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陈毅传

_15 陈毅传编写组 (当代)
这份电报,当时的译电员特别注明“错字尚多”,以后己不能订正。但 就是这样,作为一支野战军的统帅,陈毅那种为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赤诚,
那种深明事理、知人克己的恢宏器度却跃然纸上。
陈毅是如何“力取教训以便再战”的呢?后来他曾说:“一年来战争出 现这样的规律:“此起彼落”。“先打几个胜仗,又碰了钉子,又打了几个 胜仗”。“我党
20 余年的历史也是胜败的反复,胜利了便轻敌,种下栽跟斗 的因素,失败又是胜利的因素。领导上主要是在栽跟斗之后,如何领导爬起 来。”
在陈毅发报的当天,收到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于 8 月 5 日合署发给陈、 粟、谭、华东局并告刘、邓的电报,指示:“陈率六、九纵应迅速转至东面,
与谭及二、七纵会合,从背面钳制敌人,不使敌达到驱我过黄河目的。但目 前你们有 5 个纵队已到运河以西,正好协助刘、邓执行出击计划你们速
派粟裕西去统一指挥 5 纵,将全军供给重心经渤海转至鲁西南,争取在鲁西 南立足,协助刘、邓作战,否则有被敌驱过黄河危险,你们必须严重对付此 种情况。”
要粟裕到西面去指挥华野 5 个纵队的事,中央军委在两天前已经说过一 次了。当时,粟裕向陈毅提过以下意见:一、华野今后主要作战方向和指挥
重心是在外线,请陈司令一同去以加强领导。二、为进一步集中兵力造成战 役上的优势,建议增调第六纵队到西线。三、留山东内线的第二、七、九纵
队组成东兵团,由谭震林、许世友指挥。陈毅表示同意,将上述意见联名报 告了军委。中央军委于 8 月 6 日作出决定:陈、粟率华野机关及第六纵队、
特种兵纵队赴鲁西南,统一指挥华野第一、三、四、六、八、十纵队、特种 兵纵队,及配合华野作战的晋冀鲁豫第十一纵队,统称西兵团。内线成立东
兵团。于是,陈、粟决定北渡黄河,经惠民、禹城、聊城转赴鲁西南。
8 月 11 日,华野指挥部在伴庄渡口渡过黄河。第二天上午,为了防空, 指挥部在一座比较隐蔽的公路桥下开会。天气炎热,大家不停地摇扇子。参
谋处长夏光似有所感,提起毛笔在自己白色的纸扇面上题写了 8 个字:“黄 河已过,君心甘否?!”陈毅伸手把夏光的纸扇接了过去,想了一想,也提
起笔来,在旁边写了首五言诗:“昨夜过黄河,风大浪又恶”接着就写 如何乘风破浪,夺取胜利,以“高粱玉米熟”来煞了尾。陈毅的题诗被粟裕
发现,又把扇子拿过去,在背面也题了一首诗,在笑声中互相激励,以求合 力完成战略大转变。(遗憾的是,这把扇子在 20 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被
作为“四旧”扫掉了。)
到了惠民,野直大部继续向聊城前进,指挥部则率电台暂留惠民督促物 资弹药兵源迅速西运,以便西兵团迅速得到补充。
陈毅在惠民心情并不平静。他已经收到了刘、邓 8 月 8 日申时发来的电 报说:“顷,我们决心转至外线”。对其行动,军委于 8 月 10 日颇为称赞:
“在敌主力东进郓城、西迫鄄城情况下,我在郓、巨作战已不适宜,即北撤 亦来不及,只有南进才利机动,刘、邓决心完全正确”。刘、邓的提前出动,
加快了陈、粟运筹 9 月出击的步伐。
外线出击困难固然增加许多,但是敌人误以为“山东共军已溃不成军, 不堪再战”,骄狂起来,已有新的战机可寻,粟裕经过反复思考,计划了两
个歼敌方案。陈毅认为这一仗关系重大,应力求全胜、必须慎重,要他先向 陈士榘、唐亮征求意见。交代以后,陈毅抽空前去渤海,料理一下后方的工
作。百忙中,他特别惦记着第十纵队的事。该纵队在郸城地区同国民党第五 军打了几天后,退过黄河到东平湖西一块狭窄地区休整,突遭敌军袭击,背
水一战,颇有损失,现已开到张秋镇一带整理。陈毅觉得应该赶紧到那边去
看看,做些“领导爬起来”的工作。
29 日晚饭后,陈毅上了吉普车,向西南驶去。他坐在驾驶员的旁边,把 帽沿转到后脑勺上,开始一支接着一支地抽烟,看来是在为到十纵队去讲话
打腹稿。陈毅到了十纵队后,先和领导人谈话,30 日下午便给全纵队营以上 干部讲形势任务,说明大家正处在由内线作战到外线作战的过渡阶段,任务
很重,困难不少,前途光明。他对大家作了许多安慰和鼓励,也严厉地批评 了不冷静,不沉着而造成挫折的问题,对大家的教育和鼓励很大。陈毅本想
更深入地解决一些问题,但到 9 月 1 日上午,野战军指挥部要他赶回去,他 知道事情重要,已经做好的午饭也不吃了,说走就走。
毛泽东主席在 30 日这天亲自给陈、粟发来了一份“绝密”电报,电文中 说:“目前中心环节是在陇海南北积极行动,歼击及抓住五军、五十七师,
攻占一切薄弱据点,直接援助刘、邓。现在欧震、张淦、罗广文、张轸、 王敬久、夏威各部均向刘、邓压迫甚紧,刘、邓有不能在大别山立脚之势,
务望严令陈、唐积极歼敌,你们立即渡河,并全力贯注配合刘、邓。”陈毅 记得毛泽东曾在上个月底发过一份极秘密的电报给刘、邓并华东,说明“陕
北甚困难”,已经反映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严重处境。但从现在这个电文中 他更感受到了毛泽东十分焦急的心情。于是审时度势,下定决心,对粟裕说:
“采取第二方案,争取早打。”正好粟裕也是这样想的,还在陈毅回指挥部 之前已作了许多准备和安排,“西字第一号命令”已经下达,各参战部队已
经在作行动准备。
9 月 3 日晚,陈毅、粟裕率野战军直属队、第六、第十纵队南渡黄河。9 月 5 日在邪城及其附近集结,并与第一、第三纵队会合。至此,华野第一、
三、四、六、八、十纵队、特纵及晋冀鲁豫第十一纵队均已集结于沙土集南 北地区,完成了第二方案规定的战役布局。
6 日晚上,指挥部召集了纵队领导干部会议,陈毅主持,让大家充分发 表意见。粟裕更反复说明早打的好处和取胜的条件。他强调地说,只有打,
才能有力地配合刘、邓,才能扭转现在的被动局面,部队才能得到补充和休 整,打好了,鲁西南根据地就能重建起来。经过民主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
并且一致同意首先歼灭五十七师。
真是一环紧扣一环,会议开过,9 月 7 日,五十七师便积极北犯,与第 五军之间拉开了 20 公里的空隙。战机已到,陈毅、粟裕遂下令攻击。当天晚
上便对五十七师形成了合围。经 8 日一天激战,沙土集外围敌据点几乎全部 肃清,夜晚 6 时,发起总攻,军政攻势一齐展开。9 日凌晨 3 时,便将敌
57 师全部歼灭,计毙伤 2000 余人,生俘中将师长段霖茂以下 7500 余人。缴获 了大批武器弹药。
早晨,陈、粟报告中央及各方:“我军于虞日开始于郓城南,举行钳制 五军、歼灭五十七师的作战。经一日两夜战斗,已全歼五十七师于沙土集,
仅有少数向东突围,正追击中。此役经 10 日来与五军纠缠,始吸引五十七师 落网。同时,打垮刘汝明两个旅的数次增援,及五军整 6 日的不断进攻。我
军士气甚旺,决迅速转移攻势,予五军以歼灭性打击。”
11 日,收到中央回电:郓城沙土集歼灭五十七师全部之大胜利,对于整 个南线战局之发展有极大意义,并向西兵团全军将士致庆贺慰问之忱。
战略大转变对于华东全军带有相当大的突然性。分兵、外线出击、雨季
行军作战,造成了很严重的困难和被动。陈毅、粟裕坚决地“领导爬起来”, 终于扭转了战局,向深广的敌后大举进军,在扭转反革命车轮,推进革命车
轮的历史性转折中,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支华东野战军的英雄本色。
第十章 传檄到中原
第一节四千里路风尘雪
在沙土集战斗之前,1947 年 8 月 24 日,毛泽东就已致电陈毅、粟裕, 把他们所率领的华东野战军西兵团(将包括一、三、四、六、八、十、特纵
7 个纵队以及中原野战军的第十一纵队)的作战范围规定为“黄河以南、淮 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在庆贺沙土集大胜利的电报上,中共中央
更明确地指示要求陈、粟率部“在黄河淮河运河平汉之间创造巩固根据地”, 以“协助刘邓、陈谢创造鄂豫皖与鄂豫陕两大根据地,协助饶、黎、谭保卫
山东根据地,协助苏中苏北恢复根据地”。中央认为这是一个“伟大任务”,
“你们处在上述四大根据地之中间地带,你们的胜利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接着在 9 月 22 日的电报上,中央又在组织建制和领导关系上重新作了区
分: 陈、粟西兵团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归)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现辖
之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纵队外,王秉璋纵队(即中野第十 一纵队)划归陈、粟辖。
陈、粟、张(云逸)、邓(子恢)同志为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邓小平 仍为中原局书记兼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薄一波为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一副书
记井代理书记,陈毅为该局第二副书记。陈、粟代表该局指导黄河以南运河 以西平汉以东淮河以北之党政军民工作,以利直接支援前线;张、邓代表该
局指导渤海地区工作(渤海暂时划归晋冀鲁豫领导)。
晋冀鲁豫中央局负责统筹刘邓、陈粟两野战军及陈谢兵团的后勤供给。 目前除供应刘邓、陈谢两军不放松外,应将供应陈粟野战军工作放在紧要地 位。
华东野战东兵团改为华东野战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指导,受 华东局直接领导。辖第二、七、九、十二纵队。
但是中央这个电报所作的规定后来有一部分并没有实行。渤海地区没有 暂归晋冀鲁豫。 10 月 16、21、24 日,陈、粟报中央并邯郸局、华东局的 3
个电报依然自称“华野”。
当然,规定的任务是很好执行了的。 首先,是扫灭敌人保安团队,扫除国民党反动政权。陈毅十六
七年前就有在中央苏区内扫除白色堡垒的经验,深知在豫皖苏新区消灭
反动地主武装,在挺进初期来说,甚至比歼灭敌人正规军还重要。陈毅、粟 裕用善于运动战的华野一、四、六纵以及第三、第八纵队分区横扫,长途奔
袭,有时一夜行军 100 多里,突袭一个县城。
可怜保安团队怎能抵挡天外飞来的头等主力军,不到一个月,华野在陇 海路南连下 10 余城,豫皖苏地区各县国民党地方团队 3 万多,被消灭了三分
之一。进入 12 月,这 3 万多地方团队,基本上都被扫灭。各级国民党的政权 也就土崩瓦解。
其次,是较普遍地发动了群众,宣传了土改,分配浮财,并在原来的蒋 管区建立了部分人民政权。陈毅原以为豫皖苏地区是抗战中期新四军第四师
反摩擦反扫荡失利而放弃的地区,群众受了敌顽的摧残当较难发动,不料大 军一到,群众热情欢迎,而且踊跃参军。虽然当时因为基层政权匆匆建立,
干部人数又少,新来乍到,开展土地改革为时实在过早,因而中共豫皖苏区
党委领导的土改工作只能是大轰大嗡。部队与地方执行的“开仓济贫”往往 打击面过大,侵犯了中农与工商业者的利益。但是,军队和地方协力工作,
毕竟给广大群众以获得土地的希望,为建设根据地和准备大战役的战场打下 了基础。野战军因匆忙分兵外线出击雨季行军而疲病减员,此时也得到大批
兵员物资的补充,恢复了体力,并减轻了老解放区的负担。这些,为嗣后的 一系列胜利的战役增添了有利因素。
第三,是加强了组织建设,调整了关系,更有力地支援了战争。 陈、粟率部到豫皖苏不久,即明确“以实行土改和建设财粮为中心任务”,
并抽派刘瑞龙、杨一辰、向明等重要党政财经干部到豫皖苏工作,加强和建 立了以吴芝圃、张国华为首的豫皖苏区党委、政府和军区。到 11 月初已建立 了 25
个县政府、6 个专员公署。把陇海路南 20 里至 30 里一带地区划归路北 的冀鲁豫统管,以求统一陇海路的破袭与开辟。特别是与薄一波为首的邯郸
(晋冀鲁豫)局建立了关系,使陈粟大军得到强大的支援。从此,陈粟大军 的补充除大量取给于敌方外,炮弹、医药仍主要取给于山东,而粮食、兵员、
民工、被服与经费,主要来自晋冀鲁豫。
陈毅子 1947 年 11 月上旬离开华野司令部(当时陇海铁路的大破击已布 置好,即将全线展开)去邯郸,就是去和薄一波等商讨大军的供应的。
1947 年 11 月上旬到 1948 年 1 月上旬,整两个月的时间,陈毅一直在途
中,乘坐着七十四师已故师长张灵甫的黑皮篷黑喷漆的军用吉普,后面还挂 了个拖斗(内铺卧具,夜间行车时可睡觉),带着一辆工作人员警卫人员乘
坐的大卡车,在黄河南北简陋公路的尘灰中颠簸。他们从九女集起程,经华 野指挥部的后方机关驻地朝城,再经阳谷、聊城、惠民,16 日听康生汇报山
东情况,18 日重新上路,经临清、威县、永年到邯郸市。出邯郸进入山区, 于 11 月 24 日黄昏到达晋冀鲁豫中央局所在地冶陶。薄一波等热情接待,打
着马灯亲自郊迎。商谈时,陈毅考虑到晋冀鲁豫要供给刘邓、陈谢、陈粟, 有时还要供应西北野战军,困难很大,因而代表野战军提出的清单数字不是
“狮子大开口”。薄一波也对华野的需要很重视,答应得爽快,于是彼此满 意。在冶陶停留时,朱德、刘少奇得知陈毅已到邯郸,打电话要陈毅去西柏
坡汇报华东野战军情况。陈毅乃于 12 月初离邯郸局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
(简称中工委)。陈毅汇报后,刘少奇、朱德告诉他,中共中央在陕北杨家 沟召开十二月会议,早就准备让他去参加,现又来电报邀他即去。于是陈毅
遣回了自己的车子。改乘中工委提供的汽车出发,经五台,到代县,然后过 雁门关出长城,越管涔山,再入长城,经神池、兴县到黄河。这一段崎岖山
路,正逢大雪,一再受阻,多日无法前进,有时改骑马匹,有时还得下马爬 山。待到过黄河,经佳县、米脂到达杨家沟时,已是 1948 年 1 月 7 日了,中
央十二月会议已在 12 月 28 日结束。这时中共中央西北局的高干会议(亦即 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正在召开。1 月 10
日,陈毅应邀向高干会作了华东 部队情况的报告。
这一路,陈毅的心情比较复杂,主要是振奋,却也有疑虑。 于全国的战局,他满怀信心,认为胜利在望。11 月 9 日他在给华东随营
学校作反攻形势的讲话时,具体分析了各战场的情况,作出判断:“照这个 趋势下去,战争会很快解决,很快结束;不会到 10 年、5 年,而只要 1 年、
2 年至多 3 年。”这表明,在他到陕北见到毛泽东,听毛泽东谈全国胜利之 前,他已经有了正确的预计。
就在这种胜利在望的心情中,他到处被欢迎作报告:邯郸局、晋察冀、 晋绥、西北局他当时“身价”相当高。2 年多前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上,
他作为新四军代军长,他的报告就排在毛、刘、朱、周、彭(德怀,代表八 路军)之后,居第 6 位。这次一路行来,他又是胜军之将——解放战争第一
年战果最大的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当然大可言勇了。
他的报告确实与众不同,丰富、深刻而生动。这主要是因为他有 20 年的 实际战争经验和军事理论思考。1927 年起他就先后伴随毛泽东、朱德进行史
无前例的无产阶级的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的探讨。从主力红军的游击性运动 战,直到此时的大量歼灭敌人的运动战和攻坚战;从井冈山的军事方针的争 论,直到
1945 年他为朱德起草军事报告提出“毛泽东军事学派”的观念:陈 毅确有第一等的优越条件来理论联系亲身实践地谈毛泽东军事思想。
所以陈毅在外地的第一个报告,便是在邯郸局谈毛泽东军事思想。那天 是 1947 年 11 月 25 日,听众是土地会议的参加者,听众中还有陈毅的老战友
贺怡。陈毅古今中外,引证历史,分析现实,抓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 个核心,从战略战役战术技术战勤等各方面论证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学习和
运用的伟大意义。如此着重地提出“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毛主席的军事 学”、“毛主席有关战争理论的问题”,并给予比较系统的阐述,当时是不 多见的。
陈毅此后所作的报告都是有关华东野战军自卫战争一年来的情况。陈毅 报告中总结得最好的是在战争初期如何“抛出空间,换取时间”,执行诱敌
深入,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方针。他的论点是唯物辩 证的。既要反对保守地方不愿集中的地方主义,又要反对不顾地方坚持的高
度集中主义。在集中的进度与程度上,也是既不集中过晚过少,又不宜集中 过早过多,要做到兼顾主力歼敌与地方坚持。对于解放区的城市,则是既反
对拼命死守,又反对不战就逃,以利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并掩护地方撤退 和主力集中。在过分性急要求决战的问题上,则既强调战争的长期性,反对
拼命主义的决战,又强调每次歼灭战都是部分的决战。执行此方针最要反对 的是逃跑主义,因为逃跑主义者还有理论:蒋占区不能坚持,蒋介石比日军
有社会基础。所以陈毅与华东领导者们既从行政上阻止逃跑,组织和督促撤 逃者回原地坚持斗争,又分析了反动派在共产党的斗争揭露与自身的横行暴
虐之下已失去了包括大部分地主富农在内的民心。对毛泽东的歼灭战战略方 针的运用执行能作如此全面的分析,只有陈毅、粟裕这样的负战争重任的实
践家和战略家才能做到。
此外,陈毅在他的几个报告中有 3 个很值得注意的要点: 一是战役组织实施中采取以强劲主力对敌重兵集团实行纵深楔入,分割
包围,并钻隙挖心,打掉其指挥部的战法; 二是指出我军战略的先进与战术技术的落后; 三是反复强调既要支援战争又要爱护民力,要科学地组织后勤工作。这
在山东作战时陈毅就已有联系战略全局的讲话。此次在邯郸,他从薄一波和 地方干部那里更多地了解到华北解放区的沉重负担,因而每次报告都要讲 到。
这样豪情激越,纵目中华的陈毅,还能有所疑虑吗?陈毅 1947 年一路北 上,所见所闻所遇是不能不令人惊动的,以至他在 1948 年元旦到晋绥,觉得
有必要把使他惊动和警惕的情况和问题用电报告诉粟裕、陈士集、唐亮,以
免犯右倾的错误。(在华东,有人爱在背后告陈毅的状)这就是 1948 年 1 月陈毅“对华野部队(粟陈唐)整党的建议”。“建议”中说:“土地
会议后整党放在第一位。整党以来短短的二三个月很快发现在我各级党委内 纯良分子甚少,一般为地主富农分子所窃据,或直接间接为地主富农所掌握,
至少是地主富农思想处于统治地位。在晋冀鲁豫一般估计该区 50 万党员 至少 20 万应清洗。”
陈毅 1 月的“建议”,显然是受到了当时的一些地区“搬石头”的影响, 因而提出的建议就过分强调出身成份,过分强调“组织解决和纪律制裁”。 陈、粟部队
1948 年 1、2 月份的“贫雇农当家”等过“左”的做法,和陈毅 这份“建议”不会没有关系。这和 1948 年 4 月华野一兵团高干会议反军阀主
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会对各种不良倾向作了严格批判,但没有伤一 个人,没有处分一个同志”(陈毅总结),恰好成为鲜明的对照。而陈毅 4
月主持高干会议之所以和 1 月判然不同,正是 1948 年 1 月上旬到了杨家沟, 受到了中央十二月会议反“左”的启迪,并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评衡左
右费思量”的结果。
陈毅一路的生活也不自在。在雁门关虽有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周士第带一 个团前来迎接,但这还是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时候,广大地方干部 正在被“搬石头”。
1948 年 6 月陈毅在宝丰向中原干部传达时回忆说:“有 些地方土改整党过左,几个县政府被解散,县长县书记都押起来,以致有几
个县饭都吃不到。因为县政府揭了底,打垮了,没有人负责。”“今天是贫 雇(农)当权,成立主席团时,选出了一个火夫,一个马夫,一个奶妈。那
些部长、厅长、委员、科长都傻了眼。会场里贴着‘贫农席’、‘雇农席’、
‘王八旦席’,入会场时,贫农入贫农席,雇农人雇农席,有些人既非贫农, 又非雇农,无处去坐,他们就讲‘你为什么不坐,你们还客气,要整党,要
革命,就是革你的命。你们回去把你们所有的表、笔、皮袍,全部集中大礼 堂,我们要分浮财!’并且强迫他们去坐‘王八旦席’。更恶劣的是当奶妈
的也不带孩子了,反过来说:‘你给我弄饭吃,现在你要为人民服务’。火 夫也不做饭了,‘你们厅长来给我做饭’。马夫也不喂马了,这是彻底的翻 身。”
陈毅就是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与生活环境中行路的。当时正逢大雪,“雪 拥兰关马不前”,陈毅行行止止,除了惕然地写了给粟、陈、唐关于华东部
队整党工作的建议之外,又写了《大雪过雁门关》、《神池岢岚道中》:
昨日过雁门,今日越管涔。 冽风吹裘薄,积雪照夜明。
在海拔 2400 公尺以上的管涔山区的雪夜,冽风吹得皮大衣也薄如罗缟倒 是真的。然而“左”的冰雪能否照明,却属疑问。真正使陈毅心明眼亮、胸
襟一畅的,还是杨家沟的晴空。
第二节“小住杨沟一月长”
陈毅到达杨家沟时,“十二月会议”已结束了一个星期。中央办公厅安 排陈毅住在小招待所。这是一幢平房,紧靠毛泽东、周恩来两家住的那个院
子,从雕花门楼出入来往很方便。
毛泽东当即把“十二月会议”的全部文件和记录交给他看。其中主要的 当然是毛泽东所作的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毅吞读之下,顿觉
心胸开朗,急欲一吐肺腑之言。
中央办公厅为替陈毅“接风洗尘”,特地通过贺龙的部队从黄河东边搞 了鱼来。有肉有鱼,在当时的陕北算是盛筵了。毛、周、任、彭、贺都出席
奉陪。谁料一到席前,陈毅突然大笑道:“这里都是王八蛋席啊!没有一个 贫雇农!”众皆愕然。陈毅乃将一路所遇的“左”的现象如实道来。陈毅后
来在宝丰向中原干部传达时说:“我到陕北会见毛主席和中央许多同志时, 那时他们正在作这个决议(纠正左倾机会主义的决议,后以任弼时讲话形式
发表),我也起了一点作用——把沿途所见报告了一番作了一次新闻记 者。”
陈毅“小住杨沟”最有意义的事是和毛泽东促膝长谈,在毛泽东无拘无 束的畅谈中,深入领会十二月会议的精神实质、背景奥妙。陈毅自己已经能 够预见 1 年 2
年最多 3 年取得解放全国的胜利,因而与毛泽东大有共同语言。 但是听毛泽东详细谈来,却又不能不佩服这位领袖所虑之深,所谋之远。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除了“左”倾盲动、发昏做梦,从来没有说过已可 夺取全国胜利,只说局部的胜利。即使在日寇投降之日,毛泽东也是“一则
以喜,一则以惧”,正视着强大的国内敌人,不提全国胜利。即使在 1946 年 11 月 21 日,毛、周、刘作出了全国人心向我及“蒋军必败”的判断,作
出了可以争取在 3 至 5 年之内打倒蒋介石的历史性判断,也还是作了最困难 打 15 年的准备。只有到如今,战争第一年的内线歼灭战方针完全成功,战争
第二年的外线出击,把战争负担加到蒋介石身上的战略也已肯定成功,才宣 布将要夺得全国胜利。这就显出这一判断的充分有把握和极为慎重。这才是
全局驾驭者的风度。
从外线出击以来,一直到 1948 年元旦在晋绥作长篇报告,陈毅一直在讲 反攻,为反攻的真实性和胜利辩护。而毛泽东 12 月 25 日的报告开宗明义的
最先两句,却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
使自己转入了进攻。”“反攻”与“进攻”,一字之差,一般人读来不会注 意,陈毅却眼前一亮,立刻想起关于“自卫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讨论。当年有的同志主张改为“我必自卫”。毛泽 东说“不,一定要‘犯人’。”如今,反攻还可以理解为打到自卫战争爆发
前的位置,进攻就不再有限度了。毛泽东交谈中幽默地表示:去年 8、9 月中 央只说反攻,反不过去还可以退回来。现在刘、邓和你们反出去站住了,不
会被赶回来了,我们才决心说:进攻。
胜利在望,毛泽东却仍然慎重,即使在党内也只是讲“准备在几年内取 得全国的胜利”,具体一点,则估计 5 年,从 1946 年 7 月算起的 5 年。这主
要是为了防止产生速胜论,防止对困难和意外事件估计不足,骄傲轻敌盲动 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曲折。仅此一端,也使陈毅感到毛泽东毕竟比自己老
练沉稳,因而反倒能使人对胜利信心更足。 对陈毅启示最大的是毛泽东从战略谈胜利的战争理论,陈毅惊叹说“这
是古今中外没有人讲过的”。这一内容,后来成为陈毅在宝丰向中原的县团 以上干部传达的极为精彩的主要部分。这军事理论的具体阐明,还解决了陈
毅他们的一个疑问。陈毅在宝丰传达时说:“我们(华野司令部及六纵)在 渤海曾要求一个礼拜的时间作些准备工作,中央不准,连电要我们赶快过河。
到聊城后,我们要求停 3 天,解决给养问题弹药问题,并安置一下伤病员, 中央急电催我们过河当时真是火烧屁股追的紧。现在我们才懂得了这是
事关战争成败。”
陈毅他们在山东和豫皖苏时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央在 1947 年夏秋来 电常常表扬西北野战军?连同“火烧屁股”催过黄河一起看来,好象中央对
华野领导颇有不满,特意抬西北压华东似的。这次陈毅到杨家沟,正好西北 野战军召开高于(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就让陈毅去参加,并作华东野
战军情况的报告。陈毅看了前几天的几个报告,先后出席了 10 次会议,他在 西北野战军会议上的报告就和以前的报告有所不同。陈毅真诚地说了西北野
战军艰苦奋斗的许多优点,并说“我参加了这次会议,对我帮助也很大。” 陈毅回华野后,在 4 月 5 日的濮阳团以上干部会议上说:“西北野战军是作
战条件最苦的一个野战军,麦面有一年多没有吃到了,小米也很难吃到,主 要是吃黑豆,过去是喂马的马料,有时还要吃野菜吃糠。他们每打一仗 每门山炮只准打
5 发炮弹,迫击炮每门只能配 5 发到 15 发炮弹(华东每门山 炮过去 300 发炮弹,每门迫击炮 200 发,外线出击后炮弹少了。山炮每门 150
发,迫击炮 100 发,就感觉不能打仗了),他们听了我的报告,说你们这样 大的家务,给我们可以打一年,西北野战军最苦,特别他们人数不多,
炮弹很少,可是面对的敌人只是比华东战场中原战场少一些,一共 30 多个 旅。这次在宜川战役一下歼灭敌人 5 个旅,创造了西北战场的空前大捷,而
且在两年战争中在全国战场也是不多见的大捷。值得我们学习。”
陈毅所说的这些话,对于打仗虽好但纪律不太好、浪费严重而且“身在 福中不知福”的华野一兵团来说,针对性无疑是很强的。
从 1948 年 1 月 18 日开始,毛泽东召集了一月中央会议,经常参加开会 的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贺龙、陆定一。在 1 月 18
日下午, 会议原则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央一月决定,发中工委征求意见,准备修改 后半公开发表(即《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
要问题》)。
1 月 19 日下午 3 时开始,陈毅向会议汇报华东野战军的情况,共讲 9 个 问题,全面而详尽。经过 1 月 20 日 11 时开始的会议,1 月
21 日下午 4 时开 始的会议,才汇报完毕。9 个问题为:(一)到山东时期问题;(二)和平
时期;(三)执行中央战略方针及经验;(四)战役经验;(五)战术与战 斗技术;(六)政治工作;(七)供给卫生工作;(八)部队现状;(九)
部队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次汇报的基本内容和一路所作报告相似。但是陈毅有机会把许多问题 特别是人事问题摆到中央的桌面上,说明底细,沟通意见,是很大的收获。
陈毅的一系列观点和做法,都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和理解。
有一个极端机密的战略问题却是不能在会议上谈的,即使是在这样的内 层会议上;而只能由极少几个直接有关的,要决策和执行的高级负责人来研
究。摆在陈毅面前的,正是一个事关战争全局而又应由他和粟裕全力承担的 大问题——向江南作战略跃进的问题。这无疑是毛泽东电召陈毅到陕北,需
要面谈的最重要的绝密问题之一。
派野战军主力纵队跃进到江南的方案,最早形成在电文中为 1947 年 7 月 23 日毛泽东亲自为中央拟发的电报,那是作为整个战略反攻全盘计划的一
翼加以布置的。这电报命令刘、邓即日南下建立大别山根据地,并预示陈赓 兵团 8 月下旬出豫西建立鄂豫陕根据地,陈(士榘)、唐(亮)来往陇海南
北机动。而叶(飞)、陶(勇)两纵出闽浙赣:第一步至鲁西南,第二步至 皖西建立临时根据地,第三步相机渡江至皖南建立第二临时根据地,第四步
至闽浙赣根据地。电报还规定:两广纵队受叶、陶指挥随行,还考虑组织中 共中央东南分局,由邓子恢、张鼎丞、曾山前往主持。
陈、粟对这方案是认真对待的。他们在 1947 年 9 月 17 日向中央报告华 野西兵团状况时,在电文中:“如中央最近期内,准备以一、四、六纵队向
长江以南出动时,则拟将一、四纵开(黄)河北整补 1 个月,待机南下,执 行新任务。如无此必要,则拟将两纵分到西南方面,执行游击任务,自求整 补。”
中央收到此电后 5 天,经研究,由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周恩来亲拟复 电:“半年内,不拟派一、四纵去江南。”
半年以后又将如何呢?1947 年 10 月 15 日毛泽东在给陈、粟的电报中指 示:“战局可能发展得快,6 个月内(10 月至 3
月)你们各纵在河淮之间作 战6 个月后(约在明年 4 月)你们需准备以一个或两个纵队出皖浙赣(不
是去浙赣)边区,那时拟以刘、邓方面派一个、两个纵队,出湘鄂赣边区。”
“哪些可以实行,哪些与情况不符,不能实行,表示你们具体意见。”
11 月 20 日,陈、粟向中央军委发报,如实汇报了部队进入豫皖苏情况: 部队南下后,脱离后方,无休息整顿,连续作战,艰苦疲劳,情绪受影响。
打了几个胜仗后逐渐好转。但部队水土不服,患南方疾病多,且缺乏药物治 疗,伤病员安置无安全保障等困难,严重存在,从而影响指战员决心与信心。
有的部队风闻要南渡长江,也有不安心现地工作的。
毛泽东在 8 天后复电粟裕,并转告(预计已首途去邯郸的)陈毅:“ 在明年 8 月以前,不准备派主力部队渡江,各部均要在现地安心工作与作战,
仅准备在明年 8 月以后,派一部分部队渡江南进,究派何部,临时决定。” 正当此时,刘、邓已直捣长江边的望江地区,控制长江北岸 300 余里。
蒋介石害怕解放军渡江,立即宣布从九江至汉口各口岸同时戒严,派海军总 司令桂永清,亲率军舰至九江组织护航。又令国防部长白崇禧立即成立“国
防部九江指挥部”,统揽豫、皖、赣、湘、鄂 5 省军政大权,搞“总体战”, 并指挥 33 个旅,加紧对大别山的“围剿”,以防解放军渡江,并争夺大别山,
保住中原。 战略进攻形势很好,但斗争尖锐。中原有国民党五军、十八军等蒋系头
等主力,七军、四十八军等桂系精悍主力,逐鹿甚难。此时,似乎亟需派一 精锐兵团再次向长江以南作战略跃进,牵动和改变全国战局。
此次一路去陕北,陈毅已得到毛泽东电示“8 月以后派一部分部队渡江 南进”,便在他所到之处的报告中一再说到“今年到一定时期,我们组织强
大的兵团渡江过长江”,“秋天大进军到长江以南”(陈毅在晋绥的报告); 甚至带着些理想色彩地说:“今年秋天能组织 100 万兵力渡过长江,今年就
能结束战争”(陈毅在晋冀鲁豫军区的报告)。 可见,陈毅是热烈主张把解放战争第三年(1948 年 7 月中旬起)上半年
战略重点放在跃进江南的行动上的。 这样,陈毅在毛泽东与他密商这重大问题时,当然会由衷地赞成渡江跃
进的方针。
1948 年 1 月 27 日,中央军委给粟裕发出电报指示:
“关于由你统率叶、王、陶 3 纵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我们 与陈毅同志研究有 3 个方案”,在具体地叙述了三个方案的渡江地点、时间
并作了分析之后,电报说:“以上 3 案各有优劣,请你熟筹见复,至于你率
3 纵渡江以后势将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敌 20 至 30 个旅回防江南。你 们以七八万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
途兜圈子,应使休息时间多于行军作战时间,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 浙赣,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防不胜防疲于奔命。渡江地点似以钜砂、
宜昌附近,宜都、江陵附近,石首、监利附近,此地渡口进入湘西为较宜。 由洪湖、沔阳地区渡江至鄂南,敌似更不及料,亦可考虑。
此事只先由前委几个同志及叶、王、陶作极机密讨论,不让他人知道。” 这个电报发出后,陈毅原打算在 2 月 1 日离杨家沟东返,但粟裕的复电 在 1 月
31 日就出乎预料之快地来到了,于是陈毅又留几天参加研究和布置。 粟裕的电报说已与陈、唐详细研究,并把叶、王、陶 3 个纵队的现状详
细作了报告,感到无论在兵员补充、干部选配、物资装备等均很不足,特别 是部队的整党整军、思想工作方面都还很差,均需时间,所以最近即行出动
比较困难。因此建议两个方案:一是即将叶、王、陶纵调到陇海路附近继续 休整一个半月,到 3 月下旬出动;二是叶、王、陶纵仍照目前部署南下参加
一二个战役,3 月中旬起休整一个半月或两个月,到 5 月中旬出动。
粟裕还建议:将目前在中原的 3 支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 散(要有突然性)的战法,于 3 个地区寻机歼敌,争取在短期内打几个歼灭
战,取得较大胜利。如果我军再能在数量及技术上对敌人取得优势,则战局 的发展可以急转直下,也将推进政治局势的迅速变化。①
对于渡江路线,粟裕提出两个方案: 一是由武汉以西渡江,好处是江面狭小,易于渡过,易于阻击蒋军兵舰,
缺点是到闽浙赣远,一路去要减员一半。 二是从湖口当涂之间甚或南京至江阴之间采取宽正面的分路与分梯队的
偷渡,缺点是江面宽防御严,好处是江南江北我群众基础好,叶、王、陶纵 的干部熟悉,渡江后主力向浙赣沿线及闽赣腹地挺进亦可调动敌人。
中央军委接电后就和陈毅一起深入研究。显然,从调动中原敌军主力去 江南的意图考虑,向蒋介石的要害地区出击是最有效的。整整一夭半后,中 央军委 2 月 1
日午夜复电粟,并致刘、邓及饶、邓(子恢):“1 月 31 日午 电悉。
1.完全同意第一方案叶、王、陶 3 纵队即开陇海线附近再休整一个半月 下旬出动。3 万新兵中以两万补充叶、王、陶 3 纵。渡江路线争取走湖口当
涂间及南京江阴之间。渡江方法采宽正面分路及分梯队偷渡。望加紧布置水 上及两岸工作。
① 粟裕在探讨渡江问题时插入这样一段,正好表明他对战略重点应放在“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倾向。
2.三、八、十、十一等 4 纵集中配合刘邓、陈谢两军,由刘、邓统一指 挥采忽集忽分战法机动歼敌。
电报并说:“陈(毅)日内动身东返。” 为了及时调动敌人,减轻大别山的负担,毛泽东还和陈毅联名给华东局
发去一个电报:“现在南线最紧,战场仍在大别山”。要华东局考虑:许世 友仍留山东,由韦国清率部南下苏北,开辟一个重要战场,调动敌在大别山
的部分兵力东移。
1948 年 2 月 2 日,中央办公厅为陈毅饯行。 当时,毛泽东亲笔写了一个手令面交陈毅。手令内容是任命陈毅为东南
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东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又兼 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飞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司令
员兼副政治委员。(第二兵团领导干部名单另定)粟裕为中共中央东南分局 书记,金明为副书记。
这样,渡江跃进的战略方针和方案就正式确定下来。 毛泽东显然对陈毅在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表现很感满意,故
委派陈毅在归途中有向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简称中央后委)、晋察冀、中 工委、华东局、邯郸(晋冀鲁豫)局传达中央十二月会议及一月会议的精神
的任务。毛泽东特意说明:十二月会议反“左”,中央不打算以中央文件形 式发表,而是以任弼时讲话形式发表,这是为了保护士改的积极性,不致造
成泼冷水。但党内的传达仍很重要。
毛泽东还说:“这些日子我们已经谈得很多了,你们作战是可以放心的, 从山东转入外线前的几个仗没有打好,不伤大体。别的没有什么大问题,今
后要讲究政策,整顿纪律,各级干部要重视政策,不要胡来。回去代我问候 同志们好,问候华东部队全体指战员好!”
2 月 4 日,陈毅东返。 陈毅在杨家沟整整住了一个月,“小住杨沟一月长,评衡‘左’右费思
量。”收获很大。 陈毅经过中央后委,作了几天停留。“我过三交,参加后委会议,传达
了中央的指示,有王明、谢(觉哉)吴(玉章)老、赵林参加。他们中后委 同意毛主席和中央的意见和指示。对贸易、过左、贯彻土改等问题,已
根据中央会议精神有新的部署”。这是陈毅到达晋察冀后在 2 月 21 日给 中央写的报告。下文就是他参预协调内部关系的一些情况和进展,以及他“经
过调查后”提出的意见。他的意见还能力一些领导干部所接受。据陪同邓颖 超在三交的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说:幸亏陈毅来传达了中央指示,不然许
多搞土改的干部继续挨整,就被打得一塌糊涂了。
陈毅路过兴县时,更是喜气洋洋。同样是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周士第带部 队来接,但地方的气氛不同了。“左”的寒气开始消退,干部们和群众一同
活跃起来。当时正届阴历戊子年春节(大年初一是 2 月 10 日)。当地有过年 娶亲、一场酒筵办两件事的风俗,沿途处处挂灯结彩、唢呐笙箫。
第三节大动作
陈毅本当一处一处去传达。但是中共中央工委决定在 3 月召开重要会 议,陈毅便可在会上一并传达。这次会议是个大动作。华东、晋察冀、晋冀 鲁豫 3
个中央局的负责人饶漱石、聂荣臻、薄一波,以及滕代远、廖鲁言、 黄敬、蔡树藩、康生等都参加。已到邯郸休养的李先念就代表中原局到会。
中工委刘少奇、朱德、董必武、柯庆施等出席。这次会议要研究晋察冀和晋 冀鲁豫两大战略区合并为华北区,准备成立华北人民政府,这将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政府的雏形;还要讨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草案,这更是带有政纲 性质的文件。会议意义重大。
陈毅给会议带来中央十二月会议、一月会议的精神和毛泽东的许多重要 指示,非常及时。3 月 2 日,会议的第一天,在刘少奇主持下,陈毅作了详 尽的传达。
陈毅的传达既集中突出他讲透了两个主要问题,胜利与反“左”;又讲 得全面妥当。这正是“评衡左右费思量”的结果,更反映他此时和毛泽东的
思想更为一致。陈毅说:1947 年 9 月土地会议决定整顿队伍,通过土地法大 纲及其后的轰轰烈烈的运动,正是中国革命的主流。这样一整,面目为之一
新,彻底地反掉了右,必须依靠这一主流正派,才能达到革命的胜利。中央 无论如何支持这一主流。但主流东向中引起 3 个浪花。一是侵犯中农,二是
对中小资产阶级采取冒险,三是踢开三三制(按:不再要党外人士参加政权)。 晋绥蔡家崖共 90 多户定了 21 户地主、富农,而且不让中农参加农代会。毛
泽东说:“这在我看来真是惊心动魄!”我们只有两个朋友——中小资产阶 级及中农,对中农如此,这就是根本“左”的表现。土改整党是主流向东, 保障胜利。但是
3 个浪花不堵就会泛滥,妨碍主流的前进。陈毅特别强调了 毛泽东的名言,我们不怕美援,只怕“左援”。对于蒋政权,美援已被证明
是无法挽救其灭亡的;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一任“左”的错误泛滥,失去民心, 那倒是对蒋介石最有力的援助。
从陈毅的传达中,还可听到毛泽东和陈毅研究新区土改的声音,从而透 露了毛泽东的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土改办法的思想;在新区可先实行减
租减息。“过去我们的减租减息是争取了地、富的左翼,中立了地、富之一 部,打击了地、富之右翼。减租减息之妙即在于此。这一经验即应拿到新区
中去应用,一定有成绩。”后来,在 1948 年 5 月 25 日正式发布的《中共中 央关于 1948
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中,就向全党明确了新解放 区先不搞土地改革而先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全国解放后,这一政策便普遍 适用于大半个中国。
陈毅在关于军事问题的传达中谈了 4 个问题。耐人寻味的是这 4 个问题 都是他自己和华东野战军其他领导人已经提出或开始解决的:
第一是今后作战中对于几个军的集团进攻及对于重点设防的城市如何 打。陈毅在去陕北一路的 4 个报告中都介绍了华野打破敌重兵集团进攻的经
验。在给中央的汇报中也作了分析。
第二是军队在营以上各级成立党委,恢复古田会议的党的领导制度,实 行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陈毅在西北野战军高干会议的报告中
就介绍了华野“最近我们恢复了党委会”的经验。
第三是加强政治工作,进行土改政策、城市政策、军事政策教育,加强
部队政策观念和纪律性,担负起战斗队兼工作队的任务。 第四是后勤工作建设,需要有战争观念与群众观点之结合,亦即支前与
生产之结合。 后两个问题也是陈毅几个月来反复演讲和汇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陈
毅向中央汇报的情况、经验和问题,已经交融汇合到中央军委的指导思想中 去了。
这一次在中工委召开的 3 月会议上的传达是向全党的很大一部分阐述中 央有关全国胜利的政治纲领。同样的内容将更详细生动地传达到解放战争最
前线的中原。担负这样的使命发挥这样的作用,在陈毅一生中也是极少有的。 中工委会议从 3 月 2 日到 3 月 27 日。陈毅于 4
月初回到已在黄河北岸濮
阳的华东野战军司令部。这时,一个重要会议已在濮阳召开。 这个会议正式称为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但也称为一、四、六纵
队高于会议,一兵团高干会议。“从 3 月起至 5 月底止”,包括兵团纵队联 席会议 24 天,各纵队与师的联席会议 12
天,在陈毅作了初步总结后大家又 在团以上干部会上分头讨论政策,直到 5 月 29 日正式通过陈毅起草的《华野
前委扩大会对第一兵团部队工作展开反军阀主义倾向的决议》。
这在华东野战军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动作。这是华野一兵团一次划时 代的思想整顿。
一、四、六纵队解放战争以来连打大胜仗,缴获大,俘虏多,受表扬歌 颂多。部队的战士大部分已是解放成份,而各级指挥员的骄傲自满有所发展。
部队行军相遇互问,“哪一部分?”“七战七捷!”“天下第一团!”加以 对纪律问题疏忽,战斗频繁,没有时间整顿干部思想,部队中破坏纪律、山
头主义、宗派主义、本位主义、贪污浪费的倾向愈趋严重。一、四纵队从鲁 南突围后雨季跋涉鲁西南,某些村子群众骂有的部队是“三子部队”(一到
宿营地就抢房子、打枣子、抓鸡子)。陈毅报告形容地方控告信“如雪片飞 来”。陈毅 1948 年 1 月从晋绥写给华野的整党工作的建议也指出整顿思想整
顿纪律过去虽一再进行“仅仅涉及皮毛”、“未达到根本纠正”,因而建议
“以 2 个月至 3 个月进行整党工作”。 中央军委对此也极为关切,特别因为一兵团即将南渡长江进行无后方作
战,政策纪律执行的好坏,关系部队生死存亡。军委 1948 年 3 月 12 日指示 华野一兵团各纵队应严格整饬纪律。“必须进行一番普遍深入的教育,严格
整饬,做出决定,使各级领导干部及各级党委直到支部认识此问题的严重性, 必须负起责任,教育和领导全体指战员保证出动后不仅在作战上而且在执行
党的一切政策上树立人民解放军的模范。”
陈毅 1 月写建议时,受当时地方上整党工作的影响,强调的是“进行挖 根工作”,“集中力量打击地富思想及其代表分子”,“用组织解决和纪律 制裁”。而 3
月份开始整训和开会时,却已明确主题是反对军阀主义倾向,
“使用自我批评的武器”,“把政治民主运动发展了一步”。这充分说明这 次会议的方针正确,而且具有很高的建军思想水平。
中国共产党内很少有人象陈毅那么清楚:人民军队建军之初就和军阀主 义的影响作深刻的斗争。在中国,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准确地说就是封建买
办资产阶级的军阀主义路线。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当前部队中并没有 军阀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但是军阀主义倾向的影响却在军民、军地、官兵、
上下级、同级、军政以及前后方等关系中或多或少地普遍存在。抓住反对军
阀主义倾向来整顿军队的共产党组织,是抓对了。而由陈毅来传达这次到中 央的有关情况和意见(4 月 5 日),并作内容丰富的总结,起草决议,也是
最为适当和有效的。
陈毅的总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军队中党委领导的论述。从红四军“七 大”开始到中央“九月来信”,到古田会议决议,关于党在军队中的领导体
制和领导作风,陈毅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李立三等反复争论、探讨, 互补短长,而以毛泽东的思想为主形成了古田会议决议。陈毅谒诚拥护党对
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及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他此后曾一再宣传论 述。但古田会议决议并没有恃别注意防止党内家长制的严重化,经过红四方
面军及新四军的历史教训,陈毅对于党委书记的地位、作用和作风有了更深 入具体的认识。他在这次总结中(在华东野战军普遍恢复了党委领导的情况 下),用
3000 多字的篇幅来全面地、充满辩证精神地分析了党委领导(决议 中也写了近千字)。特别是对党委书记,他写了“不要认为非通过我的意见
不可,那样就会变成党内家长制。”“不要什么事都要照自己的意见办,更 不要以为不照自己意见办事就是反党”。他同时也充分论述了党委内部“自
觉培养一个中心”的重要性和党委书记坚持自己的正确的原则性意见并善于 吸收意见的重要性。才从毛泽东那里回来的陈毅,态度鲜明地提出“党内家
长制”的问题,正好说明当时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中央,其政治生活是正常 的。的确,在处理粟裕对渡江战略的不同意见时,毛泽东充分表现了最高水 平的军事民主。
在举行前委扩大会的同时,粟裕个人采取了一个大动作,一个最终把
1948 年的南线作战重点从渡江跃进完全转为“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大动 作。
中央军委对一兵团渡长江跃进江南的战略行动是十分重视的。 1948 年
2 月下旬,决定一兵团开赴黄河以北濮阳地区休整补充二三个月,以免在黄 河以南鲁西南地区休整要受国民党主力整编第五师等部的袭扰,并决定晋冀
鲁豫十一纵和华野十纵掩护后方拨给的大量新战士到达后留在平汉路以东机 动作战,以掩护一兵团整训。这样,粟裕才能率一兵团在濮阳地区热火朝天
地作各种准备,华野前委才得以从 3 月到 5 月召开前委扩大会反对军阀主义 倾向,进行空前的思想整顿。
4 月 4 日,中央军委直接发电报给东南分局的领导人粟裕、金明、叶飞, 要求一、四、六纵队休整到 5 月 15 日为止,5 月 15
日以后,部队出动南下。 中央军委并且指示中野:“你们新行动方向是豫西南、鄂西、豫西北及整个
汉水流域,歼灭分散之敌,调动平汉线以东之敌向平汉线以西,以利粟兵团 行动。”
毛泽东是非常钟爱渡江跃进的战略计划的,且有军事理论的分析。后来 陈毅在 5 月 14 日向华野干部传达毛泽东对时局与工作方针的报告时曾阐明:
毛泽东的战略先是内线歼敌,再就是转入外线作战。毛泽东认为“转入外线 又有两个方式,一为北伐军方式,背靠后方,逐步前进;一为跃进方式的前
进,超越敌人。有阵地的前进是很合理想的,但依据我军性格,应采取跃进 式的。这是由于我军依靠农村,装备不如敌,攻坚条件不好,与有帝国主义
援助的敌人作战等条件决定的。应承认跃进是主要办法,要避开自己短处, 发挥自己长处。”
的确,毛泽东的这种跃进方式,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壮举
中获得了伟大的成功。以此为主要的一击,使全国解放区的形势大大改观, 各战场的胜利大大发展,以致扭转了蒋介石的反革命的车轮,使之走向灭亡。
1948 年的渡江跃进,则预期必将促使蒋介石统治迅速走向崩溃。 这样有理论阐明有实践依据的布置周详的重大战略决策,由中共中央和
中央军委的主席亲自主持,并经和陈毅、粟裕反复商议,最后同意了粟裕自 己提出的具体实施方案的战略行动,还可能对之持异议吗?
然而粟裕在两个月中逐渐对渡江跃进的利害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分析判 断。
主要在于对部队与作战无比熟悉。这是长期持续对部队实行全局性实兵 指挥的粟裕过人的优长。一兵团的 3 个纵队,和华野其他主力一样,经过近
两年胜利的解放战争,已逐渐成为火力装备不下于蒋军头等主力的部队。今 后要攻克敌重点设防的城市,必须有这种部队,在野战中,与迅速构成防御
阵地的蒋军作战,也需要强大火力才能迅速有效地大量歼敌,并需要大兵团 协同作战才能歼灭旅、师以至兵团建制的敌军。(而解放战争作战基本经验
正是只有成建制地歼灭敌军主力,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要旨)这样的部 队和作战,对战争的贡献极大,而消耗粮食、弹药、兵员及其他战争物资也
极大。这些虽可以部分地取给于敌方敌区,事实上也如此做到了,但其大部 还是需要取给于解放区的后方。刘邓、陈粟、陈谢三军,目前实际上是半后
方作战,还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晋冀鲁豫和山东的支援,才能逐鹿中原, 争取在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中打大歼灭战。粟裕 1948 年 1 月 31
日复中央电中 的有关段落充分说明他对于 3 军配合打几个大歼灭战是有信心有把握的。 粟裕还有 20
多年的作战经历,积聚的经验教训很丰富。他担任参谋长的 红十军团的覆灭,他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的苏浙军区部队天目山作战的绝粮,
以及刘、邓跃进大别山几乎丢弃全部重装备,使他明白 10 余万人跃进长江以 南作完全没有后方的作战,必然会丢弃全部重装备;减员一半(伤亡、伤员
无法收容与归队、逃亡失散);火力减弱与伤员、弹药的极大困难使指挥员 难以捕捉战机和坚持歼敌;粮食严重困难和“与民争食”使大部队(不是小
游击队)难以立足。 粟裕了解敌人。解放军以一个兵团渡江,蒋介石不会调整编第五师、整
编第十一师等机械化重装备的主力部队,放弃重武器到江南水网地区寻解放 军作战,也不会让战斗力很强的广西部队第七军、第四十八军回江南,以免
“放虎归山”。如此,则调动中原敌军到江南的意图只可能做到调动若干二 三等部队,于大局没有决定作用。
陈毅传达中说到,中央的意图是“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胜利 就来了。”粟裕却感到若不能在中原先打几个歼灭战,大量消灭敌主力,就
急忙跃进江南,则江南在无后方的半游击性作战中,未必能迅速变成半后方 大兵团作战的中原,而中原敌人能够重点防御、机动增援,在解放军分兵江
南主力削弱的情况下,也不大可能迅速变成巩固的华北。跃进大别山和中原, 确实是避我之短扬我之长。而跃进江南,对一兵团这样一个于重装备运用已
很熟练,围歼敌人能力很强的部队来说,却反是丢弃其所长。把跃进江南, 边打边走,要付出的 5 万人的损失用在中原作战,完全可能消灭蒋军好几个
整编师。减轻老解放区负担,避免后方崩溃的战略任务既已由于出击中原而 完成,就没有必要放弃集中主力在中原歼敌的机会而急于跃进江南。
在扩大会的间隙,粟裕把自己的想法向陈毅作了汇报。
陈毅大感意外。这种改变中央战略方针而牵动全局的意见,其严重性是 显而易见的。亲身参与这一战略方案的制定并和毛泽东的军事性格相当一致
的陈毅一时难以接受。但是,一次次促膝交谈使陈毅进入深思。以善下快棋 著称的陈毅,几天之内,常常举棋不定,心不在“马”。
陈毅的军事想象力虽丰富,他却也有很具体的实践经验,足以体会粟裕 的深思。 1940 年 5 月 2 日他不是早就和粟裕联名致电中央反对项英“长征
闽浙”并列举了好几个无后方的长征作战损失严重的历史事实吗?1947 年 7 月华野匆促分兵,雨季行军作战,远离后方的几个纵队每纵损失数千人至万
余人,内线作战的纵队却因兵力不足而南麻、临朐均未得手,这些事实更在 眼前。而集中 2 个以上的战略单位的兵力,在强有力的统一指挥下,能较前
成倍地歼灭敌军,不是在 1946 年秋天起就在陈毅力主之下以宿北、鲁南、莱 芜、孟良崮的辉煌胜利作了证明吗?
陈毅是个善于坚持自己意见也善于放弃自己意见以服从事实服从真理的 人。他开始被说服,并欣赏起粟裕的这种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大胆直陈的勇
气来。陈毅明确表示:粟裕的建议很重要,他鼓励粟裕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 告。
粟裕的思虑特别周密。他首先向刘、邓报告,他深知刘、邓的意见和支 持的重要。4 月 16 日,他以长近 1300 字的电报把意见陈述给刘、邓。“请
钧座予指正”。
4 月 18 日,粟裕又以个人名义向“中工委并请转中央军委”发出电报, 电报首先说明经陈毅等“鼓励勇气”,才“斗胆直呈”。电文长近 3000 字,
除上述意见外,更增加了对淮河到长江间派出数路强有力的游击兵团,对江 南苏浙皖赣闽及湘黔派出多路坚强的远殖游击队等具体意见。同时,还说明
“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同日,如所期望的,刘、邓发电报给军委及陈、粟,表示:“照现在的
情况看来,我们耽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如果过江与自身准备尚不充分,
则以迟出几个月为好(先派多支小部队去)。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 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
打开中原战局。”
刘、邓十分敏锐,在两天后,召集陈士榘、唐亮、陈赓等商讨作战时, 进一步明确:敌目前在淮河以北机动作战者为 9 个师,而我方野战部队为 20
万人,如果粟兵团加入中原作战则为 28 万人,实力可大大超过敌人。如能寻 机歼敌两三个师,即可完全掌握主动。”
毛泽东 1948 年 4 月 13 日深夜,到达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河北省阜平 县城南庄。
还在东行途中,毛泽东已电告中工委,要通知陈毅、粟裕到中央来研究 战略行动问题。
毛泽东收到粟裕的电报后,亲自拟电文:“为商量行动问题”,请陈、 粟于 4 月 25 日至 4 月 31 日数日内,同来平山中工委开会。4 月 21
日发出此 电。
陈毅当时正主持华野一兵团高干会议反军阀主义倾向,要作报告,并组 织下一步的政策讨论。事关华野全部队,不能无人主持,故陈、粟于 4 月 22
日急电中央,请求由粟裕于 4 月 24 日作完报告后即北来,陈毅不北上。
但是中央军委于同日(22 日)电陈、粟:“请你们两人提前于卯感(4
月 27 日)赶到中工委会晤。”
于是,陈毅、粟裕于 23 日电复中央:“拟于明晚及后天白天作一天半报 告,传达中央指示及政策,并布置分组讨论,使会议不间断。我们两人于有
(25 日)晚即动身北来。” 陈毅并不知道此次毛泽东一定要他去,还因为要调动他的工作。他也不
知道中原对他的“企图”。
早在 1948 年 2 月,刘、邓鉴于中原广大地区的财政经济问题严重,如豫 皖苏地区,“至今毫无建树,也没有干部,对今后大军供应已无办法。而沙
河北岸已有灾民 200 余万。”国民党的“法币”不断贬值,而解放区发行的 钞票与“法币”的比值还不断下降,农民损失惨重。部队的供给纷乱,浪费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