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句炼宇,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时贤勿论,古人多工于此技。有最服余心者,“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③”是也;有飞声千载上下而不能服强项之笠翁者,“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④”是也。“云破月来”句,词极尖新而实为理之所有。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子京当日以此噪名,人不呼其姓名,竟以此作尚书美号,岂由尚书二字起见耶?予谓“闹”字极粗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近日词中争尚此字,皆子京一人之流毒也。(李渔《窥词管见》)
①补之:宋诗人晁无咎字。 ②正中:南唐词人冯延巳字。 ③郎中:宋词人张先,官至都官郎中,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见《苕溪渔隐丛话》引《遯斋闲览》。 ④尚书:宋学者兼作者宋祁,官工部尚书,字子京。
宋祁的《玉楼春》词写春景,“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天仙子》写夜景,“云破月来花弄影”,都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早春时最足以显示春光的是红杏,春夜的月下花前景物最美,这里已显出作者选择的工夫,作者还选择景物的动态来写,写“闹”和“弄”,用这两字就把春意和花写得好像有知觉似的,显得生动了。闹字又唤起人们许多联想,人们可以把自己体会到的春意蓬勃景象来丰富这句诗意。弄字使人想象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这样构成的画面是美的,也使人感到月色的美好。
欧阳修的《浣溪沙》“绿杨楼外出秋千”,和冯延巳《上行杯》的“柳外秋千出画墙”,也都不是写静态而写动态。背景是绿杨楼外或柳外画墙,显得富丽。秋千一般是女子荡的,从出楼外、出画墙的两个出字里,说明秋千荡得极高,使人唤起美好的想象。
从这些例子看来,作者都选择一个精彩的镜头来写,写的都是动态,有的用拟人法,或作正面描绘,或加上各种背景,都用精练的字来唤起读者联想,里面含有作者的情意,所以能使境界出来。
至于“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钱钟书先生在《通感》里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他们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其实宋祁那句词的上句,‘绿杨阴外晓寒轻’,把气温写得好像可以称斤论两,也是一种通感,李渔倒放它滑过去,没有明白它跟‘红杏闹春’是同样性质的写法。”(《文学评论》1962年1期)再说用“闹”字,才能夸张地把春天热闹的感觉写出,所以能获得当时人的称赏。
二
常观姜论史词①,不称其“软语商量”,而赏其“柳昏花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②。(贺裳《皱水轩词筌》)
贺黄公③谓姜论史词,不称其“软语商量”,而称其“柳昏花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然“柳昏花暝”,自是欧秦辈④句法,前后有画工、化工之殊,吾从白石⑤,不能附和黄公矣。(王国维《人间词话》)
①姜、史:姜夔、史达祖。史达祖的《双双燕·春燕》道:“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 ②项羽学兵法:项羽的叔父教项羽学兵法,他学了一点就不想再学,不肯学完,指知道一点就算了,不作深入的理解。 ③黄公:清人贺裳字。 ④欧、秦:欧阳修、秦观。 ⑤白石:姜夔号白石道人。
史达祖《双双燕·春燕》是很传诵的一篇,姜夔最赏识其中的“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句。贺裳不同意,却赞赏“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王国维不同意贺裳说而同意姜夔,认为“柳昏花暝”是化工,“软语商量”是画工。画工求形似,要画得像。燕子飞来在梁上做窠,呢喃地叫着,诗人把它拟人化,说燕子软语商量在哪儿做窠好,这样,确实写出燕子的特点,不能用来指别的鸟,是写得很逼真的,但并无其他情味,所以说画工。化工是求神似,要画出精神来。“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燕子回来得晚,因为它看够了花柳。柳阴浓密,花开得繁密,燕子要衔泥做窠,“爱贴地争飞”,在柳阴和花丛中飞,所以感到柳昏花暝。这样,确是写燕子,但又不限于写燕子,它还写出红楼中的女子,她在注意燕子的归晚,羡慕燕子双双看足柳昏花暝。这就景中含情,写出一种境界来。王国维的赞美,就因它有境界。
22.咏物
一
章质夫咏《梅花》词①,东坡和之②。晁叔用以为:“东坡如王嫱、西施,净洗脚面,与天下妇人斗好,质夫岂可比哉!”是则然矣。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东坡所和虽高,恐未能及,诗人议论不公如此。(魏庆之《诗人玉屑》)
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一篇,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
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王国维《人问词话》)
东坡《水龙吟》起句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刘熙载《艺概》)
①章楶(jié节)《水龙吟·杨花》: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②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里讲到咏物词的高下问题,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章楶的词写得好,一种认为苏轼的词写得好。说章词写得好的,理由是曲尽杨花妙处;说苏词写得好的,理由是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就是借咏物来言情。
章词从各个方面来写杨花,开头写春末飘杨花;次写杨花飞到各处,飞到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看到蜂儿、鱼儿,和在楼头远望的女人,写得很细致。就描绘杨花说,做到曲尽妙处。
苏词在写杨花也在写人。开头写杨花飘堕在路上,“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是写人在思量,也在写杨花,本于杜甫“落絮游丝亦有情”。从有思联系到女子的梦中寻郎,是写人;而随风万里也在写杨花。恨落花难留是写人,“一池萍碎”又是写杨花,本于杨花落水化为浮萍的传说。最后“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把杨花和泪水结合起来,又写杨花又写人。这首词就咏物说,写杨花很有情似的,所以随着梦境去万里寻郎,最后化为浮萍,成为离人泪,所以是很细致的咏物。就写人说,这词描写思妇愁情,梦里寻郎既不成,春又无法留住,写出思妇的愁苦,是很好的抒情的词。咏物词要是停留在咏物上,无论写得怎样曲尽妙处,总是意义不大,境界不高,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来写人物的情思,不停留在物上,这样咏物就有含义。所以说苏词高于章词的写法,是正确的。这也道出了咏物词的写法,就是“不即不离”,不要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
二
张九龄在相,有謇谔匪躬之诚。明皇怠于政事,李林甫阴中伤之。方秋,明皇令高力士持白羽扇赐焉。九龄作《归燕诗》贻林甫曰:“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践,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林甫知其必退,恚怒稍解。(《明皇杂录》,见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七)
袁海叟谒杨廉夫,见几上有琴川时大本《咏白燕诗》:“春社年年带雪归,海棠庭院月争辉。珠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天下公侯夸紫颔,国中俦侣尚乌衣。江湖多少闲鸥鹭,宜与同盟伴钓矶。”谓廉夫曰:“此诗殆未尽体物之妙。”廉夫不以为然。海叟归作诗,翌日呈廉夫云:“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春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廉夫得诗叹赏,连书数纸,尽散坐客,一时呼为袁白燕。(《尧山堂外纪》,见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七十二)
这里引了两首《咏白燕》的诗,袁凯认为时大本的一首“未尽体物之妙”,杨维祯不以为然。所谓“体物之妙”,就是咏物诗要不即不离,不离于物,又不要太粘着物上。时大本的一首,太粘着物上。如“玉剪一双”,专写白燕的形状,紫颔、乌衣专指燕子,用来反衬白燕,这些就不免粘着物上。杨维祯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大,这首诗还是写得工的。袁凯因此自写一首,他的一首,既是写白燕,又不粘着白燕。他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联系到“故国飘零”,这就点明是燕子。再联系到月明无影,雪满未归,用来衬出“白”字;柳絮、梨花也是衬出“白”字,暗指白燕。最后两句有些寓意。
这两首有同有异,相同的如时的“春社归”同袁的“旧时王谢”都点燕子,时的“带雪”“院月”同袁的“月明”“雪满”都点白,时的“鸥鹭”也点白。时的在江湖与袁的不向昭阳都指在野。这是相同的。相异的,如上面指出的时比较粘着的写法,袁没有。这两首诗都追求“体物之妙”,比起苏轼的《水龙吟》,咏物而抒情的显得不如,也没有寄托,更不如张九龄的《归燕诗》。
《归燕诗》从海燕微眇说起,实际是说自己是从民间来的,不像李林甫的出身贵族。“泥滓贱”从燕子衔泥作窠来的,在玉堂的画梁上作窠,实指自己从民间来到朝廷作相。“暂来”表示只是暂时作相,不会久留朝廷的。最后点明“无心与物竞’,并不想和李林甫争权,希望他不要猜忌,不要中伤他。这是有寄托的诗,当时唐明皇追求声色,怠于政事,大权已经落到李林甫手里,张九龄已经看到自己不可能有所作为,所以写了这首表示退让的诗,透露他无可奈何的心情。
三
稗史称韩干画马,人入其斋,见干身作马形。凝思之极,理或然也。作诗文亦必如此始工。如史邦卿咏燕①,几于形神俱似矣。次则姜白石咏蟋蟀②:“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又云:“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数语刻划亦工。蟋蟀无可言而言听蟋蟀者,正姚铉所谓“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贺裳《皱水轩词筌》)
《齐天乐》将蟋蟀与听蟋蟀者层层夹写,如环无端,真化工之笔也。(许昂霄《词综偶评》)
白石《齐天乐》一阕,全篇皆写怨情,独后半云:“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用笔亦别有神味,难以言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①史达祖《双双燕》,见《境界全出·二》注①引。 ②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门上衔环的),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屏风),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诗·七月》)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这里讲到咏物词的两种写法:一,形神俱似,运用正面描写和反衬手法,二,运用侧面烘托和反衬手法。
史达祖咏燕,正面写燕子,写它飞入人家时,度帘幕,入旧巢;写它筑窠时,相雕梁,呢喃软语商量;写它衔泥时,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贴地争飞;写它归来后,栖香正稳。描绘燕子的动作、形态、声音,极为工细。不但写出燕子的形态,也写出它的神情。神情表现在描绘燕子的风度上,像飞时的飘然,快拂,动作的轻俊;又表现在拟人化手法,好像燕子很有感情似的,写它的软语商量,写它的爱什么和夸什么。最后,用高楼女子的孤独愁苦来反衬燕子的双栖和自由自在地飞行。
姜夔咏蟋蟀,不从正面写,而从侧面写,通过愁人的听蟋蟀来写。写声音像私语,像哀诉;写出听到这种哀音的感觉。又写出一种气氛来做烘托,如暗雨,捣衣声,候馆离宫的秋月,用来烘托哀音。最后用儿女之乐来反衬有心人之苦。
这两首词,比较起来,史达祖能够刻划燕子,写得形神俱似,最后又用被关在高楼里的女子做反衬,比姜夔的一首写得生动而有含意,所以也更传诵。但这两首还不算最好的咏物词。最好的咏物词,既刻划了物,也把作者的人格写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进去,像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写梅,也写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
欧阳文忠公极赏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而不知和靖别有咏梅一联云:“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似胜前句,不知文忠何缘弃此而赏彼?文章大概亦如女色,好恶止系于人。苕溪渔隐曰;“王直方又爱和靖‘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以为此句于前所称,真可处伯仲之间。”余观此句略无佳处,直方何为喜之?真所谓一蟹不如一蟹也。(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二八)
王居卿在扬州,同孙巨源、苏子瞻适相会。居卿置酒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林和靖《梅花》诗,然而为咏杏与桃李皆可。”东坡曰:“可则可,但恐杏李花不敢承当。”一座大笑。(《直方诗话》,据《诗话总龟》卷九引)
《野客丛书》:“东坡云:诗人有写物之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物不可当此;林和靖《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杏诗;皮日休《白莲》诗:‘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堕时’,决非红莲诗。”仆观《陈辅之诗话》谓和靖诗近野蔷薇,《渔隐丛话》谓皮日休诗移作白牡丹,尤更亲切。二说似不深究诗人写物之意。“疏影横斜水清浅”,野蔷薇安得有此萧洒标致?而牡丹开时正风和日暖,又安得有月冷风清之气象耶?(张宗柟《带经堂诗话卷十二附识》)
林逋的三首原诗如下。《梅花》:“吟怀长恨负芳时,为见梅花辄入诗。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人怜红艳多应俗,天与清香似有私。堪笑胡雏亦风味,解将声调角中吹。”《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梅花》:“小园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画工空向闲时看,诗客休征故事题。惭愧黄鹂与蝴蝶,只知春色在桃蹊。”
欧阳修赞赏“疏影横斜”一联,黄庭坚认为“雪后园林”一联似乎更好些。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二十评道:“盖山谷专论格,欧公专取意味精神耳。”纪昀批道:“此论平允,然终当以山谷为然。”这两首咏梅,都是描写梅花的,一首写梅花的风格高,给它安排一个背景,雪后园林,水边篱落,用雪来衬托,显得梅花耐冷,在百花凋谢时开放;用水边来衬托,显出梅枝横斜的倒影,跟一般花不同,这些都从梅花的风格着眼的。一首写梅花的神情,疏影暗香是写花,用水和月来陪衬,因为写出了花的神态,所以更为人所爱好。纪昀着重在风格上,认为“池水倒窥”一联,也在写梅花的风格,写它的疏影横斜,所以批:“王说是。”认为王直方讲的“池水倒窥”一联可以同前两联比美是对的。不过最传诵的还是“疏影横斜”一联,“池水倒窥”一联几乎无人提起,经过考验,还是欧阳修的看法对。既然写梅花,自然以能够写出梅花的神态为最好。再说,“水边篱落忽横枝”这一句,同“池水倒窥疏影动”这两句,都包括在“疏影横斜水清浅”一句里,而“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句的形象,在其他两联里都没有,这也显出“疏影横斜”一联形象更丰富。
方回又批道:“予谓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且‘横斜浮动’四字,牢不可移。”这说明咏物诗的背景衬托很重要,用来衬托桃李杏的是春光明媚,不是水清浅,月黄昏,桃李杏是繁花如锦,不是疏影晴香,经过这样一比较,更显出这一联写出了梅花的神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原诗还有不妥之处。例如第一首的末联,讲到胡人吹角,有《梅花落》曲调。假如这首诗里写梅花落,那末用这个结尾是合适的,这首诗是写梅花开放,用这个结尾就不合适了。第三首“阵阵寒香压麝脐”。麝脐是极浓烈的香,梅花的暗香怎么能压倒麝香呢?
咏物诗要写出物的神态,像皮日体《白莲》:“素蘤(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住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用月晓风清做背景来衬托,也是要写白莲花的神情,它的写法,同用月和水来衬托梅花的写法一样。《诗·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沃”是叶子润泽的样子,用来形容桑叶,也是贴切的。这里说的是描写物象的神态和用合适的背景的,咏物也有寄托的,是另一种写法。
五
义山之诗,入宋流为昆体①。此谓梅花最宜月,不畏霜耳,添用“素娥青虫”四字,则谓月若私之而独怜,霜若挫之而莫屈者,亦奇。(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
郑叔问云:“此盖伤心二帝泉尘,诸后妃相从北辕,沦落胡地,故以昭君托喻,发言哀断。考唐王建《塞上咏梅》诗曰:‘天山路边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巳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白石调意当本此。近世读者多以意疏解,或有嫌其举典,拟不于伦者,殆不自知其浅暗矣。词中数语,纯从少陵咏明妃诗义概栝②,出以清健之笔。如闻空中笙鹤,飘飘欲仙。觉草窗碧山所作《吊雪香亭梅》诸调③,皆人间语,视此如隔一尘,宜当时传播吟口,为千古绝唱也。至下阕借《宋书》寿阳公主故事引申前意④,寄情遥远,所谓怨深文绮,得风人温厚之旨已。”(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
①昆体:西昆体,宋初杨亿、刘筠等人倡和的诗,模仿李商隐体,称《西昆酬唱集》,因称这一派诗为西昆体。 ②咏明妃诗: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下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概栝:犹概括。 ③草窗碧山:即周密与吴文英,皆南宋词人。周密有《献仙音·吊雪香亭梅》:“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共凄黯。问东风几番吹梦,应惯识当年,翠屏金粲。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消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 ④寿阳公主:南朝宋武帝女,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称梅花妆。
这里引了三首咏梅的诗词,都是有寄托的。第一首是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素娥唯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上引方回的批语,和同书中纪昀的批语不一致。纪昀批:“匝路是至扶风,非时是十一月中旬。三四,爱之者虚而无益,妒之者实而有损。结仍不脱十一月中旬。纯是自寓。”纪昀认为这首诗纯粹是寄托自己的感慨的。因为是十一月中旬开的,不是梅花开的时候,所以称“非时”,称“早秀”。“不待作年芳”,不等到报春的时候就开。这里可能也有寄托。李商隐生在唐朝没落的时代,所以他的诗不可能发生报春的作用。主要的寄托,是“素娥唯与月,青女不饶霜。”素娥就是月里嫦娥,青女就是主管霜的女神。方回认为“梅花最宜月,不畏霜”,添上“素蛾青女”四字,是说月特别爱它好像在袒护它,霜要挫折它却不能使它屈服。这个解释不符合原意,原文“素娥唯与月”,嫦娥只是赞助月亮,可见不是袒护梅花。“青女不饶霜”,饶是赦,放松,青女并不放松霜威,同方回的解释不完全一致。纪昀批:“爱之者虚而无益,妒之者实而有损。”比较接近原意。原文是说梅花碰到的素娥青女,素娥只是赞助月亮,使月亮放出皎洁的光来,这种光对梅花是相宜的,但素娥不是为了梅花,不是要赞助梅花,她赞助的还是月亮,所以梅花实际上没有得到有力的赞助。青女是管霜的,她并不因为梅花开了,霜可以少下一些,还是不肯放松下霜的。这两句是讲梅花的遭遇,讲梅花同月和霜的关系,是贴切的。这两句也在讲他自己的遭遇,他碰到的是两种有力的人:一种是他的府主,他长时期在地方上当幕僚,地方长官即府主同他是相宜的,相处得是好的。但府主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升沉得失,并不真正能够帮助他,并不推荐他到朝廷上去。一种是他牵涉到党派斗争,不肯引用他,像令狐绹当权,本来同他有交的,因为他做了王茂元的女婿。就把他看做李德裕党,而令狐绹是属于牛僧孺党,因此不肯引用他。从这里,我们看到咏物诗的另一种写法,就是怎样寄托。寄托的话还是贴切咏物的,既是写梅花,也是自寓,这样的咏物。才是好的咏物诗。
郑文焯讲的,是姜夔的两首词,都是咏梅的。《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番,已入小窗横幅。”第一首里用了何逊的典故,何逊是梁朝人,他有《扬州早梅》诗。
第一首咏梅,还有怀人的意思。“叹寄与路遥”,要把梅花折下来寄给所想的人,因路远不便而叹息。“红萼无言耿相忆”,看到梅花的红萼,耿耿地在相忆那个人,曾记携手赏梅的情景。郑文焯讲的寄托,主要是指第二首,中间插入“昭君”几句,“深宫”几句。昭君同梅花没有关系,也没有昭君魂化梅花的传说。用昭君来指宋后妃被金人俘虏北去,完全有可能,但昭君不能指公主,所以又用了寿阳公主的典故。对公主应该早给安排金屋,却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可能指公主的被俘北去。这样寄托,同李商隐的写法不一样。李商隐有寄托的话也是写梅花。这首里讲明妃的话,其实跟梅花无关,既然无关,不好写进去,所以虚构明妃死后魂化梅花的话,使她跟梅花联系。从艺术上看,李商隐的寄托是天衣无缝,这首词的寄托是拼凑有痕,李商隐的寄托艺术上成就更高。
23.理趣
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邵子①则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理语成诗矣。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②。(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
①邵子:宋理学家邵雍。 ②王右丞:王维官尚书右丞。王维诗得禅理,参见《神韵说》。
这里指出怎样用诗来说理,又有诗味,就是要在描写景物中含有理趣。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又《秋野》:“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深了鱼极乐,林术茂密鸟知道归来,用来说明环境影响的重要。又《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看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争竞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说明“水流”“云在”中也含有道理,同当时杜甫的心情相应。用诗来说理要写得不概念而有诗意,主要还在于通过具体事物,比方要说大自然是无私的,得通过江山花柳来说,说环境影响的重要,得通过水深鱼乐等来说,否则就只是说理,不成为诗了。像邵雍用理学家的话来写诗,理学家认为气分阴阳,化生万物,在阳气刚动时,万物还没有化生。这还是理学家的话,不是诗。
用诗来说理的例子,比较著名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的,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这是说理的诗,但它是通过庐山的形象来写的,确实写出自己在庐山中的感受,所以又是诗的。再像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池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第一首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把书打开了,好像打开一面镜子。天光云影比书中的丰富内容。问那个方塘的水哪能这样澄清,因为有源头活水流过来,这话比书中的思想内容那样精纯,因为它有丰富的写作源泉。第二首写读书的两种境界,开始时很费力,像水浅时要驶行一只大兵舰那样推移不动。后来时机成熟了,工夫到了,读起来就很容易,不费力,好像春水涨了,大兵舰浮起来,可以在中流自在地航行。这两首也都是说理诗,它是通过半亩方塘和蒙冲巨舰等来写的,运用各种比喻,用形象来说理,所以是诗。
上面举出杜甫的诗句,是在一诗中用几句话来说理,同苏轼、朱熹的用全首诗来说理的又有不同。总之,用诗来说理,要通过具体景物,通过形象才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在描写景物中含有理趣的名句。
24.诗中议论
一
谢太傅①于《毛诗》②取“訏谟定命,远猷辰告”③,以此八句如一串珠,将大臣经营国事之心曲写出次第,故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④,雨雪霏霏”,同一达情之妙。(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⑤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蜀相》《咏怀》《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⑥面目耳。戎昱《和蕃》云:“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亦议论之佳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
①谢太傅:东晋谢安,死后赠太傅。 ②《毛诗》:毛亨作传的《诗经》。 ③訏谟:远大的谋划。定命:确定命令。远猷:长远打算。辰告:按时告诫。 ④思:语助词。 ⑤二雅:《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 ⑥伧父:庸夫俗子。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的,那末诗中能不能发议论,或类乎议论的说明呢?这里认为在适当的场合,用合适的手法,诗里是可以发议论或说明的。
这里引了《世说新语·文学》中的一个故事。谢安问子弟,《诗经》中哪几句最好。谢玄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写景,写得有情味,是富有诗意的名句。谢安说;“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这两句“偏有雅人深致”。这里指出八句诗如一串珠,即《诗·大雅·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猷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这是说,没有人可以跟他竞争的是有贤德才能的人,四方都仿效他,他的德行使四方各国都顺从他。他作出远大的打算,定出正确的命令,按时颁布出去。他敬慎而威严,为人民所仿效。这些话类似议论的说明,为什么谢安说它是《诗经》中最好的诗句,有雅人深致呢?换言之,这些说明为什么是诗呢?这里指出,因为它把大臣经营国事的用心曲曲传出,也就是写出了大臣的精神。按谢安是东晋的大臣,他想的是怎样作出远大的谋划,制定正确的命令,按时颁布出去,而《诗经》里的两句诗刚好和他想的一致,所以他欣赏这两句诗。王夫之生在明末清初,对于明朝末年政治的腐败有很深感慨,感叹当时没有那样的大臣能为明朝制定远大的谋划,挽救明朝的灭亡,所以对谢安的话也深有同感。不过他认为谢安只引两句还不够些,所以他又扩大为八句诗,认为它写出了大臣经营国事的心曲。现在看来,谢安只引两句,这两句是抽象的,概念的,不能说是好诗。王夫之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把它扩大到八句,但这八句还是抽象的概念的,还算不得好诗。谢安、王夫之对这些话有他们的深切感受,这是另一问题。这两句或八句在《诗经》的《抑》这首诗里面是有作用的,《抑》这首诗是有有形象的,在形象中夹入一些说明的话是可以的,把这些话抽出来,让它跟诗中的形象脱离,那就不能算好诗了。所以用这些话来作为诗中议论的例子,还嫌不够。
这里还举出不少发议论的诗,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诗先写自己的抱负,次写路上经历,最后写到家情况。开头一段就有议论,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末能易其节。”这是说,自己像葵藿倾向太阳,忠于唐朝,这已成为天性,不能改变。看看像蝼蚁那样的渺小人物,只该守着自己的巢穴,为什么要慕大鲸到大海里去,到朝廷上来抓大权呢?自己耻于向当权派有所营求,生活穷困,又不愿效法巢父和许由去做隐士。这些议论同一般的议论不同,它的不同有两点:一,全篇里有很多形象的描写,这些议论是同形象的描写结合着的。正由于诗人具有那样的抱负和遭遇,所以他能够描写出统治者的荒淫和人民的苦难。二,这些议论不是概念的,是通过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的,因此它也是诗的。比方说自己倾心唐朝,就用“葵藿倾太阳”来作比,说渺小人物用蝼蚁来比,说小人专权用蝼蚁慕大鲸来比,说不愿隐居用终愧巢由来比。这就同一般议论不一样了。这是古诗中的议论,再看他在近体诗中的议论。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诗前四句主要是描写,后四句是议论。在描写中透露出诗人对诸葛亮迫切仰慕的心情。正由于心情的迫切,所以一开头就提到何处寻。寻到后又感叹“自春色”“空好音”,流露出无可追攀的感慨。由于这样描写,便同后面议论紧相呼应,感情强烈。这是一。议论中含有许多故事,具有高度概括性,能唤起读者的许多联想,从三顾茅庐到隆中决策,到扶阿斗和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头积劳病死,它跟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这是二。正由于这些议论表现了强烈的感情,有感动人的力量,所以宋朝宗泽在临死前还念着这诗的最后两句。
二
徐州《汉兴歌风台》诗虽多,张安道诗最绝,云:“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词。才如信越犹菹醢①,安用思他猛士为?”(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五)
临潼《朝元阁》诗虽多,唯陈文思二韵首出,曰:“朝元高阁迥,秋毫无隐情。浮云忽一蔽,不见渔阳城。”(同上)
王安石《登大茅山顶》:“一峰高出众山巅,疑隔尘沙道里千。俯视云烟来不极,仰攀萝茑去无前。人间已换嘉平帝②,地下谁通勾曲天③。陈迹是非今草莽,纷纷流俗尚师仙。”纪昀批:“二冯称此诗为史断④,太刻。必不容着议论,则唐人犯此者多矣。宋人以议论为诗,渐流粗犷,故冯氏有史论之讥。然古人亦不废议论,但不着色相耳。此诗纯以指点出之,尚不至于史论。”(方回《瀛奎律髓》卷一)
①菹醢(zūhǎi租海):切碎剁成酱,即杀死。 ②嘉平帝:秦始皇。秦称十二月大祭叫腊月,秦始皇改腊月为嘉平月。相传茅蒙成了仙,他的家乡茅山歌瑶说:“帝若学之腊嘉平”,即秦始皇倘要学仙,可以改腊月做嘉平。 ③勾曲天:茅山本名勾曲山,有个山洞称华阳洞天。 ④二冯:清人冯班,是老二,称二冯,著有《钝吟杂录》。
这里引了三首诗,诗里都发了议论。这种议论可以分为二:一是“不着色相”的,一是“着色相”的。“着色相”好比演员登台表演,把容貌长相给人看,也就是作者把他的意思说出来;“不着色相”,作者不把他的意思说出来:前者写得显露,后者写得含蓄。在诗里发议论,冯班称为史论,认为不是诗,纪昀认为还是诗,因为它“不着色相”,不把意思说出来,其实就是把意思说出来,也和史论不同,像上举的例子,还是诗,不是史论。
王安石的一首,后四句是发议论,反对学仙。秦始皇要学仙,听说把腊月称做嘉平月就可招致神仙,可是他还是死了。传说大茅山的山洞可以通到仙家洞府,可是没有人找到过这个洞府。这些传说都已成为陈迹了,可是世俗还在纷纷学仙。他认为学仙是虚妄的这个意思,没有明白说出。《朝元阁》诗,比喻唐明皇站得高,看得远,在他励精图治时,明察秋毫,臣下不能蒙蔽他。到晚年追求享乐,受到蒙蔽,再看不见安禄山的谋叛了。他的用意,君主一受蒙蔽,就会酿成祸乱,但在诗里没有明白说出。像这样运用比喻如浮云,结合具体的人或物,如嘉平帝、勾曲天来发议论的,跟史论不同,因为它还不离具体的人和物。而用意又比较含蓄,所以还是诗的议论。
写歌风台的一首,对刘邦直接提出批评。像韩信和彭越那样的大将之才,都把他们杀了,还说什么“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作者的批评明白说出,写得比较显露,但还是和史论不同。史论是作者结合史实来发议论,他的议论有一个前提,在议论中作者往往离开史实来说明这个前提,再根据这个前提来评论史实。比方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他就提出一个立论的前提,“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根据这个前提来评论孟尝君手下的都不是“士”。诗中议论,离不开事实,结合事实来发议论,“信越犹菹醢”是事实,“思他猛士”也是事实,把这两件事实对比起来,提出批评,但作者的论点和立论的前提都没有说出,可以供人体会。像从这个批评里可以想到。刘邦这时候才认识到,他的国家的最大敌对者是匈奴,而他手下的将领没有一个人可以抵当匈奴的,所以在思壮士,刘邦经过了白登之围,几乎逃不出来,这才懊悔不该杀了韩信、彭越;帝王的杀功臣,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等;这些意思,都可从这两句诗里去体会出来。那末它的批评虽然明显,通过他的批评还可供我们体会,里面还含有不少意思,所以还是诗而不是史论。
25.开头
或问诗工于发端,如何?应之曰:“如谢宣城①‘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杜工部‘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王右丞‘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高常侍②‘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老杜‘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是也。”(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中)
陈思③极工起调,如“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皆高唱也。后谢玄晖④“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极苍苍莽莽之致。(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莽莽万重山”,“带甲满天地”,岑嘉州⑤“送客飞鸟外”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同上)
①谢宣城,谢朓官宣城太守。 ②高常侍:高适官散骑常侍。 ③陈思:曹植为陈思王。 ④谢玄晖:谢朓字玄晖。 ⑤岑嘉州:岑参官嘉州刺史。
诗歌的开头,怎样的才算好?这里指出一种是“高唱”,调子高,不平庸,一种是“极苍苍莽莽之致”,即意境深远阔大,一种是“突兀”,像“高山坠石,不知其来”,即出人意外。说“高唱”是从声调说的,说“苍苍莽莽”,是从境界说的,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的。要是结合内容来看,就这里举的几个开头说,有境界阔大,即景生情的;有刻划气氛,用作烘托的;有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有发端突兀,出人意外的。
境界阔大,即景生情的,像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谢朓被人排挤,用大江的日夜东流来比悲愁的深广,更显出境界壮阔。杜甫《送远》:“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是说遍地都是战乱,你为什么在这时远行?这个发端概括了当时战乱的时代,人民的苦难,唱出了悲壮的声音,充满着对被迫远行的友人的同情。杜甫《秦州杂诗》之六,“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写边地景象,万山重迭,苍苍莽莽,孤城守卒处在万山的壮阔境界中,这里也含有悲凉意。不过这个开头感情比较含蓄,不像“带甲”两句的强烈。曹植《杂诗》,“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用高台朝日等所构成的境界来抒写悲哀,写得也是悲壮的。这是境界阔大而情调悲壮的例,又有境界阔大而没有悲凉情绪的,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有画意而境界开阔。又像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纪昀批:“一起意境阔远,倒摄四州,有神无迹。通篇情景俱包得起。”(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大荒指极遥远的地方,把漳汀封连四州都包括进去了,但不落痕迹。全诗写的景物,像芙蓉水、薜荔墙,是近景,岭树江流是远景,都包括在接大荒里。
刻划气氛,用作烘托的,如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这首诗写高楼中少妇想念远行的丈夫,作者选择明月高照,流光徘徊的景象,用来烘托少妇对月怀人的婉转的愁思,是情景相称的。再像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诗人要写出将军的英姿,用“风劲角弓鸣”来做烘托,这就给全诗刻划出气氛,刚劲有力。
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如高适《送浑将军出塞》,“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浑邪王就是汉代匈奴部落的昆邪王。这个开头,指出浑将军是归顺唐朝的少数民族首领之一,拥有强悍的少数民族部队,为唐朝出力。下面就讲他怎样出兵的事,这个开头具有笼罩全篇的作用。再像杜甫《丹青引》,“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这首诗的开头,一面点明曹霸这位将军的家世,一面指出他的艺术才华。从他的艺术才华里展开他画人画马的杰出成就,这个开头也有笼罩全篇的作用。
发端突兀,出人意外的,一开头用精警的话来打动读者,力避平庸。如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这本是太阳落山的意思,并不是什么奇突的景象,可是作者用“惊风”,用“飘白日”,用“忽然”,好像太阳忽然给暴风吹落似的,这就反映出作者的感情跟一般人不同,是很强烈的。作者把强烈感情写在这种景象里,语言就精警动人。再像岑参《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秦》,“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这是在高高的城楼上送客,作者抓住城楼高这一特点,写出在飞鸟外的高处送客,好像在天上送客了,这个突然而来的开头,逼着人们读下去,有引人的力量。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本是绿叶成荫的意思,说成取花去,酬清阴,就显得很突出。欧阳修《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这个开头也好,先提出个疑问,引人注意,比较突出。倘倒过来,先说二月山城未见花,所以春风疑不到天涯,就没有这样突出了。
好的开头并不只有这些,就上文所引的例句看,主要是一开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吸引读者看下去。因此,好的开头还需要同全篇的内容相结合,要是只有好的开头,而全篇写得并不好,那末这样的作品还是不能算好作品。
26.承转
三四贵匀称,承上斗峭而来,宜缓脉赴之。五六必耸热挺拔,别开一境,上既和平,至此必须振起也。杜工部《送人从军》诗,“今君度沙碛,累月断人烟”,和平矣,下接云,“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泊岳阳城下》诗,“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汀”,和平矣,下接云,“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如此拓开,方振得起。(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李商隐《筹笔驿》①:“猿鸟犹疑畏简书②,风云长为护储胥③。徒令上将④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⑤。管乐有才真不忝⑥,关张无命⑦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⑧,《粱甫吟》⑨成恨有余。”纪昀批:“起二句斗然抬起,三四句斗然抹倒,然后以五句解首联,六句解次联,此真杀活在手之本领,笔笔有龙跳虎卧之势。”“他年乃当年之谓,言他时经祠庙,恨尚有余,况今日亲见行兵之地乎?亦加一倍法,通篇无一钝置语。”(方回《瀛奎律髓》卷三)
①筹笔驿:诸葛亮出兵时,曾在这里筹划军事的驿站。 ②简书:指文书。 ③储胥:指军营。 ④上将:指诸葛亮。 ⑤降王:指后主。走传车:坐驿站的车到洛阳去。 ⑥管乐: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忝:不愧。 ⑦关张无命:关羽守荆州,为吴国所败,被杀。张飞为部将所杀。 ⑧锦里:在成都。祠庙:诸葛武侯祠。 ⑨《梁甫吟》:诸葛亮做的诗。
这里讲到诗歌的承转,承是承接开头,有了承接还要转折。开头要精彩,有了精彩的开头,承接的话不妨和缓,转折的话再要求突起,这样就显得有波澜,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这里讲的,实际上三四句以写景物为主。五六句以抒情为主,是一种写法。如杜甫的“今君度沙碛,累月断人烟”,是估计他要度过沙漠,好几个月走在没有人烟的地方。接下去抒情,“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勉励他努力作战,不必讲什么命运,不必记挂什么时候封侯。写得较突出。杜甫“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写在舟中所见,是写景物。接下去说“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是抒情。虽在舟中遇到风雪,留滞在岳阳,他的才还难尽。气更旺盛。写得较突出。
这里讲的承转,是写法中的一种。主要是说明要写得有起伏,有波澜,这个意思是对的。至于说承要和缓,转要突起,那只是一些诗这样,并不是所有的承转都这样,不可拘泥。像李商隐的《筹笔驿》,开头上扬,即抬起,承接句下抑,即抹倒,不是和缓。猿鸟风云都尊敬诸葛亮留下的军营,突出诸葛亮的遗爱在人。三四句写诸葛亮的规划挽救不了后主的投降,是下抑。五句承首联,赞美诸葛亮,六句承次联,结合后主投降说,是一扬一抑,构成起伏波澜。所以我们对于上文讲承转的话,应该从写作要有波澜起伏这点去体会。
再说诗词的承转不一定都要一景一情,情景配合,所以这里讲的还是重在起伏波澜,避免光说情景。试举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不要以为南宋久不出兵,就以为冀北没有好马,南宋没有人才了,一起就突出。不过“谩说”句先抑一下,下面就扬,“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不是没有人才,是万夫之雄。那末为什么要来朝拜金人呢?所以接下去再抑,“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堂堂汉使”呼应“万夫雄”,用“自笑”来抑一下,哪能像河水流东那样老是来朝拜,这次姑且再来朝拜一下,总会把你掳到朝廷上办罪的。藁街是京城里给少数民族住的街。写朝拜金人,只是暂时的,在一抑后就扬,要把金人俘虏过来。下半阕讲金人占领区,“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正当中。”这里把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区跟“万里腥膻”连起来是抑,把其中应有不甘心于被奴役的,跟千古的磅礴英灵连起来,归结到金人将衰,南宋正盛,又扬起来。写得波澜起伏。这首词写南宋派使人朝拜金国君主,却写得意气飞扬。原来写事实处都抑,如“不见南师”,“穹庐拜”,“万里腥膻”。那末怎么昂扬起来呢?写理想,写人。“藁街逢”,“英灵磅礴”,“赫日中”,都是理想,“万夫雄”,“堂堂汉使”,“耻臣戎”都是写人。用理想和人才来压倒屈辱的事实,正表现出作者强烈的反抗民族压迫的精神,所以能写得抑扬起伏,意气昂扬。可见作品要写得波澜起伏,决定于作者的思想感情,决定于生活的矛盾,屈辱的事实和昂扬的理想构成了生活中的矛盾,把这个矛盾写出求,才能写得波澜起伏。这不是出于作者的有意做作,而是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生活的矛盾造成的。所以讲承接要波澜起伏,还得服从于思想感情与反映生活。
27.关键句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①!”“胡然我念之②!”“亦可怀也③”,皆意藏篇中。杜子美“故国平居有所思”,上下七首,于此维系,其源出此。俗笔必于篇终结锁,不然则迎头便喝。(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
①子:你。淑:善。如之何:如何,怎样。《诗·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jī鸡,首饰)六珈(jiā加)。委委佗佗(tuó驼),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玼(cǐ此,鲜明)兮玼兮,其之翟(dí敌,祭服)也。鬒(zhěn钲)发如云,不屑髢(dì弟,髲子)也。玉之塡(zhèn镇)也,象之揥(tì替)也,扬且之皙(白)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这诗说,贵妇人宣姜嫁给君子本该白头偕老,她的首饰上加上种种宝玉,她显得雍容华贵,又庄重,又宽容,穿着合适的礼服。外表这样好,可你品质不好,又有什幺用呢!又说她穿着祭祀的礼服,色彩鲜明。头发又黑又密,不用添髲子。用玉和象牙作装饰品,眉毛上扬,皮肤白,神气得像天帝那样。 ②胡然我念之:《诗·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其在板屋,乱我心曲。……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这诗讲秦国出兵攻打她的仇敌西戎,兵士的妻子想她的丈夫温其如玉,当时在西戎的板屋那边作战,想起了心里很乱。第二章说她的丈夫在西戎的边邑,何时才是归期,为什么使我想念他。第三章说睡着和起来时都在想念,祝丈夫平安,能获得好的声誉。 ③亦可怀也:《诗·将仲子》:“将(请)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这是女子对她恋人讲的,叫他不要跑到她家里来,怕父母、兄长、旁人说话。
《诗·鄘风·君子偕老》里描写贵妇人宣姜服饰的华贵,加意形容。在第一章的末了说:“子之不淑,云如之何!”就是不论你服饰怎样华贵庄严,只是你这人品质不好,光是服饰美好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这两句是全篇中关键性的话。全篇一共三章,这两句放在第一章的末了。《诗·秦风·小戎》里写秦国出兵攻打西戎,前面竭力描写军容很盛,中间忽然插入“胡然我念之!”写秦国人民认为这次战争是应该打的,那个妇人因此责问自己,为什么我还这样想念他呢!这也是关键性的话,显示人民对这次战争的态度,这话是放在第二章的末了(全诗共三章)。“亦可怀也”似当作“亦可畏也”。《诗·郑风·将仲子》写一个女子劝她的恋人仲子不要偷偷地到她家里去,怕父母、诸兄和旁人说话,说“亦可畏也”。全诗三章,每章末句都是“亦可畏也”。这里指出全篇中关键性的句子可以放在第一章末了,也可以放在第二章未了,也可以让它重复说,把它放在每章未了,没有固定的地方,看全篇内容的需要而定。
杜甫在四川夔州,感叹时事,写了《秋兴》八首。前三首是结合夔州景象感慨身世的,笫四首写安史之乱以后的长安,后四首写对乱前长安的回忆。第四首末句“故国平居有所思”是个关键性的句子,故国指乱前的长安,这句话就是从对时事和身世的感慨转到回想过去的长安。这样关键性的句子故在八首中间起承转关锁作用。作者认为把这样句子放在中间较好,放在中间显得全篇曲折变化。一开头讲夔府景物,身世感触,一转转到乱前长安,这是读者读了开头几首后所料想不到的。要是读者读了开头就知道以后说些什么,便缺乏引人入胜的力量了。要是把关键句放在末了,那末前面几首读起来容易感到头绪乱,所以诗话作者认为这样安排比较好,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还得看具体情况。
28.结尾
一
《缚鸡行》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句之妙尤非思议所及。李德远赋《东西船行》全拟其意:“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流汗撑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此诗语意极工,几于得夺胎法,但行藏任天理,与注目寒江不可同日语耳。(洪迈《容斋随笔》)
一篇之妙在乎落句。盖鸡之所以得者虫之所以失,人之所以得者鸡之所以失,人之得失如鸡鱼又且相仍,何时而已乎①?“注目寒江倚山阁”,则所思深矣。黄鲁直②深达诗旨,其《书酺池寺书堂》云:“小黠大痴螳捕蝉③,有余不足夔怜蚿④。退食归来北窗梦,一江风月楚渔船。”可与言诗者,当自解也。(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引赵彦材说)
古人作诗断句,辄旁入他意,最为警策。如老杜云,“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是也。黄鲁直作《水仙花诗》亦用此体,云:“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同上)
①鸡虫得失:鸡不卖掉,鸡要吃虫,是鸡得而虫失。鸡卖了给人吃,虫不再被鸡吃,是人得而鸡失,虫得而鸡失。 ②鲁直,宋黄庭坚字。 ③螳捕蝉:螳螂要捉蝉来吃,它不知道黄雀正在后面准备啄它。 ④夔怜蚿:夔,一足兽。蚿,多足虫。怜,可怜。
这里通过杜甫《缚鸡行》来说明结尾之妙。那首诗说:“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蚁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诗人想到鸡同虫或得或失没有了结,忽然把鸡虫得失放开,倚着山阁上注视寒江,这个结尾很特别,好像同上文无关,实际上正是把诗人的神情写出来了。诗人叫小奴把鸡放了,说完这话,忽然靠在阁上沉思起来,这是形象描写。从这个形象里,透露出诗人在沉思,这个沉思是从“鸡虫得失无了时”引起的。本来鸡虫得失不必去关心的,也不值得写到诗里去,可是诗人从中想到更重要的事,这就是这里指出的人的得失。在封建社会里,人们的升沉得失也像鸡虫得失无了时,诗人因而感叹沉思。这个结尾是形象的,富有含意的,使得诗意更深沉了。
李德远的《东西船行》完全模仿《缚鸡行》,结尾说“我但行藏任天理”,我的或行或藏,或动或静,一凭天理,任乎自然。这是概念的话,这话就把诗意破坏了,所以这是坏的结尾。
黄庭坚的诗:“小黠大痴螳捕蝉,有余不足夔怜蚿。”螳螂要吃蝉,自以为聪明狡黠,不知黄雀在后要吃它,所以它还是痴迷。夔一足兽,自以为一只脚已经够了,可怜蚿生了那么多的脚。这两句诗写出封建社会中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互相排挤,甲吃乙,不知丙也在准备吃他;一种是互相轻视,甲轻视乙,丙又轻视甲,自以为有余。诗人接下去抛开这些纠纷,却写北窗高卧,梦见一江风月。这一结尾写出了诗人的精神面貌,他要避开这种排挤纷争,另外找一个宽阔的天地.写出他对这种排挤纷争的藐视,他的写水仙花,用的也是同样手法,这样的结尾是比较好的。
二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清真之“断肠院落,一帘风絮”;又“掩重关,遍城钟鼓”之类是也。或以情结尾亦好。往往浅而露,如清真之“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①;又云“梦魂凝想鸳侣”之类,便无意思。亦是词家病,却不可学也。(沈义父《乐府指迷》)
①霎时:极短促时间。厮见:相见。
这里指出两种结尾法:一种是以景结情;一种是以情结尾。都举周邦彦的词作例。
以景结情的,像《瑞龙吟》“章台路”一首,写的是和人面桃花相类似的意思,诗人去访问秋娘,“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但人已不见,只能回忆过去情事。最后写归去肘,以“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作结。从“断肠”里透露出人去庭空,从“风絮”里透露出瀑泊之感。这个结尾以景结情,很含蓄,所以认为是好的结尾。
又《扫花游》“晓阴翳日”一首,诗人想到他所怀念的人。诗人听到莺啼柳舞也因而想到她的唱曲和舞蹈,同时想到她被关在深宅大院里,诗人虽对她同情,却只能久立凝想。一结“掩重关,遍城钟鼓”,关起一道道门,听到钟楼鼓楼上传来的钟鼓声。这一结,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诗人要寻她既不可能,要找到她在红叶上的题诗也找不到,只能在满城钟鼓声中发愁。
以情结尾的,像《风流子》“新绿小池塘”,写诗人想望的人见不到,所以羡慕燕子能飞到那人住处去。他在想念那人也在等他。结尾说:“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这是情语,从中反映出诗人的迫切心情,也透露出无法相见的苦闷,话比较直率。
这里又举出没有写好的结尾,像《尉迟杯》“隋堤路”,诗人写自己在渔村水驿过着寂寞的生活,焚香独语,但心里还在念念不忘京华的生活,想念心爱的人,结尾说:“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想鸳侣。”这个结尾,比较直率,没有余味。
沈义父在这里用含蓄的标准来评价作品,他认为以景结情,情不说出,所以好;他又说“以情结尾亦好,往往浅而露”,浅露是不够好,那他表面上虽说“亦好”,实际上是不满意以情结尾的。他认为把情说出,不含蓄,所以浅露。这样说是片面的,要看说出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如秦观《鹊桥仙》下半阕:“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以后,岂忍回看归路,不忍分别。因此安慰他们,两情倘是长久的,又岂在朝夕相聚,指出爱情真挚长久的可贵,这个结尾由于用意好,虽是明白说出,也是好的。就这里举的例子说,“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感情非常迫切,是写得比较好的情语,在这里含有渴望一见的心情,不能因为它不含蓄而贬低它。
三
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本位收住。张燕公“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也。王右丞“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从解带弹琴宕出远神也。杜工部“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就画鹰说到真鹰,放开一步也。就上文体势行之。(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这里指出三种结尾:(一)就题目收住。如张说《幽州夜饮》,一结用“边城”来结“幽州”,用“夜饮”来结“恩遇”,就题目收住。不过像“恩遇深”的话,也反映了消极的忠君思想。(二)宕出远神。如王维《酬张少府》,“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是写隐居生活,所以上文说“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在这种生括中,他的朋友要向他问穷通得失的道理,对一个隐居的人说来,他已不关心个人的穷通得失,所以并不回答,只指点给朋友听,“渔歌入浦深”。这个结尾,避开了朋友的问话,另外描写一种景物,所以说是宕出远神。这种景物好好像同朋友的问话无关,实际上是用不回答来回答,就是说,我所关心的是入浦的渔歌,至于穷通理我并不关心,你去问关心做官的人吧。所以这个结尾是很有含蓄的。(三)放开一步。如杜甫《画鹰》,“何当击凡乌,毛血洒平芜”,这首诗是写画上的鹰,那自然不会飞出去搏击凡鸟。作者的笔转一下,把画上的鹰当作真的鹰,所以那样结尾。
上面讲的三种结尾是从题目说的,有收题的,有从题目宕出的,有就题放开的。要是不从题目说,从写作技巧来说,那末对结尾还可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像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琴听得出神,不觉得天暗下来了。这个结尾是写琴弹得高明,用的是衬托手法。又像杜甫《春宿左省》:“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因为明朝有奏章上奏,所以睡不着,几次问夜已几点了。这是写他住在宫里的情况,反映作者关心国事的心情,用的是惜叙事来抒情的手法。又像杜甫《房兵曹胡马》:“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用议论作结。章承庆《南行别弟》:“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用疑问作结,反映不得同归的离情。张九龄《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用比喻作结,颇见巧思。储光羲《江南曲》:“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用写景来抒情,并寄托含意。李白《越中怀古》:“越王句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三句说盛,结句说衰,构成反村来抒怀古之情。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上写千门开,妃子笑,结尾点明荔枝来,用画龙点睛手法,使命意显露。从这里看到好的结尾也是多种多样的。
29.线索
诗眼贵亮而用线贵藏,如何氏山林之五,“沧江”“碣石”①,风笋雨梅,银甲金鱼②,皆散钱也,而以一“兴”字穿之,是线在结也。如秦州《遣怀》“霜露”菊花,“断柳”“清笳”,水楼山日,“归鸟”“栖鸦”,亦散钱也,而以“愁眼”二字联之,是线在起也。此诗“地日”“山云”,“雷殷”“水文”,亦散钱也,而以“阴晴”二字冠之,“雨来”二字收之,是线在起结也。(江浩然《杜诗集说》引黄生说)
①碣石:本山名,指山石突起说。 ②银甲:套在指上的弹筝用具。金鱼:官员的装饰品。
这里先提诗眼,陈与义《放慵》:“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这两句里“薰”字“醉”字用得好,就是诗眼。但这个诗眼没有构成全篇的线索,下面讲构成线索的诗眼,这里举出三首诗来讲。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之五:“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何将军山林里有剩水,是从江水分出来的;有残山,是碣石山的分支形成的;有折笋、红梅;有弹筝,有酒。光说剩水、残山、笋、梅、筝、酒,像散钱一般,要有根线穿起来,这个线是“兴”,即游兴。为什么说“兴移”呢?因为这是一组诗,共十首,第一首已点明“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为了寻幽探胜的兴趣,所以到何将军山林来游赏。因此,这个“兴”本指游兴,所以看了剩水残山,看了笋和梅。游兴已移,移到喝酒听乐上去,就随意坐在莓苔上会饮了。这个“兴’就把全篇贯穿起来,这个线索在结尾点明。
杜甫《遗怀》:“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水净楼阴直,山昏塞日斜。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鹎。”这首诗讲的景物,好像一句一样,各各独立。有霜露,菊开花,风吹柳,听笳流泪,楼阴,山日,归鸟,啼鸦。这些独立景物也像散钱,要用线索贯穿起来。这里用“愁眼”做线索,下面所写的种种景物,都从愁眼看出,这就把它们串联起来了。这个线索放在头上。
杜甫《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二端公》:“南纪风涛壮,阴晴屡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云。层阁凭雷殷,长空面水文。雨来铜柱北,应洗伏波军。”这诗在怀念裴二,他是侍御史,唐朝称御史为端公。裴二出使到南方,南纪指南方。这诗写南方景物,“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云”,流潦满野,日照其中,是指雨后日出;度山的云,与江水相接,是晴而又雨。“阴晴”两字把这两句贯穿起来了。笫三联写雷声隆隆,水面起波纹,用“雨来铜柱北”的“雨来”两字来贯串。
从上面三例看来,三首诗的线索,一首在结尾点明,一首在开头点明,一首在头尾点明,靠这些点明的字眼,把诗中所写的景物贯串起来,构成了诗的线索。
30.分宾主
诗文俱有主宾,无主之宾,谓之乌合。俗论以比为宾,以赋为主,以反为宾,以正为主,皆塾师赚童子死法耳。立一王以待宾,宾无非主之宾者,乃俱有情而相浃洽。
若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于贾岛何与?“湘潭云尽暮烟①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于许浑奚涉?皆乌合也。“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得主矣,尚有痕迹。“花迎剑佩星初落”,则宾主历然熔合成一片。(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①暮烟:当作暮山。
作品中所写的有主宾,好比一出戏里有主角也有配角。没有配角光有主角演不成戏,没有主角的戏像乌合之众,也不行。主角和配角密切结合起来表现故事情节,突出主题。配角不是游离于情节之外,同主题无关的。作品中主和宾的关系也是这样。所以说有人认为比喻是宾,被比喻的是主,或反面的是宾,正面的是主,这些说法也有它的道理,不过是片面的,不全面的。把这种说法绝对化,认为所有的比喻都是宾,所有的正面的都是主,那就不确切,变成骗人的死法子了。
像朱庆余去应考时,把作品送给水部郎中张籍,写了一首《近试上张水部》的诗,问自己的作品是否适合时宜,说:“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张籍《酬朱庆余》说:“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两首诗都是比喻,但还是有宾主的,前一首显然以新嫁娘为主,以夫婿为宾;后一首以越女为主,以齐纨作陪衬。说以比为宾,在这两首诗里就不行了。
再像鲁迅的小说《白光》,写一个热中科举,考不中又去掘窖想发财的人,全篇只写这一个反面人物,正面的人物没有写,说以正为主,那这篇变成无主了。所以绝对化的说法是不行的。
对于作品中的宾主,有处理得好的,有处理得不好的。像贾岛《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月亮)缺复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际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这诗说,吴处士坐船到福建去,已经几个月了,现在长安已是秋天。想到在此地同吴处士聚会之夕,正在雷雨声中。吴处士的船没有回来,他可能已远到海边了。这里插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两句,是说诗人在长安的秋风中怀念吴处士,这两句对主题来说并非没有关系。王夫之讲作品要分宾主,宾要作主的陪衬,没有无主的宾,这意见完全正确。但批评这两句诗与主无关,这批评不尽恰当。
再像许浑的《凌歊(xiāo消)台》:“宋祖凌歊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百年便作万年计,岩畔古碑空绿苔。”这诗是写南朝宋刘裕造的凌歊台,这台在当涂县北。诗里说,刘裕在凌歊台上享乐,有三千歌舞女子住在台上,现在台荒废了,只剩下长满荒荠的基址,刘裕的坟园也没人管了,刘裕立的石碑上要作万年打算,现在连石碑上都长满了绿苔。在这样一首吊古的诗里,插进“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王夫之认为这是同主题无关的话。按诗中写的地名,有夸张,有想像。如杜甫《白帝城最高楼》“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这是说在白帝城的城楼上可以望到扶桑神树的西向枝条对着断石,弱水里的影子向东流。扶桑相传是太阳出来时的神树,在极东;弱水是在三神山下。那怎么能看到呢?无非是夸张楼的极高。那末说在凌歊台上看到湘潭的山,和雪山融化时流下来的水,比起杜甫的夸张来还差得远。可见湘潭两句极写台的高,也不是毫无关系的话。再说诗里写的山和水,也可以是想像,不一定是真的看到,参见《忌执着》之四谈诗中地名问题。
杜甫写他从沦陷的长安逃出来,看到唐朝的千官七校,中兴有望,心里很高兴,所以在《喜达行在所》之三说,“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正写出一位爱国诗人的心情,是同主题密切结合的。这里说他的写法还有痕迹,大概是说,作者还把自己的心情说出来了,像用“心苏”的“苏”字便是。岑参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花迎剑佩星初落”,当时唐宫里种了很多花,上朝时很早,星刚刚隐没,这句是写实。作者没有在话中说出自己心情,但作者的喜悦心情还是可以体会,所以说没有痕迹。这两个例子,在分宾主方面是处理得比较好的。王夫之认为情思为主,景物为宾。千官七校这些写唐朝的气象是宾,衬托出他的喜悦心情是主,这里宾和主还是分清的。花迎剑佩句既是宾,是陪衬,又是主,是反映人物心情,所以说熔成一片。
31.即小见大
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柳叶开时任好风”,“花复千官淑景移”,及“风正一帆悬”,“青蔼入看无”,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张皇①使大,反令落拓②不亲。(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①张皇:犹夸张。 ②令:使。落拓:散漫,浮泛不切。
写景怎样写得亲切有味,这里提出即小见大,写小的景物来显示大的景象。因为景物小,可以写得具体,通过具体的小景物来显示大的景象,耐人寻味。“柳叶开时任好风”,柳条上的嫩芽刚舒放的称柳眼,由眼联系到开,正指柳条刚展新叶,凭任春风吹拂。这里写的是在春风吹拂中柳芽舒展,是小景,写得细致而具体。从这小景中透露了春的消息,写出了春回大地的景象,所以是即小见大。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花复千官淑景移”,唐朝宫里种了许多花柳,众官上朝时站在花下,所以说“花复千官”。淑景指美好的日影,移是日影移动。上朝需要相当时间,所以在花下看到日影移动。这也是写具体的小景,从中反映出唐朝百官上朝时的盛况。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风正指顺风,所以一帆高挂。这里写的是小景,从中显出在大江中驶船的景象,要是在曲折的小河里,船驶行时经常转湾,就不是风正一帆悬了。王维《终南山》,“青霭入看无”,青霭是一种淡淡的云气,远看有,近看没有。写“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是小景,但这种景象只有在极广大的山区里才能看到,所以通过这种景象写出终南山区的广大,也是即小见大。
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描写江汉一带长江的广阔景象,由于江面广阔,江流浩荡,所以说流到天地外;也由于江面广阔,烟雾迷茫,所以隔江望对岸的山,若有若无,不甚分明。王维在这里极力想写出阔大景象来,但写得不免抽象,不具体。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美好的江山像有待于游人去鉴赏,花柳更把它们的色彩姿态无私地呈现出来。这两句不是写江山的广大,不是“张皇使大”,是写江山花柳的多情,不知王夫之何以同前两句联系在一起?大概他认为写江山花柳的多情也该写得具体,不要说明。如杜甫《晚晴》“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写得具体而有情昧。但这是两种表达法,前一种表达法写出诗人对景物的爱好,不说诗人喜爱江山花柳,却说江山花柳在等待人们去欣赏,从而透露对江山花柳的喜悦,这种写法同抽象地说我喜爱江山花柳不同,还是好的。
32.化实为虚
《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热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姑举其所选一二云:“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又:“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若猿,若柳,若花,若旦暮,若风烟,若夜,若年,皆景物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此所以次于四实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
“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或谓上一句喻心境之空灵动宕,下一句喻心境之恬淡清凉,则未免求深反谬耳。(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过香积寺》注)
这里指出怎样化景物为情思,就是注意运用谓词,通过谓词把作者的情思表达出来。就这里举的例子说,要是说生活过得很单调很寂寞,这话就抽象,虚而不实,不成为诗。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说从早到晚同我作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就具体,并从中透露出生活的单调寂寞来,用“同”和“共”两个谓坷,化实为虚。要是说生活很单调很简陋,显得抽象;说成醒来听见猿声才知道后半夜,看见花开才知道又是春天,这就具体,用了“知”和“见”两个谓词,便从景物中写出感情来。再像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除了“咽”和“冷”两个谓词外,别的都是具体的词,都是景物。靠了这两个谓词把幽静深僻的境界写出来了。“咽”是吞咽,声音比较低沉,在热闹场合这种低沉的声音不容易引起注意,所以从咽里显出幽静来。“冷”指阳光的微弱,因为山的深僻,才显出日色的“冷”来。
这里讲化景物为情思,是靠适用谓词,这是指一般情况说的。也有光堆砌景物而不用谓词,同样能化最物为情思,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样事物排在一起,中间不用谓词,那就靠事物的排列来显示情思,要是排乱了一样事物就不行。鸡声是天亮前的鸡叫,鸡一叫,客店里的旅客就要起来赶路,这时候,太阳还没出来,天上只有月亮。赶路人的脚迹,印在板桥上的霜上。显得霜浓,天已冷。这六样事物靠着恰当的排列帮助我们理解它的含义,从而透露出旅客赶路辛苦的用意。这就从景物中见情思。不过这样的例子是比较少的,一般说来,还是像上面说的,结合景物,用谓词来表达作者的情思。
33.加倍和进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是律句中加一倍写法。(施补华《岘佣说诗》)
文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①。”无家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②见沉痛矣。(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本言行路之难,而以干戈之满形之,则不见其难矣,透过一层。“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用意亦复尔尔。(沈德潜《唐诗别裁》杜甫《夜闻觱篥》③诗评)
一日偶诵贾岛桑乾绝句,见谢枋得注云:“旅寓十年,交游欢爱,与故乡无异。一旦别去,岂能无情。渡桑乾而望并州,反以为故乡也。”不觉大笑。拈以问玉山程生曰:“诗如此解否?”程生曰:“向如此解。”余谓此岛思乡作,何曾与并州有情?其意恨久客并州,远隔故乡,今非惟不能归,反北渡桑乾,还望并州又是故乡矣。并州且不得住,何况得归咸阳?此岛意也。(王世懋《艺圃撷余》)
①习鼓鼙:学习击军中战鼓,即参军。 ②弥:更。 ③觱篥(bìlì必栗):军中乐器。
加一倍写法有强调作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写对国事的悲痛。花鸟本是令人喜爱的,诗人对着花鸟还是悲痛,这就更突出悲痛的深切,是加一倍写法。杜甫《秦州杂诗》之七,‘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本是有风才吹云出塞,入夜才月临关,这里写边关,塞内塞外衔接,所以无风云也出塞;又写地势高,在那里好像月升起得早,所以不夜月也临关;是加一倍写法。
透过一层法,杜甫《无家别》写一个士兵因前线溃败,军队逃散,他便回到家乡来。家乡遭乱以后,他家里已经没有人了。县吏知他回来,又召他去服兵役。这样的遭遇是极悲惨的。可是接下去不是写他的悲苦,反而写他自己宽解:说家乡既已荡尽,不论到哪里去都一样。表面上好像旷达,实际是写出他遭受苦难的深重,这样透过一层写,更加沉痛。杜甫《夜闻觱篥》:“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诗人的本意是要写行路难,可是不说行路难,而说遍地战乱,用遍地战乱来对比,行路难就微不足道,这就更深一层写出旅客的痛苦。以上是在一首诗中用几句话来透过一层写。
李煜《浪淘沙令》“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往日的繁华只能在梦里追寻,用来反衬亡国后的痛苦生活。到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用无梦来进一层写。晏几道《阮郎归》:“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有几行信已使人怀念,何况信更少了。有梦也是空的,何况连梦都没有,都是进一层写法。
也有全篇用透过一层写的。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贾岛在并州作客十年,老想回乡。这时不仅回不了乡,却要离开并州到更远的地方去。不说回不了故乡,却说回望并州像故乡,这就更深一层写出思乡的念头。按贾岛是范阳(河北涿县)人,怎么写忆咸阳呢?大概贾岛在长安青龙寺出家,称无本,所以以长安为故乡吧。咸阳即指长安。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写蒋氏三代捕毒蛇来“当其租入”,他的祖和父两代因而被蛇咬死,他自己“几死者数矣”。那未应该把捕蛇认为苦事才合乎情理,可是他反而认为“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认为捕蛇的害处比起交纳田赋来要轻得多,这样自己宽解,也就显得更加沉痛,从而衬出“苛政猛于虎”来,用的也是透过一层法。
34.倒插、逆挽
少陵有倒插法,如《送重表侄王砅评事》篇中,“上云天下乱”云云,“次问最少年”云云,初不说出某人;而下倒补云,“秦王时在座,真气惊户牖”,此其法也。《丽人行》篇云,“赐名大国虢与秦①”,“慎莫近前丞相嗔”,亦是此法。(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杜甫《冬深》:“花叶惟天意,江溪共石根,早霞随类影,寒水各依痕。易下杨朱泪,难招楚客魂,风涛暮不稳,舍棹宿谁门。”上四冬深之景,下四舟行有感。此章全用倒插。“花叶惟天意”,以“早霞随类影”也;“江溪共石根”,以“寒水各依痕”也,“易下杨朱泪”,以“风涛暮不稳”也;“难招楚客魂”,以“舍棹宿谁门”也。初疑“寒水”与“石根”紧承,“早霞”与“花叶”似不相贯。后见《杜臆》,方悟霞状变化,如花如叶耳。盖霞有红紫青诸色,故比之花叶,且玩“天意”二字,明属“早霞”矣,起句特奇。(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义山“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②,飞卿“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③,对句用逆挽法。诗中得此一联,便化板滞为跳脱。(《说诗晬语》卷上)
①虢(guó国)与秦: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都是杨贵妃的姊姊。 ②上句指六军不发,逼死杨贵妃;下句指唐明皇和杨贵妃七月七日在长生殿上密誓,笑牛郎织女的只有一年一度相会。 ③讲苏武。甲帐,汉武帝造甲乙帐,甲乙是帐幕的次序。诗句是说苏武从匈奴回来时汉武帝已死。丁年:丁壮的年龄。
这里讲两种叙述手法:(1)倒插法,先不说明何人,只叙那人形象,后来才点明他是谁。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里,讲他的曾祖姑母嫁给王珪。一天,有客人来,她办了丰盛的酒菜来款待。客人走后,她对丈夫说,那个最年轻的人,只十八九岁,有着胡子的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次问最少年,虬髯十八九。”后面才点明这个少年就是秦王(唐太宗),他的气概那时已经不凡。在《丽人行》里,先写那些贵妇人的豪华奢侈的打扮,“绣罗衣裳照暮春”,衣上绣着“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插着翡翠的彩饰,腰里系着珠带。后面才点明其中的皇亲国戚是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先写“炙手可热势绝伦”的气焰万丈,再点明是作威作福的丞相杨国忠。这些都是倒插法。《水浒》第八回写两个解差在野猪林要陷害林冲道:“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在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这段活,先写声音,次写铁禅杖,再写胖大和尚。再写那和尚的话和打扮,是写得极其精彩的,它用的也是倒插法。这样的倒插,不仅使文字精彩,也是符合生活真实的。当时林冲被绑在树上,闭着眼睛等死,所以对鲁智深的行动,只有从两个公人眼里来写,才符合真实。两个公人不认识鲁智深,正如王珪妻子不认识李世民,人们先看到的是豪华奢侈的贵妇人一样,所以先写这些人的形象,再点明是谁,用倒插法。
(2)逆挽法,不是顺序说,是颠倒一下,先说后的,再说前的。如早霞的变化像天意幻成的花叶,这里却先说花叶,后说早霞。由于天寒水落,江水溪水都落到石根上,却先说石根,后说寒水。由于风涛不稳而下泪,却先说下泪,后说风涛。由于没有停泊处而感叹难招客魂,却先说难招魂,后说没有停泊处。这样的逆挽,有人也称为倒插。这样用逆挽,为了突出情景,像为了突出早霞所幻成的花叶,所以先说“花叶惟天意”,再点明是“早霞随类影”。
逆挽法有时也由于全篇结构的需要。李商隐《马嵬》,先从“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讲起,即从《长恨歌》中讲的杨妃死后在海外仙山上成仙讲起,再追溯“七月七日长生殿”的密誓,自然得用逆挽法。温庭筠《苏武庙》诗从“苏武魂销汉使前”讲起,即从苏武回汉时讲起,追溯到他丁年奉使,也只能用逆挽法了。
叙事诗也有用逆挽法的,实际上就是倒叙。像杜甫《哀江头》,先写长安陷落后的景象:“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出一片荒凉。然后追叙乱前曲江景物,那是:“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笫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这样逆挽,就有对比作用,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
35.反接、突接
又有反接法,《述怀》篇云,“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若云“不见消息来”,平平语耳;此云“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①斗觉惊心动魄矣。
又有突接法,如《醉歌行》突接“春光淡沲秦东亭”②,《简薛华醉歌》突接“气酣日落西风来”③,上写情欲尽未尽,忽入写景,激壮苍凉,神色俱工,皆此老独开生面处。(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①杜甫《述怀》:“……寄书问三川(杜甫家住在陕西鄜州的三川县境内),不知家在否。比(近)闻同罹祸,杀戳到鸡狗。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同聚)?嵚岑猛虎场(危险的贼寇盘据处),郁结回我首。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②杜甫《醉歌行》:“陆机二十作《文赋》,汝(从侄杜勤)更少年能缀文。……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应试)君门期第一。旧穿杨叶(百步射中杨叶)真自知,暂蹶霜蹄未为失(暂遭挫折,落试)。偶然擢秀非难取,会是排风有毛质(考中是偶然的,不难取。所以没考中,当是鹰隼排风有锋铓之故)。汝身已见唾成珠,汝伯何由发如漆。春光淡沲(tuó沱,犹淡荡,形容满眼是春光)秦东亭,渚蒲芽白水荇青,风吹客衣日杲杲(gǎo搞,明亮),树搅离思花冥冥。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 ③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文章有神交有道,端复得之名誉早。爱客满堂尽豪杰,开筵上日(元旦)思芳草。……垂老恶闻战鼓悲,急觞为缓忧心捣。少年努力纵谈笑,看我形容已枯槁。……诸生颇尽新知乐,万事终伤不自保。气酣日落西风来,愿吹野水添盘杯。如渑之酒常快意,亦知穿愁安在哉!……”
这里讲叙述的两种手法:(1)反接法。《述怀》诗是杜甫遭安禄山之乱,从长安逃出,到凤翔去谒见肃宗。他在五月里到凤翔,听说鄜州那里连鸡狗都被杀,他家正住在鄜州,他担心全家的安全,所以说:“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接下去要是说“不见消息来”,就成为在平常时期的盼望回信,不能写出战乱时期人们的迫切心情了。现在不这样,反而说“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就反映了饱经战乱的人害怕有不幸消息传来的心情,就写得深刻而真切。再像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者贬官到岭外,不知道家里的情况。这次回乡,迫切地想知道家里怎么样了。由于想到自己被贬时家里可能遭受到的迫害和发生的意外,所以反而害怕不敢向人打听了。这样反接,也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所谓“反接”,实际上是作者当时的心情跟一般人不一样,这是作者的特殊遭遇造成的。所以不是有意要写得特殊,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作者的心情。
(2)突接法。《醉歌行》是杜甫送侄子杜勤落第回家,前面说杜勤很有才华,年纪又轻,暂时碰到挫折不算什么。又说:“汝身已见唾成珠,汝伯何由发如漆”,杜勤已经咳唾成珠,出口成章了,那末杜甫怎么还能发如漆黑呢?说明侄子长成,自己已渐衰老。接下去忽然写景,“春光淡沲秦东亭,渚蒲芽白水荇青,风吹客衣日杲杲,树搅离思花冥冥。”前面抒情,突接写景,把情景结合起来看,在春光淡荡的秦东亭上,眼前所看到的是春天景物,这本是令人喜悦的,可是面对着少年的落第,和杜甫自己感到逐渐衰老,美好的景物和失意的心情相对照,所谓“良辰美景奈何天”,再加上客中送侄子的离别之感,更加强了自己无可奈何的失意心情。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讲“文章有神交有道”,说薛华善于作长歌,指文章有神;又说“诸生颇尽新知乐”,讲交有道。接下去忽然写景“气酣日落西风来,愿欢野水添金杯”,从而引出借酒浇愁的意思。这样从抒情或叙事突接写景,起两种作用:一是衬托作用,如用美好景物来反衬失意心情。二是转折作用,像从日落西风来,转到希望西风把水变成酒来添金杯,好尽量借酒浇愁。
还有一种突接,不是用写景来突接叙事,是用议论来突接叙事,这种议论跟上文叙事毫无关系。如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二千石指南平太守李之遥,在李白愁时,太守请他喝酒,使他感到温暖。这位太守就是贤主人。下面突接:“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突接的两句同上文讲的贤主人毫无关系,是说那里的头陀寺多僧气,看了讨厌,那里的山水没有秀气,不称心,看了败坏游兴。否则可以在大江里泛舟听歌取乐。既然那里的景物使人讨厌,所以我将捶碎黄鹤楼,黄鹤楼同头陀寺是一样可厌的,这就包括毁掉头陀寺在内,鹦鹉洲也是看了不称心的山水景物,所以要倒却,把这些使人讨厌的东西都扫除了,才好尽情歌舞。后面的狂言都是从突接的两句来的。这个狂言很突出,更显出这个突接的非常突出,在艺术上有它的特色,虽然思想性不强。
小说中也有这种手法,如《水浒》三十六回写宋江被张横逼得正要跳江时,忽然李俊驾船来了,宋江听得李俊声音便叫着求救,李俊失惊道:“真个是我哥哥,早不做出来!”宋江钻出船上来看时,星光明亮。这里插入“星光明亮”的写景句,具有衬托作用。原来宋江死到临头,吓得心惊胆战,不会注意江上风光,到这时已经得救,心情变了,这才看到星光明亮。这里接着写景具有显示人物心情的作用。《水浒》九回写林冲接管了草料场,出门打酒:“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这里写雪跟下面情节有关。因为下雪,所以雪水把火种浸灭,从而证明草料场的起火是有人在放火,引起了林冲的警惕,发现仇人要借此加害自己,使得他终于杀死仇人。这里的写景起发展情节的转折作用。
36.仿效和点化
一
魏武帝乐府:“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永何澹澹①,山岛竦峙。秋风萧飒,洪涛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辞亦有本。相如《上林》云:“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月生西陂。”马融《广成》云:“天地江洞②,因无端涯。大明③出东,月生西陂。”扬雄《校猎》云:“出入日月,天与地沓④。”然觉扬语奇,武帝语壮。又“月生西陂”语有何致,而马融复袭之?(王世贞《艺苑巵言》卷三)
①澹澹:状水波摇荡。 ②虹洞:状广大。 ③大明:太阳。 ④沓(tā踏):合,指天地相接。
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有的是有所继承的,就是仿效前人的写法加以变化,具有推陈出新的作用,这是好的;有的光是仿效,缺少变化,那是要不得的;也有的两种写法的类似只是暗合,并非仿效。现在通过比较,看看这些类似的写法怎样使它变化,怎样使它更丰富,写得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何在,这对怎样点化的探讨也许有帮助。
文学创作中的点化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是比前人说得更具体,更丰富,创造出新的境界。比方司马相如《上林赋》:“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指上林地方广阔无边。这是概念的说明。下文说:“日出东沼,月生西陂”,比较具体些,还缺乏形象描写。扬雄《校猎赋》作:“出入日月,天与地沓”,第二句说,在那里境界广阔,望出去天与地合而为一,这样说就有新意。曹操在《观沧海》里说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把星汉的形象加进去,配上山岛、秋风、洪涛的描写,内容更丰富,境界更开阔,色彩更鲜明,构成新的意境,就比司马相如的话更具体生动了。这就是善于点化的一例。再像马融《广成颂》作:“天地虹洞,因无端涯。”同司马相如的话一样,也是概念的。又说:“大明出东,月生西陂。”也讲日东升月西升;只是换个字面。这样的模仿是要不得的,它既没有加上新东西,又不能丰富原来的话,就谈不上点化了。
二
苏州诗曰:“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而白乐天诗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杜子美诗曰:“须臾九重真龙①出,一洗万古凡马空。”而东坡颂曰:“振鬣②长鸣,万马皆喑③。”等④一意耳,其后用之益精。
吴曾《漫录》⑤谓乐天“回眸一笑百媚生”,盖祖李白《清平词》“一笑皆生百媚”之语。仆谓李白语又有所自,观江总“回身转佩百媚生,插花照镜千娇出”,意又出此。(王楙《野喜丛书》卷十七)
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⑥。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如“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褭褭垂。”读之初不觉有对偶。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但见舒闲容与之态耳。而字字细考之,若经櫽括权衡⑦者,其用意亦深刻矣。(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
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则遣辞措意皆相像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荆公晚年闲居诗云:“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盖本于王摩诘“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而其辞益工也。(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
①九重真龙:皇家的名马。 ②振鬣:摇动马颈上的长毛。 ③喑(yīn因):哑。 ④等:犹同。 ⑤《漫录》:即《能改斋漫录》。 ⑥间:空隙,指没有一丝头发的空隙。 ⑦櫽(yǐn隐)括:矫正。权衡:称量。
上文指的点化,是就内容更丰富说的,这里是就内容更生动更细致说的。实际上是一回事。
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诗:“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光说“一笑”,没有作具体描绘。白居易的《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既写回眸,又写百媚,描绘神态细致多了,“六官粉黛”也比“众女”更具体,后者更显得生动。比起李白的《清平词》,“一笑皆生百媚”来,更写出“回眸”的神态,内容更丰富。李白的“一笑皆生百媚”,比江总的“回身转佩百媚生”,各有特点。写“一笑”着眼在表情;写“回身转佩”着眼在姿态的美好。但一笑更显得活,更有表情。
杜甫《丹青引》写曹霸画马:“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写画马只写它的神态骨格体貌;苏轼写的是真马,所以写“振鬣长鸣”,都用“万马空”“万马喑”来衬托,这里很难分高下。
王安石《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维《过杨氏别业》,“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王维的一联,从兴阑里透露出作者的心情,是说游兴阑珊了,坐得久了,这时啼鸟散了,落花多了,已经有倦意。王安石的一联,写出舒齐幽闲从容的情态,写出景物的美好,写得更工细。为了赏玩景物,所以坐久归迟,这里有对落花芳草的爱赏,没有倦意,不是意兴阑珊,而是意兴不倦。
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语本有所自。《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①,途有饿莩而不知发②。”《史记·平原君传》:“君之后宫婢妾被绮縠③,余梁肉,而民衣褐不完④,糟糠不餍⑤。”《淮南子》:“贫民糟糠不接于口,而虎狼餍刍豢⑥;百姓短褐不完,而宫室衣锦绣⑦。”此皆古人久已说过,而一入少陵手,便觉惊心动魄,似从古未经人道者。(赵翼《瓯北诗话》卷二)
①彘(zhì滞):猪。检:制止。 ②饿莩(piǎo漂):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 ③被绮縠(hú胡):穿着丝织品制成的衣裳。 ④褐(hè贺):粗麻布衣。完:完整。 ⑤餍(yàn厌):足,饱。 ⑥虎狼:指贵族养的动物。刍豢(chúhuàn除患):刍指吃草的牛羊,豢指吃谷的犬猪。 ⑦衣锦绣:穿上锦绣,当指彩绘说。
这里讲的点化,是比前人说的说得更深刻,更尖锐,更集中凝练,因而也更激动人心。如把贵族的奢侈浪费和人民的极端痛苦的生活作强烈对比的,在古代不乏其例。像《孟子》里的话就很尖锐而突出,指出贵族家里猪狗吃着人的谷食,而人民却饿死在路上。此外像《史记》《淮南子》里,也说了意义相似的话。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却写得更突出。用“朱门”来指贵族豪门,用“冻死骨”来指饿死者,写得更形象,更含蓄凝练,更具有惊心动魄的作用。
四
晏叔原:“今宵剩把银釭①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盖出于老杜“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戴叔伦“还作江南别,翻疑梦里逢”,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之意。(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词句祖古人意》)
小山词:“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得不让伊独步。视永叔之“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倚阑无绪更兜鞋”等句,雅俗判然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①剩把:尽把。银釭:银灯。
一种点化,是借用前人的话融化到自己的境界中去,把前人的话的说法改一下,因而把它的风格也改变了,创造了新的风格。如晏几道《鹧鸪天》下半阕:“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杜甫《羌村》之一:“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遭安禄山之乱,从长安逃出来,当时他的家里疑心他已牺牲,他也担心家里人都遭了难,所以碰见时还疑心在梦里,要拿起烛来互相照着。这诗写得真切,深刻地反映了经过乱离遭受苦难的夫妇的心情,语言质朴。晏词改用曲折婉转的话来说,话中加上“银釭”那样富家用的词,用来写女子的情思,语言清丽柔婉。这说明融化前人的话,改变说法,来形成不同的风格。但陈廷焯《白雨斋词话》里推它为艳词独步,借它来贬低欧阳的词,用雅俗来分高低,不够恰当。晏词写夫妇别后相逢的感情,是写得婉转多情的。欧阳修《南歌子》下半阕:“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这是写新夫妇的生活。写得生动活泼,并不庸俗。这是反映两种不同的生活,不宜用此来分雅俗。