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陈毅传

_16 陈毅传编写组 (当代)
严重。如不迅速纠正,“则军队供应与人民生活均将产生严重危机。”因此, 刘、邓希望中共中央调一位对土地改革与财经工作富有经验的大员到中原。
“建议邓子恢同志统一主持中原各区、首先是 3 部分野战军的财经事宜。” 并于 4 月 2 日再度报中央并致陈、粟:“仍切望子恢同志来加强中原局领导,
主持地方工作和财经工作。”
在得知毛泽东已到阜平,陈毅已回华野,特别是他们自己同意了粟裕率 部迟出留中原作战的建议后,刘、邓来了一相应的大动作:发电中央请调陈
毅到中原工作。刘、邓称:中原局辖区甚大,领导力量极嫌薄弱,3 部分野 战军在 20 万人以上,如粟裕迟出,则达 30 万。军区武装约为 20
万人,亦须 统一指挥及供应。因此,建议:(一)以陈毅同志为中原局第一副书记。(二) 组织中原军区。刘、邓对陈毅到中原后的军职,提出 3
个方案:一、以陈毅 力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中原野战军司令员;二、陈毅为军区与野战军第二政
委;三、陈毅作军区第二政委兼野战军政委。刘、邓还建议:“不管那种形 式,陈毅同志华野职务不变。”
在此电报中,刘、邓还表示:小平必以极大精力主持党政,刘、陈主持 军事,子恢能来任第二副书记颇好,主持运购,对许多困难问题更易解决。
毛泽东接到电报后立即批示:“朱、刘、周与陈、粟、薄(一波)、李
(先念)商复。”中央也电告刘、邓:“陈、粟二人日内可到阜平和我们会 商行动问题及你们提出的中原机构组织问题。”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会合一起,中央会议有许多重 大问题要研究。如关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并成立临时中央政府问题,关于在
今年冬季召开二中全会问题华野一兵团的行动问题也列在议程。讨论 时,陈、粟、薄、李参加。
敢于实事求是地提出与中央战略行动方案不同的意见的将领是大智大勇 的,而善于实事求是地采纳部属不同意见的最高统帅更是大智大勇的,毛泽
东采纳了粟裕的意见正说明当时党内军内的高度民主。这是革命战争得以迅 速胜利的重要保证。
会议在倾听粟裕的意见后,决定:华野应继续依托中原、华东两解放区, 会同中野作战;同意一兵团在整训结束以后,4 到 8 个月内,暂不向江南作
战略机动,先加入中原作战,以便集中力量,歼灭敌人,粉碎敌人在中原的 防御体系。5 月 5 日,中央把这一决定电告了刘、邓和华东局。在讨论的过
程中,刘、邓向中央表示支持粟裕意见的 4 月 18 日电当然也起了作用。后来, 彭德怀曾在 5 月 21
日电毛泽东对全军各战场的作战提出建议,其中指出:从
目前情况看,粟裕部按原计划渡江问题值得考虑。不如先不渡江,而集中五 六个纵队出中原作战以求打开豫鄂皖局面。
经过后来战役的实践,证明“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是更有利的。而渡 江也就成为“百万雄师”从江阴到武汉全线渡江了。
关于陈毅调中原的问题,中共中央也已开始研究。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 粟裕向毛泽东力陈“华东离不开陈军长”。刘、邓则在 5 月 5 日又一次致电
中央:中原局面太大,情况复杂。现在中原局的能力实难胜任因此再作 如下建议:
(一)请彭真同志任第一书记,陈毅、小平分任第二、第三书记。
(二)陈毅兼军区第二司令员兼野战军司令员。
(三)粟裕如暂留中原,则兼军区副司令员及野战军副司令员。 正是此时,中央会议已基本确定了中原的干部配备。等到会议结束,5
月 9 日,中央、军委才给刘、邓复示,慰勉有加:
“在中央会议上,陈、粟、先念关于中原情况均有详细报告。一年来, 你们率先深入敌区,展开全国进攻的胜利局势,虽部队本身稍有削弱,但艰
苦任务的坚决执行,我们正以你们为模范,要求全党全军均向蒋管区,将战 争引向更深远的敌后会议详情,托陈毅同志面告。陈毅大约于辰哿(5 月 20
日)开完一、四、六纵队团以上干部会后,即将偕同子恢经太岳转往豫 西与你们会晤”
同日,中共中央发出《华北、中原两解放区的辖区和人选》的通电。其 中对中原的决定如下:
“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境地外,凡陇海以南,长江以北,直到川陕边区均 属中原解放区。中原中央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
为第三书记,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李先念、宋任穷、粟裕、 李雪峰、陈赓、张际春、谢富治、刘子久 12 同志为委员。
“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军区 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
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
这是一个很大的动作。从此,南线形成一个指挥中心,中原、华东两大 野战军的协同配合进入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五月间接连发生的大动作反映着全党全军争取全国胜利的蓬勃生气 和巨大努力。
第四节“军委代表”
新任的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陈毅和华 东军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于 1948 年 5 月 11 日陪同来华
东野战军视察工作的朱德总司令到达濮阳。
到濮阳的第二天,陈毅就把华野消灭整编七十四师缴获的该师师长张灵 甫的勃朗宁手枪和铝合金制折叠桌椅奉赠给总司令(这套桌椅朱德一直保 存,直到 1976
年 6 月他逝世前 20 天,才亲自批示捐赠给平山西柏坡革命博 物馆展出)。
朱德在濮阳期间,听取了一纵司令员叶飞、六纵司令员王必成、特纵司 令员陈锐霆的汇报,并与一兵团的师以上干部逐个谈了话,还先后出席了一
兵团直属队的欢迎会、一兵团的团以上干部欢迎大会和一兵团连、排、班及 士兵代表会议,都作了讲话和报告。
在团以上干部会上,陈毅作了《向朱总司令员学习》的讲话。朱德作了 部队建设和作战问题的报告。报告中最突出的内容是“钓大鱼打五军”。当
时华野一兵团最强的对手之一是整编第五师(习惯称为第五军),朱德教导 部队用“钓鱼战术”即把钓竿摆来摆去迂回曲折地摆布强敌,使其疲劳而围 歼之。
5 月 18 日朱德离濮阳。5 月 21 日,中央军委电促陈毅尽可能迅速和邓子 恢及大批干部去中原。但军委随即又来电告陈毅:军委后勤部长杨立三要来
濮阳协助精简整顿华野庞大的后方机构,要陈毅、邓子恢等杨立三到达,共 同研究好处理方案后,再行西去。
华野后方的问题确实相当复杂,潴集了 7 万人。其中地富分子、贪污腐 化分子、怕死避战分子为数不少。陈毅在杨家沟、西柏坡都作为重要问题向
中央作了汇报,自己也初步布置了整顿工作。杨立三于 5 月 25 日到达。陈毅、 邓子恢和杨立三研究了整顿精简方案,建议杨立三同粟裕到朝城去具体安 排。
杨立三临行,陈毅托他把缴获的交直流电两用的收音机一架带去中央送 给“恩来、小超”,并附一信说:“此美国新出品、许昌战斗缴获品,你们
有电灯,利用其开动起来十分好,两夫妇可以在屋内跳舞。”也就是在这信 内,却写着:“明日即西去,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并望将来能随军入川”。 此信是陈毅
5 月 29 日亲笔,“临行清理”在华野的“行李”,铝合金桌椅给 了朱德,收音机送与恩来,这轻装“西去”的调子颇有某种抒情意味。
此信周恩来阅后,特意亲笔批转毛、刘、朱、任传阅。他们都圈阅了, 不知是谁还在“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这一句的旁边用毛笔划粗杠一道以示 值得重视。
陈毅、邓子恢一行,带着数名随员和精干的警卫部队,乘坐吉普车、救 护车和几辆大卡车,在 5 月 30 日黄昏出发,经馆陶渡口,过邯郸,越太行山。
刘、邓对陈毅、邓子恢的到来非常重视,早已派陈赓率警卫部队专程到太行 山南部的晋城迎候。过黄河,到洛阳,又有中野各纵队的负责人齐集到此迎
接,并陪同陈毅、邓子恢看了当地著名的豫剧。陈赓还陪同陈毅视察了 20 多天前陈谢兵团和华野三、八纵队解放洛阳时战斗最激烈的地区,汇报了对
洛阳进行步炮协同攻坚作战的经验。
陈赓的介绍使陈毅对攻坚作战的弹药消耗特别是炮弹消耗的巨大数字印
象更加深刻。陈毅强烈地联想到那没有桥、没有大型渡船、只有人力绞渡的 卫河馆陶渡口,在那里他们受阻,陈毅渡过河去,而邓子恢因身体不好乘坐
的救护车却迟迟不能过渡。陈毅更强烈地联想到险峻的太行山中那狭窄、崎 岖而破烂的公路和公路下时常可见的汽车残骸,这可是华北大后方为前线运
输弹药、粮食、被服等等的主要交通干线之一啊!按照 3 部分野战军统一指 挥打大歼灭战的战略意图,今后的战役将动辄一二十万人,现在的这种后勤
运输条件怎能适应!更多更复杂的后方支前的问题,从山东起就思考、实践, 取得了经验,经过豫皖苏、邯郸、阜平、杨家沟、西柏坡的宣讲、汇报、探
讨,如今在陈毅头脑中得到了解决。他充分认识这里主要是“战争经济学” 的问题,即在战争中如何兼顾人民生产需要和军队作战需要的战略性问题,
在战争中如何讲求经济核算和价值规律的问题,他连夜找日本留学生邓子恢 商讨,结果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俩从半夜直谈到凌晨,陈毅决心给中央写一
个意见书。非常工于计算的邓子恢赞同:“你来起草,我也签名。”
陈毅开始起草电报,题为《支前与生产结合经验介绍》,报中央军委并 致华北局。
陈毅从运输问题入手,因为这是耗费民力最大的事。过去军队装备差、 人数少,又是分散游击。而今起了基本变化,有些野战军的装备并不亚于精
锐蒋军,战争又是高度集中,几十万人在一地作战,粮弹消耗、缴获及伤员 之多,史所罕见。但解放军缺乏火车、汽车及交通干线,即使有一部分,也
损坏严重,效率很低。军运主要靠马车、牛车、独轮车以至驴驮、担挑,伤 员靠担架。解放战争初期是动员临时民夫,但战役连续,常常头一个战役的
民夫复员,而后一个战役的民夫未及赶上,造成催逼争吵,影响团结,影响 战争。后采用半年为期的常用民夫制,于作战需要较好,耗费民力却更大。
名为半年,集中开进、复员回乡,路途中即耗费两个月。一辆小车载粮 200 斤,路途远时,推车拉车的人吃粮和送粮不相上下。北方农民不习惯抬担架,
一付担架要 8 个人轮两班抬。再加战争需要急如星火,地方政府只好预作准 备,一批民工未回,另一批已集中,有的地区甚至集中几千几万民工待命。
由于大批劳力离乡或冻结,严重妨碍生产,出现了毁大车、杀牲口以避出差 的现象。陈毅在电报中概述了这些情况,写道:“劳民伤财,妨碍生产,莫
此为甚,至今思之,极为痛心。”
“主要是部队没有自己的辎重兵编制所致。”因而陈毅在 1947 年夏秋 间,即令华野所有部队试行运输兵和担架兵的编制,随队行动,随时调用,
熟练本职,必要时可用于作战。如无特殊情况,部队基本上可不再调民工到 一、二线使用,相当地节省了民力。这在战争的总成本核算中是很划得来的。
陈毅写道:“因此,我们建议军委,严令部队建立此种辎重兵编制。”
华东部队在陈毅、邓子恢等的主持下,为减轻人民负担,鼓励群众的积 极性,改善军运、军需的质量,已经突破了军事需要无偿征调的框框,试行
了运送弹药、伤员、包制军鞋等均用付给报酬的办法,效果很好。过去摊派 得来的“拥军鞋”3 天就破的现象大为减少。故陈毅建议军委“将此包干制
与军鞋定购制普遍施用于各解放区。” 在最易于“竭泽而渔”、厉行“军事 共产主义”的阶级大决战时期,陈毅、邓子恢能尊重生产力和价值规律,提
倡经济核算,这是难能可贵和发人深省的。
陈毅还建议充分利用缴获的汽车,培训驾驶员。“1 辆 10 轮大卡车相当 于 300 辆牛车的运输量”,修整公路,分段设公路局,建汽油站、电话站,
并及早建立炼油厂等等。 这份电报,实际上是我军现代化后勤建设的倡议书。发报日期是 1948
年 6 月 12 日。署名:陈毅、邓子恢。
中央和军委于 6 月 24 日联名电复陈毅、邓子恢:“关于支前勤务中 建立担架辎重兵编制,采用按劳记工包运制,按件计工定购制及统一管理汽
车和公路等建议,甚好。”“我们正在计议实施计划,议走后当通令实行。” 在华北的徐向前阅后致电军委:“野战部队组织辎重部队,担架部
队很需要,既可省民力,又便于管理。” 不久,全军遵照军委指示,都开始建立辎重部队和担架队;邯郸到洛阳
的公路等运输命脉,也组建、修筑,逐步改善。
陈毅、邓子恢一行,于 1948 年 6 月 14 日下午,到达河南省宝丰县西北 商酒务地区皂角树村。这是当时中原军区的驻地。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到村
外热烈欢迎。陈毅与刘、邓自从 1945 年 8 月 25 日由延安飞抵山西黎城随即 分道以来,虽然电报联系、作战配合十分密切,却近 2
年没有会面。阔别重 逢,百事兴隆,他们昼夜畅谈。6 月 17 日起,就由陈毅向中原野战军机关和 附近驻军的团以上干部传达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自 1947
年 12 月以来的一系列 指示和方针政策。刘、邓给予陈毅最充分的时间,刘伯承介绍陈毅时称他是
“军委代表”。此次传达连续进行了整整 3 天,为近年来陈毅作报告时间最 长的一次,报告的内容也最全面、丰富、深刻和生动。传中央之檄,刘、邓
给了陈毅发挥其记忆力、理解力、雄辩力的最佳条件。这次传达,对中原广 大干部思想和工作的提高是很有稗益的。
陈毅的传达报告中,讲得最为透彻、最有军事理论深度的是和中原野战 军关系最密切的外线作战问题。
毛泽东是从战略高度透视这个问题的:“缴获多少这是战役问题、战术 问题。自然我们党若不能缴获俘虏大批敌人、马匹、武器,便不能壮大自己。
可是,如果死看这一点,就以为满足,不去解决战略问题,也是要失败的。 战略是能否在战争中掌握主动,是把战争引向什么方向。”
陈毅红军时期就深通毛泽东的战略思想。诱敌深入,放敌人到苏区内部 来打,决不只是布阵伏兵的战役问题,而是人民战争性质的战略问题。敌军
强过我军,我军必须加上苏区群众的力量,才能压倒敌人的优势。解放战争 第一年也是如此,蒋军在数量、装备、技术上优胜于我,我军采取内线作战,
使蒋军陷入人民战争的大海,我军以空间换取敌军的有生力量,掌握着主动, 削弱了蒋军,壮大了自己。
但是蒋介石这个人懂得战略。蒋介石的战略方针是无论如何把战争摆到 解放区。他懂得把战争引向何方主要是个吃饭问题也就是经济问题。蒋介石
把他的蒋管区看守起来不受战争影响,或出得很少;把我们一百多万军队, 他的二三百万军队一起堆到解放区,加上民夫,双方五六百万人,吃它三年
五载,不愁解放区不垮。你能俘虏他的兵。可是俘虏也要吃你的。小米没有 了,棉花没有了,壮丁也没有了。毛主席讲:假使我们不出击,刘、邓在鲁
西南打了那样的胜仗,仍旧撤到黄河北休整补充,当然不会有跃进大别山的 损
失。可是人家就要继续过河。刘、邓不出击,山东的部队也不能够出来。 敌人仍在你解放区打,一直打到现在(指 1947 年 12 月底),我们的解放区
一定要垮。西北首先要垮台,逼迫我西北的野战军退过黄河。不是敌人厉害,
而是没有饭吃。山东也一定不能坚持。关内解放区一垮,就只剩东北了。毛 主席讲:“如果照去年八、九月西北和山东的情形,战争能否支持,任何人
没有把握。”所以去年七、八月无论如何要转入战略进攻。当时敌人的兵团 都摆在黄河边,屁股后面很宽。我们一进攻,敌人被迫来一个大转身,但是
来不及,蒋介石手忙脚乱。这对老解放区是一个极大的帮助。军事上转变了 战局,政治上稳定了人心,经济上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敌人退了,地方安定
下来,老百姓都回来开始生产。战争形势就大变了。
陈毅用他从山东到陕北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经济危机。 最大的问题是经济问题,毛主席当时说:战争的负担放在我们身上,战争一
定失败;由蒋介石担负,蒋介石就必然失败。毛主席在给刘、邓的指示中说:
“蒋介石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是要把全国战争的负担加到解放区身上,达到彻 底破坏解放区的反革命计划。我们的战略就是要尽量破坏蒋介石的战略方
针,把战争引向蒋管区,使蒋介石担负全部战争负担,达到解放战争的胜利。
“这是战略上的胜利,再加上战术上战役上的胜利,我们一定能打胜。如果 不考虑战争消耗,不考虑几百万人的吃饭穿衣,就不是战略家——这是古今
中外没有人讲过的。毛主席讲了这句话。
陈毅还传达了毛泽东所说有了解放战争第二年战略进攻的伟大胜利才敢 讲夺取全国胜利,这是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所作的高度评价。陈毅还说:跃
进大别山取得的在新区如何建设解放区的全面经验直到中原局的“六六指 示”,对于下一步的战略行动和在全国各地争取作战和建设的胜利,是无价 之宝。
在这样高瞻远瞩的战略宏图前面,外线出击的 3 部分野战军所受的损失 就有“一本万利”之感。“我们丢了的是几门大炮,得到的却是整个中国。”
有的干部诙谐他说。
这样,陈毅所传达的胜利的前景和第三年的方针:“军队向前进,生产 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的精神①以及一系列的政策策略,就更显得有理有据, 可信可行。
① 1948 年 5 月 14 日,陈毅、粟裕致中共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中,曾传达了这三条方针。
第五节团结战斗
陈毅一到中原,就加入了解放战争南线的协调和指挥的中枢,和刘、邓 一起,在中央军委的统一指挥下组织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
5 月 31 日,粟裕率一兵团渡黄河南下。此时,华野的三、八、十纵也逐 渐向东靠拢。以歼灭整编第五师为主要目标的大战役正在企划。
为配合华野作战,刘、邓已在 6 月 13 日向中野部队下达了襄(阳)樊(城) 战役的基本命令。此战展开,必能调动张轸、胡琏两个兵团往西。
粟裕根据敌情变化,筹划了“攻其必救”的豫东战役。即以攻克河南省 会开封迫使五军或其他部队救援再加歼灭。粟裕报军委并刘、陈、邓。军委
同意。刘、陈、邓亦同意,并指示战役第一步以歼开封之敌为主,乃决定停 止襄樊作战,组织中野主力牵制南面敌人。
华野攻克开封后,继续转兵睢杞以围歼区寿年兵团。蒋介石急令各方增 援,除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师、黄百韬的整编第二十五师和胡琏的整编第十八
军等主力驰援,企图以 7 个兵团之众向华野合击,在豫东决战以“肃清中原”。 粟裕切望中野阻击北上之敌。
刘、陈原拟在中野四纵驻地召开团以上干部会,接电后即与邓商定:停 开干部会,立即出动 6 个纵队配合歼灭区兵团。以一部监视十八军,并主动
攻击北进之吴兵团。刘、陈、邓并于 6 月 29 日组成前进指挥所亲赴前线指挥。
此战确有决战性质。一兵团不渡江而集中兵力歼敌重兵于 3 大铁路之间 四方驰援之地。能否办到,在此一举。而增援敌军有五大主力之二的整编第
五师和整编第十一师;还有黄百韬部与桂军,亦属悍将强兵。
华野第三、八、十纵阻击敌邱清泉兵团十分顽强。中野部队对吴绍周兵 团进攻,给予重大杀伤,迫使张轸急调十八军折向西平与吴兵团靠拢。接着, 中野又于 7 月
5 日突然将前进中的胡、吴两兵团割裂,并将吴兵团的 1 个师 和胡兵团的 3 个师分割于商水地区,有效地迟滞了敌人。直到粟裕来电报告
已歼灭区寿年兵团,部队并已北移,刘、陈、邓才率前指返回宝丰。
刘、陈、邓在一起,对中原地区全军的战力了解更全面。豫东激战之时, 刘、陈、邓判断可能是打襄樊的更好时机,乃留下主力第六纵队,并作了与
桐柏军区部队及陕南第十二旅共同攻取襄樊的部署。就在华野歼灭区寿年兵 团部的 7 月 2 日,乘蒋军几个野战兵团陷于豫东之际,突然攻占老河口,既
而攻击襄樊。7 月 16 日,战役胜利结束,全歼敌 2 万余人,活捉国民党特务 头子、十五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康泽。
豫东与襄樊两战役,不到 1 个月共歼敌 12 万余人,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再 次攻破,成为中原战局转变的关键。两大野战平仕一个团结战斗的指挥中枢
统一协调下直接配合作战,其优越性和潜力明显可见。只有如此,才能歼灭 敌重兵集团。
但是,两大野战军直接配合作战,也不都是凯歌和颂歌。和中野干部们 坦荡相处、融洽无间的陈毅,可以听到“不见外”的反映。中野干部谈到华
野部队总的来说印象是很好。然而也有一些具体意见。除了说华野西兵团个 别部队“骄横”之外,有两点意见特别引起陈毅注意:
一是华野负责人(以“军事观察家”名义)对豫东战役的评论中,对于 中野部队在南线牵制胡琏、吴绍周两兵团,在西线牵制郑州敌人的作用未具
体提到,显得对中野的作用认识不足。
二是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在和陈度一起指挥了洛阳战斗后在中野营以上干 部会总结经验之时,很好地强调了火力的配系,但据反映过分夸大了炮火作
用。这就会影响部队依赖炮火,炮弹少就信心不足,同时会造成不知节省炮 弹的毛病。
陈士榘谈用炮一事,颇有戏剧性。陈士榘对于炮特别有战斗感情。他 1939 年曾向彭德怀借 1 门炮 25 发炮弹,结果打了 3 炮解决问题。 1
发炮弹打到 山上敌人堆中,敌人跑了,占了阵地。追到城根,敌人又跑了,进城缴了几 百发炮弹还给彭。1943 年用炮百米抵近日军碉堡打, 1
炮就把碉堡打哑了。 战后他亲自去里边看,碉堡完整的,3 个爬在枪眼上射击的敌人,下肢还在,
上身全掀到后墙去了。这次打洛阳他掌握着那么多炮,又是和善于连续爆破、 城市攻坚的部队配合,真是兵家一大快事。最后他把山炮、105 榴弹炮都推
到前面抵近射击,这次洛阳攻坚用兵不多,发展顺利,步炮协同作用甚大。 陈士榘作总结报告时,却忽略了一个问题:中原野战军坚决执行中央赋于的
伟大战略任务,冲破层层强敌在道道大河上的封锁拦袭,不得不把重武器埋 弃在大雨泥泞之中。对于合同战术家刘伯承,这是多么痛心的事!中野指战
员目前还在为此焦虑呢!没有足够的炮火掩护,中野作战增加困难、增加伤 亡。有的战斗经验差的部队,还因此影响胜利信心。所以那次陈士榘讲完,
天已黑了,刘伯承还叫大家不要走。刘伯承接着报告,批评了部队里光靠大 炮的心理,强调了过去作战中摔了多少手榴弹。
所以陈毅注意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为了具体宣传报导、战术技术,而 主要是重视感情,珍爱阶级战友的革命情谊。
陈毅于 1948 年 7 月 24 日电粟、陈(士榘)并报中央,在肯定成绩和良 好反映的同时,鲜明地批评了这些情况,“在雨季整训中希望注意上述问题
的检讨。”
粟、陈(士榘)、唐(亮)很快于 7 月 28 日电复“陈军长,并报军委”, 表示“完全接受并进行检讨。”并向刘、邓以及各兄弟部队表示歉意。陈士
榘也表示“讲后当时自己也有体会”,“是有毛病的”。并且步炮协同在华 野来说“缺点甚至错误是很多的,希望各方多加指示”。粟、陈、唐还具体
地分析了步炮协同的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作了研究和解释。
陈毅的这种在野战军之间开展批评的做法,只有处于他的地位才能顺理 成章地做好,也只有他这种光明磊落的人物才能做好。这样做了,对于防止
骄傲,增强团结,深入研究战术均有好处。特别是对华野领导,他们是在敌 军云集、军委考虑“目前打很大规模的歼灭战主客观条件都不成熟故须避免”
的指示下(军委 1948 年 6 月 22 日电)主动提出歼灭区寿年兵团方案的,更 需要适时提醒:千万要戒骄戒躁。
陈毅到中原,当然远不止“传檄”,也远不止协调,而是有大量工作要 做的。首先,5 月 21 日中央催他“尽可能迅速偕同子恢及大批干部去豫西和
刘、邓会面”,就是要他们“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经常工作”的。
原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斗争尖锐艰苦,后来又分兵作战,再后 会合豫西,军情紧急,游动不定,中原局及中原军区的机构及经常工作都来
不及建设。此次粟裕原准备南下,华北与山东集中了 1.4 万干部,本拟渡江 南下,沿途建立地委县委分区武装的。现今一分为二,粟裕带 7000 人到豫皖
苏和淮南,陈毅、邓子恢带 7000 人到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中原幅员辽阔,人 口 4500
万,要从上而下建立地方与军区的各级党组织、建立地方武装,7000
人远远不够,何况经过精简,后来实有的只剩 4700 人。中原局领导研究决定 成立两所培训干部的学校:一是中原军政大学,由刘伯承任校长兼政委,培
养军队干部;一是中原大学,由陈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
这个中原大学也很有水平。河南省会开封解放,河南省的一些高等学府 如河南大学、中原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及开封部分学校的进步师生便在蒋军
尚未重占开封之时投奔解放区。到达豫西的有 300 余人,其中包括河南大学 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嵇文甫、经济系主任王毅斋、教授罗继武等。接待
他们,做他们的工作,投笔从戎的刘、陈、邓当然都是工作的能手。
7 月份是忙碌的。陈毅回到宝丰,就接待这批学界朋友,还给大家作了
《来解放区的学习与工作问题》的报告。那 4700 多干部从黄河北走了两个月 终于到达。他们中不少人思想问题复杂,有的是被作为“地富分子”清出来
的,包袱更重。陈毅是“带”他们同来的,义不容辞,现身说法,在中原局 欢迎外来干部大会上以中原局第二书记兼外来干部的意味深长的身份给他们 讲话。
7 月份还有另一种团结工作。襄樊战斗俘虏的国民党十五绥靖区副司令 写信一纸,逞称“伯承、仲弘兄”,要求见面,参谋们不知“仲弘”是谁,
陈毅说“是鄙人”,接过一看,正是川军者友、成都同学郭勋祺。于是刘、 陈两次宴请,郭勋祺表示愧悔,晤谈甚为相得。这是布置川军联络工作的好
渠道,陈毅当然也要化些精力,直到送郭勋祺登上归途。
7 月份忙碌,8 月份陈毅的担子更重了,因为第一书记邓小平于 7 月 25 日启程去河北平山,向中央汇报中原详细情况和经验,参加中央政治局九月
会议。中原局的日常工作,就由第二书记陈毅来主持。8 月 1 日至 8 日,陈 毅、刘伯承、邓子恢、张际春等组织领导了中原局暨中原军区县团以上干部
的整风整党运动;由陈毅向到会干部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自 1947 年 12 月以来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指示,还谈了中原新区建设诸问题。陈
毅还专门向军队干部作了《部队党在整训中的任务》的报告。会议结束时, 陈毅作了总结性发言。
陈毅还有他军事工作方面的具体分工,主管中原军区的工作。中原军区 新建不久,各级机构不全,人员缺乏,而要担负起广大中原维护政权、发展
地方武装、剿灭匪特、扩充新兵等任务。鄂豫皖 3 省地主武装和散匪很多, 河南尤甚。陈毅是共产党最老的省军区司令之一,对付反动匪恃是行家。中
原野战军司令部驻皂角树村,为了防空,刘、陈、邓住在村边上,屋后便是 旷野,当然设有哨兵。没想到这一哨岗还两次黑夜遭袭击,抢枪支,第三次
竟枪击哨兵,打碎膝盖骨。当时陈毅已到,亲自调查,限令 7 天破案。在军 民协同下,第 4 天即将首恶捉获,判处枪决。自此当地即告平靖。
方城县县长被匪特绑到 南阳杀害。陈毅立即和刘伯承研究决定,令二纵对方城一带的土顽进剿。二 纵彻底消灭了保安旅及敌第九师一部,当地政情很快好转。
陈毅用很大精力组建和加强各地的军区地方部队。鄂豫、皖西、豫皖苏、 豫西、江汉、桐柏、陕南等各军区都进行了组建和整顿。军区地方部队迅速
发展,对中原解放区的开拓与巩固起了很大作用。
9 月 12 日陈毅写给毛泽东的中原综合报告,原该由邓小平写。“小平 7 月北去,我们托其面达”。7 月份的报告没有写。此次 9 月份的综合报告,
就汇报了 5、6、7、8 四个月中原的情况和政策转变。陈毅代替邓小平主持中
原局日常工作。虽然繁忙,但事情是顺利的。因为经过中央十二月会议的贯 彻,全解放区的“左”的偏向日益纠正。中原局在中央指示下,总结进入新
区以来的工作,得到了许多新的收获。特别是邓小平主持写成的《六六指示》, 明确了新区暂不搞土改,而是实行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等新政策,使工作的
局面明显好转。许多个广阔无敌的中心区在中原大地上出现了。豫西 20 县无 敌踪;豫皖苏的恢复尤为重要,因为这是津浦、陇海、平汉 3 大干线之间的
中心地区,又靠近蒋介石军事主于所在的徐州、蚌埠、南京之线,是我军进 行大战役用武之地。一年前的打土豪、分浮财,开仓放粮,走马点火,以粮
换菜等做法,无论在大别山或在豫皖苏都严重影响了生产,而现在农民已纷 纷回来买牲口,积极生产;知识分子开始接近共产党,逃亡地主也开始回家。
豫皖一带,历来军阀混战,兵匪如毛,抗战时“水旱蝗汤(恩伯)”,民不 聊生。群众反映:20 年来从未如此安定。
陈毅在报告中对今后的工作方针,野战军状况,地方建设,财经、文教 等工作,都作了分析,指出了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报告结尾概括的话则是一个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兼军事家在伟大决战前夕 最切中时局的判断:“中原局面,已具备了初步根据地,正走向足以应付大 规模作战的条件。”
8 月 16 日,刘、陈接到中央军委来电:“9 月华野攻济打援是一次严重 作战,需要你们有力的配合”。其所以严重,是粟裕计划,既攻城,又打援。
历来兵家多攻城阻援,或围城打援。攻城打援则须用不足总兵力一半来攻克 城市,而以超过一半的兵力来歼灭援军。何况所“攻”的是王耀武统兵 10
万固守的坚城:而要“打”的援敌是五大主力之一第五军为骨干的 17 万国民 党正规军。
刘、陈积极寻觅战机,陈兵宛(南阳)确(确山)之线,准备以 6 个纵 队出击,致使中原南部的国民党军不敢行动。
在豫东大捷的声威之下,以五军为主力的邱清泉兵团,竟连日在陇海路 商邱一带逡巡不前,眼望着北方津浦路两侧华野的 8 个打援纵队,不敢冒然
进击。济南战役于 9 月 16 日至 24 日以实现“扫开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全歼守敌 10 万的大胜结束。
在济南战地,粟裕与张震等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向。9 月 24 日,粟裕报 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建议进行淮海战役。
军委和刘、陈都很快复电同意。后来,毛泽东所拟《关于淮海战役的作 战方针》中非常符合实际情况地指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百
韬)兵团于新安镇、运河之线为目标”。但此时的方案,还是“小淮海战役” 的方案,目标只是两淮与海州一带之敌。
而两大野战军密切配合的指挥机构的组成,两大野战军负责人求歼更大 重兵集团早日解放全国的战略意愿,以及他们之间的信任和友爱,都在促成
“大淮海”。
军委 10 月 11 日在《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指示的“望刘伯承、 陈毅、邓小平即速部署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元良兵团”初步为组成更大战役
准备了条件。而刘、陈、邓(邓当时已回中原)协同打大仗的态度更积极。 他们决定的部署是:刘伯承坐镇豫西,指挥中野二、六纵队和地方武装在江
汉、桐柏等地区分散歼敌,以牵制吸引黄维、张淦等兵团尽可能远离东线战 场,并以陕南部队伪装主力,以使敌人误认为刘伯承率中野主力仍在豫西;
陈毅、邓小平则率中野一、三、四、九等 4 个纵队,并有豫西、豫皖苏部队 及华北十四纵配合,东进直指郑州,这种宽广近 2000 里的战略与战役的积极
配合,实属罕见!
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央军委才可能在 10 月 22 日的电报中指出:目前态 势极好,白崇禧所属的黄维、张淦两兵团已被中野第二、第六、第十纵队吸
引到桐山区,在相当时间内不可能进到黄泛区以威胁徐州地区我军的行动。 这样,就有利于我中野主力在攻夺郑州以后,以一部,或大部、或全部向东
行动以主力在邱、李两兵团大量向东增援黄百韬的时候,举行徐蚌作战,
“相机攻取宿县、蚌埠”,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破毁津浦路,使敌人 交通断绝,陷敌刘峙(按:徐州“剿总”)全军于孤立地位。
中央的这一指示,显然已含有辽沈战役的“关门打狗”的意图,但能否 肯定,能否实现,还要看两大野战军的主观努力。
10 月 22 日,郑州守敌 1 万余弃城北窜,为中野全歼。陈、邓报军委: 待打下开封后,即“出商邱或直出徐蚌协同华野作战。”24 日,开封守
敌东逃。陈、邓于解放开封后,率 4 个纵队向商邱继而向永城、毫州、涡阳 机动位置集结。
10 月 31 日,华野发动淮海战役的准备工作已就绪,粟裕向中央军委、 陈邓、华东局和中原局作了报告,并提出:“此次战役规模甚大,请陈军长、
邓政委统一指挥。”中央军委决定,本战役由陈、邓统一指挥。陈、邓复电:
“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向多直 接指挥。”显然,上下关系融洽,处置恰当。
11 月 3 日,刘伯承、邓子恢、李达向军委和陈、邓建议首先截断徐、宿 间铁路线、造成我军会攻徐州的态势。粟裕、张震等也在 11 月 7 日、8 日报
军委、陈、邓等,建议:在战役第一阶段即破坏徐蚌段,“抑留敌人于徐州 及其周围”,以便在江北大量歼敌主力。
毛泽东于 11 月 9 日电复粟裕、张震并告陈邓、华东局、中原局:“应极 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 3 方面,应
用全力保证我军供给。”
军委统帅部和南线 3 个指挥部:陈、邓、刘、邓、李、粟、谭、张,目 标一致,“大淮海战役”的格局形成了。
截断徐蚌的具体责任落到陈、邓肩上。中央军委、毛泽东从 11 月 9 日至
11 日,连续在 6 个电报中强调要占领宿县、截断徐蚌。其中 10 日 2 时和 3 时连发两电给陈、邓:“你们务须不顾一切,集中 4
个纵队全力攻取 宿县”,“你们应集全力(包括三、广两纵)攻取宿县断敌退路,愈快 愈好,至要至盼。”
刘伯承、粟裕的建议中,都没有提出“攻取宿县”。宿县是津浦线上敌 军主要兵站,堆积大量弹药物资,有重兵坚城和铁甲列车、装甲车守卫,并
不比省会易打,铁路沿线敌增援又便,故而最初都未把攻取宿县作为主要目 标。
接受军委任务后,陈毅即与华野联系调拨重炮及炮弹。有华野力量可以 就近调用,陈毅对此战信心特强。在敌人缩守城内、中野三纵总攻前夕,陈
毅主动给攻城指挥员打电话予以炮兵支援,送去出人意料之多的大炮与炮 弹,主攻方向东门便又增加榴弹炮 6 门。
11 月 15 日,宿县全部解放。
毛泽东对于此战评价甚高,在 11 月 23 日“庆祝你们歼灭黄百韬兵团 10 个师的伟大胜利”的电文中,说“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第一阶段可
能消灭敌人 18 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 不敢作这种估计。这种形势的造成,主观上是因为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
会合并攻占宿县”。两大野战军会合的威力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强大的 黄维兵团时表现得更为明显。有恃无恐,调动及时,先是中野顽强阻击黄维
兵团,有力地保障了华野最后消灭黄百韬;继而中野有华野作依托,大无畏 地以几乎相等的兵力包围 12 万现代化装备包括头等主力第十八军在内的黄
维兵团。战役第二阶段以围歼黄维兵团为主要目标,这是刘、陈、邓组成的 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决策而经中央军委批准的。
在此之前,攻克宿具之次日,11 月 16 日,中央军委判定当前的淮海战 役已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
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故而电令“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5 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 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常委“临机处置”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决心围歼黄维兵团。当时,中央 军委曾考虑,华野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继续诱歼邱清泉、李弥兵团一部。
但刘、陈、邓考虑到华野主力血战歼灭黄百韬兵团后,疲劳伤亡,不宜续歼 比黄百韬兵团更强的邱、李两兵团,邱、李两部又畏歼不肯分兵轻进。南战
场的黄维在刘汝明、李延年等部的策应下急进,若不及时围歼任其进抵津浦 与刘、李会合,便成大患。而此时黄维劳师远征,孤军突进,正是歼击良机。
至于兵力火器的对比,陈毅对重武器不足的中野敢于围歼人数与己接近的美 制机械化强敌,是很感动和钦佩的。他心里也有底。既然邓小平一再表明“破
釜沉舟”,不怕“倾家荡产”,哪怕中野部队打光,也要取得淮海战役的胜 利,那未他陈毅“腰缠万贯”,只要中野需要,他当然要人有人,要炮有炮。
经过多次磋商,最后中央军委定下了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任务。
战场也有喜剧。在中野围歼黄维兵团的后期,各纵队伤亡颇多,敌人凭
“汽车城”等坚固阵地顽抗时,华野继派出第七纵队之后,又派第三、第十 三纵队和鲁中南纵队及特种兵纵队的两个炮团加入歼黄作战,而带队的指挥
员又是善于用炮爱好谈炮的陈士榘。
围歼黄维期间陈毅有两个重要指示。一个是给华野司令部转华野特纵司 令员陈锐霆的:“中野为了跃进大别山把重武器丢了。这次打黄维,一定要
把华野主要的炮兵全部拉上去,保证战斗胜利。”并要陈锐霆亲去南坪集联 系。另一个指示是:“黄维兵团的全部装备都给中野。”陈士榘在包围圈的
东边,指挥中野六纵、华野三纵等主力参加总攻。迫击炮以上的火炮齐袭, 榴弹炮 20 多门,炮火打死 3000 多敌人。黄维兵团最后试图分散突围全部就
歼时,陈士柒、陈锐霆都接到陈毅指示:黄维兵团的东西华野部队一律不准 拿,华野各纵队战斗结束后即时归建。于是陈锐霆这位原定负责打扫战场的
华野战地司令只得“两袖清风”而回。
毛泽东后来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 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其所以能如此,主因之一是统一团结。
第六节总前委继续指挥
还在围歼黄维时的 12 月 12 日,军委来电指示:在黄维兵团歼灭后,开 一次总前委会议,商讨战役结束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
作战计划。
因为此时徐州的杜聿明集团邱、李、孙 3 个兵团向西南突围被华野追击 包围在永城之野,孙元良兵团已被歼,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疯狂突击未能破
围,已成瓮中之鳖。蒋介石调白崇禧的部队救援,白迟迟不应。淮海全胜已 成定局,下一步是渡江作战了。军委将渡江作战方针的初步意见提交总前委
讨论。此电报机密度极高,只发刘、陈、邓,并责成小平在开会时给粟、谭 一阅,阅后焚毁。中央的方针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华野、中野同时休整,同
时举行渡江作战,“渡江以后,华野、中野协力经营东南,包括皖南、苏南, 浙江、福建两省,江西一部”。12 月 15 日,黄维兵团就歼。17 日,军委电
示:“拟请伯承、陈毅 2 同志偕来中央一商。”当日晚,刘、陈、邓驱车去 华野指挥所。淮海总前委第一次举行全体会议,议题却是渡江。19 日,刘、
陈北上,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平山西柏村已是 1948 年底,刘、陈参加了 1948 年 1 月 6 日至 8
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自此两会起,陈毅主要精力便集中用 于渡江作战,尤其因为粟裕全力从事淮海实战指挥两个多月,积劳致病,陈
毅经中央同意,返回华东。而且淮海全胜,中原大定,今后中野也将在华东 作战,陈毅成为“主人”,更增忙碌。陈毅从中央南返,1 月 22 日在徐州附
近与粟裕会面,同去贾汪参加华野前委扩大会。 25 日陈毅为前委扩大会作 了总结报告。26 日即赶往商丘会见邓小平。陈、邓决定立即召开高干会议。 从
1 月 29 日(农历元旦)下午起,以 3 天时间由陈毅传达中央政治局会议精 神与毛泽东主席指示,组织讨论,并作出决议上报中央。在此期间,根据中
央军委命令,中野改编为第二野战军,下辖第三、第四、第五兵团共 9 个军 和 1 个特种兵纵队。部队发展到 28 万。华野改编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仍为司
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谭震林为第一副政委,下辖第 七、第八、第九、第十兵团,共 15 个军 1 个特种兵纵队,58 万人。
陈、邓在高干会议后,又在 2 月 8 日召开总前委会议,中原局的负责人 都参加,具体研究了渡江的问题、渡江的部署,拟采取 5 个兵团从江阴扬中、
南京东西、芜湖东西、铜陵贵池、安庆东西,一线展开、同期渡江的战法。 中野的另两个兵团以 1 个军进至黄梅宿松望江段佯动,5 个军作为总预备队
紧随最先突破部队渡江钳制。这种一线展开同期渡江的部署后来没有很大变 化,为以后《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奠定了基础。渡江时间初定 3 月底,雨
季未来,春汛未发。但时间问题后来几经变化,颇有学问。
2 月 11 日,中共中央决定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陈虚参加华东局为 委员。此时,刘伯承由石家庄到了商邱,刘、陈、邓会商后,陈毅于 13 日赴
徐州,再次召开三野前委扩大会。接着,按中央指示,华东局、华东军区机 构也移驻徐州,和总前委、三野前委在一起布置南进渡江。刘、邓、饶、粟、
谭等也来到徐州。
三野前委扩大会于 2 月 18 日开始。 19 日,陈毅作了党的新区政策的 报告。当晚,他和谭震林召集了军以上干部会议,制订了第三野战军渡江作
战预备命令。
3 月 5 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开幕。刘伯承因刚从中央回二野,
便留在商丘主持渡江准备工作。粟裕因病在济南住院。陈毅便与邓、谭、饶 等出席。毛泽东在大会上的报告,实际上是一部人民中国的建国大纲。其中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论断,使陈毅感慨万端。讨 论中他慨然表示:“我的意见自己准备搞城市。”而且选定了当时中国和亚
州最大的城市——上海。其实,此时毛泽东主席已个别征求过他的意见,担 任上海市市长如何?他还提出意见,主要的一条是希望中央象当年全党抢东
北一样重视接管上海。
二中全会闭会的次日,中央召集了安排人事的座谈会。邓小平受中央委 托,提出经过酝酿的华东人事安排。
中共中央华东局:以邓小平、刘伯承、饶漱石、陈毅、康生、张鼎丞、 曾山、张云逸、谭震林、粟裕、张际春、宋任穷、陈赓、刘晓、刘长胜、曾 镜冰、舒同等 17
人为委员。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饶漱石为第二书记,陈毅为 第三书记。
中共上海市委:由饶漱石、陈毅、刘晓、刘长胜、曾山、刘少文、陈赓、 潘汉年、宋时轮、郭化若、李士英等 11 人为委员,饶为书记。
上海市政府:市长陈毅、副市长曾山、潘汉年及一位非党人士(后为盛 丕华)。
华东军区:司令员刘伯承、陈毅、粟裕,政委邓小平、饶漱石、谭震林。 尽管作了种种组织安排,然而渡江作战以及陈毅曾在抗战胜利后一再提
及的“收京入沪”,还是要由总前委这个无私无畏统一团结的班子来继续指 挥。这一着毛泽东是看准了的。
固然根据各方面的情报判断,美国在解放军渡江时出大兵干涉的可能性 不大,但也不能不防。二、三两大野战军并肩直插东南,就含有准备在必要
时与头号帝国主义迎头冲撞之意。这就必须指挥者既有胆略又能把渡江战役 组织指挥得周密灵活,使军队强渡天堑的损失尽可能小,而渡江后消灭的敌
军尽可能多。越能如此,则南中国解放越快,人民遭害越少,美国出兵的可 能性也就越小。
陈、邓、谭在西柏坡期间,毛泽东又专门同他们一起研究了渡江作战问 题,定下了 4 月 10 日为发起时间。
3 月 21 日起,三野前指、总前委、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的人员便分批乘火 车南下,进驻蚌埠南郊孙家圩子。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便在这
大半是土墙茅舍的西孙家圩诞生。
总前委在此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初步确定的基本内容是:第二、第三 野战军全部于 4 月 15 日开始渡江。二野的第三、四、五兵团为西突击集团,
由刘伯承、张际春、李达指挥,在湖口至枞阳之间渡江;三野之七、九兵团 为中突击集团,由谭震林指挥,在枞阳以东至和县金河口之间渡江;三野之
八、十兵团为东突击集团,由粟裕、张震指挥,在金河口至江阴之间渡江。 渡江成功后,中、东两路统归粟裕指挥。这次战役的关键在于中、东两路渡
江后迅速东西对进,对南京、镇江、芜湖地区的大量守敌进行钳形合围。会 议还强调,也要考虑到敌人固守江防,或在我渡江收缩集结兵力以攻击我一
路的可能,作发生严重战斗的准备。渡江影响国际视听及动向,力求稳健是 必要的。
参谋处将会议纪要整理成《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经邓、陈审阅并由 邓小平修改定稿,于 4 月 1 日送中央,4 月 3 日被批准。
4 月 1 日,邓、陈率新组成的精干指挥部去合肥东南瑶岗村。各突击集 团指挥部也分赴桐城、无为、泰州。
但是,渡江的日期,以及对南京政府的态度却颇费斟酌,这些问题,在 指挥中枢的陈毅是有责任多作考虑的。
不久之后,由于在北平举行的和平谈判有进展,国民党有签字的可能, 如能签字,则战斗渡江可成为和平渡江,意义很大。但中央军委估计渡江时
间必将因此而推迟半个月至一个月,即从总前委拟定的 4 月 15 日推迟到 4 月底至 5 月初。中央军委电询总前委:这样推迟,有何不利?
渡江时机,这正是陈毅着重要掌握好的主要环节之一。他立即搜集各方 意见。并亲自作调查。意见都相当严峻:
二野:长江水势 4 月末 5 月初将加速上涨,南风大起,雨多流急浪大。 目前粮食已成困难。
三野:4 月下旬起开始雨季,江水日涨,现有船只三分之二为内河船, 江中行驶困难,雨季稻田放水,部队展开不易。粮草困难。
总前委本身调查的结果是:5 月的水比 7、8 月还大,两岸湖区均被淹, 长江水面极宽,渡江将发生极大困难。现百万大军拥挤江边,过久推迟,将
不得不后撤以就粮草。签字之事。亦应设想敌人翻脸。
于是,总前委建议先打过江,然后争取和平接收。 中央军委在坚持政治斗争必需,又充分考虑渡江客观情况之下,于 4 月
15 日电示总前委:“依谈判情况,我军须决定推迟一星期渡江,即由 15 日 渡江推迟 22 日渡江。”“假定政治上有必要,还须准备再推迟 7
天时间”。 军委在电文中还提到:“你们下达推迟渡江的命令时,不要说是为了谈
判,而要说是为了友军尚未完成渡江准备工作,以免松懈士气。” 邓、陈却有不同态度。他们以总前委名义给两个野战军和各兵团党委作
了指示。完全不回避“为了谈判”,而是正面说清楚渡江与谈判的关系。这 是一篇充分相信干部并致力提高觉悟的好文章。确是邓小平、陈毅的风格。
“此次我军推迟一星期渡江,完全是政治上和军事上所必须采取的步 骤。但因此也容易产生松懈战斗意志和迷失方向的危险。因此你们必须在师
以上干部中说明下列诸点:
(一)和平谈判颇有进展,有可能在最近签订协定。此种协定实际上就 是国民党的投降,故于全局和人民有利。
(二)我们渡江,应站在政治上最有利的地位的基础上进行渡江,就是 说,如果谈判破裂,责在对方;如果协定签字对方不执行或拖延执行时间,
其责任亦在对方。我们在谈判结束(破裂或成立协定)之后渡江,则是理直 气壮的,而且当我们在政治上做到这一步时,敌人内部将更加瓦解,好战分
子内部更加孤立混乱,不仅争取了主和派,还可能分化一部分主战派。全国 人民必更拥护我们,届时无论和平渡江或者战斗渡江都更有利。
(三)要估计到现在国民党军队大部分还握在蒋介石死党手上,即使签 了协定,他们都还有继续抵抗的可能,所以我们一切应从战斗渡江出发。而
且因为敌人必然利用此时间加强其沿江军事准备,故我们亦应利用此时间更 充分的进行军事准备。如果放松了自己的战斗准备,那不仅错误,而且是危 险的。
(四)如果政治上需要时,还可能再一次推迟几天。所以在部队中要一 面防止急性病,一面防止战斗意志的松懈。
(五)大家最担心季节和江水问题,中央对此亦极重视。计算时间。本
(4)月底以前,江水尚不致有大变化。
(六)时间推迟的另一大问题是粮食、柴草、油、盐,各兵团必须具体 计算,拟出办法,望告我们以凭解决。
(七)在延长渡江的时间内,中心工作仍应放在加强战斗准备,但亦可 利用此时间传达二中全会决议。此点请各党委自行斟酌决定。”
这电文是 4 月 12 日下达并报军委的。军委于 4 月 14 日复示说:“总前 委 4 月 12
日指示电甚好。请二野、三野照此指示向师以上干部着重说明推迟 渡江时间的理由,加强战斗准备工作,并多筹粮草油盐。”
渡江时间,又经过多次反复商量,军委终于在 4 月 18 日 9 时作出了决定:
“完全同意总前委的整个部署,即二野、三野各兵团于
4 月 20 日开始攻击,22 日实行总攻,一气打到底。” 渡江战役的许多部队是在 4 月 21 日晚启渡的。那是在国民党于 20 日晚
拒绝在协定上签字之后。但是,这里还有个陈毅经手的插曲。有些部队的任 务是 20 日晚先开始攻击,21 日才大举渡江。4 月 18 日,陈毅接到九兵团政
委郭化若给总前委的电报:“昨夜宋(时轮)到前方(临江坝附近之神塘河) 和聂(凤智)成(钩)及各师研究后,拟于 20 日夜与打黑沙洲(按:是江心
的敌前哨阵地)同时全部渡江,如此较有把握。因如果先一天打黑沙洲,则 更引起敌之注意,次晚渡江更不易取得突然性。”
4 小时后,邓、陈以总前委名义复示:“只要有可能就可以这样做。总 之,整个战役从 20 日晚开始后就一直打下去,能先过江就该先过江,不必等
齐。因为全长 1000 余公里的战线上完全等齐是不可能的。但你们仍应审慎考 虑,防止下面轻敌。”
实事求是,积极而稳妥。总前委负责人机断同意,中突击集团七、九兵 团的二十四军、二十七军(附九九师)、二十五军同于 4 月
第十一章 新上海市长
1949 年,无论对中国历史或是对陈毅个人,都是非同寻常的转折之年。 积 22 年的牺牲奋斗,人民终于取得了全国政权。陈毅本人,则从百战沙场走
向十里洋场,成为大上海的一市之长。将军战则善胜矣,治民理财之道通否? 共产党在马上得了天下,治天下能否久长?——这样的议论和担心,善意的
也好,恶意的也罢,都须由实践作出回答。
4 月 27 日,南京解放的第 4 天,当陈毅偕同邓小平踏着满地狼藉的纸张 进入“总统办公室”的时候,就已强烈意识到新的艰巨使命将落在自己的肩
头。在战争年代,他站在中国革命的最前线:和朱德一起带领南昌起义部队 上井冈山;在红四军参加制订无产阶级建军路线;和项英一起坚持三年游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