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沉重的翅膀

张洁(当代)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第一章
 
  令人馋涎欲滴的红菜汤的香味,从厨房里飘送过来。案板上,还响着切菜刀轻
快的节奏。
  也许因为身体已经恢复了健康,叶知秋的心情就像窗外那片冬日少有的晴空,
融着太阳的暖意。
  发了几天烧,身子软软的,嘴里老有一股苦味,什么也吃不下去。
  厨房里送过来的香味,诱发着叶知秋的食欲。她跟许多善良的人一样,一点儿
顺心的小事,都会使她加倍地感到生活的乐趣。
  比方说,一个好天气;一封盼望已久的来信;看了一部好电影;电车上有个吊
儿郎当的小青年给老太太让了座……现在呢,只是因为这晴朗的天;病后的好胃口
;莫征周到而又不露形迹的关切。
  多亏莫征。如果没有他,谁能这样细心地照料她呢抓药、煎药、变着法儿地
调换着伙食的花样……但这番感慨莫征是不要听的,他会拿眼睛翻她,还会不屑地
从鼻子里往外喷冷气儿,好像她是卖梨膏糖的。
  她高兴。不由得想说两句无伤大雅的废话——你叫它耍贫嘴也行,或是唱几嗓
子。她试着咕咕噜噜地哼了几句,不行,嗓子是嘶哑的,还带着齄齄的鼻音,两个
鼻管里仍旧塞满了没有打扫干净的浊物。
  她索然地发了一会儿呆,便收起了心。真的,一个人,即使在自己家里,也不
能太过放肆。这种放纵自己的行为,如果成为一种习惯,然后不知不觉地带到办公
室,或者是带到公共场合里去,就会引起莫名其妙的指责或非议。何况她在别人眼
里,已经是个行为荒诞、不合时宜的人物。
  她愣怔了一会儿,突然想起了久已忘记的法文,不禁高声地问了一句:“今天
中午吃什么”
  莫征在厨房用法文嚷道:“红菜汤、腊肠和面包。”
  这孩子真不赖,竟然没有忘记。这当然因为他自小生活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
  有教养的家庭——他现在什么也没有了,真正地成了一个孤儿,就像她一样。
  可教养又是什么呢在那几年,它是一种容不得的奢侈品,是资产阶级这个词
汇的同义语。
  人类真是一群疯狂的傻瓜,为什么要创造文明呢要是还停留在洪荒时代,或
是还用四肢在地上爬行,一切大概会简单得多。
  莫征的父母,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法文教授。五十年代中期,叶知秋做过他们
的学生。那时,莫征只有三岁多,很像英国电影《雾都孤儿》里那个可爱的小男孩
奥利佛尔。穿着一套浅蓝色的法兰绒衣服,黑黑的眼珠,像两颗滚动着的黑宝石。
每次开饭以前,他总是把两只洗得干干净净的小手,平放在桌子上让妈妈检查,然
后有礼貌地用法文问道:“我可以吃饭了吗”每每叶知秋到莫教授家里做客,总
是戏谑地管莫征叫奥利佛尔。当时,叶知秋绝没想到,他以后的命运,竟是孤儿奥
利佛尔的翻版。为这,叶知秋总觉得有点儿对不起莫征。没想到她这善意的玩笑竟
成了一个巫婆的咒语,不然,何以会应验得如此准确呢“文化大革命”中父母双
双死于非命之后,莫征成了靠偷窃过日子的小贼,像一只流落在街头的野狗。叶知
秋第一次把他从派出所领回之后,他甚至狠狠地咬了她一口,在她家里来了一次卷
逃。这也许是每一条野狗的经验,躲着那些伸过来的手,再不就咬它一口。别相信
它会抚摸你,它要么给你一顿毒打,要么就勒死你。
  叶知秋再一次把他从派出所领了回来。她也弄不清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也许因为她自小也是一个孤儿,饱尝过世态的炎凉和寄人篱下的痛苦它们像
一条天生的纽带,把她和莫征联在一起。
  也许因为这一生她将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母爱,像一切女人一样,顽强地需要
一个表现这种天性的机会。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丑陋真是一种不幸。
  说不出叶知秋脸上的哪个部件究竟有什么明显的缺陷,可是这些部件凑在一起,
毫不夸张地说,几乎使她成了一千个女人里也难以遇到的一个顶丑的女人。
  那些很代表她性格的头发,又粗、又多、又硬,头发的式样也非常古怪。她又
不肯让理发师剪个稍稍时髦一点的发型,稍稍地削薄一点。于是,又短又厚的头发,
像放射线一样向四处支棱着,远远看去,活像头上戴了一顶士兵的钢盔。
  浑身上下看不到一点儿女性的曲线和魅力。肩膀方方正正,就像伐木人用斧子
砍倒的一棵老树的树桩。
  没有一个神经正常的男人,会娶这样一个女人做妻子。
  菜饭端进来了。
  莫征,像饭店里老练的服务员,右手端着腾着热气的红菜汤,左手拿着两个分
盛着腊肠和面包的盘子。两个盘子上还摞着一个小小的果酱盘子。
  腊肠切得很薄,一片片错落有致地向着一个方面,顺着盘子绕成环形,斜躺在
盘底。面包切得很均匀,每片面包的厚度一样,简直像用尺子比着、量着切出来的。
  每每莫征十分在行地抄起锅碗瓢勺在厨房里做饭,或是带着一种猜不透含义的
微笑,像饭馆里的大师傅那样,用勺子在炒锅底上俏皮地敲两下的时候,叶知秋的
心里,总泛起一种说不出是悲凉还是欣喜的复杂情绪。他的生存能力似乎比她们这
一代人强。比如,直到现在她还不会做饭烧菜,如果没有莫征,她就不得不去吃那
口味单调透顶的食堂。奇怪,食堂里烧的东西,别管是红烧肉还是黄焖鸡,永远是
一个味儿,你就分不清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她喜欢吃口味好的菜,可是要她为那
种事分心她又舍不得时间,就算下个狠心抽出时间,她也不会做。她的生活安排得
一塌糊涂……
  不,生存能力!当然她指的不是这个,实际上她想得更多的是,只要他愿意,
他可以干好任何一件事情,别管是做饭、弹钢琴、或是法文……可是他为什么一副
乐天知命的样子端着这几个盘子呢不,也不是说端盘子有什么不好,她不是这个
意思,而是……而是什么呢她的思绪飘移开去……
  汤大概很烫,放在桌子上之后,莫征立刻吹着自己的手指头尖。
  那应该是一双艺术家的手。手指粗而长,手掌厚而宽,指关节和桡腕关节都生
得十分结实。小的时候他学过几年钢琴,小小的人儿,脚还够不着踏板,却会在一
片琴键的轰鸣中忘记了玩耍和吃饭……可现在,当叶知秋心血来潮,在那架落满尘
土的钢琴上,用僵硬的、不听使唤的手指勉强弹上一曲的时候,他呢,却远远地躲
进自己房间的一个角落,仿佛那琴声里有什么让他感到害怕的东西……
  什么叫做应该是呢莫征早已不是那个穿着一套浅蓝色法兰绒衣服的小男孩。
他已经变成又高又大的青年,穿着一件军绿色的棉布上衣,那是部队上的处理物资。
衣服皱皱巴巴,原先的扣子早已掉光,现在的五个扣子是有深有浅,大小不一。又
肥又长的劳动布裤子,像没有盛满东西的口袋,挂在他那又瘦又长的腿上,裤脚上
还有一个没有补缀的三角口子。他所有的裤脚上几乎都有这样的口子,这大半和他
干的工种有关系。整天和树枝、灌木丛打交道,灌水、剪枝、喷药……一不小心,
就会被树枝剐破。即使这样,他仍然是个让姑娘们一见倾心的人物——假如她们不
知道他的过去的话——方方的下巴,棱角清晰的大嘴巴,黑而柔软的头发松松地披
向脑后,仿佛修剪过的、不宽不窄的眉毛,整齐地、直直地伸向太阳穴,只是在眉
梢有那么几根,微微地往上翘着,这使他在不动声色的时候,也给人一种神采飞扬
的感觉。也许因为黑眼珠比平常的稍大了一些,目光总显得凝重、迟缓,还有点儿
淡漠。
  莫征用脚勾出放在桌下的凳子,在那张摇摇晃晃的凳子上坐下,凳子立刻吱吱
嘎嘎地呻吟起来,仿佛因为这突然增加的负荷而感到极大的痛苦。
  这声音总让叶知秋感到不放心。她不知说过多少次,要么赶快拿去修理,要么
就丢掉它,不然,早晚有一天会摔坏人。而莫征总是懒懒地说:“没事儿,只要您
记着别坐它就行了。”叶知秋只好随他。不过每每他往那个凳子上坐下去的时候,
她的眼睛总会不由得对那凳子瞟上几眼。这会儿,她的眼睛也还是那么不放心地瞟
着。
  唉,太爱操心了。
  莫征装出没有察觉的样子,随口问道:“怎么样味道还可以吧”
  叶知秋这才低头吹着汤勺里滚烫的汤,匆匆地呷了一口,笑了,满意地称许着
:“不错,挺地道,像你的法文发音一样。”
  莫征的汤勺在半路上停住了。啊,为什么要提起那与旧日的生活有关联的事呢
莫征不愿意回忆它。但只要有一点光亮,它就会像影子一样地出现,紧紧地跟随
着他,纠缠着他,不肯和他分离,凭空地给他增添了许多的烦恼。他张开嘴巴,带
着一种差不多是发狠的样子,咽下了那勺菜汤,好像要把那烦恼和菜汤一起咽进肚
子里去。牵动他眉头的那根神经不安地跳动起来。接着,他又用那副白而坚实的牙
齿撕下一块面包。
  “哐当”一声。叶知秋一愣,一时以为莫征到底坐翻了凳子。
  不,那声音是从天花板上传来的。一定是楼上有人碰翻了什么。
  随之而来的是小壮嚎啕的哭声、杂沓的脚步声和小壮的妈妈刘玉英极力压抑着
的啜泣声。
  莫征的脸上闪过一丝冷冷的微笑,说道:“高尔基笔下的生活。”
  叶知秋停止了吃饭。
  莫征,还是带着那淡淡的、冷冷的微笑问道:“怎么啦”
  叶知秋不好意思地笑了。在比她似乎还老于世故、不易动情的莫征面前,她有
时倒像个幼稚的、容易感情冲动的小女孩:“在别人的哭声里,我觉得难以下咽…
…”
  “你简直像个基督教徒。”
  她发脾气了。她觉得他亵渎了自己的感情:“莫征!”然后站起身来,往外走
去。莫征把他长长的腿往她面前一横,那弓着的腿,活像一个放在二百米跑道上的
中栏:“您还是歇会儿吧,您管得了吗过不了两天还得打。”
  他说的是真话。楼上这一家,总是孩子哭大人骂的。那两口子都不是泼皮式的
人物,两个孩子也都懂事听话,可是,他们的生活为什么过得那么狼狈啊。
  莫征和解地劝慰着她:“您还是再吃点儿吧,一会儿该凉了。”
  叶知秋已经没有了胃口,饭前那阵美妙的情绪不知为什么已经消散得无影无踪。
她摇摇头。
  她无言地在写字台前坐下,顺手翻动着因为生病没有细读过的那些报纸。习惯
性地注意着哪些工程已经竣工投产、哪些企业已经超额完成今年的生产计划……这
些报道都给她一种年终将近的气氛。还有一个多月,一九七九年就要过去了。她立
即想起病前就应写完的那篇报道,便在写字台上寻找她已经拟好的那份写作提纲。
  奇怪,那份提纲哪儿去了呢她明明记得放在这一摞稿纸上嘛。没有,也许放
在抽屉里了她依次拉开每一个抽屉,每个抽屉都是同样的杂乱无章:日记本、信
札、邮票、装着钞票的信封或钱包、工作证、眼镜盒(有好几个)、药瓶子(空的
或是装着药的)……要是没有极大的耐心,谁也别想在这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里
找到一件要找的东西。偏偏叶知秋就是一个顶缺乏耐心的人。每当她急急地在抽屉
里寻找什么东西的时候,她都会下定最大的决心,什么时候一定要清理一下抽屉,
没用的就把它扔掉。这里有很多没用的东西:这些旧信,瞧,还有这个空药瓶子。
“砰”的一声,她顺手把那空药瓶子扔到墙角里去。
  可是,等到这阵骚乱一过,她便会忘掉自己的决心,那些废物便依旧安然无恙
地躺在抽屉里。再说,那些旧信她也舍不得丢掉。
  它们好像是她生活的记录:失败的,然而却是昂扬的。
  因为她是记者;因为她对每一个受了不公正待遇的人持着由衷的同情;因为她
对一切丑恶现象的义愤——在那些年这些事情遍及每个角落——她采访过的那些工
人、基层干部,把她当做了以心相托的朋友。她不自量力地干预了多少工作份外的
事情哟!那些事情,照例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每当她像个没头苍蝇,乱碰一气,
精疲力竭地回来,坐在桌前翻动这些信件的时候,她总是感到内疚,好像她愚弄了
那些善良而忠厚的人们。难哪。
  远方的客人往往会突如其来地光临:站在门口,一个劲儿地搓着一双骨节粗大
的手,羞涩地微笑着,微微地涨红了脸,然后,牢骚一发就是大半夜,闹得莫征的
房间简直像个客店。
  这两年,信件的内容有了明显的转变:谁谁家的,被谁谁的后门挤掉了大学报
考名额的儿子,终于考上了大学;谁谁的所谓叛徒问题终于澄清,恢复了工作;谁
谁再也不穿小鞋了,因为那个靠帮派势力上台的党委书记被撤了职……这些信,怎
么舍得丢掉呢但是,提纲总得找到。
  “莫征,看见我放在桌上的一张纸了吗”她没有说什么提纲不提纲,那对找
到或找不到完全没有一点儿帮助。这孩子对她的工作总像不大看得上,从来不会朝
她写过的那些东西看上一眼。
  “什么纸我没在您桌子上拿过什么纸。”
  “一张稿纸,上面写了字的。”
  奠征这才想了起来:“噢——前天小壮来玩儿,我在您桌子上拿了一张废纸给
他包糖来着。”
  叶知秋痛心了:“哎呀呀,那是我写的报道今年工业完成情况的提纲,怎么是
废纸”
  “我怎么知道那是提纲。”莫征的语调里竞没有一点儿不安或歉意。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我写过字的纸,不要乱动,不要乱动,你全当成耳旁风
!”
  奠征终于显出一副懊悔的模样。叶知秋那副气急败坏的样子,令他感到此事非
同小可。他诚心诚意地表示着自己的悔过:“有那工夫您不如好好休息休息,急什
么呢那些报道什么的,不过是些冠冕堂皇的官话。有人看吗又有人信吗”
第二章
 
  “你怎么能这么说话我看你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叶知
秋拍了桌子。
  奠征不再说话,只顾低着头不紧不慢地吃着。房间里只有汤勺磕着碗盏,以及
莫征那轻轻的有节奏的嚼东西的声音。
  他们经常发生争论,但让步的往往是莫征。他不愿意惹她生气。在他那荒漠似
的心里,竟还有一片浓密的绿阴,因为她是这个世界上他惟一信赖的、给他温暖的、
不记着他的过去的人。
  最坚强的心,也许是最脆弱的心。对于在各种逆境中备受作践、蹂躏、摧残…
…从而变得残酷、冷漠的心来说,再没有什么比“温暖”这种东西更强大、更能征
服它了。因为他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一旦得到,就很懂得珍惜。
  有时他不能理解,他们之间不过差了二十个年头,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却
有这样悬殊的差异。简直莫名其妙!难道她们那一代人全是这个样子吗唉,她们
那一代,是多么善良、多么轻信、多么纯洁而又多么顽固地坚守着那些陈腐观念的
一代啊!这种局面,让叶知秋打心眼儿里感到委屈,她觉得她终归不是一个没有头
脑的女人。她的思想是新鲜的,感觉是敏锐的。她并不陈腐。陈腐这种印象是莫征
这一代人强加在她头上的。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有些年纪的人,大半是老朽的。
  一九五六年大学毕业后,她在新闻战线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
  这工作使她的接触面十分广泛,对真实情况了解得多一点、深一点。她对许多
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虽然她感到无可奈何。她总在心里告诫自己,叶知秋哟,不
管你报道什么,千万不要有半点虚假,可不能愚弄养活我们的人民。就拿“文化大
革命”那些年来说,她宁肯耍赖不写,也不肯跟着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理论家们吹
喇叭。她明白,这绝不是因为勇敢,而是因为她幸好不搞理论。相反,她是懦弱的。
但这能怪她吗那是一个时代的懦弱。
  她接触过不少基层工业部门的同志。那是些实打实的人和实打实的工作。一般
人觉得干巴巴的数字,在她眼睛里却是一张张熟悉的脸、出炉的钢水、转动的机床、
血管一样输送电流的送变电线路……每每想起这些,她总是感到安慰,毕竟还有人
在脚踏实地地干着。因此,她的工作也是脚踏实地的工作。可是,听听奠征在说什
么“冠冕堂皇的官话”!她愈想愈气,连下巴都有点儿哆嗦。她伸出长长的脖子,
拿眼睛瞪着莫征,她的眼镜也好像发了脾气,恨不得从鼻粱上跳下来,在莫征面前
跺上几脚才解气。
  莫征不吃了,她显然误解了他的意思。他收起脸上那种淡漠的冷笑,神情变得
严肃起来。他说:“我不是说您的工作,我是说那些没完没了的数字。好些人都以
为那些数字,是从基层到上面,一级一级按着统计表格的要求,个、十、百、千、
万,一个算盘子儿一个算盘子儿地扒拉出来的。实际呢,没有什么是不可以伪造的,
就连‘最高指示’也在内。报纸上总在写工业生产今年下半年比上半年超额完成百
分之几,今年又比去年超额完成百分之几。扯淡!有什么意思。我并不是说这些数
字全是假的,我是说它没有意思。
  就拿咱们楼上老吴这个工人来说,他们家的生活状况到底如何应该有人写一
篇若干年来,这些流臭汗、出苦力、脚踏实地地为我们这个社会创造财富、并且使
我们得以生存下去的工人以及农民生活改善情况的真实报道。这才能真实地反映我
们的生产发展了没有,发展得怎么样。要是老百姓的生活还不如资本主义国家,咱
们的优越性还表现在哪儿呢老百姓还拥护你吗您说那些数字有什么用您想过
没有!“这回,倒是莫征难得地动了肝火,他越说越快,最后还使劲儿地把汤盘往
前一推。菜汤洒了出来,向四周漾开,顺着桌子一角淌了下来,淌了莫征一裤腿。
他掏出揉成一团、脏得看不清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手帕,擦着湿了的裤腿,不停地,
一下又一下……
  莫征的话,虽然带着孩子的偏激,但是有他那一面的道理。她痛心地想起从五
六年以后到三中全会前经济政策上的那些问题。
  如果不来回折腾,而是像现在这样,有一个讲求经济效果的明确目标,老百姓
的生活肯定会大不一样了。但无论如何现在比解放前还是好得多了。
  她不大有劲地说:“这些数字至少说明了我们的国民经济年年都在发展,比起
解放前……”
  莫征立刻停止擦裤腿,打断她的话说:“我就知道您又该这么比了。老这么比
也不行呀,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你不是社会主义吗那是旧社会,没有可比
基数嘛。要是这么比、这么知足,早就应该停留在奴隶社会别往前进了。要知道奴
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还进步一大截呢。”他露出一脸不屑再说下去的神气,把手帕当
成了抹布使劲儿往剩下的菜汤里一摔,站起身来,拾掇起桌子上的碗盏向厨房走去。
到了门口,又回转身来,满怀真情地对叶知秋说:“真的,您还是想想老吴一家子
为什么老是打架吧!‘.那真情的语调出自莫征的嘴巴,更有一种动人肺腑的力量。
  因为他很少流露感情。
  老吴一家,是多少年的老邻居了。叶知秋还清楚地记得吴国栋曾是一个对妻子
那么体贴入微的、英俊的小伙子。刘玉英怀第一个孩子的时候,这栋楼里的住户,
没有一个不拿吴国栋那种过分的体贴开过玩笑。二楼的王奶奶经常说:“小吴啊,
没事儿,女人生孩子,就跟母鸡下个蛋一样,别那么紧张,看吓着小刘哇。”说归
说,叶知秋相信,只要没有人看见,他一定会整天小心翼翼地把小刘捧在手里,倒
好像小刘是个刚下的鸡蛋,而不是准备下蛋的母鸡。小刘呢,又曾是一个多么娇美
的小媳妇啊。不过是十几年的时间,这一切全都哪儿去了呢怎么完全变成了另一
副模样吴国栋怎么变得那么粗暴,两个鬓角也过早地秃了上去;而小刘的额上怎
么也那么快地添上了许多皱纹呢难道物质生活的贫乏,真会这样影响人们的精神
生活吗话又说回来,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缺了哪一样能
行呢她不能用自己的思想、生活标准,去评断吴国栋家的事情。莫征首先就会说
:“别饱汉不知饿汉饥。”她和莫征都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中国有多少人像
她这样生活呢他们大多有家庭、父母、妻子、丈夫、儿女、生活、就业、升学、
住房等一大堆需要考虑的问题。人的存在,首先就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有什么办
法呢难道我们真是那么穷吗说到哪儿,叶知秋也不肯相信。她总觉得穷并不是
主要的,主要的是我们不知在什么地方卡了壳。
  问题到底在哪儿呢她真想请个懂行的人,给她说个明白。
  她恍恍惚惚地走去穿大衣。“您上哪儿去”莫征问。
  “我去打个电话。”
  “带上围巾吧,您刚好,别又着凉。”莫征提醒她。
  电话好不容易才打通,对方还没有好气儿地问着:“我是贺家彬,你是谁呀”
他老是那么不耐烦。
  “我是叶知秋。”
  “我怎么没听出来。”贺家彬一改那种拒人千里的口气,“有什么事要我办的
吗”
  平时叶知秋很少和贺家彬联系。她太忙,他也忙。除非有什么事需要他帮忙,
她才打电话。他们是老同学了,用不着客气。所以叶知秋一打电话,贺家彬就以为
她遇到了什么难题。
  “不,没什么。我是想约你陪我去访问一下你们的那位副部长郑子云。”
  贺家彬那边好久没有搭腔,叶知秋以为电话线路断了,赶紧问:“喂,喂,你
听见了吗”
  “别喂喂,我耳朵没聋。”贺家彬佯做不解地问:“你想干什么”
  “咦,不是你老向我吹嘘他吗说他工作有魄力,是个干事、不是混事的人,
政治坚定,原则性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对如何把生产搞上去,都有一套积极的想
法。还有什么什么的……你还建议我给他写篇报告文学呢,怎么忘了。”
  “哼哼——”贺家彬的这两声哼哼,不知是笑,还是一种无言的警告。
  “怎么样,你到底去不去”
  “不去。”贺家彬斩钉截铁地说。
  “你怎么出尔反尔呀”
  “我从来也没说过要陪你一块去。”
  叶知秋一时语塞。确实,他从未说过陪她一起去采访郑子云。
  那么,他当初又何必鼓动她呢“你为什么不去”
  “我——我受不了他那位太太。不论谁上他家,都像去求他们赏点好处。我是
看那种脸子的人吗再说——”他本来想说,部里的情况挺复杂,闹不好就会卷进
两种力量的矛盾中去。你要是支持郑子云的主张,就是反对田守诚部长。你说你没
参与没门儿,那时你想择也择不干净。田守诚那张网可是大得很哪,别以为你不
在工业系统,人家照样可以收拾你。什么老战友啊,老首长啊,横里、竖里,关系
多得很,你一个小小的记者,吃得消吗!可是一回头,看见石全清进了办公室,便
收住了话头,改口说:“反正我不去。”
  “你这个人真是——好吧,那你把郑子云的地址告诉我,我自己去。”
  “我劝你也别去。”
  “那你就别管了。”
  贺家彬的心软了。说归说,他能看着她只身一人深一脚、浅一脚地瞎蹬吗
                 二
  头发的确烫得不错,很合夏竹筠的心意。波浪似的推向一个方向,很有一种雍
容华贵的气派。她上了年纪,不能再像年轻的妇女那样弄得满头小卷。再说那也很
俗气,她又不是那些小市民阶层的妇女,好不容易烫次头发,不弄得满头是死死的
小花,顶好一年不用再烫,就像亏了本似的。
  她对着前后的镜子,从从容容地打量了额前、脑后、两侧的头发,满意地微笑
着,向站在她身后、举着另一面镜子的刘玉英点点头。
  她想:这理发员的手艺不错,难怪人家向自己推荐。只是她的眼神为什么显得
那么愁苦年纪不大嘛,怎么这么一副消沉的样子。让人看了心里挺沉闷的。
  夏竹筠轻轻地舒了一口气,等着理发员去拿她存放的提包和大衣。
  银嵌的、深灰色的大衣很厚,但分量很轻,是用上好的毛料缝制的。提包的式
样也很少见,扁扁的,很宽,面上有压制出来的花纹。那是郑子云去年到英国考察
给她带回来的礼物。
  这是老规矩,不管老头子上哪儿出差,总得带些礼物给她。逢到这时,她的脸
上就会浮起皇后接受藩邦进贡时的那种微笑。可是,要是她知道老头子在杭州给她
买龙井茶叶的时候,带着怎样一种揶揄的口气,学得保定府的口音对人说:“送给
我‘耐’(爱)人的。”她一定不会这么笑了。
  刘玉英站在一旁,看着夏竹筠慢慢地穿上大衣,轻轻地蒙上头巾——小心不要
压坏了刚才做好的发式——又慢慢地打开包。这种缓慢,绝不是有意做出来的。这
是那种有个有地位的丈夫,又长年地过着优裕的生活,受惯了人们的逢迎的女人才
有的缓慢。她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哪怕是掉了一张化妆品的使用说明,也会让人
把急着要办的事情扔在一边,耐着性儿,毕恭毕敬地守候在她的身边,随时听候着
她的派遣。
  夏竹筠从提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羊皮钱夹,浅黄的皮革上,烫着咖啡色的花纹,
配着两个金黄色的金属按钮。
  皮夹里至少有五六张十元钱一张的钞票,那几乎是刘玉英一个月的工资,也许
还要多。刘玉英只有发工资的那一天,身上才会带着这么多钱。平时,能拿出来的,
不会超过一元。
  夏竹筠从钱夹里抽出一张钞票,食指和拇指用力地捻了一下,好像这么一捻,
还能捻出来一张,然后递给了刘玉英。
  在柜台前交账的时候,小古觉得刘玉英的面容,因为愁苦显得更加疲倦了。她
一面数着零钱,一面匆匆地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对刘玉英说:“五点半,你该下班
了。”
  刘玉英朝小古笑了笑,没有说话,心里想,下班又怎样呢还不是一大堆烦心
的事在等着她。
  钱很脏,揉得皱皱巴巴,特别是那些角票。夏竹筠嫌恶地用手指头尖儿轻轻地
捏着,不过在装进钱夹之前,并没有忘记清点一下应当找回的数目,然后合上钱夹。
钱夹上,那两个金属按钮,清脆地“咔嗒”一响。
  夏竹筠再次向镜子里瞥了一眼,然后向理发店门口走去。刘玉英在她身后,轻
声地说了句:“再见!”夏竹筠赶紧回过头去补了一句:“再见!”想不到一个理
发员,还挺懂得规矩,倒显得她好没教养。她心里有些不快。这理发员,服务态度
是不是有些好得过了劲儿走出理发店大门,夏竹筠朝手腕上的小金表看了一眼。
嗯,四个多小时又打发过去了。夏竹筠并不在乎时间,她愁的是如何打发时间。洗
衣服、收拾房问、做饭有阿姨管着。跟前剩下的这个女儿也大了,已经参加了工作。
工作很理想,是个摄影记者。惟一操心的是,得给她找一个称心如意、门当户对的
丈夫。
  心里高兴的时候,夏竹筠也上上班。不想上班的时候,就在家休息一段日子。
她也不能老是躺着睡觉哇。织毛衣吧,几年也织不好一件。老头子笑着说:“等你
这件毛衣织好了,我的胡子都该绿了。”
  管他,反正那是一种消遣。
  当然,她还可以看书、看报。郑子云给她订了许多杂志、报纸,每天几乎有一
大半时问在看书,看杂志,看报纸。她和有些高干夫人可不一样,她上过大学,受
过高等教育。但是,她并不能理解或是记住书上、杂志上、报纸上的文字。
  到了晚上,老头子在部里开会,女儿在外面有活动,会客室几张大沙发上就她
一个人,守着一台二十英寸的彩色电视机。说她在看,又分明眯着眼睛,似睡非睡
;说她没看,又明明对着电视机坐着。真到了床上她又睡不着了。于是,便会找点
事情来想。她用不着吝惜晚上的睡眠,反正第二天早上愿意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
不必急着起床。她常想的是二女儿的婚事:王副司令员的老二还没有对象,不过那
孩子吊儿郎当,没什么正经的本事;又想起俞大使的儿子,可那孩子身体不好,别
中途夭折害了自己的女儿;又想起田守诚的老三,长相不错,人也聪明,是个翻译,
不知有没有对象了……
第三章
 
  郑子云坚决反对,说:“这叫什么你想搞政治联姻我看不惯这一套。假如
一个部,或一个单位的党、政领导,都照你这种办法搭上亲家,还怎么工作呢能
分得清公事或私事吗要是大家坐在一起开会,谁能说清那是研究工作,还是在走
亲家。别忘了,咱们还是共产党员。搞什么名堂!”
  夏竹筠撇嘴。共产党员怎么啦,党章上也没写着干部子女不能通婚。现在和外
国人还能通婚呢,中国人和中国人结婚倒成了问题。真是岂有此理。
  当然,在她这样的年龄,花这样多的时问去装扮自己,已不是为了讨什么人的
欢喜,而是她这个身份的习惯使然。她那位忙着上班、忙着开会、忙着深入基层、
忙着打电话的郑子云,从来没有时间欣赏她的衣着和发式。他的电话那么多,惹得
她经常埋怨:‘’整天给你接电话。“他却说:”谁让你那么爱接呢。“不让她接
电话,那可不行。那是显示女主人的权力以及监督丈夫的重要一环。
  一九五六年,她死命拉着郑子云去北京饭店参加了一次舞会,第二天,她问:
“你觉得昨天晚上我穿的那件衣服合适吗”
  郑子云认真地想了想,说:“不错,浅黄色很配你的皮肤。”
  听了他那经过认真思索的回答,夏竹筠目瞪口呆了好一阵。
  然后,她气得大叫:“天哪,我想你该不会突然患了色盲症吧我昨天穿的是
一件紫红色的绉绸旗袍啊。”
  他听了之后,却哈哈大笑:“那么,你再做一件浅黄色的就是。”
  等到她真做了一件浅黄色的绸衬衣穿给他看的时候,他早已忘记了自己说过浅
黄色很配她肤色的这件事,却说:“浅黄色你穿起来好像不怎么合适。”
  除此之外,他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年轻的时候,他人很漂亮,也很有风度,和
他一起走在街上,许多女人羡慕得眼红。而且他很忠实,对任何女人都没有兴趣,
就连她,也好像是他房问里一件可有可无的摆设。他们早就不住在一个房间里了。
她曾暗自揣度,他是不是懊悔当初不该弄个老婆来麻烦自己或许他们结婚的时候,
他错把青年人的冲动当成了爱情他是不是从来没有爱过她,以致他把自己没有实
现的热情全部献给了工作有时她埋怨他:总是工作,工作,工作,好像这个家不
是他的。要不是她出面张罗,小女儿能到那么一个理想的单位去工作摄影记者,
这工作又体面又轻松,接近的是上层人物,见识的是大场面。当然,还得张罗一套
好房子,老头子恢复工作的时候,部里的房子一时紧张——怪事,部里年年盖房子,
偏偏想不到给部长级的干部盖一些——只好在这套房子里住下了,这哪里像个副部
长的房子五个房间,还是四层楼。瞧瞧别的副部长,有谁住这样的房子又不是
让部里专门给盖一套,换一套合适的,还是合情合理的吧这事靠郑子云算是白靠,
还得由她出面。
  顾客一走,好像把刘玉英撑着的那点劲儿也带走了,她觉得全身像散了架。昨
天晚上,整整一夜没有合眼,早上连饭也没吃就出来了,中饭也没咽下去几口,一
口气堵在嗓子眼里,使她难以下咽。
  想起来她就伤心,可是她不愿意坐下来歇着。她必须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然
眼泪立刻会流出来。她拿起扫帚,打扫散落在地上的头发。
  长这么大,不论爹,不论娘,别说碰自己一手指头,就连一声申斥也没有过。
昨天,她却挨了一个嘴巴子。打她的,就是她恨不得连命都舍给他的丈夫。为什么
不过是因为小壮打碎了一个暖水瓶。吴国栋也不问问孩子是不是烫着了,伸手就
是一巴掌,她只是说了一句:“不就是一个瓶胆嘛,一元来钱的事儿,干吗打孩子。”
  听听吴国栋说的是什么哟:“听你说这话,好像你是个部长太太!一元来钱,
你有几个一元来钱”
下一页 尾页 共19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