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六韬

_2 佚名(古代)
三、臣僚中有结党营私,排挤贤智,蒙蔽君主视听的,就会损害君主的权势;
四、士人中有心志高傲,标榜节操,气焰嚣张,在外又结交诸侯,不尊重君主的,就会损害君主的威严;
五、臣僚中有轻视爵位,藐视上级,耻于为君主冒险犯难的,就会打击功臣的积极性;
六、强宗大族争相掠夺,欺压贫弱的,就会损害民众的生业。
所谓七害是:
一、没有智略权谋,为了获得重赏高官,而恃勇强横,轻率赴战,企求侥幸之功的,君主切勿让这种人担任将帅;
二、徒有虚名而无实才,言语不一,掩人之善,扬人之恶,到处钻营取巧的,君主必须慎重,切勿同这种人共谋大事;
三、外表朴实,穿着粗劣,自称无为,实是沽名,自称无欲,实是图利。这是虚伪之人,君主切勿同他亲近;
四、冠带奇特,衣着华丽,博闻善辩,高谈空论,以此为自己装点门面,身居偏僻简陋之处,专门诽谤时俗,这是奸诈之人,君主切匆宠用;
五、谗言谄媚,不择手段,以求官爵;鲁莽轻率不惜性命,以贪图俸禄。不顾大局,见利妄动,高谈阔论取悦君主,这种人君主切勿任用;
六、从事雕文刻镂,技巧华饰一类奢侈工艺,因而妨害农业生产的,君主必须加以禁止;
七、用骗人的方术,奇特的技艺,巫蛊左道,符咒妖言,迷惑欺骗善良民众的,君主必须加以制止。
“所以民众不尽力从事耕作,就不是好民众,士人不忠诚守信,就不是好士人;大臣不敢直言进谏,就不是好大臣;官吏不公平廉洁爱护民众,就不是好官吏;宰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各种矛盾,处理各项问题,确保君主地位稳固,整饬纲纪,核查名实,严明赏罚,使民众安届乐业,就不是好宰相。做君主的方如发同龙头,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深刻观察问题,审慎听取意见,表现庄严肃穆,隐藏内心真情。使人感觉象天那样高而不可穷极,象渊那样深而不可测量。因此,君主当怒而不怒,奸臣就会兴风作浪;当杀而不杀,大乱就会随之发生;当兴兵讨伐而不讨伐,敌国就会强大起来。”
文王说:“说得对啊!”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
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
太公曰:“夫六贼者:
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俱乐者,伤王之德;
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①,犯历法禁②,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
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
四曰,士有抗志高节③,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
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
六曰,强宗侵夺,陵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
七害者:
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④,王者慎勿使为将;
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⑤,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
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
四曰,奇其冠带⑥,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
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
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
七曰,伪方异伎⑦,巫蛊左道⑧,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⑨,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夫王者之道如龙首⑩,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
文王曰:“善哉!”
【注释】
①任气:负气,任性,意气用事。游侠,指古代爱好交游,勇于急人之难的侠士。这些人虽然轻生重义,但往往也无视法律,以武犯禁。
②犯历法禁:触犯违反法令。
③抗志高节:高傲心志,标榜节操。
④侥幸于外:外,战场。企望在军事行动上侥幸取胜。
⑤出入异言:言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⑥冠带:穿着打扮。
⑦伪方异伎:用以骗人没有实效的方术。方,指方士。伎,同“技”,指医卜星相与养生炼丹之类的技术。
⑧巫蛊:使用巫术加害他人。蛊(gǔ),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用来害人,人不能知。左道,歪门邪道。
⑨万乘之主:拥有一万辆战车的君主,意指大国君主,乘 shèng,车一辆为一乘。
⑩王者之道如龙首:龙首,龙头。全句意为作君主的,要像龙头一样,高居圩九天之上,隐约于云雾之中,使人可仰而不可即,可望而不可测。
【例证】
开皇八年(588年)十月,隋为统一中国,兵分八路南下攻陈。次年正月,隋军攻入陈都城建康(今南京),陈灭亡。陈之所以如此迅速地被隋消灭,与陈后主陈叔宝不能“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有着很大的关系。
陈叔宝自幼生长深宫,在锦绣荣华中长大,全不知稼穑艰难,民生疾苦,只知道纵情享乐,寄意诗酒,沉溺女色。自己懒得上朝听政,政事全都委任给原当太子时的旧臣孔范、施文庆等一批华而不实的人处理。这些人趁机结党营私,卖官鬻爵,对百姓横征暴敛,榨取钱财,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当隋积极准备南下时,陈叔宝却在大兴土木,修筑殿阁佛寺。大臣章华上书劝谏:“陛下即位,于今五年,不思先帝之艰难,不知天命之可畏。溺于嬖宠,惑于酒色。..老臣宿将,弃之草莽,谄佞谗邪,升之朝廷。令疆场日蹙,隋军压境,陛下如不改弦易张,臣见糜鹿复游于姑苏矣!”陈叔宝恼羞成怒,当即把他处死。当隋军发起进攻后,沿江陈军相继急报朝廷,均被施文庆等人扣住不报,孔范更是对陈叔宝说:“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邪!边将欲作功劳,妄言事急。”陈叔宝听,“笑以为然,故不深备,奏伎、纵酒、赋诗不辍。”
陈叔宝不辨贤庸,滥给军职,致使优秀的将领无用武之地。施文庆、孔范均为文弱书生,对军事一窃不通,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取悦于陈叔宝,竟然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得到军事要职。孔范恬不知耻地说,在外带兵将领都是起自行伍,不过匹夫之勇,本人却是深谋远虑,他们怎能比得上呢?而将领们稍有过失,便夺其兵权。陈叔宝对起自行伍的将帅心存疑虑,总怕他们起兵谋反,因此常无故削夺他们的职务。
陈叔宝这种重小人轻贤将的做法引起了众多将领的不满,他们与陈叔宝貌合神离,在战场上不是消极应付,就是临阵叛逃。如任忠本是陈朝一位不可多得的战将,但却得不到重用。直到建康危在旦夕时陈叔宝才想起再次倚重他,但任忠再也不愿继续为他卖命而投降了隋军,并引导隋军进入建康捉拿陈叔宝。陈叔宝亲奸佞,疏贤将,最终自食恶果,丢掉了大好河山,自己也成了阶下之囚。
举贤第十
【提示】
本篇首先阐明了‘举贤而不获其功”导致“世乱愈甚,以致危亡”的原因在于:“举贤而不能用”,有举贤之名,无用、贤之实。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是用世俗之誉为标准取人,因此难以得到真正的人才。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但却不能收到实效,社会越来越动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太公答道:“选拔出贤能而不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
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
太公答说:“寻致这一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贤人了。”
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太公说:“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之徒,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被进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排斥。这样邪恶之人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越来越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文王问道:“应该怎样举贤呢?”
太公答道:“将相分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实绩。选拔各类人才。考查其能力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同德才相称。这样就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①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②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③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注释】
①世俗:指一般平常、凡庸的人。
②党:党羽。
③比周:串通勾结,结党营私。
【例证】
曹操思才若渴,注意延揽各方面的人才。在他创业之初,就极力网罗当世贤才以为己用。他在得到有“王佐之才”之誉的荀彧后,高兴地称为“我之子房”,委以重任。荀彧又向他推荐荀攸、郭嘉两位很有谋略的人。曹操任荀攸为军师,让郭嘉参与机要。这三人成为曹操扫平群雄的智囊人物。曹操每打败一个强敌,占据一块地盘,都尽力把敌方及当地的有用之才搜罗到自己麾下。原刘表属下的才士王粲归降曹操后曾感慨地说,袁绍、刘表手下都有很多俊杰奇士,但都不为所用,但曹操却多方罗致人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对敌方的降将,曹操捐弃前嫌,加以重用,如张辽、徐晃、张郃等人,后来都成为曹操军中佐命立功的名将。再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文才出众,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曹操也既往不咎,让他掌管文书工作,后来曹操军中书檄多出自他的手中。
曹操选才用人的特点是“按名督实”,不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朝廷用人取士大抵以儒家品行要求为标准,往往不问真才实学,后世流成风习。曹操认为,国家丧乱之际,急需人才,如果过分拘泥于“世俗所誉”的品行,就会使“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奇才异士埋没民间,因此他多次颁布求贤令,命属下破除时俗,以才能为举贤的最高标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曹操既有举贤之名又有举贤之实;能够从善如流,真正发挥他们的才智,采纳有益的建议、即使意见没被采纳,也对提意见者予以鼓励。这样,就收到了“举贤而获其功”的效果。曹操广揽天下贤才以为己用,终于成就了辉煌的业绩。
赏罚第十一
【提示】
本篇首先阐明了赏罚的目的:“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而要达到这一国的,必须坚持赏贵信、罚贵必,也就是赏信罚必的原则。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奖赏是用来鼓励人的,惩罚是用来警诫人的,我想用奖赏一人来鼓励百人,惩罚一人以警诫大众,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道:“奖赏贵在守信,惩罚贵在必行。奖赏守信,惩罚必行,是人们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见的。即使是没有听到和看见,也都会因此而潜移默化了”。诚信能够畅行于天地之间,上通于神明,更何况是对人呢?”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①,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②矣。夫诚畅③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注释】
①劝:鼓励、劝勉的意思。
②阴化:暗中变化,潜移默化。
③畅:畅行无阻的意思。
【例证】
信赏必罚是执行和严明军纪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存劝”、“示惩”之效。春秋时期齐国将军司马穰苴斩庄贾的故事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著名例证。
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晋、燕两国从西南和北方进犯齐国,齐军连连败北,齐国上下震动。齐景公为扭转战局,召集满朝文式商讨对策。宰相晏婴认为司马穰苴文能服众、武能威敌,如让他担任将军,必能击败来犯之敌。齐景公于是任命司马穰苴为大将,带兵迎敌。穰苴受命后,没有立即出兵。他知道齐军素来散漫,纪律松弛,如果不先整肃军纪,很难取得胜利。
因此他向景公建议:“我出身低微,一下子就当了将军,恐怕有些将士会不服气。希望能派一位地位高贵的大臣当监军。”齐景公当即指令宠臣庄贾任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次日中午在军营会合。
第二天,齐国军队齐集军营,穰苴一面整顿队伍,一面立起标杆漏壶计算时间,等待庄贾到来。可是庄贾自恃是景王宠臣,骄横自大,全不把平民出身的穰苴放在眼里,竟然赴为他饯行的宴会去了。中午一到,穰苴便撤去漏表,检阅部队,部署任务,申明军纪,然后进行操练。直到天色日暮,醉熏熏的庄贾才姗姗来到军营。
按照军法,在军情紧急时,误期迟到的应当斩首。穰宜当即依照军法将庄贾斩首示众。景公闻讯,急派使者前来命令赦免庄贾。穰苴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驳回,并且以使者驾车在军营中横冲直撞违犯军纪为由,斩杀使者仆从,砍断使者车厢的木柱,杀死车左的挽马,以示军法严峻,不容违犯。这一举动,极大地震动了全军,给将士们以深刻教育。自此,齐军军纪得到整肃,做到了令行禁止。穰苴率领这支军纪严明的部队出动之后,很快收复了失地,获得了胜利。
兵道第十二
【提示】
本篇论述了用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要阐明了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凡兵之道,莫过于一”,就是用兵要集中兵力,集中指挥,行动一致。部队的行动如能达到“一”的要求,就能“独往独来”,达到“阶于道,几于神”的境界。二是“存”和“亡”、“乐”和“殃”虽然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互相转化。因此,应存时虑亡,乐时虑殃,灵活用兵,促使形势向有利于己的方面转化。三是在两军相遇、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要取得胜利,必须示形动敌,欺骗敌人,声东击西。四是兵贵神速,击敌不意,即“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的原则是什么?”
太公回答道:“一般用兵的原则,没有比指挥上的高度统一更重要的了。指挥统一,军队就能独往独来,所向无敌。”黄帝说:‘统一指挥基本上符合用兵的规律,几乎可以达到神妙莫测的用兵境界。’运用统一指挥这一原则,关键在于把握时机;显示这一原则,关键在于利用态势;成功地利用这一原则,关键在于君主。所以古代圣王称战争为凶器,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它。现在商王只知道他的国家存在,而不知道他的国家已面临危亡;只知道纵情享乐,而不知道他已面临祸殃。国家能否长存,不在于眼下是否存在,而在于能否做到居安思危;君主能否享乐,不在于眼前是否享乐,而在于能否做到乐不忘忧。现在您已思虑到安危存亡的根本问题,至于其他枝节问题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武王问道:“两军相遇,敌人不能来进攻我,我也不能去攻打敌人。双方都设置坚固的守备,谁都不敢率先发起攻击,我想袭击他,又没有有利的条件,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要外表佯装混乱,而内部实际严整;外表伪装缺粮,而实际储备充足;实际战斗力强大,而装做战斗力衰弱。使军队或合或离,或聚或散,装作没有节制纪律以迷惑敌人。隐匿自己的计谋,保守自己的意图,加高巩固壁垒。埋伏精锐,隐蔽肃静,无形无声,使敌人无从知道我方的兵力部署。想要从西边发起攻击,则先从东边进行佯攻。”
武王问道:“如果敌人已经知道我军情况,了解了我方计谋,那该怎么办?”
太公答说:“作战取胜的方法,在于周密地察明敌情,抓住有利的战机,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给予迅猛的打击。”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①。一者能独往独来②。黄帝曰:‘一者阶于道③,几于神④。’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⑤。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
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注释】
①一:事权专一,指挥统一的意思。
②独往独来:自由行动,不受牵制。
③阶于道:阶,阶梯,指逐步通向。道,规律,道理。
④几于神:几,接近。神,神妙莫测。”
⑤钝:不锋利。引申为疲软、衰弱。
【例证】
“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是本篇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核心就在于料敌虚实,明察战机,并能紧紧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战机,“而速乘其机,复疾击其不意”。郑庄公在繻葛之战中取得胜利,就是正确运用这一原则的结果。
春秋初期,郑庄公凭借国力强盛,侵伐诸侯,不听王命。周桓王为保持王室独尊地位,于十三年(前707年)秋,亲率周、陈、蔡、卫联军伐郑,郑庄公率军迎战于繻葛(今河南长葛北)。联军以周军为中军,陈军为左军,蔡、卫军为右军,布成一个传统的“品”字形三军之阵。郑庄公则一反传统战法,以中军和左、右拒(左、右两个方阵)布成一个倒“品”字形的“鱼丽之阵”。
开战前,郑大夫子元首先观察分析了联军的阵势,发现其左、右军都很薄弱,尤其是左军,阵形混乱,人无斗志。于是他向庄公建议:先以我右拒攻敌左军,陈军必定败走,周王的中军也会受到震骇而发生混乱;再以我左拒攻敌右军,蔡军、卫军就会支持不住,效法陈军而败走;然后集中兵力进攻敌中军,就能获得全胜。庄公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向联军左军发动攻击,陈军一触即溃。失去左翼配合的右翼蔡、卫军,在郑军猛烈攻击下,也纷纷败退。周中军为左、右军溃兵所扰,阵势大乱,郑军乘势合兵而击,桓王中箭负伤,大败而归。
此战郑军的实力弱于联军,但因郑庄公和子元善于料敌察机,变换阵法,先弱后强,逐一攻击,各个击破,终于获得了胜利。
卷二武韬
发启第十三
【提示】
本篇论述了吊民伐罪、夺取天下的策略,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对内“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
二是正确认识战略形势,通过对天道、人道以及“心”、“意”、“情”等各个方面的观察,把握战略时机是否成熟。在时机不成熟时“不可先倡”,“不可先谋”。
三是强调“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就可以“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
四是要夺取天下,必须收揽民心,与民同利。
五是隐蔽自己的战略企图,“大智不智,大谋不谋”;“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圣人将动,必有愚色”等等。
六是指出商亡国之兆已现,在这种情况下“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就可以夺取天下。
【译文】
周文王在丰邑召见太公,对他说:“唉!商纣王暴虐到了极点,任意杀戮无辜之人,请您辅助我拯救天下民众,您看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君主应修养德性,礼贤下士,施恩惠于民众,以观察天道的吉凶。当天道还没有灾害征兆时,不可先倡导征讨。当人道没有出现祸乱时,不可先谋划兴师。必须看到既出现了天灾,又发生了人祸,才可以谋划兴师征伐;既看到他的公开言行,又了解他的秘密活动,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既看到他的外在表现,又了解他的内心情况,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意图;既看到他疏远什么人,又了解他亲近什么人,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情感。实行吊民伐罪之道,政治理想就可以实现;遵循正确的路线,统一天下的目的就可以达到;建立适当的制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确立强大的优势地位,就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全胜而不经过战斗,以大军临敌而没有伤亡,真可谓是用兵如神了。微妙啊!微妙啊!
“能与人同疾苦而相互救援,同情感而相互保全,同憎恶而相互帮助,同爱好而有共同追求。这样。就是没有军队也能取胜,没有冲车机弩也能进攻,没有沟垒也能防守。真正的智慧不显现出智慧,真正的谋略不显现出谋略,真正的勇敢不显现出勇敢;真正的利益不显现出利益。为天下人谋利益的,天下人都欢迎他;使天下人都受害的,天下人都反对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夺取天下,就象猎逐野兽一样,天下所有人都有分享兽肉的欲望;也象同坐一条船渡河一样,渡河成功,大家都达到了目的;失败了,大家都遭受灾难。这样做,天下人就都欢迎他,而不会反对他了:不从民众那里掠取利益,却能够从民众那里得到利益;不从别国那里掠夺利益,却能够从别国那里获得利益;不掠夺天下利益,却能够从天下获取利益。不掠取民众利益,民众拥护他,这是民众给予他利益;不掠取别国利益,别国归附他,这是别国给予他利益;不掠夺天下利益,天下拥护他,这是天下给予他利益。所以,这种方法使人看不见,这种事情使人听不到,这种胜利使人不可知。真是微妙啊!、微妙啊!
“鸷鸟将要发起袭击时,必先收翼低飞;猛兽将要搏斗时,必先贴耳伏地;圣贤将要行动时,必先向人表示自己的愚蠢迟钝。现在的商朝,谣言四起,社会动乱不已,而纣王依然荒淫无度,这是国家覆亡的征兆,我观察他们的田地里,野草盖过了禾苗;我观察他们的大臣,奸邪之徒超过了忠直之士;我观察他们的官吏,暴虐残酷,违法乱纪。面对这种局面,他们朝廷上下依然执迷不悟。这是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旭日当空则天下万物都能沐浴阳光,正义所至则天下万物都能得到利益,大军兴起则天下万物都会欣然归附。伟大啊!圣人的德化,独到的见地,无人能及,这才是最大的欢乐啊!”
【原文】
文王在丰①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②助予忧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③,惠民以观天道④。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⑤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人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⑥,大兵无创⑦,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⑧之;害天下者,天下闭⑨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鸷鸟⑩将南,卑飞⑾敛翼;猛兽将搏,弭耳⑿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⒀。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⒁,好色无极⒂,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⒃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⒄发而万物皆照,大义⒅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注释】
①丰:古都邑名,文王曾都于此,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河西岸。
②公尚:指太公。
③下贤:尊崇礼遇贤能之士。
④天道:自然规律,此处指天命。
⑤人道:此处指人事好坏。
⑥全胜不斗:意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全胜。
⑦大兵无刨:全军临敌而不受损伤。
⑧启:打开,开启。此处可理解为敞开胸怀,竭诚欢迎的意思。
⑨闭:关闭,封闭。此处可理解为拒绝、反对的意思。
⑩鸷鸟:鹰、雕之类凶猛的飞禽。
⑾卑飞:低飞。
⑿弭耳:把翘起的耳朵平贴起来,以示温驯,欺骗对手。
⒀愚色:愚钝、笨拙的样子。
⒁纷纷渺渺:纷纷,纷杂混乱的佯子。渺渺,无穷无际,没有止境。
⒂无极:没有止境。
⒃草菅(jiān):野草。
⒄大明:阳光。
⒅大义:光明正大的义举。
【例证】
“全胜不斗”,同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一样,本义是以实力为后盾。不通过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屈尿。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的部将武臣传檄而定千里,就是古代战争史上“全胜不斗”的典型事例。
陈胜起义军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后,派武臣等领兵三千人,北上攻占原赵国土地。武臣率军北上攻城杀吏,接连攻下十多座城池,队伍迅速壮大到数万人。众人推举武臣为武信君,并贴出告示,招降其他郡县。但有些城池据城固守,拒绝投降。范阳县(今河北宝兴西南固城镇)令徐公缮甲厉兵,准备拚死抵抗。
这时,范阳人蒯通来到武臣营中,向武臣献计:“将军作战,必待战胜而后略地,攻破然后入城,并非上策,今我有一计,可不攻而得城,不战而得地,只用一纸檄文,便足以略定千里。”武臣听说有如此妙计,自是求之不得,要求蒯通坦言相告。蒯通说:“如今范阳令闻将军将要攻城,正在秣马厉兵,准备据城抵御。县令本是一个胆小怕死、贪恋禄位的小人,城中士兵也不多,他之所以不肯投降,是因为将军在攻下前面十余座城池时,见吏便杀,见兵就诛。既然降也是死,守也是死,不如拚死抵抗,或许能侥幸得免。范阳城中的百姓,恨透了平时无恶不作的县令,但因为害怕将军屠城,也会死守城池,与将军血战到底。因此为将军着想,不如下令赦免范阳县令,并赐给他侯位,他自然会兴高采烈,开城投降,全城便可唾手而得。然后将军命令范阳令到燕赵地区游说劝降,这些地区的官民必会争先恐后前来投降。这样将军便可不攻而取城,不战而服人,这就是所谓的传檄而定千里之计。如果将军依旧采取攻取前十座城池那样的做法,那么不但范阳,还有其他地方也都会变成金城汤池,将军即使能够攻取,恐怕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武臣一听有理,立即依计而行。范阳县令立即开城迎接武臣的大军。
武臣让他去招降其余地区,沿途诸城望风而降。不到十天时间、就平定了三十余城。
文启第十四
【提示】
本篇阐明了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行,莫知其移”。只要顺乎自然,合乎民心,就可以长治久安。其次对民众要实行教化,进行“群曲化直”的工作。为此要注意,正人先正己,“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强调因势利导,通过教化使人心昆顺,“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同时应倚省刑罚。这样,“民化而从政”、“无为而成事”,就会出现“各乐其所,人爱其上”的局面。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圣人治理天下应遵循什么原则?”太公答道:“无需忧虑什么,也无需制止什么,天下万物就能各得其所;不去制止什么,也不去忧虑什么,天下万物就会繁荣滋长。政令的推行,要使民众在不知不党中受到感化,就象时间在不知不党中自然推移那样。圣人遵循这一原则,则天下万物就会被潜移默化,周而复始,永无穷尽。这种从容悠闲无为而治的政治,君主必须反复探求。既已探求到了,就不可不藏于心中;既已藏于心中,就不可不贯彻执行;既已贯彻执行,就不必将其中的奥秘明告世人。天地不宣告自己的规律,而万物自会按其规律生长;圣人不炫耀自己的英明,而自能成就辉煌的功业。
“古代圣人把人们聚集起来组成家庭,把许多家庭聚集起来组成国家,把许多国家聚集起来组成天下。分封贤人为各国诸侯,把这一切叫做治理国家的纲纪。宣传弘扬教化,顺应民俗民情,移风易俗,把邪僻转化为正直,各国的习俗虽然不同,但能使民众安居乐业,人人尊敬爱戴君主,这就叫做天下大定。唉!圣人致力于清静无为,贤君致力于端正身心,愚昧的君主不能端正身心,所以会与民众抗争。君主政令烦多,就会导致刑罚繁苛,刑罚繁苛就会造成民众忧俱;民众忧惧,就会流散逃亡。上下不安生业,社会长期动乱不休,这就叫做政治大失。天下人心的向背如同流水,阻塞它就停止,开放它就流动,安静它就清彻。唉!真是神妙啊!只有圣人才能看到它的萌芽,并进而推断出它的结果。”
文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静呢?”
太公答道:“天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民众有经常从事的生业。君主能同民众共安生业,天下就会安静。所以说最好的政治是顺应民心进行治理,其次是宣扬政教以感化民众。民众被感化就会服从政令。所以,天道无为而能生长万物,民众无需施舍就能丰衣足食、这就是圣人的德治。”
文王说:“您的话深合我意,我将朝思夕念,时刻不忘,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
太公曰:“何忧何啬①,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②,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之游之③,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名彰。“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④化直,变于形容⑤。万国不通⑥,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⑦。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文王曰:“静之奈何?”
太公曰:“天有常形⑧,民有常生⑨。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
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⑩。”
【注释】
①何忧何啬:既不忧虑什么,也不制止什么,一切听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意思,啬,阻塞、制止。
②遒(qiú):强劲、坚固,此处指繁荣滋长。
③优之游之:从容不迫、悠闲自得的样子。
④曲:不公正、邪僻。
⑤变于形容:移风易俗的意思。变,改变。形容,指旧的不好的习气。
⑥通:即“同”。
⑦大失:最大的失误。
⑧常形: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四时变化的经常性现象。
⑨常生:最基本的经常性的生计活动。
⑩常:常法,常则,也指基本原则。
【例证】
本篇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实行“无为而治”。汉初“文景之治”的出现,就是运用这一思想的结果。
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几乎耗尽了民众的脂膏,接着又是长达七年遍及中原大地的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田园遭践踏,庐舍被焚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经济残破,人口锐减,人民贫穷到了极点,封建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刘邦及其文臣武将,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对民众的疾苦,有着较深切的感受。他们作为农民军的领袖,转战南北,亲眼目睹了强大一时的秦王朝土崩瓦解的全过程,对秦朝灭亡有着极深的感触。因此,在汉朝建立后,调整统治政策,选取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曹参任齐相时,“其治要用黄老术”,“大称贤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汉朝相国,在全国提倡黄老之学。汉文帝、汉景帝等人,都笃信黄老之术,使汉初六十多年形成了在黄老思想指导下的黄老政治。其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节俭、省刑,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汉初两次下令免奴婢为庶人,使相当数量的奴婢获得自由。刘邦还下达了“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和“复故爵田宅”的诏令,增加了劳动力,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汉初赋税和徭役同秦朝比,减轻了许多。从高帝到文、景,田租、口赋、算赋逐年减轻,甚至有时全部免掉。汉初的徭役,规模小,又有节制,从不超期,从而给劳动人民提供了较充足的劳动时间,对社会的安定也起了重要作用。废除秦朝的严刑苛法,劝课农桑,文帝多次指出农为“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道民之路,在于务农”,因此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同时,文、景等皇帝以身作则,大力提倡节俭之风,认为“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
文伐第十五
【提示】
文伐,就是“以文事伐人,不用交兵接刃而伐之也”。即不用军事手段而用政治、外交手段打击敌人。本篇列举了十二种“文伐”之法,都是采用权谋诡诈手段,扩大敌人内部矛盾,分化、瓦解和削弱敌人,为从军事上消灭敌人创造条件。最后指出:“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文伐的方法该怎样?”
太公答道:“文伐的方法有十二种:
一是,依照敌人的喜好,顺从他随志愿。这样,他就会滋长骄傲情绪,而肯定去做邪恶的事情。如果我再因势利导,就必定能把他除掉;
二是,亲近拉拢敌君的近臣,以分化敌国的力量。敌国近臣如怀有二心,必然降低忠诚程度。敌国朝中没有忠臣,他的国家必定面临危亡;
三是,暗中贿赂收买敌君大臣,和他建立深厚交情。这些人身居国内而心向外国,敌国就必将发生祸害;
四是,助长敌国君主的放纵享乐,扩大他的荒淫欲望,用大量珠宝贿赂他,赠送美女讨好他。言辞卑下,曲意听从,顺从他的命令,迎合他的心意。这样,他就忘记与我斗争,而放肆地发展自己的邪恶行为了;
五是,故意尊敬敌国的忠臣,送给他微薄的礼物,与他出任使者前来交涉时,故意加以拖延,而对所交涉的问题不予答复,极力促使敌君改派使者,然后再诚心解决所交涉的问题,向他表示亲近以取得他的信任,从而使敌国君弥合与我国的关系。这样用不同的态度对待敌国的忠臣和奸佞,就能够离间敌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谋取敌国了;
六是,收买敌国君主的大臣,离间敌君在朝外的大臣,使其有才干的大臣里通外国,造成敌国内部自相混乱,这样敌国就很少有不灭亡的;
七是,要使敌国君主对我深信不疑,就必须赠送大量礼物加以贿赂,同时收买他左右亲近大臣,暗中给他们好处,使其君臣忽视生产,造成财粮匮乏,国库空虚;
八是,用贵重的财宝贿赂敌国君主,进而乘机与他同谋别国,所图谋的又对他有利。他得到利益后必然信任我们,这就密切了敌国与我的关系。关系越密切,敌国就必然会被我所利用。他自己有国而被外国利用,最终必遭惨败。
九是,用煊赫的名号尊崇他,不让他身临危难,给他以势倾天下的感觉,顺从他的意志以博取他的信任。使他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先夸耀他的功绩。再恭维他德比圣人,这样他必然会狂妄自大而荒废政事了。
十是,对敌君要假意卑微屈从,这样必然获得他的信任从而获得他的内情。秉承他的意志顺从他的要求,就象兄弟一般亲密。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就可以微妙地加以控制利用。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象得到神助似地轻而易举把它消灭。
十一是,用各种方法闭塞敌国君主的视听,凡是臣民没有不爱好富贵,厌恶死亡和灾祸的。暗中许诺尊贵的官位,秘密赠送大量财宝,来收买敌国的英雄豪杰。自己国内积蓄充实,但外表却装作贫乏。暗中收纳敌国的智谋之士。使他与自己图谋大计;秘密结交敌国勇士,借以提高我方士气。要尽量满足这些人取得富贵的欲望,并不断使之滋长蔓延。这样,敌国的豪杰、智士就转而成为我的党徒。这就叫闭塞敌国君主的视听。敌国君主虽然还拥有国家,但视听己被闭塞,还怎么能维持他的统治呢?
十二是,扶植敌国的奸臣,以迷乱其君主的心智;进献美女淫乐,以迷惑其君主的意志;送给良犬骏马,使其沉溺犬马声色以疲惫身体;经常报以有利的形势,以使他高枕无忧。然后观察有利的时机,而与天下人共谋夺取他的国家。
以上十二种方法正确运用之后,就可以采取军事行动了。这就是所谓上察天时,下观地利,等到各种有利的征兆都已显现时,就可以兴兵讨伐了。”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文伐①之法奈何?”
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节②:
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③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
二曰,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
三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④,国将生害;
四曰,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⑤。彼将不争,奸节乃定⑥;
五曰,严⑦其忠臣,而薄其赂。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为置代,遗以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
六曰,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⑧,敌国内侵,国鲜不亡;
七曰,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
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大败;
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⑨;
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及将至,若天丧之;
十一曰,塞之以道,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死与咎⑩,阴示大尊,而微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纳智士,使图其计。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
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
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注释】
①文伐:指用非军事手段打击敌人。
②节:项。
③奸:底本作“好”,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④身内情外:身处此方面内已向着对方。
⑤顺命而合:指顺从敌人的心意。
⑥奸节乃定:指邪恶行为一定会发展下去。
⑦严:尊敬。此处可理解为与他结好以从中行间的意思。
⑧相:辅助,帮助。
⑨国乃大偷:国事懈怠以致废弛。偷,苟且自安。
⑩咎(jiù):灾祸,祸患。
【例证】
“文伐”属于政治、外交斗争的范畴,它的目的在于分化、瓦解和削弱敌人,为最终用军事手段消灭敌人创造条件,奠定基础。越国灭亡吴国,就是综合运用“文伐”各种手段并最终消灭对手的最好例证。
春秋末期,位居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为了争夺霸权,自公元前510年开始,双方你来我往,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公元前494年,双方在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展开激战,越军惨败,只剩下五千人退守会稽山。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并进而包围了会稽山。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大夫范蠡提出屈膝求全的建议,主张用卑辞厚礼向吴求降,如若不允,则由越王勾践亲自去吴国作人质。勾践采纳了这一计策,派文种去向吴王夫差求和,并用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要他从中斡旋,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为吴的附属国。伍子胥看出了越国的计谋,坚决主张彻底灭越。但夫差急于北上中原争夺霸权,认为越国既已投降,便名存实亡,不足为患,于是答应了越国的求和,率军回国。越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为安抚民心,勾践下诏罪己,并“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住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把国内事务分别抚付给诸大夫负责管理,便带着范蠡等人去吴周给夫差当奴仆。勾践在吴国忍辱含诟,表现得十分恭顺,终于骗取了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
勾践回国后,决心复国灭吴。他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在修明内政、整军经武、发展生产、选贤任能的同时,在对外政策上,奉行“结齐、亲楚、附晋、厚吴”的方针。不断给夫差送去优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对越国的戒备;给夫差送去美女西施、郑旦,使他沉溺女色,荒废政事;贿赂吴臣,争取他们的同情和帮助;离间吴国内部,挑起其大臣不和;破坏吴国经济,用高价收买吴国粮食,使其内部粮价高涨,造成供应困难;采集良材,选派巧匠送给夫差,促使其大兴土木,消耗人力、物力。
上述措施,收效显著,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争取了与国。越力量大为增强,发兵伐吴缺乏的只是时机了。
在越上下一心,励精图治,为复仇雪耻而磨刀霍霍时,吴国却日趋腐败。夫差因胜而骄,奢侈淫乐,穷兵黩武。公元前484年,夫差只留下老弱病残一万人留守都城姑苏,自率精兵三万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诸侯会盟。正当夫差在北方争夺盟主之位时,后院起火,勾践率兵乘虚直取姑苏。
夫差听说消息,奉军回救,但军心动摇,无力取胜,派人向越求和,勾践也因吴军主力仍在,允许和议,撤兵回国。公元前478年,吴国发生空前的饥荒,勾践认为灭吴的时机已经成熟,便率军出征,在笨泽击败吴军。吴军惨败,退守姑苏。越军将吴军包围在姑苏达三年之久,吴军势穷力竭,突围至姑苏台,旋即又被包围。夫差绝望自杀,吴国灭亡。越挟灭吴的余威波淮北上,与诸侯会盟,终于当上了春秋时期最后的一个霸主。
顺启第十六
【提示】
本篇首先阐明了君主应该具备大、信、仁、恩、权、事而不疑六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然后通过利与害、生与杀、彻与夯、安与危的比较、说明“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治理好天下呢?”
太公回答说:“器量盖过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盖过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爱盖过天下,然后才能怀柔天下;恩惠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保有天下;权势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天下;遇事果断毫不犹疑,就象天体运行那样不能改变,象四时更替那样不可变化一样;这六个条件都具备了,然后就可以治理天下。所以为天下人谋利益的,天下人就欢迎他;使天下人受祸害的,天下人就反对他;使天下人遭到杀戮的,天下人就仇视他的残暴;顺应天下人意愿的,天下人就归附他;造成天下人贫困的,天下人就憎恶他;使天下人安居乐业的,天下人就把他当作依靠;给天下人带来危难的,天下人就把他看成灾星。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占有这个治理天下的君主位置。”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
太公曰:“大盖天下①,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②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③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④之;彻⑤天下者,夫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
【注释】
①大盖天下:指器量包容天下。大,器量、度量。盖,包容,覆盖。
②约:约束、控制。
③怀:赢得,归服。
④贼:毁坏、杀害。
⑤彻:顺从,顺应。
⑥灾之:意为视之如灾星,避之唯恐不及。
【例证】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君主如果不能以大,信、仁、恩治理国家,最终必将失去天下。隋炀帝落了个国灭身亡的可悲下场,就是明证。
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自从公元604年杀父篡位时起,便开始了荼毒天下,残害人民的残暴统治。隋炀帝即位之后,即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二百万人,用了十个月才完工。紧接着又开始修建西苑,周围二百里,内置山海湖泊以及亭台楼榭殿阁宫观。隋炀帝“无日不治官室,两京及江都苑囿亭殿虽多,久而益厌”,于是选择风景幽美的地方,建置许多华丽的行别墅,从长安仁寿宫直至江都的江都宫,共置离宫四十余所。隋炀帝“靡有定居”,喜爱游乐,每次出游,不知浪费多少民脂民膏。为了便于自己游玩,他滥用民力;开凿运河,隋炀帝曾三次通过运河到江都巡游,随行的船只数千艘,首尾相望。绵延二百多里,沿路州县都必须供给大量精美食物,吃不完就大量倒掉。如公元605年从洛阳乘船游江南,大小船只五千余艘,仅挽船夫就用了八万多人。次年由陆路返回时,为了制作车辆和仪仗,用工达二十多万人。
隋炀帝还好大喜功,三次远征高丽。从公元610年起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准备工作。为此征调大批工匠,在山东赶造战船,工匠们被迫在水里不分昼夜地劳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者十之三、四,帆桅尚未竖起,海底已是累累白骨。隋炀帝还征发江难以南民工二百三十余万人,日夜不停地把黎阳仓、洛口仓的武器、粮食转运到河北涿郡,奔走在路上的民工,经常有几十万人。公元612年正月,炀帝动用一百一十三万军队,远征高丽。隋军先头部队三十余万在进攻平壤时,惨遭失败,退回辽东城的只剩下二千七百人。炀帝不甘心失败,接着又两次远征高丽,耗费人力物力难以估计。
隋炀帝的劳民,扰民,害民,虐民,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为建宫室,“丁夫多死,疲顿颠仆,推填坑坎”;为开河修渠,男丁不足,“始役妇人”;为远征高丽,造舟巡游,“役丁死者什三四”;赶运武器粮秣,往还在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青壮劳力服徭役而脱离生产,造成“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广大民众“煮土而食”,甚至某些地区出现了“人乃相食”的惨象。
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忍无可忍,被迫起而反抗。公元611年,山东农民王薄在今山东邹平南的长白山首举义旗,拉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各地民众群起响应,到公元613年底,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燃遍全国各地。面对不可收拾的危局,炀帝逃往江都:公元618年3月的一个晚上,部将发动政变,将炀帝活活勒死。临死前炀帝问:“我有负于百姓,但给你们荣禄却极厚,为何要谋反呢!今天之事谁是首谋?”一人厉声答道:“普天同怨,何止一人?”隋炀帝“害天下”、“杀天下”、“穷天下”、“危天下”,终于落了个“天下贼之”、“天下仇之”、“天下灾之”的可耻下场。
三疑第十七
【提示】
本篇论述了攻强、离亲、散众的策略: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具体说来,就是因之、慎谋、用财。因之,就是因势利导,对强敌“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助长敌人的气焰,这样,最终敌人就会“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慎谋就是慎用谋略,离间敌君亲信。用财就是舍得使用财物,收买敌国臣民。这样就能够达到攻强、离亲、散众的目的。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建功立业,但有三点疑虑:恐怕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进攻强敌,恐怕不能离间敌君的亲信,恐怕不能瓦解敌国的军队。您看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首先是因势利导,其次是慎用计谋,再次是使用钱财。进攻强敌,一定要怂恿他,使其恃强骄横;放任他,使其猖狂自大。敌人过于强横。必遭折挫;过于狂妄,必致失误。要进攻强大的敌人,必先助长它的强暴;要离间敌人的亲信,必先收买敌人的心腹;要瓦解敌人的军队,必先争取敌国的民心。
运用计谋,以周密最为重要。许诺给敌人一些好处,给予敌人一些利益,敌人内部必然发生争夺。要想离间敌国君臣,应根据他们的爱好,给予他所宠爱的佞臣一些好处,送给他们所想得到的东西,许给他们丰厚的利益,使他们疏远君主,让他们不能有所作为。他们因为得到我们给予的好处而非常高兴,就不会对我们的图谋产生疑虑了。
一般进攻强大敌人的方法是,首先蒙蔽敌国君主的耳目,然后再进攻他强大的军队,摧毁他庞大的国家,以解除民众的痛苦。而蒙蔽敌君耳目的方法是:用女色腐蚀他,用厚利引诱他,用美味娇养他,用淫乐迷乱他。
既已离间了他的亲信,还须使他疏远自己的民众。不要让他识破我们的计谋,引诱他进人我的圈套,而他还没有觉察我的意图,然后就可以成就大事了。
恩惠施于民众,不要吝惜财物。民众如同牛马,经常喂养他们,他们就会顺从和亲近自己。心灵可以产生智慧,智慧可以产生财富,财富可以养育民众,民众中可以涌现贤才。大批贤才涌现,就可以辅佐君主统治天下。”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予欲立功,有三疑:恐力不能攻强、离亲、散众①,为之奈何?”
太公曰:“因之②,慎谋。用财。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③,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设之以事,玩之以利,争心必起。欲离其亲,因其所爱;与其宠人,与之所欲,示之所利。因以疏之,无使得志。彼贪利甚喜,遗疑乃止。
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后攻其强,毁其大④,除民之害。淫之以色,啖之以利,养之以味,娱之以乐。
既离其亲,必使远民,勿使知谋,扶而纳之⑤,莫觉其意,然后可成。
惠施于民,必无爱财,民如牛马,数■食之,从而爱之。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
【注释】
①散众:指分化瓦解敌国的军队。
②因:顺应,利用。因之,意为因势利导。
③张:嚣张。此处比喻骄傲自满,忘乎所以。
④大:此处指庞大的国家机器。
⑤扶而纳之:指用各种手段引诱敌人人我之圈套。
【例证】
“攻强以强”,因势利导,对强敌“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助长敌人的气焰,这样,敌人就会“太强必折,太张必缺”。冒顿就是运用这一策略而灭亡强敌东胡的。
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有一个称为匈奴的少数民族,特别强悍,经常骚扰中原。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匈奴战败,势力衰弱,远徙北方。
秦朝末期,中原地区内乱,无暇顾及塞外,匈奴死灰复燃,又逐渐强大起来。当时匈奴单于名叫头曼,因偏爱后妻阏氏所生的儿子,想废掉太子冒顿。冒顿富有谋略胆识,在一次打猎途中,射杀父亲头曼,然后率众把后母和少弟以及不服从他的大臣统统杀光,自立为单于。
匈奴的东边与另一强盛的少数民族东胡为邻。东胡首领听说冒顿弑父自立,便派使者前来索要头曼的乘骑千里马。冒顿向群臣询问对策,群臣都认为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不能交出。冒顿摇摇头说:“我怎能为了一匹马而破坏与强邻的友谊呢?”于是将千里马交与来使带回。不久,东朝又派使者前来:“我们大王想要单于的阏氏为妾。”冒顿又询问群臣,大家义愤填膺:
“东胡无礼已极,竟敢要让大王的妻子给他当妾,请出兵消灭它!”冒顿还是摇摇头说:“我怎能为了一个女人而破坏与强邻的友谊呢?”于是将阏氏交与来使带回。东胡首领两次无理索求都轻易得手,认为冒顿胆怯,匈奴势弱,越发骄傲起来,不把匈奴放在眼里。东胡与匈奴之间,有一块方圆千里的土地无人居住。东胡又派人前来:“我们想独占这块土地。”冒顿依旧询问众臣,一些人因前例在先,认为冒顿这次还会答应,于是赞成交给东胡。
哪知冒顿闻言勃然大怒:“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能轻易送人!”立即将那些人同来使一起推出处死。然后集合兵马,突袭东胡。
东胡国王得到匈奴的良马美人之后,整日淫佚,认为冒顿畏惧东胡势力强大,不足为虑,因此毫不戒备。冒顿骤然率军来到,东胡措手不及,被冒顿轻而易举消灭。冒顿乘胜转兵西向,西征月氏,南并楼烦,侵掠燕代,全部收复了秦时被蒙恬所夺去的匈奴故地,并不时进一步南下中原,对刚建立的汉王朝构成了极大威胁。
卷三龙韬
王翼第十八
【提示】
本篇论述了军队统帅部的构成。首先阐明“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接着指出任命股肱羽翼的办法:“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授职,各取所长。”最后说明了股肱羽翼应有七十二人组成,包括腹心、谋士、天文、地利、兵法、通粮、奋威、伏旗鼓、股肢、通才、权士、耳目、爪牙、羽翼、游士、术士、方士、法算等各方面人才,分管作战、宣传、间谍、天文、通信、工程、医务、军需等方面的工作。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君主统率军队,必须有得力的辅佐之人,以造成非凡的威势,这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凡举兵兴师,都以将帅掌握军队的命运。要掌握好全军的命运,最重要的是通晓和了解各方面情况,而无需专精某项技术。因此,应该量才授职,用其所长,灵活掌握,并使其成为一项制度。所以将帅需要辅佐人员七十二人,以便顺应天道,应付各种情况。按照这种方法设置助手,就是掌握了作将帅的道理。发挥各种特殊人才的奇异才能,就可以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武王问:“请问这方面的细节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说:“腹心一人,主管参赞谋划。应付突然事变,观测天象,消除祸患,总揽军政大计,保全民众生命;
谋士五人,主管筹划安危大事,考虑形势的发展变化,鉴别将士的品德才能,申明军纪,授予官职,决断疑难问题,裁定事情可否;
天文三人,主管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测度风向气候,推算时日吉凶,考察吉凶征兆,核查灾异现象,观察人心的向背;
地利三人,主管察明军队行军和驻止的地形状况,分析利弊得失的变化,观察距离远近,地形险易,江河水情和山势险阻等,确保军队作战不失地利;
兵法九人,主管探讨敌我形势的异同,分析作战胜负的原因,检查点验作战时的兵器,检举揭发各种违法行为;
通粮四人,主管筹划给养,筹备储存,保证粮道畅通,征集军需粮秣,确保军队供给不发生困难;
奋威四人,主管选拔有才能的勇士,配发优良的武器装备,组织突击部队风驰电掣般行动,迅猛快速地打击敌人;
伏鼓旗三人,主管军队的旗鼓,明确视听信号,制造假符节,发布假命令以迷惑敌人,忽来忽往,神出鬼没;
股肱四人,主管担负重要使命,从事艰巨任务,挖掘沟堑,构筑壁垒,以备守御;
通材三人,主管完善将帅的不足,弥补将帅的过失。接待宾客,讨论问题,消除祸患,排解纠纷;
权十三人,主管实施诡诈奇谋,设置绝术异技,不让敌人识破,进行无穷变化;
耳目七人,主管通过与外界交往,听风声,观动静,查明天下形势,了解敌军情况;
爪牙五人,主管宣扬我军军威,激励三军斗志,使他们敢于冒险犯难,攻坚摧锐而无所疑惧;
羽翼四人,主管宣扬将帅的威名声誉,以震骇远方、动摇邻国,削弱敌军斗志;
游士八人,主管察明敌方奸佞,刺探敌国变乱,操纵敌国民心,观察敌人意图,进行间谍活动;
术士二人,主管使用诡诈,借助鬼神,迷惑士众,稳定军心。
方士二人,主管各种药物,治疗创伤,医治疾病;
法算二人,主管计算军队营垒、粮食和财用的收支情况。”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①,以成威神,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受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纲纪,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②。备数如法,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
武王曰:“请问其目?”
太公曰:“腹心一人,主潜谋应卒③,揆天消变④,总揽计谋,保全民命;
谋士五人,主图安危,虑未萌,论行能,明赏罚,授官位,决嫌疑,定可否;
天文三人,主司星历⑤,候风⑥,推时日,考符验⑦,校灾异,知天心⑧去就之机;
地利三人,主三军行止形势⑨,利害消息,远近险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
兵法九人,主讲论异同,行事成败,简练兵器,刺举非法;
通粮四人,主度饮食,备蓄积,通粮道,致五谷,令三军不困乏;
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
伏鼓旗三人,主伏鼓旗,明耳目,诡符节⑾,谬号令,暗忽⑿往来,出入若神;
股肱四人,主任重持难,修沟堑,治壁垒。以备守御;
通材三人,主拾遗补过,应偶宾客,论议谈语,消患解结;
权士三人,主行奇谲⒀,设殊异。非人所识,行无穷之变;
耳目七人,主往来,听言视变,览四方之事,军中之情;
爪牙五人,主扬威武,激励三军,使冒难攻锐,无所疑虑;
羽翼四人,主扬名誉,震远方,摇动四境,以弱敌心:
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⒁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术士二人,主为谲诈,依托鬼神,以惑众心;
方士二人,主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
法算二人,主计会三军营壁、粮食、财用出入。”
【注释】
①股肱羽翼:比喻帝王左右得力的辅佐大臣。股,大腿。肱(gōng),手臂从时到腕的部分。羽翼,翅膀。
②天道:天象,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分一年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根据自然现象变化的征候,说明节气、候的变化。这是所谓的天道之一。“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就是以七十二人应七十二候。
③卒:同“猝”,突然。此处指突然发生的事变。
④揍天:测度天象,窥知天意。揆,测度。变,灾变。
⑤星历:星象历数。历法与天文有关,所以星历并称。
⑥候风气:观测风向及时气的变化。
⑦符验:指天降的祥瑞与人事符合应验。
⑧天心:天意。古时人多迷信,认为天有意志。
⑨形势:地形地势。
⑩论兵革:选用各种武器装备。论,同“抡”,选择、挑选之意。兵革:武器装备。
⑾符节;古代传达命令或征用军队的凭证。
⑿暗忽:忽来忽往,模糊不清。
⒀奇谲(jué):诡诈,奇谋权谲。
⒁开阖(hé):或张或闭,任由控制、操纵。阖,关闭。
【例证】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智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众人之智无穷。即“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公元前206年,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浪潮的冲击下灭亡了。农民起义领袖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拚杀,结果以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胜利而告结束。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勇敢善战,世罕其匹,战争开始时又握有几十万精锐大军,处于号令一切的盟主地位,到头来却败在亭长出身、好色贪财、颇有些流氓气质、在战争开始时仅有三万人马的刘邦手上。原因何在?
答案自然是因为刘邦有一大批才能卓杰的“股肱羽翼”相辅佐。
项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而刘邦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得天下的关键。公元前202年5月,已经登上帝位的刘邦,在洛阳南宫里大宴群臣,酒酣耳热之后,刘邦志得意满地说了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善于用人,善于“将将”,是刘邦的特长。刘邦用人的特点是“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受职,各取所长。”刘邦本人出身农民,他的功臣大将,除个别人外,大都出身卑微。如陈平不过是家有三十亩地的农民,韩信更是寄人篱下的赤贫之辈,樊哙以“屠狗为事”,灌婴“贩缯”,娄敬“挽车”,周勃则“织薄曲为生”,还“为人吹箫给丧事”。正因为能“因能受职,各取所长”,大批英才奇士都汇聚他的帐下,可谓是谋臣如雨,勇将如云。这些人为刘邦出谋划策,殚精竭智,使得刘邦越战越强。反观项羽,在用人上任人唯亲,“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韩信、陈平等人原都在楚,因得不到信用,最后都背他而去,投奔了刘邦,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谋臣宿将。项羽疑心太重,任人不专,因而很容易为离间计所乘,范增、钟离昧等智谋之士都得不到信任,项羽最后成了孤家寡人。这样,项羽由强变弱,转胜为败,最后自刎乌杠,便成了合乎逻辑的历史结局。
论将第十九
【提示】
本篇论述了将帅应该具备的品德:勇、智、仁、信、忠。应避免十种个性品德的缺陷:勇而轻死、急而心速、贪而好利、仁而不忍、智而心怯、信而喜信、廉而不爱人、智而心缓、刚而自用、懦而任人。最后强调:“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评论将帅的原则是什么?”
太公回答说:“将帅应具备五种美德,避免十种缺点。”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