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清照评传

_4 陈祖美 (当代)
① 《宋史·赵挺之传》。
五、世事反复难得知,
回黄转绿无定期 在赵家犹如烈火烹金之盛、皇帝亲附赵挺之耳边轻声说悄悄话不久,大 观元年(1107
年)正月蔡京复相,三月赵挺之罢右仆射后五日卒。卒后三日, 被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具狱,不久当获释,
但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明诚偕清照屏居乡里, 亦当始于是年。
在五、六十年代及其以前问世的李清照研究论著中,多以密州(治所在 今山东诸城市)为赵挺之原籍,而云明诚、清照屏居之地为诸城,却不知“挺
之自密州徙居青州”②之事,亦不知“明年(崇宁五年)春,(挺之)数乞归 青州私第”①之事。后经论者详考,赵、李屏居之“乡里”应为青州,而绝非
诸城。《后序》所云“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的“归来堂”,亦当在青州。青 州即今山东青州市(曾为益都县),古代亦称青社。八十年代未,青州已建
成李清照故居纪念馆,其地在范仲淹、欧阳修纪念亭之北数百米处。
(一)归来堂中读书乐
当李清照被遣归原籍时,赵明诚照旧居京做官,而赵家出了事,明诚不 得不屏居乡里时,清照不但情愿“夫唱妇随”,还念念不忘这段读书生活,
谓之巴不得“终老是乡”。这对于处在逆境中的大夫,当是一种很大的慰藉, 也是中国妇女深情、宽容、贤惠、忘我传统美德的一种体现。与此很不相称
的是,赵明诚竟有某种以怨报德之嫌,当然这是后话。
在胪述赵、李屏居青州时的读书生活之前,应对那里的书房——归来堂 的来历略加考索。四印斋本《漱玉词》附录诸城王志修诗,自注云:“归来
堂旧址,乾隆中同邑李氏改名易安园。”对此说,王学初不以为然是应该的, 但他的下述说法亦有不尽然之处:“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之《归去来辞》。
明诚屏居乡里时,已每饭后坐归来堂。其时明诚年只二十余岁,或三十乍过, 似不能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自拟。此堂殆为赵挺之旧居”②。此说之误主要
有两点:一是屏居即隐居,与陶渊明辞官归隐大同小异,即使其事不甚相似 亦可师之,不论年龄高低均可以陶“自拟”,此与“易安居士”的来历相仿,
均取义于陶辞,并以之自况无疑;二是赵挺之于崇宁五年春“乞归青州”事, 虽已整装待发,即“诏许之,既办装将入辞矣”①,但实际上并没有成行,其
生平中无归隐之行实,因而不可能以“归来”名其“旧居”或书房。为了证 实王说之不能成立,兹补充新据如下:
读陶潜《归去来辞》,觉已不似而愿师之。买田故缗城,自谓归来子。庐舍登览游息之地,
② 《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二,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①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一引《赵挺之行状》。
② 《李清照集校注》第 238 页。
①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一引《赵挺之行状》。
一户一牖,皆欲致归去来之意。②
这是晁补之被免官回金乡闲居时,于崇宁二年(1103 年)所写《归来子 名绢城所居记》中的一段。看来赵、李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系步武晁补
之所为,并且出这个主意的十有八九是极为服膺晁补之的李清照。
青州屏居,对赵明诚来说恐不无失落之感,但对清照来说却是因祸得福, 使她与丈夫一起渡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其《金石录后序》云: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傣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
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
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
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
忧患困穷,而志不屈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二)步武前辈著《词论》
传主在屏居青州期间,除了协助明诚撰著《金石录》之外,她还完成了 一件在词坛上有“补天”之功的大事,这就是为诗、词之别首创界碑,写出
了“别是一家”的《词论》。鉴于此作的重要性,以下将设专章评述,这里 只涉及至今众说纷坛的其系年和有关的写作背景问题。看来《词论》的写作
缘起大致是这样的:
李清照文学上的老师和忘年交晁补之,他于元祐年间写了一篇题作《评 本朝乐章》的重要词评。“它历评柳永、欧阳修、苏拭、黄庭坚、晏殊、张
先、秦观七家词”、“晁补之词学苏拭。这篇词评,一面肯定苏拭‘横放杰 出’,不受曲子的音律的束缚;一面又不满黄庭坚‘著腔子唱好诗’,认为
作词还须讲究当行本色。比之苏门其他人的论词,它的见解显得全面和有利 于词体的发展。”①元祐未年只有十岁的李清照,当时不大可能研读晁补之此
作。在赵、李屏居青州的最初四、五年,晁补之恰在络城(今山东金乡)守 母丧,这正是李清照向自己心目中的长者请益的大好机会,更有抓紧提高自
己理论素养的必要。此时,晁补之因材施教,将其旧作出示清照一阅。她不 阅则罢,一阅则不甘示弱、跃跃欲试,从而写了这篇名副其实“压倒须眉”
和“前辈”的词学新著——《词论》,从其在内容方面对晁补之《评本朝乐 章》的承继与发展,以及收录者胡仔将它列在“晁补之条”等方面看,上述
对于《词论》系年和背景的推想,当非妄说。
② 《晁补之年谱》,刘乃昌、杨庆存注《晁氏琴趣外篇、晁叔用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 2 月版,第
320 页。
①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93 页。
六、赵明诚的“天台之遇”
和李清照的被疏无嗣 关于赵、李的子嗣问题,宋人已有明确记载:“(赵明诚)又无子能保
其遗余,每为之叹息也”②、“赵君(明诚)无嗣”③。至于为什么“无嗣”, 洪适当是不明真相,而作为赵明诚表甥而又对其表舅寄予明显同情的翟耆
年,即使知道一些原委也不会明言,而笔者则在下述李词中,找到了一些蛛 丝马迹。
(一)赵明诚甘作“武陵人”,
李清照独守“秦氏楼” 这里的“武陵人”和“秦氏楼”,就是指传主屏居青州后期所作《凤凰
台上忆吹萧》①中的,“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句中所暗含的有关婚恋的两
个故实,与这一节标题中的“天台之遇”是一回事。《凤凰台上忆吹萧》一 词的主旨当如李攀尤所云“写出一种临别心神”②,也就是写作者在丈夫远行
前夕难以为别的心情,以及对别后孤寂情状的拟想。《漱玉词》中题旨涉及 伉俪暌违的至少占三分之一,但作者如此明显地作为送行人出现,这是唯一
的一首。原因是以往不是她在送大夫“负笈远游”,而是自己受新旧党争牵 连,皇帝下令禁止元祐党人子弟留居京城,她是被迫由汴京回归原籍济南府
的。所以在阔别汴京时她总是被送者。这一次她作为送行者,与丈夫分手的 地点不是在汴京,而是在赵明诚的故居青州府。
为了较确切地阐释词旨,在推定此词写作地点的同时,尚需进一步搞清 它的写作时间。作者结婚后的第二年党争加剧,其间反反复复约五、六年,
至徽宗大观元年(1107 年),蔡京再度复相,赵挺之被罢右仆射五日遂卒, 从这一年或下一年起,赵明诚偕李清照“屏居乡里十年”③。在他们回乡的第
四、五个年头上,即政和元年(1111 年),赵挺之妻郭氏奏乞朝廷,恢复挺 之司徒等职,这表明从是年起赵明诚亦可恢复做官的资格,但史乘中无具体
记载。我们可以如是推想:“屏居”是隐居,就是不出来做官,赵明诚夫妇
“屏居乡里”既然只有“十年”,就是说到政和七年或稍后便不再隐居,又 出来做官了。这首《凤凰台上忆吹萧》当是重和元年(1118 年)屏居结束,
赵明诚离青州赴任前夕,李清照为他所写的迭别词。
关于赵明诚此次之何处赴任,史载阙失,这里亦无必要多加考释,但有 一点宋史中明确记载,即新旧党争早已平息,赵明诚不管到哪里做官,均可
携眷前往,他为什么偏偏要她独自留在青州?为此她可能不止一次地祈求将 她带上,而他不肯答应,她便心灰意冷,什么也不想干了:香炉熄灭了她不
② 翟耆年《籀史》上,守山阁丛书本。
③ 洪适《隶释》卷二十六。
① 原词见本书第一章。
② 《草堂诗余隽》卷二,明刊本。
③ 《金石录后序》。
管,被子也不叠,太阳老高才起床,起床后头也懒得梳,贵重的首饰匣上已 经落满了灰尘。她口头上说最害怕的是“离怀别苦”,实际还有更担心的事,
话到嘴边说不出口。她近来这么消瘦,并非因为饮酒过多沉醉如病,也不是 因为悲秋。上片在这里打住,乍一看有点像戏剧中的悬念,其实不是悬念,
而是作者的难言之隐。
这难言之隐是什么,下片也不便直说,而又不能不说,只是隐去了她要 跟他走的意思,径说为了留住他,她便反复咏唱宛转凄切的《阳关曲》。然
而没有用,他执意要走,即使唱上千万遍《阳关曲》,也留不住,他已经铁 了心,也就罢了!这就是“休休”二字的深层语义。按说丈夫出去做官不是
坏事,她为什么这样苦苦挽留不愿让他走呢,原来“念武陵人远”才是真正 的谜底。她之所以不肯让他外出,是担心他会像汉明帝永平年间剡县刘晨、
阮肇人天台山那样,遇上仙女,乐而忘返。“烟锁秦搂”句,王学初《李清 照集校注》以为:“此秦楼乃古诗《陌上桑》:‘日出西(东)南隅,照我
秦氏楼’之楼,日出与开照相应。此处殆用‘秦氏楼’之‘秦楼’”。这恐 怕不是李清照的原意,比如在赵明诚亡故的后期,李清照所作《孤雁儿》有
句云:“吹萧人去玉楼空”,这可进一步证明,她是以弄玉和萧史暗指她和 她的丈夫,所以“烟锁秦楼”与《陌上桑》的“秦氏楼”绝无瓜葛,她笔下
的“秦楼”,当是与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所居凤台(亦称秦楼)有关, 但不是照搬萧史弄玉的爱情故事,倒可能取意于李白《凤台曲》的“曲在身
不返,空余弄玉名”。在神话故事中,弄玉和萧史共居秦楼十年后,一旦随 凤比翼飞升,而她李清照虽然也曾陪伴丈夫屏居十年,到头来自己却象被萧
吏遗弃了的弄玉一样,孤单单地留居在被烟雾笼罩的闺楼中。
作者写这样的送别词可谓用心良苦,她想感化丈夫不要忘掉她别图新 欢。特别是“念”字领起的下文,多么委曲动人,她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
情,没人理解,她终日痴呆呆地瞅着丈夫归来时的必经之处,那种望眼欲穿 的样子,走远了的“武陵人”是不会知道的,只有作为见证人的楼前流水的
如泣如诉之声,才是我心弦的颤动!对一篇吞吐委曲、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 来说,完全以越沮代扈的方式揭出它的谜底,反倒使人败兴,那么对于此词
结拍的“从今又添”的“一段新愁”是什么?读者不妨联系她同期而稍后的
《念奴娇》(萧条庭院)加以解读,因为这首词中的“征鸿过尽,万千心事 难寄”,所流露的是作者的类似心态。
(二)读《诗经》自叹身似庄姜轻
这里是指李清照《声声慢》①一词中所包含的隐衷,即此词的“晓来风急” 句,暗含《诗经·终风》所谓卫庄姜被丈夫疏远甚至虐待之事。要想使笔者
的这一见解得到读者认同,必须首先解决此词上片第七句是“晚来风急”, 还是“晓来风急”?由于《词品》以来不少版本作“晚来风急”,人们便以
为此词是写作者“黄昏”时一段时间的感受。因“晓”字与“黄昏”相抵悟, 即便是《词综》及其前后的约十几种版本皆作“晓来风急”,亦未引起应有
注意,以致今人的选本,除俞平伯和唐圭璋外,几乎无一例外地作“晚来风 急”,而笔者认为,此句只有作“晓来风急”才能解释得通,否则会导致对
① 原词见本书第一章。
整首词的误解或曲解。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蘅馆词选》,此句不仅作
“晓来风急”,并附有梁启超的一段眉批:“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 那种茕独栖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这几句话,对词旨阐释得深入浅出尚且不说,更要紧的是它解决了此词流传 中的一大疑点,即到底是用“晚”字,还是用“晓”字合理的问题。“从早
到晚”,也就是词中的由“晓来”,“到黄昏”云云。在上述梁批的启发下, 笔者尝对“晓来风急”句之隐秘加以试译,首先把此句与《诗。邶风·终风》
的“终风且暴”句作对比,第二步从训沽方面说明“暴”,疾也,“日出而 风曰暴”,“暴”自然就是“晓来风急”的意思。这是就表层语义而言,从
深层语义上说,“怎抵他晓来风急”句更与《诗经·卫风·硕人》有关。关 于《硕人》篇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左传·隐公三年》云,卫庄公娶于齐
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诗序》谓,庄 公宠幸其妾,冷遇庄姜,故庄姜无子,国人闵之,为作此诗;朱自清则说“《硕
人》篇要歌给庄公听”①。由此看来,这首《声声慢》的题旨当是从对《终风》 和《硕人》篇的隐括中,表达作者的“无嗣”和何以“无嗣”的“难言之隐”。
梁启超所说的作者“咬着牙根咽下”的,也当包含着这种“难言之隐”。笔 者曾无视这种隐衷说“这首《声声慢》毫无疑问是李清照晚年所作也就
是五十岁上下时所作。”②这种说法过于武断,不利于对词旨的更全面深入地 探讨,应予修正。我现在认为此词当是李清照在揣摩了《硕人》篇要歌给庄
公听的意图后,她写这首《声声慢》的目的很可能是要歌给自己的丈夫听。 看来,李清照与今天的大多数《诗经》解读者不尽相同,她当是相信《左传》
和《诗序》的上述说法的,所以才对《终风》和《硕人》篇加以隐括,从而 写出“晓来风急”之句,成为千古难解之谜。③
(三)“人道山长山又断”,
昌乐驿馆发浩叹
以此概括李清照写于宣和三年(1121 年)八月的《蝶恋花·晚上昌乐馆 寄姊妹》一词的主旨,似无前例。笔者之所以这样断言,是基于与他人不同
的视角,从而看出,词人不仅为思念情同手足的姊妹①肝肠寸断,更为其难卜 吉凶的莱州之行忧心如焚。一言以蔽之,此词反映了传主前不归村后不着店
的极为悲苦复杂的心境。
由于一夫多妻制所造成的丈夫对发妻的始密终疏,使多情善感的李清照 尝够了种种莫可名状的酸苦之果。这首《蝶恋花》就包含着词人的难言之隐,
词云:“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 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 蓬莱远”。对这首词的解析,我想用“以意逆志”的方法。
赵明诚夫妇大约自大观元年(1107 年)起,屏居青州十年。这就是说自
① 《诗言志辨》。
② 《我读:声声馒)》,《文史知识》1987 年第 2 期。
① 传主没有同胞姊妹,这里系指其在青州的女伴。
1118 年至 1120 年,赵明诚当有三年离青之他任,赴任时不肯携妻前往,李 清照就特意写了一首题作《凤凰台上忆吹萧》词,以寄托她愿象当年萧史和
弄玉那样,与夫比翼飞升之意。赵不答应,她就把送别的《阳关》曲唱了又 唱,希望他能留下来,但却仍然无济干事。她在词中以“念武陵人远”之句
道出了自己的心事。在她备尝独守空房(即“烟锁秦楼”)之苦后,又写了
《声声慢》,一则寄寻觅良人之意,一则借“晓来风急”之事,诉说其被疏 无嗣之怨,说白了就是李清照借古讽今地抱怨赵明诚像卫庄公宠幸其妾、冷
遇庄姜那样,疏远了她,致使她无有子嗣、无依无靠,就像衰败后堆积满地 的黄花一样,多么可怜!笔者原以为这首《声声慢》像是李清照为自己写的
“长门赋”,它会打动赵明诚,使他回心转意,在调任莱州后把妻子接到任 所,重归干好。但在细读李清照赴菜、居莱时的诗词后,使我的这一看法有
某种改变,从而对这首《蝶恋花》词作如是解:
在李清照独居“秦楼”时,青州的姊妹们陪伴或经常去看望她、安慰她, 并鼓励她干脆到莱州去,以找回她原有的爱情。于是她孤身走上了寻夫之路。
在与好心的姊妹们朝夕相处时,可惜亲密的手足之情,弥补失却的伉俪之爱, 一旦她离开姊妹、独居驿馆,便倍感孤独凄凉。她之所以那么伤心,以至泪
泉冲掉脸上的脂粉,湿污了衣衫,一方面自然是因想念对她恩义厚重的姊妹, 另一方面当是担心前程未卜,不知自己到了莱州丈夫会怎样对待她。青州到
菜州的实际空间,谈不上那么山高水长,词中所云“人道山长山又断”,当 是喻指心理空间。她与丈夫之间早已有了阻隔,他对她仿佛断了情思,眼下
又离别了姊妹,孤馆闻雨,凄苦无似!这当是上片所蕴含的词人之“志”。 下片写她临行时乱了方寸,以致忘记喝了多少酒。这其中也别有寓意,即她
是身在离筵,心里悬挂着——自己即使到了丈夫身边,如果他仍然无动于衷, 该如何是好?心里装着这样的难言之隐,其“方寸”如何不乱?这种难言之
隐也就是词人不得不加隐匿的“志”。
这首词中最耐人寻味的是结拍的“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此二句尽管字面上可意译为“姐妹们别忘了给我写信,莱州不像蓬莱那么
远。”但其深层语义却要委婉丰富得多,可否这样理解:对姐妹的雁书,词 人看得很珍重,她绝不会像她们那个作为“武陵人”的姐(妹)夫,词人给
他写了那么多信,竟如石沉大海,只字不回。原因是他置身“蓬莱”,向往 的是“天台之遇”,哪里还把老妻放在心上!如果他仍然冷遇她,那么她到
东莱后的唯一希望和安慰,就是收到姐妹们的信函。这里需要再加解释的是
“蓬莱”。对这两个字,注家或引《史记·封禅书》,或引《汉书·郊祀志》, 云指渤海中的蓬菜、方丈、瀛洲三神山。这样注释虽不能算错,但对于李清
照所赋予它的特定含义来说,谓此“蓬莱”为三神山仍不够确切,其原因乃 是把“蓬莱”只作为一般的典故看,而没有看到在那上面沾有李清照的“指
纹”。我想这首《蝶恋花》中的“蓬莱”,与李清照前此不久所写的《凤凰 台上忆吹萧》中的“武陵”同义,所蓄之“志”都是妻子担心丈夫有“天台
之遇”。同一个赵明诚,既然彼时可以把他称为“武陵人”,此时为何不可 以称为“蓬菜”客呢?不管彼时抑或此时,词人最担心的都是丈夫可能与刘、
阮为伍。惟因词写得深婉,怨情被离情掩盖了而已!
(四)莱州官舍遭冷遇,
《感怀》诗里寄隐情
李清照寻夫途中驻足的“昌乐”,离莱州不远。她于宣和三年(1121 年) 八月初由青州动身,在昌乐驿馆写了《蝶恋花》不久,于十日即到达赵明诚
的菜州任所,事情比预料的还要糟,《感怀》诗并序记载了李清照在莱州所 受到的冷遇,诗云:“寒窗败儿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
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我乃得至交,乌 有先生子虚子。”由于人们总以为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婚姻十分美满幸福,所
以对这首诗的理解很难到位,倒很容易南辕北辙。我想这首诗的写作契机应 该是这样:当李清照受到赵明诚不应有的冷遇后,自然很生气,却又寄人篱
下,无可奈何,便隐括了苏拭的一首题作《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 戏作小诗间之》的诗和陈师道《后山诗话》的:“东坡居惠,广守月债酒六
壶,吏尝跌而亡之。坡以诗谢曰:‘不谓青州六从事,翻作乌有一先生’”, 而成这首《感怀》诗。别看苏、李二人诗中都戏谑般地借用了《世说新语·术
解》篇的典故,以“青州从事”指代好酒,但含义却有所不同。对苏拭来说, 主要是借六壶酒的跌撒而戏谑一番,但在李清照诗中却饱和着无限酸楚。
诗前有这样一段小序:“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 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
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诗又劈头便说:“寒窗败几无书史”, 这就不能不使人陡生担心和不平,李清照冒着“秋老虎”赶到莱州后,可能
被赵明诚打入了“冷宫”。诗序与首句所说的她一个人坐在既“无书史”, 又陈设破旧简陋、寒气逼人的屋子里,其深层语义不就是被打入冷宫的意思
吗?诗的第二句则证实了上述担心和不平不是多余的,所谓“公路可怜合至 此”,是隐括了这样一段记载:“(袁)术既为雷薄等所拒,留住三日,士
众绝粮,乃还,至江亭,去寿春八十里,问厨下,尚有麦屑三十斜。时盛暑, 欲得蜜浆,又无蜜。坐棂床上,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至于此乎!’
因顿伏床下,呕血斗余而死。①”诗中的“公路”就是袁术的字,这里李清照 是以袁术的遭遇自况。
看来,深入理解此诗对有关袁术故实的使用,是正确懈析此诗的关键。 这个典故的应用,无异于奉告读者——诗人的遭遇就像当年的袁术一样狼狈
不堪,具体情景大致是:李清照既来之,赵明诚则拒之,拒之下去,则留住 数日,粗茶淡饭,既不果腹,又难御余暑,轻慢之举使她难以忍受。但如果
为此与他怄气,岂不把自己置于死地,走上袁术的老路!李清照既是一个倜 傥有丈夫气的女性,也是一个机敏智慧的诗人,她把如同袁公路的悲惨遭遇,
以苏拭式的幽默、达观方式出之,一则借以宣泄、化解胸中块垒,二则或可 感化一下赵明诚。从莱州以后的赵、李关系看,似有所好转。想来,只要不
是那种铁石心肠的人,都可能被李清照借袁术之事的自诉所感动,何况李、 赵又是曾经沧海的好夫妻!
第三句的“孔方兄”,指钱。此句在苏轼诗中虽单指酒,而未涉及钱, 但已含有对于时运不佳的自嘲成分;在李诗中接之以“终日纷纷喜生事”,
立意更高了一截。这很可能是诗人对其夫借计陀于应酬,终日在外,对“独 坐一室”的她不管不顾的一种嘲讽和埋怨。后面的“燕寝”,原指帝王休息
① 见《三国志·袁术传》裴注引《吴书》,《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 1982 年影印本。
安寝的一种所在。按周制王有六寝,一是与王后对应的正寝,余五寝分别与 夫人、世妇、嫔、妻、妾相对应,统称燕寝。这里与“兵卫森画戟,燕寝凝
清香”①中的下句,虽仅有一字之差,但却不是袭用韦句而单指赵之莱州公廨, 应更有承接古训,以指作为正妻(等于王后)应享有正寝的她,遭到冷落而
闭门作诗以自娱之意。当然,李清照的这句诗是否只能如此解,笔者尚不敢 很自负,但至少从这里可以看出,对李清照诗词中的典故,不宜只作简单注
释,也不宜停留在表层语义上。
最后一句的“乌有先生子虚子”,是一无所有的意思,语见司马相如《子 虚赋》,其与首句相照应,说明李清照在莱州被冷落到何等地步!
遗憾的是此诗曾被长期误解,而误解最严重的是这样两点:一点是对“青 州从事”的错误理解,以及由此导致的关于赵明诚仕履的讹传。由于有释者
不了解这首《感怀》诗与上引苏诗的渊源关系,也不知道李诗中的“青州从 事孔方兄”是指酒和钱,从而由此想当然地认为赵明诚曾知青州。这一理解
看似锗在对赵明诚仕履的系年和对故实的误解上,实际上更关系到对传主中 年时期诸多词作的系年和理解。如果赵明诚在屏居十年后,就地居官于青州
郡舍简政堂,那么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萧》一词,即为其到菜州赴任送 行,这样一来,“青州从事”就成了双关语。把“青州从事”只解作赵明诚
曾知青州,至少是对这一典故和此诗的表层语义的误解,必须加以纠正;二 是同样出自传主的笔下,其《后序》对赵明诚居莱时的记载与《感怀》诗的
基调有所不同:“今日忽阅此书(指《金石录》),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 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
跋题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 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当是基于时空的移易和主体心态、情感的变
化所致。试想,一个尚在编织爱情之梦的正值盛年的女子,在她受到心上人 的疏远和冷落时,其心境和态度该是怎么样;而当大夫故去、自己已步人老
年且刚刚吞下了再嫁遇人不淑的的苦果后,其对与其共经沧海的前夫,又会 是什么样子?基于这样的心理背景,传主在五十一岁时所写《后序》中所表
现出的对亡人的痴心,并不能说明当年丈夫对她无负心之举。所以在现存《漱 玉集》中,纯粹表达离情的诗词可以说一首也没有,尤其是在作者的中年时
期(或称青、莱时期)所作词中,主要是表达人生中最个人、最高尚的爱情 失落后所造成的无与伦比的痛苦。当然这里说的《感怀》诗不同于“别是一
家”的词,即使诗人正在经受着爱情的折磨,也往往不把这种感情写进诗里, 而转弯抹角地写到别的事情上去,甚至以超脱出之,《感怀》诗不正是作者
的这种诗、词创作主张的具体体现吗?可以说这首诗既是《漱玉词》特定思 想感情的硬化处理,同时也是清照诗的特有思想内容的“软着陆”,其倾向
特别隐蔽,其味道特别难以辨别,必须反复咀嚼,以免继续误解。
(五)小照题词未必真,淄州任上,
赵明诚转意回心
以上关于赵明诚对李清照感情疏离的评说,或许有人不以为然,从而举
①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
出这样一个事例来证明赵、李间仍然是“夫妇擅朋友之胜”。此例就是在王 鹏运四印斋本《漱玉词》前的李清照画像的题词“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
并有赞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落款是“政和 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对此,王鹏运亦煞有介事他说:“易安居士
照,藏诸城某氏。诸城古东武,明诚乡里也。王竹吾舍人以摹本见赠,属刘 君炳堂重橅是帧。竹吾云:其家蓄奇石一面,上有明诚、易安题字。诸城赵
李遗迹,盖仅此云。光绪庚寅二月,半塘老人识。”这里有一系列伪痕:其 一是,赵李,尤其是李,她恐怕压根没有到过赵挺之的原籍诸城,只偕明诚
在赵家迁徙后的青州私第屏居;其二是,称画像为小照,当非宋人语;其三 是,像主所衣非宋人服式。所以这是一件赝品,不能以之说明赵、李关系之
谐美。唯一可取的是其赞语“清丽其词,端庄其品”,体现了后人(包括作 伪者)对传主的极为恰切的评价。
当然,笔者也不是说赵、李关系自屏居结束后,一直处在危机状态,而 是“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莱州卸任后,在赵明诚作淄州大守期间,
由于其专注于《金石录》的撰著,便为其夫妻关系带来了新的转机,较为典 型的一个例子是,当赵明诚得到了“庸白居易书《楞严经》”时,尝云:“因
上马疾驱归,与细君(赵明诚指其妻李清照)共赏。时已二鼓下矣,酒渴甚, 烹小尤团,相对展玩,狂喜不支。两见烛跋,犹不欲寐”①。关于这一《楞
严经》的真伪及此事的详细经过,将在本书所附的《赵明诚传》的有关章节 中详叙,此处只拟据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当赵明诚专注于金石之学时,
其夫妻之间就相得相爱,当他由于官场得意忘乎所以而寻花问柳时,就有一 种从感情上拒其老妻于千里之外之嫌。看来古代女子的“悔教夫婿觅封侯”,
绝不是矫情作态之辞,而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只是那时“夫婿”的是否“觅 封侯”,根本不取决于妻子的意愿,而妻室大多只有独守空房、充作恩妇的
份,苟有富贵极易相忘。
① 缪荃荪《云自在龛随笔》卷二录赵明诚跋《愣严经》,古学汇刊第二集。
七、风云巨变,汴京失陷
正当李清照在淄州协助赵明诚继续搜集和考订金石文物时,金兵已对汴 京形成了包围。不久京城失陷,赵明诚亦因奔母丧南下金陵。此时,如何处
理青州书库巨额收藏的重担悉数落在了清照的肩上。从此,战乱和其它灾难 给传主所带来的打击和损失便接瞳而来。首先是:
(一)青州书库化云烟
在赵明诚南下后,时局更加紧张,李清照亦当随即由赵明诚的淄州任所 回到相隔不远的青州归来堂,从而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
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①,其时在建炎二年(1128 年)三月 十日之前②。大约在清照离开归来堂书房不几天,青州发生了一次兵变,杀死
了郡守曾孝序。传主在《金石录后序》中是这样记载此事的:“青州故第, 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陈
按: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史实非为“金人陷青州”,而 应为青州兵变。对此,《续资治通鉴》卷一○○建炎元年十二月记云:“王
戌,资政殿学士、京东东路制置使、知青州曾孝序为乱兵所杀。先是临胸上 兵赵成,聚众为乱,夺门而入。孝序度力不能制,因出据厅事,瞋目骂贼,
与其子宣教郎计皆遇窖,时年七十九。诏赠光禄大夫,说曰威。”),凡所 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因为现存之《后序》有所闭衍和字句舛误,上述引文中的“十五车”书, 很容易被理解为赵明诚奔母丧时带往金陵之物,实际当系后往金陵的清照所
带,她等于从兵燹中抢救出了十五车文物,其贡献非同小可。当清照押运这 十五车器物“连炉渡淮,又渡江”,行至镇江时,恰遇张遇陷镇江府。初时,
张遇自黄州引军东下,遂犯江宁,江淮制置使刘光世追击之,张遇便以舟数 百绝江而南,将犯镇江,又回泊真州(今江苏仪征),士民皆溃。将作监主
簿马元颖妻荣氏为张遇所得,遂遇害,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①,而我们的 传主却以其大智大勇将这么一大批稀世之宝押抵江宁,名副其实地做到了“完
壁归赵”。为此,赵明诚对其“老妻”颇有感戴之意②;岳珂对清照此举亦尝 有褒美之词:“德甫之夫人易安,流离兵革间,负之不释,笃好又如此”①。
这里赵、岳称道清照的是具体指她在途中遇贼尚能将《赵氏神妙帖》“负之 不释”,实际上,我们的传主在长途水陆兼程中,所遇艰难险阻是一言难尽
的。没有她的虎口夺书,这“十五车”就得同青州的“十余屋”“书册什物” 一样,化为“煨烬”和“云烟”。
①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② 赵明诚《跋蔡襄书<赵氏神妙帖>》。
① 《续资治通鉴》卷一○一。
② 赵明诚跋《蔡襄书<赵氏神妙贴>》。
① 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九,武英殿聚珍本。
(二)李清照循城远览寻诗篇
此事的根据和时代背景,就是本书第一章“改二期说为三期说”一小节 中征引的,周烬《清波杂志》所云清照在建康雪天循城寻诗之事。如果把清
照的远览寻诗理解为其在“雪天”的一种风雅之举,那么这只能发生在她建 炎二年正月或二月到建康后,当年的春、冬至次年的春天,短短三、四个月
的事,因为建炎三年秋她离开建康后,再没有回到这个令其不堪回首的地方。 清照“雪中”寻诗时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装柬,不是什么穷极无聊和闲情
逸致,而是传主为其思乡念阙心情所驱使的犹如“夜鹊未安”的一种爱国“诗 情”②的宣泄。在现存系于这段时间的清照作品中,绝无“风月”之作,有的
是清一色的《乌江》、《咏史》及“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讽谕刺世之作。她之所以写作此类 作品,首先是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而“靖康之变”后一、二年的有关史实,
就是李清照此类作品再好不过的注脚。
传主前脚离开青州,后脚这里和潍州就被金兵攻破。不久抗战派的中流 砒柱宗泽病卒,他的死使抗金力量受到无法弥补的损失。他曾先后上疏二十
次请高宗还京抗敌,但始终未能如愿,遂忧愤成疾,疽背已甚而叹曰:“出 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①语毕遂卒,无一语及家,但连呼“过河”
者三。遗表犹赞帝还京,以出民水人之中。在宗泽卒后,承议郎赵子砥亦慷 慨奏曰:“金人讲和以用兵,我国敛兵以待和。往者契丹主和议,女真主用
兵,十余年间,竟灭契丹,今复蹈其辙。譬人畏虎,啖虎以肉,食尽终必食 人。若设陷阱待之,庶能制虎。”②对于这样一些旨在恢复的深谋远虑者,高
宗虽然尝以“嘉奖”、“赐对”、“赠官”等加以笼络,但对其抗金主张和 措施却置之不理,一味坚持其“屈己求和”之策。这位向以果敢聪敏著称的
康王,在嗣位后,号称中兴之主,其某些举措确有感人之处,比如他不以口 腹劳人,物至则食,未尝问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什么吃什么,膳食非常
简朴。有时在荒郊野外,烧柴温饭,用瓢酌水;有时与辅臣于茅舍下同食, 奉行“思艰崇俭”之策,“以济斯民”,又如其在行在建康的住处简陋到了
破损的程度,令朝臣感动不已。外出时唯带书籍,别无长物。遇有向他进奉 贵重侈靡供物者,他不是当场令人将珍宝投之沛水,就是下令碎之通衙。然
而他却不事恢复,罢李纲、杀陈东以谢金人,使爱国者有志难酬,甚至因坚 持抗金而得咎,遂造成帅守之弃城者习以成风的局面。在一切“北来消息”
中,当莫过于济南守臣刘豫的投敌更使传主为之痛心疾首。这个怀有邪谋的 刘豫,当金人啖之以利时,他就乖乖地充当了马前卒。刘豫的助纣为虐和黄
潜善的作左相、汪伯彦的作右相,更加速了金兵的长驱南下。徐州、泗州接 连被攻破,韩世忠亦兵溃沐阳。继之,瓜州、扬州失陷,及至天长军被攻破
后,高宗闻报,即介胄走马出门,跟随他的只有五、六骑。城中大乱,高宗 与行人并辔而驰,军民争门而死者,不可胜数,卫士对他亦出语不逊。从水
上逃跑的,因潮不应闸,尽胶泥淖中,悉为金兵所取,乘舆服御,官府案犊, 无一留者;有的相抱沉江,来不及者,被金兵掠之而去,金帛珠玉,积江岸
② 《风月堂诗话》载有李清照诗句云:“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
① 《宋史》卷三六○《宗泽传》。
② 《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四。
如山。高宗则弃吴江不守,仓皇逃往有重江之阻的安全地带杭州①。所有这些 正面、反面的史实,岂不都一一印证了清照上述诗作的现实针对性之强烈,
简直就是一一针对具体事实的“缘事而发”之作。
用心良苦的李清照,她既想用自己这种爱国情操去感染“国人”、鼓励 士气,更希望在抗敌前线身居建康知府要职的丈夫赵明诚能够克尽职守,为
抗金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写出一些志在恢复、蒿目时艰的诗篇流芳后 世。可惜的是在她“得句必邀其夫康和”时,明诚却“每苦之也”,无传世
之作可言,对此,有论者尝以明诚专事“金石”之学不擅诗词加以回护。这 尽管可以作为某种口实,因为签题考古或著书立说与写诗、填词的思维方式
毕竟有所不同。作为金石大家的赵明诚,写不出以词名家的李清照笔下那样 的佳作,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赵明诚又不是一个根本不能写诗填词的人,
即使《琅嬛记》所云“三日夜,得五十阙”,不尽可信,那么清照亲口所云,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①,和“取笔作诗,绝笔而终”②,就 是指赵明诚不仅具有诗情画意般的作诗才能,还一直不忘此道,最后以“绝
笔诗”终其一生。看来赵明诚此时对妻子的前述忧世之作苦于赓和的原因, 主要是他没有具备清照的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感。这样评价膺任建康知府的赵
明诚,对他一点也不冤枉,因为其所作所为尝有甚于此。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