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育儿百科

_103 松田道雄 (日)
气馁。那些统计结果来自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年代,并不适用于现在。做出诊断后应立
即住院治疗。
髓母细胞瘤占儿童脑肿瘤首位,多在3~5 岁时发病。病灶在小脑,主要表现有头痛、
呕吐、视觉障碍、行走障碍等。症状发展很快,最终都会引起脑水肿。有效治疗方法为放射
线治疗。
星状细胞瘤也常发生在小脑。症状同髓母细胞瘤一样,但发展较慢,多发生于5~8 岁
的儿童。袋状肿瘤可通过手术完全切除。术后有的病人出现行走困难,但绝大多数几周或几
个月就治愈了。
脑室上皮瘤发生在第4 脑室,多见于男性婴幼儿。由于脑脊液通路阻塞,脑室扩张,
引起脑水肿。出现剧烈呕吐、行走障碍和眼颤等症状。因与关系生命的重要神经相连,通过
手术完全切除是很困难的。
颅咽管瘤是出现在颅底马鞍部的肿瘤,处于视神经交叉部,因此可引起视力障碍(颞侧
视野偏盲)、发育障碍、尿崩症(见615 尿崩症)等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手术需要很高
的技术。
6 岁以上儿童可见神经胶质瘤。当神经胶质瘤发生在脑干时,会出现各种脑神经障碍症
状,如手脚运动障碍、眼颤及眼斜视。颅内压不高,所以无头痛、呕吐。因肿瘤长在脑的重
要部位,手术很困难。
神经胶质瘤也有长在大脑半球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呕吐、手脚无力、行走困难,
伴有抽搐的也不少见,也有性格发生改变的。手术效果不太好,但随着化学疗法的进步,治
疗方法有所改进。
大脑半球也可能发生星状细胞瘤。星状细胞瘤出现在小脑时,以袋状居多,但位于大
脑时则不同,由于侵入了大脑内部,手术难度很大。
621.脑性瘫痪
胎儿时期,或出生前、分娩过程中以及出生后不久都有可能发生脑性瘫痪,这是因脑部
受损伤而引起的一种非进行性疾病。症状表现为手脚活动困难,全身乏力,动作失调,运动
异常等。最新的脑性瘫痪研究表明,很轻的脑性瘫痪可以自然治愈。如单侧上肢或单侧下肢
的活动较另一侧少,肌肉松弛,活动笨拙等。这些较轻的症状大多会随着成长慢慢消失。
以前一般是在新生儿期检查脑性瘫痪,而现在已不同,越来越倾向于等待症状的出现。
因为等待并没有什么害处。有报告说,在满1 岁时诊断为脑性瘫痪的孩子,到7 岁时再检查,
有一半病症消失了。可偏瘫、双下肢或四肢瘫痪是无法治愈的,因此要尽早到整形外科检查。
以前一般认为脑性瘫痪的原因是难产,但现在看法有所改变,认为分娩前胎儿的脑内已有障
碍,才导致了难产。因为在脑性瘫痪儿出生以前,其母亲就有智力缺陷,或有过孕妇风疹、
孕妇出血病史,出现过胎盘异常,胎儿有其他部位畸形,低体重等情况。
最常见的是痉挛性麻痹,占7/10。发病主要是因早产和缺氧而导致大脑皮质运动中枢
受到了侵犯。症状为肌肉过度紧张,关节突然反射性伸直,足跟微颤等。受损部位各有不同,
有的是双侧上下肢均受侵犯,有的只有下肢或只有上肢受侵,有的则为单侧受侵。
6 周大的婴儿,当使其俯卧时,一般都会立即把头抬起来,但瘫痪的婴儿却不能抬头,
而且手脚也不会动。双下肢瘫痪的婴儿,脱去衣服后用手扶住两腋下使其站立时,双脚交叉
呈脚尖站立姿势。
较常见的是手足徐动型。此型是手和脚的指端出现异常,手无目的乱抓,缓慢弯曲、扭
拧、伸展。不仅是手脚,脸、颈部和躯体有时也有同样异常。这是脑底核受损伤引起的,多
是核黄疸的结果。
婴儿时期就有肌肉松弛的孩子,多在2 岁左右开始出现徐动症。父母这时才意识到自己
的孩子以前就有些不正常。当伸手去抓给他的玩具时,手晃动得更厉害。还有的孩子想做什
么事情时,肌肉变僵硬,无法活动。有的孩子因肌肉过于紧张,后背弯缩成弓形。
核黄疸可引发对高音的听力障碍,因此有的儿童被误认为是智力迟钝。仔细检测听力是
非常必要的。
还有一种类型是运动失调型脑瘫。这在正常分娩的婴儿中常见,因此被认为是小脑畸形。
小脑是调节身体运动的器官,此处受损伤,会引起运动感觉和平衡的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
行走,想抓东西却抓不到,抓东西时伸出的手颤抖。这种类型的脑性瘫痪发现较晚。
此外还有肌肉像铅管一样僵硬的强直型、总是不停颤抖的振颤型、全身松软的弛缓型等
等。
虽然存在各种不同类型,但总的来说,脑瘫的患儿运动发育都很迟缓。不能抬头,不会
翻身和吸吮手指,坐不起来,不能扶着行走。一般情况,母亲是从孩子的抬头情况和不想站
起来走路这两方面猜测到孩子患有脑性瘫痪。
很多社区医生将脑性瘫痪的诊断依赖于大学医院。这对患儿及其他们的父母而言,意味
着将重大的决定权托付给了有能力做精确检查的大学医院。在大学医院可以通过CT 检查确
认脑内发生障碍的部位,根据情况,还可作脑电图检查。此外还需检测是否有视力和听力障
碍。
当听到孩子被诊断为脑瘫时,患儿的父母吓得失魂落魄,他们当然会对诊断结果表示怀
疑,并到别的医院再进行检查。只要打听到能治病的地方,不管哪里都要去求助。也有人建
议用打针、按摩、针灸等方法治疗。但是经过了多次的寻医经历后,父母最后得出结论,能
够解救孩子的只有我们自己,其他别无选择。如果能总结出这点也是很好的。医学本身也是
在长期摸索后总结出来的。
以前曾认为脑瘫引起的运动障碍可通过整形外科进行治疗。建立了以外科医生为主的
相应设施,收治脑瘫患儿,通过手术、理疗等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使其恢复运动能力。但
其结果,对脑瘫的儿童来说,整形外科所做的无非是把固定的尖足畸形变得美观一点,只是
一点儿贡献而已。
脑瘫治疗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身体畸形,而是为了使患儿将来作为社会的一员更好地
生活。为此,必须教授这些儿童学会普通人的社会生存方法。如果说普通儿童3 岁时生存的
社会环境是家庭,那么3 岁脑瘫的孩子也必须学会适应家庭中的生活。
现在的儿科教科书没有提及要尽早让脑瘫的孩子进入专门收治脑瘫患儿的医疗设施,而
是主张,由于大部分理疗法母亲很容易学会,因此在家里完全可以自己做。这也许是由于志
愿来设施工作的护士和保姆很少、忙不过来的缘故,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有了新的认识,
为了使脑性瘫痪的孩子学会日常生活,必须实行一对一的个性化看护和教育。
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让能上学的脑瘫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学习。通过观察这些例子可以看
出,在家里接受母亲热心训练的孩子,比起一直被托负给医疗设施照顾的孩子各方面都要优
秀。当然并不是说医疗设施没有必要。当患儿成为父母严重的负担、家庭无法支撑而面临崩
溃危险时,设施就要承担起责任。尤其是对有严重心身障碍的儿童,这样的设施是不可缺少
的。可是对于那些需别人帮助才能上学的孩子,还是父母在医生指导下在家里抚养为好,这
是十分有经验的儿科医生的意见,我也深表赞同。
诊断为脑性瘫痪后,想在专门的设施内进行彻底的治疗是错误的想法。孩子的父母才是
世界上最好的治疗者。从这个角度看,脑性瘫痪孩子的母亲们建立的协会是非常有效的。在
这里可以教新会员任何书上没写过、任何医生也没教过的治疗方法。新会员知道了不仅自己
背负着养育患儿的重担,还有很多和自己一样的人,由此受到鼓励。
每个城区都有为脑性瘫痪的孩子设立的服务中心,母亲可以很方便地带孩子去那里(远
离城区,每天只通2~3 次车的地方不行)。在那里,医生定期为孩子做检查,做理疗的专业
人员也教授母亲学会各种理疗方法。用理疗法给患儿活动手、脚,在设施内每天做1 次,还
不如母亲在家每天做3 次更有效。从早期开始,母亲在家里耐心地给孩子做手腕、踝部伸屈
运动(这个时期不做按摩),可以防止手足弯曲变硬。能够参与孩子的治疗,更增强了母亲的
信心。如果认为治疗只能在设施内进行,那么当由于某种原因进不了设施时,就会产生一种
被抛弃感,从而变得绝望。对孩子,母亲在家里必须做的事情和能做的事情很多,因此母亲
一定要满怀希望。
在婴儿时期,虽说母亲的抚育方法和遇到的困难不同于正常孩子,比如孩子不会吃奶、
不能吃稍硬的食物、夜晚哭闹厉害、轻微声响也容易受惊吓等,但这些并不是不能克服的。
即使不会吃奶,也不会造成营养失调。一次不能吃多,可以分多次少量喂。断奶食品也不要
急于给予,孩子体重看起来偏瘦一点为好,一肥胖,就很难进行运动练习。运动不足则易
引发便秘。
不要过分担心母婴手册上的记录,如孩子已5 个月了还不足7 千克,或者孩子都满1
岁了还不会站立,比别的孩子长得慢了,等等。只要孩子健康,可以看到笑脸,就说明孩子
是十分快乐的。
孩子的头摇摇晃晃,就用手帮助支撑。孩子不会翻身,就让他取俯卧姿势。手不好使,
可拿玩具让他去抓。做这些运动训练,最内行的就是患儿的母亲。应该循序渐进地帮助患儿
发展运动能力。如果觉得洗澡时容易做,就让他在浴盆中做运动练习。做得很好时,父母从
心里高兴并夸奖孩子,这对孩子是很大的激励。
1 岁半以前,孩子不会吃硬的食物要影响断奶的进度。这时千万不可操之过急。按照“214
早产儿的断奶”一章中所写内容,补给预防贫血的食品。牛奶也要喝。患儿到了2~3 岁,
总算能独立坐起了。能坐的孩子将来也能走路。
如果孩子能够坐起,可以给他做个椅子。与普通的椅子不同,前方要稍高,这样臀部就
能稳定在椅子的后部。两侧要有肘架,防止从旁摔落。坐在这样的椅子上,也易于吃断奶食
品。在这个时期,要尽可能和孩子多讲话,进行语言练习。与痉挛性瘫痪的孩子相比,手足
徐动症的孩子说话更晚。此外,由于脑瘫儿童易患龋齿,因此要限制其吃糖果、巧克力和加
糖的果汁。
患儿到4~5 岁后,必须让他学会自己吃饭。由于瘫痪程度不同,有的患儿怎么也学不
会拿勺,这种情况下,至少要让他学会用吸管吸食。在容器上而开1 个小孔,把吸管放进去,
吸食时就不会弄洒。
患儿用勺吃饭时,因动作不能自主,经常将饭碗打翻到地上。可用橡胶吸盘将饭碗固定
在桌面上。孩子越紧张就越做不好,因此让孩子心情放松是非常必要的。
勉强会走路的孩子,可以在家里墙壁上安装横木,让孩子用手抓着它练习走路。脊柱强
直的患儿,要与整形外科医生和做假肢的技术者合作,为孩子制作能够支撑行走的支架。
对患儿进行排便训练也是这一时期要做的。最好让孩子自己上厕所,自己脱裤子。不要
给患儿穿带皮带的裤子,扎松紧带的裤子要方便一些。
衣服的穿、脱也应让孩子自己做。但成衣有很多不方便,孩子系不好衣服纽扣,所以最
好是拉链衣服。
与普通人一样在社会上有独立的生存能力,是这些患儿的努力目标。因此只要没有太大
的障碍,要让他们上幼儿园和保育园。虽然跛脚,但一只手可以拿玩具,这样的孩子,如果
不是严重的智力障碍,还是希望幼儿园能接纳他们。在幼儿园里,要充分发挥孩子潜在的能
力,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和其他孩子一样的人,从而增强生活的信心。
上幼儿园之前,父母要经常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来玩,或常带孩子去朋友家玩,使孩子
感受与朋友玩耍的快乐。
父母往往为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发育迟缓而感到羞愧,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孩子。
对孩子来讲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伤害了。人活着就要生存下去,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力。父母
一定要坚定信念,堂堂正正地让孩子步入社会。
有抽搐发作的孩子,必须服用长效药物,但没有这种情况的患儿,最好不用药物疗法,
因为此法成功率很低。
622. 肺炎
儿童肺炎的发病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首先,患肺炎的人数已经大大减少,以前常见的
幼儿“急性肺炎”(由肺炎球菌导致的大叶性肺炎)几乎绝迹了。这是儿童营养好,生活水平
提高了的结果。此外,由于发热的孩子去医院诊治时,医生多应用抗生素,这也是肺炎减少
的原因之一。但早产儿、体弱儿的肺炎,并没有消失。由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减少了,而由
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增加了。
葡萄球菌中,有很多对抗生素有耐药性;而在医院内感染的葡萄球菌,具有耐药性的更
多。所以,必须认识到带早产儿、体弱儿和患麻疹的孩子,到病人云集的医院去是很危险的。
由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用青霉素就很有效,医生一般不让孩子住院,而是让其在家治
疗。但是,在应用青霉素治疗2 天后,发热仍不退,而且持续呼吸困难,则可能是肺炎球菌
以外的细菌感染,必须住院治疗。
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通过X 线检查后,发现肺中出现空洞,且其中有积液,或肺泡
破裂致肺萎陷,就可做出诊断。
葡萄球菌肺炎的症状很严重。出生后2 周的婴儿发生急性呼吸困难时,多是葡萄球菌肺
炎导致气胸。如果发高热会想到是肺炎,但当一点儿也不发热时,多会延误诊断。腹胀是其
特征之一,咳嗽也很剧烈。
最好是做痰培养,然后给予敏感性的药物,但如果x 线检查发现肺内有很大变化时,首
先要给予有效的药物。在给药前,也应做细菌培养,以便能准确地用药。
治疗由葡萄球菌导致的肺炎,必须要吸氧、静脉滴注,因此不住院是不行的。到治愈至
少需要1 个月时间。肺内的空洞可残留几个月,但最后可彻底消失。
与葡萄球菌肺炎同样严重的肺炎是流行性感冒杆菌和肺炎杆菌引起的肺炎。住院后,从
咽喉或血中培养出细菌才能确诊。
患肺炎的数量虽然减少了,但病程延长了。据统计,日本儿童患肺炎从数量上并未减少。
这是因为医生把不是肺炎的感冒、支气管炎写成“可能转成肺炎”、“正在转成肺炎”而注射
抗生素,这也许是为了向保险机构申报是按照肺炎治疗的缘故吧。
损失最大的是那些平时便经常积痰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个冬天常患3~4 次肺炎。
实际上,只要孩子精神状态好,食欲好,情绪好,即使医生说正在转向肺炎也不必担心。平
时很健康、营养状态良好的5 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说基本上不患肺炎了。
学龄儿童患的肺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的(见633 非典型性肺炎)。最初发热时,被认为是感
冒,但因持续咳嗽3~4 天,做X 线检查时才发现是肺炎。以前在学龄儿童中常见的非典型
肺炎,现在在婴儿中也可见到了,但没有死亡的病例。
623.败血症
在对细菌没有有效抗生素的时代,当身体某一部分产生病灶时,细菌会大量繁殖,不
断地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繁殖,从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由中耳炎、肺炎、化脓性脑
脊髓膜炎等引起败血症的也不少见。
现在发现了抑制各种细菌的抗生素。因此,即使血中进入了细菌,如果明确细菌的种
类,也可治愈。平时很健康的幼儿和小学生患败血症的基本上没有了。只是免疫力极其低下
的白血病、低免疫球蛋白血症等还可引起败血症。
早产儿虽然成活率提高了,但早产儿不明原因的败血症却增加了。这也许是由于没有给
婴儿吃增强肠道抵抗力的初乳的缘故。
产院消毒不彻底,或来访者带来的细菌的种类主要有大肠杆菌、β溶血性链球菌、葡萄
球菌、绿脓杆菌、肺炎球菌等。分娩时破水6 小时以上出生的婴儿、难产儿、早产儿经常发
生败血症。多是胎盘内的血管有炎症,男孩比女孩多见。
也有的从出生之日起就出现症状的。症状主要有发热、腹胀、黄疸,有时也出现呕吐、
腹泻。如果皮肤上出现很多疖肿,或全身出现红色皮疹,可怀疑是败血症。
出现高热应立即引起注意,但不发热的情况也有。这时多易延误诊断。当孩子出现不想
吃奶、呼吸困难、发绀现象后,才感觉到异常。肺炎和脑髓膜炎可引起相同的症状,因此必
须做肺部X 线检查,或腰穿检测脑脊液。
孩子生后第1 天出现可疑败血症的症状时,对胎盘和脐带进行病理检查很有用。取血液、
咽部分泌物、尿液、脑脊液进行培养,尽早发现细菌,以便尽快给予有效抗生素。
早产儿患的败血症必须当作重病对待。由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引起的败血症,多数
患儿可获救。而由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则死亡率高。
早产儿的败血症是由细菌引起的,因而有人控告产院消毒不好,但无论怎样消毒,在母
亲体内存在的、虽未引起母体患病的寄生菌,在产道中进入婴儿体内都可引起本病,这是无
法预防的。
如果对早产儿能更多地实施母乳喂养,那么败血症是会减少的。
624.梅毒
由于青霉素的应用,成人梅毒患者比以前大大减少了。因此,由妊娠的母亲传染给胎儿
的梅毒也逐渐减少。另外,孕妇得到母子手册后,对梅毒血清反应阳性者,可免费治疗,所
以,婴儿梅毒也几乎没有了。难于得到母子手册的婚外妊娠者,则发生梅毒的频率可能要高。
但在来小儿科就诊的婴儿中,已看不到以前那种典型的先天性梅毒了(出生后1~2 个月,孩
子出现鼻塞,流带血的鼻涕,脸色不好,消瘦,嘴唇周围有裂纹,脸和躯干出现紫铜色小豆
大的皮疹,手掌、足底的皮肤变厚,肘关节肿胀,一碰孩子就哭)。
偶尔怀疑髋关节脱位而进行X 线检查,才发现骨骼出现梅毒特有的病变,进而确诊为
梅毒。当然,这种情况很容易治愈。
使母亲感到苦恼的是,尽管觉得不可能感染梅毒,但在领取母子手册时,却出现血清反
应阳性。怀着不安的心理,可一检查父亲的血液,却是阴性,这便会引起家庭纷争。
一般观察梅毒血清反应的玻片法和华氏法是以牛心脏的脂质为抗原,而不是以梅毒病原
体的梅毒螺旋体为抗原,因此存在假阳性。
在保健所检查即使是阳性,也不能立即就确定是梅毒,要以梅毒螺旋体做为抗原,用
TPHA 法(梅毒螺旋体红细胞凝集法)或FTA-abs(荧光抗体吸收法)法再检测1 次,如为阴性,
则不是梅毒。虽然这是十分麻烦的试验,但涉及到离婚的大纷争时,也应该做。
出现假阳性时,阳性也弱,或多是忽而阳性,忽而阴性。假阳性时,即使用多少青霉素
治疗,也不能变成阴性。因此,从治疗效果方面也可区别。
如果母亲的血清反应是假阳性,那么婴儿的血清反应也是假阳性。但用梅毒螺旋体为抗
原做试验却出现阴性。另外,如果是梅毒,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M 会增加。对梅毒螺旋体
的抗体分别存在于免疫球蛋白G 和M 中。G 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但M 不能通过胎盘,
因此,M 增多,便知是婴儿本身产生的。
另外,母亲确实曾感染过梅毒,在妊娠初期血液检查中血清反应呈阳性,从而进行梅毒
治疗,检查其所生的婴儿血液也有的出现阳性。如果婴儿阳性程度比母亲强,而且血中免疫
球蛋白M 增加了的话,则意味着婴儿体内存在梅毒病灶。但是,如果婴儿的阳性程度比母
亲弱,而且2~3 周后婴儿血清反应自然变成阴性,则可以认为是从母体只获得了抗体,而
没被传染上疾病。
由于梅毒减少也有“悲剧”发生。如在做扁桃体摘除前的检查时,偶尔查孩子的血液,
如果用一般的玻片法检查有时会出现阳性。这时需要做对梅毒螺旋体的进一步检查(TPHA、
FTA)。如果是阴性,就可以认为前面的是假阳性,而否定先天梅毒。问题是在TPHA 和FTA
法也出现阳性时。在先天梅毒几乎绝迹的现在,这种对梅毒螺旋体的阳性反应也有很多是假
阳性的。常见的假阳性,是由于婴儿在不知不觉中患了非典型性肺炎和猩红热、麻疹、水痘
等病症在半年内的反应。父母血液不出现梅毒反应时,比起先天性梅毒,是上述感染的可能
性更大。如果孩子以前很健康,可以静观6 个月后再进行1 次血液检查,如果是阴性,那问
题就解决了。
6 个月后又出现阳性时,要检查一下是否有慢性风湿那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625.白内障
在上学的孩子中,有偶然在眼科发现先天性白内障的,但此病不进展,也不损伤视力,
因此可以不去管它。
婴儿瞳孔很小,即使有白内障也不易发现。因此常常是相当严重的白内障和位于前方的,
因黑睛内出现白色时才注意到。出生后马上就发现的双侧重度白内障,如果在3 个月内手术
后仍看不见,则会丧失视力。即使患有白内障,只要无眼球震颤,不影响日常生活,也不必
急于手术。但在一侧眼睛的白内障进展时,就要双眼都做手术。而不能只做单只眼手术。
先天性白内障只出现在一只眼睛时,如果在3 个月内及时发现,手术后可以保存视力。
但实际上,3 个月内无法发现单侧白内障,一般是在6 个月以后才发现。这时即使做手术,
也不能保住视力,因此医生一般也就不建议做手术了。
妊娠早期母亲患风疹的话,孩子在出生时有可能患有白内障。此类手术的成功率很低。
因为患儿眼球小,或虹膜有异常,所以手术是很困难的。有的患儿是因代谢异常引起白内障
的。如半乳糖血症,也就是半乳糖代谢障碍,是由于先天性酶缺陷导致的疾病。血液中的半
乳糖异常增加,因而引起白内障。如能早期发现尿中出现的半乳糖,给予患儿不含乳糖的饮
食,就可防止病情的发展。
白内障发展到妨碍日常生活时,就要做手术。老年人常用的方法是用人工透镜代替混浊
的晶体,但此法对成长期的儿童以前不用,近年来也正在尝试。这种方法对恢复视力十分有
效,但随着孩子的成长,需重新植入晶体。
有因受眼外伤后引起白内障的。6 岁以下的孩子,如果在外伤后6 个月内不做手术,就
有在此期间丧失视力的危险。
626.麦粒肿和霰粒肿
麦粒肿,俗称针眼,是睫毛根部的毛囊或皮脂腺感染葡萄球菌后的化脓性疾病。认为影
响美观而挤破它,反而会更扩散,使整个眼睑红肿、疼痛,因此绝对不能挤压它。
1 周左右不管它,它也会自然好转。为使葡萄球菌不扩散,眼科医生会给点眼药水。如
果想早些让脓排出来,可以用热毛巾每天热敷3~4 次,每次5 分钟左右,然后滴入含抗生
素的眼药水就可以。不要给孩子戴眼罩,因为戴4 天以上,就会影响视力。注意每天晚上换
枕巾,脸盆、毛巾也不要和家里人共用。
所谓霰粒肿,是上眼睑内侧的睑板腺阻塞,引起的慢性炎症。一般无疼痛。感觉上眼
睑的下方有小的隆起,医生会告诉你是患了霰粒肿。
小的霰粒肿,如果置之不理的话,多数数周内即可痊愈。如果去眼科,医生会让服抗
生素。可以每天用热毛巾热敷4 次左右,每次5~10 分钟,霰粒肿逐渐变小,就不必切除了。
如果服药不见效,过了2 个月仍一样大时,需要手术切除。手术是切除眼睑内侧部分,外部
不留痕迹。
627.麻疹
在日本,法律上规定必须接种麻疹活疫苗,但还未达到全体儿童都接种的程度。麻疹流
行的周期为2~3 年。因此,可以说有关麻疹的知识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
麻疹是在孩子之间互相传染的。麻疹患儿咳嗽、喷嚏,唾液的飞沫中都含有病毒,健康
的孩子在与其接触时,这些病毒就会通过鼻子和眼睛而传染上。患麻疹孩子的母亲,抱别的
孩子时,不会传染给这个孩子,因为麻疹病毒离开人体后,不久便死亡了。
与麻疹患儿接触后,孩子感染麻疹出现症状需10~11 天。而且并不是最先出疹子。最
初是类似于感冒症状,咳嗽、打喷嚏、流鼻涕。但目光敏锐的母亲会注意到孩子咳嗽很急促、
眼睛也湿润,与平时的感冒不同。
患儿常常很有精神地玩耍,即使测体温,也多是37.6℃左右,而且大多数母亲因为孩
子很有精神,就不测体温,上幼儿园、保育园的孩子也不请假。
也有的患儿第2 天晚上发高烧、剧烈咳嗽。出现眼眵,怕光,流鼻血。即便如此,孩
子还是很有精神。多是上幼儿园后,老师怀疑患了麻疹,让孩子回家的。幼儿园的老师比小
儿科医生更常见到麻疹的早期症状。
小儿科医生诊断根据麻疹黏膜斑,这是在出疹前24~48 小时,在颊部内侧的黏膜上出
现3~4 个米糠状的白色小点,逐渐增多,有的到出疹时可蔓延至整个颊黏膜和唇内侧,像
盖了一层粉似的。
出疹是在出现感冒症状后4~5 天。出疹时体温最高超过39℃的也不少见。一高热就抽
搐的孩子,常会引发抽搐。这时可用冰枕给头部降温。
麻疹的疹子,不像水痘那样从皮肤上突起,而是像有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岛屿的多岛
海的地图一样。其特征是,相当于海岛的麻疹是红色的,但不管皮疹怎么多,疹子与疹子间
的相当于海的部分的皮肤都留有健康的白皮肤(猩红热时,全身的皮肤都变红,而不留健康
的白皮肤)。
出疹开始时是在耳后、额头、颈部,逐渐向下扩展。2 天后就可扩展到背、胸、腹部,
但下肢仍呈散在性的疹子。疹子出到脚尖部位时,热会降下来,出疹后3~4 天热退。麻疹
是很痒的一种疹子。
出疹后,咳嗽、喷嚏、鼻涕、眼眵也相应地减少。在疹子出得很多时,患儿完全没有食
欲。除果汁或冰激凌外,几乎什么也不吃。平时喜欢吃的东西也不想吃了。如果是幼儿患者
也有腹泻的,疹子出到下肢时,脸和胸部的皮疹会由红色变为褐色。疹子的颜色越红,这种
褐色的色素沉着的时间就越长,有的半个月还不消失。
麻疹处理中最重要的是防止肺炎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感染。这是为预防中耳炎和
肺炎。患麻疹孩子要尽量睡在家里最里面的房间,不与外来者接触。但我不赞成人院治疗,
因为医院就像是细菌聚积的巢穴。
以前由麻疹引起肺炎而死亡的儿童很多。还有因角膜软化症失明的。这是因为生活贫困,
脂肪摄取不足,维生素A 缺乏的缘故。现在,在美国也还有因患麻疹而死亡的儿童。据说
世界卫生组织号召患儿入院时,要给予40 万单位的维生素A。在日本对那些不吃肉、鱼、
鸡蛋的患儿,最好也给予10 万单位维生素A。
有的人认为让孩子吹风不好,在夏天也紧闭门窗,这只能是让孩子长痱子而痛苦。要适
当地给孩子透透风。
在皮疹发红的2 天内,患儿没有食欲,什么不吃也可以。只要喝果汁、乳酸饮料、茶就
没问题。一般孩子比较喜欢水果罐头。如果孩子能吃的话,不仅是粥,米饭也可以。
热退后,孩子立刻会变得很精神,不再躺着了。可以起来,但热退后5~6 天内,慎重
起见,不要让孩子到外面去。要控制患儿洗澡,不过如果孩子情绪很好时,即使有点发热,
也可以用热毛巾给孩子擦一擦身。
以前营养不足的孩子患麻疹可以引起角膜溃疡,导致失明;现在营养状态好了,这种
情况看不到了。即便如此,讨厌脂肪类食物的儿童中,也存在维生素A 不足的孩子。因此
要给予复合维生素来预防。
麻疹是由病毒引起的,出现皮疹后,即使注射丙种球蛋白也不起作用(如果是为减轻麻
疹症状而注射丙种球蛋白,要在接触6 天内注射,否则无效)。
如果不是那种一发热就抽搐的患儿,最好不用退热药。因为发热是显示麻疹患病经过的
最好的仪表,因此,最好不要随意调整它。
麻疹带来的危害在逐年减轻。但并不是就不引起中耳炎了,如果患儿说耳朵痛,可以给
孩子吃抗生素。
麻疹的并发症中最令人头痛的是脑炎,此种情况在1000~3000 人中有1 个人,多是2
岁以下的孩子,在出疹后2~7 天内发生。患儿沉睡的时间变长,大的患儿会说头痛,也有
癫痫、意识丧失的。热退后又升高。意识丧失后需要静脉补给营养,因此必须住院。
麻疹导致的脑炎不是病毒引起,似乎是由于过敏导致的。因为是在产生抗体时期引起的,
故用免疫球蛋白无效。尽管常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但疗效也不好。麻疹在逐渐减少,之所
以接种活疫苗,是为了预防脑炎。没有因活疫苗引起脑炎的例子。
另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情况,即出疹后4~14 天左右,由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紫癜。这似乎
也是由过敏引起的,此种情况,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很有效。
麻疹可传染给其他孩子,是从出疹前6~7 天到出疹后的2~3 天,热退后就不传染了。
在麻疹患者居住房间的空气中,病毒可存活1 个小时左右,这时进入该房间的孩子就可以感
染上麻疹。
未接种麻疹活疫苗的孩子,如果在接触麻疹患儿72 小时内,注射麻疹活疫苗,就可使
其不患麻疹,或即使患病了病情也会很轻。而且即使没患麻疹,也可获得免疫力。如果过了
72 小时,但在6 日内注射免疫球蛋白,也会减轻症状。
未患过麻疹的母亲(这样的人也许没有吧),在妊娠初期患麻疹后,多数导致流产。因为
也有报道说因此而生出畸形儿的,这样就要考虑同风疹一样,把患麻疹作为人工流产的适应
证。母亲在妊娠期间禁止接种活疫苗。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麻疹潜伏期的儿童接种了活疫苗,也不会变为重症,如果是感染
3 天以内,反而会减轻症状。在日本,为了预防麻疹,给满1 岁的婴儿接种减毒麻疹疫苗。
为了使免疫作用持续更长时间,最好在出生15 个月以后接种。
在美国,因不清楚是否能获得终生免疫,在中学生入学时再接种1 次疫苗。在发展中
国家,未满1 岁就因麻疹死亡的婴儿很多,因此在生后6 个月就接种疫苗。当然以后还要再
接种1 次。
628.破伤风
破伤风是一种很难对付的疾病。作为病原的破伤风杆菌,常存在于家畜的粪便、土壤里,
在氧气不充足的地方,形成孢子后可存活数年。儿童踩在从土里挖出的钉子上受伤时,破伤
风孢子就会进入人体的深层组织,进而繁殖。
在动物实验中,孢子进入体内4 小时以内给予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繁殖。但实际上,
达不到那样的效果。细菌早期便产生毒素,毒素沿着运动神经进入脊髓,从此进入脑内。抗
生素对破伤风的毒素无效,起中和毒素作用的抗毒素,对与神经细胞结合后的毒素也不起作
用。
如果确诊了是破伤风后,当然是尽早地注射抗毒素为好,但常常收效不大。战场上士兵
受伤时,应马上注射抗毒素,但日常的伤口如果没有进土,就不注射抗毒素。
如果伤口很小,连本人都不太在意而发生破伤风时,往往治疗就有些晚了。多数受伤后
出现症状需5~12 天左右。这种病潜伏期越短,病情越严重。一般出现发热,但也有不发热
的。最初的症状是颈部和下颏部肌肉僵硬。因张口困难,不能很好地吃奶,不能吃东西。脸
部肌肉痉挛,会出现像吃了什么酸东西似的表情。其后约48 小时左右,可见全身肌肉强直,
手足背屈,脊背弯成弓状。稍有一点儿声响或光线刺激,就引起全身痉挛。因为本病对患儿
的神志方面没有影响,所以会感到剧痛。经常出汗。从张口困难到48 小时以后,出现上述
全身症状的,属于轻症破伤风。
了解破伤风的医生,一般首先是问清孩子是否受过伤,然后找伤口。并且对伤口进行处
置,注射抗毒素,同时给予抗生素。抗毒素是来源于马的血清,首先要试敏,无过敏现象后
再注射。如果因过敏而不能用马血清时,就要想办法用由人血清制作的抗毒素。
患儿痉挛时注射镇静剂。患儿不能张口,因此必须直接从血管给予营养。不管怎样,
不住院是无法治疗的。破伤风治愈后,不留后遗症。
破伤风治疗虽很困难,但预防很容易,且有效。注射破伤风疫苗后,不再患破伤风,
这被第2 次世界大战时美军的经历所证实。
破伤风的预防接种,通常是和百日咳、白喉三者混和一起进行(见150 预防接种)。最好
是在小学毕业后,每10 年追加接种1 次。
629.白血病
在检测白细胞一项的人中,也许有因孩子白细胞高而担心的。认为白细胞正常数值是每
立方毫米1 万个以下的医生,偶尔检测孩子的白细胞超过1 万时,就会说孩子的白细胞增多。
但在儿童,白细胞即使超过1 万也并不是病态。白细胞的数值,在儿童身上有相当大的浮动
幅度。6 个月以上的婴儿,其白细胞数值为(6.0~17.0)×109/L;幼儿为(5.0~15.0)
×109/L;学龄儿童为(4.5~13.0)×109/L这样的幅度。因此,幼儿园里的孩子白细胞
达到13.0×109/L时,不能只凭此就认为是疾病。细菌在体内的某处引起急性炎症时,白
细胞就会增加,炎症消失后,白细胞又恢复原值。由链球菌引起咽喉炎时,白细胞增加。扁
桃体炎时检测血液,如果白细胞有增加,2 周后再测时,即可恢复原值。
白细胞异常增多时,要隔一段时间再测1 次。如果两次均达到每立方毫米5 万以上时,
就会被怀疑是白血病,但只凭白细胞的数量也不能确诊。白血病也有白细胞不增多的。
所谓白血病,是骨髓中未成熟细胞异常增多,而不能产生正常骨髓中存在的骨髓母细胞
和淋巴母细胞的一种疾病。骨髓母细胞是多核白细胞的前身,淋巴母细胞是淋巴细胞的前身。
因此,在循环周身的血液中,多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未成熟的白血病细
胞。未成熟细胞与淋巴细胞相似的白血病称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与骨髓细胞相似的称为骨髓
性白血病(或称为粒细胞性白血病),儿童白血病多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只要未发现骨髓中造血组织变化,就不能诊断白血病。检查骨髓多是从血液检查时,发
现其中有平时所见不到的未成熟细胞而开始的。或者是在血小板异常减少及严重贫血时,怀
疑骨髓的造血功能减弱的时候检查骨髓。但白血病的症状总是不很明显,而且白血病又很少
见,如果不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发现。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