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育儿百科

_49 松田道雄 (日)
该给他们多提供一些在集体中协调合作的机会。可是这些儿童一上小学,情况马上就不同了。
智力发育程度太差的儿童入学时会遭到学校的拒绝,稍好一些的也会被编人低智儿班级。
把智力发育不正常的儿童同普通的儿童隔离开来,送到远离城市、人们看不到的偏远的
保育所。幼儿园和保育园的孩子们知道自己伙伴中有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但高中生和大学
生们却完全不知世上还有智力缺陷的人存在。这些学生将来要在政府或企业担任职务,而那
些智力低下的人就会被社会忽视。为使低智力的人也能在社会上生活,就要停止这种隔离主
义的行为。只要不是严重的智力障碍,就应让他们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让他们同正常的儿童
一起交往。
保育设施及职业培训所要尽可能建在城市中,使他们在不断地与人交往中得到成长,也
可以让他们学会如何适应社会。
对待智力低下的儿童要有责任心,无论如何都不能歧视。现行的以成绩名次选拔人才
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
595.中耳炎
中耳炎是细菌侵入鼓膜内的中耳引起的疾病。症状为患儿身体发热,感觉疼痛。婴儿在
发病时只是哭闹,无法判定是否是中耳炎,一般是发现鼓膜变红以后才开始注意到。因发热
来医院的婴儿,如果医生不用耳镜观察鼓膜,是诊断不出中耳炎的。婴儿的中耳炎一般在不
知不觉中痊愈,这是因为使用了抗生素。多数医生习惯了对发热的婴儿使用抗生素,因此,
即使未诊断出中耳炎,患儿也会好转。
仔细检查耳部的五官科医生在诊断为中耳炎后,也不像以前那样马上切开鼓膜,而是首
先使用10 天左右的抗生素。大多数中耳炎患儿使用抗生素后会痊愈,但有的患儿过10 天后
再检查时会发现中耳室积液。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通到中耳室的咽鼓管(连接鼻咽部至中耳
室的管道)某处阻塞,使原本与外界气压相同的中耳室压力变低了。
即使不导致中耳炎,很多咽鼓管阻塞的儿童也会因中耳室负压而出现积液。中耳室积液、
鼓膜变得不透明时,称为渗出性中耳炎。以往由于这类患儿的发热、疼痛症状消退,一般不
会再带到五官科医生那里进行检查,所以这种病很少被发现。
渗出性中耳炎比以前有所增多,是因为发明了从鼓膜外可发现积液的耳道镜。发现小儿
听力不好带到五官科检查时,用这种仪器便可对渗出性中耳炎做出诊断。随之而来的问题就
是如何对渗出性中耳炎进行治疗。
因大约一半的患儿在检查中耳积液时发现了细菌,因此采用抗生素疗法;另一种疗法是
考虑到中耳室负压这个原因,采用向咽鼓管吹入空气,或手术切除入口腺样增生,或施行全
身麻醉后向鼓膜插管等方法以打开堵塞的咽鼓管。
可是这些疗法是否真的有效无法确定。因为即使不做任何处置,半数的患儿也能在3
个月左右自然痊愈。过了幼儿期,近10 岁以后,就不会再发生渗出性中耳炎了。如果存在
妨碍正常生活的听力困难,可以施行插管方法。
596.阑尾炎
阑尾长在盲肠末端,像蚯蚓一样突起。俗称的盲肠炎,就是指阑尾的炎症。阑尾位于右
下腹部,但儿童患阑尾炎时一般不说右下腹痛。
虽然2 岁以下的幼儿患阑尾炎的极少,但幼儿阑尾炎误诊率却很高。幼儿阑尾炎重症之
所以非常多,是因为轻症时不能做出正确诊断,待穿孔后形成腹膜炎才被发现。
为什么幼儿阑尾炎容易误诊呢?
阑尾炎通常发热不高(37.5℃左右),以呕吐、腹痛为症状开始发病。这些症状也可见
于其他疾病。检查时,医生通常是让患者躺下,用暖手按压腹部,询问疼痛的部位和剧烈的
程度,确定是否有阑尾压痛,以此对阑尾炎进行诊断。这时,患者要配合医生的检查才行。
可是,由于许多医生平时经常用打针来吓唬幼儿,所以幼儿一进诊室便哭喊不止,总想逃跑。
这样就无法进行诊断。
开始出现发热、呕吐症状时,一般会被认为是消化不良,进行打针治疗。但病情逐渐恶
化,腹痛加重,不久阑尾穿孔。当炎症蔓延至全腹腔时,就会出现体温升高,全身无力。这
种状态再去看医生,就很容易诊断了,医院会马上进行手术。
平时不呕吐的孩子,如果出现呕吐并大叫肚子痛,体温达到37.5℃时,必须马上去看
医生,确诊是否为阑尾炎。
儿童阑尾炎未必都有腹痛的主诉。上小学以后很少来儿科看病的孩子更多见的是头痛、
恶心等症状,而不是腹痛。同时有轻度的发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与厌学的孩子是不同的。
如果仔细检查腹部,可以发现阑尾部有压痛。
当病情不是很明确时,医生会检测白细胞。如果白细胞值有增高,尿无异常,腹痛加重
时,就要被送到外科。发病早期,也有白细胞不增多的情况。对此应进行跟踪检测,可以发
现白细胞不断增多。
以前一般认为阑尾炎手术最适合在外科进行,但后来外科医生们发现,轻症阑尾炎用抗
生素很容易治愈。不过,这是指大人发生阑尾炎的情况。
儿童阑尾炎,特别是幼儿阑尾炎,早期发现相当困难,知道是阑尾炎时往往已经比较
严重了。最近有些人听说阑尾炎手术不好,要求医生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这种做法不太妥当。
如果确实患上了阑尾炎,最好还是请技术熟练的外科医生来做决定。
597.直肠息肉
息肉是良性肿瘤。最常见的是蕈状息肉,表面光滑,形状像蘑菇。这种息肉长在直肠上。
多见于3~4 岁儿童,婴儿不发病。
母亲最初发现是在孩子排便后,新鲜的血贴在粪便表面,或从肛门滴下,而孩子却一点
儿也不感觉痛,也没有任何症状。这种情况每次排便时都发生。有时,长大的息肉在排便时
露出体外,像紫色的虫子一样。
多数情况是孩子大便出血后慌忙去医院看病,经内窥镜检查后发现有息肉。持续出血可
引起贫血。息肉长大后有时还会引起肠套叠。
15 岁以后不发病。大概是小时候的息肉长大后自然脱落的缘故吧。因此,只要不大量
出血,就没有必要一定切除。
不宜用内窥镜进行手术的深部息肉,是经腹切除还是等待自然痊愈,要由医生决定。
家族性多发息肉的特征是许多腺状息肉集中在直肠上,常在十几岁以后出现,以腹泻
为主要症状。因极易发生癌变,故必须连同该处直肠一起切除。此病为显性遗传。
598.吸收不良综合征(脂肪泻)
这是日本很少见的疾病,是因小肠黏膜对小麦中的麦胶蛋白过敏而引起的腹泻。多在婴
儿开始吃面包或面条等断奶食物以后发病。这样的婴儿天生就易产生对麦胶蛋白的抗体,在
这种免疫作用下,小肠黏膜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被活化,使肠黏膜受到破坏,从而失去消
化吸收功能。症状为腹泻,排恶臭便,虽见消瘦但腹部却明显膨隆,身高不见长,有的还出
现食欲下降、便秘等。多发于l 岁左右的孩子。
最近由于有了可以检测麦胶蛋白和肌肉膜的抗体,诊断变得更容易了,甚至发现了无症
状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为预防此病发生,提倡控制饮食。但这种措施要长期坚持却是非常困
难的。
治疗方法是不要给吃含麸质的食物(如面包、饼干、蛋糕、通心粉、面条等)。可以吃白
米、玉米、水果、牛奶、鸡蛋、肉、鱼、蔬菜、奶油、砂糖等。此病也有可能是因为小肠对
脂肪的吸收不好而引起,因此可以补充些维生素A 和D。
599.低免疫球蛋白血症
免疫系统先天就异常的小儿是非常少见的。对反复发作的中耳炎、肺炎、支气管炎患儿,
也许有的医生会怀疑是否有其他病。但发育正常、玩耍很好的婴幼儿,大多数免疫功能是正
常的。
2 岁为止经常感冒、感染化脓的孩子,有的是因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G。由于体内辅助
T 淋巴细胞尚未成熟,产生免疫球蛋白G 的B 细胞不发挥作用(虽然血中有B 细胞)。这种
情况2 岁以后会自然好转。
X 染色体性低(无)免疫球蛋白血症是在血液中找不到B 细胞(骨髓中是存在的),免疫球
蛋白很少或根本没有。婴儿出生6 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G 消失,便开始出现
症状(化脓、肺炎、副鼻窦炎、中耳炎、脑膜炎、败血症),发育也迟缓。治疗方法是每月注
射1 次免疫球蛋白。患有选择性免疫球蛋白A 缺乏症的小儿虽然很多,但不少患儿没有任
何症状,并能正常生活。少数患儿出现副鼻窦炎、肺炎,还有的出现腹泻。虽然免疫球蛋白
A 缺乏,但免疫球蛋白G、M、E 都正常,具有产生抗体的能力,此时如果注射免疫球蛋白,
会产生相对免疫球蛋白A 的抗体,多次注射后反而会引起休克。可用抗生素治疗各种感染。
600.隐睾
一侧或双侧睾丸不再阴囊内,而是停留在腹股沟区或腹腔中,这种病症称隐睾。睾儿虽
未在阴囊内,但身体变暖(洗澡后)用手推按,很容易使其降入阴囊内,这种称移动性睾丸。
一般认为到青春期以后这种睾丸能降入阴囊中,不需手术。但实际上有半数不能,需手术治
疗。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生主张每年进行检查,根据情况尽早手术,以使睾丸固定于阴囊。
医生仔细检查仍不能摸到腹股沟处有鼓起的睾丸,那就是睾丸进入腹腔了。
在腹股沟区的不能推按至阴囊内的睾丸,以及隐藏在腹腔内的睾丸,必须做手术使其下
降并固定于阴囊中。
以前认为,青春期后在产生的大量性激素作用下,隐睾会自然下降到阴囊内。可是,给
小儿注射男性激素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此后,也进行了各种性激素疗法的研究,但最终
还是不能代替手术。
手术时间正在逐渐提前,这是担心过了10 岁隐藏在腹腔内的睾丸会癌变。此外,可避
免上学的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取笑而产生自卑感。
睾丸是位于体外、需要保持低温的器官。如果睾丸存留在腹股沟区,4~5 岁以后睾丸
发育就会减慢。因此,专家建议隐睾手术最好在2 岁前做。有报告说,2 岁前做手术的幼儿
长大后87%具有生育能力,而3~4 岁做手术的,比率则下降到57%。
如果在手术之前进行一个阶段的激素治疗,离阴囊较近的隐睾会下降到阴囊,即使不下
降,也有利于手术。阴囊变大,睾丸也容易植入。青春期后存留于阴囊以外的睾丸易癌变,
因此主张切除加以预防。隐睾多伴有腹股沟疝,因此,做疝气手术时一并做隐睾手术的情况
很多。
另外,存留于腹股沟的睾丸发生扭转时会引起剧痛。因此当隐睾的孩子突然剧烈哭闹
时,要马上检查腹股沟部是否有异常。
601.癫痫
一般认为,癫痫是一种平时看起来正常,发病时突然意识丧失并伴抽搐的疾病。实际上
癫痫有许多类型,有的发病时意识清楚,有的不是全身而是身体局部抽搐,有的不发作抽搐,
而是表现为身体发抖或感觉异常。此病的特点是反复发作,且发作结束后恢复与以前一样的
正常状态。
脑电图检查虽然可以区分癫痫的种类,但也使误诊的发生不断增多。未看到癫痫发作,
只凭脑电图异常就诊断为癫痫是不可靠的。亲自看到发作时的情况后做出诊断是最确切的,
但医生往往不能直接看到。虽然可采取拍摄录相的方法对病人跟踪观察,但对于那些1 年只
发作1 次的患者却无济于事。最终还是要依据陪伴在病人身边的父母的叙述来诊断病情,因
此,父母必须仔细观察发作时的情况,如:有没有失去意识,抽搐发作时先从身体的哪一部
分开始等等。
不要认为脑电图异常就可以诊断为癫痫,健康者中也有l0%~15%脑电图是异常的。即
使确实是癫痫,通过1 次检查而发现异常的也只有50%左右。因此不要只凭1 次的脑电图
异常就开始进行治疗,因为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
在不发热的情况下出现抽搐的儿童,不要马上进行治疗,因为有的孩子一生中只发作1
次,因此最好从第2 次发作后再开始治疗。
6 个月左右的婴儿发作的点头痉挛综合征,其症状为突然尖叫,头部前屈,双臂向上伸
直或回屈,像抱自己一样,膝部屈曲等。每次发作只2~3 秒钟,但也有5~6 分钟内反复发
作10~20 次的。此时脑电波显示异常紊乱。这不是一种单纯性的疾病,而是脑部存在多种
严重障碍而引起的异常。注射3~4 周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可以抑制发作,但长大以
后会出现多种癫痫症状。其特征是药物无法控制、智能障碍、脑电波紊乱等。
到了2~5 岁时,有的就会转变成伦诺克斯一加斯托(Lennox-Gastaut)综合征。这种综合
征的特点是突然向前跌倒,面部受伤,有的失去意识。跌倒是因为躯体及下肢肌肉突然收缩。
发作只有数秒。这种病症也像点头痉挛综合征一样,大多用药物无法控制,并出现智力障碍。
超过10 岁后,发作形式改变,多为全身抽搐。
4~10 岁期间发作的一种癫痫通常为小发作。其症状为身体保持平衡的状态下,有数秒
钟失去意识,像电影中途停止一样,患儿眼神发呆,眨眼,有时咂嘴并发出异样的声音。多
在深呼吸后发生,脑电图有特殊图像(两侧同步,每秒3 个棘慢复合波)。这种病药物有效,
长大以后会转好。但并不排除变成真性癫痫的可能性。
3 岁时少有发生,但从10 岁开始逐渐增多的癫痫称为颞叶癫痫,这是精神运动癫痫的
别名,症状为不抽搐,以行为异常为主。虽然症状轻,不易充分表现出来,但还是可以感觉
到孩子有些异常。可能因恐怖,或其他不舒服的气味、味道以及腹痛、耳鸣等原因,患儿常
用手掩住耳朵或按压胃部。发作可持续30 秒至数分钟,出现上下动下颚、吹哨、眨眼等,
也有突然不会说话、又笑又哭等异常的表现。这种突然发作的行为异常没有成人患者那样多。
脑电图检查发现,此病的发作起点位于大脑的颞叶,原因是海马角发生病变,是分娩时缺氧
或持续抽搐引起的后果。如果是神经胶质瘤引起的,做手术便可治愈。
只见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癫痫为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痫,属于容易治愈的癫痫。发病时,
原本智力发育正常、没有脑性麻痹症状的孩子突然嘴不好使,半边脸抽搐,流口水。患儿欲
向父母表述,但用手指着嘴却不能说出话来。这种症状可以持续数秒到2 分钟。也有的夜里
睡觉时发生全身抽搐。脑电图显示一侧颞叶中存在异常。此症到青春期以后就好了。
心脏病引发的癫痫虽然极其少见,但有癫痫发作史的儿童还是应有所准备,事先准备好
心电图病历,一旦发病可以首先进行心脏病的治疗。
在成人中经常发作的以前熟知的真性癫痫在婴儿期看不到,而幼儿中却存在(发作前有
异常感觉,突然意识丧失而摔倒,全身僵硬,不久开始抽搐,二便失禁,口吐泡沫,持续数
分后开始缓解,随即进入沉睡)。在临近青春期少年出现的肌阵挛发作(刚起床或睡眠不足时
发生,主要特点是上肢颤抖)是全身强直性发作的前兆。
癫痫药必须长期服用,因此首先要考虑它的不良反应。医生不能经常跟在身边观察,所
以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只得靠父母了。
最近治疗方法有了进步,主张单一药物治疗。即始终使用某一种特定的药,在用药过程
中经常测定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并据此调节药物剂量以保持最适宜的血药浓度。而以前经常
是在给药还未达到最适宜浓度的情况下就判断此药无效,然后改用其他药。采取单一药物治
疗时不良反应表现较为明显。
以前认为癫痫4 年不发作即可停药,但现在,主张2 年停药的逐渐多起来。还有的只
用药2~3 个月。但是,对于那些有智力障碍、脑电波异常、2 岁以前发病、发作次数在30
次以上的病人,最好不要急于停药。
癫痫病儿的照顾随年龄增长也越来越难。过分地保护会妨碍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如
果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就会使孩子的孤独感增加。治愈癫痫不仅仅依靠药物,为使孩子
经历与普通孩子一样的青春期,顺利过渡到成年,生活在周围的人必须做好各种准备。
1997 年起,美国食品药物总局批准使用可埋人大脑内、起刺激脑迷走神经作用的发电
机。当癫痫开始发作时,患者本人按下按钮便可阻止发作。据说对药物无效的癫痫病很有效,
但目前尚在试验中。
通过手术可以治愈的癫痫,是颞叶中存在肿瘤或血管异常,抽搐从特定的部位扩散到全
身的癫痫类型。
为使患者从不幸的孤独感中解脱出来,便于患儿的父母及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成立
了有关的全国性协会。
602.传染性红斑
在幼儿园及学龄儿童中间有时会流行传染性红斑。这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病。
因出疹时脸颊呈淡红色,故又称苹果病。此病症状非常轻,不发热或偶有微热,最高只有
37.5℃。有时可引起关节炎(膝、踝、手腕等处)。
皮疹最初出现于脸部,而后依次向上肢、下肢、躯干、臀部蔓延,有轻度瘙痒感。隔大
约半个月左右,晒太阳或洗热水澡后,消失的皮疹可再次出现。
从感染到出疹需20 天左右。不必让孩子为此请假。成人患此病则很严重。怀孕时如被
传染,可能会导致死胎。
60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本病虽然多发生于十几岁的少年儿童,但婴幼儿也可发病。
由于出现持续发热、嗓子红肿,故常被作为“扁桃体炎”进行治疗。但过了5~6 天,
体温仍不下降,而且又出现头痛、食欲不振、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通过血象检测确诊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特征为血液中淋巴细胞异常增多,形态也与正常不同。除了从外部
可触到淋巴结肿大外,还可见脾肿大。有的还有类似麻疹的发疹。
为准确诊断,应进行血清嗜异性凝集反应。这是一种发现病人血清中有无使豚鼠红细胞
凝集的抗体的一种试验方法。此病90%是由EB 病毒引起。EB 病毒原本是在伯基特淋巴瘤
中发现的,但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血清中也可见EB 病毒的抗体。
近来,偶尔可发现感染了EB 病毒后不易治愈,症状持续1 年以上的病人。一般称慢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或慢性活动性EB 病毒感染症,或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儿
童中也可见到。
因为在几乎所有成年人的血液中都发现有EB 病毒抗体,因此可以认为病毒无处不在。
也许是由于口腔内的病毒通过唾液传染而造成的。年青人之间大概多半是通过接吻互相传染
的。
此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但儿童一般在2~3 周内自然痊愈。肾和骨髓移植儿童有因感
染EB 病毒而发病的。成人EB 病毒感染后可能会引起鼻咽癌。
604.糖原累积病
这是一种很少见的疾病。作为营养从肠道吸收的葡萄糖在体内合成糖原,再根据身体需
要分解成葡萄糖。这种合成与分解的过程分别需经过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特定的酶发
挥作用。可是,如果这些酶有先天异常,合成和分解就不能很好地进行,从而使糖原在肝脏、
心脏、肌肉等处贮积。这种情况称糖原病或糖原累积症。根据酶异常的不同,此病可分为十
几种类型。
最常见的是糖原贮积于肝脏、肾脏、肠黏膜的吉尔克病(Gierke dis-ease)。此病由于肝脏
增大,不能形成葡萄糖,导致血糖下降。血糖降到一定程度引起抽搐,长时间的抽搐会侵犯
脑组织。因血糖下降常在空腹时发生,故抽搐多在夜间发作。
患此病时,抵抗力下降,经常患感冒。因为是先天性的酶缺乏,很难治愈。但如果儿童
时期能很好地克服此病,患儿可活到成年。主要疗法为食物疗法,但需入院检查,以决定摄
取哪些食物更为合理。
每天给含蛋白质高的食物4~5 次,最后1 次应安排在深夜,以避免夜里因血糖下降而
发病。由于此病是终生疾病,因此必须慎重诊断。做肝组织活检,确定糖原是否有增加以及
6-磷酸葡萄糖酶活性是否有下降。
吉尔克病多在出生1 年后发现,但心脏糖原贮积型的患儿,在生后3~4 周便出现食欲
不振,呼吸困难,生命超不过1 年。
605.糖尿病
成人糖尿病的特征是肥胖者慢性发病,而儿童糖尿病特征为瘦孩子急性发病。肥胖儿虽
然也有像成人一样的糖尿病(Ⅱ型),但一般为幼年型糖尿病(I 型)。约有十万分之一的儿童患
此病,因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正因如此,内科医生常常忽略此病,导致悲剧的发生。幼年
型糖尿病发作突然,病情变化急剧,如不早期诊断、进行适当治疗,就会危及生命。
发病时,一直正常的孩子突然口渴难耐,大量饮水,而且夜里常常尿床。如果从不尿
床的孩子突然尿床,一定要检测尿糖。大一点的孩子自己喝水,所以父母很难发觉。女孩子
可能会因阴部出现溃疡去看医生。
若没有怀疑到是糖尿病,即使2~3 天中持续有深呼吸、呼气中含有酮味,也不会察觉
出来。而后出现忽然意识丧失,即糖尿病性昏迷。一般患儿都是到这种状态时,才被送到医
院急救。
当怀疑糖尿病时,通过检测血糖和尿糖便可马上做出诊断,但如果不了解上述发病时的
状态,就很难做出正确诊断。
幼年型糖尿病与成人型糖尿病不同,必须注射胰岛素(单纯饮食疗法是不行的),而且要
持续一生,因此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因为必须进行终生治疗,所以不仅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关系要十分密切,患者本人也要有
足够的信心。一旦确诊患有糖尿病,就必须住院治疗。根据疾病的程度决定每天注射胰岛素
的用量。患儿年龄小的时候,由母亲来注射,5 年级以后就应该教会他自己注射。在住院期
间一定要好好掌握注射的方法。不仅注射器的消毒十分重要,注射的部位也要特别注意,不
能总在同一部位注射,这样易使皮下脂肪形成硬结。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米饭、面包、面条、砂糖等物质中的糖分消化后,作为葡萄
糖进入体内,这些葡萄糖不能很好地被利用,积存在血液中,使血糖升高。当血糖超过肾糖
阈,尿中就会出现糖而引起尿糖。也有这种情况,虽然血糖高于正常,但未超过肾糖阈,尿
中不出现尿糖。因此,不能仅凭尿中有无尿糖来诊断糖尿病。要根据空腹时的血糖量和服用
一定量葡萄糖后的血糖量来做出诊断。
现在,在家里便可对血糖进行监测,因此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变得容易掌握了。那种认为
单纯减少糖分摄入就可控制病情的想法是错误的。在儿童成长必需的能量中(1 岁时1200 千
卡,每增长1 岁,增加100 千卡能量),糖必须占55%、脂肪必须占35%,这是英国糖尿病
协会规定的标准。协会还推荐,最好避免精制糖的摄入而吃含纤维多一些的糖。
必须坚持每天注射和注意饮食,因此,患儿自己也应有耐心和信心。为教育患有糖尿病
的儿童增强勇气,摆脱孤独感,全国各地开展了面向糖尿病儿的夏令营活动。在离开父母5~
10 天时间里,教这些儿童掌握战胜疾病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长期患病的孩子,免不了受父
母的过分保护,自立能力很差,夏令营正好给这些孩子提供了增强自信的学习机会。
学龄儿童上学时也要注射胰岛素。为确定适宜的胰岛素用量,要检测早饭前和睡觉前的
尿糖。有一种简单的检测尿糖的试纸,在家里便可进行。做1 个表格,把每天的检测结果记
录下来,同时在表中记人每餐的饮食量及零食量,定期拿给医生看。最近,比起尿糖试纸,
医生们更极力推荐在家庭中使用血糖试纸。
终生不断注射胰岛素有两种危险:
其一,虽然胰岛素用量没有错误,但剧烈运动后由于血糖减少,胰岛素相对过剩,反而
引起低血糖,出现休克症状。幼儿的休克症状表现为饥饿感、恶心、呕吐、不安等。大一些
的孩子会出现脸色苍白、出汗、心悸、抽搐、昏迷而摔倒等症状。此时,补充一点糖便可立
即恢复。虽然使用胰岛素使血糖接近正常,减少了视网膜病或肾炎的发生,但低血糖发病却
增加了。按医生指导注射胰岛素、且血糖控制较好的儿童,偶尔中午饭比平时吃得少,碰巧
又遇上公共汽车出现故障,自己走远路回家,在路上发生低血糖,昏迷后倒在路上。这时被
送到急救医院,往往会被当作脑震荡或癫痫加以治疗,很容易延误低血糖的治疗,造成脑损
害。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平时要在糖尿病儿童的前胸衣袋内放入写有患儿名和病名的卡
片,再放入几个糖块。卡片上写明:“这个儿童患有糖尿病。发现他晕倒的人,让他含服衣
袋内的糖块,或在附近商店买果汁给他喝,然后请与他的主治医生联系(医院电话和病志
号)”。当然,也应告诉孩子,在运动过量时要马上含服糖块。
其二,终生不断注射胰岛素,有时会出现胰岛素不足引起的糖尿病昏迷。青春期常见,
主要是在胰岛素的需要量突然增加时发生。此外,由于青春期的逆反情绪,发生停止注射胰
岛素、无理取闹等,从而引起昏迷。可见自身的自立比什么都更为重要。
出现呕吐、腹痛、便秘症状时,常误认为是阑尾炎。糖尿病患儿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口
渴难耐、大量饮水,不久呼吸加深且变得急促,而后不知不觉昏迷过去等其他症状。当然,
这时注射胰岛素就可恢复正常。
糖尿病患儿因为终身要与疾病相伴,很易产生自卑感。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尽可能
让他同普通的孩子一样生活,但最好不要当运动员。
儿童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病毒(腮腺炎、风疹等)感染以及牛乳喂养
有关。第1 个孩子是糖尿病时,医生常建议母亲第2 个孩子用母乳喂养。
606.弓形虫病
弓形虫寄生于猫的体内,是一种长4~7 微米的原虫。通过猫粪传染给人,有时也可通
过食入未熟的猪肉、牛肉等传染。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肌肉痛、咽喉痛、
颈项强直等。非常讨厌的是,母亲妊娠时一旦受到感染,这种原虫就会进入婴儿的脑内,引
起脑积水(见582 脑积水)。
现在,医院妇产科普遍实行对孕妇进行血液检查,其中包括弓形虫抗体的检查。有的孕
妇看到“你感染有弓形虫病”的检查报告后感到十分惊慌。可是向医生请教怎样才不会生出
脑积水的婴儿时,却得不到确切的答案。这是因为由弓形虫引起的脑积水极为少见,大多数
妇产科医生都没经历过。
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此病不必过于担心。弓形虫卵多是由3 个月左右的猫仔通过粪便
排出,而1~2 年的大猫具有免疫力,不会排出带虫卵的粪便。同样,导致胎儿异常的感染
也是在妊娠12 周之内发生的。
1 次血液检查出现阳性,只能说明已经受到感染。不要因为是阳性,就立即进行手术。
仅凭血液检查阳性便决定做人工流产,未免有些过于草率。
必须过1 个月后再测1 次。同第1 次相比,第2 次抗体突然增多,或第1 次阴性、第2
次阳性时,可以明确诊断是妊娠中感染了弓形虫。如果确认是在妊娠初期感染的,大概就要
建议做人工流产了。因检查过程比较繁杂,出现假阳性的机率很高,因此在英国已不再建议
做此项检查。
607.猝死
猝死并不少见,据美国的统计,每1000 人中就有1.5~2.9 个人死于此病,可日本的
统计却不同。难道日本人死于猝死的很少吗?不是的。这只是因为在日本不知道这种病的医
生很多,死亡诊断书上一般不出现该病的名称而已。
出生1 个月的婴儿刚才还很精神,可过一会儿发现已经死在床上了。检查死因时大多数
人认为是窒息而死。原因可能是“俯卧”,或者是“被子蒙得太紧”,或者是“奶头堵嘴”,
等等。在旁边照顾孩子、接触孩子最多的人(肯定是母亲或保姆)就被控告为过失杀人。从而
导致精神恍忽的母亲与家庭断离关系,“失职”的保姆因赎罪而自杀未遂等情况的发生。这
种事是很可能出现的。
猝死的受害者是婴儿和妇女。猝死虽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但至今仍无法预防,只要
了解了这一点就不至于引发悲剧。
猝死在生后1~4 个月的婴儿中最多见,寒冷季节多发。此外,牛奶喂养的婴儿发生较
多(占6/10),纯母乳喂养的比较少见。妊娠中的母亲吸烟对婴儿也有影响。猝死时间多发
生在上午(占7/10),上保育园的孩子就有在保育园里死去的例子。发病时间短暂,常在大
人不留意的瞬间(2~3 分钟内)无声地死去。即使发现后马上进行人工呼吸,按压前胸,也仍
无法复苏。
猝死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大多数猝死的儿童在事故发生时都处于俯卧状态,而且其母亲
在妊娠或分娩时都有吸烟的经历。
被验尸医生诊断为窒息死亡以后,受到起诉的人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因此,当遇到
猝死时,必须到大学病理教研室进行仔细的检查,否则过后就会失去摆脱罪名的证据。
以前一般认为猝死的原因是病毒感染,但最近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其原因可能是出生时
支配呼吸的神经出现了障碍。这种学说是根据尸体体液检测结果而确立起来的。在猝死的婴
儿体内,发现有因为氧不足而出现的次黄嘌呤增加;或者出现肺小动脉肌肉异常增厚;或者
本应随生长而消失的褐色脂肪依然残存;或者在肝脏中出现红细胞等。这些都可以表明,婴
儿从出生时起血液中的氧气就不足。
氧气不足一般被认为是反复出现呼吸暂停的结果。不正常的呼吸节律是因为脑干中调节
呼吸的神经中枢及颈动脉小体发育不正常。因此,平时睡眠中时常出现呼吸暂停的婴儿,要
十分注意。
最近在荷兰、英国、新西兰等地均有相同的报道,婴儿改变了美式的俯卧睡觉方式以后,
猝死的数量都有减少。
608.传染性脓痂疹
这是10 岁以下儿童易患的疾病。多在夏季末发病。最初是粉红色的小疹,很快成为水
疱,里面充满黄色的脓汁,弄破后形成痂皮,周围的皮肤变成粉红色。多见于面部,手、腕
及腿部也可见。数量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以前认为传染性脓痂疹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链球菌感染,现在则认为葡萄球菌感染多于
链球菌感染。此病不仅通过与患儿密切接触而传染,还可通过患儿用过的衣服、餐具、玩具、
铅笔等传染。潜伏期为2~5 天。
在幼儿园或保育园中,如果发现患传染性脓痂疹的儿童,必须加以隔离,并且对其使用
的物品进行消毒。用喷雾器在物品上喷洒2%浓度的煤酚皂溶液,然后放在阳光下晾晒。引
起传染性脓痂疹的链球菌还会引发肾炎,因此必须彻底进行治疗。
儿童要勤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枕巾、床单也要每日换洗以防止2 次感染。为了不传
染给兄弟姐妹,要进行隔离。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浴室。要洗淋浴而不要洗盆浴。
刚出生的婴儿感染后,出现大的水疱,严重者出现全身皮肤脱落。有的医生在治疗时
使用链霉素或卡那霉素,但最好还是不用,因为这类药会引起听力障碍。注射前一定要问清
药品的名称。
609.慢性传染性结膜炎(沙眼)
这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眼科疾病,也称沙眼,从感染到发病需5~14 天左右。
在日本,慢性传染性结膜炎已很少见。大概是因为生活环境变好,营养充分的缘故吧。
也正因如此,未见过慢性传染性结膜炎病例的医生也增多了。在学校的健康检查中,即使不
是慢性传染性结膜炎,很多时候也被怀疑成此病。最易弄错的情况是,正常存在的滤泡(扒
开下眼皮时,在与巩膜相接的结膜壁上出现的许多透明小疙瘩)长得比较显眼时。(见519 滤
泡性结膜炎)
儿童患慢性传染性结膜炎时,很少一个人单独发病,多是由家里大人传染的。因此,一
旦孩子诊断为此病,全家都要到眼科检查。如果真的是慢性传染性结膜炎感染,全家要一起
进行治疗。治疗方法是外用四环素软膏,同时口服磺胺药。与从前不同,现在这种病很快可
治愈。
近年,衣原体代替淋菌成为性病(尿道炎)的主要病因。感染淋菌的孕妇,分娩时在产道
将病原体传染给婴儿,使婴儿引发脓漏眼。新生儿脓漏眼可使用四环素和红霉素软膏治疗。
因为此种病原体还可引起肺炎,故患脓漏眼的新生儿同时要服用抗生素。
610.内翻足
本病是指新生儿两脚不能正常并拢,足底向内翻转。大约有1/1000 的婴儿有这种先天
的畸形。严重者,脚像高尔夫球棒的前端一样,弯成直角,站立时足背向下。原因多是由于
足骨先天异常,或在胎内的位置异常所致。
如果发现婴儿的脚有异常,要马上带到整形外科做检查,并尽快开始治疗。症状较轻者,
可以用手简单地将内翻的脚翻转至正常位置。症状较重者,按摩或使用橡皮粘胶可以使其恢
复正常位置。治疗要持续到能正常行走为止。即便是骨骼有变化,通过按摩、扎石膏绷带等
方法也可能治愈。无论怎样也不见效时需要手术。
有的儿童虽然已经治愈,但上幼儿园后又反复。多数情况通过按摩或晚上穿矫正靴可
以治愈,但有些还需做手术,而且手术可能不止1 次。
内翻足有10%由遗传引起,且有时伴有其他畸形。患内翻足的儿童中也有发现髋关节
脱位的,因此,这方面的检查也很重要。
611.听力障碍
对听力障碍的儿童,父母最大的责任是早期发现。但实际上,一般的父母都不相信自己
的孩子有听力障碍,因此,往往发现较晚。
2 岁之前,孩子与亲人之问的交流多是通过语言之外的表达方式。如只看孩子的表情,
母亲便知道孩子的尿布湿了。有听力障碍的孩子耳朵听不清,会用眼睛来弥补缺陷。当看到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