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成功]《白领极限生存》

_2 谁谁谁(当代)
  有些精英人物不仅适应了这些同事朋友,还以此为荣。有个被派驻上海的香港女经理说:“我现在的朋友除了同事,就是生意中结识的客户。我觉得很好啊,大家的兴趣相当,很多事可以谈。”
  接到一封邮件,在美国求学的大学同学发来的,呼吁我们当年同寝室的6个人各写一段文字,忆忆当年校园情谊。在几段已写就的文字里,有同时结交多个联谊寝室的诡计,有圣诞一起醉倒的丑态,有联合起来捉弄老师的恶作剧……一幕幕青春刹那间让身处的办公室连带窗外的城市一起变成灰色。对友情的乌托邦情结或许正缘于此吧。这个乌托邦里,有着年少懵懂时的寸寸光阴,叫人如何能不珍惜?
  这样精采的时刻,一生得一两次足矣。其余时间,还是与同事一起挥霍吧。
---------------
破碎的老板梦
---------------   
  打了许多年工才知道,能赚钱的老板都不是一般的料子,不管他是搓麻绳的、做餐桌上的湿毛巾的、还是卖小馄饨的。当然,一出手就是地产、金融之流,更非常人所能企及。
  我认识的一个大老板当年靠销售医疗器械起家。为了争取一个客户,他做了个情感投资计划:一天一个电话,两天一封信。两个月过去了,芝麻还是没有开门。又过了一些日子,在他例行电话问候的时候,客户正在发高烧,家里一个人也没有。销售员立马奔过去端茶倒水,送上亲人牌温暖。一个月后,签下第一份订单。
  碰巧我也认识这个老板手下的一个员工,名校出身、留过洋、知识渊博、为人风流倜傥。顺便说一下,通常老板学历越低,越是喜欢找学历高的员工,也算缺啥补啥吧。没啥文化的老板在留过洋的员工心中的形象可不怎么样:琐碎――喜欢插手太过细节的事情;庸俗――虽然钱多但毫无品味,装修房子时居然在墙壁上刷上纯金粉,真是骨髓里都有铜臭味;小气――公司里谁领了一支圆珠笔也要签字确认;愚笨――养着他这样的人才,却不委以重任,简直是暴殄天物。
  在拉到一笔大单子后,风流才子不再愿意被暴殄。他离开公司,自立门户。淮海路上租了高档写字楼;聘了几个体面的员工。8个月后,公司关门大吉。据说是钱用光了――被他鄙视的庸俗老板说:“他这么挥霍,就是有印钞机也赶不上他花钱的速度啊。”据说被人骗了,房租比市场价高了两成――老板的评语是:“他总是觉得他那些朋友比亲人还亲,不会赚他的钱。也不动脑子想想,不赚你的钱,人家凭什么要帮你啊,人家自己的事还忙不过来呢。”据说银行贷款未果――对这一点,老板面无表情:“谁都有转不过来的时候,总得找人帮一把。”显然,庸俗老板找到了,风流才子没找到。
  以前网络公司的同事,一个很能干的技术经理,对公司高得惊人的报价甚为不平,因为按照这个报价,他一天的工作价格就相当于一个月的薪水。照这个算法,剩下29天都是剩余价值了。跳出公司后,他自己做老板,试图用低价与大公司竞争。也是屡战屡败。他的公司总是发生内哄,几个铁哥们总是在关键时刻有分歧,最后以其中一个合伙人带着项目逃窜告终。
  也有因为辛苦半途而废的。许多在公司打工的人都有老板梦。真正当了老板,事无巨细都要自己对自己负责时,就开始急得睡不着觉。做白领,至少休息的时候用不着想事,不像当了老板,一想到没活干而员工的工资还在继续就心惊肉跳。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老板当不成,退一步还可以风光体面地做回小白领去。不平衡的时候嘲一嘲老板们的庸俗,也不失为乐事。
***************
*白领极限生存第四部分
***************
  最近有个在广告公司做的女朋友很是胸闷。她虽有才华,但恋爱经历却不丰富,老板和她谈话时说:你呢,其余都好,就是太良家了!在老板心中,女职员最好是千帆过尽的情场老手。这样做广告创意的时候,才会把两性关系塑造得高潮迭起、扣人心弦。良家女决定在简历上添上:恋爱经历无数、手段高明等字样,并在短期内将前男友数量由2个提高到8—10个。看来她除了要废寝忘食加班,还要废寝忘食谈恋爱了。
---------------
白领的极限生存
---------------   
  快速发展的经济不仅制造出令人叫绝的利润,也制造出令人叫绝的工作方式。
  一家美国公司曾发明过“跳高选拔法”。为了检测员工们“创造力有多强”,公司命令员工在一间空屋子里奔走跳高,谁跳得最高、谁跑得最有创意,谁就会被老板慧眼垂青。由于公司宣布近日将裁员20%,员工们都“情绪高昂”地参加了这场赛事。
  比起其它公司,美国公司在开发人的“潜力”方面更是不遗余力。上海一家美资咨询公司,公司文化竟以加班为光荣,准时下班的成为受到道德谴责的另类人群。有个休完产假刚上班的女职员,突然发现自己手里的项目没以前多了,每天可以准时下班回家看宝宝,不喜反忧。她想尽办法寻找更多的项目来做,三个月后,成功地拥有了每天加班到夜里12点的生活。喜得她逢人便说:终于又可以天天加班了。孩子呢?交给父母,每周去看一次,贡献点母爱,就像没孩子的白领周末去福利院看孤儿一样。
  前不久,有个同事当场在办公室昏倒,原来是胃穿孔。他长期饮食不规律,常常忙得忘了吃饭,三顿并作一顿在睡觉前吃。记得姜文在卖胃药的时候说:胃疼?光荣!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胃空孔患者是英雄,那种一天三顿竟能够按时吃喝的人,可以下地狱去了。
  这些苦水是不能对外人道的。你刚开口,人家就会说:忙是好事啊,挣的也多啊。我们也想穿大牌、出国旅行、去高级餐厅吃饭,但不能够呀。
  不如约几个圈中好友,去泡泡吧,骂骂老板,笑一笑,开开怀。实在撑不住了,就骂骂钱:钱这个东西,真他妈不是东西。把自己为钱途所做的努力全盘否定,然后欣然入睡。第二天太阳起来的时候,继续钱途征程。
  只是人和人是不一样的。真的有人很享受这种极限生存。有的老板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得知你仍需要八小时睡眠的时候,十分不解。还有的女员工只休20天产假,孕期工作丝毫不懈怠,生怕被人歧视为“孕妇”。她们还会不屑地说: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才坐月子。
  最近有个在广告公司做的女朋友很是胸闷。她虽有才华,但恋爱经历却不丰富,27岁只谈过两场恋爱。老板和她谈话时说:你呢,其余都好,就是太良家了!在老板心中,女职员最好是千帆过尽的情场老手。这样做广告创意的时候,才会把两性关系塑造得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良家女决定在简历上添上:恋爱经历无数、手段高明等字样,并在短期内将前男友数量由2个提高到8—10个。看来她除了要废寝忘食加班,还要废寝忘食谈恋爱了。
---------------
第一次当CEO
---------------   
  凡事都有头一遭,比如出任CEO。
  没有人生来就会领导人的,尤其是天性散淡的才子佳人。只是经不住功名利禄的引诱,每日动心忍性,一步一步爬到这个位置。
  突然间发现工作的对象变了,不再有无数的计划书要写、无数的客户要见,而是淹没在会议与E-mail里。
  “可别小看了这堆Mail。表面上彬彬有礼,里面不知埋着多少圈套,就等着你钻进去。”一个刚上任的CEO大发感慨。大概吃过几次实话实说的亏,如今的他讲起话来十分“外交辞令”,并且总结出一条金律“对原则性的问题要飞快地表示赞同,对细节性的问题表态则须万分慎重”。比如:可以大谈特谈“创意一定要新锐、独特、有品位”,但具体实施时到底是让这个女人戴花还是让那个男人戴花,则不可轻易发表意见。经验来自于血的教训。他曾经对一个拍广告的模特表示不满,并指示换人,结果被换掉的模特竟是香港总部老板的新情人。连护官符还没搞到手就烧起新官三把火来,不烧到自己才怪。
  有很多第一次当CEO的人对自己的权威不够自信。为了强化权威,时时刻刻想的就是“管”人。有个刚上任不久的年轻CEO居然开口就说:“员工其实就是管理层的对立面。”如何对付这些对立面呢?他的做法是一个一个谈话,威胁利诱大家不要拉帮结派,否则就会被解雇。结果拉帮结派的人倒一个没有,他的个个击破的管理战术却传遍了圈内,成为饭后笑谈。
  还有一个CEO更离谱,由于行业经验浅薄,只徒有一个洋学历,有些心虚。于是拼命地否定员工的提议,想借此树立权威。有人推荐A当项目经理,他必定不同意,另外选一个B;大家觉得A方案好,他一定拍板B方案。而且越是资深员工的建议,他越是要驳回。三四个回合之后,他的权威是有了。没人再和他争执,但不久后几个资深的员工纷纷跳了槽。总部觉得这里的风声不太对,派人做了员工调查后,与权威CEO提前解约,并高薪请回了几位资深员工。屈指一算,这位权威CEO在公司仅呆了29天。
  如果你以为CEO都是高薪那你就错了。对于从未当过CEO的人来说,能和这个职位发生关系比拿到更多的报酬更有价值。前不久遇到一个十分低调的泰国老板,在国内投资了多家大型购物中心。他爆料说,他手下大大小小的CEO不下20个。有些小CEO的年薪比中层经理的还要低。泰国老板的如意算盘是:“只要年薪便宜,他想当什么CEO都行。”
  不管什么行当都是欺生的,看来CEO这一行也一样。
---------------
给老板做规矩
---------------   
  养不教,父之过;学不教,师之过;老板不教,下属之过。
  很多老板的坏脾气是被员工惯出来的。
  遇到一个酒店的公关经理,她最近的气色很糟,即使涂上腮红也只不过像是在发烧。原来这些日子展览、会议不断,许多大人物纷纷入住总统套房。她工作日忙到夜里12点,周末还要一大早跑过来,捧着鲜花、穿着高跟鞋站在门口当迎宾小姐。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另一家酒店的公关经理身上,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对待。当她得知某国总理周六入住酒店后,安排了一个手下过来迎接,自己气定神闲休息去了。“若有贵宾入住,工作日时公关部3位同事可以一起迎接,若遇到周末,值班的那个迎接即可。这是我给老板做的规矩。”
  规矩是人做出来的。在死板的规章制度之外,做与不做,如何做,都有很大的弹性范围。
  某公司总部老板要来视察中国分部。E-mail里传达的日程是周六上午抵达上海。中国区老板立即吩咐全公司周末加班,严阵以待。顿时人怨沸腾。这时,他的不听话的秘书机灵地提示:要不要回封信问问他周六来上海是否有私人目的?需不需要我们帮他找个地陪呢?一句话提醒了中国CEO。不久收到总部回复:周六周日要处理其它项目,周一早晨来公司开会。
  一封mail,挽救了近百人的双休日。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蹊跷。有时你无意识做的一件事,搞不好就成了加在你头顶上的规矩。一次会议上,市场部职员小李出于好心给大家一人端了一杯水。谁知从此以后,老板就习惯性地笑向小李:“麻烦你给大家端杯水好吗?”一步错,步步错。
  有位秘书就很会处理这样的琐事。她从来不给她的老板倒咖啡。不知怎么回事,有次老板竟把她叫到会议室,众目睽睽之下让她倒一杯咖啡进来。她考虑了一下,端进来一杯咖啡,迅速地昂首挺胸走出去。只见这位老板啜饮了一小口,马上一脸苦相。原来这是一杯4倍浓度的清咖,比中药还要苦。事后秘书一脸无辜地对老板说:“我真的不会煮咖啡,我又不是你的生活秘书。”从此把这个差事推得一干二净。
  可是天底下的人千差万别,事情也是千差万别。也有这样的秘书,不要说平时倒咖啡,就连老板的小孩她都要负责接送,身兼秘书、保姆、老板家的装修工人等多种职务。这样的规矩,也难为她竟创造得出来。得了这样一个好秘书,她的老板大概睡梦中都会笑出声来。
---------------
E-mail大战
---------------   
  以前有个同事无论大事小事都喜欢写E-mail,那怕被他mail的人就坐在正对面。他的理由是:如果当面说或者在电话里讲,对方左耳听右耳也许就忘了,许多事情从此死无对证。写成E-mail,白纸黑字,谁也赖不掉。他电脑里保留着自他懂得收发E-mail起的所有邮件,最早的一封是1996年的。每次换电脑,都要把这堆数以万计的邮件搬到新家去。
  自从E-mail作为正式文件形式被公司接纳后,阅读公司E-mail有时就成为一种额外的乐趣,甚至比朋友穷极无聊时群发的小游戏还有趣。
  记忆深刻的一封mail来自我们的CEO,主题是:致本公司杰出的S/M团队。所有人收到mail后都以为大老板心情甚佳,给大家开个玩笑。细看才知道,原来他的S/M是Sales和Marketing的缩写。这还不算,当他发现大家都在偷笑时,竟然摸不着头脑。直到后来逼问一个助理,才明白原来S/M另有深意。一个经典公司八卦就此诞生:老板竟连S/M都不懂。
  有的mail像慧星一样,拖着长长的尾巴。一条一条看下去,也许就是一场如火如荼的战争。
  收到过一封莫名其妙的邮件,一个平时连脸也不太熟的同事声泪俱下陈述他的委屈:“亲爱的全体同事,以下是我做这个项目的具体时间表,请各位明察。”下面是一张没头没脑的时间表。这时突然看到屏幕旁的下拉滚轴显示,这几行字还仅仅是这封信的开始。一封封读下去,就像一篇长篇小说。原来他们的项目误期了,客户很生气,不仅不准备付款,而且根本不打算再与他们合作了。第一封mail是客户发给项目经理的,彬彬有礼地陈述了拒绝付款的理由。项目经理群发给小组成员,希望大家找出责任人。然后小组成员接二连三的回复,间中还有证人与证词。后来有人在回复的时候,顺带抄送给了大老板。最后把责任落实在几个一直没有回复的人身上。其中一个被逼急了,于是写了这样一封信,抄送全公司员工,以示清白。
  可别小看了E-mail功能中的抄送、暗送、转发等功能,简单的几个词,里面大有玄机。他们有时比会议更暧昧,比八卦传媒更辣手。记住,你所写的每一个字,都将作为之后的mail法庭中的证词。
  据一位微软的员工说,他们设计的邮件产品,除了抄送、暗送、转发等功能,还有“不得抄送”、“不得暗送”、“不得转送”甚至“不得回复”、“阅毕自行删除”等功能。只是这些新武器还没有被广泛掌握。看来,若想打好下一场升级的mail战争,先要把邮件新功能研究透了再说。
---------------
成功的妥协者
---------------   
  考虑到穿高跟鞋、铅笔裙可以让自己显得更专业、更有女人味,许多职场女精英爽快地向牛仔裤、运动鞋握手言别。她们显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个性向职业妥协的第一步。
  大部分人能胜任这种妥协,甚至不觉得这是一种妥协,而是“应该”如此。
  然而随着职业需求的不断升级,“应该”还是“不应该”变得越来越让人困惑。
  25岁的薇薇,在广告公司奋战两年后进入瓶颈状态。新上任的独身男老板热爱夜生活,喜欢找男男女女的同事一起出去泡吧。每次薇薇总是微笑着拒绝,第一,不喜欢泡吧这种娱乐方式;第二,就算是泡吧的话,也不想和老板一起泡。然而不久后她发现,公司的业务渐渐跑到喜欢和老板一起夜生活的人手里去了,而她则蜕变为那些人的副手。在这一轮的职场竞争中,她莫名其妙败下阵来。
  是老板的爱好不合常理?是同事采取了“不应该”的竞争手段?还是自己“应该”忘记个人喜好,踊跃地参加到泡吧夜生活中去呢?
  究竟应该为职业牺牲多少呢?
  当薇薇为自己的妥协底线苦苦挣扎的时候,有的人却在向更大的妥协挺进。
  一位金融行业的销售人员,遍阅众多“销售宝典”之后,发现自己有个致命的弱点――眨眼的频率太高。根据宝典,频繁眨眼容易给人不稳重、不自信甚至不诚实的感觉。他决心向这个“恶习”挑战。之后的两周内,他每天晚上对着镜子练习,尽量减少眨眼的频率。现在的他每两分钟才眨一次眼,并且习惯成自然,给人的感觉是他这个人天生不爱眨眼。
  对于职业,很多热爱生活的人的美丽梦想是:职业是职业,生活是生活,两者泾谓分明,井水不犯河水。只是在职场的阶梯上,走得越高,越会发现这是个不能完成的使命。要么向职业妥协,要么向生活妥协。一天只有24小时,多做一小时的工作,就必定少睡一小时的觉,道理正是这么简单。
  只不过,有些人妥协得很聪明。拿上面陪老板泡吧的例子来说,有的同事只在最初的几次去泡了。和老板混熟了、彼此十分信任了之后,让老板明白,自己实在不喜欢泡吧,然后即时抽身出去。既稳住了事业,又保全了生活。反而是那些次次陪老板泡吧的人,被老板怀疑是否工作量不够饱和?
  还有一些人呢?既不愿意妥协,又不甘心从此放弃职场的名利,只能每天向人抱怨、夜里做恶梦去了。
***************
*白领极限生存第五部分
***************
  彼此相熟的上班族聚到一起,一般总会骂骂老板,再抱怨一下公司。可是有一次大学同学聚会的时候,在一家美国公司就职的老同学,竟然大吹特吹他们公司文化有多么多么好。让他举例说明。想来想去却只是“下午茶”这一件事。为了不打扰他们上班,他们的阿姨总是凌晨四点就把他们的冰箱通通塞满:酸奶果汁、饼干蛋黄派……一部分懒人拿来当早餐,更多的人用来打发下午四五点钟肚子里青黄不接的时候。
---------------
激情通缉令
---------------   
  我在巴黎曾经碰到一个高级白领,四十岁的法国男士,一家世界五百强公司的全球市场总监。那次他召集了全球各地区的市场总监来开会,讨论接下来的重大市场活动。豪华的晚宴上,大家都在轻快的聊天,只有亚太区市场总监,一位瘦瘦小小的香港女士在穿梭忙碌着。她掏出精致的小本子,奔波在各个餐桌之间,向公司其它部门和媒体及社会名流展示新产品、征询意见并一条条记下来。
  全球总监揶揄她:“辛苦!坐下来吃饭吧。”
  亚太总监一脸幸福地回应:“这是我的工作。”
  全球总监对她的工作激情显然并不是很欣赏,他转过头来对我说:“天哪,你永远无法让她停止工作。”然后不以为然地扬扬眉毛,耸耸肩。
  早就听说法国人的职场作风懒散,岂能不抓住这个机会证实一下?我不失时机地问他:“你经常加班吗?”“很少。像今晚这样的商务晚宴我一般都拒绝参加。”“那商务旅行呢?”“很多。一般一个月我有半个月在全世界飞。但即使是旅行的时候我也不加班。”
  不知道那位亚太总监听到这番话后是否还会激情依旧?
  在上海的职场里,多的是像上述那位亚太总监一样的拼命三郎。有人每天早上8点出现在办公室,直到夜里12点才离开,周末去一躺健身房之后,回办公室继续演绎职场激情;有人从美国坐16个小时的飞机回来后,从机场直接回办公室,精神抖擞地和员工再开上10小时的会;有人为了完成一个项目,连续一个月只睡3小时还神采奕奕。
  只是这样的激情究竟是兴趣使然还是压力使然,就不得而知了。
  上述那位全球总监对于自己的工作显然没什么兴趣。对他来说,与其陪着下属吃饭,倒不如回家给爱人表演一道上好的牛排。幸运的是,他这样想,也可以这样做。更多的上海精英只能把这样的愿望永远藏在想象中。因为一旦这样做了,就有可能永远同这个机会、这个职位告别。
  或许正是这种强烈的危机感,才让激情源源不断地迸射出光芒,从而造就了亚太地区惊人的发展速度吧。
  有意思的是,最近欧洲的报刊也开始讨论起工作激情的问题了。他们的困惑是:“我们对工作为何激情不再?”
  在习惯了下午五点准时下班回家做饭,每年夏季一窝蜂出去度假,失业之后可以领取高额的社会保险金之后,生活优越的欧洲人突然又对失去已久的“工作激情”重新燃起了激情。大概那种被工作绷紧的饱满状态让他们羡慕了吧。
  可以想见的是,不久的将来,上海的职场精英也会像当年的欧洲人一样,把一腔激情投入生活。拒绝一切商务晚餐,宁可回家花两小时熬一锅奶油汤。所谓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
下午茶时间
---------------   
  彼此相熟的上班族聚到一起,一般总会骂骂老板,再抱怨一下公司。可是有一次大学同学聚会的时候,在一家美国公司就职的老同学,竟然大吹特吹他们公司文化有多么多么好,管理有多么多么人性化。让他举例说明。想来想去却只是“下午茶”这一件事。
  为了不打扰他们上班,他们的阿姨总是凌晨四点就把他们的冰箱通通塞满:酸奶、果汁、饼干、蛋黄派……一部分懒人拿来当早餐,更多的人用来打发下午四五点钟肚子里青黄不接的时候。
  “酸奶饼干,其实不值什么钱,而且你也不一定想吃。但公司的这份心意,还是很让人感动的!”区区几元钱的小零食,竟换取了我这位老同学的深情款款,真是合算啊。但即使这样,也有一些公司依然不开窍,有位行政经理就掰着指头算账:一瓶酸奶1.5元,200名员工就是300元,一个月22天工作日,算下来就要6600……为了省钱,他把别人家的酸奶换成袋装的果珍,企图能用更少的钱达到同样的效果。
  对更多的人来说,下午茶时间是个偷闲加油站。一般从早上进来之后,就开始忙碌于各人自己门前的一摊事,除了跟工作相关的几个同事沟通一下外,和其余的人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但到了下午茶时间就不一样了。每当有人率先从冰箱里拿了一堆诱人的食品跑到休闲区,就会引起一大批人的追随。不同部门、不同团队的人开始在这个小空间里聚集。被职业架势蒙蔽住了的本性开始渐渐流露:财务部观音脸一样的出纳原来是个喜欢冒险的人,蹦极跳、嘉年华,什么刺激喜欢什么;外表木讷的行政经理竟然听S.H.E……除了这些喜欢自爆内幕的人,别人的八卦也多从此地流出:CEO离婚后,每天光顾衡山路一带的夜店;某位销售人员在公司之外还打理着自己的贸易公司;公司里的两位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人竟是地下恋人,因为公司原则上不允许出现夫妻同事……吃饱喝足之外,还能收获比报纸的娱乐版更精彩的八卦。被大半天的工作折磨得萎靡不振的精神顿时被“激爽”。
  但这种种快乐只有相处默契的同事才能体会到,而且好戏也不是天天都有。更多的时候,下午茶还是程式化的,寒暄一下,吃完喝完走人,就像一成不变的办公室生活,上班、下班,开电脑、关电脑。于是,如果令人愉悦的开心果同事也碰巧有空一起喝下午茶,一天的工作日顿时燃起熊熊生机,就像结婚狂碰到白金男人的媚眼一样。
---------------
洗手间里的规矩
---------------   
  写字楼到底高不高级,不仅要看地段是否高尚、装修是否得体,还要看洗手间是否上路。有位在淮海中路某高尚写字楼办公的朋友经常抱怨他们的洗手间:“自从隔壁一家私人小公司搬来后,洗手间就再也没干净过。”不知是不是觉得租金太贵,非要在洗手间里彻底破坏一下才觉得解气呢?
  不过这种问题还是交给物业去解决吧。毕竟大部分的写字楼里,卫生间里的卫生问题都不再是个问题了。
  虽然再干净、再清香的洗手间也不能让人发自内心的喜欢,但因为它远离电脑、远离办公室内的格子间和同事们一张张严肃认真的脸,如厕的那一小段时间里,心情应该说还是相对轻松的。
  一位电脑公司的技术总监很看重这段轻松时间。他甚至发明了“洗手间健身法”――每天刻意多喝几杯水,增加如厕的频率。虽然路程不远,但从座位上步行到洗手间,已经成为他在工作日仅有的运动。其余时间不是坐在座位上,就坐在自己车里。
  技术总监大概不知道,公司给他的洗手间待遇已经很优厚了,颇让在咨询公司工作的一位小伙羡慕。小伙坐在办公室最里面的位置上,离老板的玻璃办公室很远,按说是个不错的位置。只是最近办公室把后门堵住了,如厕一律要从前门走。小伙每次去洗手间都要走好长一段路不说,还经常惊动格子间内埋头工作的同事,每个人都抬头看他一眼。这感觉很像在全体的注目礼中去入厕。最要命的是,不久就有人来关怀他:“你好像如厕的频率比一般人高,是不是要去医院看看?”原来午餐时间闲聊时,好多人提到小伙去洗手间的事,感觉上他在一天内去了很多次洗手间。吓得他连水也不敢多喝,从此早上进办公室前如厕一次,一直坚持到下班前再第二次。为杜绝人言,坚决抵制洗手间的诱惑。
  还有持钥如厕的洗手间。这样的洗手间多为一间公司所有。公司的员工人手一把钥匙,用完之后再锁上。可恨的是有时男女两间洗手间刚好门对门,出来时碰到对面同时出来的异性同事,只好尴尬地笑笑,像是整个如厕过程被对方偷窥了一样心虚。
  在这样上锁的私密洗手间里,偶尔会发生预料之外的事,比如惨绝人寰的哭声。那是某天上午对面一家公司的洗手间里传出来的。我们议论了两分钟,就又埋头工作了。但愿里面的人洗完手之后,顺便能洗去他的坏心情。
---------------
人微言重
---------------   
  有的时候,处在卑微职位的人的一句话,往往成为高级员工职业前途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家贸易公司老板在为一位销售经理做年终评估的时候,刚好前台送一叠信件进来。老板突发奇想,问前台:“你觉得他人怎样?”前台说:“没什么特别的。但好像他的快递特别多。”经过核查,发现他的快递中一半以上是私人用途的。考虑到销售经理的业绩尚好,老板决定留用他,但为他升职加薪的念头就此打消。一句“快递特别多”致使由升职加薪沦落为留用察看。
  其实有时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就从这些细枝末节中来。常常是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别人已经形成了对你的偏见,而你却浑然不觉。一家日化产品研发部的高级设计主任有天突然被老板问道:“怎么样,最近和客户的关系处得还好吧!没有吵过架吧。”研发主任大吃一惊,吓出一身冷汗来:几时给老板留下“老是和客户吵架”这样的印象的呢?快速开启头脑搜索器,仔细回忆了近半年来的职业生涯,依然毫无线索。最后还是老板解开了这个谜:“有天你不在,实习生帮你接的电话,好像是哪个客户对你有点意见。”其实什么意见都不是。不过是客户提出了一项无理要求,被研发主任婉言拒绝,有点不开心罢了。老板得知真相之后,哑然失笑,摇着头说:“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研发主任从此摘掉“老是和客户吵架”的帽子。
  其实研发主任已经算是走了乌龙运了。如果老板这天没那么巧刚好看见他,也没有那么巧刚好问他这句话,这个冤假错案将一直跟随着他,不知会白白丢失多少个升职机会。
  有位部门副经理曾经很苦恼:“开会的时候,我一般不发言。因为决定权在部门经理手上,我说了也没有用。”但他忽略了一点,他的发言,可以左右正职经理的决定,有时甚至会颠覆正职经理已有的决定。
  善于从副职坐到正职的人一般都很会利用自己“左右决定”的权力。连前台和实习生的一句话都能产生这么大的效用,更何况是个副经理呢?当把左右决定的权力使用到最大限度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被扶正的时候了。而那个一言不发的副经理呢?就算是正职跳了槽,公司也不会让他升职,而是会请一个外面的和尚来念经,他还是继续做他的副经理吧。
---------------
成功人士的放纵时刻
---------------   
  某房地产巨商,身家过亿,平时出现在公司近千名员工面前时,从来都是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高深模样,让人难以捉摸,不自觉地先露出几分怯来。谁知这位威而不露的大人物,闲时最爱打赛车游戏。为此专门在自己2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设下一密室。手头事情不多的时候,四顾无人之后,就偷偷摸摸钻进去娱乐一番。一场手忙脚乱的赛事过后,整整领带,把脸上稚嫩的表情调整为稳健成熟状,再端坐回老板椅上。
  成功人士也是人啊,有时也喜欢庸俗幼稚甚至低级趣味的娱乐方式。可是不成功的大多数并不这样想,而且不允许成功人士有任何不成功的言行举止,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想像中的“成功生活”被任何人玷污掉。于是成功人士被塑造成统一的形象:穿大牌,打高尔夫,抽雪茄,品红酒……不成功的一面被迫藏到密室里去。
  一家年轻有为的咨询公司在决策一个新项目时,公司6位高层以3票赞同对3票反对。相持不下之时,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的“高管”们决定关起门来,以抓阄的方式决出胜负。此时此刻,成败与否显得没那么重要了,一种赌一把就死的游戏人生的快感充斥了所有人的神经。比起这一刻的任性与自在,成与败又算得了什么?
  但与这些尚有大把青春可以挥霍的年轻高管们相比,那些靠岁月与教训一步步爬上来的资深成功人士就再没有这个胆量放纵了。他们小心措辞,生怕一不小心吓跑了客户;举止稳健,最怕给人轻浮不可靠的印象;处理事情圆滑而不着边际,凡事以不得罪人为前提。也许以前吃过傲慢的亏,从此夹起尾巴做人。与近在眼前的大把名利相比,牺牲一点任性与自我又算得了什么?
  实在憋得难受了还可以拿下属来发泄。随便找个莫须有的理由,例如为什么迟到,为什么上班时间打私人电话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小题大做发作一通,在下属的目瞪口呆或惊慌失措中找回平衡。把不愉快的坏心情转嫁到下属身上,似乎成了成功人士的一种特权,就像出门有轿车司机接送一样,算是一种对成功的礼遇。
  经常失衡的成功人士由于需要发泄的愤懑太多,手下的兵显得太少,不足以把火气发泄完全,只好把多余的无名怒火撒向出租车司机、餐馆服务员或者空姐身上。“新天地都不知道啊,就这本式还开差头?”“怎么还不上茶,有没有长耳朵啊?”“喂,加一个毛毯,你没听到啊?!”虽然明知会被人暗地里痛骂,好在都是一次性交往,骂了也是白骂,何况又不当自己的面骂,权且图个一时痛快吧。
---------------
能人365种
---------------   
  在一个饭局上,见到两个境遇迥异的人:一个名牌大学硕士生毕业,当年是校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子,在报社杂志社混得不如意后,决定投笔从商,现在一家上市公司做事;一个连大学校门也没进过的人,拿的是中专文凭,给老板开过几年车,十分受宠,现被老板指派在公司做事,职位是硕士生才子所在部门的经理。
  聊了一会儿就发现,上市公司的老板一点也不傻,两个人比起来,绝对是中专生经理更让人开心。他喜欢开自己的玩笑,以抖露一点无伤大雅的丑事来搏得众人的捧腹大笑:比如小时候农田里偷人家的玉米、开车违章被警察抓到后悄悄溜走,因为那个年轻的警察竟然没有在第一时刻拿走他的驾驶证等等……他也喜欢开别人的玩笑,不过都是善意的,有时他的玩笑还会让玩笑的主角十分得意。他提起他的老板装修客厅时用的两根柱子,每根20万元,“又占地方、又贵,又起不了支撑的作用,是他平生所见最没价值的投资。”他老板不怒反喜,笑骂他:“你哪里看得懂?那是因为……”
  话多,但讨人喜欢;机灵,但充满善意。有一段时间他帮着老板管钱,老板问他要钱去豪赌的时候,他竟然婉言拒绝。老板从此对他又多了一分敬意。
  最近这位中专生经理在公司的资助下去读了某商学院MBA,从此麻雀变凤凰,可以把过去不太体面的教育背景一笔勾销了。
  与他相比,硕士生显得沉默寡言。就算不多的几句话里,也充斥着生疏与敬畏。反正只要他一开口,火热的氛围顿时降温。读了那么多年书,却始终找不到让别人开心的讲话语气和方式,难怪他混得不如意。不过他有自己排解的方式。他有一个博客日记,在小圈子里比较出名,引来不少热爱文字的男男女女的喜爱。就算他的文字这辈子也找不到出版商来出版,也不用惋惜。因为他在写的时候已经很开心了,更何况还有一些人捧场?
  相传给慈禧梳头起家的李莲英其实也不是那么会梳头。但他会隐藏落发。慈禧在梳头后,总能看到一些落发,为自己的青春渐逝戚戚惨惨凄凄过后,就会迁怒于梳头的太监们。李莲英没办法阻止落发,却有办法用极快的手法把落发藏入手心、袖筒中,让她老人家眼不见为净,从而因解决了落发问题而大受慈禧赏识。
  就是这样的一方世界。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自己独特的技艺而被一部分人赏识,不管这个技艺是写诗、插科打诨还是善于玩隐藏落发的魔术。
---------------
机场购物群
---------------   
  你能想象在机场大厅或者候机厅里摆着的奢侈品服饰是谁买的吗?游客?阔佬?出国打工仔?如果是香水、配饰等数百元的小额物件,也许是。血拼意犹未尽,再补充一点货色,也是常事。但如果是数万元的套装或衣服,就一定不是。因为机场的服饰比外面街市专卖店里的又要贵出许多,而且款式也不是最新的,为何到那里去当冤大头呢?
  偏偏就有人甘愿当冤大头。经常飞来飞去的金领们。
  最近碰到好几个忙得没时间睡觉、没时间会友、没时间见亲人的高级经理,一天从早到晚十几个会,连吃鱼翅、燕窝都毫无味口。因为都是带着任务去的,一顿鸿门宴饭吃得神经紧张、脸部肌肉笑到酸痛,哪来闲情逸致来品尝佳肴?
  于是被人问到一身名牌披挂哪里购得时,只好面色尴尬地说:“机场买的。等飞机还有20多分钟,正好休息休息,逛逛商店。”
  有些经常商务旅行的空中飞人甚至很享受出差的时间,因为只有在飞机上,手机才是关机的,没人打扰,可以静下心来读一读书,或者好好睡一觉。只要没有公务搔扰,连飞机颠簸都可以忽略不计。不过比起在飞机上还在笔记本上辛勤耕作的忙人来说,他们已经算是幸运的人了。
  为了高薪与高地位,一个人究竟愿意付出多少呢?
  一周工作80个小时?每周飞行两次?天天应付自己很讨厌的人并且还要笑脸相迎?与喜欢当众表演打情骂俏的男客户演对手戏?陪酒?……
  或者像《欲望都市》的凯瑞和台湾某女大学生一样,陪男人睡觉或者亲自到三陪小姐阵营里当卧底,一切以研究人文科学的名义。
  仿佛冠上了“研究”的帽子,这样的行为就变得高尚起来了。就像是《魂断蓝桥》中,女主人公为了生存下去,等待恋人的回归,不惜去出卖肉体就应该得到同情一样。
  与其寻找理由还不如坦坦荡荡地说出:我做这样是为了得到成功,维持高雅的生活。就像金领们那样,自豪地说:我忙得只好在候机时买衣服,但我很成功。
  英国一个记录片中个妓女就很坦荡,她对着摄像头自豪地说,我做妓女,是因为我热爱性。据她的朋友介绍,她的确很享受性,她的前几任丈夫都是因为满足不了她的要求而纷纷提出了离婚。与前者比起来,至少她真诚。
  当然,在机场购物的成功人士还没有付出到这种地步。他们付出的只是时间、精力,或者还有一些亲情或友情。
  我们有个同学,为了享受同窗之谊,十分踊跃地加了所有同学的MSN,跟他说话时却发现他有一句没一句的,而且常常是半天之后,才反应一句:对不起,刚才接一个电话,上午你说了什么来着?
  几次之后,许多人把他阻止了。因为屡次遇到这样事情,大家觉得回复他又没有意思,不回应又不太礼貌,索性看不见他完事。
---------------
温柔一鞭
---------------   
  物质奖励和口头表扬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如果前者意味着账户上神不知鬼不觉多了五六百元钱,后者则是在公司全体大会上被点名表扬一次,那么一部分人会倾向于接受后者。在公开场合被领导肯定有时意味着美妙的前景,比奖金更让人想入非非。当然,如果奖励的数额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又要另当别论了。
  被当众点名表扬了一次的张医生最近干得十分卖力,不仅对病人显示了更多的关心,还抽空写了数千字的新业务构想。据说他们医院的院领导多少年来都没表扬过任何人。显然这份难得的荣誉给他带来的满足感已大大超过了年终奖带来的动力。
  我有个自己开公司的朋友很会恭维别人。他特别喜欢夸别人善良,并能举出若干事实证明自己的论点。奇怪的是,被他恭维的人往往在他面前表现得真的很善良,至少比在其他人面前要善良的多。这位“人精”朋友感慨:这些人要钱有钱,要权有权,其实人也不坏,可惜苦于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好”。他十分乐意给他们提供机会恣意施展。事实证明,这些很想让自己显得更善良的人,对一句“你真是个好人”比一箱芝华士XO还要重视。当然原因也很可能是家里原有的那一箱还没喝掉。
  在江湖上当拼命三郎,为的是钱,为的是地位,为的是荣誉,有时也为了一口气。
  一家广告公司的高级客户总监最近跳槽了,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年底双薪和年终奖。“我在这里做了三年半,每天干到夜里12点才回去,业务增加了好几倍。老板竟然连抽空赏光吃个饭的功夫也没有。”这个老板当得很失败。他提供的薪水一点也不比外面少,但竟然留不住员工的人心。与之相反的是,有个小得连公司也算不上的小工作室的头儿很会请员工吃饭。今天一起吃个小馄饨,明天买一包巴比馒头,大家一起同甘共苦。如今快一年了,没有一个人离职的。据说他们马上要搬新办公室了,面积比原来大一倍。能和头儿一起吃一碗馄饨,有时比独自吃一碗燕窝更让人兴奋。大公司的老板往往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就算明白了也装不明白。毕竟公司是别人的,自己不过一介执行官而已。已经搭了这么多时间和体力进去,难道还要再搭进感情若干?
  与这种拿钱拿公司招牌稳住人心的大公司相比,倒是一些小公司的老板们来得玲珑八面。把年轻人挖过来,当个宝一样捧在手里,总监、CEO什么的高帽子一顶一顶往上扔。有时还真起作用。如今这些横行江湖的小总监们拿着大打折扣的薪水,一人身兼数职,每天骡子一样操劳,心里感觉还好得不得了。小老板们这记鞭子,舞得很有水平。
---------------
做了老板之后
---------------   
  以前我的一个同行,也是杂志社的编辑,不知从哪里凑来几百万的资金,转行开公关公司去了。不久前见到他,他对手下的员工满口牢骚,而其中最主要的牢骚是价格太贵:“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要两三千,抢钱啊。”为了节约成本,他的员工多是来沪找工作的外地大学生,一个月一千五不到,包中餐晚餐,每天像驴子一样做足12小时。记得当年他的月薪数倍于他的员工时,他也有许多牢骚:“两年工资没涨过,台巴子抠是抠的来……”轮到他做老板的时候,比台巴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金钱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博士后还是小学毕业;不管你信奉的是真善美还是某某主主。面对同样的周转问题,不同的老板会有不同的处理办法。有的拖欠工资、拖欠货款;有的想办法再去找钱;有的鸡蛋里挑骨头,找人的茬儿,找货的刺儿,把钱赖掉;还有的人把自己家里的存款拿出来,把房子车子变卖掉,付钱给别人。前三种人或许还有在商场上存活下来的希望,最后一种小老板只好双手空空再去打工。事实上,在大公司,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两年前的名片上董事长、总经理、总裁等吓死人的头衔,变成现在的部门经理。虽然没有足够的体面,但好在心里踏实,每月坐等工资入账。再也不必像当初那样,一到出粮的日子,就急得彻夜不眠;一转念想到拖欠或赖账时,又被良心追杀。搞成个为了钱跟自己过不去的局面,何苦来?
  一个在外面开过工作室的搞平面设计的小伙现在又重新回到一家大公司上班。现在的他不再抱怨自己的工资和公司对客户的报价之间的巨大落差了。当过老板,知道了报价和入账之间的艰辛之后,心态反而平和起来。虽然他从老板变回打工仔,但生活质量比以前提高了很多,收入稳定、找了女朋友、经常可以去看看电影、偶尔还能接点私活儿回家做,赚点外快。
  但话又说回来,打工打得职位再高,不代表能搞好一个最小的小公司。有个在五百强做到华东区销售总监职位的能人,决心实现自己少女时期的梦想,创立一个自己的时装品牌。花了两万元租下150平米的办公室后,发现太小,于是又另外租了一间300平米的。两万元打了水漂。这件事被另一个小老板朋友知道之后,拍着桌子大骂:你就不知道转租出去?你这不跟钱过不去嘛。
  可是习惯了用大手笔签单子,言必称百万、千万的人,哪里想得到还要为了区区一两万费尽口舌呢?
  半年后,销售总监宣布时装公司倒毙,又重新做回老本行。算一算账,一共亏损了十几万,全当为了这场老板梦买的单吧。
***************
*白领极限生存第六部分
***************
  职场中的流言与绯闻,一点也不比娱乐圈少。同行或同事聚在一起,谈起身边朋友的朋友的八卦的时候,比讲述娱乐小报的绯闻头条更来劲。到底是自己认识的人、熟悉的事,聊起来共识更多,互动性更强,交流的快感也更强烈。细数周边朋友,突然发现每个人身上都背着或多或少的流言:32岁的大学同学正成为一场婚外恋的第三者;那个看上去还不错的新入行的小伙子,听说性倾向是……
---------------
端茶倒水的五种后果
---------------   
  事情是这样的:
  正在开会的时候,员工小王站起来给大家倒了一圈茶。他先从左边的副经理开始倒起,依次是员工小张、员工小李,总经理和另一位副经理,最后是自己。
  小小的一件事,在每个人心里演化成不同意味的故事。
  小王左面的副经理:哦,谢谢。――视若无睹,没有任何后果。
  小张:吃,马屁精。可真会表现自己呀。要是头儿不在,看他还倒不倒茶!――小王从此沦对小张心目中的丑角,善于溜须拍马,迎合上司。
  小李:哎呀,糟啦,为什么我没想起来去倒茶呢?下次一定要抢在他前面。――小王从此有了一个竞争对手。
  总经理:嗯,不错,小王挺懂事。――小王从此赢得总经理的青睐。
  小王右边的副经理:他为何不从右边开始倒?右边离总经理更近嘛!这分明是看得起另一个副经理而看不起我嘛。――小王莫名其妙成为这个副经理的敌人。
  其实小王只是口渴得厉害,又不好意思光是自己一个人喝茶,于是出于礼貌给大家都倒了茶。至于倒茶的顺序,完全是不经意间形成的,没有任何讲究。
  那么一件简单的事情,都会有这么多可怕的后果,更何况在公司里做的其它事呢?
  初入职场的新人每每提起这些事情,就有不寒而栗的恐惧。我的一个小师妹竟然为此一次又一次地辞职,最后干脆躲在家里不出来工作完事。
  如果以为躲得过这些是非,那就错了。不要说同事间了,就是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也会发生诸如此类的猜疑。
---------------
富贵的烦恼
---------------   
  冬夜11点,上海一家24小时营业的超市里,正在闲逛的财经记者邂逅了不久前采访过的新贵――一位刚刚晋身亿万富翁行列的商界精英,后者正带着两位随从调查市场。财经记者买完东西之后回家睡觉去了,亿万富翁还要接着构思明天一早的会议纲要。
  “他还没我活得舒服。最低限度,这个时候我可以毫无心事地逛逛超市,若是心情好回家还能看看电视剧。”财经记者豁然开朗。
  海啸的几天后,一位富人朋友突然跑到马尔代夫去了。当然不是去度假,也不是去做慈善。他在那里的海边购置了一套别墅,不知道是否在海啸中“遇难”,每夜忧心忡忡,难以入睡。与其每天被这颗悬着的心恐吓,不如亲临险境,来个“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就算真的不幸了,至少可以把这颗心放下来。
  就是这样,其实富人对失去财富的恐惧比穷人对渴望财富的无奈更折磨人。
  穷的时候很烦恼,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那双倾慕了许久的鞋子;富的时候更烦恼,面对满柜的鞋子,不知道究竟该选哪双更完美?
  为期两天的商务旅行,一位年轻女董事竟带了两只大旅行箱,里面装了30双鞋子。因为她在挑鞋子时,挣扎了半天还是无法决定。最后她毅然做出这个壮举,把它们全带上,看看这道绝世难题在最后一秒钟的时候究竟是怎么解决的,船到桥头自然直嘛。
  不过和穷人的烦恼比起来,还是富人的烦恼更让人向往,毕竟有选择比没选择要好吧。而且对大多数富人来说,这样的烦恼其实并不是烦恼,而是享受――享受自己的决断力、管理能力和影响力,而穷人的快乐――比如逛逛超市、和朋友吹吹牛皮,对他们来说,却是毫无价值的对时间的糟踏。
  我和几位大学同学一起去三亚游玩。其中有一个项目是洗温泉。那是一处天然温泉,偌大的园林里有六七十处温度不同的温泉池。我们恣意泡了一个下午,除了一个人。这个人跑去看房子去了。他更富有一些,他觉得利用这段时间考察一下房产比泡一个下午的温泉更有价值。
  结果是我们享受了一个下午温泉的快乐;他向一套15万元的二室一厅下了订单。很有可能在两年后,他在温泉上的牺牲将得到丰富的回报,比如在我们洗第二次温泉的时候,他又有了利润去买第二套房子。
  然后我们开始烦恼为什么我们老没钱买房子,他开始烦恼为什么他老洗不成温泉。
---------------
成为流言主角之后
---------------   
  职场中的流言与绯闻,一点也不比娱乐圈少。同行或同事聚在一起,谈起身边朋友的朋友的八卦的时候,比讲述娱乐小报的绯闻头条更来劲。到底是自己认识的人、熟悉的事,聊起来共识更多,互动性更强,交流的快感也更强烈。
  细数周边朋友,突然发现每个人身上都背着或多或少的流言:32岁的大学同学正成为一场婚外恋的第三者;有位前同事被传与下属不和,据说他的离职不是辞职,而是被解雇的;头衔是总经理的一个同行,据说月入8000都不到,完全不是他嘴里宣称的2万元;那个看上去还不错的新入行的小伙子,听说性倾向是……
  有的人会因此而非常苦恼。听说真有人为此得了抑郁症,每天神经兮兮,看见有人在咬耳朵就疑神疑鬼,怎么看怎么像在说自己的坏话。时间长了,不跳楼才怪。这种人的错误在于,以为流言完完全全是对自己的伤害。
  其实流言的娱乐功能比它的伤害功能强得多。大部分人在讨论流言时都会有诧异、厌恶、嫉妒、鄙视、诅咒、抱怨、惊恐等情绪产生。对于平淡的生活来说,这些大起大伏的情绪可以引发不少快感,这跟看恐怖片的道理是一样的。快感过后,一身惬意地重新工作。至于流言是真是假,又有谁去管呢?
  分析流言散播者的心态,为的是得到更好的处理流言的方法。不闻不问,一笑置之。其实是对付流言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就算我钱少,我性倾向不主流,我和下属闹矛看,我其实是被解雇的,又能怎样呢?会被减薪吗?会失业吗?会致使减肥失败吗?更何况一般流言传过不久就烟消云散了,人们的注意力马上会转移到新的流言身上。如果跳出来解释,只会让自己再次荣获流言主角的待遇。
  还真有人喜欢当流言主角,尤其是遇到跳槽之类的流言脚本。经常是一个人还没跳槽,外面关于他的下家的事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原东家一听慌了,急急忙忙给他升职加薪。一段时间后,跳槽的流言渐渐销声匿迹,流言主角成为最大的赢家。这时大家才醒过神来,原来流言正是流言主角制造的。
  也有伤害性强的流言。最致命的莫过于一些对工作能力的误解、中伤或者诽谤。“他对这行根本一窍不通……”“据说他是克莱登大学毕业的……”此类容易让老板坐立不安的流言是一定要解释的,但也仅限于对发给你薪水的人解释。虽然真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浮出水面,但早一点擦亮老板的眼睛对自己绝对利大于弊。
  成为流言主角绝对不是件值得苦恼的事,甚至应该说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这至少说明,大家在注意你,在谈论你,在观察你,这更说明,你具备被注意、被谈论、被观察的价值。与这些相比,更可悲的是那些从来没当过流言主角的人,他们的存在与否根本没人关心,也引不起别人倾听的兴趣。这才是更应该苦恼的事。
---------------
大人物是怎么产生的?
---------------   
  两个同样的教育背景、差不多的工作能力的人,在公司里经常会混出个天壤之别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一个把自己当成很重要的大人物来对待,另一个则觉得自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小龙套一个。自己先就瞧低了自己,如何还能指望别人的尊重呢?
  某广告公司有个神人,年轻时曾在张艺谋的剧组里当过剧务――端茶倒水的一些活儿而已。这段“从影”经历到了他的嘴里幻化成与“张艺谋私交甚笃”。说的也没错,能在张导熬夜的时候,递上一碗绿豆汤什么的,说不定就有了个谈八卦的机会,也算是与老谋子“秉烛夜谈”了。从此神人为自己制造出“在娱乐圈很搞得定”的传说。事情就是那么怪,头顶上挂了这个光圈后,他在娱乐圈的确比别人搞得定些,俨然一副明星代理人的大人物派头。不知道是这个光圈增加了他的自信,还是他的自信让这个光圈更可信。
  另一个给老谋子做场记的人就成了典型的反面教材。每当有人提起这段往事,他就讪讪地说:“嗨,打杂而已。”遮羞一样把这个话题捂住。这个同样有一段“从影历史”的人,如今早就告别了娱乐圈,成为一家国企里默默无闻的小龙套一个。
  觉得自己很重要的人,哪怕是秘书也一样会成为大人物。一次我在客户那里开会,对方的总裁在讲话的时候突然被秘书打断:“对不起,刚才您有句话我没记下来,你可以再说一遍吗?”总裁不怒反喜,努力地又讲了一遍。因为秘书觉得自己的记录工作很重要,所以总裁才越发觉得自己的讲话更重要。后来我才知道,在这家公司,这位秘书的地位甚至比有些董事还要高。
  言谈举止也可以成为大人物的判别标志。英国一家杂志谈论飞机升舱的技巧时提到:戴Gucci墨镜、手拎LV拉杆箱可以大大提高升舱的机率。在搞不清楚你的身份之前,机场办事员很可能先被你的行头唬住,乖乖地帮你升了舱。
  有的时候,大人物的待遇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比如指定喝什么牌子的矿泉水、住什么星级的酒店等等。也有的时候,是接待大人物的人被大人物的派头吓傻了,主动要求提供优质待遇的。有个巴黎的设计师朋友要访问西北某小城,小城上自市长下自秘书长一字排开接见这位“大人物”。他们提供最高级的酒店给他住,每天的菜都是山珍海味,并给他配备了一位24小时贴身翻译,临走那天还送了他一些贵重礼品。巴黎的无名设计师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当“大人物”的甜蜜。
---------------
敢不敢换行?
---------------   
  碰到一个不称职的外科医生:耳朵上别着蓝牙、办公室的电脑桌面上铺满了各种各样的软件以及blog首页的快捷方式、一桌子的CD盒差点触到天花板。忍不住问他原来是学什么专业的。他像看外星人一样瞥了我一眼:“干我们这行的,没有人换行的。”
  乱讲。余华若是还在当牙科医生,我们今天能看到《活着》吗?可见这个人一身的现代化硬件,脑子里的软件还是1980版的。
  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是却连“换个行当”的想法都不曾有过。大概就像旧时骨髓里刻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意念的妇人一样,他们觉得一旦和这一行发生过关系,就要永永远远和它捆绑在一起。
  跟这些毫无想象力的人相比,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显得聪明得多。他现任一家保险公司客户服务部主任,每天和一堆人名打交道,除了办公室里看了近十年的几张熟脸之外,从不认识工作之外的人。工作无趣已经够苦恼的了,更苦恼的是薪水还不错。前者让他屡次萌生换行的决心,后者则使得这些好不容易萌生出来的决心一次又一次倾刻间碎裂。毕竟,这个积累了近十年的工作已经让他成为年薪十万以上的中层经理,换到一个新行当,和大学毕业的小屁孩一样拿两三千一个月的低薪,心理能否平衡呢?一边是理想,一边是现实。几年来,决心与反决心斗争的结果是他依然在原地踏步走,只是内心充满痛苦。恨只恨这个公司给的薪水太高了,若只发两三千一个月,说不定他早在另一个自己喜欢的行当里有所建树了。
  当然,也有敢想敢做的人。辞掉高薪,自己去开破旧小店的,从500强跳出来,跟着私人老板闯荡东西的,好好的外资银行经理不做,回到家里码字过日子的……这个世界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同样的选择,同样的得失,不同的人会交出不同的答案,得到不同的感觉。
  我个人更加倾向于这些果敢的人。通共几十年,若还不能随性一把,守着那几个不开心的钱又有什么意思呢?我的好朋友说我过于幼稚,他说真理分为理想中的真理和现实中的真理两种,理想终归是要向现实妥协的。
  我搞不懂他究竟想说什么,却依旧相信简单粗暴的逻辑:十万年薪和令人愉悦的工作,究竟哪个更重要一些?要么走,要么留。什么理想不理想,现实不现实的。
---------------
安慰剂
---------------   
  心情不好可以去血拼,可以对着亲爱的人胡乱吼叫;感情不顺可以到电台情感热线或者心理咨询师那里找骂,不喜欢被他人羞辱的话还能选择自虐,比如去小酒馆把自己灌到吐之类的;在职场上扮笑扮到笑神经麻痹、装孙子装到脊椎再也挺不直之后,伤痕累累的灵魂与良心同样需要被抚慰。
  孩子,成为一些人的安慰剂。
  资深广告销售人员李先生说:“每天回家一揿门铃,我那还不到三岁的小女儿就会把拖鞋拿到我面前,而且是踉踉跄跄一路小跑过来。一见到她的笑脸,什么肮脏龌龊的事都忘得一干二净。”怪不得许多职场精英在“意外”地得到孩子后,紧皱的眉头都变得舒展,原来这个小精灵是最高效的职场污气净化剂。
  如果没有孩子,可以暂且把恋人当成出气筒:撒个娇、发个火、来一顿佯怒的拳打脚踢。现代爱情故事变得越来越快餐化,恐怕繁重的工作压力难辞其咎。八小时在外打拼,太多的委屈需要被安慰。当浓情蜜意全部转化成安慰剂被透支个精光后,也就到了换新恋人的时候了。
  倾诉,也是个解压的好办法。最常见的倾诉类安慰剂可谓午餐时间的“同事互助心理咨询会”。几个相好的同事一道午饭,把对公司、对老板、对客户、对同事的种种不满全部说出来,来个职场污水大交流。当然,污水是不会被倾诉净化的。但说出来之后,心境的确明朗了许多。
  有文人气质的人可以写博客。白天在办公室绞尽脑汁想着怎么争权夺利,晚上回家用文字探索真善美。当被同事或同行痛斥的时候,可以在晚上的博客中说:白天的我,不是我。彷佛那些白天的事情不是他做的一样。虽然有掩耳盗铃之嫌,但在没有违法的前提下,他毕竟在心理上获得了“晚上的真我”的庇护。有些时候,人更怕的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所以,“我”还是真的、善的、美的,一切不光彩的事都让那个白天的“假我”去承担吧。
  能狠得下心来把自己一劈为二变成“真我”和“假我”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依然不愿意为职业违背自己为人处世的初衷。于是职场被他们描绘成“尔虞我诈的大染缸”。能在染缸里如鱼得水的人,想必不会是什么好东西。这样的想象可以给事业平平的不少人带来平衡和安慰:虽然我没钱没势,但我毕竟是个好人,嘿嘿。
  影片《霸王别姬》里张国荣的师父有句话说得好: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实在成全不了的时候,或许安慰剂也没有什么坏处,至少它可以让你不那么痛苦地继续下去。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