条件,而我突然说不签了,那便是我的错,现在彼此体谅所以动笔签约。”
刘德华的这番话,道出了“雪藏”事件圆满结束的真正原因。
新约的签订,宣告了无线电视台对刘德华“雪藏”事件的结束,也昭示着刘德华又将以他无穷魅力的阳刚形象出现在银幕、荧屏和演唱舞台上。
因此,他抖擞精神,俊朗的脸上一扫由“雪藏”带来的晦黯,一个充满朝气与自信的靓仔又出现在众人面前。
刘德华“复出”了。
离开片场一年多,他像一个“新人”一样,对什么都跃跃欲试,他想把这失去的一年多时间补回来,把自己原本在广大观众中的人气拉回来!
随着对刘德华“雪藏”的结束,“无线”方面也为刘德华的复出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排:刘德华可以外出登台“掘金”;刘德华原先的片约《书剑恩仇录》拍摄事宜重新摆上桌面;刘德华的个人大碟获准推出;刘德华……
阴霾散尽,云开日出。
刘德华走出了他的人生低谷,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他演艺事业的一片蓝天。
他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拍摄场地,他的名字亦越来越多地在人们的耳际回旋。
然而,并不是一切事物都如人们所预料,他的事业的蓝天一片晴朗。
有时,蓝天上也会飘来几朵乌云。
刘德华最终并没有获得他所期待的拍摄《书剑恩仇录》的机会。
由于当时的香港还没有回归,香港演员一般都将自己的事业向台湾发展。
在无线台的操作下,刘德华的影片也正在进军台湾市场。
《书剑恩仇录》需要到内地拍摄镜头,而当时的台湾当局对港台艺员到内地比较敏感。
在拍摄《投奔怒海》时,刘德华就曾赴内地拍片。
后来,《上海十三太保》去台湾取景,他随队前往时被台湾当局找了去。
面对当局的提问,他以“无线没有戏给我拍,我家又穷,势必要工作的嘛!”
搪塞过去。
那次的轻松过关让刘德华觉得,去内地拍片就会被台湾当局如何如何似乎有点耸人听闻,他不相信去内地拍了片子就一定会影响自己在台湾的发展。
3.冰消雪融(2)
况且,无线台是一家有实力、有影响的大公司,如果能对自己到内地拍片明确表示支持,那么,台湾的关卡也就构不成威胁了。
他认为:“因为我是无线中人,由无线安排北上工作是不受台湾新闻局干涉的,只要我不私自接拍北上的电影就是。”
接拍《书剑恩仇录》一事最后以刘德华错失良机而告终。
无线不为刘德华出演陈家洛大开绿灯,个中原因不得而知,但是,这件事无论是谁都不得不猜测,这里面是不是有刘德华所担心的“心病”,还有“玩”。
看来,与刘德华续约之后,无线台对其的发展和支持仍然显得不够得力,尤其是在出演陈家洛一角上。
这表明,双方曾经有过摩擦,要想完全彻底消除阴影还有待于时间的流逝。
既然演不了《书剑恩仇录》已成定局,刘德华没有耽搁,立即投身到其他电影、电视剧的拍摄之中。
《停不了的爱》、《夏日福星》、《法外情》、《英雄好汉》……
等等,等等。
这些影片有票房有看点,获得了观众和影视评论界的充分肯定,刘德华因此而成为港台两地炙手可热的影视明星。
1986年,刘德华彻底摆脱“无线”的制约,以其旺盛的精力,在浩瀚的银海中纵横驰骋……
4.闯荡“江湖”(1)
“……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家当我是偶像,不会留意我的演技,关注的可能是我的外形,耍耍帅就可以了。
我那个时候知道,如果我想呆在演艺圈,就要多接戏,不管怎样,要让大家对我有印象,我要牢牢地绑在大家心上。”
“刚开始拍电影的时候,刘德华主要拍两类电影,一类是追女片,一类是古惑仔片。
古惑仔片代表了上世纪80年代英雄片和江湖片的潮流。
他在其中的角色通常是一个小混混,凭自己努力打出来,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符号象征(LCON)。”
影评人登徒说。
其实,刘德华也拍过一些言情片,他甚至“很想拍一部纯爱情片子,真的很想”。
但是依照刘德华的性格,他又最不愿意言情片动辄缠绵肉麻的镜头,因而影响了他对拍言情片的兴趣。
他把视角对准了江湖片。
他觉得成龙、洪金宝等武打明星之所以出名,并不是他们本身的武功有多厉害,而是他们能够在拍摄过程中把最好的状态亮出来。
“论真功夫,我想,比成龙、洪金宝及元彪厉害的一定有不少。
然而,在镜头面前耍功夫还是要算他们最厉害,毕竟他们知道怎么在镜头前面打得漂漂亮亮的。”
刘德华深知自己的那两下子,在这几位称雄影坛的大哥们面前,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要想闯出一条自己的路,首先必须知己知彼。
于是他虚心学习成龙等武打明星的长处,练其真功,悟其真谛,然后扬长避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既有情节又重演技的路子。
为了拍好这类影片,刘德华没有少吃苦头:拍从楼上跃下时受腰伤;拍外景时被炸药的火焰烧着下半身;拍枪战片时被汽枪打中左眼;拍在火车顶上从隧道穿过时从车顶摔下……
江湖片的种种凶险,没有阻挡刘德华继续将这条路走下去的决心,他练武功。
练骑马,练一个演员必须要掌握的一切技巧。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学习与苦练,经过多部动作片的拍片实践,刘德华的演技日臻熟练。
甚至有人预言,刘德华将是新一代动作片的接班人。
脱离无线后,刘德华开始了与向氏家族——永盛影业公司的合作。
到1996年出演《新上海滩》时,他与永盛影业的合作已经整整十个年头。
在这十年中,刘德华以拼命三郎的劲头,把自己各种各样的银幕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尤其是1989年后,刘德华抓住周润发影片减产的空档,根据香港电影市场的需要,抢拍了多部当时流行的江湖英雄片。
那几年里,他拍片拍得没日没夜,拍片拍得天昏地暗,甚至有过22天不上床的纪录!
1988年,刘德华拍片10部;1989年,16部;1990年,12部;1991年,13部;1992年,10部……
这是不是天方夜谭?
那一个个与刘德华的名字连在一起的银幕人物向人们证明,这是真的,这是一个演员以勤奋和毅力创造出的、令人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信的神话般的传奇。
这样的传奇,给他带来了一个“刘铁人”的外号,也带来一些诸如“类型化”、“模仿化”的议论。
“处理性格和感情没有深度,角色类型化。”
“他喜欢在镜头里玩形态,玩火机,玩枪,玩小动作,连发型都不能改。
可以说,他是同一时期一直演两种角色而已,路数甚窄。
多产期还造就了刘德华在表演上的另一个大特点,就是模仿。”
纵观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界,刘德华是偶像明星,但不是最好的。
没有进入最红行列,恐怕亏就亏在演技上。
对于这些,刘德华自有他自己的想法。
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一年要接拍那么多影片时,他回答说:“为什么会接那么多,我也不知道,我觉得我一定要继续在演艺圈活下去,才可以让大家有机会知道我的演技。
4.闯荡“江湖”(2)
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家当我是偶像,不会留意我的演技,关注的可能只是我的外形,耍耍帅就可以了。
我那个时候知道,如果我想呆在演艺圈,就要多接戏,不管怎样,要让大家对我有印象,我要牢牢地绑在大家心上。”
刘德华饰演过很多片种里的角色,如喜剧片、浪漫爱情片、江湖片,可是观众却似乎只对他在江湖片里的烂仔形象感兴趣。
这也让刘德华有些无奈。
因为,接拍什么片子,他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也好想多拍一些王家卫的片子,可是除了《旺角卡门》,王家卫的片子就再没有给他机会。
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旺角卡门》。
《旺角卡门》是王家卫第一次(1988年)执导的影片,刘德华出演男主角。
在这部影片里,刘德华塑造了一个深情烂仔的浪漫英雄形象,并与《天若有情》一起,构成了他饰演的角色难逃一死的神话。
这是一部小制作的影片。
就是这样一部影片,让刘德华第一次获得了金像奖提名。
虽然那个奖最终与他擦肩而过,但在当时,刘德华的人气无疑上升了许多。
这部片子,使刘德华成为当时香港流行的英雄片最抢手的头号小生。
随着多部江湖片的拍摄,刘德华的表演越来越有点“刘德华模式”。
无论是《旺角卡门》的华仔、《天若有情》中的华弟还是后来一系列的江湖“英雄”,都是地道的蛊惑仔。
他的“深情烂仔”的江湖形象,真可谓深入人心。
在拍片高产期阶段,刘德华饰演过不少坏人。
对演坏人,刘德华不是一味地接拍,他有自己的创作底线:坏人必须得死。
他认为,现实生活比电影更重要,在孩子们的心里,他是偶像。
他不希望因为自己的电影影响到下一代人的身心健康。
这样的接片底线自然会影响到他的艺术成就,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选择了放弃。
他的“底线”让许多孩子觉得,刘德华做得对。
比如在《暗战》中,戏刚过三分之一“刘德华”就杀人了,果然有小孩问:“为什么刘德华会这样子?
”毫无疑问,刘德华要求自己饰演的坏人必须得死是对的。
因为大人可以分辨刘德华的人和刘德华的角色,孩子却不能。
正因为如此,刘德华塑造的江湖“英雄”总是以目标最终难以实现来显示其理想,通过悲壮的舍弃生命来完成观众对他的角色身份的认可。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容易造成角色性格表演上的雷同。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80年代中期,一部《英雄本色》在香港十分卖座,一时间,遍地“英雄”下夕烟,连黑道上的人也不愿放过这个把自己打扮成英雄的机会,纷纷涉足影视界投资拍片。
影视界若有谁敢反抗,便以武力命其降服。
如:1992年初,富艺电影公司老板蔡子明在公司门前遭到枪杀;新晋电影公司老板陈朗雄深夜遭截击,受伤住院后又被暗杀丧生。
曾与刘德华合作《魔翡翠》一片的永盛电影公司老板向华胜就曾说:“恶势力入侵电影圈已有一段相当长时间,但这两年情况日趋恶劣,相信除周润发未受影响外,其他‘大牌明星’,例如刘德华已吃尽苦头,其经理人张国忠曾多次被人用枪指着额头‘要人’。”
1992年10月的一个深夜,香港又发生一起歹徒袭击事件,在这次袭击事件中,受到重伤的就是向华胜自己……
由此可见,在当时,身不由己的刘德华接拍一些粗制滥造的影片,也就见怪不怪了。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早些年华仔的生意陷入困境,为了还债他疯狂接片,某些电影高产不高质也是注定了的。
尽管在表演手法上有些雷同,绝大多数观众和影评人,对处于多产期的刘德华扮演的各种江湖形象——或曰烂仔或曰英雄,还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4.闯荡“江湖”(3)
“刘德华惯常的烂仔或者英雄造型是属于旺角的,一种草根的,打不死的活力,一种80年代的豪气,仅仅因为这个,他也是难以取代的。
外面的潮流不知改了多少遍,时尚风吹走了又再回来,日本的、英国的、韩国的,只有旺角的永远不变。
那是一种最地道的香港美学,或者更具体一点,旺角美学。
他告诉年轻的我们,英雄该如何有型。”
这是影评人李照兴对刘德华的客观评价。
他认为,无论是深情烂仔还是悲剧英雄,在一定程度上总括了刘德华在香港影坛上最为不可取代的地位:这样的角色往往奸中有正。
不管角色的职业是什么,总之他有情有义,为兄弟赴汤蹈火,为情人烈火战车。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登徒在接受采访时说:“刘德华在表演上的特色很早就呈现出来了,我一直觉得他有一种‘街坊味’,他在处理草根角色的时候,特别有亲切感。
比如说,他早期拍追女片和古惑仔片的时候,就有一种‘流民太子仔’的感觉,一方面他有流民的姿态,但同时又有太子哥的傲气和胸有成竹。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演员有这种‘流民’味道,但少了刘德华的明星味。
在这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
在香港影评家朗天看来:“事实上,随着本土影业的愈趋兴旺,刘德华本身也愈来愈掌握中产意识和中上层身份。
由《赌神》(1989)到《赌侠》(1990),正式确立了他作为周润发接班人的地位……”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就在他拼命拍片,在“江湖”中趟“浑水”的同时,他的演唱事业亦由开始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一路绿灯,迅猛地发展起来,直至跃上天王宝座。
5.“天幕”后面的“天幕”(1)
“我对‘天幕’从未灰心过,也不后悔,起码‘天幕’的每一部电影,都没有骗过观众,每部戏的费用都是花在制作上。”
在前面的章节里已经介绍过,刘德华拍片最多的时候是1989—1992年,那几年,每一年他都要拍十几部电影,似乎在他的生活里,除了电影再没有别的内容。
1991年,刘德华在影坛上大放异彩。
那一年里,平均每个月都有他参演的一部影片在上映,而且票房十分火爆,12部影片的票房总收入达两亿港元,在香港演员中居第一位。
在韩国,由他主演的《天若有情》上映竟长达9个月,韩国观众誉他为“最受欢迎的外国男星”。
这样的成绩,无论是谁都会欣喜若狂,可是,刘德华却高兴不起来。
权衡再三后,他与美国ICM公司签下了经理人合约。
为什么会做出这一决定?
刘德华自有他一番苦衷。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刘德华在心中暗暗叹息。
多年来的努力拼搏,使刘德华尝到了不少甜头:鲜花、掌声、荣誉;但也逐渐地品尝到了身为名人的苦涩:流言蜚语、绯闻中伤、利益侵夺;而最为可怕的,是来自黑社会的纠缠。
黑社会这个词,内地年轻人过去接触得比较少,这些年也渐渐听得多了起来。
在香港,这种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并不少见,他们势必会利用各种手段,强行渗透到各个领域。
一段时间“江湖英雄”片看好,香港黑社会也想把自己打扮成“江湖英雄”,一时间,演艺圈成了黑社会渗透的“重灾区”。
刘德华这个专演“江湖英雄”的明星自然受灾深重。
在当时,刘德华创下了一年拍片16部的最高纪录,甚至出现过他的3部影片同时竞争票房的现象,被誉为香港演艺界的“铁人”。
然而如此高产,必然影响到影片的质量,刘德华心里又何尝不清楚?
他也想过对粗制滥造的剧本说不,但他不能说。
甚至,他连拒绝出演的权力都没有。
别看在银幕上他是英雄;在银幕下,他的英雄气概并不管用。
起初,刘德华想得很天真:“黑社会也是人,只要是人,一定会讲道理!”
但,即使他有十分充足的拒演理由,在恶势力面前,也没有半点道理可讲。
恶势力利用恐吓、胁迫等手段,威逼刘德华和他身边的人接受一些他不愿介入的影片,如不答应,即遭到更恶毒的报复。
有一次,刘德华试图拒接某公司的一部影片,谁知,就在制片现场,众目睽睽之下,恶势力竟掏枪威逼!
为了制服刘德华,他的朋友也受到牵连。
一次,经理人张国忠为帮刘德华推辞片约,被四支枪指着脑袋,可见恶势力的猖狂程度。
可能有人会问,刘德华为什么不报警?
刘德华又何尝不想报警,可是,“报警又有什么用?
他们保得你一时,保不得你一世”。
往后只会结仇更深。
于是,在不甘心的情况下,刘德华不得不接拍一部又一部他并不喜欢的影片。
当时,类似强迫拍片的事在香港演艺界时有发生,因刘德华在外埠有上佳的卖座保证,再加上他没有与一家有能力与各种势力抗衡的大公司签约,因此,遇到的麻烦就更多。
为了家人、朋友和自身的安全,刘德华不得不一再隐忍。
面对黑社会的恶势力,刘德华想,如果只是一味地忍让,后面的麻烦事还会不断上身。
只有自己另起炉灶,回避与那些人打交道,才能还自己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于是,刘德华首先加入美国ICM公司,以借助势力强大的大公司为自己当保护伞;1991年,他与几位圈中朋友合股,自任老板,组建了天幕电影公司。
组建天幕公司,避开黑社会的纠缠自然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拍一些自己想拍的电影。
5.“天幕”后面的“天幕”(2)
在记者面前,刘德华曾经透露过自己组建天幕的想法:“我拍电影多年,对电影制作方面的工作有一定认识,也编过剧本,曾写过《江湖接班人》;可是拍出来的影片和我的原意有很大的出入。
而有些题材,电影公司摸不准是否能卖座,不肯贸然投资。
于是我便决定投资搞电影公司,以满足自己拍电影的欲望。”
在香港,刘德华的片酬是当地最高的男明星之一,假如仅仅为了赚钱,多接拍电影就能多赚钱,不必为此劳神费力;现在投资办公司,是赔是赚说不定,风险可就大了,这种生意似乎太不划算。
但,刘德华投资拍电影并不仅仅为了赚钱,他认为:如果我拍戏只是为了赚钱,哪只赚现在这么多?
但投资拍片,是为了拍些有新意,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
这种创作自由却远不是金钱所能够买到的。
天幕公司成立后,拍摄的首部电影是《九一神雕侠侣》。
为了拍好《九一神雕侠侣》,刘德华与他的同事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作为老板,刘德华心里十分清楚,这是自己组建公司所迈出的第一步,必须慎之又慎。
首先,在创作准备上,一切都要精益求精,不允许有半点马虎;而编导演的阵容,更是经过精心策划,无一不是上乘人选。
影片的编剧是曾以《阿飞正传》获奖的著名导演王家卫,并由元奎、刘振伟联导;刘德华自任男主角,和他配搭的女主角,是从演唱舞台上走下来的梅艳芳。
而刘德华的精明之处,在于他请来了当时尚是新星的郭富城出演第二男主角,他让郭富城扮演反面角色,来与自己配戏,一正一邪,忠奸分明,真可谓慧眼独具。
当时的郭富城,正在走红的上升期,已经打入偶像明星的行列,大有与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鼎足而立、分庭抗礼之势,而且,郭富城的后劲凌厉,不可小觑。
因此,刘德华将郭富城拉入《九一神雕侠侣》的阵容,并由他饰演反面角色,可以说是颇花了一番心思。
以郭富城的反面形象,烘衬刘德华本人的正面形象,无疑是聪明之举。
《九一神雕侠侣》完成后,刘德华清醒地预测到,虽然《九一神雕侠侣》是自己公司的创业之作,但未必能取得票房上的成功,而且,很有可能要亏本。
据他自己计算,拍摄《九一神雕侠侣》,成本在2400万以上,把此片在韩国和东南亚上映的收入估算在内,刘德华认为,在香港的票房收入必须要在3500万上下,通过折算才能保本。
而这样的票房是很难达到的。
根据后来的票房统计,这部影片在香港票房总收入达到2000万港元,这个数字,虽然距刘德华公布的保本数字仍有距离,但无论如何还应该算是一部卖座影片。
第十六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手册上,曾对《九一神雕侠侣》一片有以下的评价:“说不出年份的世纪末,其实就是“九七”前夕的香港。
一则尘封了的爱情神话,借助流行漫画还魂苏醒,以玩世不恭的态度留下灿烂的标记。
人影绰绰,有叫逞哥的,有叫宠物夫人的,各个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情操,勇往直前凭心寄意。
王家卫笔下,爱仍是一条不问收获的单程路,而奚仲文的美指和鲍起鸣的摄影,则是沿途令人目不暇接的风景。
影片的视觉效果固然在港产片中难得一见,更教人珍爱的却是它对世情的洞悉和了解。”
应该说,《九一神雕侠侣》作为天幕的创业之作,作为刘德华自己对电影追求的第一次独立实践,是成功的。
无论是观众还是评论界,都给予了较高评价,获得了一片叫好之声,在票房上也算不俗。
《九一神雕侠侣》的成功,对刚刚起步的天幕来说,可谓开市大吉。
但,接下来的几部影片便不像它这样幸运,无论是其后的《九二神雕侠侣》、《战神》,还是刻意唤回“热血男儿”影迷回忆的怀旧文艺片《天长地久》,都让刘德华在票房上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5.“天幕”后面的“天幕”(3)
界定一部电影的好坏,票房收入不是惟一的,对这些影片的不卖座,刘德华除了表示遗憾外,并不气馁。
天幕是他在影坛开辟的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他要在艺术追求与商业追求的两难选择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他说:“我对‘天幕’从未灰心过,也不后悔,起码‘天幕’的每一部电影,都没有骗过观众,每部戏的费用都是花在制作上。”
华仔认为,“天幕”不是他的包袱,他在“天幕”可以安分地做一个演员,也可以借“天幕”的存在,使观众欣赏到他的另一面。
天幕公司成立以后,并没有特定的拍片方向,它不像杜琪峰那样,大家一听银河映像便知它摄制的是哪种类型的电影。
刘德华为自己的天幕公司设计的取向是,拍摄及发行不同类型的电影。
这大致上有三个取向∶一、跟外国人合作的电影;二、本地较新派的电影;三、一些用来稳定市场,“摄”档期的电影。
他希望自己的公司每年拍摄大约四至六部电影。
“天幕是以商业为主的,Artistic的电影……
我想我还需要储备多些……
人家对你的信心。”
在天幕,刘德华不仅是一名演员、一位红星,还是一个老板,一个经营者。
当有人问他做生意最讲求什么的时候,他当即回答:诚信,是诚信。
天幕公司虽然不大,人也不多,但大家十分团结,都有一种为了事业竭尽全力的拼命精神。
这当然与刘德华的影响分不开。
刘德华为人随和,老板也当得颇有人缘,他属于那种个人魅力型的经营者。
工作时,他率先投入,以身作则;无事时,带领员工出去旅游,该花的就花,一点不吝啬。
他把员工视为伙伴,员工也把他视为事业上的领头人,冲着他的一身豪气,大家死心塌地、忠心耿耿,跟着他往前走,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偶尔,刘德华也有发脾气的时候,他承认自己是一个严格的老板:“他们觉得我像魔鬼,很烦呐!
哈哈……”
这种情况肯定是极个别的,当他恢复了演员身份时,又是一个随和率性的华仔。
在天幕员工的心里,刘德华就是天幕后面的“天幕”,他们愿意在刘德华这张“天幕”的遮挡下,抵挡暴风雪雨。
刘德华选择了“天幕”,“天幕”也考验了刘德华。
有评论说,刘德华是最为“香港”的明星,同时也是艺人楷模,上世纪90年代以来始终致力于自己投资拍摄电影,但是票房成绩却往往差强人意。
我们来看看刘德华的天幕公司投资所拍部分电影的香港票房:《九一神雕侠侣》2048万1990年拍摄导演:元奎、黎大炜(刘振伟托名)《九二神雕侠侣》937万1992年拍摄导演:元奎、黎大炜《天长地久》960万1993年拍摄导演:刘宇鸣(刘振伟托名)《战神传说》1241万1993年拍摄导演:洪金宝《赤裸狂奔》140万1994年拍摄导演:元奎、黎大炜《天与地》1012万1994年拍摄导演:黎大炜《香港制造》191万1997年拍摄导演:陈果《去年烟花特别多》218万1998年拍摄导演:陈果《阿虎》2200万2000年拍摄导演:李仁港《全职杀手》2568万2001年拍摄导演:杜琪峰、韦家辉《爱君如梦》 1779万2001年拍摄导演:刘伟强《给他们一个机会》200万2002年拍摄导演:邱礼涛《江湖》1291万2004年拍摄导演:黄精甫《再说一次我爱你》统计中 2005年拍摄导演:余国伟天幕电影公司成立以来,大都制作主流题材以外的文艺电影。
除《九一神雕侠侣》大获全胜外,几乎所有电影都是血本无归。
这让刘德华心理上有了压力。
在累积大约有3000多万亏损时,他被迫将天幕公司抵偿给台湾片商蔡松林(学者机构的老板)并且得到中国星公司向华强夫妇的资金支持;所剩胶片则支持陈果拍摄《香港制造》。
5.“天幕”后面的“天幕”(4)
2000年,刘德华引入其他股东,再度投资拍片。
在《给他们一个机会》票房惨淡之后,合伙人麦绍荣与刘德华矛盾公开激化,双方打起连环官司。
据香港媒体报道,刘德华与麦绍荣的官司纠纷没完没了。
当时,刘德华无惧中建公司正向法庭申请禁制令,仍然接拍电影《无间道》,中建则继续采取法律行动,全面封杀刘德华的演艺事业,几度入禀高等法院禁止刘德华演出该片,并要求刘德华就违反股东协议做出赔偿。
设想一下,假如刘德华拍不了电影,对他自己和他身边的一班靠他吃饭的人,无疑是一个噩梦,对于那么多追随他的Fans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切肤之痛?
虽然刘德华在圈中摔打了那么多年,什么风浪都见过,但当他与昔日拍档的是是非非引来“官司缠身”时,还是多少有点烦。
这场连环官司的流程是: 天幕股东麦绍荣通知四公司暂不请刘德华拍戏; 刘德华追讨千万演出费向法院提出起诉; 中建电讯控告刘德华违约索赔1.5亿多港元; 刘德华出面说明官司疑云否认违约工作照常; 刘德华在台湾召开记者会称返港后与律师研究案情; 刘德华接拍《无间道》再被起诉。
2002年6月份,这个官司刚刚曝出来的时候,人在台湾的刘德华听到消息还较为轻松地说,歌照唱戏照拍,一切不会受影响。
“8月份我的新戏照样开工”。
等到一场连环官司打下来,刘德华就没有那么轻松了,虽然履行了“歌照唱戏照拍”的承诺,最后却以由他一手创建的天幕公司被踢出局而告终。
这一次的连环官司,又让刘德华亏空了数千万元。
经过了亏损和连环官司,刘德华陷入极度困惑之中。
他弄不明白,当自己的演技越来越被肯定时,却好像总是在不断跟合作伙伴闹矛盾,闹得没完没了,闹得打官司。
这确实是自己万万没有想到的。
难道是自己的性格太执拗?
难道是自己看错了人?
虽说船到桥头自会直,所谓江湖恩怨,从来就是难分对错。
但是,自己是继周润发、成龙之后香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是电影公司老板眼里的红人,当自己替他们拍片时,总是成为他们的赚钱机器,可一旦自己做老板,为何总是赔得一塌糊涂?
据刘德华自曝,他曾经欠债4000万,靠友人相助渡过难关,如果不是把出唱片、开演唱会、做广告、代言的收入拿来投资拍电影,早就维持不下去了。
后来,在被记者问到许多角色中哪一个最接近自己性格的时候,刘德华说:“《瘦身男女》的“肥佬”吧,一个尽力向目标进发和帮助别人的热血青年,也有一点爱强出头的个性。”
或许,这种个性为刘德华平添了难忘的人生经历,他不无深思地说:“当年做老板也有强出头的表现,后来明白,原来并非要做老板才可以表达我思我想,紧守自己的岗位才是最重要。
生命中包括开心和不开心,都要接受,尽我所能做到最好,已经很足够了。”
勿庸置疑,吃连环官司使刘德华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在接受采访时,刘德华曾经心灰意冷地说:“的确对影迷和我是有打击,总之短期内,我也不会做老板开戏了,我也不会在电影中参与意见,否则就会涉及官司,所以我专心做演员。”
可尽管这样说了,理想化的刘德华并没有完全死心,也可以说,他根本就停不下自己的脚步。
2004年,他又参与投资拍摄了《江湖》。
《江湖》一片由刘德华与张学友再度合演。
片中特别的造型令影坛哄动,因此,影片一上市即成为热门话题,让久违了的江湖片又被炒热。
《江湖》的最大卖点,莫过于刘德华和张学友的再度携手,因为,他俩在《旺角卡门》一片中擦出的火花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5.“天幕”后面的“天幕”(5)
有人认为,《江湖》是《旺角卡门》的续篇。
刘德华解释说:“《江湖》被外界认为是《旺角卡门》的续集,原因不过是因为我跟学友多年来没有再合作,再一次合作,又是拍黑帮故事,所以大家认定像是续集,其实并不是同一个故事。”
又有人说,《江湖》的感觉有点像《无间道》,刘德华不赞成这种观点:“《江湖》跟《无间道》是两回事。
《无间道》是讲述好与坏,正与邪并不是由我们来定论。
实际上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一定的坏,只是人心来判断罢了。
《江湖》是讲另外一种故事。
情与义还值不值钱?
人心一直在变,你又是否有与时俱进。
大家去看吧,我现在说了没意思,哈哈。”
华仔为何如此耐心地宣传《江湖》?
其一,《江湖》是由自己的公司投拍,其二,此片的导演黄精甫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
华仔向来愿意把钱花在扶持新人上面。
2005年,刘德华本人的影片《再说一次我爱你》试图通过多元化经营,很有可能成为他近年来第一部赢利的电影,因为和以前相比,他审慎和学乖了许多。
作为老板,刘德华已经赔了15年,现在看来,他终于明白了怎样做老板,赔钱的日子就要打住了。
《再说一次我爱你》是刘德华自组新电影公司Focus Film(映艺)的“第一炮”,是一部爱情悲剧。
据说刘德华为了组建这个公司,甚至拉了自己的父亲一起投资。
很久以来,刘德华一直想拍一部爱情悲剧,但无奈找不到投资者,这次拍《爱》剧,一切费用均由自己公司负责,也算是了了自己一个多年的心愿。
对这部电影,刘德华自己很有信心。
他说:“相信每个看过电影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感动!”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他是否总结了以前的经验,有没有不同的方向时,他爽朗地回答:“有。
哈哈。
这次是学乖了。
其实《再说一次我爱你》未开拍,我们已经赚了。
一早已经得到世界各地的片商支持,卖片反应很热烈,说实话是早回本了才开拍。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