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育儿百科

_31 松田道雄 (日)
把孩子们的集体当作民主主义社会的缩影,让现实的孩子们适应这种理想模是不恰当
的。因而我们的所作所为不过在孩子心中播撒将来建立民主主义社会的种子而已。
即使是小孩子们的集体,也要规定纪律。这个纪律不是孩子们自己协商而来的,而是保
育园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们要想适应集体生活,就得遵守纪律。这种想法缘于那种离开了集
体便感觉不安,希望靠近集体的依赖关系。
1 岁半的孩子,模仿其他孩子,和大家一起坐下,这并不是孩子有了自立意识,而是他
想接近集体。虽然这是从依赖感派生出来的“统一行动”,但孩子们同时也产生一种“自己
已经长大了”这样的自立意识。所以说依赖也可以培养自立。孩子们最初的自立行为往往是
对保育员“造反”。当从前一直“统一行动”的孩子发生“造反”行为时,保育员就要考虑,
是否给了那孩子适当的表现机会来表现自立。
1 岁至1 岁半孩子的创造性表现为玩汽车、推车子、合着音乐节律拍手、排列玩具等等。
因为这些活动持续性很短,相互又没连带关系,所以很难作为娱乐集体的统一活动来组织。
1 岁至1 岁半的孩子,组成5~6 人的小组,在1 名保育员指导下,持续娱乐,就能培
养孩子们的伙伴意识。但是,1 岁到3 岁的孩子20 人由1 名保育员混和保育时,只能随时
组成1 岁至1 岁半孩子的娱乐小组。多大程度地容忍小孩子的小组,要看大孩子的保育经历。
以前有过混合保育经历的大孩子,就会照顾小孩子,并让他加入到自身的活动当中。
1 岁至1 岁半的孩子虽然还没有把自己当做集体的一员,但集体保育效果确实存在。
依赖集体进行的集体行动虽然不是自立,但如果因此产生积极性,自发地进行集体活
动来使自己愉快的话,从中也能培养自立。当然,必须在孩子心情愉快的前题下开展和进行
集体活动。
356.培育健壮的孩子
日本集体保育,最欠缺的方面是孩子的锻炼。这是因为它还遗留着母亲上班期间把孩子
暂时寄放在这里的具有“保管”意义的保育园的传统。进行在家里做不到的身体锻炼应该是
保育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说与在家里抚养的孩子相比,保育园内的孩
子更结实。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保育园并没有把培养健壮结实的孩子纳入到保育内容中
来。除了保育园的庭院狭小、园外车水马龙不能散步、园内经济拮据不能备有很多玩具外,
也有保育员方面的问题,1 个人负责那么多孩子,没有精力再进行身体锻炼了。男保育员负
责的小组,如果孩子活泼健壮,那是因为实施了女保育员没能进行的锻炼。
现在的保育园,多数是年龄不同的孩子混合保育。所以不能把分别适合于每个发育阶段
幼儿的锻炼项目,让整个集体统一进行。而如果根据年龄分组锻炼的话,人手又不够。可以
说目前日本的保育园,孩子体质较弱是由于不能真正地实施体育锻炼的结果。
日本保育园缺乏专门研究集体保育的医生对锻炼和锻炼次数进行科学的论证。谈到孩子
的锻炼要有科学的证明,有必要引进十月革命以来的有着保育经验的前苏联的某些做法。
满周岁的孩子,最重要是户外空气浴。每天需要5 小时左右而且要配有在户外午睡的
设施。显然庭院狭小的日本保育园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希望在温暖的季节,保育园的窗子
要全部打开,让新鲜空气在屋内流动。1 岁至1 岁半的孩子,1 周要做3 次体操。已经会走
的孩子,不仅让他练习平地走,还要对他进行爬坡、登台阶等训练。方法多种多样:用1
个宽25 厘米、长1.5 米的厚木板,一头垫起10 厘米高,自制一个坡度较小的斜坡,让孩
子练习;准备1 个深10 厘米的抽屉样箱子进进出出;让孩子跨过地上5 一10 厘米高的绳或
木棒;扶着让他们跨越1 米高的梯子;往距离20 一40 厘米的地方投球;钻直径为50 厘米
的木圈,保育员和3 个孩子一起将木圈抬高放下练习膝部的屈伸。所有的这些体操都喊叫或
唱着歌,心情愉快地进行。这些室内活动同样可以在园外空地田野、小山、森林中进行,成
为集体游艺的热身运动。其实园外的天地,才是孩子们真正喜爱的教育场所。
357.预防事故发生
无论掌握多么优秀的保育理论,如果发生孩子受重伤或孩子在园外走失的事故,其保育
效果都是令人失望的。当孩子蹒跚步行时,摔倒后常常会把嘴唇磕出血。孩子们开始会走时,
保育室的门要特别注意关紧,每次进出时都要确认一下门是否已经关好。孩子们特别喜欢不
停地开关抽屉,如果保育员不注意照看,孩子就容易挤伤手指。
在2 楼保育3 岁以下的孩子时,走廊楼梯口处应再修一道栅栏。每天早晨都要检查室内
滑梯的栏杆和接头,临近孩子们离园时间,在母亲来接之前不要把背包挎在他肩上,因为曾
发生过背包带子被滑梯挂住,把孩子勒死的悲剧。而且,这时千万注意防止孩子擅自离开保
育园。
配有游泳池的保育园还要注意,即使水只有20 厘米深,不到1 岁半的孩子,照样有溺
死的可能,如果不是1 名保育员管3~4 名孩子的话,最为安全的做法是即使夏天也不玩水。
开饭时,饭菜太热容易烫伤,所以对进餐活动也不能掉以轻心。
园内房屋及所有地方,都要经常转转看看,是否有钉子或者其他金属物暴露在外面。
虽然应该尽可能地多在园外散步,但在汽车来回穿行的马路即便设有人行道,如果不是1
名保育员照管3 个孩子的话,1 岁半左右的孩子,还是不带出去为好。
358.咬人的孩子
1 岁左右的孩子,有的喜欢咬人。不单是保育园内的孩子,在家里抚育的孩子,也会因
故咬母亲的手,一般母亲会说“好疼”,然后训斥孩子。因此,孩子害怕,也就不再咬了。
在保育园,孩子刚开始咬人时,就要严加训斥,让他害怕。有时保育园还会流行孩子“互相
咬”,1 个孩子咬了另1 个孩子,挨咬的孩子哭叫起来,咬人的孩子,好像因此得到一种快
感,又咬其他的孩子。而挨咬的孩子,反过来开始咬别人。这样流行起来,一时间很不容易
纠正,因此在“互相咬”流行之前,就要制止住。快到1 岁的孩子,把他们从床上放到地板
上玩时,就是这样一个相当危险的时期。
咬人的孩子,也许是想把自已的要求传达给对方,但又不会用语言很好地表达,烦躁不
安中出现这种行为。这种情况有时会持续到1 岁半。
有时孩子咬人是因为身边没有人倾听他的要求。保育员在他身边或者不在他身边都经常
看着他,注意观察他的要求,并且设法满足,这样他就不咬人了。
如果在一间保育室里,1 名保育员照管20 名3 岁以下的孩子,被忽略的小孩子在要求
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开始咬人。一旦发现咬人行为发生,就要立即给予严厉批评。为了给
他留下深刻印象,捏住他的嘴唇说“咬人可不行”。对于这样的孩子,与其将他从小组隔离
开,不如去发现他的要求,在快乐的玩耍中让他满足。
如果在室内咬人行为流行了,可以暂时在户外进行保育,让他们在庭院中娱乐,如荡秋
千等,分散一下过剩的精力。
和咬人同一时期,挠人也流行。有时挠人发生在星期一,如果星期日父母给他把指甲
剪掉,抓伤的现象也就很少发生了,所以首先应该把客观原因消除。
359.接收新入园的孩子
经常等孩子到了1 岁半,父母所希望去的保育园才终于有了空额,能够接收了。接收新
入园的孩子,一般是年龄越小越好办。在家里长到1 岁半的孩子,完全依赖于母亲,现在他
忽然离开母亲的怀抱独自来到未知世界,在心理上很难承受这样的打击。
如果保育园专门接收1 岁半以下的孩子,那么,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还比较容易适应,
因为这一阶段的婴儿还不能形成一个较稳固的集体。但是,如果保育园进行混合保育,那么
3 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形成1 个集体。这样一来,新入园的孩子就得面对
1 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首先必须适应保育员,然后适应集体。所以把新来的孩子,突然放
入集体要非常慎重。如果新来的孩子不适应园内生活,老是哭闹,缠着保育员不放,那么其
他孩子的保育也受影响。
接近新入园的孩子,最好用1 周或10 天左右时间逐步进行。一开始,新来的孩子由母
亲陪同入园,但母亲陪同的时间也不能太长,逐渐地母亲彻底撒手,这样对孩子的打击相对
小些。母亲在离开保育园时,要明确告知孩子,即使孩子哭也没关系。如果趁着孩子玩耍的
空隙离开,以后孩子就会不安,总想妈妈是不是又要走了,绝对不离母亲半步。
多数母亲很难抽出1 周左右的时间来做孩子入园的适应期,所以母子突然分离(即第1
次入园母亲便离开),对于母亲来说是迫于无奈的。有的保育员若无其事地说:过三四天,
孩子也就习惯了。但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件痛苦的事,所以母亲最好创造条件,别让孩子承
受太大的打击。
保育园的婴儿室里,3 岁左右的孩子们已经在园内生活1 年左右,习惯了保育园的生活。
看见新来的孩子哭闹会耐心地哄他,在那些孩子带领下,新来的孩子逐渐融入到集体中来。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确拥有他们自己才理解的童真世界。
1 岁半到2 岁
这个年龄的孩子
360.从1 岁半到2 岁
孩子到了2 岁,再用婴儿这个名词称呼他已不合适了,因为孩子已有了他相应的独立人
格。
这个时期的孩子什么都想模仿着做,这是因为他们学会了创造的技巧。站立走路的腿也
硬实起来,可以用单腿站立1~2 秒钟,也可以向后倒着走。虽然老是摔跟头,但也能慢慢
地跑起来。能上、下台阶,还能爬上饭桌跳到床上等。若是给他积木玩,也能垒起五六块高。
手指也灵活起来,可以翻开书本的纸。如果拧开水龙头,他会在下面搓洗小手。
如果是1 岁半还只能数到10 个数左右的孩子,到了2 岁时,总的说来,可以跟大人对
话了,听到邻居家的惠子哭了,他会说“惠子她哭了”。让他拼图,孩子可以将O、△、口
等分别插到原来的凹陷处。听到电视等广告中的歌曲,也可以模仿着唱了。但是,一旦惹着
了他,他哭闹得也非常厉害。也有的孩子会气得躺在地上将手脚拍得巴嗒巴嗒地响。还学着
把东西扔出去。同龄的孩子走近他时,他会非常高兴,看见稍大点的孩子在路边玩,他会看
个没完。但是,把他与年龄相同的孩子放在一起时,却玩不到一块去。这个东西是我自己的
这种意识十分强烈,别的孩子如果摸了一下自己的娃娃、玩具什么的,就会非常生气,并使
劲抱住不放。
看到被体罚,或是在医院里看到有人被强按住点滴的情形,会怕得或抱紧别人,或揪住
母亲。运动能力及智力也有所长进,事实上已近于独立的人,但依赖父母之心仍然非常强烈。
如果是1 周岁左右也没能很好地断掉母乳的孩子,一旦到了这个时期,即便是白天也往往在
母亲的胸前缠着要吃奶。虽然从很早就开始养成了不用母亲陪着睡觉的习惯,可入睡前孩子
还是要缠着母亲。如果拒绝了孩子,他就会代偿性地抱着毛毯、咬着毛巾或吮吸着自己的手
指入睡。
在自立和依赖之间摇摆不定,是1 岁半到2 岁孩子的特征。因此,这个时期父母的义务
是一边要允许孩子在某些方面依赖父母,以尽可能地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得以安慰,一边又要
鼓励孩子使其向自立方向发展。养成孩子一方面在某些事情上依靠母亲,另一方面自己的事
情自己做的习惯,是这一时期孩子母亲的主要目标。
必须让孩子多次体验自己想、自己做和做事成功之后的喜悦。为此,必须在防止发生事
故的前提下,给孩子创造一些冒险的机会。遗憾的是,在现在大部分的家庭中,没有尽量使
孩子冒险的这种舞台。只是在狭窄的房子里和汽车来往穿梭的马路上,母亲只好总是重复地
对孩子喊:“危险!”“不行!”来阻止孩子的冒险。仅仅是在孩子摔了跟头时不去扶他,而让
他自己站起来这件事,才多少体现了尊重孩子的自立性。
喜欢生活条理化的母亲,等不及孩子在卫生间自己做事。她认为等待是浪费时问。若不
快点给孩子做完,想要看的电视节目就开始了,因此不等孩子自己脱内裤,就赶紧给他脱掉、
领他去了洗手间。吃饭时也一样,母亲不等孩子拿起勺吃饭,就快速将饭送进孩子口中。还
有,让孩子自己端杯子喝水,水可能会洒出来,母亲不喜欢这样,所以自己端着杯子让孩子
喝。本来这些事情孩子都能自己做,可因为母亲什么都替自己做了,孩子认为这样非常自在,
而变得万事不伸手,也就什么都不做了。这样,渐渐地把孩子从自立的一面引向依赖母亲的
一面。
母亲在育儿方面不要吝惜时间。孩子自己要做的事情,应该在身边看着他做,鼓励他,
成功后要给他以表扬。孩子想用勺舀汤喝,就是洒了出来弄脏了衣服也不要紧。只要能送到
嘴里,就应该为他高兴。对能很好地端杯子喝水的孩子,要鼓励他说:“好吧,就用杯子喝
吧。”洗澡时,孩子要自己脱衣服的话,即使母亲看着着急,也不要帮他,而是鼓励他说:
“怎么样,能脱下来吧,还差一点了,再加把劲。”
现在,到了2 岁左右还只能说“嚓、嚓”、“不、不”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多数孩子是因
为没有小朋友,每天只能呆在家里看电视,没有练习说话、对话的机会。也有的孩子生来就
说话晚。但是,有意义的语言,哪怕只会说一句,就不用担心,一定能渐渐说得好起来。
不仅仅是鼓励孩子自立,还必须锻炼孩子能够自立的实际能力。为了锻炼身体的运动能
力,有必要尽量在宽敞的地方,使用适于孩子的道具进行锻炼。智力的锻炼也与体力的锻炼
同等重要。母亲应该知道,过了1 岁半的孩子总希望母亲能热心地对自己说些什么,因此,
孩子总是反复地问:“这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母亲必须给予回答。总是说:“母亲正忙
着呢”,“一会再说吧”来敷衍孩子,孩子就会对说话逐渐丧失兴趣。不仅如此,就是母亲主
动想要说点什么的时候,孩子也会用“等一会再说”来应付母亲而走掉。
母亲虽不能像《百科大典》那样回答孩子,但必须像诗人那样如诗如画地回答孩子的问
题。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简捷、正确地答出孩子想要知道的事情(见426 “为什么?”“因为
什么呢?”)。
人类的各种各样的个性,已经从这个时期明显地表现出来。喜欢音乐的孩子,从半导体
或电视中一传来音乐声就会竖起耳朵,有时会和着拍子摇晃身体;喜欢画画的孩子,一给他
蜡笔、多功能彩笔之类的,就自己画起来;喜欢书的孩子,看到书就会像被吸进去了似的看
起来;喜欢运动的孩子,会跑出去蹦蹦跳跳;喜欢摆弄道具的孩子,则会将电器拆成零件、
将椅子的螺丝拧下来。
孩子能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是愉快的,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以帮助。和喜欢音乐的孩子
一起唱歌;给喜欢画画的孩子尽量大一点的纸;领喜欢书的孩子去书店让他自己选书。如果
是喜欢运动的孩子,就给他买三轮车,而如果是喜欢道具的孩子,就给他弄一个能活动的玩
具。
夜间睡眠的时间,也因孩子是否喜欢活动而不同。好动的孩子,晚上很晚也不睡,早上
也不很晚起床。比如:晚上9 点好不容易入睡,早上7 点就起床。反之,不那么好动的孩子,
则从晚上7 点直睡到次日早晨7 点。午睡也一样,往往是热衷于玩的孩子,或是午前或是午
后只要睡1 个小时就可以恢复精神头儿了,而能睡的孩子则可以睡2 个小时以上(见362 晚
间哄孩子睡觉)。
晚上睡觉前,尽量要让孩子自己脱衣服,只是扣子母亲帮着解开,其他让他自己脱就行
了,就是睡衣的袖子也要让他自己伸进去。在寒冷的冬天如果房间太冷,孩子就会讨厌脱衣
服,这时应在房间里加上暖风。
牙齿方面,这个时期除中切齿、侧切齿(前齿)各4 颗外,犬齿、臼齿上、下、左、右各
l 颗,共计长出16 颗。让这个年龄的孩子自己睡前刷牙还有些过早。母亲应该给他刷,最好
在饭后,让孩子仰脸、母亲用膝部夹住孩子的头部比较容易刷。
吃饭时,要尽量全家人一起吃,这不仅可以看到孩子饮食的好恶,也是为了让孩子体会
家庭聚餐时的快乐气氛。这个时期的孩子,一般每日三次正餐和两次加餐,牛奶喝400~600
毫升就可以。当然,一般早晨孩子不太想吃东西,所以多数孩子早餐就吃点面包、饼干,或
1 个鸡蛋及牛奶200 毫升。这个时期的孩子也不太吃米饭,有些孩子每顿能吃1 碗饭,但更
多的孩子吃不上1 碗。不少孩子一日三餐合计才能吃1 碗米饭。尽管这样,吃些鸡蛋、鱼、
肉等副食补充就可以了。也有的孩子,饭和副食都吃的不多,但每天只要能喝上1000 毫升
的牛奶,对1 岁半到2 岁的孩子的生长已经足够了,将来长大了,也不会留下什么问题。随
着孩子能吃的副食的范围的不断增宽,不管是哪个孩子,都会表现出他喜欢吃与不喜欢吃的
“偏食”现象。偏食,只是说孩子在味觉方面各有个性,而不能说偏食就是有害的。母亲们
所说的偏食,只不过是孩子对母亲所做的饭菜不能样样都吃而已。
不必担心孩子饭量小,比这些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要培养孩子能自己吃饭。要鼓励孩子
能用勺舀着吃饭,自己拿着杯子喝水。害怕孩子饭量小和偏食的母亲,往往都是从一开始不
等孩子拿餐具,就自己用勺或筷子将饭送到孩子嘴里。其实,对孩子的一生来说,培养他能
够独自拿着勺吃饭的这种独立性,比让孩子能吃下半碗饭更有意义。不吃蔬菜的孩子很多,
但只要吃水果,就不妨碍营养的摄取。
酸奶,对大便干燥的孩子有益处。米饭吃得多,牛奶也能喝1000 毫升的大饭量的孩子,
以“美容饮食”为目的,可用酸奶取代牛奶。
排便的训练,可以始于不太冷的季节。如果恰好赶上寒冷的季节,可以向后延期半年(见
363 排便训练)。排便的训练,与其说取决于训练方法的好坏,莫如说主要是取决于孩子的
排便类型和孩子性格。不管是任何排便类型的孩子,都会按照母亲所教给的那样,不长时间
就能自己排便了,因此,不用着急。排便是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因此,对孩子来说建立自信
心更重要。母亲如果过于热心让孩子坐在便器上,孩子就会将排便之事统统依赖于母亲,或
是向与自立意识相抵触的方面发展,说什么也不坐在便器上排便。这个年龄的孩子,即使是
白天能告诉母亲自己要小便,夜里也做不到这一点。因此,大部分孩子只在夜间使用尿布就
可以了。
孩子能够走出家门和其他孩子玩了,大一点的孩子也常来自己家里玩,这就增加了孩子
患传染病的机会,最好母亲事先就大体了解一下像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等疾病的初起
症状,以防患病时惊慌失措。但是,从发病率来看,最多发的疾病是病毒引起的感冒。孩子
过了1 岁半,自体中毒这种病也时而出现了(见369 自体中毒症)。
孩子常常自己跑到户外去玩,因此这时所说的事故,也是在家庭以外发生的大事故较多,
要特别加以注意(见366 防止事故)。
婴儿时期接种了百白破三联疫苗的孩子,恰好经过1 年半的时间,最好进行追加免疫。
在这之前应该是连续注射了3 次,这次只注射1 次就可以(见430 百白破三联疫苗的追加免
疫)。
喂养方法
361.孩子的饮食
孩子能吃米饭后,会因季节的不同有吃得多和吃得少的时候。饭量小的孩子到了夏季饭
量更加减少,有不少孩子因此而体重减轻。也有不管任何季节都能吃的孩子,但这样的孩子
最好不要让他多吃,以免发胖。这个月龄的孩子如果体重超过13 千克以上时,从节制饮食
的意义上来说,要给孩子多吃水果,用酸奶代替牛奶。
饭量既不大也不小的孩子,每天的饮食情况如下:
8:30 酸奶鱼松、紫菜拌饭1/3 碗或主食面包1 片
10:00 牛奶200 毫升、水果
13:30 米饭半碗(或面条)、鱼(与成人量大体相同)或鸡蛋1 个、蔬

15:00 牛奶150 毫升、饼干
18:30 米饭1/3 碗、鱼(大体与成人量同)或肉(成人量的1/3 左
右)、蔬菜
洗澡后 牛奶200 亳升
这个孩子已经能自己对付着用勺子吃饭了。刚开始的一半左右,自己舀着吃,但再多就
不吃了。母亲拿起勺儿让孩子吃掉剩余的部分,但最多孩子只能吃碗里的一半。如果不让孩
子吃掉剩余的饭,孩子就会半途停下不吃了。对这个年龄的孩子,多数母亲想让孩子多吃一
些,于是就不管花赞多少时间,也总是陪着孩子,一定要坚持让孩子把碗里的饭吃光。其实,
这种做法并不聪明。孩子吃饭用了1 个小时左右。如果不在30 分钟内将饭吃完,孩子就没
有时间锻炼身体了。正因为既想让孩子自己吃饭,又不能让孩子吃饭时间过长,母亲才陪孩
子一起在饭桌上,帮助孩子让他吃掉剩在碗里的饭,不能无限期地等孩子自己把饭吃完。
有的孩子几乎不吃米饭和面包。但如果多吃副食,每天喝500 毫升牛奶的话,也是可以
的。牛奶只有母亲在身边的时候才用杯子给孩子喝。牛奶养大的孩子这个时期多数还不能丢
掉奶瓶。
为了纠正“偏食”,而强迫孩子吃他不喜欢吃的东西,孩子就会厌烦而逃离饭桌。若父
母无论什么都吃得很香,就可防止孩子产生厌食毛病。
每顿能够吃1 碗米饭的孩子,牛奶量可以减少到400 毫升。但不要为了让孩子吃更多的
米饭,就一点都不给孩子喝牛奶。关于零食与正餐的比例问题,详见"325 孩子的零食”。夜
间因尿湿了尿布而醒的孩子,可以在换完尿布后给他喝点牛奶。
孩子高高兴兴地吃饭是最重要的事情。为了让孩子使好勺子,母亲手把手让孩子吃饭这
是孩子最讨厌的。手灵巧的孩子超过1 岁半就会拿筷子了,但不会拿筷子也不要紧。强迫左
撇子的孩子改用右手吃饭,总是矫正矫正再矫正的话,孩子会变得完全不会独立吃饭了。就
让孩子自由地用左手吃饭好了。渐渐地孩子会自己拿着杯子、咖啡杯喝奶的,当然刚开始的
时候母亲可以把着孩子的手帮忙。
孩子的零食 参阅"325 孩子的零食”。
362.晚间哄孩子睡觉
以为孩子到了1 岁半、2 岁左右了,晚上的入睡也相对容易了,那可就错了。这个时期
的孩子越发喜欢对母亲撒娇了。可以说绝对没有孩子在母亲给他换上睡衣、盖上被子后就能
静静地躺下入睡的。孩子困起来,就恢复了原始状态,白天已不再跟母亲撒娇的孩子,到了
晚上也会缠着母亲。从钻进被子里到入睡的10~15 分钟这段时间里,希望母亲能在身边的
孩子占绝大多数。通过各种调查的结果来看,各个家庭里最多的就是这种让孩子依偎母亲自
然入睡的方法。
孩子能自己说小便,能自己拿勺子吃饭,可以说能“自立行动”了,但是,在孩子的内
心深处,仍然有一种对母亲割舍不断的依恋。这种依恋常表现为把母亲拉到自己的身边。作
为母亲如果拒绝孩子的这种依恋,申斥孩子让他自己去睡,这样做能促进孩子的“自立”吗?
如果让孩子的心里,怀着对母亲拒绝自己的怨恨,会比孩子自己不能穿鞋更会留有后患。孩
子心底对母亲的仇恨,会恶化他同母亲的关系,从而妨碍孩子与母亲的合作,推迟白天的“自
立行动”。因此,入睡前,孩子想让母亲在身边的话,母亲就应该高兴地满足孩子,让孩子
安心、快速地进入梦乡。在母子同睡一室的情况下,这样做才是自然的。
如果洗澡能使孩子快点入睡的话,就给孩子洗完澡再让他睡。入睡前吮吸手指的孩子较
多,但是,如果一开始陪着孩子睡的母亲就握着孩子的手的话是可以预防的。这多半是由于
强迫孩子自己睡觉而养成的毛病。而一旦吮吸手指成癖,母亲也不必紧张,只要躺在孩子身
边陪着孩子,孩子就能很快入睡,因而吮吸手指的时间也就变短了。
孩子如果睡午觉,晚上入睡的时间就会相应地推迟。睡了午觉的当天晚上,最好不要让
孩子睡得太早。在被子里躺着不能入睡,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或是吮指,或是嚼被角儿。最
好是在孩子到了特别困的时候才让他上床睡觉。
在喂母乳长大的孩子中,有的孩子在夜间改不了喝母乳的习惯,在陪这样的孩子睡觉时,
如果他吃上5~10 分钟奶就能入睡的话,不妨给他点母乳吃。只有那些白天也依赖母乳而不
能吃饭的孩子,从营养方面来说,这时的母乳对孩子才是有害的。我们的祖先,给孩子喂母
乳直喂到下个孩子出生,而且这种做法也曾作为民族的习性延续下来。
将对母亲的依恋转为倾心于吃母乳的孩子,什么时候断奶好,应考虑孩子的性格、孩子
所处的环境,根据各个孩子的不同情形来决定,要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刺激。
不少孩子睡前离不开奶瓶,如果对孩子来说那是个最简单的入睡方法的话,可以继续
让他抱着奶瓶入睡。如果是白天奶喝得很多、饭也吃得不少的孩子,为了防止他发胖,要减
少白天的牛奶量,牛奶中不要放糖。
363.排便训练
如果是在4~6 月份时长到1 岁半的孩子,可以开始进行排便训练。但是,对小便间隔
时间短的孩子还是困难的。如果是不喝茶水、果汁等就总是口渴的孩子,就应常给他喝茶水
和果汁。这样一来,小便的次数就会增多,母亲也就不太好推测孩子的小便时间。小便间隔
在1 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定时让他排尿,如果排尿规律起来了,就可以将尿布撤掉(见327
排便训练)。
母亲在让孩子小便前、孩子的小便过程中及小便后,要常说“嘘嘘”,“尿了,好孩子”
等,这是为了让孩子有意识排尿。孩子一旦说了“嘘嘘”,不管是小便前也好,小便后也好,
都要给予表扬:“好孩子,会说嘘嘘了”。但是,即便会说了“嘘嘘”,能很好地在便器里小
便的孩子也常常会失败,这时如果生气地在孩子屁股上“啪、啪”打几下,再斥责说“怎么
不说嘘嘘了呢”,往往孩子从此以后就会再也不说“嘘嘘”了。
让孩子小便,孩子就打挺、强烈反抗,这时,训练排便就很困难,要问隔二三周后再实
施。如果以后孩子还是抵抗的话,排便训练还可以往后延期。
气候、排便的间隔时间、孩子的情绪能协调的话,排便的训练10~15 天就可以完成。
稍作等待,这个时期一定会到来的。因此,勉强孩子,把孩子弄得又哭又闹,不是聪明的办
法。在气候好的时候,母亲看时机成熟了,就可以撤掉尿布只给孩子穿短裤。而习惯了短裤
里边有尿布的感觉而能安心的孩子,撤掉尿布的话,恐怕会有不安感还要求垫上尿布。无视
孩子的这种感觉,硬是将尿布撇掉的话,每隔1 个小时母亲要领孩子去卫生间排1 次尿,这
样如果搞得好,孩子不会反对撤掉尿布。但也有的孩子无论如何在卫生间都尿不出来,而一
出了卫生间就尿了出来。这时如果对孩子指责说下次一定要尿完再出来,把孩子关在卫生间
里面,这种做法不可取,孩子将变得厌恶并拒绝去卫生问了。
有的孩子在刚开始的二三天里,没等告诉母亲说要小便就尿了出来,但不久就能喊母亲
说“嘘嘘”了。没有了尿布,孩子排尿时尿液直接沿着腿向下淌,这种感觉恐怕很不好受。
和小便时的“嘘嘘”一样,也有的孩子一大便时就发出“嗯嗯”声,但大便往往比小便
来得慢。老实的孩子,当母亲在规定的时间里让他大便时,一般都能很顺利地便出来。这不
能说孩子已经学会告诉母亲要大便了,但结果都是一样的,节省了尿布。
在寒冷的季节(9~12 月)里进入1 岁半的孩子,训练他排尿是较困难的,最好是等到第
2 年的4 月樱花开了的时候。
白天孩子是可以告诉母亲要小便了,但到了晚上还是做不到。多数孩子夜晚还是要用尿
布。不过,有尿少的孩子,睡前母亲让他小便1 次,就整个夜里都不再小便了。当然,这些
也会随着天气变冷而改变。
男孩子在撤掉尿布时,有的母亲往往会发现孩子的尿线不是很直,而是从侧边流出来,
这是生理性包茎造成的(见522 包茎)。
364.便器的使用方法
便器,并不足孩子从几岁起就必须开始使用。有的孩子根本就没使用过便器,多数孩子
从1 岁半左右开始使用便器,是因为孩子能坐到便器上稳稳当当地排便。在这之前,即使是
有便器,也仅仅是母亲把着孩子,让孩子把便排在里面的排泄物的容器而已,而不是为了孩
子能坐在上边的道具。即使到了1 岁半,将便器作为排便的道具来使用,也只是大便的时候。
因为1 岁左右的孩子,一让他小便,他就会讨厌得打挺蹬腿,所以根本就不坐便器。早晨起
来的第1 次小便也是母亲抱着在便器上尿的。孩子尿与不尿的判断需要的时间比较短,母亲
即便是抱着孩子也不会累。但大便就需要时间了,孩子超过1 岁半,体重也增加了,母亲也
不能长时间举着孩子在便器上,因此要让孩子坐便器。孩子能否很好地坐在便器上,要看孩
子坐在便器上舒服与否。母亲如果只考虑便器可以长时间使用,就买来大号的便器,孩子会
因圈口大没有安全感,因此会不喜欢。要买屁股恰好与便器圈口大小能吻合的型号,孩子才
会有安全感。
若便器的前部呈鸟头、马脸状的话,孩子就会认为它是个玩具,会只顾玩而不能专心地
排便。便器最好是恰好屁股能与便器大小吻合,把孩子屁股套进便器他自己出不来,等“嗯
嗯”地排完便,再将孩子抱出来。
气温低时,皮肤接触到便器会感到凉,孩子就会讨厌坐到便器上。最好用旧毛毯或布做
个大小与便器相同、圈型的空心套子套在便器上。
在便器上能顺利大便的孩子,渐渐地小便也会在便器上便了。当然,1 岁半的孩子,不
是哪个都在便器上排便的。在寒冷的季节,所有孩子都会讨厌便器,当母亲的要把便器弄温
暖以后,才能把孩子放在上面。
在训练孩子排便问题上最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厌烦就不要勉强他。把孩子放在便器上
或领孩子去卫生间,孩子就大声哭泣时,要断然停止排便的训练。如果强求孩子,孩子将会
对便器或卫生间产生恐惧症,那就更难排便了。而这样一来,大便就排不出来而在大肠下段
变硬,越来越不容易排出,就是排出来也必须承受排便时的疼痛,便器恐惧症就更加严重。
最后,常常是大便又硬又粗,肛门被撕裂,排便时非常痛,不得不使用泻药或灌肠把大便变
软后再排。当然,虽然到了这种程度,也并不意味着它将永久化,孩子肯定会在一定的时间
内以自己的方式把大便排出去的,因此不必太担心。
环 境
365.给孩子创造一个游玩的场所
孩子过了1 岁半,走路也快了,手也灵巧起来了。但认为孩子超过了1 岁半,就必须买
些特别的玩具则是没必要的。可用现有的玩具(见332 给孩子创造一个游玩的场所),让孩了
更活跃地玩好。为了更活跃地玩好,需要一个大一些的空间,重要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游玩
的场所。
孩子在沙地上玩的时间也渐渐地长了起来,给他拿上蜡笔或多功能笔,让他在大点的纸
上画画,孩子也不会马上就厌烦起来。就是玩积木时间也长一些了。这就是说孩子能精力集
中地、持续地玩了。
喜欢运动的孩子,看到其他孩子玩三轮车,自己也想要。到了2 岁左右,就可以给孩子
买了。夏天孩子喜欢玩水,如果玩得时间长了,别忘了戴帽子。
力量增大了,破坏力也加大,孩子常常将玩具拆成零件,母亲要注意防止被弄坏的地方
割破孩子的手、碰到孩子的眼睛,靠弹簧运动的玩具多是白铁皮制做的,比较锋利,所以很
危险,更要小心。
不要让孩子养成撕书的毛病,不管多旧的书画册,第1 次撕破时一定要给予批评,这很
重要。孩子不能区别旧书可以撕,新书不可以撕。开始的时候,不要给孩子旧的、易破的书。
其实,为了锻炼身体,我们也希望让这个年龄的孩子做做体操。但是,只有母亲和孩子
两人是做不了体操的。勉强让孩子做也没有意思,孩子会逃掉的。
这个时期的孩子在家庭里能做的锻炼,只有周日和父亲在宽敞的场所游玩及每天在规
定的时间里母亲领着去散步。散步,对每天关在屋子里的孩子来说和玩是一样的快乐(见377
培育健壮的孩子)。
366.防止事故
必须了解伴随孩子的成长,事故发生率也增加了。在临街的家庭,常常不经意开着门,
孩子会跑到街上而迷路了,有时被车撞成重伤,也有的跑到小河边掉进河里淹着,这些仅仅
是因为母亲忘了把门关好的缘故。
这个年龄的孩子也可以将箱子和木凳拿来垫在脚下登上去,因此,围栏也就失去了作用。
在公寓住宅的3 楼阳台上,母亲不小心把冰箱的包装箱放在那儿,孩子登上箱子翻过栏杆,
从阳台上掉下来的例子也是有的。
到了近2 岁时,孩子可以跑得比较快了,跌倒了磕了头时也会摔得不轻。在浴盆中嬉闹
摔倒磕了头的情况也与1 岁左右的孩子相比力量有所不同。孩子磕了头的时候,如果磕的是
后头部,就有可能引起脑的损伤或颅内血肿。孩子的头磕得严重时,父母必须检查包肿的情
况以弄清楚磕伤的部位。持续神志不清时,要带孩子去急救医院。所说的摔后立刻能哭出来
就没问题,在过1 岁半的孩子后头部受到力量很强的跌摔时,就不能生搬硬套了。头部受
到很强力量磕碰的时候,虽然孩子立刻哭了出来,停止哭泣后也恢复了精神,也还是要在被
磕碰后两天内严加注意。在这两天里如果有呕吐、抽搐、昏睡、不能站立走路、语言障碍等
情况发生时,一定要领孩子去脑外科看医生。如果见有脸色异常苍白,左、右瞳孔大小不一
致时,应怀疑有颅内血肿,这种情况必须手术将血肿清除。从高处摔下来,或被车撞后立刻
有意识丧失、昏迷不醒时,当然要立刻叫急救车去医院脑外科。颅内是否有出血,通过CT
来检查一下就知道了。
从高处掉下来后,弄不清楚磕伤部位时,虽然只是哭了一会儿就没事了,但也必须注意。
从1.5 米以上处掉下来时最好先请教医生,洗澡也要停一二天,尽量让孩子在家中静养,
过了1 周就没有问题了。但是,可以说从家庭里每天都有的椅子、桌子、床上等1 米左右高
的地方跌下来,是绝不可能出现颅内出血的。
仅次于跌落的事故是烫伤。在用杯子沏红茶喝的家庭,常发生孩子弄翻了杯子,热茶烫
伤了孩子的手、脸、胸的事。应该将沏红茶的杯子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等到了能喝的温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