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陈毅传

_10 陈毅传编写组 (当代)
为此,陈毅赶到江抗,和叶飞等作了详谈,给干部们作了动员。11 月下 旬,江抗经江阴安全撤至扬中,与管文蔚部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开始整
训,准备北渡。这就在东进北上的斗争中又一次争得了主动。
江抗到了扬中,苏皖支队(简称苏支)已在长江北岸的大桥、吴家桥一 带集结。两只向北发展的有力的拳头都准备好了。陈毅于是“二进泰州”, 会见两李。
这一次和两李会晤,“所谈甚好”。项英报中央说:通过秘密晤谈,陈 毅和两李商定,“以第四团张道庸部北进与罗支周团取联系”,以江抗二路
即叶飞部和管文蔚部一个团“与两李部队配合,向启东、海门、如皋、东台 挺进”。罗支周团即罗炳辉第五支队的周骏鸣第八团,此时正活动在淮南,
沿长江北岸逐步向东发展。取得“两李”谅解后,张道庸(陶勇)就率苏支 西入扬州、天长、六合、仪征地区活动,与罗炳辉支队呼应,管文蔚、叶飞
则率主力进入江北的大桥、吴家桥一线,准备与两李部队配合向东发展。同 时,派一个团回到东路坚持。到此,“向北发展”已形成十分有利的战略展 开了。
此时,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投降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国民党五届 六中全会确定从政治限共为主的方针,进而实行军事限共为主的方针。不久,
国民党甘肃省主席朱绍良策划了袭击八路军的“陇东事件”;山西省主席阎 锡山制造了以 6 个军的兵力进攻抗日决死队、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5000
多人的“晋西事件”;国民党九十七军朱怀冰等部进攻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太 行山区等;掀起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反共高潮。与此相呼应,在新四军活动的
地区,继“平江惨案”之后,8 月,顽固派又制造了“竹沟惨案”;11 月, 在茅山制造了杀害新四军二团独立营营长马烽、吞并独立营 300 多人枪的”
镇江惨案”。一时间,乌云翻滚,山雨欲来。
为了应付全国性的突然事变,12 月 19 日,陈毅亲自主持,在茅山地区 的建昌圩召开了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进一步健全了党组织的建设。
会议后成立了苏皖区党委,以吴仲超、谭启龙为正副书记,下面分设苏皖特 委、苏南特委和苏北特委,从党的建设上开辟了一个与军事布置一致的足跨
大江南北的局面。
对新四军的处境,中共中央十分关切。 12 月 26 日,中央在对时局的
指示中强调指出:顾、韩兵力在冬季反攻名义下,从江南、江北两面包围新 四军,各地必须在一切地方准备对付突然事变。为此 1940 年 1 月,项英主持
召开了东南局和军分会的联席会议。
联席会议决定:南方在发生突然事变时应有一支军队坚持作核心来团结 与领导南方各省武装与群众的斗争。同意江南大力争取和发展苏北,但要求
在不影响争取苏北的条件下,由江南加强皖南力量。这样,在国民党大举进 攻皖南军部时,项英主张先打破其进攻,随即向浙闽发展。项英以此报告中 央。
对于争取和发展苏北,陈毅当然同意。苏北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明显。
1939 年 11 月刘少奇从延安赶回中原局。与中原局其他领导干部研究后,刘 少奇指出:“应集中最大的力量”向江苏北部发展,应把苏北作为“突击方
向”,并于 12 月 19 日电中央提出正式建议。刘少奇的建议为中央所接受, 使陈毅的目标更为明确。然而从后来陈毅发给中央及项英的电报看,陈毅对
于“长征闽浙”和由苏南加强皖南,都是有异议的,相反,他的主张是皖南 军部率主力到苏南,迅速增强苏南力量,而后向苏北及浙西发展。
中央书记处接到项英 1 月 14 日的报告后,于 1 月 19 日复电指示项英: 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方针六中全会早已共同商定,后来周恩来到新四军又商得
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一致意见,华中是目前在我国最好发展的 区域,我们主张大大的发展华中力量。“今后全国形势的发展,即使全国发
生大事变后新四军能否向南发展,向皖浙赣大活动,抑或应过江向北,要看 今后的形势来决定”。“江南陈毅同志应努力向苏北发展”。
中央的指示鼓舞了陈毅。他凭借着自己和项英个人关系亲密,到军部必 同室而卧的有利条件,力劝项英将军部和皖南主力移到江南敌后去。
摆在项英面前的局势是现实的。向南发展的时机确实还没有到来,中央 的意向基本上还是向北发展;皖南军部周围有国民党的 7 师之众,泾县云岭
确实在虎狼窝内。从这一点看,江南敌后的条件就不同。在那儿,国民党军 队不敢去,即便去了,也是少量的,摩擦起来,新四军完全有把握取胜。而
发展苏北,项英和陈毅一致,认为两李确是中间派,大可联合,苏支、挺纵 又已巩固好了前进阵地,今后也大有发展前途,陈毅还说苏南力量壮大了可
以向浙西和苏北东部发展,这对项英也有触动,如果能在苏浙皖打开局面, 当然是一个大事业。经过陈的再三动员之后,项英答应:军部和皖南主力可
以东移,与江南部队连成一片。
第四节断然的抉择
陈毅回江南指挥部后立即进行紧张的准备,迎接皖南主力东移和布置江 南主力继续北渡,此时江南江北都亟需增兵!
江北部队已站住了脚跟,开始抗日游击,并准备东进敌后。江南抗日的 形势也令人振奋。敌我双方的战斗已越打越大。 1939 年 11 月 8 日,王必
成率二团两个营和段焕竞率新六团一部,加上“四抗会”领导的樊玉琳、巫 恒通、孔庆哲的地方武装,和日军在延陵附近的贺甲村展开了一场持续 20
几个小时的战斗。这是一场恶战,日军固守祠堂大屋,增援的日军又很快赶 到,突入祠堂。新四军三餐未吃,淋雨受冻,但斗志坚强,进行艰苦的攻坚
战,还与善于拚刺刀的日军进行了白刃格斗,终于将日军全部歼灭。这次被 称为“延陵大捷”的战斗,歼灭了日军武村大队长以下 170 余名。这是一次
与以前江南新四军所打的完全不同的战斗。过去新四军打的是游击战,这一 次打的是正规战,是运动攻坚战。过去对抗的时间都很短,这一次却相持了
整整的一天一夜。这标志着江南新四军的成长,也更响地给日本侵略者敲响 了警钟,以致日军又向茅山腹地大规模增兵。与此同时,国共的矛盾也已越
来越紧张。在三战区的怂恿下,国民党镇江县县长庄梅芳率常备队残杀了延 陵大捷中的新四军伤病员,制造了又一次“镇江惨案”。新四军根据“人不
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镇压了这个反动县长。 三战区随即派一个正规团(团长钟钟山)楔入茅山,蓄意寻衅;三战区第二
游击区副总指挥冷欣又率 3 师之众紧紧围逼。因此,除了将兵力作适当调整, 以便顺利迎接皖南主力外,陈毅还派出一个由作战科长吴肃率领的侦察组,
在军部东移的线路上从军事和政治角度进行详尽的调查和勘察,并制订出整 套应付突然袭击的方案,务求军部东移万无一失。
决定了军部东移的意向后,开初项英对坐镇江南,指挥向北向东发展的 兴趣也很大。陈毅回江南后,为了配合陈毅的行动,项英把三支队副司令谭
震林也派到江南来,布置他到东路发展,以使东路和茅山、苏北成一有力的 鼎足而立的局面。但是,随着全国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反共高潮的重心
逐渐南移,华中的反共风云日紧,江南形势更是紧张,军部东移江南的决心 又动摇起来。军部有大机关,有电台,有医院,有工厂,有家属,有图书馆,
有服务团,在搬动过程中如遭敌顽袭击,后果很难设想。 1940 年 3 月,军 部派袁国平到苏南,借传达中共中央 2 月 1
日发布的《关于目前时局与党的 任务的决定》之机,同时向陈毅进行解释。
军部突然改变主意以及决策的犹疑不定,使陈毅大为失望。中央 2 月 1 日 的决定明确强调发展人民抗日力量以争取时局好转,克服时局逆转。军部东
移,江南主力向北展开,正是十分有力的一着。中央军委根据中央 2 月 1 日 决定的精神指示:八路军、新四军当前在敌后的战略任务,是将整个华北直
至皖南、江南打成一片,使之成为民主的抗日根据地。并再次指示:“陈毅 猛烈发展苏北。”军部改变主意,实在使陈毅焦急。
陈毅给袁国平解释:军部过来,这边去接,两头对开,最多一天半时间 就可以会合。他认为,南边有顾祝同、冷欣,北边有李品仙、韩德勤,这 4
个摩擦专家硬要摩擦,新四军回避不了。待到顽固派“摩”上头来再考虑行 动,无论北上东移都容易使自己陷于被动局面。目前军部东移,顾祝同来袭
击,也并不可怕;军部过来,这边去接,两头对进,最多一天半时间就可以
会合。 袁国平再没有理由可以说服陈毅。只好承认陈毅的看法和中央的指示是
一致的。中央也已批评了军部,只是他们保留看法。 一听说中央批评了,军部却没有及时告诉他,陈毅非常恼火,作为中央
军委新四军分会唯一的副主席,这么一个关系到新四军发展方向、生死成败 的大问题都不能及时知道,确实太不应该了。
陈毅十分严肃地告诉袁国平,请他回皖南报告军分会和东南局,他的电 台要和中央直接联系。
由于军部的态度突然变化,陈毅重新调整部署,准备在必要时以江南现 有力量独立向北发展。
苏北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韩德勤集中了以主力独六旅为骨干的 8 个 团的部队向新四军淮南路东根据地的中心半塔集大举进攻。此时淮南路东的
主力部队以及苏皖支队均在津浦路西,邓子恢及党政军机关在半塔集总共只 有不足一个团的兵力,固守待援,压力沉重。在刘少奇的紧急要求下,陈毅
急令叶飞亲率挺纵 4 个主力营驰援,江北的前进基地大桥、吴家桥地区只剩
1 个主力营了。 而两李方面,关系也告紧张。陈毅后来总结苏北统战工作经验时提及:
由于“大作两李部下的争取引起两李反感”,而新四军五支队又在湖西 误伤了两李部下,于是“省韩即进行挑拨,甚至用武力。”陈毅知悉后急写
密信给两李解释和作出保证,“结果,两李有谅解,又申明不受省韩利用, 我们才能调叶飞西开增援”。但如果两李在韩德勤进一步挑拨下乘虚大举向 吴家桥进攻,1
个营无法守卫,“跳板”将跌落江心。
于是陈毅在惠浴宇陪同下三进泰州。此行是冒生命危险的,也确实发生 了危险。他们进泰州时被韩德勤派驻的特务认出,急报韩方。陈毅与两李在
筵席上晤谈时,韩德勤的参谋长已带卫士排从兴化赶到两李的司令部。陈毅 请李明扬去应付,自己和惠浴宇、李长江匆匆终席,然后连夜出泰州回部。
这次晤谈由于陈毅不虑谋害,坦然亲访,使两李对新四军的怀疑大为减轻。 挺纵主力在淮南一个多月之久,两李对吴家桥根据地没有侵犯。
挺纵到半塔集外围时,淮南主力及苏皖支队亦从路西赶回,乃合力将韩 军歼逐。此战以少量部队固守据点一星期,消耗围攻之顽军,待强大主力赶
到,大量杀伤了顽军,如果预先有准备,可望将进攻的顽军基本歼灭。这就 创造了一种固守预设阵地,消耗疲困顽军,并充分暴露顽方破坏团结罪行,
然后以大部队迂回合围歼敌的战例,而为后来郭村、黄桥战斗所发展运用。 半塔集战斗大胜,但国共关系仍越来越紧张。3 月 28 日,蒋介石发布“密
令”,责成各军“剿办”苏、鲁、皖、豫边的八路军、新四军,内有着“韩
(按:指韩德勤)兼副总司令先肃清运河以东”的新四军各部,尔后与
“李(按,指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兼总司令部队协力”将新四军“压迫大江 以南或一举剿灭之”,“务截断南北”八路军、新四军之“联系”,蒋介石
还密示机宜:“或将其向倭寇较多之地区压迫”。就是说,要造成与日军共 同夹击新四军的态势。
此时,陈毅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国民党军队多方面压迫袭击的形势 下,向何处集中主力以求打开局面。国民党三战区向新四军军部施加压力,
要求将叶飞、张道庸两部(即挺纵与苏支)以至新四军的四支队五支队全部 调到江南,以实现蒋介石的截断八路军、新四军南北联系,使新四军陷于皖
南苏南狭窄地区的意图。项英则向中央提出调叶飞部或叶、张二部回皖南。 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亟望打开华中局面,亟需有强将强兵(此时中央已将长江
以北的新四军部队划归中原局指挥,但叶、张等苏北部队暂时仍归项、陈指 挥)。刘少奇在半塔集一战中看到叶飞部装备整齐、战斗骁勇,叶飞智勇兼
备,就很想留叶飞部在淮南,受中原局节制。(张道庸部实际上已在淮南。) 陈毅则认为应先集中主力打开苏南局面,猛烈扩大人枪,随后向苏北东部与
浙西发展。因而他建议把叶飞部调回苏南,还建议新四军军部率皖南主力也 向东移,和苏南联结,共同发展。究竟将主力集结到哪里,项英、刘少奇、
陈毅和中共中央从 4 月初起一直到 5 月底,将近两个月一直在电报上讨论。 将四、五支队甫调,大家都反对;但是叶飞部调往何处就各有所见。
军部与皖南主力移向苏南的事,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陈毅在 1 月到 6 月的 5 个月中,先后对项英当面谏劝、发电催请、电请中央力促、派干部带
信做了许多工作。
4 月 9 日,中央军委指示项英:如顽军大举进攻皖南、苏南,军部与皖 南部队向陈毅靠拢为有利。4 月 10 日,项英立即复电中央,表示:军部北上
江北和东移苏南都困难,他决心还击顽军的进攻。在这段时间内,项英一方 面和中央密切电报联系,要求把叶飞部或叶、张两部南调,另一方面和国民
党三战区谈判。袁国平在与三战区谈判中试探提出新四军军部率部东移苏南 的问题,三战区顾祝同竟表示同意。项英即在 4 月 18 日向中央表示:军部和
皖南主力可移苏南郎溪一带与陈毅靠拢。但事后未见行动。
陈毅一直无法直接向中央表达自己的意见,他急切地盼望中央与军部同 意他与中央直接通电报。
4 月 21 日,电报通了,陈毅即与粟裕及江南指挥部参谋长罗忠毅、中共 苏皖区委书记邓仲铭 4 人联名向中央直接发出第一份电报,建议:把皖南军
部及主力移到苏南,“集中力量发展苏南”,向“淞、沪、杭”并“浙西” 发展以及“渡江至海门、启东”。但同时,陈毅等也建议把叶、张二部调回 苏南。
因中共中央和刘少奇坚持发展苏北,陈毅于 4 月 24 日又电中央表示完全 同意中央坚持华中发展苏北的计划,叶飞部不调江南开回苏北。5 月 4 日,
中央发电表示同意。叶飞部乃于 5 月中旬回到大桥、吴家桥地区。
5 月 2 日,陈、粟再次致电中央建议把皖南主力集中苏南,并指出;历 史上多次长征损失均大,皖南部队不宜于顽军进攻时长征闽浙。
1940 年 5 月 4 日是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中央同意陈毅意见令叶飞部 开回苏北,还再次表示同意新四军军部及皖南主力东移苏南,指出一、二、
三支队主力的发展方向应是在苏南苏北广大敌后,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这 一天,毛泽东拟稿,由中央政治局向东南局、军分会、项英、陈毅,发出《放
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的极为重要的指示,即“五四指 示”。(为区别于 1938 年的“五四指示”,或称第二个“五四指示”。)
“五四指示”说:“在一切敌后地区和战争区域我们均能够发展, 均应该发展。这种发展的方针,中央曾多次给你们指出来了。所谓发展,就
是不受国民党的限制,超越国民党所能允许的范围,不要别人委任,不靠上 级发饷,独立自主地放手地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在这种根据地上
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向一切敌人 占领区域发展。例如在江苏境内,应不顾顾祝同、冷欣、韩德勤等反共分子
的批评、限制和压迫,西起南京,东至海边,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尽可能 迅速地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中
央前要你们在今年一年内,在江浙两省敌后地区扩大抗日武装至 10 万人枪和 迅速建立政权等项,不知你们具体布置如何?过去已经失去了时机,若再失
去今年的时机,将来就会更困难了。”
“五四指示”批评了“江南特殊”和统一于国民党的政令军令的错误观 点,也指出了以为一旦发生重大摩擦,则国共合作就不可能的想法是不对的。
“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愈发展,则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的可能性愈增 加,我党在全国的文章就愈好做。”中央并明确规定“此指示,在皖南由项
英同志传达,在苏南由陈毅同志传达对于全党全军的工作布置,则由项 英同志按照中央方针统筹办理”。
陈毅在 5 月 17 日、19 日、27 日,又三次报中央和项英,促请军部及皖 南主力速移苏南。中央也于 5 月 26
日致电项英、陈毅并刘少奇、张云逸,表 示同意陈毅 5 月 17 日电所说的新部署,再次明确指示:“皖南军部以速移苏 南为宜”。
在商讨皖南军部和主力速移苏南的同时,刘少奇主张八路军南下部队向 东南和四、五支队及陈毅所部一同解决苏北问题。从 1939 年 12 月起他就致
电中央明确华中“大有发展希望的地方是在江苏北部”,要以此为“我们的 突击方向”。
中央支持刘少奇的主张。从 1940 年 3 月 14 日至 3 月 31 日,中央军委、
中央书记处、毛泽东多次致电朱德、彭德怀、刘少奇、项英及华北、中原、 东南等中央局、山东分局,指出国民党顽固派武装摩擦中心将移到华中,华
中是敌、顽、我必争之地,华中发展方向是向东,催促八路军南下增援。4 月 1 日,中央军委致电上述各负责人及各中央局,提出“八路军以 4 至 5 万
人分三期南下华中的计划”,南下的最后一个目的地是“苏北扬州附近”。5 月 5 日,毛泽东、王稼祥(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致电彭雪枫、黄
克诚、陈光、罗荣桓、彭德怀、刘少奇,指出“华中是我最重要的生命线”, 整个苏北皖东淮北为我必争之地,统须在一年以内造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要求黄克诚部和彭(雪枫)吴(芝圃)支队应趁目前时机南下。
陈毅认为,有了八路军南下部队的增援,苏北皖北的力量就足够了,陈 毅所部 8 个团已有 4 个团在苏北,江南兵力薄弱,请求从苏北调两个团到江
南以应付顽军压迫。5 月 26 日,中央书记处电告陈毅:4 个团的“主力仍应 留在苏北发展但可酌抽一部加强苏南。”
然而“酌抽一部”也无法做到,彭、黄二部因陇海路一带斗争需要和日 军阻拦,未能按中央计划及时南下。苏北兵力仍然单薄。刘少奇致电中央说:
“叶飞部队甚力孤立,有被韩军消灭之危险”。 叶飞部队(即挺纵)在苏北抗日战绩卓著。1940 年 2 月初,日伪军“扫
荡”扬州、泰州地区,两李部队望风而逃。日军在阴历大年三十拂晓大雪中 袭击挺纵一团,却被一团打得血染雪野,抢尸而逃。挺纵出击直追至扬州附
近,一路缴获很多枪支弹药。如果不是韩德勤围攻半塔集,挺纵远道增援, 抗日的战果一定更大。5 月份挺纵回来,又遇日军“扫荡”,挺纵激战,毙 伤日军
200 余人,日军烧尸一夜。但是,前有日军、后有韩军,与两李的关 系也在恶化,挺纵处境的确险恶。八路军却一时来不了。
陈毅只能把加强苏南兵力的希望寄托在军部东移上。经过叶挺、袁国平
与顾祝同的最后谈判,在取得顾祝同正式认可后,项英于 5 月 28、29 日连电 向中央作了报告。两个电报均表示要东移郎溪地域与苏南打成一片,还具体
说定军部率两个团移苏南,皖南留一个团及指挥机关一部。
此时,苏北情况已十分紧张,韩德勤正挑唆两李向叶飞部发动大举进攻, 韩并答应以保安第三旅配合。战端一开,叶飞部孤军作战,而苏北国民党部
队就将逐步形成韩德勤亟望的反共大联合。同时,江南冷欣的部队正向陈毅 部步步进逼。而军部东移仍未见行动。6 月 4 日,陈毅请中央再次电促项英。
6 月 12 日,项英却报中央并告陈毅,说顽方正积极作军事准备,布置与 增调军队,很可能在军部东移时借词进攻。东移路经地带在两河之间,作战
极不利。所以目前只能待机移动。很明显,东移的事又“黄”了。
6 月 10 日陈毅已向中 央报告:冷欣部队对我江南指挥部形成大包围,苏南我力量不足不能突破,
决心北移,到京沪线大举肃清敌伪势力,然后决定今后动向。接到项英 12 日电报后,陈毅终于明白了:八路军南下苏北既不是短期内能实现,军部东
移苏南也十分渺茫。陈毅下决心了。6 月 15 日,他向中央和项英、刘少奇发 出电报:“目前只有集中苏北攻击韩或者集中苏南打冷欣两个途径。一切应
付已到穷尽之时,再不决定必致苏北苏南两方受损。”既然陈毅在苏北的部 队无法南调,“在你们未指示前我决心布置移往苏北。到苏北后,皖南军部
方面宜速部署。”
陈毅的这一断然的抉择十分重要,它对此后打开苏北抗战局面,争取整 个华中带有决定性的意义。
陈毅发此电的时候,北移的全部工作实际上都已准备就绪。为缓和一下 紧张局势,也为了放松一下冷欣的警惕,以便各部能尽量在没有顽固派的纠
缠下及时开动,陈毅专门派粟裕率战地服务团的演剧队前去冷欣的第二游击 区副总指挥部作了一次慰问演出,并特地让新婚的妻子张茜也一起去,同时
还派作战科长吴肃前去进行一次联络。茅山这儿的布置,留下了新三团和新 四团两个团的主力,并成立了一个新的江南指挥部,留在江南的各后方机关
和医院等,分批搬入茅山腹地,也都已经妥当。对根据地的群众,已分别作 了说明。北移的路线已经勘定,并已派罗忠毅到江边准备渡江工具。6 月 15 日
电报发出,各部即已按指定路线开始行动了。
冷欣突然发现江南主力有渡江北上意图,大为惊惶。蒋介石曾亲自布置 要把陈毅主力陷死在江南,冷欣怎敢怠慢。茅山腹地本已楔进了一个正规团,
这时冷欣又命令连夜再调一个团,匆匆赶来堵截。
陈毅得报,命令新六团配合新四团坚决予以还击,肃清前进道路。6 月
18 日,反顽战斗在茅山脚下的西塔山附近打响。 在此之前,段焕竞率领的新六团已于这个月的上旬遭到过冷欣派来的钟
钟山团的暗算。团长钟钟山深悉蒋介石利用日军消灭新四军的奥秘,在六团 的抗日游击活动中,他们秘密跟随,故意引诱日军发现目标,致使新六团被
多路日军包围,损失严重,团长段焕竞也身负重伤。这一次,钟钟山又想故 伎重演,战斗打响后,他故意往日军据点方向撤退,企图引动日军出击。新
四军早已看透他的用心,紧迫不放,不让他们有抽身溜走的可能。结果,两 个团被新四军歼灭了一部分,和日军“误会”了一场又伤亡了一大批,只好
匆忙逃出茅山腹地,再也不敢向茅山附近来了。这一仗为此后的茅山根据地 的坚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顽军一方面自己动手堵截,一方面还招引日军出动阻击。陈毅率部抵茅 山北麓后,挥戈一转,东入水网地区,避开了正面日军的截击。
可是这时,江北来了急电,两李已派 10 倍于挺纵的兵力包围了挺纵驻地 郭村,局势千钧一发。陈毅接报大惊。原先,陈毅认为尽管两李的态度有变,
但还是可以争取的,“灭敌,联李,反韩”的方针还是适用的。能否争取两 李严守中立,甚至争取到偏向新四军这边来,关系到争取苏北的大局。如今
却突然逆转,马上要化友为仇。陈毅立即决定轻舟简从,星夜先行。
第六章
东进北上(下)
第一节从郭村到泰州
1940 年 6 月 28 日夜,陈毅由扬中渡过长江,便打算连夜赶去郭村,制 止两李部队的进攻。但是苏北迎接人员惠浴宇等告诉陈毅,两李部队 10 多个
支队(相当于团)已于 28 日凌晨开始,在保三旅从北面配合之下,包围并猛 攻郭村。
陈毅只得退据长江中的新老洲,立即写信给粟裕,“速派主力部队,克 服一切困难,渡江支援”,又写信给两李,劝说他们悬崖勒马,停火言和。
陈毅未带电台,只能派人徒步送信。他十分焦急。此次由郭村冲突引起的苏 北局势的急剧变化是违背他的意愿的。
不久以前,陈毅曾电报指示挺纵:苏北形势的特点是我在敌、顽、两李 三方包围之中,我力量较弱尚未准备,如遭到三面进攻则必然失败,目前应 积极与两李亲善。
陈毅在 6 月下旬还曾三次急电叶飞,要他避免与两李作战,必要时可退 回大桥地区或扬中。但叶飞坚持要在郭村迎击两李及韩军的进攻。
陈毅的忧虑是深刻的。 首先是军事上极为不利和危险。
挺纵原在郭村有两个团和一个教导队,6 月下旬,李长江企图将所属原 由中共党员拉起来的陈玉生支队予以武力解决,挺纵为援救陈玉生支队,派
出一个团去靖江接应,郭村只剩主力一团及教导队。而两李部队加保三旅可 调集十四五个团(支队),兵力悬殊。这之前,陈毅已急令苏皖支队星夜赶
往郭村,力量可望得到有效增强。但如果战斗持久,弹药消耗过多,韩军主 力再来参战,则郭村仍有失守的危险,江北的两部主力要遭到巨大损失。
这时候,苏南的主力正在北移,到达了铁路、长江一带日寇重兵封锁地 区,江南冷欣部队追逼于后。一旦江北主力溃败,长江北岸为韩军及两李所
控制,江南主力便无法渡江,甚至会在长江和沪宁路之间遭受日、顽夹击, 背水血战。
果如此,新四军东进江南敌后的全部主力将遭受难以弥补的重创,将是 对革命的犯罪!
政治上的后果也很不良。 两李既和新四军血刃相见,不论胜负,他们很可能都投入顽固阵营。韩
德勤梦想已久的苏北反共大联合便得以实现。新四军要在苏北再度发展就更 为困难。
这将严重妨碍共产党争取华中的战略任务的完成。事关人民在抗日战争 中的生命线,陈毅怎能不焦急万分!
但是军事斗争却因革命的主观因素而发生着有利的变化。 叶飞等挺纵负责人决心在郭村坚守是确有根据的。他们根据实际情况,
看到坚守比退却为有利。增援半塔集的实践是主要依据:半塔集新四军以不 足 1 个团的并非精锐主力的部队,抗击包括韩军主力部队独立六旅在内的 7
个团的进攻,尚且能够坚守一个星期。郭村新四军有一个精锐主力团和一个 教导队,而且地形较好,有较充分把握抗御战斗力不及韩军主力的两李部队,
等待援兵到后合力歼击。果然,挺纵打得英勇顽强,在苏皖支队接替北线防 御之后,挺纵一团还主动出击,以两个主力营横扫,消灭两李部队 3 个团部,
打下宜陵。
陈毅事先并不完全了解的诸多因素助成了郭村保卫战的胜利: 苏皖支队接到陈毅急电后,从运河及邵伯湖以西迅速出发克服地理及日
军封锁等重重困难,日夜兼程 200 余里,及时地完成了增援任务。 在两李部队做政治工作的青年女共产党员郑少仪主动查明了两李部队进
攻的部署及发起攻击的时间,冒生命危险星夜将情报送到郭村。 在两李部队建制下的由共产党员王澄、姚力等领导的五支队四大队掉转
枪口协同挺纵作战;陈玉生支队也在挺纵四团接应下一同回师逼近两李部队 侧后。
于是,两李部队在三次总攻失败之后,被迫全线退却至塘头一线。保三 旅在苏皖支队反击下也北逃 10 余里。郭村解围。
陈毅于 7 月 3 日进郭村。 陈毅在欢迎大会上热情表扬了挺纵和苏皖支队的英勇顽强。陈毅面临着
新的决策。 当时,“很多同志就主张固守郭村再讲”(陈毅《郭村战斗总结》),
实际上还是准备韩军主力联合李军来攻,固守以等待八路军及四、五支队增 援,以击破韩、李主力。有人则认为“战斗开始,统战结束”,同两李只能
一直打下去,可以直捣泰州。也有人主张还应争取两李中立,立即停战言和。 当时两李部队士气低落,但如与韩主力联合作战,仍有较大的实力。而
韩军主力第八十九军等部队“正向该处集中”。如果新四军和两李继续武装 对峙,僵持下去,韩、李联合发动更大规模进攻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于新
四军甚为不利。但如果新四军刚获解围便请和,两李反会强硬要挟,结果仍 会造成韩、李勾结,再次爆发战斗。当时八路军,新四军四、五支队及江南
部队都未及赶到可以投入战役配合的位置。面对韩、李联合进攻,挺纵和苏 皖支队只能独立作战。即使江南增援部队到达,陈毅也认为把韩德勤和两李
逼到一处打是不策略的。 陈毅对领导干部说:战役和战术上的胜利,不等于战略上的胜利,我们
要实现发展苏北的战略目标,非打败韩德勤的进攻不可,要打败韩德勤,非 争取两李等部队中立不可。现在我们和两李打了一仗,但是两李与韩德勤的
矛盾还存在,还可以把他们争取过来。如何争取呢?一不做二不休,既打了, 就要打出威风。在郭村胜利很好的基础上再加一层,再歼灭他一些部队,坚
决打下塘头。塘头大米多,税收富,塘头还控制着我们东进要经过的两条大 河。打他,是让他知道反共摩擦要吃大亏,使他们今后不敢轻视,可是绝对
不准打进泰州。你一进泰州他就跑到韩德勤那里去了。我们有力量拿下泰州 而不要,才见得我们是真心团结。
陈毅的决策得到大家一致赞成。7 月 4 日挺纵攻克塘头;苏皖支队打迂 回,部队直打到距泰州城 7 里之面粉厂,但不进泰州。李长江已准备弃城东
逃,李明扬在兴化韩德勤处进退维谷,得知新四军在可以轻取泰州的情况下 临城不入,乃大喜过望。复经陈毅致书争取,两李政治态度有所变化。陈毅
电告中共中央:“虽省韩派兵并接济两李饱弹,鼓励两李再打,两李已觉悟 不受其利用,认清我们不攻击泰州符合中央七七宣言。”
对两李的谈判又一次体现了陈毅统战工作的原则性和灵活 性。新四 军和平条件宽厚:送还全部 2000 余名战俘及大部枪支,并归还原属两李防区
的郭村、塘头等地;只要求两李让路助其东进。两李最初很是感奋。但在 7 月中旬,韩德勤以主力部队 4 个团、保安旅 3 个团进至泰州及其附近,给两
李以实兵支持,两李又强硬起来,作出联韩攻陈的姿态,要求陈玉生、王澄 等部队“返部归建”。对此,陈毅当然绝不让步。
对于可能发生的韩、李联合进攻,陈毅一方面和刘少奇一起向中共中央 呼吁八路军等部队的迅速开拔增援,一方面“作独立应战的布置”。粟裕已 率江南主力于 7
月 8 日到达苏北.因而苏北全军连同陈、王等部队在内已可编 成 9 个团。但同时,陈毅还是力争“求得局部和缓。”他了解两李对于和新
四军再次开战,对于过份依靠韩,实际上都有顾虑,因此只要争取得当,完 全可以扭转。
陈毅、粟裕经慎重研究,向两李投下一着高棋:表示在全军东进以后, 将把每月能收税 5 万元的吴家桥一带根据地让给两李。
此举,有的干部不明其中奥妙,有的则认为“过于慷慨”、“右了”。 其实,这一着棋在政治上军事上均有学问,足见陈毅军事指挥水平之高,主
要高在与政治运筹密切结合,因而能高度集中兵力并能决定性地影响客军的 行止。让出吴家桥地区就可以不再分兵驻守,这是为了集中全部兵力。因为
陈毅、粟裕已决定东进黄桥,到那边后,没有两李部队作为缓冲,韩军主力 必直接来攻,逼迫决战,因而陈、粟的兵力,绝不能分散。而且陈、粟的用
兵,总是把立足点放在用自己的兵力独立应战的基点上,是否保留吴家桥根 据地,是有不同意见的。有的人认为要击破韩军,主要依靠远道驰援,吴家
桥地区是新四军四、五支队东援的必经之路,放弃了就与五支队隔离了一段 路,不能策应渡运河东援的部队。陈、粟的决心放弃吴家桥,正可说明他们
即在此时已看到八路军与四、五支队远道驰援的困难,更多地把胜利的希望 放在集中本身全力,独立歼顽敌的基点上。这一军事思想,对于后来的黄桥
决战,至关重要。新四军不“分兵把守”吴家桥,而将后方与伤员委托两李 保护,无异请两李帮助看家,大有利于新四军集中全力对韩决战。
在政治上更能中立两李。新四军只求东进抗日,老根据地也可让与两李。 两李不但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把新四军送走了,送往黄桥方向抗日去了。
两李与新四军之间从此再不比邻,再无冲突,又何苦跟韩德勤一起向新四军 进攻呢?
两李欣然同意协助新四军东进黄桥。
第二节东进黄桥
陈毅、粟裕率部到达苏北后,得到刘少奇的大力支持。5 年以后,陈毅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长篇发言中诚挚他说:
“刘少奇(胡服)同志代表中央南下,到华中执行毛主席的主张时 做了两件主要的事情,对全局解决了重大的问题。一件事是进行了反摩擦,
号召新四军及全党进行了自卫战争,打退了国民党的进攻这是一个重大 的关键。”
就是在华中的战略突击方向上,也是刘少奇坚决主张首先向东发展,突 击苏北,才帮助中央下此决心,这也是苏北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重要保证。
向东发展,陈毅、粟裕决心东进黄桥。 黄桥地区是泰具、泰兴、靖江、如皋等县的中心点,以此为中枢建立根
据地,东可向南通、海门敌占区挺进,北可与八路军对进打成一片。控制了 这一带,还可与江南部队策应。周围数县,物产丰富,人口稠密,税收充盈,
新四军得此基地,抗战事业便可大大发展,远胜在两李肘腋之下狭窄难伸的 大桥一吴家桥地区。
黄桥地区周围日军兵力较薄,也无国民党正规军。盘踞黄桥的保四旅是 土匪游杂,勾结日伪,残害人民,群众绅商都盼望将其歼逐。黄桥地区的中
共党组织在土地革命时期曾领导农民参加过红十四军的暴动。抗战开始后, 共产党又派人建立和发展了组织,群众条件好。
更重要的是,留在泰州以西,新四军与韩德勤之间隔着两李,韩德勤将 不断策动和裹胁两李与新四军摩擦,实现其用杂牌军打新四军、坐收渔利的
阴谋;黄桥地区与韩军控制的海安、姜埝(即姜堰)一线正面相对,省韩只 能亲自出兵来攻,新四军反摩擦便可不损伤中间势力了。
7 月 14 日,陈毅电报 报告军部转中共中央及重庆周恩来处:决定整顿一星期即向东挺进以黄桥为
中心建立根据地。当时,遵照中央军委指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新四军 苏北指挥部,由陈毅任指挥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指挥。部队整编为 3 个纵 队 9
个团。一纵以叶飞为司令员兼政委,下辖一、四、五团;二纵以王必成 为司令员,刘培善为政委,下辖二、六、九团;三纵以陶勇为司令员,刘先
胜为政委,下辖三、七、八团。新四军东进部队的主力已高度集中于苏北, 陈毅长久以来念念不忘的中共中央的意图——沿江向敌后发展直到海边,有 实现的条件了。
1940 年 7 月 25 日,陈毅率部东进。 经过两李防区时,两李部队如约让路,朝天鸣枪。然后,两季向韩德勤
作假报告:“在缪湾一带发生激战”,新四军“伤亡惨重,一部绕道东去”。 韩德勤得到驻黄桥保四旅旅长何克谦的报告,“新四军 1000 余人”、“自
宣家堡东侵”,即令黄桥保四旅和曲塘税警总团“各派精锐部队一大部迅即
前往包围而歼灭之。” 税警总团不同于保安旅,它是宋子文财政部系统的部队,共有 4 个团,
曲塘驻有总团部及两个团。韩德勤觊觎它粮饷丰足,1939 年冬曾将总团长陈 泰运软禁在兴化,企图收买其部下,控制其部队。陈泰运在黄逸峰①等帮助下
① 黄逸峰是早期共产党员,被康生等无理开除。此时任蒋介石为主、李济深为副的战地党政委员会设计委
逃回,和韩德勤矛盾加深。 对于陈泰运,陈毅早有分析:他是黄埔一期毕业生,是军统核心组织“复
兴社”的成员;其部队连以上军官都是军校生,这部队应是顽固派的武装了。 然而它与韩德勤的矛盾,却使它可以争取为中间势力。因而,对于税警总团
的拦袭,陈毅仅布置将其击溃。结果仍歼其一个营。陈毅当即命令遣返其全 部被俘官兵,并送还枪支。
对于与日、伪军勾结的何克谦就不同了。新四军唯恐他不来袭击。他既 打我,我就打他,迂回包抄,追击突破。 28 日一夜激战,歼其主力 2000
人,促使其两个团反正。29 日凌晨,黄桥解放。
28 日夜间前方激战,陈毅和叶飞却在老叶庄挥扇谈心(一纵已完成打击 陈泰运之战)。陈毅进一步了解了刘少奇所设想的战法,很感兴趣。首先是
坚守一点,削弱疲劳来进攻的顽军,以利大部队迂回包围。陈毅以军事家的 眼光分析:这具有正规战性质,对于打了三年游击战争和两年多抗日游击战
争的新四军来说是带有战略转变性的发展。打日军,目前主要地还是游击战; 打顽固派,就需要用正规战,以兵团运动战为主了。要学会打硬仗。其次是
先守备,造舆论,而后夹击歼顽,有利于争取军政双胜。陈毅也指出这战法 的不足,即在抗日根据地高度分散,指挥不够统一,日伪顽阻隔牵制的情况
下,远道驰援未必可靠。叶飞对此也有了经验:郭村战斗打到第 5 天八路军 及五支队均未及出动,使他当时紧张之极。陈毅还搞清楚了,叶飞之所以在
郭村久住不走,原是准备韩德勤来打的,那就可以实践一下上述的战法。陈 毅则向叶飞进一步说明了对两李的统战工作在苏北全局中的重要性。
彻夜谈心是很有必要的,相互间增进了解,从此陈毅和叶飞之间的革命 情谊更加深挚了。
7 月 30 日,毛、朱、王致电胡、陈、彭、黄、叶、项,表示同意胡服(刘 少奇)对苏北战略问题的意见和陈毅争取两李的策略。这样,要开拓华中抗
战的局面,苏北以及皖北、皖东的八路军、新四军就应首先集力对付反共顽 固派韩德勤,准备在他大举进犯时一举驱逐或歼灭之。这样,陈毅让出郭村、
吴家桥等地,与两李协议,东进黄桥,便在原则上得到中共中央的正式肯定。
8 月 2 日,刘少奇以中共中央代表、中原局书记的身分致电陈毅并报毛、 朱、王:“苏北各部队(按:包括八路军甫下部队及渡河东援时的四、五支
队)将来由你担任战役上的统一指挥。”
员,经叶剑英同意来苏北组织抗日武装。
第三节孤立韩德勤
一进黄桥,陈毅感到自己简直象当了“小国之君”,百废待兴,一切工 作都要按照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要求迅速展开。但他在繁忙中没有忘记亲
自抓主要的环节:孤立韩德勤。
工作是千头万绪,都要他参加。 中共苏北(后改称苏中)区党委成立,陈毅兼书记,陈丕显任副书记。
苏北指挥部派出干部、民运队和服务团,协同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指挥部 和区党委派了泰县、如皋、靖江、泰兴等 5 县的县长,积极筹建苏北临时行
政委员会。成立苏北军政干校。出版石印的《抗敌报》(苏北版),建立税 卡。扩大新兵。部队清剿何克谦匪部的散兵游勇。群众工作活跃,农、工、
青、妇等抗日组织纷纷成立。黄桥成立军民联合办事处,陈同生兼主任。由 各县县长布告,明令实行减祖减息
最重要的还是抗日。新四军到黄桥不久,就侦察和布置打日军据点。陈 毅在 7 月 14 日给中央的电报中就说:“东进黄桥应求得抗日战斗的大小胜
利。”果然,新四军连续攻克残害人民很凶恶的孤山、西来镇两个日、伪军 据点。接着又粉碎了日、伪军两次报复“扫荡”。长期眼看韩军“见鬼子就
逃,见百姓就抄”的群众,奔走相告:“新四军过江来为的是打鬼子!”民 心更加振奋。
韩德勤急忙下令,秘密地调北部的主力部队南下,准备打新四军。 陈毅这时却常到著名士绅朱履先家去下棋。为什么?他要把苏北的广大
中间势力争取到新四军一边来。 他深知,韩德勤虽然反动,毕竟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省主席;新四
军为了抗日,他来进攻,就不得不歼逐其主力,也就不能不预先考虑到全国 的影响。苏北的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是国民党的主要社会基础——江浙财团
的一部分;在自卫反击决战歼韩的时刻,苏北地方上有发言地位的、与重庆 要人关系密切的人物替谁说话,使谁孤立,关系重大!而拥有武装的中间势
力能否严守中立或有助于我,不中途变卦背后插刀,更是胜负存亡之所系! 对于中间武装,除了新四军直接联络争取外,事先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使
他们对于不执行蒋介石、顾祝同、韩德勤的反动命令感到理直气壮,也很重 要。
陈毅一到黄桥,当晚就邀集民众绅商千余人在黄桥中学举行军民联欢大 会。陈毅在大会上说明新四军的抗日战绩和团结抗日的宗旨。陈毅满腔热血,
肝胆照人,高屋建瓴,口若悬河,使许多对共产党不甚了解的人为之动容。 陈毅立足黄桥,与苏北绅商学各界广泛结交。当过江苏省省长的海安韩
国钧,在孙中山时期当过中将师团长的黄桥朱履先等人,都是在江苏、在国 内有影响威望的人物。陈毅和他们书信往来,诗联酬答,棋酒谈心,不断地
宣传共产党、毛泽东主席有关统一战线和持久战的主张,使他们感到共产党 真心团结抗战,八路军、新四军英勇善战,从而增强了抗战胜利信心,愿意
为苏北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而奔走呼吁。朱履先对陈毅说:“自从你们来了,
我才真正看到了中国的前途,看到了光明!”①
即使对韩德勤本人,陈毅也采取“合作未到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合作”
① 黄逸峰 1981 年 3 月谈话。
(陈毅给谈判代表朱克靖信中语)的态度。陈毅、粟裕亲自接待省韩派来的 代表,并在两李方面代表的参加下,划定了双方部队驻止的地域。
陈毅深知,省韩同意临时划定防区,只是韩军主力南调未及到位担心新 四军北进的缓兵之计。新四军向韩方提出的承认苏北沿江地区归新四军负责
抗敌,承认中共委派的县长,撤销在苏北限制“异军”的办法,召开军民代 表会议等等要求,每一条都在削弱韩德勤独霸苏北、反共害民之权,他决不
会让步接受。中共正在进行的建立行政委员会,减租减息,更不是韩德勤所 能容忍。韩德勤是一定要来进攻的。粟裕运用其军事学识和多方面的情报数 据,于 8 月
15 日报告中共中央和叶、项、胡,判断韩军有在半月内向新四军 进攻的可能。陈、粟“决以全力对付”,并盼刘少奇派部队增援。陈毅报毛、
朱的电报阐述更为清楚。陈毅此时所考虑的战法和刘少奇的战法一脉相承。
“这些条件均是韩不能够承认的,必致向我进攻,乘其进攻而一举解决苏北 问题。”陈毅还看到:“因我对两李中立摆法及省韩危殆,各保安旅团及中
间地方势力均纷纷来代表联络,因此可开展统一战线,取得各方联合反韩, 使我乘机囊括苏北而避免武力独吞,可对全国合作无大妨碍。”这一点也是
陈毅在苏北问题上始终如一的指导思想,即夺取军政双胜不仅在于造成歼韩 的政治理由,还要和中间势力长期合作,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新四军为主于
建立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才是有广泛社会 基础的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对于兵力的调动与布置,陈毅向中共中央和刘
少奇建议八路军和新四军五支队迅速推进到运河以东。陈毅又表示:“另一 方面,我们亦积极准备单独解决决战任务。”
在军政双胜和独立决战这两方面陈毅的考虑又进了一步。 果然,韩德勤于 8 月 23 日在东台鲁苏战区副总部召集高级军事会议,历
时 3 日,决定动员 20 余个团,举行大规模的摩擦战争。同时,开始了粮食封 锁,不准海安、泰州一线以北大米产区的粮食南运,使黄桥地区新四军更增
困难。
中共中央、中原局和苏北指挥部都认为这是一举解决苏北问题之良机。 刘少奇电陈毅“现决以 9 个团参加(各团战斗力均比江苏任何一个部队要强
些)由苏北全部南下配合你们解决韩之主力。”陈毅因而决心在韩军大举进 攻时,指挥所部节节退守,延长防御战斗时间,公布韩的罪状,再配合增援
部队共同歼灭韩军主力。
但是在作战过程中,发生了两个重要情况: 一是韩军不多。原定韩军之右翼是两李和陈泰运的部队,“接受命令而
未执行”;韩军主力部队到得也不整齐。总兵力不过 7 个团。 二是增援暂不能来。9 月 4 日,中共中央电令八路军停止南进。日寇对
淮南路东大举“扫荡”,已向平桥急进的五支队两个团也停止前进,调回淮 南抗敌。
据粟裕、叶飞等回忆,当时认为韩军兵力不多,完全有把握将其歼灭。 争论只在于“退却终点”应在何处。
9 月 5 日,保一旅侵占营溪,一一七师打到古溪北面,开始猛攻,炮弹 在古溪镇上到处爆炸。
陈毅要求撤出古溪,再退 10 里,以诱敌深入,便于迂回包围。但各纵司 令员和粟裕都主张不必再退,即行出击,认为有把握歼灭当面韩军。陈毅勉 强同意。9
月 6 日凌晨,一纵按预订计划出击营溪,击溃保一旅两个团,俘
虏数百人(因保一旅是可争取的中间势力,人枪旋即发还)。接着,二、三 纵从正面出击,一纵自营溪迂回企图围歼一一七师及独立六旅等韩军主力。
但韩军此次进攻,因兵力不厚,具有“侦察性质”,见新四军势盛,即以一 部兵力以强大火力掩护,主力迅速缩回曲塘、海安,新四军俘获不多。少退 了 10
里,诱敌不深,迂回未成。这个教训在嗣后的黄桥决战中却发挥了良好 作用。
在营溪、古溪战斗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形势对陈毅是比较严峻的,韩 德勤终于发现新四军力量相当强大,不集中尽可能大的军力不能取胜。于是
他缩据水网地区暂不出击,实行“堡垒推进”方针,并厉行粮食封锁,企图 造成新四军供应困难,与民争食,并逐步压缩新四军于狭小地区,勾引日军
合击。日、顽勾结或默契的趋向己在韩军进攻黄桥、日军同时“扫荡”路东 的事实中窥见端倪(刘少奇电报中指出)。所以新四军若不能迅速打破封锁
和堡垒,处境会日益恶化。
然而陈毅看到:粮食封锁在给新四军造成物质困难的同时却在政治上造 成有利条件。保九旅在姜埝一带查封粮运,没收敲榨,甚于上匪。韩军军官
们更搜刮粮食,私运日伪据点资敌发财。而南线的绅商民众,身受粮食缺乏 物价暴涨之苦,对韩甚为不满。
陈毅与指挥部定下了文武两手。
“文”的是以反对粮食封锁为中心制造舆论。陈毅向各方中间势力写信, 说明韩军进攻与封锁的真相。当时,粮食封锁“饿了老百姓,肥了韩德勤,
难了新四军,帮了日本兵”之说,口口相传。工、农、绅、商、学各界奔走 呼吁,李明扬、韩国钧都答应帮助调停。韩国钩回信陈毅说:“征引及宋、
明不亡于外寇,而亡于内部,痛心之言,闻之泪下!粮食问题,各地亦在恐 慌之列此事诚须妥筹也。”在陈毅等人的邀请之下,各县的著名人士纷
纷来到黄桥。他们对韩德勤的内战政策和苛捐重税深表不满,对粮食禁运强 烈反对,对保九旅的强抢重罚尤为切齿。
两李及陈泰运亦从内线探知,省韩令保九旅驻姜埝,也在于隔断曲塘陈 泰运和泰州两李之联系,并和泰州西北的保三旅一起从东、西两面监视两李。
两李和陈泰运都视保九旅为“肉中刺”①。
陈毅掌握了绅商民众和中间武装的意向,及决心用“武”的一手攻克姜 埝,解决保九旅,打开粮源。
姜埝工事强固,有碉堡 36 座,有土城大河、电网地雷阵。9 月 12 日新 四军彻夜攻击,多方设法,终于在天明之前用自行车内胎裹马刀柄斩开电网,
“勇敢队”冲入姜埝占领一部阵地。 13 日晚发起总攻。王必成、陶勇指挥 灵活,部队直插保九旅旅部,然后向外打,1000 多顽军就歼,姜埝解放,粮
食封锁突破。新四军的枪械弹药粮秣被服得到补充,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 姜埝战斗后,陈毅发电报告中共中央:蒋介石“再三严令韩坚决打到底”
并分别电令两李及税警团应与韩合作。韩德勤亲自到宝应县曹甸镇去动员八 十九军军长李守维,要他不要象上次营溪、古溪战斗那样舍不得本钱,要拿
出两个师来决战并亲自指挥。陈毅、粟裕估计,这一次省韩除留一二个旅在 北线守备外,将倾巢出犯。若能歼灭,搬掉拦路石,打开苏北抗战局面的问
题就基本上解决然而全国的大局使陈毅的任务更加复杂艰难。
① 黄逸峰 1981 年 3 月谈话。
当时,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遭到失败,在全国的其他地方 对共产党暂作缓和。对新四军 3 路进攻也有变化:因陈、粟主力撤到了江北,
苏南顽军对新四军的攻势相对减弱;在淮南则是新四军有意缓和;只有苏北 韩德勤是当时唯一奉密令要坚决打到底的,就全局来说有必要维护这种全国
性的暂时缓和。在这样的形势下要通过决战来歼逐韩军,对陈、粟来说就有
3 个很高的要求: 一是必须准备在八路军及四、五支队无法及时增援时,在战役上完全依
靠自身的力量来进行决战,9 月毛、朱、王有电报:“在苏北防御战条件及 地理远隔条件下,八路军、新四军只能作战略配合,不可能希望他们作战役
配合。两军各部均应准备独立作战。各部均不向韩进攻,而于韩向我进攻时 各个击破之。”这指示和陈毅一贯来“以独立作战为原则”是一致的。问题
尖锐地集中在独立作战的目标是“击破”还是“歼灭”?陈毅当然求歼灭, 仅仅击破,韩军仍会卷土重来。但是以 7000 余人一战求歼韩军主力一二万
人,谈何容易!中共中央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刘少奇一直殷切希望能在八 路军和四、五支队的战略和战役的配合下“解决”韩军主力;但刘少奇后来
权衡了全局的影响和远道增援的困难,乃向陈、粟提出:“目前你们的作战 方针还应是独立打破重围,求得以速决为原则。在胜利后即以比较谦虚
的态度言和,冲突可暂时停止。”显然,中共中央与刘少奇的考虑是:能够 增援和配合,则应“解决”即歼灭韩军主力,一举基本上解决苏北问题;在
不能有效地增援和配合的情况下要独立作战,则大体上只能击破或打破重 围,然后言和暂停冲突。独立作战和歼韩主力是不可得兼的。然而陈毅却想
独立歼韩。陈毅只希望八路军作战略配合。他在报中共中央的电报中说:“积 极向兴化盐城推进即可援助我们”。陈毅所部则“作充分准备,吸引省韩南
下,选择适当时间和地点上以大力歼灭之。我们自己是有把握的。”这是在 军事上给自己提出的很高的要求。
二是因此而必须确实保证中间势力武装严守中立,不会中途变卦背后插 刀,新四军才能最大程度地集中仅有的 7000 余兵力专力对韩。营溪战斗打了
保一旅后新四军迅速送还人枪,在中间武装中影响很好,各保安旅、团均有 人来联络。但是攻克姜埝后,新四军又和两李及陈泰运紧相比邻,易生摩擦;
加上攻坚得手,新四军战斗力之强不免增加中间武装的疑忌,在韩军大举进 攻而新四军全力相搏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两李等是否会趁火打劫突然袭击,致
使新四军不支溃败,是十分严重的问题。这还将成为陈毅的统战工作是否正 确的验证。绝对需要使两李等部始终严守中立。这是在政治上也是在军事上
给自己提出的又一很高的要求。
三是必须使苏北的绅学各界在战争责任问题上帮新四军说话,谴责韩德 勤。这样才能减少国民党顽固派搞反共分裂的借口至最低限度。新四军打破
封锁虽然符合绅民的愿望,但攻克姜埝形式上总是主动攻击,有些中间人士 总觉得在桌面上说不响。要使中间势力敢于公开地联名或以个人名义向全国
以及国民党最高当局为新四军说话,使作战时新四军在政治上军事上更有 利,使战后共产党更能领导苏北抗战,这是陈毅向自己提出的第三个很高的 要求。
陈毅与朱克靖、黄逸峰、季方、钟期光、管文蔚、惠浴宇、陈同生、叶 胥朝、季恺等都充分发挥了联络、宣传、组织的作用。周围 8 县的代表人物
更多地来到黄桥,会商结果,联名给苏北各军事长官、全国政界著名人士并
蒋介石发了 3 道电函。
这 3 道函电,都是韩国钧领衔,由黄逸峰、胡显伯、黄辟尘、朱履先、 季方等 15 人或 28 人签署。第三个电函末尾有“或派要员莅办,挽救危局。”
意思明显:韩德勤不行,请另换“要员”吧。陈毅报告中共中央:他已和李 明扬约定,在大战爆发时由李明扬致电蒋介石,“指斥韩顽处置失当要求重
庆撤去韩另委贤能”。
大家商定,由全国战地党政委员会中将设计委员黄逸峰等出面,在姜埝 召开军民代表会议。韩国钧、李明扬、陈泰运都将派代表参加。
韩德勤也在紧张准备。他召开旅以上军官参加的军事会议。并要两李、 陈泰运都派要员参加。会上进一步明确“先南后北”方针。两位亲信的中将:
李守维和独六旅旅长翁达表现坚决,决心一星期把陈毅赶落长江,然后挥师 北上解决黄克诚。为了威吓和驱策南线各部队以真面目进攻黄桥,韩德勤将
不听调度、可能投共的原共产党叛徒保二旅旅长张翼执行枪决。此次进攻黄 桥的韩军主力有 4 至 5 个旅及炮兵部队,加上各保安旅以及两李、陈泰运的 部队共
26 个团 3 万余人,要把孤悬江北的陈毅所部“一鼓而荡平之”。 韩德勤自诩精于谋略,他还向亲信布置了两条密计。一是组织若干部队
佯攻姜埝,诱新四军分重兵在姜埝守备,韩军主力却从海安、曲塘出击,直 取黄桥。此计实现,确能使陈毅手足无措。二是要求陈毅退出姜埝作为和平
的先决条件。他明知姜埝富庶,新四军流血打下急需依靠它解决给养与寒衣, 决不肯让。新四军推托不让,他便有了进攻的借口,中间势力也会觉得他并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