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利息与价格

_7 克努特·维克塞尔(瑞典)
家或地区的一些不健康现象,如果其发展较世界其他各地为迅速,则将造成
支付平衡上的不利;国家的现金准备,也就是其银行的现金存量,结果将缩
减;于是价格无约束的上涨得以阻止。因为这时是银行管理者的责任,从事
限制信用,由此压低价格,制止不健康的投机,以恢复价格的国际均衡。”①
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决定作这样的阐述,其不适当是不待深论的。实际上
不过是说一国的价格水平,不能脱离别的国家的,也就是世界的价格水平,
而完全独立地变动。这一点当然是完全正确的,但以下还有问题需要解答,
却无所提供。它只是引起了进一步的问题:决定“别的”国家的价格、也就
是世界价格本身的,究竟是什么?情况可能会这样,下面我们将看到,即若
干、或所有国家,其价格都向一个方向变动。这时显然并没有理由使黄金作
国际的运转,这就很难了解究竟是什么能够控制这样一个普遍的价格变动。
价格或者将继续上涨,直到使银行的黄金存量对国际支付的需要显得不相适
应;或者,价格可能跌到这样低,以致使黄金存量的过剩达到难以忍受的程
度。但是我们倘使顾到各中央银行黄金存量的实际幅度以及这类黄金运输的
比较微细、这些在其间确然存在的事实,那末显然,这些因素所提供的范围
太广泛,是不能认为能直接控制价格水平的。
但是纳西并不坚守着这个意见。他却颇倾向于采取杜克所宣扬的观点,
认为价格变动的真正原因在于“货物的方面”;就是说,由于商品本身生产
和运输情况的变迁。对于这个观点,上面会加以仔细分析,②证明只有数量论
或货币生产成本论的支持者,才会感到对于这样的论点是可以拥护的。纳西
自己会经表示他对于这两种理论都反对,因此关于效力增进对价格或有影响
的推论,在他并没有任何合理根据,这似乎是很明显的。
但是即使认为银行准备的量的确在控制着商品价格的说法是对的话,对
于这个结果所由实现的机构加以审察,仍然是必要的。纳西十分正确地指出,
当某一国家的价格发生“不健康的”(过分的)上涨,因此资金从那个国家
流出时,银行,尤其是中央银行,有权“用限制信用的方法”(提高贴现率、
售出证券等等)“压低(国内)份格”,但他只说到此为止。
按照李嘉图学派带一些片面性的见解,认为一切黄金运输,必然起因于
或关系到一些有关国家的价格变动;但是上述一节,不能看作是对这一见解
的支持。况且信用限制,并不是对国际价格均衡在破坏以后重新建立的唯一
方法。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是由于国内价格上涨而引起的进口品供给的增加
和出口品需要的减退,因为这一点本身就足以压低价格。银行贴现率的暂时
提高,其主要目的不过是对当前到期的国外支付,促使其暂时延缓,直到进
① 《国民经济及统计年鉴》,第 51 卷,第 157 页。
② 本书第 3 章。

出口情况有了变化、在支付平衡方面比较有利时再实行而已。关于这些以及
相类的观点,杜克学派对古典学派理论的反对意见,在许多方面可能是对的。
① 但所论及的,似乎只是些枝节,对于主要问题的决定,没有根本重要意义。
但是我们可以很有理由地提出下面一系列的问题。金融机构对价格的权
力,只是向这一个方向运用的么?假使说在适当情况下,它们可以以相反的
方向发生影晌,那就是说它们也可以提高价格,在论理上有没有作这样推测
的必要呢?假使说这种影晌,不论趁于那一方向,只能在非常的坏境,比如
在恐慌时期所出现的极端情况下发生,这样说是不是合理的?假使说银行的
贴现政策,或者更广泛些,它们的信用政策——不论怎样说法——对价格水
平,或者维持,或者捣乱,息是要发生一定影响的,这样的推论是否有理由?
若果如此,是不是认为这种影响只是限于狭窄的范围,至于实际所发生的一
般价格水平的变动,乃是别的因素所促成的?若果如此,这些因素是什么性
质?否则,这是不是银行的特征,它们的权力是无限制的,因此在纯信用经
济下,通过对利率推行一致的政策,它们可以使价格作如所想望的上涨或下
跌?当商业票据和信用票据通过银行流通变得越来越寻常时,我们说在这里
已找到了在现今情况下价格变动的共同原因,这是不是可能的?是不是因此
可以断言稳定价格最有力的武器在于银行政策的适当掌握呢?
这些问题,虽然在时下的货币讨论中很少提到,昱然对货币问题的彻底
解决,有莫大的重要意义,我们将在以下几章里试图作出解答。
① 详本书第 7 章。

第七章  利率是商品价格的调节者
  
一、古典派理论和杜克学派
  
对于上述问题,银行是否有力量任意调节货币交换价值和商品价格,李
嘉图作了坚决肯定的答复。据瓦格勒的论断①,季嘉图的答复,指的并不只是
在不兑现纸币(如当李嘉图著书时英国的情况)的假定下为限,在纸币可以
兑换金属的场合也同祥适用;虽然, 这是当然的,必须假定各国发行银行所
施行的政策是互相一致的。
李嘉图给博桑克(Bosanquet)的答复里曾有一段,可以证明这一点毫无
疑问。“让我们假设一个例子”,他说,“假定所有欧洲各国的通货都用金
属,假定各国都按英格兰银行的同样原则设立一个银行, 再假定货币输出时
并无利可图,在这样的情况下,试问它们能不能各自在金属流通以外,增加
一部分货币?它们能不能把那个纸币部分使其永久流通?如果说是能的话,
问题就到此为止;那就是说,对于已经充足的流通量,仍然可以增加,而不
致引起在偿还到期票据时货币的向银行回笼。如果说是不能的话,那末我要
诉之于经验, 银行券最初问世的时候情形是怎样的,怎样会使之永久地流通
的, 我要请求解释。”②
按照李嘉图的看法,这样增发的纸币必然引起价格上涨。这种说法,在
原则上似乎是正确的;然而不能认为价格将丝毫不爽地按比例地随着纸币发
行的增加而上涨,因为纸币可以代替或排除别的信用票据,从而使流通速度
降低。
我们并应注意到,关于贵金属价值相对稳定的问题,李嘉图在这里同他
在别处所表示的意见①是不一致的。假使银行(更恰切些,全世界的银行)通
过发行纸币——即使其纸币是完全可以兑现的——从事调节货币价值是可能
的话,那末显然,单单靠了纸币可以兑现的规定,是不能保证货币的不变价
值的。然而李嘉图却相信是可以的。所以我们对后来的通货学派
(CurrencySchool)须承认其未尝没有些合于逻辑的地方,不论我们对于由
他们负责的庇尔氏银行条例(Peel’s  Bank  Act)抱的是什么意见。
在杜克学派(杜克、弗拉敦[Fullarton]、威尔逊[Wilson],也有穆勒、
纳西,在若干程度上还有瓦格勒等)的著作中却发现了完全不同的论调。他
们认为假使银行纯粹使用在适当担保下借贷的方式,而不是用大量垫支予
政府等方式来发行纸币,那末在银行方面,其支付工具是完全从属于商业需
要的,它并没有方法影响这些需要或影响价格。
例如关于前已提到的杜克的结论,其中第八条与第九条这样说: “发行
① 《庇尔氏银行条例下的货币与信用理论》,第 47 页。
② 李嘉图,《对博桑克先生的观察的答复》,第 5 章(马卡罗和氏[McCulloch]版本,第 343 页)。当李嘉
图的时代,英国法律仍限制贷款利率最高五厘(直到 1837 年,限制才明确取消)。李嘉图以及别的经济学
家所以惯常提到的是银行券发行的限制或扩充,而不是其利率的提高和下降,其原因就在这里。这种提法
上的不同实际无关紧要;限制信用还有别的方法也同样有效,事实上比实际提高利率甚至反映更快。
① “关于一个既经济又安全的通货的建议”(李嘉图,《对博桑克先生的观察的答复》,第 391 页起)。李
嘉图认为理想的价值标准是一个不可能的东西(第 2 节,第 400-402 页),在今天看来,由于已有使用指
数的可能,这一意见已经过时,已不能成立。

银行,包括英格兰银行”(或任何别的中央银行)“要在各自区城以内,对
于纸币流通数额外任何直接增加,不论它们怎样有意于这样做,是没有这个
权力的。当各发行银行互相竟争发行时,其中的一家或数家在广大区域内,
或能使其流通有所扩大,但所以能够这样,只是由于排除了一部分对方发行
的纸币。
“发行银行同时也没有权力直接减低流通的总额;个别银行可以收回贷
款和贴现,可以拒绝发行其本行纸币;但它们用这样手段收回的纸币,将由
别的银行所发行的来代替,或者由别的巧妙策略来适应同样的需要。”①
这些结论,特别是其中第二个,听起来是似乎有些奇特的。一个国家所
有的银行,如果其业务情况是健全的,必然有可能减少纸币流通数量,或者
甚至收回其全部,这是完全肯定的。有什么“别的巧妙策略”可以来从中代
替呢?是不是有什么权宜办法,比如直接交换信用或私人票据,不经过贴现,
辗转传递,用以代替支付工具呢?但是这些比较原始方式的权宜办法,它们
的活动范围那样狭窄,怎样能用来代替我们有组织信用制度下的支付工具!
或者,是不是贵金属将由国外流入呢?诚然,这样的移动最后终将发生——
虽然在开始时只是渐次地——但这只能是出于份格下趺、黄金价值提高的结
果,而这样的演变是与杜克所表示的见解相抵触的。再者,若从国际的眼光
来看,假使所有银行施行一致的政策,则即使这种权宜办法也将不复可用。
因此必须承认,减低流通工具的量,例如通过提高贴现率,是在银行的
权力以内的。反过来说,通过相反的动作,银行可以促使流通工具增加,否
认这一点,也是不合逻辑的。
杜克的理论,曾由国会委员会召集一国的银行家所一致提出的著名的保
证,加以明白证突。弗拉敦以如下措辞宣示了他们的意见:“发行数额是完
全受各该区域内当地事业和支出的范围所限制的。它随着生产和价格的变动
而变动。银行既不能在这些事业和支出所限定的范围以外增加发行、同时避
免所发纸币立即回笼的必然事实;也不能减少发行、同时避免被一些别的来
源填补真空的一个差不多同样是必然的事突。”②
但是要注意,远里所指的纯粹是地方银行的问题,其纸币(如李嘉图所
指出的)只能在其自己区域内流通,而不是指的伦敦,至于伦敦英格兰银行
的纸币,当然是到处可以自由接受的。如果地方银行过度扩大其发行,照李
嘉图的意见,将引起当地价格上涨,从而促使该地区货物输入增加、对伦敦
输出减少;由此该地区的支付差额将迅速趁于逆势。但是关于这一个问题,
杜克的论述无疑是比较确当的。杜克将这样说,地方银行放宽信用条件以后,
将促使资本由各地方向伦敦转移。但不论处于那一情况,结果是一样的。地
方银行部分的纸币将回笼,掉换英格兰银行纸币,用以在伦敦支付;或者,
结果是一样的,将要求这些银行提供对伦敦的汇票或支票。
只有由这些银行与中央银行合作进行,决不是单独行动,方才有可能在
所有英格兰银行纸币自其境内排出以后,扩大其自己纸币的流通。即使是不
兑现纸币,情况也是这样。同样的,英格兰银行的纸币流通收缩时,将追使
地方银行对其自己纸币的流通作相应的缩减。地方的银行业者的报告,其所
① 《通货原理的探讨》,第 122 页:《物价史》,附录第 15,第 686 页。
② 弗拉敦,《通货的调节》,第 85 页:曾由约翰·穆勒引证,《政治经济学原理》,第 3 册,第 24 章,
第 1 节。

根据的显然是事实。但这些事实与我们当前的问题没有任何关系。一个单独
的银行,无论借助于纸币或支票,只能在一个极狭窄的范围内扩大其贷款范
围。如果银行于供给信用时过于随便,这就会直接危及其纸币或支票,使它
们会集中在别的银行手里,然后来提请偿还;或者从最好的情况来说,这家
银行与别的银行往来时,可能要支付较高的往来帐户利息,高于它所收入的。
所以关于“银行”对货币流通以及对价格的影响,必须就整个国家,或者,
在极端的情况下,就整个世界所有的银行综合起来考虑。就经济学而论,有
些经济知识系由私人经济而来,只适用于私人经济,倘未经进一步研究,即
施之于全国或国际方面,是极容易产生错误结论的。
有些人,如弗拉敦和杜克,就是根据这些以及相类的事实,绝对否认在
现实中发生的这类价格变动有由银行政策负责的任何可能。约翰·穆勒对于
货币问题居于折中地位。他的观点有些前后不相一致,①对于理论的进一步发
展,不论在其本国或国外,并无重大关系;但他除将投机和恐慌时期作为例
外,得出的也是同样否定的结论。穆勒认为杜克的理论在“市场稳静的情况”
下是完全正确的。那时“各人经营着通常数量的业务……或者他的业务只是
随着他的资本或联系的扩大,或随着由于社会繁荣而对于他的商品需要的逐
渐扩大而作相座的增加”。在这样的时期,“生产者和商人并不需要比平时
更多的贷款”,同时“银行业者只有扩大贷款,才能增加发行,在这样情况
下,发行额也只有作暂时增加的可能”。“即使我们可以假定银行业者将贷
款利率降至市场利率以下,②借以造成贷款需求人为的增加,他们发行的纸
币”,穆勒告诉我们,“也不能保持流通;因为借款人在利用以完成一笔交
易以后,即把它付出,而收到这项资金的债权人或商人,对于这项额外数量
的纸币,并没有立时使用的需要,将作为存款送回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
穆勒断言,“一般流通媒介,不能任凭银行业者的愿望有所增加:任何增加
的结果,不是向银行回笼,就是停滞在公众的手里,价格是不会上涨的”。③
对于一个有这样重大意义的问题,穆勒所据以阐述的只是一个孤独的例
子,而且其推论也很不确当,这是一个很大遗憾。一个指定数量的纸币,将
继续流通到多久,是一个很长的还是很短的时期,是无法断定的。穆勒所举
的例子,倘从它的反面设想,也是同样容易的。可以假定这项纸币并不流到
一个单独的商人手里、由他送还银行,而是以零星数目付给为数众多的各不
相关的人,这样这项纸币将消失在流通中。但这仍是不能说明什么的,因为
这时是否会有一个相当数目的别的纸币被排出流通,是无法肯定的。银行方
面这样的举动,其结果是否会增加流通,最后须看这措施的本身,其意图是
否在于引起价格上涨而定。易言之,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不当求之于象这
祥的纸币发行的膨胀,而是在于银行供给信用的趋于放宽,这一点本身就是
膨胀的起因。
这一点将非常明显,如果暇定我们不是处于这样一个颇为复染的制度,
而是处于另一个想象的制度,其间一切支付概用支票。①那时将完全没有“货
币流通”。支票照例地在一天或两天以后回到银行(或者更恰切些,回到银
① 本书第 6 章已着重提到。
② 重点系魏克赛尔所加——原译者。
③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 3 册,第 24 章,第 2 节。
① 参阅本书第 6 章。

行中之一,然后到银行的票据交换所)。在我们以前讨论中的情况是纸币发
行的膨胀,现在相应的情况是银行周转的增加。这一情况是否发生,这时主
要是看银行贴现率的降低,其意图是否在于通过此举的本身来引起价格上
涨,这是显而易见的。
   
二、最简单的假设。当市场情况在别的方面不变时利率的变化
  
这是很明显的,关于现时价格,其情况也是如此——但以在这样的假定
下为前提(这个假设将始终贯串在本章里),那就是当利率低落,或者再广
泛些,当信用松懈时,市场情况并没有任何别的变化,因此真正增加了企业
的获利能力。在以下儿章里,我们将放弃这个纯属臆想的假设,将考虑正常
得多的情况,在那个情况下利率的改变,将往往会跟着发生(或者是起因于)
别的方面的经济变化。在这个范畴里所起的争论,其间足有半数可以归因于
对这个重要区别的缺乏注意。
在穆勒所举的例子里,有一个“人为地增加贷款需求”的问题,前已特
意述及,这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的。借款人现在有意于完成某项支付,
而这项支付原来是准备省免的,或者要推迟的。或者是他愿意买进某项商品,
而这项商品原来是根本不要买的,或者要以后再买的;或者是他愿意用现款
完成一项支付,而原来是预备用赊欠办法买进的;最后,或者他对于自己货
物的全部或一部分,希望暂时不投入市场,于是为了从缓卖出,他向银行借
款,以座付当前的或正在磋商中的债务。在第一个情况下(别的方面情况不
变),一般货物的需求有了提高;在第二个情况下,需求的提高集中在现款
购入部分;在第三个情况下,货物的供量降低。如此,所有三个情况都提供
了价格——现时价格——上涨的基础。
这个正是杜克和他的同派者所热烈争辩的论题,其所展示的一些例子,
从表面上看,未尝没有说服力。低落的利率,随之而起的并不一定是高昂的
或上涨的价格。实际上,通常发生的倒是相反的情况。纳西说,①“在大商业
中心,贴现率和较主要商品的价格,往往差不多在同时低落,并在深度萧糸
中持续到很长时期,直到”某些外来原因“终于唤起了企业精神”。…“一
个国家的信用机构,不论它怎样甘愿按照尽可能低的利率供给资本,要靠它
自己的行动促使价格趁向涨势是不可能的。对于现有购买力要加以真正利
用,必先具有某项别的刺激”。
对于这一例子的性质以及其可能的解释,我们将作详细叙述。目前我们
对于这种推论本身须简单说一说。纳西所说”别的刺激”,他所指的除了较
高利润的希望,当不可能是任何别的。这个希望的来源或者是由于对某类商
品预期其需求将增加,或者是由于技术上的发现、工资的降低等等,因此生
产者的收益可望提高。至于就各个商人而言,他的利润的来源是由于总收入
提高、是由于成本(就其狭义言)降低、丕是由于信贷条件较伏,在他是无
足轻重的。由此显然可见,贴现率的降低,除非被别处同时的变化所抵消,
当它坚持了一个很长时期,以致对长期信贷利率发生了压抑影响时,它对商
业和生产就必然是一个刺激,将这样地改变货物与生产性劳务的供求关系,
以致势必引起一切价格的上涨。
① 纳西,“信贷对贵金属交换价值的影响”,《历史政治学期刊》,第 21 卷,1865 年,第 146 页。

有些企业,其活动的扩大和收缩,受到技术上原因的阻止,因此利率的
升降同它们很少关系,这是事实。还有很多企业,利率的变动,对于其前途
趋向是一个决定性因素,这也同样是事实。有些企业,对于扩张计划处于完
全准备就绪的状态中;有的则早有准备,只是在等候到有利机会时即实行;
还有是情况不佳,是继续下去还是收歇、正在考虑中。就所有这些情况言,
信用的为张为弛,也许是它们决策的最后关头,已经拟定的计划就要看信用
的风色来实行。今天几乎每一种企业,都是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借入资本下经
营,信贷供应时,其利率是三厘还是四厘、是六厘还是八厘,说这是一个完
全无关紧要的问题,是不可想象的。
信用趋向松弛,可以造成生产(以及一般商业)扩大的趋势,但无论如
何,这并不等于说生产在事实上将有所增加。倘现有生产手段、劳动等等已
经充分使用,生产即一般不会有所增加,或只能作比较微少的增加①(个别的
企业的确会有所扩大,但这是以别的企业作牺牲,受到影响的将不得不有所
收缩)。但这决不是说价格的上涨会有什么障碍;对于原料、劳动、土地等
等以及直接间接地对于消费品需求的超过供给(由信用松弛而起)是使价格
上涨的决定因素。
信用对价格的影响,其性质所以到现在还完全处于蒙昧不可解之中,其
主要原因之一,倘使我没有误解的话,当系由于对趋势和事实这两者之间的
重要差别的忽视。关于这方面的混淆,我们不久还要谈到一个甚至更加重要
的原因。
对投机(就这个词的狭义言)通常是不必集中注意的;这里的情形就是
这样。杜克指出,①真正的投机购入(期货交易等除外)是决不会发生的,除
非投机者能够预期物价将作比如百分之十的上涨,那时他对于信贷将多付或
少付百分之一左右的利息,对他是关系不大的。这也许实际上是正确的,但
这种交易属于例外一类,当处于投机与恐慌时期,才占重要地位。当讨论到
根本的、要持续好几年的价格变动时,我们所必须考虑的并不是那些例外,
而是那些日常正规的、往复的交易,要探讨的问题是,根据金融与商品市场
情况那些交易在什么份格下能够或将会受到影响。
实际上利率只是按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一这样逐步地变动的,每一变动,
其间也许有一个很长的间歇时间,当此时间,利率(或者,无论如何银行利
率)是完全不动的。因此这些变动看来似乎是太小,对价格结构所发生的只
能是极细微的影响。假定我是一个商人,将我的货物售出后得到的是三个月
期汇票,持以贴现时,我原来要付出四厘利息,现在只须年息三厘。结果是
由于这一事实,对于我的货物,我获得了较高的现金价格,于是通过这笔交
易,有一个较大数额的货币“投入流通”。但是很容易看到,所上涨的不过
是正常价格的千分之二·五。况且交易合同也许还未全部履行,因此卖方也
许还不能将这额外利润全部由自己保留。他可能受到竟争的威胁,不得不将
其中的一部分分给买方。假定这项由于信贷松弛的利益,是由他们双方平分
的。于是售方按信用价格计算时,下跌了千分之一·二五,但由于贴现率降
低,其现金价格则上涨了千分之一·二五。现在假定买方宁愿付现,所需的
价款,由他自已等借。这时他如果打算按三个月期卖出这批货物,则由于利
① 参阅本书第 9 章。
① 《物价史》,第 3 卷,第 153 页。

率降低百分之一,使他能够提高价格至多可达千分之二·五——始终假定他
自己在将来所得的价格,不能预期上涨。但在这里,价格实际也不会上涨到
最高度;可能只涨起、比如说千分之一·二五。
但情况往往是这样,利率极微细的下降可以立刻引起价格的大得多的上
涨。进货时,其价款可以用信贷方法支付的,其间所利用的信贷时期愈长,
则其价愈高。举一个例子,当制造一件商品时,使用原料或劳动力,须经过
一、二、三或更多年以后,制成品才能产生。那末利率降低百分之一时,在
极端情况下,将显然使这些原料和劳动力的时价上涨 1%、2%、3%或者更
多些。倘若所从事的投资实际上是“永久性的”,例如房屋、铁路和耐久的
机器,其价格的上涨可能还要大得多。如果铁路公司发行债券,其利率可以
由四厘改为三厘,其他情况不变,那末它们对于其一切需要所付的代价,
几乎能提高331%:一亿马克的四厘和1·3313亿马克的三厘,完全是一回事。
3
个别货物和劳务,其价格甚至作更大的上涨,这当然是可能的。生产中
某些因素,其价格的上涨或者会比较迟缓。劳动力的情况就多份会这样,这
是因为普通日工的供给市场是那样地大。其他因素——例如拟征用的土地和
房屋、供作原料的钢和木材——其代价此时将相应提高。
通常看到的是在所谓扩张时期,商品中其价格首先显著上涨的,正是供
作进一步制作用的那些原料。这种观察的正确以及其有关的解释都是无可置
疑的。但是有一个必要条件,只要价格的涨风系起因于松弛的信用,而不单
是由于别的、如技术进步等原因,那末短期借款利率的松弛须持续到足够长
的时期,使之能影响到长期的利率、也即所谓证券利率。我们注意到,贴现
率偶然的、临时的变动,其本身对价格是不会有任何显著影响的。在这一点
上可以承认社克的话十分正确。他同李嘉图相反,他认为银行贴现政策本身
对于在国际或各地区间资本的移动、对于一些非固定性债务的延缓支付,有
其直接重要意义,至于关涉到价格结构,其重要性是较小的。
可以注意到,关于贴现率和商品价格,所以不能望其两者之间有任何密
切关联,上面所说的,其本身就是一个原因。两者相互间的直接影响本来是
微弱的,可以很容易地被别的因素所掩蔽或全部抵消。①但是一等到长期利率
起而共鸣时,假定别的方面情况没有变动,价格将突然上涨,于是举世共
瞩,“向上的局面”开始了。我们稍缓将提到吉分(R.Giffen)所提供的一
些统计资料,对于这一原则似可资印证。
如果我们把在长期投资中所需原料和劳务价格的变动以及其对于别的商
品价格的反应都搁开,则当利率发生大变动时,它对于价格的影响似乎是极
为微弱的。
我们甚至可以假定,份格即一度受到影响,不久也特自动回到其原来水
平,甚至还可能回落到水平以下。在上述第一个例子里,在三个月以后支付
的信用价格,将完全不受贴现率降低的影响;在第二个例子里,则其价实际
将被压低。但是如果对将来的价格水平,据以作出这样的推论,将流于虚妄。
对于即时交割的货物,当时议定价格,但不支付份款,须待将来的某日支付
者,这并不是期货价格。这是附有利息的现时价格,同那些货物或劳多在特
来供给、须在将来支付的价格,其水平要凭将来所存在的供求情况的关系来
① 参阅下文。

决定的,其间并没有共同之处。
有一个例外我可以想到的是这样的情况:卖方的劳务也要在将来供给,
换个说法,即工作系经约定担任,或者销售系在预约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将
在以后述及杜克关于利率对生产成本影响的一个很切当的观察时,再作详细
讨论。
有些人以为利率的一次单独的、但是持久的变动,其影响只能限于眼前
的冲击,因此要价格进一步上涨,就需要利率作进一步低落;如果可以这样
假定的话,那末利率变动对价格的影响当然是极微细的了。但这个假定,将
直接异向荒谬的结论。
事经仔细考虑以后,情况往往会显得完全不同。可以假定,低利率的维
持,如其他情况无变化,其影响不但是恒久的,而且是累积的。要了解其间
的关系,必须注意货币价格的近于形式上的性质,还须注意到经济机构中的
所谓惰力。
显然货币份格的决定,往往好象是建立在很虚幻的基础上,但是要适合
自己的意图来规定价格,是在任何个人的权力以外的。任何各个的买户或卖
户,对价格的变动不能不俯就范围;要按较低的价格买进或较高份格卖出,
除非这一有关商品的别的买户或卖户马上跟看照样做,否则这样的企图结果
必然不利。就整小经济系统来说,当价格结构一旦组成以后,是不会有任何
更改的趋向的。例如当价格的上涨一旦普遍分散到一切种类的商品时,相对
价格的平衡即再度恢复;而就生产和消费言,唯一具有重大关系的就是相对
价格。
诚然,当价格上涨以后,那些固定货币收入者,为了适应情势,将缩减
其对于各种货物的需求,他们这样做时,特有助于抑制价格的向上变动。但
是如果他们不能掌握自己的“货物”,使之从市场上退缩时,不久就会达到
一个新平衡局面,在商品的年产中他们所获得的那一分将缩减,而社会中其
他阶级所获得的部分将相应地增加。否则如果他们能够约束自己的劳多,比
如宫厅职员由于生活费上升而薪给得以增加,他们的情况就不再是一般规律
的例外。当价格普遍低落时,情况可类推。
由此可见,利率的降低,即使是偶然的、暂时的,也将促使价格作确定
的上涨,不论其涨势为大为小,即使在利率回复到原来价值以后,仍将作为
一个长久的特点持续下去。如果利率停留在低水平上,继续到一个相当时期,
其对于价格的影响必然是累积性的;那就是说,在均一的时间间歇、在完全
相同的情况下,这种影响将反复地继续下去。生产者对原料、工资、租金等
等将增加支出,但对于他自己的产品也将获得相应地较高价格。这时他的情
况与价格未上涨以前完全相同,因此对于所需要的贷款,他能够按以前同样
的利率支付。但是如果信用机构继续推行着较低利率,他对于原料、劳动力
和土地,就能够出比以前稍高的代价,而在若干程度上竟争也迫使他这样做。
结果工人和地主的要求提高,这将使消费品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如此价格将
不断地涨了再涨。
由于信用条件的改善,使我们的商人,对于准备在三个月后卖出的货物,
能出较高的现款价格,即使他预期收入的货价并不会高于正常售价。但在三
个月终时,他将欣然发现,他实际却能够按高于正常的价格卖出其货物。这
时他对于以后三个月将布置相类的买卖,布置时他多分是要以时价为计算根
据的。这时即使信用条件已恢复正常,他仍然能出较高价格。如果他的银

行继续按低利率计息,那就使他能负担更高的成本而不致亏损(事实上大致
他也不得不这样做)。在这样情况下,每三个月,价格将发生一次等量的上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