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旷野无人

李兰妮 (当代)
<旷野无人>
1
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旷野无人作者:李兰妮
南方日报2008年4月20日文化周刊专版:一个人和抑郁症的战争(1)
广东女作家李兰妮患癌症20年、患抑郁症5年,以亲身经历写成34万字著作《旷野无人》
总策划:陈志红编辑统筹:李贺版式统筹:夏彩霞
活着比死要艰难。
活着比死要艰难。
活着比死要艰难。
这样念三遍,估计你已经感觉到喉头发紧、心里发慌、心跳变乱。但抑郁症病人李兰妮很多时候脑子里想到的只有这句话。癌症开过3次刀,做过4个半疗程的化疗。从2003年4月起至今,她一直要服用抗抑郁药:赛乐特、奇比特和佳乐定。她每天都会想到这句话:活着比死要艰难。
她蜷缩在衣柜里,瑟瑟发抖。站在天台上,幻想高飞。每当抑郁症发作的时候,她都觉得“活着比死了更痛苦”。但她控制住了自己,在与抑郁症斗争的5年中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有关抑郁症的书籍,从谷地的阴影里逐渐走向洒满阳光的旷野。
她决定集中心力,以作家和抑郁症病人的双重身份,写一本叫《旷野无人》的书,告诉人们抑郁症是怎么回事,并由此告诉社会,疗救心灵疾患、促进精神健全的重要性。这本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的书名——“旷野无人”——像是一个有关抑郁症病人内心世界的寓言:你常常感觉到身边空无一人,只有内心的痛苦充斥天地。即使身处闹市,但无人能与之倾诉;高楼林立,却更像毫无生机的荒漠。
与抑郁症斗争5年,她已经不忌讳说自己的病情,也从一个病人变成半个专家。她期望告诉你,你的生活会改变,你会得到从未想象过的希望和激情。她就是一个例子,这本书就是她的故事和思考。
导言
关注今天中国人的精神生存,是这个时代的大话题。
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中国人的物质生存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你关心过中国人的精神生存吗?或者说,你关注过你自己的精神生存吗?
作家李兰妮对抑郁症的倾诉,犹如一道午夜幽光,洞穿人生与世相的驳杂,投射在每一个深沉而焦灼的灵魂上。但在她深刻沉痛的经验背后,其实悚然矗立着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全世界,心理疾病已成为第四大疾病,全球约4亿人患抑郁症。英国近一半的妇女在服用抗抑郁药。
在我国,抑郁症患者占总人口的4%至8%,约5500万人;因患抑郁症而导致自杀的人数为80万人,远远超过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15万人,每2分钟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
更可怕的是,在中国,大约9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并及时就医。抑郁症已成为潜伏在人心中,隐匿在社会之中的一颗定时炸弹。
有人将抑郁症比喻为心灵感冒,因为它极易感染、无孔不入;但在专家眼中,抑郁症又如心灵癌症,严重者可导致毙命……在人们对抑郁症还陌生、偏见和隔膜的时候,它就潜伏在你左右,是一抹很难挥去的心理阴霾。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物欲牵绊之中的人们发现内心和精神被重重围困。抑郁症及其他的精神疾患缘何在中国急剧蔓延?中国人遭遇了现代精神困境?为此,我们特用四个版的篇幅,通过对抑郁症的关注作为切入口,探讨中国人的精神生存,并以此呼唤一个更加和谐、美好、充满关心、温暖和爱的社会到来!
——编者
李兰妮,女,1956年生,1977年历任深圳报刊记者、编辑,1981年发表作品,著有小说、散文、电视剧本多部。1988年后罹患癌症,三次手术,五次化疗,后又发现患有抑郁症,“活着比死困难”,几度痛不欲生。但是,她在治疗期间,带病写作,她把自己的治病过程和心灵感受记录下来,创作了这一部内容、形式、蕴涵、风味都别具一格的著作。
《旷野无人》的呼唤
写书帮我治疗
记者(以下简称“记”):2005年的时候你的抑郁症得到控制了,结果因为写这本书又再复发。写的时候你就会预见到回顾痛苦会更加痛苦,为什么还是要写?
李兰妮(以下简称“李”):2005年我的抑郁症从重度转成中度了,本来没有想写这本书。但是比较烦的是,我的一些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知道我曾经深度抑郁,就偷偷摸摸地打电话问:“我这样是不是得了抑郁症?”都要我来分析,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教授、高官、巨富、自己赤手空拳打拼出来的“富姐”,但是也有普通老百姓。bao.想看书来
南方日报2008年4月20日文化周刊专版:一个人和抑郁症的战争(2)
最让我感到必须站出来说话的是那些孩子。有时候我去广医二院找心理科的龚主任,发现很多父母拖着孩子来看病。我就问他,怎么他们那里一下子就“火”了,男女老少都跑来了,连小孩子也来。他说,现在的小孩有很多心理问题,家长不懂,总以为这些孩子是调皮,不喜欢读书,或者以为孩子学坏了,其实不是这样,他们其实是抑郁。当他们刚刚有抑郁的萌芽的时候,如果父母有这个意识,马上进行专业精神医生的介入,吃一些辅助的药,就可以很快缓解这种情况。但是父母没有这个意识,弄得父母痛苦孩子也很痛苦。
自杀已经成为19岁-34岁年轻人死亡的首因。看看深圳去年的数据,交通意外914人,但是自杀是2000人。这个事情如果还不重视,这个数字的增长是翻倍的。德国的精神病普及专家努贝尔说,德国的患者都只有30%的人接受过心理治疗。德国对医学、尤其是精神学研究是非常超前的,他们都这么搞不清楚,那中国的情况呢?根据最新的研究数据,的人有抑郁症,那么中国就有1亿多人。
记:身边这么多人有抑郁症,于是你想通过写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帮助他们?
李:我写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我看到很多杀人案件、暴力案件,都很恶劣,那些杀人的人不少都是被认为是很沉默、品质还不错的人,平时邻居都说他还挺乖。大众和媒体分析这些恶性案件时,总是找社会的原因,找不到工作了什么的,其实这只是个诱因而已,他抑郁到了一定程度,就两个通道,一个是杀人,一个是自杀。没有人知道他的生理方面也出了问题,没有人看到他的伤口,他自己也看不到。
不看清自己的病因,不找专业医生介入,你怎么呼吁都是没有用的,你没有到点子上。如果还不注意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已经是不可控制的了,那下一代呢?
记:就像苏珊?桑塔格说的,“疾病成为了一种隐喻、一种丑陋,一种道德缺陷,”成了最不好的东西了,得病的人好像人格都低人一等了。
李:对这种情况下,你如果连你自己都这样看自己,不发出正确的声音、公立的声音,你该怎么办?
记:你以前也逃避吗?
李:最开始,我不愿意承认,心想我怎么会得抑郁症?我以前以为抑郁症完全是心理问题,以为就是想不开、发愁,肯定会死掉。但是我就不知道抑郁症分生理的和心理的,也有混合型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一定要药物治疗,中度的用一些比较安全、副作用小的药,而且用的时间不长,吃大约3个月或者是半年就可以了。而轻度的呢,只要心里知道,进行辅助治疗,包括信仰治疗、宠物治疗、香薰治疗、认知疗法的治疗等等,就可以了。
关键是要看到这一点: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有抑郁症,但是大部分不知道,或者是逃避病情。如果我们这一代还不重视,到了你们这一代,或者是你们的孩子那一代,就泛滥了,很难再制止了。到那时,你物质生活再好也没有用,你挣钱可能远远不够看病的,美国有研究数据说由于抑郁症、精神疾障给这个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达到多少万亿。
精神的“非典”每天都在发生
记:这本书包括四部分,是一种很新的文体,既有文学性的对童年的回忆随笔,又有专业、冷静的对抑郁症治疗的感受,还有权威书籍、资料的链接和一个补白。为什么这样设置?写这本书最初的构想是怎样的?
李:这本书共116篇日记,每一篇后面我都附着随笔,想告诉大家,我是这样一步一步战胜抑郁症走出来的。最早我是打算写个十几万字就可以,第一,给病人看,告诉大家认知疗法是很简单,看我就是这么写的,你就照着来就行了,有没有复发都可以做。第二,这是一个“病历”,可以给精神病医生看,因为他们未必有这种资料。
但是我写着写着,就觉得不对,我觉得应该把我看的书,书里面一些精彩的阐述,都应该链接下来。这样才有公信力。到了后来,我发现应该把我被压抑的童年也链接进去,因为这里面也有童年的伤痛在里面,一个人要找到抑郁的根源,必须从童年、从家族里去找;现在有多少孩子被学校、家庭、父母压抑着……
记:你觉得这本书写出了你想说的吗?
李:其实我想说的很多很多,这本书只是我想表达的十分之一。只写了1/10,第一是因为写的时候我抑郁得没法写下去了;写到最后,我就想站在十几层楼上跳下去。第二,有些痛涉及到我的家族,例如我的外婆,她也抑郁,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她在医院,她的儿子不要他了,我必须顾及家族的反应。电子书分享网站
南方日报2008年4月20日文化周刊专版:一个人和抑郁症的战争(3)
当时我就想,我为什么活,我为什么要为你们活?这是最难受的。我一方面通过这本书告诉别人抑郁症是可以走出来的,但是现在我等于是又深入虎穴,又开始抑郁了。
有朋友说,你那十分之九的东西怎么没有写出来?因为她认为那十分之九是更深刻的。不过她也劝我不要写出来了。第一,她觉得我承受不了这个;第二,应该让全社会的人来补上那十分之九,因为每个人的精神都不一样。我只想告诉大家,精神的“非典”每天都在发生,比“非典”死的人多得多了,但是大家都视而不见。为什么?第一,人心很冷漠,不是自己的事不会去关心,他忙着赚钱去了,唯利是图。第二种视而不见是害怕,他知道自己心里面有这种东西,他害怕,不敢去梳理它。第三呢,他不具备这种知识、不具备这种训练。
阅读别人能减轻抑郁
记:那普通人看这本书的时候会不会越看越抑郁?
李:不会不会。伊丽莎白?斯瓦多说过“阅读关于别人的抑郁经历能够帮助你减轻抑郁”。
记:这个方法对你有用吗?
李:非常有用。
记;对你的帮助主要在哪里?
李:帮助我正视抑郁症这个东西它是怎么回事,告诉我原来别人也这么抑郁,我这个病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这个“旷野无人”的名字有好几种含义。其中最简单的,就是抑郁病人就像在旷野似的,没有亮光,也没有人。他看不到一个人,就感觉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很孤单、很恐怖。但是你读别人的经历时就会发现有很多人都抑郁,它是一个很常见的病。如果你是中度可以想办法减轻,就算是重度患者也可以争取“不死”的。打个比方,有一次我家里被盗窃了,很害怕。之后我的一个朋友说,她被抢劫的时候,被人掐着脖子,拖着走,哭了一天。我听了以后,一是很同情,另外我自己的心里也好受些了。
记:书的主体记录了你进行认知疗法的过程。
李:我2003年4月开始吃药,5月份的时候症状就开始减轻了。抑郁症的一个表现,就是我在现实中很混沌、很恍惚,常常会做白日梦。周围的这些人和东西,我以为不存在,发生的事我也会经常记不住。有时我的先生迎面走过来,我都是视而不见的。比如我刚刚吃完药,过了一分钟我就忘记我有没有吃。刷牙也是,有时候是我这次刷牙的感觉与上次的感觉在某一点上相通了,我才会想起我已经刷过了。
但是我梦境很清晰,包括梦里面人的脸,我和别人的对话,都很清楚,这些人生活中我可能从来没见过,像从另一个世界里和我相遇。幻觉、幻象、幻听这些时刻干扰着我,没办法。然后我就试着写认知日记。我把它写出来,它就不会干扰我了。我有一台黑色的IBM电脑,每当我写完把它关上的时候,我就觉得它就在那里面了,像魔鬼被装进了瓶子里。
认知日记的好处就是,把一天中无论多小的事情,高兴的不高兴的都记下来,你就会变得清楚一点。我既不看电视,也不看书,音乐也不听,但是我为了自救,只好写下来。
记:你觉得写下来确实有用吗?
李:有用。很快就有用了,我第二年的5月份做的测试已经变成中度了。写到第二年的8月份,就基本上复原了。中度就已经基本可以自己控制了,我就停了看看,觉得我可以不必做了。我是2004年8月停的,2005年我觉得我过得还可以。
李兰妮与抑郁症
生活中的李兰妮
记:你写这本书把从小到大的经历又回顾了一遍,其实是你在找自己的病因。你觉得你的抑郁症跟童年经历的关系有多大?
李:我的童年的忧伤从哪里来呢?我觉得应该从我还是胎儿期间的时候,就是说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应该有了。我觉得我的母亲当时并不是很想生下我。她刚刚从部队里回来,理想就是一辈子当个好军人,因为她的祖上一直都是小知识分子,她并不想马上生孩子。
记:你平时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我曾经是“别人诉苦的垃圾桶”,谁受了委屈都会冲我大哭一通的。他们在我这哭完了之后都是精神抖擞的,走出去之前都是乐呵呵的。然后我就会默默的为他们担心,觉得帮不了他们。我既没有权力,也没有钱去帮他们,也没有办法帮他们去挡这些伤害。我觉得“我只为别人受伤”。
南方日报2008年4月20日文化周刊专版:一个人和抑郁症的战争(4)
记:本来,看到别人高兴,你自己应该也很高兴。
李: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但我可能不大能打开自己的心扉。这可能与我曾经在部队生活过军队有关系。我5岁的时候,因为备战,我父亲就带我来到深圳的内伶仃岛,孤岛上的家属是很少的,有知识的家属在大城市,像广州、佛山等,都不愿意跟着丈夫去孤岛。如果一个人没有故乡,没有社会关系,会怎样?我哭的时候不会像别的小孩那样叫“妈妈啊~”,连爹妈都不叫,我的事情没法跟任何人说。
记:在常人看来,你算是很顺利的,本应该快乐才对。
李:我1999年就拿了正高职称,在那个时候,50岁以前拿正高是很难很难的。我那个时候刚40岁,写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什么都非常非常顺,但是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不快乐?
记:你有深深的不安全感,这是你抑郁的主要原因吗?
李: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我得癌症做手术的时候,连我父亲都不来看我,说是怕受刺激得高血压,他是打过仗的人啊;我先生每天要上课,只能下课后来看我。这也是很多现代人得抑郁症的原因,第一,没有安全感,第二,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第三,所有的东西都在匆促变化,还有就是信息泛滥、道德体系崩溃等各种因素。所以那些不富裕的人就想我们一定要买东西,一定要让自己确定下来。这也是刚出来工作的年轻人的心态。那些30多、40多岁的人的想法是,我现在还不够有钱,我的位子还不够高,我一定要加油加油。但是富人也同样没有安全感,他们会认为很危险,可能一觉睡起来什么都没有了。
信心、盼望和爱
记:如果让你用最简单的话描述抑郁症的感受,你会怎么说?
李:这是一种没有伤口的病,但比所有的病都更痛苦。我看到安德鲁这些人的书,里面说“抑郁症人是看不到伤口的”,我当时真想和他握握手,真是“难兄难弟”。
记:各种原因引起的抑郁都可以靠药物治疗吗?
李:首先要分清楚这个抑郁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有些人也抑郁,但不是很重,由于各种因素缓解了。但是很可能过几年碰到什么事后又犯了,这时他可能需要吃一些药。有些人轻度的时候及时吃药,三个月就能够慢慢好了。轻微抑郁的时候,就让专科医生介入,可以很快的调整过来。第二,要靠专家来分析,一定要去看专家。
记:在书中我看到你在不断重树自己的信仰,你觉得你最大的转变在哪里?
李:我以前一直都有一种心理,就是我凭什么要为我的爹妈活着?小时候他们那样忽略我,凭什么要照顾他们?我有一种怨恨,小时候你那么忽略我,等你们老了,闲着没事干了,就整天扒着我做这个做那个。得了癌症以后,我很认真地想过“我是不是问心无愧?”问心无愧我就可以走了,而且有人也跟我说李兰妮你该得的也都得了。但是现在我觉得,上帝造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他有他的使命。“信心、盼望和爱,这三个是永远的,最重要的是爱。”
我受了很多有意无意的伤害,不要去以恶惩恶。我真正做到跟我父母和解了。我从心底里头原谅理解他们了。我觉得我小时候受的这些苦难都不是他们的错,他们本身也是受害者,这是我很大的一个转变。
记:你写到最后那两页的时候,引用了《圣经》里约拿的故事,说每一人生下来就必然有一项他要完成的任务,注定要做的事情。你觉得这本书是你一定要完成的任务?
李:我为什么让田惠平写后记呢,就是前年12月份我检查的时候,医生说我的癌症有点复发了,劝说我赶快去治,去做手术。我当时就面临着一个写不写下去的问题。我不要做手术,因为我一做手术就肯定写不下去了。同时,我觉得我不能再悠着写了,得赶快把它结束,不管说得清楚还是不清楚。赶快把这件事做完,完不成的以后再交给其他人。但是很奇妙,我写完了以后,今年1月15日去拿我的去年12月的病历,然后我就检查了一遍,医生说可以不做手术,我一下子就解放了。
现代人与精神隐疾
家庭的精神基因就像一棵树
记:我刚刚打车过来的时候,车上的电视刚好在放两个自闭症小孩的故事。有资料说自闭症很大程度上是基因方面的问题,那抑郁症呢?
南方日报2008年4月20日文化周刊专版:一个人和抑郁症的战争(5)
李:我后记里最后有一句“田惠平,你来接力吧”!她是中国第一个自闭症研究所所长,是美国《读者文摘》推荐的“今日英雄”。为什么最后我没写完的部分让她来写,因为抑郁症和自闭症同属精神疾障,是在一个大范畴内的。而且,到目前为止,自闭症和抑郁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世界上还没有共识。像基因、各种各样的压力、信息泛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等等,这些都只是医生的猜测,但是都不能作为结论。像田惠平就说,她和她的丈夫都非常聪明,她儿子怎么就得了自闭症?就是搞不清。
记:看了这么多专业书籍,又对自己的经历进行自省之后,你觉得抑郁症最需要正视或纠正的是什么?
李:很多病人都偷偷摸摸的,好像是见不得人似的。李欧梵(注:台湾作家)就说,华人世界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很少关注个人的精神世界,长期以来都是这样。所以他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他太太会得抑郁症。他们是二婚,大家认识了很多年了,各自离了婚以后走到一起,很不容易,很甜蜜。他太太抑郁症复发的时候他觉得很恐怖。传统文化中就没有探究人的精神病理的传统,现在大家就应该注意了。中国现在不是那种“穷国弱民”了,到了要审视精神隐疾这一步了。
记:这代人的病,其实受几代人精神隐疾的遗传和影响?
李: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看过一本日本现代短篇小说选,有点似懂非懂,但有一篇记得很清楚,说有一个人被锁连链关在一个笼子里,在马戏团里表演,表演得很好,很受欢迎。后来,因为他太受欢迎了,名气很大了,很红了,有人怜悯他,打开笼子,解开他的锁链,以为这样子他会跳得更好,但是他反而不会跳了,不懂得怎么表演了。我就觉得我们的父母,包括我这一代人,也有这个问题。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扭曲,失去了让心灵和精神自由的能力。
记:很多人说现代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越来越脆弱,这才是各种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你认为呢?
李:一个人脆弱一定是有原因的。我有些朋友的孩子10几岁,20几岁,他们会经常埋怨孩子很脆弱、没有责任心、不努力。我就会骂我这些很好的朋友,你自己就不是很正常,因为你们的父母不正常。家庭的精神基因就像一棵树,这一百多年,每到它生长一圈就不断地砍,已经快砍断了,都没有让它长成。
抑郁症应该提高到公共健康的层次
记:就是说我们要从精神文化、基因传承的角度去看待很多现代病,而不仅仅是社会原因或心理原因?
李:对,我们以前谈精神病都是空的、虚的,不知道为什么会得这个病。精神疾病应该和人类、家族的精神基因有很大关系,你的血液里流淌着、继承着几代人的精神隐疾,但不像身体和外貌上的疾病那么明显。比如说你近视,你的父母也是高度近视,那这里面肯定是有遗传的。
记:但这种精神隐疾、精神黑洞已经进入了潜意识、无意识。
李:它进入了潜意识,而我们又不愿意去挖掘,去正视。我觉得有三个原因。第一种,因为童年一挖掘,就面临着对父母、对家庭的关系,就会担心自己的父母受伤害,会觉得内疚,可能反而会恶性循环。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为长者讳,为尊者讳,这是个“雷区”。
第二,我觉得中国的知识分子中相当大一部分还没有到这个程度。“五四”的启蒙是对科学的启蒙,但是我觉得21世纪的启蒙就是要从潜意识的启蒙,从精神黑洞,从基因传承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精神疾病。
各朝各代,中国人的基本教育都是从小知识分子这里得来的,包括善恶观、文化基因,大师很少。但是小知识分子软弱,国家穷了,人穷了,知识分子的锐气几代人传下来就没了。第一代像我外婆的外公,他还是有志气的。那时候他扎根在乡村当一个私塾先生,内心里是平静的。他觉得自己遵从“大道”,教这些穷困的孩子知书达理是一件崇高的事情。
记:你接触的医生的水平是怎么样的,国际上又是什么情形?
李:我2003年第一次看抑郁症方面的书,目前为止我接触的广东的这些精神病方面的医生,给我谈的理论全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不是卡尔特就是弗洛伊德,他们最多看看费洛姆的,阿德勒的也不多。而现在很多德国的、瑞士的、美国的、英国的研究成果,都是21世纪以后的成果。
我们的心理医生存在的问题就是:以前他们很闲,没有人去找他们看病;现在他们很忙,水平却没跟上来,都觉得是病人心里想不开。我翻出哪一年我去看精神科的记录,是中山×院第一个创立这个科室的、当时给我看病的老主任的记录。最后我把那个老教授“忽悠”得他没给我看病,反而我帮他看手相,把他给讲晕了。
在国际上,真正把抑郁症从人的偶发性精神疾障提高到整个社会、整个国际的公共健康这个层次,把抑郁症视为仅次于艾滋的危害公共健康的第二大疾病,并且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对此进行系统研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候才开始进行深刻的、更接近本质的研究,重新来审视这种疾病。它换了一个角度,才开始有成就。以前一概把精神病人归结为“疯子”,一概关到精神病院里面。他们都不关心为什么会有这些病,也难以找到根源。
本报记者蒲荔子
实习生周豫.
bao.
中国人遭遇当代精神困境:中国传统文化是解救之门(1)
南方报业新闻时间:2008年04月20日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抑郁症可恶吗?申荷永说:“抑郁说不定是一种创造,当你抑郁时,可能说明你更加逼近内心。”
抑郁症可怕吗?申荷永说:“抑郁症就好像是做了一个很长的梦,很长时间沉浸在黑暗里。但纵使黑夜再长,也终会有黎明破晓时。”
作为一个著名心理学家,申荷永平静地注视着每位到访者内心的苦痛和挣扎,那些黑夜里的忧郁和挣扎、困顿与呐喊,都掩埋于他内心深处,潜伏于他平静的表述中。“我们的社会和文化是充满苦难的,这种苦难压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即使我没有抑郁症,我也承受着,只是那些抑郁症患者承受的更多,所以他们不孤单。”
抑郁症是现代社会病?
人的心灵并非被动地被挤压
[“文化大革命”是个特殊时期,但是那个时期产生的抑郁症并不多,较多抑郁症的产生是在对“文化大革命”反思的时候,“伤痕文学”就是这样。]
记者(以下简称“记”):有人把抑郁症形容为“心灵的感冒”,还有人把抑郁症患者看成是世界上“最消极最悲伤”的人,社会上对抑郁症是否还存在一些误区或者偏见?
申荷永(以下简称“申”):得了抑郁症,不单单是心灵感冒的问题了,它会导致自杀,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有一种神经症的倾向,这就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更多是一种生理上的不可控制。
任何人的心理都与几种因素有关,身体、视觉、听觉等等,这是基础。心理问题一般都是被引发的,可能是外部世界的刺激、与悲伤或者压力有关。这些悲伤、压力透过我们的心理转化为情绪低落,在触发背后我们称之为“无意识”,就是与生理、心理无关的。
不光中国,美国的抑郁症也非常明显,被称为“抑郁症”的国家。每年的10月份,美国的一些专业的心理机构就会开放,介绍一些抑郁症或者是抑郁倾向的一些知识,告诉你怎么去避免、摆脱、预防。
记:刚刚您提到,除了生理因素,一个人的心理因素也是占有很大的比重的,现在抑郁症在社会上有点泛滥的趋势,是否与现代社会对人类精神灵魂的挤压有关系?
申: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几千年前就有人得抑郁症了。像抑郁质、粘液质本身的这种“气质”在生理学中也是来探讨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近30年,抑郁症患者人数确实急剧上升的话,我们就可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联系起来——这30年中国社会转型比较大,社会本身的社会机制、社会压力加剧等方面都可能找到一些原因——任何心理问题都可能是与心理的挤压和扭曲相联系的。
举个例子,“文化大革命”是个特殊时期,但是那个时期产生的抑郁症并不多,较多抑郁症的产生是在对“文化大革命”反思的时候,“伤痕文学”就是这样带有一种普遍的忧愁。所以,抑郁症并不能说就是一个现代病,它大量产生的原因也不能单纯从社会层面找原因。并不是单方面的有压力就一定会扭曲。我认为,人的心灵不是被动的被挤压的过程,对于社会转型或变动,它会主动的调整、适应,甚至去躲避。
作家、知识分子易抑郁?
抑郁症患者可能更有文化社会责任感
[抑郁也说不定是种创造,抑郁并不完全是负面的。如果你是作家,抑郁可能会带给你更深的对人生的体验,你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创造。]
记:有人发现,作家或文化知识分子得抑郁症的比例更高,但在中国农村也有很多妇女抑郁自杀,如何解释?
申:如果你做调查,农村的普通劳动者包括我们现在几百万的农民工,他们的抑郁症应该是不普遍的。说一句不严格的话,他们还来不及抑郁。照理来说,他们的生活压力、他们的本能需要更多,他们的基础需要更多,生活压力更大,但是他们并不一定抑郁。
抑郁症的患者中,很多是属于多愁善感型的,这些人可能是由于责任感,{他们有极强的文化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比如说作家或者是艺术家,他们可能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但抑郁也说不定是种创造,抑郁并不完全是负面的。}如果你是作家,这种抑郁可能会带给你更深的对人生的体验,你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创造。
比如,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赫尔曼?黑塞。他遇到特殊的心理压力,引发了严重的抑郁,甚至是精神分裂。他曾经患过抑郁症,但是他既有抑郁的时候,也有创造力极强的时候。1917年前后他介入心理分析,他的小说《荒原狼》把他的孤独、不能忍受的分裂用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
中国人遭遇当代精神困境:中国传统文化是解救之门(2)
在抑郁症面前,人应该是平等的,人性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中国女性、农村女性自杀率是比较高,但这并不一定都是由于抑郁症所导致的。比如作为母亲的责任有很多焦虑,有对孩子、对丈夫的焦虑,特别是在农村。
记:抑郁症、强迫症、自闭症这些精神问题,与人的性格有一定关系吧?
申:所以,任何一种性格的人都会有非常开朗非常光辉的时候。抑郁症、强迫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等这些心理问题,可能发生每一个人的身上,无论男女,老年人还是中年人,外向或是内向,理性还是感性,都可能遇上这种心理疾病。
心理学上,有五种性格类型、八种人格类型。很难断定哪一种性格更容易抑郁。早期的“气质学说”是性格的一种理论,这种“气质”和抑郁症的发病是有相关的,但是气质只是性格中的一种指标。在抑郁症中,会有一些像“多愁善感”“情绪低落”这样的一些临床指标,食欲会下降,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些临床指标具备了,我们就可能称之为“抑郁症”。
抑郁症和抑郁倾向不一样,抑郁倾向可能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者刺激导致的,但对抑郁症来说,与外界就没有多大关系了,纯粹是由内心决定的。抑郁症患者总是不高兴。刚才说,农村妇女的自杀率高,但往往不是纯粹由内心决定,有很多外部压力,所以她们就不一定是抑郁症。
中国人遭遇当代精神困境?
中国传统文化是解救之门
[中国古代文化儒释佛,都追求人心里的一种平和,也追求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状态,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来找到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记:中国现代社会忙碌浮躁,忙碌之中却很少剖析内心,信仰缺失,陷入了一种精神困境,这是不是各种心理问题爆发的原因?
申:我是同意你的说法的。信仰、价值感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元素,但是目前都没有引起心理学家的足够关注。像荣格在晚年的时候就曾经有过感叹,在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背后,是人类对生活和生命意义的追求,这其中包含着信仰、人生价值和取向。在各种病症的背后是一种生活意义的缺失。作家的责任感强,这种文化意义上的责任带来他的失望和绝望,最后导致了抑郁。这种信仰赋予每个人的意义不一样,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层面。
记:那像中国古代文化儒释佛,都追求人心里的一种平和,也和追求与自然的共生共存的状态,那我们能不能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来寻找到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申:那就有很多了。文化是我们心理学研究中的很重要的资源。现在都喜欢引用一些中国古代经典,《诗经》、《易经》等等,与时俱进也好、“中庸”“中和”。虽然这些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但是却包含了心理学的一些因素。我们强调的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分析。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易经》的乾卦和坤卦。
“‘坎’为心病”可能是中国文化中最早的描述,是深陷其中的,坎为“加忧”,忧虑太过了,就是现在所说的多愁善感。但是这里的困难都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困难,它给我们指出了超越困难的一个方向,就是只要我们用心,“心则不惊,何待以病”,如果你的心里不想争取了,完全被抑郁症给俘虏了,被抓走了,肯定就会走向极端。刚刚讲到的,抑郁症只是一个很长的体验而已,一旦醒来抑郁症就会过去的。只要用心的话是可以拯救自己的。
申荷永简介: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和美国沙盘游戏治疗学会(STA)沙盘游戏治疗师,现任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分析方向博士生导师,瑞士爱诺思(Eranos)基金会东西方文化圆桌研讨会主讲人。主要著作有《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三联出版社)、《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人民出版社)、《沙盘游戏治疗:理论与实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等。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李培
实习生/周豫
书包网txt小说上传分享
毕淑敏三答现代人的“幸福感”(1)
南方报业新闻时间:2008年04月20日来源:南方日报
特别策划
在诸多中国作家之中,毕淑敏的身份和经历显得独特。她当兵11年、做内科医生22年、做心理咨询师3年。她和朋友合开了心理诊所,来访者无数。2004年毕淑敏关闭了开得正火的心理诊所,开始创作小说《女心理师》。她的理由是,做心理师只能解决少数人的心理疾病,而写一本心理问题小说可能解放的是成千上万人。
最初开始做心理咨询师时,毕淑敏并没有想写这个题材的小说。“那个时候真是想一直干下去。”几十个人、上百个人需要求助的时候,“我甚至已经生出绝望之感。小说有一章就是这样,心理师也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在毕淑敏的亲身体验中,凝望着中国人对心灵家园焦渴的心态。“中国是全世界最需要心理医生的地方。在当今社会里,有很多人被忙乱的事物迷住了双眼,没有了方向感,遗失了理想,浑浑噩噩的生活让人丧失幸福感。所以,我才决定用4年时间创作《女心理师》。”
什么是现代人的幸福?
谈到现代人的心理,我觉得现代人达到温饱以后,按照马斯洛的理论,我们需要的是安全。一个人去做那些让自己不安宁的事情其实是一种愚蠢。对于爱,对于归属,对于尊严和自我创造,这就是我们人之所以不是动物的根本表现,是我们人的精神需求的更辽阔的领域。如果你不去解决这些,将无从谈到你的幸福与快乐。不是你吃饱了就一定幸福,幸福是灵魂的工作,是灵魂的成就,而不是胃的成就,它是一种持续的、我们精神的追索。
我的心理学导师曾经问过我,“心理学的基础是什么?”我当时答错了,说是“医学”。老师说“错了,心理学的基础是哲学。”我在诊所里就深深地感觉到“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我们看起来是那么宏大、虚无缥缈的问题,而实际上是那么扎扎实实、点点滴滴落实到我们人生的每一天当中。我们在世界上,属于我们的金钱、房屋、汽车、绫罗绸缎甚至是其他人的评价等等,这些实际上都不是你生命的必须。唯有你“为什么活着”、你为自己设定的终极的目标才是你贯彻始终、永远要铭记在心的。也就是说,对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必须有一个坚实的目标,就是你人生最终的理想。
我在北京开了个心理咨询中心,我的咨询室里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我的心理咨询室的沙发如果有魂魄,如果它可以讲话的话,它可以站出来证明我所言不虚。当代人的心理困惑的根源是什么?我觉得第一个根源就是没目标、或者说是目标不明确,或是目标不是你自己确立的。小时候是你爸你妈或者是老师给你确立的,等你慢慢长大后会发现原来是传媒、别人帮你设置的目标,好比说年薪12万、买房买车,实际上,这是人生分解出来的东西,不是那个终极的目标。如果你把这些当成是你的目标,当你达到以后,就有点像李白“拔剑四顾心茫然”。所以常常有人说,我考上大学了,我没目标了。或者说我嫁了个好老公了,我也没目标了。目标不是别人的,而是自己立的。没有目标的人,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自己没有确定性,又怎么去生机勃勃地走过你的一生?怎么走过或者艳阳高照的日子,或者刮风下雨的日子呢?
怎样的目标才能获得幸福?
对于“幸福”,其实这个问题我曾经茫然过。上个世纪80年代,我还在做卫生所的所长,有天我看到一个故事,我的心都拧起来了,我觉得我毕淑敏活得好惨啊。这个故事说,欧洲有个国家在征询“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报社在如雪片一样飞来的来信中选择,最后得到结论:有四种人是最幸福的:第一是刚刚给孩子洗完澡的妈妈;第二是刚刚治好了病人在医院门口目送病人远去的医生;第三是在海滩上刚刚筑完了沙堡看着自己杰作的孩子;最后一个答案是写完了作品最后一个字的作家。我看完了就傻了,这四种情况我都集于一身,但我怎么一点都没觉得幸福呢?我没有享受过那种幸福,匆匆忙忙地就掠过了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四条我都集于一身,但是我却没感到幸福,我当时想“麻烦了”,我这辈子已经没什么指望了。人家通过选举选出来的这几种情况,我有幸全部都套在身上,可是就是没什么幸福感。我觉得这不是人家的问题,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心理不健康,如果我不解决这个问题,今生今世我和幸福就“擦肩而过”了。就算是迎面碰上幸福,也不认识它,这是多么悲惨的事情啊?
毕淑敏三答现代人的“幸福感”(2)
后来我就觉得幸福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事,不是什么“敲锣打鼓”的事,也不是别人“封”给你的。生命中温暖的瞬间、美妙的时刻,那种在我们心中可以久久去体味的真情,就是幸福最朴素的本质了。我把这件事情想通以后,真的觉得如释重负。
幸福到底是什么?
费尔巴哈说:“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使你幸福。”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一句话说:“我快80岁了,我才想明白幸福这件事情。人就要让自己一辈子的幸福总量最大化。”我们每天都花大力气去经营股票,为什么不好好去经营我们的幸福呢?
所以,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你心灵的感觉。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文中部分参考毕淑敏讲座《女心理师和现代人的心理》)
毕淑敏简介:
著名作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
出于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对公众心理的人文关怀钟南山院士呼吁:
中国急缺专业心理师
南方报业新闻时间:2008年04月20日来源:南方日报
特别策划
几乎所有的自杀者都有精神疾患,的人可能患有抑郁症。这个数字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的十个朋友里就可能有一个抑郁症患者。这其中包括无数的作家、诗人、艺术家、明星、名人……他们有的以死亡结束与抑郁症的战斗,有的成为胜利者,有的依然在痛苦之中挣扎。
针对目前抑郁症患者在中国的人数猛增,钟南山认为,中国人的传统性格比较隐忍,习惯把事情压抑在内心。同时也是爱面子、“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在作怪,患者往往把得抑郁症看成是“丢人”的事情,不愿意去看正规的心理医生。另外,中国的专业心理医生太缺乏,总体水平也不高。而在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水平在整个国家学术研究中都能够排在前二三位,一些都市白领平时即使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也会主动地向专业心理医师咨询。钟南山指出,抑郁症早期的防治比后期的治疗更重要。而他也指出,中国现在最缺的就是专业心理师,对于心理疾病,应当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更多重视。
“完美主义”心理作祟
面对当前抑郁症几近于泛滥的严峻形势,钟南山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各种心理问题也日益凸现。尤其是一些作家、文艺家等社会精英分子更是成为了抑郁症的高发人群。而他分析,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完美主义”的心理,极易导致心理疾病,特别是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精英人士”或文人明星,他们害怕做得不好会影响到自己的声誉、公众的评价,在这种思想压力下,长期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内疚,这种压抑的情绪得不到缓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抑郁症或者其他的心理疾病。
钟南山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观众心目中,喜剧明星是与笑声相连的,但实际上他们跟抑郁症距离并不遥远,其中的代表便是著名的笑星“憨豆先生”。因为他之前主演的影片《英国间谍约翰尼》受到了影评家的猛烈批评,“憨豆”感到十分压抑,患上抑郁症,不得不接受治疗。也正是因为抑郁症,憨豆先生相当长时间里不拍摄任何作品。他对妻子说,他需要时间来进行自我调节,连金钱也不能让他快乐。
谈到抑郁症导致自杀的严重后果,钟南山指出,抑郁症患者有一半以上有自杀想法,其中有15%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而且在钟南山看来,自杀欲望强烈的患者在外在迹象上未必很强烈,相反自杀倾向较弱的患者因为想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往往会在日常行为中暴露出一些蛛丝马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抑郁症患者的家属、朋友或者医生应该随时注意患者的行为举止和表情神态,及时与之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把他的自杀倾向扼杀在萌芽状态。
建议政府扶持心理治疗行业
钟南山认为,中国目前的心理学人才极度缺乏,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的学术研究水平不够高;二是跟现有的医疗市场有关。钟南山说,与外科和内科手术能够从手术费和医药费中获利不同,除了挂号费以外,心理医生几乎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心理治疗主要是心理医生通过中国传统的语言、交谈手段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技术与患者进行交流,所开的药物比例在医治费用中所占非常少。所以,专业心理师的收入十分有限,致使心理学应届毕业生都不愿意从事心理学专业工作,最终导致市场上专业的心理人才极为缺乏。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上名称各异的心理诊所、各种头衔的心理医生鱼龙混杂,很多患者被欺骗,病情恶化。
对于这种现状,钟南山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既要组织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的专家共同制定市场规范指南,使心理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心理治疗整个行业的扶持,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心理医生的待遇水平。毕竟,一支有着专业技能、一心一意为大众服务的医疗队伍才是防治当前各种心理疾病的有力保障。
本报记者/李培实习生/周豫
抑郁症就在我们的身边——中外名人抑郁症患者面面观(1)
南方报业新闻时间:2008年04月20日来源:南方日报
文人抑郁最常见
张纯如自杀
以《南京大屠杀》一书闻名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被路人发现用手枪在美国加州洛斯盖多自杀于汽车内时,年仅36岁。
有消息指出,张纯如生前经诊断患有忧郁症,曾因病而住院,当时她正为她的第四本书进行研究旅行。这本书主要是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菲律宾巴丹半岛和日军作战的美军坦克营官兵,他们后来被日军拘禁。从《南京大屠杀》到她准备写的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受日军虐待的历史,都是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历史,给她内心造成极大折磨。这些内容也与张纯如的病因不无关联。
三毛自杀之谜
1990年12月4日,医院发现三毛子宫内膜肥厚,母亲担心可能是癌症现象,安排三毛到荣民总医院住院检查。1991年1月2日,三毛住进荣总,由妇科医师为她检查治疗并手术,术后没有发现癌症现象。由于三毛过去常有严重失眠,幻听幻觉,精神异常(歇斯底里现象),院方安排1月4日彻底检查她在精神方面的症状。1月3日9点,家人还在陪伴她的时候,她向护士取到一颗安眠药。10点50分,家人离开病房,一再叮嘱三毛好好休息。1月4日凌晨,三毛在医院被发现自缢而死。
作家徐迟抑郁症自杀
19岁时,徐迟就在上海《现代》发表诗作,22岁出版轰动文坛的诗集《二十岁人》,1981年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闻名全国的《歌德巴赫猜想》。然而在经历爱妻徐松癌症去世、第二次婚姻破裂等一连串打击后,热情、执着和乐于助人的徐迟开始变得孤僻、沉默,除了与三四个人谈天外,就是足不出户、闭门独思,并且与家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后来干脆实行四不政策:不读报、不看电视、不下楼、不会客。当他情绪忧虑时,就自怨自艾低首叹息,甚至惶惶不可终日,他对朋友有时也谈他的寂寞和孤独,甚至说想到过自杀。这时,他的症状已完全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精神科干预已是迫在眉睫,但是,周围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一点。他孤独无助,精力衰竭,终于悄无声息地独自走向了灵魂的天国。
王国维死于抑郁症?
一直以来,王国维之死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大疑案,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有殉情说、逼债说、惊惧说、文化殉节说等等。学者陈明远在博客中说,他经过反复核实史料,再三思考之后,用现代心理学方法作精神分析得出结论,王国维是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导致自杀身亡。王国维患上抑郁症,首先跟他的性格、气质因素有关,王国维属于典型的内向性、抑郁型气质。他自尊心极强,个性清高,倔强。他最看重人格的尊严,奉行“士可杀不可辱”的原则,他是最具独立人格、思想自由而且最有创意的知识分子。同时,“除了自身的气质、性格因素以外,自
幼家庭不幸(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人生三大厄运都降临到他的头上)造成的精神创伤、一年前长子因医疗事故而病逝、时局动荡不安、环境的种种压力,以及罗振玉侮辱性的绝交对于内心的打击,这些负面作用汇聚起来迸发的毁灭性合力,终于酿成了一代宗师赴水自沉的悲剧。”
海子卧轨自杀
下一页 尾页 共21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