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航天精神

未知(当代)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航天精神>
题记 作者简介
梁小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长期在中国航天领域工作,在探索企业内部管理规律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企业党的建设、企业文化见解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518核心人才”、国防科技工业“511工程”高级管理人才。
题记 推荐序:航天精神耀神州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从当年的“两弹一星”精神到今天的载人航天精神,中国航天事业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精神,已经在一代代航天人手中薪火相传。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意志和杰出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增添了一笔新的宝贵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荣耀神州,弥足珍贵,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不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牢掌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梁小虹同志长期在航天战线工作,对航天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撰写的《航天精神》一书,紧密围绕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从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等5个方面总结了中国航天人身上具备的32种行为准则。本书内容丰富翔实,逻辑性强,资料真实可信,事例感人,即使不是航天领域的普通员工也能轻松阅读并领悟。
本书可以说是目前图书市场上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航天精神”的著作。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学习航天精神,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为研究学习航天精神提供了很好的教材。
同时,这又是一本针对性很强的员工培训读本,不只是航天领域的员工可以学习,其他领域与部门的员工均可从中获益。希望通过本书表现出的航天人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行为准则、质量观念等诸多方面,能与国内企业界的领导和员工交流、共勉。
是为推荐序。
2005年12月
题记 作者序:把航天精神具化到自己的工作中
“神舟”飞船遨苍穹,伟大精神贯长虹。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整,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1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再次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11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举行的“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进一步高度概括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航天精神、弘扬航天精神的风潮。“航天精神”一词成了热门的词语。
航天精神乍一看,离我们企业里的普通员工好像有点远,其实深思一下,异曲同工,道理相同: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与忠诚企业、增强企业凝聚力讲的不是同一个道理吗?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和创新意识、争当学习型员工又有什么不同呢?
科学求实、严肃认真,和遵守纪律、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有什么不一样吗?
同舟共济、团结协作,讲的不就是团队互助、协作精神吗?
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与忠诚敬业、无私奉献、做好本职工作更是殊途同归!
……
一切释然!
原来航天精神就是如此!
本书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出发,阐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其目的是为企业员工了解、学习中国航天精神,打造卓越团队,走向辉煌。
每一个企业都曾经有过成功,这固然令人欣喜。但随着你欣喜的那一刻的到来,成功已经成为过去。要保证企业永远成功,需要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支撑。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竞争对手难以临摹和复制;同样,精神也是核心竞争力,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为企业助飞。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它属于企业自己。而航天精神属于国家和民族,它将在中国繁荣富强的进程中起到助推的作用!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正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我们要自信地面向未来,把航天精神具化到自己的工作中并发扬光大,使员工成熟,让企业发展,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的美好愿景。
作者
2005年12月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1)
航天精神,是。随着“神舟”六号的顺利升空,一种豪迈向上的民族精神在神州大地升腾激荡,一股爱国主义激情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涌流,激励人们昂然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这是一种凝聚力与使命感的象征,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扩展。它体现到企业中,就是一种企业文化,一种企业品牌,一种企业愿景;体现到员工身上,则是一种凝聚力,一种责任意识,一种使命感!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
白手起家何畏惧,面对困难不放弃
古老的中华大地很早就有“嫦娥奔月”和“万户飞天”等神话和传说。在明朝,有一位叫万户的人,坐在捆有十几支火箭的椅子上,手拿两个大风筝,叫人把火箭点燃,使自己飞上天去。万户的试验虽然失败了,但他表现了惊人的胆略和非凡的预见。为纪念这位文明史上的飞天献身第一人,人们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2003年10月15日,炎黄子孙盼望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这一天,“长征”二号F型火箭将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发射升空,并于次日安全返回,杨利伟代
表中国人第一次遨游了太空,中华民族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继“神舟”五号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后,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举世瞩目的“神舟”六号顺利升上太空,谱写了中国航天历史的新篇章。载人航天的成功不是空中楼阁,在这一次次光芒四射的成功背后,包含着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也包含着千千万万个航天人报效国家、为国争光而付出的艰辛。我国的航天事业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1956年,刚从国外回来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提出了我国要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中央做出决策,在钱学森的主持下,集中30多名专家,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中国航天技术研究。1956年10月8日,在聂荣臻元帅的领导下,我国建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的最初几年,通过与苏联政府的接触,中国得到了苏联大量的技术支持。但在1958年后期,中苏两国政府间的关系开始恶化,影响到了两国之间的技术援助。1960年8月,苏联撤走了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援助的所有技术专家,并带走了所有图纸资料。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在党中央“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方针的指引下,顽强的中国航天人,用自己的智慧,独立完成了一次次技术攻关,很快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发展航天事业的道路。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带着进入大气层时的余热,“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准确地降落在黎明前的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牧场。这一刻,距1955年10月4日——中国航天事业的领跑人钱学森归国仅50年零13天。就是在这短短的50年里,中国的航天事业经历了诸多风风雨雨,凝聚了一大批杰出专家、技术人员的心血,他们抵制住了各种诱惑,没有在磨难面前低头,历尽千难万阻,终于成就了中国航天的豪壮事业。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平安返回。
中国导弹事业的创业历程很好地说明了成就伟业必须付出艰辛的道理。导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基础工业成就的高度结合,是一项国家规模的系统工程。它几乎涉及国民经济所有生产
部门和各个技术领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推行封锁、禁运政策,尤其是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直接威胁着中国的安全。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头3年的建设,虽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高新技术领域无从涉足,与导弹技术相关的领域更是一片空白。中国的导弹事业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起步的。1957年5月11日,苏联经济联络总局驻北京代表主动提出苏联将帮助中国建立喷气技术。10月15日,中苏签订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协定》(简称《10月15日新技术协定》)。根据这个协定,苏方在1957年至1961年底将提供给我国包括“P-2”导弹在内的几种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帮助我国进行仿制,并提供导弹仿制和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增加接收我国火箭专业留学生的名额等。为了向1959年国庆献礼,仿制导弹的工程代号为“1059”。当苏联运来第一批图纸资料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投入图纸资料的翻译、复制工作,技术人员和描图员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各级干部深入一线,与大家同甘共苦,尽管工作辛苦劳累,但气氛和谐融洽,很快完成了急需的522册资料的翻译和复制工作。然而,正当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仿制工作即将全面展开的时候,受“高指标”、“浮夸风”的影响,有人认为“与其仿制,不如自行设计”,而且还提出了“三年打到太平洋,五年放个小月亮”等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聂荣臻元帅听到这种反映后,谆谆告诫大家,要先学会走路,然后再学跑步,像爬楼梯一样,爬完了第一层,再爬第二层。仿制的目的是为了独创,但必须在仿制中把技术吃透,才能够独创。实践证明,在我国导弹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在有外援的条件下,坚持走仿制到自行设计的道路,对于缩短我国导弹事业的起步阶段是十分有益的。在仿制的同时,进行新型号的探索也是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加深对仿制型号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为转入自行设计创造必要条件。仿制工作困难重重,设计单位与承制厂遇到了4个难题:一是图纸资料不全。苏联提供的图纸资料不成套,尤其是地面设备和整机所属的二次协作件的资料短缺很多;导弹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缺少哪一部分都不行。为此,科技人员通过测试样机,绘制成结构图和原理图,并进行设计计算,在工人师傅的密切配合下,研制出了各项合格产品。二是原材料品种规格不全,缺料很多。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较差,导弹所需的各种原材料有相当一部分在品种、规格方面国内不能够配套生产,如冷连轧薄钢板等。除从苏联进口少量特殊牌号、特殊规格的原材料外,大部分原材料要
立足国内解决。这样,一方面由中央各工业部门安排有关工厂积极试制生产;另一方面由设计、研究部门安排有关工厂积极寻找代用材料,以解燃眉之急。三是设备落后。211厂原来是一个飞机修理试制厂,以铆接装配工艺为主,而“1059”仿制生产以焊接为主,工厂既缺少各种焊接设备,也缺少生产大型钣金零件、大型模具、装配夹具、型架所需的大吨位水压机、大型车床、精密机床等。虽然从苏联进口了一些设备,但大部分仍需要自己设计与生产。面对这些困难,211厂发动群众,自制了一些简易设备,部分地满足了生产打夯的需要。同时,有计划地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各工业部门也都热情支援,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抚顺、哈尔滨、包头、武汉等地一些工厂,都尽最大的能力提供了各类与各种生产有关的设施,承担了某些复杂的和大型的零件生产任务,确保仿制工作顺利进行。四是一些工厂技术力量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取边仿制、边培训的办法充实技术力量,提高技术水平。就在我们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时候,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借口苏美正在日内瓦进行禁止核武器试验的谈判,提出中断若干对华援建项目,从而撕毁了中苏新技术协定。8月12日,在一分院工作的最后3名苏联专家奉命撤走,中断一切资料、器材的供应,给我国的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1059”仿制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8月14日,聂荣臻在北戴河听取了王秉璋、王诤关于苏联专家撤走后的情况及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今后工作意见的汇报。聂荣臻说:“中国人民是聪明的,并不比别的民族笨,要依靠我国自己的专家和工人搞出自己的导弹。‘1059’不要忙着在国庆节试射,应该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再试射。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2)
‘1059’的练兵过程是不可缺的,无论如何要搞出来。”随后,聂荣臻在中南海怀仁堂召见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高级知识分子和中年科技人员的代表,勉励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突破从仿制到独立设计这一关,建立我国自己的导弹体系。即使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中国人没有气馁,而是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卧薪尝胆,硬是依靠自己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工人群众,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一些重大关键技术,先后完成了发动机地面试车与全弹总装任务。9月10日,经过拆装练兵的“P-2”导弹在二十基地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这次飞行成功,检验了靶场设施,训练了发射人员,为仿制和发射“1059”提供了经验。不久,由国防科委牵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炮兵和三机部等有关单位参加的验收小组,组成全弹和控制两个工作小组对“1059”导弹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同意交付靶场进行试射。10月23日,装载“1059”导弹的专列由北京出发,运往酒泉发射基地。
11月5日凌晨,气温达到摄氏零下二十几度。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凝聚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精神和顽强意志的“1059”导弹,竖立在酒泉试验基地的发射台上。导弹起飞几秒钟后,按飞行程序转弯,逐渐加速,最后变成了一个小亮点,向正西方向飞去。7分钟后,弹头落在距发射台550公里的目标区。刹那间,发射现场一片欢腾,掌声、欢呼声、祝贺声连同喜悦的泪水连成一片。导弹事业不再是国人的梦想,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经过45年的自主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创造了令国人骄傲、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导弹武器系统从仿制到独立研制、从液体到固体、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构筑了国家战略安全的根基,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一样,每一份事业的发展壮大,都会经历种种波折,企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员工只有敬业报国、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永创一流,才能使企业经得住考验,走向辉煌。不管你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因为自古以来,大凡成就大事的人,都经历过或多或少的磨炼,伟业是历经千辛万苦方能实现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曲折的,起起落落,当事业落入低谷,面前困难重重时,请不要气馁,也不要怨天尤人、埋怨客观,而是要冷静下来,鼓起百分之百的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勇气,朝着既定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逆境有时能令人奋起,同样,艰苦的创业环境也往往能造就一个成功的企业。如果你有机会和企业家接触,你会听到他们“初创事业难”的感慨。毕竟,万事开头难,而要开个好头则更难,它需要勇气,需要毅力,需要智慧。“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你有成就事业的决心和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而且,历尽千难万阻之后,你迎来的将是事业的巅峰。为国争光舍小家,科技成果铸丰碑
1958年5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的第二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一个月后,他又强调:“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以的。”就这样,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艰难时期,在那个把火柴称为“洋火”,把香烟称为“洋烟”的时代,党中央做出了研制“两弹”的决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想描绘了一张宏伟壮丽的蓝图。中国的高科技之路就在这样
的基础上起步了。在那段艰难的事业起步阶段,千千万万中国军民奔赴大西北,奔赴这项当时高度机密的事业中,热火朝天地干起了伟大的航天事业。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也流传着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在通往罗布泊的路上,有一棵树。当年,到罗布泊是一项“上不能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的神秘事业。有一对夫妻接到命令后,互相隐瞒着出发了。当来到这棵树下等车时,才发现彼此的目标是一致的,意外和惊喜不言而喻。张爱萍将军听说这个动人的故事后说:“就把这棵树叫夫妻树吧。”1959年的秋天,大漠深处的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核试验基地——马兰,一声嘹亮的啼哭带给大漠的人们无限惊喜。核试验基地的第一个婴儿在一间地窖里诞生了,全基地都在庆祝“我们后继有人了”。然而,大家搜遍基地,只找到了10个鸡蛋。基地首长小心翼翼地捧着它,送给在地窖里坐月子的母亲。为给原子弹轰爆实验提供炸药部件,著名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率领30多人的攻关小组,利用一台普通锅炉浇铸部件,把马粪纸当作药模,一把双层结构的铝壶当作容器。为了使炸药部件密度均匀,他们还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手工搅拌,有毒的粉尘和蒸汽充满整个帐篷……“两弹”不仅是在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研制的,甚至可以说是饿着肚子搞出来的。从事基础建设的人民靠着12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热情与大西北的严寒搏斗,圆满地完成了设施的建设。“两弹”研究的科研人员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们硬是靠手工一点点打磨出许多精密要求很高的元器件。当1964年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后,立即震惊了世界,那些拥有核技术的大国都不相信,凭着如此落后的技术条件,中国会造出原子弹。“两弹一星”的成功,提升了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创业异常艰难。然而,再大的困难也没有压倒会战大军。在与困难搏斗的过程中,中国航天人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们一步步实现光荣的梦想,迎来中华民族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当世界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高科技与高技术产业成为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美国的“星球大战”、欧洲的“尤里卡”计划、苏联的“加速发展”战略相继出台,日本也制定了“今后10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在这些计划和战略中,航天技术被各国列为重中之重。1986年,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4位老科学家坐不住了。他们联名致信党中央,建议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同年3月,经数百名科学家广泛、全面、严格科学论证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
要》出台了。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3)
它提出了我国发展高科技的总体思路,并第一次从战略高度对我国高科技事业进行谋篇布局。载人航天工程,列入了这个计划。“863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增强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的实力,使我国在当今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主要高技术领域有了自己的阵地。同时,通过及时推动阶段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技术辐射,“863计划”为我国生物工程、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农业发展、企业技术改造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10月26日,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后不久,王大珩、师昌绪、朱光亚等44位资深院士一起来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继续关注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泽民同志明确指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1998年,在美丽的弱水河畔、当年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卫星升起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从1999年起,这座放飞“神舟”的港湾,见证了“神舟”飞向太空的每一次辉煌。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可靠性、安全性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飞船研制起步虽晚,却出手不凡:飞船“三段一舱”的设计模式占据了高起点,并可用于未来的空间站对接。我国的航天发射场和航天测控技术正日趋现代化。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场经过更新与改造后,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载人航天发射场和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都综合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掌握和运用了世界先进的“中心遥控”模式;“远望”号航天测量船队,可同时在世界三大洋布阵测控……从“两弹一星”到载人飞船,中国科技工作者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增强了我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与勇气,推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步伐。伟大的精神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只要我们每个人立志成才,报效企业,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阻挡我们勇往直前的步伐。在你事业遭到挫折的时候,可以回顾我们的航天风雨路,想想我们伟大的航天精神,你就能重振精神,大步走向成功的彼15
岸。请记住,成功,需要你的坚持,需要你在精神上的坚韧。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以国为重求发展,人与事业共成长(1)
航天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国家至上的爱国精神。航天人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个人的价值实现和国家利益的实现统一起来。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他们说:发展航天,“人生能有几回搏!”全力以赴确保飞行成功。他们将热爱祖国、为国奉献作为行为准则,并把它落实在岗位上,体现在行动中。热爱自己的祖国、建设和保卫自己的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航天事业从来都是与国家的根本利益、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民的
航天员工的核心价值观。(:赵军)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科学家钱学森博士自愿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优越的生活条件、优美的工作环境,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甘愿在艰苦的条件下投身中国航天事业。这正是航天人“以国为重”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航天人始终把个人的发展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事业联系在一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忘我工作,贡献自己的聪明与智慧,成就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国航天发祥地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48年来,依靠全国大协作,在中国导弹、运载火箭研制发展史上创造了12个“第一”,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地地近程导弹“东风”一号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设计生产队伍开始形成,初步掌握了导弹火箭设计生产的关键技术,导弹火箭设计生产配套体系初步建立。1966年10月27日,在我国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试验。标志着我国具备了战略核威慑能力和核打击能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发射我国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进入太空的能力,宣告了我国开始进入太空时代。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发射我国返回式卫星。标志着较大直径箭体的火箭开始17
使用。1980年5月18日,我国远程运载火箭第一次全程试验向太平洋海域发射圆满成功。表明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和加强。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发射我国地球同步通讯卫星。低温氢氧发动机和发动机二次启动技术,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87年8月5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第一次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成功搭载微重力装置。中国航天开始了国际间合作。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第一次为亚太公司进行商业发射。长征火箭开始进入世界航天卫星发射市场。1990年7月16日,“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成功。它由串联式结构改为串联式加捆绑式结构,将中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高至9200千克,适应了卫星发射市场的需要。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成功。到目前为止,是我国运载火箭系列中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首次超过了50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居世界商业发射第二,有效载荷系数居世界第三。1999年11月20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发射无人试验飞船。它具备了先进的运载火箭技术,为18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后续的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事业的大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
,先后有20位院士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
,现有7名院士在此工作。1978年至今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
,国家发明奖16项
,全国科技大会奖50项
,国防科技奖152项
,国防科委重大成果奖1380项
,航天部级进步奖1709项。2001年研究院党委被授予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称号
;2005年研究院被授予

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称号
,全国企业文化建设金奖第一名。在企业中,员工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做到一切以企业利益为重,坚决维护企业利益。一个优秀的员工首先应该是视公司利益为第一的人。任何时候,他绝不会以公司的名义去牟取私利;任何时候,他都会保守公司的商业秘密,绝不出卖公司的利益。他不会因为工资的高低而对工作敷衍了事,也不会因为工作任务的沉重而有任何怨言。每个员工都应该意识到自己与公司的利益是一致的,并且全力以赴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领导的信任,在实现公司利益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作为一名员工,不要忘了自己的角色,你需要首先为公19
司争利益,而不是单纯为你自己争利益。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以国为重求发展,人与事业共成长(2)
只有公司“发达”了,你才会跟着“发达”,千万不可越位。有时,公司与你个人在利益上也会发生冲突,这时你千万不能置公司利益于不顾。这个社会充满了诱惑,我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掉进了陷阱。诱惑随时可以让一个人背叛自己信守的情感、道德和工作原则。在很多公司都有这样的员工,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公司的利益,将公司的商业机密出卖给别人。然而,这么做一定会获得成功吗?员工有责任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员工就是企业的代言人,员工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企业的形象。员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做有损企业利益和形象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员工最起码的责任。就像你不愿意让别人伤害你的利益和形象一样,你愿意让别人伤害你企业的利益和形象吗?员工的心态非常重要,如果总觉得是给别人工作,那你始终不可能真正承担起你所应该担负的责任。并非简单地要求你把公司看成是自己开的一样,这很难。但是必须要做到,不管经理在不在,不管主管在不在,不管公司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愿意全力以赴,积极主动去做该完成的事情。这样你才能进步,才会被赋予更重的担子,在为公司工作的同时实现你的价值。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具有把自己当作主人的心态,这不是20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要求你站到领导的高度上决策什么,而是要你在自己的岗位上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同时要真心实意地爱护、关心自己的企业。你并不是在为别人工作,而是在为你自己工作。当你具备做主人的心态时,你就会把企业的工作当成真正的事业来认真完成,这样的员工终究都会有所成就。职业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仅仅做一名合格的员工,已经没有竞争力了。重要的职位、优厚的回报以及崇高的荣誉,只会给予那些超越“合格”达到“优秀”的员工。永远都不要觉得自己做得够好了,追求工作业绩的步伐,在我们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都不能有片刻停留。自从“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以来,一种豪迈向上的民族精神在神州大地升腾激荡,一股爱国主义激情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涌流。一个好的企业,也能给员工创造一种企业凝聚力与自豪感。而作为优秀的员工,更会以自己的企业为荣,在心中时常有一种豪迈的激情在激荡。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融入企业顾大局,增强企业凝聚力
当费俊龙、聂海胜两位宇航员在太空遨游的时候,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大厅里也有一批人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21
着,他们就是费、聂二人所在的航天员大队的战友们。虽然被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所关注的,仅仅是坐在“神舟”六号飞船中的两名宇航员,但是在地面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们,仍然恪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轮流值班,为太空上的战友们提供技术和心理支持。正像宇航员杨利伟说的:“不管是谁上天——不管是第一次的我还是这次的俊龙、海胜,都是我们大家一起上天。”
“神舟”六号航天员出征。(:王宁)
这些地面上的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和“神舟”六号飞船的宇航员一样,都是载人航天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有的工作人员一条心,一股劲,为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这种精神体现在企业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凝聚力。22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企业的凝聚力是衡量企业成员为实现企业目标而相互影响的程度。企业凝聚力的大小,反映了企业成员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凝聚力越强,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越融洽,企业的整体目标和成员的个体目标越容易实现。具体地说,企业的凝聚力,是能产生使企业内部员工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磁石般的吸引力,使员工自觉地、主动地为企业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航天事业正是一种凝聚人心的事业,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很多人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工作。从事导弹武器研制的人,他们的事迹从来不能在媒体上宣扬,他们的英姿从来没有在电视上出现。由于保密缘故,没有人了解和知道他们。但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我们国家的安全才有了保证,他们是共和国的英雄。又比如,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大家更多地看到的是航天员的身影,但在他们背后,有七大系统十余万人工作的支撑。从事这项任务的每一个同志都要求自己,以最严、最细、最慎、最实的工作作风,以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实现任务指挥部提出的“成功发射、正常运行、安全返回、健康出舱”的要求和目标。一切为了成功,一切服从成功是航天人最高的行为准则。虽然很多人的工作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心很充实。载人航天任务完成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费俊龙、聂海胜“英雄航天员”称号,全国总工会、23
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国务院国资委等单位也对有关人员给以表彰奖励。但获奖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默默无闻。航天人能够理解这一切,荣誉属于集体,荣誉属于国家,这是一种共同的理念。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一个团队的事业,一个国家的事业。企业凝聚力是一个复杂的变量,影响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企业成员本身的心理、行为,又包括外界对企业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政治思想工作状况,劳动条件,分配制度、福利、待遇,职工队伍心理、职业素质等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使企业凝聚力的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飞速发展的外部环境,给各个企业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否则就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面对时代的压力,要求企业的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团结起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自然而然地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外界环境变化了,企业凝聚力也会随之变化。企业领导只有善于利用外部环境,才能使企业凝聚力长久不衰,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员工的凝聚力。作为构成企业的因子,员工是否“顾大局”,是企业凝聚力形成的前提条件。所谓“顾大局”,是指员工抛弃个人私心,将自己融入企业,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时刻牢24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记企业的利益。这种“顾大局”不仅要求企业员工在顺境中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不违章违纪、不以权谋私;而且在企业面临重重困难的逆境时,作为企业的员工也要能够一如既往地坚守岗位,作为干部要有能力团结一切力量,打好攻坚战。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员工是企业蒸蒸日上的发展动力,企业的干部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源泉。因此,无论顺境、逆境,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应该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在大战中显现身手,在大势中建功立业。如果说“顾大局”是对一名员工素质与觉悟的验证,那么团结就是企业的力量,“讲团结”就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企业中,领导干部讲团结,才能使企业形成稳定的局面,实现发展的目标,才能使企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以正确传达并贯彻始终;基层员工讲团结,才能使整个团队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从而为企业创造出优良的业绩。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激情工作有动力,责任意识心中记
两声惊天的霹雳划破西北大地的沉寂,一条巨龙从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冲天而起,又以一个完美的姿势降落在内蒙古25
茫茫草原上,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英雄平安出舱……这幅无数次出现在国人梦中的画面,在这个金黄色的深秋得以出现,而人类的航天史册上也从此被加入这样的文字——2005年10月12~17日,中国,“神六”完成宇宙往返。“神六”的顺利发射,确实让无数中华儿女想到自豪与骄傲。不仅祖国大陆处处激荡着高涨的爱国情绪,在香港、澳门,在世界上所有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同样引起了轰动。其中香港太空馆为让民众可亲眼目睹“神六”升空的历史性时刻,早就计划着就“神六”升空举办一连串活动,并首次安排在大堂直播“神六”升空的整个过程。悉尼华侨华裔诗人创作了许多诗作,以庆贺这一中华民族的盛事。悉尼华文作家协会在新南威尔士州艺术馆举办诗会,为悉尼华侨华人庆贺“神六”圆满成功系列活动又添亮色。作为一名员工,要懂得主动点燃工作热情。有了热情,才能将热情转化为强大的工作动力。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自己的工作热情呢?关键是看你是否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员工要以本职工作为荣,确立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第一次把事情做好的理念。也许你对你所在的企业不是特别满意,它提供的薪水不够多、福利不够好、升迁的机会也不够大,可是每一个企业都是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企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26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付出,就好比“神六”的升空,我们更多的是把视线聚集在两位宇航员身上,可是没有地面的指挥,没有研究所里的反复试验,没有每一位参与者的兢兢业业,极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深重的灾难。所以不要抱怨,发挥你的“螺丝钉精神”吧,如果你真的是一颗明珠,迟早会闪现出耀眼的光芒。与其消极等待,自怨自艾,不如沉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总有一天你的努力会得到认可。一位女大学生应聘到一个公司,做的是很简单的、没有技术含量的秘书工作,即使是高中毕业生都能做好,但是初来乍到的她却显得笨手笨脚,做什么也做不好,所有的人都猜测,心高气傲的女大学生肯定会辞职的。然而她没有,只是更谦虚好学了,她每天来得最早,下班最晚,即使是被交代去买办公用品之类的小事都会认真去完成,货比三家,为公司争取最优的利益。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她坐到了销售经理的位子上,成了公司最年轻的高层管理人员。当被问及以前的经历时,她淡然一笑:“如果我那时辞职了,那么我在雇主和同事的心里永远是一个连最简单的事都做不好的人,然而我相信其实我可以做得很好。”她确实做到了!俗话说,没有责任感的军官不是合格的军官,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是优秀的员工。责任感是简单而无价的。工作就意味着责任,责任意识会让我们表现得更加卓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长期从事运载火箭的研制27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在会议上指导工作。中,总结了一整套有效的方法。研究院第十任院长吴燕生同志称其为“四不到四到”,具体内容是“设计不到试验到,试验不到工程分析到,工程分析不到工艺保证到,工艺保证不到人员保证到。”人员保证就是强调责任心。在技术尚有差距的时候,在设备尚不十分先进的时候,人的因素将是保证组织各项工作的底线,这时候员工的责任感将是企业实现目标的重要砝码。只要你还是企业的一员,就应当抛开任何借口,将自己的忠诚、责任心和饱满的热情彻底融入公司,尽职尽责,以企业为荣,处处为公司着想。《论语》中说:“治国先齐家。”你会为自己的小家承担起责任,让它成为最甜蜜的生活港湾,那么企业这个大家呢,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工作在,责任就在。责任在,生活就会充满阳光。28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中国工业协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全国十大工业协会共同授予神舟神箭为“中国第一世界名牌”。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树立企业品牌力,运营人性化管理
“神舟”六号在太空完美地演绎了“中国制造”。“神六”的整个研发过程是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独立自主完成的,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托举“神舟”飞天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仅是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就采用了三十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这表明,我国29
在高科技领域,从基础技术的研究到精密配件的制造,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品牌。“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后,国外各大通讯社纷纷抢发消息,称“神舟”六号成功升空掀开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篇章。共同社在报道中称,继“神舟”五号之后,中国再次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向世界展示了其航天大国的地位,发扬了国威,强化了凝聚力。中国正稳步推进载人航天工程第二阶段目标的完成,并向第三阶段即建立太空站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凯旋归来,笑逐颜开地向大家挥手致意,给“神舟”六号这次为时五天的行程写下了完美的句号,也标志着中国的航天技术又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只有在不断完善品牌的过程中,企业才能持续发展,进而员工的利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一个享有盛誉的品牌,将是企业一笔巨大的财富。在市场已进入买方市场的今天,树立企业的品牌意识,创造和提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品牌,进行品牌运营,是当前经济大趋势下企业必经阶段,是企业文化得以传播并获得认可的手段。品牌运营是企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品牌的建立过程30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就是不断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克服不良企业文化的过程。品牌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关系到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和实施运营转型等关键问题。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的有机载体和体现,是沟通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桥梁。这种无形的力量远非规章制度的作用可比。建设品牌文化的人性化内涵第一是必须不断培育并持续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市场经济的竞争使企业每时每刻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不断强化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休戚相关的关系,这种信念被具体化为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目标,会对所有的员工产生重要的作用。第二是必须建立一种能够激励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体系,通过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管理,使员工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和创新欲望。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管理队伍,就要有效利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企业要有清醒而正确的人性假设,即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建立一个上下同欲、上下同心的共同体,善于尊重人、使用人、培养人,为人才成长创造一个有利的空间。这次执行“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也做了完善设计,主要是突出了可靠性、可视性和舒适性的内容。根据费俊龙、聂海胜两人多天太空飞行的任务需求,飞船系统对航天员工作、生活的返回舱与轨道舱进行了多项人性化“装修”,为航天员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太空环境。“神舟”六号飞船舱内人性化“装修”主要表现有:根31
据颜色疲劳度,考虑到暖色让人烦躁、冷色让人孤独,舱内采用中性色彩设计;对舱内设备棱角进行处理,以免对航天员造成伤害;舱内仪器、设备按钮有防误操作设计;舱内计算机屏幕、字体大小的设计,均考虑到航天员的视觉效果;航天员食品与饮用水的安放位置、睡袋摆放位置以及大、小便收集装置摆放位置等,均根据专家及航天员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多次改进、完善,尤其是大、小便收集装置在除异味方面效果非常显著。企业的人性化管理,除了对内部员工讲人性化之外,还包括对客户即服务对象的人性化。或者说,要通过实现管理人性化提高产品的人性化。将为顾客服务的人性化观念放在企业经营的重要位置上,企业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才能形成企业正确的利润观。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个人实现新梦想,企业达成大愿景
从盘古开天到“神六”飞天,中华民族征服自然、征服宇宙的步伐便从未停止过。敦煌石窟的仙女壁画可以作证,因为在这些遥不可及的神话传说里,寄托的正是古老的飞天之梦;胡杨和沙柴可以作证,因为“暴风霜雪不能欺,酷暑32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严寒不能侵”的它们本身就是大漠里象征坚韧的图腾;东风航天城里那深蓝色的航天发射架可以作证,因为它能最近距离感受箭刺苍穹时的撼天之力;天空中的明月也可以作证,因为她必然已经察觉,下一个要被炎黄儿女征服的,也许就是她自己。如果说“神五”飞天是一幅饱蘸浓墨的山水画,圆了中华民族延续了千年的飞天之梦,那“神六”升空便是一张淡彩轻绘的素描,更生动地诠释了一种举重若轻式的厚积薄发。航天员由一人变成两人,在轨运行一天变为多天——这几字之差,已足以使中国航天纪元另开新篇。伟大的企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将洞察力与策略相结合,描绘出独一无二的企业愿景。《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运载火箭,建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化系列,增强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能力。针对国内外应用卫星技术的发展与卫星应用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未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中将实现航天员出舱、交汇对接、空间实验室、月球探测工程等实际需要,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为发展目标,33
开展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研制。同时,面对国民经济主战场,研究院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在特种车辆及汽车零配件、新材料、新能源、航天特种制造五大领域,推进民用产业化发展。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形成了“军品固院、民品强院、创新引院、人才兴院、文化育院”的发展方针和“归核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略,为研究院的长远发展确定了方向。在战略指导下,研究院综合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建设方案相继形成,院属各单位、各业务、专业等子规划为综合发展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未来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从2005年到2010年,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住难得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院将进一步推进改革工作,以努力构建国际一流宇航公司、提高员工生活水平,作为制定和实施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每一个企业都要有共同的愿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你希望所在的企业呈现什么样的面貌,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共同的愿景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开发创造力。对于前途黯淡的企业,谁愿意白白付出心血呢?而前途光明的企业却能留住人才,留住智慧,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要使员工获得成功的感受,首先领导者要提供34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一个好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员工能感觉到他们干得不错,他们的收入也比较好,而且他们在工作时有乐趣。人类因梦想而伟大,回溯几百年前的中国古人,飞翔在天是一种看似不可实现的梦想。但当杨利伟坐着“神五”环游地球的时候,你却不得不感叹,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梦想,今日世界将会怎样。愿景就是一个企业的梦想。当亨利·福特在一百年前说他的愿景是“使每一个人都拥有一辆汽车”时,你会认为他是一个神经病,但现在的美国社会,他的梦想已经完全实现,那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是否会想到一百年前有一个“疯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呢?这种梦想通常会使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又会不由自主地被它的力量所感染。因此,一个立即就能被人把握实现的想法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战略目标,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愿景。愿景的力量在于它是处于可实现而又不可实现的模糊状态,它既是宏伟的又是激动人心的。当员工分享和相信企业的愿景时,他们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兴奋,充满激情;他们会认为自己变得与以往不同;他们会创造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他们知道自己做什么以及为什么那样做,彼此之间也会有一种强烈的相互信任和尊敬的感觉。愿景呼唤企业走向真实的伟大,不仅仅是打败竞争者和扩大规模。一个高尚的愿景清晰地表明了员工的希望和梦35
想,触及他们的心灵和精神,让他们做出贡献。愿景指引员工正确地从事每项任务,如果加上有效的执行和绩效考评,就会促使企业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愿景是普通公司与世界一流公司间的差别所在。企业辉煌,离我们并不遥远,任何一家企业只要努力都可以如愿以偿,实现辉煌。并且,辉煌相对于任何一家企业都距离相等,就像阳光普照,不会厚此薄彼。企业获得辉煌,一点也不神秘,绝不是划破海滩漫步者之足的一块价值连城的钻石,可遇不可求。但是,辉煌的光亮又只能洒落到少数企业身上。要实现辉煌,关键是要找到通向辉煌的路,并在通向辉煌的路上,不断前行。这样的企业,每一位员工都有深深的自豪感和敬业心,他们对共同的家有深深的归宿感,因为他们的心里始终牢记着:做最好的产品,树立最佳的企业形象。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 缩小差距迎头赶,永创一流自向前
航天精神,是。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航天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展示了卓越的创新能力。一名优秀的员工,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学习充电,为企业、更为自己打造核心竞争力。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
1985年5月,在日内瓦,这里正举行一次国际空间商业会议。一个由4名中国航天专家组成的代表团出现在会场上。当代表团团长陈寿椿面带微笑,走上讲台作了题为《中国为世界提供发射服务可能性》的报告后,外国的同行用惊讶的目光看着中国航天专家。西方媒体报道这次中国参与世界航天竞争的行为时,在标题后加了问号后,又加上一个感叹号。无独有偶,在加拿大举行的一个大型国际贸易会上,代表中国高科技水平的航天产品被举办方放在展厅最不起眼的一角。在外国同行的眼中,中国的航天技术还没有资格进入这个领域竞争。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面对洋人不识君的窘况,自信的航天人没有退却开拓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步伐。1985年10月,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承揽国际卫星发射业务。自信的承诺,国家的信誉,要用实力来证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用“长征”二号捆绑火箭的研制工作证明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39
“长征”二号捆绑火箭的诞生充满神奇,中国的航天专家拿着自己的设计图纸,挤入了竞争激烈的国际卫星发射市场。1987年9月,澳大利亚澳赛特公司在悉尼就建立第二代通信系统进行招标,美国休斯公司在运载方案中将只有图纸没有实物的“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列入第二次招标之中。1988年6月,结果出来了,凭着金牌火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高可靠性,凭着“长征”二号捆绑火箭技术设想的成熟,“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中标了。但是,事情并没有圆满结束。火箭何时生产、何时首飞验证,还要等与美国休斯公司签订正式合同之后才能确定。而此时双方的签约,由于美国休斯公司决策层的犹豫,一再推迟。毕竟与一个还没有火箭实物的合作者签订正式合同,承担的风险太大了。直至1988年10月31日,双方还没有签订正式合同。过了这一天,6个月前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将无效。31日一早,中国专家就来到休斯公司总部,谈判进行得很艰苦,从早上9点一直谈到晚上7点,仍没有结果。时间一点一点流失,直到晚上9点30分,休斯公司才同意草签合同,第二天签订了正式合同。而此时离约定的首次发射时间1990年7月,仅有21个月的时间。如果再减去在发射场2个月的发射准备时间,剩下的时间只有18个月了。通过一个庞大系统,制造一枚复杂的新型火箭,即使在40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美国这个航天技术比较成熟的国家,也需要2~3年的时间。然而中国的航天专家创造了这个奇迹。1990年6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持研制的“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巍峨地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场上。当休斯公司技术顾问史密斯先生来到西昌卫星发射场,看到“长征”二号捆绑火箭时,不得不主动与“长征”二号捆绑火箭的总设计师王德臣说:“王先生,我要专门向你道歉,一年多前在此考察时,我说你们吃了鸦片,产生幻觉,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研制出一个新型火箭,这么大的工程即使在美国也要用2~3年的时间,而这次来西昌,我看到奇迹了,我的看法错了。”王德臣笑了笑说:“还没有发射,还要看结果。”1990年7月16日,“长征”二号捆绑火箭首飞获得圆满成功。今天,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神五”、“神六”顺利地完成了载人航天壮举。但我们也应坦率地承认:“我国的航天实力离航天强国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们还要时刻保持进取之心,积极追赶美、俄,绝不能自满。自满只能让自己迷失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假如我们的航天人满足于眼前的成就,我们的航天事业必将难于赶上先行者,更有可能被后来者赶超。同理,如果一个人满足于41
现状,他将会原地踏步,最终会被遗忘,被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一系列的奋斗,需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拒绝自满可以创造奇迹,我们要时刻准备着超越一秒钟前的自己。每一个成功者都有着勇往直前,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心。当一个人具有不断进取的决心时,这种决心就会化作一股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阻挡不了的,凭着这股力量,他会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当他们面对重重困难时,这种进取心就会让他们充满巨大的力量,敢于挑战最大的危险,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攀登者不仅敢于向可能性挑战,而且还要敢于向不可能性挑战。而这种挑战就是成功的进取心所驱动的。当今的社会,是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天都在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鞭策自己,永远往前看,要直面自己的差距,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的不足。要向先进者看齐,而不能满足于与后进者的一小步距离。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绝不能恣意虚夸,这需要有真才实学作为基础。只有拥有知识,尊重知识,才能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不管是在高科技的航天研究行业,还是在注重交流的商业圈,唯有注重提高自身修养,才能不断发展,赶上他人。有时候,追赶前者需要些许冒险,需要锐意创新。因为42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在通往成功的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1964年夏天,一枚中国火箭在大漠中准备发射升空。但关键时刻,火箭莫名其妙地出现了故障无法启动,于是推迟了点火。一位年轻的中尉军官王永志找到总设计师,他提出一个建议:泄出部分推进剂,也许就行了。总设计师断然拒绝了王永志的建议,他认为这想法太幼稚了,哪有动力越少,火箭飞得越高的道理?简直是无稽之谈。但王永志经过思考,认为自己的想法值得一试。不久,他抓住一次机会,直接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建议说:“箭体的重量直接影响到射程,泄出一些推进剂,不就等于减轻了箭体的自重么?如果只留下最合适数量的推进剂,而不是尽可能多的推进剂,这样不是反而可以让火箭飞得更高吗?”钱学森认真地听取了他的建议,当即拍板:“我看这个2005年5月24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转入第三阶段。在转段动员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等人代表老领导、老专家、老党员向在下半年执行任务的党员代表授旗,并嘱托他们努力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完成任务。图为王永志(左)与某型号总指挥亲切交谈。43
办法可以试验!虽然有风险,但值得冒这个险。”不久,大漠一声巨响,中国火箭又一次成功发射。多年以后,王永志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的确,创新也是一种冒险,因为它没有成功可鉴。创新,在使事业获得质的飞跃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事业的先行者们,在经营理念和方法手段上,在许多方面都打破了常规,引领变革。不安于现状,适当施压,勇于创新甚至冒险,这是祖国航天事业发展所必需的可贵素质,同时也是促成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必备条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样的素质。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 打造高素质人才,创建学习型团队
“让学习成为习惯,把学习作为终身需求。”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张庆伟同志要求集团10万员工树立的学习观。学习是21世纪市场竞争的焦点。倡导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努力构建学习型团队,营造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学习氛围,不断提升员工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能力,在持续、快速的学习中超越自我、成就事业。载人航天工程极大地激发了航天人的学习热情,面对攻克世界最尖端的高新技术难题,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勇攀高峰、努力学习并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最终成为优秀的航天人。纵观国内外一些著名企业的发展,都没有离开“学习”两字。在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有80%的企业是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进行改造的。国内一些企业也通过创办“学习型企业”而给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汪中求先生在他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写道:在创业过程中,“第一代老板靠胆子,第二代老板靠路子,第三代老板靠票子,第四代老板靠脑子。”毫无疑问,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不论是作为创业者,还是作为守业者,一定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而作为员工,更要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型员工”,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就是一个非常注重学习的企业,董事长郭广昌先生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企业之间最核心的竞争,就是看谁能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世界各大著名企业都很注重对员工素质的培养,不断加强学习。IBM公司总部的大楼上写着“学无止境”,公司每
年花费十多亿美元进行130万人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IBM对每个员工进行“苦行僧”式的培训——“心力交瘁”课程。在培训过程中,紧张的学习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而附加的课外作业常常要使学员们熬到半夜。这样,学员们在艰苦的培训过程中,在长时间的激烈竞争中迅速成长。然而,却很少有人抱怨,几乎每个人都能完成学业。他们知道,在这个时代,不学习、不会学习、不终身学习,其结果肯定是被淘汰。惠普公司以“不仅用你,而且培养你”著称,并且还有一个著名的“向日葵计划”。这是一个超常规发展的计划,帮助中层的经理人员从全局把握职位要求,改善工作方式。员工进入惠普,一般要经历四个自我成长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我约束阶段,不做不该做的事,强化职业道德;第二阶段是自我管理阶段,做好应该做的事——本职工作,加强专业技能;第三阶段是自我激励阶段,不仅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要思考如何为团队做出更大的贡献,思考的立足点要从自己转移到整个团队;最后是自我学习阶段,学海无涯,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学习的机会。其实,人的心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叫积极,一个叫消极,团队内部相互激励,是互相克服消极自我的最好办法。团队需要有自己的共有知识圈,在这个知识圈中,团队成员养成了共享知识的习惯,每个人都可以从团队中获得知识、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力量和勇气。只有这样,团队才能形成一股合力,才能使每个人得到更快的成长。如果你有这种感觉:有了新的发现或新的方法,总有与团队成员分享的冲动;有了难解的问题,总能得到团队热情的帮助,那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还有什么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样的团队,才是最有创新力的团队,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团队。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 机遇垂青有备者,借势而上事功倍
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据初步估计,“十一五”期间,国家各部门对航天器的需求量是“十五”期间的3倍,月球探测工程、载人航天后续工程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项目相继启动,任务十分繁重。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航天人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发展机遇,使中国航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以及推进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全面统筹协调发展上。怎样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呢?对于中国航天的发展,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把握好机遇,加强科研技术的创新,推进航天事业的应用与推广,就能跻身科技强国,更加独立自主;失去机遇,中国航天乃至中国将会与世界强国距离更远!机会不等人。有时候,困难和机遇是一对矛盾。机遇,稍纵即逝,而一旦抓住,往往大有用武之地。古人云,“时者,难得而易失也。”这句话说的就是能否把握住机遇的辩证关系。抓住机遇,攻克难关,就会乘势而上,事半功倍;而克服困难,则会赢得新的发展、新的机遇。机遇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团体如此,对于个人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呢?成功的人,都是善于创造机遇的人。他们在有机遇时抓住机遇,没有机遇时就去创造机遇。机遇是成功的跳板,聪明的人不等待“好心人”送来机遇,而是主动迎向机遇,从机遇中打捞自己想要的“黄金”。时代不仅给了我们许多磨难,也给了我们很多机遇。改革开放以来,做生意、买股票、做房地产,一个一个的机遇来到我们身边,又一阵风似的走掉。有的人转瞬之间挖到了第一桶金,并顺势而上,成为富翁,有的人却一无所得。机遇是善良的,它离你而去之后,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回来;但机遇又是调皮的,它回来的时候会换上新的衣服,让你认不出它原来的面目。如果你肯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机遇就会让你抓住它的手,带你走向成功。如果相反,它就会48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离你而去。虽然最终它还会回来,但你恐怕已经没有抓住它的力气了,因为时光会带走你的精力。每当面临一个新的机遇,在斟酌得失之间,恐惧便会在你的内心里悄然出现,阻挠你制胜的决心。有时候,机遇来得太突然,反而使人心生犹豫,不知该不该接受,机遇的得失往往在反复考虑之间。所以,机遇来时,你应该打开大门迎接,以免稍有迟疑而使你丧失即将到手的机遇。有机遇而不去把握,你便永远不知道在前面等着你的是什么样的好运。能够及时发现机遇,把握时机,发挥优势,进退自如,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机遇对于渴望成功的人才来说,是闪电般稍纵即逝而又难以捉摸的东西。现实生活里我们也经常看到,许多人深感怀才不遇,于是在消极的等待中苦叹功成名就的终南捷径与自己无缘。我们应该领悟和感觉到,究竟什么是通往成功之门的终南捷径?机遇并不难得,关键是有心去争取和创造。土地最终的主人不是信步其上的人,而是耕耘其下的人。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 掌握知识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
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相比,“神舟”六号载人飞船49
搭乘的两名航天员,要执行多天飞行任务之后才返回地球,而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在太空的时长只有21个小时。除了这个最显著的变化以外,“神六”和“神五”相比,在细节上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神舟”五号宇航员活动范围:仅限返回舱;“神舟”六号宇航员活动范围:打开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活动;“神舟”五号宇航员的宇航服:宇航服始终未离身;“神舟”六号宇航员的宇航服:有机会脱下重达10公斤的太空服,新的宇航服主要由服装、头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组成;“神舟”五号在太空时长:21小时;“神舟”六号在太空时长:119小时;“神舟”五号航天员人数:1人;“神舟”六号航天员人数:2人;“神舟”五号宇航员食品:即时食品,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加水;“神舟”六号宇航员食品:50种左右,包括4种主食,还有“鲍鱼”、“咸水大虾”等菜肴以及水果;“神舟”五号宇航员如厕问题:尿不湿;“神舟”六号宇航员如厕问题:专用马桶。通过以上这些细节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短短两年的时50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间,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在很多细节设计上更加的科学和先进,可以说,在自主知识产权上迈出了一大步。其实,自主产权不仅体现在我们的载人航天飞船上,还体现在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飞机火箭,小到一个个生活小发明,自主产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和创造着我们的生活。根植于民族沃土的海尔,二十多年来坚持以自主品牌打天下,以自主知识产权闯世界,如今已经成长为国际知名品牌、初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海尔的“品牌梦”是如何开始的呢?那是一个被记者们讲述过无数遍的老故事了:1985年的一个夜晚,到德国引进冰箱技术的张瑞敏被邀请参加了当地的一个节日庆典。仰望着庆祝节日的烟花,德国人不经意地对张瑞敏说:“在德国市场上,最畅销的中国货是烟花、爆竹。”张瑞敏心里顿时有一种流血的感觉。从那一刻起,在张瑞敏的内心深处升腾起一个梦想,他和海尔人要学习和打造的不再是单纯的制冷技术、冰箱产品,而是一个民族的自主品牌,一个支撑中国家电工业走向世界的品牌。20年过去了。当年萌动于张瑞敏内心深处的梦想,逐渐凝聚成全体海尔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当年出于朴素民族感情的热血冲动,已经演变为顺乎经济发展潮流的理性抉择。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总结说:“这些年来,海尔的发展速度
很快,总是有很多人问:‘海尔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其实,一直以来,海尔就有一个创世界名牌的梦想,还有一批勇于实践,用行动来实现梦想的人!”对于中国要不要发展自主品牌的争论,在海尔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海尔用自己的发展历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国需要世界级自主品牌;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创造出世界级自主品牌。中国企业很难做成世界品牌,这是现实,因为大多数企业靠的还是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但张瑞敏认为:“尽管如此,无论对哪个企业,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中国企业必须有创世界名牌的精神!”中国航天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搞载人航天飞行落后于美国、俄罗斯几十年,在正视差距的同时,唯有自主创新,才能尽快迎头赶上。在工程论证、立项时,他们大胆提出技术大跨越的思路,跨过美、俄从单舱到多舱的40年历程,直接研制国际上第三代飞船,拿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三舱方案——带有轨道舱的三舱飞船,既可大大改善舱内的舒适性,在增加对接机构后,又可使之成为空间站与地面之间的天地往返运输工具,为载人航天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基础。飞船完成在轨运行任务后,轨道舱继续留在轨道上运行,这样,在无人飞行试验阶段,就可以利用轨道舱开展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其作用相当于一颗应用卫星,为科学实验获得了额外的空间应用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效益。这样的设计,使中国的神舟飞船具有了起点高、容量大、重量大、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和现代技术的优势。正是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的艰辛探索,一步步把飞天梦想变为现实。中国航天人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企业,一定要勇于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列,敢于在一些重要领域和科技前沿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会有长足的发展。而员工作为企业的一分子,更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发散思维,为企业创造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核心竞争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 不断充电靠自己,学习知识有方法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在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将技术向相关产业辐射,并以自身需求刺激高端产品的研发,从而带动了我国新材料、
生物品种、通讯等产业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神舟”六号飞天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启示是,当前世界正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集中地体现在科技竞争方面,航天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航天工程进程不可停滞,在现代科技发展中,与俄、美航天强国相比,35年的距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缩短的。中国独立自主、刻苦攻坚的航天路依然很漫长。在这条路上,必然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不可间断的过程。怎么学习,怎么实践?从中国航天人不懈的奋斗中,我们也许会体会到许多,精神上也会升华许多。我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那么在一个企业中应该学习什么呢?个人的学习必须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与企业的发展同步。在学习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首先看自己缺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每一个人所缺的都有不同,那么我们就应当在欠缺的方面加强学习和吸收。真正的学习要靠自己,只有在自己想学、自己有兴趣的时候,学习才会有效果。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的航天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科研底子薄,基础差,研究经费也少得可怜,什么都得从零开始。要学什么,又该怎么学,在零点的起点上,这也是个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问题。航天人不怕条件艰苦,边学边创新,学进去了才会知道,自己需要学的太多,因为欠缺的太多。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边研究,边学习,才发展到了能够让中国人为之扬眉吐气的今天。一提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领军人物,也许很多人耳熟能详。他叫张庆伟,是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党组书记,也是中共中央十六届委员会最年轻的中央委员之一。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一个参加工作只有20年的人,靠什么取得这样的成功和成就?那就是勤于学习、勤于实践以及勇于创造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1988年夏天,张庆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全新的事业等着他。勤奋的他不管是分内的还是分外的事,只要是工作,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做。“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时,遇到一个难题,休斯公司提出:卫星起旋后再脱离火箭,中方必须在火箭上附加一个起旋分离系统。张庆伟接到了这个任务。为了完成任务,他经常一个人在实验室通宵加班,进行推算、演示。经过无数次的运算,1989年4月,星箭起旋方案终于完成。但休斯公司不接受这个方案。他又投入新的学习实践中。1989年11月,张庆伟随代表团来到休斯公司,参加最后的发射谈判。面对对方不问情况就提出许多难题,并以撤
回合同相要挟的傲慢态度,张庆伟从容应对,终于使星箭起旋方案得到通过。航天事业是智者和勇敢者的事业,更是面对困难勇于创新、勤于实践者的事业。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用18个月的时间,拼搏研制“长征”二号捆绑火箭时,张庆伟又承担起助推器分离的研制分析工作。当时他刚刚献完血,顾不上休息,在没有翔实资料、国内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边学习,边创新,边实践,用3个多月的时间建立了火箭分离动力数学模型,并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研究。这一技术在1990年2月进行的地面试验中一次成功,为“长征”二号捆绑火箭的研制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1990年7月16日,“长征”二号捆绑火箭首飞成功,中国航天业创造了用18个月的时间研制一枚新型火箭的奇迹,张庆伟主管参加的3个项目也经受了考验,受到各方专家的赞扬和肯定。1992年,张庆伟参加了国际空间大学的学习。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废寝忘食地去学习。正如他在学习报告中写的:“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感到收获不小,特别是增添了为我国航天技术赶超先进国家做贡献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们中国人是最早梦想走向太空,并为此而献身的民族,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应当为做出新的贡献而努力。”一个在福特公司工作了27年的高级管理人员,领导林肯轿车的一个新车型——大陆汽车的开发项目,这个项目价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值40亿美元,有1200个工程师为其工作。他的经费比预算少了30%,但是项目开始的时间比计划晚了4个月,团队也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刚开始他不知道怎样开展工作,怎样把一个很大的官僚性机构分割成许多个很小的、很有效率的团队,再把它们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于是,他去了丰田公司,学习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与他分享了全面质量管理、工序的控制、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准时生产等知识。他问丰田公司的总经理:“为什么你要和福特公司来分享这些知识呢?与你的竞争对手分享这些知识,你不害怕会有风险吗?”丰田总经理说:“我不怕。我们不怕与福特公司分享知识,因为当你们把这些知识实施到你们的企业中去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新的知识,我们学得比你们快。”丰田总经理居然对福特公司的人说“我们学得比你们快”。是啊,学习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与他人分享经验,在分享中提高。学习,不仅要有方法,还要有速度。中国航天事业一路走来,经历过艰辛、失败、挫折,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回顾这一路,其实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学习和总结的过程。而这种航天精神,不正是当今员工最为匮乏的吗?只有当我们自己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时候,才能够一切尽在掌握中。因为只有掌握了自己,才知道自己所缺少的,也才会尽力地去学习,取得好的成绩!一个优秀的员工,不仅应该知道怎样去学习,更应该知道怎样通过学习来
丰富自我,提升自我!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 紧跟时代搞创新,实现人才年轻化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发展几十年后起步的。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做到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实践证明,真正的高科技是花钱买不来的,只有立足自力更生,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再创新。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设计方案论证,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科技人员始终不懈地探索、敢于超越,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能力。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创新,它犹如原子裂变,只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需一盎司就会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效益。”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仅靠雄厚的资金及规模已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了,只有不断创新(思想上创新、管理上创新、技术和产品开发上创新),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只有创新才能把企业建设成为有活力、有后劲、市场占有率高的现代化企业集团。那些缺乏创新,一种产品卖到底、一个工艺干到底的企业,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或迟或早必将被淘汰。要创新,员工素质是关键。而素质的提高要以知识的学习为基础。为此,加强职工培训,提高干部素质,造就知识型员工才是创新的根本。由员工综合素质产生的团队经营、知识管理、文化特质,特别是自主创新等能力,不仅是别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能力,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现在很多企业面临着陈旧的思想观念与现代化的经营机制不相适应、人员总量冗余与结构性缺员不相适应、迟缓的思维反应与快速变化的市场形势不相适应等三大矛盾。其实,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全员素质,尤其是提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驾驭全局的能力及其经营水平、创新能力和管理艺术,提高全体员工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紧跟时代搞创新、保优势,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可以让
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充电,并以岗位培训落实员工终身教育制度,大力推广讲座、研讨会、网上教育、拓展训练等形式。员工的能力没有优劣,只有强弱,而且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弥补。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不断弥补企业管理这个“木桶”中的“短板”,才能形成一种团队合力。从成功发射“神舟”一号飞船到成功发射“神舟”六号飞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之所以能够接连取得六战六捷的辉煌成就,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骨干人才。人才年轻化,是航天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时,研究院“长征”二号F型火箭研究队伍基本上是以中老年专家为主。13年来,火箭研究院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培养启用青年、关心依靠中年、尊重照顾老年”的人才培养方针,采取了“加强干部队伍、技术队伍、工人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实施了“三高人才接力计划”和以“培养管理带头人队伍、学术带头人队伍、工种技术带头人队伍”为目标的“三二○○”人才工程。同时,结合载人航天工程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在依靠老专家的同时,不断完善人才的选拔、评价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通过以老带新、加强培训、关键岗位锻炼等多种办法,使得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脱颖而出,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阶段任务的完成奠定了人才基础。特别是“长征”二号F型遥五火箭圆满完成首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后,研究院进一步加大了对青年科技干部和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的培养力度,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对管理层、分系统负责人等进行了调整,使一大批年轻人成为科技管理和关键技术岗位上的中坚力量,一批青年技术人才逐步走上领导岗位。从2003年开始,核心人才工程和通道工程建设拉开序幕。核心人才工程以“造就领军人物、塑造知名专家、培养能工巧匠、推出市场精英”为内容开展工作。通道工程围绕“晋升通道、培训通道、激励通道、比武通道、命名通道”开展工作。随着工程实施,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已经初见成效。例如,“长征”二号F型火箭设计管理队伍的平均年龄为46岁,45岁以下占66.7%。与两年前相比,领导干部的年龄年轻了10岁。新鲜血液的不断补充,使队伍人员结构更加年轻化,更加朝气蓬勃,顺利地完成了新老交替工作。正是这支队伍,圆满完成了各项攻坚任务,确保了“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高质量、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确保了万无一失,使航天员得以从容踏上通向太空的坦途。世纪之交的世界,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球性后工业社会,一个以经济为主导的以争夺信息、技术、市场为标志的多元世界。在这场激烈的国际较量中,企业创新越来越被摆到突出的地位。“不创新,就死亡”的警世之言,绝
非危言耸听。面对当今不断变革的社会,如何生存与发展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意味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企业创新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应该主动成为创新的主体,主动了解企业文化,跟上时代,不断攀登高峰,让自己在企业中不被淘汰,也让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永远保持优势。
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千锤百炼成精兵,功底扎实显技能
航天精神,是。航天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他们把质量作为航天工程的生命,把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作为工程建设、研制、试验的最高原则。通过狠抓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努力培育和锻造良好的科研作风,使每次发射试验都能真正做到设施设备零故障、技术操作零差错、组织指挥零失误。一名优秀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也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遵守规章制度,培养严谨的作风。
——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
人是载人航天飞行的核心,人能否在空间进行多天工作和生活,是整个载人航天工程中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神舟”六号担负着检验我国“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能力的使命。如果此次“多人多天”飞行顺利的话,无疑能为下一步的航天员出舱活动、航天器交会对接以及建立空间站打下坚实的基础。用于此次航天飞行的火箭与飞船型号与上次相同,但舒适性、安全性更高了。与“神舟”五号飞船相比,“神舟”六号飞船做了多达110项的技术改进,“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也有75项技术改进。这些改进,大多数是依据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中获得的感受做出来的。就像托举神舟升空的火箭需要一级级地接力助推一样,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推动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向更广阔的太空进军。从“神五”到“神六”,随着尚志、张柏楠、刘宇、陈善广等年轻一代走上各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岗位,戚发轫、黄春平、施金苗等“神舟”五号时的领军人物已退居二线,成为幕后顾问。两年前,独自一人在太空中飞行了21小时的杨利伟,65
没有从事科学实验操作,也没有走出返回舱。而这一次,由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组成的乘员组按预定计划飞行多天,而且还脱下航天服,从返回舱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活动。这是中国人真正尝试太空生活的开端,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承上启下的重要一步。从“神五”到“神六”,从飞船、火箭到人员设备,几乎每一个关节点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始终不变的,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用不懈奋斗和无私奉献所凝成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老五院”建院初期谁也没有见过导弹、火箭,更不懂怎么设计和生产导弹。不懂就学,边干边学。中国的航天史告诉我们,每攀登一级更高的新技术台阶时都需要攻克大量的技术难关,每次飞行试验的故障分析和排除不知要付出多少个不眠之夜。20世纪60年代,“老五院”各分院的科研办公大楼每晚都灯火通明,绝大多数的同志都自动来加班或学习,直到深夜。那时候是没有加班费和夜餐的。当时领导来到办公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说服动员大家早些回家休息,但是往往赶也赶不回去。20世纪60年代初搞航天是平地起家,房屋一时盖不起来,航天人就住帐篷、睡通铺。没有地方办公,就在飞机库中工作,用手摇计算机进行计算分析和设计。那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人吃不饱,都浮肿了。创业难,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但难不倒航天战士。这是多么强烈的敬业精神!对于企业也一样,每一个员工都要苦练内功,增强服务意识,全方位地服务于客户,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同时,每一位员工要有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志存高远,激情进取,全心投入。对工作要兢兢业业、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要专心致志,沉下心来,用心去做,一次做好。敬业必敬学,天天学习,天天进步,不“敬”则退。始终任劳任怨、自励自勉、自强不息。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永远向上。作为中国的第一代航天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经历了我国航天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过程,亲身感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感人的航天精神。他曾经讲过这样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左)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梁小虹(右)在一起,交流中国火箭技术发展未来。
件事:“我在美国有一个好朋友,他已去世了。我回国后,他仍留在美国。他是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也就是总工程师),我曾是航天工业部的总工程师。他的年薪是30万美元(20世纪80年代),在西雅图一个小岛上拥有高级别墅。我的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可能有人会问我对此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我们干的导弹是保卫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我能够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块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白手起家,在相对国外差得多的条件下,用仅有西方国家几十分之一的投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立起一整套中国航天基业,使我国航天事业在国际上排到前几名,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聂荣臻元帅曾在某试验成功后说过“四个现代化靠买是买不来的”。在高技术领域中,日本的方针是,在技术上使中国落后10年以上。美国、欧洲动不动就制裁,不发许可证。这就是科技领域斗争的现实。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以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要自立自强。航天飞船的制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成型后的载人飞船,怎样安全地送入太空,并且能够在航天器的舱内外完成飞行监视、操作、控制、通信、维修以及科学研究等特殊的工作任务,达到在预定探测目标的基础上有更新的发现,需要的是能承受特殊的太空环境条件、具备优良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对航天特殊环境因素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熟练掌握航天器和完成飞行任务所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航天员。因此,航天员的培养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一个优秀的航天员必须经过层层考核,反复进行专业、体能以及模拟太空环境的训练,对于航天员绝对是个毅力的考验。航天员的培训内容包括:体质锻炼、理论知识教育、心理训练、特殊环境因素耐力和适应性训练、生存训练和航天器技术训练、航天医学工程技术训练、空间科学及应用知识和技术训练、生存训练以及综合训练等。针对航天员的类别和职业不同,其培训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也不同。职业航天员,如驾驶员和任务专家,其训练内容较多,要求也严,训练时间也较长,一般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非职业性航天员,如载荷专家或科学家航天员,其训练内容较少,时间也较短。除了上面说的,在发射前,航天员还要参与真实航天器的大型试验和全程序模拟飞行以及航天技术各大系统的综合试验和演练等,以使他们进一步从总体的高度上加深对飞行任务、计划、程序的理解和掌握。这不仅是航天员训练的重要内容,同时,航天员的参与以及他们对航天系统的意见,对于载人航天系统的研制是非常有益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是我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飞船构造的提高,对航天员的素质要求更高。69
怎样才能达到要求?唯一的途径只有加强训练,不断地挑战航天员的潜在素质,提高太空工作的业务水平。而今,我们可以欣慰,中国的航天员是最棒的,他们驾驶着“神舟”六号,安全地返回了!“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并不是人人都要成为天才,但是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勤奋的汗水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作为一名员工,如果对自己的业务只是一知半解,或是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等待他的只会是被淘汰出局的命运。不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于自身,员工只有加强训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可能得到领导及其他员工的认同,进而甚至被委以独当一面的重任,走上成功之路。航天精神告诉我们,市场竞争迫切要求每一位员工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具备专业素质;企业要有专业的队伍、专业的设备、专业的流程。要有专长、有技能、有诀窍。进而做到专业化、知识化、科学化。勤思考、善总结、苦训练。学习新知识,练习新技能,掌握新动态。创造专业术语,培养专业员工,提供专业服务。语言要专业,动作要专业,形象要专业。专业出效率,专业才能领先;专业出水平,专业方有品牌。每一位员工都要努力学习与专业积累,企业则把员工专业的进步当作公司的进步。
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遵从规律有章法,严细慎实好作风
1961年4月,“东方”一号飞船载着27岁的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进行了108分钟的太空旅行,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23天后,美国也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2003年10月15~16日,中国第一次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圆满地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说,我们的载人飞船在美、俄载人航天飞行40多年后才发射,时间上已经晚了这么多年。我们不能再做一个他们当年的飞船,而要做成达到甚至优于他们现在水平的飞船。实践已经证明,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世界科技在不断进步,而信息技术更是比40多年前大大提高了。如同运动员在起跑线上晚了一步,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比别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来追赶。时间上的落后固然无法弥补,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论证、立项开始,就采取了跨越式发展的思路,而不是按照美、俄当年载人航天飞行的步骤亦步亦趋。这充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的71
思想。比如飞船。美、俄的飞船都经历了从单舱到多舱的发展阶段,而中国航天人来了个技术大跨越,直接瞄准国际上第三代飞船,研制中国的三舱飞船。技术水平就与美、俄目前的近地轨道飞船相当,并且,中国的神舟飞船还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国外的轨道舱一般作废弃处理,而神舟飞船完成在轨运行任务后,轨道舱仍可作为一颗科学应用卫星继续留轨运行。轨道舱增加交会对接机构后,还可以作为目标飞行器使用,这样就为载人航天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在迎头赶上的中国航天人看来,人类航天活动记录中国人迟到的时间,是催人奋进的警钟,也成为我们的后发优势。中国的载人航天史也曾有过并不现实的超前阶段。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上天后,举国振奋。次年,“曙光”一号载人航天工程就全面启动。后来,还是周恩来总理一句“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叫停了这股高涨的热情。其实那时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工业设计、制造水平,中国还远不具备开展载人航天的条件。“现在看来这个决策真英明,那个时候如果搞,可能花很多钱也搞不成。”亲身经历那段历史的戚发轫,后来又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过程,并在“神一”至“神五”期间担任飞船系统总设计师。这位资深的航天专家认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为,当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时机确实已经成熟了。航天技术与空间探索,是衡量一个民族智慧、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战略性影响。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这是一个必须“有所为”的领域。一波三折的决策历程表明,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遵从科学发展规律,脚踏实地,正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与生俱来的风格,它注定了中国的载人航天要走一条与世界上任何航天大国都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抛开过于超前的航天飞机方案,选择从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能够支撑的飞船起步,同时,在研制飞船时一步到位,直接盯住世界第三代载人飞船;独有的“三舱一段”设计以及在返回舱返回地球后,轨道舱留轨工作半年的创造性设想,使中国的载人航天走上了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道路——留轨的轨道舱可继续作为试验卫星使用。航天精神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讲科学,不能单凭经验。在做事情之前首先要想想用什么方法才最专业,用什么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结果,要有国际视野、行业视野,把握行业规律。有一次,航天某型号的研制工作遇到了挫折。在型号任务发射前,大家工作得很有信心。没有想到,结果给大家开73
了一个很大的难以接受的玩笑,飞行试验失败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兼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的李继耐同志来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并在工作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多角度地指导工作。他在讲话中要求航天科技工作者做到三个“要吃透”:技术要吃透、状态要吃透、规律要吃透;提出三个“再认识”:对各项工作从源头抓起的再认识,对采用成熟产品和成熟技术的再认识,对产品测试和质量控制方法的再认识。2003年7月,中央军委委员,时任总装备部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视察工作。科学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在2004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开展的质量作风大整顿中,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74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到按照规律办事的重要性,认识到做好航天各项任务必须要有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还要有一个纠错的机制。按照规律办事,体现在工作上就是要做到“严细慎实”。为了保证落实到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又细化制定了很多质量措施:例如几乎每一位航天员工都知道质量管理的“72条”、“28条”,还有“双五条归零标准”等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很好地说明了秩序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应该分析造成无序的原因,努力抓住主要矛盾,思考在这种无序状态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使无序变为相对有序,从而整合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率。如果给你一张报纸,然后重复这样的动作:对折,不停地对折。当你把这张报纸对折了51万次的时候,你猜所达到的厚度有多少?一个冰箱那么厚或者两层房楼那么厚,这大概是你所能想到的最大值了吧?但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这个厚度接近于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没错,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动作,让你感觉好似一个奇迹?为什么看似毫无区别的重复,会有这样惊人的结果呢?换句话说,这种貌似“突然”的成功,根基何在?75
“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一丝不苟,分秒不差”是航天员工的座右铭,严格的工作标准保证了航天产品的高质量。(:赵军)
其实,这样的动作和事情我们每个人都会做,但又不屑于做,它们贯穿于整个日常生活中,甚至你完成了这样的一个动作,自己都不记得。比如你每天都会把垃圾袋带出去扔掉,你会记得你用怎样的动作扔掉的吗?正像某些人在谈论“变化”、“创新”等时髦概念时,却把“踏实”给忘记了。“踏实”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可是你真正做到了新含义的“踏实”了吗?没有,所以你不是优秀的员工。76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当今,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都要求所招的员工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品质。只有员工成长,公司才能成长。公司的持续发展得益于员工的成长。鼓励员工拓展职业,招聘看重成长潜质。很多知名的公司要求员工有吃苦精神以及脚踏实地的作风,凡是应聘者公司都会先给你一个拖把叫你去扫厕所,不接受此项工作或只把表面打扫干净者均不予录用。他们认为一切利润都是从艰苦劳动中得来的,不敬业的员工,就是隐藏在公司内部的“敌人”。一名优秀的员工,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脚踏实地的品格。企业不会提倡华而不实,企业要求他们的员工脚踏实地、一丝不苟、认真严谨,任何工作都要追求切实的意义和实际的效果。所以每一位员工必须用你充足的精力和全心的奉献去争取最佳的表现。每一位员工应该热衷于你们所从事的事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你们的能力,当然你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和成绩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狠抓科学的规章,培养良好的行为
在一次导弹总装中,有一个插头里脱落的小钢球不见了,为了不让导弹带着多余物上天,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77
和全体总装测试人员在大总装厂房里到处寻找,最后终于在铁轨缝里找到了,这件事才算了结。发达国家在进行载人飞行之前,发射了近10次,甚至10多次无人试验飞船。我国只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就实现了载人飞行,并在第六次飞行中实现了在太空工作和生活,这又是一个中国式的创造。低投入、高效益,是任何工程都追求的目标,但如果没有科学、求实、严谨的工作作为基础,就不会产生令世界惊叹的效益。神舟飞船的一次航天飞行成功,凝聚了十多万航天人的心血。他们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既明确分工,又精诚合作,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无论你担任的是什么角色,绝对没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从飞船的制造到飞行员的日常生活,从设计到制造再到装配,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必须经过缜密的设计和反复的实验,绝对不能有丝毫的纰漏。从返回舱到轨道舱之间的那道门,如果不能严密关闭,就可能导致整个飞船航天飞行的失败。为此,航天人经过了近百次的实验,就是卡进去一根头发都不行。只要某个人有一点疏忽,就可能给火箭乃至七大系统带来灭顶之灾。速度与效益,需要极高标准的工作质量。“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分秒不差”……这些看似极端的口号,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人严谨求实的作风。78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载人航天工程的标准必须全面、严谨、可操作、可检查,绝不能出现厨师做菜时常说的“盐少许”之类的含糊其辞。对发现的所有问题,都要从技术上、管理上分析其产生的原理、机理,明确责任人,并采取纠正措施,以避免问题重复发生。这就是航天人的严谨作风——对任何问题,都要完全、彻底、不留遗患和举一反三地解决。正是通过严谨细致、周密充分的工作,依靠成千上万航天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努力,才弥补了我们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确保了神舟飞船、运载火箭质量过硬,数千台套地面设施设备无一故障,全系统数万个口令无一差错,操作无一失误;确保了北京、酒泉、西安3个指控中心和分布在国内外的10个测控站以及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都精确、及时、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才确保了“神舟”六号飞船的凯旋。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如一辆小汽车有上万个零件,需上百家企业生产协作;一架飞机有几百万个零部件,涉及的企业单位更多;如我国前些年澳星发射失败也是因为细节问题:在配电器上多了一块0.15毫米的铝物质,正是这一点点铝物质导致此次发射失败。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抱有一种严79
谨的态度。完成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狠抓落实规章制度,依靠科学的管理。在“神箭”研制过程中,航天人按照“一切为载人,全力保成功”的工作标准,制定大量工作制度。其中,火箭发射队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举一反三复查和“双想”(注:对原来认为不会出问题的产品、部位进行回想;对正常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预想)活动。队员们更加注重“小题大做”,积极查隐患、找短板,质量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尽管“长征”二号F型遥六火箭出厂前经过多次复查和试验,但为做到警钟长鸣,发射队进场后认真对问题进行了
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右一)、总设计师刘竹生(右三)与工作队员一起进行工作“双想”。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反思,对分系统地面测试项目进行了全面复查,对无法覆盖飞行试验项目的检查情况再次进行确认,并将测试数据与遥五火箭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航天人还开展了多层次的质量预防和质量控制活动。在火箭状态检查、火工品安装、全箭捆绑、伺服机构安装等总装程序之前,进行技术状态交底,并在此基础上对照图纸、工艺文件认真组织岗前学习,重温总装质量控制程序,使上述总装质量均实现一次交验合格。同时,还组织队员填写“双想”表,提高大家的载人意识、质量意识,严格落实各项流程要求。在四次技术交底的基础上,在逃逸塔总装、船罩组合体总装等后续工作中继续深化“双想”活动,组织电连接器插接技术培训,确保每名队员吃透技术,把好总装质量关。事实表明,越是复杂的行业,其法规就越是要狠抓落实。而此类法规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决策过程中工作没有做细,缺乏准确的数据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制度在管理中是第一位的,对严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但对严谨作风的追求是可以衡量的。衡量的尺度,就是制定出了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一个没有规则、没有标准的工作肯定是管理不到位的。企业管理中,涉及的事广,面对的人多,没有一个标准明确、执行严格的规则,员工的精力将陷
于大量的重复劳动中,整个工作也就如同打游击一样,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因此,要想搞好企业管理,前提就是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方法。成功的企业来源于卓越的管理,卓越的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就必须强化管理。完善各项基础规章制度。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除了依赖领导素质,还取决于企业内部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尤其是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员工。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是实现企业高效管理的基础,是企业有效动作的依据,更有利于实现员工个人价值!正是由于严谨求实的作风、科学规范的管理,才保证了“长征”二号F型遥六火箭的高质量和可靠性。严谨求实是航天人一贯倡导的科研作风和工作作风。严细认真,客观唯实,追求真理,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以辛勤的耕耘,换取丰硕的成果。航天人的严谨作风,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来自于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来自于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诚。航天人创造出的辉煌业绩,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激动,让我们自豪。但我们绝不能一阵欣喜、一阵激动、一阵口号就了事。我们要把航天人的优良品质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每一个企业管理者,每一位员工,同航天人一样,也都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是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是社会中的先进分子。毫无疑问,每位员工都应该像航天人那样珍惜手中的这份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严谨缜密,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奋力拼搏,开拓创新,让自己的事业像“神舟”一样,早日冲上太空!
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攸关成败系毫发,细节上面下工夫
在“神六”火箭两年多的研制过程中,航天人通过自主
中共中央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张庆伟(右)与火箭系统总体副总设计师荆木春在发射基地现场一起研究工作。创新,在可靠性、安全性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其中,主要的、比较大的改进有三个方面:针对箭体结构振动进行的动力系统调整,逃逸发动机安全点火机构的更新,以及箭体上摄像装置的增加。回首两年多的研制历程,为了打败其中两只“凶猛的拦路虎”着实让研制人员们费尽了心血。一只“拦路虎”出自火箭上升期间产生的短暂异常振动。这个问题是在“神舟”五号发成功之后,由航天英雄杨利伟在与研制人员座谈时透露出来的。杨利伟告诉研制人员,在火箭上升时,其间有十几秒左右的时间感觉振动幅度较大,身体感觉有些不适。什么原因会导致这样的现象发生呢?“神舟”
五号的发射,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一次送载人航天器上天,所以这样的情况也是首次遇到。要准确分析并判断出原因,是一个十分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为此,火箭研制队伍开始收集从发射“神舟”一号到发射“神舟”五号时的所有数据,成立了联合分析小组,一步步进行分析并加以验证。经过7个多月的分析,才对问题的原因形成一些共识,但仍有意见分歧。为此,他们进行了历时一年的分析及各种试验,有些试验甚至是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在繁复的分析、试验中,时间一天天过去,研制进度时间表却不能拖延。心急如焚的设计人员们将主要的精力用在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上。初步有了“诊断”结果后,火箭总指挥、总设计师决定研制一个新的大蓄压器装在火箭上,以彻底解决短暂异常振动的问题。为赶进度,“两总”亲自督战,两个多月内光跑成都的协作厂、所就五次。令他们欣慰的是,一般情况下,研制蓄压器从出图纸到拿出成品,至少要8个月时间,而他们仅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项任务,也算是创造了一个奇迹。经过一年半全身心地投入,短暂异常振动这只“拦路虎”终于被打败了。改进后的火箭,舒适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航天员能安全并且舒适地进入太空。另一只“拦路虎”来自火箭的一个关键产品的异常现象。“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通过遥测数据发现,火箭上的这台产品有异常现象产生,如不加以重视,有可能给火箭发射带来安
慎之又慎是航天人的又一基本工作要求。
全隐患。为了准确定位故障原因,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根据初步分析结果,进行了故障树分析,之后反复进行验证。数据分析工作不仅枯燥,而且复杂。即使为此没有了周末,没有了节假日,“深藏不露”的故障原因还是难以锁定。各路云集的专家们在讨论此问题时也出现了意见分歧,有时甚至发生了相当激烈的争论。为尽快找到问题症结所在,研制人员做了50多次试验,并经常往返于单位与协作厂之间,几个月内行程万里,北上哈尔滨,南下四川自贡,在寻求专业技术支持中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而,几经努力,问题仍然反反复复,总是不能彻底根除。尽管困难重重,但这是一支经历过无数次大风大浪洗礼的优秀团队,“长征”二号F型火箭从无到有,从四次无人飞行到首次载人飞行,其间他们啃下了多少“硬骨头”恐怕连自己也数不清了。这一次,他们也绝不会在困难面前却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3月,在火箭进入总装准备阶段时,这个困扰火箭研制队伍一年多的问题得到了最终定位。研制人员采取了有效措施,经过充分试验验证,最终通过了专家评审。第二只“拦路虎”又被神箭发射队打败了。其实,不论什么事,实际上都是由一些细节组成的。我们纵观中外许多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其之所以能有杰出的成就,往往主要是管理层始终把细节的竞争贯穿于整个产品开86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发的始终。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在被要求用一句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也是只说了5个字:“魔鬼在细节”。他反复地强调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无论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都不能称之为成功的作品。可见对细节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古已有之,中外共见。也就是所谓“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细节的竞争才是最终和最高的竞争层面。在今天,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和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一个要求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然而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别人成功的辉煌,却很少去关注他们对管理细节的用心。对于敬业者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因此,要积极倡导:花大力气做好小事情,把小事做细;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所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这种热情。工作要想做好,必须做到位才行。任何一个环节太薄87
弱,都有可能导致工作质量的滑坡。因此,接了手的事必须按时、按标准完成,不能完成,没有任何解释的理由;已做完的事情,自己检查认定完全没有错误再上报,不要等检查出了破绽或漏洞再辩解。把小事做细了,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细节能够表现整体的完美,同样也会影响和破坏整体的完美。细节在创造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究竟有多大差别?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差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小事,一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在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中,一次大胆的尝试,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一88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种积极的态度和真诚的服务,都可以产生生命中意想不到的辉煌或成功,它能带来的远远不止于一点点喜悦和表面上的报酬。具体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只有花大力气,把小事做细,才能把事情做好。就像武术中没有绝招一样,生活和工作中解决问题、处理事务、策划市场、管理企业,也都不会有什么绝招。所谓的绝招,是用细节的功夫堆砌出来的。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所以,我们只能从基层做起,不能眼高手低,心浮气躁。西方有句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万里长城也不是一天垒成的。”浮躁被扎实所代替,冲动被理智所折服,这才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在这一个细节制胜的时代,任何一件事件都是做出来而不是喊出来的,特别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员工更要把小事做细,一件没有预料的事件可能引起故障,一个长久被忽视的问题可能导致一次危机,每一个大问题里都有一系列的小问题露面。如果你热爱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所能追求完美,而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逐渐从你这里感染这种热情,因此,尽情地展示完美的自己吧!
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质量控制高一切,技术操作零缺陷
“乘天潢之泛泛兮,浮云汉之汤汤。”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浪漫想象,变成遨游太空的现实画卷——“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平安着陆,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又一伟大壮举,也标志着我们伟大祖国在升腾,中华民族在飞跃。“神六”升空5天安全返回,再一次彰显了我国航天业的“零缺陷”精神。航天工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不管哪一个环节或者哪一台设备出了问题,也不管问题是多么的小,都将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安全,其后果甚至是毁灭性的。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视察工作时,对科技人员这样说:要瞄着目标做工作,盯着问题抓落实,对着标准找不足。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是能力,记录问题是党性,认识问题是素质,解决问题是政绩。”要把一切问题充分暴露在上天之前,早暴露比晚暴露好,上天之前暴露比上天之后暴露好,主动暴露比被动暴露好,充分彻底地暴露比没有完全暴露好。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如果说我国的飞船是从零起步的话,已步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火箭,则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送卫星上天和送人上天,完全是两个概念。过去发射卫星时,火箭的可靠性是0.91,就是说10次发射当中允许有一次失败,但发射载人飞船,要保证航天员生命的安全性,这个标准就要提高到0.06,这是载人火箭与非载人火箭的一个分水岭。2005年6月14日,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左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左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兴瑞(左三),在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右一)的陪同下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视察工作。一个元器件的可靠性从90%提高到97%,要进行200多次反复试验,其中不能出现任何一次故障。而火箭上有20多万个元器件,这是一个在严格标准之上又增加了一重严格的标准。严格到什么地步?比如,火箭从发射到入轨,只有短短的589秒,但火箭的设计寿命却达到了546小时。此外,“长征”二号F型火箭,大量采用了先进的冗余设计技术。假如一套系统出现问题,可以立即切换到另一套系统,使火箭运行不受影响。载人航天的高超技术,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只在报纸上见过火箭逃逸塔发动机模样的设计者们,用了整整3年时间研制出的初样发动机,在点火试车时,发动机喷管不到1秒钟就被烧穿了;历经3年半研制出来的飞船整流罩,结果超重900公斤,于是一切又重新开始……困难重重的登天路上,中国航天人以特有的战斗精神,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题,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技术。企业质量决定员工质量,而员工质量又决定了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最终决定企业获得的市场效益。每个企业都要以此为根据,塑造和提升着员工的“质量”。“零缺陷”意味着我们每一次都要满足工作过程的最高要求。“零缺陷”的思想是一种新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唯一途径,也是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和公司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司整体力量,弘扬企业文化的契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只有追求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的“零缺陷”的思想,才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电视机、电冰箱等商品时所用的挑剔眼光,就是“零缺陷”的眼光和“零缺陷”的标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零缺陷”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检查我们的工作呢?只有将“零缺陷”的思想与我们所倡导的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走出“差不多就行”、“马马虎虎”的思想和工作误区。实际上,“零缺陷”表达的是一种绝不向任何不符合最高要求的做法妥协的决心。它要求人们努力工作,达到“零缺陷”的境界。推行“零缺陷”管理思想是欧美企业界当前的一项日常工作,他们追求的产品质量标准都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零缺陷”不是检验出来的。检验只能反映事情的结果,是事后把关,不能产生质量。而预防则可防止某些缺陷发生,只有预防,才能产生零缺陷的质量。通过细致周到的预防措施,发动员工对照顾客需求,找出存在的差距,使员工建立一种“不害怕任何错误、不接受任何错误、不放过任何错误”的零缺陷心态,自动自发地挖隐患、挑毛病、揭问题、查原因、找根源,层层把关、步步提高,把问题一次性地解决在企业内部,不给客户制造任何麻烦、不留任何隐患。高起点才会有高成果、高效率和高效益。企业要建立预防性的管理模式,就必须按照企业制定的标准,规范管理行为,使企业的质量体系得到有效的运行。被称为“世界质量先生”的菲利浦·克劳士比有这样的名言:“通过预防缺陷可以使你致富。”在企业的生产环节中,采取预防性措施,对质量进行管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控制,二是操作。所谓的控制主要是指管理、计划、经营、设计等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所谓操作是指一种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各个工序或流程。应当讲,控制是管理层和设计的工作,操作是员工工作的各个环节。在一个企业里,必须将控制和操作两个方面的
航天事业既有辉煌,也有过重大挫折。为提高航天员工的质量意识,2005年9月21日,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办公大楼的东侧,建立了这座警示园,诠释着中国航天的质量观——

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够制造出“零缺陷”的产品。任何需要做的事情,都应该做好,任何需要做好的事情,都应该做得尽善尽美。标准是做任何事情的最低要求,在工作中,优秀的员工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期望和做事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按标准做事是做好工作的最起码要求,如果员工始终都不能坚持标准,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去做事,做得一般就自认为可以了。放松标准后,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客户就会从感觉不好,到有怨言,最后离我们而去。失去了衣食父母,我们也就失去了事业的土壤。标准可以激发每个人的智慧和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标准是做任何事情的最低要求,优秀的员工总是坚持按标准做事,他们时刻要求自己遵循工业的信条和做事准则,始终不渝。
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 紧密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做贡献
航天精神,是紧密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做贡献。
载人航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通力合作,就不可能造就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费俊龙、聂海胜二人在茫茫太空中共度5天,其间还完成了艰巨的宇宙航行任务,两人的能力、性格、互相关系都会成为影响飞天任务成败的因素,可见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一名优秀的员工,应该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知道如何与人合作,使企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而非把自己孤立起来,单打独斗。
——
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离不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离不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继续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积极开发太空资源造福人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努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做出了无数杰出的贡献,这是被若干事实证明的。历代王朝的更迭、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艺术的传承……无一不与普通的百姓相关。在人们的眼光聚焦英雄身上时,殊不知他们的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汗水与心血。把航天事业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也许我们多少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每一个团队都应该有一个核心人物负责协调,能对各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
一个企业,毫无疑问也必须有一位核心人物,那就是领导者,其他的人应该紧密地团结在他的周围,努力做好各自的工作。企业领导者应以德服人,以自己的魅力牢牢抓住员工的心,让员工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工作,这样的企业未来当然阳光明媚。如果素质领导不高,在其位不谋其政,只会让员工渐渐失去信心,离他而去。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企业家,其创业、创新的决策能否成功,大体取决于两类因素:个人性格特征和外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条件当然也包括他的合作伙伴。所谓“麻生篷中,不扶而直;白圭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了!服从领导并不意味着不折不扣地顺从。人无完人,领导也可能犯错,明知道不对还“尽职尽责”去执行命令,那叫吃力不讨好,说不定领导是在考验你呢?唯唯诺诺,没有一点主见的人,你还指望着会有升迁的机会吗?你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职场生涯基本上可以划个休止符了。员工需要适时地发挥一下主观能动性,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曾经就有一家企业要招聘一位市场部经理,考题就是面对一个“闲人免进”的字条,你会怎么做?只要你勇敢地推门进去,幸运女神就会垂青于你,但是遗憾的是太少的人有这样的勇气。作为员工,要从价值观、人生观、文化素质、技术素质、思想素质、创新素质、道德水准、沟通能力、行为规范、团队精神以及从事行业特有的艺术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而卓有成效的培训。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营造积极的企业文化,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强大和持久的竞争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作为一个员工,要有强烈的集体感。不能否认: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于,在人们之间分出你我、彼此,这个是我们的,那个是他们的,通过这种区分,人们可以找到自己所属的群体或集团,并从中得到归宿感和自豪感。然而,这种我们和他们的区分,在一个团队内部却往往是矛盾和分歧的开始,是误解和偏见的绿灯。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试着把自己的脚放在别人的鞋子里,你就可能理解别人的想法和行为了。这样才能放下成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