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励志]包容的智慧

星云大师(当代)
包容的智慧 作者:星云大师 刘长乐
《包容的智慧》一书的作者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与人间佛教的开创者星云大师。一位是传媒界领军人物,一个是佛界宗师,两位作者的经历和事业看似毫无交集,但当他们就社会现状、人生态度、企业管理等话题进行交流时,古老的东方哲学与现代的都市人生呈现出完美的交融。《包容的智慧》一书,是二人关于人生哲学与处世原则对话的智慧结晶
一、有容
序: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1)
  叶小文
  佛教是中国信众最多、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教。源自佛教的语言和理念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容着佛教。中国是重“君子”轻“小人”的国度,“和尚”则常与“君子”相伴,互为师友。《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效法天之日月星辰,从不间断地刚健运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效法广袤大地,有容乃大的宽厚、包容。佛教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正是汲取了这许多的“君子”之精气神,于是既有勇猛精进,“狮子林中狮子吼”的刚健,也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宽厚包容。于是一见高僧来了,你会感受到“一团和气”,升腾起“一股和风”,所以叫做“和尚和尚,以和为尚”。
  本书的两位作者——台湾佛光山的星云大师和凤凰卫视的刘长乐先生,都是我的挚友。近年因都热心张罗筹办“世界佛教论坛”,便不时有缘一见。每每看见长乐先生,我会想起“大和尚”;看见星云大师,我又看到“真君子”。打开书卷,两位高僧名士,两位大师、大家,在那里娓娓而谈,倍感亲切。犹如温暖的春风习习扑面,智慧的清泉款款入心,听着,悟着,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人间佛教,大家包容”。
  刘长乐先生和来自两岸三地、五湖四海的员工,形成了华语媒体中独特的多元态势、融合道路和专业主义激情,放大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补、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整合。十年飞翔,他们用大地背负着天空的理想,又用天空辉映了大地的期许。凤凰的声音,表现在话语权,生命的尊严,创造的喜悦,圆融共进之中。记得长乐先生告诉我,凤凰卫视的新大楼在深圳落成了。我说,“凤凰”之“体”在深圳,“头”在北京,“脚”则踏踏实实地踩在香港,故乃大鸟、奇鸟,中华吉祥之鸟。每每遇见这只吉祥鸟的领军人物长乐先生,见他如此善于驾驭现代传媒又如此热心传统文化,尤其是如此深入地理解中国佛教的精神,我就不禁常生欢喜之心,常有“长乐”之念。
  星云大师少年立志——此生一切“为了佛教”。及至八十高龄,不惧跌跤断骨,仍然云水行脚于全世界,到处讲经说法、随缘度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大师所念兹在兹的,还有两岸同胞的亲情往来;所孜孜以求的,还有两岸佛教的合作交流。前年,李瑞环先生手书一联,托我送给星云大师,联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师问我其意如何解读,我便引经据典,议论一番:此句出自唐朝王维《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李瑞环先生特取其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书赠星云大师。如果按王维的原意,“行到水穷处”,其直白的意思是随意而行,然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乃心情悠闲之极。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悠闲、无心,如陶潜《归去来辞》所说是“云无心以出岫”,且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但我理解瑞环先生的用意,当然不仅是诗与画,而是“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俞陛《诗境浅说》)而“水穷处”,似暗喻台湾当局倒行逆施,山穷“水”尽。“云”则暗喻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力量正在兴起,大有可为,且正合“星云”法师之“云”,《云水三千》之“云水”,读来充满亲切鼓励和热情期待的意蕴。星云大师听了这番解读,点头微笑。
  前不久我率国家宗教局代表团参加在东京举行的“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集会,星云大师闻讯,专程从台湾赶来,陪我同游日本人奉为“神山”的富士山,至“五合目”饮茶叙旧。我写了一首小诗纪念当时的情景:“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一怒喷火山。无情未必真豪杰,尚留泪痕挂山峦。五合目外春尚寒,一饮君茶暖心间。异国更有思乡苦,万语千言却无言。”我当时只是默默地看着大师,相视无言。现在读了《包容的智慧》一书,不禁佩服长乐先生,到底是传媒大师,凤凰领军,竟然引出大师这么多智慧语录,而且当机对机,对答如流,妙趣横生,回味无穷。“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里看得见的是月,嗅得出的是花,心悟的则是境——意境,禅境。佛界与传媒界、高僧与名士的对话,在平易处交流,交流人生的历阅,世间的故事,生活的感知,意趣盎然,言近旨远,让我们于窗前明月中看到了梅花,于暗香浮动处观照了明月。
  
序: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2)
  读《包容的智慧》,我们大家真的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化机之妙;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包容之心。
  请大家不妨一试。
  2007.7.15于北京
柏林墙是被音乐电视摧毁的吗?(1)
  长乐先生:
  1989年8月,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冲突的夏日,世界冷战时代的标志物柏林墙倒塌了。有人说,是音乐电视摧毁了柏林墙,音乐电视的10亿观众拥有巨大的心灵能量。物质之墙是无法与这种能量抗衡的。
  2001年9月11日,数十亿人目瞪口呆地看着直播的电视画面里,飞机在秋日的朝阳下,撞向纽约110层的世贸大楼,然后,大楼慢慢地塌下来,烟尘像原子弹爆炸一样,带着巨大的能量,迎面向人们扑过来。有人说,这次震惊世界的惨烈袭击源于“文明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当亲身经历这些标志性的事件发生之后,我常常想,自以为聪明的人类虽然能看清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质世界,却仍然无法学会如何相处这样的生活细节。而恰恰是这些细节,可能决定着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命运。
  “认识自己”,这句苏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说的话,在今天依然是人类的一个重大课题。
  这样的时刻,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
  星云大师:一位观众在凤凰电视台看了关于我与长乐先生的对话后写道,“我不太明了的是,节目的名称叫《包容的智慧》,但整个节目中并没有怎样触及到智慧。但当我静下心来思索时,突然开悟道,“包容的智慧是什么?不就是包容吗?对,智慧就是包容!”
  中国词语意味无穷,包容不仅意味着平和、宽容,也经常有另外一些意思:眼开眼闭,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还讲究忍让、苟且、退守,即所谓的“妥协”。
  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佛教本身就很会妥协,有时妥协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云游世界各地弘法,记得有一次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讲演,该校一位约翰·麦克雷教授在叙谈时说道:“你来美国弘法可以,但是不能开口闭口都是中华文化,好像是故意为征服美国文化而来的。”当时我听了心中就有一个觉悟:我应该要尊重别人的文化,我们来到这里只是为了奉献、供养,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养诸佛菩萨一样。大家常说,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人把战胜对手当成成功的标志,其实,真正的制胜之道,不在于屈人之兵,而在于化敌为友。
  长乐先生:在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遗憾的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的当代,东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些严重的冲突、分歧和对立。恐怖主义、自杀式袭击、隔离墙、定点清除,等等。死亡与战争,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类,面对这些严重的危机,东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相互依存的思路。但是怎样才能让人们真正认识到谁也离不开谁呢?包容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星云大师:许多宗教学者与文化学者都认为,佛教文化具备独有的“包容性”,能广泛顺应人心与区域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的特质,符合现在多元化与全球化的文化发展,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近年来,佛指舍利分别来到台湾及香港,造成各地万人空巷,万人争睹的盛况,各种政治纷争也暂时告一段落,显现出华人民众对佛教文化的普遍认同,无论政治立场再怎么对立,回到家中,“家家念弥陀、户户有观音”。
  我曾经用“虎豹山林”——虎豹聚集的地方,形容社会现状。但是,另一方面,“虎豹山林,共生和解”,连动物都能和睦相处,何况人类呢?这对于思考目前的两岸关系现状是有启发的。
  
柏林墙是被音乐电视摧毁的吗?(2)
  长乐先生:探讨包容的智慧,我以为有许多问题需要大师开示,比如:1、包容的真义是什么?
  2、人类为什么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才能生存?
  3、办任何事,困难不怕,危险不怕,就怕没有伟大的精神。这个伟大的精神指的是包容吗?
  4、有一颗善心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吗?
  5、原谅恶,会不会导致恶的泛滥?
  6、文化对社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影响有多大?
  7、佛家讲究平常心,但追求卓越的社会群体需要企图心,两者如何统一和协调?
  8、中国人是不是一个有包容性格的民族呢?
  9、大众传媒对于两岸的和解、交流应该发挥何等功用?
  
醍醐灌顶“一句话”
  长乐先生:
  大师身居佛门而办报、办电视台,可以称得上是“媒体人”;外界看我做媒体而热心佛教文化,也算是与佛有缘了。我有幸聆听过大师在万人场馆的佛法开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堪为传媒人的榜样。记得您那次向信众说过一些道理简单又寓意深刻的“一句话”,会让很多人受用终生。
  星云大师:佛教是开启智慧之教,教人也教己,度己也度人。我平时在世界各地来去匆匆间,常有人要我给他一句话,希望对他的人生有所点拨。尽管行程绵密,时间紧迫,我总是尽力满人所愿,因此多年来随缘应机说过很多的“一句话”,现在也在徒众与信众之间流传,例如:忙就是营养;要争气,不要生气;多说OK少说NO;感动就是佛心;疾病就是良药;拒绝要有代替;立场互换;给人利用才有价值;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有钱是福报,用钱才是智慧;宁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没有慈悲;有人批评毁谤我们,不一定是自己不好,可能是别人给我们的勉励。
  长乐先生:大师说的这些简单易懂的大白话,细细想来又饱含禅意。
  我在平日读书和研究佛家经典时注意到,中国传统诗词尤其是成语中关联到佛教的很多,比如:脚踏实地,醍醐灌顶,将心比心,皆大欢喜,苦口婆心,恒河沙数,芸芸众生,出污泥而不染,种瓜得瓜,解铃还须系铃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门外汉,口头禅等等,比比皆是。连缀成一篇文章都绰绰有余,它们已被大众所熟知熟用,出处反倒不重要了,可见佛教与中华文明早已通融借代,完全可以借花献佛,各显神通。
  星云大师:确实,当西域佛教传入东土之后,包容通融,从语言到思想,从史典到公案,既有博大精深,也有通俗教化。可以说,佛教是世界上最包容的宗教,从王宫贵胄到贩夫走卒,从异教外道到淫女贱民,只要肯发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隋唐时代,八宗昌盛,竞相发展,使得中国佛教缤纷灿烂,事理辉映,后来流传到东亚各国,丰富了当地文化内涵,直至今日仍历久弥新。可见,包容异己不但不会导致派系分歧,还能繁衍生机,形成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盛会。
  也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和佛家文化的包容之功,才使得佛教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可见包容是因也是果。
  长乐先生:从细处看,是滴水穿石;往远处看,是百川归海。
  星云大师: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但禅并非佛教的专利品,可以说人间到处充满了禅机。
  有学僧问赵州禅师:“怎样学道?怎样参禅?怎样开悟?怎样成佛?”
  赵州禅师点点头,起身说:“我没有时间跟你讲,我现在要去小便。”说完,不理会那人的惊愕,开步就走,几步后突然停下来,回头微笑说:“你看,像小便这么一点小事情,还要我自己去,你能代替我吗?”
  当然,参禅求道的大彻大悟不是那么容易,不过只要每天都有小小的觉悟,日积月累,就会豁然开悟。
  
规律藏在“爱和良知”的镜子里
  星云大师:
  古往今来很多修道证悟的高僧大德,他们开悟的方法可以说千奇百样,有的禅师看到花开花落而豁然有悟,有的禅师听到泉流蛙鸣而开悟,有的禅师打破了杯盘碗碟而开悟。
  再譬如,唐朝的一位比丘尼 到各地遍参之后,回来见到庭院的梅花,终于开悟,说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也有人以参禅前后的不同感受来说明悟后的心境。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开悟之后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生活的内涵、品味不一样了。
  唐朝大珠慧海和尚在当学僧时,经常自言自语:“主人公,你在吗?在,在!”不知者以为他疯癫,知者了解那是一种深刻的禅修功夫,意在唤醒自己的觉性。
  所以,看见自己的真心非常重要,从此不必在那些传言和捕风捉影里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了。佛教讲人人皆有佛性;而佛,就是觉悟的人。
  长乐先生:儒家也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要想真正掌握知人的智慧,我们还应该参悟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而这个规律,也许就藏在我们心性中那面叫做“爱和良知”的镜子里。
  我看到大陆报纸《南方周末》上有学者谢泳先生的一段观点:“没有一种教育是成心要让人学坏的,但有些教育的结果是很多人变坏了,这是一个事实。教育不是让人学会爱,而是要让人学会恨,对待敌人就要像秋风扫落叶那样残酷无情。西方教育核心是博爱,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仁爱,但到了后来,这些都不要了。”细看这半个多世纪以来教育的衍变,这一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这一结果又是触目惊心的。
  星云大师:这是很遗憾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们与生俱有的潜能,培养良好和谐的性情,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佛教里,十分注重修行,所谓“修行”不是专指宗教的行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内心道德的养成,人格的升华。例如:人与人往来互相尊重;心存恭敬、包容;做人有人格、品德、威仪;肯与人结缘;心思端正,正知正见……这些都是修行。甚至在人际的相处上,以人我无间的雅量,包容异己的存在;用净秽不二的悲心,包容伤残的尊严;用怨亲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伤害;用凡圣一如的认知,包容无心的错误。以包容的心胸广利众生,这也是修行。
  长乐先生:公元67年,迦摄摩腾与竺法兰携《四十二章经》从印度来到中国的白马寺,佛教自此传入中国,站在共识的基础上,和中华文化达成了一种非常良好的默契,它们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又互相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故事,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对佛教的包容。
  星云大师:1963年,我代表台湾佛教会到印度访问,在偶然的因缘下,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先生见面。尼赫鲁先生对我们说:“印度是一个文化古国,但是如果没有佛教,印度又怎能成为文化古国?”从尼赫鲁先生桌前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可看出他对佛教文化的重视。
  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的文化包容了佛教,佛教也壮大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语言、文字、思想,如因果报应、轮回、来生的思想,乃至人民的生活等,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可以说,佛教增加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平安、喜乐和希望。
  中国和佛教之间始终是和谐的。佛教文化能融入悠久的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的佛教,甚至代表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向世界拓展,可以说中国对得起佛教,佛教也对得起中国;这是有相互关系的。
  
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长乐先生:
  请大师对佛教中的“凤凰”给一个开示。
  星云大师:凤凰是一个有生命的动物,鸟中之王。在佛教里,凤凰是个大鹏金翅鸟。它一飞数万公里,可以环绕整个地球,飞得高过现在的飞机。中国人想象力很丰富,不一定要看到凤凰确切的模样,它可能是鸟与兽的综合体,很真,很善,很美。你们的“凤凰”二字起得真妙,全世界的华人都能接受,都能联想到美丽的颜色,动听的声音,高贵的德行,和谐的性格。
  长乐先生:佛教讲慈悲,凤凰讲和美,二者有着同样的精神核心。正如大师所说,传说中的凤凰是由多种鸟和兽组合在一起的,象征着多元与包容,也带给人们宽广的想象空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图腾。
  星云大师:佛教如同大海,大鱼小虾它都可以包容。在佛教里,凤凰是个大鹏金翅鸟。它一飞数万公里,可以环绕整个地球,飞得高过现在的飞机。中国人想象力很丰富,不一定要看到凤凰确切的模样,它可能是鸟与兽的综合体,很真,很善,很美。你们的“凤凰”二字起得真妙,全世界的华人都能接受,都能联想到美丽的颜色,动听的声音,高贵的德行,和谐的性格。 “凤凰”电视台亦有如此气概,用精神覆盖了全球,节目面向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也是一种包容的襟怀。
  长乐先生:佛教从印度和西域传到中国以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本土化过程,与中国文化相互包容促进。在这个过程中,大师对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做了非常多的贡献。
  星云大师:佛教在今天这个时代,有一些人不信,排斥。我说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它,世间所有的东西,即使是废物都可以利用,何况宗教有这么久的历史,这么久的文化,应该获得起码的尊重。它对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承载我们的中华文化,有莫大的贡献。
  长乐先生:记得历史学家亨廷顿曾经提出过一个惊世骇俗的理论,他说,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个学说一经公开,便引起全世界权威领域的侧目和争议。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增长,国际地位日益提升,而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主宰”这样过分强悍的观点,还是让很多中国人心存疑惑。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过短短二三十年,和当代强国有着很大的差距。就像一个久病初愈的人刚刚走下病榻,身心的疲倦尚未消退,便一脚踏入了飞驰向前的竞争轨道。
  星云大师:但是这个人虽然虚弱,他身上却带着一口袋无价之宝。宋朝柴陵郁禅师曾经写过这么一首偈子:“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就是蕴藏在中华文明深处的包容和进取的力道。
  星云大师:西方一直有种比喻,称中国为“东方睡狮”,是一个随时会爆发出巨大能量的神秘动物。这个动物一旦回归丛林,便是万众归心的百兽之王。因此,不管是昏迷、打鼾还是醒来,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注定会牵动整个世界的神经。
  长乐先生:也许这样的称谓和中国的舞狮传统有关。起初,舞狮表演具有浓重的图腾意味,现在真正意义上的舞狮似乎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曾经英姿勃发的狮头,也正慢慢退化成为开张典礼上的热闹彩头,变成烘托气氛的活道具。
  星云大师:所以给舞狮点睛很重要。舞狮人都相信,狮子的眼睛一旦被点了红,就具有了生命。于是,当舞狮人架起狮头与狮身融为一体,辗转腾挪威风凛凛的时候,那种气场让人感到:舞狮是通灵的,它拥有驱灾免难、祈福迎祥的神力。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1)
  星云大师:
  佛教里有一个“梓中宝藏”的故事,讲的是一位老人,在自家房下的地窖里藏了很多无价之宝,心想万一某天家道中落,子孙后代凭着这些财宝还能复兴祖业。许多年后的一天,这座年久失修的宅子突然失火,屋毁梁倾,子孙们弃屋而逃,流落他乡。因为他们不知道,废墟之下,藏着祖宗留下来的传世宝物。
  长乐先生:这就像我们今天生活的一种写照。如今,人类已经走过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直接冲进了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对于一个“白领”来讲,尽管每天海量接收的信息里,有实质意义的并不多,但是如果一天不上网,不浏览上百条资讯,不接收许多的E-mail、短信和电话,他就会惶恐不安地四处张罗,担心自己被社会“边缘化”。出门有车代步,家里、办公室里全盘自动化,足不出户就知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上网说两句话,可能引起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争论;打个外购电话,就有人风风火火把你需要的东西送上门来……
  但这一切似乎并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安适。在这个智力为王的时代,我们的身体终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了,却把所有的压力,都加载给了精神。
  对于一个“白领”来讲,如果一天不上网,不浏览上百条资讯,不接收许多的E-mail、短信和电话,他就会惶恐不安地四处张罗,担心自己被社会“边缘化”。实际上,我们每天海量接收的信息里,有实质意义的并不多。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身陷其中难以自拔。但这一切似乎并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安适。在这个智力为王的时代,我们的身体终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了,却把所有的压力,都加载给了精神。很多人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生活压力太大,却从来不曾停下来反思一下生存的意义。其实,守着个性就是守着自己藏宝的土壤。
  星云大师:要找到藏在地下的宝贝,就要一点一点地清理,一点一点地挖掘。
  长乐先生:有时候我也在想,既然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视野越来越广阔,所能运用的资源越来越多,那些莫名其妙的恐慌到底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我们每天总是忧心忡忡,似乎很难以轻松的心态对待面前那些捕风捉影的事。冥冥之中,我们为什么一直压迫着自己,将扑面而来的信息变成烦恼的来源,并且越是刺鼻的气息就越容易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星云大师:有次,六祖惠能大师看到两个人对着一面旗幡,面红耳赤争论不休。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动。”另一个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幡动。”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惠能大师听了,对他们说:“二位请别吵,我愿意为你们做个公正的裁判,其实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二位仁者心动啊!”
  长乐先生:以佛教的见地反观,我们生活中的确有很多麻烦都是由己而起。对所有的事都执着,对所有的烦恼都招惹,即使早已风平浪静,我们还要坚持,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痛苦也因此而来。
  星云大师:是啊,从上述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师对外境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我们常人之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起心动念。因此,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如何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关键就在吾人的心是否能去除差别妄想。
  长乐先生:我们如何去除差别妄想,让梓中宝藏重现,让怀中明珠尘尽光生?
  星云大师:如果那家的子孙找到了自家的宝藏,还会弃屋而逃吗?如果知道自己怀里揣着一颗价值连城的明珠,还会孤苦伶仃地流落街头吗?
  长乐先生:是啊,也许我们的惶惑不安,都是源于不自信。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2)
  星云大师:
  为什么会不自信呢?
  长乐先生:因为不自知。
  星云大师:知人很难,知事也难,知理更难。但最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进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一般人的问题,在于不知道人与我的关系,因为不懂“同体共生”的道理,因此不能生起慈悲心。不了解心境一如,不能心境合一,心被境界所转,心被外物奴役,所以不能自知。
  长乐先生:道家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慧就是自知知人。那么这个自知与知人之间,有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呢?
  星云大师:有啊。只有自知,才能知人。《吕氏春秋》中说:“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一个人不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也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哪里,才能借由不断的自我调整而进步。了解自己之外,更要了解别人,才不会对他人提出过分的要求。再说,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会有所局限,大家必须互助合作,“取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才能顾全大局,完成功业。
  
虚空包容万有(1)
  长乐先生:
  要想对世界了解得更多,洞察真相,就需要空出自己的心来。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无我”吧?
  星云大师: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谓“心如虚空”,就是放下顽强固执的己见,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让心柔软,这样我们才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随心通达,运用自如。
  在管理中,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包容”;而在佛教里,有一个字可以来形容这个包容,那就是“空”。空是因缘,是正见,是般若,是不二法门。空的无限,就如数字的“0”,你把它放在1的后面,它就是10;放在100的后面,它就变成了1000。
  虚空才能容万物,茶杯空了才能装茶,口袋空了才能放得下钱。鼻子、耳朵、口腔、五脏六腑空了,才能存活,不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了。像我们的对谈,也要有这样一个空间,才能进行。所以,空是很有用的。
  真正的管理,要包容。包容才能和谐,肚量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要空出所有,才能建设一切。所以空的哲学,不是佛教独有的思想,应该把它用到生活里。“空”,才能成就万有,不“空”就没“有”了。
  长乐先生:空的学说,确实深奥。我们知道,般若学说自从在南北朝时期传到中国来以后,就跟中国的本土宗教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碰撞和融合。当时社会流行的老庄玄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是关于“有”和“无”的。这个理论和佛教中“空”的理论非常近似。于是,很多人在翻译佛经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误区,把“空”都翻译成“无”。因为人们长期浸淫于中国传统的儒教、道教之中,自然很容易将“空”想象成“无”。直到大翻译家鸠摩罗什来了以后,才把“空”的概念提炼出来。就像大师刚才讲到的,“无”是“没有”的意思,但“空”不是“没有”。大师讲的“空”,实际上也包含着“有”的成分。
  星云大师:“无”是“空”的一半。这个“空”,里面包含“有”,也包含“无”。说“有”也未曾有——“有”了就无常变化;说“无”也不是没有。院子里那些光秃秃的树木,忽然冒出了新芽,一枝花开。你说它“无”吗?它“有”了。坐在家里,电视遥控器一按,屏幕里面载歌载舞,这是“无”,还是“有”?
  所以,空即是色。“空”才能拥有,才能包容万物,“空”不是没有。而色即是空,是指万物由因缘合和而生,无法单独存在。所以,“空”包含“无”,也包含“有”。
  长乐先生:也就是说,“空”的概念是大于“无”的。
  星云大师:对,“无”也必大于“有”。有一位道树禅师,他把寺庙建在一个道观旁边,道士自然不高兴了。那些道士也不简单,有法术,时常呼风唤雨,结果把寺庙里面年轻的沙弥都吓跑了,只有道树禅师一点儿也不为所动,一住20年。道士们最后没办法,决定搬家。有人问道树禅师:“你怎么能赢过那些有法术的道士呢?”他说了一个字:“无。”“无”怎么能赢啊?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神功,但他们不知道,“有”是有穷有尽,有量有边,有了之后就没有了。我呢,“无”,“无”就是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所以我当然能胜过他。要把“有”和“无”真正地调和起来,则是用“空”来调和。
  虚空包容万有,因为“空”,大地任我们游走、空气给我们呼吸,万物供我们取用,假如没有“空”,人类就不知将安住于何处了。所以,我们应该歌颂空的伟大,空的包容。“空”中才能生妙有。
  长乐先生:我看过您给我的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说佛》,这本书里还有大师的一个批注。在讲到关于“空”和“不空”的时候,弘一法师说,“空”与“不空”兼说,此意乃为完祖。您在一旁批道,“以无声的觉悟,求有声的事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虚空包容万有(2)
  星云大师:
  “空”不是普通的知识,没有办法靠一般知识去了解,要靠证悟,悟到心空。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指如果我们的心能像虚空一样,那么就可以容下整个大千世界。从管理上来说,我们的心能包容多大,就可以领导多少人。如果容得下一家人,可以做家长;容得下一村人,可以做村长;容得下一国人,就可以做国君。此外,在时间上要“竖穷三际”,在空间上要“横遍十方”,只有将这些运用到管理上,才能行事周全,包容一切;才能运筹帷幄,无往不利。
  长乐先生:在禅宗的学说中间,特别强调时间的问题。我们知道六祖提出“顿悟”的概念,顿悟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大师的“人间佛教”角度来理解,“坐禅”这样一种顿悟的哲学,是不是也能从简单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星云大师:不过顿悟也要从初级的渐悟开始。
  比如说吃饭,吃到第五碗饱了,早知道前面四碗就不吃了,是这样吗?走了三天,最后一步到了台北,早知道前面不走了,是这样吗?如果真这样,就到不了台北。
  即便是顿悟,前面也必须下很多的功夫,才能忽然证悟,就像黑暗中电灯一开,刹那间忽然大亮。人都有一些执着,不开窍,哪天忽然在一个机缘下,念头一转,豁然开通,整个人生都将因此起了变化。
  
身临其境,方知别有洞天
  星云大师:
  佛光山原本只是一座荒山,当年由一对越南华侨夫妇借钱买下,想建一所海事专科学校,计划却因合伙人意见不和而夭折。这块山坡土地贫瘠,麻竹遍布,高低不平,他们到处兜售都无人承接,一家老小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后来,他们托人辗转找到了我,希望我无论如何能援手买下,并说如果还不了债,他们只有自杀一途。此前,我们看中了大贝湖的一块地,筹款准备签约了。我的一个弟子说:“大贝湖是观光胜地,我们在那里建寺庙,一定沾光,游客一定会顺道来参观、礼佛。”这一句话提醒我了,本来我建道场是要吸引中外人士“专程”来拜佛的,旅游顺便拜拜,不是我建道场的目的。而且,在大陆,佛教的名刹古寺,包括峨嵋、五台、普陀、九华等四大菩萨道场都建在山上,为什么我们不在台湾接续传统,也在山上开创一座佛教大丛林呢?于是,我当下就改变了主意,放弃那块“观光胜地”,也因此才有了今日的佛光山。
  40年过去了,在众因缘的合和之下,佛光山已从无人问津的荒山,变成了一个可以容纳八方聚集朝圣的殿堂。目前佛光山于海内外共有二百余所分院,开山至今一直致力于“人间佛教”的推动,以“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理念,实践“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之宗旨,建立欢喜融和的人间净土。也希望大家在看佛光山时,不要只看外在的建设,还要看佛光山的内涵、精神和制度。
  长乐先生:对于佛光山,只有身临其境,才知别有洞天。我相信僧俗大众跨入山门的那一刻,都会被这里饱满的气场和气势所感染。另外,我能感受到大师在日常的语言和做事中也浸润着现代的禅意。请多给我们一些开示。
  星云大师:我在禅宗门下接受多年的教育,也能用禅心面对一些义理人情。例如:佛光山开山初期,经济拮据,一些徒弟想要补牙,送来报账单。一些执事为了省钱,都主张要节俭,但是我说:“尽管不能说一口好话,拥有一口好牙还是需要的。”
  多年前我在医院准备做心脏手术,开刀前医生问我:“你怕死吗?”我说:“死不怕,怕痛。”事后一位教授问我:“大师,您在手术的时候看到谁?”我说:“看到大众。”
  平时有一些游客到佛光山参观,在看过大佛城后,常以不屑的口气说:“佛光山都是水泥做的。我说:“我们只看到佛祖,没有看到水泥。”
  
生活本身就是神通
  长乐先生: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佛法充盈的心中,世界万物是没有净秽,没有差别,完全平等的。但是,我们也经常听说一些禅师修炼神通的事,在唐宋佛教兴盛之际,这样的事似乎尤为多见。这是否是佛教与中国本土的道教结合交融的产物呢?
  星云大师:不是的。佛教所说的“神通”,是指修持禅定后,而得到的一种无碍自在的不可思议力量。大可分为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等六种。 事实上,神通也不限于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等奇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神通。例如:长途跋涉,口渴难当,喝一杯水就能止息如火焰的干渴,这不就是神通吗?当我们看到嫣红嫩绿的花草,皎洁如轮的明月,会突然感到心旷神怡,感到莫名的欢喜愉悦,这不就是神通吗?当我们对别人说几句赞美的话,对方就会笑逐颜开;而当你出言不逊,横加指责时,则会招来对方的冷视。同样都是言语,变换口气,效果完全不同,这不也很神奇吗?我们把电视遥控器一按,屏幕上清晰地出现另外一个国度,甚至其他星球的活动,这不是天眼通吗?电话通讯穿越重重叠叠的关山,这不是天耳通吗?飞机像鸟儿一样飞翔于天际,这不是神足通吗?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神通,只是我们习以为常,不觉神奇罢了。
  除了生活中充满神通外,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也是神通。譬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下雨了,甚至有时太阳悬挂在天际,豆大的雨滴也洒落不停,这不是很奇异的现象吗?由于气流流动的不同,而产生和风、暴风、台风等,乃至闪电打雷、飘雪下雹,这一切的自然变化,都可以说是神通。乃至经济学家能够预测出未来经济的走势,进而提出解决的对策。社会上也有更多的专家,为我们提出人口爆炸、环境公害、能源缺乏等严重问题,希望大家能够防患于未然,这也是一种神通。
  长乐先生:这么说来,“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俯拾即是,“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是人类智慧的呈现,是能力的超绝运用。当人类智能结晶成科学文明以后,我们自行创造的神通就更多了。过去,月亮在人们心中是神秘、凄美的广寒宫,只有吃了不死灵药的嫦娥才能登攀;但是今天,借着宇宙飞船的助缘,人类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步于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再比如,现代人的皮肤、器官坏了,可以移植变好;眼睛出了毛病,换个水晶体,仍然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试管婴儿的试验成功,克隆技术的发明,都是古人无法想象的神异现象。
  星云大师:佛教认为神通不能去除根本烦恼系缚,获得生命的圆满解脱,所以神通非究竟之法。再者,神通也不敌业力,即便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想要以神通之力挽救释迦族人,也是没有办法敌过宿业。三者,神通也比不上道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道德没有完成时,不能成就神通,德化的人生比神通更为崇高。四者,神通及不上空无,在佛法中以无为有,无的力量比神通更为广大,无的智慧比神通更为高远,神通比不上空无的道理,因此与其求取神通的力量,不如求证空无的真理更为急切可贵。所以,唯有在平常的生活里,去体会佛法的真谛,净化身心,得到大自在,才是根本之道。
  
二、伏惑
不给别人留余地,可能自己没有立锥之
  长乐先生: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学或者社会伦理学可以辅导人们,但是,我觉得佛教更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华严经》就特别提倡佛教圆融的精神,而且强调“包容必均”的思想。
  星云大师:“包容必均”很难,社会中矛盾是难免的。在我们的家庭里,亲如父子也会有矛盾;夫妻那么相爱,彼此也会有摩擦。尤其中国社会的婆媳关系,几乎一半以上都是有矛盾的。这个很可惜。本来是因情爱结成一家的人,为什么造成矛盾、添加仇恨呢?就是由于没有共识,没有沟通,彼此没有爱心,彼此是用成见来看对方的。
  我举一个例子,端午节那天,一个婆婆叫媳妇包粽子。现在年轻的媳妇哪里会包粽子,不过婆婆指示了也不得不勉强去做。媳妇从早忙到晚,粽子包好了,慢慢煮,慢慢煮,终于快要煮熟了,总算对婆婆有交代,却听到婆婆打电话给小姑:“女儿啊,你赶快来,我叫媳妇包了粽子,你快回来吃。”媳妇一听,岂有此理,我辛苦了一天,才刚煮好,你就打电话叫你女儿回来吃。她一气之下丢开围裙,回了娘家。刚到门口,手机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女儿啊,今天我让你嫂嫂包了好多粽子,你赶快回来吃吧。”这时候,她不禁泪流满面。
  你看,原来天下的母亲对女儿就是对女儿,对媳妇就是对媳妇。自己本身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就不会有意外的纠纷。那么,婆媳关系产生了矛盾,怎么办呢?这就要学习跳“探戈”了。你进两步的时候,我就退两步;我进一步的时候,你也退一步。彼此都能进能退,就能和谐了。其实,不论友情、爱情或是亲情,人际间的相处要多包容,少排斥,给对方留一半的空间,自然会减少冲突摩擦的发生。
  长乐先生:和谐,其实是两方或多方相互体谅宽容的结果。
  星云大师:是啊,两方相斗,会造成两败俱伤;若是两人相让,则两人都有所得。让步不一定吃亏,从礼让中,才能和谐双赢。忍让一下,看似吃亏,实际上就是占便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阎罗王对两个小鬼说:“你们两个可以到人间投胎去做人了,现在我手里有两个名额,一个呢,一生都要忙着给别人东西;一个呢,一生都从别人那里拿东西,你们愿意做哪一个啊?”
  小鬼甲抢先跪下来说:“阎王老爷,我要做那个一生从别人那儿拿东西的人。”小鬼乙只能让步,选择了一生都要给予的那一个。
  阎罗王也不啰嗦,抚尺一振,宣判道:“下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间做乞丐,到处向别人要东西吃;小鬼乙投胎到富裕厚德的人家,时常布施周济别人。”
  长乐先生: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以佛教的因果论来解释,贫穷通常与悭吝贪得、不肯施舍、不能与人结缘有关。我们反观现实,只想获得、不能施予的人,一般都不会有很好的人脉关系;每次都为了最大利益机关算尽,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的人,最终可能导致自己没有立锥之地。
  星云大师:为一点小利就去害人,日久自然大家都不愿意跟你合作。为了得到一瓢水,不惜把整个水源都污染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长乐先生:儒家就讲,德是本,财是末,德是发财的基础;“外本内末”则会“争民施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如果没有与民同乐的德养,即使有了巨大的财富,有谁愿意为你维护基业常青呢?如果人家都愿意跟着你,真心实意地为你出力,又何愁事业做不大做不强呢?这些道理,其实我们儒家的《大学》里讲得一清二楚,谁说我们的中国哲学里面没有经济韬略?这些都是根本的至理。
  星云大师:我们做人要学习吃亏、包容,常以慈悲布施之心待人,对于所拥有的一切,能知足、感恩,常想“我能给别人什么”,自然能够胸怀大众,心中常乐。
  
最不听话的是我们的心(1)
  星云大师:
  患得患失,不明就里,这样的惑,自古有之。佛法里的四圣谛——苦、集、灭、道,是佛陀教导我们知苦、离苦,解决宇宙人生问题的方法。形成苦的原因,不外我与物、我与人、我与身、我与心、我与欲、我与见、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这一切都起因于我们心中有了种种分别、执着、妄想,因此才会迷惑颠倒、烦恼重重。
  长乐先生:在当今嘈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保持平静心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几乎是可望不可及的事。儒家也讲:“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惑也。”我们的心性的确是变化无常的。今天我高兴,就做一点慈善的事;明天我心烦,就大开杀戒。生命中充溢着这些反复无常、剪不断理还乱的惑。
  星云大师:所谓“管事容易,管人难;管人容易,管心难”,有时候,我们责怪别人不肯听自己的话,其实,最不听话的是我们的心,今天要求这样,明天希望那样,总是翻来覆去,心猿意马。讲一个例子,比如今天我在市场上买到一个青花瓷瓶,价钱公道,精雕细刻。回家以后,一会儿擦擦,一会儿端在手里看看,喜欢得不得了。朋友来了,拿出来展示,结果被他浇了一盆冷水,“现在谁还买这样的老古董?早过时了,你看人家买的玻璃摆设,那才叫有品位呢。”等朋友走了,再把瓶子端在手里看,这下真不得了,瓶子一下子变得很难看,原先精雕细刻的手工,显得粗陋无比,原先的价钱公道也变成了低贱不值。愈想愈气,拿起瓶子就摔。这时,又有一个朋友来敲门,他是个收藏家。他捡起地上的碎片一看,不禁惊呼一声:“这可是宝贝啊!”然后把这个瓶子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这时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在这个过程中,瓶子有贵贱、新旧的变化吗?没有。变化的只是我自己的感觉。为什么我会突然改变自己的态度呢?因为我听信了别人的话。那么,我为什么那么容易听信别人的话呢?因为我没有自信。为什么没有自信呢?因为在购买瓶子的时候,我根本不懂得它。那我为什么要买呢?因为人家说,这个瓶子可以升值,所以我一冲动就买下来了。冲动,就是心中产生了妄念。
  长乐先生:看来,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是否掌握了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自己判断,就会陷入恐慌、焦虑、浮躁,被人牵着鼻子走。所以,找回自己的心性,找到是非真假的判断力,就是从根本上夺回自己生存发展的主动权。
  惑之所以难耐,通常是因为我们已经付出了,付出前没有搞清背景实情,没有掌握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无论我们如何私下揣摩,患得患失,结果反倒损失更大。
  星云大师:我们的心除了反复无常外,疑心、自私、贪婪等毛病也不少。有一则笑话说:一位患有神经质的病人,总是疑心他的肚子里有一只猫在做窝,真是寝食难安。心理医师与精神科医生百般地治疗辅导,始终无法消除他心里的疑虑。后来医师们只得为他做一次象征性的手术。手术后,当病人从麻醉中醒来,医师抱着一只猫告诉他:“你肚子里的猫已经取出来了,以后你就不必再担心了!”岂知病人看看那只猫,满脸愁容地说:“我肚子里的猫是黑猫,不是这一只白猫啊。”
  所以,当我们的心生病了,就要用佛法的“心药方”来对治,例如:贪婪的毛病要用喜舍来对治,嗔恚的毛病要用慈悲来对治,愚痴的毛病要用智慧来对治,傲慢的毛病要用谦虚来对治,疑虑的毛病要用正信来对治,邪恶的毛病要用正道来对治。
  我仿石头希迁禅师的“心药方”,开了一剂生命的药方:“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做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果能如此,百病消除。
  
最不听话的是我们的心(2)
  长乐先生:
  现在,我们知道了迷惑来自人性的弱点,但作为人本身,我们如何能够克服自己与生俱来的缺陷呢?在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氛围中,我们又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良知不受污染呢?
  星云大师:良知就是良心。有良心的人,说话、做事、与人相处,都能本诸良知,如此必不会错到哪里去。反之,则前途堪虑。所以,一个人可以没有金钱、官位、权势,却不能没有良心。良心人人本具,只是忘失,需要找回。做事之前,必先摸摸良心,问自己这么做是对还是不对,千万不能昧着良心,事后再来追悔,就为时已晚。
  长乐先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利用自己的心灵空间,不能用正知正见来护佑,心就会被外界环境所吞没,随波逐流,变成一条任人污染,又无力肃清的沟渠。
  星云大师:是的,所以要常发惭愧心,要肯认错,要懂得感恩。能够行事不昧、自我反省的人,都是有良知的人。此外,对于那些良心生起、忏悔过往的人,要给予包容、协助,这也是人性的善美、光辉、伟大之处。
  
王道与佛法的冲撞
  长乐先生:
  对于国家功利主义或者国家机器的建设,佛教未曾有绝对的正面的贡献。但是佛教对社会和平,对人心的安定,对社会秩序的整饬,对社会风气的净化,还是有正面贡献的,尤其在爱与和平上。
  星云大师:印度阿育王大约与秦始皇同一时代,他也侵略各个国家。当他到被征服国巡视时,发现人们都仇恨他,这让他忽然生起了惭愧心。后来,他就改用仁爱、慈悲来领导。这样一来,百姓再呼应他的时候就心悦诚服。他有一句名言:“军队的武力,不能获得人心;唯有法的力量、慈悲和智慧,才有胜利。”
  世界上各派宗教至今仍在争执,但佛教从来没有搞过政治斗争,没有搞过革命,它是以慈悲、仁爱、互助、尊重、包容为根本,与世无争。有佛法就有办法,人心就会安定,社会就有秩序,民族之间就会和平、友爱,那么胡锦涛主席倡导的“和谐社会”就有实现的一天。
  长乐先生:中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包容了佛教,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国历史上针对佛教的一些抵御或抗争,比如“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很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这几次灭佛事件,不仅有经济原因,还有政治原因。也就是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其所拥有的话语权和资源势力,不仅威胁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固。
  星云大师:历史上“三武一宗”的教难,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四位帝王所带来的四次佛教的大灾难。当时,无数的寺院、经书、佛像、法器被焚毁破坏,诸多僧侣或遭到杀戮,或被迫还俗。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其精深伟大的思想早已深植社会民心,普受大众的肯定与欢迎,因此,虽几经摧残,仍能屹立不摇,并很快地复兴佛法。
  其实历代以来,除了外道如白莲教借佛教反政府之外,佛教一向和平,尽力配合政府。但是由于执政者的权力欲及私心作祟,致使佛教在各朝各代还是历经了各种教难。当然,一些佛教门派太过世俗化,积聚财富,广置田产,这也是招致政治嫉恨的原因。
  长乐先生:政治是社会组织的重要一环,关怀社会则不能不关心政治。但也有人认为宗教归宗教,政治归政治,请问大师佛教与政治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佛教徒是否合适参与政治?
  星云大师:政治有护持佛教的力量,佛教也有清明政治的功用。因此,政治勿嫉妒佛教,勿舍本逐末,不能只有奖励慈善,应该多奖励从事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者。而佛教对于社会的关怀、人权的维护、民众的福祉,自是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佛教徒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所谓“问政不干治”,个人可以不热衷名位权势,但不能放弃关怀社会、服务众生的责任。
  
薪尽火传,生命在于转化
  长乐先生:
  科学以“物质不灭”来描述我们人类世界能量的存在。它是不是和佛教所说的涅槃境界很相似,生命没有消亡,只有转化?
  星云大师:人,从过去的生命延续到今生,从今生的生命延续到来世,主要就是“业力”像一条绳索,它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都连系在一起,既不会散失,也不会缺少一点点。“生命不死”,就是因为有“业”,像春去秋来,像冬寒转为春暖,一切都是循环,都是轮回。
  所以,生,是因缘生;死,是因缘灭。从圣义谛来看,无生也无死。自然就像一个“圆”,好因带来善果,坏因遭致恶果,因果相续,无始无终。无量劫以来,生命在自然循环下历经千生万死。死固然是生的开端,生也是死的准备,所以生也未尝生,死也未尝死。如薪尽火传,生命之火不曾停熄;如更衣乔迁,生命的主人仍未尝改变。所以古来的高僧大德大事已明,生死一如。
  长乐先生:我们每一个人的见解都有出现偏差的时候。因为无论我们身处哪一个国家,多大年龄,读过多少本书,对某个领域多么了解,都不能弥补我们现实的局限性。不要说在大宇宙时空里,就是针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甚至一个人,我们的认知,往往也是捉襟见肘,充满了狭隘臆断。
  星云大师:由于世俗的尘垢累积日深,使我们原本清净的心蒙上了污染,以这颗不再是明镜的心去观察世象,难免会产生偏差的见解,因此如何培养正见,减少偏差,是很重要的。所谓正见,指正确的见解,也就是对时空能认知,对人我关系能明察,对事理因缘能透彻。佛教认为人生的基本正见有四:要正见有因有果,要正见有业有报,要正见有圣有凡,要正见有善有恶。
  “正见”也像一部照相机,拍照焦距不准确,洗出来的照片就会走样。同样的,我们看世间的人、事,和世间各种道理,如果焦距调不准,不能以正确的思想来看待,眼中的一切事物都会变质。
  
良知就是知耻、知愧、知恩
  长乐先生:
  有时候,当我们标榜自己是爱国主义者的时候,也许应该先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爱国,到底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忠义至诚,还是一种排除异己的方法?是虔诚无私地奉献,还是肆意挥霍占有欲的挡箭牌?
  星云大师:《阿含经》说:“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辗转共诤。……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共相诤故,以种种器杖转相加害,或以手杈、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可见,只要所谓“爱”的情绪里面掺杂了私欲,那么,无论是“爱人”,“爱事业”,还是“爱国”,恐怕都暗藏着巨大的隐患。而这种以“欲”为基础的“爱”所演变成的家族、社会、国际间的争斗,自古以来,酿造了多少悲剧。
  长乐先生:在巴比伦花园那道因历经战火摧毁而残破不堪的墙上刻着一首诗:多谢命运对我的宠爱和诅咒我已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是天使还是魔鬼是强大还是弱小是英雄还是无赖如果你以人类的名义把我毁灭我只会无奈地叩谢命运对我的眷顾在伊拉克战争中,“凤凰”把这首诗做成了一个一分多钟的短片。一边是阿拉伯古老的民居和文化,一边是美军轰鸣的战机、军舰和滚滚推进的大军,巨大的时空落差和强烈的环境对比,让人对战争与生命产生了无数的困惑、无奈与疑问。直到战争结束,盘旋在他们心头的,还是那些隆隆战机掠过古老的阿拉伯土地和阿拉伯人头顶的强烈震撼。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安拉的子民在默默承担命运的“眷顾”,像荒漠一样忍受世代的苦难,也看到战争无法战胜时间的荒唐;战争既有正义的因素,也有残酷的株连。许多观众来信说,这个短片直刺人心,催人泪下,甚至比对战争的直播还有力量。
  当今世界上,那些把矛盾、对抗、冲突不断推向高峰的生化武器、航空母舰、洲际导弹之类,足以毁灭地球的高科技武器,不就是人类私欲膨胀的结果吗?
  对于我的爱国、“凤凰”的爱国,国外曾经有一些议论,说我们是民族主义者。我们知道,虽然“民族主义”是贬意的字眼,但即使在美国国内,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也总是不分你我。“凤凰”人的爱国主义也是多元的。我们不是文化自我中心主义者,也不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代言人,负有“领导”世界、“拯救”世界的责任,我们既热爱自己的国家,又尊重其他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
  星云大师:其实爱不爱国,不是智力测验,不是评定什么的标准,也不是斗一时之意气,更不是战争的借口。爱国,就是我和我的祖国的关系吗?或许关系好,我就大声说自己爱国;关系不好,一气之下,我说我不爱国了。但不爱国又能怎样呢?我可以摆脱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吗?背井离乡或者离家出走的孩子,就表示他真的不爱自己的父母吗?
  长乐先生:中国社会是封闭得太久了。在漫长的封建历史进程中,我们的血脉里其实已经浸渍了很多难以摆脱的封建意识。虽然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把“四书五经”等先人留下的印迹当成了自我挣扎时的发泄对象,但却忽略了封建意识在我们心里根深蒂固的影响。
  当我们回头看的时候,每一个在中国长时间生活的人,都能体会到进步和发展的沉甸甸的分量。
  星云大师:世界大同要全民和谐,自己本身要有力量。现在中国人才济济,中国人的智慧已经为全世界所赞叹,只要再加把劲,成为世界的强国,有了力量,想要和平、和谐、慈悲喜舍……也就有办法了。
  长乐先生:作为传媒人,我理解的爱国,首先得有良知,这是从业的基本和根本。良知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又可归为“三知”,就是知耻、知愧、知恩。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能知愧,知过即改,善莫大焉;知恩,则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一种品性的证明。良知决定你走的方向,还会决定你走多远。
  
不能圆融人我关系,是最大悲哀
  星云大师:
  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往往把宗教信仰视为求取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以为祭拜神明,就可以高官厚禄、事事顺心,不知道求财有求财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可混淆不清。
  比如,有位年轻人热衷于事业,一心想发大财。他听说王爷很灵验,天刚亮就兴致勃勃地骑着刚买来的摩托车到王爷庙烧香祈愿。顶礼后他匆忙地跨上车,风驰电掣,路上突然出现了一块石礅,躲闪不及,当场毙命了。青年的父亲悲愤交集,怒气冲冲地到了庙宇,指着王爷神像破口大骂:“我的儿子虔诚地祭拜你,你却使他命丧黄泉,今天我非打烂你的神像,拆毁你的神座不可!”
  庙祝忙上前劝阻:“老先生,请不要愤慨,王爷感动于令郎的虔诚,也曾想救护他。可是令郎骑着‘野狼125’摩托车掉头就走,速度太快了,任凭王爷骑白马如何追赶都望尘莫及呀!”
  你看,这位年轻人不是不认真,很早就出门了,怕在路上耽误时间,车也骑得很快。但是他的方法不对。为什么?因为他满脑袋都是发财的念头,心思浮躁,结果发生了车祸。因此,不明白因果,不仅容易徒劳无功,而且即便一时有所得,也会留下严重的祸患。
  长乐先生:是啊。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先有后,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才能有个究竟。佛法中也有这一条:“不悟性德而修顽福,便成魔业。”
  星云大师: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善恶好坏、吉凶祸福都是其来有自,如能明白因果,知道人生的究竟、本末,便能不怨天尤人,自在生活。反之,不能认清世间实相,不能明白因果道理,不能圆融人我关系,不能了知众生同体,这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财富会空,真空能生妙有
  星云大师:
  有人问我,创建佛教事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说,利用每一天的零碎时间,用心思考。 “韶光易逝,岁月荏苒”,光阴是最无情的,你稍不留意,它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常常会有人称赞那些有钱人:“哎,你好有福报啊!”其实,福报就像银行里的存款,即使数量再多,如果只取不存,也终会有用完的一天。所以,人人都应努力勤奋,否则懒惰懈怠,即使财神爷把宝物送来,也会因为懒得开门,而错失得到财富的机会。
  在佛经上,有一个譬喻:一个男人很有福气,祖先留给他很多的家产,结果他也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就连吃饭也要太太来喂。有一天太太有急事回娘家,临走前做了一个大饼套在他的脖子上,告诉他:饿的时候,张口吃就可以了。等太太回来,发现丈夫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吃掉了嘴边的饼,其余需要费点力气转动才能吃到的,却一点也没动。
  还有一个有关富翁的故事。这个富翁养了几个好吃懒做的儿子。他临死前把儿子们叫到床前说:“我在屋后的田里埋了几瓮银子,你们可以挖出来用了。”富翁一咽气,几个儿子立刻拿锄头去田地里寻找银瓮。从早到晚,几十顷的田地都挖透了,却没挖到银子。第三天第四天,他们又从头到尾挖了几遍,仍然一无所获。几个人垂头丧气,恨声不绝。看着播种季节已到,他们无可奈何地往地里撒上了粮籽。想不到,这年四乡八镇都闹欠收,唯独富翁家田里的禾粮长得又高又壮。原来,田地翻了多次,利于秧苗生长。这时候他们才知道,父亲并没有骗他们,土地本身即是金银,财富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后兄弟几个年年翻土耕种不遗余力,家道也更加富裕了。
  长乐先生:这两种结局说明了,懒惰懈怠是财富的天敌,如果能够改换心性,勤勉持家,财富终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星云大师:还有一个也是牵涉财富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信徒向一休禅师告辞:“师父,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杀。我经商失败,无法应付债主们逼债,只有一死了之啊!”
  “难道就没有别的路了吗?”
  “没有了!我已经山穷水尽了,家里只剩下一个幼小的女儿。”
  禅师说:“我有办法帮你解决,只要你把女儿嫁给我。”
  信徒大惊失色:“这……这……这简直是开玩笑!您是我师父啊!”
  禅师挥挥手说:“你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里,做你的女婿。”
  这位信徒素来虔信一休禅师,只好照办。迎亲那天,看热闹的人把信徒家里挤得水泄不通。
  一休禅师安步当车抵达后,只吩咐在门口摆一张桌子,上置文房四宝,围观的人更觉稀奇,一个个屏气凝神准备看好戏。一休禅师安安稳稳坐下来,轻松自在地写起书法,一会儿功夫就摆了一桌的楹联书画。大家看一休禅师的字写得好,争相欣赏,反而忘了今天到底来做什么。结果,禅师的字画不到一刻钟就被抢购一空,钱堆成小山一样高。
  禅师问这位信徒说:“这些钱够还债了吗?”
  信徒欢喜得连连叩首:“够了!师父您真是神通广大!”
  一休禅师轻拂长袖说:“好啦!问题解决了,我也不做女婿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
  长乐先生:万变不离其宗,这也是“真空生妙有”的道理吧。
  星云大师:所以,我常常讲,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有佛法就有办法,只要肯静下心来,定下神来,倾听自己的心,懂得因缘际会的妙用,一切就会变得美好起来。
  
迷惑时的判断:止于至善
  长乐先生:
  儒家讲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此可以看出, “定”是有前提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恐怕也是很多现代人产生迷惑的原因。
  到哪里为止呢?是不是一看到别人设围墙,我们就失望离去呢?是不是一看到拒绝的面孔,我们就避之不及呢?是不是永远要用别人的标准来丈量自己?是不是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我们也无能为力呢?怎样而止,我们才不会自缚手足,或者无法无天?怎样而止,我们才能既保持快速发展,又保持社会公平、人心趋安?可见,如何知止,是个大命题。
  说回我们媒体自己。是不是看见人家关上大门,我们的记者就要掉头回撤呢?是不是人家端来两碗热茶、塞上一个红包,我们就把挖掘黑幕的事情抛到脑后呢?是不是一封锁现场,我们就只好坐壁上观呢?对于当今中国新闻媒体,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每一次采访都要见“止”就“止”的话,可能永远无法看到真相,那要我们媒体何用?
  迷惑时怎么判断下一步呢?儒家教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准则:止于至善。就是说,你要判断一下,你在做的这件事究竟有什么意义,目的是不是纯善,方法是不是合乎人道。如果你以善良的心做事,就一定能判断出这些行为的后果:你要做的是对公众有帮助的事情,还是利用工作之便,利用手中的“武器”,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别人的生活和健康。
  星云大师:人在迷惑的时候,往往会有许多心结打不开,这通常都是因为自己钻牛角尖,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逆耳忠言所致。所以当我们遭遇不顺、陷入烦恼的时候,无论迷惑、愚痴或邪见,只要不执着,就有办法化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能够不断寻求解决之道,就会有所觉悟,有了觉悟就会有受用,此即“迷中不执着,悟中有受用。”
  
三、若水
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
  长乐先生:
  禅宗有首偈语说:“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本来是写顿悟的感受的,但是在普通人看来,这也是得到功名、财富的人,一夜之间的转变。的确,在当前这个新经济时代,十年寒窗一夜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这个让普通人看来那么美好,那么值得追求的功名和财富,在大师您看来,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星云大师:事实上,凡事有因有果,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即使中奖了,发财梦实现了,也要有福报才能消受。我们希求财富,但财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现在的社会流行“乐透”彩券,不少人都希望自己能奇迹似的中了“乐透”,一夕致富。其实,“乐透”的背后不一定都是好的,一种彩券的发行,并非“几家欢乐几家愁”,而是“少数欢喜多家愁”。即使真正中奖了,也难免会担心税金多缴,害怕邻居觊觎,唯恐“不乐透”的人来找麻烦。所以“乐透生悲”是必然的结果。
  话说有一个乞丐,省吃俭用后买来一张奖券,结果居然幸运地中了特奖。他欣喜之余把奖券塞在平时片刻不离手的一根拐棍里。一日走过一条大江,想到一旦领了奖金,就可以永远摆脱贫穷,再也用不着这根拐棍了,于是随手把拐棍往江心一丢。回到家,忽然想起,奖券还在拐棍上,一场发财梦正好应验了“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谚语。所以,想要收获,先要播种,想要发财,还是要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佛陀终其一生,就是要对我们讲清这样一个道理:人间本来可以是天堂,可以享受美满长乐的生活,由于人们总是心系得失,不能抛弃你、我的分别,总是太喜欢自作聪明,所以总也不能拨云见日,明心见性,结果这个世界就一直鱼龙混杂,难成正果。
  一个人如果内心成天装满了阴谋、贪欲和愚痴,那即使他满身名牌,坐拥万顷,重权在握,又能得到谁的真心爱戴和尊重呢。一个慈悲而公正的人,即使他衣着简单,也不会减少别人对他的倾慕;因为内在的美,德行的美,是可以直抵人心的,这样的美就如空谷幽兰,自然高贵。所以,我们内心的净化才是最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为我们赢得尊重,还可以护佑我们脱离困厄,转危为安。
  长乐先生:吃饭使我们有足够的能量,喝汤可以调养我们的气脉,睡觉可以恢复我们的精神,运动使我们的肌肉更健壮。但是,现实中常常会为了吃饭追求口味而忽视了营养的合理搭配;为了达到什么标准而练习过度损伤身体;高科技的发明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但又会有人把高科技产品当做满足自己非法欲望的暗器装备。
  星云大师:这就是本末倒置,所以凡事要务本,不能以轻为重,以重为轻,做人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
  长乐先生:从追逐立足之地,到追逐财富,追逐权势,这样仿佛具有惯性的徒劳过程几乎要伴随一生。即使明白了一些道理的人,也未必能真正做到“放下”。
  星云大师:关键在于放下什么,怎么放下。选择哪些是要放下的,哪些是要坚守的。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时候,就会感到不便。所以,做人要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对于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耗费;对于悲欢离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对于金钱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钱、名位、人情里打滚;甚至对是非放不下,对得失放不下,对善恶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恶、得失里面,不得安宁。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星云大师:
  有一次,赵州禅师和弟子文偃禅师打赌,谁能够把自己比喻成最下贱的东西,谁就胜利。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只驴子。”
  文偃禅师接着说:“我是驴子的屁股。”
  赵州禅师又说:“我是屁股中的粪。”
  文偃禅师不落后说:“我是粪里的蛆。”
  赵州禅师无法再比喻下去,反问说:“你在粪中做什么?”
  文偃禅师回答:“我在避暑乘凉啊!”
  长乐先生:我们认为最污秽的地方,禅师却能逍遥自在。看来这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是空净之地,只要我们的心灵具足“出污泥而不染”的功力。
  星云大师:对。自然界本来就没有净秽、美丑之分,这些分别都是我们自己的主观好恶所产生出来的。
  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小时候曾在皇觉寺当沙弥。相传有一次朱元璋外出,回寺时夜深门闭,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他望着夜空满天星斗,兴之所至,吟了一首诗:“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胸襟和气魄。虽是席地而卧,大志者胸中有的是“十方法界在我心”的旷达;而一个心量狭小又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称意。
  所以,做人要先扩大自己的心胸,那么对于生活的点滴小事,不论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休闲独处,每一个时辰,每一个地方,都会感到称心满意,生活愉快。慈航法师曾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但凡如此,宇宙之间,又有何处不是极乐世界呢?
  长乐先生:不过,生活在现世的人们,似乎总是不大容易找到这种舒畅旷达的心境。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很多人都在抱怨,生活环境太差,办事效率太低,挣钱太难,不受重视,总之总是得不到自己最满意的东西。
  星云大师:有人说世间充满忧悲苦恼,因为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堪忍的世界。什么是最大的痛苦呢?有人说是饥饿,有人说是情爱,其实真正的烦恼痛苦是欲望。譬如我们对于钱财、美色、权力、名位的欲望不满足时,就会生起烦恼。不过,欲望也不全然是恶俗的,也有善法欲,例如发愤读书的求知欲,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领袖欲等等。人生是活在欲望里,欲海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欲海里没顶。所以,我们应该以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离烦恼欲。
  长乐先生:那么,为什么人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呢?为什么有人会为这个世界的进步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的一切;有时候又视天下为异己,甚至不惜荼毒生灵呢?这种巨大的反差来自哪里呢?
  星云大师:这世界凡事都是一分为二,一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在这个“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想要求得百分之百的圆满,几乎是不可能,也不容易。所以我们只有从这一半的人生,来影响另外的一半,用好的一半去影响坏的一半。
  
在人群中实现使命
  长乐先生:
  我常常想,世界上什么事情最难?挑战自己最难。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可怕?自身的惰性最可怕。因为这两种东西就像捆扎住婴儿的长布条,不撕破它,你就永远不能长成顶天立地的人。
  星云大师:能把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的人,一定不缺少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一定能意识到,虽然这个世界有许多人,我只是人群中的一分子,但是,我要在人群中实现使命。这个使命是什么呢?就是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责任感,就会懂得“利他”;有了使命感,就会勇于担当。不肯负责任的人,再如何虚张声势,也只是弱者;肯负责任的人才有被尊敬的资格。
  长乐先生:前不久,一家国际基金会评选“世界新七大奇迹”,揭幕前几天,据悉中国长城的投票数已跌出七强。而中国大陆有关方面称,对此事不支持也不反对。当时,中国长城协会心急火燎地向“凤凰”求助,我们听了,觉得无论什么机构评选,只要事关全球华人的情怀寄托,就不能袖手旁观。于是我们出资跟踪转播,在投票终止前48小时内向全球华人发出密集讯息,我们的长城在48小时之内,倾刻多出1300万张选票。而我眼前闪现的,是无数双黄皮肤的手臂,在护送我们的精神长城。“新七大奇迹”揭幕那天,有6万多人到场,入围提名的21个景点中,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摇旗呐喊,各国的旅游部长、文化部长们也都亲临现场,面对这个轰轰烈烈的场面,我却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凉:中国人到场的不足10人,见证辉煌的华人媒体也只有“凤凰”。事后我在一次演讲中说,对我们华人共同的事业,希望大家多些理解与沟通,希望我们从此不再孤独。
  星云大师:为了自己钟爱的文化,奉献一切都在所不惜,这就是佛教中的慈悲喜舍精神。几十年来,我个人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很喜欢佛教的文化事业,过去自己写文章,出版书籍,曾以这些所得买过一栋精美的房子,住在里面,读书写作倒也逍遥自在。后来我把房子卖了,用这150万元买了一座荒山,开始创建佛光山。我的人生虽然一无所有,但是内心却非常富足,生活也充满法乐。
  所以,一个人如果能从小我中破茧而出,化小我的人间为大我的人间,便会感受到这种无我的人生更有意义,生活更加快乐。
  
中国的禅学进入世界的视野
  长乐先生:
  科学家沃克曾在他的著作中自问自答:能握住“禅”的那个把手在哪里?答案只有两个字:“去做”。抓住“去做”这个把手,你就能抓住禅,带着禅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我们把它握在手掌心,用我们闪耀着悟性光芒的眼睛去看,去做,困惑会慢慢消失,而答案就会到来。
  星云大师:所谓禅,往雅处说,就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往俗处说,就是“与众生同一鼻孔出气”。佛法禅意不向高远的地方追求,而在天真自然拙朴的这颗“平常心”中体证。生活中有了禅,可以把我们的烦恼妄想止于无形;一句难堪的言语、一个尴尬的动作、一段不悦的往事,在禅的洒脱、幽默、勘破、逍遥之中,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著名的哲学家方东美博士,平素喜爱游泳。有一次游泳时他忽然感觉身子在下沉。出于求生的本能,他拼命挣扎,但是愈挣扎愈沉得厉害。这时他平静一想:我是个哲学家,对于生死应该看开才是,如此贪生怕死的样子太难看了,死也要死得洒脱一点啊!如此一想,心情轻松许多,四肢也自然放松,结果反倒浮出水面而生还。
  世间无常,要世界不改变是不可能的,只要自己的心不随外境改变就好;世间的人我是非,好坏有无,纷纭扰攘,要改变很难,只有改变自己才是最好的办法。所以我平常喜欢跟信徒讲“小狗汪汪叫”的故事:有一个青年新婚不久,逢人就说结婚真好,因为每天下班回到家,妻子就忙着帮他拿拖鞋,小狗也亲热地围着他汪汪叫。三年后情况改变了,每天回到家,不是妻子帮他拿拖鞋,是小狗为他叼拖鞋;不是小狗围着他汪汪叫,而是妻子对他唠叨不停。他感到极为苦闷,就到寺院请教。法师听完他的倾诉后,说:“很好啊,你应该继续快乐才对,你的生活还是一样有拖鞋穿,一样有声音叫,你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再说,不管环境怎么改变,只要你的心不变就好了。”
  长乐先生:哲学家、神学家、神经学科学家、心理学家及物理学家都在企图解释“意识”——像大脑这么一小块物质,如何创造出感知能力?美国“意识科学”的开拓者沃克博士在他的著作《布罗卡哪里去了》里写道:“神经学权威布罗卡的脑子,漂浮在福尔马林瓶中,他的心灵,却没有人知道去了哪里。”
  中国的佛学、禅学已经进入了世界级科学家、哲学家、管理学家的视野,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一些台湾、日本、美国学者已把佛教管理学思想具体运用于现代发展理论,更有许多企业家已把禅学的思想与智慧积极付诸管理实践。
  星云大师:近年来,现代管理学出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趋势,不少东西方学者发现儒、释、道诸家学说中,蕴含着微妙的管理哲学,于是,出现了如“古代帝王学”、“从三国演义看管理”、“企业禅”、“庄子与经营管理”、“心经与现代管理”等论题与书籍。许多领导人和管理学专家,纷纷投注员工的潜能开发,重视员工的道德观念、忠诚度、稳定性、抗压性和群我关系等等。在这方面,无疑的,宗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天保有十分钟的宁静
  长乐先生:
  据说惠能祖师当时作那首“菩提本无树”诗的时候并不识字,是他自己口述,别人代笔的。但是他却赢得了这个祖师的位子。
  星云大师: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禅宗讲究参悟,完全是心的体悟,是心对真理的响应。所以禅门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古今的禅门公案皆是禅师考验或印证弟子悟道的对答,其实这种对答,就是一般人所谓的“考试”。不同的是,它是随各人的根性、时间、地点而变化,它没有明确划一的标准答案,也不是从思考理解得来的。所以,如果不是禅门的师徒,有时候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禅宗讲究参悟,完全是心的体悟,是心对真理的响应。
  长乐先生:这让我想起印度圣雄甘地,他一生中很多时间都是在牢狱中度过的,但是,他却在困境中保持着内心的宁静、淡泊,即使居危也安稳无惧。
  星云大师: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之所以受人尊敬,在于他们甘于淡泊、不贪安逸、不务奢华。无欲无求,人格自然就高贵了;有了淡泊,心灵也就进入了宁静的世界。不过,所谓“宁静”,并不是指外在的一切运作都停止:飞机不飞,车子不跑,人们不讲话等等,不是这样的;我们不必抹煞外在的一切声音,而要学会在喧闹中沉入内心的空寂境界,即使在热闹场所,心灵仍然澄澈灵明,丝毫不为所染。如此,在心灵的宁静和庄严下,道德可以完成,人格也可以升华。
  当我们在蔚蓝的长空下静静独处的时候,宇宙是那么广阔,自然是那么静谧安详;当我们一卷在握,徜徉经卷之中时,上下古今,多少英雄豪杰与我们对语,风流千古,一切尽在心里,如此任意畅游在太虚之中,你能说我们不富有吗?生而为人,还有比这样的境遇更美好的吗?
  所以,一天当中,我们起码应该保有十分钟的宁静,让精神有喘一口气的闲暇,有一个可以让阳光照进来的间隙。佛光山的丛林学院为什么规定每周放假一天?就是为了让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体会宁静的乐趣。所以我想,在一年当中,都市里的人们至少要有一个月的安静生活。否则,长期陷入浮躁、动荡、嘈杂的生活中,人们会迷失方向、不辨是非,被人趁乱牵住鼻子走。而沉静下来以后,才能真正面对问题,与自己对望,与佛与天地与古今圣贤交谈,才能最终达到“身心安泰”的平安境界。
  
为凶手立一块祭奠的石头
  星云大师:
  许多国家与国家战争、种族与种族仇视、宗教与宗教排拒,都是来自仇恨的情结。仇恨让心如热火炉,让人倍受煎熬;仇恨有如身上刺,让人如坐针毡。冤冤相报何时了,苦苦相逼何时消?只有布施宽恕与谅解,将仇恨融化,彼此才能和谐共存,让心出狱,获得解脱自在。
  人生最大的美德是宽恕,不能宽恕他人,便无法获得别人的宽恕。当有人怨恨我,跟我产生敌对的时候,要布施宽恕与谅解,不要太计较,不要太执着,尤其不能让仇恨一直在心里发酵,否则最终受害的是自己。
  长乐先生:美国人民有一个阵亡将士纪念日,源自1868年祭奠美国南北内战双方战死的60万人。当时,很多南方妇女在春天到阵亡战士的墓前献花,不分南方人和北方人,这种举动感动了全国。
  1991年,中国留学生卢刚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射杀6人。事后遇难者安妮女士的悲伤的三兄弟给卢刚家人致信:“安妮相信爱和宽恕。此刻如果有一个家庭正承受比我们更沉重的悲痛的话,那就是你们一家。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与你们分担这一份悲痛……”
  2007年5月的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里,韩裔凶手赵承熙连同被射杀的32个无辜生命一起在那片宽阔的绿地上受到祭奠。发起这个行动的,是一个美国女生。尽管存在争议,豁达的美国人民还是接受了女生的做法,最终原谅了赵承熙。没有人去毁坏代表赵承熙的第三十三块石头,同学们还在他的墓碑上留下自己的纸片:“你没能得到必要的帮助,我们感到非常悲哀。希望你的家人能得到安慰并尽快恢复平静。”“今后如果看到像你一样的孩子,我会对他伸出双手,给予他勇气和力量,让他的人生变得更好。”
  星云大师:佛教里有超度法事,为天灾人祸、事故战争中的死难者超度,这也是佛法对于生灵最深切的悲悯。祭祀亡者,也是抚慰生者。和佛陀同时代的提婆达多,本为佛陀的弟子,也是佛陀的堂兄弟。但是他一直心存不轨,三番两次想陷害佛陀。他有时派人去行刺佛陀,有时驱遣恶象想踏死佛陀,还曾命人埋伏在路上,推下巨石企图把佛陀压死。但是佛陀却不计较,甚至告诫弟子说:“你们要多尊敬提婆达多,他是我的善知识,我们因他而更坚强,我们因他而更能发扬佛道,他是我们推展佛法的逆增上缘。”
  没有黑暗,就显不出光明的可贵;没有罪恶,就显不出善美的价值;没有作恶多端的人,就显不出好人的值得尊敬;没有非道德的行为,就显不出道德的崇高。有道德的人,不仅爱他亲近的人,甚至陷害他的人,也一样的爱护。佛陀的感情,是将慈悲推广到爱他的仇敌,佛陀的感情是无限无私的慈悲。
  
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
  长乐先生: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越是德高望重的人,越是懂得谦卑。似乎从前的禅门都是深山自修,不拜皇帝的。
  星云大师:以前的出家人的确是“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与君王同坐,是因为出家人具有尊贵的德行,能得到君王的爱戴;与乞丐同行,是因为明白“心佛众生无差别”,即便是乞丐,出家人都能够以谦卑的态度去纳受他们。
  在泰国,只要出家披上袈裟,即使是国王将相,也要对其顶礼致敬;同样的,地位尊贵如僧皇的出家人,只要脱去袈裟,也就跟平民一样了。出家为僧,为人天师范,自有其值得礼敬之处。
  印度比丘 以乞食为生,即是要出家人从与众生接近之中,培养谦卑的美德。平常我们至诚礼佛,把尊贵的头匍匐在地上,以双手承接佛陀的双脚,也是要袪除我慢贡高,养成谦卑的个性。
  长乐先生: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一个暴躁的人,不可和他讲道理;一个自卑的人,不可与他共事。儒家说培养浩然之气,是要从谦卑中养成自尊;因为谦虚不是畏怯退缩,不是卑微谄媚,更不是自暴自弃。
  星云大师:如果能把暴躁的脾气改成柔和,把孤僻的性情改成随缘,命运一定随之改观。现在医学发达,有人得了心脏病,换个心脏,仍然生龙活虎,充满活力。我们的肉团心坏了,固然要动手术换掉,智能妙心坏了更应该更换。只有把坏心换成好心,把邪心换成正心,才能延续生命,常葆健康。
  改性换心是改变命运的药方,回头转身更是创造命运的良剂。人间有许多的纷争、痛苦、遗憾,皆起因于不知回头。平时我们只知道向前挤进,甚至把自己赶入烦恼的牛角尖而浑然不觉。其实,凡事还是要留个转身的余地,遇到难题了,回头退一步想一想,这时候,我们眼前的世界可能就会宽广辽阔起来。
  社会人士有社会人士的节操,佛教徒也有佛教徒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不管什么人,他的节操必定是建立在健全的人格和自尊之上的。唯有自尊的人才懂得尊敬别人;唯有自尊的人,才不会侵犯别人,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因为高贵的人格和严谨的自律,都源于自尊的心。
  长乐先生:某位西方哲学家说过,“一个人如果骄傲,即使身为天使,也会沦为魔鬼;如果谦卑,虽是凡人,也会成为圣贤。”
  星云大师:为什么要谦卑?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为什么要自尊?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怯懦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一定是谦卑的;不成熟的人,才会趾高气昂,我慢贡高。
  
四、度己
每天讲三句赞美的话
  长乐先生:
  人们不是常常讲吗,做一件好事很容易,难的是年年做好事,月月做好事,天天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就是说,贵在坚持。职业精神也是如此。为了表彰我的员工这么勤奋努力,我就对自己承诺,无论多忙,每天必须对他们讲三句赞美的话。现在我一直都在坚持。这个让他们高兴,我自己也很开心。
  星云大师:世界上没有比欢喜更宝贵的东西,有时我们用再多的金钱、物资送给别人,别人未必很欢喜。不如给人一个笑容,给人几句赞美的话,用欢喜心结缘,不但不需要付出辛苦代价,而且会有很大的收获。所以,给人一些欢喜、给人一句赞美、给人一点安慰,乃至给人一点希望,给人一点祝福,都是十分美好的事情。
  长乐先生: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情商”(EQ)的概念,认为“情商”是每个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品质因素。他认为,在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在美国,人们流行一句话:“智商(IQ)决定录用,情商(EQ)决定提升。”事实上,IQ和EQ都很重要。
  还有一个人类学调查的例子:一个针对世界500强的大企业里排名前100和排名100后的CEO做的EQ的调查显示,这些人在智商、知识层次没有什么差别,真正的差别在激情方面。前者的EQ明显高于后者。心理学研究还证明,创造力与智商并不成正比,智商明显高于他人的人,创造力不一定强。相反,一个智商中等,善于自我激励、有强烈进取心的人,可能拥有很强的创造力。
  曾经有一位外国媒体的朋友问我,中国大陆和香港有几百个电视媒体,为什么你能做得这么好?我说因为我是中国人,我熟知中国的一切。他说,但是我看到其他的人也是中国人,对中国也很了解。我说,我既是股东,又是管理者,我还是一个干了多年记者的媒体人,更重要的是,我是一个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激情的人。他说,噢,那这样的人就比较难找了。
  
持久热情,才能耐得住寂寞
  星云大师:
  能够胸怀大志,热情奋发,并且按部就班地向目标前进,必定会有非凡的成就。有人调侃我,说我已经退位了,犹四处云游弘法,野心实在太大。其实,此言差矣。出家人本来就应该有“弘扬佛法遍天下,普度众生满人间”的慈悲,这不是野心,而是一种难行能行的愿心啊。人生在世,若能时时以这种心甘情愿的态度来实现理想,必能有苦时不觉苦,有难时不觉难,一切困境自可迎刃而解,而无事不办,无愿不成。
  此外,也常有人问我:“是什么力量,使您在这么多的横逆阻难下,还能屡挫屡起,永不灰心?”我想,这与我生来容易感动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很容易被一个人、一件事所深深感动,所以,有了感动,就能心甘情愿;有了感动,就能不怨不悔。尤其,从事推动佛教文化和佛教教育的人,更要具有永不消失的热情,才能耐得住寂寞。
  长乐先生:在我看来,用蕴含无限创造力的职业精神来换取工作成就,是年轻人成长的最好途径。因为,专业主义的核心是全力承担社会责任的生命境界,是超越物欲的一种追求,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生涯中的体现。
  我觉得,要想把公司里的员工变成您所说的高觉悟员工,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老板勤劳诚信,没有杂念忌讳,尽职尽责,恪守公平,企业员工也会任劳任怨、诚实坦荡,因为这里有他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这空间是不用扭曲自己换取的。
  星云大师: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为一个领导人,要言行一致。如果领导者只知要求属下,自己却与所言相违背,则下位者必不服之。再者,如果领导者操守不良,下位者必投其所好,甚至依循而行,所以领袖必须以德行服人,以身教服众。领导者要率先做模范,且言出必行,如此无须颁布法令,属下也能努力于岗位上。
  中国人向来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之说,说明人性里大都希望领导别人,而不喜欢被人领导。但是,一个本身无能力又不肯接受别人领导的人,反而是团体进步的绊脚石。所以,做人既要懂得领导别人,也要乐于被人领导。身为一位领导者,能够时时心系大众,怀着“为大众”的心情,才能使大众心悦诚服,尽忠职守。
  长乐先生:据说禅师们常常将弟子逼到某个领域的死角,然后要他们各觅生路。用披荆斩棘的启发式管理,让员工跳出窠臼,不落入被制度牵着鼻子走的困境,而是学会用发自内心的激情、创造力和智慧来工作,另辟蹊径,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这的确是禅学值得借鉴的精要所在。
  星云大师:是啊,将弟子逼到死角,然后要他们觅出生路,这是禅门教学法的一种。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从前有父子两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亲带着儿子去作案,到那里之后,父亲故意把儿子关在人家衣橱内,随后就大喊捉贼,自个儿却逃走了。儿子在情急之下,伪装老鼠的叫声,才骗走了那家的主人。他逃出来见着父亲的时候,一直不停地抱怨。父亲告诉他:“这是训练你的机智,看你应变的能力,这种应变能力必须你自己掌握,别人是帮不上忙的。”
  长乐先生:不久前,我在北京看台湾林怀民先生“云门舞集”团队的“水月”演出,当广播说完注意事项、大幕拉启约1分钟后,林先生突然决定合幕,原由是台下依然有人摄像、嘈杂,开场气氛不好。等到幕布重启时,台下果然鸦雀无声,70分钟的演出里,大家也始终遵守着“演出中不鼓掌”的规则,将掌声留到最后谢幕时。我感到,人是可以接受熏陶改变的,大家随演员进入“水月”情境中,才明白这样的全场融入和配合多么重要。舞台上我看到的不只是专业主义的精神,还包含着一种仪式感和宗教感。我想不论哪个年代、什么职业、何种手法,要想成就一番业绩,热爱、敬畏到忘我或许是唯一途径。
  
一切阻碍都是线索,所有陷阱都是路径
  星云大师:
  禅宗有这样的公案:有人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禅法?”回答:“去洗碗。”又有人问他:“什么是禅法?”回答:“去扫地。”学生不满意地责问:“难道洗碗扫地以外,就没有别的禅法了吗?”赵州禅师不客气地说道:“除了洗碗扫地,我不知道另外还有什么禅法。”
  另一则公案是这样:有源律师请教大珠慧海禅师道:“如何秘密用功?”
  大珠禅师道:“饥时吃饭,困时睡觉。”
  有源律师不解地说道:“那岂不是天下每人都在修行?”
  大珠禅师道:“不同!别人吃饭,挑肥拣瘦,千般计较;别人睡觉,胡思乱想,万般苦恼。”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普遍追求感官刺激,以为只有到处外求才有快乐,其实,闭起眼睛来观照禅心,快乐就在我们心里了。
  长乐先生:所以应该学习水的无常之势:滴水穿石,汇流成海;飞跃高崖成落瀑,蒸腾天际作闲云。在水面前,一切阻碍都是线索,所有陷阱都是路径。
  星云大师:只有心包太虚,才能俯仰皆得。
  长乐先生: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有一个著名的“失败者和局外人”的理念。他们说:“我们是美国广播界的弱势者和局外人,我们为此而自豪。我们与众不同的开端使我们处于竞争的前沿,我们失败不起。严酷的竞争是有利的,它将使我们确保精干、节俭和警醒。”
  星云大师:一个人具有竞争力,就不会被社会淘汰;一个公司具有竞争力,业绩就能蒸蒸日上;一个国家具有竞争力,就能在世界舞台上扬眉吐气。竞争力不是打倒别人、破坏别人,而是自觉、自发、自动地培养自己的实力,尤其是良性的竞争,更是进步的动力。
  长乐先生:几年前有件事使我感触很深。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访华时接受凤凰卫视和美国CNN的专访,两个媒体在同一个地点做着采访前的准备。采访计划在下午3点开始,我们中午12:30就到了。我和阮次山先生都在做功课,默默地想着自己的问题,力图报出一些新东西。摄影队也把器材和灯光调了又调。因为我们把自己摆在弱势的地位,面临着与强势媒体的竞争。但我们听到旁边CNN的人一直在聊天,讨论如何吃饭的问题。我们做完采访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我们仍然没有吃饭,忙着去发稿。专家和学者对我们这次采访给予了高度评价,声称此次专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CNN是我们所尊敬的、有着很高成就的新闻同行。他们讨论着吃饭的事,也能将采访驾轻就熟地完成。我们不能,我们是弱势者,我们只能努力,才不输给他们。
  有人概括“凤凰卫视”的精神时说过一句话:“这是一个疯子和五百个疯子的故事。”当然,现在已经有一千个疯子了。我查了一下资料,医学上是这样形容疯子的:“精神病患者的俗称。特征是不能自控、自我陶醉,脑中不断重复一些思想或意念,无法停止,或长期情绪高昂,过度活跃,自觉精力过人,对事物反应过敏。”
  “凤凰卫视”有一大群被称作“媒体疯子”的人,他们永远被自己的热情燃烧着,脑海中不停冒出新的创意,他们对重大事件有着不可遏止的“渴望”,他们一走进演播室和拍摄现场就情绪高昂。采访时他们被认为“过度活跃”,一旦有大事发生,他们就兴奋紧张过度,常常会连续工作十几或几十小时,自我陶醉,乐在其中。
  星云大师:有志者,事竟成。时常有人问我:“你没有学过建筑,怎么会建房子?你没有读过师范,怎么会办教育?”我告诉他们:“我没学过建筑,也没进过师范,但是,我从大陆到台湾,又从台湾到世界各国,我走过很多路,见过很多房子,每次我都会注意别人怎么建房子,也常设身处地想过如果我是个建筑师,这栋房子应该如何设计?这块土地应该如何规划得更整齐美观?当我还在学院求学时,我就思考:假如我将来办教育,我将如何计划、实践理想。由于过去的用心,一旦机缘成熟,创建道场、筹办学校,构想早已成竹在胸。”
  
文化血型与世界华人
  长乐先生:
  “凤凰”成立十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扫盲”工作,试图改变这种文化失序的现状。长期以来,中华文化一直处于被割裂、误读、曲解的状态,四书五经、二十四史、佛经等文化典籍都被指为“封建糟粕”,出版社不出版,学校里不教授,整整一代甚至两代人对中华传统的了解是从革命大批判文章中得来的。
  “凤凰卫视”在《世纪大讲堂》、《文化大观园》、《纵横中国》等节目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儒学、易经、佛教、道教、中医、甲骨文、京剧、龙凤文化、关公崇拜等中国文化经典,用我们自己的眼睛重新审视祖宗留下的遗产,用自己的手去挑拣其中能触发我们灵感的宝贝,用我们的心去感应千百年前的先贤遗韵和神秘智慧。
  拥有文化遗产的人是幸福而且高贵的,历史的惊涛骇浪不能白白淘尽,祖先留下的般若智慧,不能变成我们手里的垃圾或天书。要包容世界,就要先包容自己的国家;包容自己的国家,是因为爱。
  星云大师:爱是最大的包容。爱它,你才懂得它的美,它的好,它的珍贵。爱从哪里来呢?从我们的心。只有随时清洗掉现实利诱的尘染挂碍,在名利贪欲的牵迷前,时刻保持清醒,克服盲目的焦躁和不安,我们才能看到自己心里,其实还有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它有那么丰富的历史,那么灿烂的文化,有直透心灵的思想,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智慧准则。
  长乐先生:我们“拉近全球华人距离”的口号,有很大的包容性。全球华人在政治领域里是非常多元的,甚至是对立的,中国大陆的主流民意和香港、台湾的就有很大差异。所以,我们强调求同存异。
  韩国总统卢武铉有次接见我时说,中华经济是“日不落经济”。为什么?华商遍布世界,是举足轻重的经济体。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什么?是我们的民族血缘和中华文化。因此,“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是跨越意识形态、跨越政体的,是文化的、感情的、血脉的联系。这个“拉”是我们电视人的一种企图心。50年没有回过大陆的文化大师李敖被凤凰“拉”来完成了一次快意还乡之旅。他在北京秋凉如水的大街上,在欢声笑语的小学母校里,想到了他的好朋友、华人著名导演李翰祥。李翰祥在北京导戏的时候,在日记里面写了一行字:梦里不知身是客。他觉得回到北京,怎么会拿他当客人?李敖说,我到北京不是客人,是个反客为主的身份。
  有记者问李敖对“去中国化”的看法,李敖说,去中国化容易吗?日本人统治台湾50年,日本人垮的时候,日本文化一夜之间几乎不见了。这种不能生根的,从外边硬往里塞的教育,不要介意。有的台湾人说我们要说台湾话,那是妈妈教给我们的语言。什么是台湾话?语言学上没有这个东西,语言学上是闽南话。全世界说闽南话的人口是5600万。台湾人口2300万,那3300万人在哪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福建省南部。
  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华人文化血型,是一种近乎天然的遗传基因。因此,凤凰卫视对于全球华人的大事小情,包括他们的危难、灾害,往往给予最大的关注。在许多需要为华人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取得帮助的时刻,我们的记者总是争取第一个站在他们身边。
  
对工作存有敬重之心
  长乐先生:
  天才的成就是上帝给的,普通人的成就是职业精神换的。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无论跟随谁,无论外界如何动荡不安,有了职业精神,我们的内心就有了安定的力量,有了抵抗外界压力的承受力。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则决定了人一生的成就。
  星云大师:人生必须有一份正当的职业,对工作要存有敬重之心。尤其工作时,必须与很多人互动、合作,所以在群众之中,一定要与人和乐相处,不可有我无人。懂得敬业乐群的人,人生才能一帆风顺。
  长乐先生:我认为职业精神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敬业、专业、勤业、创业。有了这四种精神的人,几乎可以肯定他事业有成。
  我们资讯台有一位名叫张洁慈的港人编译,她在“凤凰”工作多年,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赶到公司上早班。公司因为常有加班,所以偶尔晚到几分钟也不会扣工资,但是,她在这里工作的一千多天里,没有迟到过任何一次。在她看来,迟到不是一件小事情,因为这“事关个人的名誉”;但她也从不认为不迟到就是什么大事情,所以她从来没向别人炫耀过。
  我们的办公室里贴着很多条幅。其中有一条,据说是美国一位总统对他的幕僚说的,虽带调侃,却也有深意:“如果/你受不了/这里的热/就滚出/这厨房。”
  星云大师:真正的愿力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它会在忍辱、持戒中萌芽,在慈悲、精进中结成奇花妙果。
  长乐先生:有一个真实的寓言。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对艺术院校教授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颇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艺术道路,有很多是受了生理缺陷的影响,人体患病器官为了抵御病变,其代偿性往往比正常的器官机能更强。阿费烈德将这种现象称为“跨栏定律”,即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
  星云大师:只有不惧承担、不畏牺牲,最后取得的成功才是激动人心的。唐朝鉴真大师是江苏扬州人,他饱读经论,弘扬佛法,深为当时士民所重。有两名日本僧人荣叡、普照,久仰鉴真大师的盛名,特地渡海来请大师前往日本弘法。大师欣然应允。许多弟子劝他不要贸然前往,以免遭遇不测,他说:“为大事也,何惜生命!”但是,几度扬帆都未能成功,困在海中孤岛两年,大师双目失明。此时,他越发觉得弘扬佛法于海外的事业“舍我其谁”,因此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经过十二年的艰苦备尝,大师终于在第六次航行圆满东渡。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