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不被理解的毛泽东

_3 虚声(当代)
  作为正规战的推崇者,刘伯承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在战场上发扬战争自己的战争理念。他唯一大显身手的机会是统兵出中原,可惜时机不成熟,阴差阳错之下,变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时不与我,可惜。
  刘伯承的遗憾,粟裕填补了。国共决战,最拉风的两个人中,一个就是粟裕。决定性的淮海战役中,粟裕出尽风头,刘伯承只能起到辅助左右。
  平心而论,刘伯承出中原时间上早了点。一支孤军在中原地区存活的概率不大。粟裕搞淮海时机就好一点。因为东北已经大打出手,之后东北军入关,钳住了华北傅作义。淮海战场上的共军没有双面受敌的风险。
  如果粟裕和刘伯承是一个人,那将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然而这个想法终究还是苛刻了一点。人无完人,那种完美的军人终究也是不存在的。就连伟大的孙武,也不完美,不是吗。
  刘伯承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这当然是一位老同志对后备称赞。从某种意义上说,刘伯承有点羡慕粟裕,因为粟裕在国共决战中得到充分施展,而自己没有这样的机会。
  一九五八年,刘伯承元帅和粟裕将军的事业线就终止了。两人一同挨批,同样是生前没得到平反,难道是天意?是老天在提醒我们注意两位杰出军人之互补性特点?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